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学论文 > 化学教学论文 > 对高中化学教学与化工生产知识的建设研究论文

对高中化学教学与化工生产知识的建设研究论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对高中化学教学与化工生产知识的建设研究论文,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这4篇文章还不能满足您的需求,您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对高中化学教学与化工生产知识的建设研究论文相关的文章。

对高中化学教学与化工生产知识的建设研究论文

篇1:对高中化学教学与化工生产知识的建设研究论文

对高中化学教学与化工生产知识的建设研究论文

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化学生产知识的教学是重要内容之一,它集中体现了化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实践与应用,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得以贯彻的重要途径之一。化工生产知识除了化学内容外,还包括诸如环境保护、新能源、新材料、卫生保健、食物等诸多方面的热点前沿内容和问题。

在教学中学习和讨论这些问题,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对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当前,高中化学课本中涉及化学生产知识的内容多种多样,如:合成氨工业,硫酸、硝酸的工业制法,硅酸盐工业,炼铁和炼钢,石油和煤的综合利用等等。根据新教学大纲的要求,总结出对高中化学化工生产知识的教学应重点做到以下几点。

一、充分认识化工生产知识在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特殊作用,对提高教学效果大有益处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不重视工业化学生产知识在教学中的结合,致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不感兴趣,迫不得已的去记一些高考的常规理论考点,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工业化学生产这部分内容在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特殊作用。

教材在介绍了某些很主要的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和某些基本理论之后,适当的介绍了这些物质的工业制法,包括基本化学反应原理、主要设备、流程等,还涉及了环境保护、资源、新材料、催化理论、健康等多方面内容,涉及了高分子化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矿物学、化学仿生等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却并没有涉及生产中的技术调节。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恰当的处理教材,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分析问题的方法,综合运用已有的化学知识来分析、解释实际生产中的一系列实际问题,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学有所用,有的放矢,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同时,巩固加深已有的化学基础概念和基本理论,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其适应未来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由此可见,这部分内容在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特殊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把这种认识体现到实际教学中去,对提高教学效果是大有益处的。

二、时时注意化学知识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和相互联系,使学生将已有的理论知识和化工生产融在一起

工业化学生产知识涉及的面较广,条理性较强,由于大多数学生没有实地参观化工厂的经历,因而他们感觉书本中涉及到的相关知识较死板。那如何能使这部分内容由“死”变“活”呢?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关键的一环。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对待每一节课,拿出讲授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性质的的讲课热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紧抓住各种工业制法的化学反应原理、各元素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基本理论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和联系,时时注意用已有的化学知识来解释化工生产中的一些现象,新旧知识紧密相联,互相渗透,这样学生就会对化工生产的内容产生亲近感,在学习时思路就会变得条理清晰。

例如,“合成氨工业”一节教材处在化学平衡理论之后,是这个理论在实际生产中具体应用的典型例子。这里可以采用“自学辅导法”,分两节课完成教学任务。首先,学生阅读教材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探讨下列问题:

(1)从反应方程式N3+3H3=2NH3+Q,指出合成氨反应的特点。

(2)用化学平衡理论讨论合成氨的适宜条件。

(3)写出制备原料气的各步化学方程式,采用C在空气中燃烧制氨的方法时,生成的CO2如何除去?合成氨厂用什么方法除CO2最简便?

(4)氨的沸点是-33.35℃,在合成氨工业中为什么可采用冷水冷凝的方法将NH3从氨、氢的混合气中分离出来?

(5)在实际生产中,采用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什么?这样,以化学平衡理论和氨气的分子结构、性质等旧知识为线索,从理论到实际,步步深入,学生就会轻松愉快的学完这节教材。

三、结合教材适当介绍一些化工生产中的难题,以此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单纯的'专业知识的灌输,只能产生机器,而不能造就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才。”中学生正处在选择自己终生从事的职业,确定自己理想的时期。结合教学进程,适当的向学生介绍一些化工生产中的难题和最新科学成就,不仅可以为高考做准备,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启发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甚至还可能下定决心,为化学事业而献身。例如,教师在讲述硝酸工业时,可以引出目前硝酸厂排出的大量“黄尾巴”对空气的污染多年来一直未能得到妥善解决,让学生知道,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比较落后。另外,教材在化工生产知识的很多课节中都提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近几年这部分内容也逐渐成为高考考察的热门知识点,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对环境保护、绿色化学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将书本理论结合于现实,有>计划、系统性地展开教学。

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通过上述三点内容实现与化工生产知识的结合,使学生了解化学原理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和生产过程,从而增强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起学好化学的社会责任感,将来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丽环.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华章,19期

[2]裴新宁.面向学习者的化学教学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

[3]姚发业,李斌,李秋顺.高中化学与化工知识教学[J].山东教育科研,05期

篇2:对高等数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初探论文

对高等数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初探论文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数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高等数学的改革难度较大,即使相关工作人员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措施对其进行改革,但效果却并不明显。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从而使得高等数学的改革一直倍受关注。如果想要根本上促进高等数学的改革进程,就必须树立以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为灵魂的教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高等教学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以此来实现高等数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

一、树立以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为灵魂的教学思想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数学文化在现代科技文化中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因此发生了变化,不仅需要其具备抽象的逻辑思维方式,而且还需要有理性的主义观念。因此,高校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必须要树立以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为灵魂的教学思想,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受到心理和智能的引导,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培养素质,主要就是培养一个人的文化素质。那么,如何通过一门课程的教学来实现素质培养的目标呢?我们认为,就是要抓住这门课程对学生文化素质有影响的最本质因素,然后将其在教学活动中重点培养,高等数学的素质培养中最本质的因素就是灵魂,抓住了这个本质因素,就能够充分实现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

二、优化教学内容,建立新的高等数学课程体系

由于高等院校在课程设计中涉及到多个专业,因此,在数学课程设计上应该充分考虑专业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能力。就我国目前高等院校对数学课程的设计现状来看,主要将其分为理科1类,理科2类和文科高等数学三个类型,通过制定各层次和各类型的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更新和优化,建立新的高等数学课程体系。为了能够确保高等数学课程体系的制定符合数学课程建设和改革的需求,在课程体系制定之后,首先应该进行一段时间的试用,一旦发现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应该及时对其进行修改,从而使其逐渐成为学校高等数学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这样不仅有利于学校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而且还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三、编写高等数学教材,改革教学方法

教材建设是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是教学内容改革凸显的主要方式,而且是以提高高等数学素质为灵魂的教学思想的重要依托,因此,对高等数学教材进行编写是不容忽视的。在编写高等数学教材的时候,工作人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内容:首先要确保知识体系完整,突出高等数学的教学重点,合理编排系统,结构严谨。尽可能将高等数学中基本概念的建立、基本方法的介绍和训练充分的体现出来;其次要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和总结,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因此,在对教材进行编写的时候,要根据教材中涉及到的基本概念,简明扼要的将隐藏在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总结出来,以方便读者能够更好的对其进行掌握了理解;最后要注意将其与物理等专业实际以及中学数学教学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只有严格做到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先进设备被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不仅从根本上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对现代化教学目标的实现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未来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非常有意义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数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也会逐渐被教育部门重视起来。高等数学的课程改革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摸索和探究。因此,在未来的时间里,相关工作人员要根据高等数学的教学目标,不断对其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完善,以此来确保高等数学的教学目标能够充分实现。

篇3:化工原理微课建设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研究论文

化工原理微课建设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研究论文

一、化工原理微课建设的意义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指出: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理论变革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十二五”教育科研突破的方向将“微型课题研究”摆在了重要的位置,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反应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典型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内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相对于传统课堂要完成多个教学目标而言,“微课”的教学目标相对单一,教学内容更加精简,教学主题更加突出,微课的设计与制作都是围绕某个教学主题而开展的[1]。化工原理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微课引入化工原理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推动化工原理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能升,促进教师投入化工原理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的热情。

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高校不断压缩的课时数,学生接触到的知识逐渐变多、变难。课堂上剧增的知识点和有限的课堂时间往往束缚了教师的手脚,这样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因此,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工原理课程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化工单元操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化工原理教学中的关键。而微课的出现极大的拓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得学习不再仅仅限于课堂上和教室中。微课使学习不再单调和枯燥,而是充满了愉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过程的创造力。微课可以使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选择学习,既可查漏补缺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化工原理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2],因此化工原理微课资源的建设势在必行。

常州大学化工原理教学团队的各位老师坚持“大工程教育观”的理念,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装备、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以团队教师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化学工程与工艺”教学团队入选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化工原理精品课程网站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同时化工原理教学团队多次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纵观目前微课的建设发展主要是针对中小学微课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在高等教育阶段微课的建设还刚刚起步,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恰逢此次契机,常州大学化工原理教学团队提出结合化工原理课程的特点建立微课学习资源,以促进化工原理的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构建化工原理微课资源的类型

化工原理微课资源的构建要重视细节的研磨,设计能促使学生深度学习的短小精悍的微问题,提高学习目标的精准度,无论是知识讲解还是疑难讲解,都要使学生对化工原理课程的学习更加深入、透彻。针对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特点,可以建立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的化工原理微课资源。

在微课类型中最常见的就是“讲授类”[1],结合化工原理中各个单元操作进行知识结构梳理,找出重点内容运用教师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微问题进行深化剖析。由于化工原理课时数有限,不可能对每个单元操作的知识点都面面俱到,教师可以就每个单元的重点、难点、易错的知识点做好微课资源建设,学生便可以随时点播学习,以帮助学生梳理出课堂学习知识的核心内容,加深对化工原理重点难点的理解,为学生构建一种轻松便捷的学习模式,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适应其个性化发展。

由于化工原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程学科,其教学内容与实际密切相关,尤其离不开对设备的讲解[3],因此我们可以构建“实验类”的微课资源。比如化工原理第二章流体输送机械中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重点内容,首先通过动画展示离心泵性能实验装置,对离心泵的特性曲线进行测定。通过动画调节出口阀门的开度改变不同的流量,压力表、真空表和功率表的读数都会发生相应改变。学生可以很直观的观察到实验的现象和流程,这种方式可以很容易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通过改变不同的流量可以得到一系列扬程、轴功率和效率,坐标纸上绘图即可得到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再分别对每条特性曲线的变化趋势做分析和讨论。这样一来学生在有趣的实验微课资源中怀着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的去学习,去体验探索的乐趣,学习也就变得很轻松,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了,那么化工原理教学的效果自然就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在化工原理中每个单元操作都有典型的例题,针对某个典型的例题进行讲解分析,或者推理演算,可以建立“解题推理型”的化工原理微课资源,重在对解题思路的分析与过程讲解,引导学生探究规律,掌握解题技巧。针对某些知识点还可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建立“启发类”的微课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创新[4],化工原理微课资源的种类将会越来越多,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三、微课在提高化工原理教育教学质量中的应用

(一)微课在化工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上化工原理课之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要学习的新知识所需的衔接知识点设计制作好微课,学生可以在课前先自主学习此微课,为新课做好准备。让知识传授在课前完成,如果在微课学习过程中有未解决的问题,在上课时可以和老师一起讨论解决,这种方式就是所谓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开始上课的前几分钟我们一般会帮助学生回顾一下上节课讲的内容,此时可以运用微课来复习上节课所学的核心内容、知识重点,精选最精华的内容,充分利用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忆,为接下来的课堂做好铺垫。在上课过程中微课可以作为现代多媒体教学的辅助手段,针对化工原理课程中某个新的`知识点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做个简短的微课导入新课内容,一下就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使学生觉得有兴趣听下去接受新的知识。也可以将化工原理课程中重点难点的知识点进行归纳与提炼,以微课的形式呈现,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重点难点的知识。教师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能,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活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学生感觉学有所获,课堂效率明显提高,更好的推进了高效课堂建设,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本学期在给制药专业学生上课时将微课用来辅助我在化工原理教学过程中对重点、难点知识的讲解,发现当播放微课程时学生们都非常专注的听课,而且根据学生的反馈对化工原理中知识点的掌握更加透彻,老师讲课内容更加通俗易懂,显然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总之微课在化工原理教学中的引入,方便了学生的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复习和指导,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工原理的兴趣,弥补了化工原理课时数少的缺憾,化工原理微课的建设能够有效的促进化工原理的教学改革,提高化工原理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微课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微课教学有利于教师不断钻研业务,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化工原理实际教学过程中把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过程制作成微课,本身就是学习和开发的过程。教师通过不断深入的精心备课,教学反思,归纳总结,追求最好的教学设计,突出自己教学的闪光点和创新处,在不知不觉中自身的业务获得了成长。实现了教师由学习者到开发者、创造者的转变,带动了教师更加积极的从教学走向研究,从而更好的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2]。

四、化工原理微课建设的应用前景

微博、微信、微电影盛行的今天,世界已经进入了崭新的“微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化工原理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化工原理微课的建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教师的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个性化学习、移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的出现将会在我们这个微时代表达它的巨能量,它的出现意味着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的诞生,在多个维度实现了学习方式的重要变革,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和探索舞台[5]。

化工原理微课的建设将会是一个持续变化,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资源开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高校化工原理的教学改革与发展,只有不断的创新教学的内容,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水平,才能真正起到切实推动化工原理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作用。

篇4: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与知识型员工反生产行为的关系研究论文

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与知识型员工反生产行为的关系研究论文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引起的激烈竞争,管理者普遍认识到人力资源是目前企业竞争的关键所在。企业要想获得核心竞争力和保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管理好内部的员工,减少员工在工作中的反生产行为,使他们将更过的精力投入到为企业创造绩效的有效工作中。因此,有关员工反生产行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反生产行为;员工

1.引言

1.1选题意义和背景

在如今经济全球化和竞争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企业不仅面临着激烈的外部竞争,而且需要应对日益复杂的员工行为管理问题,行为绩效在员工绩效构成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自从Katz提出以员工的自发行为作为衡量其行为绩效的主要指标,学者们大都将研究重点集中在员工的积极态度和行为上,如组织公民行为等,却忽视了对员工负面行为(即员工反生产行为)的研究,然而这一普遍存在于组织中的行为正是影响组织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为反生产行为的一个影响因素,企业社会责任也是当前国内外研究较多的一个话题,但前人在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对员工行为的影响时,大多倾向于探讨其对员工的满意度、组织承诺等这些对企业有利的积极行为的影响,而对于类似员工反生产行为的不当行为的的影响研究却很少。因此,从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出发研究员工的反生产行为,是一个新的尝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2.文献综述

2.1关于企业社会责任

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霍华德・鲍恩(Howard R.Bowen)在其1953年出版的《商人的社会责任》一书中提出了现代的社会责任概念,认为商人有义务按照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的.要求,制定政策,作出决定,以及采取行动,这标志着现代社会责任概念构建的开始。

20世纪60年代,戴维斯(Keith Davis)提出了“责任铁律”,即“商人承担的社会责任必须与他们的社会权利相一致”,认为社会责任是企业考虑或回应超出狭窄的经济、技术和立法要求之外的议题,实现企业所追求的传统经济目标和社会利益。

世界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是“企业持续承诺要按照道德规范的要求经营,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改善员工及家人的生活质量,并帮助其实现所处社区甚至社会的整体质量改善”。

学者们一直各自从不同的学科领域视角,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有着各不相同的理解和定义,迄今为止,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纵观前人的研究,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主要有层次责任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两种观点。

2.1.1层次责任理论

根据一元论企业社

会责任的观点,在自由社会,仅有一项企业社会责任,即利益最大化。这个观点只强调企业的经济责任,忽视和否认企业的其他责任。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卡罗尔于1979年提出了金字塔型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应包括经济、法律、伦理和自行判定这四个方面的责任,这种划分有助于描述企业的全部社会责任。

2.1.2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处于各个利益相关者的环绕中,企业除了要为股东赚取利润外,还应承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股东、员工、消费者、供应者、社会和政府)相关的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理论虽不能完全取代企业社会责任,但却具体化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对象,因此可以将其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重要条件。

2.2关于反生产行为

对组织中反生产行为的研究,最早开始于一些学者对组织中的盗窃、缺勤等行为的研究,这些研究都是独自开展,彼此间并无关联。罗宾森和贝内特(S.L.Robinson & R.J.Bennett,1995)总结了以往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概念:组织偏差行为,是指员工有意违反组织中的重要合法规则,对组织或组织中的成员的利益构成威胁的自发行为。

对于反生产行为概念内涵的理解,不同学者依然有不同的看法。萨克特和德沃尔(P. R. Sackett & C. J.DeVore,2001)认为员工任何有意违背所在组织合法利益的行为都是反生产行为,并提出了三条判断标准:(1)无论行为是否造成恶劣后果,只要该行为是有意为之;(2)该行为可以预见带来伤害,但未必一定招致恶劣后果;(3)此行为对组织合法利益的潜在伤害要大于其对组织带来的潜在利益。在众多研究中,学者们更多采用罗宾森和贝内特(1995)所提出的组织偏差行为来表示反生产行为,对此,鲍迪亚等(P.Bordia,et al. 2008)认为其中包含三个要点:(1)这些行为是有意的、有动机的,并非偶然的;(2)这些行为违反了组织重要的管理规则;(3)这些行为是有害的,有的指向组织,有的指向员工。张建卫,刘玉新(2008)给反生产行为的定义为:组织成员有意采取的,无论是否违反组织的正式或非正式规范,也无论行为主体是否因此受到有形或无形惩罚,只要客观上给组织及其成员的有形财产或无形资产带来损失的显性或隐性行为。

虽然学者们对反生产行为的概念众说纷纭,但从以上表述中可以总结出反生产行为的内涵:

第一,行为主体。反生产行为的行为主体是员工。

第二,行为客体。反生产行为的行为客体不单是指组织本身,还包括组织成员;不仅仅是有形财产,还可以是组织成员的名誉、组织品牌和企业公众形象等无形资产。

第三,行为性质。首先,在行为的意识水平上,反生产行为是组织成员有意采取的,是其故意的、自主决定的行为。偶发事故和不可抗力所导致的行为不包含在内。其次,对组织的规范而言,反生产行为不仅是指违反组织正式或非正式规范的行为。只要某行为客观上给组织带来有形与无形的消极影响,它就属于反生产行为。

第四,行为结果。反生产行为是在客观上给组织成员、组织的有形资产或无形资产(如成员名誉、织品牌和企业公众形象等)带来了消极影响的行为。即使这种影响可能并不严重,即使行为主体并未由此受到有形处罚,也没有受到舆论或良心的无形谴责,要消极影响的确客观存在,该行为就是反生产行为。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对高中化学教学与化工生产知识的建设研究论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