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构建学生体育学习主体地位的研究论文(共含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暮色”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篇1:构建学生体育学习主体地位的研究论文
构建学生体育学习主体地位的研究论文
摘 要:学生体育主体地位的研究,主要应该围绕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些因素,包括教学目标的建立、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学生学习激情的调控等。只要这些方面都解决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自然而然地就显现出来了。
关键词:教学 学生学习教师业务 主体性 主动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应顺时而作,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锻炼身体与掌握知识、技能带来的“苦楚”转变成学生自己为“乐趣”而导致的一种收获。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在不觉累不知苦中,完成体育学习任务。
一、紧抓学生乐趣,重建教学目标
目前,国家体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根据这一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任务,选择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年龄和性别特征;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式活泼,要具有健身性、知识性和可行性;要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能,对增进健康有较强的实效性;要保证绝大多数时间用于学生乐于进行的身体锻炼和体育活动。
“乐学”思想古已有之。孔子强调“乐之者”是治学的最高境界,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求知、锻炼,是我们今天体育教学的新目标。
二、教学活动的进行应以学生为主体
现在教育思想认为,教师只是教学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是主动学习者,处于主体地位。学校的体育教学,不同于竞技学校的运动训练。运动训练的目标是更高、更远、更强,带有超极限性,这了实现这一目的,学习过程除了科学性,还带有残酷性;而我们学校体育的`目的,应是立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体育教学能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服务,就算是圆满完成了它的任务。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不限制学生的爱好发展,着重研究如何把体育运动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技巧融合在学生喜爱的项目中,让他们在不自觉中去学习掌握。
现在学生多喜爱足球、篮球、武术等带有娱乐性、刺激性的体育运动,而不喜欢较枯燥的快速跑、耐力跑、投掷等运动。如果你在足球的“斜传直插二过一”技术学习时,让学生练习快速跑,在练习篮球投篮、足球掷界外球时,练习投掷项目,这样,学生不仅不会为此反感,还可能乐此不疲。
三、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提高引导功能
教学虽说以学生为主体,但作为某一项具体运动技能的发展与形成,都离不开基本的身体素质的练习,如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柔韧性、力量性等。这些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过程都脱离不了一些枯燥、重复、艰辛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本身的业务能力要强,要有引导学生乐意去做的能力。 首先,教师必须会创设情境。
现代教育论认为,衡量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不应以优秀学生人数的多少为标准,而应以课堂气氛即以学生们怎样轻松自如而饶有兴趣地学习的气氛为标准。学生身体健康程度和技能发展程度都离不开刻苦训练,教师在上课时如不把积极健康的感情融入课堂,主动与学生交流,用真情影响打动他们,在感情和心理上产生共鸣,就不可能将学生引进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之中,使学生进入“共振”的境界,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是智慧的源泉、求知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学得高兴、学得快乐,才能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首先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教师优美、漂亮、潇洒的动作示范,清晰、准确、简练的语言指导,丰富多变的教学方法,都会引起学生的新鲜感、好奇心,刺激学生的求知欲。体育老师的身先示范与专业素质魅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
再次,教师要恰当地运用成功激励。
成功激励是激发和强化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方法,当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成功,心理上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一种再次获得成功、再次体验心理满足的需要。教师要设法让学生不断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体验到这种成功的喜悦。当一个学生主动完成一个动作或做出一个意想不到的动作时,要适时地给以鼓励,这会增强他完成或创新动作的信心。在体育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分解动作,把一个难度较高的动作分解成几个难度低、易完成的动作,或能为高难动作作铺垫的动作,这样就会增强学生完成的信心。
最后,教师还要善于调节学生学习的激情。
激情作为非智力因素是求知的动力,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青少年学生的意志力正处于一个发展时期的过渡阶段,所呈现出来的意志特征是自控能力较差,激动时“忘乎所以”,他们想学想练的东西你挡也挡不住,而他们厌学的东西,凭你变什么花样也不可能认真完成。因此,教师要善于调节学生的学习激情,以便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因而,研究学生体育学习的主体性,不仅要研究对学生学习时的调控,更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篇2:体育教学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研究论文
体育教学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研究论文
摘要:分析传统教学中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结合新课标的要求阐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总结课改实践的体会,明确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关注实施过程所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体育教学主体认识实践
传统的体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只强调统一目标,统一内容,统一标准,很少考虑学生的体育需要。这种施加影响、改造受教育者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单一主体观的影响过程,这种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往往只注重教师主体作用,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这个问题成了严重阻碍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绊脚石。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主体观,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1、传统教学中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1)学生主体自主活动缺乏。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都比较注重自己的主体作用,对怎样控制课堂、把握教学及怎样讲课都积累了丰富经验。但是在教师主体作用得以发挥的背后,却是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和主体思维活动。
(2)学生主体之间交往缺乏。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课堂上的交往形式主要是教师与全班学生的交流,而教师与学生个体、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就严重缺乏,由于学生主体性得不到重视,使本来能给学生带来快乐启迪、探索乐趣的课堂变得严肃和沉闷,压抑了学生活泼的个性和求知的渴望,使他们觉得体育课枯燥、呆板。
(3)良好的课堂气氛缺乏。教师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总以一副高高在上、令学生敬畏三分的面容出现在学生面前,不能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二、在教学中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实践
1、教师转变角色,提高主体学习效能。
在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知识技能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帮助学生把体育课看作是自己的健身娱乐课堂,树立学生学好体育的信心。做到:(1)备课时心中有学生;(2)在课堂上眼中有学生。要会创设情景使学生感到积极参与的价值。同时,让学生分享教学的决策权;让学生参与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2、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其乐融融;对学习是否积极;学习信心是否增强等。实践告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来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把教师的角色定位于学生发展的合作者、鼓励者和引导者;(2)充分发扬教学民主;(3)教师要善于调控学生情绪,并能用自己的积极情绪感染学生。(4)要创设条件和契机让学生独立自主思考、决策。
3、“让学生扮演主角”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学习活动形成有机联系,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到学习的意义,培养学习自主性。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能更深刻地了解自己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这样想,甚至还会悟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这有利于知识技能的内化,并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三、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主体性教学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绝不能贬低和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其发展程度主要取决于教育所施加因素的影响。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教师所掌握的体育理论知识、技术技能、教法手段、运动经验、对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理解和掌握,都要优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持和主导作用。体育教学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纯粹发现式,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探究式。
四、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
学生在体能、技能、爱好等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后天的学习上,而且与先天的因素有关。如:一个学生无需付出多大努力100m跑成绩可达14秒,另一个学生费了九牛二虎也只能跑出16秒的成绩。这就是客观差异,这种差异往往是后天难以弥补的。如果我们在教学中用统一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方法对待具有个体差异的学生,对所有学生提出同样的要求,就会造成有些学生获益;另一些学生则可能遭受挫折或失败。要在教学中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就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并把学生之间的客观差异看作是一种教学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力求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得到满足,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进步和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和活动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要给学生创造自由展示的课堂时空
创造性来自个人智慧和潜能的自由发挥,因此,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就要给学生自由发展的天地,不能总用硬性的教学安排把学生捆绑住,要更多地注重学生的个人兴趣,要留时间让学生干一点自己喜欢干的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反之,过分强调有序、强调精细安排,就会僵化、会顾此失彼,无法面对千变万化的学生,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
3、要重视并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多年来我们体育教师在教法上还是沿用前苏联的三段教学法。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主要是从技术学习的角度把教学设计成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的模式。教学的落脚点是知识,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操作上采取由浅入深,从分解到完整的循序渐进方式。这种课堂结构的弊端是重教学内容轻教学对象,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的过程轻学的过程,显然,学生主体地位难以实现。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在教学中就必须重视并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让教师从关注教材、关注知识,转变为关注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体育课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舞台。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
[2]袁端堂对“自主学习”教学思考中国学校体育
[3余跃忠浅议好课的教学评价体育教学
篇3: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论文
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演示实验转化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能力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际,谈一谈针对课本上原有的一些演示实验资源,进行二次开发,从而突出学生参与的主体地位,加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些看法和思考。
1科学演示实验及其作用
初中科学新课程是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并建立了包括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四方面的新的目标体系,提倡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积极探究的学习新方式;注重学生的亲自经历和体验,使学生对周围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通过学到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处理一些实际问题,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在科学教学中,为了配合教学内容的有效展开,教材中编排了需要教师亲自设计实施的实验,这样的实验就是演示实验。初中科学教材中共有各类实验332个,其中学生实验42个,探究37,活动253个,而290个探究和活动当中又以教师的演示实验为主。演示实验是科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课程新的目标体系看,科学演示实验常具有让学生全程参与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结论的得出,有助于主观的掌握实验的操作流程、操作要领、实验现象的分析等基本科学方法和能力。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感性认知的直观手段,让学生对相关的科学知识点掌握的更加透彻。
2演示实验在课堂实践中的存在的不足
演示实验的作用是毋庸质疑的,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在科学课教学总离不来科学实验,因此教师的演示实验能否有效的进行已经对新课程理念能否有效落实起到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作用。教师的演示实验相对于科学实验的整体而言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明显感觉到了它的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演示实验的学生体验仅局限于学生的观察,主要是看和听,而不是亲自动手体验和实践,这样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就不够深刻。同时也不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演示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学生只有体验和实践,才能有所创新。由于这些不足之处的存在,在实际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当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把课本上的演示实验转化为学生的亲自体验实践活动,这样有利于实验教学的真正落实,有利于课程新目标的达成。而对于一些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只能以演示实验展示的情况下,我们也应该对其进行充分的教学设计,使其尽可能地克服演示实验的“硬伤“,使演示实验的价值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展现。
3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对教材演示实验资源进行二次开发
3.1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演示实验在科学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但也存在可见度不高、不能够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等问题。在课日常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课本上一部分演示实验资源,通过教师的合理开发,往往可以重新设计成课堂学生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这样学生在自己说服自己,自己感受、体验的过程中能更快的成熟。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将演示实验最大限度的转化为课堂学生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求知欲。
例如,在讲到大气的压强一课时,根据学校的现有资源,我们完全可以准备一套课堂学生自主实验器材:大小试管各一个(要求小试管刚好能插进大试管)、一个水槽(收集实验中下落的水)、一个装有水的烧杯;另外在准备一个试管,和试管相配的带有导管的橡胶塞。
实验一,教师让学生尝试用现有的器材,做一个把小试管插进大试管,然后到过来,小试管不会掉下来的装置(提醒:小组另一人做好小试管掉落后的接收工作);实验二,把另一试管装满水,塞紧橡胶塞,尝试用嘴吸试管中的水。实验开始后,会发现学生能够自主的参与其中,而且随着实验进行,会发现他们的眼神和表情时时在发生变化,有不相信的,有沮丧的,有喜悦的……最终,通过小组间的成功经验的交流,大部分小组能够做到往大试管中加1/3左右的水,再插进小试管,倒过来后,惊奇的发现小试管不但没有掉下来,还会不断的向上运动,同时也知道不往大试管管中加水,小试管会掉下来的。这时,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了,他们的探究问题的欲望被激发了,相互之间都在问“为什么加了水小试管就不掉下来了呢?”这时,老师就会问“小试管向上运动这是什么原因啊?”学生会想到是受到了一个向上的力。这时再问:“这个力是谁产生的?”学生就会发现只能是大气了,这样就能轻松接受大气压存在这一事实了。
后一个实验的结果,也让学生们很想不通,他们本以为会想吸酸奶一样的吸到水,可最终所有小组都没有吸到水,他们的求知欲再一次被激发了。这时老师可以总结:“你们证明了一个事实,这试管中的`水靠你们嘴的吸力是吸不到嘴中的。现在想想,这个装置和平时用吸管吸饮料有什么不同?”学生会回答现在的装置是和空气隔离的,空气进不去。这时,教师再讲解平时吸饮料的真正原因,我们会发现学生们很容易就接受了而且印象深刻。
3.2改演示实验为“演示实验+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可见度和完整体验
演示实验应具有一定的可见度,在课堂演示实验时,有些实验往往因后面的学生看不清而深感遗憾,有些不得不让学生课后逐个观看而消耗了许多精力。而合理的应用多媒体技术,如投影仪、视频、照片等资源,可以有效的解决可见度低或由于时间、空间的原因不能见到整个过程而带来的遗憾和体验的不完整性。
例如:初中科学中的相关化学演示实验,往往都具有可见度低的缺陷,这时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验内容,分析利用投影仪提高学生可见度的可操作性。事实上很大一部分化学实验演示实验都可以通过投影仪让学生观察的更加清楚,增加学生的视觉体验。如“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质量守恒定理实验”、“探究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过程实验”、化学反应变化中现象呈现,电学当中电表的读数等,通过多媒体的辅助,大大提高了演示实验的可见度。还有一些由于时间过长的实验,一些学生的体验活动,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语言描述不清的,也可以通过录像、拍照,记录下当时的过程或瞬间,在课堂通过ppt课件辅助展示,可以大大提高演示实验带给学生的整体体验。例如,在观察蜗牛的活动中,学生可以用相机拍下在哪里找到蜗牛的,也可以拍下蜗牛进食前后的照片,这样学生一看照片就知道蜗牛喜欢什么环境,通过进食前后照片的对照,就知道蜗牛吃什么了等等。当然,还有更多的学生课外活动都可以用相机或摄像机记录下来,再通过教师的整理,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展示,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学习效率都会大大提升。
基于以上的分析,对于课本上的演示实验资源,我们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能否把演示实验改进为学生更加喜欢,教学效果更加明显的学生体验实践活动。作为初中的科学教师,我们不能“只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我们有责任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演示实验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和改进,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科学探究的勇气和用于创新的精神。
参考文献
[1]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
[2]毕田增,周卫勇.新课程教学设计.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七―九年级科学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篇4:河南省体育微学习体系构建研究论文
河南省体育微学习体系构建研究论文
摘要:体育微学习是一种以体育学习者为中心的且更加人性化的新型学习模式.本研究体育微学习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微学习的内涵和特点,通过分析体育微学习资源的建设、环境的构建以及体育微学习的模式,来构建河南省体育微学习体系,试图提高体育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河南省;体育微学习;学习效率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型已渗透到全球的各个角落,其在教育、计算机技术、信息传播等视域的运用已日臻成熟,体育微学习让学习者结合自己的体育爱好专长主动利用碎片化时间借助智能手机、便携式电脑、学习机等最基本的移动终端设备开展学习及互动交流,其丰富的资源既提高了体育学习者的兴趣和热情,又实现了其强身健体的目的.当前,在河南省内体育微学习体系的建设还处于空白阶段.本研究试图以体育微学习为研究对象,从体育微学习资源建设,体育微学习环境构建,体育微学习模式研究三个方面入手,结合国内外体育微学习方面的实践经验及河南省实际情况,来构建河南省体育微学习体系,为省内体育学习者提供公共体育服务.
1.微学习的内涵
,奥地利学者林德纳(Lindner)首次提出微学习的概念,认为微学习是一种存在于新媒介生活系统中,基于微型内容和微型媒体的新型学习.随后,微学习吸引了许多教育学者的关注,有学者提出“微型学习是处理比较小的学习单元并且聚焦于时间较短的学习活动”;有的学者则把微型学习解释为“把知识分解为小的、松散的但相互关联的学习单元,并且是在人们日常交流和工作中就可以进行学习的活动”.从上述观点可以看出,微学习的核心在于“三微”:微内容,指“小片段、松散连接、一直处于动态重组中”的学习单元;微活动,指学习时间短,几十秒或几分钟,可以随时穿插在人们工作、生活的间隙之中;微媒体,指学习的平台和学习工具微型化,手机、MP4、平板电脑等微型终端成为学习的主要手段.
2.微学习的特点
2.1微型的学习内容
“微”是所有概念的共同特征,其意义指向为四点:
①学习内容持续时间短(5-15分钟为宜).学习者在学习运动技能过程中,遇到困惑时,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移动终端来学习和纠正,短时间内就可以获取资源.
②将宏大内容解构为相对完整的特定微主题;
③学习便利,灵活自由.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进度,进行针对性地选择,进而实现个性化、自主性学习,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特点、爱好和习惯,订制适合自己的学习锻炼计划;
④提高学习效率,使其迅速掌握知识点,受到借鉴与启发.在运动技能的移动学习中,学习者可以利用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进行学习,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向老师和其他学习者寻求指导和交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2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在移动终端上呈现
体育微学习主要以简短的视频为形式呈现,并把相应的运动技能或战术视频发布至相应的学习的平台供学习者观看、下载.虽然简短的纯文字、图像或音乐都可以成为微内容,但由于体育学习的特殊性,在线视频学习已成为远程学习中最受欢迎的形式,运动技能和战术可以通过视频很直观的反应出来.未来的趋势是微课程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相结合,为体育学习者提供灵活自主的移动化网络学习体验.
2.3学习方式灵活多样
体育微学习可灵活运用于多种学习情境,如在线学习运动技能、面对面教学示范或混合学习;学习形态可以是正式学习,也可以是非正式学习;教育层次多样,满足社会体育学习者各种学习需求.
3.河南省体育微学习研究背景
我国学者从开始对微学习进行探索,微学习历经十几年的发展,正逐渐成为学科研究领域的热点.李艺把微型学习的特征概括为时间短、内容片断化、学习个性化和多媒介;张振虹认为微学习是一种面向全民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全新学习方式,它充分利用现代通信和信息技术,使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选择、获取、加工并利用各种微小的学习内容组块满足学习需求,同时学习者也能够与辅导者或其他学习者以多种方式互动和交流.目前,微学习研究呈现出“理论探讨先行、应用研究起步、研究体系逐步形成”的.态势.河南省体育微学习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论文研究集中在体育移动学习研究领域,本研究试图把微学习引入到河南省体育微学习体系构建中来.
4.河南省体育微学习体系的构建
4.1体育微学习资源的建设
可行的体育微学习资源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体育课件(含多媒体课件和CAI课件)、体育案例(包括典型课例、教学设计方案、各类试题等)、体育多媒体素材及文献资料,其中,课件类的学习资源需要体育专业人员去设计开发,大部分的体育微学习资源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技术下载获得,对下载的资源进行管理是微学习资源建设的中心.借鉴其他国家在这方面的管理经验,国内有些省份已将开始建立微学习资源库,这为我省体育微学习资源库的建立提供了一些思路.建立起一个集资源共享、联机备课、课件开发、信息发布、互动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河南省体育微学习资源库,采用分布式资源管理系统对省、市、区的微学习资源进行集中式管理和分布式存储.为充分发挥体育微学习资源的实用价值,实现体育微学习在高校内大众化、多元化、有序化发展,质量监控必不可少.应该建立体育微学习资源评审机制,并制定详细的评价体系指标,保证评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2体育微学习环境的构建
体育微学习环境的构建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体育微学习装备环境,包括网络接入和微学习终端设备如智能手机、便携式电脑、学习机等;
②体育微学习支持环境,即体育微学习的平台,它包括微博、微信及自主设计的系统等,它是装载体育微学习资源并支持微学习活动的主要载体;
③体育微学习资源环境,包括体育类文本、声音、图片、视频等,该部分需要体育方向专家去设计开发,或是通过网络搜索技术对获得的体育资源进行审核、分类并整理.
要实现体育微学习支持环境的功能,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通过移动终端访问体育微学习资源.当前最常用、最方便的移动终端设备是智能手机,学习者需要通过手机登陆河南省体育微学习资源库,下载体育类相关学习资源,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化学习.中国电信产业已经进入到了4G时代,同时,许多家庭、场所都覆盖了WiFi网络,学习者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快速登录互联网,进行学习;二是实现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和指导者之间或是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交流,网络连接的畅通保证了互动交流过程的顺利实施,学习者之间可以相互留言,发表评论,也可通过群组建立相关主题进行讨论,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难点也可通过留言板进行互动.
4.3体育微学习模式研究
体育微学习以建构主义理论和情境认知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总结体育微学习的典型特征,并提出体育微学习的学习模式,体育微学习的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自主学习模式,另一种是交互学习模式.自主学习模式要求学习者根据自身需求(如需要提高排球的正面双手垫球技术水平),登陆河南省体育微学习资源库,搜索所需学习内容,找到后进行学习,并及时把学习的成果、体会或总结通过微学习的平台如微博、微信、个人空间、BBS等以视频、图片、声音、文字等方式进行展示分享;在交互学习模式下,有共同需求的多个学习者组成小组或团队,登录河南省高校体育微学习资源库,搜索相关内容展开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共同交流,相互分享学习的体会,并相互评价,及时改进学习方法,在微学习的平台上分享经过交流协作后的学习成果、体会或总结.指导者也可以通过微学习的平台对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进行指导评价,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5.构建体育微学习体系的意义
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的健身意识越来越强,微学习已经成为获取体育健身知识最快捷的方式之一,河南省体育微学习体系的构建,就河南省而言,有利于相关行政职能部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的公共体育服务,有利于提高大众对体育的参与度,有利于加快体育强省建设,满足全省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体育需求,推动全省体育事业的发展.对体育学习者个人而言,丰富的体育微学习资源,优良的微学习环境,让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化、自主化学习,拓宽了体育学习的渠道,对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吴金红,周来.微学习在高校本科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9).
[2]韩新英,李广存.微学习时代下的大学体育移动学习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4(9).
[3]吴军其,彭玉秋.基于手机终端移动微学习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10).
篇5:高职学生体育自主学习研究论文
高职学生体育自主学习研究论文
1泛化阶段
在泛化阶段,学生的体育技能初步掌握,动作错误多,出现多余动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强调学生自身体会,通过“导趣”,使学生喜欢体育教材,发生对于教材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教材发生了兴趣,主动学习的动机就会空前高涨,教师再顺势导入示范动作和讲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这时老师宜多采用全程式培养模式指导学生。举个例子来说,体操侧手翻动作,泛化阶段学生普遍觉得难做,教师先做一个动作示范,学生对侧手翻有直观的认识,产生学习兴趣,老师接着讲解动作要领,指出保护帮助的重要性和方法,安排体育骨干和体育委员带领学生按照由分解到完整的学习步骤集体自主学习,通过练习,初步掌握要领,而教师主要全程式适时在旁指引学习,对于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和班级,教师更要全面照顾全程式导学,甚至不断督促学生学习,直到学完为止。
2分化阶段
在分化阶段,学生的动作技术有所改进,错误和多余动作减少,所学动作基本稳定。这时,教师可减少指导频次,采用半开放式的指导方法,安排学生增加练习密度,完善动作环节。以简化太极拳的学习为例,分化阶段,指导学生在体育委员的管理下自由复习,教师适时抽查学生已学过的`动作,要求动作舒展正确即可。
3巩固阶段
在巩固阶段,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作用,细化动作的环节,稳定动作技术方法和过程。应用分段全程式培养模式是这一阶段的指导要点。以乒乓球左推右攻为例,教师在课中前段先做全程式指导,注意抠学生自学过程中细节上的错误,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避免错误动作。中间部分留出时间让学生对动作和知识点消化吸收。后段时间再采用全程式模式,带动学生自学完成这一动作的重点,解决动作难点。
4自动化阶段
自动化阶段,动作技术已经达到熟练的程度。这一阶段一般在体育课复习考试时,这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开放式的自主学习培养模式,使学生充分主导体育技能学习,增强学生体育自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除了告诫学生关注运动安全和保护帮助以外,还要安排班干部负责管理课堂纪律和秩序。以简化太极拳为例,在二十四式动作复习中,由体育委员带领,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抽查学习状况,并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动作指导和规范,这样,既使学生在自学氛围中互相比较,抛弃厌学逃学思想,产生学习动力和兴趣,共同研究进步,学会教材;又使学生在体育学练过程中提高了自学实践能力。以上是以体育技能学习为教材,就高职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模式进行论述,在体育教学中不止这些,还有身体素质和体能,需要教师切合实际,依照上述三个应用原则充分发挥学生自身潜能,指导学生自主体育学习能力得到提升。还有一些体育教学竞赛过程也同样适用这一模式,包括在课外训练、体育单项比赛、学生体育社团活动及运动会、体育节中应用。为了获得体育自主学习培养模式比体育传统培养模式的先进性和优势,笔者以实验组和对照组各两个公共课体育班级为样本,每班50~53人,实验组102人,对照组101人进行两种培养模式验证试验。为使试验可靠性提高,特别选择同一年级同一专业的四个班级进行样本对比,男女生人数实验组男生97人,女生5人,对照组男生96人,女生5人,试验时间为一学年,分别从对于体育的态度、动机、满意度和参与度四维度参考值进行,参与度以每周2次1小时为调查标准。样本的可信度t=0.02,小于t≤0.05信度参考值,说明试验样本是可靠的。通过试验,样本的四维参考值的效度分布合理,体育态度的差异性回归指数p≥0.01,达到0.07。说明新模式下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端正态度变化明显,强于传统模式的0.009。体育动机p=0.09,说明新模式在提高体育运动想法上高于传统模式,体育学习欲望强烈。满意度p=0.064,看来高职学生对于新模式有心理认同感,相比较传统填鸭式学习,他们接受老师指导下的自学模式。参与度p=0.04,可见在新模式面前,学生体育行动的确得到增加,参与次数和时间都有明显的增多,尤其以女生体育锻炼的参与度变多为显著。作为男生占多数的工科院校来说能看到平常运动场少见影踪的女生能有这一转变,对这一模式确实值得赞许。
综上所述,高职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概括起来有两种:一种是全程式,另一种是开放式。自主学习是顺应当代体育教学发展趋势的新型教学模式,它优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革新,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秋燕.我国中小型化工企业绩效管理现状及对策建议[J].现代经济信息,2014(3).
[2]兰志强.煤化工企业绩效管理的实施及改进问题研究[J].科技视界,(7).
[3]田惠庆.浅谈化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考核[J].经济师,2013(4)
篇6:体育新课标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兴趣的结合性研究论文
体育新课标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兴趣的结合性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体育新课标中7—12年级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研究,找出体育教学内容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体育教学内容更好的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体育新课标;体育教学内容学生兴趣
在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的教育事业已有了很大的发展,教育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教育的许多方面还是滞后的,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而新课程标准则正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而提出的。体育学科同其他学科同步,也制定了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改进,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中心位置。然而在实际体育教学当中,要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就要满足学生的需要,就要选取对学生有益的、创新性的教学内容。
1.体育新课标中体育教学内容的理论研究
1.1选择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
根据各个学习领域的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以及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以下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年龄和性别特征;运动形式活泼,能激发学习兴趣;具有健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对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有较强的实效性;简单易行。为了适应学生的身心特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对一些竞技运动项目进行适当的改革。同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些学生喜爱的新兴运动项目。
1.2教学内容的组合和配合
7年级以上可多采用单一教学单元进行教学,即一个单元一个教学内容,这样有利于集中时间,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运动技能。每个单元的教学时数不宜太少,小单元多内容的学习方法一般不利于运动技能的掌握和身体的发展,也不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高中阶段的单元教学时数可更长一些。
1.3对原有教材教学内容的改编和创造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把原有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学生易于接受、喜爱的形式,克服有些教学内容如田径中的跑的枯燥性。
2.体育教学内容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影响因素
2.1教学内容单调及低水平重复
由于教学条件所限和某些传统教学理论的偏差,在现在的体育教学中的确存在着教学内容单调、没有趣味,在低水平上重复的现象,这和其他学科形成比较明显的反差,也和不断提高技能的要求不相吻合,因此在客观上显得体育教学内容更加枯燥乏味,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2.2教学内容缺乏选择性、探究性和自主性
体育教学是一个教育的过程。它在“为什么教”,“教什么”,“谁来教”,“怎么教”,“在哪教”等方面都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由此学生就会自然地感到这种学习缺乏可选择性、探究性和自主性。但是,计划性并不意味着学生已经完全地失去了选择性,在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大前提下,也存在学生自选内容的可能。
2.3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反映学生为主体不够,体育教学内容偏多、偏难
体育教学应把学生的发展和需要作为构建教学内容的出发点和归宿。体育教学内容偏多,在规定的授课时数内很难教完,使学生被迫中断学习或不断重复低级技能学习,或是教学内容太难,达不到教师要求而产生惧怕心理,导致学生逐渐失去体育学习兴趣。
2.4体育教学内容的实施者—教师的自身素质
体育教师的喜好和特长、体育教师的年龄、动作技术难示范、体育教师的行为与言语及自身文化修为都对学生的体育兴趣有很大的影响,会导致部分与教师有相同爱好的学生愿意学习,而部分与教师爱好不同的学生则不愿意学习,久之则会失去学习兴趣。
3.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3.1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满足学生正当需要
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与爱好,引导学生明确体育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加强学生体育学习和活动的能力,并尽量满足学生的各种正当需要。当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各种社会需要得到了满足后,就会激起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3.2提高教学艺术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最好的学习诱因就是丰富、新颖的教学内容以及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体育教师要注意提高教学艺术性,以新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法要生动、变化,并组织游戏、竞赛、分组合作等多种教学形式来营造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自编体育游戏和自制运动器材等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意识和能力;适当使用音乐伴奏、幻灯、投影、录音、计算机多媒体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这样,学生的体育学习和活动兴趣才能得以提高。
3.3设置适宜目标,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明确总的学习目标,如整个中学期间的学习目标、某一学年的学习目标,还要结合学生实际,帮助他们设置和明确切实可行的具体目标,真正把对学生的客观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
3.4提供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
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和目标,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并使其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使每个学生的学习都尽可能是成功而有效的。
3.5给予及时和适当的反馈和奖励,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
学生在了解看到自己的进步后,会产生能力感,从而提高学习热情,激起进一步学习的愿望;看到自己的不足,会克服缺点,改变学习策略,争取有所进步。当然前提是要在积极的反馈条件下,只有适时的积极反馈才是高质量的反馈,才能起积极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合理地应用外部奖励,就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进取心的作用。
3.6引导学生对体育成败进行正确的归因,增强学生学习的毅力和恒心
体育教师应当正确运用归因理论帮助学生对学习成败进行积极归因:经常指导学生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内部控制的、不稳定的因素,即努力不够;尽量避免把失败归因于内部控制的、稳定的因素,即缺乏能力。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可以帮助他们对成败作出恰当的分析,使其自信地接受失败的考验。
3.7创设积极学习氛围,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为了有效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通过对学生提出力所能力的目标,把鼓励个人进步、要求学生尽自己的最大努力、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等思想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创造和谐、健康的体育活动环境,是学生专注于掌握目标的学习。
4.结论与建议
课程标准强调体育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为课程目标,这些都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因此在新课标下,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更多的考虑以学生为主体,体育教学内容更加多样,学生和教师选择体育教学内容的权限更宽,学生学习兴趣更浓,这样体育教学内容将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对学生未来的娱乐生活和身体锻炼真正有用的东西。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2] 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
[3] 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8
[4] 朱万银.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