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共含2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云杉”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篇1: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摘要:针对高校由专业教育向通识教育这一教育理念的转变和现代社会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紧迫要求,需要深入研究将基础课程建设为通识教育课程的特点和规律,探讨综合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本文以西北工业大学“普通化学”通识教育课程实践为例,在通识教育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普通化学”公共基础课为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框架结构,并论述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的改革。
关键词:“普通化学”;通识教育;教学改革
通识教育,英文为“generaleducation”或“liberaleducation”,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在中国,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易经》中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中庸》中主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
一、通识教育的相关分析
通识教育包括两方面含义:(1)专门的通识课程;(2)一种教育理念或教育境界。所谓大学教育,就是给学生全面的教育培训,培养出自由、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通识教育必然包含专业教育,但又超越了专业教育,实际上是二者有机融合的整体。通识教育是培育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的一种,不论它是哪种体现方式,其最终目的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知识素养,增加学生学习知识的深度。正如布鲁巴克所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必须携手并进。同样美国学者阿诺德在《从通识教育走向自由教育》一文中指出:我们大多数人都希望高等教育能拓宽知识视野,培养批判思维和发展一种自由教育的意识,为此我们必须放弃使自由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的想法。怀特海在题为《技术教育及其与科学和文学的关系》的演说中指出,技术教育与文科教育对立是错误的,不涉及文科的技术教育不可能完美,不涉及技术的文科教育同样不能令人满意。在一个国家的教育系统中须有文科课程、科学课程和技术课程三种主要方式。英国教育学者戈登指出:通识教育既包括传统的自由教育,也包括科学和技术。通识教育的争论基本上集中在课程及课程均衡方面,大学通识教育的显著特色就是通识教育的精神贯穿了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等方面。
二、“普通化学”课程通识教育改革
“普通化学”是高等工程院校本科生培养计划中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长期以来,“普通化学”的课程目的就是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层面。教学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着重于为学生知识面的学习扩充提供书面资料,并没有教会学生自己质疑、反思、分析问题,没有把“以学生为中心”作为培养重点,也就没有达到通识教育的总体目标要求。为此,我们按照通识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对“普通化学”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系统改革,促进了学生在人文情怀、历史眼光、科学精神方面的提升。课程教学改革包括以下几点。
1.调整“普通化学”课程教学目标,确定改革方向。通识教育背景下的“普通化学”课程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加强化学现象与社会问题的有机融合,通过利用化学知识分析思考实际社会中的问题,获取灵感,培养语言表达、审美能力。通识教育背景下的“普通化学”课程并不是为了取得好成绩,也不是让学生记住书本上的定理公式,而是在讲授“普通化学”基础知识课程的同时,培养学生从事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严谨的科学作风,学会利用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分析实际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并找出解决办法的能力。在开始该课程时,首先让学生清楚自己学习的目的,这样才能让学生轻松学习,热爱学习;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与教师、同学进行沟通互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2.重新设置课程的内容体系,优化教学内容。通识教育的内容应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能为学生知识面的学习扩充提供书面资料,教会学生自己质疑、反思、分析问题,让学生学会利用抽象概念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能够意识到学习所有课程对他们以后的人生起到重大作用。化学是工程技术的基础学科之一,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与许多工程技术专业领域联系紧密。同时是生活的学科,与人类文明进步、百姓生活、人体自身、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密切相关。“普通化学”课程涉及基础化学课程的基础内容,是化学知识的基石和高度浓缩。以21世纪社会关心的重大问题(化学与能源、生命环境、历史文物、哲学等)为切入点,让学习者从化学角度展现人类文明发展史,介绍新知识,促使学生形成不拘一格的想象力,突显时代性。因此可以有大量的日常身边的实例供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这为开设好“普通化学”通识教育课程提供了保证。
3.实施问题/案例引导式授课,创新教学手段,提供学习兴趣。作为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过程必须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否则教学内容越先进越广泛,学生将越感到茫然和疲惫,无法达到通识教育的总体目标要求。在实践中,需要把教师讲授、多媒体课件演示、视频充分结合起来,能够生动地讲解课堂知识。教学改革需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在教学内容、习题讲解、实例分析等环节的取舍与编排上较以前的知识体系做一定的变动和优选,拉近基础课堂与学科前沿的距离,教学内容跟上国际学科的节拍。在课堂上精美图片、影像电子、学科前沿文献资料的大量应用,都充分体现出现在讲授内容的博大精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综合课程内容设计,为了使化学基础学科发展为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必须贴近生活,兼顾学科知识的前后连贯性,按专题设计基于知识内容历史发展、原理应用的案例教学,每次课引入相关知识案例,分析相关理论,引出知识相关背景、原理、进展等,引导学生去了解此方面的知识情况,而不是仅限于掌握此科学知识。
4.改革课程评价体系,确保通识教育不偏离轨道。建立全过程学习效果的评价机制,发挥过程学习的导向机制。在学生学习环节管理方面,强化预习环节的管理。通过预习,让学生熟悉教学的主要内容,筛选出难点,使学生在听课时能把握知识的脉络和体系,抓住知识的重点,突出知识点中的难点从而有针对性的学习。在课堂讲授中,注意关键性、启发性提问,并鼓舞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提问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后时间,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通过邮箱、QQ讨论组让学生可以及时反馈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沟通,互相学习,让学生对学到的知识进一步的了解运用。
三、结语
通过以上改革措施,改变大学“普通化学”过多地强调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不足,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为学生知识面的学习扩充提供了书面资料,让学生学会质疑和反思,提高学生使用学过的知识理解、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达到通识教育的总体目标要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坚实的基础,有志于成为国家高层次的建设人才。
作者:尹德忠 岳红 耿旺昌 单位:西北工业大学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12月版中译本)[M].李曼丽,译.北京大学,:45.
[2]易红郡.英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及路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30(4):89-95.
篇2:基础医学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基础医学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医学院校之所以开设基础生物化学课程,主要是因为虽然不同的专业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需要,但是却都要求学生具备一些基础化学知识,为了满足这个要求,医学院将基础化学课程设置为主要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内容特别多,而学习时间又相对少,是当前基础化学课程教学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既能完成教学大纲的任务,又能切实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呢?接下来将从构筑教学体系、优化教学方法、重构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教学和实施多元评价五个方面来探讨医学院校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问题。
一、构筑教学体系
构筑教学体系即优化教学内容,一方面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持续精简教学内容。针对内容的更新,首先要求教师不断地加强学习,积极地参加学术研讨,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其次要求教师结合学科的前沿发展和最新的实践应用,将最新的理论、技术和成果添加到教学体系中,同时要剔除一些过时的知识和应用,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有用。针对内容的精简,一方面出于学科内容不断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学习课时不断压缩的被迫要求。在精简内容时,必须以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为主线,同时要将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生物化学的应用中,并实时补充最新的科学技术和科研成果。教学内容的精简与教学质量息息相关,不仅是构筑教学体系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接下来将阐述具体的精简措施。首先,要将教学内容分为了解、熟悉和掌握三个层次,对只需了解的内容,课堂教授时一笔带过仅作简单介绍;对需要熟悉的内容,课堂讲授时要做到讲解详细;而对需要掌握的内容,则需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并且需要定时的对学生进行考核。其次,可通过引导学生课下讨论和课前预习的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积极热情的学习态度和课前课后的自主学习,课堂的教授便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优化教学方法
对于基础化学这种理论性较强的学科,传统式的填鸭式教育会显得尤为枯燥无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急需我们对当前的教学方式做出改革,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而以学生为主导、强调师生之间互动的启发式教学刚好能够满足需要,所以可考虑将启发式教学引用到当前的教学体系中,从而达到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启发式教学是一种以任务为主导、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方法,具体实施时需综合考虑和规划任务前阶段、任务中阶段和任务后阶段,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将启发式教学应用到基础化学的教学中时,可充分利用课堂和课下的时间,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经常穿插一些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的启发式问题,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活跃性;而在课下,教师也可以留一些带有启发式的作业,最好可以引发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从而使得他们充分吸收和消化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
三、重构教学模式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丰富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但这并不说明多媒体技术可以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应该采用传统模式与多媒体模式相结合的方式。首先,需要明确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板书模式的优缺点,传统的板书有利于引导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思考,能够将某一个知识点、重难点以及某一类问题讲解的更透彻,但是传统的板书往往给人枯燥刻板的感觉;而多媒体技术容易将一些结尾抽象和难懂的知识形象化和图示化,且包含的信息量比较多,但也具有容易使学生分心的缺点,所以要将两者综合起来使用。在准备多媒体课件时,教师应该按照讲课的思路来组织幻灯片,并适当加入一些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的元素,使其成为讲课时的.辅助,而不是仅仅将课本内容和备课笔记罗列幻灯片上;在教师讲课时,则要注意将幻灯片和板书相结合,幻灯片用来统领教师讲课的思路,当遇到重难点时,还是要用板书的形式来为学生详细讲解。
四、改革实验教学
实验课在基础化学课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帮学生进一步理解基本的概念和理论,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充分利用课时时间,可将实验分为基础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对于基础性实验,可以利用课件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学,而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对于验证性实验,由于其大多枯燥无聊,以减弱学生学习的热情,所以可适当地减少;而对于综合性实验,由于它的复杂性,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基本技能,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可适当地增多综合性试实验。
五、实施多元评价
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是激发学生学习、改善教学活动和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机制。传统的课程评价机制比较单一,仅用考试的成绩来衡量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成果,不仅不能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还会导致学生向应试教育和高分低能的方向发展。所以应该采用一种更加多元和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从评价目标上来讲,要能反应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学习成绩,从评价过程来讲,要将学生的平时表现与最终考核相结合,并且平时表现要占有较大的比重。
六、结语
对于医学院的学生,生物化学是一门比较重要的基础课程,是学习其他课程和以后参加实践的基础。通过构造教学体系、优化教学方法、重构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方法和实施多元评价等多种措施,可以提高基础化学的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基础水平和实践能力,并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打下了基础。
篇3:《计算机网络基础》实验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计算机网络基础》实验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学习内容
在高职院校中,倍受关注的计算机网络教学体现在课堂教学和综合实验两个方面。其中课堂教学又主要包括协议分析、网络配备设置、网络组建、网络应用开发部署以及网络性能测试等内容。
此外,在学习了课本上的单元实验后,学生可根据自身在实际操作中的欠缺和网络技术需求,综合运用课本中提到的操作技能和实验方法,来设计实际操作中的网络应用,并将其连接到互联网,不断地进行应用测试和数据分析,从而完成综合实验。综合实验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核心,对学生技术能力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一)课堂教学
在计算机课堂上,教师常常采用“随堂实验”的教学方式。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老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安排了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实验,这样不仅加强了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也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处于中小学的学生很是适用。但教师在进行课堂实验时要充分考虑课堂教学规律,如:1)实验操作要简单且有意义。2)教学内容要与老师教授的知识有联系。3)操作时间要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等。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往往对教师有严格的要求,教师要有多年的实践经验缜密的教学方式。此外,为了更好地教授学生,在上课前,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全面指导学生完成教学要求。由于实验操作对象不同,学校常把计算机实验分为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可以就自身情况来选择。
(二)实验室实验
设置这样的教学方式意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由于这种教学形式是在学生由实验室中独立操作,教师在此模式中仅充当指导角色。这种实验会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
1)开拓学生的视野,学习新的实验方法。
2)初步学习操作方法或巩固课堂中教师传授的实验方法。
3)系统性地整理脑海中学习的计算机网络知识。
4)对计算机网络知识有更深一步地了解、认识,让一些概念更加规律性。
5)对于所学内容要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在操作中得到提升,加强自身的体会。
6)在学知识之外,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增强了学生不怕困难的勇气,对学生的个人思维能力的建立也有积极的意义。
然而,在实验室中操作需要学生有很强的独立性,这就要求学生在课下要充分预习,熟知一定的预备知识和基本技能;此外,老师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监察学生的实验方案,确保让学生每一次实验操作都有明显的效果。
二、我国高职计算机教育的教学现状
我国多数高职院校都在紧随国家网络发展的步伐,开设了计算机网络教学。而现在的学校最为重视的还是课堂教学环节,为数不多的学校已经采用网络实验教学方式。
实验的内容往往都集中于网络环境的基本建设和其设备的使用能力培养上。在网络教学中,学校又增设了异步串行通信实验、虚拟局域网配置、域名服务器配置和文件传输协议等内容。学生要想完成这些操作内容,操作室中需要有很强大的硬件配置,而对于多数学校来讲又是不可实现的,因而能够开设网络实验课程的学校少之又少。
在教学中,实验小组需要进行网络实验操作训练。以“简易VPN网络的组建”为例,实验中采用SoftEther软件来实现无线网络连接功能。由于SoftEther软件可以模拟一块以太网卡,并在虚拟网卡和虚拟HUB间建立隧道,通过这个隧道,安装了虚拟网卡的因特网主机就可以穿越因特网和路由器同时连接在虚拟HUB上,从而组建了一个简易的VPN网络。由于内网通使用原始保留的IP地址,而这些地址不能够被路由,使得因特网的主机并不能访问内网中的主机。这时SoftEther就起到桥梁的作用,可以将因特网上的主机与家中的LAN甚至企业中的LAN进行连接。倘若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将实验室中的每个小组分别配置一台路由器和两台安装了SoftEther软件的P4微机,提供两个校园网络接口就可以利用学校中的因特网IP地址来模拟因特网进行连接。
三、高职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改革方式
(一)使计算机网络教育系统更加层次化
由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情况来看,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有待于提高。要想进行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就得从根本——计算机基础教育体系出发,建立科学的、切合实际的教学体系,来提高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工作实践能力、编程设计能力等。
计算机网络基础实验课程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子学科有:计算机网路原理、网络工程、网络管理等。
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需要分为三大层次。
第一层次主要涉及计算机网络基础开设网络基本技能实验课程,这包括网络资源搜索以及使用、网络基本故障的判断和定位;
第二层次则是为了让学生能对计算机网络原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面向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开设网络协议仿真实验;
第三层次是本次改革的最高目标,主要以网络工程和网络管理课程开设网络工程以及网络管理系列实验项目为主。
(二)提高教学质量,制定优良实验方案
制定一套适合学生的实验方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这就突出实验方案的重要性。设计一套优良的实验方案需要设计方对计算机知识有充分地了解、掌握,甚至对计算机实验技术原理都有一定的熟知。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一套优秀的实验方案。实验方案仅仅是基石,要想达到预想中的效果,实验操作者本身还需要熟络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和基本技能。实验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学生与老师的互动,也加强了学生自身的操作技术能力。
实验教学模式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在进行实验教学模式时,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以正确的实验操作为基本准则,有效、合理地开展。
篇4: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对策论文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对策论文
【摘要】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基础会计》是基本而又重要的课程。本文通过对于该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问题的分析,将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慕课教学模式融入到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整合互联网会计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并对其将会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以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目标。
【关键词】慕课;基础会计;会计教学改革
一、慕课概述慕课
(MOOC)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的缩写,其在美国等国家发展日渐成熟并且广泛流行后,也终于逐渐为国内学习人群所认可和推崇。国外对慕课学习方法的研究开始较早,研究内容较全面。国外学者对慕课教学方法的研究多从改革会计课程的学习理念、完善在线课程观看和交流的平台,并且通过对于慕课学习者学习习性的调查分析完善慕课的课程设计和开发;国内关于将“慕课”融汇在会计教育工作中的方法以及意义,最早从开始有学者予以关注,并发现慕课拥有资源广泛、学习时间灵活,经济成本低廉等优点。以后,随着网络学习方式的走红,以及慕课推广的成功,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学生逐渐接纳这一新兴的教学、学习方法,对其研究也更加深入,不仅仅是研究慕课对于某一门学科如“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的教学方法和效果的促进,也将慕课和云端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及会计专业教育改革方法相联系。
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问题分析
《基础会计》课程是财会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原从事会计工作取得从业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是高职高专院校财会类专业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石。本课程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如《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等课程的学习效果。学生多在入校第一学期就开始学习本课程,这个时候学生离开紧张的高中学习阶段,进入职业教育阶段,面对众多的课程以及从未涉猎的专业课程,学生常常手足无措,学习起来也没有目标和方向感。而大学阶段的教学模式有是较为宽松和自由,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如果有问题很难及时和老师交流解决,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同时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老师多采用讲授法来进行课堂教学。老师照书讲课,学生被动听课,在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听的累,很难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主动思考;老师讲的累,在有限的课时里也很难进行更多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性的课堂活动。最后,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按照既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授课,学生不分学习水平的高低均按照同一个标准和进程进行学习,接收快的同学学习起来没有新鲜感,容易丧失学习的趣味性;接收慢的同学则很难得到有效的照顾,从一次课听不懂到次次课听不懂,久而久之产生挫败感,降低了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三、《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把慕课这种日趋成熟的教学方法引入课堂,将先进的在线课程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够兼顾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将有限的课堂时间还给师生用于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还可以促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活采用更多如项目法、目标法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一)以知识点为单位、整合慕课资源
传统教学中,学习内容以章节为单元,学习时间以课时为划分,高职学生很难集中较长时间的注意力,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枯燥,分心,产生畏难情趣,影响学习效果。慕课教学法以知识点为核心,每一个视频短则五六分钟,长约半个小时,仅针对一个知识点进行分析讲解,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由于慕课教学法以知识点为核心,打撒了原有的课程体系,为了弥补知识点分散学习所造成的学生学习整体性不强的短板,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采用流程图、逻辑树或者模块序号的方式表明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单独知识点和全书整体内容的关系以及地位,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
(二)分层次教学、建立教学新体系
在传统教学中,老师面对全班四五十个学生,在紧张的教学进度中,很难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也很难对每一个学生答疑解惑。通过慕课的引进,将知识点的学习放在课堂之外,老师只需要设定最后的学习期限,督促后进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而对于学习进度较快的学生,可以提前完成学习任务,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其他能力的培养上。教师通过对于不同学生学习进度的查看和把握,可以在课堂上对于学生已经学习和即将学习的知识点进行串联,帮助学生将分散的知识再加工为统一的整体,建立学生的逻辑体系。同时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有了充分的时间进行答疑和辅导,能够更加完善的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提供多种选择、变被动为主动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对于授课老师、授课内容、教学方法没得选择,老师教的好坏全凭教师的能力,学生缺乏选择的权利,也就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慕课教学法的引进,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如可以提供更多老师的教学课程,供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老师和教学方法。基础弱的学生可以选择多听老师视频讲解,避免了老师一遍过学生仍然懵懂的尴尬局面。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选择多做练习,提高自身的实操水平。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了认同感和主人翁的认知,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四、《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困难分析与对策
基于网络的慕课教学法消弭了空间与时间的差异,打破了传统课堂的限制,在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成为高校教学的一大发展趋势。然而顺应时代发展建立慕课教学模式依然有着许多亟待挑战的'困难需要我们去解决。
(一)教学资源库的建立
慕课教学最核心的工作就是教学资源库的建立。互联网上拥有大量的教学视频可供选择,这是慕课教学的优势,也是其劣势。网络视频质量参差不急,需要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去粗存进,筛选符合教学要求的优质视频建立教学资源库,供学生学习。资源库需要紧跟政策导向,不仅仅包括基础知识点的解析,也包括对于新政策、新要求所涉及知识点的及时更新。教学资源库中的视频包括三大来源:第一是对于网络视频的搜集整理;第二是对于已有视频按照教学进度和要求进行重新剪辑和制作,使其符合教学要求;第三是教师根据已有资源库的内容,自行制作的教学视频,主要用于补充和重点知识点的强调。
(二)学习进度监督与考核
慕课教学法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度,对于学生学习进度的管理要求也更加严格。一部分后进学生可能存在疏于学习,或者虚报进度,滥竽充数的可能,如何进行有效的监管,避免学生荒废学业,也是教师需要解决的困难之一。采用慕课教学法,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监管:第一,对于教学进度的监管;第二,在每一个知识点后设立习题,通过对于习题的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的有效学习进度;第三,通过阶段性测试的方法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与督促。通过对于教学进度的监管,也是对于学生学习情况的动态考核。对于学生每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再结合期末考试的成绩进行总体评价,将学生的平时表现与课程成绩有效的结合起来,使课程的评价体系更加全面、系统。
五、结语
互联网背景下,先进的慕课模式弥补了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和单一网络教学模式的不足,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实现会计专业教学的因材施教。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积累慕课教学经验,完善慕课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场竞争力,培养更多高水平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彭凤麟.高校会计教学MOOC模式及其发展建议[J].财会通讯,(7).
[2]黄浩.基于“慕课”视角下的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及评价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6).
[3]张艳婷.基于MOOC的高校会计系列课程教学模式设计———以“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为例[J].教育探索,(4).
篇5: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的论文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的论文
摘 要:针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有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金工实习等方面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机械制造基础
“机械制造基础”是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机械制造常用的加工方法及其机床、零件制造工艺及其夹具等基础知识。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应掌握机械制造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该课程有助于提高机械类学生的全面专业素质,对于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知识、过硬技术水平的高素质机械工程技术人员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制造领域的生产设备越来越先进,操控越来越智能化。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机械制造工程技术人员,“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寻求新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
一、“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特点和教学存在的问题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具有与其他课程不同的特点。
首先,“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涉及知识面广、综合性强。该课程由“金属切削原理”、“金属切削机床”以及“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精炼整合而成,知识点多,内容庞杂,课程学习对学生的要求很高,教学存在较大难度。
其次,“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容都是机械制造中应用的成熟技术知识,实践性很强。由于缺乏相关实践经验,学生学习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存在较大难度,这往往导致课程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另外,随着机械工业现代化的发展,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和设备在工程应用中越来越少,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装备应用越来越多,使传统“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内容与现实应用脱钩越来越严重,这进一步增加了该课程的教学难度。[1]如何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解决课程中传统机械制造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的比重和关系是该课程面临的新挑战。
二、“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内容改革探讨
传统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容仅限于金属切削原理、各类切削机床及夹具、机械加工工艺学等知识,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材料、新的加工工艺及成形方法、新的加工机床等不断涌现并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领域,“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中涉及的机械制造技术已发展成为集材料科学、机械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技术。现行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容陈旧、落后,与当今机械制造工程实际严重不符,必须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1.理论教学内容
目前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容体系是在传统的机械加工工艺方法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加工制造技术主要包括金属材料的加工成形方法(车、磨、钻、铣、刨等方法)和特种制造方法。随着工业领域内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不断涌现,“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内容体系也大大丰富。加工材料从金属到各种非金属和复合材料,加工方法从传统的冷热加工到应用声、光、电的特种加工,设备控制从普通的机电控制到数字程序的控制,加工系统从单机版数控加工到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范围不断扩展。[2]为紧跟机械工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培养高素质的机械工程技术人员,“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容体系需进一步改革。教材仍以“零件工艺分析—材料选择—毛坯成形方法—零件加工方法—生产管理”为主线,但教材内容应适当加入当前先进的机械制造方面的知识,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及三束加工技术。[3,4]虽然机械类学生在学习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后还会学习“先进制造技术”课程(选修或考查课的形式),但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中加入部分先进制造技术方面的内容,会使课程更贴近工程实际。另外,为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对教材中过于单纯的理论阐述应予以适当的删减,如金属切削方面的部分理论;对工艺技术基础方面的理论内容应予以加强,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机械制造技术方案的分析与选择,提高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2.实践教学内容
工程实践训练是“机械制造基础”课程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按照学生能力形成的不同阶段和认识发展的规律,结合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现状,工程实践应建立以实验类、实习类、设计类和创新类为基本框架的教学体系。实验类实践教学的内容要实现课程之间、学科之间的广泛交叉与相互渗透,培养学生的整体化工程能力。实习类实践教学是通过校内工程实践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给学生进行全面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培养。设计类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程设计、课外兴趣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内容,课程设计主要强化学生对理论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在毕业设计方面应加强学生工程设计方面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创新类的实践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进行解决工程问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动手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以上四类实践教学内容相互融合与交叉,构建了培养学生知识、素质、能力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内容新体系。[5]
三、“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特点来看,若其教学方法采用传统的“灌输、填鸭”教学模式,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实现其培养目标。该课程的教学难点在于课程内容包括较多的抽象理论、概念,而学生恰恰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师必须探索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方法,使抽象的概念、理论和加工工艺变得生动、形象。除常见的如“以学生为主体”、“应用多媒体技术”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外,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认为以下几点教学方法对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十分重要。 1.注重绪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教师应把培养学生兴趣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更应如此。绪论是学生了解课程内容,培养学习兴趣的关键。在绪论教学中,首先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学生常见的产品,如电脑机箱外壳、食堂餐盘等,和学生感兴趣的一些产品,如汽车上的一些零件等,向学生提出一些诸如这些产品的材料、加工成形方法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列举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工程实例来说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白制造科学来源于生产实践,又服务于生产实践的道理,使课程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分析该课程对培养机械类学生专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优势等来促进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懂得学好、掌握该门课程知识的重要性。[6]
2.注重综合应用的教学
工程技术领域的理论知识最终是要应用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由多门课程整合而成,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教学中将“机械制造基础”的内容综合化,使学生掌握多门学科的综合知识,安排一些基础理论应用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探索“机械制造基础”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关系,使学生专注于综合知识的学习及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7]
3.设置问题,课内外分组讨论
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由学生熟悉的事物中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机械制造及相关方面的知识去思考,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最后由教师对各种解决方案进行分析点评,引出正确结果。这种互动、讨论式教学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学生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进一步加深了理解。另外,可以改变传统的课外作业形式,首先为学生设置一些工程实际问题,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分组,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设想共同讨论问题,交流心得,最后以组为单位提交问题解决方案。
四、“工程意识”培养方法探讨
为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除强化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外,还应注意以下方面:
1.理论联系实践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中包含较多的偏重于应用的知识,如果生硬地把这些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将很难理解和接受。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应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去教授给学生。如对于圆柱销的定位问题,课本上明确提出“长圆柱销能限制工件的两个移动自由度和一个转动自由度、而短圆柱销只能限制工件的两个移动自由度”。但是单从几何和力学角度分析,两种圆柱销的定位效果是一样的。如果生硬地把课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他们都很难接受。这时就应该根据工程实际,赋予定位销和工件一定的强度、硬度等力学性能,如果用短圆柱销限制工件的转动自由度,由于其所受的切削力、夹紧力等,势必会造成定位元件和工件的破坏,而且定位精度也难以保证。[8]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不仅可以深刻理解圆柱销定位的理论知识,而且培养了从工程角度思考问题。
2.理论知识联系生活经验
将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与大家熟知的日常生活实例作类比,不仅使知识更易被接受,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讲解不同平面加工方法得到的加工纹理形状时,把刨削加工的平面纹理比作犁地犁过的痕迹,而把端铣方式加工的平面纹理形象地比作拿大扫帚扫地的痕迹。又如粉末冶金的压制和烧结类似于砖瓦加工时做砖坯和烧制的过程。
五、结束语
工程意识是工程师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也是当今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机械制造基础”作为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主干课程,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根据现代机械制造领域的发展需要,改革教学内容;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认知发展阶段,改革教学方法;根据机械类、近机类学生的培养目标,从工程意识培养的角度进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符合机械制造发展趋势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
篇6:浅析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浅析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近机类专业工业工程、工业设计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对机械机构的分析与设计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课程在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与后续课程衔接紧密,为今后学习专业课程以及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可增加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使其能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有利于学生就业选择。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因其具有分散性、综合性及实践性和公式多、概念多及图表多等特点,给教学工作带来不小的困难,因此怎样充分地利用现有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本课程教学中研究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就显得更加迫切和必要了。
一、教学现状分析
1.工业工程、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开始学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时候,大多数学生以前极少关注机械的结构,对机械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或对机械的整体认识是模糊的。
2.课程涉及的基础理论内容较广且相对独立,其特点是概念多、原理多、公式多、图表多,内容比较枯燥和单调,所学知识在学生以前的学习中很少接触,初学时往往会感到吃力。在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教学方法单一,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部分教学内容陈旧。教师过于注重单个机械零部件的讲解,而对实际工程的机械设计方法介绍不多,忽略了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培养,使学生容易出现厌学、惧学、弃学的情绪,或为取得好成绩而“死记硬背”,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二、丰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多样化。采用图示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相结合进行教学。
(1)图示教学法。图示教学法是乌克兰教育家沙塔洛夫经过30多年的潜心试验与研究,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的核心是“纲要网络”图表,此图表是一种由文字、图形、公式、方框、流程线和表格等组成的教学辅助工具。在讲解各章内容时,利用图表将各个概念、知识点、公式有机串联起来,使其相互关系形象直观地表达出来,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按内容和应用可将图表分为“讲授型”和“概括总结型”。例如,在讲授“带传动和链传动”的知识时,当讲解到离心拉力Fc,并加以解释,如“当带作圆周运动时,带本身的质量将在圆周方向产生离心力Fc,而Fc将作用在带的全长上,因此在带各处的横截面上均产生离心拉应力σc;σc过大,将带来不良后果:
①降低带的寿命;
②带与带轮表面的正压力下降,导致最大摩擦力下降,从而降低带的传动能力。因此应限制带的速度。”在对带传动进行小结时,可知带是处于变应力状态下工作的,带中产生的瞬时最大应力发生在带的紧边开始绕向小带轮处。通过图表可将相关内容有机串联起来,让学生从烦琐的笔记中解脱出来,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特点是“学中用,用中学,以用促学”,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工作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任务。如在讲授“平面连杆机构”一章时,教师先提出一些与平面连杆机构相关的问题,然后为学生设计了一项任务为“休闲娱乐机械和家庭用机械的设计”,设计的机械必须包含平面连杆机构,并对设计任务进行了一定的解释与提示,如休闲娱乐机械可以是小区活动场所的健身器材;家庭用机械可以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家庭用机电产品,包括窗户的开启机构、折叠桌椅、家用折叠梯子、雨伞等。此外,还要求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应用本专业知识对产品进行造型设计,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应用本专业知识进行产品进行成本核算,等等。
在实施过程中,采用企业产品设计模式进行,由学生根据自身专长和兴趣爱好组队,每组3~5名学生,选出1名组长,领导本小组成员进行产品设计。鼓励小组成员进行实地调研,且每位成员均须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由组长组织小组展开讨论,选择最佳设计方案。例如,有小组学生通过调研设计了一款新型家用折叠人字梯,应用了平行四边形机构使踏板同时展开或收起。伴随着一个接着一个的成就感,可培养学生对机械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为将来工作岗位上的团队合作奠定基础。
2.完善教学手段。
(1)利用多媒体与实物模型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具有信息量大、图文并茂、声光色结合的立体效果,能扩宽学生的眼界,便于理解,实物模型的示教能起到直观形象的作用。同时,在讲解重点内容时辅以传统的板书,使重点突出、要领清楚,达到教与学的互动效果。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将雷达天线、缝纫机踏板、汽车前窗刮雨器、搅拌机、飞机起落架、牛头刨床等机构以动画形式显示,使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让一些难以想象的机构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
(2)引入计算机辅助工程技术。学生学习计算机软件的积极性普遍比较高,尤其是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因此,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将计算机辅助工程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凸轮机构时,可演示如何应用ADAMS软件解决问题;在讲解轴系零部件时,可采用Pro/Engineer建立虚拟的减速器装配体,并将其演示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好奇心,萌发急于寻求答案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为了便于学生学习,开设了多项关于相关软件应用的开放性实验。
3.丰富考核方式。为了增强学生对机械的总体认识,在开学之初便将机械发展史作为一项大作业布置给学生,并计入总评成绩。让学生自行学习查找相关资料,写出相关机械的'发展历史,如中国机械发展史、世界机械发展史、汽车发展史、飞机发展史、机器人发展史等,让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对机械及其发展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同时,在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过程中安排了设计任务,将根据学生完成的作品质量计算平时成绩并计入总评。
三、精练教学内容,进行教材建设
1.精练教学内容,挖掘教学素材。从生活中挖掘教学素材,可以拉近学生与机械之间的距离。机械与生活紧密相连,挖掘生活中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素材,可以使枯燥的机械生动化,单一的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列举生活经历或新闻报道中引人入胜、趣味性强的案例,并编拟贴近实际且内容新鲜的应用问题,让学生感到所学内容有用、有趣。例如,应用折叠雨伞、折叠桌椅、窗户开启机构讲解平面连杆机构;应用机械锁、开关等讲解凸轮机构;应用机械钟表、玩具等讲解齿轮机构。
2.建设课程教材。因材施教,积极进行教材建设。课程组在老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虚心向兄弟院校取经学习,以极大的热情教书育人和潜心进行教学研究,应用图示教学法进行了教学实践,将积累的经验和教学成果固化进教材,正式出版了《机械设计基础》教材,并编写了《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指导书》。
四、加强实践教学
1.引导学生进行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以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实践、自主学习的实践教学模式。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实践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课余时间走进实验室进行学习与研究,使得学有所需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各种资源,得到有益的锻炼和提高。
工业工程、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先后开展了“基于人因工程学的超市货架设计”、“节·阅——公共绿色照明阅读桌创新设计”、“模块化组合式家具设计”等多项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的研究。有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参与的捷能车队更是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的研究收获了多项成果,该团队设计的节能车多次获得Honda中国节能竞技大赛最佳技术奖、最佳设计奖、最吸引眼球奖等。
2.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竞赛。组织学生参加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让学生真刀实枪的去干,利用课堂上教授的理论知识,品尝创新的滋味。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参与设计的“家用多功能折叠购物车”、“防反光可调节黑板”等作品先后获得首都高校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奖项。“农用翻土机设计”、“自动选种机”、“按摩椅设计”等作品获得了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的奖项。
3.设置开放性实验。为了使课程实践环节得到进一步充实,增加实验学时,课程组开发了多项开放性实验,如“典型机构运动仿真分析与验证”、“典型机械拆装测绘与结构分析实验”、“小型机器人创意设计与制作实验”、“机械方案创新创意设计模拟实施与分析改进”、“常见机械传动系统建模与仿真分析实验”等,完成实验的学生可以获得创新学分,鼓励学生课余时间走进实验室。
五、结论
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近机类专业工业工程、工业设计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效果得到了改善,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获得了锻炼。课程教学的改革与研究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促使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篇7: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在当今时代,掌握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格外重要。熟练操作计算机已成为如今大学生步入社会的必备技能。高等教育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学习此门课程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占95%以上。它的目标是使大学生成为既能掌握本专业知识,又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随着全国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普及,大部分学生在进入高校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一些来自偏远地区或信息技术教育不发达地区的学生,接触计算机比较少,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了解有限。因此,学生基础能力参差不齐。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除了与教师的教学有关外,还与使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有关,它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当前部分高校使用的教材,内容大多陈旧。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课,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不仅包括了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和办公软件的使用技巧(如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演示文稿制作软件),还包括一些计算机的核心内容,比如计算机的数制与编码、数制之间的转换、IP地址、域名等。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繁琐,知识更新快,课本的内容更新没有跟上发展。
二、课程学习情况
大多数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的学生,仍然对计算机基础操作不熟练,比如:硬件软件安装能力差,打字速度慢,文字排版不熟练,Excel操作缺乏技巧等。这都说明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训练还不够。学生都明白,计算机已成为当今社会必不可少的学习和办公设备,熟练计算机基础操作是毕业生必备技能之一。但在学习计算机课程当中,很多学生上课只是为了拿学分或应付等级考试拿证书,并未花更多心思练习计算机基础操作。部分高校教师在教学中还是采用讲授法,只是把老式的授课方式“黑板+粉笔”变成了现代多媒体技术“PPT+投影仪”教学。高校教师因科研项目多,教学任务重,课后没有太多的时间同学生交流。部分教师也忽视了“知识”与“能力”的区别,忽视了信息化教学设计,而信息化教学设计恰恰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使他们最终成为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主动的终身学习者。
三、课程教学改革创新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困难。比如:学生个人差异明显,起点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个人差异又要力求学生全体发展,教学任务较为艰巨;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更新快,教材教学内容滞后,无法满足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学习体系无法及时补充完善;教学资源主要为教材文字描述,配合图片和相应教材教辅上的内容,表现形式单一,优质的教学资源较少;计算机课程学习时间短,学习内容多、任务量大,没有太多时间去练习操作。改革创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当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将课程分2个学期教学。第一学期以学习计算机基础操作、计算机网络安全等基础知识为主,同时鼓励学生加强计算机基础操作的训练,为第二个学期学习办公软件打下基础。第二学期主要学习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工具。
2.考核方式。从“理论+上机”考核,变成各个章节的综合操作。每一章节设计好题库,学生只有把每一章节要求的相关题目成功完成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才算顺利通过。考核内容应与社会实际需求接轨,比如员工工资表、企业产品登记表、销售表、企业ppt简介、word的字体编排等。
3.采用目标教学法。根据工作岗位要求的目标进行案例设计,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进行分析和探索,最后对知识、技能进行归纳总结。
四、结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目标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师生间的相互交流,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这样可以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参考文献:
[1]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8:《材料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探讨的论文
材料化学伴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而诞生和成长,它是材料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化学学科的一个分支。材料化学是从分子水平到宏观尺度认识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从而有目的地设计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改善制备技术,以期获得具有优异性能的材料。《材料化学》课程是一门以材料科学与化学相结合的新兴课程,是综合了材料科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分析化学、结构化学等内容的一门课程,是材料化学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十二五”期间,大力开发新材料是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高新技术领域之一,这就对高校材料化学专业的本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材料化学》课程教学效果,培养具有良好材料化学知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尤为重要。
1 《材料化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材料化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该学科既涉及材料学科的知识,又涵盖化学学科的知识,因此内容覆盖面广、知识点多,现有的理论学时数较少,教学内容与学时数的矛盾突出,许多学生反映这门课程所涉及的许多内容较难掌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由于材料本身范围广泛(包括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功能材料等),各高校开设材料化学专业的背景和所依托的学科优势也各不相同,各个学校材料化学专业的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有很大差别。由于该学科发展时间较短,现有的《材料化学》课程参考资料偏少,且内容较单一,不适宜不同高校《材料化学》课程的教学。同时,由于材料化学学科发展迅速,各种新材料层出不穷,并在基本原理、制备技术、表征手段以及性能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而《材料化学》课程教材的内容较老、更新较慢,以至于本学科的新技术、新成果的研究和进展不能及时充实到教材中。因此,《材料化学》课程教材的选用和教学内容的选取,需要具体结合各个学校材料化学专业自身的特点。
对于如何设置材料化学专业相关课程,并建立起相关课程之间内在、合理的联系,目前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探索。比如材料化学专业先修课程《无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结构化学》及《材料科学基础》等课程,这些课程中的部分教学内容与《材料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均有重复。因此,这就要求主讲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既要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又要突出重点和难点,同时要把《材料化学》课程知识点的精华讲透。
篇9:《材料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探讨的论文
2.1 教学体系与内容改革
针对《材料化学》课程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将教学内容进行调整、重组和更新,不断优化课程教学体系,更新完善教学内容。通过将教学内容与学科前沿相联系,把该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渗透到课堂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了学生视野。比如,将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成果“石墨烯”,诺贝尔化学奖成果“富勒烯 C60”,以及新能源材料发展现状融入到《材料化学》课程教学中,这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介绍教师自身的科研成果或本专业教师课题组的一些研究成果及正在探索的一些科研项目,这不仅提高了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丰富了教学内容,还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为了使学生产生学习《材料化学》课程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授课过程中不拘泥于教材内容的排序,注重对各知识点进行重组和精炼,在有限的学时分配中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2.2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材料化学》课程的教学主要针对高年级本科生,他们经过2~3 年的大学生活与学习,已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改进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方法,积极实行启发式、互动式和参与式教学,有意识地采用设疑或质疑的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由接受知识转变为创造知识。另外在教学中,我们结合材料化学最前沿的'科学研究领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布置一个关于新材料研究进展的课题,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等资源搜索所需信息,并对该课题进行分析与评价,并要求学生以 PPT 的形式在课堂上讲授对该课题的一些认识和见解,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对科研的兴趣,也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或继续深造奠定了基础。
对于《材料化学》课程中涉及的晶体结构、晶体缺陷等比较抽象内容,由于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我们采用 Diamond、Materials Studio 等结晶化学软件向学生展示不同晶体的模型,使教学内容直观化,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理解。针对材料制备的设备及工艺方法等内容,通过收集设备及工艺照片,利用 PPT 或Flash 软件制作工艺流程及原理,从而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
2.3 实验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材料化学》课程是一门典型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为特征的课程。因此,我校开设了与《材料化学》理论课程相衔接的《材料化学综合实验》和《开放性专业实验》等实践教学环节,来巩固加深理论课程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材料化学综合实验》旨在深化学生对材料化学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以及专业实验技能的培养。《开放性专业实验》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主动探究科学实验的精神,综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查阅资料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实验和理论教学相结合,学生不仅可以用专业知识指导实践,而且又在实践中更深刻的理解专业知识。
2.4 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材料化学》课程的内容涉及面广,知识点多,实践性强,传统的纯知识记忆考试方式和终结考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积极探索考试方法的改革。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增加了平时考核的比例。根据教师布置的相关内容,学生通过文献调研,撰写小论文、制作 PPT 并进行讲解,参与课堂讨论情况,课外作业、期末考试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3 总结
通过对《材料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会进一步加强,教学内容和方法也会日益完善。
篇10:化学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探析论文
化学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探析论文
当前,大多数工科专业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形成无机及分析化学。通过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化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无机及分析化学中的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物质结构、四大平衡理论是要求必须掌握的。这些基本理论和知识在能源化学中的应用是很基础的东西,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化学基础。
我们所开设的新专业能源化学工程,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清洁转化、煤化工、环境催化、绿色合成、环境化工。它以化工的理论与技术为应用基础,围绕新能源利用与化学转化,实现能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重视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推动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实验创新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改革必须直面的棘手问题。因此,进行模块化优化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内容、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无机化学的兴趣、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革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有效提高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质量,可以满足社会及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模块化优化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内容
所谓课程模块,描述的是围绕特定主题或内容的教学活动的组合,或是一个内容上及时间上自成一体、带学分、可检测、具有限定内容的教学单元,它可以由不同的教学活动组合而成。模块化教学强调理论教学、实践、练习、研讨的同步式一体化的教与学,强调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把理论、实践等环节紧密结合。
基于以上课程模块化的考虑,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教学(见表1)。由于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课程内容打乱后进行重新组合,导致概念和知识点多,各章节之间存在较强的独立性。因此,要合理安排大一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这样有助于学生转变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
二、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学习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原动力。要学好无机及分析化学,激发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在绪论教学过程中,要做好本课程的介绍及发展前景和学生学习心理方面的工作,在无机化学教学中建立好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一,在绪论课上介绍无机和分析化学发展过程及发展前景,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接着主要介绍无机及分析化学的作用及学习方法和相关考核办法。
第二,阐明化学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能源、材料以及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以此为载体深入浅出地介绍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三,在专业导论课上强调无机及分析化学是能源化工类相关专业的基础课,能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和将来从事工作奠定基础。
第四,通过新生认知见习,让学生在参观相关无机化工企业中获得感性认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利用一些贴近生活的例子解答知识疑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五,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布置课后课题作业,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无机及分析化学,查找相关资料完成课程论文作业。
三、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革新教学方法
在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中,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革新教学方法能提高教学效果。要面对的教学问题有:课前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主讲教师课堂讲授“动”与“静”结合,活跃课堂气氛;不可彻底忽略传统的板书;进行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相结合,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一,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模拟化学反应历程,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原子或分子的拆分及重新组合的过程,化抽象概念变为具体事物,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如,Flash动画制作了各种类型分子杂化轨道( sp,sp2,sp3,dsp2等 )的形成过程。
第二,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教学重点、难点,实现人机对话,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本内容。
第三,进行多媒体教学时,应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依然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四、培养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
通过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化工学科竞赛活动是调动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学生对无机及分析化学基础课程兴趣的重要举措。
第一,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广西各类化学实验技能竞赛,坚持开展国家级、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项目。
第二,为了鼓励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学院组织学生参加化工年会化工论文竞赛。
第三,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开放实验室的研究课题;设立创新实验基金,由学生自由申请,对实验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学生给予创新基金资助。此外,改革无机化学教学方法,必须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新型的探究性实验,通过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中能够开发智力、培养良好的实验素养,锻炼自学能力。
五、适应能源化工专业要求方面的改革
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理论教学上要求学生掌握能源化学工程基础理论和相关技能。在实践教学上,应明确教学过程中的内容重点和难点,尤其是热力学方面的内容应该重点详细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能源转化及利用过程中的一般规律,为低碳环保使用能源奠定基础。我们针对实践性很强的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依据其专业的特点实施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相结合,使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活动等环节能为培养具备高素质的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人才服务。此外,我们还完善校内实验实训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向企业提供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与加强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实践评价体系的建设中,收集专家评价、教师评价、实习接收单位评价、系(分院)自评、学生评价等信息,做到以评促建。
六、结论
本文针对我校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开设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在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能力以及适应专业要求方面对教学环节进行了总结和探究。加强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实践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能为培养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韩洪晶,杨金保,刘淑,等.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15):228-229.
[2] 孟广波,毕孝国,付洪亮.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3):145-146.
[3] 朱清,李成胜,张征林.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化工时刊,2013(4):49-50.
[4] 芮光伟,蒋珍菊,岳松.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3):75-76.
[5] 叶英杰,张永兴.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J].广州化工,2014(4):156-157.
篇11:中药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中药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针对当今社会对中药及药学人才的培养和重视,结合地方院校培养目标和企业人才需求,以及当代中药化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对地方本科院校中药化学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并从教学方法,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改革摸索。为进一步深化中药化学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地方院校;中药化学;教学改革
中药化学是大多数高校制药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专业课程,它是一门结合中医中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相关经验,运用化学原理、方法和现代化仪器来提取、分离、鉴定和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1]。研究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和鉴定是必不可少的,中药化学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和实用的理论课程,主要讲述了苷类、黄酮类、蒽醌类等中药成分的一般提取和分离方法,以及相关物质结构鉴定和测定的一般程序。随着我国民众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新药研究的创新性越发转变,国家对相关医药产业的越来越重视,使得医药行业近年来得到了高速的发展,现今社会对于制药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为了更好的完成学生的培养方式,提高学生的相关知识和专业能力,所以要求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中药化学》这一门课程。笔者根据在地方院校执教经验以及了解企业人才的相关需求,针对在教学中遇见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与归纳。目前,高等院校制药工程专业普遍使用国家规划通用教材,内容过于普遍化,框架和内容基本与先前教材没有很大区别,不一定适合地方院校的实际情况。实验教学依然是传统的验证性实验,炒冷饭,不够贴合实际,学生并不能得到实际有效的实践锻炼,并且对于工业化提取分离技术不够重视,过分强调纯度和单体的分离度,没有考虑到企业的生产成本、环保安全等实际情况。并且由于课程内容与多门学科息息相关,涉及知识面广,相关分离和检测方法原理晦涩难懂,分离得到产物结构及理化性质复杂,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上课难听懂,内容忘得快,方法易混淆,从而测试成绩差,降低了对课程的兴趣[2]。针对这些问题,主要在下面几个方面进行了相关改革和探索。
1建立符合地方院校和企业需要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
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中药化学课程的学习应建立在符合地方院校和企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大纲。教学大纲的编写,要以符合地方实际情况和需求为基础、以培养目标人才为依据,合理有效地构建课程内容和体系。除了必须的基础知识,要根据地方企业发展需要,加强学生对企业要求的知识的巩固和加深[4]。首先,必须明确本课程在相关教学计划中的作用,要符合课程结构和教学计划的整体要求。如着重掌握中药中各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分类、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分离鉴定及生物活性等等,让学生有重点的学,有重点的记。同时还可以向学生介绍药物的研究前景,现在医药企业的热点话题等,让学生了解学科的先进性。其次,对各类专业课程要体现出理论与实践并重,克服课程学科化的倾向。让学生能够熟悉中药中有效成分的结构测定及构效关系。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通过课程实验和到企业上课,不仅能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能够锻炼学生思考实践和动手的能力。最后,让不同专业的学生了解中药化学在不同领域研究开发的重要性。以此全面实施人才培养,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教学体系,加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符合地方院校和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2编写符合地方院校实验条件和学生素质的中药化学实验讲义
实验是中药化学课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由于地方院校的实验条件有限,实验教材的版本又有很多以及学生素质的差异,加上实验内容和方法与现代科技发展不符,所以中药化学实验在很多地方高校较难开展。因此,编写符合地方院校实验条件和学生素质的中药化学实验讲义迫在眉睫。编写符合地方院校特色的实验讲义既要对传统的实验加以改造,保留传统实验教学当中经典的实验,如薄层板的制备和层析的方法、大黄中蒽醌类的提取和鉴定等,又要多开设一些和当地企业产品相关的设计性试验,让学生自己查找文献,提出实验思路,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思考问题。避免在老师的带领下,完全顺从老师的要求,老师说什么学生做什么,从不考虑为什么[3]。通过这样不仅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加强对知识的巩固,还会对学生以后从事相关中药企业奠定基础。为学生以后进入企业工作提前了解企业一线的相关经验和情况。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在中药化学中的应用,能有效的解决传统教学方法的缺点,不仅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还能提升学生在学习方面应具备的能力。中药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深入了解反应机理,并识记各类药物的作用,如果单纯的靠老师讲,这些机理晦涩难懂,学生理解的效果并不明显。但如果结合信息技术,如制作PPT课件、观看机理反应动图及实验操作视频等方法,能够很好的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学习效果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现代教学,大多数以老师讲,学生记的方式进行。如果老师把课堂交给学生,采用启发式的教学,让学生团队协作,自己准备教案,自己组织语言,独立的完成一节课的教授,再由老师点评,这样经过一节课的锻炼,学生不仅能对课程有更好的理解,加强语言组织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授课能力。
4创立科研小组和创新实验增加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兴趣
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在事物的表象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和解决问题。中药化学的学习本身就需要人们在不断的学习中探索与研究,创立科研小组,可以鼓励他们自己上网查找资料文献,设计实验方案,经过老师允许后实施方案,并积极讨论实验中所出现的问题[6],必要时候将企业遇到的实际情况提出来作为科研小组的发散思考问题。通过这种方法,能提升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能在互帮互助的情况下共同学习与进步,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也是中药化学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课程的学习中,适当的删除一些陈旧的实验,增加一些新型的、创新的、贴合现实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可以将理论学习应用于指导实践,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同时可以协助老师完成科研课题,感受科研创新的乐趣,大大的加强了学生的科研和学习兴趣。
5双语教学,强化专业英语的使用和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语言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迎合企业的需要,我们要求对中药化学课程进行双语教学从而培养符合现在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双语教学需要学生记忆和掌握相关的专业词汇,在授课的同时还要求学生也用英语作答,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强化和巩固了学生的专业英语并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素质,同时也很好的贴合了当前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培养要求。
6结语
通过对地方本科院校中药化学课程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表现。但依然存在不足的地方,为了更好的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企业要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还需要各位同行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邹忠杰.《中药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医药导报,,14(3):104-105.
[2]陈宏降,夏苗芬,等.高职院校《中药化学》教学内容改革初探[J].中医药导报,,3(6):132-133.
[3]吴德玲,王刚.中药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安徽医药,,16(5):714-715.
[4]易运红.中药化学实验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东化工,2008,38(2):93-95.
[5]杨春,严丽,吕霞.高职中药化学微课资源开发[J].广州化工,2018,2(3):202-203.
[6]贾琦,刘祥兰.中药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科学与技术,,9(2):113-114.
篇12: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本文从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现状及其基础课程的本质特点入手,分析了在专业设置、教学方法上的不足。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课堂改革措施,如在专业基础课上实施新的课堂教学形式,逐步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教育现状 教学改革措施 实践教学 教学训练框架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现状
环境艺术设计是多种学科知识汇集的一个综合性学科。从广义上讲,环境艺术设计几乎涵盖了当代所有的艺术与设计,是一个艺术设计的综合系统。其专业内容是以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来界定的,可以简单地分为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两大部分。从发展来看室内设计相对成熟,所以我国各高校开设环境艺术设计时,通常都偏向室内设计教学方向。
环境艺术设计的对象涉及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的各个领域。自从我国高等院校设立环艺设计专业以来,这个介于科学和艺术边缘的综合性学科在全国各高校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其教学模式大多是模仿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教学模式。尤其是近年来,各高等院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呈倍数增长,毕业的学生也就相应增多了,而就业问题也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模式
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环艺设计的专业基础课通常设置在大一、大二阶段,部分学校在学生进校后将一年级的课程都设置为素描、色彩,用以加强学生的基础专业能力。这是加强本身专业素质不高的学生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但是大部分高校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教学,缺少师生间、同学间的相互研讨,忽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另外,在教学中部分教师不注意设计与实践相结合,启发学生自主设计的能力,而单纯地强调完成作业,忽视在完成作业时学生对设计的理解,尤其不能自主地进行设计创作。大部分学生都抱着应付作业的消极态度,而不去对设计本身做太多的研究。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篇13: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1.合理安排基础课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
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不能沿袭传统的美术教育课程体系,要增强学生艺术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建筑形体、比例、空间、结构关系的深刻理解。应设立一些相应的关于环境、建筑、空间设计理论课程的学习,使环艺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和绘画专业拉开距离。
2.优化教学环节,创新教学环境
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基础课程要更加注重实践过程的教学,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鼓励学生将在外实习的课题项目带到学校来,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从而在实践中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设计中,在设计中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课堂上老师在完成教学的过程后,要让学生自己组织讨论完成课堂学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注重课程的.融合和交叉,增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系统性
环艺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单个课程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因此要注重课程的融合和交叉,强调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像在环艺专业基础课程中,设计素描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写生手段培养学生观察、塑造形体的能力。要根据学生自身专业的特色来寻找适当的训练方式。可以结合环艺专业的特点多做些配色训练,注意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联系性和支撑性。根据环艺设计专业的方向决定基础课的内容,与环艺专业设计课程衔接起来,为后续设计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利于提高学生设计的实践能力。
4.建立课堂教学新形式
针对环艺专业课程建设中普遍存在重专业轻基础的现象,基础课和专业课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因此要以设计思维的形成和对设计方法的掌握为引领,构建环艺设计基础课程新体系。为进一步明确课程的目的,需要重新结构课程的内容与形式。
(1)教学方略上突出大的课程方向,强调整体性、综合性,弱化单一性:将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合二为一,成为设计基础。主要解决二维空间的问题;强调素描与色彩的共性和统一性,分而不离,区别在于表现因素上的多少。目的主要在于解决画面的结构问题,注意表现的丰富性和学生的特点。
(2)各课程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上进一步明确:
①增强课题意识。将课题始终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增强师生双方面在课程中的主动性和互动性;
②设计基础。将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注重内容上的延承与变化,避免片面的解决问题没进一步加强点、线、面在语言形式方面的表现力度,突出画面的结构意味;
③设计素描。基础中的基础,在设计基础为能迅速进入这种状态提供了先决的形式,使学生能更好地投入到画面的经营之中,点线面、黑白灰、节奏、韵律成为画面主导的形式因素,要让学生充分理解素描的本质含义,避免为形式而形式;
④设计色彩。注重色彩因素在画面结构中的意义,要让学生保持设计素描的中心方略,同时将色彩因素贯穿进来,通过在对色彩在色相、明度、饱和度以及色调等方面的训练与运用,解决好色彩在画面结构组织中的构成意义。把所学全面而恰当地运用到课程中;设计色彩还可以通过风景写生的练习,进一步解决好色彩在画面结构组织中的构成意义,注重色彩归纳和主观调整,一切从画面结构出发。
课程顺序的调整和课程内容与形式的变化,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形式变化,这是在理论推究基础上所进行的教学实践,呈现出一种不同寻常的学习面貌和学习效果。
四结束语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是由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设计课程两个部分构成,专业基础课程作为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基础核心课程,应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研究方向,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顺利从专业基础课向专业设计课过渡。并引入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生产实践,与理论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单炜.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建设与研究发展[J].艺术教育,(06)
[2]顾卫新.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探讨[J].文教资料,(22)
篇14:《学前音乐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论文
《学前音乐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论文
一、课程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学前音乐基础》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此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一年级开设。主要设置为以乐理教学为主、视唱教学为辅的课程。它是学习音乐的必要储备,也是其他音乐技能学科的基础,因此与音乐学科相关的专业都会开设此门课程,但这种既有理论教学又需要实践教学进行补充的课程组合也会存在一些问题:
1、乐理部分缺少实践内容,视唱部分缺少理论根基。乐理是偏重理论性、逻辑性较强的,主要以讲解、指导为主的知识性教学,而视唱是强调于音响,即视唱和听觉感受为主的音乐实践性教学,虽然两科教学已融到一门课程中,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各科各学,各走各路的平行教学模式。
2、学生对乐理知识的再认知能力相对薄弱。大部分学生对乐理的学习都是经历高考之前的恶补学习,针对高考进行大量的习题练习,并不会真正去理解其中的内容,所以在大学期间再次进行本学科的学习,会给学生带来重复的感觉,这样就会出现两种群体,一部分学生认为学过并且都会,产生排斥心理;另一部分是应付高考后的完全忘记,因此学生对再次学习缺乏韧性。
3、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亟待提高。学生普遍存在一种心理,就是学到的知识在以后的工作中不知如何运用,即认为无用。因此绝大多数学生缺少将理论知识进行思考、转化、操作、创造的能力。
二、课程模块的具体改革内容
针对本门课程存在的实际问题,将两大模块进行有效改革,即乐理模块与视唱模块合二为一。通过两大模块的改革,我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能力培养的几大方向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主要解决乐理与视唱的合二为一,融会贯通;教学手段与方法的革新,通过一系列针对幼儿教学特点的改革,使学生熟练掌握音乐表现的各种基本要素,增强学生的读谱能力,使学生具有视谱即唱的水平,同时达到音准、节奏的准确,让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敢于尝试幼儿音乐活动的创编与表演,提高学习、思考、创新的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为钢琴、声乐等音乐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1、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变化
深入研究教材,重新理顺乐理课程设置,合理安排教学章节顺序,删减不必要的理论知识,增加应用性知识章节,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将基础的部分设置到第一学期,比如删减调式章节部分应用性不强的内容;增加节奏节拍与音程章节的学时来增强学生的节奏感与乐感;将记号与术语一章调整到音程后讲解,提高记号的实际运用,学生对知识的衔接更加流畅;通过和弦知识的讲解,加上和弦连接的训练,促成乐理与弹唱的有机结合,达到能够弹唱自如,与其他艺术类课程紧密衔接,为其他艺术类课程打基础。在教学中涉及到其他课程领域内容时,可结合知识点讲解与其相关的实践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总之,在教授乐理理论部分时,避免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应需要与视唱作品及儿歌相结合,做到动静交替。如讲授附点和切分音节奏的知识点时,可以结合带有这些节奏型的儿歌,如带有附点节奏的儿歌《小松树》、《猜拳游戏舞》,带有切分节奏的《夏天的雷雨》、《爱护小树苗》等等,学生在唱儿歌的同时必然会体会到这两种节奏型的特点,这比概念式的死记硬背要容易得多,更能加深印象。
2、教学手段及方法的多样化
从教学手段上改革,多媒体课件及打击乐器的运用,使教学过程更直观、具体、丰富。教学全程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结合的手段,并运用身体乐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教学方法上改革,在课堂上利用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的方法进行音乐的律动训练,学生不再是整堂课都坐在座位上,而是用身体去感受音乐;利用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方法进行音乐感能训练,有助于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音的高低距离,能够普遍达到良好的音准水平;利用奥尔夫音乐与动作训练的方法来训练节奏、音高及音准,增添乐理与视唱教学内容的灵活性、趣味性。采用视唱唱法的交替运用,即固定调与首调儿歌视唱交替的方法以及转调儿歌视唱,以适应幼儿园的实际教学。
3、开展幼儿园乐理教学探讨
在乐理视唱教学中引入幼儿园关于儿歌课程、音乐知识课程等教学实例,开展幼儿园音乐教学实例观摩课,了解幼儿园的教学方向和动态,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多看,多听,多学,多想。在教学中开展关于如何将音乐知识幼儿化的探讨,如学习音符时值的长短,可用形象化的语言来区分,不同的节奏型的学习可用不同的'儿歌套用,学生初步掌握了如何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可运用到幼儿园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能力。
4、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多让学生参与互动、动脑动手创编活动的方式,比如在教授五线谱记谱法时,采取了不同方式的创作,可通过一首五线谱识谱儿歌进行有节奏地诵读,有感情地配乐,有新意地律动,有情境地表演等等,并充分发挥小学期功能,以视唱练耳基本功大赛或创作儿童音乐剧等表演的形式,考查学生基本技能技巧的掌握及创编表演能力,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创作欲望,还培养了勇于创新的能力。
三、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是体现教师综合能力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但是设计再好的教学方案也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不断地磨合,反复地推敲,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能够及时发现教育契机,不拘泥于原定设计,以学生的即时反馈为教学进程的标准。在教学环节中结合不同章节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环境及课堂参与模式,并进行一些知识技能竞赛及观摩、讨论,适时给予评价,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积累经验,互相学习,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学生将原来枯燥的理论学习变为生动、互动、主动的模式学习,学生在知识技能提高的同时,能够真正有效地解决问题,能够有创新意识并将之付诸于实践,他们能够主动去了解幼儿音乐教学的方法,并结合幼儿实际发展水平,提升自己的学习质量和发展实践能力。
篇15: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分析论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和开放课程运动的发展以及教育资源共享理念的推动下,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作为一种新型在线教学模式引起了国内外教师的高度关注。本文从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发的案例,研究了大规模开放课程(MOOC)背景下教师从传统课堂到在线网络课程模式,从而对教学设计进行重新构思,提出了MOOC课程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及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
[关键词]MOOC;高职教学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络的全面覆盖,社会各行业办公软件的不断普及,计算机与日常生活、工作的关系日益密切,信息技术成为大家必须掌握的一个基本能力。在高职院校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作为大学生的基本素养能力,而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也被列入必修课程,所有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教研室也更为关注如何更好地进行该门课程的有效教学,让学生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和开放课程的发展以及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理念的推动,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作为一种新型在线教学模式引起了教师的广泛关注,也给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老师带来了一些重要启示。
一、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传统教学现状
(一)高职新生掌握计算机能力差异较大
近几年来,由于受到高考招生方式的变化和生源素质下降的双重影响,多数高职院校生源数量、素质有所下降,再加上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不是高考科目,高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较差等,家庭条件和地域条件的限制,高职学生入学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掌握差异较大,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水平参差不齐。在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的情况下,不同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的学生放在同一个课堂学习相同的课程内容,要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是一个很难完成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次的进行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性学习难度较大。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较多,课时明显不够用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XP操作系统、Word、Excel2003、PowerPoint2003的应用、Internet的使用、计算机安全与维护等和包括实训书,内容较多,前沿技术知识多,而课时偏少,基本上是大一第一学期课程就结束。如西安职业技术学院目前选用的计算机教材为国家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王津主编)《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周课时只有四节,章节较多而课时较少。在学生计算机基础差异较大的情况下不得不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删减,很多知识点不能完全给学生讲解到位,受限于学院公共机房条件,学生理论课学完后不能进行反复练习导致学生掌握情况较差。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形式单调,学生主动性学习差
现在大多数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都在学校的公共机房授课,受限于课时少、机房不能课余时间开放等客观条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授理论多,上机练习较少。高职学生学习基础差、学生约束能力差,学习习惯较差,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另外,由于学生生源质量的整体下降,教师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时变得难度极大,且很多学生没有意识调整学习方法,学习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学习的效果较差。
二、MOOC类教学模式优势和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MOOC定义是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是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以增强知识传播为目的,散布于互联网平台上的课程,具有“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四方面特征。MOOC既为网络学习者提供精心设计的大量免费优质学习资源,又为其提供在线测试和社区论坛等完整的在线学习体验,由碎片化的小视频、课程网站互动、在线练习、和网络化考试等环节组成的网络教学过程,由主讲教师负责的、支持大规模人群参与的、能够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与开放数字化网络资源进行组合的系统。随着MOOC类课程渐渐成为学生在网络时代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高职学院MOOC类课程的建设必将成为教育资源数字化的主要工作。最早的网络课程指的是精品课程,但是精品课程有它的局限性,互动性较差。而现在MOOC类课程可以满足目前教师和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需求。教师对如何开发出网络学习环境下的MOOC类课程从未停止,因为网络技术的更新,开发形式和手段将更加丰富。MOOC类课程的优势在于可以突破传统课程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有效整合多种形式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形成丰富的学习工具和多元化课程资源,易获取、易学习、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多维度、个性化的教学导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知识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地域不再局限于狭小的.普通教室等优势,相比传统的上课方式,高职学院在MOOC模式下开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点展现为“碎片化的小视频”+“交互练习”+“在线测试”等,MOOC模式下《计算机应用基础》可以使知识点颗粒度减小,形成“碎片化”的小视频,可以更有效地学习和整合课程知识资源,MOOC的在线播放、互动分享与资源下载服务更灵活,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MOOC模式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可以避免传统教学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杂,层次广,课时偏少等困难,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好的问题。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MOOC课程开发,要结合传统教育模式,取长补短,使优势最大化。研究MOOC环境下MOOC课程制作过程,课程教学设计遵循哪些原则,对高职学院其他课程MOOC持续建设及视频课程开发转型也可以提供新方法。
(一)课程教学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
MOOC类课程是学习者利用网络化的教学平台进行自主学习的主要载体,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制作理念强调课程明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和运用多媒体等的展现形式等,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和需求,以难易适中的教学内容和数字化的教育资源等促进学生主动性学习。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进行教学设计,即学生掌握的知识程度,合理设置课程结构,有效学习方式等,把握好MOOC类课程开发过程中处理好“知识点”、“先进技术”和“学生主动学习”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设计要碎片化,还要有机联系,逻辑合理
为满足网络化人们对碎片化知识学习的需求,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点拆分,进行课程内容的单元化设计,录制成小视频,并使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合理,可以方便学生的快捷获取知识,又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
(三)教学方式要注重和学生的互动
MOOC类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学设计的知识点要合理编排,可由简单到复杂依次展开课程内容,激起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渴望;教师可采用项目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主动性思考;教师可运用电影导演的生动手法展示新知识,引起学生的视觉冲击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MOOC课程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
(一)教学内容、资源是基础
MOOC模式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包含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活动+评价)、平台支持、学生学习手册、教师教学辅助手册等。MOOC模式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碎片化的小视频、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生和老师互动等环节都可以实时完整地呈现,从而实现对学习的过程监控。教学内容是前提,教学内容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符号表达的、具有一定结构的知识体系。可以使用文档、图片、视频等,也可以是文字与图片组合等。重点是把内容、知识的逻辑结构清晰的表达出来。
(二)教学活动设计是核心
教学设计是MOOC课程开发根本,尤其是MOOC单元的设计是必须有的,教师不仅关注教学资源,更要关注教学活动。完成MOOC课程开发关键是计划表,也是对课程的整体设计。考虑到教学内容可以采用现成的教材、教案、课件等材料,不一定要重新开发,所以MOOC课程最核心就是教学活动设计了。MOOC课程能否成功,最主要的也是看教学活动设计的好不好,是否能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完成预设的学习任务。学习的信息输入过程后,评判学生是否学会了或者说学习成效,一定要通过“输出”才能判断,所以,必须要为学习者设计动态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设计一个教学活动设计,基本上需要包括下列要素:活动描述目标;对活动过程的指导;要求及评价标准;作业时间安排等。此外,还需要为活动设计搜集和撰写案例素材。
(三)教学过程管理是关键
MOOC课程的关键是老师灵活的授课方法,还有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MOOC模式下创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也非常重要。有了MOOC类课程创新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活动,学习者不一定能够主动地按照教学要求,按时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就需要从培养的能力要求(创新与自主学习能力)、到教学模式的改变、到教学团队的要求、到教学条件保障要求的变化、到考核的评价变化、到教学管理保障的信息化变化、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环境等方面逐一进行探索、思考和完善,对课程的改革要及时的评价与反馈。
四、结语
对于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MOOC模式的优势比较明显,可以更好地整合现有教育资源,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今后要不断的对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的探索和尝试,努力构造高职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的崭新模式,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和创新型人才。
篇16: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学在整个管理学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得到广泛认可。《基础会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但该课程在非会计专业学生教学中一直存在诸多问题。从该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通过深入分析,找到主要问题所在,并就改革的具体措施提出相关看法。
关键词:非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创新
1 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其提供的信息已成为信息使用者进行众多经济活动的基础。“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的观点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杨纪琬生前就曾指出:“在现代,不懂得会计知识、不理解和不善于利用会计信息的人,是很难从事经济工作的”。所以,对于从事与经济相关职业的人而言,都需要了解、掌握一定的会计知识,并具备运用其所掌握的会计信息进行科学决策的能力。目前,我国各高校的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学生都要进行基础会计知识的学习,会计教育已经转变为一种大众化的普及性教育。《基础会计学》课程作为会计知识的入门课程,它不仅是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其他经管类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但根据众多的调查资料我们会发现,非会计专业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时存在很多问题,诸如学生们学习效果不明显、学习时普遍反映感觉较吃力、课程重视度不够等等。如何加强非会计专业学生会计入门课程的学习日益受到会计教育界的关注。本文总结作者近几年讲授非会计专业会计入门课程的经验,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以提高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质量。
篇17: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3.1 明确教学目标
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将来更有可能成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而不是会计信息的制造者。我们在确定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时,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不应将重点放在如何让学生会做账,而是要着重于如何让学生能够看得懂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尤其是会计报表所反映的会计信息。使学生读得懂报表,能够分析及运用报表,使我们培养的非会计专业学生成为合格的信息使用者。因此,笔者认为,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定位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会计核算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会计信息生成过程,对会计工作及其职能有一个较全面的理解和认识,能够阅读、分析报表,并能根据所反映的信息进行相关的财务分析、预测及决策,提高管理和科学决策的实际能力。
3.2 改革教学内容
针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教学目标,我们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应体现出其特色与自身的系统性,同时又要有利于非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与理解。因此笔者认为,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应包括以下三大部分内容:(1)会计基础理论。(2)会计日常业务核算。(3)会计报表编制及分析。在会计基础理论部分,主要介绍会计基本概念、会计要素及等式、复式记账等内容,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内容可以简单介绍一下,但不需要花太多时间来讲述它们的分类及如何填制。在会计日常业务核算部分,应根据资金运动过程对企业的日常活动的核算进行介绍,具体包括资金的筹集、供应、生产、销售、利润形成及分配等环节的会计核算。在教学过程中应淡化一些抽象的、技术性强的会计核算,讲练结合,精讲多练,尽量使业务核算简单,易懂。在会计报表编制及分析部分,首先应介绍三大基本报表的概念、结构及格式,其次详细介绍各报表的具体编制方法,最后介绍各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及技巧。通过这一系列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并学会对各种会计信息的使用,这也是非会计专业学生教学的一个重点。
3.3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面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在讲授理论性很强的基础会计知识时,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合理运用更显重要。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方法有其一定的优越性,通过黑板的板书,可以抓住学生注意力,一步一步将思路清楚的写在一个版面上。知识点的前后连贯清晰。但其缺点也突出,具体表现在课堂信息容量小,在课时有限的前提下,又要讲解又要板书,教学任务不易完成,学生由于忙于做笔记,许多知识点根本就没听到,而且还觉得老师讲的太快。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寻求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及手段。首先,应加人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大大节约了课堂时间,像账户结构、业务核算流程图、月末结账时相关账户之间的关系图,这些内容可以通过课前的备课,在上课时将大量的枯燥的理论借助多媒体演示出来,既清楚又快捷。但要注意的是,使用多媒体教学,并不是简单的将教师的教案通过投影仪投射到屏幕上,在制作多媒体课件过程中一定要讲求其质量。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能够处理图、文、声、像的能力,给学生营造“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汇、视听并用”的多媒体交互式教学环境,再结合传统的板书教学手段,将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将问题阐述的更透彻。其次,适当运用案例教学法。会计案例教学主要针对会计日常核算及报表分析两个部分,这也是非专业学生主要的学习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掌握一定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选用适当的案例,将会计理论知识应用于案例中,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授制造企业供、产、销各阶段业务时,可以给一个企业的综合业务,要求学生自己完整的对这个企业的日常活动进行核算,并对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在讲授会计报表分析时,可以给一个企业的会计报表,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这个企业的总体财务状况,指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的掌握也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使学生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此外,我们在教学方法上还可以采用启发式、图解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4 优化教学师资队伍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随着会计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教学效果评价标准的不断提高,对师资队伍整体教学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作为非会计专业学生的授课老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外,紧跟时代发展,加强知识的更新。同时还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学习了解其它相关管理学科的内容。此外,应加强“双师型”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提高业务素质。最后,应积极转变教师角色,从信息时代教育特征及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树立新型教师角色整合的新理念,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4 结语
会计信息产生于会计信息系统内部,但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遍及社会的各个领域。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有效利用,有必要加强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教学改革,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会计信息意识,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篇18: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2.1 教学目标模糊
人们从事任何活动,应该都是有其目的性的,我们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工作也是如此。教师只有明确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学生只有明确学习目的,才能学得更有成效,取得良好成绩。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在进行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时,并没有将会计专业和非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严格区分开。专业老师在讲授基础会计课程时总是习惯上将非专业学生看做专业学生进行教学,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要求学生会做账,其结果导致学生学习压力大、学习兴趣逐渐减少甚至放弃。而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来讲,由于专业的不同,在学习过程中目的也很模糊,有些学生甚至认为会计与他们所学专业没任何关系,反正以后不会从事会计工作,学了不知道有什么用,学习上非常不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在教学互动过程中自然也受到影响,从而导致教学失败。据某高校统计,该校非会计专业学生该课程期末测评的及格率在某些班级中只有50%-60%,而在会计专业学生中,及格率几乎100%,班级平均成绩80分以上占80%以上,有的班级平均分甚至达90分以上。同样的教师,同样条件入学的学生,这其中的原因引人深思。
2.2 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目前,我国众多高校在非会计专业学生中选用的会计入门教材和会计专业的会计入门教材选用上是一致的,这就直接导致教师在给非专业学生上课时讲授的内容和专业学生一样。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帐户设置、复式记账及其运用、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讲解非常详细,但由于内容多,而非会计专业课时又有限,最后到了报表环节往往一笔带过,有关报表分析内容根本就未涉及。作为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因为以后还会有财务会计、财务分析等课程,所以在基础会计中就是教会学生学习会计基本理论知识,知道使用帐户、会编会计分录、会编凭证、会登账簿等。而作为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需要学的是能看得懂会计信息,并进行简要的分析,可是在会计人门课程中他们却并没有学到系统、完整的知识,这导致许多非会计专业学生学完该课程后认为会计工作就是编会计分录、登帐簿。
2.3 教学方法单一
在面对非会计专业学生教学时,教师通常采用与专业学生一样的教学方法,即采用顺序法。从会计基本理论着手,逐步学习会计要素、账户、借贷记账法、会计循环、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对初学者而言,理论概念多且枯燥而乏味。此外,由于课时的紧张,“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仍占主导地位。老师为了赶进度,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反映,更谈不上交流互动,学生越学越觉得困难,而基础会计知识又是一门连贯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如果前面知识点没有掌握好,后面就很难跟上。这使得学生感觉会计高深莫测,许多学生因此产生厌学情绪。在教学手段上,一般还是采用传统的“黑板+粉笔”,有的也采用多媒体教学,但内容设置上不科学,制作内容太多,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篇19: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的论文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专业需求、实践能力
论文摘要:针对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手段僵化、教学内容滞后的实际情况,本文深入分析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特点和人才培养需求,提出了提高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以学生为主体,考评结合,注重实践,培养各领域所需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思路与方法。
一、引言
21世纪计算机技术已经由专业技术发展成为能够被大多数人接受并使用的通用技术,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社会人们应用计算机和信息化技术解决自身领域问题的能力,也是影响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因素。中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经历了将近30年的不懈努力,已经从初级阶段走向成熟,并且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形成了专业的教育研究队伍和日趋完善的教学规范。但是,由于新技术发展迅猛,社会需求多元化,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更新教学理念、完善课程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拓展考核方式,是当前高校计算机教师所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二、面向专业需求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
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主要授课目标是为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意识与能力[1]。教学过程中表现比较突出的一个难点问题是:学生经过基础课程学习掌握的计算机技术不能满足专业学习需要,在自动化、自动控制、机械等工科专业这种情况尤其明显。
教学模式是教学思想、教学理论的具体化。许多国外大学采取多学科交叉教学模式,根据具体专业需求构筑相关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例如,墨尔本大学将商学院与信息技术学院构成联合体,所开设课程是将商学内容与计算机内容组合而产生的新课程,突出了专业需求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学生获得的可以是商学学位或商业计算机学位。这种模式体现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但是它需要教学模式的彻底改变和师资队伍的系统建设做支撑[2]。
针对上述情况,根据我国现行教学模式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面向专业需求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
1.根据专业需求及时调整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引入新的教学内容,编纂配套的教材。比如不同专业对学生程序设计能力要求不同,专业需求决定了课程的侧重点不同,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侧重于讲解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则语言为c++或java;侧重于信息技术、数据库原理,则介绍access与sql语言等。
2.开设一系列计算机公选或选修课程作为基础教学的有益补充,不但可以解决学生的知识脱节问题,而且可以根据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灵活调整学习方向与内容。目前我们开设有《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安全》、《photoshop图像处理》和《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等公选或选修课程,并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反响。
三、以自主应用为主题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方法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社会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在开始启动被称为高教改革之魂的“质量工程”,其核心是创新人才培养,强调大学教育应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变革精神的新型人才,而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对其的支撑作用是至关重要的[2]。对于教学实施而言,它相当于为计算机基础课程制定了新大纲,这个大纲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充分体现以自主应用为主题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方法。
1.运用具有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独立思考能力、教学手段与学习方法有机结合三大特点的“启发式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掌握课程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3]。启发式教学不再是教师演示讲解,学生理解模仿,而是首先给出具体案例项目,学生与教师同步思考案例解决方案,教师由“教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引导学生入门,不再教导学生“怎么做”,而是将具体步骤交给学生来完成;在学生完成案例的'同时,教师进行指导,注意发现学生问题并及时指正,将学生拉回正确的方向。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较为典型的问题时,教师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演示讲解,找出并指正学生理解上存在的误区。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能够对学生知识掌握水平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在解决具体案例过程中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而且清楚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能及时得到教师提醒与指导。
2.将“寓教于用”与“寓教于乐”结合,巩固学生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应用能力。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有何用处?这是许多学生都困惑的问题。首先,教学使用的案例项目应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其次,教师应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示例[4]。例如,在学习word应用时,案例项目可以是设计制作个人简历、成绩单设计等,由学生自主设计完成;教师也可选用一些图文并茂的期刊作为素材,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引导学生进行相同排版制作。这样,学生可以在“学以致用”中巩固知识,并体会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提高实践水平。
四、考评结合,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学生具备一定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计算机知识的掌握与能力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上机实践环节。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解决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或理论与实践分离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差的常见问题。
1.长期以来计算机基础课程一直是理论教学在教室、实践教学在机房,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学习很难同步。但随着高校不断加大教学投入,现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完全可以在机房里进行,将过去分开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目前我们有些计算机课程已经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加大实践环节的考核力度,改变过去以理论考核为主,实践考核为辅的考核模式,期末采用考试系统机试,大大提高实践考核所占比例,并采用多种实践评价方式。如规定平时成绩占40%,期末机试占60%,而平时成绩由各章知识点测验和实践操作作业组成,要求学生不但需要具备实践动手能力而且要具备综合知识运用能力。
五、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其他学科的不断飞速发展,必将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更多、更高要求,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课程改革的深度和力度,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目标,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实施因材施教,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上面,使学生带着任务与问题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确保课程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计算机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周苏.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的重要指导[j].计算机教育,,9,(17):156-158.
[2]李凤霞.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与思考.计算机教育,,4,(7):105-106.
[3]刘晓阳,武晓华.基于启发式与目标教学模式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10):114.
[4]桂婷,赵建锋,吕圣军.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理论纵横,2011,10,(1):75-76.
篇20:高校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高校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当今时代,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时代随之而来,大数据的应用越来越凸显出其优势,应用领域也延伸到教育界。因此,传统的公共计算机基础课也需做出相应的改革,以顺应时代和教学的需求。
关键词:大数据;公共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
1.大数据背景
大数据是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简而概之就是大量数据信息的集合。大数据,给我们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大数据的发展历经了许多变革[1]。其概念由麦肯锡提出,他认为大数据就是由数据规模庞大、种类繁多、速度快的数据集合。目前,数据呈爆炸性膨胀状态,数据量已经从上世纪的KB单位,上升到了PB、EB甚至ZB单位。研究表明,2008年人类存储了超过500EB的数据,2011年,数据量竟达到1.8ZB;根据IDC公司预测,每过两年全球的数据量将翻一番,到2020年数据量将超过35ZB[2]。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获取信息方式的改变会对课程的学习产生重大影响。如何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高校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是当今从事高校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严峻挑战。
2.当前高校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基本都设置了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这门课程,在高校所有公共基础课程中占一定地位,也是高校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但高校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阻碍高校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发展。
2.1学生入学基础的差异
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都是大一学生学习这门课程,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很多学生在初高中阶段都已经对计算机有一定的了解,学生的计算机水平,相比以前都有很大的提高。但由于我国不同区域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大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在发达城市,由于教学水平和教学设施优越性,部分学生在中学时代就已经很好地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而在偏远地区农村,由于教学条件落后和教学水平欠缺,有些学生几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没有任何计算机基础。因而使得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很难统一性。
2.2班级制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现有的大部分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都是班级制教学模式,都是一个教师教授一个班级的所有学生,都采用统一的教材和相同的标准进行教学。属于“一把抓”模式教学,没有做到因材施教,不同学生的差异性被教师忽略,因而课堂中常常出现有些学生觉得过于简单而不专心听讲,而有些学生又因没基础听不懂而放弃听课,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导致达不到课程设置的预期效果。
2.3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不一致
当今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很多学生都能较好地掌握计算机一些常用的应用软件,但对计算机的理论知识模糊不清,似懂非懂。如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很难懂得计算机内存和外存的正真区别,很容易混为一体,对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更是略懂皮毛。
2.4教学模式单一
当今大部分高校公共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以“教”为主体,而不是以学生“学”为主体。使得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的积极性不高,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丧失学习兴趣。
3.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为依托,对高校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探讨
大数据资源具有数据量大、类型多、展现方法多、时效性高等特点,这些特点正好符合人性化与个性化的需求。大数据技术能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所有要素。随着各种数字设备在教学过程中的广泛应用,整个教学呈现出多姿态,如远程教学、慕课,微课等多种教学方式。基于moodle学习、慕课学习等各种网络学习资源能详细记录学生每次答题过程和答题结果,包括答题时间、答题步骤、答对题和答错题等。这些信息帮助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准确掌握。利用大数据技术,很容易统计出哪些知识点是难点,哪些概念容易被混淆,学生学习哪些内容或完成哪些习题时花费时间较多。教师根据大数据技术统计结果进行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难点,为学生把握学习重点提供依据。
3.1对学生进行摸底考核、根据考核结果有针对性的教学
在开设大学公共计算机基础课之前,对大一新生进行计算机水平的摸底测试,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不同难度的测试,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清楚地了解不同专业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实际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设置大学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对于基础差的专业可以适当放慢教学进度,从最基础的内容开始入手讲解;对于理科基础好的专业,可以加快教学进度,增加教学难度和教学内容。
3.2采取学生选老师重组班级的教学模式,破除班级制教学模式
通过对大学新生进行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理论水平摸底测试,能反映每个学生在中学阶段对计算机的操作熟练程度和理论水平。有部分高校已经开始试点对全校公共计算机基础课进行重组班级制,开设基础班和提高班,分别使用不同教材和不同教学内容。对于计算机水平高的学生重组班级,设置为提高班,可对他们调整教学难度和深度,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得他们计算机水平更上一层楼。而对基础差的学生重组班级,设置为基础班;只教会他们基本的实用操作技能和基本计算机理论知识。分班制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技能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彻底摒弃传统的教学弊端。
3.3改变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思想
在网络信息高速公路时代,手机、笔记本电脑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日常使用的移动终端设备。许多学生都是“低头族”,部分低头使用微信、QQ等通信软件进行人际交流[3],部分学生低头“淘宝”,这对高校大学生的课堂学习有着极大的冲击和诱惑。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占“主体”制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在网络多元化终端设备中,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学生不再只能通过课堂教师传授知识,也可使用多样化的学习的平台与学习方式去学习操作使用计算机。因此,作为一名高校公共计算机基础课教师,需努力改变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弊端,改变教学模式,将网络由弊变利。由教师占主体的课堂教学改成由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即翻转课堂。用翻转课堂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采用问题导入式,让学生分组讨论或自由讨论,最后由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这样能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学习兴趣,不再以课堂模式为主体,充分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不再限制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能有效促进学生对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对计算机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熟练操作OFFICE办公自动化等常用软件的操作技能。教师需根据不同学科的发展需求,去选择相应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比如,对艺术专业学生,多注重实用软件的操作技能讲解,而论理知识则可就轻避重;对于理科专业,理解能力更强,则可对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数据表示等理论知识详细透彻讲解,对使用软件的操作可以简单概括,适当减少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教师需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进行统计分析,掌握好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规律,转变教学观念,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努力使得大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来提升个人的专业学习能力,为以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储备。
3.4教学内容实时更新并注重实际应用
互联网下的大数据是一种新生事物,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由于诸多主观因素,导致教材知识与大数据相背离,教学内容无法顺应大数据时代发展,应及时更换陈旧的教材知识。作为高校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师,由于计算机的更新换代快,必须以大数据为背景,对教材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特别是在讲解计算机的硬件时,每月都有可能有新产品出现,需实时更新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中的硬件与实际市面流通硬件吻合,避免因教材更新不及时而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的现象,真正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计算机硬件技术和软件操作技能。
4.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思维方面,凡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都必须具备“大数据思想”,将大量的教学资源与学习资源,在相关技术预测和分析下,对教育和教学改革做出深度的分析,使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不被时代所淘汰[4]。综上所述,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公共计算机基础课面临着改革的挑战,详细了解学生入学前计算机掌握程度,教师根据需要进行有针对性教学、调整教学内容等。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培养学生对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适应大数据时代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杨云,李建芳.职业院校大数据时代信息化教学中的困惑和变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6(6):188-190.
[2]陈琨.大数据与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J].科教导刊2017(20):129-130
[3]刘钰慧.大数据时代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创新教学探讨[J].通讯世界2017(10):284-285
[4]高建英.大数据时代下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讨[J].电脑迷2017(07):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