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学论文 > 英语教学论文 > 大学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论文

大学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论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论文(共含1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阿拉神灯”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大学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论文

篇1:大学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论文

1引言

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迎来了一段快速发展的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的腾飞也带动了文化、科教等的发展。过去的三十多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今,经济的全球化加速了各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人才的流通更加频繁,人才竞争也更加激烈,社会对高端人才的渴望与日俱增。可以说,未来的社会,谁抓住了人才,谁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然而,我们也看到,我们培养的人才在应对社会的新变化的时候有时不尽如人意。一方面一些高校毕业生无法在人才市场上找到满意的工作,而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和用人单位却找不到胜任岗位的人才。为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什么是教育?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今天的世界,国际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地区间合作越来越密切,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的世界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我们需要转变教育理念、方法、方针政策。那么,未来的社会需要什么要的人才?什么样的人将成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引领者?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首先来探讨一下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2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高等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它的形式在不断变化,职能在不断丰富,因此,高等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演变着。高等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高等教育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制约,并对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起作用。(教育部,)从古希腊的“学园”到汉武帝时的太学,到唐代的书院,到中世纪的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到后来的剑桥大学、布拉格大学和哈佛学院,再到近代的天津中西学堂、南洋公学和京师大学堂,以及今天的不同层次的大学,“大学”的职能、办学规模、教学方针、教学理念、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目标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和丰富。21世纪是一个崭新的时代,未来的高等教育将朝着国际化、终生化、多元化和学科融合化迈进。

2.1高等教育国际化

教育的国际化是全球化的产物,也是全球化进程的一部分。高等教育国际化即教育工作不再局限于某国范围,而是寻求高等教育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向各国开放高等教育市场,探索国际间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培养并输送优秀的国际化人才,并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未来的社会,我们不缺少“粗制滥造”的人才,我们缺少的是精英人才,而培养精英人才的保障是高水平的教育。东京社会经济研究所所长筱田雄次曾说:“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教育等诸多因素。但作为现代化的起点或基础工程,无疑是教育。”(朱永新,)筱田教授的话也是众多教育家和学者们的共识:教育是未来社会的发展的有力保障,只有拥有优质的教育,培养和吸收足够多优秀的人才,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和动力。为了增强国际竞争力,各国都纷纷制订了适合本国国情的教育政策,以汇聚更多优秀的人才。,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可见,国家非常重视优秀人才,尤其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除了培养国际化的人才,各国还纷纷引进国外优秀的人才。英美等发达国家很早以前就利用本国教育资源的优势,大量招收世界各地优秀的留学生及科研人才。现在,随着我国国力的提升和科研环境的改善,很多国外留学生(及海外留学人员)纷纷到中国来寻找机会。另外,教育在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同时,其自身也在逐步国际化。比如,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尤其是教授语言的教师到海外访学、学习,参加假期培训项目等,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同时,很多大学积极引进海归人才甚至是外教人才,以充实学校的教职工队伍,促进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国际化给教育部门、教育工作者、受教育者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人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2高等教育终生化

终生教育这一理念最早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郎格朗《终生教育导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终生教育理念形成。从此,终生教育开始逐步被教育界接受和认同,对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等教育终生化就是指在高等教育的过程中用终生教育的理念去指导教育教学工作,使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也逐步树立终生学习的信念。终生教育要教育人学会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要求人们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教会人学习上,放在培养人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上,使人能够终生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肖建芳,)高等教育终生化与社会的发展及其对未来人才的需求相一致,是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变化的一种学习途径及教育制度。现代人要想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社会,在职场中获得一席立足之地,就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当前社会所需要的新知识、新技能,以应对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转变。

2.3高等教育多元化

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即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教育的多元化表现在教育形式、教育理念及内容、教育的培养目标及评价等方面。教育的多元化首先表现在教育的形式上。科技的进步和教育技术的革新催生了新的学习方式。MOOC教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加拿大教育学家GeorgeSiemens和StephenDownes两人推出秋季在线课程CCK08(课程全名:theConnectivismandConnectiveKnowledge)之后,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后经过斯坦福大学SebastianThrun及其同事AndrewNg和DaphneKoller的努力,MOOC这一全新的学习方式得以落地生根,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世界各地的学习者。(马武林、胡加圣,)5月21日,清华大学正式加入美国在线教育平台edX,成为中国最早开展MOOC的高校,也是亚洲高校较早开展MOOC的高校之一。(王文礼,)很快,MOOC教学如雨后春笋一般在我国很多高校相继开展起来,到现在为止,包括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都相继推出了MOOC学习网上平台。未来社会,人们的学习不再仅限于学校,而是可以通过更加广泛的渠道和形式,比如互联网等随时随地地学习。高等教育的多元化还表现在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样性在教育领域的反映。现在,为了适应当前社会的发w.esteachers.com第4期(总第076期)4月展需要,除了传统的课程,很多大学推出了很多“接地气”的课程。例如,为了培养大学生的交际能力及与异性交往的.能力,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培养健康的恋爱关系,一些大学开设了恋爱相关课程,广受学生欢迎。也有的大学开设了桥牌课,甚至是电子游戏课程等,吸引了一些大学生的关注,使得原本被视为“难登大雅之堂”的娱乐活动得到认可,被带到课堂上来讲授。这些课程的开设都是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分不开的,是与社会的发展方向相适应的,因此也受到学生的青睐。高等教育多元化的根本原因是培养目标的多元化。现代社会的行业分工越来越精细,人才需求的种类也越来越多。这就带来了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是整齐划一的,而是针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岗位培养的具有不同素质、不同技能的人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和办学团体有不同的培养目标、规格和不同的侧重。此外,教学主体、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决定了评价体系的多元化。不同层次的教育、不同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各异,因此,各类人才的质量标准也具有差异性、多样性。不同的学科对于人才的标准也不同,学科门类不同,学科性质不同,衡量其人才的质量标准也不同。学生的求学要求和他们自身能力基础差异、性格特征的多样、内在需求不同,所能达到的质量要求也不同。(高学,)这些都会导致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总结起来,高等教育的多元化有利于针对不同的受教育者因材施教,挖掘人们的潜力,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不同人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4高等教育学科融合化

学科的发展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是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数据、互联网+、VR、智能机器人等新事物、新概念不绝于耳。在每一个新事物的背后往往都融合了不同领域的人才相互合作的智慧。毫无疑问,未来的科技创新需要不同学科间的相互吸收、借鉴和融合,需要不同领域间的紧密合作,完成某项任务往往需要不同专业领域的人员共同努力。而多学科融合的培养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的广博性,有利于学生形成跨专业分析问题的视角,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宋方杰、陆相林,2014),培养多视角、多学科融合的“通才”。高等教育担负着向社会输送人才、服务社会的重任,为了促进科技的发展,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势必会朝着多学科融合的方向迈进。

篇2:大学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论文

3.1被“忽略”的思辩能力

美国学者彼得法乔恩(PeterFacione)说:“教育,不折不扣,就是学会思考”。我们今天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多彩的、融合的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交往日益频繁,国际合作更加紧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文化差异和民族、地区冲突问题;科技进步带来全新的生活方式的同时,却打破了维系社会稳定的价值标准及行为准则。这一切变化都对人类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模式似乎忽略了对这一能力的培养,教师“一言堂”,学生机械地听课。教学目标围绕考试而展开,学生只须记住历史事件的时间、单词的意思、答题的套路,能通过考试,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小学如此,中学如此,大学依然如此。再加上,一些教师迫于学校的考核,为了获得良好的教学业绩,教学过程中过多地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知识的灌输,甚至只针对某些考试进行教学内容的划定,忽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思辨能力的培养,使得大学英语的教学过分重视知识点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习过程的体验,导致效果不尽如人意。现在,很多教育工作者们已经看到这种教育模式的种种弊端。但是,这种教育模式已经固化在学生的意识中,以至于学生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上课只习惯于听从老师,不去思考知识点是否正确,也不会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这给日后的教学改革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3.2思辨能力的重要性

什么是思辨能力?思辨能力就是带着批判改进的精神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思考过程。思辨能力是以思考的最基本的组织(思想的元素)和最基本的知识标准(普遍智力标准)为前提。思辨过程的创新性的关键在于在分析和有效评估的基础上重构思考。(Richara,Linda,)思考是学习的工具和手段,只有通过思考才能提升能力。现在,依然有部分人认为,大学英语是传统的文科,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掌握一定语言知识及听、说、读、写的技能,没必要在课堂上关注学生思辩能力的训练。实则不然。大学英语课程不仅帮助学生获得与其它民族及地区沟通的外语技能,也是了解其它民族及其文化的重要途径,更是认识、学习、评价其它民族的文化、道德、价值观的途径,而良好的思辨能力有助于学生批评地借鉴、吸收其它民族的优秀的文化成果,从而提高自身的实力。另一方面,良好的思辨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播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扩大本民族在世界的影响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学英语课程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培养。大学英语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一部分,承载着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任。语言作为伦理推理的指导和思辨的工具,帮助学生运用自己的思辩能力认识社会事物的好坏、美丑,努力做一个诚实、谦虚、理性、坚忍不拔、公正、有勇气、有同理心、能够独立思考的社会人。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不应只教授单纯的语言知识,甚至也不能只教授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和技巧,而应在传递知识技能的同时,向学生灌输道德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理性分析的能力。语言学习与思辨能力的培养是相互促进的,良好的思辨能力有助于提高语言能力。以往的大学英语教学往往只注重语言知识的教授,而不注重语言所传递的内容意义,因此,学生获得的只是干瘪的语言,而不是有效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学习,弱化语言形式的关注,使得学生更多地思考语言中所蕴含的意义,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此,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注重思辨能力的培养。良好的思辨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思考辨析的过程中,我们对事物的概念进行建构,有时对事物的优劣、美丑进行评判,这个过程也是对事物进行分辨和评价的过程。另外,良好的思辨能力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近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在工作学习中都可能遇到之前没有学过的知识。因此,学生只有自身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之上,通过再学习获得能力的提升,解决新的问题。

4结语

良好的思辨能力有助于塑造一个具有广博的思想和宽阔的视野、外语水平过硬、思想丰满的社会人;一个具有国际视野、能够自我反思和教育、通晓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外语水平过硬、有着高尚人格的人才也一定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切实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情,引导学生自觉、自主学习,在提升外语水平的同时,培养思辨能力,继而学会独立思考。

参考文献

[1]Richard,Paul&Linda,Elder.思辨能力评价标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高学.关于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多元化的思考[J].西藏民族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53-54.

[3]教育部人事司组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马武林,胡加圣.国际MOOCs对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的冲击与重构[J].外语电化教学,2014(5):48-49.

[5]宋万杰,陆相林.高校学科融合机制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20):176.

[6]王文礼.未来高等教育颠覆性变革的三个方面和表现[J].教育与考试,2015(5):58.

[7]肖建芳.二十一世纪国际教育新理念:高等教育终生化[J].教育探索,2007(4):121.

[8]朱永新.外国教育观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篇3:大学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策略论文

摘要:现如今,简单的语言交流技能已不能满足世界多元化发展形势的实际需求,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立足于对应用性较强的英语思辨能力的思考,分析大学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现状并以此探究可行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大学英语;思辨能力;培养

思辨能力,顾名思义就是思考辨析的能力,可以简单理解为能对一件事物进行分析、推理、判断、辨别、说明等的能力[1]。想要将英语作为一个有利的工具来应对社会快速发展所需的高素质、高水平,思辨能力绝对是不可或缺的。

篇4:大学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策略论文

1.1对英语教学的要求和目标模糊

教育部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生应具备听力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翻译能力、一定的词汇掌握量,并且将这六项能力由浅到深分为三个层次。却没有将较为重要的“思辨能力”单独、明确列出。该教学要求也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这段话提到了综合应用能力,也提到了听说能力,同样的也没有明确提到思辨能力,但是“思辨”和“听说”有明显区别,思辨更具高要求和高标准。

1.2对“思辨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很多高校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对“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首先,课程设置和考评方式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主要集中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课程设置也是围绕训练这几项技能开展,评估方式也仅仅局限于期中、期末考试或者相关的等级考试等方式。因此,变相导致学生只知道记单词、听听力、做阅读理解、造一些简单的句子,来帮助自己提高这些语言技能然后通过考评。其次,学校培养思辨能力的意识不强,缺乏良好的语言交流环境,导致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得不到训练和提高。最后,学校的不重视导致学生的不重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主动交流的勇气。

2思辨能力培养模式的探讨

2.1加强思辨能力培养意识

培养意识的加强是构建培养模式的第一步。任何人才培养目标的形成都根源于社会需求,而如今,社会需要一批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较强的人才,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转变培养重点,由最初的读写能力到听说能力,最终到思辨能力。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老师、学生都应该认清当前国际交流的实际需求,认识到英语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并加强思辨能力培养的意识,明确培养思辨能力的重要性[2]。

2.2强化听说能力

英语学习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方面都重要,因此要合理分配每一项能力培养的时间和方式。听说能力可以说是思辨能力的基础,思辨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他是在不断强化阅读理解、听、说、读、写等多项能力基础上训练出来的。而听说能力的强化是提高英语水平的一个突破口也是培养思辨能力的关键。强化听说能力首先要有一个语言环境,可以是课堂语言环境,老师在授课过程中鼓励学生用英语交流,有些学生没有勇气张口说英语,作为老师应该耐心引导、认真倾听,在他表述过程中遇到不会表达的语句,老师可以先询问他的意思,然后帮助他翻译出来。有些学生喜欢用英语交流,但是容易用“中国式”英语交流,这种情况老师要及时指正,防止他愈走愈偏。其次可以改变作业训练方式,比如说写作中加入辩论,老师在布置有辩证性的作文时,可以附加辩论,让学生以作文的内容划分立场,准备好证明立场的论据之后安排时间进行辩论,以这种方式读写、听说、思辨能力都能得到训练。最后,课外的英语角一个开放、自由的语言环境,学生可以找英语能力相近,又有共同话题的`对象来锻炼自己的听说能力。

2.3教学模式由被动灌输到鼓励主动学习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是最基本的教学形式。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的扩招,老师应该逐渐转变教学模式,由最初的灌输到鼓励主动学习。首先,在课堂教学方式上,老师应该适当调整授课方式,先安排学生预习做好课堂准备工作,把课堂时间教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主授课,学生授课结束老师进行点评、补充,知识点学习结束后当场进行课堂练习,同样的鼓励学生进行习题讲解老师从旁指正、补充。这样不仅能鼓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能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学生更深刻的掌握知识。其次,在课堂交流上,不同的学生对英语的掌握程度不同,在课堂交流上老师应该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感受,在交流主题的选择上应该有难有易,涉及不同领域,这样才能提起学生交流的兴趣。

2.4考评方式多样化

对学生英语学习结果的考评不能仅仅局限于各种期中、期末考试、或者是英语四级、六级考试。很多人都明白能通过各种考试并不意味着拥有与之相对应的应用能力。这种单一的考评方式不够客观、不够科学。除了试卷考试外、可以增加演讲、辩论、问答等方式来考核学生,考评方式多样化可以充分展现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不足。对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综合应用能力有很强的可行性。

2.5教材内容选编

目前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更重视教学内容的广和深,在思辨方面的“着墨点”较少,注重探究理论,而不管理论被挖掘、确定、评论的过程。所以,未来几年,为了增强大学英语教材的“思辨价值”,英语教材选编者、教育专家们应将更多的精力投注到“教材逻辑结构”的确立上。如:将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社会热点等各方面话题集合在一起,添加到逻辑结构中,文化知识的沉淀和积累诱发了科学技术的兴起,科学技术改变了社会生活,按照这个套路来挖掘,不仅可以充分展现出英语语言在逻辑思维处理上的规律和特征,还能帮助学生以英语逻辑思维看待社会问题,培养“英式”思维。同时,教育部门应针对高校英语教材选编策略问题展开专项讨论,设定一个总体目标,围绕一个目标任务,增设教材内容,保证了大学英语教材在逻辑思维上的统一性,使得后续教育中思辨能力培养工作更加顺畅、稳定。在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要求逐渐攀升的职业市场,英语的使用已经不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种素质,除了交际英语,还有文化英语、思想英语等优势等待广大学生们掌握、拥有。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将思辨能力培养融入到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构建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模式,将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推向纵深,培养出英语技能和思辨能力俱佳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叶帆.论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第二期.

[2]刘晓东.论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J]..22(105).

篇5: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论文

[摘要]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常必要。本文以大学英语教学为研究对象,以思辨能力的概念为理论指导,以大学英语思辨教学的现状为依据,浅析如何构建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

[关键词]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层级理论模型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16703-0123-02

研究背景

~20,大学英语教学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中心展开了为期十年的改革,并以此为基点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培养及进行过程性评估。此次改革,成效是显著的,但却并未从根本上体现出改革的两大核心要点,教师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自学内容仍仅注重对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如此仅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无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为此,将思辨能力培养模式引入大学英语教学中逐渐被提上日程,且此举也已被证实是解决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困境的有效途径。关于思辨能力,TheDelphiProject将其定义为“有目的的、自由调节的判断,以实现对证据类、概念类、方法类、标准类或背景类考虑因素进行阐释、分析、评价、推理与解释”。国内对思辨能力的研究起步较西方学界晚,同时大学英语教学也不够重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据此背景,本文试图对如何构建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进行剖析。

篇6: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论文

本文依据文秋芳等人提出的“层级理论模型”,分别从认知能力、情感特质两个维度讨论如何构建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

(1)改革教学设计众所周知,互动媒体交际方式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较大,因此他们对社会话题及新生事物均表现出敏锐的感知和独立的判断,亦或说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技能训练很难激起他们对学习的热情。从前文可知,之前十年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对改变教学模式的重视程度远超教学过程,同时无论教学过程怎么改变,也很难摆脱技能训练的束缚。可见,改革教学设计非常必要。根据表1所示,认知维度包含分析、推理、评价三种核心技能,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任务的设计应以上述三种核心技能为出发点,对课本练习进行拓展,具体表现在下列两个方面:①根据思辨能力的理论要求,对教材中已设问题进行二次加工,以适应思辨性课堂教学的要求;②提供学生充足的空间与时间来运用所学的知识,以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大学英语视听说教材第1册第2单元的内容举例说明:本单元的主题是食品。考虑到当今社会相当关注食品安全,此时教师可以以课堂辩论的形式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即教师拟定辩题之后,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搜集资料,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实践证实,此种教学形式对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及分析、推理、评价能力非常重要,同时也能拓展学生的英语知识和调动学生的思维,可谓一举多得。

(2)创设思辨性课堂环境根据表1可知,层级理论模型中思辨能力的情感特质包含好奇、开放、自信等情感特征。可见,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相关情感特质非常重要。从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课堂可知,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只能从教师预设的教学模式中被动接受信息。如此环境中成长的'学生大多不具备层级理论模型中所指出的相关情感特质,亦或说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是来自教师的外部压力。对于传统课堂所暴露出的问题,本文认为应从下列方面进行纠正:①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如微信、微博等,以消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代沟,从而建立起更加密切的师生关系;②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法引导、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并将学生的参与情况纳入成绩考评,以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习惯;③教师不应过度关注学生的不足,而忽视学生的优点,应多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和创新,并为学生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

(3)创建思辨能力评价标准评价标准的科学性事关教学模式变革的成效,而教学评价制定的标准是教学目标。可见,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离不开相应的评价标准做指导。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现状暴露出当前的课程评测具有评测形式单一、评测内容浅层、评测标准含糊的缺点。据此,本文认为思辨能力评价标准的创建应考虑到下列方面的内容:①众所周知,考试对国内现行的教育体制仍然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因此首先应改变考试对教育的引领地位,即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试,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从而取代单纯依靠考试的语言技能测试。②传统测试中客观题往往仅设单选题来确保测试的效度、信度及区分度。很显然,此种测评形式极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为此,应提高试卷中思辨题型所占的比例,如阅读理解中增加分析题、推理题、判断题等。③开展过程性评估,即评估学生平日作业中的思辨能力,注意此种评估行为应有规范的评估标准,如“参考思辨能力整体评价量”(由美国人P.A.Facione与N.C.Facione提出)。

(4)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大学英语教学中,多数学生仍采取反应式学习方式,此种学习方式表现为学生仅按教师与教材的要求来设定和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此部分学生难以体会到“学会学习”对学习语言的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自主学习对引导学生找出最佳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及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学生亦可据此构建出符合自身条件的思维范式。态度与兴趣作为非智力因素的范畴,对学生学习成效的提高意义非凡。目前,西方学界多位人士均已证实非智力因素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性。总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推动认知能力与情感特质的结合,帮助学生找准学习需求,从而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观、价值观及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并最终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

结语

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国家长期发展战略的实施均要求对学生进行思辨能力的培养。可见,思辨能力对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具有重要作用。但众所周知,包括大学英语教学在内的高等教育教学活动均不太重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同时国内学界对思辨能力的理论研究也明显落后于西方学界。根据前文的研究内容,本文认为要想切实改变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的现状,就应准确把握四个方面的内容:改革教学设计、创设思辨性课堂环境、创建思辨能力评价标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除此以外,国内学界对思辨能力的理论研究、教育界对思辨能力的重视也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李颜.思辨能力培养对我国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1):132-136.

[2]邹绍艳,高秀雪.大学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一项基于反思性问卷的研究[J].外语研究,2015(3):61-65.

[3]岳鹏.突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86-88.

[4]岳鹏.面向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课堂设计研究[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4):65-67.

[5]张秀峰,杨恒雯.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14(1):42-47.

[6]张英.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全国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研修班启示[J].考试周刊,(1):85-86.元思辨能力或自我调控能力——第一层次思辨能力——第二层次认知能力情感特质技能:分析、推理、评价标准:精晰性、相关性、逻辑性、深刻性、灵活性好奇、开放、自信、正直、坚毅3

篇7: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论文

在我国传统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要求往往是针对考试,更加侧重学生的单词、语法等,而忽视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合理的方式,构建良好的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和能力。

一、思辨能力概述

所谓的思辨能力,又称批判性思维,其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实践方面与精神层面。其中,实践方面:从实践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思辨能力主要可以包括思辨方式以及思辨技能。而精神层面:从精神的角度分析,思辨能力可以是思辨者的人格以及自身的态度。通常情况下,思辨的本质就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是个体对思考对象意义价值的一种客观评判。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辨能力培养,会让学生在英语表达以及创新方面得到很大的提升,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很大的好处。[1]

二、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一)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干扰,从而使得一些英语教师在教学期间,经常将精力放在考试要求上,教师加大对学生记忆的力度也是为了能更好地应付考试,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最终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在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的过程中,教师的主体地位过于明显,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实际需要,只是一味地对英语知识进行灌输,再加上教师在课堂上缺乏与学生互动和交流,致使英语教学课堂过于沉闷、枯燥等,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能力不但不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学生思辨能力的养成。[2]通常情况下,学生如果缺乏思辨能力,那么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候,其思维就会受到限制,对所遇到的问题不能进行合理分析,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未来发展。

(二)缺乏对思辨能力的认识

新形势下,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使得各大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也加大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保证学生可以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和进步。但是,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和模式的影响和干扰,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意识到思辨能力对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和意义,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于被动,大大削弱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不仅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制约了学生英语整体水平的提升。同时,由于英语学科自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现阶段,很多学生学习英语都是为了要留学、考研等,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互动,将重点放在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方面,忽视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存在了很多问题,制约了学生整体水平的提升。[3]

(三)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

在各大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会有一个共通点,就是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而经过调查显示,其在英语方面就显色更为薄弱,从而使得教师的英语教学水平一直无法得到提升,影响了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并且,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由于英语学科不是母语,因此使得很多学生会产生一种抵触以及畏惧的感觉,甚至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不够自信,常常认为自己没有学习英语的天赋,久而久之,就放弃了对英语的学习。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于英语学习就会越来越被动,最终导致英语水平一直无法提升,其思维也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在遇到问题时,也无法主动的进行思考和探究,不仅制约了英语思辨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还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以及水平的提升。[4]

(四)英语教学表面化现象比较严重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干扰,使得很多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无法适用于当前的英语教学,再加上一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不够,不能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和研究,致使英语学习过程过于表面化,不能进行深入的探究,当学生的遇到问题或者困难的时候,不能探寻合理的对策对问题进行解决,严重的还会出现模糊不清的情况,思维方式混乱,经常按部就班,照搬全抄,最终导致英语思辨能力模式构建存在了一些问题,非常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三、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探讨

(一)提升学生以及教师思辨能力培养的意识

在实际的教学期间,对学生进行思辨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为了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保证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在实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期间,教师应该不断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意识,在教学中不能只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而是应该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保证学生可以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可以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确保学生的英语水平可以得到全面提升。同时,学校也应该明确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发展过程中,定期组织活动进行培训,保证教师形成一套系统的思辨知识,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5]

(二)应用先进的手段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教师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时候,应该主动迎合时代的发展,积极转变自身观念,并且,结合学生的自身情况以及特点,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促进思辨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同时,在进行大学英语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期间,教师还应该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同时对课程进行合理的安排,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保证学生的英语水平可以得到进一步提高。此外,在实际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期间,教师需要明确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问答环节,让学生可以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学习,养成独立思考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结语

自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英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因此,在各大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对于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加大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表达以及创新能力,对学生英语水平提升有着很大作用。对此,在今后教学中,教师应该应用合理方式,提升学生思辨能力,促进学生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继菊,王淑雯,吕旭英.关于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时代教育,2015(9):7.

[2]孙璐.浅谈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11):104.

[3]黄思荧.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32(6):72-74.

[4]魏涛.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校园英语,2016(19):44-45.

[5]刘亚兰.大学英语教学对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J].考试周刊,2016(16):71.

篇8:论大学英语教学中交际能力的培养论文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语言学习最终是为交流服务的。英语教学也正是为了让学生顺应当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掌握一门语言工具,以更好地为今后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服务。英语教学的目的也不单单是英语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运用英语知识的目标。

一、提高教师文化素养

英语教师作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力量,应提高自身的英语文化素养,转变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如英语教师可以通过研读英美文学经典作品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或者加强与外籍教师的交流,加深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了解,提高自身的英语文化素养。而对于教学手法,教师应转化传统的教学手段,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放映一些英美文学的原著作品让学生欣赏,根据观看内容中的对话情景,即时导入跨文化的教学内容,有目的地比较不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性和多样性。再如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遇到成语、谚语和典故,以及委婉语、禁忌语等方面的知识教学时,可举例学生熟悉的文学作品或者经典电影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吸收,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开阔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或者在学生的课堂中,就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模拟情景对话,并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也积累一定的交际经验,从而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创设交际环境

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使他们愿意开口说话,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的表达的愿望转化为语言表现。“说”就是将学生自己内在的语言材料进行转化,即借助词语按照一定的句式,连贯地转换成有声语言的复杂过程,它需要强烈的自我表达心理倾向的这样一种动机。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发他们的'表达愿望,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交际活动中去。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组织讨论,联系一些国内外的重大的新闻事件,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言知识储备,那么在活动中就能应变自如了。另外,有些学生可能过于紧张和焦虑使得无法表现其交际意图,因此教师也应给予学生必要的肯定和鼓励,针对性地创造轻松的语言氛围,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激发其学习英语的热情,增强学习英语的信心。

三、教师坚持英语授课

坚持用英语讲课,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是熏陶语感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的教学原则,尽量使用得体的英语讲课,以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使课堂充满浓厚的英语气氛。坚持运用英语讲课,就能使学生沉浸在浓厚的英语课堂氛围里,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英语思维,并用英语进行交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且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同时,英语教学中如果教师把教学内容放在语言环境中表演及讲解,采用适当的手势、动作和表情,既可以避免用汉语解释英语,给学生建立一个定向新异刺激的整体概念,从语音、语义、语法、语气、体态等方面有机地引导学生,让其感受语感,又可以创设出一种有利于培养语感的语言氛围。

四、加强化文化背景知识

英语语言文化背景是学生英语学习中最基本的语言素质,是形成和发展其它英语素质的先决条件。传授文化背景知识是组织课堂教学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应使学生了解外国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方面的知识,有意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从而正确使用语言。教师在课堂上可选择一些能够有针对性地反映外国人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思想内容和时代感较强的有关反映外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历史和宗教等内容的书刊资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不断地了解外国的文化背景,缩小文化背景差异对英语语言教学的影响。

五、创建良好教学气氛

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助于激发出学生的交流欲望,促成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如果学生在交流中出现错误,教师应等学生交流结束后指出,不至于打断学生的交流而使得学生交流的积极性降低,也使得师生、生生关系更为融洽。

在英语教学中,交际能力不但是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语言教学过程的内容和手段。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是一个人英语素质的综合表现。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实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1]罗佳大学英语交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疯狂英语,(01)。

[2]杨杰玲浅论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J].海外英语,(05)。

[3]杨坤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教学之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11(05)。

篇9:浅议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与交际能力培养论文

浅议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与交际能力培养论文

1 引言

在英语教学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运用语言时,虽然说出了完全没有语法错误甚至用词漂亮的句子,但在实际交际中运用却行不通。这是由于学生们往往从汉文化角度出发,并运用汉语的表达习惯进行思维,即“中文的思想+英文的形式”,结果在对外交往中不能用地道的语言得体地进行交际,常常会犯文化错误,使双方很尴尬,甚至会出现许多误会。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背景文化知识的了解。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文化因素,努力培养学生强烈的文化习得意识,培养社会需要的跨文化交际人才。

2 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英语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始终贯穿文化导入,在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同时,也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的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和语言习惯等语境因素,造成人们不同的说话方式或习惯话语。这就可能使交际双方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地推论,从而产生冲突、误会或交际的故障。因此,英语教学必须高度重视语言的社会文化因素,分析、揭示语言中的跨文化差异,加强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培养学生强烈的文化习得意识并且使学生对异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贯穿英语学习的各个阶段,将语言形态教学和文化内容教学融为一体,将社会文化知识渗透到语言教学中去,把学生培养成为既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又有丰富的交际能力的人才。

语言与文化是密切相关、紧密相连的。语言是整个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由生活在一定言语使用区域中的人们在一定的语境下通过口语或书面语形式相互交际而使用的。同时,一种特定的.语言总是和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或国家,以及其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因素息息相关。语言与文化总是被一起研宄的。语言教育学家拉多曾经指出,如果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好语言。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要学习一种语言,必须同时学习与该语言相关的文化。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讲解语言知识,训练语言运用能力,而且还要加强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中西文化差异直接地影响我们的语言运用,语际间不同语言习惯所引发的语言失误,实质上是由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的差异所造成的。如中国人见面时打招呼说:“你吃过饭了吗?”,“上哪去呀?”,其实并不是想知道对方是否吃了饭或去了哪里,这只是一种g r e e t i n g 的方式,而英语国家的人却没有这一习惯,反而认为是一个q u e s t i o n 。又如很多学生与外国人进行实际交际时,很喜欢连续问以下几个问题: “What i s y o u r nam e?” “How o ld a r e y o u ?” (‘Where a r e you from ? ’’ ’“Where do you w o rk ?” 等。

这些日常用语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没什么不妥之处。但如果将汉语的习惯与文化模式套到或强加到英语上去,就会产生误解和理解上的偏差,外国人有可能会感到纳闷甚至愤怒。他或许在想:为什么要问这些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而且按照西方人的思维习惯,那些问题通常只有在拘留所或警察局之类的机构里才会被问及。从以上可以看出,不同的文化、社会习俗对语言运用的影响。这都大致说明了一个问题:英语教学中不能不同时注意中国和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重视文化导入,才能减少学生在运用英语时犯“文化错误”。

3 文化导入的内容

文化导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 ) 知识文化,指经济、政治、史地、文艺、科学的技术,著名文学家及其作品, 民俗体育和当代社会情况。

( 2 ) 干扰交际的文化因素,包括:社会准则,如称呼、招呼、问候、询问、致歉、道谢、告别、打电话等用语的规约及风俗习惯;社会知识,指家庭各成员、同事朋友、上下级之间关系、价值观念,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宗教观念、道德准则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等,如西方社会强调的个人奋斗,独立性、隐私权等;思维特征,指中西方思维特征的差异。比如,讲时间和地点时,一个从小到大,一个从大到小。

( 3 ) 词语的文化内涵。词义之所以多层次,在于词不仅是现实的象征符号,而且也浸透着人们对现实的感受、II念和看法。例如,p r i v a c y 是一个文化内涵相当丰富的词,我们知道不应该向西方人询问有关年龄、收入方面的问題,但p r i v a c y 的含义绝不止这些。因此,在英语教学的一定阶段导入的文化内容应当包括介绍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词语表达法在意义及运用方面的差异,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理解这些表达法所涉及的文化内涵,从而帮助学生恰当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

( 4 ) 英汉理性意义相同或相近但情感意义、比喻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不同或差异较大的词语。主要包括植物名词、颜色、数词等。如汉语常用“龙”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在中国文化里有崇高至尊的地位,而对欧美人来说,龙却象征灾难和凶恶;汉语中用“眼红”表示嫉妒,而英语中却用“g r e e n w it he n v y”表示,“b la c k t e a ”译为“红茶”而不是“黑茶”等。

4 文化导入与交际能力的培养方法

4. 1 文化比较法

通过比较英语文化与本族文化,将跨文化能力与外语运用能力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文化教育。例如, 对比教育方式、家庭关系、价值观念、宗教、传统等。通过对比,学生可以更容易掌握相关文化的内涵。比较是为了发现异同,而不是比出优劣。

4. 2 实践法

学习语言最有效的方法是将其放入该语言的环境中,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有出国的机会。所以,教师应该创造各种条件,营造一个浓郁的英语氛围,让学生一走进课堂就能感受英语的存在,能不由自主地用英语去交流信息。如模拟现实生活情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组织英语交流,鼓励与英语本土人士交往,亲身体会到他们不同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思维模式,也可以学习到许多生动的课堂上学不到的有关社会文化背景方面的东西;办英文板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组织学生观看英文录像、电影,体验异国文化氛围。

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互相作用的过程。实践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传统的“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指挥者”的角色,将传统的“教师独白”式的教学转变为“师生、生生的对话、互动”的教学模式,创造轻松、自由、愉快、和谐的环境,引发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给学生更多的互动机会,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的学习品格。

4. 3 英美文化阅读

课本上仅有的文章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的。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英美国家丰富的文化背景,还必须通过开设阅读课,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原汁原味的、各种体裁的文章。如阅读《中国日报》、《21世纪报》等英文报纸,以及希腊神话、《圣经》等英文原著。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包括名人逸事、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科学发展等各类社会综合知识,这样就可以在拓展的阅读中真正意义上地学好英语。

4. 4 专题讲座法

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关于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专题讨论和讲座,介绍英美文化各个层面的内容,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他们在外语学习中善于发现目的语文化的特点,并乐于了解和学习目的语文化。

4 . 5 利用多媒体技术,改进课堂教学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和教学目标要求把文化教学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始终, 把英语学习放在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创造更佳的语境。这就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发挥视听媒体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利用视听结合的方法,提供一些原版的视听材料或可供教学用的原版影片,通过画面能使学习者感受到语境的存在,根据语境的提示来理解话语的真实含义,掌握说话人的意图。还可以了解到许多与目的语文化有关的非语言交际的方法和手段。这种有效地引进视听材料,提供可视性画面、场景的多媒体教学会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并有助于学生将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的融合。这与老师费尽口舌地讲解相比,效果要好得多。

5 结论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文化的“输入”,重视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加强学生的“输出”操练,开拓互动、交际的机会和渠道, 只有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养成和能力的提高,学生才有望在实际交际中正确、得体地运用语言,最终提高英语水平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如果在英语教学中能注重文化知识的导入,进一步提高外语教师和语言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那么定会有助于提高语言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外语教学的目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要学生有效地掌握英语,教师应在教授英语文化的同时,充分发挥中文文化的参照作用,并减少中文文化的干扰,同时能将两种文化融会贯通起来。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不仅仅能用英语表达事物,更能在全球化的今天,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达到交流的“进出口”平衡。

篇10:试论大学英语教学中隐喻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试论大学英语教学中隐喻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结合课文实例阐释概念隐喻理论对隐喻意义构建和识解的影响,并探讨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鼓励学生运用概念隐喻思维,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隐喻认知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这对于促进大学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论文关键词:概念隐喻;大学英语教学;隐喻能力

一、概念隐喻认知机制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是人们进行抽象思维的认知工具。Lakoff & Johnson认为,隐喻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仅存在于语言中,也存在于在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中;人类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都是隐喻的。这样的隐喻被Lakoff & Johnson 等称为概念隐喻,如“LIFE IS A JOURNEY”。这里的“LIFE”被称为目标域,“JOURNEY”为源域,“IS”被看作是“经验集的简化,隐喻以它为基础,据此理解隐喻”,即“经验基础”。因此,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建立在经验和概念相似性基础之上的由源域向目标域的概念映射。换言之,概念隐喻能使人们用比较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去理解和感知抽象或复杂的概念,其方式就是把源域的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上,这样的映射是在两个不同认知域之间实现的,其基础就是经验和两个域之间的概念相似性。根据隐喻的构成,Lakoff把概念隐喻分为结构性、方位性和实体性概念隐喻三类。隐喻式认知过程使概念之间相互参照、相互关联,不仅减轻了大脑认知、储存、记忆新概念的负担,同时也是语言符号简化和词义丰富发展的过程。

二、概念隐喻思维的语言表现

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相对于纷繁复杂的客观外部世界和人类丰富的内心世界而言都是极其贫乏的。因此,为了有效地进行交流,人们经常借用其他方面的词汇表达相同或者类似的意思,即利用事物的相关性,将指称该事物的词语从一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所想表达的物体的认知域。概念隐喻不是词、句的单纯替代或比较,而是认知过程中两个认知域相互作用的产物。它能以已知映射未知,以熟悉映射生疏,以简单映射复杂,以具体映射抽象。如经济学家形象地运用多米诺(骨牌)效应(domino effect)隐喻一件事情的发生导致相同事情相继发生所产生的连锁反应。人们通过使用隐喻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可以把既抽象又复杂的事物、思想和概念具体表达出来。再如:

“I was crushed,”Engelbreit admits.(“我被击垮了,”恩格尔布莱特承认)。“Crush”作用的对象是某个物体,“把某个物体压碎或使变形”。在此例中,人被隐喻为脆弱的物体,“被压力击垮”。这样的表达既简洁又生动,易于读者理解恩格尔布莱特当时的困难处境。

Lakoff&Johnson 经过统计,发现普通语言中大约百分之七十的表达方式源于概念隐喻。正因为语言在本质上是隐喻的,所以语言中概念隐喻的使用极为普遍。正如Richards所指出:“在日常流畅的话语中,我们三句话少不了一个隐喻。”由此可见,概念隐喻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隐喻认知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隐喻能力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

1.隐喻能力定义

自20世纪末期起,在概念隐喻理论的影响下,隐喻在外语教育中的重要性受到了广泛关注。隐喻能力(metaphoric competence)概念由Gardner & Winner首次提出。他们指出,隐喻能力等同于Lakoff & 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即在目标语中通过隐喻性结构和其他认知机制对概念进行映射或识解的高级语言能力。Danesi首次将这一概念引入外语教学研究领域,他认为隐喻能力指的是讲话和写作过程中辨认和使用新隐喻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两方面,即对目标语中隐喻概念的识解能力和交际中正确使用概念图式的能力。根据王寅和李弘的观点,隐喻能力是指人们能够识别、理解和创建跨域概念类比联系的能力,这里不仅包括被动地理解、学得隐喻,而且还包括能创造性使用隐喻的能力,更高目标还可包括丰富的想象力和活跃的创新思维能力。从各种定义可以看出隐喻能力作为语言能力的主要构成要素,主要包括隐喻意义映射与构建、类比创新和识解这三方面的内容。

2.隐喻能力与英语教学的关系

学习外语是为了获得语言应用能力,大学英语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概念隐喻广泛渗透于人们的日常言语交际中,因此交际能否顺利进行与交际者是否具备一定的隐喻认知能力密切相关。Danesi 指出,外语学习者所产生的语篇从语法和语义层面无可挑剔,但是缺少交流的自然感。他认为这一现象已超越了语言范畴,因此只能从认知领域予以理解;在他看来,外语学习者一般能达到极高的言语流利程度,但缺乏以目标语的概念图式进行思维的能力,换句话说,外语学习者以目标语的形式结构说话,但却仍然以其母语的概念结构思维。Littlemore发现,隐喻往往是外国学生学习语言的一大障碍,因为他们缺乏隐喻认知能力,无法准确及时地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大量隐喻。同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如果仅仅注重语言的准确和流利性而忽略学生隐喻认知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可能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没有明显的进步。由此可见,隐喻能力对于语言能力、交际能力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概念隐喻现象释例

概念隐喻是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影响并决定语言表达和交际,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可以让他们在更好地识解和创造隐喻的同时,习得和掌握英语语言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提高语言能力。隐喻能力的'培养应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第三册中的课文Engelbreit’s the Name,Cute is My Game中的概念隐喻现象为例进行分析。

例1:“Indeed,it’s her trademark.”(的确,可爱是她的标志)。作者在这句话中巧妙使用了“TRADEMARK IS CHRACTERISTIC”(商标是性格特点)这一概念隐喻,“商标”和“性格特点”两认知域相互映射的基础是基于其表示人或物的“典型特征”的概念相似性。通过“商标”这一人们经常接触的具体目标域来映射“性格特点”这一抽象源域,可以让读者对恩格尔布莱特的性格典型特征有一个更形象的理解,这是因为人们都已习惯于通过某商品的商标来理解其关键信息。

例2:“Old-fashioned art-and values-have always been at the core of Engelbreit’s life.”(传统艺术及传统的价值观一向是恩格尔布莱特生活的核心)。“CORE IS CENTRE”(果核是核心)这一概念隐喻被巧妙地用来说明艺术和传统价值观对于恩格尔布莱特的重要性,即“如同果核一样具有核心地位”。“果核是核心”这一生动概念隐喻可以让读者由“果核的中心位置”这一目标域来映射“核心和关键作用”的源域,两者基于的概念相似性是“位居中心”。

例3:“…,a woman with short,straight hair,big glasses,hat and an acid tongue.”(她有一头短短的直发,戴着一副大眼镜和帽子,言语尖刻)。这一句中的概念隐喻可简单概括为“BEING ACID IS BEING SARCASITC”(酸味是尖刻)。用“酸的刺激性和腐蚀性”这一目标域来映射源域“言语的尖刻”是基于两者都“对他物产生不良影响”的概念相似性,形象地再现恩格布莱特的言辞犀利,表达生动有力。如果学生无法识解两认知域的关系,也就无法领略该修辞语言表达的妙处所在。类似的例子还有“The roots of education are bitter,but the fruit is sweet”(BEING BITTER IS BEING LABORIOUS)。

例4:“With her work taking off in so many directions,...”(由于她的工作在多方面都取得成功)。在这句话中,作者使用了 “TAKING OFF IS SUCCEEDING”(起飞是成功)的概念隐喻,用飞机起飞时的直上云霄形象地刻画出恩格布莱特事业的成功和蒸蒸日上,两认知域基于的概念相似性是“方向向上”。

通过以上分析可看出。概念隐喻理论强调不同认知域间的概念映射过程中意义生成的动态性和创新性,启发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以隐喻意义、认知域的理解为出发点,透过语言形式挖掘概念图式结构,加深学生对相关修辞语言表达的认知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隐喻认知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语言作为一个整体来掌握,指导学生积极利用自己的概念隐喻认知机制识解特定语言表达的深层隐喻含义,培养语篇分析能力。

五、培养隐喻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加强文化教学

培养隐喻认知能力,应切实将大学英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以提高学生准确理解隐喻性语言的能力。隐喻能力的培养与文化教学相辅相成。隐喻具有文化传承功能,隐喻思维是文化在语言中的集中体现。隐喻认知都是以特定的民族文化为背景。学生只有充分了解语言表达的文化背景,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隐喻语言,有效避免交际失误。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词汇讲解和句子分析层面,应将文化和语言学习相结合。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引导学生掌握英语认知思维方式与汉语的异同,并通过这些异同更深刻地认识客观世界或人类经验。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学生透视隐喻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加深对特定民族思维方式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其思维方式来了解不断创新的表达形式。

篇11: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我国传统英语教学由于忽视对学生跨文化差异意识的培养,导致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较低.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则必须重视激发学生兴趣,加强课堂文化知识的导入与渗透,以及注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作 者:邓克凤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湖南,张家界,427000 刊 名: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OLLEGE 年,卷(期): 9(12) 分类号:H319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文化差异  

篇12: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本文通过探讨文化与语言的关系、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指出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更应该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并介绍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方法,提出了文化教学的四点原则.

作 者:黎青 LI Qing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外语系,青海,西宁,810008 刊 名: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3) 分类号:H319 关键词:英语教学   文化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篇13:大学英语教学中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

大学英语教学中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及阅读过程中常见的不良习惯等都会影响学生快速阅读能力的.提高.在快速阅读教学中,英语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策略意识,指导和培训他们使用各种学习策略,帮助他们改善已有的知识结构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其能够快速、准确地理解文章大意并获取有效信息,从而提高快速阅读能力.

作 者:盛雪梅 SHENG Xue-mei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6 刊 名: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ONGHUA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8(9) 分类号:H319 关键词:快速阅读   已有的知识结构   情感因素   学习策略  

篇14:高职英语教学中职业能力的培养论文

1.1打造优质学生,提升综合素质

就我国教育部门出台的规定看,针对新时期技术型人才的综合素质有了具体标准,要求高职院校加强英语课程设置,以满足今后学生走向社会的职业技能需要。对于国家教育部门来说,实施这一规定是对高职院校原有性教学模式的改变。通过培养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职业能力,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专业英语,提升英语的实用性,学校进而培养出新时期的优质高职学生。此外,以英语教学为媒介进行的职业能力培养,能有效规范学生学习英语和专业理论知识,对学生综合素质及学习能力提升有重要作用。

1.2社会发展要求高职学生应当具有英语能力和职业能力

自进入新时期以来,世界经济、技术发展不断深化,市场竞争日益加大。企业要想占有更多的市场,竞争是必然之路,怎样在的要求中立足,人才争夺是关键。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局限于专业技能,更体现在英语、职业道德等多个方面。伴随近些年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的发展,世界各国各项事业竞争加剧,具备良好的专业英语及英语交流能力的人才更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在外企或跨国公司中,专业技能与英语能力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也直接证明高职英语教学中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2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问题分析

2.1忽视高职院校学生未来职业发展

我国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英语课程,与高中英语无异,都是从语法、单词等基础知识讲起。但从高职院校类型看,其学生学习英语并非升学或提升理论知识,而是要以英语教学为契机向学生介绍关于本专业的技能型英语。显然高职院校教师没有认识到这种传统英语教学方法对高职学生并无实质帮助,导致高职英语课程形同虚设,英语也不能得到学生的重视。

2.2忽视学生个人发展

尽管我国政府和教育部门要求高职院校进行教学革新,也有部分高职院校根据政策进行课程和内容设定,但改革重点依然在专业课上,对于英语课程改革明显重视程度不足。我国当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依然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课堂中主要通过老师口述完成教学,学生则只需安静听课。可以看出,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个性、思维开拓等方面的提升被忽视,职业能力培养则更是不可能。

2.3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程度不高

我国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程度不高,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更看重实际专业技能的掌握,在专业课学习上较为努力;另一方面,受我国传统教学模式影响,高职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相比高校学生较弱,加上学校对英语教学开展重视程度不足,自然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学生对英语的好感不足,有的学生已经放弃学习英语。

篇15:高职英语教学中职业能力的培养论文

3.1革新教学方式,完善教学设施

首先,革新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即改变原来教师在课堂中占据主导的教学模式,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此基础上融合职业技能知识,完成对学生的综合培养战略目标。在英语,教师要注意主次关系,以英语教学为主、职业能力教学为辅,既能保障学生英语能力提升,也能保障职业能力提升。其次,为完善学生职业能力,在教学的相关场所、基础设施上也有了新的要求,即英语语音室、学校外语角建立,提升学生的英语沟通和交流能力。

3.2革新英语教学观念

革新英语教学观念,首先就要打破固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切实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实际专业,建立职业英语教学模式,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为保障学生能真正学习到英语和职业能力,要求高职院校定期对学生英语技能进行考试,具体的内容则以今后企业实际对人才需求为准,以保障学生毕业后拥有好的就业去向。实施英语职业能力考试,可以切实提高学生对英语教学中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视,起到推动学生素质发展的最终目的。具体如对电子设备制造专业学生,通过英语职业能力考试,能考查学生对电子部件、缺陷、研发技术与国外差距等方面的英语能力掌握情况,对其今后走向外企或是进入研发部门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3.3增强高职学生英语沟通技能

首先,语言是交流的'艺术,高职学生要想提升英语交流能力,第一点就要学会聆听。实际上,在与他人交流中,很多人认为只要能表达自己看法,能够与他人交流达成一致即可获得对方肯定,完成一次“漂亮”的谈话。其实不然,双方在进行交流中,学会倾听的人能够学习到与他人交流的精髓,进而与他人进行有效交流。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改变教学环境,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倾听他人看法,进而在交流中更能掌握到谈话的要领。其次,需要明确一点,即教师与学生并不是对立者,而是学习与学术提升领域的交流协作者,只有确立好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才能推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交流的有效性,降低学生对教师和英语课堂的恐惧心理。平等友爱环境下开展的英语教学,更能提升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英语能力,对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4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高职院校中开展英语课程要立足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将学生打造成为企业需要的技术性人才,通过提升学生英语能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自信心,使其能更好地进入社会。当然,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培养具备较高英语能力的技术型人才不是短期内就能完成的,需要完备的培养战略和课程体系。

篇16:谈英语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谈英语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摘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提高民族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21世纪国力竞争的可靠保证。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利用教材内容和要求引导学生“学做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和理想,为以后的发展和创新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

中小学阶段加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提高民族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21世纪国力竞争的可靠保证。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为青少年日后的发展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还要利用教材内容和要求引导学生“学做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和理想,为以后的发展和创新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一、转变教育观念,教学中要大胆创新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思想品质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使学生在做人、求知、健体、审美、创新等方面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在重视常规教学的同时,不能忽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在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大胆创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师本身也要创新。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以现代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教师要自觉地、不断地更新知识,了解当今高新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并在教学中加以渗透。站在高新科技革命的高度,激励学生勇于探索。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自学时间,加强指导学生自学,养成自学的习惯,使他们主动地吸收知识,处理信息,了解高新科技知识,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使学生养成举一反三,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事物、处理问题的习惯。

二、根据创新学习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学生来说,创新学习精神,创新学习意识,创新学习思维,创新学习方法和技巧的培养与形式,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应根据创新学习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注重传授知识,更强调培养情惑

创新学习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渗透情感教育,使学生具有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地学习。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润滑剂。人是有情感的,中学生的情感尤为丰富。教师要尊重、关怀、爱护学生,要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教师要主动去接近学生,了解他们的家庭、学习、兴趣、爱好等,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用情感去感化他们,学生一旦感受到教师的爱和鼓励,就会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和谐的课堂气氛将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求知欲。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二)注重训练技能,更强调掌握方法

创新学习强调教师只是作为一条辅助线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中必须自己探索规律,自己总结方法。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就像种子一样,在一定的环境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积极创造适应学生创新学习的.环境,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灌溉培养”,而不是拔苗助长。

(三)注重答疑解惑,更强调质疑问难

创新学习要求学生不要墨守成规,勇于对常规进行挑战。传统的教学,教师总是预先在教案中设计出许多问题,学生只有回答问题的义务,而没有提出问题的权利。而创新学习则要求教师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多给学生创设质疑问难的环境和条件,鼓励学生勤思、多问、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由“一言堂”“满堂问”的课堂转变为群言堂,讨论式的课堂。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亲自尝试,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将旧的知识与所学的知识进行新的组合,形成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

(四)注重思维训练,更强调实践操作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探索学习方法的主要阵地,教师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要让学生有更多的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应随时把课堂教学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当代科技相结合,在实践中养成主动思考、认真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学会开动脑筋,从多方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找出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某个方面的突破口,多给予实践机会,每天由一人值日汇报扩展到二至三人,二人对话可扩展到小组对话,并多鼓励学生离开座位到讲台前进行小品、角色表演,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思维或想象,然后进行创造性改写表演。鼓励学生多参加班级及学校的联欢会,多用英语编小品、课本剧,用英语朗诵短文、小诗,讲英语故事……这种活泼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们尝到甜头,表演的成功使更多学生对英语保持强烈兴趣,学生会更积极地参与课内外语言实践活动。

篇17:语文教学中逻辑思辨能力培养的研究论文

摘 要在分析语文教学中逻辑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本文从问题设计、课堂氛围营造、教学活动开展等方面对语文教学中逻辑思辨能力培养途径展开了探讨,从而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语文教学 逻辑思辨能力 职业发展

0引言

在中职生培养上,还应认识到学生在踏入社会过程中需要以较强的辨别能力和思考能力更好的认识事物,以便通过理性的判断看待各种问题。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还应加强对学生逻辑思辨能力的培养,以便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思考和分析问题,得到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继而取得更好的发展。

篇18:语文教学中逻辑思辨能力培养的研究论文

2.1加强思辨问题设计

想要加强学生逻辑思辨能力培养,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完成知识的建构。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还应加强思辨问题的设计,以便通过提出充满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使學生的逻辑思辨能力得到锻炼。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回忆性问题,引导学生结合以往学过的知识和自身生活经验进行问题的思辨。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语文教学内容提出理解性问题,促使学生运用知识对问题进行理解,寻求问题的`解决答案。在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提出创新性的问题,以便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总是向学生灌输“非黑即白”的理论,以至于学生的思辨欲望未能得到释放。设计思辨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继而达成培养学生逻辑思辨能力的目标。

2.2营造课堂思辨氛围

在学生已经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情况下,想要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表达想法和意见,还要完成课堂思辨氛围的营造。具体来讲,就是教师需要完成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营造,保证学生能够在教学中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态,从而更好的参与课堂互动,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也容易产生新的想法,突破旧实行的束缚。通过大胆表达,可以使学生得到鼓励,久而久之则能形成主动思考和质疑的习惯,继而得到逻辑思辨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还应转变以往的教学思想,从课堂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引导者,重新实现自身定位,以朋友身份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促使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学会运用辩证思维看待问题。

2.3组织课堂辩论活动

辩论是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较好办法,所以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辩论活动的组织,以便使学生更好的将语文学习与思考结合在一起。围绕教学主题,教师可以提出辩论主题,然后将学生划分为多个辩论小组,就存在争议的问题进行辩论。而各小组应选出一名组长,同时选出两名候补辩手,由组长代表小组发表第一轮演讲,由候补辩手展开自由式辩论。确定辩论主题后,教师要求各小组在规定时间内提出观点,并围绕观点进行表述。开展该项活动,可以使学生通过不断的锻炼理清语言逻辑,保持清晰的思维,掌握大量的思辨方法,因此可以使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得到培养。实际上,采取该种措施,就是为学生提供一种体验机制,促使学生在思辨过程中获得启发和良好体会,继而形成思辨的良好习惯。

2.4通过读写培养逻辑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将逻辑思辨能力培养渗透到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中,促使学生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材料讨论时,通过提供开放性的答案,要求学生通过讨论提出各自的想法,则能使学生更好的思考阅读材料,得到逻辑思辨能力的培养。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行锻炼。具体来讲,就是提出一个写作主题,同时不规定写作方法、文体和字数,然后由学生结合各自的理解进行写作。而采取该种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依靠自身思考完成写作,所以能够避免学生的思维受到局限。实际上,在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通过灵活运用教学材料和方法,都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加强思考对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进行培养,继而使素质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

3结论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语文教学还应加强学生逻辑思辨能力的培养,以便使学生在理解语文知识的同时,能够更好的进行语文知识的运用,从而满足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要通过营造课堂思辨氛围、设计思辨问题和开展辩论活动等多种途径加强学生逻辑思辨能力的培养,继而使学生取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党立新.预设、推理与中学生语篇阅读意识的培养[J].疯狂英语(教学版),(04):64-66.

[2] 焦卫国.阅读界限: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规矩”--由“韩李之争”说开去[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7(01):30-34.

篇19:语文教学中逻辑思辨能力培养的研究论文

按照《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应当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逻辑思辨能力的培养,以便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培养。对于学生来讲,形成逻辑思辨能力,可以帮助其更好的应用语文知识解决各种专业问题,从而得到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培养逻辑思辨能力为目标开展语文教学,可以使学生对社会、人生和自然的感悟得到加深,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考虑问题更好的认识事物。从职业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现在社会的用人单位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同时更需要拥有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以确保人员能够在工作中实现事务的灵活处理,更好的取得自我进步和发展。由此可见,在中职语文教育中,加强学生逻辑思辨能力培养不仅关乎学生的职业发展水平,也将对学生今后的成长产生重要作用。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大学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论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