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学论文 > 政治教学论文 > 让说走进政治课堂论文

让说走进政治课堂论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让说走进政治课堂论文(共含1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粉小伙”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让说走进政治课堂论文

篇1:让说走进政治课堂论文

让说走进政治课堂论文

摘要: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一个探讨已久而又意犹未尽的课题。教无定法,教有多法。为改变政治课“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考后全忘掉”的僵化模式,真正把政治课引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把“说”引向政治课堂恰似一剂良药。

关键词:说素质教育中学政治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名家都重视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在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最为基本。”但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最被忽视的就是“说”的训练。其实,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不单纯是语文教师的事,各科教师都应通力协作,共同挑起此大任。然而,“说”这种能力的训练,在教师与学生中并未得到重视:从教师的心态上看,认为“说”会拖长时间,影响教学进度。从学生一头去看,认为“除了哑巴都会说”,“有啥说啥,想啥说啥,说还用得着练?”还有些学生认为:“升学只考写,不考说,练说有什么用?浪费时间!”虽然也有学生感到“说”挺重要,但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怕说不好教师瞧不起,平时谈话说不好,怕同学嘲笑,还是不说为妙、少说为佳。久而久之,说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实践证明,在政治课教学中重视“说”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听”、“思”、“析”能力的锻炼。“说”对学生的思维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分析力、概括和综合力、联想和想象力都有补益。我们有理由相信,假如能有计划地、细水长流地进行“说”的训练,是可以使学生从“笨嘴拙舌”到“能说会道”到“能言善辩”,能像阿庆嫂一样,讲话“滴水不漏”的。为提高学生“说”的能力,本文简述几种方法:

一、三分钟演讲活动(或称主持人节目)

这项活动放在每节政治课开讲前三分钟进行,是一个固定节目。演讲的顺序是按学生学号为序,演讲者事先可略作准备,根据具体要求确定内容,拟一个提纲,或写个演讲稿,演讲内容可根据课本内容或当前的热门话题,提出问题让大家答辩。此形式学生取名为“记者招待会”、“答记者问”。我们的做法是:在开始对学生进行演讲训练时,先对开场白、吐字、发音、语调、节奏等单项进行分解训练,然后对表情、眼神、手势等项目进行综合训练,演练时有一个人自练,也有几人一起互练,演练后对演讲的主题、观点、内容、结构、语言技巧、表情语态等方面一起评说。因为凡演讲都要面对听众,要突出政治课的特色,有针对性、条理性和通俗性。实践证明,演讲能弥补课本内容的欠缺,使之从课堂引向课外、联系实际、与其他学科纵横延伸,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开拓了学生视野,同时还扩大了阅读容量,多方面获取外界信息,其成效是十分显著的。再有,演讲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演讲还能使学生的思想相互沟通、情感相互交流,在众多思想情感的撞击下,便于我们了解学生的思想脉搏,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提高辨识力、免疫力。总之,演讲对学生各方面的成长确有帮助。

滴水可穿石,每节政治课用三分钟演讲是做了一项利于学生的切切实实的工作,何乐而不为呢?

二、新闻发布活动

此项活动每节政治课都进行,事先由学生准备,在打预备铃后的两分钟内,由两位同学(一位讲国内新闻,一位讲国际新闻)向全班同学发布近一、二天内发生的国内、国际重大时事政治。学生在收集新闻时首先强调一个“新”,其次是“大”,再兼顾“地方新闻”。学生对新闻发布活动很感兴趣,从开学第一天起到学期结束从未间断过,而且又十分认真。学生们认为,新闻发布活动:一是开阔了视野;二是有利于养成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如坚持每天早上收听“新闻广播”节目,晚上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三是有利于培养动手、动脑、动口能力。此外,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三、乡情国情教育活动

此项活动的时间放在每周的最后一节政治课上进行。资料全由学生去寻找或编写,寻找资料的原则,一般是由近及远、就地取材,可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可信度强,有真实感。开展此项活动,目的不仅为了锻炼学生“说”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学生通过编写家乡史、抒发爱国情,不但可培养热爱家乡之恋,还可逐步升华为爱国之情,付诸将来报国之行。

四、学习心得交流活动

此项活动的时间是放在学完了某一个单元或某个章节后的正课上进行。每人上台演讲的时间约二分钟左右,一般要求演讲者脱稿上台去“说”。一个在台上“说”,台下由评分小组进行评分。评分小组成员由课代表、小组长、演讲者本人、老师组成,是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最后确定一个分数记入记分册上。为了夺取高分,许多学生演讲前会在家里对着镜子进行试讲,研究演讲用语,注意演讲情感,考虑演讲姿势,选择演讲位置,协调演讲动作,进入演讲角色,有的学生还请爸爸妈妈做评判。总之,学生在为成为一个未来的演说家而努力着。

五、辩论活动

辩论是一个更高层次的“说”的训练形式,是在前几种“说”的基础上的综合应用。在辩论前固然要有充分的准备,然而在辩论过程中,要边听对方的话边归纳要点,然后运用自己的知识来确立自己的辩论内容,这一切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的。辩论时双方思维均处于最紧张、最活跃的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注意力的集中定向、现场应变等多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锻炼和发展。实践证明,辩论活动是学生“说”的训练的最高层次,也是一种极好的锻炼机会。

在政治课教学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后,学生既学到了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培养了学生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可指导和实现人生价值,又提高了学生“说”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经过政治课“说”的训练的学生在大小场合的说话胆大了,气壮了,声亮了,音不抖了,嘴会讲了;学生的知识面宽,思维敏捷,能说会道,能言善辩。据测试表明,“说”在人的素质中占了很大的比重。所以,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说最为基本。”

篇2:让阅读走进政治课堂论文

让阅读走进政治课堂论文

让阅读走进政治课堂

重庆市长寿区川维中学 曾 勇

说起阅读,大家一定会认为,那是语文课的事情,与我们政治课没有多大关系。殊不知,从政治中考实行开放性考试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要求就越来越高。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应用。根据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通过阅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教会学生学会阅读教材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践行、思考,强调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自己体验、自己感悟。而让学生学会阅读教材就能很好地达到这一理念要求。

一读教材,自构知识结构。这一环节以自学为主。让学生先把本框题的内容浏览一遍,然后根据本框题标题的主框架(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常规思路,自行整理出本框题的知识结构图,并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多思善疑,找出不懂的地方,以便下一环节讨论。二读教材,共建知识结构。这一环节主要以讨论交流为主。上一环节学生的自我归纳,难免有疏漏和不完整,通过本环节的四人小组的讨论交流,总结出本框题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图,为内化教材奠定基础。三读教材,落实知识结构。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明确知识点在书中的坐标,对知识点作出直线、浪线、打圈点等标记,同时在知识点旁写上相应的问题。 四读教材,拓展知识面。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各自的疑难问题,学生解决不了的再由教师作讲解和点拨。如本框题可能存在的问题有:中华文化为何影响深远。此问题的提出、探讨和解决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从宏观知识体系中把握、理解教材,另一方面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了学生的思路,从而有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养成。

通过上述的四步阅读,既能训练学生的主动思考、分析、归纳等能力,又可培养其团队合作意识;既对教材进行了加工处理,为日后考试理解答案、查找答案提供了便利,又在学习过程中提高了探究合作的兴趣,并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从心理上、情感上达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完美转化。

二、训练学生阅读考题,抓住题眼,力求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和应试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不少平时学习很好的学生考试成绩却往往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审题不清,出现了很多无谓失误,甚至还有漏题的现象。这些都暴露出其阅读试题的技巧不够强。针对这一现状,我在平时的训练和考试中,要求学生三“读”而后写。

一读考题,找出关键词,避免低级失误。这一点在做选择和简答题时尤为重要。二读考题,抓住重点,避免答非所问。有些学生在做材料分析题和辨析题时往往就材料谈材料,找不到重点,故而失分率较高。如果能引导他们通过阅读找出关键词,把握住题目重点,便能使其快捷地找到答案的切入点,同时使答案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例:有“遥望中原怀故土,静观落叶总归根”,“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这两句诗共同体现了什么情怀?此题首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这两句诗,通过阅读体现诗人的情感,然后再结合教材内容作出回答: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这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三读考题,把握内在联系,避免偏离书本。不少学生在做材料题时往往就材料谈材料,脱离了书本,这也是考试之大忌。

三、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去感受

“教材给予我们的只是一个话题,生活才是学生的真实世界”。正如此话所言,每个人最关注、最熟悉的是自己每天经历的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从吃饭穿衣到交通出行,从电影电视到网络文化,从爱情亲情到友情真情……可谓包罗万象,缤纷多彩。然而只要你细心观察,你会发现生活处处是课堂。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中国电影网络的繁荣,不同时代爱情方式的变化……生活的变迁岂不正好验证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所以,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课堂会与生活一样缤纷多彩。

新课程改革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这恰恰也是每种生活经验的获取方式,初中生的感性认知能力较好,所以我们的政治课教学就应该引导学生充分感受生活情境,在生活化的课堂学习方式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明晰价值取向。第一,克服传统的“灌输”方式,创设条件,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体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特别是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尤其需要学生在情境化的教学活动中获得道德认同。为此,教师要转变教学概念,把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寓于学生参与的课堂活动之中,用生活化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的认知转变和德智发展。第二,相信学生,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主动权,积极尝试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探究学习。生活本不是一个人的事情,生活经验的获得也多是对群体经验的分享,所以政治课教学也要关注学生群体的教育价值。正如马卡连柯曾说:“对个人进行工作最实际的方式是将个人保留在集体中。”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日益多元,而课堂也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所以教师应该努力适应这一时代发展的要求,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案例中,无论是生活情境的创设、调查数据的展示,还是学生的自立宣言以及最后的实践演练,都有意识地把学生置于一定的群体中,这既能够发挥群体的力量,弥补学生个体学习能力的差异,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从而引导学生在群体的活动中学会学习。

篇3:让课堂走进生活相关论文

“生活是一切道德得以产生并且存在的沃土”。

思想品德问题来源于实际生活之中,撇开生活,把教学禁锢在课堂和教材里,德育就淡失了生命的色彩。

但是作为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思想品德的接受是通过外部影响并经过主体内化过程才形成的。

而道德内化并不是一种由外道内的简单灌输过程,也不是光靠一般地讲课所能解决的。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强调:“思品课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在儿童现实的生活中逐步发展道德水平。

《新课程标准》也指出了思品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因此,如何结合教材,采用科学方法,深化教材内容,让学生接近生活,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是小学思品教师所必须思考的。

一、将生活引进课堂。

目前,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益低下,最终应归结为知与行的严重脱节。

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先行德育的“理想化”,过于注重“未来”,而忽视了“现在”(即现实生活),从而使思想品德课脱离了生活实际,进入困境。

我认为只有将生活引进课堂,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

1、让生活成为教育素材。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注重服务于未来生活,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它不仅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隔离,也与学生本来的发展相去甚远。

为了改变传统的“说教”,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合有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

如《规则的力量》一课,就可以利用非典和禽流感,选取学生听得到、摸得到的例子,学生不会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也可以举一些身边的例子。

如结合本校实际,去看一看,比一比,真真切切地去体会规则的重要性,这毫无疑问会具有说服力。

2、教育与生活相结合。

思想品德课课,先有系统性知识教学是不够的,学校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生活事件随时发生,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抓住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渗透,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从而促进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统一,生活与发展的统一。

信息时代的学生见多识广,思维活跃,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

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课堂里、和书本上、和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

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儿童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

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学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

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便是我们当老师的应该做的事情。

比如,学生认识到自己长大了,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可家里的人不让做,于是,有的学生就会这样想: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让我做,那我就不做吧!这时候,我就引导学生动脑筋想想办法,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

有的学生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得他们同意。

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

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

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

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就不只是自我服务能力的锻炼,还有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将生活引进课堂是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

是力求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

这种教学思路既为广大教师所认可,又为全体学生所接受。

唯此,才能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有效的生活课程。

二、让课堂走进生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学校教育德育为首。

思品课是比较系统地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必修的重要课程。

思想品德是人的灵魂,体现于人活动的方方面面,其形成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的统一过程。

对于学生而言, “知”并不难,难的是“情”、“意”、“行”的到位,因为这才是他们思想品德成熟的标志。

而只有生活实践才能感其情,磨其意,检其行。

因此,我们不仅要促进课堂教学素质化,还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的狭小天地,投入到生活大课堂的每个角落,让他们去看去听,去谈去论,去关注家庭、关注学校、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关注更为广阔的天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优化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过程,完善学生美好的人格,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各种基本素质的协调、和谐发展,最终实现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1、到生活中体验。

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 ......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儿童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

而传统的书本教学只能造成知识的仓库、情感的沙漠。

例如,在教学《爱惜粮食》一课上,如利用多媒体演示种粮的过程,其效果最多是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这个过程和一个结论----粮食来得不容易,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

俗话说,看人挑担不吃力。

怎样让学生去体验这份辛苦呢?我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模拟插秧活动,让学生左手抓一把鸡毛毽子,弯下腰,右手把这些毽子一行摆六个,人倒退着走,十分钟后交流自己的感受。

有了这腰酸腿疼的真切体验,再来看种粮的过程,学生就仿佛是自己参与了其中的劳动,这劳动的辛苦、粮食的来之不易就深深地烙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

又如,在上《爱爸爸妈妈》之前,我组织了一个“小鬼当家”的活动,让学生当一天家,从早晨买菜起,安排好家里一天的生活,洗洗碗筷,收拾收拾房间。

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这一天的感受,再想想你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最需要什么。

有的说,在理菜时最好需要帮忙,有的说,在感到累的时候需要歇一歇。

我就说:“是啊,你们的爸爸妈妈也和你们一样,最需要这些,请你把自己最需要的送给你的爸爸妈妈。

这种情感就是最真挚的、发自内心的。

2、到生活中实践。

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性的。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

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思品教学产生怀疑,从而削弱了教育的导引功能。

我们的思品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 ----该怎么做,而是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此所谓“自主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思品课上的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

我在上《课间活动守秩序》这一课时,学生明理之后,给他们十分钟时间自由活动,喜欢活动什么就活动什么,尽量活动得开心。

活动结束后,教师作随机采访:“你活动了什么?活动得开心吗?为什么?你愿意以后一直这样活动吗?”通过实践,学生每人心中都有了自己的行为标准。

但,有时候学生的一些认识在生活中遭受挫折,例如,思品课上学了遵守社会公德,乘坐公共汽车不拥挤、给老弱病残让座。

可在现实社会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者视而不见。

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我们必须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按自己的是非观念去实践一下,你有何感受,人们对你有何评价。

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正确的认识,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我想,“过度保护”造成的势必是学生活和价值判断的“弱智”,只有对现实开放,对生活开放,让儿童自主实践,才能让学生愉快地生活、积极地生活,为适应学校生活和未来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洞察学生心灵,了解所需,从学生生活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开拓思想教育新途径,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相互渗透,彼此联系,这样,教育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素质教育才能真正步上正轨。

篇4:让情感教育走进技校政治课堂

让情感教育走进技校政治课堂

激活技校政治课堂并提高教学实效性,情感教育是关键.技校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以下途径实施情感教育:言传身教、以情激情;创设情景、以景激情;探讨交流、以情传情;参与实践、以行促情.

作 者:黄志彬  作者单位:泉州市高级技工学校 刊 名:中国科技财富 英文刊名:FORTUNE WORLD 年,卷(期): “”(8) 分类号:G63 关键词:情感   政治  

篇5:让英雄走进课堂

让英雄走进课堂

在今天的班会上,王强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谁能讲一讲王成和雷锋的故事?结果,没有一个同学能比较完整地把雷锋事迹讲出来,有少数同学知道王成的故事,但讲出来的内容非常笼统。

紧接着,老师们就同学们了解英雄人物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了两个问题;一是同学们对英雄人物了解得比较少,比较空泛;二是同学们对英雄人物的理解比较片面,大多数同学认为只有战争时期才会出英雄,和平时期是远离英雄的时代。这种观点与学校长期以来忽视这方面的教育有很大关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少数学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流于形式,因此便有了“雷锋三月来,四月走”的说法。

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国家,英雄的品质便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的代表。英雄的事迹不是空泛的,而是具体的,感人的。因此,从这节班会后,老师们开展了“让英雄走进课堂”的活动,同学们系统地学习了英雄事迹,受到了很大启发和教育。有的同学在作文中写道:“英雄在哪里?就在我们的课堂里,就在我们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当我们自觉地关上流水的水龙头,自觉地捡起地上的果皮纸屑……我们便一步一步地向英雄走近……”

英雄的事迹,英雄的语言,英雄的形象,支撑着青少年心中一片纯洁的蓝天。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给青少年树立更牢固的精神支柱,拨正他们人生路上的航向,为他们点亮闪光的航灯。

篇6:让生活走进课堂

职高英语新大纲强调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英语能力的培养,<英语基本版>(第二版)第六单元的课题是In the Restaurant,它的教学内容就是生活中如何选择餐厅及在餐厅点餐的过程.这一内容给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在实际实践中运用语言提供了-个很好的平台.而能否让这样的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置身在这个情境中,使他们全身心地体会生活中英语的应用,从而体会验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就是笔者本堂课的任务.

作 者:潘丹 作者单位:富春职业高级中学,浙江富阳,311400 刊 名: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 英文刊名:CUTTING EDGE EDUCATION 年,卷(期):20xx “”(12) 分类号:G633.41 关键词:

篇7:让生活走进课堂

【摘 要】《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强调了学习数学的应用价值DD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为此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调整相应的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知识,就教什么样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要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感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关键词】生活;数学课堂;优化;生活实际;生活素材;生活情景

一、联系生活实际,优化课堂教学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中。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努力寻找生活事例中有趣的数学知识,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括的紧密联系,让课堂教学生活化,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教学。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数学学习的对象,学生就会在把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可以把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来研究。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百分数,然后出示一组生活中的百分数:“五星啤酒’、“古井贡酒”的酒精度,以“喝什么酒更容易醉些?为什么那么容易看出来,你认为喝什么酒好,”为题,引导学生探究这些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学生不仅认识到酒的“酒精度”,实际上就是酒精含量与酒的总量的百分比,而且经历了百分数的产生、应用的全过程。不仅体验到百分数的应用价值,而且体现了不同学生的不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练习中可以让学生讨论下面两杯开水哪杯更甜些:一杯开水300克,放人18克糖,另杯开水400克,放人23克糖。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

二、捕捉生活素材,充实课堂教学

数学已经渗透到一切科学部门与生产活动中。而且还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从每日的天气预报到个人的投资方式,从旅游到房屋的布局和装修,从购物到每天的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带给人们的各种各样信息都与数学有密切的联系。但是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更多时候呈现在我们面前则是以一种散乱的数据形式,需要我们捕捉生活素材,根据问题的要求对信息灵活地进行筛选、整理。在教学时,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的素材和解题要求,让学生自己来搜集,处理信息,寻找答案,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发现问题。一位教师在教学“小数的比较大小的练习”时,他将搜集的四年级学生在运动会上取得各项成绩,如,男女60米、800米、跳高、跳远、铅球等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当一回“裁判总监”,重新确定他们的名次,并说明为什么。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应用的最终归宿。任何数学概念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它的原型,只要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世界,我们就能发现,到处都是数学。”我们的教师已经意识到了数学课堂教学的题材必须要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然而教材的更新速度总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在现行教材中还随处可见诸如“修一条水渠”、“筑条河堤”、“供销社有化肥 ”等严重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的题目,已经明显表现出滞后性。学生既不知所学的数学从何而来,更不知将走向何处。他们每天只是在反复的类化训练中习得机械的解题技能,而一旦面对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他们往往束手无策,更别说通过数学学习来促进他们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解答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了。作为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的小学数学教师面对教材跟不上理念的问题,只能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改动教材。例如,同样是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位教师课开始。就让学生讲甲与乙的年龄关系:“乙比甲大1岁若甲l岁,则乙2岁,甲2岁,乙3岁,甲3岁,乙4岁,”一直往下讲,当学生自感罗嗦麻烦时,老师讲话了“是否需要用一个什么来概括一下甲与乙的年龄关系昵”?于是引出了用字母表示一个数使学生通过“说”以后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用字母表示数的简约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再现生活情景,激活课堂教学

在情景中学数学,是学生最喜欢的、最感兴趣的,也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规律和生活实际,抓住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从学生感兴趣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采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场景表演,比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索的欲望,来激活课堂教学。

一位教师教学“圆的认识”时,并不是上课就直奔主题DD介绍圆的各种名称,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圆的画法,而是先组织一个投沙包的游戏,分组让学生在不同的位置把沙包投入相同的地点,这样学生有争议说有失公平性,从而引发了怎样站位才算公平的实际问题,体验与圜相关的经验,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另一方面,也激活了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心向,使认知活动中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处于最佳状态,形成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又如教学“小数初步认识”时,在唤起学生原知后出现以下两条信息,让学生读读想想:①王是老师身高165米;②咱们班的期中考试数学科平均成绩是925分。显然,这些没有小数点的数据跟学生所掌握的生活常识是相矛盾的,“这是不可能,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的心里形成疑团,学生的情感在这种激化下强烈地高涨起来,产生了纠错的欲望,这时再引导学生自学课本来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贴近学生生活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给思考方法,让学牛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来考虑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和运用数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2]郑继明。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教学[J]。 考试周刊,20xx(18)。

[3]李红熙。让数学课程魅力而升[J]。 新课程学习, 20xx(12)

[4]朱莉。让学生领悟数学的魅力DD浅析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 小学教学参考,20xx(15)。

篇8:让生活走进课堂

摘要: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生活逻辑贯穿始终。本文从“感知生活----时政热点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探索生活--巧用问题教学,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参与生活---综合探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个维度阐述生活化思想政治教学的实现。

关键词: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感知;探索;参与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的三大基础。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生活逻辑贯穿始终。无论是从课程基本理念中的“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还是从课程目标中的“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生活逻辑成为提升学生素养,体现教育目标的直接落脚点。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如何让生活这一大课堂走进政治小课堂,让政治课堂教学摆脱纯知识教学的樊篱,还原课堂教学的真本,是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思索的问题。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感悟,从如何实现生活化思想政治教学方面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感知生活--时政热点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

要感知生活,就需要利用引入的素材、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激发起内心的思想共鸣,进而为课堂内容的展开作好感性铺垫。

关心社会热点是新课改中的一个亮点。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时政热点的引入,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增强教学的时效性,体现教学的时代感。那么,什么是社会热点呢?社会热点是指社会生活中能引起广泛关注,并在学生中产生较大影响或争议的问题,是学生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比如在“市场调节的局限性”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播放3.15晚会视频。视频中“明星的虚假代言”、“卫生筷不卫生”、“手机中的诈骗”……这些就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社会热点问题,强烈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唤起学生的生活共鸣,也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在这样的铺垫中教师趁势而上引出“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当然,引入时政热点就需要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把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内容融合到教材中,使现实社会生活与书本知识相联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从传统的传授教材知识的角色转变为使用教材的决策者和创造者。

二、探索生活--巧用问题教学,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就我们每一个人的主观感受而言,生活世界“感性而又庞杂无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通过理性思考去探索生活内容,解剖生活过程,透过生活现象认识生活的本质。

根据认知心理学,学生是否愿意学是教学过程是否有效的首要条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源于他们认识的内在动力。在教学中,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发了学生对原有认知和当前问题的冲突,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也搭建了沟通生活素材和教学目标的桥梁,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飞跃。

例如在《市场配置资源》教学中,在讲解“市场调节”这一知识点时,可以结合教材P78页漫画,设计框架问题引导教学。 1.漫画中的人、钢、钱,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在经济学上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2.需要钢材的人很多,假定分配钢材有两种选择――由国家做计划来分配这批钢材或把这批钢材放到市场让大家自由竞争,你会选择哪种方式?为什么?

3.我国钢材的生产地在北方,却有大量钢材运输到南方。同样,福州盛产荔枝、龙眼,北方的市场上也摆上了荔枝、龙眼。是什么在发挥作用使各种商品南输北运?

4.这种以市场价格、供求因素为基础来实现资源配置的经济属于什么经济形态?

通过结合漫画、生活中的素材所设计的问题,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明确资源配置的必要性、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以及市场如何配置资源的。

当然,在问题的设计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认知水平以及教材本身的逻辑结构,寻找生活与教材的切入点,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参与生活--综合探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新课程目标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强调,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层次的革命。因为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言,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许多知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遗忘,更何况当今世界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只有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健康的情感和科学的价值观,才可以通过更多的渠道和途径获取鲜活的知识,更好地发展自己,贡献社会。

结合教材的逻辑结构,在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综合探究”实现这一目标。“综合探究”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含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外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参与生活的实践中积极探究和体验。例如在高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中,学生就“周围人对金钱的看法以及体现各种金钱观的具体事例”上网收集材料;以高一全年段学生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就“金钱是魔鬼还是天使”,“钱应该怎么用?用到什么地方?”分组进行辩论。

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综合探究活动,为教师开展教学、学生施展才能,提供了一块广阔的舞台。通过综合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充分发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在多种活动形式中,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接触社会、参与生活进行问卷调查,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了社会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观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总之,生活是一大课堂,它满是宝藏也多姿多彩。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像寻宝人一样,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灵活、创新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相信我们的课堂将化被动为主动,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马凤龙、黄微《论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思想政治课教学20xx年第7期)吉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辽宁渤海大学政法学院

【2】李昌营、刘东林《“主题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思想政治课教学20xx年第10期)

【3】杨志敏《生活逻辑的课堂实现:内容设计与过程控制》(思想政治课教学20xx年第11期)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和庄中心中学

篇9:让生活走进课堂

【论文摘要】音乐课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前提,强调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科学认识的紧密结合。音乐教学过程中不能孤立课本知识,简单的去教一句学一句,学生在这种教唱过程中容易失去学习动力和兴趣,更谈不上创造力。我们应该努力挖掘教材中可表现因素,找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教学内容的结合点,精心设计,营造出相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知识和美的体验,并加以引导,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论文关键词】生活;音乐课堂

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因此,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如何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发展,有效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开展音乐学习是我一直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的问题。为了组织小学低段学生开展有效的音乐学习,对于每节课的设计我都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分析学生的学情和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然后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凸现音乐教学生活化、活动化、人文化的特点,使教学切实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此,我进行了让生活走进小学低段音乐课堂有效性的尝试

1.创设情境,联系音乐和生活

有专家指出:脱离儿童生活世界的间接经验知识传授所产生的结果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教学中在构建知识、发展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积极的音乐学习情感,增进音乐学习的信心,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在教学中,我常常创设情境积极转变教师的角色,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努力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和课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一年级《小宝宝睡着了》一课中,我事先让孩子们带来了自己最喜欢的毛绒玩具,每人头上包好头巾。我说:这里是一只大摇篮,你们是47个可爱的宝宝,让我来做一回这么多孩子的妈妈吧,轻轻地躺下,摇,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摇篮孕育了一个又一个可爱的孩子,你们,也是在摇篮中慢慢长大的,想看看杨老师小时候睡过的摇篮吗?(推出摇篮)我的妈妈就是这样坐在摇篮边把我摇大的。接着,我让孩子们坐在摇篮边轻轻地摇,他们立刻进入情境。你摇得多温柔啊,真是位好妈妈,我走近学生及时评价,顺便把摇篮中的娃娃奖给他。就这样,孩子们边摇边聆听,边摇边跟唱,感受到了歌曲的优美、温柔、安静,并认真、用心的思考、讨论,如何给小宝宝唱歌,哄她睡觉。他们控制音量,调整情绪,为摇篮中的小宝宝唱歌。并律动感受:第一段轻轻拍孩子,第二段轻轻抚摸孩子

这一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激发了孩子们参与音乐活动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音乐实践的过程,感受音乐实践的必要性,让他们感受到音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展现音乐的魅力

2.捕捉生活素材,提升学生的创编能力

音乐教师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低年级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学生,教学内容主要是学唱歌曲,偶尔有创编的任务对他们来说也是很难的。首先,他们积累的词汇很少;其次,他们写字很慢,创编歌词往往要花很长时间。这样就没有时间来表演歌曲和拓展歌曲了,所以老师们常常省去了创编歌词部分。我通过不断在平行班的教学尝试中发现,其实,生活可以帮我们解决这个难题

最近,我在一年级上了一节二年级的唱歌课《不再麻烦好妈妈》,而且歌曲有创编歌词的要求。在第一个班上课时,学会了歌曲,还剩10分钟时我让孩子们创编歌词,就遇到了这个难题,直到下课时只有几个孩子写出了两三句歌词,很多孩子根本就没写,竟然玩起来了。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写呢?他们委屈的说不会写。课后,我认真分析了原因,主要还是我没有抓住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引导,直接让他们创编歌词。孩子们不知所措,更何况有很多字不会写。接下来的一个班,同样的创编我先让他们把平时生活中帮妈妈做的事儿说一说,然后再出示一些劳动的图片来引导,最后让他们在伴奏音乐中直接唱出所编创的歌词。结果与上一节课大相径庭,孩子们很出乎我的意料。虽然没有将歌词写出来,但伴奏音乐刚停,就有孩子举手,在我的伴奏音乐中,他们中的很多人井然有序的将四句新歌词都唱出来了。我当时忍不住对她们说,你们太有才了。更有孩子将妈妈换成了爸爸、奶奶、爷爷,而且主动来表演

看来,创编歌词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不是做不到,而是可以做的很好。关键是老师如何设计,怎么引导。只要我们认真分析,深入反思,把学生生活经历和教材相关的内容巧妙结合起来,就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3.结合生活经验,解决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唱变得轻松、容易,让学生感兴趣,是我一直在教学中思考的问题。通过实际教学的尝试,我发现,教学方法是学生对学唱感兴趣的关键。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中教唱,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歌曲 音乐课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前提,强调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科学认识的紧密结合。这个环节的设置适应儿童的认知特点,从孩子们感知较为清晰的生活中的事物为教学活动的起点,由寻找春天的声音引出节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然后让学生在各种声音的模仿与模唱等音乐实践活动中掌握难点,,并在集体个人小组等自由灵活的形式中进行,通过以上体验 探究 合作等方式和过程,变枯燥的学习为有趣的活动,解决了歌曲的难点

实践证明,音乐教学过程中不能孤立课本知识,简单的去教一句学一句,学生在这种教唱过程中容易失去学习动力和兴趣,更谈不上创造力。我们应该努力挖掘教材中可表现因素,找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教学内容的结合点,精心设计,营造出相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知识和美的体验,并加以引导,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篇10:让生活走进课堂

一、课堂上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情感,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主动认知和心理活动高度发展的必要条件,情感被激发,能促进意志的发展,推动学生更加勇敢、自信、主动地去学习,不断获得成功。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学生接受信息的阀门,积极的情感是学生认识活动的“能源”和“发动机”。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产生教学合力, 是把生活与语文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有效措施之一。

(一)学生与教者之间的情感共鸣。

在学生与教师的生活中,有着或多或少的相似或相近的感受。这些感受可能是对生活的零碎体验,可能是生活中的不起眼的点滴心得,可能是一现即逝的、而且永远不会再有、但可以回味的一种心灵感悟,也可能是经常出现的情感体验。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这一感悟找到与学生感情共鸣的基点,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对教学的效果来说应该是可想而知的。因为在教师与学生找到情感共鸣的时候,最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此种状态下,可以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还可以有更多的人生馈言。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不只学语文,而是敞开心扉,用“心”和学生对话,用“心”和学生交谈,让“心”与“心”之间的碰撞,激起学习的火花。如在执教《小镇的早晨》第三自然段时,紧紧抓住“紧张”一词做开了文章:

师:生活中有过紧张的感觉吗?

生:有过,当我上学要迟到的时候,心里很着急,很紧张。

生:在很多人面前发言的时候很紧张。

生:我也有过,当我犯了错误的时候,就紧张。

生:有过啊,刚才那刘星宇说的就是,考试之前是紧张的感觉,我有过。

师:老师以前在考试之前也有紧张的感觉,而且有时候还是非常非常紧张。这是很正常的,每个人在考试之前都会紧张的,不用怕。犯了错误有些紧张也很正常的,知道自己错了,只要改过来就行了。老师记得刚做教师的时候,第一次上课还说错了话呢!那也是因为紧张的原因。……

讲到这里,听课的学生在下面“交头接耳”了,有的还在偷偷地笑。我想,如果下次再考试的时候,那些紧张的同学一定会不再紧张了吧?

(二)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情感共鸣

教材编排的.内容是与学生的生活非常贴近的。教材中对许多内容的描述其实就是学生生活中的一个剪影,一个不经意间从眼前滑过的生活画面。只是我们不是有心人,没有能像作者一样,用自己的笔把它记录下来而已。在学习这些课文时,这些画面又会很自然地在学生的脑海中重现。这时,能利用这一瞬间抓住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共鸣,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语文素养的形成是非常有帮助的。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主人翁”的感觉。还用《小镇的早晨》的一个教学片断为例:

师:选择这一节中你最喜欢的语句读一读,体会一下小镇的热闹吧。谁读一读你选择的部分。

生:“路不宽,人很多,沿街……第一批顾客。”

师:还有谁想读一读你选择的部分?

生:我也是选择的这一部分。

师:好的。那你也读一读吧。

生:“路不宽,人很多,沿街……第一批顾客。”

师:还有谁想读?

生:我也选择的这一段。

师:也选择的这一部分啊,那也读一读吧。

生:……

师:选择这一部分的同学多吗?举手给老师看看。

(有一大半的学生)

师:为什么你们都喜欢这一部分啊?

生:我读了这一部分,就好像自己和妈妈去买菜时一样,真的很热闹。

生:我也去买过菜,就像书上说的这样。

师:这作者就好像和我们在一起,写的就是我们的生活。真是太“厉害”了!

正是这样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描述,与学生的认知相近,产生情感共鸣,激起学生内心学习的情趣,所以学生很喜欢读这一部分,让学习成了快乐,让学习成为生活,让学习成为享受。如果有一天,学生和他的家人再去菜市场买菜时,一定会想起作者这么生动有趣的描述,说不准还会情不自禁地背诵出来呢。

(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共鸣

学生之间有着永远说不完的话题。他们可以谈天说地,可以天南海北,可以东拉西扯,可以……原因何在?因为他们是同龄人,有着共同的情感体验。传统的语文教学没有顾及到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感受,只是把学生引导到老师早已设定好的“圈子”,是教师对教材的再体验,是重复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所以,一堂课结束,学生学得更累,教师教得也不轻松。如果在语文学习的课堂上,能够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学习的感受,相信学生们一定会更喜欢上语文课,更喜欢学习语文。在教学《快手刘》时,让学生谈谈读了课文的感受。孩子们用自己的思想,从他们的角度,用他们的眼睛,解读课文。一个学习小组是这样交流他们学习后的感想的:

生1:快手刘如果是在我们学校周围,我一定会天天去看他变魔术。

生2:我会拜他为师,学会这个戏法,我就可以变给别人看,那多神气啊!

生3:快手刘真“精”,用变“小碗扣球”的戏法来吸引人买他的糖吃,真会做生意。

生4:他也该再学几种其它的魔术了,要不,天天去看的都是这个戏法,会觉得没意思的,他的糖也就很难卖了。

生5:他可以用送奖品的方法来卖他的糖。那北边的那个小商店就是这样做的,昨天我买笔的时候,还送给我一个贴画。

生6:我上次买笔记本的时候他送给我的是一个玩具小汽车,回去玩了一会就“咔嚓”了。

生2:反正是送给你的,你又没有花钱。

生5:我的贴画可不会坏啊。

……

学生的交流并没有触及到教师想要学生掌握的内容:多练、熟能生巧。但这些是学生的心里想说的,是他们生活中有过的体验。其中也不乏一些新鲜、有趣、独特的见解。看,那位学生建议“快手刘”要多学几种变戏法的本领,要懂得创新,这不正是我们祖国、我们民族需要的精神吗?语文的工具性在这里得到了很充分的体现。

二、善用教材,让教材走进生活

如何让生活走进语文教学的课堂,让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这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

(一)传统考评制度给教学带来的误区

传统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教材的讲解,增加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在功利主义的侵袭和应试教育的挤压下,形成了“以本为本”教学思想,禁锢了教者的思想,不敢超越教材,教材成为教学的依赖。不管是有用的,还是没用的,只要有可能成为考核学生学习成绩的,都灌输给学生。相反,那些很具有实用价值、有助于学生能力培养、但不可能在考试时遇到、无法用分值来衡量教学效果的内容则成为选学内容,抑或不讲,抑或略讲。这与《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大相径庭。

(二)善用教材,不依赖教材

教材是教师所传授知识的载体,是我们教学素材的参考依据,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理论平台,是教育科研人员以及教学一线的工作人员根据儿童身心特点、凭借自己多年教学积淀的经验编写而成,有着很强的科学性、思想性、知识的系统性。所以,教材在教学中的主" 导地位和指导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但是,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依赖于教材,被教材的编排思想和内容束缚住手脚。我们应该结合实际,合理组合教材、运用教材,让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1) 教材是生活的再现

教材中编写的大部分内容都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具有大量的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是平时的生活场景经过作者的笔,利用文字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是情感的再体验,意识的再强化。其意义在于把已有的认知、体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然后再付诸实践的过程,从而达到语言训练的目的,“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提供基本保障和基础。因此,课堂教学中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应该让它成为生活的再现,把学生带进生活的意境。著名教育家、特级教师、情境教育的提出者李吉林老师提出的情境教学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根据教材创设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把学生带进教材,让他们融入其中,与教材同喜同悲、同欢同乐。让枯燥无味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寓寄在生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让教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随着情感的迁移过程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2) 生活是教材的延伸

教材只为学生提供学习知识的平台,但知识的渊博不仅仅与此。生活是一个庞大的知识宝库。教材只是语文教学的介质,不是语文课程的全部内容,应该把教材看成是一种有待于师生共同开发、构建的学习资源,师生应该利用各自的生活实践,共同合作,共同创造性地加以运用,每堂课应该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下雨了,有些学生老是往窗外看,老师让学生到室外去“疯”,不过,有个“条件”:得带着任务,用心去观察。同班老师的小孩没人带,课间跑到教室找妈妈,快上课了,小孩赖着不肯走,教师索性让学生写观察作文《小妹妹来到我们班》。班主任在班上放了一本本子,取名《心灵网吧》,让学生们按照网络规则,用网名来写公开的悄悄话,老师叫“大江东流”,学生们则是“小酷妹”、“小侦探”……把许多不便言说的东西,都写在本子上。教师把生活中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片断、场景、细节,充分加以运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强调学生自主的、积极的、多样的、充分的参与,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一种生命活力。

(3)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里,蕴藏着丰富的课程教育资源。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其教学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要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的素质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程度和利用水平。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拓宽教材运用的领域,注重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学科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充分应用现代科技手段,使学生在不同内容、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整合中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努力构建一个开放的、丰富的语文学习的世界,要打通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的通道,开发学习资源。

篇11:让英雄走进课堂

在昨晚的班会上,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哪个同学能讲一讲王成和雷锋的故事?”结果是全班同学都知道他们的故事,但没有一个同学能比较完整地把雷锋的事迹讲出来,有少数同学知道王成的故事,但讲出来的内容却非常笼统。

在这节班会以后,我对同学们了解我国英雄人物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有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同学们对英雄人物了解得比较少,比较空泛;二是同学们对英雄人物的理解比较片面,大多数同学认为只有战争时期才会出英雄,现在生活在和平时期,是远离英雄的时代,这种观点与学校的长期以来忽视这方面的教育有很大关系。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少数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流于形式,因此便有了“雷锋三月来,四月走”的说法。

我们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国家,英雄的品质便是中华民族高尚精神的代表。每个人都有崇敬英雄,渴望成为英雄的心理,英雄的事迹不是空泛的,而是具体的,感人的。因此,从这节班会后,我们班开展了“让英雄走进课堂”的活动,同学们系统地学习了英雄事迹,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教育。有的同学在作文中写道:“英雄在哪里?就在我们的课堂里,就在我们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当我们自觉地关上流水的水龙头,自觉地捡起地上的果皮纸屑……我们便一步一步地向英雄走进。”一滴水珠虽小,但它却反映了每个同学闪光的思想。

英雄的事迹,英雄的语言,英雄的形象,支撑着青少年心中一片纯洁的蓝天,我想,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给青少年树立更牢固的精神支柱,拨正他们人生路上的航向,为他们点亮闪光的航灯。

湖北省老河口市竹林桥中学高三:孟国

篇12:让赏识教育走进物理课堂论文

让赏识教育走进物理课堂论文

物理新课标要求:物理教学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还应该注重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但现在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显得很被动、不灵活,以至于有的学生接触物理一段时间后就渐渐失去了兴趣,或彷徨了、放弃了。在阅读了周宏老师《赏识你的孩子》一书后,本人对赏识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下面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让赏识教育走进物理课堂。

一、赏识教育的作用

赏识教育是找感觉,尝甜头的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是肯定的教育。教师的一个信任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激励的话语,可以为学生驱散积聚在心底的自卑的阴影,可以唤醒学生早已尘封的潜质、潜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充分展示他们这一年龄阶段所有的好动性、表现欲,从而有效地发现学生的个性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保护学生理解的自由,容许学生对物理环境、物理认知结构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要正确对待学生在探索中片面的,甚至是有错误的意见和想法,积极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燃起对物理学科向往、追求、主动探索的火花。

二、开展赏识教育的策略

1.热爱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及不同需要

赏识教育的前提是热爱学生。教师面对的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他们渴望老师的关爱和呵护,很多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经历过太多的失败的体验,经历太多的批评、指责,得到教师的关爱较少,学生的自卑心理较重,对自己没信心,在物理学习中表现为麻木、冷漠、无动于衷。他们更需要我们用真挚的爱包容他们,理解他们,客观正确的评价他们,使他们找回自信,重建精神大厦。教育的本质是爱,没有爱就没有赏识教育,只有真挚的爱才能使师生心灵相通,才有成功的教育。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成功教育的前提,接纳赞许他人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赏识教育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不同的需要,真诚的关心、爱护、理解各种类型的学生,用自己宽厚的爱去赏识学生,相信他们行,只有赏识学生,才能建立以爱为本,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育和引导。 2.提高教师教学艺术,激活课堂气氛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抑扬顿挫的语音,形象生动的比喻表达,都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在指引学生的同时,教师可不失时机的插入风趣的语言或故事,来激活课堂气氛,缓和紧张的情绪,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如在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小固体的体积时,应在量筒中放入适量的水,许多学生不理解“适量”的标准,于是我就列举了我们生活中在洗脚盆中洗脚时加多少洗脚水为好的情景,(水既不能太多,多了把脚放进去水就会流出来,又不能太少,少了脚就没法洗了)从而间接的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真正理解“适量”,即加的水既要把物体浸没,但又不能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线。教师幽默风趣的教学,形象生动的比喻,不但可以缓解紧张的课堂气氛,而且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

3.鼓励学生想象,发现学生的亮点

物理是一门实验探究课,它要求学生在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定理。这就要求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赏识学生的奇思妙想,发现学生的亮点。在学生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对于看上去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法我会睁大眼睛仔细看,因为这往往会是孩子们一些独特的想法,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我都会高兴的夸奖他们,鼓励他们继续加油。例如,我们在学习测量液体的密度的方法时,大多数同学的方法都是先称量烧杯的质量,然后把水倒入烧杯中,称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再把水倒入量筒中,测出水的体积,最后根据密度的.计算公式测出水的密度。而有一位不起眼的学生的做法却与众不同,他先称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然后把水倒入量筒中,测出水的体积,最后再称烧杯的质量。当我问到你的操作顺序为什么和其他同学不同时,他说:“我认为他们的测量方法误差较大,因为在把烧杯中的水倒入量筒中时,我发现烧杯壁上还残留了一部分水珠,这样会使测得的体积偏小,而密度偏大,所以我想颠倒一下实验顺序,就会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听了他的解释后,我不由自主的夸奖道:“你太棒了,快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吧!”

面对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我把眼光集中在他们的优点上,走进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的发展,用一句句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赞美,用一个个深情的无声的动作来激励学生,使每个学生都乐于和老师交流自己的想法,激励学生获得更大的成功。我相信,只要我们让赏识的种子在物理教学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一定能看见棵棵充满生命力的大树。

篇13:让多媒体走进数学课堂

让多媒体走进数学课堂

八一路小学 李红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传统教学的大部分时间由教师讲,学生被动地听,导致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不高。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学习中,同时使用视、听觉,能明显地提高记忆和学习效率,由于多媒体教高网络同时提供了图形、声音、语言等交互界面和窗口交互操作,编制了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电脑程序,并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可以解决常规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问题。正因为它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多媒体技术走进了课堂,下面我就谈一些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生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本身比较抽象、枯燥,小学生学性好动,自控能力差,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创新能力难以提高,而多媒体能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这些特点,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巨大的作用。例如,小学低年级学生,特别爱听故事,看动画片,并参与其中。在教学:“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 :

在一座山上,到处都是成熟的果实,兔妈妈对白兔和黑兔说:“家里种的桔子已经成熟了,今天,看谁摘得多,谁最能干。”于是两只小兔飞快地去摘桔子,黑兔摘了998克,白兔摘了1002克,黑兔说“我摘得多,”白兔说:“我能干”。 兔妈妈急了,说:“谁帮我来当裁判?”听了这段图文并茂的对话,小朋友兴致很高,不约而同地说:“我来当裁判。”助人为乐的心情让他们记记是在课堂内接受知识。

二、应用多媒体技术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在数学,特别在几何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很重要,学生从看图到认识图形都离不开观察。在传统教学方式中,运用教具让学生观察,常常因为学生观察的角度不同和不能随心所欲的活动,因而达不到理想的观察结果。例如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圆锥的高先让学生发表意见后,边演示: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轴,快速将三角形旋转一周。引导学生观察并想象:在快速旋转时三角形会形成一个什么形体?这个形体的高在哪里?(如图)由于电脑画面能动静结合,刺激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仔细观察,引发学生的思维,这样让学生观察并建立了清晰的圆锥高的概念,这样提高学生的专注力,让学生在轻松输快中掌握了知识。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理解是指人们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从不同角度用多种方法抓住问题的实质。我发现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所表现的理解能力,主要是学生调用诸种感官,通过创设情景,依靠思维去理解新的知识。因此,我在几何知识数学中,注重直观形象,把数学课本上抽象的文学描绘和静止图像转化为具体直观的动态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例如,我为了使学生对圆的半径,直径两者关系的理解,在屏幕上先画出一个圆的直径。一条光亮的直径,再画一条闪光的半径,让半径以圆心为定点旋转,使它与直径在一条直线上,并闪动。(如图)

这种动感的演示,使学生容易形成:在同圆或等圆中半径等于直径的一半这一概念。并且由于学生看到半径和直径的运动变化过程,形象而又直观,因而对概念的'印象非常深刻,便抽象的知识变得容易理解,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时,往往会有一题多解,同时,存在分割,移动的方法。而传统的黑板和粉笔在教学中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而多媒体教学就体现了它极大的优势,将组合图形分析得清晰、透彻。

例如在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时,让学生动手拼,当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进行拼摆,显得有些忙乱时,适当要求学生想一想,你是怎样拼的?学生有些为难了。这时电脑演示“旋转与平移”的方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重合在一起,把上面这个三角形,逆时针方向旋转180°直到两三角形底也成一条直线为止,再把右边的三角形向上沿着第一个三角形的右边平移,直至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

这样,使学生恍然大悟。

在分析组合图,或者补充条件的题中,只要教师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当学生说到哪种方法时,老师点击出来,并配以闪烁和声音,老师做到机动灵活,有备而来、随机应变,而学生也在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

总之,多媒体技术灵活地渗透在教学中,能化枯燥为有趣,化静为动,真正起到图文并茂的作用,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培养。

篇14:让剪纸艺术走进课堂

让剪纸艺术走进课堂

江苏省扬州大学教科院附属杨庙小学许燕

【摘要】剪纸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将剪纸艺术引进小学美术课堂,合理有效地开展剪纸教学,让学生在民间优秀文化艺术的熏陶中获得美感,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又给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动手实践的机会。也为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贡献出了一份力量。

【关键词】剪纸艺术;剪纸教学;兴趣;审美;创新

剪纸是我国传统艺术之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绽放着瑰丽光芒。扬州剪纸是我国南方民间剪纸艺术的代表,影响深远。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小学美术课堂开展剪纸教学,让学生走近剪纸艺术,在探究中激发学习兴趣,启发独立思考,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又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也为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贡献出一份力量。如何有效开展剪纸教学,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尝试:

一、播种“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利用剪纸艺术的魅力来激发学生对剪纸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剪纸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乐于学习剪纸的境界。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剪纸教学过程中,观察、赏析是个重要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充满着心理活动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现代教育资源在网络中搜集各式各类的剪纸作品,让学生在观察赏析的同时感悟剪纸不同于绘画的神奇魅力。农家小院中的蔬菜瓜果,晴天丽日下的花鸟虫蝶,平凡生活中的温馨细节等,无处不洋溢着自然的和谐与生活的美好。大红色的喜庆气氛和多色叠彩的绚丽晕染着学生们天真纯朴的心灵,令学生禁不住啧啧赞叹,甚至迫不及待地想动手尝试,学生们怀着浓厚的兴趣期待着教师为他们开启通向剪纸艺术殿堂的大门。

成功地播种了“兴趣”这颗种子,还要适时加以培育,使这颗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如何让一张纸在剪刀下魔术般幻变为一幅独特的画,可以先让学生在观察中自主探寻。如出示两幅简易的《蝶恋花》,分别为阳剪和阴剪,学生在观察交流中会发现剪纸的技法分为两种,一种看起来“线线相连”,即为阳剪,一种仿佛“线线相短”,即为阴剪。教师适当地点拨,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在探究中收获喜悦,在喜悦中递增信心。

剪纸教学还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小学生童趣盎然,适宜教学简单常用、趣味性强、装饰味浓的作品。如教师示范剪一只可爱的小兔,请学生开动脑筋,给她找个好朋友,学生纷纷出主意,有的说再剪一只放在一起,有的特别热心说多剪几只让她们开心做游戏。教师将手中的纸对折,剪出同样大小的兔子,打开便是一对。再将同样一张纸折多次,便剪出了一串,学生在惊喜中会认真观察和思考:一对小兔是怎么剪的,折纸有什么学问?此时学生会迫不及待地动手尝试折一折、剪一剪,在浓厚兴趣的指引下,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了对称式的剪纸方法,同时自由式和花边式的图案也是有趣味的教学内容。教师只需在教学中适时地启发和指导,学生在高涨的情绪中,就自然而然地学会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剪纸技法。

二、收放自如,建立“有序”的课堂秩序

课堂教学的和谐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情感教学心理学认为:良好的情绪会使一个人的感知变得敏锐,记忆获得增强、思维更加灵活,有助于内在潜能的充分展示。实际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与引导儿童自由创作可能会出现的无序性难免会出现矛盾。如教学中,教师一旦出示新的作品,请学生思考其剪纸技法时,学生立刻会积极参与讨论,这时可能会出现各抒己见,争执不休的情况,在实践创作中,还有可能会出现自由结对讨论合作的情形。剪纸艺术需要创新,需要张扬个性,这就需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对于课堂上的“有序”与“无序”要做到适当地调控,收放自如,既不放纵,也不压制。让他们在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作品完全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十分有利。

三、指导观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观察能力的培养,敏锐的视觉感受和正确的观察方法是剪纸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有步骤、分层次地仔细观察,在交流讨论中说出作品中的剪纸符号和结构元素,经过多次、反复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如:学习对比四瓣形折叠法和五瓣形折叠法剪纸《桃》,让学生观察思考采用不同的折法剪纸的效果有何不同;同样是剪纸《小羊》,在身体部位分别采用花瓣形和月牙形的剪纸符号,让学生说一说美的感受又有什么差别;出示阳剪《蝶》,引导学生观察线与线之间是如何灵活连接的;出示阴剪《雀》,指导观察羽毛部分怎样用水滴形,柳叶形,锯齿形等剪纸符号有机组合的。在观察和对比中增强学生对剪纸结构和符号的视觉敏感,以达到创作时实现剪纸内容的丰富与精致。

四、浇灌“新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剪纸教学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学会剪纸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还应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

1.创设情境,启发想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活跃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并积极尝试实践,让学生充分体验参与的快乐和成功的欣慰。如教学剪纸《百花争艳》,教师描述春天的美景,用童话般的故事形式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之中,问学生愿化作花园中的什么花,有学生说琼花、迎春花、桃花,有的说愿化作蝴蝶、小鸟,花园里才热闹。教师用投影的方式出示各种鲜花嫩草和蝶蜂飞鸟,学生参考图片资料任意运用剪纸符号剪制,都想用最精美的作品为花园添彩。最后,教师将学生的作品组合粘贴,汇聚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百花图》,学生所获得的成就感溢于言表。

2.归类技法,同中求异。在剪纸教学中引领学生自主发现剪纸的规律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学生需要欣赏和临摹很多传统剪纸作品,如有表现花卉的《和和美美》、《金秋菊香》等,有表现鸟禽的《喜鹊鸣春》、《雄鸡高唱》,以及十二生肖,红双喜等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将同一系列剪法的事物归类集中,探寻相同的折叠规律,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规律和技法后,可以自主设计创作同题材的剪纸,如在传统荷花剪法的基础上可根据学生的想象自由地表现荷花的花、叶、茎、藕的构图布局和连接要点,并对他们的创意及时给予肯定,通过鼓励学生敢于想象、大胆创作的实践活动能激发他们感受美、创作美的情趣。

3.融入童趣,剪出新意。剪纸的教学内容应力求构思新颖,趣味性强,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剪纸内容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生活中的美好事物都可以用剪纸形式表现。小学生的心灵世界丰富多彩,对任何美的事物都能表现出他们的喜爱。教师将他们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的事物进行归类,如水果类、卡通人物类、服装类、玩具类等都可以用剪纸形式表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对水果十分感兴趣,教师让学生大胆地剪出各自喜爱的水果,单个的水果易于表现,学生很快就能剪出形象逼真的桃、梨、苹果、香蕉等,教师此时因势利导,请学生在一张大纸上将水果组合拼装成盘,学生在创作时势必要考虑水果的摆放和阴剪、阳剪技法的穿插。同时,卡通人物也是学生钟爱的剪纸内容,可以将服装的创作融合到卡通人物的表现中,如给白雪公主设计几款漂亮的连衣裙,学生会将花卉图案灵活运用于服饰创作中,学生对于类似的尝试实践兴致盎然。此外,抽象符号也是学生喜爱尝试的形式,将十字形、锯齿形、螺纹形等剪纸符号随意组合穿插,用多瓣折叠的方式能剪出很多极具现代感的作品。

总之,剪纸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学生用灵活的双手剪出美好愿景的同时也促进了身心的和谐发展,使他们在美的境界中逐渐成长为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代新人。

(编辑:杨迪)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让说走进政治课堂论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