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学论文 > 英语教学论文 > 职业院校公共英语教学途径与实践论文

职业院校公共英语教学途径与实践论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职业院校公共英语教学途径与实践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如果这19篇文章还不能满足您的需求,您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职业院校公共英语教学途径与实践论文相关的文章。

职业院校公共英语教学途径与实践论文

篇1:职业院校公共英语教学途径与实践论文

职业院校公共英语教学途径与实践论文

目前教学常规管理要求的有序和“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教学模式要求的无序之间存在矛盾。现在大部分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仍然停留在硬件方面,其管理的核心是要求教学秩序井井有条。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课堂秩序却可能会表现出某种程度的无序。因为上课时会安排学生进行口语表演,单词比赛,学唱英文歌曲,表演英文话剧,可以围绕英语的某个方面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寻找答案,或者与小组的同学讨论某个段落的意思。而这些有可能是教师根据当时的教学实际情况而做出的安排。这样一来,对教学进度的顺序安排执行起来就不那么严格,学生的表现也未必那么整齐划一,这就要求所规定的教学秩序对新的教学模式要有一定的适应性。因此课题组主动和学校教务处沟通交流争取到了较灵活的教学权力,在不影响大局和学生安全的情况下可以自主处理一些情况,这样老师们的积极性受到保护和鼓舞,更能深入进行教学和教研教改活动。

荷工作的状态,提高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和素质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尤其需要任课老师的帮助,因为任课老师最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及优缺点。他们需要老师为他们指导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尤其是遇到困难时需要老师的鼓励和解惑。这要求任课老师要有足够的时间和学生交流。但是目前许多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师课时量大,经常超负荷工作,难免力不从心,所以学校应该重视英语教学,引进足够的英语人才,给英语教师留有一定的搞科研的时间和精力。领导要关心教师,倾听教师的心声,鼓励教师尝试新事物,了解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给予理论上的指导和精神上的激励。作为教师应该熟知建构主义理论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积极学习国内外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自己在工作中及时总结经验和不足,加强师生交流,拉近师生的距离,最终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教书育人的水平。然而,在实践中发现由于全国生源连年递减,学校在招生上面不敢保证每年都能按计划招满人数,如果学生数量减少而教师数量增加会给学校经济上造成负担,因此招聘足够人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图书馆是大学生查阅资料,拓宽知识面,进行自主性学习的重要服务窗口。图书馆的藏书数量和种类要与学生的数量和英语水平相适应。英语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在积极性较差的班级还要强制和督促他们阅读。为了使学生达到较好的阅读效果,教师还应定期检查他们借阅的情况。我校图书馆现有英语图书13716册,通过调查,发现我院学生普遍认为现有英语藏书数量不足,种类较单一,资料更新速度偏慢。一年级新生更趋向于阅读基础性和娱乐性的英语资料,特别是对应试类如英语应用能力A、B级和大学英语四、六级等书籍和单项英语能力提高(如口语、听力、写作能力)的书籍需求量较大。希望增加中英文对照类的读物,这样英语基础较差的同学也可以阅读,还希望增加西方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宗教等方面的书籍。而高年级的学生随着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对自身专业的了解和就业压力的增强对图书馆英语资料的学术性各专业的权威英文书籍并及时更新,这样他们就可以在提高专业英语能力的同时了解本专业最新动态和最前沿的知识。针对以上情况,课题组成员们讨论并推荐了一批英文原著和英汉对照小说,英语诗歌散文,英语考试用书,英语口语用书,外国文化类,专业英语等方面的书籍,大大缓解了学院藏书不足不全的情况。作为传统图书馆服务的拓展和深化,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站成为大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充分运用的有利工具。为了顺应这种趋势,各个教学单位都应该大力丰富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便利直接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料,为他们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加有力的条件。因此我院外语教研室网站设计了教学研究、学习乐园和网络课程等栏目,这些栏目把最新的研究项目、课题、趣味英语、第二课堂的内容刊登出来,让学生及时了解教研教改动向、英语趣事和英语协会的活动等情况。

“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教学模式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中的中心地位,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英语方多面的`能力。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仅看结果,更注重过程。评价的目的是让学生从评价结果中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从而产生信心;了解自己的不足,从而加以改进,同时给与学生时间去认识和提升自己。学校应由看重学生的最终结果转向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由强调学生认知成绩的提高改变为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成熟;由运用统一标准、采用一个模式过渡到参考多样化。对此,提出下列几点建议:首先,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分成教师评价、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

1、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

2、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

3、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其次,对学生采取分层评价,异步达标的策略。职业院校学生入学时的英语基础相差很大,不仅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而且要尊重差异,分层评价就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标准。在保证所有学生完成基本学习目标的前提下,使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功,增强信心,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评价促发展的根本性目的。允许同学生异步达标是指当评价标准相对确定的时候,要灵活掌握学生达到标准的时间。做到这一点就要树立一种每个学生都是可“可塑之才”的意识,同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认真研究学生,善于发现其个性特长并因势利导,最大程度地把个性潜能挖掘出来,让每个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发挥特长。有些学生能够提前达到标准,教师应该以此作为基础,并创造条件,促进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发展自己的特长爱好。对于不能按时达到标准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症结,帮助他们制定改进提高的计划。对他们实行延迟评价。这些学生,尽管在达标时间上与其他学生相比显得滞后些,但是他们在接受评价的过程中能够产生成功的感受,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再次,强调过程评价并不是放弃对学生知识点的测试。学期末的针对知识点的测验能够使学生和老师了解学生们对英语的听、读、写、译等方面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调整学习和教学策略以及学习和教学方法。过程评价是对对考试结果评价的有效补充,这两种评价在综合评价中或者有一个比重,或者两者独立进行。这样通过多元评价,学生从各方面了解自己的发展和不足,就能够有的放矢的安排自己新的学习和发展计划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能够调动和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并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然而鉴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缺乏自信心,需要所有英语教师和学校管理部门的耐心疏导和积极培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有计划,分步骤,分层面进行,进行过程中还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通过与学生沟通了解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在职业院校让学生成为学习英语的主体绝非易事,需要广大英语教师和科研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但结果肯定是好的。

篇2:职业高中英语教学困境与改进途径论文

职业高中英语教学困境与改进途径论文

摘 要:当前,职高英语教学状况不理想,如何改善教学效果,使职高英语教学走出困境,成为职高英语教学工作的重点。从职高英语教学现状出发,采取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法和途径,是解决当前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职高英语教学 现状分析 提高认识 教学方法

当前,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中的重点,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中职院校,都开始以培养能够熟练应用英语并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但在当前职业高中英语教学方面却存在着许多问题,使职业高中英语教学举步维艰,往往是教师付出了很多辛苦和努力,教学效果却收效甚微。这种现实情况使职业高中英语教学陷入了难以在短期内解决的困境中,如何走出这种困境,成了当前职业高中英语教学探索的重点。

一、当前职业高中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职业高中英语教学陷入当前的困境,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教师的原因,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方面:

1、职业高中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是影响英语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虽然我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还没提高到一定程度,尤其是学生家长和学生本身,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严重的偏差,这也就造成当前职业高中的生源多是在中考中被淘汰下来考不上重点高中的极差生,甚至能上自费高中的学生都不会选择来职业高中读书。因为职业高中生源基础极差,造成职业高中教学非常难开展,尤其在英语教学方面,因为职业高中学生英语底子相当薄弱,使得正常的英语教学无法开展,教师需要对学生先进行英语基础知识的补习,而这样就会造成英语教学进度无法完成。

2、职业高中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对英语学习的目的.也不明确。职业高中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的缺乏不是到职业高中阶段才表现出来的,而是从上小学时起就已经对英语学习有了排斥和厌烦感,否则也不会学了这么多年英语,到了高中阶段,英语基础还那么差。而由于对职业教育认识不足,使职业高中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目的也不明确,认为英语只是作为职业技术专业课学习的一个小小的补充,是国家要求必须开设的文化课的一门,对其将来的职业生涯没什么大的影响,因此在学习中也就不甚重视。

3、职业高中英语教师对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及教学方法的陈旧,也导致了英语教学陷入了停滞状态,英语教学效果长期得不到有效提高。

对职业高中教师的评价,社会上曾经流行过一句话,叫“剩人教剩人”,意思是说职业高中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是不达标的,职业高中的学生也是在中考中被淘汰下来的,二者的结合,不可能产生什么高质量的教学回报。这种错误思想的认识和自我评价,造成了职业高中老师对英语教学懈怠,也不愿意去主动研究和改进教学效果。

这三种情况的结合,使当前的职业高中英语教学陷入了难以短期改变的教学困境当中,要走出困境,急需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二、引领职业高中英语教学走出困境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分析

1、提高职业高中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认识程度,转变职业高中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是英语教学走出困境的前提。无论做什么事,如果个人心理认识不到位,个人行为上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当前对职业高中英语教学认识的程度,直接影响着英语教学的效果。为此,首先,在职业高中招生过程中,就要加强对生源的职业教育认识,尤其对英语学习的认识,争取招到更多英语基础好的生源。其次,要加强对入校学习的职业高中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们明白,英语已经成为关系其将来就业的一项重要指标,经济发展全球化的趋势也已经使英语应用成为必备的一种工具,因此加强英语学习是学生必须做的事情,明确职业高中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要转变职业高中英语教师只为高考教学的教学思想,使教师将英语教学放在国际经济发展和学生就业的大背景下进行,教学目标要长远化,教学规划要实效化,教学情绪和态度要积极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职业高中英语教学的现代需求。

2、改变职业高中英语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提高英语教学效果,是职业高中英语教学走出困境的重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感兴趣了,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英语教学场景,来吸引学生参与。例如,在进行打电话英语用语学习时,教师可将手机拿到课堂上,让学生在逼真的模拟情境中操练,从而熟练掌握“MayIspeakto…”等固定英语句型。也可以通过学习现代流行英文歌曲来实现课堂教学氛围的活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时下最流行的英文歌曲就是《Rollinginthedeep》,由Adele演唱,很多学生都会唱,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歌曲感兴趣的心理,提高其学习英文的兴趣。此外,针对英语基础真的相当差的学生,教师还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分层次教学,实现一个也不落下的教学效果。分层次教学就是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学过程设计,只要学生达到其所在层次的教学目标,就算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结束语

职业高中英语教学一直是文化课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教师和学生对英语学习认识上的偏差,使英语教学存在很多问题,陷入了教学困境,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找到走出困境的办法和途径。

篇3: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与创新途径论文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经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的成果,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英语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但是,近年来,科技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更迭,日新月异,世界已经高度融合,我们对于高素质英语人才的需求已是更加迫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已略显滞后,因此,我们必须要不断推陈出新,创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为我国培养优秀的中英双语人才,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前进。

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已成必然。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今社会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合作越来越广泛,各个企业对高素质英语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这无疑给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而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对当今时代所需英语人才培养的需求,所以我们必须要加强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另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是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英语专业知识的创新型人才,而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往往是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这使得学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与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因此,我么必须要加强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开创有助于国家新型英语人才培养的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二、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途径

(一)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我国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大多数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的填鸭式教学,满堂灌式教学等,学生只能被动的去学习,去接受,而没有时间去积极主动地思考,这极大限制了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此,我们必须要创新教学观念,打破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不断探索,推陈出新,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比如,我们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英语教学模式,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教学,老师只起到课堂指导与布置学习任务的作用,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与老师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与沟通,针对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挖掘其潜能,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当中来,提高教学效率。另外,我们还可以进行分层式的教学,即根据每个学生的英语能力,将学生分成不同等级的学习单位,有针对性的采取教学策略,因材施教,使得每个学生的英语水平都能够得到提高,增加其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完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英语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了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模式之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我们必须要继承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并不断改革创新,完善多媒体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首先,各个高校应该加大对多媒体等硬件设施的建设的投入力度,配置充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为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的开展提供保障;其次,高校英语教师要不断加强对多媒体教学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多媒体教学能力,提升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水平,将声音、视频、文字以及图片等内容进行合理的组织与设置,最大限度地增强英语课堂教学效果;最后,将多媒体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补充多媒体教学中的不足,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三)构建全新的以网络信息为基础的自主学习的平台

在网络信息环境背景下,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都与网络密切相关,“互联网+”战略的实施,更是加快了互联网在各行各业中运用的步伐,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必须与网络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构建自主学习系统,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比如,高校英语教师必须积极引入微课、幕课等新的教学模式,将视频、音频等学习资料在课堂教学之前传到网上,供学生自行下载,进行课前预习,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然后教师再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习的难点,进行分析与解答,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课堂参与率。另外,学生还可以在课下对网络资源进行学习与梳理,针对自己的困惑点,逐一攻克,提高学习效率。总之,面对日益变化的时代背景以及大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已经明显不能满足当今英语教学的需求,我们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积极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以及网络平台,开创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英语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菊红.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大学英语分层教学研究[J].大家,,5(20):155~156.

[2]王文静.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心理学探新,,2(2):17~20.

篇4:浅谈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表现及其培养途径论文

浅谈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表现及其培养途径论文

一、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以“动能”的形式存在。一个人的能力高低与其活动效率成正相关。实践能力是指专业人从事专业活动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以及两者所形成的合理化知能结构。

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仅仅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等素质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方法论,具有专业教学能力。教师的实践能力至关重要,主要由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构成。

教师课程实施能力主要包括条件性能力和实践性能力。条件性能力蕴含着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及其在把握学生身心特点和展现课堂教学艺术方面的能力。实践性能力更加宽泛,它包括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课外实践指导能力、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反思性实践能力等”。

实践教学能力强调教师应当具备职业实践能力和技术操作能力。教师要熟悉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要求和操作流程,掌握岗位技术规范;具有熟练的专业技术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创业和科技推广能力。教师既是教学行家,也是生产好手,能将各种知识、技能、技术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既要有教师系列职称,又要取得与所在教学岗位相同或相近专业的专业技术职务或职称。同时,专业教师应具有本专业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经历。根据《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教职成[C2oo6] 11号),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的经历。这项规定的出台就是在制度层面上确保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

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主要表现为教师在教学中的“问题发现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和教学科研开发能力等”。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而言,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是区别于中等职业学校的主要标志。

二、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职业院校专业教师队伍结构中的问题。

第一,专业教师数偏少。以江苏省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为例,172人的专业课教师要承担5020人的五年制高职教学任务,其中还有很多教师同时承担了相当一部分中职教学任务。

第二,高学历教师比例偏低,职称结构没有梯次。以江苏省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为例,目前全校专业教师中,硕士研究生学历的专业教师仅占28.4%。根据江苏省教育厅2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规范管理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到‘十二五’期末,五年制高职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学位)的比例达到35%,其中35岁以卜的青年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学位)的比例达到50% “,因此,加快职业院校教师学历的提升刻不容缓。同时,教授、副教授102人,基本集中在40--50岁,没有形成比较合理的梯次结构。

第三,“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偏少。“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历来是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近年来,虽然各职业院校一直在想方设法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但真正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仍显不足。以江苏省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为例,目前“双师型”教师仅占教师总人数的84.3 %,而且相当一部分教师仅是取得了一纸证书,实际动手能力并没有达到相应程度。

第四,专业教学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偏弱。专业教师缺乏先进的职教理念和实践经验,在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专业实践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薄弱等。以江苏省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为例,专业教师绝大多数来自于非师范类的普通高校,既普遍缺少高等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和教师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知识,又缺乏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从教后又把大部分精力用在课堂理论教学上,缺乏深入企业进行顶岗锻炼的经历,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尤为薄弱。

2.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上的问题。目前,职业院校教师的课程实施与改革的持久能力不足,实践教学水平不高,动手能力不强,实践教学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偏弱。具体表现在:第一,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教学过程流程化,简单机械,不揣摩学生心理,不了解学生需要,一味地凭主观判断实施课堂教学。第二,众多的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相脱节,即便是有机会到生产、管理一线去实践,也表现出实际经验严重匾乏,更不用说带着学生到行业企业中去解决生产管理中的问题。第三,相对于普通高校,职业院校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和水平普遍不高,许多专业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问题”意识不强,发现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较弱。

三、提高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途径

深入开展课程改革活动,着力提升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

第一,加强学习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形成“职业属性的专业观’盯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工作过程的课程观”“盯多元智能的人才观”“盯开放评价的质量观”“全面发展的能力观”“情境创设的建设观”,等现代职教理念。

第二,尝试开展“三对话”,活动,增强广大教师对课程改革的适应能力。“三对话”是指职业院校中的“专业对话、师生对话和校企对话”。“专业对话”,是指同学科专业教师问的对话,共同研究探讨本专业的最新动态、最新成果、最新问题,是同行之问共同探讨和实践的过程;同时,专业教师也可以与文化基础课教师对话,为学生专业学习服务,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服务。“师生对话”是指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教师要从满足求知者愿望出发,主动了解学生的需求,学生要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主动参与由教师组织的课程改革实践。“校企对话”则是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问的互动。职业院校要让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全过程,让教师深入行业企业,了解它们对专业人才规格和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实际要求,也可以通过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到学校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协同组织教学,参与人才质量考核。“三对话”的开展,可以使职业院校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与学对接。

第三,通过学校教学领军人物的示范,引领广大教师全面提升课程实施能力。专业带头人是专业方面的领军人物,骨干教师是教学能手,可以通过组织他们举办“三课”,即研究课、观摩课、示范课,引导广大专业教师去关注课堂教学,去思考课程改革,最终达到提升自身课程实施能力的目的。

第四,在全体教师中广泛开展的评先评优活动,树立优秀教师榜样,以典型带动全面,提高教师自我升华能力。

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教学能力。不同的专业教师应该具备不同岗位所必备的专业技能,既要熟悉本领域的'生产管理等工作过程,又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现场示范指导、解决突发事件等能力。

第一,制度创新。职业院校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保障机制,全面落实教育部文件要求,根据自身实际,切实制定好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进行顶岗锻炼的实施细则和专业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等相关制度,为广大教师深入行业企业进行社会实践创造条件。同时,在培训费用、福利待遇和评优评先方面,要对深入企业参加实践锻炼的专业教师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要对参加省、市级和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的专业教师予以重奖。还要制定并实行“双师型’,教师津贴制度。

第二,措施到位。职业院校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真正提高教师实践技能。职业院校不仅要严格执行专业教师每两年到企业顶岗锻炼不少于两个月的规定,还要规范教师顶岗锻炼或调研的要求,每位专业教师要详细制订锻炼或调研的计划,明确实践内容和锻炼目标。同时,还要积极鼓励公共基础课教师,结合自己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特点,本着为专业服务的宗旨,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调研,使公共基础课教师了解不同行业、企业、岗位对职工文化素质的要求,从而理解不同专业培养目标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个性差异。

第三,科学评价。职业院校要逐步建立起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考核评价体系,鼓励和引导广大专业教师积极走“双师型”教师的发展道路。学校在对“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中,不但要看其“证”,即与本专业相关的各级各类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更要观其“行”,即考核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并将考评结果与教师的津贴等直接挂钩,使专业教师能够形成真正的竟争意识,增强其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紧迫感。

3.加强职业院校的校本研究,重点培养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

第一,为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阵专变创造条件。职业院校可以邀请知名职教专家来校举办专题讲座,或组织教师参加职业教育研究活动。通常来讲,专家们的精彩讲座可以拓宽教师的视野,启发教师的研究思路;让教师们亲自参与职业教育研究活动,可以着重培养他们理论思考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

第二,校本研究要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以“课程”为中心,重点解决如何将“知识阵”转化为“技能”问题。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职业教育一定要“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技能”,因此,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在开展校本研究时,要从专业出发,尽量淡化纯粹的理论性研究,开展应用方而的实践研究。广大教师要本着“问题”,即“课题”的思路去挖掘研究,采用实践研究、实验研究、行动研究等方法,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教科研能力。

4.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强化专业教师科研开发能力。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形式,也为职业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教师科研开发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职业院校可以选派专业教师深入行业企业,让他们贴近产业、融入企业。在行业和企业里,专业教师可以与企业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合作研发,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换代。同时,将“教学、教研、生产、实训’,构建成一条完整的事业链,让教师不断地把行业企业中的最新技术与成果引入课堂教学。此外,专业教师也可以将一些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带到企业,向实际操作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人员请教,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新技术研发能力。

篇5:公共管理实践论文

公共管理实践论文

公共管理学的实践是怎么样的?我们该怎么实践?实践后要写的论文又是怎么样的?下面一起来看看公共管理与实践的相关论文吧!

论文1:公共管理新理念及社会实践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传统的政府公共管理理念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的政府公共管理模式过于片面化,在很多方面缺少相应的政策,影响了我国公共事业的发展。

在政府和相关人员的不断改革和探索下,政府公共管理新理念被研发出来,并逐渐在社会中扩展了运用范围。

文章针对政府公共管理新理念和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进行分析,希望有利于我国政府公共管理新理念的进一步落实。

[关键词]公共管理;新理念;社会实践;分析

0引言

随着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的展开,深刻分析了党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肩负的历史任务,在客观分析党的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党在新的形势下自身存在的问题,把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作为目前重要的发展目标[1]。

在这一前提下,政府相关人员根据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断结合新时期社会发展的现状,制定了我国政府公共管理新理念,公共管理新理念的提出意味了我国新一轮政府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的开始。

随着公共管理新理念的逐渐落实,有效的解决了政府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促进了我国公共事业的发展。

1公共管理新理念

公共管理新理念打破了传统公共管理理念的束缚,把以前政府一手承包的项目逐渐下放到人民群众手里,政府给予技术上和政策上的扶持,不直接参与到其中,注重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的培养,积极开展社会公益项目,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运用市场和社会力量推动公务服务社会化。

进一步的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思想,使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了保证。

2传统公共管理理念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公共管理理念影响,政府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了很多问题,影响了我国公共事业的发展,使部分人民群众的自身权益没有得到合理的保护。

2.1公共管理理念和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管理理念和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

下岗工人的安置、城市建设中拆迁居民的赔偿、计划生育等等和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没有得到更好的处理,部分地方政府在处理拆迁问题上,对人民群众态度恶劣,使用不法手段进行逼迫搬迁,使人民群众自身合法的权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激化了人民群众和公共管理理念之间的矛盾[2]。

在面对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部分人民群众受条件限制,接受的文化水平较低,自身素质和职业技能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造成了大量失业的情况,使我国部分人民群众产生盲动心态。

2.2公共管理理念在新形势下的不足

我国政府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为了缓和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政府加强了向公共政府前进的脚步[3]。

但是,在新形势下,公共管理理念中的不足之处显得越加明显,政府在发展过程中提出先带领一部分人富裕起来,再逐渐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造成了部分人利用不正当的途径获取了社会的公共财物,使人民群众之间的贫富差异拉大。

从另一方面讲,我国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国家价值观被部分人民群众误解或者变向的理解,在现实生活中,造成了金钱至上的观点,不论什么事物都通过金钱进行衡量,使人民群众的心理逐渐变得冷漠。

2.3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法力度仍需加强

目前,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部分人民群众已经懂得运用国家的法律法规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但是,由于我国的部分法律法规过于缺少或者处理方法不够全面,导致很多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实际生活中,仍然存在部分执法人员利用手中的权限侵犯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现象。

这都说明了政府还应该完善法律法规和加强执法力度。

3政府公共管理新理念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

政府公共管理新理念不断的在社会中加强了运用范围,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就业问题,提高了执法效率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保证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发展。

3.1政府授予企业经济权

在公共管理新理念的背景下,政府通过授权或委托一些私人企业去经营公共领域的项目。

例如:自来水供应项目、电话项目、供电项目、房产项目、食品生产项目等等,政府不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经营中,对有关项目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从中起到监督的作用,缓和了人民群众和公共管理之间的矛盾,确保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3.2鼓励人民群众参与到公益事业中

为了确保我国的弱势群体的稳定生活,政府一方面大力宣传公益事业的重要性,普及了公益事业的相关知识,加强了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的培养,让人民群众对公益事业有了更多的认知[4]。

另一方面,在政策上给予大力的支持,吸引和鼓励人民群众参与到公益事业中。

例如:成立贫困基金会,对我国有困难的人民群众给予及时的帮助;设立社会保险和退休保障,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稳定;建设平价住宅房,针对我国较为贫穷的人民群众给予物质上的保障;创办养老院、残疾人福利中心等这一系列公益活动的开展都是为了更好地保证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3.3加强监督力度

近年来,我国政府针对相关法律法规有了进一步的完善。

在传统的公共管理中,部分相关人员通过法律法规的漏洞,对人民群众的自身权益造成了伤害,在公共管理新理念中,政府不仅完善了法律法规,还加强了监督力度和执行力度,成立了单独的监督机构,加强了执法人员的品德培养,让执法人员意识到自身的责任与义务。

同时,对于侵犯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不法分子,政府加强了处理措施。

4总结

综上所述,政府公共管理新理念的实践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从政府授予企业经济权,鼓励人民群众参与到公益事业中以及加强监督力度几个措施中可以看出,应该加大公共管理新理念在社会中的运用范围,从而更好的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

主要参考文献

[1]姚引良,刘波,汪应洛.网络治理理论在地方政府公共管理实践中的运用及其对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J].人文杂志,(1):76-85.

[2]鞠桂富.现代公共管理理念在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监督管理中的运用———以江苏宗教工作实践为例[J].中国宗教,(9):56-59.

[3]黎映桃.论当代公共政策的价值目标———取向、界说与评价途径[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6):716-724.

[4]魏冰.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启示[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4):16-19.

论文2:公共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公共管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整个学科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实践教学体系是否完善会影响到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国家非常重视高等学校本科实践教学工作,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颁发《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等文件,强调要创新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育部20颁布的《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定位方向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

基于此,本文结合公共管理学科特点,尝试构建完善的公共管理实践教学体系,以适应当前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定位,进而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

一、公共管理实践教学体系———“三位一体”

所谓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公共管理各专业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中各要素相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体包含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现途径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等要素,它们各自发挥作用,又协调配合,发挥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功能,

本文是指通过构建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的“三位一体”公共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公共管理实验教学和公共管理社会实践与理论知识讲授的有机结合,更好地指导公共管理领域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

“三位一体”中的“一体”是指整个公共管理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实践教学,相对于纯理论教学而言,是在公共管理给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活动形式。

篇6:新一轮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新一轮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本文在分析公共英语课程现状、解读新<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基础上,论述了新一轮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内容,提出以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为宗旨,建立多元化、个性化的.公共英语教学模式的必要性以及基本思路和实践模式.

作 者:宋梅梅  作者单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广州,番禺,511483 刊 名:疯狂英语(教师版) 英文刊名:CRAZY ENGLISH TEACHERS 年,卷(期): ”“(6) 分类号:H319 关键词:公共英语   改革   多元化   个性化  

篇7:浅析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学论文

浅析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学论文

专业英语课程的作用应该是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英语这个语言工具,从而能够自学专业知识。然而,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的专业英语教学质量受种种因素制约,基本达不到上述要求。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专业英语的教育结果就是记住了几个专业词汇而已。这样的教学质量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更不能满足社会对教育的期望,急需进行改革。我国在调整专业设置后.突出了公共管理专业的地位,使之成为重要的专业门类。经济和文化交流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展,使得专业英语在公共管理专业教学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英语学习是新旧知识不断结合的过程,也是语言能力从理沦知识转化为自觉应用的过程。由于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本身的独特性.决定了必须对其进行深人细致的研宄,把握其中的规律,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水平和素质。

众所周之,公共管理专业起源于西方,外文文献特别是英语文献丰富,而且更加具有权威性,而且知识更新较快。所以为了能够更好掌握这门学科,英语学习的必要性就显而易见了。公共管理专业英语属于交叉领域,是公共管理专业知识与英语的结合,这就要求学习过程的参者既要具有相关的公共管理专业知识,又要具备一定的英语运用能力。在经过普通大学英语的教学训练后,学生应该掌握了相应的听书读写的技能。在此基础上,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学应围绕英语这一重点,把它视为是以公共管理知识为内容的英语教学,强化针对公共管理专业的英语训练,加深学生对公共管理知识的理解,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对公共管理专业英语的运用能力,避免同普通大学英语教学的过多重合,突出公共管理,集中精力于公共管理领域的英语学习。使学生掌握专业词汇,能够阅读专业文献,了解专业文书的写作,为以后的学习研宄和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话言环境缺失

学习过程的参与者与国外的先进的公共管理知识接触较少,难以形成直观印象。无法真实、可靠地还原信息,而且所学习的内容与教材无法与我国的公共管理实践相比较,使得教学效果的提高不甚理想。

2.教师专项训练缺失

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学要求教师具有坚实的公共管理专业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故普通大学英语教师难以胜任。而大部分公共管理专业教师的英语运用能力有限,又缺少在国外公共管理领域的实践经历,难免出现纸上谈兵的现象。

3.学生的学习动机缺失

在很多情况下,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缺乏,创新困难,减弱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很难再实践中得以应用也是学生学习动机缺失的原因之一。

二、改善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学的途径

环境的变化使得创新成为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学的必然需求.应当不断地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全方位的创新,将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引入到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首先,从教材出发,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材的目的是为有专业背景的学生和读者学习公共管理专业英语和提高交流能力的有效学习途径,同时它又为英语语言类专业背景的学生和读者可以学习相关专业的基本原理和框架性专业知识。它的选材应该设计合理,涵盖了公共管理专业的基本知识,专业内容,语言规范,条例性强,能系统的呈现公共管理方面的知识体系。我们应该组织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编写一些我国学生英语水平的'简易公共管理专业的阶梯似的英语教材和课件,方便不同英语水平学生的不同需求。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应当使学生正确认识公共管理专业英语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学习公共管理专业英语在全球化时代同提升自身能力和获得竞争优势之间的必然联系。了解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和现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引导学生进人学习角色,形成积极的内在动力,有效应对外部压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组织和指导功能。通过演示、问答、讨论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整理和归纳教材中的碎片化信息,在师生间形成健康的双向互动关系。教师要向学生示范成熟的学习模式,并帮助其寻找适合自身的学习模式。使其获得成就感和学习的满足感,克服焦虑感和挫折感,保持长期的学习热情。

文化教育是学习和应用语言的基本需要。为了在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体现人文精神,可以采用导入法、分类法、比较法和融合法等,减少文化差异对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学的不利影响。依据知识的关联性,增加文化导人,拓宽语言输人渠道,向学生传递国外公共管理的背景知识和思维方式,帮助其顺利地掌握知识。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可靠信息.使用视听资料还原现场.减少信息失真.丰富教学内容,改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指导学生使用网络工具.获取对国外公共管理的直观印象.提高学习的效率。

篇8: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与途径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与途径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严重不足,为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笔者所在学院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建立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积极走校企合作之路,拓宽了技术院校的训练培训途径.

作 者:张雅丽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技术学院 刊 名:职业 英文刊名:OCCUP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 

篇9:职业院校会计实践教学思考论文

摘要:在陈旧的教学模式下,职业院校的教学工作模式相对较为传统,以往的教学体系不能够较好的满足当前的社会发展需要。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工作的质量,严重影响职业院校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在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社会各行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和标准在逐渐的提高,这就需要职业院校对会计实践教学工作进行相应的改革,不断分析和探索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问题的轻重程度来制定相关的解决对策,以此实现提高职业院校会计实践教学工作的水平,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本文将重点阐述职业院校会计实践教学的基本情况,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措施。

篇10:职业院校会计实践教学思考论文

伴随着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水平的逐渐提高,各行各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在不断的提升,这也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重要基础条件。市场对职业院校向其输送的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和时间经验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职业院校教学以理实一体化教学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技能,以满足企业日常会计的需要。这种社会形势下,职业院校会计实践教学工作遭遇的挑战性逐渐升高,所以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学工作者应当立足现实的发展情况,探究其中存在的重要问题,根据市场的发展需要拟定相关的解决对策,从而提高当前会计实践教学工作的有效性。

一、职业院校会计实践教学的基本情况

职业院校会计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主要是为了培养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人才,为社会企业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条件,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不仅如此,职业院校会计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也是新时期的社会发展需要,这也关系到社会各行业发展的重要保证。会计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是保证会计专业学生能够有效进行实践的重要前提。会计实践教学工作开展的理念在于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水平,培养较为敏锐的洞察能力、社会反应能力以及认真的处事态度等。就当前的发展现状而言,下列几种因素的存在会影响职业院校会计实践教学工作的发展质量。主要有: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影响会计专业学生的发展情况、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类型的会计准则、不同类型的商业活动对会计的需求也不同以及职业院校本身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工作的方式以及目标等等。这些因素的存在都会影响职业院校会计实践教学工作的基本情况以及实际的教学工作质量。

二、当前职业院校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学工作者的实践经验较为匮乏

在当前的教学情况下,许多职业院校在会计专业教学方面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工作,而忽视了实践教学工作的发展。这种教育理念下,教学工作者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型受到较大程度的束缚。许多职业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师是从学校直接毕业之后加入教育事业中,因此会计教学工作者的实践经验较差。这种情况下,教学工作者的教学方法大多是依靠书本理论知识,缺乏现实的实践经验做支撑。

2.会计实践教学内容同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中国职业教育中,会计课程具有固定化的模式,导致其知识点狭隘,准则孤立,并且缺乏开放性和变通性,使得教学工作无法摆脱传统条条框框的限制。这种情况下,职业院校会计实践教学工作者不能够较好的、完整的理解教学工作的宗旨和目标。在实际的会计实践教学工作中,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花费大部分的时间来学习会计,在经济学知识和管理学知识学习方面花费的时间相对较少。但是在这种时间分配的情况下,会计专业的学生仍然会认为会计学习相对较难。

3.会计实践教学的理念、方式创新程度差

目前,职业院校会计实践教学工作是其实践教学工作的代表,同时也是应用教学工作的典型。过于重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却忽略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忽视了会计准则和道德教育工作,没有更好的引导学生的发展。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下,教学工作者过于重视书本,在教学中主要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按照课本的顺序开展教学,因此直到整个课程结束学生都可能无法对该课程有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并且更难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工作中,主要是在训练教室开展实践教学工作,缺乏实际的操作学习条件,同企业之间的协调性较差,实践教学方式创新程度差。

三、解决职业院校会计实践教学问题的相关对策

职业院校会计实践教学工作决定了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

1.加强会计教学工作者的实践教学经验

职业院校在聘用会计专业教学工作者的时候,应当综合考虑教学工作者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工作水平。如此才能够更好的保证教学工作者在实践教学工作中,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经验。不仅如此,职业院校管理工作者应当组织对会计专业教学工作者开展培训工作,以此来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职业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工作者自己也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够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会计专业人才。

2.提高课程和教学内容设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当前我们国家的职业院校在会计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设置方面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职业院校看来及专业学生的学习效率。会计专业课程相对较为繁多,而且课程设置重复频率相对较大,这就大大降低了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当重点突出会计实践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尤其是要重点突出初级财务会计和中级财务会计实践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应当有效规划企业财务管理、审计、税务、成本会计、统计学等课程内容,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课程。同时也要不断的改进实训基地的质量,完善相关的教学设备,为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3.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

改变传统的教材内容,摈弃古板的教学模式,综合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实践学习的热情。这就需要教师动脑筋,制作形式多样的课件,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在职业院校会计实践教学工作中,还应当不断加强改进教学方法的强度,逐渐发现职业院校会计实践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目前的教学工作弊端,不断的改进和调整,从而提高职业院校会计实践教学工作的效果。教学工作者要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设施的便捷性,利用现代教学设备来提高实践教学工作的有效性。最后,要建立完善的会计实践教学工作体系,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依照现实情况来制定改进措施,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四、结论

伴随着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会计专业教学面临的挑战在不断的增多。这种情况下,就必须不断改进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工作模式。相关教学工作者要不断强化教学目标的设定工作,提高教学工作有效性,制定可操作性的教学计划。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职业院校自身也要不断投入足够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依照职业院校内部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工作的情况来制定相关的实施措施。不断充实和完善必需的实训条件,引入有较大市场占有率、具有代表性的财务软件作为实训工具,创造与现代企业会计实务环境相符合的实训条件,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学生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学习能力,改善相关的学习环境,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政府部门也要不断的提升政策和资金支持的力度,改善当前职业院校会计实践教学工作的现状。

参考文献:

[1]齐梅.促进辽宁省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以会计学专业为例[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01):120-122

[2]孙莉华.对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有关问题的思考[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02):90-93

[3]郑婕.关于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之思考[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45-48

[4]李香者,赖昆鹏.本科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03):120-127

[5]祖国峰.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1+1+1”模式探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98-104

[6]郭天文.中美财务会计核算中存货的处理差异分析[J].品牌(下半月).(11):63-68

篇11:职业院校有机化学教学改革实践策略论文

职业院校有机化学教学改革实践策略论文

有机化学作为其他专业学科的基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社会的适用性也比较大。作为职业院校应努力改革有机化学教学,促进有机化学教学水平以及质量的提升。当前职业院校的有机化学教学中,学生存在着知识面不全,理论知识欠缺等现象,教师与学生都疲于教学,教学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需要要从多方面着手,实现有机化学教学改革,促进有机化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职业院校有机化学教学的现状

以往的职业院校有机化学教学中,有机化学的理论教学模式主要先讲理论,然后进行实践,也就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在掌握有机化学理论的基础上,然后通过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对有机化合物的物理以及化学性质进行证实。这种教学模式一直在很多职业院校中应用。现阶段,我国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也在逐渐发生变化,现有的传统有机化学教学模式与当前职业院校的教学理念并不相应,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离。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技术性的应用人才,是理论过硬并且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人才,而并不是研究性的人才,因此就需要加强对实践教学方式的重视程度,这就使得有机化学的教学手段以及内容需要进行全面的改革与创新。

二、职业院校有机化学教学改革实践策略

1、转变教学理念,实现新的教学内容构建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职业院校的有机化学教师需要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思想,不必注重传统教材的系统性以及科学性,而注重知识的实用性,注重学生素质能力的提升。树立科学的教学思想和理念,转变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促进有机化学教学效果的实现。还需要注构建新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需要注重广度上的必需以及够用。注重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满足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规律。教学内容越基本、越概括,学生就会越适应问题,越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有机化学教学内容的构建需要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其创新意识以及思维能力,应为学生安排一些应用型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分析,注重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以及速度,注重教学内容的启发性。有机化学教学中,还需要将最新的教学成果以及技术引进,注重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人文精神。

2、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有机化学教学效果在教学方法上,需要注重观念到方法上的转变,促进有机化学教学水平的提升,教学中教师不在权威性的地位,而是教学的指导者和引导者,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理论与实践中,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注重问题的解决,强化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融会贯通,强化学生的实际能力。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科学的使用多种教学工具,通过实物或者实验开展教学。教师可以通过项目教学法,设定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运用网络信息平台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促进有机化学教学效果的顺利实现。例如,在学习杂化轨道理论、烷烃的构象、反应历程以及各种有颜色变化、沉淀生成的反应等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制成三维动态画面展给学生,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能够使抽象的教学问题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论和掌握,促进教师教学效果的提升。

3、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要注重实验教学,强化学生的实训力度,促进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实训训练可以利用基础性的实验开展,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践教学中,结合实训学习,让学生在实践教学提升自己的'实践技能。实践教学中,实验教学的教学大纲以及规划需要注重操作性,规范学生的操作习惯,注重知识的先进性以及适用性。实践的形式应是多样化的,可以是学校的实验室,也可以是专业学科范围内的企业、工厂等,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在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创新思维以及探索精神的强化。

4、强化教学考核,全面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在职业院校的有机化学教学中,应注重考核,科学的考核方法能够了解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知识的程度,促进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这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为了使学生的成绩能够更好地反映出学生有机化学的掌握情况,教师在考核过程中需要加大考核力度,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过程性的评价应占到整个成绩的5成,理论成绩占到最终成绩的3成,学生的平时成绩占到2成,通过科学、真实的教学评价方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从而实现有机化学的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当前职业院校不断发展,职业院校的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主动性,强化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有机化学教学中,需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使学生能够明确实际应用的学习方向,注重实用性的知识,培养出全面的、复合型的人才。

篇12:公共体育课程构建与实践论文

公共体育课程构建与实践论文

一、引言

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再加上学生自身的主动性比较差,进而使得公共体育课程的开展只有理论,却没有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提升。而我们都知道,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主要目的还是实现户外教学活动的开展,进而实现学生理论与实践双培养和提升,而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却发现,部分学校是只开展课内课程,部分学校只开展课外课程,没有实现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开展和执行,进而使得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倘若这一问题不能够被很好地改善和解决,将严重影响公共体育课程的开展质量。由此可见,探讨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的重要意义。

二、公共体育课程开展现状分析

几乎每一所学校都会设立公共体育课程,但是不同的学校针对于该课程的开展情况却是各不相同的,大部分学校的公共体育课程的开展都是以理论教学的方式为主,也有部分学校会开展实践教学,但是却并没有很好地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的良好结合,进而使得公共体育课程的开展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同时,也因为教师对公共体育课程的开展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进而使得很多学生针对于公共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都不是很高,参与性也不高。新课改以来,对于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并且要实现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升,进而促进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要寻求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而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执行。

三、在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方法与措施

(一)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之所以很多学校都缺乏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建立,是因为学校的课程体系的建设不够合理,大部分的.学校针对于公共体育课程的设置都缺乏相关的要求,换句话说,就是没有实现“课内外一体化”的理念的渗透,进而使得公共体育课程的设置和开展存在很多的问题。为了实现这一问题的改善和提升,学校应该实现合理的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求针对于公共体育课程的开展要实现半理论半实践的方式,上半节课主要讲解理论知识,下半节课为实践课程,且理论课程所要讲解的内容和实践课程的内容一定要一致,进而实现理论与实践双结合,促进公共体育课程的开展和执行。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体育俱乐部。为了实现“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建立,除了要做到以上几点之外,还要建立体育俱乐部。学校可以建立体育俱乐部,设置各种各样的体育设施,并为其搭配对应的体育器材,学生除了可以在课堂教学的时间内完成相关的体育活动以外,也可以在课外的时间去体育俱乐部参加体育活动,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由此可见,除了可以通过改善课程体系的方式来实现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建立以外,也可以通过建立体育俱乐部的方式来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立,进而促进公共体育课程的开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目前针对于公共体育教学,很多学校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结合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在公共体育课程中开展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方法和措施,希望在本文相关的一系列的建议和措施的帮助下,可以促进我国公共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威.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才智,(13):172+174.

[2]张颖.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140-142.

篇13:公共管理转型的途径浅析论文

公共管理转型的途径浅析论文

一、有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市场机制的有效发挥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公共服务的社会化可通过对市场交换制度的利用,实现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的提高。我国政府的职能依据具体的国情进行转变,并善于引入先进的西方国家市场化管理方式,去粗取精,以实现我国政府体制的科学改革,实现传统社会管理社会化转型的全新管理模式。具体体现在:

1.转移可由社会承担的政府职能,由社会中介组织执行。政企职能错位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政府职能的转移,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

2.扩大市场准入领域,放松限制。我国公共管理社会化转型的实现需要放松对市场的限制,不断扩大市场主体准入的领域。

3.建立良好的法律与制度环境,完善各类相关规范制度,有效的解决市场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二、积极培育社会自治能力

公共事务的治理与资源的创造、分配由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组织共同参与,两者的合作可形成伙伴关系,政府与社会呈现的多中心治理结构合作模式,可打破政府对公共管理权力的垄断,有助于社会自治能力的培育。社会中介组织对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可作为重要的`社会力量有力地推动公共管理的社会化转型。社会自治能力的培育能有效加强社会组织化程度,促进我国公共管理的社会化转型。政府的科学规划有利于非政府组织的有序发展,有关发展措施的制定,使其适应社会与市场的实际需求。与非政府组织相关的基本法与专项法规体系的制定有利于非营利组织的蓬勃发展,这些规范内容包括以下五方面:

1.以民间组织相关基本法律的制定作为基础,对民间组织登记管理专项法规体系进行修改和完善。

2.对管理和社会监督机制进行完善。目前的监督管理措施很难对非营利组织进行有效监督,通过政府对非营利组织建立健全自律和问责机制以及审核制度和规范章程,可以有效的规范这些组织的行为,帮助其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

3.随着非营利组织的快速发展,应对早期的法规进行调整,对民间非营利组织实施优惠政策,对公益捐赠减免税方面的法规政策进行落实。

4.在政*财政支持与其它扶持措施下,制定并发布非营利组织员工就业与社会保障方面的相关规范制度,利于非营利组织吸收人才。

5.政府变革规制,从制度上给与非营利组织参与政治的权利义务,让这些组织可以及时、有效地表达自己对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的意见与需求。

三、结语

公共管理社会化转型的实现得益于政府职能的转变,通过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以及改变私人部门的管理模式,利用社会力量将政府职能以各种方式向社会化进行转型,这样的转型方式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社会运行机制实现自主管理,最终达成我国公共管理社会化转型管理模式的目标。

篇14:公共体育培养目标和实施途径论文

公共体育培养目标和实施途径论文

在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是一项公共基础课程,其应用目的在于将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均发展良好的、社会需要的技术性专门人才培养出来。近几年,为对高职院校教育与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改革发展需求相适应,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改进了其教学内容。在“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指引下,确定了相应教学理念,即将教育目标设置为育人,将教育导向设置为就业,摒弃以往体育教学体系中的传统目标,对新型体育课程模式予以积极探索,打造出一种契合当前教学改革发展的新型体育教学体系。

1当前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是终身体育事业于学校之中的重要环节,由于许多高职院校学校对专业技术能力过于强调,对体育课缺乏重视,导致其发展现状存在诸多问题,如较为陈旧的学校体育基础设施、严重缺乏相应体育场地与体育器材、相对滞后的体育场馆建设、学校对体育教学课程与教学大纲的设置缺乏统一性、传统陈旧的体育课程内容、学生自我锻炼意识不足等等,造成了学校中缺少良好的体育环境与体育氛围、学生对体育课程不够重视等一系列现象的出现。教师应具备最基础的能动性,对相关困难予以克服,深入钻研教育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学习活动。1.1传统教育方法难以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公共体育教学模式仍较为传统,即教师只是一味地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只是一味地被动学习,此种教学模式过于封闭与陈旧,对教师在课堂中的主体位置过于强调,对学生的主体作用与体育教学内容有所忽视,不够重视学生能力、兴趣的培养与个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并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与积极性,使学生难以对体育课程产生学习兴趣,令学生长期处于“身顺心违”的状态下,对其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不利,导致“健康第一”的教学目的难以实现。在此条件下,许多教师也身心俱疲,无法点燃自身激情,并将自身专业特长与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1.2体育教材与高职院校教育特点不符。许多高职院校所采取的体育教材为普通学校体育教材,其与自身的实际情况不符,许多教师仍将传统体育师范教学内容作为如今的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授课内容,此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职院校特色的体现,致使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的不够突出。1.3成绩评价模式过于单一。目前,大多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用来评价学生公共体育成绩的方式为传统百分制的项目考测,此种方式无法对学生与学习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变化情况进行直接反应,也无法表达学生在某学习领域或某项学习内容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实际情况。此种现象导致了学生公共体育课程参与过程中的努力、付出及态度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肯定,逐渐丧失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愈加缺乏对公共体育课程进行学习的信心。

2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

2.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职院校应以学生的实际层次为依据,在对社会变革有所适应的条件下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学习状态,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学习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利用普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方式,先让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程进行普修,再令其对自身兴趣浓厚的公共体育教学内容进行选修。高职院校在选择具体体育项目时应充分考虑学校现有的场地、器材、师资状况与学生的爱好、能力、身体条件及适应性,以教师自身专业特长与学生具体情况作为基础,对教学计划进行制订并充分落实。可将选修课内容设置为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体育舞蹈、健美操等,让学生以自身兴趣爱好为依据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体育内容,令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情况下对体育基本知识技术、锻炼方法予以掌握,充分提升学生自信心,使其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与竞争能力。2.2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应使高职院校学生养成与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锻炼意识。相关研究指出,我国学生的健康水平在近些年来得到了一些改善,但仍需注意其在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近视程度与肥胖程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需对公共体育课程与学生体育活动的改革力度予以进一步加强,对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具体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解决,选择如有氧健身操、中长跑等既存在一定运动负荷又可对学生身体素质进行有效提升的体育项目,以此对学生心肺功能予以改善,提升学生的耐力与体能。2.3培养学生意志与人格。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为独生子女,需对其坚强的意志与优秀的人格进行培养。可使学生在严格的体育课堂常规中养成良好的纪律行为,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如毅力可通过中长跑培养、勇敢精神可通过体操与障碍跑培养、团队精神可通过篮球、排球、足球与接力跑等项目培养。2.4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高职院校应创建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其切身感受体育运动的魅力。教师应以实际教学内容为依据对上课场地进行布置,使其尽量合理美观。应给予学生干净清洁的教学场地,使学生置身其中可产生振奋、积极的情绪。可利用色彩搭配合理、造型合理的器材布置来改善学生心情,使其保持身心愉快。还可通过音乐来促使学生身体尽快达到最佳运动状态,尽量提升学生审美、爱美与创造美的能力。

3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实施途径

3.1赏识教育。因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成绩往往不是很理想,在中考或高考中的失利令其心理素质相对较差、缺乏自信心。此种状态下,教师需对其进行充分鼓励与正确引导,帮助其正视自己,对自卑心理予以克服。教师应予以每一个学生充分的理解与信任,挖掘学生优点并使其得到尽量发展,多对其进行鼓励,为学生创建更加快乐、自由、宽松的体育教学空间,使学生充分相信自身能力。赏识教育的重点在于教师放下身段,融入到学生中去,细心聆听学生的心声,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实现教育零距离的目标。3.2精神满足教学法。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只有在因学习成功而产生鼓舞的时候才出现。在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让学生获得成功,以此对其学习兴趣予以激发。例如,在篮球教学中利用降低篮架高度的方式使学生体会成功灌篮的感觉;在学生学习跨栏时利用橡皮筋替代横栏使学生恐惧心理得以消除,从而体会成功跨栏的感觉;在排球教学过程中,通过降低排球网高度的方式使学生体会飞身扣球的感觉等。高职院校体育教师需对新型教学方法进行持续的发掘与探索,利用精神满足教学法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快乐。3.3阶梯式成功教学法。教师可以学生的性别、年龄、兴趣与体质为基础对其进行分组教学,为不同条件的学生增设不同的.课程内容,使每个学生都能接触到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排球等具有一定对抗性且具有较大运动负荷的项目是多数男同学较为喜欢的比赛项目;羽毛球、乒乓球、排球、毽球等具有较强趣味性且运动负荷较为适宜的项目是多部分女同学较为喜欢的比赛项目等等。高职院校教师需在选择选学教学内容时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使学生开心、愉快地享受体育运动。为学生建立起个人档案,以学生每个学期的实际进步幅度作为期末成绩评定评分的标准,让每个学生都充分感受到阶梯式成功的快乐,实现对自我的持续挑战与超越。3.4成就目标教学法。可将情境教学模式应用于实际课堂中,使公共体育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个不同情境,令学生在学习每个情境的过程中对体育技能进行掌握,对自身整体素质进行锻炼。成就目标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可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在每个情境的实施过程中为其制订特定的目标,使学生带着明确目的进行整个学习过程,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应用成就目标教学法时需注意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教师主要负责的工作为指导,需对学生能力予以充分信任,切勿对成就目标的实施采取过多干涉;教师在对成就目标进行制订时需对学生专业与职业特点予以充分考虑,不可将成就目标设置的太高,避免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无法完成成就目标而受到打击,导致其学习效果受到影响。

4结语

在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应对其具体特点予以充分发挥,围绕学生发展的目的,将课堂教学模式建立起来,对高职院校体育的教育功能予以强化,培养学生拥有终身运动的生活方式与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张有智.阳光体育理念在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改革中的实施[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9(5):94-95.

[2]戴志燕,黄欣加.基于职业导向的高职院校公共体育多元化课程模式重构[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17(3):150-151.

[3]罗晓勤.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育”四个主线,一个模式"体系的构建——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四川体育科学,,36(3):121-124.

[4]刁军辉.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实践研究——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户外攀岩俱乐部教学为例[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8(6):68-70.

[5]王鑫鹏.高职院校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公共体育课程体系优化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运动,2017(21):132-133,81.

篇15:职业院校速冻食品加工技术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速冻食品加工技术是职业院校食品加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型较强的学科。职业院校的学生与其他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相比,普遍存在基础知识较差,自律性较弱,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部分学生存在厌学的现象,在教学方法上应区别于其他院校。

课堂教学和任务驱动是学习速冻食品加工技术的主要形式,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正确掌握不同速冻食品加工工艺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并具备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完成这门课程的主要目标。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手机进课堂、任务驱动法和完善课程考核体系三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手机进课堂,让学生“活起来”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尤其是职业院校的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玩手机现象越来越严重,控制起来相对困难。各学校也出台了相关制度来约束学生上课玩手机的现象,但效果并不是很显著。针对目前职业院校学生的基础及速冻食品加工技术课程特征,从四个阶段来设计手机进课堂教学模式。

1.1课前设计

依据课程教学大纲、教学目标上传相关教学资源,将每节课的课件、相关知识链接和实验验操作步骤上传到课程QQ或微信公众平台中,以动画形式自动播放,配背景音乐,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1.2课前学习

教学资源上传后,所有学生的手机会收到相关提醒。学生登录到公众平台,即可观看本节课程视频,查看教师发布的知识点、实验操作关键点等学习任务,提前完成对本节课的预习。同时在学习资源活动栏中创建答疑、讨论的问题,并让学生找出本节课主要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同时教师定期登陆公众平台,查看学生自学情况,对学习进度为0的同学,在通知栏中发通知提醒该生,并作为上课重点提问对象。

1.3课堂教学

①在签到栏设置签到标志,保证每位同学都能按时到位。课堂教学前,根据课前疑难问题开展新课的引入。②重难点串讲。教师结合疑难问题针对性的讲授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并让学生区分重点与难点。③分组讨论。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设计相关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并分别由各组代表学生讲述本组讨论结果。④交流答疑,根据讨论结果,巩固本节课学习目标、重点难点。⑤布置作业。

1.4课后互动

根据本节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小组分别设计相关产品的加工工艺,在设计过程中遇到问题提交至课程公众平台,可在讨论区讨论、交流与留言。

这种手机进课堂的教学模式,既保证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又避免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手机公众平台的建立,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也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前、课后,丰富了学生业余学习。

2任务驱动化,让学生“动起来”

实验操作是速冻食品加工技术配套的课程,通过实训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典型食品的加工工艺,熟练使用相关生产设备,而传统的实训教学中,学生仅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提供的配方和要求开展,这种被动的接受,不仅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性,还给那些钻空子的学生提供了机会。

2.1任务提出

实训任务开展前,根据上课所讲理论知识,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等因素确立实训项目,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其具体任务如下:速冻水饺加工及品质控制、速冻汤圆加工及品质控制、速冻粽子加工及品质控制、速冻芝麻球加工及品质控制、速冻畜禽肉丸加工及品质控制和速冻果蔬制品加工等,通过实验操作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2.2任务驱动

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来设计课程任务,学生以团队形式完成任务,每个团队都应选出1位基础知识扎实而且有责任心的同学来担任小组长,组长的任务是帮助各团队制定出完成项目任务的详细计划,督促团队成员完成任务,协调团队成员共同解决问题,并协助老师传达教学任务。团队成员应合理分工,每位成员在团队中都应有相应的任务。

2.3成果展示

任务完成后,将产品展示于公共平台,学生根据产品外观形态分析问题的关键所在,并找出相应对策。通过多组展示对比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参与进来,逐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团队协作的意识。

3完善课程考核体系,让学生“比起来”

张剑等[1-2]研究表明,传统的期末书面考试课程考核体系,由于考试时间有限、卷面题量有限和学生发挥失常等因素,有时仅能片面反映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相对较为完善的“过程+成果”的课程考核可全面反应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相关技能熟练操作程度,过程考评主要体现在出勤、手机平台课前预习、作业完成、课后答疑回答和任务驱动成果展示情况等,成果考评主要是学习评价和技能考核。学习评价重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完成学习目标为依据[3-4]。实践技能考核的考场主要从理论知识掌握、技能操作熟练程度、产品效果评价三全面考虑。这样的考评方式,学生不仅掌握了理论要点,还学会了实际操作。针对“过程+成果”的考评方式,通过抓拍照片、录制视频的形式上传至公共平台,并评出冠、亚军名单,同时鼓励学生多参加省、市级组织技能大赛,逐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4结语

教学改革是一项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复杂工程,在职业院校的教育中,必须以正确的教学方法为基础,以合理的考核方式为向导,以培养社会有用人才为目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来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高质量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商玉梅.大规模在线课堂下材料力学教学模式初探[J].石油教育,2014(6):12-14.

[2]张 剑,刘红才,李梦琴,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农产品加工(学刊),(10):153-155.

[3]张淑英,张社国.“过程+成果”考评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9):158-160.

[4]黄勇鹏.绩效导向的高职类微课资源设计[J].教育与职业,2014( 24):155-157.

篇16:公共管理实践教学论文

公共管理实践教学论文

学好一门课程很多人说实践教学才是最重要的,那么实践和教学之间又有什么关系了?在公共管理学里又有什么关系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关于公共管理学实践教学的相关论文吧!

论文1:提高实践能力公共管理论文

一、依托教师科研项目的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依托教师科研项目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国家和学校两级单位均设立了不同级别的大学生创新项目,以刺激大学生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创新活动来提升其能力,但如果其指导教师没有兴趣或动力来指导学生,该创新项目不会达到其预期效果。

为此,依托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来研究大学生的创新项目可以实现指导教师与学生共赢的局面。

一方面,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师,尤其是还没有指导研究生的青年教师,其有强烈的愿望指导若干本科生来参与其科研项目,原因在于公共管理学科的科研项目具有实践性,需要教师与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相应的资料;另一方面,

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创新项目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可以使得学生与指导教师有更加紧密的交流时间与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知识学习能力。

2.依托教师科研项目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可行性

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与大学生创新项目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是可行的。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其主要职责有三个方面:教书、科研和社会服务。

科研是大学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每位教师都会具有不同等级的科研项目,而科研项目本身具有创新性的特点,为此将教师的科研项目与大学生的创新实践项目相结合,有利于确保大学生创新项目处于学科前沿位置。

对于本科生而言,选择指导教师所从事的科研项目作为创新项目,有利于获得指导教师更加专业化的指导。

二、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实践项目的过程管理

对于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项目的管理,可根据其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化的管理,分别是选题、研究阶段和研究报告撰写与答辩三个过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指导教师在不同过程的指导方法和路径会具有差异性,因为不同过程的目标具有差异性。

1.选题阶段——与科研教师项目紧密相关

对于大学生创新项目而言,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选题是关键。

由于大学生创新项目需要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来确定,因而选题主要来源于指导教师的拟定,在教师拟定题目时,一般会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该题目来源于教师某科研项目中的一部分,二是要求该部分内容要具有新颖性,能够吸引学生的关注。

指导教师拟定题目后供学生进行选择,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课题进行创新项目申报。

2.研究阶段——理论、方法和案例

由于对公共管理本科生的要求是具有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具有“顶天立地”的创新实践能力,因而在对大学生创新项目指导是力求学生对公共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对公共管理相关研究方法的掌握,以及将该理论与方法运用于实践案例进行实证研究。

例如对于理论的学习,需要学生阅读公共管理学科领域的经典书目、国内外高等级期刊,使得学生能够对该创新项目有系统地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问题,进行创新性的理论假设和探索;为对上述创新性的理论假说进行分析,

需要学习和运用一定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如数理统计、定性比较分析等定性、定量方法;此外,为对上述创新性的理论假说进行验证或解释,需要选取特定的案例,采取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数据资料进行实证检验。

该阶段目的是对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其创新项目的研究具有三种元素:理论、方法和案例。

而对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而言,理论、方法和案例也是其不可或缺的三种元素。

通过教师科研项目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结合,指导教师不用花费额外的时间和精力来指导创新项目,这可以大大提高指导教师的工作效果,并充分利用科研资源和人力资源。

3.研究报告撰写与答辩

最后,指导教师需要指导本科生进行研究报告撰写并答辩。

一份完美的研究缺少不了一份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和精彩的答辩。

这过程中需要指导教师教授学生如何来写研究报告,以及如何来进行答辩。

这对于指导教师而言,也是在其科研项目结题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三、创新项目的实践

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旨在通过该训练计划的实施,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能力训练,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经营人才。

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公共事业管理一个本科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创新训练计划依据大连理工大学创新教育工作相关意见展开,训练计划分为国家、省和校三个级别。

本科生个人或团队(最多3人)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的设计、研究条件准备、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和成果交流等工作。

1.选题阶段

每年11月份,学校组织教师提出创新项目课题指南,由学生进行组队自由选择题目进行申报,鼓励跨学科、跨院系、跨专业联合申报,并由一名教师负责指导、监督和管理。

对于学生申报的项目,初步确定为校级项目进行展开研究。

如果能够将教师的科研项目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相结合,可以使得指导教师更容易出题,也能使得学生选到其感兴趣的题目。

2.研究阶段

项目批准立项后实行月报制,即项目负责人按照项目的进展及时填写记录册,同时完成创新项目管理平台上的过程记录,指导教师定期填写指导意见。

此外,在每年3月份,课题组需要进行开题报告,各单位组织专家进行答辩评审,推荐校级以上项目,对开题未通过的项目取消立项资格。

以公共管理学科的创新项目为例,在3~6月份期间指导教师会与学生进行定期交流,指导学生对课题的相关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并进行课题设计;在7~8月份暑假期间,指导教师会组织学生进行调研,收集数据进行论证;在9~10月份,对数据进行整理,并准备中期检查报告;在11月份至寒假期间,学生对项目报告进行撰写,并整理出可发表的研究成果。

该研究计划的设定与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计划具有契合性。

3.报告撰写与结题验收

在项目开展后的次年3月份进行结题答辩。

在研究报告撰写过程中,指导教师会全程指导学生对报告的撰写,因为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报告具有管理学研究的规范性,包括引言、文献综述、理论模型构建、研究方法、实证检验、结论与讨论等内容。

对于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师而言,其均有自己的科研课题,在上课之余会花很多精力来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因而有助于学生规范性的完成课题,有助于教师科研工作顺利进行。

四、结语

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为使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取得更好的效果,有效途径是将其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使得创新项目在选题、研究过程和结题三个阶段均能得到教师的高效指导,从而提升其创新实践能力,

并且也对教师的科研项目产生积极作用,实现教师与学生双赢的局面。

论文2:学分制教学公共管理论文

1学分制内涵

学分制是人才教育模式的一种,与导师制、班建制统称三大培养模式。

所谓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和绩点综合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一种弹性教学管理制度,逐渐形成“按学年注册、按学分缴费、按学分毕业、按绩点授位”的教学管理模式。

具体来讲,学分制具备以下本质特征:学生自由选课、强调因材施教、实行目标管理、实施弹性学制。

如此,实施学分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提升教师教学的效果;有利于规范收费制度,缓解贫困生学费难题;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缓解部分学生集中就业压力。

可以说,学分制改革在较大程度上可以突破学年制教学的弊端,能够较好地适应社会对多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2创新型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危机显现

我国高校公共管理学科历经20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已初步形成了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体系,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现行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诸多问题开始显现。

篇17: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探索与实践论文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探索与实践论文

论文摘要: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是环境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针对当前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现状,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本文从教师自身素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一些观点和建议。

论文关键词:环境工程专业 互动式教学 英语教学改革

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导致环境问题出现全球化趋势,这是当代环境问题的重要特点。而要解决这些环境问题,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环境工程专业人才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更要有熟练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专业英语。

因此,提高本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加强他们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针对当前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现状,本文从教师自身素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一、提高专业英语教师素质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专业英语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除了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学习态度以外,还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与一般的英语教师要求不同,专业英语教师不仅要在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要具有较高水平,更要熟悉本专业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而且能将专业和英语课的教学方法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目前,高校专业英语教师一般由英语专业教师和英语水平较高的专业教师担任。英语专业教师英语水平高,但缺乏专业知识,授课时会侧重于讲解语法、篇章结构知识,这样仅仅是对基础英语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延伸,不能体现专业英语特色。

而专业教师毕竟没有经过系统的英语教学培训,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如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较差,发音不准确等问题,会影响英语教学效果。相比而言,笔者认为专业教师与从事公共英语教学的教师相比,讲授专业英语时具有更多的专业优势,是专业英语教师队伍的主力军。但对于这部分教师需要加强其英语教学水平培训,从而提高专业英语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是提高教学效率、改进教学效果的基础。目前,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还不够重视,觉得专业英语课仅仅是基础英语课的延续,上课时被动地接收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

1、互动式教学的特点

所谓互动式教学,是以现代教学思维和教学理论为指导,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引导、鼓励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互动,集讲解、质疑、交流、讨论、归纳等教学手段于一体的合成式教学运作模式。

互动式教学法将师生关系重新定位,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讲为主,以学生练为辅”的状态。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主要有: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其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由被动接收知识变为主动学习知识;同时构建出轻松、自由、喻快、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学习。

2、互动式教学的实践情况

结合河南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贯彻互动式教学中笔者采取了以下三种方法。

(1)结合教材,充实教学内容。教材方面笔者选用的是华南理工大学钟理老师主编的《环境工程专业英语》(第二版)。该教材内容涉及面广,难度适宜,但存在着部分文章内容陈旧、不能及时反映当前学科发展状况的问题。教师在讲述课文的同时可以通过检索环境学科国际核心期刊,如《WaterResearch》、《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BioresourceTechnology》、《JournalofHazardousMaterials》等作为教材的补充,这些文章的英语写作技巧高,而且文章内容涉及学科前沿,可以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专业英语互动式课堂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因素是人从事学习活动的基本动力。而消极的心理体验和状态却会束缚人的能力的发挥,甚至会扼杀人们认知与创造的热情。而缺乏活力、沉闷的课堂气氛不利于专业英语的学习,为了保证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和教学活动各要素问交流渠道的畅通,使每位学生都能自觉、主动地积极参与和全身心地投入,要求教师努力创设一种宽松、愉快、和谐、公正、平等的教学氛围和情境,调动起学生积极主动的情绪。

为了提高同学们专业英语阅读和翻译能力,在实际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采取的方法是:教师当堂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快速阅读教材中的指定段落,然后随机指定学生让其当场翻译,翻译完毕让其他同学进行点评、补充或修正其翻译内容,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并指出该段重要的知识点和重要的专业词汇。这样,通过课堂上的讨论,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和认识,并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明确自己需要提高的方向。与此同时,教师通过这种方式也能及时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于调整授课重点。但对于这种方式,某些英语基础较差、性格羞涩的同学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这就需要老师耐心地教导,不要求全责备,而应该经常性地对其表现予以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学习的成就感,帮助其克服畏难、羞怯等心理障碍,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3)专业英语词汇的学习。专业英语词汇的缺乏是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巨大障碍之一。同时,环境工程专业英语词汇较复杂,缩略词、派生词和合成词较多。缩略词如: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是volatileorganiccompounds词组中各单词首字母的缩写,TOC(总有机碳)是totalorganiccarbon词组的缩写;派生词如:biofiltration生物过滤(作用),是由filtration和前缀bio组成的;合成词如:InhalableParticulateMatter(可吸入的颗粒物质),则由3个单词组成。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该将这些词汇的来龙去脉讲清楚,就可以加深学生对该词汇的记忆与理解。

同时,需要采取一些传统英语教学方法,如适当地抄写与默写对于词汇的学习是有必要的。而且在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中需要有意识地增加专业词汇考试内容,促使学生重视对专业词汇的积累。

三、作业形式和考核方式的改革

改变平时作业的形式,如采用大作业的形式给学生们布置一些当前国际环境科学热点研究题目,如:ThecontinuingoilspillintheGulfofMexicoandmarinepollution(墨西哥湾的'持续石油泄漏与海洋污染)。让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和外文期刊数据库等,对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翻译后上交。这样既可以减少学生对传统作业的厌烦情绪,又可以通过专业文献的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能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阅读水平。

改变单一的卷面考试的考核方式,采取较为灵活有效的考核方式,如:依据出勤率、上课发言的积极性、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平时作业情况等,给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50%。减少期末考试的分值比例,而提高平时成绩的分值比例,可以更清晰地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同时也可以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期末考试形式方面,传统专业英语考试多采用闭卷考试,即仿照传统英语考试形式,采用选择题、填空题、翻译题等考查学生词汇、语法、阅读理解能力、英译汉能力等。环境工程专业英语考试还可以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如选择一篇难度适中、长短适宜的环境工程英文期刊原文(若期刊过长可以选取其中部分段落),允许学生带上词典等工具书,在考试时间内完成对所选文章的翻译工作。相比闭卷考试,这种开卷考试更能较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专业英语水平。

四、结束语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是环境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提高任课教师自身的素质,改革教学方法和作业、考核形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而切实提高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是每个任课教师光荣的使命和职责。

参考文献:

[1]顾爱军,梁国斌,蒋莉,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4):92―97

[2]缪庭,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互动课堂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52―53

[3]张淑琴,互动式教学法在理工科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理科教育,,(6):119―123

[4]张利云,袁水林,对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艮(高等教育版),,(4):48―49,

[5]李力威,张立莉,谈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俄语“参与型”课型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4):76―77

[6]唐艳葵,张寒冰,冼萍,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初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T,(29):133―134

篇18:职业院校专业文化建设中文化融合的途径论文

职业院校专业文化建设中文化融合的途径论文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专业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职业院校学生教育急功近利过度强调技能培训,忽视了学生文化素质的养成,忽视了专业文化熏陶下的育人价值、科研和社会服务。因此,有必要对职业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的内涵、重要性和实施途径进行深入研究。

一、职业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性

1职业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目前,许多学者认同将专业文化定义为:“在特定时期内专业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观念,知识与能力体系及从事专业教学与研究的全体成员特有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专业文化建设应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重要形式,学生在校期间接受课堂教育、受到校园和专业文化的熏陶是专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文化建设的实质是对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其核心是本专业师生同化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共同的作风。专业文化是专业建设的灵魂,具有强烈的导向性、约束性、规范性和陶冶性,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专业教育氛围,能驱使师生为自己的专业成长提供原动力和支持力。

近几年来,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在市级品牌专业申报建设过程中,按照“专业文化建设树品牌、校园文化助成长、企业文化促发展”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着力推进“四位一体”的具有本院校特色的专业文化建设方案。

2职业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专业文化建设在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打造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促进专业建设发展和实现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专业文化建设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对学生进行专业文化的熏陶,把企业文化引入到专业文化建设之中,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有助于学生德行、知识、技能、技巧、修养、品位的培养,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专业文化建设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敬业精神,使学生热爱自己未来的职业,有利于培养出企业满意的专业人才。

其次,专业文化建设能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在专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融合企业文化,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敬业精神;在专业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的价值观念、管理制度、市场理念,既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也有利于推动教师参加校企合作,不断提高教学实践和科研服务能力,造就一批具有良好师德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再次,专业文化建设能促进专业建设的发展。将专业文化渗透于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能促进职业院校产、学、研的结合;在实践教学及实训设施、场所建设中融入专业文化,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用优秀的专业文化指导教学改革,最大限度利用社会资源为职业院校的教学服务。

最后,专业文化建设有利于职业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将企业文化融入专业文化建设,能充分彰显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是提高专业建设质量、提升职业院校发展内涵的核心力量。以专业文化建设为驱动力,塑造学校的专业特色与品牌,是职业院校强校之本、持续发展之基。

二、职业院校专业文化建设中“校、企、行”文化的融合途径

1通过“校、企、行”文化融合,涵育学生的道德品质。近年来,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在坚持“创造城市文化、服务工业文明”的校园文化的同时,积极开展“通博之士、致用之才”的学校文化建设,打造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学校文化、校园文化、企业场景文化。从专业文化建设出发,充分挖掘学校、行业以及社会的文化环境的教育资源,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态度,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职业精神。如,将会计专业文化、专业项目化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相结合。从内容上看,职业院校专业文化建设,可以简单地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承载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专业文化环境的塑造;另一个则是渗透在整个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职业素质养成。在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中,突出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正确的价值观和质量观,注重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技能、团结协作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塑造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

2构建职场教育模式,促进“校、企、行”文化融合。为提高学生的工作技能,让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的企业文化,学院积极聘请行业专家开展相关专题讲座;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参与实践教学、毕业项目管理等;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培养学生专业化的工作知识、技能;专业化的工作方式、操守等。在密切关注中小企业工作岗位需求及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学院会计专业制订了“项目教学、真账实训、岗证合一”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施步骤:第一阶段,在校内进行理论学习和校内单项实训。第二阶段,在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以项目为行动导向,以实际工作过程为驱动,在企业职场环境中进行仿真综合实训。第三阶段,为了让学生接受真实的职业环境熏陶,促进就业,利用学院广泛建立的就业实习基地或自主选择的实习单位,进行半年左右的顶岗实习,实现顶岗实习与实际工作过程相结合。

3创新有利于“校、企、行”文化融合的实训课程体系。在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导向的前提下,针对行业特点,深入开展“校中企”、“企中校”的实践教学模式,推进会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突出职业技能的培训与岗位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为学生养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打破原有学科体系,围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履行岗位职责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整合、优化课程,构建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包括理实一体与综合实训两个部分。理实一体课程分为两大模块,一是职业技能基础课程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人文、职业道德、身体及心理等素质;二是职业技能核心课程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基础能力。综合实训课程也分为两大模块,一个是校内综合实训模块,另一个是校外顶岗实习模块。

4“校、企、行”文化融合,推动教学团队建设。一个成熟的专业,除了有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一流的实训条件以外,还必须拥有一支优秀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以财经学院的会计专业实践为例。为落实“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在保证校内专业教师占一定比例的基础上,学院会计专业建立了企业兼职教师人才库,聘请了大量熟悉行业、企业工作过程的中、高级会计师兼职教师,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这些兼职教师担任。教学团队建设的具体做法:一是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二是设立技能名师岗;三是每年选派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增加教师的一线工作经验。

三、结束语

职业院校专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效。只有按照“校企合作、整体规划、科学实施、重在实践”的原则,才能构建内容丰富多彩,格调健康向上,既充满活力,又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职业院校专业文化。

篇19:职业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的思考论文

职业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的思考论文

艺术教育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复合型人才塑造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院校学生创新精神形成和完美人格塑造的重要手段。鉴此,教育部曾于2006年就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开展做了明确的要求并下达了有关文件,艺术教育也逐步引起各级各类院校的关注和重视,并朝着规范的轨道发展。由于受到传统课程教育体系和教育资源的制约,公共艺术教育在多数职业院校依然存在着边缘化的现象,夹缝中生存的现状致使公共艺术教育体系混乱、质量不高、监管不力等现象,因此,转变教育观念、深化培养内涵、加强资源建设、规划课程体系、遵循艺术教育规律是改善公共艺术教育现状的重要手段。

一、职业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意义及作用

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职业院校艺术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的途径。为此,教育部于2014年颁布了《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艺术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规定,2014年开始,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部属高等学校要向教育部提交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内容包括艺术课程建设、艺术教师配备、艺术教育管理、艺术教育经费投入和设施设备、课外艺术活动、校园文化艺术环境以及实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公示制度等方面的情况。2015年开始,教育部将编制并发布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由此可见,对以技能型复合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职业类院校中积极推进艺术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促进学生个体的综合发展

对于职业类院校而言,人才培养的定位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标准。从当下职业类院校人才培养的总体态势来看,普遍存在着重技术、轻技能,重专业、轻综合,总就业、轻发展的现象。这种教育理念倡导的是学会一门技术,掌握一技之长,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同属高等教育的职业类教育与一般性的非国民系列教育中的技工培训混为一谈。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学生发展单一,生存路径狭窄,人文素养不高,不能顺应多元化社会发展的需求。从短时间来看,尽管毕业后能够谋得生存机会,但可持续发展空间小。从这个角度来说,在职业类院校中开展公共艺术教育能够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由此可见,职业类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对相对较为僵化的培养模式及单一的培养内容是一种很好的补充,对于促进学生个体全方位综合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二)有利于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塑造

艺术教育的功能不仅仅在于艺术素养和艺术技能的培养,更多的是通过艺术本身的育人功能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学生。艺术教育能获取的良好情操,不同门类的艺术作品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着真善美的真谛,传递着符合时代进步和发展的正能量,引领他们不断历练自身的意志品质,锻造正确的思想品德,传承优秀的传统美德。由此,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以艰苦卓绝的意志品质立足社会,以乐观向上的精神面对生活,对生活充满美好的向往,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使他们今后无论在什么样的岗位上工作,都会以艺术的眼光审视世界,以博大的胸怀团结协作,以真善美的标准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三)有利于提升全民艺术素养水平

一个国家进步与发展的水平,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国民素养的程度体现出来;众所周知,职业类院校在我国高校总量中占据了大半壁江山,这就意味着,当高职类院校学生毕业后将成为社会各行各业一支庞大的产业力量,他们的艺术修养、人文素质和价值取向决定着一个民族整体民众的素养状态;此外,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会根据专业方向选择不同的专业岗位,而这些岗位几乎遍及了各行各业,他们的人格品味、思想境界和人文素质还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和左右身边的人,这种辐射的力量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决定着一个庞大群体的整体人文素养水平,成为勾勒一个民族素质态势最为重要的一笔。由此可见,在职业类院校广泛开展公共艺术教育除了能丰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内涵,促进学生做一名全面发展的新时代能工巧匠,更能以一种无法取代的力量间接地在培育着一个民族和国家全体民众的文化艺术水平和健康的人文道德情操。

二、职业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

(一)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公共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尽管各级各类院校在育人体系中得以体现,但就实际的运行态势和质量而言却不容乐观,受到其他教育内容挤压较多,加之传统课程模式的固有制约,使得公共艺术教育处在学校一个较为边缘的位置,更多的是充当门脸和道具,缺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质性作用。此外,由于对公共艺术教育在目标定位和价值认知上的模糊,就直接导致了在运行机制、制度保障及机构设置等方面的保障缺失,使公共艺术教育若隐若现地浮游于大的教育体系。目前,多数学校从艺术教育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上看,呈现出这样一些态势:一般虽然设有从事美育、艺术教育或文化素质教育的教研室,但隶属于与学科属性本身关联不大的院(系),自主发展能力弱、空间小。以我原先所在学校为例,音乐教育、美术教育隶属教师教育系,从形式上看,随属教育类专业,但学科本质的差异致使这些专业与其他专业的格格不入,横向交流和纵向发展都遭制约,专业的特殊性得不到认知,专业建设的指导性弱。基于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工作特性的认知不足,许多学校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除了专业教学外,涉及到社团指导、节目排练及其他艺术实践的工作均被“义务”,在工作量计算、科研奖励、职称评定、人才选拔等方面均不能被“一视同仁”,以及教师在评优评先、晋职晋级等方面的劣势,都影响了专业教师的工作激情,也制约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1]

(二)政策支持和机制保障缺失

由于受限于定位模糊和政策执行力弱等因素,66存在着职责划分、发展方向、政策保障等均没有受到关注。如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硬件投入、教学成果认定、科研管理手段、工作总量核定、教学手段设计、科学发展规划等均缺乏统筹、科学的考虑。艺术教育是一个高投入、见效慢的学科,这也是艺术能力培养具有周期性的必然规律。但如果带着急功近利的发展思想,缺乏高瞻远瞩的办学思想和内涵提升的办学理念,在办学资金相对短缺的前提下,就会功利化地忽略艺术教育发展的紧迫性和实际需要,政策、经费支持等方面的支持不足,势必削弱艺术教育的发展能力。目前,由于资源上的缺乏,处于边缘地位的艺术教育始终让步于其他学科,艺术实践、社团活动、节目排练等工作,只能见缝插针地跟在其他学科后面捡漏,或者在一些条件简陋的场地进行,进而使公共艺术教育的推进秩序和运行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三)课程设置定位不清晰

目前,许多学校因缺乏艺术教育课程的顶层设计,致使开设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在数量上缺乏科学定量、内容的设计上也是因师资状况而随意确定;在课程形式上一般都是全校范围内任选大课、限选课或通识教育选修课。由于缺乏学科的统一课程标准,导致了艺术教学的无序、随意和不规范。艺术类课程的开设流程一般是由教师本人申请、系部审查上报、教务处审批。这种缺乏科学论证的课程开设模式,在权威性的培养目标的方向引领和核心导向的模糊,致使教师各自为阵,随意性大。这种零散的教学构架就直接导致了整个艺术教育体系的杂乱、无序,艺术教育也就成了无厘头盲目行为,教学质量也得不到保证。

(四)师资力量不足

艺术教育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科门类,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学科建设因其固有的特性,独立性也越来越强。但是从政策层面上看,对艺术教育认知差异性较大,作为一门极具个性的技能型专业仍没有从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独立出来,教师队伍建设也不例外。如在教师招聘中,起点门槛就是硕士研究生,在这点上来看,与其他专业完全一样。其实,在一线从事艺术教育的老师都知道,艺术教育更强调的是实践性而非研究性,高门槛的招聘条件将很多专业技能优秀的人拒之门外,高学历的进校后很多是无法正常使用的“花瓶”。一反一正,使得学校艺术教育师资呈现出“高学历、低水平”的奇怪现象或者根本就无法招聘到真正需要的人才。鉴于此,某些院校实际在编的专业教师只占从事艺术教育教师总量的一半,个别学科(如舞蹈)只占到五分之一。还有些高校因找不到合适的教师,导致舞蹈专业停办也是一个例证。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就直接导致了教学质量的停滞。此外,从事公共艺术教育教师总体比较年轻,加之艺术教育学科背景而导致的文化底蕴不深和教师素养训练的不足,就使得他们在教学规范性,教学手段、方法,教学态度及等方面都无法满足学校艺术教育的需求。基于艺术师资队伍年轻的现状,学校在青年教师培养力度上不够,有针对性的理论、实践的培训不多,这也是导致师资力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资源严重匮乏

艺术教育科目繁多,下设的子科目更是庞杂,这就为艺术教育的设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基于对艺术教育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加之经费受限,在艺术教育方面的投入无法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在一所综合类院校,投入的宗旨往往是向“重点、特色”倾斜,艺术教育很难从“面子专业”口中争得一杯羹,很多教师也只能“就汤下面”,根据现有资源状况开设课程,而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

(六)课外延伸不够

由于如上诸多原因,艺术教育在课堂上的限制是巨大的,只有在课外通过大量的实践和指导,才能弥补课堂教学的诸多缺失。[2]在学校,各类社团、艺术实践等活动是有效的艺术教育的延伸手段,在这个活动阶段,学生能培养更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但前提必须有专业上的指导。但现实情况是,许多学校的学生艺术社团都处在自发性的状态,学生自作自画、小打小闹,停留在娱乐性的低层面态势。学校在对社团及其他课外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缺乏统筹和保障,如场地和设施的提供、指导教师的配备、活动主导的引领等,在这种无序的环境下,艺术实践活动是得不到根本保障的,活动质量也得不到提升。

三、解决职业院校公共艺术教育问题的策略

(一)形成基于素质教育目标的人才教育观

从素质教育高度充分认识公共艺术教育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尊重艺术教育规律和特殊性,为艺术教育提供机制保障。要形成从领导、教师到学生三位一体的、对艺术教育重要性的共同认知,要从发展的高度看待艺术教育的效益和对学生人格锻造的重要意义。各校可通过成立独立的公共艺术教育机构,明确机构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具体职责和任务,以责权利统一的方式,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进程。与此同时,要正确认知艺术学科内涵的特殊性和规律,建立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在资源配置、师资队伍建设、成果认定、科研标准、评价机制以及工作量的计算等方面的保障措施,促进职业院校公共艺术教学工作有序、健康发展。

(二)科学规划课程教育体系

加强职业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学科建设,提高公共艺术教育培养质量。从人才培养的高度认知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将公共艺术课统一纳入到学校课程体系中,就像其他课程一样,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上有着规范、科学兼顾的,必修、选修并举的模式,坚持艺术教育的“公共”原则。各职业院校目前公共艺术教育形式多样,主要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形式进行,强调的`是课程的开设,忽略了教育对象———全体学生,存在教与学的脱节现象,无法实现公共艺术教育培养目的,因此,在课程方案的设计上必须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可以通过设置公共艺术必修课程为先导,通过艺术基础知识普及的必修课,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具有基本的艺术赏析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考核或申请,选拔有艺术潜能,有发展需要的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课程学习———选修课,以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来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需求,既保证全体学生接受艺术普及教育,又为有艺术特长的学生提供高度发展的机会。在开设艺术课程类别上,既要因地制宜,又要合理开发,在基于学校基础条件现状的前提下,有所侧重、有所突出,但要尽量覆盖音乐、影视、舞蹈、美术、戏剧、文学门类;在课程层次上,应根据艺术学科内涵标准,能循序渐进地将艺术理论、专业技法和作品赏析等多个层次融会贯通;在课程形式上,根据学校师资和教学资源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运用多种方法和形式推进教学活动,锻造个性和特色。

(三)实现艺术教育的全覆盖

职业院校艺术教育的目的有别于艺术专业或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非专业化的素质教育。就这点而言,就需要将职业类院校的艺术教育视野覆盖到全体学生,无论是天分好的还是不好的,都需要享受艺术教育这一素质教育内容带来的成长体验,因此,就需要正确面对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还艺术教育的“公共性”。[3]在公共艺术教学中,学生在专业素养上存在差异是无容置疑的,这就需要教师能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并在实际教学中能针对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地开展教学工作。在必修课的开设上,要注重艺术基础知识的普及和推广,让学生有着基本艺术审美能力,在此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选修课,则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涉猎领域,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组教学,以满足不同程度和要求的学生的需要,并通过教学让学生不断提升艺术素养和专业技能。

(四)加强教育资源建设

资源建设包括人力资源和教学硬件资源两个方面。如前文所提,艺术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是其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因此,必须在政策上废止“一刀切”的盲目和武断,尊重艺术教育的实际需求,首先在教师队伍数量上加以保障,以保证教学的正常运转,其次是加大教师在岗位上的培训力度,加速以青年教师为主力的教师队伍的整体成长和进步;在硬件投入上,要根据艺术教育的实际需求,在场地、设施、器材、资料等方面给予保障,避免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发展思想而导致的“空中楼阁”现象。公共艺术教育在职业院校虽不是培养技术专业的教育内容,但任何一个领域的专门人才如果缺失了艺术的教育和熏陶,都是残缺的,都是与我国教育方针中“全面发展”相悖的。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人的健全发展,在这个意义前提下的公共艺术教育无疑在人才培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必须契合“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从国家未来发展的高度真正重视公共艺术教育,促进学生多元化、综合化发展,充分发挥公共艺术教育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巨大作用。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职业院校公共英语教学途径与实践论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