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学论文 > 数学教学论文 > 小学数学课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论文

小学数学课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论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小学数学课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论文,本文共14篇,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小学数学课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论文

篇1:小学数学课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论文

小学数学课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论文

创新是促进社会以及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问题的提出使得教育改革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我们要将创新问题放在教育改革的重要位置,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注重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提升。数学课堂是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场所,我们应积极加强数学教学,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树立创新的教学理念

要促进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将小学数学教学真正转移到学习交流和探索中来,转变僵化的教学方法,营造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自己的努力下实现发展与进步,要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敢于参与教学,也愿意参与教学,并在此过程中萌发出创新的思维与意识。要强化学生创新意识,教师就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尊重和保护每一位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其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需要让学生先对数学学习内容感兴趣,这样,他们才能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如问题情境、设置悬念等,让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大胆质疑、独立思考,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提升。如在学习《比例尺》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学校教学楼的平面图画出来,学生们画得五花八门,主要是学生们不知道怎样确定方向,不了解实际的距离在纸上应画多大。对比,教师应让学生思考:

你认为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怎么画就准确了?之后学生经过小组思考和探究,最后得出应当把实际的长度都缩小相同的倍数画在纸上①。这样的问题情境创设让学生产生了学习的需求,然后,学生大胆思考和分析,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升创新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对生活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对自己熟悉的知识大胆质疑与猜测进而强化创新意识。如在学习《按比分配》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体育课上教师分球的场景展开教学:体育教师想给隔壁班的学生分球,教师一共有14个球,想要分给男、女两组同学进行练习,你们觉得应该怎么分?经过自由思考和研究,有的学生说平均分,男女各7个球,然而,隔壁班的男同学不同意这种方法,因为他们班的男生人数比较多,女生少,男女分得一样数量的球,他们认为体育教师偏心。学生继续进行思考和研究,有的学生说要根据男、女学生人数的多少来分,人数多的多分,人数少的少分。教师问:人多的要多分,人少的要少分,那么有没有一定的.依据呢?之后,学生自己总结出“应按人数的比来分配,就比较合理了”.②通过这种生活化的教学,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问题探究中,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

四、布置开放式的作业

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还应体现在课堂外的作业布置上,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开放式的作业,能让学生充分的想象与创新,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放式的创新作业是创新教育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如在学习完关于长方形以及正方形面积计算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开放式的作业:下周我们要给教室中的两从扇窗户做窗帘,每扇窗户高2米,宽2米,我们至少需要买多少米布?在进行作业交流时,有的学生认为一共4平方米,即2×1×2=4(平方米)但是有学生提出质疑:这样布的数量太少,会遮不住阳光的。还有些学生觉得应该把窗帘做成两幅,并且两幅之间要有一定距离的重叠。还有些学生认为需要按照窗框的长、宽计算购买布的数量③。在谈论中,学生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开放式作业有助于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五、结语

数学是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十分重要的学科,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就应完善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创新教学的乐趣,进而积极参与到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促进数学成绩的提升,也进一步强化自身的创新意识,从而更好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篇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论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论文

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小学语文教学以教儿童学习语言文字为主要任务,语言文字学习过程中孕育着许多创造性因素,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将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与学习语言文字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语文学科的特点,按照字、词、句、段、篇在不同年级的侧重,结合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给学生以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创新欲望,使语文学科成为培育儿童创新意识的一片沃土。以下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一、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好奇心是科学发明的巨大动力,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和创新。儿童的好奇心,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有位老师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忽然有同学问:“老师,书上说‘小蝌蚪的尾巴不知什么时候不见了’,那么,它的尾巴到底什么时候不见了呢?”孩子认识世界、学习知识的独特角度总是出乎成年人的预料,看似天真的问题,却正体现了孩子探求未知世界的强烈愿望。遇到这样的问题既不可能告诉学生具体的时间,因为小蝌蚪的尾巴从有到无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不知不觉中慢慢脱落,又不能直白地向学生讲明其中的道理,因为如此虽回答了学生的问题,但同时亦抑制了他们自主探究的强烈欲望以及好奇心。这位教师很善于引导学生,首先表扬孩子提出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问题,随后,面向全体学生:“同学们,小蝌蚪的尾巴什么时候不见了呢?让我们在班上开辟一处‘生物角’养几只小蝌蚪,一起来观察他们、研究他们,好不好?”“好!”一双双闪亮的眼睛更加明亮,一张张可爱的笑脸更加灿烂。灵动的教学,不仅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还更加激起了孩子们渴盼探寻的求知欲望。

二、鼓励质疑问难,唤醒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小到课题、遣词、造句的质疑,大到联系前后文探究文章思想内容的质疑,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如笔者在《田忌赛马》一课的教学中,当讲到在孙膑的帮助下,田忌利用自己的.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用自己的上等马和中等马分别对应齐威王的中等马和下等马,以两胜一负的优势赢了第二场的比赛时,许多同学提出疑问:难道齐威王就不知道要调换马的顺序吗?课堂生成的活力,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在肯定了孩子所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我乘势反问:“那么,齐威王此时会否调换马的顺序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

通过认真阅读课文内容,字斟句酌地分析,最终达成共识——不会调换,其原因关键在于齐威王由于第一场比赛的大获全胜而得意洋洋、骄傲轻敌,哪能想到自己的手下败将已改变了战略呢?

三、给予想象空间,激活创新潜能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其创新勇气,最根本的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想象力。想象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教材中有些课文段落结构类似,如《精彩的马戏》、《黄山奇石》等,作者在安排内容材料上有详有略。教学中,教师可运用知识的迁移,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文中略写的内容进行想象补充。

如《黄山奇石》一课,文中详细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四块奇石,结尾部分提到了“天狗望月”、“仙女弹琴”、“狮子抢球”等几种奇石的名字。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小结,并运用介绍四块奇石的方法展开联想,想想这些石头的样子及其何以得名,以转换角色的方式让学生当小导游,结合屏幕画面向同学介绍这些奇石,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自我表现欲望。

四、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发散思维是寻求多种不同答案的思维活动。没有发散,就无所谓“创新”。教学中要精心选择发散点,给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逐步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例如《卢沟桥的狮子》这篇课文,第二段最后一句采用了总分的写法,文中先总说“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之后分别具体描写四座石雕上的小狮子有的怎么样、好像在怎么样。教师可利用句末省略部分结合有关图片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五、提供动手机会,增强创新意识

语文教学中教师深入把握教材,根据文本特点选择恰当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动手机会,让学生动起来,更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平面的语言文字在学生的理解操作下立体直观地再现,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的同时更符合现实,具有实际的效果。此外,还可以使他们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体验到创新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探究意识。如教学《詹天佑》,可让学生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画出挖掘隧道的两端开凿法、中部凿井法的设计图纸,体会设计图纸的不易。学生通过动脑动手,不仅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更增强了学习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营造宽松环境,形成创新情感

营造自然放松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有研究显示,“心理安全”和“心里自由”是创新能力形成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因此,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情境,以积极的评价肯定学生的创新行为,才能为创新提供一个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篇3: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论文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论文

创新是小学生潜在具有的一种朦胧意识。那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的体会是:

1.在教学目标上, 做到“上不封顶”。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我始终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是指要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达到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练”等程度的要求。

“上不封顶”是指教师在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察得越细越好。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一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也为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我会学”。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

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

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

篇4:小学语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论文

小学语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论文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应保持积极的创新意识,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愉快的课堂教学情境。教师的积极评价和鼓励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能力;意识

在素质教育中,除了语文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显著提高和发展,教师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究。通过多年的努力,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主要途径,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应在课堂教学工作下足功夫,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在轻松的民主的气氛下学习,学生愿意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考和分析,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宽松、民主、愉快的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玩耍的空间和时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学习和探究学生,尽可能减少对学生的限制,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使学生能够自由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自己的优点和发展潜力。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帮助每一个学生建立创新学习的自信心,尤其是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帮助,让他们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适当的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知识的探索,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轻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情境,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方法,很容易让学生自觉主动探究知识的状态。从兴趣到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在创新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说出自己的困惑,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古人说:思不疑。问题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开展各项活动的先决条件。只有那些能发现问题的人,才会有创新的能力和愿望。提问是学生从已知领域到未知领域的触角,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和前提。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质疑自己的训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实现灵活的思维。对于同一事物或同一段落,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使学生在相互交流和碰撞中产生思维创新火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以独立思考、共同探究的学习氛围,实现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教师应向学生传播更多的学习信息,让学生在大量的信息中产生疑问,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已知事物进行质疑和思考,是学生萌发创新意识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及时鼓励和表扬,积极培养,努力促进每个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教师应评价和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创新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积极评价和鼓励。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要表扬和加以肯定。评价学生的方法很多,可以生生互评,教师对学生评价。在评价中学生和教师得到教学相长。课堂上学生可以大胆发言,在讨论中收获知识,碰撞新火花。我们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出新思想和新方法,让他们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保护学生的丰富想象空间。具体到语文课堂教学点滴,如课文阅读、词汇学习、生词分析、关键词分析,教师可以使学生进行同伴评价,使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遇到不能通过交流和讨论解决的问题时,老师会及时给予帮助来解释和指导他们。在学生的学习互动过程中,教师应认真分析学生提出的问题,努力引导学生朝着“快乐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小学生来说,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保持一种积极的创新意识,营造宽松、民主、愉悦的课堂教学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引导学生质疑和思考,抓住每一个机会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小学教师,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得到发展,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5: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论文

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论文

摘要:新课程理念关注人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能力。科学课更不例外,肩负着引导学生从小学科学、用科学及创新能力培养的任务。为此教学中教师就要创设一种民主氛围、质疑情景和质疑环境来激发学生创新动机,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唤起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神奇而又重要的东西,它是打破旧事物,创造新事物的重要推力,是一个国家乃至全人类得以发展和进步的原动力。而要使我国具有创新力,就得让教育得到创新。尤其是作为小学科学教师,要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造就一批适应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所需要的人才。而不是死板教条,将书本上的知识硬塞给学生以应付考试,这样不仅是对学生的不负责,更是对社会的不负责。处在小学时期的学生,由于对科学的认知还比较少,思维正是处在还未定式,极度发散的时期,而这正是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的最有效的时间段。我们科学教师必须抓住这个机会,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去“唤醒”学生的创新潜力。

一、创设民主氛围、唤起学生创新意识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力,首要环节便是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俗话说环境造就人才,这话不假,人是环境型的,处在不同环境下,就会激发出不同的潜力。就算是爱因斯坦,如果从小把他放在一个必须要死读书,读死书的环境下,那相对而言,他的“相对论”可能就要提不出了。所以作为一个科学教师,要营造一个创新的氛围,让学生融入进来,使学生乐于参与,愿意思考,积极动手。而要做到这点,首先要恰当地放低一些老师的架子,在科学的道路上,无论你成就多么的高,知识储备有多么的充足,你永远都只是个探索者。所以面对学生,更需要把自己当成个引路人,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提高对科学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教学语言要有亲和力,最好是能够达到幽默风趣的效果,让学生放下担子,畅所欲言,务必要能够让班上即使是最胆小的学生也能站出来说出自己奇怪的想法。在讲解时,要与学生进行互动,而不是自己一个人在讲台上自问自答地唱独角戏。更不要把个人意志强加给学生,即使是面对最简单的问题,也要耐心听取学生哪怕是在你看来是错误的想法,对他的行为进行鼓励和赞扬并拿出来和大家进行讨论。千万不能嗤之以鼻地一棒子打死,因为这一“棒”下去很可能就把学生们刚刚朝探索创新道路上小心迈出的腿给“敲断”了。在营造了良好的师生氛围的同时,也要营造好学生之间热烈的探讨氛围。因为无论老师表现的有多么的亲和,学生表现的有多么的大胆,师生间总是有隔阂的,这种隔阂会让学生忌惮自己的一些想法会不会太幼稚,会不会出错招老师讨厌,因此学生在和老师交流时总是会有所保留。所以这就需要一个平台,能让学生彻底地倾诉自己心中所想,这就是学生间的交流起作用的时候了。学生间如果能够形成良好地讨论氛围,在小小的攀比心理作用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同时也能让学生对科学产生强烈的兴趣。教师此时更是可以顺水推舟,提出一些命题或问题,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讨论,并在讨论结束后将他们讨论出的结果进行点评,点评的依据当然不是看它们的'准确与否或实际与否,而是要以创新性为主,对那些好的奇思妙想一定要予以足够的鼓励和赞扬。

二、创设质疑情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源于疑,只有对一个事物提出“为什么要这样认为,这样做”这样的疑问,才会思考到“能不能那样认为,那样做”的创新。当然对于学生而言,可能由于知识储备的有限,提出的疑问可能仅限于是对于一些事物现象的不解,并不能像科学家那样对人类的常识或固有的生存方式发起挑战,从而创造出颠覆性的理论或影响世界的发明。但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对于培养学生创新力的道路上,这个开头不仅难,而且十分重要。在过去应试教育盛行的年代,许多学生的创新力在不仅得不到很好的开发,还被不断的压制,那些偶尔在脑海中浮现的具有创造性的想法有多少是被家长或老师冠以“胡思乱想”给扼杀在摇篮中,这就导致了许多学生只会去解决一些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而无法回答开放性的问题甚至无法提出问题。作为科学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引导学生多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因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的时间终归是有限的,只有让学生养成即使在课下,也能够对身边的事物提出疑问和想法,让他们养成这个良好的科学素养,才能使他们终身受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在教学上就要以多提问的方式推动教学进程,这样做的同时也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比如,在教学《空气与我们的生活》时,先让一个学生吹气球?当气球鼓起来后提问:里面装的是什么?生答:“空气。”于是我说:“同学们对空气都非常熟悉,你们还想研究空气的什么?”学生们纷纷提出许多见解:空气我们用眼看不到、手抓不到,但能感觉到。我又问谁还有办法观察到空气的存在?学生通过讨论提出了许多创新性问题,如用手捂住口、鼻很难受,说明我们离不开身体外的空气;还有的提出把很多空气压缩后会怎样?甚至还有的学生提出把一只老鼠关在封闭的瓶子里会怎样?学生提的问题非常有意义,这样就为学生开启了思维之门,开启了创新之门。

三、创设开放课堂、培养学生挑战能力

很多伟大的创新理论或发明,都是源于那些科学家具有敢于挑战的冒险精神。这个世界很多事没有绝对的正确,有的只是认知的局限。比如,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用一个斜塔实验,挑战了同样伟大的物理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和当时几乎全世界的人的认知,结果证明他对了,全世界错了。何为创新,那便是颠覆旧理念,创造新理念。如果一个人连“旧”是错的都不敢去想,何来“新”?所以为了更全面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要让他们敢于对“旧”提出挑战,而不是一味地只对一些自己从未涉及过的知识感兴趣。这就要求科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让学生对自己的观点提出疑问来挑战自己,因为在学生看来老师代表了一定的“权威”性,只有做到这一点,才有可能去挑战更大的权威,才能更好地挖掘他们的创新能力。而实验是最好的认证途径,要多引导学生做实验去印证自己的想法,去挑战权威。例如,教学《神奇的水》一课时,学生之前通过实验认识了“毛细现象”,在准备实验器材时,我每组有意放了两块长方形玻璃片并讲道:“我想大家都知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个俗语,我觉得很对,水不往低处流难道还能还能倒着流,流到天上?现在我给大家一个机会,告诉我我错了,你们来用两个小小的玻璃片看看能不能让水往高处流?”学生听后都积极投入到动手实验中,实验时学生往往会用一块玻璃片试一下,水不往上爬,没有“毛细现象”,有些小组在多次实验后发现用两块玻璃片夹在一起,在一端用小纸片隔开,水就往上爬了,实验成功的学生很激动,为自己的新发现感到非常兴奋。抓住这个时机,我再提“有孔隙”,这个问题,学生就很容易地理解两块玻璃片与一块玻璃片的区别是中间有“孔隙”,所以发生了“毛细现象”。在这个实验过程中,无疑增强了学生创新能力和挑战权威的勇气,同时学生还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总之,我们科学教师要遵循创新教育的规律,或启发引导、或营造氛围来激发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究的兴趣,更要采取各种策略让学生在发现中进行探究,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小学科学实验在实施素质教育、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等方面能起到很大作用,我们科学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进一步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改建,多互动,多提问,多实验,尽最大努力去培育一代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人。

作者:张国强 单位:江苏省丹阳市埤城中心小学

篇6: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论文

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论文

21世纪需要创造性人才。培养创造性人才,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与灵魂。培养创造性人才,就是要使学生具备创新意识。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如何把握新的课程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创设和谐课堂,营造适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氛围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前提。只有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增强教学过程中的开放性,使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在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得到培养。发扬教学民主,要求师生关系平等、和谐、融洽。这样学生对教学活动才有一种安全感和愉悦感,才敢于真实的表现自己,充分的展现自己的个性,自由的深入思考问题,创造性的发挥自己的潜能。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给学生自尊、自信,允许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尝试。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活动状态,心情舒畅地投入课堂,勇于思考,勇于创造。例如:在学习了平移和旋转之后,有一个剪纸人的实践活动。我们由剪一个纸人开始,逐步学习剪一排纸人、围成一团的纸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当学生学会剪4个一排的纸人后,我提议:大家想一想,怎么剪8个一排的纸人呢?试试看。全班同学迅速行动起来,一会儿,很多同学想出了答案,并剪出了样品。于是,我对这些同学进行了表扬。这时,突然有一个同学站起来高兴的大声说:“老师,我剪了一排花儿!”面对这位同学的突然发言,我没有批评。而是耐心的请他说一说怎么剪出来的,并给予了赞扬。这样,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了肯定,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动力。

二、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同其他学科相比,数学作为一门重要而应用广泛的学科具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独特优势,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挖掘。

1.要充分发挥数学的创新教育功能

数学从表面上看来是枯燥乏味的,然而它却具有一种隐蔽的、深邃的美,一种理性的美,一种真实的美,是反应客观世界并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科学美。这就使数学本身含有创造性的因素,既然这些创造因素较为隐蔽,这就要求师生努力去挖掘,因为创造是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生命力。

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我让学生把15根小棒分成5份,看有几种分法。学生人人动手,积极动脑,很快发现有很多种分法,如把15根小棒分为1、2、3、4、5根,或分为2、2、2、2、7根,或每份均为3根等。这样,学生的创造性大大得到了发挥。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同时发现只有一种分法使每份相同,从而又较好地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启发、诱导学生使他们的心灵触角从已知伸向未知,从而产生创新的动机。由于学生认识到创新活动的意义并对之产生兴趣而积极参与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在学习中敢于创新,从而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了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发挥了数学学科的创新教育功能。 2.要充分发挥数学的学科思维功能

数学具有逻辑的严谨性,它以尽可能完美的形式表现出来,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已略去了它发现过程的曲折,学生看到的只是概念、公式、法则以及由它们组成的演绎体系,而看不到这些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这给学生数学学习的“再发现”带来困难,数学学科中的“再创造”较之其它学科要求较高,数学学习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同时,数学教材不能完全适应学生的理解力、思维力和想象力,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创造”为学生展现出活生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帮助每个学生最终相对独立地完成知识的建构。由此可见,发挥数学学科的思维功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创新能力,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根据“一本书,两次看完,第一次看了5页,第二次看的页数是第一次看的5倍”这三个条件,让学生通过联想可以解决这些问题:①第二次看了多少页?②第二次比第一次多看多少页?③第一次比第二次少看多少页?④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这样创设兴趣情景启动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能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观点总是富有新的创意。可见,数学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学科的思维功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放在首位,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创新能力的开发要求,把创新教育融入教学之中。

3.要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综合功能

创造能力与人的个性品质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决定了人们自觉提高和有效发挥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在众多人格特征中,自信心、探索欲、挑战性和意志力是创新个性的核心品质。同时,数学学科的功能是多维的,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它除具有发展思维这个基础功能外,还包含再现知识、认识世界的功能,形成学习方法的功能,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感和美育的功能等。构成数学学科这些功能的要素结构中各要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无疑发挥数学学科的综合功能,必然对人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篇7: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论文

阅读教学是一种个性化的教学过程,它具有强烈的个体特征。正是有了这种强烈的个性特征,整个阅读的过程就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因势利导去指点学生研读文本,使学生在个体主观积极的思维和情绪下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使学生读完一本书能对书中的人物或者是事件等之类的有所感悟和思考,从书中能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火花、净化灵魂,能够得到美的享受和美的乐趣,身心能够得到愉悦。教师在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就和课程大纲的目标相一致了,育人的目标就达到了。因此,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发表自己的独有的个性化的认识,如此来训练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中之重,学生阅读的能力强了,教师上课就轻轻松松;如果学生的阅读不好,上课时连课文都读不下去,那么教师怎么上课呢!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去加强阅读,如果教师不采取一定的阅读方法措施,那么学生的阅读就是没有效果的。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加强自己的阅读教学是最简单易学的一种教学策略。世界上的发明都是由于好奇心才有可能的,学生的好奇心就是我们阅读教学的有利条件。教师要力求把学生的兴趣爱好一个一个地掌握在手,哪个学生爱看什么书都掌握清楚了,然后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有目的地去给他们布置阅读篇目,当然了,如果能把课文糅合到阅读的整个过程就是最好的事。

就课本本身而言,小学语文的课文内容图文并茂,很适合小学生的阅读习惯:有的课文内容清新典雅,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有的课文富有哲理,给人以思想的启迪;有的课文富有幻想,把学生带到知识的海洋去遨游、带进科学幻想的境界,使学生陶醉于精神愉悦的世界;有的课文的语言文字十分精美,富有生活气息;有的描摹事物非常形象生动……如果教师在朗读的时候在配上音乐、挂图,就具有别样的情趣和氛围。现在多媒体普及了,我们把语言文字和现代的高科技结合起来,那学生的阅读就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了。如在教学《第一场雪》时,尽管学生对雪见惯不怪了,可想让学生真正体会课文的内容情感,教师还需要好好去设计。教师可先利用幻灯片给学生播放,大雪纷飞的情景,这样一下子把学生带入“雪中”,使其立即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色,同时引导学生联想以前见过的雪景,学生在欣赏美丽雪景的同时就有了求知的欲望,会马上阅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么描写雪景的,这个雪景跟我们眼中的雪景是否一样。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四读四自”自主式课堂教学模式,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有好奇心,我们教师也应该有好奇心。教师教学时间长了,方法陈旧,思维固定,如果不去变革,势必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跟不上学生的需求。所以,在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教师也要积极的思考,这样才能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

带着问题去阅读,这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带什么问题去阅读,这是个难题。问题设计得简单了,学生不去好好阅读,问题设计得深奥了、复杂了,学生会失去信心。所以如何把握问题的尺度和火候是关键。我们不能因为问题不好把握就不去设计问题,这是不对的。我们教师要想到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利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来设计自己的教学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科学的发展道路上,没有想象力就没有科学发明。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没有想象力是无法进行课堂教学的。如在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想象力完成教学任务的。这一课是寓言故事,寓言往往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是我们生活中要学习的、要明明白白借鉴的。教师可以用传统的方法,让学生先把课文精读一遍,再大声地读一遍,然后快快地读一遍。在学生读完几遍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读完课文后的感悟、认识等。在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教师可以按照常规设计几个问题学生回答,在拓展延伸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设计合理合情的问题,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去思考,启发学生健康乐观的、发问。

篇8: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论文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论文

在走进新课程的今天,尝试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更新教学模式,创建学生的探究性场域,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维、建构知识,逐步养成大胆质疑、追求创新的品质。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尝试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营造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思起于源,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创新意识的萌芽与前奏,提出问题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半。创造型人材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好奇心强,遇事爱问个为什么。好奇心是思考的动力,而思考能迸发出许多创新思维的火花。

教师怎样营造学生经常参与质疑的氛围,是课堂教学创新的关键,首先要尊重学生的好奇、好问、好表现的天性,尊重学生的好奇心就是要把这种天性解放出来,其次要善于激励学生,在质疑讨论中,学生有一个由不敢到敢于发言的过程,有一个善于到善于提问、善于发言的过程。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化静为动,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

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相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能直观生动的展示图形的变化,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充满生机,使学生学的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在教学“丝绸之路”一课时,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先在屏幕上显示丝绸之路的线路图,所经过的地名。然后出现一只可爱的小兔绕花坛跑一圈,并把小兔跑的路径用亮色显示出来,同时闪烁这一路径,使学生能悟出小兔路过的路径就是丝绸之路的路径。通过这样动态显示,使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概念。

三、教师要更新观念,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意识

打破传统“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一个“导”字上,教师用知识把学生导入探索深思、巧思,通过创新性讲授,把学生引向自觉思考深入探索以解决各种问题,教师用知识把学生引入深刻思考的过程,就是教师充分发挥作用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新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求知的强烈欲望。所以,教师应当转变观念,使之从知识的传播者、学习的管理者、施教者变为指导者、服务者、激发者。

四、演历史剧,推出新意

如果是干巴巴地向学生传授有关知识,就难免使学生昏昏欲睡的感觉提不起精神来,学习效果也肯定会非常差。于是我就让学生排历史剧,根据课本的知识,再进行适当的加工。首先让学生写成历史剧本,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这一剧本进行排练。这样做的结果即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观赏和欢乐中,就涉及到文学知识,而且是集思广益,集大家的智慧于一体。另外,在演练过程中,又涉及到表演技能、音乐、美术等综合艺术,这对培养学生的美育知识也是一个很大的地促进,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总之,为了适应现代历史教学的需要,历史教师平时一定要注意更新观念,提高能力,做合格的历史教师。

篇9:浅谈机械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论文

浅谈机械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论文

教师在机械基础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通过一定的训练来培养。只有将创新意识完全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才能发挥其作用,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新课改之后,很多学校开始意识到机械基础教学模式过于陈旧,因此,开始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放在了教学的第一位。

一、建立具有创新意识的课程体系

传统的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新课改之后,人们开始意识到在机械基础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放在优先位置,并且力求建立一个新的课程体系。学习这门课程,学生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一些理论,还要通过实践,掌握机械基础的基本技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所以,在进行机械基础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放在教学目标的重要位置。例如机构分析是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新的课程体系开始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以任务驱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采用项目教学法,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形式。由此可见,这一新的转变,将成为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方案的落脚点。把机械基础课程偏重于机械基础理论教学转化为基于实践的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在进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将教学的内容进行重组或者是进行优化。

二、对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视

传统的教师觉得多做题就能巩固学生的学习,能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然而,在实行课程改革之后,新的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中心。教师可以适当设立一些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一步一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在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学生提出具有创造性的问题时,教师要给予一定的肯定,对学生进行鼓励和支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思维能力。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不要为授课而授课,授课其实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完美解决,这堂课也就完美落幕,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一定的锻炼。

一个班里面,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可能是对教材中某句话不能理解,例如“机构运动时,属于同一构件中的零件,相互之间没有相对运动”这一概念很多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大多数时候,在课堂上被提出来,与此相反的是,在这个问题提出后,就会有学生站起来回答“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单缸内燃机中连杆这一构件,是由连杆体、连杆盖、螺栓、螺母等零件组成,但是这几个零件之间却是相互固定相互制约的”。如此一来,这个问题就轻松地被解决。当教师在讲“键连接”的`时候,如果有学生提问“花键的键槽多,为什么它的对轴强度削弱还小?”这就说明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创新意识取决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果一个学生,能够敏锐地发现学习中的问题,那就说明这个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联想能力、开阔学生的思维是新课改后的教学目标,教师要从外到里,多个视角、多个途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这样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例如教师在讲铰链四杆机构演化形式的时候,可以改变其构件的长度或者形状。在演化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将自己的想象力融入进来,这样教师才能将学生引导进来,让学生在实验中,得出与教材相符的结论。

四、基于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适当融入一些实验,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学生还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思考实验的原理和实验的步骤,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实验,得出实验的结果。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进行实验的时候,对于学生具有新意的方法和想法,要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帮助以及支持。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多去猜想、独立思考,对于学生的猜想,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动手实验,以此证明自己的猜想到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或者是不够完善的,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动手动脑能力都能有所提高,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束语

机械基础课程,相对于其他的学科来说,是比较枯燥的。随着教育改革,机械基础教学作出了一些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然而,机械基础本身就是比较枯燥无味的,如果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教学方式单一,那么就会降低学生对机械基础课程的兴趣,除此之外,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不要为授课而授课,授课其实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当问题完美解决,这堂课也就完美落幕,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由此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入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踊跃参与到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使学生创新意识有所提高。

篇10: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创新意识论文

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创新意识论文

初中英语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是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特征的教育,因此,要实施英语素质教育,则必须实施优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我认为学生“主体参与”与“创新意识”最为关键,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的做法和体会。

一、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是主体,学生是对象,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学习的内因,它决定了学生学习掌握科学知识的可能和限度。老师的教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思想和实际活动起作用,如果学生没有主动性、积极性,教学就会失败。

1、唤起学生学英语的欲望,上好第一节英语课

教师应始终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好第一节英语课。第一节我不是去讲学英语有多么重要,而是用自己已经准备好的教具,如商标、产品使用说明等进行表演,教师拿着教具,运用比较流利的语言,再加上手势。学生看着教师的动作,听得全神惯注,人人投来羡慕的目光,不少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多么羡慕英语老师啊!如果我也能讲流利的英语该多好啊!”第一节课的英语教学唤起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强烈欲望,为他们学好英语奠定了基础,开了个好头。

2、因材施教,上好第一节英语课

当学生的求知欲望被唤起之后,必须趁热打铁,因为就教材内容而言,一开始的教学便是干巴巴的字母和单词。为了摆脱困境,我进行了字母、单词、句子、音标整体教学尝试。如教字母时就用句子导入新课,自问自答:What’sthis?It’sA[ei]。What’sthis?It’ssurface[ei]。……因为这时学生求知欲非常强,老师说什么他们都想跟着说。一节课学生都在愉快的气氛中渡过了,同时也从中学到了知识。整体字母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基本上掌握了26个字母的读音,与此同时也知道了一些规律性的知识,比如开音节、闭音节的单词,尽管教师始终不讲读音规则,可学生已经摸出了点规律,见了不少不认识的单词,只要符合规则,基本上能拼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会大大提高,参与意识自然增强,课堂气氛也就会十分热烈。

根据教材内容的编排,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每一节课之前也就是在备课时都会认真地去考虑:每节课该怎么上?每个学生都应该获得什么?为了使每一节课、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活动,并有不同的收获,我除按照常规上课外,每课时都会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1)坚持课前3到5分钟的自由会话,强化口语训练,并巩固所学知识,进而提高每个学生的会话能力。

(2)按座次编排学习小组,每组4到6人,注意上、中、下各类学生组合搭配,每节课都要以小组进行会话、表演、讨论,最后归纳总结。这样使每个学生都有实践的机会,同时优生可以帮助差生,从中又得到巩固,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小组讨论完之后,根据时间、内容决定哪些组当堂表演、哪些组会话,并且评出优胜者予以鼓励。为了获胜,同学们会在上新课之前自觉预习、及早动手,真正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已经成为自觉的行动,内因的决定性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坚持“课前一读”。上课前发一份阅读材料,限制时间,提出问题,培养阅读能力。这种方法既节省时间,又速见成效,人人都能当场检验自己,学生对这一活动兴趣很大。

(4)安排一节学生自讲课,内容主要是每单元的复习课、试卷的讲评、复习题的讲评。要求中上等学生人人争取,稍差点的学生采取自愿,但事先教师并不指定人,使每个学生都有准备、都想争取。

二、英语教学与培养创新能力间的关系

1、充分发掘初中英语教材中的创新教育素材

现在的'英语教材中许多内容是最为生动的创新教育素材,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可抓住时机利用这些素材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勇于开拓创新。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和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敢于“sayno”,从而让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独特见解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语言。学生在母语环境中学习英语常常会遇到英语和母语在语音、词汇和各种表达方式上的冲突,而这正是引导学生自觉归纳语言学习规律的最佳切入点。

(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运用创新型教学手段。以多媒体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手段,具有直观性、交互性、生动性等特点,有利于适时拓展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创造力。老师在创意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时也常常将自己的创造力融入其中,从而以教师的教学创新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创新。英语教学课件的制作尤其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并应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

(4)通过生动有趣、富于启发的英语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英语课外活动是学生充分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激发创造思维火花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兴趣活动时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活动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依据现有水平开展各种创造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体会到学习英语的快乐和用英语进行创造的愉悦。长久以来,我们在教学中由于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一味地让学生在大堆大堆地题海中“磨练”应试技巧,导致许多学生“死读书”,怕交际。

篇11:浅谈在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论文

浅谈在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论文

摘要:本文介绍了在物理实验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详细强调了二十一世纪实验室在高校中的地位与作用。改革旧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大学生在实验记录、仪器操作和数据处理方面技能和方法,为二十一世纪和十二五规划培养优秀人才而努力。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严谨求实;综合素质

21世纪国际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素质,而人才素质的优劣则体现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创新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别出心裁,突破常规,首次出现的思维活动。在大学物理实验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塑造创新性和创造性人才,是当今教育和教学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为此,本文就此谈谈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重新认识物理实验课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

为面向21世纪,为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首先应该对高校实验课的地位和作用重新认识。高校的实验室是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是反映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诞生的摇篮。更重要的是,它是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创新欲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课堂。通过实验课的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学习和应用新仪器、新技术和新方法,充分发挥其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在人才培养方面,实验室是开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场所。因此在高校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改革陈旧的实验课教学内容和模式,树立知识能力并重的创新实验观

目前,实验室开设的实验课大多数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其教学方法多为灌输式,教师包办,学生“全托”,仅以验证所学的某一理论为目的,起不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作用,达不到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实验研究能力的目的。目前多数实验项目仍为验证性实验,实验教学方法仍为机械式的学生“跟着教师走”,甚至教师“牵着学生行”,走完“程序化”的步子,实验也就结束了。体现不了学生在实验课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在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感到实验课枯燥无味,没有学习兴趣。一旦让学生独立操作或换个实验项目,便目瞪口呆,束手无策。改革的思路应该是:一方面,要减少单一的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的实验内容和方法;另一方面,要与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来审议过去的实验内容和方法,要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研究传统的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存在的问题,要注意吸收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成果,注意应用实验研究和实验教学的现代化手段,不断充实新实验教学内容,更新实验课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内容应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不同学科知识和技术的交流,交叉与融合,用实验来串联知识,通过实验来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就是需要改革的目的。

三、通过实验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就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而言,应该是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综合培养。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理工科学校本科教育从基础到专业课都有实验教学环节。在实验课教学中,经常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实验记录不规范、不完整,个别学生还有抄袭实验报告的行为。这些现象反映出有的学生对实验教学课不够重视,还缺乏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应从最基本记录实验数据抓起。向学生强调实验记录的重要性,并告诉他们同一实验而不同设备的基本参数和系统误差是不完全一样的,因此实验前必须记录实验仪器设备的编号和有关参数,以便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用,必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和严谨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观察、探索能力既是综合素质的基本要素,也是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首先具备的。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索能力应该贯穿整个实验教学环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是单纯地给学生演示或简单地告诉学生实验操作过程,而是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和要求,提出许多相关问题,启发诱导学生认真思考和探索。通过这一教学环节,使学生认识到要想做好实验,必须认真观察,思考和努力探索后才能获得。提高了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

有的学生轻视实验操作训练,实验动手能力低,造成同学之前不能协调配合,也常造成同一小组实验失败。因此培养学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也是实验课教学目的之一,不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方法,就不可能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实验操作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要尽可能增加实验仪器的台套数,控制实验人数,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逐步克服学生眼高手低的毛病,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

4.培养学生实验数据整理归纳,分析推理的能力。

在实验课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另一种倾向:学生以为实验课只要学会实验操作就行了,不重视实验结果,因此有的学生在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中,不知道保留几位有效数值,不会进行误差分析,甚至不会画实验数据相关关系图,更不能从实验数据中归纳出普遍规律的.现象和推理。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根据不同的实验,让学生学会处理不同的实验数据和误差分析,并做出实验数据相关的关系图,并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归纳,推导等训练,然后再写出实验报告。通过这些措施和手段逐步提高学生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归纳,分析推理的能力,最终让学生认识到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只是实验课教学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分析验证某些定律和假设,建立某些法则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从而道出事物的原因和结果。

“创新”有两层含义,即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没有创新意识就无从谈创新能力,但不是有了创新意识就有了创新能力。两者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学生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综合素质,才谈得上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精神振作起来,在学生茫无头绪时给予启迪,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受益终生。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科赖以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也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围绕着物理实验教学这个核心,开展以物理实验的创新为主体的创新教育。更有利于学生养成物理素质,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培养未来的创新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实验技术与管理第20卷第1期,.276~81页

〔2〕黄永琴《论实验科学改革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18(4)54~59页

篇12:在自然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论文

在自然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论文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科学教育更注重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而自然学科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 、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阵地。那么在自然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下面浅谈我的一点看法:

一。 玩中求知,玩中出智

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而低年级的学生又还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往往凭兴趣。而“玩”则以其兴趣而吸引着学生。如在上《影子》一课时,让学生捉影子,踩影,学生高兴得欢叫起来。“玩”后,学生积极发言,纷纷讲述自己在“玩”中观察到的现象。从而认识到影子产生的条件:一是有光;二是有遮光物体。在玩的过程中,学生还会感知到许多东西,如《磁铁游戏》一课时,我放手让他们爱怎么玩就怎么玩。“玩”后,我问他们看到了什么,有的说,磁铁能吸铁;有的说,磁铁隔着物体也能吸铁;还有的说,磁铁两端的磁性最强,吸的铁最多,而中间最弱,基本不吸铁。通过“玩”还可以发展学生分析p综合p想象p创造等能力。如在一只装满了水的烧杯里,放进一只图钉,要求学生在不倒掉水,不准用任何东西伸进水里去取的条件下,想办法把图钉取出来。几十个学生瞪大眼睛望着烧杯里的图钉,努力思考着,很快就有学生想出了用磁铁隔着杯子吸图钉的办法。这样的“玩”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发展了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为培养创造能力奠定了基础。

二。 围绕焦点,激发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能根据单一的信息产生众多信息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的特点是没有一定的方向和范围。如果某一问题可能有许多解决方法,思维就可能以这个问题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自由扩散,有利于寻找更多的、更新的、更奇特的解决方法。发散思维又是创造活动的起点,其广度和深度都将大大影响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那么如何让学生思维得到更好的发散呢?我认为就是让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如教《沉浮》一课时,问:谁能想办法把浮着的塑料瓶沉到水里?学生各想办法使瓶子沉到水里。有的学生把瓶盖拧开,往瓶子里灌满水,有的往瓶子里装满沙子,还有的装石头。这些方法都能使塑料瓶沉到水里。当学生回答了用什么办法把塑料瓶沉到水里后,教师又问:谁能把沉下去的橡皮泥浮到水面上来?学生围绕“沉浮”这一中心问题,一边想办法一边实验,最后想出了众多的把沉着的物体浮在水面上的办法。如:有的把橡皮泥放在水上浮着的塑料片上或木板上,有的把橡皮泥捏成小碗、小盒、小船的样子……都能浮在水面上。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发散思维能力以及思维的变通性、流畅性得到了发展。

发散思维的方向是由一点向四周发散,而集中思维的方向则相反,它是四周向一点集中,集中思维是众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中找出最佳方法的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集中思维呢?一是让学生对知识归类,激发学生的集中思维;二是用选择最佳答案法激发学生的集中思维。此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这样通过思维能力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更有利于在实践、探索中进行创造。

三.大胆实践,勇于探索

实践、探索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要让学生去创新,就必须放手让他们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如果教师牵着学生走,老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这样必然限制学生的自主活动,束缚学生的思维,又怎么可能有创新呢?因此在教学中提出研究、探索方法以后,就放手让学生分小组,结合足够数量的材料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实践、探索。并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办法进行观察实验,尽可能地多发现自然事物的各种现象和各种属性。通过充分的实践和探索,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初级的、创新的感性体验,为进一步研究和深入认识打下基础。不难发现,如果没有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活动,就没有创新性的发现。在这些创造活动中的“发明创造”,学生不仅获取了“金子”,还练就了能点石成金的指头。这种探索自然的实践活动,才是“科学”的最本质的内涵,有了这个本领,学生才能在搞科学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四.梳理概括.激发创新

学生通过充分的实践p探索,收集到丰富的p初级的p感性事实材料,还必须经过思维再加工,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然而学生的认识是比较混乱的,缺乏条理性,这时教师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对其思维进行梳理,有助于学生对事实材料的分析和概括。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学生是难以自行探索的,也就无法体验探索的乐趣。如《弹力》一课,学生利用弹性材料做了大量的弹性实验后,积累了丰富的关于物体弹性的感性经验,这时让学生把自己观察实验的方法和看到的现象充分地表达出来,互相启发,共同研讨,建立弹性概念。尔后,教师问:你用这些材料是怎么做的?你发现了什么?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发言。然后教师将学生的发言简要记录在黑板上,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出相同点。通过进一步讨论,归纳概括出这些物体的共性,即这些物体受到外力时,形状都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后,又会恢复原来的形状。“弹性”概念水到渠成。这样,通过对事实材料的引导梳理,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分析、概括,就强化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并最终使创造、实践活动获得创造性成果,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继续创新的兴趣,形成敢于创新的精神。

总之,在利自然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造能力,就会为以后培养出创造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13: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因此,广大小学数学教师首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解放思想,大胆放手,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的情绪也会随之高涨,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师生情感融洽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才能发挥灵活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成为一代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人。

那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欲,使学生人人都乐于加入到思考的行列中呢?就我教学中的经验,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愉悦情境,诱发兴趣

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 ,对于学习数学的小学生来说很有必要,因为情境有助于思维、

有助于产生想象,从而激发学生尝试参与和探索知识的欲望,达到感知亲知目的 。如在教学“比的意义”时,上课开始先让学生评选生活中有关美的人(从外貌看),然后再让学生评选认为美的长方形。介绍这一实验的由来,将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吸引到课堂上来,短短的导入过程,学生由“生趣”渐“入疑”,直到形成欲罢不能的强烈探究愿望,这就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和疑惑。学生的兴趣会马上转移到新课中来,是啊,到底与比中的哪些知识有关呢?说明 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有强烈的追求欲望,他就想去探索、去挑战,寻求新的起点、高的目标。

二、创设自学环境,让学生主动学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实最重要的就是看你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让全体学生直接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利用各种手段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去感知材料,获取知识。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如在教学“圆锥体积计算”时,先出师学习方法:关于圆锥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关于圆锥你还想知道什么?自学课文后,我又知道了什么?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动动手,检测自己掌握的怎么样?给出学生学习的方法,关于圆锥我已经知道了什么?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后又问关于圆锥,我还想知道什么?面对新知识,先想一想:新知识会包括哪些内容?我想知道些什么?这是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递发创造火花的重要源泉。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时,注意突出个体特征和群体效应。也就是在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精神,也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在合作学习中,可以分同桌学习和小组学习俩种形式,学习的方法可以是共同操作、互相讨论、互相质疑、互相检查等。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始终处于一种开放活跃的状态。同学们一方面能各抒己见、认真交流,并得到反馈,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如优生在指导学困生学习时,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都会得到培养,学困生手有生的影响,能加快学习的进程,自信心也增强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上有张有弛,此起彼伏,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这种“民主合作型”的教学方法减轻了师生的负担,既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氛围里主动探求新知识,教师也乐浇在其中,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同时师生之间的感情也得到了培养。

三、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创造性地学

强烈的求知欲,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催化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让他们大胆、主动地设想、质疑,正如有人说,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性。说明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有了强烈的探求欲。因此,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如教学圆柱表面积计算时,可以这样引入新课:电脑出示粉刷工遇到的难题,画面上一位粉刷工人正在粉刷一个柱子,问他该粉刷多大的面积?对于如此的数学概念不必有教师提出,而是要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枯燥的数学概念具体化,是抽象的数学问题生活化,有效地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智慧和意识能动性的最佳表现,是自我发展、自我现实的需要,学生也不例外。在课堂上让学生能提出问题,就其意义来讲确实不亚于解决问题,他是创造性学习的一种表现。另一方面,能引起大家争论的问题,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很好素材。因为问题越辩越明,思维的火花、创新的灵感只在争辩中出现。

四、创设思维环境,教给创新方法

思维环境是创新的核心,没有调动起学生积极思维,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弃和独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视开发、培养学生的思维,一方面鼓励学生质疑,另一方面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方法。例如,再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用已有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识,用割补的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但是这种“动”还只是一种“温故”或者“依旧”,教师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拓宽思路,举一反三;“除了这种方法外,还有其他的割补方法吗?”学生就会带着这个充满诱惑力的问题,活跃思维、继续探索、寻找本质的因素,最后导出规范的计算公式,使思维得到了升华,从而也培养了主动探索的创新精神。此外,还要重视教给学生创新的方法,提高其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较灵活的学习素材,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的奥妙,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彻底摆脱思维定势的影响,递发一个意想不到的思维结果。如再一次思维训练课上,出了这样一道计算题:

大部分学生都把含有共同因数和的俩个乘法式子结合再提取公因数,但这样仍然摆脱不了通分过程。这时,有个学生脱口而出,等于    ,因为他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即把乘号全部改为减号。这种计算方法在班级引来一片反对,理由很简单:“两数相乘不等于两数相减”。显然大部分学生仍然根据习惯的定势进行机械的演算,而这位学生

数学课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教给学生创新方法的主阵地。数学来源于生活,许多数学问题本身就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发现的,而能否在数学课上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要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篇14: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论文

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论文

[摘要]:时代呼唤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祖国呼唤创新人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意识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1世纪是一个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创新是这个时代的要求,创新是人类生存的必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进步要靠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必须要依靠教育的创新,教育的创新就是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关键词]:情境 愉快 优化 创新意识 人才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一个未知解答的问题才是教育。因而对小学提出了“创造性学习”的概念。“创造性学习”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动手参与”。生活与小学教学理应使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创造和操作诸种意识在课堂实践中锻炼提高,因而特别有效地弥补系统传授在学生认识过程中的不足。当然这里所讲的创造力主要是指“自我开发自我实践的创造力”,“开发人的自我潜在意识意义上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是人人都有的。创造力是蕴藏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最宝贵的资源,但长期以来传统教育缺少开发这种资源的科学训练方法。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思维方式的要求正是现代教育理论关心和研究的核心问题。现代教育的责任之一,在于开发人类特有的创造性思维,教给人们更有效地创造。所以小学教学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成为当前进一步提高该课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 作为一名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十年的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怎样调动学生创新积极性、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本文将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创新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创新思维的驱动力,有无兴趣效果迥然不同,因此,教学一开始,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马上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主动参与活动是关键。所以,教师精心设计开头,推敲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显得十分必要。

激发兴趣,学生由被动学习为主动地想学,爱学,了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创造的非智力源泉,有了兴趣,可以变苦为乐,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创造性地学习,从而才会产生追求和探索,才会产生创新。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标出古希腊数学家毕达歌拉斯的名言:“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引发出好奇心,进而运用课本内容:“车轮、钟面、硬币”激发出“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的求知欲,再逐个地用均衡美、对称美、省料美的解释一次一次地满足这些求知欲,从而把学生引进一个“什么是圆”的探索中去。

2、主体参与,全员参与,为培养创新意识奠定基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我们培养创新能力的主体。培养创新意识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而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的要求和核心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想法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化活泼主地发展,使学生产生强烈的主体意识, 以极大的热情主动投入学习,从而培养创新意识。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我先让学生计算一个圆柱的体积,然后提问:①把这个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你能猜出它的体积是大约多少?②上述的估计究竟对不对呢?请学生们根据已准备的材料验证一下。结果实验得出:一个圆锥体积是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因为学生已掌握V圆柱=SH,所以很快推出V圆柱=1/3SH。这个知识是学生通过猜测、实验、发现再创造出来,具有主动性和情感性。这样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愉快教学,调动学生创新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创新思维的驱动力,有无兴趣效果迥然不同,因此,教学一开始,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马上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主动参与活动是关键。所以,教师精心设计开头,推敲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显得十分必要,为此教师采用“形象对比”的做法。

更新教法,以悟促学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较为简单的实际问题,给学生以尝试、创新的空间,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求长(正)方体的体积”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把一个苹果摆在讲台上,要学生求出苹果的体积是多少? 全体学生起初愣住了,而后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如果将苹果捏成橡皮泥那样捏成长(正)方体那样就好了……在老师的启示下,学生终于悟出了可以将苹果这个不规则的体积转化为规则的体积,用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器盛一些水,将苹果放入,只要量出水面升起的高度,就可以算出苹果的体积。以此类推,不单苹果这个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可以计算,其他一切类似物体的体积都可以计算。 这一设计不但使学生提高了运用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使学生思维更趋于活跃,充分激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鼓励质疑,让学生探索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新课改理念也认为,教师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培养演算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质疑,引导学生独立提出新的见解、新的思路。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注意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上设疑,使学生有问题要学,敢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还能在思考中发展思维。如我在教“比的基本性质”的规律时,我设计了一道这样的练习题,我先要求学生计算下面各比的比值:8:2 = 4 80:2= 40 800 :2=400 8000 :2 = 4000。学生计算完后,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然后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①上面式子中什么不变?前项怎样变化?比值是怎样变化的?②如果要使这些题的比值不变,后项该怎么办?通过以上的`质疑,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从变中掌握不变的规律。从而锻炼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三、优化教学过程,调动学生创新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引发联想

联想是积极思维的表现,是创新的开端,俗话说:“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奇思妙想往往是学生创新的火花,要充分肯定与鼓励。教师善于质疑导思,引发联想和想象,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好方法。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为了考察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教师出示这样一个长方形,提出的问题是:谁能看着这个长方形,说一句有关分数的话? 红 红 红 蓝 黄 听了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不仅体现了红、蓝、黄色部分各占长方形的几分之几,还体现了三部分之间的关系。学生的这些巧妙回答,只有在引发联想开放式提问的特定条件下才能产生。这种提问考察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真正理解,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诸如此类的提问和要求,在概念、计算、应用题教学和练习中都可能出现。提问突出“尽可能多”、“越与众不同越好”等特点,迫使学生不满足于现状,时刻在追求新的,别人想不到的答案和设想。久而久之,学生的想象力和智慧得到了培养,创新意识也随之逐步形成。

主动参与课上给学生充分时间和空间,让其自主实践,主动参与,调动多种感官同时活动,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他们有主动探究、实践的机会,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最好途径。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在学生很想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思维已激活时,教师不是机械讲解,而是引导学生每人剪出两个梯形纸板(要求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当学生剪出后,教师设问:看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纸板,把它们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开始拼摆(有的小组用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当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拼法后,教师设问:“你所拼成的图形的底、高和面积与其中一个梯形的底、高和面积有什么关系?根据它们之问的关系,你能否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各小组的同学通过观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得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种教师点拨下的学生动手自行操作、自行探究,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情趣盎然,自主研究活动扎实,思维得以训练,学生的动手、观察、思考、协作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2、体味成果

成功的喜悦与教师的赞扬鼓励,是巩固创新成果、激发创新意识的催化剂。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愉快和欢乐。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总是要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的机会,并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例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进行到综合练习这一阶段时,让学生回忆近期学过的内容,自己编题。学生们都迫不急待地要讲出自己编的题目。有的说“9十4”,有的说“18—9”,教师将这些题加以整理,就成了一组完整的综合练习题。学生们计算着自己编出的题目,情绪很高。对于成绩稍差的学生,教师在重点辅导时,多给予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和多种鼓励,慢慢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感觉到自身的价值。。

创设情境,为调动学生创新积极性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奠定基础;愉快教学,为调动学生创新积极性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条件;优化教学过程,是调动学生创新积极性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手段。综上所述,为调动学生创新积极性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积极性和创新意识发展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氛围。

现代教育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到:“孩子不是待装的瓶,而是待燃的火”。作为现代教育组成部分的小学教育,加强创造思维的教育,积极开展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学生这种心理上的收获和思维上的准备,正是培养二十一世纪生力军所必不可少的。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小学数学课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论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