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学论文 > 数学教学论文 > 数学技能的形成过程论文

数学技能的形成过程论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数学技能的形成过程论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如果这13篇文章还不能满足您的需求,您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数学技能的形成过程论文相关的文章。

数学技能的形成过程论文

篇1:数学技能的形成过程论文

数学操作技能作为一种外显的操作活动方式,它的形成大致要经过以下四个基本阶段。

(1)动作的定向阶段。这是操作技能形成的起始阶段,主要是学习者在头脑里建立起完成某项数学任务的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包括明确学习目标,激起学习动机,了解与数学技能有关的知识,知道技能的操作程序和动作要领以及活动的最后结果等内容。概括起来讲,这一阶段主要是了解“做什么”和“怎样做”两方面的内容。如画角,这一阶段主要是了解需画一个多少度的角(即知道做什么)和画角的步骤(即怎么做),以此给画角的操作活动作出具体的定向。动作定向的作用是在头脑里初步建立起操作的自我调节机制;通过对“做什么”和“怎么做”的了解而明确实施数学活动的程序与步骤,从而保证在操作中更好地掌握其动作的活动方式。

(2)动作的分解阶段。这是操作技能进入实际学习的最初阶段,其作法是把某项数学技能的全套动作分解成若干个单项动作,在老师的示范下学生依次模仿练习,从而掌握局部动作的活动方式。如用圆规按照给定的半径画圆,在这一阶段就可把整个操作程序分解成三个局部动作:①把圆规的两脚张开,按照给定的半径定好两脚间的距离;②把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一点上,确定出圆心;③将有铅笔尖的一脚绕圆心旋转一周,画出圆。通过对这三个具有连续性的局部动作的依次练习,即可掌握画圆的要领。学生在这一阶段学习的方式主要是模仿,一方面根据老师的示范进行模仿;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有关操作规则的文字描述进行模仿,如根据几何作图规则对各个动作活动方式的表述进行模仿。模仿不一定都是被动的和机械的,“模仿可以是有意的和无意的;可以是再造性的,也可以是创造性的。”②模仿是数学操作技能形成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3)动作的整合阶段。在这一阶段,把前面所掌握的各个局部动作按照一定的顺序连接起来,使其形成一个连贯而协调的操作程序,并固定下来。如画圆,在这一阶段就可将三个步骤综合起来形成一体化的操作系统。这时由于局部动作之间尚处在衔接阶段,所以动作还难以维持稳定性和精确性,动作系统中的某些环节在衔接时甚至还会出现停顿现象。不过,总的来讲这一阶段动作之间的相互干扰逐步得到排除,操作过程中的多余动作也明显减少,已形成完整而有序的动作系统。

(4)动作的熟练阶段。这是操作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在这一阶段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数学活动方式能适应各种变化情况,其操作表现出高度完善化的特点。动作之间相互干扰和不协调的现象完全消除,动作具有高度的正确性和稳定性,并且不管在什么条件下全套动作都能流畅地完成。如这时的画圆,不需要意志控制就能顺利地完成全套动作,并且能充分保证其正确性。上述分析表明,数学操作技能的形成要经过“定向→分解→整合→熟练”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自己的任务:定向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掌握操作的结构系统和每一个步骤操作的要领;分解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活动的操作系列进行分解,并逐一模仿练习;整合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动作之间建立联系,使活动协调一体化;熟练阶段的任务则主要是使整个操作过程高度完善化和自动化。

篇2:数学技能的形成过程论文

关于数学心智技能形成过程的研究,人们比较普遍地采用了原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的研究成果。加里培林认为,心智活动是一个从外部的物质活动到内部心智活动的转化过程,既内化的`过程。据此,在这里我们把小学生数学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概括为以下四个阶段。

(1)活动的认知阶段。这是数学心智活动的认知准备阶段,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并记住与活动任务有关的知识,明确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在头脑里形成活动本身及其结果的表象。如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技能,在这一步就是让学生回忆并记住除法商不变性质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法则等知识,在此基础上明确计算的程序和每一步计算的具体方法,以此在头脑里形成除数是小数除法计算过程的表象。认知阶段实际上也是一种心智活动的定向阶段,通过这一阶段,学习者可以建立起进行数学心智活动的初步自我调节机制,为后面顺利进行认知活动提供内部控制条件。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头脑里确定心智技能的活动程序,并让这种程序的动作结构在头脑里得到清晰的反映。

(2)示范模仿阶段。这是数学心智活动方式进入具体执行过程的开始,这一阶段学生把在头脑里已初步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执行。不过,这种执行通常是在老师指导示范下进行的,老师的示范通常是采用语言指导和操作提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即在言语指导的同时呈现活动过程中的某些步骤。如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时,一方面根据运算法则指导运算步骤;另一方面在表述运算规定的同时重点示范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所得的部分积的对位,以此让学生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顺利地掌握两位数乘多位数计算的活动方式。在这一阶段,学生活动的执行水平还比较低,通常停留在物质活动和物质化活动的水平上。“所谓物质活动是指动作的客体是实际事物,所谓物质化活动是指活动不是借助于实际事物本身,而是以它的代替物如模拟的教具、学具,乃至图画、图解、言语等进行的”。③如解答复合应用题,在这一步学生通常就是借助线段图进行分析题中数量关系的智力活动的。

(3)有意识的言语阶段。这一阶段的智力活动离开了活动的物质和物质化的客体而逐步转向头脑内部,学生通过自己的言语指导而进行智力活动,通常表现为一边操作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如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在这一步学生往往是一边计算,口中一边念:相同数位对位,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很明显,这时的计算过程是伴随着对法则运算规定的复述进行的。在这一阶段,学生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还会逐步向不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过渡,如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在本阶段的后期学生往往是通过默想法则规定的运算步骤进行计算的。这一活动水平的出现,标志着学生的活动已开始向智力活动水平转化。

(4)无意识的内部言语阶段。这是数学心智技能形成的最后的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的智力活动过程有了高度的压缩和简化,整个活动过程达到了完全自动化的水平,无需去注意活动的操作规则就能比较流畅地完成其操作程序。如用简便方法计算45+99×99+54,在这一阶段学生无需去回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分配律等运算定律,就能直接先合并45和54两个加数,然后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即原式=(45+54)+99×99=99×(1+99)=99×100=9900,整个计算过程完全是一种流畅的自动化演算过程。在这一阶段,学生的活动完全是根据自己的内部言语进行思考的,并且总是用非常简缩的形式进行思考的,活动的中间过程往往简约得连自己也察觉不到了,整个活动过程基本上是一种自动化的过程。

篇3:经历数学知识形成过程实现再创造论文

经历数学知识形成过程实现再创造论文

摘 要: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在对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与反思中感到: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它应该突破“预设”的樊笼,变“预设”为“生成与建构”,积极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的“再创造”过程,使学生在参与和体悟“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让学生在“再创造”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真正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再创造 建构 动态生成

数学教育的“再创造”教学方法,是荷兰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提出来的。他批评传统的教法“将数学作为一个现成的产品来教”、“只是一种模仿的数学”。“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维和方法”。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再创造和再发现的过程中,增强数学能力。学生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而要实行这“再创造”就离不开教师们的悉心设计。让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精心布置情境,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引导学生实行数学的再创造。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是帮助学生主动学习的根本途径。

一、“再创造”的内涵

荷兰学者弗莱登塔尔曾经指出:“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进行解释与分析,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称之为再创造方法。”并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数学教学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运用等主体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思维方式,参与数学知识、方法的再发现、“再创造”,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和潜能,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愉悦,养成乐探、勤探、善探的良好品质。

二、“再创造”的价值

弗赖登塔尔曾提出了“再创造”教学原理的三条教育学依据:首先,通过自身活动所得到的知识与能力比由旁人硬塞的理解得透彻,掌握得快,同时也善于应用,还可以保持较长久的记忆;其次,发现是一种乐趣,或者说,是人的人性,通过再创造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机;最后,通过再创造,可以帮助人们形成数学是一种人类活动的观念。对此,我国的数学教育研究者还增加了两点:一是通过再创造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运用数学的方法研究现实世界以及数学领域内部各种具体现象的能力;二是通过再创造可以帮助学生在正确地认识数学体系的形成过程中,体会公理系统形成体系的必要性及其作用。这五个方向涉及学生数学学习的知识H标,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涉及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上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学生学习需要经历再创造。

三、“再创造”的教学策略

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并非是学生被动接受信息过程,而是一种再发现、“再创造”的主动建构过程。儿童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性学习方式,总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发现者、探索者。因此,必须相信学生的认知潜力,严防铺垫过多、提问过细、指导过滥等倾向,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探索的时空和机会,鼓励“学生主动的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自主探索中参与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一课时。黑板上大小明显的∠1和∠2,除了可以通过观察即可比较其大小之外,还可以怎么比呢?在用活动角比出大小之后,让学生面临:“还有其它方法吗?老师这儿还有些小角,(在黑板上贴出若干个10度的木制小角学具),你能用这些小角比较出这两个角的大小吗?”的问题情境,学生的认知平衡第一次被打破,并带着明确的指向投入到自主活动之中。此问题的解决,使其认知界面上建立起来的绝非仅仅是比出了两个角大小的结论,更是 “化整为零”这一基本的思想的初步形成。“不过这样比还是比较麻烦。能不能想个办法,既保留它的准确性,又改变它操作麻烦的缺点呢?”驱动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深入,重新审视并调整自己亦已建立起来的方法体系,想出“把小角拼起来”、“用胶带把小角粘起来”等方法,这时量角器的雏形已经形成。练习题中三个角、尤其是∠3的度量,再次把学生带入一种矛盾境地,认知平衡再次被打破,迫使学生对已经“发明”的工具加以改进。这时,“可以把每个小角再分成若干个小小角”的想法再次显示了“化整为零”这一数学思想的威力。随之,“ 1°角”、“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量角器的核心要素相继浮出水面。随后,开口方向一右一左的55°角和30°的度量中,教师精心设计的“怎么才能一眼就看出它的大小呢?”、“要是能从图中一下子读出来,那该多好啊!可以怎么办呢?”等“挑逗”性问题,使“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水到渠成。

在对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与反思中感到: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它应该突破“预设”的樊笼,变“预设”为“生成与建构”,积极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的“再创造”过程,使学生在参与和体悟“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让学生在“再创造”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真正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数学教学要贯彻“再创造”原理,并不是说必须让每位学生亲身经历一切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学校教学的课时限制及学生各种繁重的课业部意味着这样做是不可能,也是小现实的。而且,学生的数学水平和能力也存在着客观的差异,在创造过程中,他们也需要分别获得不同程度和不同性质的帮助和引寻。因此,一个比较实际的做法是,教师要精心安排,选择适当的课题,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部获得较多的“再创造”机会。

篇4:语文能力形成过程浅析论文

关于语文能力形成过程浅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言语一般性言语技能高级语感创造性言语能力

[论文摘要]语文能力即言语能力,个性化是语文能力的根本特征。语感是连接语言和言语的纽带,是言语能力培养的直接“参照物”。语文能力的形成正是以语感为基础核心的,借助共性化的初级语感的积累,形成了一般性言语技能,在此基础上,借助个性化高级语感的积累,一般性言语技能得以向创造性言语能力过渡发展。其中创造性言语能力才是真正成熟完备的语文能力。

一、语文能力及其本质特征

有专家认为,语文二字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合称。语文学习的直观对象似乎就是语言,然而随着语言学与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语言有了多层次的认识,使得对语言本身的分析――澄清语言,成为界定语文能力的前提。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将语言区别为言语和语言两个侧面,并对二者作了如下区分:

语言――人类表情达意,进行交际的一种约定俗成的完整的符号系统。是一种社会现象,由语音、词汇、语法等构成。

言语――人f]X~语言这种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运用的行为以及行为的生成物。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由言语活动(听、说、读、写)和言语作品构成。

其中,语言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言语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前者讲究共性,是抽象的规则,后者讲究个性,是具体的行为。

然而,语言规范着言语,没有约定俗成的共性特征,言语便无法正确表达思想,达成交际,言语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言语体现、发展、丰富着语言,没有言语,语言就失去了存在的方式。语言只不过是对言语高度抽象、概括所形成的思维体系,先有言语,再有语言。

在以上二者的区别与联系中,我们深刻意识到,语文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就是个性化的言语能力的培养,语文能力即言语能力。

事实也的确如此。自始至终,语文能力培养的`起点并不是从抽象的语法开始,而是在具体的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的实践中起步的;而且中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目标也决不是造就语言学家,而是形成构建个体独特的言语世界。可见,语言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而言语不仅是语文教育的手段,更是中心目标。形成个体富有创造力的个性化言语活动系统,无疑是语文能力培养的宗旨。

因而我们认为:个性化是语文能力的第一特质,是语文能力的根本特征。

二、语文能力发展的动态结构系统

既然语文能力是个性化的言语能力,那么在庞大的语言参照系中,语言凭借什么来规范言语?言语能力培养的直接参照物又是“谁”?是工具书?是语法条文?

显然不是人们没有,也不可能每用一词,每写一句话,都去翻检字典或语法规则,求得规范。它们虽不失为一种言语规范的方法,但对语能力的培养并不高效,更何况相当一部分言语现象是lT具书和语法都无法含概的。事实上,我们用来习得语文能力的一个个例子――从课文到课外读物,都是言语作品,即言语。作为个体心理活动的言语,以其直觉的思维方式与数理运算相区别,言语中有太多空白,加剧了言语的模糊性与主观性,不像1+1=2那样明确、客观,虽然言语也有严谨、准确、有条理、思辩的~面,但言语的直觉性、多变性、不确定性却占了主导地位,Tl具书与语法在此间显得很无奈。

言语依赖于具体的语境,随语境的变化,语音词义亦随之变化,对特定的字音、词义、句段的理解,只有凭借在长期的言语实践中所形成的对语言的直觉感知力,这就是语感。同时,“每个词义都是言语思维类化的产物”,因而作为言语的直觉感知力,语感具有概括力,带有一定的理性色彩;同时它又以直觉的思维方式存在,呈现出高度自动化的活动方式,处在语言体味的感性模糊状态,与言语本身的特点十分契合,这决定了它在言语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不仅是积极的,而且是高效的。

汉语文的特点使语感在语文能力培养中的价值显得更加突出。汉语文是非形态性语言,具有“以大观小”、虚实映衬、含蓄多变、“以形写意”的特点。趋向从整体到局部综合感知,语义表达受语境制约,所谓“字不离句,段不离章”。从声韵、构词、句法、章法到韵律结构,汉语文无不体现出虚实掩映,变化多端的特点。不像西方那种形态化的语言,凭借严整的逻辑结构,表达明确的语义,汉语文将理念附着于具象之中,在意象的连缀中展开抽象过程,文字简约,笔法蕴藉,表现写意性的精神特质。思维往往呈跳跃之势,行文洒脱,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以意韵贯通,在空白中引人回味思索……

可见,语感是连接语言与言语的纽带,是言语能力培养的直接参照物。语文能力的形成正是以语感为基础核心,经历了由一般性言语技能向创造性言语能力发展的过程。

正是在众多个性风格各异的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的读解实践中,人们找到了言语运用的共性规律――语言,发现了共性的言语特征,这是个人对言语低层次的同化过程,是语感的初级阶段,这时人们迷恋于语言的共性,为一般性言语技能的学习作了规范化的准备,这是语文能力“人法”的阶段。强初人们认识事物时,总是敏感于事物的共性,就像我们觉得欧洲人长得都是一个样子)

当人们的言语活动达到了能灵活运用言语清楚达意,但对言语的内涵诸如:内在象征义、文化意义、情感色彩、审美价值等没有感受到或知之不多、知之不深时,我们看到这样的言语技能还徘徊在言语符号的形式表层,因而我们称这个技能层次为一般性言语技能阶段。

从这个阶段开始,掌握了太多言语共性的人们,在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的读解实践中,注意的范围开始扩展了,对共性的言语特征的感觉因司空见惯而渐趋麻木,因熟悉而“陌生”(喜新厌旧是人的天性,人们对自己熟悉的东西总是熟视无睹)。伴随着新奇感的消失,人们更敏感于言语的个性化,言语的深层含义,言语的各异风格,言语丰富的表现力言语的感受力――语感进入了对差异性、个性化敏感的时期,这是个人的言语活动受到高层次言语顺应的过程,是语感的高级阶段。这时,人们着眼于言语的个性化本质,为创造性言语能力的达成作着丰富的积淀,这是语文能力“出法”的阶段。

当这种潜在的高级语感,以其丰富性、创造性、灵活性迁移为一种外显的言语技能,使主体能够深刻地感受言语斟酌言语。兼顾言语运用的表层与深层、内容与形式,并达到能够运用策略自我监控,艺术化再现生活,创造性地运用言语技能表达独特见解,形成个性化言语风格之时,就是创造性言语能力达成的阶段。

在语文能力系统这种动态的发展结构中,经历了两次量变:语感的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达成了两次质变:一般性言语技能阶段和创造性言语能力阶段;而每一次质变都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只有创造性言语能力的达成,才真正标志着语文能力的形成。系统动态发展结构图示如下:

其中粗黑实线展示了能力形成的真实历程和流向,细虚线反映了能力发展各阶段之间的动态关系。

系统结构揭示了这样的意义:

语文能力是以语感为基础的。借助共性化的初级语感的积累,形成了一般性言语技能;在此基础上,借助个性化高级语感的积累,一般性言语技能得以向创造性言语能力过渡、发展。

各阶段之间又有这样的动态关系:

初级语感是高级语感的基础,并有待于向高级语感发展;高级语感个性化的极大丰富反过来又拓展了初级语感的共性,使言语的社会性得到加强。一般性言语技能有待于发展成创造性言语能力,而创造性言语能力的达成不仅能进一步丰富高级语感的个性化,而且能促使一般性言语技能产生分化,使言语运用更加精确、概括、规范。

语文教学,正是通过一篇篇言语作品,一次次言语活动,在这种反复的螺旋式上升的能力培养格局中,借助语感的量的积累,达成一般l生言语技能向创造性言语能力的飞跃。

篇5:技能形成过程影响因素研究

技能形成过程影响因素研究

通过访谈法,对47名机械类技能型人才技能形成过程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技能型人才形成有两类重要因素:一般因素有实践练习、敬业精神、兴趣、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特殊因素有反思、智力与悟性、师徒学习和合作学习.

作 者:宋兴川 张琪 张志华 Song Xingchuan Zhang Qi Zhang Zhihua  作者单位: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天津,300222 刊 名: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  PKU英文刊名: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EDUCATION SCIENCE) 年,卷(期): 26(22) 分类号:B849 关键词:访谈   技能人才   技能形成   实践练习  兴趣   敬业精神  

篇6:心象联想技能的特征及形成过程

技能是指主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固的复杂的动作系统。心象联想是一种智力技能,它既有一般智力技能的特征,又具有它独有的特征。掌握心象联想技能和特征及形成的特点,对发展心象联想能力,增强记忆效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心象联想技能的特征

(一)活动对象的观念性

心象,就是映象有意识地再现与再造,是经过人的主观意志加工所形成的一种受意识驾驭的鲜明、强烈、生动、离奇的特殊感知形态,所以说心象联想技能活动的直接对象是事物在头脑中的映象,而不是具有一定物质形式的客体本身。事物的映象属于观念的范畴,是观念性的,具有抽象性和主观性。因此,这种特征要求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想象,从而不断地在大脑中储备丰富的映象,而不是在心象联想中总拘泥于事物本身或语言形态。这样,才能达到加快心象联想速度的目的。

(二)活动过程的内潜性

心象联想的过程,是在头脑内部借助于事物映象和内部言语而进行的。它只能通过难以觉察的映象变化和思维的加工改造过程而判断其存在,具有内潜性。这种由潜性表现在它对活动映象的观念加工改造的潜力很大,既可以加工改造具体、形象、生动的感性观念;也可加工抽象、概括的理性观念。心象具有综合能力并能迅速回忆,它作为学习组成部分的作用,常常被人们低估,而实际上,其潜在的动力是巨大的。

(三)活动结构的高度简缩性

就心象联想技能的结构和进程而言,它是可以高度省略、高度简缩的。它既不象动作技能形成中那样有各种渐进的表现形式,也不要繁琐的语育规则和程序。它往往使人难以觉察其话动的全部过程,是一种非扩展性的自动化过程。因此记忆过程中,心象联想的速度和数量远远超过借助于语言和逻辑的理性的记忆。

(四)活动结果实质上的抽象性

如果有人认为心象联想就是把对象视觉化的话,那么我们认为他错了。事实上,经过心象联想加工过的心象(不管是单个的还是系列的)并不像头脑中的一张心理图片。它和一张图片的区则就在于它并不连系于视觉形态,它既不精确而又不加以歪曲、分割。它常常以它自身的不断改变,来模拟外在对象的连续化。因而我们把心象看做对象表征的抽象类似物,认为它虽然在人脑中表现出形象的特征,但实质上,这种依靠心象联想技能加工成的心象是抽象的。

(五)心象联想记忆的持久性

我们知道,信息贮存于长期记忆之内的形式无非是心象表征和言语表征;在记忆过程中对记忆容易有重大影响的三个因素是:材料的意义性,材料的相似程度和材料的表象程度(抽象性对其体性而言)。而心象联想技能恰好是能起着把较少意义转变为更有意义的材料的作用,并能加强材料的表象程度,所以,心象联想是扩大记忆量,激活记忆的检索通道,并使记忆材料长期保持的重要手段。

(六)活动方式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心象联想技能一旦形成并稳固,其活动有时就有可能在无意注意中自然发生,但并不能因此就说心象联想技能是一种不随意活动。事实上,心象联想活动常常需要寻找各种心象之间的内在的或外在的意义联系甚至更为重要的是需要给没有意义的材料人为地赋与其意义,以达到增强心象在大脑中的强度,加深印象的目的。因此,心象联想活动是一种随意性和主观性很强的活动。也就是说,我们在进行心象联想时.心象越奇特、生动,呈现就会越清晰;心象越与自己关系密切,就越利于联想和回忆。

二、心象联想技能的形成

(一)认知阶段

这一阶段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心象联想的概念、原理、方法、程序和有关注意事项。

具体地说,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心象和联想这两个主要概念。所谓心象,我们前面己经说过,它是映象有意识地再现与再造,是经过人的主观意志加工所形成的一种受意识驾驭的鲜明、强烈、生动、离奇的特殊感知形态。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或概念想起它事物或概念的心理过程。它是记忆的基础。其次,心象联想的原理包括

(l )心象最根本的特征,就是摆脱了人的语言形态通过人的各种感知形态而出现;

(2)联想是有利于提取的记忆储存方式,联想的三个基本定律是相似、相反和相关。

心象联想的方法很多,主到:直接联想对应联想法,编码联想法、网络法、容纳法、连锁法等等。

心象联想的程序一般是:

(l )再现或再造心象;

(2 )确定联想方法;

(3)就所呈现的心象进行有目的有意义的联想;

(4)强化可供检索的头绪

(5)最后是通过联想提取所需信息。

进行心象联想,要注意如下事项:

(1)要以心象进行联想,绝不要以词语进行联想;

(2 )联想要尽量离奇、荒谬可笑;

( 3 )联想要与自己有关;

( 4 )对同一材利的联想方式一旦确定,就不要轻易改变。

(二)联结阶段

联结阶段是在认知阶段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模仿一定的程序,学习一定的方法,从而完成心象联想,记住有关材料,而完成任务的途径就是练习,因为,练习是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但并非任何练习都能促进技能的形成。

促进技能形成的有效条件是:

(1)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而不是简要重复;

(2)掌握正确的方法,避免盲目试探;

(3)对练习要有系统性,要有计划、有步骤、一环扣一环地进行;

(4) 合理分配练习时间,应根据材料的难易程度和数量多少,而确定成集中练习,或分散练习;

(5 )了解练习结果,及时得到练习的反馈信息,巩固正确的、纠正错误的;

(6)采用多样化的练习方式,有利于提高训练的兴趣,保持注意的稳定和集中;

(7 )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三)自动化阶段

在掌握心象联想的基本知识和经过有效的心象联想训练后,技能愈来愈快,愈来愈自动化。考察心象联想技能自动化的主要参数有四个:

(1 )心象联想技能的内化程度;

(2 )技能的概括程度和迁移能力;

(3 )技能的熟练程度,即激活联想通道和进行检索的速度。

总之,谁有了高度自动化的心象联想技能,谁的记忆力就将得到惊人的提高。

篇7:从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谈体育教学

从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谈体育教学

运动技能的形成通常分为互相关联的四个阶段,通过分析四个阶段的'现象,找到规律,在体育教学中因人、因材施教,可以显著提高运动技能形成的速度和质量.

作 者:李洛加  作者单位: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湖南,怀化,418000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7) 分类号:G80 关键词:运动技能   形成阶段   体育教学  

篇8:优化二胡教学过程提高二胡演奏技能论文

优化二胡教学过程提高二胡演奏技能论文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知识、技能的最好老师,是学习二胡的内动力。有了兴趣就有了动力,兴趣同样也是学习二胡知识、技能、技巧的金钥匙。在二胡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创设愉快的情景和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音乐知识,增强演奏技能,陶冶情操,让学生在愉悦的兴趣支配下接受音乐知识、熟练掌握技能技巧。

在现代教学中,一对一的“个别教学”仍存在于音乐教学领域中。这种教学是一个教师在同一时间里只指导一个学生的学习。采用较灵活的方式,使教学尽量适应学生学习的个性差异。一般情况下个别教学可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按自己的实际情况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等学习形成一定技能后,还可在班级教学中进行学习,以便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各种学习及社会环境。

我在二胡教学中,也多愿意采用一对一的教学形式,虽然是面对一个学生,哪怕是一个初学者,我们教师也应做好示范,教师有表现力的范奏是激发学生学习二胡兴趣的最好手段。如坐姿、置琴、持弓、拉弓、推弓,像上台演奏一样,以正确的姿势,神情并茂的情绪,准确娴熟的技能,美妙动听的旋律,浸润心扉的曲调,通过教师规范而科学的示范演奏,让学生感受到二胡美妙动人的魅力。给学生以入神、渴望、羡慕、愿学的启迪,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二胡的积极性。

二、培养习惯

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也是二胡的基本教法之一。将演奏二胡的技能无私地传授给学生,并将音乐知识(特别是乐理知识)的传授贯穿其中。简介二胡的特点和基本演奏方法,并让学生按教师讲解的要领,模仿教师演奏的最基本姿势、指法。这个初学环节,教师必须严肃、认真地讲解演奏要领,并能及时纠正学生初学时所表现出的差错,在教授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要认真听教师介绍乐器,听教师示范演奏,听教师讲授演奏方法,听所学乐曲的内容,即培养认真听的习惯;也要看教师演奏,从模仿开始,逐步按教师要求认真演奏,即培养认真看的习惯;还应注意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要求学生在预习中找出“不懂”、“不会”、“很难”等问题,以便让教师在讲授新课时注意这些问题,并通过教师的讲解、范奏和自己反复的练习解决此问题。确有还不会的问题,应虚心向教师请教,仔细观察教师再次的指点,以解决难点问题。即培养预习、练习的习惯。在乐器学习中“懂了”的问题较好解决,而“会了”的问题则要反复练习,在实践中熟能生巧,逐步巩固,提高演奏的技能。

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还应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地练习,严格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即动脑记、动手练,并将自己的情绪、精神与乐曲的内容融为一体,使自己受到乐曲的感染,增强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这些习惯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起到主导作用,也就是不打无准备之仗。每节课讲、练内容的重点、难点,教师必须了如指掌。备课时与学生换位思考,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并应设计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法,为学生的学、练扫除障碍。如《丢手绢》中,教师教授时应强调一、二小节的附点音符和第五小节的切分音的时值,要求不要往前赶。若是初学的少儿,教师应先要求他先唱会此曲,而后由慢到快地进行练习。慢练的目的是准确把握乐曲中每一乐句的时值和音准,快练是提高技巧,使速度、情感为之统一。当然在教学二胡时保持良好的坐姿是演奏好二胡最基本的要求。如《铃儿响叮当》这首曲子的练习,不仅要注意坐姿和持琴拉弓的正确性,而且要注意四个手指按弦的正确性,以及依据曲子的力度练习。注意其音准及伸展。本曲的高音为四指伸指,教练时要特别注意音准,并注意奏后手形还原状;还要注意弱起小节中的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两种弱起小节概念的转换。

三、控制音准,把握时值

在二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把握和保证音准的重要因素。如正确松弛的演奏姿势;正确的手形;合理得当的指序和换把方法;科学协调的左右手力度等。当然解决好二胡本身及学生个体条件不同而产生的二胡千金的高低、宽窄是首要的。同时也要注意琴码是否放在琴面的中央位置。把握好诸上所述因素,就是解决了学习演奏二胡中把握音准的基础之一。

在二胡的教学中,还应注意拉、推弓音高一致的问题,即保证空弦及泛音五度关系的准确度。若在练习过程中出现推拉弓音高不一致,或泛音区内外弦五度关系不准时,教师应注意更换琴弦,以保证学习者的二胡音准。

教学时还应注意换把的合理安排,让灵活巧妙的换把为控制音准提供方便,突破演奏时的技术难度。在学习过程中,左右手的力度大小跟音准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好触弦和按指力度。如《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教练这首曲子时要特别注意换把的准确性,有换把和回把的地方要求学生反复慢练,直到协调自如时再加速;还要注意弓法变化的协调性。同时也应注意演奏时的精神面貌,始终保持情绪的饱满。

四、强化素质

著名音乐家聂耳说过,“耳朵是音乐的眼睛”。学习二胡中,听得准是拉的准的基础,所以一定要重视听辨力的养成。多拉奏与视唱弦律,模拉唱名和乐句,模奏调式,稳定音准。在听听、拉拉、唱唱中不断提高听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重视引导学生感悟与理解不同节奏、不同节拍、速度、力度对表现乐曲情绪的作用,以培养学生感受与表现乐曲内涵的能力。演奏乐曲时要运用各种技巧来完成乐曲的内容。《赛马》是一首描写蒙古族人民欢庆传统节日时举行赛马的盛况。乐曲运用各种技巧,把一幅欢快生动的赛马场面形象鲜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乐曲虽小,但气氛热烈。教练时要注意十六分音符的连弓,演奏要按强弱符号把对比拉出来,要清楚利落。十六分音符快弓一定要非常熟练,跳弓及装饰音要既敏捷又轻巧,曲调的三音弓及连跳弓的演奏要轻快而富有弹性,拨奏时注意食指拨弦一定要找准拨弦点并放松。乐曲最后部分是描写赛马者在终点冲刺时的激动心情,要把热烈气氛渲染好,快弓演奏一定要十分熟练,一气呵成。能使观众感觉到那种热闹非凡、争先恐后的气氛与场面。最后的结尾则要左手勾弦后右手拖住音,渐强收弓,使听众有余音未尽之感受。

为培养学生对学习二胡的浓厚兴趣,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先视唱,再拉练,再视唱,再演奏。这样,学生若能熟练地唱准乐曲,那么对拉、练过程中的节奏、时值、难点就容易解决好。边唱边奏,由慢到快,由轻到重,动静结合逐步提高学生视唱弦律、演奏二胡的能力。尤其是初学阶段应多注意学生两手独立操作和相互配合的能力。还应训练学生音乐素质的综合能力。通过反复练习,使他们在音乐的听辨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诸方面得到全方位发展。

五、赋予情感,陶冶情操

近些年来,二胡的创作作品日益增多,演奏技巧飞速发展,学习二胡的人也越来越多。二胡在社会上的广泛流传,说明了二胡作为人民群众喜爱的一种乐器,可以为人们丰富高品位生活提供精神动力。二胡的演奏是经过了上千年的.完善和不断发展保留下来的,到现在自成体系,成了中华民族民乐艺术瑰宝中最为闪亮的一颗明珠。

二胡作品中阿炳的《二泉映月》,之所以流传至今,百听不衰,就是它的悲切、凄凉的深刻感情内涵。音乐家从细腻的情感入手,合理运用二胡发音的自身特点,置身于乐曲内容中起伏跌宕的演奏,把广大听众带入了痛苦的黑暗年代。这种赋予情感的激情演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二胡的艺术张力,牢牢地抓住了听众的心,让听众与演奏者都动之以情。

我们在二胡教学中不仅教给学生演奏二胡的技能、技巧,也要引导学生在学练中细细揣摩,深刻理解曲作者当时的心态、情绪,要从情感入手,把握自己的情绪,更好地体现乐曲的内容,逐步培养学生的演奏情感,用美妙的乐曲陶冶情操。如《我爱北京天安门》,这是一首流行于二十世纪70年代初的优秀儿童歌曲,至今有30多年的历史。曲调的特点是欢快、活波、流畅,易唱易记,是一首深受国内外少年儿童喜欢的曲子。教授这首曲子,除把重点放在附点四分音符和附点八分音符的时值上,既要拉足时值,又不要拖延。还应注意分弓和连弓,以及反复记号等知识的传授。附点音符与连弓的衔接要自然。还应重视情感教育,通过活泼动听的乐曲,使少年儿童感到,生活在祖国大家庭里的幸福和快乐,以激发他们积极向上、奋发学习的动力。

古人的“未成曲调先有情”,讲的是演奏者须有情,这也是二胡教学的艺术之魂。演奏者能将听众带入乐曲内容的情景画面之中,听众所受到的感动就能产生出奇特的心理变化,获得妙不可言的情趣,不知不觉中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对增进美感起到催化作用。

总之,在二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像文化课老师一样,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音乐。任何技能的形成,都必须经过持久的强化训练,引导学生在二胡学习的园地里反复实践,逐步做到习惯成自然。用灵活的教法不断激发学生学习二胡的兴趣,增强演奏的技能、技巧,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潜能,培养再学习的能力,为促进学生成为国家有用之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9: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综述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综述论文

一、重视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学生在获得相应数学知识的前提下,逐步提升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意识,老师应该将各种实践活动加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来,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机会可以了解和接触数学问题。比方说在进行《利息和利率》这一部分的教学时,老师可以利用一些活动课的时间组织学生对银行进行参观,然后鼓励学生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模拟将压岁钱进行储蓄、取钱等,此外,还要对银行中的利率进行记录,当学生在进行记录时就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利率是什么?”、“为什么银行的利率都不相同呢?”等等。这时老师可以对学生说:“记住这些问题,然后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预习,有不懂的问题记下来,明天我们进行学习。”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地投入到这一教学内容的预习和学习中来,并在课堂学习中精神集中的对教学内容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养成一种对周围事物进行仔细观察的习惯,并发现其中存在的各种数学问题,对于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明显的效果。

二、创设优秀的课堂问题情境,不断提升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是学生积极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还可以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问题情境没有对学生产生吸引力,那么学生就不会产生提出问题和寻找问题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比方说“甲数是5,乙数是4,围绕这一内容来进行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这时学生就会对这种新颖的题目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是各种各样,如:甲数与乙数的比值是多少?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乙数是甲数的`几分之几?甲数是乙数的百分之几?等等问题。这时有的同学提出,可不可以利用判断题的形式进行出题?在得到老师的许可后,这位同学就说:“甲数是5,甲数是乙数的1,那么乙数是4,对吗?”同学们的思路在这一问题提出后得到进一步的开阔,各种问题又不断的涌现出来。如:甲数是5,且甲数比乙数多,那么乙数是多少?甲数是5,乙数是4,那么甲乙之和是甲乙之差的百分之几?等等问题。这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将这些问题进一步的改变为应用题。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对各种数量关系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还对解决应用题有了新的认识,另外,最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产生新颖的想法,提出问题和质疑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三、让学生在教学参与中大胆的提出问题

在现实的生活中,很多的科学家都是由于对某种现象的好奇,而积极地去思考和探索,从而取得了各种重大发现。比方说瓦特由于对蒸汽顶开水壶盖现象的思考,最终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由于对狗流唾液现象的探索,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由此可以看出,好奇是学生进行探索发现最重要的动力,而发现和提出问题则是学生思维由一般到创新转变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汇总,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方式来对学生的好奇心理进行激发。比方说有这样一个彩票问题,某体育场推出了一种体育彩票,每张彩票价值2元,各种奖项、奖励金额及数量分别为:特等奖20万元20、一等奖10万元20、二等奖1万元50、三等奖5000元100、四等奖1000元500、五等奖100元、六等奖10元20000、七等奖2元250000,(1)小华在第一天摸了10张彩票,你猜猜他可能化了多少钱买的彩票?说说你的理由。(2)若本次奖金总额是发行额的42%,则至少卖出多少张彩票方能兑现这张表中的奖金?(3)从以上内容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学生在这种生活化的问题刺激下,集中注意力,努力去揭示题中的奥妙,去寻求“疑”的答案。当一个学生对第一个问题报出答案20元后,其他学生则会提出不同意见,而第三个问题更是让学生爆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总之,课程改革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问题意识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够促进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实现。当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程改革中的实践性很强的作业,也是一项长期、精细又很神圣的任务。

篇10:数学课堂教学的强化技能研究论文

数学课堂教学的强化技能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强化的主要功能,就是按照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规律,对人的行为予以导向,并加以规范、修正、限制和改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其正确行为的形成既依赖于正强化,又依赖于负强化。我们教师可运用强化的方式创设激励学生学习的课堂环境。本文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强化技能的一般流程、应用的主要形式、功能和注意方面等角度阐述强化技能是数学教师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教学技能。它能起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行为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强化 ;正强化;技能

美国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他提出了一种“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这就是强化理论,也叫做行为修正理论。

强化的主要功能,就是按照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规律,对人的行为予以导向,并加以规范、修正、限制和改造。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通过行为的后果反馈给行为主体这种间接方式来实现的。人们可根据反馈的信息,主动适应环境刺激,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强化包括正强化、负强化和自然消退三种类型。数学课堂上的正强化就是鼓励那些课堂上需要的行为,从而加强这种行为;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与课堂不兼容的行为,从而削弱这种行为。自然消退,又称衰减,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不予强化,此行为将自然下降并逐渐消退。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其正确行为的形成既依赖于正强化,又依赖于负强化。我们教师可运用强化的方式创设激励学生学习的课堂环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以正强化为主要的强化方式,少用负强化,两种强化要有机结合。因此一定的强化技能是数学教师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教学技能。它能起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行为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作用。

一、课堂内强化技能实施的一般流程:

1.创设机会,发现“闪光点”

教育需要我们的宽容与尊重,要丢掉盯住孩子们缺点的习惯和居高临下的说教心理。尽量在数学教学中,多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这样教师才能从学生的表现中“看到”其“闪光点”并给于强化。可采取例如提问、板演、学生展示、学生讲解等方式。

2、合理判断,抓住“闪光点”

对于学生的表现,教师应进行合理的判断,不仅从正确程度方面,还要考虑学生自身的能力表现,总之要善于抓住学生表现中的每一个“闪光点”,让孩子因为自身有了“闪光点”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面向全体,强化“闪光点”

对于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以强化,这样可调动不同水平的.学生的积极性。在进行强化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强化技能应用的主要形式

1、语言强化:语言强化是最普遍、用的最多的强化方式,对学生在听课、回答问题、解答等学习活动中好的表现,都可以用语言进行强化。作为小学教师,更应该不吝啬于用语言激励强化。我清楚地记得在上小学五年级时,我的数学老师说了一句令我终生难忘的话:“你有一双求知的眼睛,上课时你的眼睛从不舍得离开课堂,你一定会有出息的。”从此让我迷上了数学。

2、肢体语言强化:教师用非语言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对学生的表现表示自己的态度和情感。例如:点头表示肯定,竖起大拇指表示“你很棒”,摸头表示“你真聪明”,走近学生看作业情况表示关注等。在课堂教学中,语言和动作有机结合,往往能获得更好的强化效果。

3、标志性强化:对学生的作业、成绩或表现给予象征性的奖励或称赞。如对数学作业或考试成绩特别好的打上“红花”、批上优、良、有进步等,某步思路独到时打“大拇指”或写上“想得真独特”等评语。特别是小学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他们会指着那些“红花”、“大拇指”,骄傲地对别人说:“瞧,我多棒”。

4、表现性强化:教师为在数学课堂的学习活动中,有特殊“贡献”的学生安排一些有表现性的特殊活动,以示奖赏,如让他向全班学生讲一讲自己的见解或把解答过程写在黑板上;可挑战更难的题目;帮助辅导同学等。

三、强化技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功能

1.、提高课堂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强化技能能够促使学生集中注意,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认真听讲、积极发言的学生给以表扬或奖励,尽管他们做出的反应有时不完全正确,教师还是应该对他们的积极性及正确部分给以肯定。这样可以为学生产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作好充分的铺垫。再说,课堂中的奖励是面向全体学生,这样容易形成集体舆论,从而获得学生群体的支持,同时也收到了教育全体学生的功效。也可以防止或减少非教学因素的刺激所产生的干扰。

实验研究表明运用强化技能塑造学生的行为是行之有效的,教师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诸如遵守纪律、独立思考、积极举手发言、认真倾听、认真做作业的时候,对做得好的和有进步的学生经常采用各种激励、赞赏的方式,对学生形成并巩固正确的行为,能起促进作用。

2、提高学习水平

研究表明,正强化不仅能改善学生的行为,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水平。这是由于教师有目的地运用强化技能,促使学生的正确行为以较高频率出现的结果。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时,学生的回答正确、思路清晰、分析独到等,教师采取适当的强化方式给予肯定或赞许,会使学生因自己的努力得到老师的承认而在心理上获得一定的满足感。这样有助于学生把自己正确的反应行为巩固下来。如果这种正确反应经常得到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就会增强,学习水平也会得到提高。我班里有这么一位学生,他非常聪明,但在低年级时,数学经常考倒数,听他的老师说,难做的题目,他肯定会做对的,可基础题、计算题经常出错,有时甚至才考了六、七十分,他自己也非常害怕做基础题、计算题。经常成为同学们的笑柄,老师也对他唉声叹气。我了解情况后,经常在课堂上将难题让他来回答,并经常夸他“你真是学习数学的小天才!”、“你的分析真独到,看,让老师和同学们茅塞顿开!”…当他计算又出错时,我制止同学们笑他,并说:“你这么聪明,这种口算题怎么会难倒你呢!来,拿出做红花题的认真劲儿来,老师相信你!”渐渐地,他不那么害怕了、渐渐地同学们越来越佩服他了,现在的他,可是我们班的数学“小王子” 呦!瞧他那张自信的脸吧!

四、应用强化技能应注意

1、要有明确的目的

在运用强化技能时,应根据教学目的任务,有目的、有选择地对学生的反应进行强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必对学生的所有正确的反应都给以强化,要选择与达到教学目标有密切关系的正确反应给以强化。

2、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标

对于人的激励,首先要设立一个明确的、鼓舞人心而又切实可行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时,才能采取适当的强化

措施。同时,还要将目标进行分解,分成许多小目标,完成每个小目标都及时给予强化,这样不仅有利于目标的实现,而且通过不断的激励可以增强信心。

3、及时反馈

要取得最好的激励效果,就应该在行为发生以后尽快采取适当的强化方法。特别要注意课后作业、行为习惯的反馈。

4、要把握好时机

强化时机对提高强化的效果很重要,对简单的问题、课堂练习作业等可进行即时强化,对一些抽象性强的复杂数学问题,应等学生充分反应后再进行强化。

5、注意强化的时效性

强化应及时,但须注意及时强化并不意味着随时都要进行强化。不定期的非预料的间断性强化,往往可取得更好的效果。

6、应以正强化方式为主、慎用负强化

陶行知先生曾这样批判旧教育: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做火车,学微积,点电灯,才认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对照今天的教育,这段话仍有指导意义!作为今天的教师,要相信今天“小小的孩子,就是将来小小的科学家”,要用正强化技能,培养学生积极地、正确地情感、人生观。

参考文献

[1]《斯金纳强化理论》

[2]何燕.宽容与发现.小学数学教师.(14)

篇11:数学教学中的技能训练论文

数学教学中的技能训练论文

一、教会学生自学例题

例题是学习数学知识及掌握相应数学技能的典型实例,我要求学生在教师讲解之前自学例题,并提出“理解题意,理清思路,理顺关系”的明确要求,指导学生从已知条件和未知元素的内在联系上明确解题要求;从解题步骤和推导过程上明确解题思路;从数量关系和算式联系上明确解题依据。上课时我先让学生交流,对例题的理解和质疑,在关键处分析和点拨。这样,既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的小学数学“自学辅导”课堂教学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旨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通过自学得来的知识是一种相对牢固的知识,他能较快地迁移到其他学科的教学情境中去。

二、指导学生图解分析

希尔伯特说过:几何图形是画出来的公式。重视并运用几何图形,对明化数学问题和简化数学推理是十分重要的。在解题时,我指导学生可将习题用特定图形表示,构造反映题目情境的最简单的模式,以利于将抽象的数量关系变为形象的实物图形,便于分析和求解。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方法,即先用具体图形反应所给题目的情景,再从图形的分解中找出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解题思路;最后根据解题思路,运用相关定律法则运算验证。这种数形结合的方法,发展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训练学生数学技能

1.让学生掌握多样推理方法。数学教学中,推理论证是主要的解题手段,因此让学生掌握多样的推理方法,形成熟练的推理论证技能,无疑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经常结合习题演练,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推导求解的方法,训练学生逐步掌握归纳、类比、演绎、列举、反证、同构等技能技巧,使学生在解题时,视点多角度,推导多维化,这也就是较好地训练和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是加里宁的一句名言,他深刻地表明了数学可以训练一个人的思维。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仔细分析数学问题的符号特征与整体结构,挖掘其隐含条件,由具体到一般的推广结论,这更有利于学生发现事物的本质,提高思维深度。还要有意识的将问题的条件发散、解法发散、结论发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和发展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能力。

2.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符号。人们常采用符号把复杂的事物用简便的形式表现出来。为了传播数学知识,表达数学规律,必须用一些记号来表示数学对象。这些表示数学对象的记号就是数学符号。它是交流、传播数学思想的媒介,是数学创造的工具,也是数学发展的动力,“数学的一切进步都是对引入符号的反应。”数学符号的学习也就是数学语言的学习,掌握数学语言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数学符号。掌握数学符号不仅有益于深刻理解数学思想,训练数学思维,提高数学素养。数学最大的特点是高度概括、抽象。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要把实际问题翻译成数学问题,即用数学符号来表示问题,也叫“符号化”。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十分重视训练学生正确运用数学符号的技能,以达到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我将数学符号分为基本符合、组合符号和公式符号,学生在理解、熟记、运用这些数学符号的过程中,能领会概念实质,简化推理论证,触发创造性思维。

3.培养学生归类整理。在数学学习中,创新的必要条件是对已掌握的概念、定理、论证模式,解决思路和推理方法等有所归纳整理,并形成概括记忆的.技能。因此,每学完一个单元,我都要安排学生通过卡片和笔记等形式自行归类整理、总结概括,这样做既便于记忆和复习,又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同时,学生也从中学会了求知的方法,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比如我让学生准备一个订正本,把错的习题放在订正本上再重做一遍。最后复习中,学生再把这些错的题目回过头来看一遍,整理一遍,加深巩固学生对知识的了解、认识。

4.引导学生比较鉴别。比较是数学活动中常用的方法。我让学生通过已知与未知的比较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通过旧题与新题的比较领悟解题思路,通过数与形的比较分析题目类型,通过多种解法比较选择最优解法。学生熟练掌握这些方法后,就能进一步对定理公式、解题模式等进行比较鉴别,可收到触类旁通、深刻领悟的良好效果。例如在四年级中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行程类应用题中(1)小莉和小军同时从自己家出发上学校,经过16分钟两人同时到达。小莉每分钟走65米,小军每分钟走75米,小莉、小军两家相距多少米?(2)小莉和小军同时去少年宫,16分钟小军到达少年宫时,他们两人这时相距多少米?这两题都是行程类应用题,但这两题有很大的不同点,虽然都是求相距多少米,但是解法不同。第(1)题可以用(65+75)×16=2240(米)来解决,而第(2)题用(75-65)×16=160(米),两题的比较使学生发现,小莉小军同方向和不同方向行走时,两人相距的路程是不相同的。当学生遇到难题时教师稍加点拨,就能引导学生迎刃而解。如何化难,怎样变易,这也就是数学学习的有效方法。总之,教无定法,但教要得法。所谓得法就是要教给学生求知的方法。教给方法,学生就能独立获取更多更新的知识和信息。在数学教学中教给学生各种学习方法,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质量,更重要的是这些方法包含着各种数学技能,学生在运用这些方法学习求知的过程中,就形成了良好的数学技能,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艺术”,需要通过应用加以训练,才能牢固掌握。

篇12:亲历体验过程灵动数学教学论文

亲历体验过程灵动数学教学论文

让学生亲历体验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要把握学生在进行体验学习过程中的兴奋点和着力点,很好地引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获得质的飞跃。要根据教学内容、现有的条件和学生的实际,创设适宜的体验情境。

一、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做数学”

“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将不能发展。”操作学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亲身体验,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就是这个道理。操作是一种手、脑、眼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的活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创设机会,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做”数学。这就必须努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去动手、去实践,使他们“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各种探索过程。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课前我让学生自己准备平行四边形若干个,课堂上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剪、移、拼等活动,然后各小组交流、讨论后,归纳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学生经过动手操作,用“剪”、“移”、“拼”的方法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学数学”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将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也就是说,学习中学生所遇到的知识,就是学生所要探究与解决的问题。

学生学习数学应当成为学生探索数学的过程,教学目标的指向是使学生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从而寻求和发现新的问题。因此,教学要打破“问题——解答——结论”的封闭过程,构建“问题——探究——解答——结论”的师生互动过程,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学数学。

例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我让学生猜想:当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化时,商不变?学生主要出现了以下几种猜想:①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加上相同的数,商不变;②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减去相同的书,商不变;③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相同的数,商不变;④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

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猜想进行验证,最后交流并归纳出正确的结论。

三、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说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充分合作搭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相互讨论、交流、启发、帮助、协作中各抒己见、大胆设想、大胆探索,从中发现不同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教学“素数和合数”一课时,当学生掌握了自然数新的分类方法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下面的数是素数还是合数?17,22,35,37,87,1,75632。”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分组讨论、交流。有的学生说:“我是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素数只含有1和本身两个因数,而合数还含有其他因数。”有的学生说:“我先找出这个数的所有因数,然后再看它是素数还是合数。”有的学生说:“我认为还有一个更简便的方法,就是看这个自然数除了1和本身两个因数外,还有没有第三个因数,如果有第三个因数,就一定是合数。如75632肯定有因数2,所以它一定是合数。”……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既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让学生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

我们教学中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应用,通过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数学思维、方法进一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教学“元、角、分”时,我们模拟了买卖东西的情境。学生的学具盒里有各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有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老师有一个哆啦A梦的玩具,想卖18元,如果哪组的付款方式多,那么我的玩具就卖给哪组。小组活动要求:①每人拿出18元钱;②小组长检查,每人要有不同的拿法;③比比哪组的方法最多。交流时选定一组上台展示不同的付钱方法。学生个个跃跃欲试,一组交流完后,其余小组马上进行补充交流。在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都能说出至少一种方法。这样的活动深受了学生的喜欢,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并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了生活中。不但培养了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掌握了一些应用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想让数学体验学习更加积极有效,需要我们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现有的条件和学生的实际,创设适宜的体验情境,组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验情境中,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让学生在体验学习中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研究的欲望。在体验学习中,要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以提高体验的实效性,进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篇13:课堂上要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论文

课堂上要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论文

著名数学家马明先生说过:“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思维过程。”更确切的说:“是展示和发展思维的过程。”要把那种“轻过程、重结论”的注入式做法,变为“让学生易于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以促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意大利著名教育学家蒙台梭利在谈到要为儿童的个性发展提供有准备的环境时,特别强调环境设置必须为儿童发展自我、激发儿童的创造性提供机会。这就是说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氛围与条件去鼓励和引导学生创新,更要教学生去批判、进取、猜测、狂想。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心灵深处,无不存在着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因此,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就在于点燃这“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基于以上认识,结合新课程标准,聊表做法,供参考。

一、重视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概括和抽象思维能力

数学概念是从客观世界中直接或间接抽象出来的,其定义大多通过“展示(或具体操作)——抽象本质属性——推广到同类事物”得出。因此教师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在暴露概念形成的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在思维上亲历一个由具体到抽象、概括事物本质的认识过程。

如:在讲授绝对值概念时,可借助数轴来给绝对值下定义。先让学生画数轴,并在数轴上标出+2,—2,0,+1/2,—1/2,这些数所对应的点,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点与原点的关系,启发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距离”与绝对值的几何定义对应起来,这就完成了由“具体操作实例(画数轴)——抽象本质属性(绝对值)”的过渡。此过程也从直观上说明了绝对值的非负性(距离),学生对绝对值的代数定义就不难理解了,在此过程中,实现了由形到数,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变,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二、重视揭示定理、公式、法则的形成过程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索、归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华罗庚说过:“学习数学最好到数学家的纸篓里找材料,不要只看书本上的结论。”在教学中,对于数学的定理、公式、法则的形成大致分成两种情况,一是经过观察、分析、用不完全归纳法,或类比方法得到结论,再寻求逻辑证明;二是从理论推导出发得出结论。因此,教学中应根据命题的形成过程所体现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有理数加法法则”一节的教学中,我不是让学生生吞活剥的背法则,套法则去解题,而是采用如下研究方法:提出规定,在足球赛中赢球与输球是一对相反意义的量,若规定赢球记为正数,输球记为负数,比如赢3分记为+3,输2分记为—2,两队在一场比赛中的胜负可能的情形,由学生全部说出并列出十多个算式,再根据两加数的符号归结成8个算式(代表8种情况);二是抛开实际意义,观察自己得出并板书在黑板上的几个算式,探索两数相加,求其和的规律,并写出来;三是全班同学交流、完善法制。到此,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已经形成。在经历法则形成的过程,也正一个是他们思维活跃的时候。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数学技能的形成过程论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