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学论文 > 数学教学论文 >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方法的论文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方法的论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方法的论文,本文共12篇,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方法的论文

篇1: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方法的论文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方法的论文

摘要:

核心素质培养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核心素质培养中还存在素质与技能概念不清、应用范围狭窄等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改变教学理念,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意识、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

关键词: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创新能力

小学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启蒙阶段,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还是学生养成良好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教育部曾就“强化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问题”出台了相关《意见》,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培养机制与评价体系。因此,作为当代教育工作者,应从实际出发,为落实相关政策献计献策。

一、小学数学教育核心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对数学核心素养存在认识不足的现象,而这一现象反映在实际数学教学中又以课堂教学最为明显。

(一)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基本技能概念不清。传统的数学基本技能并不能直接等同于数学核心素养。由于部分教师对于数学核心素养认识存在偏差,导致将二者混为一谈,盲目地让学生反复巩固数学基础知识,进行数学训练,以求学生能够熟能生巧,达到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然而,实际的教学成果与预期存在很大的差距,虽然这种手段对于小学生掌握数学基本技能来说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对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来说收效甚微。总之,核心素养不仅对学生的基本数学技能与理论知识有一定的要求,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一味强调模式化的数学训练,对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具有非常大的负面影响,抑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高。

(二)主观狭义的定义数学核心素养应用范围。对于数学核心素养应用的范围,很多教师理解得非常主观、狭义,他们认为,数学教材中所包含的教学内容,并不是所有的都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仅仅只有一小部分能起到相应作用。这种主观的定义,将直接影响小学数学的日常教学方向,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与延伸,与教育部所提出的“强化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理念背道而驰。其实,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核心素养的一大特点,而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进行有机结合更是其宽泛性的体现,因为它不仅局限于数学意识,还涵盖学生对于数学的应用、学习能力与创造行为等。因此,教师过于狭义的定义,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教师不应轻视任何一节数学内容,不能放松任何一堂教学课堂,要有意识地培养与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二、针对小学数学教育核心素养培养的改善方法

(一)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作为当代小学数学教师,首先需要改变自己原有的教学理念,不再一味追求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以及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等,而是转移为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地培养与提高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比如,在日常教学中,营造适宜数学学习的氛围,以学生为本,采用适宜的教学方式方法,真正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其次,教师需要正确看待数学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生活问题,从生活经验中总结出相应的数学知识。

(二)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数学意识,其实就是在帮助他们形成最初的数学思维,而数学思维其实就是数学核心素养的一种表现。所以,教师在教学小学数学知识时,应将各种数学知识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让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更有带入感,锻炼他们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形成基本的数学意识。以长度单位认识的讲解为例,教师可创设一个情景:“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而长度就是和我们的课本一样长,那么我们需要向售货员说明具体的长度,要怎么办呢?”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模式思考,并从中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三)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通过数学视角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提出的基本要求,着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应用能力。强化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同样也需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对称轴的讲解为例,教师可创设一个情景:“春天外出放风筝,有蜻蜓风筝、蝴蝶风筝等,我们要怎样才能剪出同样的蜻蜓、蝴蝶图形呢?”教师通过让学生自由讨论,自由提问,从中发现关键点,寻找正解的答案,从而实现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四)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代学者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同时它也属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综合自身的知识与经验,从全新的角度解决对应的数学问题。以讲解两位数的加减为例,教师可以直接举例:“学校组织春游,一共有4个班参加,人数分别为30、30、36、40,但是只有两辆车,每车只能乘坐70人,请问应该如何安排?”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再分别发表自己的解题思路,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

三、结语

培养与强化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教师应该从日常教学中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与启发学生从数学的视角看待生活问题,将学生的各项数学能力的培养作为开展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篇2:抓住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改进小学数学教育方法论文

抓住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改进小学数学教育方法论文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具备自主发展意识、社会参与能力及文化修养。学会学习、自我管控、解决问题、创新发展属于个人自主发展应具备的能力。而在个人发展过程中,语言素养、数学素养、人文素养、技术素养更是不可或缺的。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抽象、推理等数学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1.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和它的对象、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数学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数学手段和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问题。

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們应该建立“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新模式,营造学生思维的平台。思维的发展,需要土壤,需要平台。好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

3.在数学教学中应让学生爱上“思考”。

只有学生喜欢思考,他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才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提出理性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多给学生上台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信、表达等能力。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问题,老师要更加有耐心。但是,在积极提倡“核心素养”的同时,我们又应防止纯粹的“口号操作”与“文字游戏”,因为,这正是教育领域的一个常见弊病,即是口号的频繁更替,以至一线教育工作者忙于应付,甚至感到无可适从。

4.小学阶段应该培养的数学核心素养是什么呢?

4.1用数学的视角去认识世界——数学意识的培养。

什么是数学意识呢?举一个例子,假如学生会计算,48÷4,说明学生具有除法的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解,有48个苹果,平均每人分4个苹果,可以分给多少人?说明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都不能说明学生具有数学意识。而在体育课上,48位学生在跳长绳,教师共准备了4根长绳,由此学生能想到,48÷4这个算式,这就说明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意识了。

4.2什么是数学素养呢?

数学素养——指人用数学观点、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倾向性,包括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思维习惯、兴趣、可能性、品质等等。数学是一门知识结构有序、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必须遵循数学学科特性,通过不断地分析、综合、运算、判断推理来完成。

4.3小学数学对人的数学素养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4.3.1培养数学意识,形成良好数感。数学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良好数感则有利于形成科学的直觉。个人的数学意识和数感一方面反映了他的数学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的数学素养水平。具备良好数学意识和数感的人应该具有对数和数运算的敏锐感受力和适应性,能够有意识地用数学知识去观察、解释和表现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并善于捕捉生活中诸多问题所包含的潜在的数学特征。

4.3.2培养估算能力,形成科学的直觉。估算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判断。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估算能力有着广泛的作用。如果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积极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这将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有助于数学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对日常数量关系的灵活处理,形成各种解题策路,进而形成科学的数学视觉。

5.结语

在数学教学中应让学生爱上“数学”。只有学生喜欢数学,他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才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提出理性的数学问题,也才会动脑思考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所以,教师会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引入知识探讨;在数学课堂上尽量满足学生需求。

篇3: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近年来,“核心素养”成为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方向标,引领着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要明确核心素养的核心是什么,深刻认识核心素养的内涵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明确方向,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下面就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谈谈以下做法和想法。

1.先备学生再备课

教育以人为本,教师的职责是教学生先做人,后求知。所以教师要用心备学生。想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必须先了解你的学生离具备核心素养还差多少。目前很多教师的体验,都是用心备课,做好教学设计是教学的重心,轮带几届学生,基本都是同样的授课模式。教师备好课不容易,教好课更不容易。我们也许应该改变思路,在以人为本的课堂,备好学生才是事半功倍的方法。如果接手一个新班级,了解学生的性格、家庭及学习情况至关重要。在数学学习方面,可以从学习习惯、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几个方面对学生做初步评价,对某方面表现突出或者欠缺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在了解学生的途径中,可以以谈话的方式开展调查,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或者偏见需要正确的引导,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不排斥这门学科,慢慢地产生兴趣。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很重要,也是核心素养中的实践创新和科学精神的载体。每个老师应以人文关怀为起点,让学生健康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2.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应包括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探究和质疑的能力等。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预习的习惯,课前准备的习惯,主动发言的习惯,集中精力听课的习惯,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认真审题和验算的习惯,课后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勤于动手、团结协作的习惯,归纳总结反思的习惯等。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学生本人是主体,家庭环境和学校氛围是影响因素,所以做好家校合作是关键,学生、家长、学校三方共同协作,保持交流探讨,才能助力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3.加强数学课堂的实践活动

数学学科的实践性很强,计算也具有很强的周密性,解决数学问题也需要严格的程序性。所以在数学学习中,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布置课外练习时,应多提供让学生自己动手的实践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的思维过程中的漏洞,进而给予准确的指导。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多安排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团结协作、相互配合、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要善于帮助别人,也要善于向别人学习,通过协作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思考问题、验证事实、解决矛盾等方面不断完善,实现数学知识体系的科学建构。下面列举几个教学实例: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20以内的退位减法》练习题,22页第4题。题目如下:我们班一共有20人,有14人在玩捉迷藏。外面有6人,藏起来几人?

此类型题是有多余条件的减法问题,让一年级学生去甄别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认真分析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排除多余条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习题讲解时,教师可以先做一个情景安排,如安排20个学生为一组,本组学生再安排14人到教室外活动玩捉迷藏游戏,在室外活动的学生有6人在外面,其他学生藏起来。通过游戏体验,每个学生有固定的角色,游戏结束再回到课堂来解答这个问题,就相对容易很多了。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可以很清晰地找出多余条件,是“我们班一共有20人”。这是数学逻辑思维的初步培养,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全面思考能力。对低段学生来说,通过游戏方式引导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也是效果显著的。

4.帮助学生制作“错题集”

归纳总结的能力在数学学科中非常重要,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学会学习能力的必备素质。教师首先应该组织学生学会整理错题,同时高度重视学生错题集的使用,每学期安排几次全体学生的错题集展览。在数学学习中,通过错题集来提醒自己注意一些小毛病,或者积累一些解题方法,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题集的具体选题范围如下:尚未理解、掌握的习题;特别易错的习题;难记题;教师指定的典型例题,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应在其过程中给予适当的补充对于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培养思维能力、创新意识、正确的心理素质很有作用的习题。总之,选题量不一定要多,选题要尽量具有代表性。在整理的过程中,让学生先抄题目,留下足够的空间解题和注释。注释上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解题关键、原则、方法等。学生在整理错题集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很多纰漏和困难,教师应有足够的耐心,同时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和鼓励。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后,逐渐形成独立思考、思维缜密、不畏困难、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科学精神,在文化基础的积累下,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会学习的自主发展能力。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一些不良习惯,树立一种正确的心理状态,使学生意识到:做好、用好错题集是自主学习的迫切需要。

数学学科的教学需要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的结合,在严谨、缜密的文化基础上,要发展学生责任担当的意识和实践创新的能力,最终使学生健康生活,学会学习。核心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任重而道远,在教学研究的路上和学生共同学习,不断完善,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终身事业。

篇4: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思考论文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思考论文

摘要:素质教育是我国现代化教育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与应试教育极为不同,不再以应对考试作为教育目的,而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小学数学作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学方式能够很好地贯彻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实践;思考

1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

“数学素养”一词最早出现在国家教委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大纲(试用)》中,一度成为全国数学教师的热门话题之一。人们普遍认为数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数学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它的形成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渐进的自主生成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反省、反证的自我体验过程。它一旦形成,必将超过数学学科知识范畴,并发挥长期、实在的功效。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数学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教学的终极目标。

2对数学素养的基本认识

目前关于数学素养的理解和认识存在一定差异性,具体包括以下几种观点:一是数学素养包括了后天学习和先天素质。在素质教育理念中明确了数学素养的重要性和组成,并提出人的先天特点是数学素养的基础,在后天环境的作用下将稳定的心理属性形成。二是数学素养由数学行为和价值组成,在解读数学素养的时候,郑强教授指出学习者在学习后对数学知识加深了理解,并将学习成果内化,将一种时代价值最终体现,使其服务于现实生活。在构成要素上,何小亚指出包括了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思想方法、意识、推理与运算。同时康世刚还将数学素养的内涵明确,即以数学活动反思、感悟和体验数学活动,并将综合性特征通过真实情境表现,行为特征涉及了问题的技能理性处理与数学知识的应用。目前关于数学素养的构建研究已经上升到了价值观、态度和情感的层面。三是数学素养由关键能力和数学方法组成,并将下结论、提出假设和进行推理能力的形成概括为数学素养的内涵,并且以上关键能力均对学生的数学领悟程度有着决定性作用,同时也对数学的后期应用效度有着直接影响。义务教育大纲中对于数学素养的界定是具备唯物辩证思想、应用数学的素养、逻辑思维素养和数学知识技能素养。可见,对于数学素养的界定主要是从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和教学方法上着手的。四是数学素养由基本能力和数学知识组成,其中澳大利亚教育署将其定义为以钱数、百分数、小数、分数和整数来合理估算空间,并将运算技能和基本数表能力掌握的习惯。同时格罗瑟指出数学素养即为对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解,如验证、实验、假设和观察。

3数学核心素养与教育核心素养的关系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以培养人才作为目标,以培养29学生各项能力和素质作为内容,以教育方式作为手段,将学生打造为一个可以适应时代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素养不同于素质,却与素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集各种素质和能力的综合体,内容包括个性、技能、知识、情感等方面。核心素养是素养中最为核心的内容,是学生在经过教育之后所具备的个人成功生活和社会健全发展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体,内容包括三大模块,分别是“人与自身发展”、“人与工具”、“人与社会”。王尚志教授在数学学科课程纲要建设推进研讨会上,曾经作过“关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专题报告,提出中国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应培养好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六大核心素养。王尚志教授提出的六大核心素养是针对数学学科而言的,与教育强调的核心素养有着密切关系。

4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方式方法

4.1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与传统教学相比,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异,教学活动以学生作为中心而开展。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教学法、实践教学法、提问教学法等方式,吸引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索。例如,在认识“100以内数”这一节课上,教师就可以用火柴棍游戏作为教学方式,通过引导学生对火柴棍的摆弄,使学生加深对数字的影响和理解。同时,运用火柴棍,学生也可以摆出各色各样的事物,充分符合学生好动爱玩的天性,也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4.2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的培养,帮助学生提升探索能力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独立思考的培养,注重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幼稚而加以取笑,应该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加以赞赏,鼓励学生多提问,提好问,帮助学生提升对数学知识的探索能力。因而,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有教学价值,教师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和解决。对于有创新意识的问题和见解,不仅要给予鼓励,而且要表扬学生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大家一起去深层次的思考交流。例如,教学“加法交换律”,这节课主要是探究和发现规律,在探索新知的环节,采用竞赛的形式进行教学。在讲清竞赛的内容和规则后出示题目:25+48、48+25、68+27、27+68各个小组轮流答题,随着问题的深入,让学生自主地探索加法交换律的问题,进而把握加法交换律的相关规律,让学生真实地掌握加法交换律的相关知识。

4.3注重数学在生活实践中运用,进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能够使生活更加富有细致化和情趣化。因而,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注重数学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相联系,帮助学生培养实践能力。例如,数学知识中的估算运用,就与人们的生活实践有着直接联系,也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计算方法。在生活实践中,许多数学问题只需要得到大致的结果,就能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估算的方法就显得至关重要。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注重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帮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估算方法,对于学生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的问题,以及培养他们的数感及数学应用意识都有着积极意义。

5反思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界定

在定义数学核心素养的时候,不能以例子和素养来界定,也不能简单地从情感态度、关键能力、数学技能和数学知识这几个层面考虑。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高度关联性、普遍性和基础性,因此在培养中必须围绕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并且做到均衡、综合、协调发展,对学生现阶段学习和生活予以满足的同时,也超越和挑战数学。要想对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全面的理解,就必须不断探索核心素养教学策略和测试题的编制。由此可见,对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生成教学策略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教学方式的改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且还有学者指出,如果不能自觉的学习数学,数学相关特征就会将一些负面效果产生,如人生哲学、学术态度和研究思想等。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必须将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明确,并将其重要性明确,这样才能推进小学生的成长。数学核心素养对小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必须予以重视,并且以有效的教学手段和策略不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积淀,从而提升小学生的整体核心素养水平,进而终身受用。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09):23-26.

[2]马云鹏.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J].小学数学教育,2016,(05):69-72.

[3]周浩.尝试分享导学―――核心素养观照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02):56-58.

篇5: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1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了解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核心素养不是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学能力。核心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数学素养是人们通过数学学习建立起来的认识、理解和处理周围事物时所具备的品质,通常是在人们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过去,我们为了学生的考试成绩,总是习惯让他们熟记概念、公式,做大量的练习,搞题海战术,以为“见多识广”,题型练习得越多,考试的时候就越熟悉,越轻松,当然成绩也就越好。可事实是,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尤其是我们的小学数学,更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与工作打基础,如果我们现在只让他们学了应付考试,他们就会觉得很无趣,这对他们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如果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些能力就可以陪伴他们一生。比如说数学运算,无论是我们的工作还是生活都是永远离不开的;还有数据分析,我们也常常用到。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去超市里购物,我们想到买到价格便宜洗涤剂,也要将自己先前收集来的各组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某种品牌的洗涤剂最便宜。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想要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培养与提高,我们的老师必须要转变观念,由过去的那种看重考试成绩的思想转变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为主的思想。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最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学科,因为大家认为学习数学,不仅获得数学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培养和锻炼了我们的思维能力。数学教学必须以思维培养为基础,这样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才能得到提高。比如,教学《简便运算》这部分内容时,对于第一题目图中的李叔叔“第一天看到66页,第二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234页,还有多少页没有看?”然后教材中展示了三位小朋友的算法,问学生哪种更简便。课堂上我没有这样直接问学生,而是先让学生读清题目,因为教材是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所以一定要让学生看懂题目意思。题中的“看到”与“看了”是不是同一个意思,需要学生认真读,这其实就是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一个步骤。这个题目并不难,观察一下题目,看看这些数字之间有什么关系,想想我们可以怎样算得更快,还要让他们想想这是根据什么定律来思考的。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自然也就会从直观的思维到抽象的思维过渡,懂得归纳。

2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一、在课堂上善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时,教师要能根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巧妙地设计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将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探索生活的问题,能加深学生对学习数学价值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情感,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之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积极营造开放性课堂

在数学课堂中,要为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这样学生才能主动积极的发展学生自我,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共同拥有一个轻松而丰富的课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把课内外、校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大量的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活动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创设质疑情境,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了疑问学生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这样,学生才会向主动探索发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改进中创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场所,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这样自由开放的课堂,才更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三、善于捕捉学生的心理

同一阶段的学生也有着不同的心理,就像有的学生喜欢唱歌,有的喜欢跳舞,有的喜欢绘画一样,数学课堂学习也是如此,有的学生爱举手回答问题,哪怕是错误的,而有的学生则不轻易举手,即使心中已有了答案,还有的学生想举不敢举。这时就需要对症下药,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很容易满足,也很容易受伤害。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好强心,他们做梦也想超越他人,他们有权利得到社会、同学和老师的认可,只是有的学生缺乏强烈的竞争意识,缺少自信心,需要我们的支持与帮助。我们要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在实践与探索中认识数学、了解数学。

3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改变教学观念,使学生得到教师的心理支持与认可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一方面,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利用课堂和课外的时间,通过有效的途径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一,教师要改变以往以教材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将课堂范围进行拓宽,在课堂中引入各种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和行为,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其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读中有思、行中有思。第二,教师应当从传统的课堂主体中走出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扮演引导者或者指导者的角色。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为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学观,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转变师生角色,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理支持与认可。作为教师,要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对学生在课堂中发表的不同意见要认真倾听,并且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减少学生思考问题的难度,使学生体会到来自教师的心理支持与认可。小学生没有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的心理支持就是帮助他们完善人格和培养创新潜质的基础。

方法合理,教学形式多样,培养学习兴趣

不同的教学方法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采用合理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引导,作适当的提示,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主探索,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是解决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体现数学学习在现实中的社会意义,又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把教学与周围环境联系起来,让学 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把数学概念具体化,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并存,使学生在学习时不至 于觉得数学学习的枯燥无味,逐渐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时的通过幻灯 投影演示、电视录像,电子计算机软件辅助教学等电化教学形式, 使学生一目了然的看到生动的函数图象变换,使学生在学习中有焕然一新的感觉,提高学习兴趣,因为视觉和听觉会给学生学习数学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之外,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例如趣味数学小讲座,相关数学专题讲座,数学课墙报等来调动各类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还可以采用小组教学,个别辅导等 形式的教学,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鼓励好奇生疑, 在“奇”中启思维

小学生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让学生主动发现和探索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铺陈设疑,让学习自己提出问题,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提出问题,然后从各个方面去思考问题,多提问,并发表新见解。

比如,在教学面积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示范摸一摸黑板的表面,在让学生去摸一摸课本的表面,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物体的表面。由于这些面都是规则的长方形,学生得出面是有大有小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还能想到什么,让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篮球的表面是什么形状?茶杯的表面是什么样的?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适时地引导,让学生知道: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是物体的表面。这些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并能自己解决,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质疑式教学。

学习的兴趣来源于思考,现今的学生好奇心强,对周围的事物存在着形形色色的联想,因此,“数学课堂中的好奇心”对学生来讲显得尤为重要。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索,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 首先,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质疑环境。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能够自由发挥的空间。往往教师的每一个亲切的称呼、期待的目光和充满爱意的笑容,都会对学生起到鼓励的作用。学生大胆的质疑,发挥想象力,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某一自学环节后,学生可能不自觉地相互讨论,并提出一些问题。某个同学会指向中心,而大多数同学却了解片面。这时,教师不应给予评价,应多采用鼓励的方式,把握轻重。

其次,要善于引导,大多数学生的“疑”却不知从何“质”起,在教学环节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的说理能力。我们可以采取学生领说,学生仿说的方式。如在讲解“感受大数”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明的爸爸买彩票中了五百万,要从银行取回来,他拿了一个麻袋能装回来吗?学生顿时来了兴趣,讨论五百万元人民币摞起来,体积有多大。在浓厚的兴趣下学生感受了大数。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篇6:小学数学课堂核心素养培养方式

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素养培养

一、先备学生再备课

教育以人为本,教师的职责是教学生先做人,后求知。所以教师要用心备学生。想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必须先了解你的学生离具备核心素养还差多少。目前很多教师的体验,都是用心备课,做好教学设计是教学的重心,轮带几届学生,基本都是同样的授课模式。教师备好课不容易,教好课更不容易。我们也许应该改变思路,在以人为本的课堂,备好学生才是事半功倍的方法。如果接手一个新班级,了解学生的性格、家庭及学习情况至关重要。在数学学习方面,可以从学习习惯、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几个方面对学生做初步评价,对某方面表现突出或者欠缺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在了解学生的途径中,可以以谈话的方式开展调查,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或者偏见需要正确的引导,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不排斥这门学科,慢慢地产生兴趣。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很重要,也是核心素养中的实践创新和科学精神的载体。每个老师应以人文关怀为起点,让学生健康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二、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应包括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探究和质疑的能力等。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预习的习惯,课前准备的习惯,主动发言的习惯,集中精力听课的习惯,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认真审题和验算的习惯,课后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勤于动手、团结协作的习惯,归纳总结反思的习惯等。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学生本人是主体,家庭环境和学校氛围是影响因素,所以做好家校合作是关键,学生、家长、学校三方共同协作,保持交流探讨,才能助力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三、加强数学课堂的实践活动

数学学科的实践性很强,计算也具有很强的周密性,解决数学问题也需要严格的程序性。所以在数学学习中,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布置课外练习时,应多提供让学生自己动手的实践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的思维过程中的漏洞,进而给予准确的指导。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多安排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团结协作、相互配合、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要善于帮助别人,也要善于向别人学习,通过协作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思考问题、验证事实、解决矛盾等方面不断完善,实现数学知识体系的科学建构。下面列举几个教学实例: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20以内的退位减法》练习题,22页第4题。题目如下:我们班一共有20人,有14人在玩捉迷藏。外面有6人,藏起来几人?

此类型题是有多余条件的减法问题,让一年级学生去甄别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认真分析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排除多余条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习题讲解时,教师可以先做一个情景安排,如安排20个学生为一组,本组学生再安排14人到教室外活动玩捉迷藏游戏,在室外活动的学生有6人在外面,其他学生藏起来。通过游戏体验,每个学生有固定的角色,游戏结束再回到课堂来解答这个问题,就相对容易很多了。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可以很清晰地找出多余条件,是“我们班一共有20人”。这是数学逻辑思维的初步培养,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全面思考能力。对低段学生来说,通过游戏方式引导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也是效果显著的。

四、帮助学生制作“错题集”

归纳总结的能力在数学学科中非常重要,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学会学习能力的必备素质。教师首先应该组织学生学会整理错题,同时高度重视学生错题集的使用,每学期安排几次全体学生的错题集展览。在数学学习中,通过错题集来提醒自己注意一些小毛病,或者积累一些解题方法,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题集的具体选题范围如下:尚未理解、掌握的习题;特别易错的习题;难记题;教师指定的典型例题,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应在其过程中给予适当的补充对于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培养思维能力、创新意识、正确的心理素质很有作用的习题。总之,选题量不一定要多,选题要尽量具有代表性。在整理的过程中,让学生先抄题目,留下足够的空间解题和注释。注释上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解题关键、原则、方法等。学生在整理错题集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很多纰漏和困难,教师应有足够的耐心,同时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和鼓励。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后,逐渐形成独立思考、思维缜密、不畏困难、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科学精神,在文化基础的积累下,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会学习的自主发展能力。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一些不良习惯,树立一种正确的心理状态,使学生意识到:做好、用好错题集是自主学习的迫切需要。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当前时期,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都要求学生具备比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只有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够处理好一切难题,才能够在社会中求得发展和进步。

一、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可以说,思考的过程融合了非智力要素和智力要素的互相影响,该过程的特点是复杂化、系统化。因此,缺少思考的热情会导致思考过程的低效化、繁重化沉闷化,从而难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不但应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熟悉程度,还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只有让学生产生强烈和浓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才可以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主动性。鉴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可以一味地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工作,而需要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像是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生活情境教学模式、开放式教学模式、趣味教学模式等等。

如此一来,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参与中思考。

二、在提问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

思考和疑问是开启知识宝库和理想大门的金钥匙,因而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解是主导和中心环节,教师会为学生十分透彻、详尽、认真地讲解所有的知识点,这好比是一点一点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缺少,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和思考上就形成依赖心理,不会思考和不知道思考。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懂得提问艺术的应用,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与学习欲望,从而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认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时候,倘若教师直接地为学生讲解长方形跟正方形的特点,那么会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从而使独立思考问题的空间丧失。

鉴于此,教师能够认真地设计提问,通过问题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像是教师能够提出下面的一些问题提让学生思考:请你数数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角、边各有多少个?请你量量正方形和长方形每一个角的度数和每一条边的长度?这样一来,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心理和情感联想,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从而能够让学生独立地思考这些问题。

并且,学生通过自主地思考、发现、探究,能够获得一些结论,尽管学生获得的结论并非完善或准确,可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并非消极和被动接受知识,而且是在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究中建构新知识。

三、启发学生质疑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提问学生,进而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固然重要。然而,要想真正实现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还需要指导学生不断地质疑,即在通过质疑独立思考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注重设计提问,而且应注重给学生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气氛,激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和勇于质疑。如此一来,才能够让学生更进一步地思考问题和探究问题,从而进行创新性的认识活动,最终切实把握思考问题的技巧和方法。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三角形内角和知识的时候,能够发现有的学生在一开始测量和计算三角形内角和之后,发现是179度。

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激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要求学生自主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当教师明确了他们是在质疑教师和其它同学测量的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之后,就可以这样做:一是解释这是测量误差导致的结果;二是让学生通过“折一拼”的方法,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向内折,会拼成一个平角。除此之外,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教师需要把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板拼成一个长方形,再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内角和的一半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在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被激发,从而有助于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价值和意义,通过调动学生的思考兴趣、在提问教学中激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质疑问题的方式,能够引导学生更进一步地分析问题,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篇7: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论文

为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2月,中国教育学会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综合提出了九个核心素养。显然,这对学校教育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学科教学应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但是,我们还需要从学科层面具体研究有助于学生未来发展的核心素养。因此,对数学教学而言,需要更为细化、更具操作性的数学学科素养的架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版)》提出了十个核心概念,有研究者将这十个核心概念认同为数学学科需要发展的十个核心素养。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曹培英老师则提出如图1所示的模型,这个模型基本符合数学学科的实际。当然,数学学习是基于问题或任务的,学习内容的展开基于有问题的情境,学习的目标是解决问题,问题解决过程中自然需要数学的抽象、数学的推理与交流、数学的模型思想、学生问题解决的自我监控等,也就是说,问题解决是落实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多个核心素养的载体。因此,笔者更倾向于将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作为数学核心素养。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问题并不仅仅是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还包括数学学科发展本身的问题;这里的问题解决也不仅仅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包括问题的发现与提出。数学教学的目标,在于通过具体知识的学习,形成一定的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数据分析观念,并基于这三种能力形成一定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等更为上位的、内隐的能力,进而综合运用这些能力解决问题。

因此,在学习具体知识的过程中,务必注重以问题为载体,注重学生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发展。下面,笔者以”数“的学习为例加以说明。

一、在”数“的学习中全程贯穿问题解决

恰当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新知学习的意义;通过问题解决,学生不仅可以顺利习得新知,更可以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高数学思维水平,提升学习能力。因此,应在”数“的学习中全程贯穿问题解决。

”数“及其运算都是基于现实需要的。自然数是基于现实生活中计数的需要产生的;小数是各种测量活动中不同单位之间换算的产物,也是自然数除法运算结果的自然推广;分数是基于表示非整数的个数的需要产生的,同时又可以用来刻画整数除法的结果、比值等。数的'运算更是现实需要的产物,现实情境中产生了数量的比较、归并、分配等问题,自然需要研究数的加减乘除等运算。因此,在”数“及其运算的学习中,务必基于现实问题,让学生从情境中自发地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自然地习得新知。例如:对于”两位小数的加减法“,苏教版教科书中呈现了如图2所示的情境,课堂教学大致可以用下面几个问题贯穿:

(1)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一步计算的问题?

(2)你能根据小数位数把这些算式分分类吗?

(3)这些算式中,哪些比较好算?哪些已经学习过?你能具体算一算吗?

(4)下面我们会研究哪些算式?说说你的理由,并与同伴交流。

(5)回顾一下,今天提出了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下面还有哪些问题?整个课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从情境入手,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适当地梳理问题,先行解决简单问题,借助解决简单问题的经验思考较为复杂的问题,最后梳理问题解决的经验这样一个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这样的学习经验对学生来说将终身受用。

二、在”数“的认识学习中感受抽象

抽象就是舍弃事物的非本质属性而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数学抽象则是从研究对象中抽取出有关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因而,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正因如此,数学成为培养学生抽象能力的很好载体,抽象成为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从现实问题中抽取数学概念、抽象数学问题的过程,都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的好机会。下面以”自然数的认识“为例加以解释。

”数“的认识始于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产生多与少、等与不等的概念,基于”等“的共性形成了抽象的自然数,而认识多与少、等与不等最核心的思想是对应。由于学龄前儿童已经有了丰富的认数经验,教材一般直接呈现一个大的情境,要求学生从中分别看出各种物体的数量,这样做实际上已经跳过了抽象这个环节,但教师最好能够通过一些活动,让学生适度感受其中蕴含的抽象过程。例如:在图形背景中,学生已经发现一些动物一样多,这时可以追问”你怎么知道它们一样多的“,学生可能大多是从数量上比较的,如说”它们都是3个“.然后,可以引导学生从其他角度进行解释,如图3所示,可以引导学生从图形中感受长颈鹿和梅花鹿之间的对应,进而继续引导学生从背景图形中找出和长颈鹿一样多的动物,并将长颈鹿和与它一样多的动物用线一对一地连起来,从而感受相等的本质是能够一一对应。最后可以从背景图形中拖出其他数量是3个的物体的图片覆盖到梅花鹿图片上,让学生思考它们和长颈鹿是不是一样多。在这样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具体物品的其他特征无关紧要,这里我们关注的就是它们能不能一一对应,关注的就是它们的个数,在此基础上引出表示这个个数的”3“.

总之,在小学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直观、现实背景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或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形成抽象的初步经验,发展初步的抽象能力。但要注意,小学生年龄小,抽象能力较弱,在教学中要把握好抽象的度,更不要强调”抽象“这个抽象的词。

三、在”数“的运算学习中重视推理能力

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另一个未知判断的思维形式叫作推理。推理既包括严密的演绎推理,也包括未必那么可靠的合情推理(如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统计推断等)。演绎推理多用于数学知识的整理,合情推理则有助于数学发现,两者往往协同作用、不可偏废。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其数学教育名著《数学与猜想》中指出:一个认真想把数学作为他终身事业的学生必须学习论证推理,这是他的专业也是他那门学科的特殊标志。然而为了取得真正的成就他还必须学习合情推理:或者这是他的创造性工作赖以进行的那种推理。一般的或者对数学有业余爱好的学生也应该体验一下论证推理,虽然他可能不会有机会去直接应用它,但是他应该获得一种标准,依此他能把现代生活中碰到的各种所谓证据进行比较。很多人认为,几何是发展学生推理能力的好载体,实际上,”数“的学习也是发展学生推理能力的很好载体,特别是在运算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运算法则、运算规律的建构过程,在理解算理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教学”一位小数的加法“,教师一般会首先呈现一个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得到相应的算式。如呈现下面的问题:一袋妙脆角4.8元,一瓶尖叫2.8元,买1袋妙脆角和1瓶尖叫一共花去多少元?学生不难列出算式4.8+2.8.这是一个新问题,但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成为他们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根据生活经验,学生知道大约花去7元,这个猜测过程中已经蕴含了推理,如”妙脆角靠近5元,加上尖叫2元8角,肯定得7元多了“.当然,我们需要准确的值,因此,学生可以借助生活经验给出结果7元6角的解释,这些解释可能是多种多样的:4.8元+2.8元,4元与2元合起来是6元,2个8角合起来是16角,也就是1元6角;4.8元、2.8元都转化成角就是48角和28角,48角加28角是76角,化成元就是7.6元……这些解释本身就是很好的推理过程。在这些解释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自主总结经验,探究一位小数加法的竖式运算,并说明其中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显然,算理的探求过程是很重要的推理活动过程。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务必紧紧以问题为载体,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在交流与反思等活动中更好地外显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篇8: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论文

实践新课改后,小学教育提出核心素养概念,改变了原有教学中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式,促进单一化教学向素质教学转变,实现能力与品格并重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水平,教师纷纷开展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和探索,力求结合教学实际,突出核心素养的特征与价值,进而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对此,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探究小学数学课堂核心素养的实践与思考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数学课堂核心素养的含义纵观小学数学教育改革过程,”双基“—”素质教育“—”核心素养“的中凸显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聚焦性。当前,核心素养是小学数学教育的热点,教育工作者将其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将核心素养和数学课程有效的连接在一起,而数学素养和核心也具备共性与特性之间的包含关系。从这一层面上看,数学核心素养主要由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组成,必备品格中涉及到联系、语言、量化、综合、反思,而关键能力主要指学生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以及推理能力。

二、小学数学课堂核心素养的特征

(一)具体化明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开展相关教学活动,使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由一向多发展,提高教学结构的合理性和层次性,进而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综合质量水平的提升。

(二)整体性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课堂教学体系要具备完整性,丰富课堂教学环节,从课前引入到课后反思巩固;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从浅显易懂到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整个课堂教学体系的数量和质量。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丰富学生数学知识,还可以提高数学素养,进而实现能力与品格并重。

(三)操作性要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树立正确的数学思维,积极探索利用多种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进而实现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提升。

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更新教学理念,感受数学人文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的升级和优化,为了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要从数学素养开始着手,这就要求小学数学结构体系的完整性,而教学理念则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局限性,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引入人本化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以学生为核心开展教学内容设计,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进而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落实核心素质教育。除此之外,教师要加强课堂教学互动与交流,为学生创造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激发出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和教学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学习效率的提升。在课堂管理方面,融合民主元素,在课堂教学评价和反思等环节中,以民主理念为主导,尊重并发展学生的个性差异,及时了解学和收集学生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反馈,以此为依据进行教学结构调整,进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综合质量水平,实现核心素质教育。

(二)创新教学策略,提高数学意识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核心素质教育的目的,教师要创新教学策略,将探究式教学、情景教学以及翻转课堂等方式结合在一起,了解各个教学模式的优势和缺点,并结合实际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整合,服务于教学目标,辅助数学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进而提高学生核心素质,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同时,教师要将现代化信息教育手段引入小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进而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就目前而言,最常见为信息教学手段为多媒体教学、微课教学、软件开发网络课程等形式。

(三)完善教学内容,贯彻数学思想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使得教学内容不仅局限于书本知识中,而是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引导,注意观察,善于用辩证性思维看待数学问题,丰富解题技巧,丰富学生数学知识网络体系,掌握基础知识,在遇到实际问题中可以自动检索网络体系中的相关数学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综合数学素养,落实核心素养教育。

四、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一)课程分析本文以苏教版小学四年级《倍数和因数》一课为例,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具有自然数知识基础,通过本课的学习后,教师可以丰富学生自然数的认识,明确自然数之间倍数和因数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了解每个自然数都有不同个数的因数,为以后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通分、约分和分数加减作必要的准备。本节课教学目标一是通过操作活动得出相应的乘除法算式,帮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求—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二是在探索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培养有序思考能力,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三是通过倍数和因数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二)过程探究在课前导入环节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问题:”两对父子去吃饭,每人用一个碗,可只要了三个碗,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一问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相互依存关系,为倍数因数的理解打下基础。在探究环节中,教师要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微课视频播放,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并出示实例,先安排学生”找一个数的因数“观察与比较,为因数探究指明方向。学生寻找因数的方法有很多,既有根据乘法算式想,也有根据除法算式想,但沟通方法之间的相同之处,他们都是”一对一对“找的,教师启发式的提问”这有什么好处呢?“.经过这样从不同到相同,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学生的思路也因此变得清晰。最后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自主发现、归纳出一个数的因数的某些特征。

(三)教学反思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概念较为抽象而难以理解,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先通过实际问题或者是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基础认知,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解和探究,进而提高教学效果。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意识。同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然后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检验教学效果,提高学生数学素养,进而落实核心素养。

结束语:本文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核心素养的研究,在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核心素养含义与特征的基础上,借助教学案例论证提高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进而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

篇9:初中数学课堂核心素养培养对策论文

20xx年,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就基础教育而言,“核心素养”如今被誉为现代教育的“DNA”,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并不是横空出世,而是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等新时代教育理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时下,核心素养跃升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关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国内外学者皆有自己不同的思想和见解,国内学者在研究核心素养理念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经合组织(OECD)观点和欧盟观点的影响。以辛涛的观点为例,辛涛认为:核心素养应当以个体在现代社会以及未来社会中所具备的关键能力、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为重点;核心素养不指向某一具体学科,不针对某个具体领域,而是强调个体积极主动取得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知识、技能等。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教育模式、应试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其综合素养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变化的要求。因此,在现代教育背景下,教师唯有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方能使课堂教学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而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如下积极的意义。

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结合核心素养理念的内涵我们知道: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诚然,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竞争即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关键点在于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状况等。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所培养出的应试化人才,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难以适应未来高科技、高竞争的社会发展需要。

2.有利于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时下,教育改革成为了教师教学发展的必然。诚然,改革是推动教育进步的唯一动力,唯有不断改革落后的模式、理念,方能促使新的思想、理念融入到时代教育理念中,推动时代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在初中数学的x教学中,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将会有效地促使教师的教学从传统的知识灌输、应试等模式转向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提升上来,不断提升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现状

可以说,核心素养理念是近两年来提出的并被逐渐普及与运用的新时代教育理念。和传统的教育理念相比,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着实具有时代的烙印,对应试教育等思想可谓是极大的冲击。但是,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状况却不容乐观,主要如下。

1.核心素养理念依然停留在理论层面。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新的教育理念的提出,固然要经过:提出、推广、学习、运用等阶段。而提出、推广、学习等阶段都是比较容易的,但由学习到运用,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理念依然停留在理论性的层面,并没有很好地运用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主要因素如下:首先,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加大了对教师的教育培训,加大了对核心素养理念的推广与运用,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掌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技巧,进而使得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依然停留在理论性的层面;其次,受到传统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难以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而普及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尤其是教育考核体制尚未做出调整与改变之前,教师的教学只能以考核为目标;第三,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如何界定学生核心素养是否已经得到有效的提升,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定性化的考核标准难以实施,进而使得当前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核心素养理念的运用流于形式,并没有成为教师教学中很好的教育指导思想。

2.学生的学习应试化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目的是为了改变传统落后的应试教育体制,给学生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让学生的能力、素质以及思想等得到释放和发展。但是,时至今日,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已经3年有余,纵观学生的学习状况,死记硬背、疲于应试等都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预习、听课、复习、做题等依然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核心任务,学生的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培养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即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所偏向,也不过是如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并没有留下什么痕迹。由此,学生的学习应试化发展,依然是时下初中数学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是核心素养理念发展的最大阻力。

四、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性对策

综合以上观点可见: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是逻辑推理、数据分析、数据运用等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立足核心素养理念,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不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促进好的初中数学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1.立足定理推导,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对于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简单来讲,所谓逻辑推理能力,就是学生根据周围环境活动,找出内在逻辑关系,并推导出符合逻辑关系结论的能力,是学生在把握事物之间内在联系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应当不断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数学知识推导出相关的数学定理。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相关知识点后,学生对这些知识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教师再逐步引导学生推导“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相等”等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讲,关于这些知识点的推导,只需要教师层层点拨,逐步引导,让学生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不要直接将定理讲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背景下,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也是其未来社会生活中取得成功的关键能力。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应当结合时下比较热门的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数学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不断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几点问题:首先,学c生的合作项目应当具有思考性、启发性,是开放性的题目而不是封闭性的题目。只有具有开放性的课题,方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最终为促进好的合作学习效果奠定基础;其次,在合作学习的开展过程中,合作小组的分组也是需要讲究的,如人数的确定,小组成员的组成等,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优势,实现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为目的,为促进学生数据分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抽象总结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3.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在现代教育背景下,教师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应当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以及学习兴趣。在核心素养视野下,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图片、视频等技术手段,借助几何图形、力图图形等,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图形理解以及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综上所述,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应当结合核心素养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提升学生数学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红梅.初中数学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7):36.

[2]徐子明.浅析培养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相关策略[J].教育科学(全文版),,(12):24.

篇10:浅谈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近年来,”核心素养“成为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方向标,引领着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作为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要明确核心素养的核心是什么。核心素养就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马云鹏教授指出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核心素养不是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学能力。核心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相关,对于理解数学学科本质、设计数学教学以及开展数学评价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培养数学意识,形成良好数感

数学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良好数感则有利于形成科学的直觉。个人的数学意识和数感一方面反映了他的数学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的数学素养水平。具备良好数学意识和数感的人应该具有对数和数运算的敏锐感受力和适应性,能够有意识地用数学知识去观察、解释和表现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并善于捕捉生活中诸多问题所包含的'潜在的数学特征。所以应将生活与数学紧密相连,让学生深深感知到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数学,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二、加强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形成数学探究能力

数学探究能力是数学素养最核心的成分和最本质的特征,数学探究能力的提高是通过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来完成的。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所以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自主探究”笔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计算方法,在探究数学方法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迁移推理能力。

三、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

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教师要想培养学生实际的本领,必须带领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长知识、长才干,学会识别、学会适应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数学学科的实践性很强,计算也具有很强的周密性,解决数学问题也需要严格的程序性。所以在数学学习中,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布置课外练习时,应多提供让学生自己动手的实践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的思维过程中的漏洞,进而给予准确的指导。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多安排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团结协作、相互配合、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要善于帮助别人,也要善于向别人学习,通过协作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思考问题、验证事实、解决矛盾等方面不断完善,实现数学知识体系的科学建构。

四、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应包括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探究和质疑的能力等。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预习的习惯,课前准备的习惯,主动发言的习惯,集中精力听课的习惯,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认真审题和验算的习惯,课后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勤于动手、团结协作的习惯,归纳总结反思的习惯等。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学生本人是主体,家庭环境和学校氛围是影响因素,所以做好家校合作是关键,学生、家长、学校三方共同协作,保持交流探讨,才能助力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篇11: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生数感培养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生数感培养

《课标》中提出了小学数学的10 个核心素养,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数学的教学过程不应该只停留在教会学生数学知识层面,更应该关注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处理事务的能力。数感作为重要的数学核心素养之一,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数感意在培养学生能用数学的视角去观察,能以数学的思维去研究。要学好、用好数学,培养学生数感极其重要。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学者们对此众说纷纭,但其教育教学的重要性无可置疑。结合各位学者的理论基础,数学核心素养不是指具体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的数学能力。数学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形成的能适应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具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数学核心素养以数学知识技能为基础,但是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核心素养反映数学的本质与价值,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

数学核心素养一般与一个或几个学习领域的内容有密切的关系,在学习数的认识、数的计算、用字母表示数等内容时与建立数学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联系。在数的认识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数感,在学习图形的认识内容时应注意拓展学生的空间思维,为今后更深层次空间几何德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推理在几何中经常运用,特别是实践阶段的平面几何的.证明。在数与数中也常常用到推理。例如:数学运算律的学习是用归纳推理的方式来实现的: 3+4=7,4+3=7,3+4=4+3; 15+6=21,6+15=21,15+6=6+15; 24+58=82,58+24=82,24+58=58+24; …… a+b=b+a 数学核心素养旨在不断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数学核心素养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

二、小学数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数感是指人们对数和运算的意识倾向或者理解,而这种本领能促使人在处理与数相关的情境中灵活的作出科学判断与有效策略。简单说,数感是学生通过学习的积累对周围事物数与量的感觉和感知力。数感作为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对数学教学和数学运算有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是当前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小学数感的教育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教师对数感教育认识不全面

自新课改以来,教师们对数感一词耳濡目染。但是,真正明白其内涵的却寥寥无几。教师们对数感教育最大的误区莫过于认为数感教育仅限于教会学生数数、计算,实际上,这只是“最低层次的数感。”教师们没有真正理解数感的意义,内心没有形成完整的数感概念,不能对其抱有一个足够重视的正确的态度,自然也没有意识去利用身边的一些素材或者资源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数感培养方式机械化

培养数感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数感同语感、乐感类似,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概念。每个人对数感的理解不同,每个人的数感也不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数感时,所采用的情境导入过于单一,没有一丝的好奇感,使得学生不愿意学习数字,甚至厌烦数字。教师需采用多样化的形式,以不同的情境持续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数的兴趣,领会数字的无穷魅力,积极主动探索数字的奥秘,逐步形成数感。

三、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生数感的培养建议

数感是学生经过多方努力逐步提高的一项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自身特点和规律为培养学生的数感奠定基础。因此,小学生的数感培养是当前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针对以上小学数感教育存在的问题,下面就有效提升小学生数感提出相关策略。

(一)加强教师数感教育的意识

数学核心素养依据数学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实现。首先,教师应自觉提高自身数感水平。利用课下时间查找相关资料,明确数感的内涵、意义,深入研究数感。其次,教师在深入了解数感后,要将数感知识融合于课程中,创造新型课堂。最后,教师在图书角摆放数感的相关书籍,学生课下阅读了解,逐步认同数感的培养。

(二)注重数感培养形式多样化

数感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培养数感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字,体会到数字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字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字的魅力。

小学数学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苏学思维,促使学生形成数感。同时教师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能够准确的了解核心素养的理念,并将其融入到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数感,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好基础。

篇12: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探究论文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探究论文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人才的标准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我国的教育更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而新的教育改革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种科学的改革措施已经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阶段、各个学科,高中的数学教学也不例外。本文就我国高中数学中核心素养的具体指向进行探讨,并基于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培养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什么是高中数学中的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指的就是学生在学习数学课程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逻辑思维能力,它指导学生独立自觉地用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其更好地适应以后的生活和工作及其他社会经历。例如:根据教育部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接受数学教育的程度越高的人,他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越强,解决问题时采用的方法也更加理性。

当然,高中数学核心素养还是基于高中数学的基本教育内容的,它不能越过对学生基本知识的传授,因为这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基础。但是,核心素养不只要求学生掌握理论,更要求学生可以用理论去指导实践。

另外,高中的数学知识是有限的,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但核心素养却是一个长久的问题,因为它是伴随着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工作等其他经历而一直存在的,并会随着这些经历而不断被修正和强化。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过程是与学生学习高中数学基本知识技能同步的,两者不可割裂开来。但是,在学习中,可能数学核心素养的价值表现得还不够明显,一旦遇到了实际问题,核心素养的价值便可以凸显出来。

数学核心素养高的'学生应对实际问题时可以快速形成清晰的解决思路、主动调动相关的知识储备,从而迅速在脑海中形成有效的解决方案,指导实际操作。相反,数学核心素养差的学生在应对实际问题时就可能陷入一片茫然、不知所措的境地。学生接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社会化,因此必须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我国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培养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途径

(一)引导和强化学生的数学兴趣。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的个体意识正在逐渐增强,尤其是处在青春期,大多数学生都有着逆反心理,这无形中给教育工作增添了难度。

另外,高中生已经接受过九年的义务教育,对数学不仅有自己的理解,甚至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态度。这就说明,激发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的最佳时间点已经过去,因此,在开展教学工作中,只能通过引导来进一步改善、维持或者强化学生的数学兴趣。

1.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都喜欢新鲜事物,对传统的东西则更多地表现出不理解、不接受的态度。因此,传统“满堂灌”的方式并不能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即便是引入了计算机、投影等电子设备,很多教师也只是把黑板板书变成了PPT形式,有“换汤不换药”的嫌疑。随着教学改革进程的深入,“满堂灌”的形式正在被“学生集体讨论学习”的形式逐渐取代。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获得知识,不仅在课堂上的存在感更强,而且也会增强学习给他自身带来的满足感。

2.把“讲授”变成“交流”如果教师经常以“授者”自居,会在无形中拉大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如果学生对教师保持一定的距离,便会不自觉与该教师讲授的课程保持距离,这就很难引导学生强化兴趣了。因此,教师也应与时俱进,保持年轻的心态,在交流方式上跟上年轻人的步伐。例如:在上课时,穿插几句网络流行语,便可很大程度上消除距离感。学生喜欢老师的同时也会“爱屋及乌”地喜欢相关课程。

3.以竞争促合作高中生正处在喜欢争强好胜的时期,大多有不服输的心理。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结合数学知识特点,设定相关的竞赛项目。也可以利用现有的测评体系,设置竞争环节。这也可以说是在激发学生的斗志,给学生带来胜利的快感。

除了个人竞争,还要有小组竞争,根据学生特点设置小组,避免出现差距悬殊的情况。这样一方面可以在小组间形成互帮互助的氛围,另一方面也可避免拉帮结派,搞坏班级风气。引导和强化学生的数学兴趣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基础,只有兴趣不减,学生才会想学数学,爱学数学,原意去钻研和进步。

(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培养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十分注重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日常数学教学工作中,注重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在过去的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经常习惯性地根据学生的成绩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对于所谓的“好学生”重点关注,重点培养,而对成绩不好的学生则放任自流。随着教育改革,这种思维模式也应被现代教育所摒弃,不能简单地以成绩论英雄。教师只有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才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表自己独立思考结果的机会。

在开展教学工作时,首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再选择几位学生做代表发表自己的思考结果。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不能因为其思考中出现错误而有所责难,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不能对同学的见解表示嘲笑或不屑。另外,对于学生的思考结果中有创新性的亮点,教师也应及时发现、及时提出、并且对其积极的表现进行表扬,在肯定学生的同时也鼓励创新。例如:对于“圆锥曲线方程”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教师应该首先认识到对于学生来说,这是比较难的一个章节。

但是,也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积极思考。引导学生结合之前类似方程知识点的教学过程,在变通学习的过程中思考两者之间的不同点和联系。甚至可以邀请自认为思考得很好的学生走上讲台向同学们讲解,教师来对遗漏点或偏差点做相关补充和更正。对于“圆锥曲线方程”类问题的解答,不能直接向学生给出惯常的解题思路而限制学生思维,应该鼓励学生就题论题,在解答过程中逐渐总结解题规律。

(三)在总结和反思中提升素养。课后总结和知识点反思是学生对一天所学内容二次消化的过程,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清晰地理解知识点,也能帮助学生更灵活地运用知识点,甚至可以发现新的知识点。

长此以往,总结和反思的习惯会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这与数学核心素养不谋而合。数学中的任何一个知识点都不是单一存在的,在实际应用中,很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相关的知识点共同起作用。这就要求学生具备灵活而准确的调动和应用知识点的能力。

总结和反思就是在不断地培养和强化这种能力。例如:对于“立体几何”这一章节的学习,教学工作是把不同类型的立体几何分开来讲的,那么在总结和反思中,学生就可以把整个立体几何放在一起,思考不同类型之间的关系和相似点,从而拓展自己的思维,增强思维的逻辑性,提高灵活应用的能力。

三、结束语

社会需要发展,时代需要进步,教育改革实际上也是顺应社会发展的改革,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改革。当今时代需要的是综合、全面的人才,也是核心素养高的人才。因此,就数学教学来讲,我们要不断拓展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途径,力求更大程度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作者:吴建文 单位:福建省福鼎市第一中学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方法的论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