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学论文 > 政治教学论文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管理论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管理论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管理论文,本文共13篇,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管理论文

篇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管理论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管理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是树立大学生的道德观、人生观,对于思想处于摇摆时期的大学生而言,专业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在大学生群体中,出身于贫困家庭的大学生群体在思想状态上易于受到蛊惑。高校自扩招之后,便取消了大多数大学生国家资助,而倾向于针对优等生、特困生的定点鼓励或扶持。对于贫困大学生的关注日益升温,诸多社会力量对大学生的现实生活问题进行了有效支持,不过对于受支持、受资助大学生的心理关注并未随之完善。类似不尊重受资助大学生或者被资助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反而因此出现问题的情况时有发生。所以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要求更高,也更需要“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介入。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现状

(一)在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方面不够重视

在日常的调查研究中可以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并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乐观向上,对生活充满信心。这里偏向于研究以下心理类型的大学生:首先是内向乐群性低的大学生;其次经常焦虑且因琐事便会产生心理抑郁或其他障碍;最后是碍于某些心理原因,造成学习困难的大学生,该类大学生更加缺乏存在感,更难以融入群体。在针对于这些大学生的人格完善与培养方面,思想道德教育管理略显乏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针对性不强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应形式多样。然而目前看来,各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单一。重理论、轻实际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变得很盲目,没有针对性,单向传播的局面。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性化的内涵及方法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适时引入大学生思想道德工作相关研究,使得整个工作更加人性化。由于大部分高校均有常设的心理咨询机构,所以在运行过程中,可积极利用这些机构,全面把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观情况。

(一)建立以大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

目前我国已有超30%的高校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这些机构通常的运行方式是被动式的,即仅仅承担咨询职能,而不负责调研,更不会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风险预判或者心理健康体检。极少有高校会针对本校学生特质指定可操作性更强的制度执行细则。缺乏执行细则,很难保证制度落实,这就直接造成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脱离了大学生心理需求。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需要做到因人而异,因地制宜。针对大学生的不同需要进行不同的管理方式。由于大学生心理承担能力和客观条件局限造成完全差异化的教育难以实现,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细心观察,将现代化的教育管理方式融入进日常工作,并积极探索研究。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性化的意义

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实现人性化,将对大学生产生深远意义。首先,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坚持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一改之前仅仅拿教育管理相关制度来单一管理的方式,以人性化的方式开展针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党的方针政策理念教育、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其次,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调动学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积极性,并适度提升其他领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自我,做复合型人才。

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优化

对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心理干预工作应得到更多重视,并且上升成为整个贫困大学生支持工作的必要环节。

(一)教育形式从被动变主动

不难发现,对于普通大学生,承认自己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并且主动积极的.配合治疗仍非常困难,那么对于有心理问题的贫困大学生而言,迈入心理咨询室就变得几乎不可能。此时转换心理干预工作的被动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应将心理干预工作作为贫困大学生扶持的重要环节,弱化物质支持所带来的负面精神影响,强化心理干预,使得受帮扶的大学生拥有更多的社会认同感,帮助其实现心理复原。

(二)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对于大学生本身特质纳入考虑,一改之前诸多教学工作都是根据书本的照本宣科。对于大学生个体的心理问题,并未纳入考虑,如贫困大学生在受资助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大多产生于被资助过程中隐私的泄露。一部分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境贫寒,对自身固有身份缺乏认同,甚至唾弃自己的家庭出身。保护其隐私,以便给心理干预工作挤出时间。

(三)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兼顾了私密性和即时性,对于心理干预工作极为重要。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应着力于网络,利用网络进行调研、干预和事后问效。同时引入现代化设备,建立现代化的心理咨询室,来保证心理干预工作的质量。总之,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势必要结合大学生个性发展来定向发展,这样才能通过长期的努力坚持,让所有大学生都接触到这些合格的理念。从而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面的成功。

篇2: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刍议教育论文

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刍议教育论文

摘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与人性化的错位。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要引入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在于注重发挥人的潜能、注重引导和完善人性的建构与发展、注重发现自我价值和全人类的价值。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自身发展的呼唤。实现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育人性化的育人环境,优化人性化的教育机制,丰富人性化的教育内容。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人性化; 以人为本

当前,国际形势呈现出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价值多元化的趋势,国内进入经济体制转型的关键时刻。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出现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变化剧烈,生活质量差距过大,新的社会组织形式开始出现。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一个与传统环境大为迥异的新环境。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增强实效性,保持和发扬其优势作用,就必须要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引入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发展诉求

人性化表示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向合乎人性要求的性质或状态的转变,就是以人为中心,依据人性发展的需要,以人性的和谐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一个发展的过程。人的发展需求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人具有与一般动物相同的求生本能和生理欲望,同时人又具有超越物欲的精神追求。现实中的人的需求是前者和后者不同比例的组合,也就是说人既有物性,又有人性。人的物性包括了人的生理、身体属性,而人的人性则在于其精神层面的存在。正是由于人性的复杂从而导致了育人的复杂,而作为育人之核心的育德自然远比制器、造物要复杂得多。

思想政治教育,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道德规范,对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教育影响,使人们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来讲应当“以人为本”,是指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注重从人的本性出发,以促进人的人格完善和全面发展为特定目标,体现对人的尊重和信任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之上,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

其一,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人类知识的激增,通讯与传播技术的发达使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路径增大。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受教育者来说,在吸收知识的同时,需要增强选择和判断能力;另一方面,社会发展的趋势要求受教育者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信息量的增大使得每个人所掌握的知识都存在局限性,教育者传授给被教育者的知识也必然具有有限性,并且面临被淘汰、更新的局面。如果教育者仍然以所谓的条条框框为指导,一味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的灌输,将使得受教育者既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又会对现行的教育产生抵触。

人本主义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其动力来源于自身的内在需求。人在社会活动中通过行为不断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作为教育者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关注和关心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进而调动其积极性,使其主动开展学习,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当前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教育者在受教育者面前始终扮演着权威的角色,受教育者大多缺乏挑战权威的意识和勇气,缺乏探索精神,有的甚至只是接受灌输甚至唯唯诺诺。而作为社会发展所需求的创新性人才恰恰需要探索精神,敢于质疑权威,敢于对旧的框框提出疑问,才有可能激发新的知识的创造,进而推动社会进步。因此,要使受教育者具备此种基本素质,就应该摒弃以往那种总是以固定的标准来简单地判断受教育者行为正确与否的陈旧教育方式,必须从他们的内在需求出发,实施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

其二,人自身发展的呼唤。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充分发挥出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启发引导,促使他们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把握住自身发展的主动权。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不屈从于其它任何活动和条件,能为个人驾驭。人对自身发展规律的自觉认识、自觉遵循,人对自身发展的主动权的获得,是人的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人的自身发展呼唤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他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2]反思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不难发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往往把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群体绝对地对立起来,强调将群体利益高于个体、自我利益,忽视了个体的存在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缺位与定位

(一) 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缺位

人的存在价值不在于接受和适应已有的一切,而在于为“改造”、“超越”的目的而善于利用已有的一切。[3]长期以来,在片面的价值论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重教育的主体、轻教育的客体,强调教育者的权威和受教育对象的绝对服从。观念的说教、规范的灌输、行为的约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表征,作为受教育对象的人被异化成为消极被动接受社会规范的工具。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普遍缺位,给学生的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1. 对受教育对象物质需要的忽视违背了人的自然性。物质需要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人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离开衣、食、住、行、用等物质资料,人就无法生存和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动机和欲望受到激发,而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使得社会物质财富大量被生产出来,人的物质欲望的满足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重精神,轻物质”的倡导,在新的历史时期,必然导致人们的思想抵触。

2. 对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的忽视违背了人的社会性。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家庭教育的作用,轻视社会影响的后果,仅仅片面的强调

学校的教育功能,将学校与家庭、与社会隔离开来,用一元的价值观念和规范标准试图去封闭受教育对象的思想。不可否认,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由于学校内外教育理念、内容的趋同,这种教育方式是有效的。但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价值多元化的新形势下,受教育者受到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思潮的冲击。西方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社会生活的阴暗面消极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教育者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在社会负面影响冲击下,会逐步地被消解甚至被背弃。

3. 对受教育对象主观能动作用的忽视违背了人的主体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在世界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构成了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使人具有了理性需要,从而具有了为自身发展而努力的可能性。人不是一种由外部条件盲目支配和随机支配的存在物,他始终具有一种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指向性,现实存在的一切永远不能满足人,人永远要去改变它。

(二) 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定位

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以维护人的权利为准则,以人性的要求为尺度,以服务于人为价值,以人的需要的满足、人性结构的优化、人性培育的全面为目的,尊重人的独立人格,发挥人的主体性和创造力,为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 注重发挥人的潜能。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从人性出发,关注人性,尊重人的需要,激发人的潜能。人首先是一种实然的存在,具有一定结构的高于动物的潜能。创造性、自发性、个性、真诚、关心别人、爱的能力、向往真理等,都是人类自身具有的胚胎形式的潜能。但是这些潜能仅仅是人类体内一种类似本能的微弱冲动,如若要将之转换为现实,则需要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对其进行引导、发展、完善和巩固。要发挥这些潜能,一要营造相适宜的.发展环境,包括学校,社会以及家庭环境,还包括我们的网络环境;二要有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受教育者因材施教,使每个人的潜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三要有科学的教育内容,必须是在人类整体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精心挑选出来,是具有普遍性的人类文化精神与经验。

2. 注重引导、完善人性的建构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文化与情感的传递、内化、融合和创新使作为个体的人社会化,使个体拥有社会所要求具备的知识、能力、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等的过程,其根本目标是引导个体完善人性的建构与发展,是把主体价值的培养放在根本位置。强调主体价值并不是要排斥知识,而是把知识结合于价值意义关照之中。由此,对受教育者情感、意志等品德的培养也必然得到关注,这样才能培养出相对完整意义上的人性丰满的人。

3. 注重发现自我价值和全人类的价值。每个人生在世界上存在都有一定的价值。人本主义者从人的本体出发,认为人的终极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实现。马克思主义从人的社会属性出发,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是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生产高度发达,世界实现大同,人是自己与世界的主宰。前者重视人的内在价值,后者则在肯定人的内在价值的同时,强调人的外在价值,认为人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内在价值是外在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外在价值是内在价值的实然表现。但是,上述人的价值不是短期内能全部得到发现和认识的。要全部发现和发挥人的价值,必须借助于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不仅让人实现知识的获取,同时教会人如何生存,如何适应环境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其次,引导人们更好地发挥创造性、主动性,从而坚持人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这样,人就能逐步发现自己所应有的内在和外在价值。

三、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单一封闭的社会结构的解体以及大众传媒的悄然兴起,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发展,受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已经觉醒,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方式,能充分展示思想政治的合目的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生动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主体性日益增强,个性日趋丰富,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塑造人性的本质。要达到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必须从多方面努力。

(一) 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是贯穿于人的世界的一个根本原则。以人为本不是从抽象的人出发,而是从现实的人出发。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点是“现实的人”,是具有独立人格、有需要、能动的、有创造性的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社会价值,忽视个体价值;在教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被物化并按一定标准来打造。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则承认教育对象的人性,相信受教育者是具有积极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完整生命体,如布伯所说的,受教育者“具有潜在性和现实性的特定人格”。[4]只有明确这一点,才能真正把人性本身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才能以人性化的方式对待受教育者,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从根本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

同时,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肯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其核心就在于对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的肯定,对人的价值的肯定。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活动,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使人的自我价值不断升值或增值的过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性不再是管理、控制、约束,而是对人性的唤醒和对人性的尊重。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通过赋予受教育者的精神素养、心理素养和创造能力,即通过提高人自身的素质而体现出自身价值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更多地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信任人,培养人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通过提高人的自身素质,去促进人的发展。 (二) 培育人性化的育人环境

育人环境的人性化是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重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借助外界环境(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促成人的良好品格的形成。儒家正是依据这一认识,提倡教育者应该主动创造优越、良好的外部的环境,使受教育者从中受益。如荀子认为“捧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5]认为好的环境,对人产生好的影响,久而久之,可以塑造良好品格。

我们现在强调的育人环境,主要是要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尤其是在学校,特别要注重加强校风建设。校风是学校长期育人实践所积淀的共同心理定势、心理特征、行为规范和精神追求,对学生起着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的作用。只有置身于健康向上的校风中,通过耳濡目染和内心体验,学生才能得到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真理的启示,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同时,在育人环境中要注意营造人性化的氛围,以人性化管理的实施为龙头,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带动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的营造,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三) 优化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1. 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机制。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机制主要是指教育者遵循人的思想、行为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按照社会和组织的要求,通过各种有益的方法,满足受教育者不同层次的需要,从而激发、鼓励人们在学习、工作和劳动中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理想的激励模式应该是受激励者经过努力后所达到的绩效正好符合激励者预先设置的目标要求,同时又正好满足受教育者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而促进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的协调发展。也就是说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摒弃“空洞的说教”,重视对人的实际需求,关心受教育对象的切身利益。我们只有通过保证受教育者的正当利益,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其工作热情,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价值和目标。当然,在考虑受教育对象的正当利益时,应当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满足个人的持续性需要。

2. 改良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机制。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既是教育者按照社会要求积极组织、实施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基于自身的内在需要,通过自己的积极活动能动地选择教育影响,同时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应是运用理由充分的道理、话语,通过信息符号的传递去影响他人使之信服的教育实践过程。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一种不断说服人们的过程,要以尊重对方的主体地位为原则。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不以势凌人,不以理压人,不以教育者自居俯视受教育者,要与受教育者在同一平面上,并且给受教育者说话的机会,逐步引导受教育者提高认识。

(四) 丰富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人性化,就应该根据不同年龄段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促进教育对象身心健康发展。为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调整的需要,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优化,层次合理,重点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思想实际,多做释疑解惑工作;多用事实来说明处于深刻变动中的当代社会现实,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对于不同地区、人群、阶层、职业、收入等背景的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应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使内容体现层次性与循序渐进性,体现时代性与实践性。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与深入,国际间思想文化交流必将日益增多,必然带来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思想政治教育要促进各种文明的和谐共存,做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在当前情况下,我们要加强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教育,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激发起全体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尤其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培养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始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政治文明的发展,对人的民主法治观念的要求越来越高。思想政治教育要顺应这一历史趋势,把对社会主义公民的民主法治教育列入重要内容,把保证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公平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诚信意识的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把激励我国公民勇敢走向世界的平等意识和开放意识的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从而促进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篇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家庭教育的目的因为家庭所处的环境和家长水平的不同而差别凸显,教育有法而无定法就是这个道理,不同的家庭背景,教育的目的也是不同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过程中,作为老师,我们所接触了解的家庭教育情况,大部分所体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以及总体素质是可取的,因为家庭在培养学生优良品德、做人处事方面,地位功不可没,但是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和学生在出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家庭教育的缺失现象,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反思。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基础教育体系与高等教育体系对接过程中的差异性在我国这样一个大部分依然以“考分定前途”的情况下,家长在子女的基础教育阶段总是表现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期望孩子成绩优秀,给孩子报各种学习辅导班;期望孩子多才多艺,又给孩子报各种艺术班;期望孩子将来成为各种成功人士等等,这也会导致教育目的的单一化,过分重视学习的过程而忽略了子女在思想品德、待人接物、独立自主等方面的培养。有数据显示,在子女的基础教育阶段,80%以上的家长能够主动与班主任以及科任老师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在家庭中也会非常关注孩子的言行,以防孩子放松学习而落后于其他同学。总体来说,在中小学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文化知识,与之对应的家庭教育也是主要围绕子女如何提高智力来展开,重心在于培养健康成长、团结有爱、活泼快乐的三好学生;高中阶段,学习压力增加,大部分家庭都是在围绕升学展开家庭教育,重点在于提高学习成绩、如何提高升学几率,如何进入大学学习为主。但是高等教育阶段与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相比,所面对的问题和任务更为复杂,差异性也更为突出,不仅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以及人际沟通和协调,心理适应等能力,还会面对很多以往没有遇到过的有关职业规划、恋爱、成长等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入大学,社会和学校对于家庭教育的要求在不断增加,但是每个家庭对子女教育的关注度却有所失衡。子女进入高校后,大部分家长认为培养多年,教育任务已经完成,因此子女可以独立学习和生活,管理责任应该由高校来承担;还有些家长,觉得由于高中阶段,孩子学业负担过重,管理过严而本着“弥补”之心,对孩子在大学阶段只注重于物质条件的支持,其余则放手不问;还有一些家庭由于自身原因,父母外出打工、自身因素等问题而无法顾及子女的大学生活,或者原本就不关心。大部分的学生都是远离家乡外出求学,与父母的沟通上,没有了原先每天面对面的交流,更多的只是一种远程式的沟通,主要通过电话、短信以及各种新媒介,因此,虽然大学生有强烈的独立愿望,渴望独立处理问题,但是离开了父母的管束,但很大程度上面对问题和困难时,却又非常渴望与父母感情上的交流,希望能够给予自己鼓励和勇气。但是在多数学生身上,高校期间的家庭教育目前基本上处于停滞或失衡的状态。不同家庭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在问题和困难面前,多少显现出家庭教育不同程度、不同层面的缺失,这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的不仅仅是工作上的困难和挑战,更多的是对于工作的思考和教育方法上需要改革的强大推动力。

2.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性从上世纪末开始,国家高等教育经历重大改革,经过新世纪十五年的发展与变化,高等教育已经逐渐成为大众化教育,但也引发了各方面发展的不平衡:学校扩招后学生数量的增长、教学质量的下降、就业困难的窘境等问题日益凸显,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学生切身利益之间产生矛盾;社会大环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接受新时期的各种新兴思想的冲击与挑战,一直所传承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大学生复杂的思想实际产生矛盾;校舍的不断扩建、专业设置的增多、人数的增长,使得学校急剧扩张的背后与教育资源紧缺之间产生矛盾;新思想、新问题、新困难的不断涌现,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有体系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从而产生偏差和矛盾;学生日益变化的自我意识和心理困惑与辅导员老师多年的工作经验之间产生矛盾;全社会层面,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之间产生矛盾。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性,扩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家庭教育之间的距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与高校教育的滞后。

3.不同家庭在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上的缺失和不足我们根据日常工作中接触到的不同类型的家长,将其简单分为:

1)专制型。专制型家庭教育是指家长要求孩子绝对遵循父母所制定的规则,较少对孩子表现出肯定态度,并严格执行对孩子的处罚。这一部分家长经济情况、社会地位较好,受教育程度中等偏上,综合素质较高,但对子女的管制非常严格,必须按照他们的意愿去做事,所以时常会有“虎妈”或者“狼爸”这样的称呼。这种观念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子不教,父之过”的影响,将子女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对孩子的一切大包大揽,而且尤其是对子女的人生规划、工作、婚姻横加干涉与限制,又往往以子女年纪小,缺乏社会经验等为借口,要求子女绝对服从他们的一切计划。总体来说,这样的教育模式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过程,在一定时间之后,他们教育方式的短板之处就会开始逐渐显现,但他们始终坚信只有自己的教育方式才是最正确的。这一类的子女经常表现为依赖、无主见、缺乏独立性、不懂得恰当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在人际交往中和处事能力上也容易出现障碍,这样不仅耽误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更掩耳盗铃地使之错失了健康的成长机会。

2)溺爱型。溺爱型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对孩子无原则的过分宠爱、姑息迁就,一味地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当前“95后”的学生家庭,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庭的中心人物,这类家庭一般生活富裕,经济优越感强,为人处事高调张扬,社会地位较高,权倾一方,高官厚禄,孩子前途无忧。同时,家中隔代溺爱,孩子由祖辈培养长大,各种复杂环境造成祖辈的过度溺爱,形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这种家庭教育中培养出的孩子普遍性情高傲、任性、缺乏责任感,容易脱离群体。每年的高校报道日,总能看到全家出动,大包小包陪伴孩子报道,家长忙前忙后,而孩子却在一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景象。

3)无为型。无为型是指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无能为力或者无所作为,孩子享有很大的盲目自主权。这类家庭因为父母文化素质较低,家庭经济状况以贫困居多,对于子女的家庭教育方面,除了朴素的情感付出,能够吃饱穿暖,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之外,对于其他方面则显得无能为力。在学生的初高中阶段尚可交流,进入高校后,因子女离开家乡赴外地求学,家长更加不懂得如何教育子女,遇到问题,不仅双方无法沟通,反而会形成严重的代沟,心理封闭状况时有发生。久而久之,把对父母的不满迁怒于他人,严重的还会对社会产生报复的心理。这样家庭环境下的孩子,是非观念淡薄,社会经验匮乏,容易走上极端的犯罪道路。综上所述,家庭教育的缺失是一个严肃又意义深远的话题,每个家庭因其环境、教育方法的不同而培养、造就完全个性不同的孩子,正所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虽说教育有法但无定法,但是巨大的差异表现在教育理念和行为上,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效果缺失,只有加强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协力,才能共同承担起培养优秀社会人才的重任。

二、家庭教育缺失现象的解决对策和措施

家庭教育在学生大学阶段的缺失让我们学会反思:在新时期,如何利用好现有的资源与能力,将传统的教育方法与新时期的变化有效结合起来,同时推动进一步的改进?笔者从高校、家庭以及学生层面提出思考,以寻求解决的对策和措施。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社会正行着伟大的.变革,在巩固提高学校教育的基础之上,必须对家庭教育足够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的基础得到巩固和加强,进而提高整体教育水平和质量。家庭作为大学生生活成长的社会组织,其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高校层面:主动密切同大学生家庭的关系,构建有效的沟通机制。笔者所在的单位,就有一套完备的与学生、家长、教师之间沟通的有效机制:《知心工程工作手册》,学院严格规定了班主任的“十必谈、十联系”的谈话制度,尤其指出,学生在出现夜不归宿、无故旷课、受纪律处分、心理异常、学业困难等等情况下,必须与家长进行情况通报,并做好相应的谈话记录。这样有效地打通了家校之间沟通不畅的症结所在,更好地落实了以学生为本、以成长为重的理念。定期召开由辅导员、学生家长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努力建立一个以高校为核心,以学生为纽带,以家庭为网结的庞大的网络系统,利用新媒体的有效传播机制,向各位家长通报学校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征求家长对学校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建议和设想。逐步在这个网络系统之下,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大众媒体四个因素融为一体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有效整体。

2)家庭层面:家长要在社会的大环境中提升自我,与时俱进,努力建立教育子女的现代意识,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家长与子女之间多沟通,多接触新事物、新思想,更多地参与集体活动。有着现代教育理念的家长培养出来的子女往往健康活泼、性格开朗、融入社会适应能力强,能够通过自己的探索而成长。而家长也通常是用鼓励、谈心等方式让孩子自己意识到自己的成长过程。家长努力营造的民主、和谐和温暖的家庭环境会有助于子女积极阳光的面对人生,有助于培养从容向上的健康人格,也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有所成就。前几年,辽宁省教育厅就开展过“千名辅导员进万家”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地打开了家长与老师沟通的新渠道,架起了双方互通的桥梁,从而更好地在实际工作中弥补了不足;近日,江苏省无锡市几位家长在大山中办“私塾”,家长自己当老师,用独特方式探索孩子成才之路。这些现象都在表明,新的社会呼唤教育理念的更新,虽然处在探索阶段,但终是已经迈出了改革的一大步。

3)学生层面:应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只有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成功的教育。自我教育的含义是指教育的客体在其主体意识的基础上把自己作为教育的对象,根据教育主体规范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以主体的自主性通过自我选择、自我内化、自我控制等过程有意识地改造和提高个体主体性,使自己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高度内省和自律的活动,是个体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和自我发展的重要能力。

三、结语

为此,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因其具有双向性,一方面家长的观念在提升和转变中得到升华,另一方面,不断激发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由被动接受教育转变为主动寻求成长和进步,最终形成较高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成长的能力,才能确保家庭教育目标的实现。

篇4: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校园历史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一所学校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文化系统。这种文化是独特的、传承的,但至今仍然发挥作用的教育资源,表现在一所学校的生态、习俗、风气、习惯、传统等各个方面。校史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影响。它对学校所有成员及相关人员的身心发展、外在行为有着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教育功能。因此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取得教育的最大成功。

一、校史文化是学校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课程资源

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一个最突出的变化就是改变了过去国家统一课程模式,变成了国家、地方和学校的课程三级管理,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课程的重点。就其内容而言,校本课程就要强调以学校为主,适合本校学生实际,能够促进学生发展,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特别是要使学生在国家和地方课程难以满足的那部分发展需要得到更好满足。而学校的历史文化恰好能满足这一需要,从内容上讲,学校历史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文化总和,历经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融汇而成,它包含了学校历史、文化形态、生活习惯、学校风气、学校制度、学校传统等诸多内容,虽然有些并不十分科学,但其先进部分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学生了解自己学校的优良传统、优秀文化、先进制度和理念,激发学生内心的光荣感和自豪感,从而为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打下良好基础。由此可见,校史文化是学校重要的课程资源和教育资源,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强化校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高了学生对教育的需求,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教育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就和水涨船高的道理一样,全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必然会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当人们把这种关系放到一所学校的时候,学校的历史文化积淀就会越深厚,氛围越浓烈,学生置身其中就会越有自豪感、成就感和使命感,就越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就越能够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从而扩大了学生对教育的需求。反过来,就会使学校不断进行自我提高和完善,有力促进了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学校的办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强化校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将校史文化的教育经常融入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生活中,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唱校歌,分析校训的含义,参观校史陈列馆,学习学校杰出校友的学习生活经历等,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感受、同化、追求,从被动到自发,再到自觉,完成质的转变,从而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

三、校史文化能有力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的完善

记得有位先贤说过,法律是规范公民的行为,而风俗规范的是人的行为。在学校,校风和学生的生活习惯就是一种特定区域的“风俗习惯”,是一股对学生学习、生活、行为具有规范作用的无形力量,同时也是一股让人无法逃避的力量,一个学生可以逃避学习,可以逃避错误的惩罚,但是他逃不过“风俗”的惩罚,而且是一种来自良心的谴责。这种“风俗习惯”就是一股无形的文化力量和道德感召。

四、校史文化能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学校的历史文化对学校师生的影响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一旦形成就会世代延续不断,只要置身其中,就会产生一种天然的亲近,就会有一种趋同的渴望,只有自觉融入其中,才会有一种归属感,才能安安心心地学习、生活。同样,学校历史文化对家长和学校周边居民(环境)也是一种强大的辐射力量,家长因为学生,周边居民(环境)因为有这所学校,在长期的交往中,受到学校历史文化的影响,对学校了解越深刻就越有亲近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情感联系,就会对这所学校的历史文化产生一种认同,而且是来自心底的认同,从而自觉维护学校的权利、形象和声誉,关心学校的发展,最终走上与学校共同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

五、校史文化能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对师生起到行为规范作用

集体是一个熔炉,能把生铁炼成钢,集体也是一个染缸,能影响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因此,我们要重视校园历史文化的作用,强化文化中的舆论监督作用,做到能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首先,学校就应该有自己的价值观,师生共同的奋斗目标,在全校形成一股比、学、赶、帮的热潮,在全校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其次,就是加强“校风”建设。“校风”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良好风气,对学校每一位成员都有着激励和制约作用,是校园历史文化的一种。良好的“校风”能源源不断地传递出正能量,一所学校的“校风”好坏就是学校办学是否成功的标志。

篇5: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断成熟,社会主义社会改造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也给了每个中国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每位抱有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大学生,都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革新、壮大的巨大推动力。

关键词:大学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人格塑造

最遥远的梦想,最朴素的生活。这是当代大学生所共同追求的生活理念所在,也是我国在未来建设大同社会、全面小康社会的精神支持所在。在极度缺乏大师级人才的当今中国社会,大学生的科学发展,与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观树立,都是如今高效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所面临的大山之一。无可否认地是,如今的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严重淡薄,对党、对政府的认知意识形态淡漠。当代大学生们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的主导价值所确立的方向似乎偏移过大。

1.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生发展坎坷之路

1.1当代社会下的价值观确立障碍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形成于整个社会的文明氛围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在中国曾经的一段动荡、黑暗的时期内,成长于这个时代的中国青年学生们,其身上所具有的文化气息多少的沾染着社会中的躁动,浮夸。随着西方文明与中国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多,西方文化不断深入至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当代的大学生所具有的理想选择性也越来越高。当代的大学生的自主性意识,独立性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加强。在这样一个更加民主,更加自由的中国社会里,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在树立自身的理想、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及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所需要面临的迷茫会更多,所需要经历的弯路也更曲折。而现在的互联网的技术,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够从网络之中获取或真或假的信息。这些营养不良的信息势必给大学生价值观的树立之路笼罩上更加浓密、撩绕的烟云,导致了大学生与我们的党脱轨,与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脱轨。

1.2浮夸社会下的角色确立障碍

互联网背景下的中国社会呈现着多样性、复杂性、多变性的特点。同样地,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环境压力下,大学生,这样一个具有着较高素质、较高素养的知识人群,其所面临的就业压力一丝也不比那些非大学生们要来的轻松。特别是在这样一个浮夸的社会之中,大学生之间的功利性、名利性似乎也在加重。大学生因为自身年龄、自身社会经验上的缺陷,导致了他们各种复杂、尖锐的社会矛盾看法理解有限,对于生命的诠释也很狭隘、无知。大学生们长时间的找不到人生意义、找不到人生方向、找不到自己的社会角色,会加重他们的迷茫感、无意义感、脆弱性,促使他们逼近生命的边缘。大学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那股踌躇、怅然,正是他们对于浮夸社会的鄙视,对于躁动社会的抵制。大学生们也极易对于理想中社会主义建设的构建,对于未来自己人生的规划,走上空谈的错道。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理解,更显得更肤浅、更幼稚。

1.3焦虑社会下的爱国主义情操树立

成长于计算机社会之下,对于权威敢于挑战、对于公理敢于质疑的当代大学生们,在其身上所洋溢出来的爱国热情依旧不减。但是现在中国时代发展的主题是改革开放。在这样一个文化兼容性高的社会之中,大学生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爱国情操的培养问题,以及大学生在自己表现爱国情操的行动上,都不能够打破了理性化的理念界限。在相对平稳、和平的`中国社会先进,仍旧出现了一幕幕的恐怖袭击、暴力不友好的社会现象。广大大学生在自己愤慨暴力、惋惜生命之余,更多地需要理性地、成熟地去表达自己对国家的热爱。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破荆之路

2.1重在共同政治价值认可的培养

如今,在中国所实行的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经过前人们的反复实践总结出来的。同样地,也是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拯救了当年病入膏肓、摇摇欲坠的中国。要想当代大学生们能够良好地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那么对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培养、认同是核心所在。高校的政治教育要因循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教育理念,将正确的政治价值观理念渐渐的根植于大学生的内心深处。通过帮助他们找到自身理想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想之间的契合点,使其得以认识到大国与小我之间的密不可分的联系,从而来解决大学生的科学发展问题,进而推动整个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

2.2重在学生社会基础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要能够实现科学发展,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基本技能的培养是保证其人格健全的前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高校的政治思想教育不求培养出一位位都是名留青史的奇才,但求培养出一位位能够谨言、慎行的安分守己社会平凡公民。社会人才总是表现得多样性。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时,要保证大学生的社会生活基本技能。使得大学生对于自己温饱问题,有着独立解决的能力。中国现在的市场就业压力大,相反,学生所遇到的社会就业机遇也很多。所以,专注于学生基础社会能力的培养,是使得学生更加全面发展的首要基础。大学生们能够安得其所,能够找到自己存在于社会之中的意义,是保证整个社会稳定的前提,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前提。只有下层的基础建筑扎实之后,我们才能够去追求上层建筑的建筑问题。

3.结语

能够让大学生的得以更加全面的科学发展、更加扎扎实实做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在大学生这样一个青年时期,是大学生的整个人格重塑的关键阶段,也是大学生去诠释生活、生存之间意义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重要的阶段中,高校政治思想教育,这位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摆渡者,若没能及时地找到与大学生科学发展的完美契合点,对于整个中国而言,对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而言,其所带来巨大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参考文献:

[1]编辑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xx.

[2]郑永廷.主导德育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xx.

[3]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比较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篇6: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提高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做到理想化与现实性相结合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共产主义为方向,直接作用于人的思想品德,它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这一根本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方向,激励人们为实现这一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但同时,我们不要忘了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与现实情况相结合,如果离开我们社会中出现的一些实际情况而空谈实现共产主义,空谈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像乌托邦一样,永远无法实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结合新的现实情况不断充实教育内容。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大学生的不同思想状况出发,从大学生的不同认识和接受能力出发,着眼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着眼于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将教育内容的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结合社会中出现的一些与书本上所讲的理论相违背的实际情况,如前面所说的贫富差距扩大,及时帮助学生答疑解惑,解决学生思想上的矛盾,使学生在解决矛盾中提高自身素质,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以此来克服教学中“教非所需,解非所惑”的缺陷。

二、加强教育过程的双向性,把教师讲解与学生自我发展相结合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传授解惑、学校与社会环境都相当于是外部因素,学生的自我接受、自我反思、自我发展相当于内部因素。如果只重视教师的传授解惑而忽视学生内在的`自我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方面,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不要只是照本宣科的读课本,而是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采取多种手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教师应该让学生说出他们思想上存在的困惑,或者他们所关心的问题,组织他们开展辩论,使学生能够主动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克服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肤浅或错误认识,全面深刻认识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

三、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方式,把考试成绩与平时的表现结合起来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考试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但是,它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说明某一个人掌握的理论知识如何,并不代表这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就很高。因此,我们有必要结合大学生的平时表现来评判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一方面,我们可以根据班主任或者辅导员的观察,或者通过学生的反映来评价一个人。这就需要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谈话来展开。当然教师不要事先让学生察觉出这是在考核他们,否则学生可能产生某种抵触情绪或隐瞒。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布置一个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任务,让他们以小组的方式完成。这样既能间接考察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又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四、加强教育环境的协调性,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起来

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校往往承担了过多的责任和压力。殊不知,学校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如果学校的教育脏了,那么一定是社会不太干净。我们要想减少社会负面现象对大学生的影响,必须加强学校与社会环境的协调性。一方面,学校应与社会进行有效沟通和协调,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比如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广泛参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实践活动。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美国高校的服务学习理论。另一方面,社会应该自觉地承担起某些责任和义务,抵制不正之风和丑恶现象对大学生的影响,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对大学生的侵害,净化社会环境,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风气。使学生在良好的社会风气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坚定信念,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篇7: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摘要:要想解决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种种问题,高校必须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运行机制和建立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网络,建立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合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变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由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长和质量的参差不齐,也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带来了严峻挑战。当前,应仔细梳理正面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努力建立全面、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怎样培养人才”“培养什么人才”是高等教育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够重视,仍是当前存在各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因为不重视,所以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识存在偏差;因为不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很多时候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由此导致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组织领导机构不健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统筹规划和统一指导,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配合。第二,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建设不足。存在课程开设不够、课程与时代需要和学生实情脱节、教育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分离。思想政治教育与各专业教育分离,缺乏相互渗透,齐抓共管难以落实。第四,思想政治教育与行政分离。行政系统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教育教学部门之间脱节,分属不同主管,缺乏沟通协调机制,工作难以落实;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的把握和考核常常被限制在思想政治课课堂考核中。第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不完善,不稳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广泛,工作量大,政治责任大;但由于缺乏重视,现实中常常出现人员缺乏或人员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如果过分弱化思想政治工作者地位以及缺乏激励机制,将会导致思想政治工作者动力不足,队伍不稳定。第六,缺乏投入。思想政治工作是改造精神世界的长期工作,需要人力、物力和精力多方面的投入,但由于其周期长、成果不易量化、成绩不易衡量等原因,导致很多高校对此投入不足。

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建设思路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其本身带有全方位、多角度的特点,必然渗透到各个方面,而不能单靠领导、专职政工人员做工作。我们必须齐抓共管,形成合力。[1]面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应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特征,通过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以突破困境。第一,必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识的偏差,主要在于没有理顺思想政治教育(德育)与学校各专业教育(智育)之间的关系。高校德育与智育是内在统一的关系。德育不单指政治教育,还有更加丰富的思想教育范畴;智育负责传授专业知识,但同时也是传授德育的主要途径。德育应该渗透于学校的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去,[2]因此,应建立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和突出专业教育的教育体系。第二,必须认识到落实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是改善领导体制。系统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求统一标准、统一思想、统一步调,相互配合。只有在完善的领导体制下,才能打破条块分割的旧格局,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通过各项制度的有效贯彻执行,充分发挥各部门主动性,让各部门积极配合、各施所长,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第三,必须构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协同创新”强调整合并有效运用全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种资源,通过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架构与管理体制,实现全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合力,切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3]

三、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

根据以上思路,构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应该做好两个层次的工作:一是建设资源紧密联系、目标统一、工作联动、内外有序的协同运行机制,保证整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与有序进行;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全面改革,创新教育内容、教学评价方法、网络教育等,充分发挥全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力量,建立立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1.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运行机制

(1)完善领导体制。要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加强和改进其方式方法,关键在于各级党政领导,特别是领导体制的健全与完善。[4]因此,高校应实行由党委统一领导、校长负责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领导体制,并根据党委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方法和统一部署,研究制订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统一组织、协调、指导、检查、督促、考评全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具体而言,高校可成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教务处处长、思想政治课部主任等担任要职,成立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委员会,由校党委书记或分管校领导担任主任,各职能部门的主要领导担任副主任,各系分管学生工作的负责人担任委员,将原学生处、团委、招生就业处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等整合为下设的职能部门。这两个校级机构统一领导和协调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从领导体制机制上形成齐抓共管的育人格局。(2)强化管理机制。有效的管理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实施的基础。严格的管理有赖于建立全面的思想政治工作业务机构和相关制度。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组织建设。二是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着眼于长期效应,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考核标准时,要有更科学合理的标准和方法。[5]因此,应该建立系统的督导部门和评估机制,做到有效激励,赏罚分明。三是建立流畅的沟通协调机制,打通思想政治教育各个环节,畅通全员育人渠道,形成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四是建设完善相关制度,包括常态活动制度、科研制度、激励制度、学科建设问责制度等,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制度支持。通过强化管理机制的建设,明确各级组织、各部门、各类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职责和要求,落实分工,充分调动各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性,才能形成横向各部门相互支持理解,纵向各环节层层贯彻、落实、资源最佳配置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网络,才能确实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目标。(3)建立保障机制。第一,应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的经费投入并提供物质保证。学校应建立相关制度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经费,将思想政治教育经费确立科目,列入预算,保证思想政治教学、管理、科研活动、队伍培训和表彰奖励等所需经费。第二,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建设,保证人力投入。一是优化队伍结构,根据校情建立一支完备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包括思想政治专职教师、党政干部、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队伍等。二是提升队伍水平,通过在职进修,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引进博士、教授、教学名师等途径,提升队伍整体水平;通过鼓励科研创新,提升教师科研水平;通过鼓励教学创新,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三是建立完善的配套政策和激励机制,保证思想政治队伍的稳定性。

2.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网络

在思想重视、组织领导完善、有保障和机制建设的基础上,努力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风,使之成为覆盖全校的立体网络。第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堂主渠道作用。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挖掘多样化、多功效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理论教育、以理服人、情感投入等多种教育方式方法,保证教师育人职责。第二,优化课程体系。把人文教育、职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拓展课程以选修课、讲座、主题活动等形式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通过不同职能部门分工合作,突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课堂教学与日常教学相结合,思想政治课堂主渠道教育与课外主题活动及党团、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解决思想政治课堂课外“两张皮”现象。第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各专业教育的结合渗透。在专业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理论,指导学生认识技术与社会、他人的关系,体验技术中的人文精神。专业课教师应自觉承担教书育人的职责,自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格局中。第四,促进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与行政工作相结合,重点促进思想政治教师与辅导员优势互补。一方面,根据校情创新思想政治教师参与学生日常管理的方式方法,使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更准确,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更具针对性和说服力。另一方面,强化辅导员的岗位培养,通过制度建设,促使辅导员承担部分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以此提升辅导员的综合能力,提高辅导员在日常管理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业务水平,促进辅导员自身发展,稳定辅导员队伍。第五,完善实践工作机制。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各相关部门的有效配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最佳例证。完善实践工作机制有以下要点:一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构建完整的实践工作体系,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类实践活动得到有效的'贯彻,防止各自脱节。二是将思想政治课实践环节与党团活动、社团活动相结合,进行整体设计。并建立由思想政治课教师和相关部门共同指导实践教学的体制,使全校学生管理工作、学生活动和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有机联合起来。三是建立有效的实践考核机制,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实践指导和监督,防止学生应付了事,提升实践活动的教育实效。四是学校应根据校情,开展丰富实践活动,努力打造有特色、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平台。第六,改革思想政治成绩评价体系。“要突破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的瓶颈,就应当积极探索并重新构建对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考核的新模式和新办法,形成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进行科学合理评估的考评机制。”思想政治教育是全方位教育,不能只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成绩,应该不断创新考核方式,适应学生发展需要。可将考核划分为课堂、课外、社会实践三个环节:课堂理论知识考查应采用传统的、严格的百分制闭卷考试方式,保证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重视。课外重点考核学生的思想认识,即是非辨识、“三观”立场等方面的考查。社会实践考核应注重教育实效,全方位考查实践活动的目标、过程及其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心得体会等方面。第七,建立日常的思想交流机制,帮助学生随时解决思想及其他实际问题。如建立心理咨询室,为有心理困惑的学生提供指导;鼓励思想政治教师和辅导员利用QQ、微信等网络工具与学生进行更深入的交流等,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中。第八,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建设。一是打造集合思想政治资源的网络建设平台。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平台的组织建设的同时,建设校内网络互通平台。如把党委、团委、就业指导中心等各自完善的网络平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网上资源相联通,从整体上优化整合校园网内容。二是坚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通过校园网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传播正能量。可以由宣传部牵头,联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团委等部门,结合国家重大节日、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动,开展网络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就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积极与学生开展网络对话,结合学生网络动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第九,整合教育资源,积极建设校园文化。除了课堂这一显性教育资源外,要善于发掘和整合校园内的隐性资源,如网络资源、校园广播电视、小报刊、黑板报、公告栏作品展等,应充分利用这些校园文化资源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水平,营造浓厚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让思想政治知识更加深入人心,引导学生在校园环境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四、总结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长期的工作,我们必须不断研究、改革和创新,从构建有效的运行机制和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环节两方面大力推进,才能建成大范围人员参与、高渗透思想政治活动、针对性强、重方法引导模式的协同创新思想政治体系,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社欣.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20xx.

[2]马博.试论高校德育与智育的辩证关系[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xx,(2).

[3]蒋强军,王华兵.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协同创新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xx,(5).

[4]冯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

[5]杨泽宇,李维昌.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模式及其改革问题解析——兼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评价办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xx,(2).

篇8: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内容摘要】在艺术类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推进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是艺术类院校发展的重要保证。文章通过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了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成绩和不足,并在加强和改进艺术类思政教育工作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对提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有所帮助。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对策

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成为其间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我国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对于其概念界定、理论内涵和实践经验的分析和总结,都需要更进一步的积累和深化。艺术类院校因其专业的特殊性,具有得天独厚的美育优势,然而近些年来我国高等院校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准却远不如其他专业的学生,这不能不引起业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思考。因此,笔者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阐述相应的对策。

一、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艺术类大学生在高校学生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比例,但其整体特征却非常明显,与理工科和文科学生差别显著。艺术类大学生往往具有浓厚的专业兴趣和扎实的专业技术,但文化课基础薄弱;个性特征鲜明,感性而充满朝气,但有时漠视规章纪律,缺乏集体意识;价值取向多元,独立意识强,但理想信念相对薄弱;思想意识前卫,但公德意识淡漠。因为艺术类大学生这些特殊的个性和思想意识上的'特征,其思想政治教育就需要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教师应深入研究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人格特点,将切实可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融入进日常教学当中,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高等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通过两个途径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其中,课堂教学是主要的教育途径。

二、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功与否,主要看对其实施对象产生的效果。调查表明,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面貌总体良好,具有强烈的民族荣誉感和自尊心,注重形而上的价值探索。此外,我国高等学校艺术类思想政治教育也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经验,主要表现在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这些成果表明了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相当的正面效果和可取之处。但是,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反思和改进。例如,部分高校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专业教师教书与育人分离情况严重,学校规章制度对艺术生的约束力度大于激励功效,艺术类学生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满意度偏低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对策

(一)提高艺术类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度

艺术类高校的工作人员,如专业辅导员,需要加强角色定位,深化对自身职能的认知,明确职责范围。当前,不少高校的辅导员并非专职辅导员,而是由博士生或其他专业教师兼任。不少辅导员有“学生在校不出事,其他的都随意”的观念,并不明白自身的角色是服务于国家的教育事业,应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提到重要位置看待。因此,工作人员需要主动加强理论学习,通过对教育历史和教育理论著作的研读,学习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方法,深刻领会为国家培养具有何种思想高度和道德情操的人才等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工作中投入更多的时间。

(二)教师应将教书、育人有机结合

艺术类专业任职教师需要明晰教书育人的两大职责,在专业教学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指导教学,同时关注时事政治,始终坚持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为学生做好榜样。专业教师应致力于引导艺术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美学观、艺术观,在艺术道路上坚持正确的方向,对艺术作品和观念具有独立的分析鉴别能力,创作具有一定艺术水准,同时又能为市场所认同的艺术作品。

(三)加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加强,首先要制定符合艺术专业和学生特点的要求和目标。教育者和决策制定者需要深入调研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学习特点以及就业前景等,深入参与到艺术类学生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团体实践等课内外教学活动中去,在长期与学生的沟通与互动中积累经验,制定出切合实际并有效的规章制度。

其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并将此思想贯彻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改进工作方法。这就要求高校艺术类教师不仅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授课充分结合,更要关注艺术类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当展开个别教育,并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最后,要合理安排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笔者在实践调研过程中发现,大多数艺术类大学生都觉得思想政治类课程枯燥陌生,有相当程度的抵触心理。因此,可以通过调整课程比例和培养方案,使思想政治课程不显得突兀。此外,结合实践来教授思想政治课程,也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语

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实践细节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业界教育工作者给予足够重视。本文通过分析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和现状,提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对策,希望通过这些分析为艺术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罗洪铁.大学生成才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xx.

[2]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3]燕国材.素质教育概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xx.

[4]陈立民.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xx.

篇9: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摘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是教育者和当代大学生之间思想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作为思想教育活动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方式,这种沟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问题仍存在着许多不足,解决这些问题将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

沟通是人类交流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可以使沟通的双方消除隔阂,拉近心灵上的距离,最终达成思想上的共识,化解矛盾。沟通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沟通得好,可以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信任,相互认同,从而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效果,沟通得不好,就会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思想不能相通,受教育者的思想问题最终得不到解决。因此,建立健康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义重大。

一、沟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沟通作为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与传统的命令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相比,是一种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并认可的教育方式,它能够在施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相互间理解与接纳,产生认识上的认同和和情感上的共鸣:最后达成思想认识上的一致,解决思想上的问题。1.沟通以传递思想信息的重要方式实现了教育者与大学生思想上的共通。思想当传递给他人并被他人所理解时,它才具有意义。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有效的沟通,教师可以将重要的信息传递给学生,然后学生对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反馈,双方在沟通中可以增进理解,达成共识,拉近距离,获得有用的价值信息。2.沟通以平等的人性化教育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教育者与大学生在受教育程度、生活环境、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传统的命令式教育使教育者高高在上,教育者与爱教育者通常无法进行平等的交流,往往出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失衡,使受教育者难以自觉接通受施教者的教育。而运用沟通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它是建立在师生平等基础上的、师生间以平等身份或面对面或在网上进行的交流,它没有了地位上的等级之分和身份上的贵贱之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平等交流,轻松交谈,双方相互包容和接纳,减少或消除思想上的隔阂,从而达到了做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应有效果。3.沟通实现了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情感上的相互分享,达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能的目的。通过有效沟通,教师可以同大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相互分享工作或学生上在成就感或挫败感,从而拉近二者的情感距离,在此基础上,达到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情感认同,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有的沟通困境

1.沟通的信息通道有一定的不畅通性。信息通道的不畅通常常会影响信息到达对方的速度以及信息的反馈作用。信息通道分为大学生间的非组织情感联系信息通道以及学生和辅导员、班主任等之间的有组织的直传式信息通道。信息通道的不畅通主要在有组织的信息通道中发生。例如:学院领导与学生直接相处的机会不多,使得他们直接沟通的机会较少。这种情况使得大学生的一些问题无法及时反馈到学校,导致校方与学生之间产生了矛盾。2.在对意义的理解上沟通双方存在一定障碍。教育者与大学生在思维水平和认知方式上存在着差距,二者往往在对彼此的意义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同时二者在沟通过程中扮演着互不相同的角色,所以不同的心理也给互相之间的理解和认同造成了障碍。并且沟通的双方有着较为疏远的人际关系,往往学生对老师有一种抵触和逆反心理,感情沟通有困难,交流信息有限。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工作还未进行较为深入的展开。有一定数量上的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工作重视程度偏低,工作往往流于形式。一般组织方会将沟通工作在开展以前就纳入规划之中,而没有考虑到大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一般情况下都是等到问题发生之后才会与其进行沟通。

三、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良好沟通机制的对策

1.在沟通的模式方面,要采取一些有关的积极改进措施。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工作过程中,不仅需要借助非正式的沟通方式,同时也要对其他的沟通方式加以综合利用,协调好组织者、学校以及学生之间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的关系,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出现,而且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模式的优化是需要逐步进行的,进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及成效得以提高。2.要使沟通模式更加多样化,让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有进一步的.加深。在沟通的过程中,要从被沟通者的角度考虑,尽量避免运用较为专业的术语进行沟通和交流,并且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联系其学习环境及背景,选择哦使得角度和方式进行引导和交流。同时要对网络技术和社会环境进行综合运用,构建有效的沟通桥梁,加深其对思想政治的理解。3.有关的教育工作者要适当地对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进行不断提高,坚持学生为主体,对学生的个人实际情况要有一定的尊重,并针对不同的情况作出相应的沟通对策。除此之外,还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工作的具体情况要有具体的分析,采用适当的沟通模式,进而从本质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意识,提高沟通工作的有效性。沟通对提高思想政治作用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因为很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工作仍有一定的障碍和问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交流工作的质量,体现其有效性进行一定的讨论,并找出较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其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杨树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优化策略研究[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xx,21(2):17-19.

[2]山珊.刍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及其优化策略[J].才智,20xx(29).

[3]徐静.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文教资料,20xx(11):174-175.

[4]姜雅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问题和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xx(03).

[5]王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研究综述[J].科教导刊旬刊,20xx(7):128-129.

篇10: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摘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着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要总结出一个科学化的路径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把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高校工作的第一位,成为了高校大学教育发展的新导向。本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必要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实现的路径做了深刻的分析,以供广大同仁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分配方式的改变、大学生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大学生的选择性、独立性、差异性等思想活动不断增加。这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自强意识、创业意识、人才意识的养成提供了条件,但是同时也存在很多的负面问题。比如,一些国外敌对势力往往会利用大学生分辨能力弱的特点,通过网络传播工具来误导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水平,已经成为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现状的分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化和标准化,在学术讨论会上被提出并加以研究。教师已经从研究对象、方法以及体系发展到从规律性、目的性、有效性等多个角度阐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内容,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分歧的意见。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已经成为了教师必然的追求,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了一定的发展水平。但是教师必须要预防两种错误倾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一是倾向“科学标签化”,把科学放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前面,显示出只重视形式,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发展。二是倾向“自然科学化”,利用自然科学来判定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这种方法就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的价值性,只是依照自然科学中的模式来构建的体系。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改革的必要性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改革是学科的自身需求

在20世纪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为宣传国家的政策、方针、路线服务,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缺少严谨的逻辑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引导人们的思想,改变人们思想层面,诸如价值观念与政治思想的态度的转变,很难显现出其准确的预测性以及指导性。但是,经过很多思想政治工作者三十年来不断努力,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的质疑彻底消除了,但教育中还是有一些系统性的欠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向着科学化去努力发展。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改革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发展趋势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必然会致使各个国家文化的全球化。文化的全球化往往会引起各国的文化冲突,伦理矛盾就会日益尖锐。世界各国思想文化在不断地竞争与交锋,从而进一步加速了意识形态与文化的交流。西方社会千方百计地要输出自己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要想在这场战争中取得胜利,就必须向我国灌输西方的价值观、伦理道德、思想文化,这就往往会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很大的冲击。传统的教育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讲授方式也比较单一、枯燥,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兴趣。这种教育方式已经很少被当今社会所采纳了。当下比较流行的教育方式是与网络相结合,大学生能通过网络来获取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教师的作用。然而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平等性、虚拟性,大学生所获取的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存在一定的误导性,很多的大学生在利益的诱惑下甚至会做出一些触犯法律、违背道德的事情。这种客观环境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向着科学化加快发展。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改革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大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各个学校、各个班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放在学校教育任务的首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学校要不断加强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大学生一定要对价值观的正确与否有鲜明的辨别能力。这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重要的体现。这种能力可以使大学生朝着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方向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还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的能力。思想政治素质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以及责任感,引导大学生提高创新能力,不断地追求真理,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往往与个性教育以及共性教育有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只能通过科学化来整合个性教育与共性教育。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实现的路径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转变认识

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地发展下去就必须要加强教育。要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教育,以达到全民价值实现的目的,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教育的核心,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马克思主义教育形成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既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又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实表明,只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够使国家走向利国利民的道路。这种意识形态主要体现在人民和中国共产党永远在一起。意识形态重建主要依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是科学化的意识形态,极大地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是科学化,它引导着社会的价值观走向。而这些价值观构建了整个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大学生作为一个肩负着国家未来的群体,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出现的问题,就能够解决国家发展、人生价值观的难题。教师在工作中对大学生思想教育要真正地实现以理服人、引导学生、情理交融,这能够体现出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关怀,才能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整体水平,才能有效转变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认识。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科学化

在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下,教师如何提高其时效性已成为了重要的课题。各个学校都应该正确对待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工作,要充分利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在实践的基础上把握客观事物的思维活动,正确引导大学生认识世界以及改造世界的思想,推动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科学的思维方式符合新时期发展的特点,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科学化

教育者只有不断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工作方法要始终以遵循科学化为前提。科学地应用工作方法既能增强教育工作的生机,又能带来工作的`活力。大学生的思想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变化,这样难免会出现一些负面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信念往往会变得复杂化,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一定要遵循科学的方法来改变工作的方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发展是科学思想与科学知识紧紧地结合到一起。诸如,教师在工作中要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科技和新媒体,结合网络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学性,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4.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科学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想达到一个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就必须要有科学的教育机制。其作为高校育人的生命线,就需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并贯穿于各个方面,把思想政治教育归纳到党政领导的工作职责中,使其与教育科学化共同发展。全体教职工都要有教书育人、敬岗敬业的意识,在掌握大学生的认知特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阶段的要求来教育学生。全方位的育人不仅仅要依靠教师,还要发动社会的力量,这样形成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客观教育效果。

5.完善课程的科学化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理论课堂教育来完成的,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科学化主要是通过学科建设来实现的。大学生可以通过理论课程来树立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比如,“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这些课程中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让学生能够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提高道德修养。课程建设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撑。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改革的大学课程,可以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学习中认知理论在实践中的作用。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新的课题,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同时也存在着重大的机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学生主体已成为“90后”学生,其整体的特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受到的教育环境也不同。在多种因素的结合下,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利用科学化的方法总结出创新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既要在提高自身专业的知识,逐步推进大学生的教育工作,还要利用自身的经验与热情来提供科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实践来不断丰富教育中的内在规律,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教育出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毕业生。

参考文献:

[1]仲兆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问题及根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06):130—133.

[2]谭浩.春风化雨育学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综述[N].中国教育报,20xx-05-23.

[3]杜汇良.遵循教育规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J].思想教育研究,20xx(05):49—51.

[4]曹一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的前提及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xx(03):51.

[5]武东生.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xx(09):55—59.

[6]江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内涵、意义与途径[J].文教资料,20xx(18).

篇1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引言

作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大学生必须要具备“和谐”的思想。学者张耀灿认为,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目的应该是促进和谐的社会主体之生成”。众所周知,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如果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培养出更多的和谐主体,便可以大大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二、当代大学生这一主体的“不和谐”现状展观

世界观教育方面:有部分学生在理论学习方面没有兴趣,在情感的接受上较为被动,在信仰的确立上不够坚定,在行为表现上较不成熟。政治观教育方面:在政治意识上,国家意识不高,政治上的表现也不成熟、不稳定。在民主法治观念上,有较强的民主意识,但却不理解真正的民主。人生观教育方面:出现了一些必须正视的问题。如有的大学生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及个人主义思想影响较大。法制观教育方面:“当前在很多高校的素质教育体系中,法制教育内容不仅少得可怜,且大多混归于道德教育。”在校园里,屡见各种犯罪行为,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道德观教育上:在一些不良思想的侵蚀下,有些学生在义利观方面、道德修养、人际关系、婚恋观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认识和行为令人堪忧。

三、大学生“不和谐”现象产生的原因

1.全球化背景下多种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侵入。弗朗西斯福山在《新时代:难以命名》一文中指出的:“虽然金融全球化可能仅仅影响到为数有限的国家里的少数精英,但是思想和信息的全球化却触及了世界上最偏远的村庄和靠狩猎采集为生的部落。”这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到来的同时,也带来了多种文化价值观念的相互影响。在多元价值观并存且相互碰撞的背景下,大学生对不断出现的社会现象和思想问题有些无所适从,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识和选择相对以往也变得更加困难和复杂。2.市场经济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和对高校育人理念的冲击。市场经济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机遇和希望,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正视,即市场经济对人们的道德世界产生的重要影响。仅就其负面影响而言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经济的缺陷容易诱发个人主义。二是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引发多种价值观的相互碰撞,人们的道德观念变得模糊。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施上问题频现。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在教育主体方面,有的教师形式主义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教育内容方面,一是教育内容的滞后性与时代的发展变化不相适应。二是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度不高。此外,在教育机制方面,保障措施、评估体制以及信息反馈机制的不完善,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四、大学生这一和谐社会主体生成的路径

1.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问题的基本认识。要寻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突破口,必须要从其“自身”探寻。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应当是我们考察的重点对象,因为所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是围绕他们展开的,只有搞清楚他们之间的矛盾关系,才能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抓好学科建设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要真正实现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就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其次要走近学生,贴近学生学习生活,把课堂的理论灌输、渗透到具体实在的生活当中,从而增添感染力和说服力。3.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主体性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做到以学生为本。首先,培育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是前提条件。主体性意识的培育来自于对学生个性化的关注,因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个性发展是社会进步的真正动力和源泉”。其次,人性化的“服务”是学生主体性意识形成的现实条件和必要条件。对高校来讲,要彰显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促进学生主体人格的形成,增强高校主体性教育的正面价值。4.创新教育方法,大力促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在高校,大学生更多的是接受显性的思想教育,从多年的教育结果来看,过多地采用这种方法效果不佳。而“隐性教育的提出,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它具有隐蔽性、平等性、愉悦性、灵活性等特点,有效地弥补了显性教育的不足”。因此,要想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就应当采用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显性的课堂教授,使大学生明白该行为的思想教育目标。在教育活动中,将教育要求内隐在学生的日常学校生活中,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篇1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现状分析

“德智体美”四字囊括了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而把“德”放在首位体现了德育的重要性。从小学的思想品德,到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都贯彻落实了这个教育政策。当前大学思想教育工作已得到国家的重视,也有了初步的结果。主要体现在:(1)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持续的增强。(2)教育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健全与完善。(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有明显的提升。(4)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逐步增强,但因为“90后”大学生的特殊性,思想教育工作展开存有一定的困难,其理论实效性较低,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二、影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原因分析

(一)客观因素

随着国际交流的展开,多元化的'观点冲击着国人的思想,文化的不同使学生思想和价值观存有差异,尤其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点使人们忽略了思想道德的教育。即使现代教育提倡增强素质教育、提升思想道德水平,但因为观点与社会的脱节延缓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行,同时网络的普及也使各种负面新闻持续地传播开来,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了不良影响。大学生不能准确的理解到某种社会形态的存有是否合理,一味地追求新颖和刺激,冲破了准确的道德规范。加之社会竞争越发激烈,人们为谋得自身利益被诱惑驱使,当代大学生在这种社会现象中难免会丧失自己的判断水平。

(二)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方式

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教育他人的前提是自身先具有良好的素质,对社会主义有充分的理解,熟悉地掌握政治理论,并有准确的道德观点。但一些思想政治教师的政治素养和教学实践水平还有待增强,他们自身的素质制约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发展。另外,学校对思想政治教师的选择上也存有不足,有些学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需要专业人士,所以轻视了教师的选拔。此外,中国的教育体制依旧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师在教学上不敢大胆创新。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这门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课程,教师更加无从改变教育方式,一味的叫学生死记硬背,依然用出试卷考试作为唯一的考核方式,这种教育方式不但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也让学生更加厌烦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实效性的提升也更加困难。

(三)学生自身的原因

随着“80后”完全退出大学校园,“90后”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当代大学生的荣辱观点、道德观点与老一辈的人们大相径庭。对于教师的教育选择性的吸收,“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是他们对待教育的一贯作风。因为受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展开困难,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实效性也难以提升。

三、提升实效性的策略和途径

(一)提升学生思想理解,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提升理论实效性,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之前强调学习的目的和任务,用社会现象提醒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是十分必要的,并向普及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和要求,让其充分理解到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自身发展密切相关。

(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力量,提升教师政治素养教师是教育的关键,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更是学生成人成才的领路人。所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政治素养变得尤为重要。

1.强化思想政治教师选聘制度,用优胜劣汰的选聘方式保证师资力量的雄厚。

2.建立教师考核制度,通过制度保证教师的思想观点和教学水平,对优秀教师实行奖励,调动教师积极性。

3.注重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培训,让其学习和借鉴更好的教学理念,增强自我修养,理解自身不足。

(三)改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教师理应抛弃一成不变的教育观点,丰富教学内容,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现状实行了解和透析。在教学中融入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使其建立起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

1.利用当代大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现象实行案例分析,活跃课堂气氛。如:你认为大学生频繁出入酒吧、夜总会等社会场所是否合适?

2.提倡让学生多发言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说、多探讨、多总结,通过让学生自己领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只有让学生、教师以及课堂充分融合,才能得到教学应有的效果。

3.实行情境教学。教师能够把社会中的现象搬到课堂中来,利用设立情境丰富教学内容。

四、结语

总来说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实效性刻不容缓。教师要充分理解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明确自己的教学任务,建立准确的教育观点,寻找准确的教育方式。教师在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以准确引导学生思想观点和提升学生政治素养为首要任务,实施并长期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和方针。

篇1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创新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

1.展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应结合新媒体的使用

进入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几乎都是网友,他们利用网络学习交流、写论文和休闲娱乐等,使用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最基本的技能之一,“所以只堵不疏的限制学生上网,既不现实也无效果”。同时,微博、博客、BBS、微信等新媒体的使用,使得高校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联系更加方便和紧密,也给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所以,我们要将新媒体的使用与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学生在无意识中受到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合理应用论坛、微博、微信、QQ等网络交流平台,引导网络舆情。在这些交流平台中,学生和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且具有隐匿性,教师更容易获知学生们的真实想法和思想状态。高校可利用自身优势主动占领信息高地,一方面即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另一方面学生的思想和情感也会有一个宣泄的渠道并方便教师准确引导。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还能够利用这些交流平台,将符合社会要求的主流思想渗透到与学生的交流中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展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应结合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我们强调凸显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这并不意味着排斥和否定显性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中一对相辅相成的方法,二者在功能上相互促动、相互补充、相互渗透,但不能相互替代,任何一方的缺乏,都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最优发挥。所以,我们要树立两类方法各有其用、相互配合、相互促动的观点。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显性教育直接、迅速的特点,对社会主流思想实行有效传播;另一方面,要积极利用隐性教育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和实践活动的各个领域,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思想观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以期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3.展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应结合专业教育

教师不但承担着授业解惑的职责,更重要的还承担着育人的重任。实践证明,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到其他学科,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并取得好的效果。西方国家虽未开设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但他们几乎所有的学科教育都强调为国家服务的伦理和道德。将学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树立准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但能够促动不同学科的发展,又能够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高校应转变过去那种认为只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发挥德育功能的观点,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各学科之中,培养学生客观严谨的学习态度、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等等。这既需要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还要将专业课教师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中来。要鼓励专业课教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把思想政治教育引入课堂教学,弘扬主旋律,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肩负起育人的重任。

二、创新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发展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有利于指导实践活动顺利实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

1.增强对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理论的研究

增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理论研究,对于解决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新问题,推动其在实践中持续发展来说尤为重要。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增强对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的研究,以增强应用理论研究的针对性与时代性;其次,应增强对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证研究,通过实证研究,深入大学生生活,获得第一手资料,有助于提升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理论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第三,在实践活动中检验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理论,推动其持续丰富与完善。

2.发掘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新形式与新方法

随着社会化水准的持续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在持续增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也应该与时俱进,与时代发展步调一致,持续总结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即时将其规律化、规范化和理论化,推动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持续丰富与发展。此外,还要吸收和借鉴国外关于大学生隐性教育的经验,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使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实行分析与鉴别,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积极改进我国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二)挖掘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隐性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方式使人们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的资源总和。总体上说,我们能够把除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政策课、哲学社会科学课以外的对人们思想道德素质产生积极影响的种种要素统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资源”。长期以来,高校大多注重浅层次的隐性资源的开发利用,而深层次的隐性资源则开发较少,这使得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后劲不足,发展缓慢。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利用。

1.充分挖掘高校物质形态的隐性教育资源物质形态的'隐性教育资源是指融入了思想政治教育意图的建筑、环境及空间布局等,它们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建构。大学校园里的教学楼、实验室、活动中心,甚至宿舍的装饰等,都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内涵,都是展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校园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空间场所,但校园并非仅仅作为一种‘死’的物质而存有,更是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活’的灵魂存储并传递着大学的文化与精神,能够给学生带来强烈而直接的感官刺激”。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积淀着历史和社会的文化元素,承载着博雅、厚重、质朴的大学精神,能直观地、超语言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教育,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充分挖掘高校精神形态的隐性教育资源精神形态的隐性教育资源,是指“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人文环境、历史传统、精神风貌、组织成员共同持有的目标追求、价值体系以及道德情感等。它主要包括文化氛围、学术氛围、社会风气、周边环境、人际关系以及领导作风等”。这些资源所传递的价值观和文化素养等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观点和道德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产生着直接影响。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营造健康活泼、轻松有序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营造文明安全、健康有序的生活氛围,使大学生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中受到教育。

(三)拓展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空间

“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指在人的思想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与之产生交互作用的一切因素的总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当前高校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开发与利用不足,不能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多元化的思想诉求。所以,必须增强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研究,拓展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空间。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管理论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