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学论文 > 语文教学论文 >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呼唤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论文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呼唤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论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呼唤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论文(共含12篇),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csuxiang”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呼唤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论文

篇1:简析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呼唤大学语文课程改革论文

简析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呼唤大学语文课程改革论文

摘要: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迫在眉捷,这就需要从大学语文教学在人文素质培养上着手,改革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辫能力以及感悟能力等。教师应在具体的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创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人文素质;大学语文;课程改革

一、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迫在眉睫。

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所谓人文素质,是指学生经过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形成的内在素养和品质。人文素质包括文化素养、艺术修养、思想道德素质等诸多因素。人文素质可以而且必然转化为人的外在行为。一个人人文素质的高低,在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理想追求、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能体现出来。

一个时期以来,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教育、轻德育的现象。大学生越来越实际,就业压力日趋严重,学生选课不能不考虑就业的需要,除了专业课和英语、政治等必选课外,多数学生都会选技能性、应用性的课。他们关心重视的不再是个人整体素质的提升,而是专业技能、职业能力的培养,因为技术性、应用性的课程可有助于谋职。一些人文性的基础学科几乎无人问津。这些既非实用又不盈利,也非生产性的人文学科与技术教育相比,处于弱势地位。我们看到,不少学生放弃了情感的追求和心灵的陶冶,导致境界低下,审美弱化,心理脆弱,理想缺失,总之,人文素养严重不足。而大学语文的人文教育内容弘博深厚,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而它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使得所有关注人文学科教育人士深感优患。难怪不少资深学者惊呼:大学生人文素质欠缺,人文教育已陷人困境。

人文素质教育强调,人应具有全面的知识结构,促使人的知识、情感和意识等全面健康发展,并为生存竞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提高境界和事业境界。人文素质对人才特别是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来说尤其重要。

而高校由于缺乏人文素质教育,随之而来的间题也日渐显露:不少大学生虽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但适应社会的能力不强,在扑朔迷离的社会中,往往茫然失措;在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中,孤立无助;在成功面前,常无法自持;在遭遇挫折之际,又无力自救。有的步人社会后,很快丧失了理想和才情,人生的价值被欲望、名利所扭曲。物欲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及由此产生的缺乏社会责任、躲避政治、游戏人生等庸俗化的东西,在大学生中也不乏市场。所有这些,都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文科学的地位和作用,在大学生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提高的重要作用。

《大学语文》是全国各类高校普遍开设的公共课,也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非中文专业必考科目。我们强调素质教育,《大学语文》理应受到更多的重视。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毋庸讳言,学生厌学、老师困惑。学生认为《大学语文》好像“高四”语文,好多篇目已经学过,不但没有文学的魅力,反而像高中语文一样枯燥,成了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课;加之课程多任务重,对《大学语文》自然了无兴趣。任课老师则认为该课是非中文专业课,感到前途渺茫,一些高校,大学语文教师更是青黄不接。《大学语文》课程这种艰难困境和被边缘化的尴尬局面如果不及时改变,那将是一种悲哀。

其实(大学语文》可以起到文理渗透、文化科技交融、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营造大学文化氛围的作用。不仅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训练思维能力,培养良好道德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丰富和发展良好的个性,而且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苦乐观、大局观,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作用。但由于一个时期以来物质主义、实用主义、工具主义、理性主义成为现代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是否有用、是否可以直接创造财富、是否对学生的就业有着直接的帮助成为了教育选择的标尺,因而导致人的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严重失衡,知识、智力、技能也失去了原本具有的意义,不再代表人的本质力量,而只标志个人获取物质财富的水平差异。可以这样说,忽视人文素质教育是过去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的教育思想中最大的、也是最严重的缺失,它的不良影响如果得不到尽快的校正,必然对中国社会新的历程产生相当的影响。

大学语文课属于人文教育课。因此,教师是否在教学中真正贯彻落实了“人文教育”这一根本宗旨,学生是否在教育过程中得到了好的“人文精神”的熏陶,是衡量开设该课程得失的根本。大学语文的教学实践,就是要把人类优秀的人文素质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学生生命意识中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该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理好人与人(包括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好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从语文和人文内在的关联来看,语文就如同人文这条大河的一条支流。,人文意识和人文情怀流徜于语文的河道上就会体现为一种尊重语言、珍视语言、热爱语言的语文意识和语文情怀,也只有在拥有自觉的语文意识和语文情怀时,人们才可能意识到语言作为“存在之家园”的神圣与伟大,才可能会像亲近和热爱生活一样地去亲近和热爱语言。反之,人文意识和人文情怀的缺失在语文这里便体现为语文意识和语文情怀的缺失,即人们往往局限于工具论层面,只把语言当成一种简单的符号工具,一种实用性质的交往手段,这样不可能对语言和语文产生珍视心理,而且导致其对语言和语文的漠然,如此语文教育遭受冷落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特别是在大学教育体系中,中学语文课作为高考敲门砖的作用已经完成,无论学校还是学生都拿语文不当回事的现象便时有发生。甚至可以说,自全国高校设立大学语文课程之日起,大学语文就始终承受着巨大的危机,其中最深刻的,是人文危机,而最直接的,则是生存危机。大学生人文素质偏低,缺乏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人生观、价值观存在偏差;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对知识的哲学思考,无法从理性的高度认识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大学语文的人文教育内容弘博深厚,充分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让学生从厚重的中国文化中体验人的尊严感和使命感;大学语文教育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它既可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参与竞争打下安身立命的精神基础,也对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以及感悟能力等都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三、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建议要改进大学语文教育的现状,我们认为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教学内容的选择。

大学语文课所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庞杂,如果蜻蜓点水式地面面俱到,势必难以取得理想效果。所以,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一个关系到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性问题,应该有一个整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在大学语文教材建设方面,不同版本在选文上各有侧重,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选择教学内容,给教学留下充分发挥的余地。高等语文教育要求在进一步完善“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培养语文的所谓“隐性能力”—文化认同能力、美的欣赏能力、想象创造能力、决策思辨能力以及人格、修养、品位等。

2、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教学形式多样化是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学语文教学在升学考试的指挥棒下更侧重学生的应试能力,教学形式趋于单一化、模式化,大学语文教学则侧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没有升学压力的教学更有利于教师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大学语文》教材中80%以上的篇目都是古典文学,选择文质兼美的篇目进行诵读,让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理解诗词的初始意义和如今广为人用的现实意义。经典影视作品赏析、情景模拟训练,有助于学生切身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加强实践,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的突破,如组织晨读、读书协会、诗词协会、文化沙龙、讲座、演讲、辩论会、话剧表演等,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学以致用的妙处。多媒体教学,。观看影视作品,把语文与音乐、美术等结合起来,能直观而有效地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领略大自然的美景。

营造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使学生乐于学习、学好语文的重要保证。要把大学语文课堂变成一个热烈、专注、轻松、愉快的学习场所,除了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上下功夫,还应当注意把握两方面的关系:一是课堂轻松与严谨的关系。不能刻意追求课堂气氛的轻松活跃而忽视了严谨思维的训练;二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体现平等、民主的作风,与学生建立一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语文课堂环境。

应该说,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整个语文课程改革的一部分,只是由。于在教学目标、教学环境等诸多方面异于中学语文课,大学语文有着自己相对的独立性与优势,我们相信,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在有志之士的关注和推动下,必能取得成功与突破。

篇2:基于提高大学生科研素质的遗传学实验改革的论文

基于提高大学生科研素质的遗传学实验改革的论文

摘要分析了传统遗传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并从实验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以求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认真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

关键词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科研能力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学科,为高校生物科学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开设的遗传学实验中,验证性、示范性实验多,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少,导致不少学生以应付实验为主,操作技能提高不快,参加实验的兴趣不浓,此外,学生主要是按照指导老师安排的实验材料和步骤从事规定的实验项目,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未得到充分培养,加之实验室开放时间短,实验质量不尽如人意,实验效果不够明显[1]。因此,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科研素质迫在眉睫。衡水学院近几年来对遗传学实验进行了如下改革探索,已初见成效。

1实验课程内容的改革

1精简验证性实验

果蝇是遗传学研究的模式生物,在教学过程中受到实验教师的青睐。在传统遗传学实验中,以果蝇为材料的实验有单因子杂交实验、双因子杂交实验、三点测交实验、伴性遗传实验、果蝇形态观察和生活史、果蝇唾腺染色体的观察实验等[2―3]。前4个实验都属于验证性实验,所用材料除了野生型果蝇外,还需要多种突变型果蝇,而突变型果蝇在野外诱捕时不能获得,且其生活力差,需常年留种保存,费时费力。另外,杂交实验需要选用处女蝇,这就需要及时挑选处女蝇并区分雌雄,但刚羽化的果蝇体表颜色较浅,从腹部末端条纹和外生殖器上不易区分。而果蝇唾腺染色体观察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多种实验技能,综合以上因素,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删除了4个杂交实验,只保留了最后2个实验。通过指导学生诱捕野生型果蝇,完成培养基的配置、果蝇培养、果蝇生活史及形态观察以及剖取唾腺并制备多线染色体装片等,培养了学生多种实验技能,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动手能力。在该实验中,教师只需要告知学生实验目的和要求,剩下的工作如材料的选取、培养,实验仪器的选择,具体的实验步骤等都可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生命科学学院开设了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的研究实验和多倍体诱导的实验,并保持实验室开放。在前1个实验中,幼胚的胚龄、盾片的接种方式、培养基中激素的种类和浓度都影响诱导率和绿苗率。学生在查阅资料后设计一种方案,从而完成整个实验,最后统计诱导率和绿苗率,分析其影响因素。在多倍体诱导实验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和加倍方式来完成加倍,在实验课上观察加倍后的根尖染色体数目,统计加倍效果。在课下培养加倍后的幼苗,观察生长状况,并与二倍体进行对比,进一步理解多倍体的“巨大性”特点。这2个是综合性实验,很多工作由学生在课下完成,从而解决了实验学时少的现实问题。

3强化技能性实验内容

遗传学定律产生于植物杂交,作物杂交育种技术也是遗传学中最基本、最实用的技术,为此,学院每年都带领学生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并在田间进行作物杂交实验,实地训练学生去雄、授粉技术,作物成熟后检查杂交结果,据实际情况给出实验成绩。dna提取技术是现代遗传学最基本的技术,也是学生继续深造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因此,学院开设了高等植物核dna提取实验。这些实验的实用性强,学生很感兴趣。

2改革考核方式

实验考核既是督促学生学习的手段,检验学生实验技能的可靠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有效措施。以前实验考核通常根据实验报告作为评定实验成绩的依据,考核方式过于单一,既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验水平,也不能体现教师的实验教学质量[4],并且实验考核成绩占遗传学总成绩的比例小,致使学生对实验课重视程度不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更谈不上科研能力的培养。

近几年,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严格要求。首先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实验内容,写出预习报告,在实验课前交给教师,由教师打分。实验课上,教师随时巡回指导并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验情况、操作水平、实验结果、纪律卫生,尤其是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方位进行评价,分项随时记录。学生则要认真操作,及时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原因,绘制实验草图,以上各项由教师当堂签字后生效。在课下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教师及时批改打分,针对相关问题及时讲解。这一系列措施使学生养成课前认真预习,上课认真操作,课下及时总结实验报告的良好习惯,切实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在学期末不仅要进行实验理论考试,还要进行实验操作考试。期末成绩和实验平时成绩分别以30%和70%的比例计入实验总成绩。如此改革,调动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实验课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实验技能。

经过以上改革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自主性,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水平。许多2~3年级的学生主动要求参与遗传学科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并发表了相关论文[5―6],在毕业论文设计中,很多学生选择了遗传方向的研究课题;不仅如此,许多学生还积极申报遗传学方面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已有多篇学生研究成果在衡水学院校学报“学院新芽”栏目发表。

3参考文献

[1] 王彬,韩赞平,张泽民,等。遗传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5):141―143。

[2] 李贵忠,徐辉耀,周岐麓。遗传学[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7。

[3] 刘祖洞,江绍慧。遗传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4] 张子学,崔广荣,张从宇,等。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强化学生技能培养[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8):158,193。

[5] 时丽冉,王晶,崔兴国。紫穗槐核型分析方法的探讨[j]。北方园艺,(2):53―55。

[6] 时丽冉,高汝勇,李会芬,等。紫茉莉染色体数目及核型分析[j]。草业科学,(1):52―55。

篇3:校园英语文化建设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研究论文

校园英语文化建设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研究论文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和部门急需英语交际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研究发现,高校校园英语文化活动成了提升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

本文运用统计学方法阐述了校园英语教学文化活动对大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影响,并且提供了一些完善校园英语文化活动内容的方法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的建议。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腾飞,中国在不断地融入外来文化的过程中,英语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在大学校园中,英语文化已经渗透到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大学生对于英语文化的认识程度不高,不能有效利用现有的英语资源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从现实来看,社会用人的重心正在从“学历”向“能力”转变,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还要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团队意识和交际能力。面对严重的就业压力,一些在大学期间沉默寡言,不善交际,不合群的学生,与用人单位接触时表现得不尽人意,痛失很多好的机遇。本文将校园英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人文素质紧密结合,主要研究校园英语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并就对如何提高学生参加英语活动的积极性给出了一些建议。

1.校园文化建设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意义、作用

1.1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兴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校园英语文化建设就是培养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的有效途径。学习语言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长期处于这种语言环境中,而校园英语文化建设就是让同学们有更多的机会处于英语的环境当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大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时间。长此以往,会显著地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其中,丰富多彩的校园英语文化活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给学生创造了英语文化输出的环境,更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校园英语文化有其特有的魅力与特点,它是将英语与汉语结合起来,突破了传统英语教育的模式,是一种突破性创新思维,能够解决传统英语教育造成的学生语言沟通能力缺失的问题、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并且能拓展知识面,从而更好的提高大学生英语的水平。

1.2作用

英语是国际性的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深入我们学习生活的各个发面。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它向学生展示了英语国家的优秀文化,打开了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大门,所以英语交流能力成为我们国家衡量人才的一个标准,而校园英语文化建设作为一种教育方式,以其独特的功能和魅力和对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学习能力、思考方式都具有潜移默化的激发力、导向力和感染力成为大学生提高英语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曾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提出了通过开展积极健康的学生社团活动,加快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不断引导大学生感知社会、适应社会,在推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有效开展、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并影响大学生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是传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补充。由此可以看出校园英语文化建设也是国家非常重视的一个方面。挖掘英语文化这方面的积极因素,不仅能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而且能促进校园文化多元化建设,并有助于创建健康向上、文明和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

2.我校学生参加校园英语文化活动的真实现状

我们通过对我校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的方式调查了我们学校学生参加校园英语文化建设活动的基本情况以及学生对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的期望。此次我们一共随机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共收回479份,根据数据显示:

2.1.对于性别而言

我们共收回男生问卷119份,女生问卷360份。根据数据分析,男生中只有约19%参加过校园英语文化建设活动,而女生约有46%都参加过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相对比例较高。参加过英语活动的学生93%都表示通过这些活动自身综合素质得到很大的提升,如不怯场,能更好的与同学交流。然而没有参加活动的学生中42%是由于对英语兴趣不高,英语成绩较差,不愿意参加英语活动,37%的同学表示学校的英语活动形式少,不适合自己参加,剩下的学生则是持无所谓的态度或其他。

2.2.对于年级而言

在过去的一年里,78%的大一,大二学生参加过英语活动,而只有13%大三、大四的学生参加过英语活动,据调查62%的大一、大二学生是因为刚入校,希望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来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也有21%的学生仅仅是为了获取学分,其余的则是因为别人参加或者好奇等原因来参加活动。而这些人中74%都是参加过英语竞赛考试,参加的活动比较单一。高年级学生中39%是因为学校活动形式过少缺乏兴趣,43%的学生觉得没了英语课的管制,自己对学习英语产生了惰性,18%的学生认为由于医学院校课业繁重,课余时间较少,阻碍了他们参加活动或者其他。

2.3.对于院系而言

83%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和835护理专业的学生参加过英语活动,所占比例较大,而其他院系例如中医学院、中药系等参加英语活动的比例较少,两个院系只有大约58%学生参加过。原因主要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前沿信息资料多为英文,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较多,学生相对重视学习英语,而护理专业则是因为女生比例较大且有设有涉外护理专业。其他专业多是由于所学专业与英语交集较少,造成他们对英语重视度低,而生物工程的人数少,我们没能有效的获得他们的数据。

据我们调查,93%参加过英语活动的学生表示,这些英语活动不但让他们的英语水平得到提高,并且提高了信心和交际能力,很多人希望下次可以继续参加。但是没有参加过英语活动89%的学生表示,自己英语水平差且对自己没有信心,不愿意参加英语活动,由此成为一个恶性循环,导致他们的水平越来越差。从而可以看出我校大学生参加英语活动较少,且形式单一,动力较差成为他们英语差的一个不可或缺重要因素。从上述两种结果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校园英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是有一定作用的。

3.完善校园英语文化活动的方法

3.1充分发挥学校的规划性作用

从学校方面来说应提供有力的教学保障及制度支持,如将英语文化活动归入学校指令性教学体系,安排时间、划拨经费、实施奖励政策等。校园英语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可由学校教务处组织,由外语教学部牵头实施。

3.2 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性作用

在每项校园英语文化活动中,都应该有具体的指导教师参与,并进行活动规划与设计,及时给学生一些指导和帮助,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在活动内容设计上,应努力拓展与延伸课堂教学内容,体现校园文化活动对教学的衔接与互补功能。其次,在形式设计方面,校园文化活动应充分发挥方式灵活多样的优势。

3.3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参与作用

学生作为文化活动的主体,通过活动报告或小结的形式对所参与活动进行自我评价,并提出合理建议或意见

3.4学生对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建议

丰富校园英语文化活动的形式,例如:多放一些英语电影吸引同学去观看,可以组织同学表演英语话剧,做英语游戏,让同学参与其中;多组织英语竞赛,并给予丰厚奖励;开办英语角,英语沙龙,让同学多交流,提高同学们的英语口语。总的来说只有提高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篇4:着力提高中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着力提高中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中医作为一门人文科学,它的人文特征要求中医大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修养,方能彻底了悟中医理论的真谛并进行中医实践活动.中医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注重专业业务、轻视人文素质的状况,从而导致中医人才人文素质的.弱化,这不利于中医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 者:孙国华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473061 刊 名:国医论坛 英文刊名:FOR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年,卷(期): 24(3) 分类号:G71 关键词:中医学   人文素质   教育途径  

篇5:革新高等教育提高大学生素质论文

革新高等教育提高大学生素质论文

[论文摘要]通过对贵州两所大学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大学教育的满意度、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客观描述和分析,最后从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大学在教学中应坚持的原则、大学的师资与教学模式、大学的教学手段等多个角度来探讨如何革新现行的高等教育,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生素质;教学

一、引言

自大学扩招以来,大学生的数量日益上涨的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正因为如此,社会中出现了一种“新读书无用论”,甚至这种“新读书无用论”越演越烈,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对这一现象的重视。不少的专家、学者们纷纷深入大学教育模式、大学课程设置等方面对我国的高等教育进行剖析,以求创新大学教育,培养出更多具有创造性和实用性的人才,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从大学的教育目的来看,认为大学应该面向社会“培养大量的实用型人才,当是中国很多大学必须担当的重任”。而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洛齐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从高等教育本身和大学教学来看,第一,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观念应该“从注重群体化、单一模式化管理转向个体化和多样化管理模式”。关于大学的教学模式,有人认为,大学课程应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模式――“1二3三”教学模式。第二,关于大学教育的若干观点。有人认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重视学会,忽视会学,重视知识,忽视能力”,所以大学应该提倡“创新教育”。出于对人与社会关系的考虑,大学教育应该提倡“通识教育”。而从塑造大学生道德品质来看,大学应该重视人文教育,“加强大学的人文教育已到了紧要关头,没有这样的教育中国大学生是非常危险的”。我们不难发现以上的研究人员、专家、学者们都从理论上对教育和教学的多方面进行了探讨。而本报告是建立在对贵州两所高校150名在校大学生对现行大学教育与教学的若干认识与感受的调查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对中国现行教育、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描述,最后有针对性地就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希望“以大学生为本”的高等教育理念能够得以更充分的体现。

二、方法

(一)调查方法

本调查采取偶遇抽样和分层抽样获取样本信息,然后对问卷信息核实后进行编码,输入计算机,利用Excel数据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资料的搜集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调查中,使用发放封闭式问卷的方式来获取信息。向被调查者说明此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的前提下,要求他们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填写问卷,当场发放当场收回。本调查发放问卷共150份,回收145份,回收率为96.7%,有效问卷为139份,有效率为95.9%。

调查对象为在校本科大学生,其中,在贵州大学调查85人,在贵州民族学院调查65人,总共有139人为有效调查对象。其中文科生为83人,理科生为56人,分别占60%和40%。

三、结果与讨论

本调查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大学教育若干问题的认识。二是大学开展学术讲座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等问题。三是关于优秀教师应具备哪些条件、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等与教学相关的问题。下面对统计所得数据及图表进行分析来说明当今在校大学生对现行高等教育的认识与感受。

(一)大学教育方面

1.调查的139名大学生中44%的大学生认为,希望通过大学教育“能够学习更多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但是也有25%的学生认为上大学的最主要目的是“拿毕业文凭,毕业后好找工作”,其中,文科生占其总人数∞的20%,理科生占其总人数的32%,理科生比文科生高出12个百分点。可见,理科生更强调大学教育的实用性。2.对大学教育相关问题的认识与评价(表1)。虽然素质教育已提出多年,但大学生中认为高等教育“改善非常大”的只有7人,只占5%,而普遍认为“有所改变”和“几乎没变”。对于“大学所设某些课程是否与市场需求相脱节了”的回答,有112人持肯定态度,占总人数的78%。至于对“现行教育方式是否经常让大学生感到压抑、忧虑或无聊”这一问题的回答,有高达93%的大学生认为会出现以上不良情绪,其中,40%的大学生认为“经常会”,53%的大学生认为“有时会”,仅有l%和4%的学生认为“很少”和“不会”。从“大学教育满意度”来看,统计数据显示,选择“不满意”的有72人,“非常不满意”的有23人,分别占总人数的51%和17%。由上可见,无论从确凿的满意度调查来看,还是从高等教育的改善度、大学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或不良情绪发生的频率来看,当前大学生对现行高等教育是普遍持“不满意”态度的。3.民办教育的支持率。除了10%的学生认为不必要和16%的学生持中立的态度外,高达74%的大学生是支持民办教育的。因此,从大学生对民办教育的认同度来看,民办教育对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二)大学生对课外实践活动、开展学术活动以及开立考证培训班的态度

1.假期专业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关于“学校是否有必要组织学生在假期参加一些与专业学习有关的实践活动”这一问题的回答,从总体来看,有高达96%的大学生认为是必要的,其中有63%的大学生态度更为强烈,选择了“非常必要”。从文、理科的对比来看,理科生认为“非常必要”的人数占其总人数的67%,而文科生只占其总数的58%,理科生比文科生高出了9个百分点。可见理科生更为强调学习的实践性和知识的实用性,这与前面所提到的在理科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上大学的最主要目的是“拿毕业文凭,毕业后好找工作”这一观点无疑形成了一定的因果呼应关系。

2.大学生对学术讲座和考证培训班的态度。

对于“学术讲座对大学生学习有多大帮助”的回答,有83名大学生认为作用“一般”,占总人数的60%,面认为“非常大”和“很大”的人数分别为10人和27人,总共37人,仅占总人数的`26%。不难发现,大学生对学术讲座的作用评价是不高的。至于“学校是否有必要开立考证培训班”这一问题,仅有35%的人认为是必要的,持中立和反对态度的居多。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大学生不热衷于考证,充其量只能说明他们普遍认为,考证通过率与考证培训班没有必要联系。换言之,培训班虽然对提高通过率有所帮助,但所起的作用是一般的。

(三)大学生对高等教育教学相关问题的认识与评价

1.大学生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的认识。大学生普遍认为“对所学的学科不感兴趣”或“老师教学方式呆板”或“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是促使他们旷课、逃课或借故请假的最主要原因。同时指出“在教学中加大师生互动的频率”、“教师经常将书本知识联系实际生活来授课”、“老师使用幽默的语言进行教学”、“在理科的实验课教学中,老师经常组织学生做实验”,以上四点在教学过程中都是值得提倡的,其中,前两点几乎为所有的大学生所认可。至于对教学手段的认识,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写论文或搞PPT的方式来考察学习情况是可行的”,其中,被调查的大学生中认为“十分可行”和“可行”的共有86人,认可度达到61.5%。对于“PPT教学是否比传统板书教学更有效”的回答,文科生和理科生的意见出现了分歧。笔者发现,在不考虑持“不知道”态度的大学生前提下,持“同意”态度的大学生中,文科生和理科生分别占其总人数的57%和32%,文科生比理科生高出了25个百分点。相反,持“不同意”态度的大学生中,理科生比文科生高出了21个百分点。但总体而言,有较多的大学生是支持PIT教学的。

PPT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的评价2.大学生对“优秀教师应具备哪些条件”的认识。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他们的素质与处事方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调查结果显示,“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外,还给学生带来一些新知识”、“老师在课余时间经常和学生交流学习和生活上的经验”、“能够客观理性地把握教学内容,并能以通俗的方式进行讲授”、“不时地组织学生讨论问题,能让学生各抒己见”这四点都被作为考核老师是否优秀的指标,其中,前三个指标学生更为重视。3.以上面数据分析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或现象为基础,下面主要从教育的最终实现途径――教学这一角度来提出若干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建议。

(1)加强学校与社会各界之间的交流,逐步实现在坚持理论教育为基础的前提下,努力寻求各专业的社会性。目前,社会中存在的“新读书无用论”并不是空穴来风,毫无根据的。即使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大学教育出现的“学与用相脱节”的现象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大学应该加强与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以获知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而选定合适的教材进行教学。这样就可以避免教学的盲目性,使学生所学知识能够在毕业后有用武之地,而不会出现虽是学某一专业,但对这一专业领域的应用性知识知之甚少或者一问三不知的尴尬场面。

(2)教学中,坚持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原则。

除了课程设置内的专业知识与非专业知识的理论学习外,学校要多开展高质量的学术讲座或学术报告。有条件的学校,多组织学生参加一些与专业学习有关的实践活动也是十分必要的。为了促进这一思想的实现,学校或许可以考虑将平时考核分为平时上课表现考核和参加实践活动表现考核。平时成绩比例可以定位于等于或大于40%,而笔试成绩比例可以定位于等于或低于60%。至于平时成绩如何考核,任课老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考核表,如果条件允许,任课老师还应该多向实习单位咨询学生的表现。

(3)提高大学教师素质,创新教学模式。

作为一名优秀的老师,要尽可能地站在学生的立场来考虑如何才能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性知识,不要仅仅停留在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进一步来说,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出创新的教学模式,使高等教育逐步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逐步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通过加大师生的互动频率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将书本知识联系实际生活来增强学科的趣味性和实角性。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学生的厌学情绪和不良学风。

(4)逐步更新教学手段和学习情况考核方式。

根据文科教学讲究传授“思想观点”的特点,老师可以多采用PPT教学,给学生带来更多的书本知识和前沿信息。而对于理科来说,特别强调的是逻辑思考和思维能力,所以,它讲究的是学生对知识的实实在在的理解与吸收,而非信息量。因此,任课老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地将PPT教学和板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不但可以缓解板书教学所带来的枯燥乏味,还可以避免PPT教学中学生跟不上进度的情况。与此同时,要拓宽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方式,除了采用传统笔试方式来考核外,老师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和需要,要求学生写论文或分组围绕某一主题通过PIT做报告的形式来进行考察。除了以上四点外,为了更好地提高高等教育水平,教育界、政治界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应该鼓励和支持民办大学教育,把竞争机制弓1人到高等教育中,逐步形成公立高等教育与民办高等教育相互竞争的局面,促使公立大学兼并办学不力的大学,追求大学质量的不断提升,进而加速应试教育退出高等教育舞台的步伐,早日实现我国大学的素质教育。

篇6: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素质论文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素质论文

[摘要]通过对当前形势的分析,阐述了素质教育在当前大学教育中的必要性,进而结合当今大学素质教育存在的诸多不足,探讨了进行素质教育的实施办法,为提高我国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打好基础。

随着21世纪的进入,素质教育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得到了全国上下的普遍认可与重视。我国现代化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显然,高素质的人才得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未来兴衰的重要因素。

(一)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时代发展的要求。早在1977年罗马人佩西在《人类素质中》率先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人的素质问题。他认为:人类通过物质变革,极大地增强了自身的力量,从开始被动地接受自然到后来的主动改造自然,支配自然。而全球人口剧增、资源锐减、环境破坏等等,严重影响了全球可持续发展。在我国,这种形势更加严重。所以,要使我国快速走向强国富民之路,必须加快科技发展,提高全民素质。

2.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素质第一。”的教育思想不仅为当今的大学教育指明了道路和方向,也使得加强素质教育成为高校教育的必然选择。

3.大学生素质现状的客观要求。由于受到传统文化教育方式的影响,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从而制约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1)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由于受到专业的限制,加上近年来计算机和外语教学的普及,出现了学生只重视专业课和外语、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而忽视其他课程的现象,导致知识结构的不合理。

(2)教材更新滞后,学科结构欠妥。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若不能将本领域最新、最高的科研成果及时地加入教材中去,就不能使学生及时掌握本科学的最新知识,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科学素质很难令人满意。

(二)实施办法

1.更新观念。首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正确地运用教育评价体系,对评价对象能起到一种激励作用,增进他们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其次,及时更新教育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必须由过去高校单一的知识传授观念向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观转变;由过去的专业对口型教育向适应培养观的转变;从继承型、传统型教育向创造型、开拓型教育转变;由封闭型办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

2.加强思想教育。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充分发挥“两课”(课内课外)的主渠道作用和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功能,努力抓好正面引导和反面教训的工作。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理性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思想教育的同时,随时引入新的内容,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当今社会存在的不足,正确对待各方面的挫折和困难,建立和健全良好的心理防御机制,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3.调整课程设置,革新陈旧教材。根据当前的科技发展新形势,应该加强对学生通识教育,从而实现对过分专业化的高等教育致人片面发展现象的矫正。所谓通识教育,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给全体学生都开设人文、自然科学、体育和工具技能性的课程,实现文理渗透,增加科学史、科学社会学、科学哲学、STS等综合课程,为他们形成一个良好的文化素质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要为学生选择新版教材,保证学生站在较高的起点,创造出具有国际一流的新知识、新技术,成为高素质的科教人才。

4.加强实践环节。我们知道,科学技术只有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才能体现其价值,所以对大学生增设必要的科学实验教育课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从事创新活动打好基础,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实验的认识,激发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吃苦耐劳的科学精神。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师资队伍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高校素质教育的成败。因此,高校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提高专业理论水平,树立爱岗敬业精神,使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又可以实现对学生人格的重塑。

(三)结论

随着21世纪的进入,大学生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尽管把大学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还需要不断地探索,贯彻执行还需要很长时间,但是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高校教师,为了我国的明天,我们应该进行不断努力和探索。

篇7:提高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对策论文

摘 要:引用的多个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职业素质要求与大学生就业期望之间有较大的偏差,所以应采取一些措施促进大学生提高就业素质。

关键词:职业素质要求; 就业期望; 建议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也随之增加,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大的社会问题。但与此相伴随的还有一种现象,那就是有些用人单位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其主要原因就是大学生的素质与用人单位所要求的不相符合。

1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

根据《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所做的一份关于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时对素质能力的重视程度调查,用人单位主要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素质有以下要求:

(1)用人单位重视综合素质。

调查分析显示用人单位对各种素质要求均偏向重视,对所有要素的回答“非常重视” 与“比较重视”合计超过了60%,可见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表现出一种重视综合素质,而非仅考虑某种素质的趋势。

(2)用人单位更注重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

在用人单位重视的要素中,专业基础知识、思想道德修养、应变能力、创新能力、责任意识、团队合作意识、问题解决能力、学习能力、主动性和敬业精神中,超过50%的用人单位对这些因素表示“非常重视”,而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更是成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因素,分别达到了77.8%、71.3%和69.4%。相反,对于毕业学校的品牌和学历层次项目,在非常重视栏分别列倒数第一位(13.4%)和倒数第三位(15.1%),这说明用人单位的招聘目标正趋于理性化、日益转移到对毕业生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视上。

(3)用人单位注重大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等其他方面的能力。

这包括应变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适应能力、主动性、分析能力等。而相比较而言,只有13.9%的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学习成绩,51。3%的用人单位非常重视专业基础知识。

(4)用人单位注重大学生的发展潜力。

这个主要体现在用人单位对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重视。调查显示59.5%的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和35.4%的用人单位比较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56.3%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和40.5%的用人单位比较重视学习能力。现代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大学生就业后要不断地学习和创新才能为企业发展服务,所以企业比较看重这两点。

总体上来看,用人单位非常注重求职者的综合素质,看重的是包括学习成绩在内的更多方面的素质,而不只是学习成绩。希望毕业生到岗就能工作,而且要一专多能,一人多岗。中国通用技术控股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张东黎指出:“我们最注重一个人的人品和能力,从事外经贸业务,品格是最重要的,这是我们选人用人时一再强调的。同时我们也看重一个人的能力、潜力,看其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我们认为,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在今后的业务发展中,所遇到的许多问题是大学里老师没有教过的、书本上没有现成答案的,一个人善于学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

2 大学生就业期望分析

据何苗在4月对某综合性大学的应届本科毕业生进行的一项有关就业期望及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以及《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做的调查报告,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明显地表现出以下特点。

(1)大学生就业取向的“福利化”。

在职业价值评价方面“能发挥个人才能”(35%)高于“经济收入高”(28%),而在实际选择职业时首先考虑的因素则是“薪酬和待遇”(43%),明显优先于“实现自我价值”(21%)和“兴趣爱好”(18%),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对“三资企业”的选择(53%)明显高于“科研院校”(38%)、“党政机关”(27%)、“国有企业”(19%)、“高校”(13%)等选择项,其关键因素是薪金;在职业评价与选择方面,大学毕业生将“工作环境优越”作为重要内容,究其根本原因也是“福利”。这些现象比较充分地说明,大学生的理性认识是清楚的,在理性上大学生非常重视和追求个人才能的发挥、专业对口和兴趣爱好等,但面对真实的生活,大学生们则表现出更多地注重职业中的“含金量”,就业选择的“福利化”趋向非常突出。

(2)大学生就业期望的“非风险化”。

调查显示,在选择就业单位方面,把乡镇企业和私人企业作为首先考虑其就业单位的大学毕业生只有1%和2%,选择作为前3项考虑的也仅仅为9%和21%;而且在人才市场的选择上,大学生更愿意和信任高校校内招聘会这种形式,这也许是受传统就业模式的影响,也许是因为校内招聘会的风险比社会人才市场的风险小;对自主创业问题的回答上,有42%的大学生选择“不太愿意”;在对就业途径的选择方面,最愿意选择的前3项就业途径是“由用人单位到校内招聘”(90%)、“由自己去应聘”(82%)、“由学校推荐”(77%);在职业价值取向方面,有过半数的大学生选择了继续学习,而且“考研”、“出国深造”的人越来越多。这些现象都反映出大学生对就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心理素质方面、创业和职业竞争的激情比较欠缺,在就业选择过程中或回避现实,或选择比较稳定的工作单位,希望尽量减少“二次就业”的风险,凸显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的“非风险化”趋向。

(3)大学生对道德品质修养的“弱化”。

在调查中,大学生在回答涉及素质培养方面的问题时,均把道德品质修养作为该项选择的最低选项。如在回答“自己最缺乏的能力”问题时,选择“道德品质修养”为首先考虑的选项的人不足3%,把它作为前3项选择的也不过为14%;而首先选择“社会活动能力”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分别达38%、27%,作为前3项选择的人高达76%、87%,十分明显地暴露出“弱化”道德品质修养趋势。如果说是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的确达到了较高的境界,确实不需要再加以培养了,倒也可以理解。但是,如今大学生平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状况,并不令人乐观。许多学生在择业中奉行适用主义、功利主义、诚信意识差。

篇8:提高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对策论文

由以上对比结果可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用人单位对其素质要求之间有很大的偏差。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现代许多高校在教学课程和办学理念上的滞后,使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知识单一, 专业面过窄,实际动手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精神,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同时,受种种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在择业中奉行适用主义、功利主义、诚信意识差,又令许多企业对大学毕业生“望而生畏”。因而说自身“品牌”质量欠佳,是导致大学生难进企业门槛的另一个关键。所以,学校和大学生都应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大学生就业素质。

学校是决定大学生素质的主要因素,提高大学生素质的主要应从学校着手。

(1)从基本教育着手。

首先,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要运用创新的教学模式让教学服务于职业素质的培养。面对市场需求和新经济的挑战,专业教师要想让学生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发展有基础就必须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根据专业的特点使学生从进校开始就接受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能力训练,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全程培养学生探索未知、创造求新的能力。其次,学校应通过社会调查、社会兼职来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条件下自觉产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2)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全程渗透职业素质的培养和就业教育。

大学阶段是职业生涯的预备期,教师通过全程化职业素质的培养和就业指导模式,可以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提供保障。具体来讲,就是要为学生构筑职业生涯的4个支柱。第一,教会学生做人。学会做人是从事一切职业的前提,也是职业生涯发展过程的起码要求,所以教师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师要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培养学生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有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勇于承担工作责任,有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第二,教会学生学习。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的知识、培养的能力只是为他们日后的学习、进步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与知识经济突飞猛进,职业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现实要求是有距离的。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这是现代职业发展对从业者的基本要求,否则学生就会被社会所淘汰;第三,教会学生做事。学会做事是职业适应能力的表征。学会做事不只是为了适应某一特定的工作,也是为了适应职业的流动、职业的发展和自主创业的要求。教师要使学生了解到,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职业分化速度加快和职业流动性增大,没有人能够一次选定终身职业。择业的复杂性和难度,提高了对从业者综合素质的要求,所以就整体而言,职业的流动要求专业教师将侧重点转向到培养学生的职业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上来;第四,教会学生合作。在竞争的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平时因缺少与他人合作的机会而缺乏合作意识乃至团队精神,普遍表现为合作能力较低。而现实中多数工作都要求员工具有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因而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应充分利用大学生的团体活动培养团队精神,让大学生在团体活动中发现自己的特长和不足,提升相互之间的合作能力。

(3)大学生自身应有意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首先,针对计划经济下高校某些课程滞后而造成的学生知识单一和能力不足等问题,大学毕业生应主动应用现有的资源,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加紧“充电”,以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其次,大学生应积极参加第二课堂,培养自己的内在素质和能力,如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适应能力和优秀人格、良好的全局意识,与人为善的宽广襟怀、善于协作的团队精神、坚韧的工作作风以及能够经受人生失败和挫折考验的能力等,从而改变当代企业对大学生的道德偏见。

参考文献:

[1] 王明钦.企业用人标准与大学生素质匹配[J].经济管理,,(3).

[2] 何苗,王军.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三大倾向[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6).

[3] 张东黎.人品和能力最重要[J].中国大学生就业,(22).

[4] 博思.企业用人的共性标准[J].中等职业教育,2004,(23).

篇9: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人文素质培养策略论文

摘要:大学英语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将大学英语教育改革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英语教学;人文素质;改革

受“重专业,轻人文”思想和“就业至上”现象的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强化了对“专门人才”的培养,却弱化了对“人”的培养。

我国高等教育不但承担着把大学生培养成专门人才的使命,而且要把大学生培养成遵守道德规范、有理想和健全人格的“四有”现代公民。

为实现此目标,人文素质教育——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受到重视,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

它是推进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也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体现在人的言谈、举止、气质等方面。

它主要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

人文知识是关于人类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辞源》解释是:一切知识从本质上说,都是人文知识。

人们提起人文知识通常指的是文学、历史、艺术等相关知识。

人文知识涵盖的范围较广泛,是人类文明的优秀硕果,也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内容。

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而成的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就形成了人文精神,它主要涉及思想道德、信仰信念、价值观念、人格境界等方面的素质和修养。

人文精神是对人文知识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人类文明的核心。

人文素质教育是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完善人格的教育,注重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是使受教育者学习人文知识并将其内化为一种品质的重要途径。

二、大学英语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

(一)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教育改革发展“二十字”工作方针,即“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到,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高等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能力。

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

我国的教育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一直是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且重理轻文现象严重。

在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大环境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学生把提高自己的科技素质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甚至有学生产生了只有科技是知识的误区,忽视了文化素质的培养。

学校在各方面建设中,也对高科技的实验室等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却忽视了人文教育的投入,这就愈发使人文素质教育备受冷落。

另外一方面,教师人文素养的欠缺也成为发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绊脚石。

高校重视培养教师的专业业务水平,却忽视了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直接影响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

回归人文素质的培养是社会的需求,社会需要的是技术过硬同时又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新人才。

(二)两者结合的必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都承载着该民族丰厚的文化内涵,反映着该民族的社会文化特征。

对于外语的学习和运用也脱离不了外国的文化。

但是,大学基础英语教学一直见最后把重点都放在学生英语技能和应用等方面的培养上,很少重视其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忽视了学习语言的过程是提高人文素养的最佳契机。

人文素质教育的本质首先在于人文精神,但人们对于人文精神的认识,由于人们所处的环境、角度、对问题的判断与价值等的不同,有着不同认识,至今没有统一的看法。

人文素质教育也尚未和英语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这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和思考的空间。

大学基础英语教学给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人文素质教育给大学基础英语教学改革带来新的切入点。

三、大学英语教学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策略

(一)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自身人文素质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实施人文教育的必要条件,教师只有在具有良好人文素质的前提下,在人文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才能把人文教育落实到大学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并渗透于各个方面。

教师是教学的直接实施者,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在教育教学理念上,变单一外语知识传授为“外语知识传授+人文素质培养”。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更新观念,改善思路,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更加重要。

而且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其接受能力最强的一个时期,在这一阶段丰富除专业知识以外的各方面的文化知识,有助于学生们形成正确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

另外,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栋梁之才,有理想有文化,也是大学教师的职责之一,而人文素质的提高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因此,要想要求学生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先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给予学生更多的知识,教师做得好,才能言传身教。

用精深广博的知识,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循循善诱的'态度来吸引学生,同时提升个人魅力。

所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师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关键问题。

(二)选择教学内容,合理实现人文素质教育

外语教师在保证英语教学的同时加大讲解相关文化知识的比重,在点滴中渗透人文教育是普及人文知识的合理选择和有效途径。

我国现阶段的英语教育已经从小学开始,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不断线地学习语法和词汇,到了大学阶段,这些已经不再是学习的重点,已经引起不了学生的兴趣。

那么在教学中加入文化元素,例如东西方文化习俗对比、宗教背景解读、优秀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评析和鉴赏等,引起学生兴趣,对“学生对英语学习积极性不高”的普遍现象,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在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普及了文化素质教育。

教师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必须依托具体的语境和教学内容,根据所学习材料,有意识地深层次挖掘其中蕴涵的人文教育资源,介绍相关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民俗风情等文化背景知识以及成语典故的来历等,例如希腊罗马神话故事,圣经故事都是典型的西方文化故事,也是学生很感兴趣的内容,在教学中融入类似的相关知识,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实现了文化的传承。

适时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教育意义更为深远。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结合英文教材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展开加入其他文化知识的讲解,从中西文化对比入手引入文化讲解,既引起学生兴趣,又赋予英语教学更多的人文内涵和文化底蕴,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并使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再是空中楼阁。

与此同时,还可以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外延性拓展,推荐一些书籍,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布置任务,在课堂上扩充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推荐相关书目,优秀的经典作品,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思考,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增长他们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研读其他国家的文化精髓,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提升文化品位。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人文素质教育

科技的迅速发展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多种教学手段,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如教学网络平台的使用就为英语教学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媒介手段,它拓展了大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空间和渠道。

可以在英语自主学习网络平台上开辟人文素质教育板块,专门介绍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节日庆典,文化典故等,用声音、图片和视频配上文字说明来传达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增加学生阅读的信息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实现文化的传承和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另外,还可以开辟平台上的答疑窗口,网上沟通和交流,提高答疑度,简化答疑方法,实现一对一的帮助。

结语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素质教育应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通过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基础英语教育的相结合,在对学生进行社会必不可少的英语教育的同时,渗透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操,为培养有素质的公民添砖加瓦;并且节省专门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人力物力。

在基本功扎实的教学团队支持下,让枯燥的语言学习变得兴味盎然、多姿多彩,并形成大学英语基础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的特色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柴海英.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攀枝花学院学报,,(2).

[2]刘润清.英语教育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杨迪.中西方文化视角下的语言策略[J].学理论,,(13).

[4]杨迪.从学习者角度探析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信息化[J].边疆经济与文化,.(6).

篇10: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人文素质培养策略论文

【摘要】在当前人文素质教育倍受重视的大背景下,如何利用大学英语教学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是当今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一个挑战。

本文从大学英语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关系入手,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利用英语语言教学特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人文素质 培养

一、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不断加剧,人们更加追逐崇尚工具主义。

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地方,大学校园也难免受到影响。

篇11:略论校园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论文

【摘要】人文素质教育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内容,也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关于人文素质培养途径的探索越来越深入,相关探讨逐渐被学界关注。校园文化的浓厚氛围深刻影响着学生的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道德情感、行为习惯等。本文以校园文化与人文素质培养的关系为基本切入点,阐述了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和现状,探讨了培育校园文化提高人文素质的可能途径。

【关键词】高等教育 人文素质培养 校园文化

在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社会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结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科学技术和人文素质兼备的人才是现代意义上全面发展的真正的人才。素质教育亦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题。大学生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民族的兴旺发达。在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中,人文素质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的素质提升具有基础性和引导性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大学生发展空间。但我们必须看到,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现状并不太理想,很多问题和缺憾渐渐凸显出来,渐渐引起了学界的普遍关注,关于解决途径的讨论也愈来愈多,能够形成共识的是人文素质的培养仅仅靠课堂学习和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要靠潜移默化的教育与感染,在这一点上校园文化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和效果。

1 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及现状

1.1 人文素质的定义

关于人文素质的定义在各类文献中尚未有明确统一的说法,但各种说法本质是基本一致的。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将人类的一切人文科学和文化成果内化为稳定的自身素质,表现出来的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其中人文精神是核心。

1.2 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和人文素质教育的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已经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趋势和要求。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一下几点:一、人文素质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概括的讲,综合素质主要包括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前者注重的是专业技能,而后者注重的是指导这种专业技能运用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文素质比科学文化素质更加重要。二、人文素质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一方面学科分工越来越细化,文理学科相互渗透和融合越来越多,出现了交叉学科、横断学科、边缘学科等,这使科学技术的研究需要更多的人文元素的参与。三、人文素质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必然要求。创新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灵魂,是大学生必须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1.3 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现状

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存在着“重理轻文”的倾向,改革开放以后人文素质教育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也进行了大力的建设。总体来说,高等学校大都已经具有加大人文素质教育的力度的意识,也都采取了了相应的一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目前,特别是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还有很多问题存在。主要表现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专业教育,把人文教育放在辅助性地位。有些院校唯以就业为导向,认为只要把专业知识教好就可以顺利就业,而人文教育则是可有可无的。

二、软硬件设施不完备。硬件方面特别是一些偏科性的学校人文活动场所和设施缺乏,图书馆人文资料匮乏,不能满足学生对人文资料和人文知识的需求。软件方面,管理者和教师人文素质缺乏,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人文引导。

三、学生人文素质不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心理素质差,不能够正确处理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人文知识缺乏,审美能力低。

篇12:略论校园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论文

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具有物质和精神两种形态。具体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等。校园文化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良好优质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而且能够激发青年学生激情,引导青年一代追求独立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

校园文化的这些作用和特性表明其在人文素质培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人文素质培养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手段,而校园文化建设历来被认为是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主要通过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产生作用。具体表现在:

(1)校园文化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了良好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人文知识不会被束之高阁,而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了营养丰富的生存土壤,从而得到延续与发展,课堂知识在与校园文化的相通融合中,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达到良好的人文教育效果。

(2)校园文化建设过程能够帮助学生直接参与到人文活动中来,学校举办的艺术活动以及学生社团的各类活动将学生作为文化建设的主体,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人文知识的理解,特别是一些艺术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对审美的关注,提高审美能力。

3 培育校园文化提高人文素质的途径与方法

要将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课堂教育和软的环境必须都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并且要有机结合起来,从软的环境教育方面来看,培育校园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应从一下几方面努力:

(1)加强校园文化硬件设施建设,在校园的建筑设计、校园景观、道路命名等校园环境的点点滴滴中融入更多的人文精神。设立固定的人文和艺术的活动场所,方便举办校园文化活动和活动成果的展示,这些活动场所的设立不仅是相关活动开展的物质保障,更是校园文化的一个标志。

(2)建立和建设一些高校社团,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文活动,如各种艺术节、演讲比赛、科技节、影展、文艺演出等。学生社团举办社团活动是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 ,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来,在这个过程中扩展人文知识,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人文修养。

(3)加大对学校优良传统、校风、校训、以及在学校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事迹和优秀品质的宣传,开展以此为主题的活动,引导学生的参与和思考,加强学生的人文意识。形成一个良好浓厚的文化环境,并且让学生在此间担当主体,将规章制度和校园文化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

(4)充分发挥网络等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利用校园网、高校论坛建立和维护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网络环境,提高校园文化的科技含量。加深学生对文化氛围的感受,促进交流与思考。充分发挥网络的正面效应 ,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人文知识的熏陶和人文道德的培育。

参考文献

[1] 江潭瑜.大学人文精神与和谐校园的构建[J]. 深圳大学学报,2007(9).

[2] 王德勋,韩同友.试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几个关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

[3] 赵四亮,李毅.浅谈高校人文素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2).

[4] 甘均良.试论理工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中国高教研究,2005(8).

[5] 乔学光.将素质教育贯穿于育人全过程[J].中国高等教育,2007(18).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呼唤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论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