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考试试卷  > 语文试卷 >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考点汇编(统编版人教版部编版)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考点汇编(统编版人教版部编版)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考点汇编

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内知识点总结】

一、字音

chá用粉末、油类等涂。

玄虚 xuán xū指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形容神秘莫测,使人摸不透。

渺茫 miǎo máng:因离得太远而模糊不清,也指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料。

麻醉 má zuì用药物、针刺或其他方法使全身或局部暂时失去知觉或产生镇痛作用,以便进行外科手术或其他治疗。比喻用某种手段使人认识模糊,意志消沉。

摧残 cuī cán使人或物受到严重的损害。

诓骗 kuāng piàn欺骗,骗取。

怀古伤今 huái gǔ shāng jīn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

埋头苦干 mái tóu kǔ gàn专心一意地刻苦工作。

舍身求法 shě shēn qiú fǎ原指佛教徒不惜牺牲自己,远道求经。后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前仆后继 qián pū hòu jì前边的倒下了,后边的紧跟上来。形容不怕牺牲,英勇奋战。

自欺欺人 zì qīqī rén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不足为据 bù zúwéi jù不能作为依据。

易错读音】慨叹(kǎi) 玄虚(xuán) 脊梁(jǐ) 省悟(xǐng) 诓骗(kuāng)

倘若(tǎng) 诬蔑(wū) 搽(chá)脂粉

二、字形

【易错字词】慨叹  渺  残  骨   罩  地大物  前后继  怀古伤今   自欺人  头苦干  不足为  身求法

三、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许多本杂文集,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2、课文说明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凌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的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了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

3、文体介绍

杂文:一种散文体裁,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偏重议论,也可以叙事。多为针对现实社会的各种问题而作,一般短小精悍、形式多样、反应迅速、褒贬色彩鲜明并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文学性。特点:(1)篇幅短小,取材广泛;(2)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像匕首、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血路);(3)冷嘲热讽、幽默风趣;(4)说理生动,议论生动。

驳论文: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驳论点,二是驳论据,三是驳论证。驳论点是直接批驳,驳论据与驳论证属于间接批双驳。

驳论点: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言同事实、谬论同真理之间的矛盾。

驳论据:批驳对方论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为论据起着支撑论点的作用,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不攻自破了。

驳论证:通过驳论证反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并不是由论据推出的。

【主题识记】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针对时人散布的中国人对抗日前途失去信心的悲观论调,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指出有自信的中国人大有人在,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从而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表现了作者炽热的爱国之情。

四、重点讲解

课文重点句子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赏析】

仿词:“他信力”是仿词,由“自信力”这一词语仿造而来,仅仅改动一个字,就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人木三分。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考点汇编(统编版人教版部编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