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联系性思维英语教学论文,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如果这20篇文章还不能满足您的需求,您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联系性思维英语教学论文相关的文章。
篇1:联系性思维英语教学论文
联系性思维英语教学论文
一、联系性思维在英语教学创新中的实践
(一)限定条件鼓励学生大胆想
一是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联想,做到由此及彼,拓展学生的词汇量和想象力。例如,将“六度分割理论”的知识进行具体应用,设置情境模式,将“苹果”(apple)和“石头”(stone)进行联系,限定单词的个数为5个。学生可以在这两个单词之间展开丰富的想象,逐步将两个看似孤立的没有任何联系的单词联系到一起,不仅仅将这两个单词熟记于心,而且还拓展了(或者复习)至少5个单词,可谓将“温故而知新”推上了一个新台阶,一举多得。二是鼓励学生跳出标准化答案的思维圈子,不限定标准答案,只要能解释说明一个单词的一个方面的语义即可。例如,对于单词“鱼”(fish),让学生展开想象,能够想到的单词越多越好,能够讲讲单词的来历就更好了。这样的训练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词汇量,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课堂的趣味性,于无声中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而目前我们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丧失或者弱化创新能力的现象也会得到根本改变。
(二)不限条件,鼓励学生随意想
每一节课都抽出一定的时间,五分钟或者十分钟等,鼓励学生大胆讲他对某两个或某些单词的联系。比如,将“家”和“牛”进行联系,学生可以这样想象,回“家”(home)的“路”(road)上“看到”(lookat)了一个“农民”(farmer)牵着一头“牛”(cow)。这样的训练,不仅巩固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过的单词,还可以激发学生查找字典,自主学习新单词的动力,大大提高学习英语的能动性。类似的训练,跳出了课本的限制,联系到农村学生的实际,使语言具有了生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用联系性思维方法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惑
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各个学生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重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同时,还要关心成绩差的学生,多鼓励少批评。农村的'孩子们有一个显著特点是比较羞涩,不主动回答问题,怕其他人嘲笑,老师要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对差生取得的每次进步都要及时表扬,哪怕是学生在单词拼写中有了进步,也要给予肯定。比如,老师提出了一个单词“鸡肉”(chicken),某些成绩差,基础不扎实的学生可能很难拼写出来,这个时候老师要注意引导,我们可以提示由“肯德基”(KFC)你会想到什么,然后一步步引导学生拼写出单词,并熟记于心。
二、应试教育下联系性思维在英语教学创新中的几点思考
现阶段,联系性思维的训练已经列入大学课程,但是笔者认为,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将联系性思维方法应用于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将更具有深远意义,这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根源所在。但是,目前的状况是,应试教育的模式很难有所转变,我们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之下,怎么做才能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一是尽可能多的创设情境,精心设计问题,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和教师的交流时间,使英语的学习落实到嘴边,而不是将哑巴英语进行到底,让学生逐渐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
例如,为了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可按26个英文字母的顺序将学生进行编组,让学生自由组合,结合成某一个单词,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哪个字母被组合的频率最高,此举会提高该字母扮演者更大的兴趣,为以后英语学习打下基础。二是尽可能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图文并茂地将单词之间的联系展示出来。这样,既解决了课堂教学器具不足的问题,又可以催生学生更多的联想,激发学习兴趣。学生看到笑脸的图片,就会想到两个单词“笑”(smile)和“脸”(face),当然,他们也可以由此联想更多有意思的事物。除此之外,这种联想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可谓事半功倍。三是尽可能地将英语教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农村的英语教学具有生命力。农村的孩子缺少学习英语的大环境,因此,课堂教学显得更加重要,脱离农村实际的教学不仅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逐渐变成一种负担,因此,在引导学生的联系性思维之前,老师自身更应该广泛联想,把课堂变成孩子们的乐园。
三、结束语
同批判性思维不一样,联系性思维没有年龄限制,但现实的考验,对小学生联系性思维的培养任重而道远。即便如此,我们仍需迎难而上,因为这是一个影响深远,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必经之路,我们每一名教师都责无旁贷。
篇2:批判性思维下的英语教学论文
批判性思维下的英语教学论文
一、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及相关内容
批判性思维是从英语CriticalThinking翻译而来,其定义比较多。在英文中CriticalThinking指的是抓住要领,善于质疑辨析,基于严格推断,富于机智灵气,清晰敏捷的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是指自我调控制的判断,解释、分析、推断、评价是批判性思维主要的表现形式。”(孙亮,)对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已经普遍确立为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培养的内容涵盖使大学生具备勇于质疑和大胆怀疑的精神,不轻易相信他人言论、不盲目跟随别人行动,通过自己观察和实践以及推敲和交流来获取信息,杜绝抄袭和剽窃。这些内容不仅仅适用于课堂上,学生对于教师传授的知识要经过思考加以吸收,同时勇于质疑和挑战。此外,这些内容还适用于课外,学生无论是自主学习或做学术研究,也要懂得思考,具备鉴明真假的能力。
二、学术英语教学和批判性思维的关联性研究
学术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同于传统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既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还侧重培养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使得英语有效为学术研究服务,同时学术研究促进英语的习得。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听说读写译综合语言能力的同时,听懂英文讲座,看懂英文学术论文,懂得用英语进行演讲及辩论甚至是进行语言或科研的展示。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目标是寻找有效途径,训练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辩证逻辑能力,引导大学生开发创新能力。传统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使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形成了思维定式,没有经过思考就被动接受知识。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仅仅习得了读写能力、有限的听说能力,被动接受而没有形成个性化的思维方式。随着学术英语教学模式的发展,全英语或双语课程、听外国专家的讲课和讲座的机会不断增加,缺乏批判性思维的大学生因为缺乏辨别及驾御信息的能力,往往会无法选择和处理大量的英语资源和信息,容易走上人与亦云甚至抄袭剽窃的道路。因此,在学术英语的课堂以及教育模式下应该加强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认知水平、分析和总结能力,从而使大学生能够在繁多的信息中进行分析和评价,提高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学术英语教学模式下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方案研究
(一)实现英语课程教育理念转变
教师和学生双方应该明确学术英语是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出路之一,培养学生通用学术英语上听说读写译尤其是语言表达和使用的综合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对学生尤为重要。一方面,作为学术英语课程的教师,应该主动地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不断地进行教育方法得革新和运用,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在课堂上通过实践加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作为学术英语课程的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应该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判断的能力,积极地参加各种语言展示活动或竞赛(英语演讲或辩论)来有效提高自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进行合理学术英语课程设置
高校应在学术英语课程设置上重视对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以广西大学为例,学术英语课程设置了词汇测试、新闻听力及学术讲座听力,学术性精读和泛读,研究报告写作,科研文章复述及评论,科研课题口头汇报以及英语研究论坛等等诸多内容,在语言输入的同时也注重信息和思维的输出,有助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课程设置应该采取语言学习结合专业知识的教育整合,使大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更多的语言知识、专业知识和学术知识,同时能强化其分析批判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运用高效学术英语教学法
在学术英语教学过程,语言学习与学术研究融为一体。让英语学习为学术研究服务,使学术研究促进英语语言的.运用,这需要加强大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使大学生打破陈规,用创新思维方式提出新颖观点。首先在学术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大学生跳出思维模式,引导其抓住语言的本质积极地进行思考,从各个角度对语言和学术问题进行分析和比较,最终掌握语言并加以运用到学术研究上。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善于运用逆向思维,勇于质疑过时的表达方式、陈旧的研究方法,提高自身的求异思维能力。最后,教师应该提供相关的学术性英语阅读材料、研究报告等等,鼓励学生习得语言,学习研究法的同时也积极主动思考,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在学术英语教学过程,还需要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主导作用。首先,在课文教学过程中针对文章主题提供多个案例,让学生利用辩证法对其进行分析。正面案例可以使学生通过研究认识课文内容以及理解主题本质;反面案例可以使大学生对错误进行批判性思维分析,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提供更多案例,鼓励其开展多向性思维。其次,在课后布置学生用英文撰写学术性小论文。写作是提高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大学生用英文撰写学术性小论文,需要独立地或通过小组协作设计主题,收集材料,判断整理信息和分析处理数据,最终总结结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提高了语言运动能力,又提高了思维能力和逻辑表达能力。最后,课外活动开展英语演讲或辩论,学生通过辩证和逻辑思维对演讲或辩论的题目进行思考分析,利用有效的英语文法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因此,可以调动大学生的思维主动性,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极大地提高其辨证思维能力。
(四)利用网络科技为学术英语教学服务
全球进入了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也拓宽了英语教与学的途径和渠道。大学生急需提高自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利用网络平台培养英语自学能力。教师需要高效利用网络科技为学术英语的教学服务。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学术英语教学,可以有效转变单向的师生关系为多向性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首先,大学生凭借这个交流平台学习英语,尤其是练习英语听说能力,学术英语学习资源的增加促使学生对大量语言表达以及语言文本信息进行比较、判断和评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有效转变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作为被动接受者的角色。传统英语课堂上教师讲授的语言知识以阅读和文本分析为主,大学生无法对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提出质疑。相反,通过网络平台学生变为主导的学习者,能够更主动地思考老师的意见,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对所学知识进行相互纠正,共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也提高了英语学术知识的摄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学术英语学习,运用高科技媒介和老师与同学之间进行协作和探讨,更优于传统的课堂讲授。原因在于网络高科技平台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形象生动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语言,运用英语表达观点,使用英语为学术作准备。用网络平台或高科技软件进行英语学习,学生更具有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权。小组协作在网络平台或高科技软件下能够更有效地展开,小组成员间合理分工各尽其责,共同努力完成教师布置的学术或语言任务,共同努力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和掌握。同时在此过程中也培养了创造能力,原因在于小组成员之间勇于相互质疑,激励差异性思考,形成互动式学习和协作的氛围与环境。以上所述都是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结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背景下,随着学术英语教学模式的发展,大学生习得语言运用语言必须具备批判性思维。结合本文所述,综合学术英语的教学模式对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新的学习方式和语言展示的机会。要符合教学要求和抓住展示语言能力的机会,学生要转化被动思考为主动思考,实现语言及信息的有效输入和输出。通过深入研究西方国家文化,了解语言实质,将语言与相关专业知识结合,不断提高学术创新能力。综上所述,在学术英语教育的模式下,各大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对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使得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学术英语课程的学习当中,使大学生的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创造能力不断提高,从而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终目标。
篇3:创新性思维论文学习心得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直接面对并且已经直接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考察人类古今中外的创新活动就会发现,没有创新思维,就没有创新活动。创新思维活动是人的创新活动的核心和灵魂。换言之,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拟从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征、创新思维的影响因素,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训练等方面进行粗浅的阐述。
一、创新思维的特征和本质
创新思维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是相对于常规的思维而言的一种思维方式。一般认为,创新思维是指在创新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一切形式的思维活动的总称。创新思维,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除了具有一般思维所具有的特点外,还具有自己的特点,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归纳了创新思维的特点。笔者认为:创新思维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新颖性[1]:创新思维实乃一种超常规的思维方法,求新、求异是它的一大特点。对事物的认识不停留在原有的认识范畴而是进行重新认识,一般会产生新的见解、新的发明和新的突破,得出前所未有的成果。二是独特性[1]:创新思维的独特性在于它能独具卓识,敢于对人们司空见惯或完美无缺的事物提出怀疑,勇于向旧的传统和习惯开战,也能够主动否定自己,打破自我的框框。在思路的选择上,在思考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维的结论上,具有“ 前无古人”的独到之处,具有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和开拓性。三是多向性:创新思维的多向性体现在它善于从不同角度想问题,在一个问题面前能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多种方案,以扩大选择余地,能灵活地变换影响事物质和量的某种因素,从而产生新的思路。思维在一个地方受到阻碍时,能马上转到另一个方向,能用心寻找最优答案。保证问题的最佳解决[2]。
从本质上说,创新思维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思维方式,它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也是多种思维方式的互补和有机组合。
1. 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综合应用[3]
逻辑思维一般是指符合形式逻辑要求的思维。其基本方面不外乎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等逻辑方法[4]。简而言之,逻辑思维就是按照逻辑规律建立概念和命题之间推理关系的形式化思维。非逻辑思维则是诸如直觉、联想、幻想、猜想以及灵感等不服从逻辑规律的思维。
创新思维是非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综合应用。一般来说,在创新过程中,逻辑思维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因为发明创造问题的发现与提出,主要是逻辑思维在起作用。对发明创造对象的观察、描述以及概括,主要靠逻辑思维。即使是非逻辑思维的结果,最后也必定要求被补充、解释、完善成符合逻辑的概念和方法。才能成为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科学理论。实际上,在任何创新活动中,创新者往往都是在前人知识所铺就的逻辑大道上继续往前探索的,在逻辑方法还走不通的地方,就需要用非逻辑方法开辟新的道路;而当非逻辑方法已打开通路后,又必须及时地在从旧认识到新认识之间的“深渊”上架起“逻辑的桥梁”。即使是最卓越的想象力,直觉和灵感,其认识成果也必须经过逻辑的加工,找到其逻辑的根据。否则,它们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科学知识。所以一个足以完成科学创造过程的完整的创新思维方法,必须是逻辑方法与非逻辑方法的辨证统一和综合应用。本文出自点子创意网www.795.com.cn
2.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互补[3]
发散思维也称扩散思维,辐射思维,放射思维等。它是指围绕某一问题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从多方面寻求问题的多个答案的思维方法[4]。发散思维是一种立体式的多向性的思维方法,它具有空间上的广延性,思路上的放射性,层次上的多样性,角度上的任意性等特点。一般来说,思维延伸越远,思路越开阔,获得新发现的几率越高。
收敛思维是一种与发散思维相反的思维方式。又称辐合思维、聚合思维、求同思维、集中思维等。收敛思维要求将多路思维指向某个中心点,以问题为中心,围绕中心组织信息。从不同方面向中心收敛,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如果说发散思维是从一点向四周辐射的话,那么收敛思维就是从四周向某点集中,收敛、抽象、概括是其基本内核。
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互补。换言之,发散和收敛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散是为了收敛,收敛是发散的必然结果。发散是收敛的基础,收敛是发散的目的。二者均不可偏废,它们相辅相成,对立统一,其交互发展、有机结合,便构成了个体创新思维的基础。如果只注重收敛,而忽视发散,可能会造成思维的贫乏,不利于创新思维的活动进行。同样,如果只注重发散,而忽视收敛,就不能将众多的思维集中起来,思维过程就会失去控制,而陷入无序状态,变成混乱的思维,而不利于创新活动的实现。西方研究表明,大多数创造性发现都是收敛、发散两种思维互补的结果。即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是人的思维沿着一些不同的道路发散,然后又运用收敛思维,综合发散结果,敏锐地抓住其中最佳的线索。使发散性结果去粗取精、升华发展,最后促成问题的创新性解决。所以,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互补。
另外,创新思维还是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的综合;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的辉映;点式、线式、面式甚至体式思维的整合等等。
二、创新思维的影响因素
1. 创新精神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前提:创新精神指的是创新主体在对创新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创新态度和追求。它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创新精神是个体产生创新思维的首要前提。创新精神来自后天的培养与锻炼,也受多种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例如:好奇心、求知欲、怀疑精神、兴趣、爱好、意志、激情、思维独立性等。这些因素在促成创新精神产生时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们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共同促成创新精神。
2. 知识和经验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基础:创新,总而言之,是对前人工作的一种“否定”和超越,创新思维过程实际上是对已有信息进行再加工的过程。因此,知识和经验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基础,同时也决定创新思维的水平和质量,知识和经验越丰富,观察问题越敏锐,越容易开辟创新思维活动的新领域;知识经验的层次越高,创新思维的水平和层次也越高。
应该强调的是,知识和经验有时也会使人们形成思维的惯性,甚至形成一种习惯性思维定势。从而导致人们思维的教条和僵化,影响限制人们的创新思维,对创新思维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要辩证地认识知识经验对创新思维的双重作用,注意弱化习惯性思维定势的影响。对现有知识经验批判地继承,在借鉴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使现有的知识经验都能在创新活动中发挥正面的作用。
篇4:创新性思维论文学习心得
语文教学中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人教版教学论文)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发生着巨大变化,传统的教学方式也不适应培养新世纪创新性人才.语文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自觉地将语言知识传授和培养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
1 .教师应有广博的知识和创新性精神
要培养创新性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教育自身独特的规律和方法.还必须有广泛的知识做基础.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们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多二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要培养创新性人才,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勇于创新,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发展自己的创新性人格,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用自己人格品质去影响学生,这样在教师的教育熏陶下,学生增强了创新意识,他们积极探索,积极思维,形成了勃勃生机,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培养.
2.创造民主宽松开放的教育氛围
创新性教学需要民主和谐合作的教育氛围的支持.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要热情,不是板着面孔传授知识,而是作为一名导演情感丰富地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去遨游去探索去发现。
建立相互尊重信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在创新性教育活动中进行计划组织,与学生一起讨论,相互影响,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及问题,并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当教师走进课堂,不是带着一本教科书走向学生,而是要营造一个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为具有差异性发展性的学生提供发挥潜能的领域,让他们展现各自的才能智慧,体验成功,增强自信.”
在宽松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里,师生平等,和睦相处,在这种关系中,学生感到教师在尊重自己的人格,尊重自己的兴趣爱好,尊重自己的自由发展,他们才敢于并积极活跃的进行创新立意,释放无限的创造能力。
3.语文教学中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方式
(1)教师设置问题语境,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在教学新知识时,教师要激起学生的自信心和好奇心,善于设计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唤起学生的求和欲的问题,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思考去探求新知如在教《听潮》一课时,教师在平静高昂的音乐氛围中,充满激情的朗读全文,学生们用听觉视觉感觉体会潮起潮落的壮美,他们仿佛置身于大海边,与作者一起感受大海的美.在这样的情境下,教师及时提问:A.朗读时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B.朗读者情绪的变化怎样?C.文中哪些段落体现了用文字塑造声音的形象?D.作者对大海有什么样的感情?E你对大海的感情呢?学生们在语感中感悟到了作品的神韵.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怀.回答这样的问答他们热烈讨论积极发言.然后教师让学生们感情投入的朗读这篇文章,让他们再次同作者一起领略海潮的美.教师提问:“‘欣幸’前后两次出现,作者的感情变化是怎样的?能不能用什么声音把海潮音模拟出来?”学生们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教师适时设置问题,学生积极思考,并能创造性的回答一些问题,教师给予鼓舞.这样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激发了学生无限的创新激情.
(2)学生质疑讨论。
质疑是学生创新思维的桥梁。宋代学者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了自己发现的问题,才会进一步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如在教学《卖炭翁》这首诗,学生弄清诗意,然后让他们去寻找问题。其中针对“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黑”两句诗,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A.卖炭翁为什么是满面尘灰呢?B.烟火色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C.十个指头为什么都是黑的?D.他这副模样是怎样造成的?针对学生提出的种种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去分析解决问题。在回答第四个问题,同学们议论纷纷,他们分析了多种原因,教师都给予了肯定。并表扬了他们。学生们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在思维中提问,在提问中思维,发挥了他们的潜能,展现了各自的才能智慧,创新得到了培养。正如波利亚所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比教师提问学生答更能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3)利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语文教师要拓展教学内容的形式与渠道,使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故事会,朗诵会,课本剧。还要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多种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多种感官参加了活动,他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进行了创造,甚至有许多新的发现,新的创造,这样就会铸造学生的创造素质。
1).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传统的教学手段单调,枯燥,落后,严重窒息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传播信息的媒体已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语文教师要积极将录音,录像,投影,幻灯,电脑等多媒体引进教室,利用声光电构成的立体画面和色彩纷呈的视觉效果,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学生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钱塘湖春行》时,可利用录像展现早春花草烂漫燕莺欢唱的场面,让学生感悟“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诗的意境,领会作者热爱大自然,歌颂春天万物的感情。由这些画面引导学生想一想,春天景色就只有这些吗?还有哪些景色可以歌咏春天的。作者为什么只写这些景物。通过录像展现的画面促进了学生的语言思维,开拓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有书本已有的知识形象联想到多姿多彩的春天,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地学到了语言知识,积极的进行了探索,进行了创造。
2).开展丰富多彩的故事会,朗诵会和课本剧。
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可适当让学生开展故事会朗诵会和课本剧。通过这些活动可大大激励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语言表达语言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离开课本思考创造,要求学生只要讲得清楚合理就行。
故事会可据图讲故事,续讲故事,根据剧本改讲故事,也可拟一主题讲故事,鼓励学生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利用语态,表情和动作使故事生动形象有趣,并具有个性。同一故事不同的学生讲会有不同艺术效果。
朗诵会由一人朗诵,二人小组或全班进行,朗诵内容学生可以自选,诗歌散文古诗词小说都可以朗诵。
通过朗诵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在优美的语境中,学生领会作品的精华,沉浸在作品的美感里时,学生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课本剧可根据课文内容来编剧,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孔乙己》,《最后一课》《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都可以改为课本剧。鼓励学生尝试着用编写的课本剧进行简单的舞台表演。通过学生言行举止的表演,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可充分体现他们对作品的领会程度。
3).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
作为语文工作者,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我们还要育人。在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下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我们要带领学生走出学校,走进工厂,走进科研单位,走进图书馆,阅览室,走向农村,走向大自然。学生通过耳闻目睹,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提高了,并从中获得思考,创造的新知识,获得了写作的丰富素材。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应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多层次多角度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我们在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上去探索,去奉献,去成功吧!
篇5: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论文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论文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学;学会学习;创新思维
论文摘要:教师教给学生最重要的内容是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是学会学习的切实可行的途径。
创新性思维是创新性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力求将学生从传统教育“读死书、死读书”的通病中解放出来,从单纯的学生追求“学会”向学生“会学”转化,最终达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功能乙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以下方面探研高中语文创新教学策略。
一、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习惯
课堂教学中,采用直接激励和间接激励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直接激励。直接激励是指教师采用教学语言或各种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直接影响或作用于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较快进入创造性思维的阶段,并产生创造性思维成果。具体方法有:在教学中充分采用“扩散性问题”进行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采用让学生讲的形式来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来讲自己的想法和思维过程;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必要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充分注意教师对学生在感情、情绪上的交流、对创造性思维的激励作用;在教学中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影响对创造性思维的激励作用。
2.间接激励。间接激励主要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消除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抑制因素,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具体做法有: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思维成果超越了教师所设计、安排和期望的轨道时,不强行地力图将学生的思维过程重新纳人教师设计的轨道,不以教师的思维成果和教材上的内容去束缚学生的思维,也不采用粗暴的手段和语言中断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思维过程;就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而言,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宜采用批评、训斥、蔑视的语言来取笑、讥讽学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不宜过细、过小,要有较大的内涵,不致使问题本身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产生抑制;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进行和成果的显示,要有足够的耐心,要注意消除教师的急躁情绪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抑制;充分扩散,延时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扩散思维要充分进行,但对于扩散思维得到的各种想法,解法要推迟作出评价,不一定每一种都在课堂上详细地讨论,要有取舍,有的问题可在课堂上讨论解决,有的可让学生课下研究和讨论。
二、利用课外阅读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习惯
应该说,语文阅读教学能为创新教育提供广阔无垠的天地。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努力挖掘阅读教学的“创新点”,使创新教育之锤敲得准,敲得巧,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营造大的课外阅读环境的基础上,还要在语文课中有一定的时间作专门的课外阅读指导,系统地指导学生的阅读,并给课外阅读制定明确的目标。这样,既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突出了人文精神,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自主探究;又搭建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体会、抒发情感;在朗读、理解、体验、交流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了启迪。
三、利用单元整体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学会读书,获得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方法,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好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在单元整体教学中分以下几步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以便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单元整体学习方法。
具体方法;要求学生搞好每单元开课以前的预习活动;在教与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好总结。将所列内容分条责任到人,在学习中已解决的'问题,要及时的归纳总结答案;每单元结束后,做好单元知识的总结方法的归纳、能力的展示工作;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查漏补缺,取长补短,全面深刻掌握知识和方法,更好地培养能力和合作意识。
这些方法,能够促使学生自主钻研,很好地掌握了单元整体知识,最终获得对他们今后人生都有明显助益的诸多方面的能力。
四、利用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习惯
在作文教学中,以文体为线,对学生具体指导。议论文的写作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教师在指导写作时,需要设拟各种学习情景,激发思维,鼓励质疑,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具体做法是: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比赛活动,学生可以积累丰富的素材;开展即兴演讲,可以使学生展开联想,开阔思路,围绕一个点尽快地想出许多材料;组织辩论会,选择合适的辨题,让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防止在议论中出现绝对、偏激的倾向,达到说理的思辨化;鼓励学生对周围的事发表看法,学生能够学会透过现象分析实质,从而实现思维的深刻性,议论就能切中要害。通过这些方法,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水平就能有很大提高。
创新性学法的研究,其目的就在于从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最终全面提升学生能力。
篇6:高中数学创新性思维影响论文
高中数学创新性思维影响论文
一、创新性思维对高中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在以往的高中数学学习中,教师是主导者,学生只是一味的将知识填充在自己的大脑中,有时根本谈不上理解,更别说是对知识展开创新性思维.现如今,高中数学改革的浪潮十分汹涌,在教学当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要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十分之高,不仅要知识的储备量,还需要知识的实际运用,需要较强的思维能力.因此,创新性思维对于高中数学学习十分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明确自身的位置,要更加注重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1.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
由于种种的原因,原有的思维模式可以用死板来形容,有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也只是会做题,而不知道怎样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因此,在高中数学学习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就必须要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说到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大多人会想到是不是要让学生进行发明创造.其实,在数学学习中,多一种解法、多一种角度去看问题,这些都是创新性思维的体现.例如,在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第二章对圆和圆的'方程学习中,现知圆心为A的圆经过点B(1,-1)和C(2,-2),且圆心在直线x-y+2=0上,求圆心的标准方程.此时,可以用解析法,设出圆的标准方程,将B,C点代入方程中,之后再把圆心的坐标代入到x-y+2=0中,同构方程组来解出圆心的坐标和半径;还可以使用对称性来解决;也可以利用圆的几何性质来解决.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思路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这样做题,既避免了以往的题海战术,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
2.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一个过程.在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上,教师要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当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便会自觉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这也是培养高中数学学习创新性思维的关键.例如,在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3第一章对统计的学习中,如果按照以往的学习模式,学生对于抽样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可能仍没有具体的概念.如果教师将统计知识引导到学生的生活当中,将学生进行分组,安排学生走出课堂,到社会中设定情景进行统计,之后再由各个小组将统计的结果向全班同学一一进行解读.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下,学生不仅能更快地融入到其中,还能够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3.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以往的教学当中,教师容易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些学生虽然有自己的想法,但由于环境的影响,也只是想想,没有发挥的空间,久而久之,创新性思维也不复存在了.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在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时,要多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创造,积极地去引导学生加强创新性思维的锻炼.例如,在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第三章抛物线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画出一个抛物线,然后让学生去想象,有些男生会认为这个是在投篮,不论学生如何想象,教师都应当给予鼓励.当学生将抛物线与自己的想法联系在一起后,就会将空虚的抛物线融入自己的想法,这样在教学时,学生也便于理解.
综上所述,创新性思维对高中数学学习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它已经成为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一条主线,当学生创新性思维提升后,对于各种问题都会养成爱思索的习惯,碰到没有接触的知识,也会自发地去探索,从而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自身的位置,要按照改革的精神进行教学,对于学生的大胆想象,不能用固有的思维模式去压制,即便是有错误,教师也只是作出正确的引导,而不是去训斥学生.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才会不断地提升,在今后的学习中,才会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本文来自于《数学学习与研究》杂志。《数学学习与研究》杂志简介详见.)
篇7:英语教学的人文性及其实现论文
【摘 要】英语教学的人文性是指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容生成、教学方式运用及教学评价引导对学生人文精神所产生的熏陶与感染。
英语教学的人文性在目标维度上指向学生人格的完善;内容维度上指向所有英语活动;方法维度上指向自我反思实践。
教学中人文性的实现,可从教材与方法的结合,形成平等、对话、合作的师生关系,构建真实的教学情境,形成积极的教学评价等方面展开。
【关键词】英语教学 人文性 工具性
一 问题的提出:英语教学中人文性的缺失
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存在着过分关注语言形式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掌握的现象,而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却严重缺失。
这种工具性的倾向在教育教学实践上集中表现在:无视地区差距和院校类型,推行统一的大纲(课程标准)、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试,过分看重统一考试的规格等。
英语教学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体现语言的工具性效用;同时,着眼于培养学生外语学习的兴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不断增强学好外语的信心,凸显语言学科的人文关怀的功能。
在新课改中,英语课程标准在理念上兼顾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重视共同基础,同时提供多种选择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的需要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英语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传承人文精神、增加人文关怀,是其重要的学科责任。
在英语教学中重视人文内涵的挖掘、品味,让学生的精神在课堂中得到充盈、提高、发展,彰显人文关怀,方能摒弃纯技术理性带来的弊端,引导学生追求精神的家园,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这样的教学起到的就是以文化的作用,让学生的心灵、精神在教学中得到丰盈,人文化的过程是用人类文化精髓塑造学生灵魂的过程,是为学生的人格注入人文气韵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进行精神铺垫的过程。
学生通过人文课程的学习,不应只是形成一些技能、技巧,不应只是掌握一种实用的工具,人文课程还应让学生获得一种精神启示,一种生活习惯,一种内在禀赋。
如果教师只把人文课程的教学停留在概念、词句、语法、技能、技巧上,那么很可能丢掉了更可贵的东西――学生人格与精神的形成。
篇8:英语教学的人文性及其实现论文
英语教学的人文性指向三个维度:在目标维度上指向学生人格的完善;在内容维度上指向所有英语教学活动;在方法维度上指向自我反思实践。
1.在目标维度上指向学生人格的完善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旨在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学会认知,即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与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学会生存,是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
而个体人格的完善是其认知、做事、生存的必备条件,也是现代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
在分科教学背景下,各门学科都承担着根据自身特点促进学生人格完善的任务。
英语教学的人文性即是在英语教学育人有所指向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格完善理念的指引下,将其所承载的真、善、美转化为学生的信念,充实为安身立命的家园,为学生人格完善打下坚实基础。
2.在内容维度上指向所有英语教学活动
英语课程的综合性特点,立足于日常生活的经验,是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整合、提炼和加工,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需要。
英语教学以课堂为中心在时间上前后延伸和空间上内外拓展,其人文性在内容方面表现为与所有英语教学活动相联系。
无论是作为理解的阅读和听话,还是作为表达的写作与说话,都是蕴含着思想情感的语言交流活动。
不同学段、不同学生的认识与判断能力存在差异,因此英语教学中思想情感熏陶内容的深度要考虑学生的'经验水平和个体差异,对范围与广度的选择服从于个体发展的需要,不应做漫无目的的拔高,也不应在低层次水平上徘徊,更不要用机械的教学程序钳制学生体验与思考的自由。
而应当密切结合教学活动的展开实际,将人文性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让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在方法维度上指向于自我反思实践
“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才会对教育产生效用,而
其他所有外在强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相反,对学生精神害处极大,最终会将学生引向对有用性世俗的追求。
”这种教育上的“自我强迫”就是一种反思实践,在反思中让学生发现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进而成为自我。
在英语教学中,要求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养成高尚的品质、品味伟大的精神等指令性的话语并不少见。
这种单一的说教是否能真正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是否能对学生精神的充盈提供有益的养料?是否能为学生提供真正有益的人文关怀?在老师的一次次说教下,学生学会了用套话与空话来应对教师提问和考试的技巧。
因此,只有通过自我反思实践活动,将“我”投身到英语教学内容中去体验、去感悟,并与教师和同伴之间共同探讨,才能有效建构起教学内容的个人意义。
篇9:英语教学的人文性及其实现论文
语言学习作为一门人文课程,充满着人文气息和人文关怀,教师可根据这一特点,立足于课程,结合适当的方法,在师生平等、合作的对话中,创设情境,积极鼓励开展评价,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和领悟,从而唤醒学生的人文意识,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1.教材与方法的密切结合
英语教学中所选用的内容均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分类排列,包含着特定的价值取向,如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教科书的阅读单元,以兼顾文体和人文内涵为依据,有通过语言和意象来陶冶性情的诗歌小说,有借助描写和叙事来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的描写叙事单元,也有介绍异域风情,自然之美的游记单元等。
这种分类意在为学生人文内涵的形成提供载体,为实现英语教学人文性的实现提供依据与指引。
如何选择方法呢?正如杜威曾指出:“方法就是安排教材,使教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方法从来不是教材以外的东西。”因此,只有以文本为依据,方法与教材相结合,深入挖掘文章人文内涵,同时,结合学生经验确定英语教学的人文性目标,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理解内化、生成教学内容,使个人的情感、态度与民族的、人类的情感和态度在对话中走向和谐,才是实现英语教学人文性的正确路径与方向。
当前英语教学中,仍存在侧重记忆,如过分关注语法结构,过分强调逐字逐句翻译,“满堂灌”等问题,而不能深入挖掘文本的深层次内涵,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势必流于形式。
2.形成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是作为完整的个体,相互影响,共享着知识和经验,共同体验着人际关系。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把思考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并能不断收获成功喜悦的知识构建,通过学习,让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提高,学习兴趣得到激发,知识面得以拓展,逐步形成新旧知识整合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
同时,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教师自身也体验到了生命的活力与价值,工作的愉悦,丰富了个体的实践性知识,为教学工作的展开获得更多的动力和能量。
在英语实践教学中,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口语能力低下,自我效能感不强等弊病,教师多为学生创作条件,让学生自由表达,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3.构建真实的教学情境
杜威曾指出:“教师在教育事业中的任务在于提供刺激学生的反应和指导学生学习工程的环境。”关注教学中的人文性不只是提供现成结论,让学生认真听讲、快速记住已有的标准答案,而是为学生提供民主、和谐、理解、尊重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自己去大胆质疑、主动选择、独立判断、去经历尝试,经历学习过程中情感的变化,从而产生的独特感受和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切体验,获得生命品质的彰显和升华。
结合教材,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真实的教学情境意在“唤醒”,唤醒学生的情感,唤醒学生的智慧,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生命活力,使教学不只停留在认知层面,而是深达人的存在的本性和无意识的深处。
这种唤醒是知、情、意的整体唤醒,处于唤醒状态的学生,其智慧和心灵都闪烁着不同寻常的光亮。
如在学习“地震”一单元时,可以结合唐山大地震的影像资料,让学生感受地震的无情和可怕;同时结合汶川地震中,发生的感人故事,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学会善待生命,地震无情,而人间有爱,只要我们众志成城,一定可以战胜灾难,构建更加美好的家园。
在英语教学中,创设合适的情境,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助于学生的情感教育。
4.积极的教学评价激励学生发展
评价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运用积极的评价,从关注个体的生命发展的角度来激励学生充满生机地、持续不断地生长。
杜威曾指出:“教育即生长”,“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不断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
学校教育的价值,它的标准,就看它创作继续生长的愿望到什么程度,看它为实现这种愿望提供方法到什么程度”。
评价的方面不仅限于知识的能力,还应关注学生态度的生发、情感的滋养、信念的形成、人格的完整,关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不仅评价最后的学习结果,而且看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付出的种种努力以及处在生成、变化中的生命的点滴进步。
同时,教学的评价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生命的差异,不是用一个标准、一把尺子去剪裁原本就不一样的生命,而是促进每个独特的生命最大的可能实现其价值。
在英语教学中,因为学生个体的学习经历、方法、态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鼓励每个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的进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进步。
四 结束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传播使者。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在关注英语的工具性效用的同时,深入挖掘语言的人文内涵,促进英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交融,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使英语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辛继湘.教学价值的生命视界[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向晶.人文精神在英语教学中的展现[J].教育实践与研究,(10)
[4]李学.也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及其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12)
[5]杨忠.培养技能发展智能――外语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J].外语学刊,(6)
[6]〔德〕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篇10:高中英语教学问题及对策探讨性论文
高中英语教学问题及对策探讨性论文
一、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1.教学目标缺乏明确性。该行为彻底忽视了英语的沟通性和交流性特点,导致英语的实际效用没有全面发挥出来。长期以来,英语教师在培养学生方面大多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育,使得学生的所学知识只能应付大量的作业和考试,并不能在实际生活中充分运用,这与最终的教学目的不符。
2.教学手段缺乏新颖性。辅导教学是教育的根本性质,但在过去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只是一味地按照书本内容进行授课,讲解时并没有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仅把课本知识生搬硬套地授与学生。如果学生长时间处于被动学习知识和接受知识的状态,那么学生就无法感受到英语本身所具有的`欢乐。展开英语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按照学生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进行教育,同时还要加大学生在听、写、说、读方面的培训力度,以实现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但目前大部分英语教师的授课方法过于简单,讲解时也仅注重语法、单词和课文等内容的教学,使得学生对英语无法提起学习兴趣,部分学生甚至完全不会英语口语表达,教师提问时通常采用“YES”和“NO”回答,也就是说大多数学生仅了解和掌握书面英语。
二、高中英语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明确教学目标。在现代化高中教育课程中,英语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基础性科目,高中英语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英语属于一种工具性语言,所以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注重强化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培训,还要注重语言自主运用能力的培养。现阶段,高中英语教学目标仍缺乏一定的明确性,这主要与目前施行的教育模式有关,即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应付升学考试,并把考试成绩作为检查标准,以此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其还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能够充分了解和掌握与课本相关的所有知识,这样便可在考试过程中获得优异成绩,而从英语教学的角度上看,就是要完全熟记单词和语法。但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沟通与交流,例如书面交流与口头交流等,而听、写、说、读等则是英语实施考查的基础性目标。针对这一情况,高中英语教学必须进行全面改革,并用现代化素质教育模式取代过去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展开英语教学活动时,必须学会合理科学地运用网络资源,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效用来收集自己所需的教学素材和教学信息,通过现代化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进行全面优化,以达到提升课堂效率的目的。一般情况下,高中英语教师很难完全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所以教师可将这些知识转化成问题安排给学生,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来弄清这些问题,同时还能够认识到各个地区的风俗与文化,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进一步巩固英语基础知识。由于英语的实践性较强,所以学生一定要在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做到学以致用。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这样才能按照教学重点和难点组织学生进行综合讨论,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最终达到强化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英语在高中教学活动中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必须消除过去迂腐的教学观念,合理制定与现代化教学理念相适应的教学目标,并对课堂教学进行全面优化,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这样,不仅能够巩固英语基础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在口语方面的能力,使学生不断向前发展,这对高中学生的学习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篇11:初中英语教学人文性的渗透论文
初中英语教学人文性的渗透论文
初中英语教学人文性的渗透论文【1】
摘要: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
英语教学是一门人文性特点十分显著的学科,课文中的许多话题、文段都集中体现了人文精神。
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内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启迪,逐渐提高人文素养。
关键词:英语教学;人文精神;渗透
作为一门语言,英语同我们的母语――汉语一样,是思想的载体,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
英语教学也应当突出它的思想性和人文性,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展学生的眼界,激发其学好英语的兴趣。
但是长期以来,英语教学采取的一直是过去偏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忽视了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性教育,导致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畏惧甚至厌烦情绪剧增,学生丝毫感受不到英语语言的美感和其传达的人文精神。
而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其把英语课程的人文性提到了更高的高度,在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方面越来越多地强调英语学习的乐趣、感知及应用英语、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意识、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思考等。
对此,我们教师应该围绕新课程标准,在英语教学中做好人文性渗透,让学生通过听说、阅读、写作等了解语言的相关知识、历史文化背景,让学生通过感受、积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自我教育,形成完整的人格。
一、感受英语语言之美,陶冶性情
为了让学生感受英语语言之美,在鲁教版初二英语下册课本unit9中,当我讲到furthest这个词时,学生对“farthest”与“furthest”两个单词的区别不太理解。
于是,我给学生朗诵了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学生被这首诗所蕴含的悲情深深打动。
有学生课后告诉我说:“原来英文诗也很美!”对于这个学生来讲,这可能是他第一次强烈感受到英语语言之美。
后来在学校经典诵读节上,居然将这首英文诗在全校师生面前展示出来,那饱含深情的男女生“二重奏”让台下爆发出了阵阵热烈的掌声。
此外,在备课时,我还搜集了大量与课本话题相关的影像资料,让学生感受原汁原味的英语口语。
我和学生一起观看了《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音乐之声》《阿甘正传》《罗马假日》等经典影片,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感染、启迪、引导,对善、恶、美、丑的分辨,对爱国情怀的感受,对积极人生态度的树立,对爱情的理解等人文精神的形成都有积极的意义。
二、搜集英语材料,感受作者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很多学生缺少生活的压力和学习的动力。
每当问起他们的梦想时,有的说“没有梦想”,有的张口便是“豪车别墅”。
这些祖国的花朵、未来建设的栋梁,早早地就已经被这个浮躁的社会所染,多么令人痛心和担忧啊!作为英语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他们怎样做人,将人文精神融入英语教学。
初二下册unit7 I’m going to be a basketball player这一单元的话题是“dream”,而这个话题在初三下册泛读中还会出现。
于是,我先让学生小组讨论“dream”和“hope”的区别,然后引出美国著名人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中最让人精神振奋的演讲: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this nation will rise up and live out the true meaning of its creed:“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演讲稿的时代背景,我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上网搜资料,制作关于Martin Luther King的PPT简介。
学生搜到的资料之丰富超乎我的预料:有的学生侧重美国的种族歧视,有的学生侧重黑人被贩卖的历史,有的学生向大家推荐了《紫色》这部反映种族歧视的电影,有位地理学得很棒的学生还给大家呈现了美国行政划分图。
集体的智慧形象、生动、立体地再现了作者生活的社会背景,传达了作者的思想,让学生由“个人之梦想”升华到了“国之梦想”“人类之梦想”,丰富了学生的生命体验,让学生更好地树立了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三、结语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性,把英语当作思想的载体,我们将冲破国界、种族、时代的限制,与伟人进行心灵的交流和思想的对话,提高自己的审美情感与审美能力,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丰富生命体验。
参考文献:
1.李莹.小学英语“人文性”教学初探[J].基础教育研究,(17).
2.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3.张仁秀.英语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J].现代教育科技理论,(7).
初中英语教学中科学人文素养的渗透【2】
摘 要:现在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很多教师只是片面地追求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语言输入。
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中只看到了语言课程的工具性,老师们没有注意到通过语言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这一语言教学的实质。
也就是忽视了语言的人文性。
中学英语的教学缺少人文内涵与片面追求学生分数以及升学率直接相关。
具体到英语教学而言,一般老师关心的是学生的分数,在此基础上他们注重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但也没有对通过语言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予以足够的重视。
笔者认为,科学与人文并举是具有前瞻性的必要性的。
本文拟对如何在英语课堂上进行人文素养的渗透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科学人文素养;渗透
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学的教师,我深切的感受到人文教育的一部分――英语语言教学,应该好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但令人遗憾的是,课堂上我们很多教师只是片面地追求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语言输入,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中只看到了语言课程的工具性,老师们没有注意到通过语言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这一语言教学的`实质,也就是忽视了语言的人文性。
中学英语的教学缺少人文内涵与片面追求学生分数以及升学率直接相关。
具体到英语教学而言,一般老师关心的是学生的分数,在此基础上他们注重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但也没有对通过语言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予以足够的重视。
我校提出科学与人文并举,我觉得是具有前瞻性的,是非常有必要的。
现我对如何在英语课堂上进行人文素养的渗透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1、明确英语素养的特点:英语是一门语言,我们不能机械的教,学生们也不能机械的学,要灵活掌握,学以致用。
要掌握和了解文化传统中有价值取向的文化信息。
要排除母语汉语的影响,获得丰富的背景知识。
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价值取向,需求,愿望,信念,情感或意志,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
2、英语教师要在教学理念上做出新的认识,教师的角色要进行新的转变。
我们教师要以学生为主的任务型教学,让学生在整个课堂发挥主体作用,这样同学们才能积极的参与整个课堂,从而改变以前教师灌输式,填鸭式教学。
3、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迫切需要良好的氛围,使师生双方在水乳交融的环境中,形成有利于教学活动开展的氛围,其过程应该是老师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合作。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满足教学需要,协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障,是形成无拘无束、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高昂学习情绪的直接因素,它不仅会引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与尊重,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对老师的爱迁移到其所授的学科上,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
要营造协商式的教学氛围。
4、在课堂上运用精彩视频及电影资源进行人文素养的渗透。
如在仁爱九年级第二单元,我下载了一段沙尘暴的视频,同学们看后深刻的意识的现在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增强学生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又如在九年级第四单元神秘的科学,本单元主要是围绕科学技术展开,谈到神舟五号,电脑科技,科学发明以及神秘太空。
我特意下载了最近几年中国载人飞船登上太空的视频,同学看很震撼,也很有兴趣,这不仅让同学们了解了相关的知识,同时培养了同学们对航天知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操。
5、利用丰富多彩的图片,动画资源进行人文素养的渗透。
如在仁爱七年级下册讲到天气这一单元。
我选取了大量的有关天气和季节方面的图片,选展示四季的景物,让同学们感受四季的特点。
边看边学习spring,summer,autumn,winter这几个单词。
接着我播放五个画面:乌云密布cloud-cloudy, 阳光明媚 sun-sunny, 刮风: wind-windy, 下雨: rain-rainy, 下雪:snow-snowy。
同学们一边看图一边学习了10个单词。
然后给同学们放几个每个季节相关的动画,如放风筝,游泳,堆雪人等,看后让同学们谈论自已最喜欢的季节。
这不仅让同学们在短时间内掌握了相关的英语知识,同时培养了同学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6、在英语课堂上利用角色扮演表演进行人文素养的渗透。
分角色扮演表演在我们的英语课堂上是必不可少的,几乎每节课都要进行这样的活动,同学们只有在这种活动中身临其境,才能真正理解书中对话知识,也才能灵活的运用。
角色表演不仅可以模仿书中的对话情境,也可以由教师设定一定交际情景,让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自由选择自已喜欢的角色,经过一定时间准备和练习之后,要求同学们借助于体态语口头表达出来。
在表演的过程中,学们们必须运用具有的经验和已掌握的语言知识来解决问题。
这不仅培养学生们运用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培养了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和精神。
总之,人文精神体现在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中,人文素养的培养,主要阵地是课堂,英语课堂教学要体现人文精神,学生在掌握语言运用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感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创新精神,情感,潜能,实践能力也得到发展。
学生既掌握英语,又发展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学习,继承民族优良传统等的人文精神。
只有学习英语与发展人文素养有机地融合,和谐地发展,才能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学会认知,学会学习的人。
参考文献:
[1] 董海远《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科学人文素养的研究》《新课程学习》(期刊),(12).
篇12:英语教学的人文性与实现论文
英语教学的人文性与实现论文
英语教学的人文性与实现论文【1】
【摘 要】英语教学的人文性是指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容生成、教学方式运用及教学评价引导对学生人文精神所产生的熏陶与感染。
英语教学的人文性在目标维度上指向学生人格的完善;内容维度上指向所有英语活动;方法维度上指向自我反思实践。
教学中人文性的实现,可从教材与方法的结合,形成平等、对话、合作的师生关系,构建真实的教学情境,形成积极的教学评价等方面展开。
【关键词】英语教学 人文性 工具性
一 问题的提出:英语教学中人文性的缺失
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存在着过分关注语言形式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掌握的现象,而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却严重缺失。
这种工具性的倾向在教育教学实践上集中表现在:无视地区差距和院校类型,推行统一的大纲(课程标准)、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试,过分看重统一考试的规格等。
英语教学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体现语言的工具性效用;同时,着眼于培养学生外语学习的兴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不断增强学好外语的信心,凸显语言学科的人文关怀的功能。
在新课改中,英语课程标准在理念上兼顾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重视共同基础,同时提供多种选择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的需要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英语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传承人文精神、增加人文关怀,是其重要的学科责任。
在英语教学中重视人文内涵的挖掘、品味,让学生的精神在课堂中得到充盈、提高、发展,彰显人文关怀,方能摒弃纯技术理性带来的弊端,引导学生追求精神的家园,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这样的教学起到的就是以文化的作用,让学生的心灵、精神在教学中得到丰盈,人文化的过程是用人类文化精髓塑造学生灵魂的过程,是为学生的人格注入人文气韵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进行精神铺垫的过程。
学生通过人文课程的学习,不应只是形成一些技能、技巧,不应只是掌握一种实用的工具,人文课程还应让学生获得一种精神启示,一种生活习惯,一种内在禀赋。
如果教师只把人文课程的教学停留在概念、词句、语法、技能、技巧上,那么很可能丢掉了更可贵的东西――学生人格与精神的形成。
二 英语教学人文性的基本指向
英语教学的人文性指向三个维度:在目标维度上指向学生人格的完善;在内容维度上指向所有英语教学活动;在方法维度上指向自我反思实践。
1.在目标维度上指向学生人格的完善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旨在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学会认知,即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与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学会生存,是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
而个体人格的完善是其认知、做事、生存的必备条件,也是现代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
在分科教学背景下,各门学科都承担着根据自身特点促进学生人格完善的任务。
英语教学的人文性即是在英语教学育人有所指向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格完善理念的指引下,将其所承载的真、善、美转化为学生的信念,充实为安身立命的家园,为学生人格完善打下坚实基础。
2.在内容维度上指向所有英语教学活动
英语课程的综合性特点,立足于日常生活的经验,是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整合、提炼和加工,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需要。
英语教学以课堂为中心在时间上前后延伸和空间上内外拓展,其人文性在内容方面表现为与所有英语教学活动相联系。
无论是作为理解的阅读和听话,还是作为表达的写作与说话,都是蕴含着思想情感的语言交流活动。
不同学段、不同学生的认识与判断能力存在差异,因此英语教学中思想情感熏陶内容的深度要考虑学生的经验水平和个体差异,对范围与广度的选择服从于个体发展的需要,不应做漫无目的的拔高,也不应在低层次水平上徘徊,更不要用机械的教学程序钳制学生体验与思考的自由。
而应当密切结合教学活动的展开实际,将人文性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让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在方法维度上指向于自我反思实践
“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才会对教育产生效用,而其他所有外在强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相反,对学生精神害处极大,最终会将学生引向对有用性世俗的追求。”这种教育上的“自我强迫”就是一种反思实践,在反思中让学生发现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进而成为自我。
在英语教学中,要求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养成高尚的品质、品味伟大的精神等指令性的话语并不少见。
这种单一的说教是否能真正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是否能对学生精神的充盈提供有益的养料?是否能为学生提供真正有益的人文关怀?在老师的一次次说教下,学生学会了用套话与空话来应对教师提问和考试的技巧。
因此,只有通过自我反思实践活动,将“我”投身到英语教学内容中去体验、去感悟,并与教师和同伴之间共同探讨,才能有效建构起教学内容的个人意义。
三 英语教学人文性的实现途径
语言学习作为一门人文课程,充满着人文气息和人文关怀,教师可根据这一特点,立足于课程,结合适当的方法,在师生平等、合作的对话中,创设情境,积极鼓励开展评价,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和领悟,从而唤醒学生的人文意识,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1.教材与方法的密切结合
英语教学中所选用的内容均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分类排列,包含着特定的价值取向,如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教科书的阅读单元,以兼顾文体和人文内涵为依据,有通过语言和意象来陶冶性情的诗歌小说,有借助描写和叙事来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的描写叙事单元,也有介绍异域风情,自然之美的游记单元等。
这种分类意在为学生人文内涵的形成提供载体,为实现英语教学人文性的实现提供依据与指引。
如何选择方法呢?正如杜威曾指出:“方法就是安排教材,使教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方法从来不是教材以外的东西。”因此,只有以文本为依据,方法与教材相结合,深入挖掘文章人文内涵,同时,结合学生经验确定英语教学的人文性目标,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理解内化、生成教学内容,使个人的情感、态度与民族的、人类的情感和态度在对话中走向和谐,才是实现英语教学人文性的正确路径与方向。
当前英语教学中,仍存在侧重记忆,如过分关注语法结构,过分强调逐字逐句翻译,“满堂灌”等问题,而不能深入挖掘文本的深层次内涵,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势必流于形式。
2.形成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是作为完整的个体,相互影响,共享着知识和经验,共同体验着人际关系。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把思考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并能不断收获成功喜悦的知识构建,通过学习,让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提高,学习兴趣得到激发,知识面得以拓展,逐步形成新旧知识整合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
同时,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教师自身也体验到了生命的活力与价值,工作的愉悦,丰富了个体的实践性知识,为教学工作的展开获得更多的动力和能量。
在英语实践教学中,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口语能力低下,自我效能感不强等弊病,教师多为学生创作条件,让学生自由表达,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3.构建真实的教学情境
杜威曾指出:“教师在教育事业中的任务在于提供刺激学生的反应和指导学生学习工程的环境。
”关注教学中的人文性不只是提供现成结论,让学生认真听讲、快速记住已有的标准答案,而是为学生提供民主、和谐、理解、尊重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自己去大胆质疑、主动选择、独立判断、去经历尝试,经历学习过程中情感的变化,从而产生的独特感受和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切体验,获得生命品质的彰显和升华。
结合教材,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真实的教学情境意在“唤醒”,唤醒学生的情感,唤醒学生的智慧,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生命活力,使教学不只停留在认知层面,而是深达人的存在的本性和无意识的深处。
这种唤醒是知、情、意的整体唤醒,处于唤醒状态的学生,其智慧和心灵都闪烁着不同寻常的光亮。
如在学习“地震”一单元时,可以结合唐山大地震的影像资料,让学生感受地震的无情和可怕;同时结合汶川地震中,发生的感人故事,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学会善待生命,地震无情,而人间有爱,只要我们众志成城,一定可以战胜灾难,构建更加美好的家园。
在英语教学中,创设合适的情境,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助于学生的情感教育。
4.积极的教学评价激励学生发展
评价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运用积极的评价,从关注个体的生命发展的角度来激励学生充满生机地、持续不断地生长。
杜威曾指出:“教育即生长”,“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不断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
学校教育的价值,它的标准,就看它创作继续生长的愿望到什么程度,看它为实现这种愿望提供方法到什么程度”。
评价的方面不仅限于知识的'能力,还应关注学生态度的生发、情感的滋养、信念的形成、人格的完整,关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不仅评价最后的学习结果,而且看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付出的种种努力以及处在生成、变化中的生命的点滴进步。
同时,教学的评价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生命的差异,不是用一个标准、一把尺子去剪裁原本就不一样的生命,而是促进每个独特的生命最大的可能实现其价值。
在英语教学中,因为学生个体的学习经历、方法、态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鼓励每个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的进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进步。
四 结束语
篇13:初尝联系生活的英语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浙江吴兴高级中学 胡洁元
〈摘要〉:随着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创新教学势在必行,实施英语创新教学的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从生活中找教学材料,并进行任务型教学。学生熟悉生活材料,所以容易激发起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素质,更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即不能过分强化指挥、领导作用,而是要在自己的点拨下让学生利用生活材料进行有关任务型活动,由此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意识及提高学生创新表现的能力,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现代英语教学理念。本文将从四个方面着手讨论如何利用生活材料进行任务型教学活动。
〈关键词〉:创新教学,生活,任务型活动
所谓创新教学,概括的说就是教师运用适当的策略,激发学生创造动机,发挥学生创造性潜能,促进学生形成创造行为和创造性产品,并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的教学活动。其过程是由“教师创造性地教”去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学”,并最终实现学生创造性素质和创造性表现能力的全面提高。在贯穿实施创新教学的主线中,教师是关键要素。所以在开展创新教学工作之前我们必须明确教师的任务和职责:①为“人”而教,不是为“分数”而教:教育应以“人”为本,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仅为了使学生掌握语言技巧,更不仅仅为了学生在升学中获得高分,而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全面进步,潜能的激扬和创造力的挖掘。教师要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去激扬每个学生的潜能,这样学生会把英语学习作为一项充满乐趣的创造性活动来对待,从而使自己自信,自强,努力地去争取成功。②构筑师生平等和谐的情感氛围:师生平等,和谐的情感氛围,作为一种智力的情商因素在创新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难设想,在师生情绪对立,课堂氛围剑拔弩张的紧张状态中,学生会有创造的欲望,会有创造潜能的激发。语言学习需要通过情感因素的培养,才能排除学生语言学习的各种心理障碍,所以在课堂上我尽可能的去创设良好轻松的气氛,构筑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从而减少学生的精神压力和羞愧感,与学生建立融洽的情感。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潜能才得以激发。
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之后,怎样积极,有效地去实施创新教学呢?我们应该到现实生活中去找答案。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要从生活里找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这对我们解决当前教育中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所以我认为,我们的英语创新教学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任务型活动。这不但实践了陶行知生活教育内容论,而且能使我们的创新教学朝着良好的方向不断发展。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首当其冲。怎样将我们的点滴生活融入课堂教学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创新氛围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开头是关键。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是每个教师在授课内容导入这一环节中必须思考的问题。我们可以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和语言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去设计灵活性较大的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探求不同的答案。新教材SEFC Unit16中的“speaking”主要是让学生讨论事物的优缺点,于是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When you go out, which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would you choose? Please work with your deskmates and fill in the blanks in the table below.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我让学生按上面的表格形式进行任务型活动。5分钟的“pair work”后,各个小组派代表做了汇报。例如: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Bicycle It’s safe and cheap; it’s easy to park; there are fewer traffic rules on it than on cars; it’s slow so that we can enjoy the scenery on the way; it’s a good way of exercising; Slow; it costs much time; we can’t take lots of things or a person, which is not allowed.
再如: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Plane
It’s fast and comfortable; it can save you a lot of time; many people in the world love it; it’s interesting to travel hundreds of feet above the ground. There have been many air crashes, so it’s dangerous; it’s expensive, and we have to do a lot before getting on the plane; it causes air and noise pollution
还有学生喜欢远足,并大加赞赏远足的好处,如: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On foot It’s interesting; it’s good for our health; we can sing songs and enjoy the scenery along the way; we can stop anywhere and it’s a real test for everyone too.
It’s bad for you when you feel too tired.
学生在该任务型活动中联系了生活实际,不同的学生生活经历不一,他们的想法和活动也非一致。学生的求异欲望随着讨论的进行大大增加,有了积极性,课堂氛围一下子活起来了。学生受益匪浅,创新能力得到了发挥。
现行英语教材课文难度大,词汇量多,针对这一情况,我创设问题情境所用的材料尽量要来自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一些东西,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和成长环境。在讲授“Festival”单元中的“Reading”的时候,我考虑到学生对“Kwanzaa”的陌生会影响同学们对生词的掌握以及对课文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失去学习该课文的兴趣。所以我便利用了一个类似“Kwanzaa”的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Tomb-sweeping Day)来创设情境。
“Please work with your group members and discuss what people do on Tomb-sweeping Day.”学生就此题进行任务型活动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原因在于同学们对清明节很熟悉,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自然有话可说。例如:“Tomb-Sweeping Day is about the dead, so it’s for the dead. We usually celebrate it on Apr.4th or 5th. People go to visit their ancestor’s grave and honor the dead. We prepare some food and fruits before we start, and put them, even flowers in front of the grave when we arrive there.”
也有同学谈到了我们为什么要庆祝这个节日:“I visit my grandpa’s grave every year, because we’re the younger generation, so we ought to have the faith to respect our ancestors.”
当然也有同学持有否定的观点: “I don’t think it’s necessary to celebrate this holiday. I never go to visit the dead, and my parents also don’t think I have to go there. The dead cannot live again, and their spirits disappeared when they died, so we should have the faith in ourselves instead of the dead.”
上述案例表明,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人生观,我们应当鼓励他们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由于创设情境的生活材料与课文内容具有同等性,所以在任务型活动中学生会说出课文中的新单词。如:“ancestors; faith”等,这对激发学生兴趣是很有帮助的,只有学生有了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不会因课文的深奥而失去学习的信心。
二、巧用影视文化内容,开创特色教学
有了一个和谐,宽松的语言环境,对教师而言,教学方法的创新则显得十分关键。学生的业余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有的爱好运动,有的爱好文艺,教师要善于抓住他们生活中的兴趣爱好,并将它们适当地融入到教学中来。“影视”无疑是学生兴趣爱好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他们课余时间喜欢听流行音乐,喜欢看电影,喜欢收藏歌星、影星的明信片。所谓爱屋及乌,如果学生以文化娱乐生活中的材料来进行任务型活动,他们也会喜欢“pair work”,喜欢英语课。
我在讲授语法内容“过去将来时”之前是这样准备的。鉴于同学们已经学过该时态,我打算把过去将来时的结构“was/were going to be”或“would be”一笔带过,而将重点放在句型的操练上。英语时态不但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更重要的在于它的交际功能。所以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设置一个恰当的“topic”。
当时正值国产大片《英雄》上映之时,多数同学是亲眼目睹了,所以我打算将这部影片搬进课堂增添一点色彩,让“英雄们”进入课堂。开头,我先让同学们做了个热身活动,根据下列问题讨论影片《英雄》: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movie?”
--“It’s great! The scenes are beautiful; I think our country is the most beautiful one in the world.”
--“I like Chinese KongFu star Jet Li; He is so handsome and he is good at acting as a hero. Maggie Chaung is good too, although she is over 40, she still looks young in the movie, I think she’ll be loved by more and more people.”
--“The background music is wonderful, and only Chinese people can make such nice music. ZhangYimou has got a good mind and he is a successful director.”
…
对于他们茶余饭后的聊天话题,同学们显得异常兴奋,就连时常打瞌睡的“特困生”也上劲了。于是我趁热打铁在幻灯片上打出了一个有关本课知识点的问题:
‘Before you saw “Heroes”, what did you think the movie would be? ’我要求同学们根据这个问题联系刚才讨论《英雄》的有关话题,并用过去将来时表达在看电影前对影片的预测。学生的观点如下:
---“I thought the scenes were going to be beautiful, and it’s really true.”
---“I thought the story was going to be interesting, but it’s dull.”
---“I thought ZhangZiyi would make herself more popular, but so far, most people have already said something bad of the young actress.”
--- ‘The great movie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once won awards in Oscar, so I once believed that “Heroes” would get the same award; but after I had seen it, I changed my mind.’
---“I told my friends that I would not go to see the movie, because I like English movies better. But after hearing what my classmates said about it, I felt sorry for myself.” …
可见,学生能够将熟悉的生活材料和所学内容相联系,在“group work”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在汇报中充分发挥了创新表现能力。
英语语法教学往往是枯燥而又死板,过去,老师讲语法结构,学生死记语法结构,这样学生不但记不牢,学不扎实,而且也累。上面的这一教学案例,突破了传统的语法教学模式,将英语教学融入交际情境当中,指导学生从生活中找开展任务型活动的材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新表现能力。
三、介入“body language”,促进学生理解生活材料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尔梅拉别恩通过实验得出如下公式:课堂信息传递的总效果=7%的语言+38%的语调语速+55%的表情动作。可见身体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英语是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它不象母语教学来得那么易懂明了,如果教师能适当地运用身体语言,把来自生活的教学材料转化为形象、直观的东西,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更有利于学生记忆和巩固所学知识。在学习SEFC1B Lesson77时,学生过去学过毛笔书法,也懂得有关印刷术的历史、特点,以及有关它如何造福人类的知识,所以他们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但十七、八岁的学生毕竟生活阅历浅,见识短,不能一下子将理论联系上实际,何况又不是用母语在学。为了让同学们能较好地理解文字印刷的过程,我自备了一些教具,如图章、印泥、碑帖等。
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就怎样把图章上的字印在纸上进行任务型活动:
“How to print a whole page of characters? Please report it with your body language.”
活动过后,一个小组代表上台来了。“first, carve the characters on the stone, and put a piece of paper in the water and then, put the wet paper at the top of the characters and beat it lightly, after that, brush the ink on the paper.” 这个学生随后拿着那本碑帖说,“the characters on the paper are white, but the rest is black. It is too hard, so it doesn’t sound like modern printing.”
完了后,又上来一位,边做边说,“ First, carve a character back-to-front in the wood, then, brush some ink onto the character, next, press a piece of paper on top, and print a whole page. This is called relief printing, and it’s a modern way of printing.”
教具加上手势使本来十分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直观。学生可以将这些生活教学材料充分消化,吸收,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教学新教材SEFC Unit13中的“Integrating Skills”时,我要求学生先掌握制作“水饺”的食谱: “How to make dumplings?”
这个问题立即唤起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记忆,通过记忆让他们就如何制作水饺进行任务型活动。 有个学生是这样演示的:“I have a piece of paper, so I use it as a dumpling skin, and eraser as the ingredients, ruler as a knife, chalk-box as a pan of water. First put the skins on the table; Slice the pork and vegetables; then, chop them; mix the ingredients together; after that, fill and fold the skin, boil them in a pan for 10-15 minutes.”
另外,还有同学不但演示了制作饺子的全过程,还用手势解释了一些动词近义词的区别。如:‘When we slice the pork, we should cut it into pieces; But “chop” should be harder than “slice”; after we separately prepare the ingredients, we then mix them together; “boil” is done in water, but “fry” is in oil.’
在这之后, 我设置了2个延伸性话题“包春卷”和“柔汤圆”,让学生进行模仿做饺子的“group work”, 并上台表演。
“Would you please come to the front and act how to make spring rolls and rice balls? You may use paper, box, eraser to help you.”
有的同学亲手做过,有的虽然没有,但看过父母是怎么做的,所以在这方面他们有生活经验,因此他们的“group work”十分激烈,创新表现能力也很强。例如:
“when we make a spring roll, we first put the spring roll skin on the table, slice the meat; Chop it and the vegetables; after the separate work, mix the ingredients together; fill and fold the skin; fry it in the oil for 5minutes.”
“When we make rice balls, first, slice the meat; second, chop it into pieces; then fill it in the skin and fold it; finally, boil it in boiling water for 10 minutes.”
值得一提的是,在坐细心的同学还会对台上表演的同学提出质疑,于是我请了一位上来进行纠正。如“No, spring rolls should not be boiled, it must be fried; 5 minutes is too short, we should fry it twice at least, and 3 or 4 minutes each time, it will be more tasty.”。学生的细心观察和对同伴的纠错也不乏是中创新学习的表现,我们应鼓励学生在任务型活动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身体语言是教师指引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最佳方式。罗曼罗兰说过:“身体语言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是比嘴里讲的复杂千百倍的语言。”教师针对来源于生活的不同材料,并处理好这些材料和语言知识的关系,让学生在任务型活动过程中合理运用身体语言,就可以有效地调节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四、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有位名人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创新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发散思维和联想思维对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以上事实证明,讨论式、质疑式的任务型教学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讨论”这一形式要经常贯穿于任务型活动中,让学生不断训练自己的思维。而讨论的内容则要以符合教学内容为前提,巩固课文内容为目标,并能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
在执教SEFC1B Unit16 Lesson 62中,我在课文讲完后,布置了一个有争议性的讨论题,“The fire destroyed the building in Sao Paulo, does it mean fire is always our enemy?”。然后我把班级男女生分为正反两方,正方观点是“fire is our friend”,反方则是“fire is our enemy”。正方阐述了如下证据:“In winter, fire can make us warm; We need fire to cook food, boil water; In the past, people lighted candles for reading in the evening. Without fire, human beings cannot live…”
反方则就此进行了反驳,“Fire can destroy a building; Fire can swallow a whole forest; when I was born in 1987, a big fire destroyed the most parts of the Greater Hinggan Mountains; Yuanmingyuan was also burnt down, and it’s a pity; you know, fire is also used in wars, many people died from it. When we set off fireworks, we may get hurt by fire …” 随后同学们进行了激烈的自由辩论。例如:
Pro: “when you have a birthday party, do you use fire to light candles?”
Con: “It’s not dangerous, because I will blow them out at once. Don’t you see there are so many children who got hurt by fireworks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Pro: “It is because they weren’t careful enough, we can still enjoy the fireworks during big holidays.”
Con: “but Why did I see so many firefighters running here and there. If fire is our friend, why do we need these firefighters? Will they lose their jobs and go hungry?” …
同学们就此论题充分发挥发散性,联想性思维,进行了针对性的辩驳。在双方针锋相对的争论之际,我采用延迟评价(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木倡导的“智力激励法”原则之一)的方式,在学生辩论过程中不去打断他们,让他们自由发挥。总之,我们要利用所教知识,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生活,并由此自由地求异发散,编写新的内容,这样学生就可以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决有争议性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并掌握一定的新知识,使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得以提高。
创新教学是双方面的。作为教师,在工作中要有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对任何有可能促进或阻碍教学效果的细节加以分析、斟酌,从实际生活中找创新教学材料更需要有如此高度的主人翁精神。其次,教师要有强烈的求知欲。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工作之余,我们须不断充电,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不但要向书本学习,更重要的是向生活学习。要想能够创造性地去教,自己就必须关注生活中的点滴,哪怕是发生在身边的琐事也不容错过,或许它对我们开展创新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在指导学生创造性学的这一环节上,教师要明确自己在创新教学中的角色,我们一定要做到以“人”为本,备课不能不备学生,创新教学所需的生活材料都应该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年龄结构特征等,不然的话,我们就应当事先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在运用这些生活材料的时候,教师要淡化指挥作用,避免用“拷问”的形式将学生的思维定死在某个框架之内,因为这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而只给出一个笼统,模糊的,也许没有唯一答案的话题,让学生进行 “任务型活动”,教师只作指导和点拨的作用。这才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现代英语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相辅相成的,正确合理的指导能促进学生创造表现能力的提高,而学生的积极性也会使教师以百倍的信心继续开展任务型创新教学活动,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创造性教学通论》 段继扬 吉林人民出版社,
《困惑及其超越-解读创新教育》 胡东方 孙军业 福建教育出版社,
英语教学中渗入创新教育的尝试 杨佳茹 www.fsjx.net.cn
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佚名 www.pp369.com/lw
英语教学中的创造教育 朱云 上海市建平中学
试论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教育改革中的现实意义 中国世纪读书网
浅谈体态语言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李云娟 甘肃教育网
体态语言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朱莉莉 www.pdchangYi.com
篇14: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发散性思维是指从给定的某种信息中,推测、发散、想象和创造其它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在自然学科中,最常见的教师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方式是一题多解,而在英语教学中,对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则有更广泛的途径.
作 者:毛金鹰 作者单位:湖北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 刊 名: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英文刊名:CHINA AFTER SCHOOL EDUCATION 年,卷(期): “”(z1) 分类号:H3 关键词:英语教学 发散思维 知识的辐射性篇15:英语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途径初探论文
初、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均将“发展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目的之一。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英语创新教学的核心。教学实践中笔者以优化设计思考训练题为突破口,创设问题情境,活化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设疑启智,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通过编制句子理解题、阅读理解题、课文讨论题等进行训练,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培养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例如学习Lesson 39(JBII)后,让学生回答“Why doesn’t he use the lift for the last three floors?”可先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再收集答案,学生可能从不同角度作答:A. He wants to climb up to the 15﹖h猣loor on foot, because he wants to do some exercise. B. He is not tall enough. He can’t reach the button for the 15﹖h猣loor. C. The lift doesn’t stop at the 15﹖h猣loor.等;学习Lesson 22(SBI)后,学生都了解建造新汽车厂后所能带来的好的结果,但教师还可让学生讨论“What will be the results besides those mentioned in the text?学生讨论后,提供的答案可能有:A. Maybe the streets will be busier and dirtier. B. Maybe the air will not be so clean. C. Maybe there will be some social problems.”等等,通过这类思考训练题的设计,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能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活化思维。
二、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传统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往往因循守旧,受思维惰性和刻板的影响较大,教师要引导学生摆脱习惯,活学活用。通过设计一些训练题,让学生一题多解,一题优解,最大限度地以旧引新,以新复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常用的题型有一词多义、一句多译、句型转换等。例如在初三学习完成时后,可让学生翻译“这位老人过逝三天了。”答案是The old man has been dead for three days./The old man died three days ago./It is three days since the old man died.等,学生既区别运用了过去时和完成时,又巩固了die/dead等的用法,同时让学生回忆并列举了已学过的终止性动词或词组及用法,如begin, finish, come, arrive, reach, borrow, lend, buy, open, close, get up, fall asleep等;在复习“某人花…时间/钱做某事”这一常用句型时,引导学生归纳出不同动词,如cost, pay, spend, take等的不同表达法并分别要求造句。
三、大量感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英语教学中,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扩大知识视野,鼓励和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加强朗读,不断培养语感,尽可能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大胆猜想并尝试解决问题。可通过设计语音练习、词义猜测题、完形填空、口笔头作文等进行训练。例如初中生学习了bike, kite等词后,让他们拼读mine, bite甚至invite, strike等就迎刃而解了;学习lesson14(JBIII)后,可让学生理解“Don’t trouble trouble till trouble troubles you.”学生根据句子结构可大胆推断出trouble不同词性、词义和用法。再如“They were old-fashioned, thinking too much of old ways and ideas.”(猜测词义),根据分句部分提供的语境,可推知“守旧”的含义,这类推测题在阅读理解题中较为常见。通过学习,学生逐渐积累了一定的语言经验,但有些学生易受先前经验的.束缚,缺乏创见,造成消极的思维定势。教师可不失时机地设计一些思维训练题,克服负迁移,发展其正迁移。例如学习情态动词后,可设计这样一题:She spent as mush time as she could_(go) over her lessons,因其中含有spend…doing的结构;初三学生被动语态后,可让学生用“English, spoken, in, isn’t, Australia”连词成句,一部分学生可能只考虑语法上的正确性而忽视其实际意义,将其写成“English isn’t spoken in Australia.”,而最佳答案为“Isn’t English spoken in Australia?”
四、开拓思维空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要鼓励学生超越习惯性的认识模式,综合运用语言知识和经验,越超自我,鼓励创新。阅读时可对材料进行联想、推理和判断等;行文造句时灵活运用所熟悉的词汇、句型,同时用语法来组织句子;在讨论时说出较新颖的见解等等。这类思维训练常见的题型有:猜词(语)练习、连词成句、造句、编情景对话、扩写、缩写、看图说话、命题作文、完形填空、讨论等。例如,在对话教学中,要求学生根据某句型或功能项目,组织pair/group work编对话,让学生自由发挥,进行假交际、针对性交际和真实性交际;学习Unit 7 Earthquake(SBI),Unit 11 Hurricane(SBII)后,让学生思考What can we do with earthquakes/ hurricanes;学习Unit 5Advertising(SBIII)后,可要求学生根据提供情景写一份广告;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等安排看图说话等;有人曾给学生提供9个单词address, has, the, his, them, told, never, officer, new,让学生组成句子,成句越多越好。从训练结果看,有的同学能完成十二句,其中包括陈述句两句,倒装句两句,一般疑问句三句,反问句一句和设问句四句。
实践证明,优化设计思考题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在设计和选择时要力求遵循以下原则,以求思维训练的实效性。一是目标性。思考题是导学、检测学生知识预习,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的手段,又是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的途径。设计时要以贯彻教学大纲为目的,要处理好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但又不拘泥于中考、会考、高考题型训练,要有的放矢,阶段侧重。要将思考题的优化设计贯彻始终,要在发展思维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扎实基础,在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均得到发展。二是科学性。任何思考题的设计均应考虑其科学性,从思考题本身的设问是否科学合理;作答时所要求的语言能力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是否体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最近发展区”;思考题所采用的形式是口头还是笔头,听力还是书面,是主观题型还是客观题型。合理运用主客观题型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起这重要作用。从理论上看,客观题具有一定的覆盖面和干扰性,主观题有利于体现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训练中宜有机结合。三是典型性。英语学习内容广泛,听、说、读、写能力要求较高。在设计时力求抓住关键内容,针对较典型的语言现象或能力点,体现“精”和“准”,即找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精心设计和选择典型性训练题,以活化思维,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真正培养和发展创新思维。
篇16: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浅谈英语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在构 成智力教育的各要素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占据着核心地位。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推测、发散、想象和创造的思维过程。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认为,发散性思维是指“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等特点。发散性思维强调通过联想和迁移对同一个问题形成尽可能多的答案并寻找多种正确途径。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发散式思维训练,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机会,帮助他们开阔思路,丰富想象,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质量。 一、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条件。兴趣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力。它可以充分发挥智力的作用,使其感知力敏锐、思维活动、想象丰富,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有不少老师在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时都谈到,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哪怕是难度再大,他们也都愿意去主动学习,在课堂上善于思维,表现积极。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系。在语文(0.20)、数学(0.49)、外语(0.57)三科当中,外语的表现最为明显。同时,从初一到初三,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水平逐渐下降(0.751/0.693/0.685)。兴趣的丧失导致部分学生失去继续学习的动力,从而产生厌学的倾向,使得两极分化现象日渐严重。为了培养学生稳定、专一而持久的外语学习兴趣,我们需要做到: 1.明显动机 向学生强调英语的重要地位及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远大志向,帮助他们形成明确而强烈的学习动机。 2.采用启发式教学 教师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设问、质疑等方式,创设问题情景,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起他们新的探究活动。 3.教学内容富有趣味性 应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安排富有趣味性和幽默感的教学内容。教材应安排新颖有趣、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就低年级而言,应多安排一些歌曲、游戏、谜语、压韵诗、小对话、小表演等活动。 4.培养融洽师生关系 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高超教学技巧和热爱学生的教师往往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而融洽的师生关系又能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发挥想象力 想象力是一种能动的思维能力,它是通过形象和抽象思维,对头脑中已有的各种素材进行加工,重新排列组合,创造出未曾感知过的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力的培养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和存储,但平时的训练和开发更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从每一个环节上重视想象力的训练。下面试举几例: 1.单词联想 在学习单词时,要求学生就最近学习过的一个单词发挥联想,让他们写出与这个单词词意有关联的任何单词。在进行这种练习活动时,事先可给他们一两分钟的准备时间。如让学生就discuss一词联想,他们可能会说出以下的一些单词:talk, doubt, think, regret, judge, sure, discuss, parliament, mistake, committee, director, wonder等。在进行这种练习时,可以以竞赛的方式进行,看谁想到的单词多,谁就是胜者。 2.标题竞猜 让学生通过阅读一些文章的标题来猜测文章的内容和作者观点的形式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种好方式。这些文章有可能是从代表各种观点的报刊杂志或网上摘引而来,题材不同,体裁各异。让学生一方面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进行猜测,另一方面也能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找到差距。如让学生根据下列标题猜测文章内容: 1) US welcomes OPEC Output 2) Beijing Eyes 3) US-China Trade Pact on Track for Final Passage 4) Public Take Recycling into Their Own Hads 5) Sampras Survives at US Open 6) Paper Says Russian Missile Hit Kursk 7) Two Koreas to March Together in Sydney 3.故事续尾 在阅读一篇文章或一个故事时,在结尾处留有悬念,要么提一个问题,要么让学生把故事的结尾续上,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这种方式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空间,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结尾,教师不要急于作出评判,而应鼓励每个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如下面的一个小故事:David is a policeman in Sydney. He lives in a small apartment close to Cooge beach. It is usually a very quiet neighborhood. One night, however, he heard a gunshot and a scream outside his window. … 在看完前面的内容后,问学生What will happen next? Please continue the story. 同时,教材中也有不少这样的练习:如初二教材第39课John’s day中,John住在大楼的第十五层,但他每天下班回家时却只坐电梯到十二层,然后走上去最后三层。课文最后有一个问题:Why doesn’t he use the lift for the last three floors?给学生们留下了发挥想象的空间。 三、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发散性思维训练促使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在听、说、读、写各个环节中的训练中,发展着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帮助学生产生许多联想,促使他们全面考虑问题,并形成各自的观点和想法。如在听讲课文时能根据自己的体会提出不同的看法,在讨论时说出独特而新颖的见解,在阅读时能对材料进行对比和联想,在写作时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等等。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的方法有很多,这里仅举几例进行说明: 1.大脑激荡法(brainstorming)由创造基金会的创始人A奥斯本提出,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大脑的迅速联想,产生尽可能多的想法和建议。如就某一个问题“讲出你所想到的全部办法”或“列出你所想到的全部事实”等。在采用这种方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一开始教师不要对学生的回答做评价,以便让学生有一个宽松的环境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各种观点,并强调每个人的观点和想法都是平等的和重要的。其一般训练步骤如下: 1)教师提出问题。如:“Why are the trees cut down? Please list as many answers as possible.” 2)允许几分钟的准备时间。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暗示,如“生活中看到的东西有哪些是与木材有关的?” 3)记录学生的答案。把学生的答案写在黑板上或记录在笔记本中。 4)制订标准。当所有的答案都记录下来后,就制定一个解决最佳方案的标准。如砍伐木材的原因有很多,但大家都同意的有哪几条,并可用图表等形式表现出来。 5)不要对不符合标准的答案进行指责。Why are the trees cut down? List six reasons. 2.讨论 讨论是日常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当讨论问题时,每一方为了讲清自己的基本思路和观点,并批驳对方的基本思路和观点,需要调动各自的智慧和积极性,使自己的思维状态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同时,由于每个人的知识背景和思维习惯,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方法都不相同,通过讨论也可以互相启迪,达到思维的互补性。 讨论时一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讨论的题目必须是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如:Is smoking/reading in bed a bad or good habit? 如果讨论的主题超越了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他们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讨论时就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同时如果学生对讨论的主题不感兴趣,讨论也无法展开。 2)讨论的题目不能是用Yes或No直接加以回答的,否则就失去了讨论的意义了。 3)在讨论前,可就某个话题让学生列出与他们的经验或经历有关的主要事实。 4)教师可给一定时间作准备,以便学生进行思考或作笔记。 5)讨论最好以竞赛的方式进行。这样更能调动双方的积极性。 4.任务型的活动设计 这是一种以交际教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探索,以完成有意义的学习任务为目标的活动方式。为了完成这些有意义的学习任务,除了关注输入材料的质量,教师的作用,以及学习的环境问题外,还需要学习者采取各种探索性的活动方式。专家们对这些活动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了分类。Prabhu把它分成三大类:Information-gap activity; Reasoning-gap activity; Opinion-gap activity. Clark在此基础上扩充为7类,而Pattison则提出了另外的7种活动方式:Questions and answers; Dialogues and role-plays; Matching activities;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Picture and picture stories; Puzzles and problems; Discussions and decisions.而这些活动大多要求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力求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 如下面是一幅配合课文的插图(高中英语课本3A Lesson 22),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需要注意学生在看完这幅图后,会有什么样的想法,根据他们自己的经历,学生会提什么样的问题,而要保护环境,又需要学生作出怎样的努力?通过问答活动让学生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从而极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把环保意识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当中。其活动步骤如下: 1)Give the students the picture from the text. 2)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text and look at the picture. 3)Divide the class into 3 or 4 groups. 4)Ask the students in each group to discuss the picture and present the ideas to the other groups. 5)The teacher asks questions at the end of the presentation: - How do we change from Picture 1 to Picture 2? - What do you have to do? What do we have to do? 四、提高教师的素质 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系思维,首先教师本身需要具备较高的素质要求。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外语教师的素质已有很大提高,根据最新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共有547401名英语教师,其中初中英语教师450421名,学历达标率为90.38%;高中英语教师96980名,学历达标率为56.84%。但是,面对新的形势,外语教师的整体状况仍难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为此,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师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的目标,要求开展以培训全体教师为目标、培养骨干教师为重点的继续教育,使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教育部据此提出了一个“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并已着手开始实施。它要求在五年的时间里,用不同方式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使所有教师通过接受继续教育,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明显提高,并且有一大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此次师资培训特别瞄准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要求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内容坚持科学性与先进性,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 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要一环。它要求有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此,需要对教师的教育观、知识结构、个性特征、教学艺术及管理艺术提高更高的要求。教师首先要转变过时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其次,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改变师生之间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教师要以平等、宽容的态度,积极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英语学习心理素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要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要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了解现代教育理论和外语教学理论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艺术上,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鼓励他们在课余时间广泛涉猎,开拓视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帮助他们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分析和理解问题,而不墨守成规。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多种条件,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的观念,鼓励学生进行独立评价,发展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
篇17:关于论文提纲的变形思维和顺序性思维大解析
论文提纲的变形思维和顺序性思维大解析
一、训练抽象概括能力,确立正确观点
“正确观点”是由明确的概念构成恰当的判断,要使概念明确,判断恰当,就必须训练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概括性是思维最显着的特性,思维之所以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的关系,主要来自抽象和概括的过程。抽象过程,就是在思想上区别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从而舍弃后者并抽取前者;概括过程,则是在思想上将某种事物已分出来的一般的共同的特征结合起来,把个别事物的本质特征,推广为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能顺利完成如是抽象过程和概括过程的,即具备了抽象和概括能力。
[例(一)]中心论点:当代青年是大有希望的。
分论点:
①从当代青年的外部条件来论证当代青年为什么是大有希望的。
②当代青年朝气蓬勃,关心国事,乐于助人。
③青年企业家勇于开拓,青年科学家大胆创新,体育健儿为国争光。
例(一)的三个分论点试图从当代青年的外因和内因两方面来证明其是大有希望的,思路是对头的。但细细推究,它们都存在抽象概括不当的毛病。
第一个分论点只揭示了本层论证的角度和范围,没有概括出能直接证明中心论点的观点,因而不能算是分论点。若改为“当代社会从各方面给我国当代青年提供了成才和发挥才华的良好条件和机会”,就符合要求了。
第二个分论点的内容与当代青年的本质特征有很大距离,犯了抽象不当的逻辑错误。“当代青年”是一个历史概念,它从属于但不等同于“青年”,也有别于我国五六十年代或七十年代的青年。拟分论点时,首先要把“当代青年”即我国八九十年代直到新世纪这一特定历史时期青年区别于其他时期青年的本质特征抽取出来进行概括。若把这个分论点改为“当代青年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不迷信,不盲从,更讲求实事求是”之类的内容,就比较恰当了。
第三个分论点列举了当代三类青年的实例,作为证明论点的三个事实论据是行的,但作为本层分论点却嫌琐碎,属概括不当。宜把当代三类青年的本质特征推广为他们的属概念“当代青年”的本质特征。这个分论点可改为“当代青年在事业上勇于开拓,锐意创新,为国争光”。训练抽象概括能力,离不开语言表达。“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本来思维和语言就是一对“相依为命”的孪生姊妹。有的学生心里很想拟出正确的观点,但往往力不从心,词不达意,真所谓“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结果文字表达罗罗唆唆,不得要领。这一方面是思维能力差,另一方面也与语言表达跟不上有关,故训练抽象概括能力必须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同步进行。
由此看来,训练抽象概括能力指导拟分论点,应着重抓好四个训练环节:一是针对中心论点把分层论证的内容概括成观点;二是运用抽象方法,区别具体事物本质的与非本质的特征,抽取前者,舍弃后者;三是运用概括方法,把具体事物的本质特征推广为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四是用简约的文字表达分论点,尽量“一言以蔽之”。
二、训练发散思维能力,以打开论证思路
学生拟分论点时最大的苦恼可能是打不开思路,传统的沿单一方向直线性地寻求一种答案的思维定势在从中“作梗”。出路何在?训练发散思维能力。在拟分论点时,人的思维从同一来源(即中心论点)中产生各式各样的输出,朝着多种方向、角度去探寻能证明中心论点的不同根据(即分论点)。
如何训练?结合运用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原理来开辟思维的广度,打开思路。指导学生去思索、发现与中心论点有直接的、本质的、因果上联系的方方面面,再通过抽象概括,形成多个分论点。在这里,辩证思维帮助思维发散开去,“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思路越广,拟的分论点也就越多。
[例(二)]中心论点:扫黄工作势在必行。
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扫黄工作势在必行?学生明确:因为“黄货”泛滥造成极大危害。
再让学生思考:“黄货”泛滥造成哪些方面的危害?学生运用发散思维,认识到多方面的危害:①青少年犯罪率上升。②学校、家庭教育受到严重干扰。③社会风气败坏。④国家安定团结局面受到威胁。⑤民族思想、道德、心理素质下降,甚至被扭曲。⑥国家出版事业受到损害。⑦干扰文艺方针的贯彻和文艺的健康发展。⑧影响精神文明建设,进而影响物质文明建设,影响改革开放。辩证思维帮助思维发散,学生思路一打开,思维成果像开闸的水一样喷涌而来,大家仿佛由“含毫而邈然”的思维迟纯状态一下子进入了“操觚以率尔”的思维敏捷境界,尝到了发散思维、自开堂奥的甜头,讨论到后来都说:“(分论点)够了,够了,文章能写了。”
三、训练辐合思维能力,选择并排列出分论点最优方案
写作是创造性思维活动,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但发散思维的结果并非都是最合理和最切合实际的,有时可能是谬误的。辐合思维能帮助我们对发散思维的结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收拢整理,使思维逐渐清晰,本质渐次显露,最终在一点上取得突破。拟分论点时,从中心论点出发,思考出尽可能多的分论点答案,这是发散;而后通过归纳,把初拟的分论点逐个加以检验,为论证中心论点选出其中最合适的几个组成最佳方案,这是辐合。
训练辐合思维,选择分论点最佳方案,关键是选择的标准,它包括客观标准和主观标准两方面。客观标准主要有三个:一是真实性,分论点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二是合理性,论证中心论点应极有说服力;三是针对性,分论点应针对文章的阅读对象。如上文所举的例(二),若阅读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则①、②是分论点的首选内容;若阅读对象是知识界人士,则取⑤、⑥、⑦等方面内容较宜;若阅读对象是一般市民,则取③、④、⑤等方面内容为好。
选择分论点的主观标准主要指习作者的知识结构、认识水平、生活积累和材料占有现状等因素,而这些因素在特定的写作环境中又受客观条件(如时间、地点等)的制约。仍以例(二)来说,若习作者是文艺爱好者,则选⑥、⑦写起来顺手些;若习作者擅长辩证说理,则选③、⑧更能展露才华;若习作者不了解青少年因受黄货毒害而犯罪率上升的确凿事实,又是应试写作,则即使选并不难写的分论点①也未必写得好。故一般说来,选分论点时,主观标准起着根本性的作用,习作者应综合主客观情况,权衡利弊,作出抉择。优选的分论点以三个为宜,其余备选的可舍弃,也可作略写处理。
若优选的分论点有三个,它们在提纲中的排列顺序也不是随意的,按数学上的全排列方法,共有六种排列方案,故习作者也要运用辐合思维,选出最佳的排列方案。
四、训练辩证思维能力,以推进论证深度
恩格斯认为只有辩证思维才是“更高效的思维方法”,它能从横的方面打开思维的广度,也能从纵的方面推进思维的深度。学生拟分论点常会产生表面化(议论深入不下去)或片面性(议论失之偏颇)的毛病,教者要引导学生的思维从表面、片面向全面发展,从全面向深入事物的本质发展。这就需要训练学生全面深入分析的辩证思维能力。全面深入分析就是透过现象认识到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是有层次的,有的本质不大深刻,接近于事物的表面,有的本质比较深刻,能够体现事物最深处的基础。人的认识亦然。列宁说过人的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即从初级的本质到二级的本质,这样不断地加深下去,以至无穷。我们应指导学生把对中心论点认识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在所拟的分论点中体现出来,推进论证深度,增强说服力。
要让学生较快地掌握“钥匙”,“登堂入室”,教学宜循序渐进,先从设计难度不大的作文题入手进行训练,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法来拟分论点。下面介绍结合运用两种常用的思维方法来帮助拟分论点。
一是结合运用变形思维。有些作文题的中心论点似乎是老生常谈,弄得不好,论证就会不着边际,隔靴搔痒,但在拟分论点时,如果结合运用改变形态的思维方法,使论题范围逐步缩小或扩大,往往会使思路开阔,论证深刻。
[例(三)]中心论点: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
分论点:
①任何时代的青年只有树立了远大理想,才能有所作为。
②社会主义时代的青年只有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才符合时代的阶级的要求。
③当代青年只有树立振兴中华奉献四化的远大理想,才能成为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合格人才。
例(三)的三个分论点,使议论对象“青年人”外延逐步缩小,论证由远及近(当然也可以外延逐步扩大,论证由近及远),思考的触角不断深入论题的本质。先是触及初级本质,从一般意义上揭示论点和论据的因果关系;后是触及二级本质,从马列主义阶级论高度揭示论点和论据的因果联系;最后触及论题的深层本质,体现出一定的时代感和针对性。
二是结合运用顺序性思维。顺序性思维就是按客观事物的本身特点有一定顺序的辩证思维,如按由局部到整体,由正面到反面,由主观到客观,由特殊到一般,由外因到内因,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浅层到深层等顺序来进行思维。顺序性思维不仅使思维有条理,思路清晰,防止片面性,而且使思维深度步步推进。
[例(四)]中心论点:既重知识,更重能力。
分论点:
①重视知识是认识世界的前提,也是培养能力的基础。
②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要培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针对传统教学偏重传授和学习知识的弊端,当今学生在重知识的前提下,须更重能力的培养。
例(四)的三个分论点是按由局部到整体,由浅层到深层的思维顺序来拟的,前两个分论点把重知识与重能力的辩证关系放到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辩证关系中来分析,就比单纯分析重知识与重能力深了一步;第三个分论点再有的放矢地强调后者(“重能力”),扣住题眼“更”字,使论证更有深度和新意,也更切题。
必须指出,高中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后写作训练材料的“示例”一律在“如何做”,而不是着重在“为什么”上拟分论点,这样的示例导向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示例”的结构样式单一,也容易导致论证结构的模式化。建议再版时修改。
以上就是针对论文提纲的变形思维和顺序性思维这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是不是有所收获呢?同时希望正在为论文头痛的广大学者们可以顺利写出高分论文。
篇18:创新性思维对德育工作的应用论文
创新性思维对德育工作的应用论文
1.创新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高职院校德育课内容的创新,最重要的是围绕育“四有”新人这个根本目标,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努力在“新”字上求突破,在“深”字下上功夫,在“实”字上见成效。为此,第一,要加强教材建设,编写出既能充分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又能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既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丰富知识含量,又能满足大学生需求的具有可读性的高质量、高水平的教材。第二,要加强教学研究,准确定位教学中的关键“点”,力求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关注热点、解析疑点、找准切入点、着眼教育点。第三,要在教学中融入大量具有生活气息的典型案例,通过学习理论来分析案例,通过运用案例来掌握理论。总之,要通过德育课教学内容的传授,帮助大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理论,进而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德育课要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运用新手段、探索新方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找准理论学习活动与大学生成长的结合点,把我们要说的同大学生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逻辑的力量同情感的力量结合起来,把透彻的说理同鲜明的语言结合起来,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教学活动。为此,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依据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第一,要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组织学生观看影像资料,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将文字、图像、声音等集结在一起,古今中外的有关内容都可以形象地表现出来,增加教学的信息量。第二,要运用专题式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把重点、难点和基本内容讲清楚,并依据学生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回答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第三,要运用讨论、辩论式教学,就一些学生比较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课堂讨论或分组辩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对疑点问题有明确认识,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理解。第四,要运用案例式教学,把现实中学生关心、关注的国内外重大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作为案例,作为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引进课堂,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学习、思考、研究,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解决当前德育课脱离学生思想实际的问题。本文来自于《经济师》杂志。经济师杂志简介详见
3.创新教学管理机制,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一,要有明确的领导机制和密切配合的协调机制。高校党委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加强对德育课的领导,将德育课教学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同时,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宣传、教务、德育课教学单位等部门应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创造条件,提供支持,组织德育课教师大力开展德育课教学改革。第二,要有严格的准入机制,严格教师准入标准,制定教师岗位职责,防止不合格的教师走上讲台。严格教学纪律,制定讲台规范,明确要求教师不得散布违背宪法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观点和言论。严格教材管理,制定教材编写和使用的管理流程,未经批准不得擅自编写和使用教材。严格教学督导,制定教学质量检查细则和办法,严肃处理督察不合格的教师。第三,要有快捷准确的反馈机制和合理的奖惩机制,要及时将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加以汇集,对大学生中存在的各种思想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并反馈给德育课教师。德育课教师也应主动深入到大学生之中,掌握第一手资料。学校在德育课教师中应树名师、奖名课,对教学成效显着的教师加以褒奖和宣传。第四,要建立健全资金保障机制,师资培养离不开资金保障,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也离不开资金投入保障,学校要合理制定德育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各项教学工作的开展。
4.创新教学途径,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感染力
德育课教学要提高其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课堂教学有效地延伸到课外,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结合起来,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结合起来,运用真理的力量武装人,通过良好的环境熏陶人,通过亲身社会实践教育人。第一,要充分利用校园各种教育阵地,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要把职高院校德育课教学与文化科学素质教育结合起来,积极开设人文、社会科学类选修课和讲座,并与德育课统筹规划,分工合作。要按照不同学科与课程的特点,促进它们同德育的科学结合,有机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要建立高质量、高品位、高辐射的高校德育课网站,让教师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思想认识状况,回答学生提出的具体问题,让学生通过上网对德育课的教学内容有更深的了解与理解。第二,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把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引入课程教育,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实际应用,只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把理论学深学透,才能实现学习和掌握理论的价值。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走向社会,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了解国情,开阔眼界,进一步锤炼思想、提高认识,这是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的一种极好形式。具体做法:组织学生深入工厂、农村考察,帮助他们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大力开展为社会献爱心活动,把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常抓不懈,常抓常新;加强基地建设,把德育课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利用德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广大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的教育中加深对课堂理论的理解和吸收。
5.结语
在新形势下,充分认识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实现德育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教学途径、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以保持稳定高职大学生就业,高职院校稳步发展。
篇19:英语教学的英语语言学融合性解析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领域的深化改革逐渐推进,且为我国英语教学的发展做出较大贡献。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语言学的融合性不仅关系着英语教学的质量与水平,而且对英语教学的整体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此,本文以英语教学中的英语语言学融合性分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英语语言学概念进行简单阐述,进而分别从英语教学中的英语语言学以及英语语言学的融合性两方面进行详细的研究与思考。本文旨在为英语教学中英语语言学融合性的研究提供几点参考性建议,并为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积极地促进作用。
篇20:英语教学的英语语言学融合性解析论文
由于全球化发展速度逐渐加快,英语作为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使得英语的学习又一次受到各方人士的关注。而增强英语教学的质量,提升英语教学的效果是英语教学领域始终研究的重要目标,在基于这两点目标的教学研究中,英语语言教学法逐渐形成。本文即是对英语教学中的英语语言学融合性进行详细的研究与探讨。
1英语语言学概念
语言学即是将某一种人类语言作为研究对象,对人类使用语言的性质特征、语言语义、语言结构、语言句法、历史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语言作为人类沟通的重要桥梁,在人类的日常沟通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语言学的形成过程中,是经过了长期的环境、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每一种语言符号都代表着不同的语言含义。在语言学的研究中,主要分为语法学、语用学、方言学、修辞学、语源学、词汇学、文体学等多个分支学科。在对英语语言学的研究中,得出英语语言学的形成主要是在西方国家所特有的语言环境、历史沿革的影响中,经过长期的积累与变化而逐渐形成的。英语语言学具有其特有的语义、语法、语源,在构词、方言等方面也区别与其他的语言,具有较为独特的意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