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学论文 > 语文教学论文 > 浅谈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浅谈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教学论文,本文共2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浅谈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篇1:浅谈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教学

白清洁

芝田镇中心小学,河南 巩义 451200

个性化阅读教学新理念伴随新课程改革步入了我们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风靡课堂,且异彩纷呈。但诸多教师在教学中无视学生的阅读需求,使学生处于被动阅读状态,让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有失个性”。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在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多元化见解的同时,应满足学生个体的阅读愿望,在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的同时,正确对待学生个性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决不能无主见地附和学生、无原则地迁就学生、无标准地夸赞学生。面对动态的语文课堂,教师应关注每一位阅读个体,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倾听学生的每一句话语,审视学生的每一处体验,及时巧妙地应对学生在读书、感悟中存在的问题,将学生的阅读引向正确的轨道。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阅读行为的最佳动力。兴趣总是与情感密切联系着的,消极的情绪体验往往会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情绪体验在阅读活动中的作用,要根据学习材料培养和发展学生阅读的充沛情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阅读活动之中来。小学语文教材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教学中应从课文内容入手,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灵活设计教学过程,吸引学生,激发其情感,提高其阅读的积极性。如《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会摇尾巴的狼》等课文,教学时,可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寓阅读于活动之中,学生很容易进入教学情境,进行自主阅读。教学中创设某种问题情境也会引起儿童迫不及待的阅读兴趣。如教学《看电视》一文,可以这样导入:“我们全家人心中都有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到底是什么呢?你们想知道吗?”为了寻找这个秘密,学生纷纷打开课本读起来,想尽快找到答案。总之,教师把握好阅读的激趣点,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真正领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阅读的愿望会更强烈。

二、及时指导,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朗读是阅读活动中重要的形式,它能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教科书中丰富的学习内容,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在获得语感的同时能积累词汇、增强体验、陶冶性情。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在教学中,我们倡导个性化阅读,首先要正确把握“读”这个层面的个性化。目睹语文教学现状,在语文个性化阅读新理念的引领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自主读书,但忽视了让学生读书能力。一节语文课下来,“读”充盈课堂,读书形式多样,有齐读、个别生读、小组赛读、男女生对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但在读书指导过程中,教者唯恐抑压了学生的个性,不论学生读得怎样,都予以无标准的夸赞“你读得真棒!”之类的激励语给以每一位学生。有些学生连“正确、流利地读”的要求都没有达到,教者还说“你读得真有感情!”学生腼腆地站起来小声地读完课文之后,教者还说“你读得真不错。”试想,这样无原则地褒奖学生,久而久之,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何以养成,学生的读书能力何以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针对读书个体在读书过程中存在需要注意、值得改进的地方,适时指导学生练读,逐步提高其读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读书实践中逐步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书,并从中习得大胆地、洪亮地、大方地陈述自己思想的语文基本素养。

三、尊重主体,张扬学生阅读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当学生进行阅读时,学习氛围愈宽松,学生的阅读个性愈能得到张扬。

1.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方式。教学中,让学生自由初读课文时,有的喜欢大声诵读,有的喜欢轻声朗读,有的则喜欢无声默读。无论采用何种方式的读,只要学生专注读书,身心处于与文本的真情互动中,教师就应该去支持他们,去指导他们,而不应该以大众化的模式去束缚他们。

2.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由于学生对文本知识理解、接收的个体差异,从满足学生的个体学习需求出发,在初读课文时,教师可让学生愿意读什么内容就读什么内容,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给学生以自由选择的权利。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让有相同爱好的学生自由组合,进行选择性学习,学生按小兴安岭四季的不同景色分成四组展开研读后,各小组自主推选代表,以不同形式分别向大家介绍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季美丽的景色。在此过程中,学生选择哪些同学作为自己的学习伙伴,学什么,用什么方法学,用什么方式展示学习成果,给学生以自主选择的自由。

四、适时引导,体现文本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教学中,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珍视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他们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阅历和人生体验,面对同一文本,会产生异样联想启迪和个性化感应。教学中,教者不能无视所接触的文本材料的价值取向,任由学生“信马由缰”,而应珍视个体差异,联系生活,适时引导,在师与生和生与生的对话交流、思想碰撞中提高认识,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端正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正确把握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从满足学生个体学习需求出发,给学生创造自主阅读的时空,充分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于学生读书存在问题时,及时指导,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读书能力;于学生对文本解读发生偏差时,适时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从而实现语文教学既教书且育人的终极目标。

篇2: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教学的有效性, 就是运用最少的教学资源,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有效性教学研究极具实际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在课改的大背景下,必然性的发生了改变。 随着教材、版面、教学手段地不断变化,科技的不断进步,带给语文教学有便利、也有问题,本文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展开研究。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存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方面过于宽泛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想带给学生更多知识,不顾学生接受程度如何,内容很多,重点缺失,有点填鸭式教育,一堂课 40 分钟,学生接受程度有限,一堂课结束,学生们听得云山雾罩,不知所谓重点是什么,矫枉过正,忽略了教材中的重点内容。

(二)缺乏有效的基本练习

在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往往把重点放在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上, 缺失了语文的基本功———语言文字的有效练习,其实两者相辅相成,缺失了有效的基本练习, 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也不会有太深刻的体会, 不利于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三)缺乏指导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位置逐渐提高,这样学生有了更多时间、精力去学习更多知识,有了更多的自主性,但是这样造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缺失教师的指引,缺乏有效指导,从而导致小学生的阅读活动开展得不是很顺利。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意义

减轻学生负担、能够让学生得到全方位发展是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 从现阶段效果观察,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进展,从而也证明了整体前进方向是对的,但是改革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一些一线教育工作者对新课程理解得不太透彻,出现了教学过程中效率比较低的现象,教学过程中,教的时间集中在短短的一堂课 40 分钟上,如若有效性低,教学质量肯定不会高,学生所能吸收的知识很有限,因此,当前阶段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从而保障教学质量是教育改革的关键。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方法

(一)建立健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的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的规章制度, 将科研和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 小学语文教师要定期撰写理论笔记及教学反思,在学期前准备好本学期的教案,从而上好每一堂语文阅读课, 要求语文教师要写好每一篇研究总结性论文。 科研要有奖惩制定作为保障,以便调动语文教师的科研、教学的积极性。语文教学小组要积极构建交流平台,从而深入研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让语文教师把阅读理解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共同总结起来,不断提升整个教学组的专业水准。

(二)推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备课改革

小学语文教学组要积极改进备课的方法和设计。 首先, 改变我们阅读教学的备课内容,在教案中很好地增加了“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两个板块。 其次,改变我们阅读教学的备课的方式和方法, 传统的校内教研活动往往是每位语文教师独立地去备课,为了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逐步提高备课的质量,我们应该积极实施教学组每位教师合作备课, 对教材和教法进行切磋指导。

(三)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1。 创设小学语文阅读的情境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 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就要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创造宽松、和谐的阅读教学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 语文教师要从小学生的立场出发, 选择他们喜欢的形式和氛围进行教学, 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给足小学生时间 ,拓展其阅读范围 。 语文是一门有着自己个性的学科之一, 要想学好这门课程、学好阅读,这需要小学生有着良好的理解能力,这种理解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小学生的自主阅读。 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保证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 一堂语文课不可能也不允许有较长的时间安排给学生进行自由阅读, 因此我们要多多利用学校的图书室, 在课余时间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小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在阅读质量上要有所保障。 这样便能大大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3。抓住一切契机 ,深化小学生的阅读 。 为了加深小学生对文章的阅读理解, 语文教师往往会安排一些课后阅读作业, 然而如何把这些阅读作业落实到实处? 在课后阅读作业中,小学生的思维常常停留在课本上,因此效果不甚理想。 因此, 我们要深化小学生的阅读,不仅仅停留在语文课本上。 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机,去指导小学生进行阅读。 这样才能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提高。

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有效教学是每门学科教学的永久性话题,也是我们每位教师追随的教学目标,它对于每个学科的教学活动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 我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已经发生了很好的变化: 教师的指导更加个性化、具体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来越高; 教学资源的多样化也为我们语文阅读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一一总结出来, 交给语文教学组进行讨论研究,以便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的研究让每位小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让他们在课堂上大胆地表现自己,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阅读的兴趣, 从而改变以往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难的现状。

参考文献:

[1]严琳。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XX。

[2]高晓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探究[J]。赤子(中旬),20XX(3)。

[3]许海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读与写,20XX(6)。

篇3:小学生阅读教学论文

小学生阅读教学论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个性化阅读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阅读取向,它是阅读本身的客观规律。每一位学生都是各不相同的生命体,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有自己的思想方式和个性特点.他们在阅读中对文章产生感悟,必然会带浓重的个性化倾向。学生的具体阅读都有各自关注的焦点,都会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有关。即使对同一篇文章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每一位学生进入文本,与作者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在角色体验中,完成文本的理解、内化,语文素养得以完善,生命价值得以提高,个性得以张扬。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以多元的阅读目标,多元的阅读评价,使阅读活起来,让个性化阅读充满活力。

一、引导“悟读”,培养学生“悟性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悟性”能力的培养,强调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使其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悟读”应从“悦读”开始。教学中,学生如果对文本有了兴趣,有了期待,那么就会产生阅读的冲动,从而给“悟”带来动力。因此我们要个性化地处理教材,“掏”出文本中最宝贵的可感因素。如教学《荷花》时,可引导学生品味“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冒”字:a、“冒”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冲、露、伸、探、钻、长……)b、读读这段文字,体会体会,怎样“长”出来才叫“冒”出来(用力、使劲、一个劲儿、生机勃勃……)c、课件变化、播放荷花录象,引导学生想象冒出来的荷花想干什么?说什么?(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中冒出来,仿佛要看看外面这个精彩的世界;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向小朋友展示自己的努力……)通过引导比较品评文字,感悟到了作者用词的分寸感;描写的形象感。

二、指导“研读”,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在内心深处都渴望自己是发现者、探索者,这将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知。”我们在教学中只有根据课文内容,提炼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索,才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自主能力,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学习《军神》一课时,我摒弃了以往逐段讲读,层层设问的教学方式,着力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为什么沃克说刘冰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为什么沃克说刘冰堪称军神?”这两个问题,让学生通揽全文,自主读书,探究阅读,看看从课文中哪些词句可以表现刘冰的精神。这种自主性的阅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他们潜心读书,边读边标出有关语句,积极讨论,大胆交流着自己的见解,体现着发现者的愉悦。

三、鼓励“演读”,发挥学生表现能力

编者严谨挑选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精品,其深透的意蕴,常使文章言已尽而意无穷。鼓励学生以自己新的创意去表演读,学生就有可能超越文本,生成新的感悟,获得新的启示。如我在教学《猴子种果树》一课时,学生初读课文后,能初步形成对故事的整体感知,但对文中精当的词、句和富有个性的语言还不可能有所领悟;能模糊地感知小猴子在种果树中表现出的急噪,但容易把其原因归咎于小猴子偷懒或三只鸟儿多嘴,还不能感悟到故事中角色的鲜明个性。这样,就要引导学生抓住小猴子在种树过程中的“等不及”心理,体会小猴子和三只鸟儿的特点。让学生扮演课文中角色,为角色设计台词,在实践中积累语言,在应用中提高语言能力。表演中,孩子们特别活跃,努力地表现这只小猴子没有耐心,听了乌鸦、喜鹊、杜鹃的话,不断改种果树,最终一事无成。“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是可以主动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在最后的课堂延伸中,让孩子们讨论:你想对小猴子说什么?讨论后交流。此举主要是让学生在说话训练中积累语言。

四、注重“创读”,尊重学生独特体验

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把“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视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阅读的过程是学生求知的过程,学生个体千差万别,决定了在求知的过程中,他们所选用的阅读方法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语文材料来自生活,我们应该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有差别地解读文本,注重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阅读的再创造。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在创作时,不管选取什么题材,也不管运用什么表现形式,他们都着力抒发着内心的情感,表达着内心的体验。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抓住有利时机引导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经验等,通过想象去感受作者这种对社会对人生的“心理体验”,与课文的情感相碰产生火花,从而感悟文章语言中的内涵。在教学《美丽的小路》后,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美丽的小路找回来了,但怎样才能让它永远美丽呢?”在学生纷纷发表意见后,我让学生以《美丽的小河》为题,自编一个童话故事(可以是课文中那几个角色,也可以另找角色。)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编出与众不同的故事。有个学生编了美丽的小河里,有一种仙鹤博士发明的“净化鱼”,把河里的垃圾都吃掉了,河水清清的。各种动物在河边、河里又唱又跳的.——多丰富的想象呀!让孩子们进入美丽的童话世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激活思维,想象丰富,真正理解了课文的内涵。

五、巧设练笔,主动参与体验感悟

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采取随堂练笔的形式,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感悟体验作者的情感。如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的第四小节时,我设计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夏夜真热闹呀!蝈蝈在唱歌,青蛙在打鼓,小朋友在葡萄架下听故事。这时你最想变成什么?学生有的说“我想变成弯弯的新月,为迟回家的人照明。”有的说:“我想变成一只青蛙,去捕捉稻田的害虫。”有的说:“我想变成一道彩虹,带着小朋友到天空去玩耍”……我让大家把所说的写在纸上,再配上美丽的画,并在小组中交流。这样的说写结合,主动唤起学生们的美好回忆,拓展想象的空间,进一步促进语言的内化和外显。相互间的交流,还有利于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同时也让“给予是快乐的”这一美好情感在学生心中深化。基于学生发展,关心发展,为了学生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充盈着的是宽容与人文关爱。阅读是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构建对新内容的理解,不同的学生对同一内容的理解可以各不相同,同一个学生对同一内容的理解在不同的时期也可以有所不同。教师要给学生一种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的个性化平台,学生受到激励和鼓舞,其心态才能保持开放,课堂才能充满活力,充满创造,个性化阅读才能闪耀出个性的光芒,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解读这个世界吧!

篇4:浅谈小学生阅读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生阅读教学论文

摘 要:阅读教学不应是教师简单的传教达理,也不是单纯的思想涵养引领,更不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原始叠加,而应该是对文本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知情意行的完美构建。

关键词:语文 课程标准 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也就是说,阅读教学应重视文本的价值取向,注重启迪学生思维和熏陶学生情感,尊重学生在文本对话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阅读教学只有源于文本、超越文本,文本才能物尽其用,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功能。

一、课前预习,鼓励学生走入文本

古人云:厚积才能薄发。只有当知识积累、储备到一定量时,对文本涉及的学习内容获得了丰富的认知,才能消除由于认识不足造成的思维障碍,才会对文本形成正确的理解并产生表达的欲望,为课堂的参与、探究文本内容打下基础。因此每每在教学新课之前,我都会要求学生进行预习,开展对文本内容的四查阅活动:一是查阅文本的作者情况,包括生平、主要作品、经历、在社会中的地位影响等;二是查阅文本的时代背景、课文中暗含的内容;三是查阅文本的原著,对比着读,全面了解作者的写作思想及情感内容;四是查阅文本中涉及到的一些相关知识,从中激发阅读兴趣,初步理解文本内容。

二、开放教学,引导学生体验文本

“教育者必须是创造者”,语文教师要勇于在实践中探索,充分发挥自己探索创新的才能,设计富于创意的教法,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在多样化、开放式的教学活动中主动品读文本、体验文本,而后充分超越文本。可利用文本留白处精心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励学生积极思维,从中可另辟演绎文本内容的方式,进而超越文本。

1、创设探究,品读文本。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营造探究的氛围,诱发学生探究的意识,激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去具体理解文本中特有的情节,感受真情。例如在教学《三味书屋》的第二自然段时,教师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创设参观三味书屋情境,请学生带着摄像机,边参观边摄影,而后表达看到的三味书屋的格局、摆设等。

当学生表达时,教师又抛出一个问题:“现在请同学们把手中的摄像机聚焦到鲁迅先生的书桌上,看到没有,有个‘早’字!请你们把镜头再推进,认真观察……孩子们,从‘早’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它与鲁迅先生有着怎样的联系呢?现在,请大家带着这个“早”,穿越时空,来到鲁迅先生刻画‘早’字的时候……”这一段电影旁白式情境的启发、诱导,激发了学生迫不及待地了解“早”字来历的欲望和对鲁迅童年的.学习情景,带给了学生宽广的思维空间。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探究中学生也很快体会到了鲁迅“严于律己、勤奋好学”的精神。而后启发学生思考:应以怎样的语气读出文本的这一段话?这就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究、在情境中理解、在情境中品味,从而走进了文本,得到了体验,达到了教学目标。

2、利用留白,想象文本。

小学教材选用的文本大多文质兼美,常常在意犹未尽处戛然而止,因而有许多“留白”之处。这种留白有多种形式,如结构上的分节分段换行,是留白;欲言又止,“话到嘴边留三分”,是留白;借用修辞手段,象征、影射、双关、反语是留白;置疑不答、无可奉告,是留白;主次有别,说这不说那,也是留白……引导学生捕捉这些启人深思、促人挖掘的留白,尽情发挥想象,深入进行探究,能让学生从中获得更加丰富的思想营养和审美享受,并在大胆的表达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还能充分展示个性。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极具个性的联想想象,常常会超越文本希望说明的道理,产生出超越文本的阅读体验。

3、另类演绎,升华文本。

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总是以自己的思想认识、情绪态度、兴趣爱好来理解、评价和赏析文本。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会产生不相同的感受和反映,进行不同的评价和赏析,有时会升华文本希望说明的道理,产生出超越文本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另类演绎。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乃是教师在准确把握文本价值取向的基础上,以欣赏的眼光、开放的思维、积极的心态,来倾听、理解学生“超文本”的体验,燃起学生的思维、情感之火,点石成金,用课堂上“不和谐”的音符奏出更动听的乐章!

三、课后拓展,启迪学生超越文本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接下来就是大量的时间练习。也就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一致的。作为教师,应经常大量地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在超文本的实践中不断积累,从而增强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我在课外要求学生以文本为依托开展课外阅读、自办手抄报、撰写日记周记、做校园电视台小记者小主持等活动,加强课内和课外的联系,进一步开拓了学生所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培养了独立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立体拓展、深度体验、超越文本。

总之,小学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多层面、多渠道地走进文本中,探究文本的意蕴、体悟文本的情愫、感受文本的美妙,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超越文本意旨,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获得超越文本的阅读体验。

篇5:中职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初探

作者/陈芳芳

摘 要:语文教学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中长期处于薄弱环节,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明确指出:“语文是学生必修的文化课程之一,它是具有基本工具性质的基础课程,对于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知识,提高综合能力和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阅读是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方式,结合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的内容,分析中职学校校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系列旨在提升学生语文阅读水平、增强语文学习效果的措施。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必要性

中职学校是专门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学校,表面上看,职业技术与语文阅读水平似乎没有太多关联,但实际上,学生语文阅读水平与其学习职业技术的效果是密不可分的。强化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是增强学生理解力的重要途径,而学生理解力的强弱直接关系着职业技术知识的学习效果。因此必须大力强化语文作为中职学校重要基础课程的地位,结合新课改要求和新教材内容加强语文阅读教学,提升学生阅读水平,更好地为中职学校职业技术教育服务。

一、中职学校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语文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基础性文化课程,对其他科目的学习能够起到紧密的衔接作用,同时对增强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中职学校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面临着诸多问题,许多中职学校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认识上不够清晰,片面地认为职业学校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语文阅读作为文科项目有可无,进而忽视阅读教学,因此,中职学校语文阅读教学亟须进行改革。

二、中职学校中语文阅读教学起到的重要作用

语文阅读具有全方位的功能,在中职学校技术知识的学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语文阅读可以提升学生搜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强化理解力。在语文阅读中,学生阅读文字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信息的搜集、处理过程,增强自身的理解能力,()对信息进行加工提炼为生活服务,中职学校学子的学习职业技术的过程中这种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2.语文阅读能启发和拓展人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中职学校学生在学习专业技术过程中需要创新思维,才能更好地在专业技术上有所建树,但创新思维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相当长的习惯中培养出来。语文阅读能够使学习在阅读中拓展思维,养成活跃的创新思维意识,对学生大有裨益。

3.语文阅读能够提升学生审美观,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阅读是从庞大的信息库中去获取和感知信息,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水平会不断提升。此外,通过用心阅读,学生可以感受到书本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使之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转变教学理念,重视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中职学校在阅读教学改革中一定要按照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的要求,转变教学思维理念,把阅读教学摆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位置,使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养成善于阅读的良好习惯,不断增强语文课程的学习效果,更好地为中职学校其他科目服务。

2.提升教师阅读教学水平,丰富和创新阅读教学方式,使学生爱上阅读,提升阅读教学实效。在中职学校阅读教学中,许多老师教学水平不高,没有真正理解阅读教学的真谛和重要意义,片面地认为学生大声朗读即是阅读,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朗读就够了。这种思维方式是不对的,教师一定要把阅读教学的真正含义理解透彻,不断创新阅读教学方式,使学生从枯燥乏味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喜欢阅读、善于阅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阅读教学的实际效果。

例如,在《琵琶行》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烘托文章中白居易所表达出的壮志难酬的悲凉境遇,讲解文章中一些难点和关键字词,然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阅读中去,亲身去感知文章中作者的心境,而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读后感,最后老师再进行总结和点评。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3.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人文化倾向。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文化教育更加受到教育界的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阅读教学的人文化倾向是中职学校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具体来讲要做好以下几点:

(1)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审美理念教育。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应该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阅读审美认知能力:首先,应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美,以读为切入点,以读促悟,从眼见和耳听的感知中了解美;其次,以文章为媒介,激发审美情趣,在学生的心灵中形成善于审美的习惯和能力,增强学生悟性,进而提升学生阅读的水平和境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通过学生朗读如此优美的句子去感知美,进而促进心灵的领悟,达到提升阅读审美能力的目的。

(2)在阅读教学中注重人格培养和心灵洗礼。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是阅读教学改革的又一重要目的,充满人文和人性元素,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对文章内容的透析,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人性的真、善、美,自觉抵制假、恶、丑的一面。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尽力使学生在阅读时潜移默化地感受到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树立优秀的人格品质,使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发挥更大效能。

参考文献:

[1]慈云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阅读教学刍议[J].黑龙江史志,(8)。

[2]彭莉。关于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4)。

(作者单位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职业中专集团学校)

篇6: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精选

摘 要:主要分析了当前小学阅读语文生态道德教育,并提出了几点构建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生态道德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道德素质 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挖掘小学语文阅读素材的作用,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挖掘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能力。

一、小学语文阅读生态道德教育

小学语文阅读生态道德教育是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开展的学习语文知识的活动,学习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包括生物和生态环境知识,还包括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在这一教育中,师生、知识、社会之间形成了多层次的互动,因而开发了学生的智慧和潜能,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生命价值。

二、如何实施小学语文阅读中的`生态道德教育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针对这一教育新课题,教师应该多加探索,不断实践,促进学生生态道德素质不断提高。

1.依托阅读素材,感知美好环境

小学语文阅读素材中有很多被附上美丽的插图,还描绘了美丽的环境,教师可以充分发挥阅读素材的道德作用,引导学生学会感知美好的环境。例如,在学习《山中访友》时,教师可以利用阅读素材中的插画,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观察画中的古桥、溪水、山林、悬崖等自然美景,学生初步形成印象之后,美好会在学生心中唤起感觉,这时再来学习课文,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增强了。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世界中美好的景物,如草原、森林、田野、城镇等,引导学生感知自然环境的美好。

2.依托文章亮点,激发生态意识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教师可以依托文章的亮点知识,激发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针对文章的写作手法,有一些是借景抒情,有些是托物言志,还有一些是借古讽今等,教师可以利用文章的写作手法,抓住文章的写作亮点,向学生上一次生动的环境教育课。例如,在学习《白杨树》时,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白杨树与边疆战士的关系,学会思考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内涵,让学生在对白杨这一景物产生崇敬之情的时候,引导学生关注周围景物,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在心中燃起对环境的赞美之情。

此外,教师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还可以借助于课外活动形式,如减少制贺卡送祝福数量、312种植行动、保卫山林拾垃圾、调查水污染等活动促进学生的保护道德意识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翟耀春。小学语文生态教学的思考.黑龙江教育,(10)

篇7: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摘要:阅读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是提高语文素养的主要方式,没有阅读就没有语文教学,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必须充分重视阅读教学,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生命,本文笔者主要探索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人文内涵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认为衡量语文阅读教学是否科学有效,主要看学生的参与程度,而不是教师的参与程度,学生是学习活动和课堂的主体,因此,没有学生活动的主动性,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就成了填鸭式教学。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活动中,掌握语文的知识和学会运用这种门工具的能力,要重点培养感受、理解、鉴赏、评价和运用能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坚强意志。因此,笔者认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以下几各方面。

一、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这样就把学生当做一个个可以装许多知识的瓶子,一个通过反复操练即可掌握技巧的机器人,这完全的违背了教学的规律,夸大了教师的作用,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阅读教学使学生索然无味,失去对阅读的兴趣,更无法通过语文阅读形成健康的个性。比如,小学课本中的古诗,教师过多讲解对诗歌每一句的分析,使得诗句支离破碎,失

去了诗歌特有的意境,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多读,去背诵,自己体会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

既然是阅读教学,那么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注重学生的朗读,而不是教师自己读,学生读出声来,就可以培养语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通过阅读,还要让学生有所感触,有所得,教师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讨论分析,得出读过之后的个人感受,以及悟出的道理,这样的阅读才更有意义。

二、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有其特殊性,它的学习范围和教材都很广泛,它的知识涉及面也很广阔,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但也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充分运用课外的学习资源,把书本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门,走向社会,临近大自然,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形式更应该灵活多变,并不是一味的死读课本,课本是死的,人是活的,课本可以结合实际,这样的教学才会更有生机和活力。例如,在讲授《雨点儿》这篇课文时,因为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缺少体验,而正好这天刚下过雨,笔者于是就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让学生们观察雨过天晴后户外的情景,看看绿油油的草,红艳艳的花,还有蝴蝶和蜻蜓,学生十分兴奋,注意力完全被吸引住,他们仔细观看,用心倾听,回到教室后,组织学生阅读全文,朗读精彩部分,学生兴趣盎然,整堂课充满了生

机。

三、注意阅读教学中人文内涵的渗透

语文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小学语文要特别注意通过课文所表达人文性,人文内涵在阅读中的渗透是不可忽视的,人文教学的价值在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提高他们精神境界。《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材应“关注人类,关注自然”。“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前言中规定“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体、美的和谐发展。”“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程目标中又规定“注重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小学阶段正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要特别注意通过阅读挖掘书本的人文内涵。比如,《落花生》一课就是一篇人文内涵十分丰富的课文,在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外,还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懂得做人的道理,在学习中领会到要像花生一样做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人文内涵的教育,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1、互动学习,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个人感悟和个人的情感体

验,改变过去班级授课中由传递到接受式的师生单向交流,建立班级阅读讨论小组,互动学习,积极鼓励有个人阅读体验的学生发言,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的阅读才更有价值。

2、角色转变,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创设民主课堂,营造对话氛围,教师必须从“师道尊严”的神坛上走下来,转变角色,由过去无所不知的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领路人、导航员,知识生成的调度员和合作者。首先,教师要学会转变,课堂上教师要学会懂了装作不懂,学会提问,把主角让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在帮助老师弄清疑问的过程中,更增添了探究的欲望和信心;其次,学生之间的角色也要转换,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学习,谁的学习方法好,谁就可以当老师,去教其他的同学,谁的课文朗读得好,就可以请他范读。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角色不断地转换,能够使学生积极能动的参与,教学效果自然显著。

3、课外拓展,提高语言能力

语文课堂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而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很长的时间,只依赖语文课堂和课本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借助课外的读本,教师在上完每一节课后,都要推荐一些配套的读物中的文章,或者是《儿童文学》,中外名著,增大学生的阅读量,这样才能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

“于无字处读书”,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还需要大量的社会实践的

支撑。在教学实践中,应常常带着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优选场景,和学生们一起去寻找春姑娘的足迹;到小溪边观察小蝌蚪;看明月从天边升起;和学生们一起堆雪人、打雪仗,踏雪去欣赏松、竹、梅岁寒三友的风姿??春夏秋冬,日月星辰,花草树木,山川田野,鸟兽虫鱼,都带学生们去观察,去发现社会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人和事。学生们置身于此情此境中,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常常即兴描述他们的所见所闻。他们既在实践中学习着语文,也在实践中运用着语文,从而切切实实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8:浅谈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浅谈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从小学这个阶段就要抓起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对我们任何一个学科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让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阅读, 提高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驾驭能力, 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使他们喜欢阅读、善于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掌握科学有效的方法,使阅读教学取得实效。 在实际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到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教学策略,真正实现高效的阅读教学。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很多教师不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让学生进行探究时,没有掌握阅读的技巧,不能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在探究过程中找不到方向, 严重影响学生的自主探究积极性。 在阅读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学生在阅读时不能充分发挥自主性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过于重视对课文的分析和重点段落的讲解, 导致学生没有机会按照自己的兴趣从整体上进行阅读,体会课文的深刻含义。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在让他们哪一个段落内容时, 他们才能阅读这一部分。 在注重教学进程的课堂上,学生失去了阅读的乐趣。

2.阅读只在早读上进行。 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时,只选择在早读课上进行,认为在早读课上进行阅读就已经完成了阅读教学。早读课只有短短半个小时时间,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远远不够的。3.采用随意阅读的方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让学生进行阅读时没有固定的要求,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随意阅读,这就给一些学生创造了钻空子的机会。他们有的小声阅读,有的默读,有的根本不读,使阅读教学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二、优越阅读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对学生素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他们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进行阅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领悟能力。

1.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结合阅读教学。 在讲授新知识前,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来预习课文内容,通过阅读掌握知识的重难点,并把理解不了的地方做上标记。 在预习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要主动通过查阅工具书来解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先向学生进行范读,让学生体会教师阅读的语气和情感。然后让学生进行阅读, 在阅读时要让他们有感情地读,在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根据学生阅读的情况,教师可以选几个阅读比较好的'学生给大家朗读,使他们树立阅读的信心,同时激励其他学生更积极的阅读。 通过阅读来进行教学, 比教师进行逐字逐句讲解效果要好的多,学生的兴趣也更浓厚。

2. 在阅读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短时间能实现的,需要教师长期坚持和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阅读,并通过阅读对课文从初步认知到深入理解,最终到欣赏,并产生共鸣。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他们分析、理解知识的能力也同步提高。 所以,要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需要让他们走入课文内部,和作者处于同一个时代背景下来进行阅读和分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向他们介绍课文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 在全面综合的了解下,学生才能正确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充满感情的进行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世界,读出课文的内涵和深意,才真正达到了阅读的效果。 所以,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让他们具有了分析和理解课文的能力,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获得提高,实现了高效的阅读教学效率。

3.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培养阅读的良好习惯。 为了更好地发挥阅读教学的效果,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阅读技巧的指导。要加强课堂阅读的有效指导,让学生的阅读在科学的指导下有明显的进步,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感受课文,在阅读中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可从阅读速度的快慢、阅读的停连、读音的轻重和语调的抑扬等几个方面,对学生作切实的指导,从而让学生掌握阅读的一般规律。

另一方面,阅读指导也不能少了有效的文本分析。 教师要用丰富的材料、入情入理的剖析、生动有感染力的语言,去调动学生的想象、体验,运用形象思维,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语感体验,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然后用阅读去表现自己的理解感受,并在不断训练的过程中掌握这些技巧。要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必须进行强化训练。我就规定所任教班级的学生早自习必须大声阅读课文。每节语文课前科代表组织全班同学阅读一首诗词,每个学生都必须有感情地阅读教材上的课文,教师定期检查,落实到人、到篇。 通过这些途径保证每个学生的阅读训练。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阅读教学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运用多种阅读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通过阅读练习,让学生喜欢上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并深入进行探究,有效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促进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知,有效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篇9:青年教师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青年教师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摘要: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通常只要学生在掌握词句的基础上,能弄清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知道文章的表达方法就可以了。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走出课本小天地,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我从事小学语文、数学教学多年,总感到数学课简单好讲,语文课知识点多,讲不全,无定法,提问题不知深浅。有的青年教师向我请教语文课怎么分析课文,从事25年小学语文教学的我,一时竟也回答不上这个问题。因为这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下面即对此展开探究。

一、学段不同,教学重点不同

低年级语文教学以识字为主,朗读为主,课文分析只是简单说说。但到了小学高年级,识字量逐步减少,识字写字只能简单说说,阅读教学却成为重点。作为语文教师,先要明白自己所上的语文课是属于哪个学段,因为每个学段的阅读目标不同,分析课文的所占的比重也就不同,方法自然不同。低年级在阅读方面的要求: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阅读简短的童话、寓言、故事,对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事有自己的想法,并愿意和同学讨论,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可见,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主,阅读教学不能成为重点,教师就课文中难理解的内容简单说说即可,思想感情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中年级阅读要求:能联系上下文明白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重点词句表达的情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要表达思想,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到了中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识字的方法,教师只是对重点生字进行讲解,这样就有时间去进行段的训练,每篇课文可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识字写字教学,第二课时阅读教学。可见,阅读教学与识字教学平分秋色。高年级阅读要求:理解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分辨个别词语的感情色彩。阅读说明文,能抓住要点,知道说明方法;阅读写人的文章,能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体会人物的性格;阅读叙事性文章,能说出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可见,到了高年级,学生完全掌握了识字方法,能自学生字词,识字量减少到每学期150字,阅读教学成为重点,课文由段的训练过渡到篇的训练。

二、课文所在的单元不同,采取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

小学语文人教版一般安排八个单元,有写景状物的,有写人叙事的,有科学方面的。专题不同,分析课文的方法也各有特色。

三、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不同,课堂教学模式不同

精读课文重在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也可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再积累优美的词句,这样就可以在口语交际中运用,也可以在作文中运用。有的学生把优美的词句积累在本上,没有记在心上,时间一长就忘了。所以,精读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平时的生活,带着感情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课文中去,从而体会作者表达的观点看法。最后,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读写的方法。写人为主的文章重点赞美人物的品质、精神;叙事为主的文章要通过一件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写景状物的文章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精读课文一般的授课模式是:常规教学加专题教学。

(1)侧重于常规教学。

学生默读课文,给课后要认识的字和要写的字注音、组词,教师指导学生识字、写字;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让学生说出课文总体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内容);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专题教学。

揭示单元重点,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读写方法。略读课文教学要求与精读课文不同,侧重于专题训练。“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精读课文相当于“数学的例题”,略读课文相当于“练习题”。所以,略读课文在常规教学上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知道文章大体意思就行了,让学生自学生字词。在方法上,教师要大胆放手,要让学生把自己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读写方法运用到略读课文中,自己把课文读懂,把问题搞清楚。所以,略读课文大多以默读为主,以学生自学为主。最后,教师就联系结语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深化专题训练。略读课文一般的授课模式是:读连结语——学生自读自悟课文——就一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四、教师的语文素养不同,课堂教学效果不同

对写作深有研究的语文教师,知道一篇课文的构成、字词句段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主题是灵魂,统帅全篇。相信你是一个有文学底蕴的语文教师,请研究一下你所教的学生所在的年级,你会对你所教的每篇课文选择一种合适的教法。

五、阅读教学的改革创新

过去,我们将阅读教学过程分成解词、分段、概括段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讲解写作特点这几个方面。这样就把阅读教学引入了机械训练的死胡同,学生对语文课失去兴趣。所以,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阅读时只要能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就可以了”。我们在教学中先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读书看报的习惯,走出课本小天地,在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思想教育。

篇10: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课的教学是整个环节的主体,所以说如何上好阅读课,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所期望的。阅读教学即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活动中,进行文本的感悟、理解、欣赏、评价,进而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个性品质。下面将我在教学实践中的观点与大家共同探讨,使语文这朵花在教学中开的更加灿烂。

【正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既要遵循语文发展性原理、注重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又要引导学生识字、写字,理解字、词、句、段的意思和阅读、写作等综合性学习。即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活动中,培养感悟、理解、欣赏、评价、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同中求异,要上出自己的特色。其次,在阅读教学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学过程中要搞清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意义。随着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角色正在转变为课堂中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时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但是放任主体,并不是将学生放任自流,一方面,该讲的知识教师仍要做重点讲解;另一方面,也不要一味地迁就。例如,当在课堂中出现意见分歧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更为合理的答案,在必要时也要做出果断的结论。

二、注重学生的整体感知。初读课文是非常有必要的,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应该放在课堂教学的第一位。因为只有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后,才能作进一步的分析及感悟。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课文时可采取以下三个“角色转换”,以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

(1)师生之间的角色转换

这种方法往往是教师创设某种疑问,让学生帮助解决。这样做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并在“帮助”老师弄清疑问的过程中,增添探索的欲望和信心。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转换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某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好,教师就可以让他当小老师去教其他的同学学习;如果谁的课文朗读得好,就可以请他范读;如果谁理解得深刻,就请他来表演。这样在学习中角色的不断转换,能够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心理,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因,不断探索知识,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挖掘创新的潜质。

(3)学生与学习内容中的角色转换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往往凝聚着作家的灵感、激情、思想以及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多元化的角色,为学生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的方法,让他们与这些角色同喜同悲,这样,学生内在的情感与文中的角色形成共鸣,文中角色的思想在学生的再创造中得到延伸,学生学习语文的时空得到了拓展,学生创新的潜质也可以发挥了。

三、要激发学生的“情”,在激发时要讲策略,转换角色让学生设身处地,联想、想象也同样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阅读中的表情是从句子中、词语中理解出来的,并不是强加进去的。例如,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中小女孩渴望读书的段落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文本背景、抓住重点字词,体会小女孩渴望读书、渴望知识的心情,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学生的感情就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

四、回答问题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动手时间,边读边画边批注,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回答,此时才是学生的真正感知。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学会团体协作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沉闷地、被动地学习,而是乐于去学,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因此我觉得,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运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来达到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中不要求面面俱到,但重点要突出、要有深度,不要只在面上挖坑。阅读教学不同于做练习题,并不一定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你知道了什么”不可少,但是中高年级要倾向于揣摩重点段落,整体感知其背景,抓重点句子。例如,在教学《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一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先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感受贫困山区孩子们求学的艰辛、学习条件的恶劣,然后针对小女孩那双“大眼睛”重点感悟课文的第2-5自然段即文章的第二部分。“这双大眼睛,是那样专心,那样明亮。它注视着前方,生怕漏掉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每一个字,生怕漏掉老师讲的每一句话。”两个“生怕”道出了小女孩对知识的渴求。“虽然清晨教室光线并不明亮,虽然她上学前连梳头洗脸的时间也没有,可是就连这样的学习机会她也担心会失去。”两个“虽然”又告诉学生:小女孩的学习环境是如何的恶劣!但是就是这样的条件她也渴望上学、渴望知识,非常担心会失去上学的机会。此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感悟与揣摩,并且引导学生进行拓展训练:你还能从小女孩的照片中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然后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第三部分“大眼睛”照片所展示的魅力和第四部分“大眼睛”照片直到今天的意义。

六、阅读教学时间设计要合理。阅读课堂教学中对重点段落的揣摩要放在一节课的第6—30分钟或10—35分钟之间,否则就不是一堂精彩的'课。实验研究发现,学生课堂上处于最佳状态的时间为5—30分钟之间,这就要求教师课前一定要备好课,在简短、精彩导入后直奔文章重点,抓住学生的思维活跃时间。

七、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理解字词句,不要脱离文本。文本对话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最重要,因此阅读教学中,不要长时间离开课本夸夸其谈,拓展也不要太多。有些教师在讲优质课时,虽然把学生的情调动起来了,但在进行文本的感悟与拓展时,大谈文本之外的东西,脱离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这样整节课就显得空洞、不切合实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时一定要紧紧把握文本,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再进行有价值的拓展训练。

八、注意阅读教学中人文内涵的渗透。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价值在于使学生在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染。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人文性的渗透。如在教孟郊写的《游子吟》这一课时,让学生理解了诗句的含义后,我让学生谈谈学了这首诗后的感受,并说说他们的母亲又是如何,他们想将来怎样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说出各自母亲是如何对自已无微不致的关怀,将来要如何去报答母爱。我听后,及时地加以肯定和表扬,并对学生提出期望,希望同学长大以后能够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学中让学生懂得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懂得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如《落花生》,这是一篇人文内涵十分丰富的课文,在教学中让学生讨论做人的道理,使他们领会到: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要像花生一样做有用的人,对社会默默奉献的人。这样就在教学中渗透了人文内涵,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崇高的理想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只有做到这些,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地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篇11: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阅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阅读是学生与作者心灵沟通的窗口。阅读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把握程度,进而也影响着语文教学质量。搞好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审美能力、自悟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等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为他们能更好地萃取中国文化精华、文化底蕴,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等方面打下基础。

那如何才能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呢?

一、构建和谐课堂,体现人文精神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融洽、欢快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发挥出学生的潜能,激发出他们的创造思维,这是上好阅读课的基础。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教学中,构建“我—你”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就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好朋友。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支持和引导学生发展阅读能力的物质和人文阅读环境。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使他们树立参与阅读学习的信心。对于不足之处要巧妙地处理。

二、培养想象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的这句话精辟地指出了知识和想象力的关系,知识借助想象力而发展,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先导,由此可见想象对知识的重要性。在小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同样要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首先通过想象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描述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抓住主题,加深理解。其次想象力与创造力是一对“孪生兄弟”。著名哲学家康德说:“想象力是一个创造性的功能。”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能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应当创设让学生感到生动、美丽的情境,使他们获得美的感受,产生美的喜悦,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其内心的“情”在特定的“境”中升华到一种新的境界。

如使用提问创设情景法可通过设置有吸引力的问题来创造一个好的阅读动机。也可使用看图导入法在阅读教学中用教科书中意境优美、色彩鲜艳的情景图及教学挂图作为直观教材,鲜明地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获得较深的印象,化抽象为具体,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媒体创设情景法可在学生阅读时灵活运用声音图像,让学生沉浸在文章的表达氛围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创新思维。

(二)以读引想,引起情感共鸣。

在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阅读的思路与作者文章的思路连起来,着重把握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通过阅读让学生大胆展开想象,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意识,使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真正读出了感情,真正体会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注意评价的适当性

教师评价的作用是巨大的,一句挖苦讽刺,就会给学生心灵的伤疤撒上咸盐,一个热情的目光、鼓励的微笑又可以点燃学生心灵深处的星星之火,把学生从“黑暗”带到“光明”。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适时适当评价。如我刚接手的三年级时,有一学生每次读课文错字连篇,南腔北调,常常引起学生的哄堂大笑,他自己也是窘态百出。遇到这种情况我没有批评他,下课后,我把他叫一边,让他重新读了一遍,读错的字进行纠正,并鼓励了他一番,第二天一上课我让他重新读了一遍,这一次他只读错了几个字,有几个学生发出了笑声,但大部分学生发出了“咦”的声音,为他的进步而赞叹。借着这个机会,我便“狠狠地”表扬了他一番,让他在同学间树立起自信心,并鼓励他课余时间多向老师和同学们请教,几个星期下来,他便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矛盾特殊性原理,我们知道每个事物都有其自身特点,小学生的发展才刚刚开始,各方面都没定型,因此他们在阅读和理解文章方面也是有差异的。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评价中应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同”是指评价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共同目标,把握住大方向。“异”允许学生观点差异的存在,在评价中注重目标的多元化、方式多样性和灵活性。凡是那些体现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创新,而又不算“大逆不道”的能体现学生发展的地方,教师都应给予肯定。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个人感受,应用热情、真诚的语言、期待的目光来有效地调控评价学生的阅读过程,鼓励闪光点,使学生心理处于“蠢蠢欲动”和“欲罢不能”的积极状态,始终以愉悦的、高涨的情绪积极投入到阅读学习活动中。对于缺点也要巧妙点拨,既不伤学生自尊心,不打击学生积极性,不抹杀学生创造力,又使学生得到提高。有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一分为二的评价,找到他好的地方,先鼓励,然后纠正错误。

四、精心设计阅读的形式

指导学生读书,形式应灵活多样,做到因材施教,恰到好处。为了让学生获得整体印象,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和美的享受,教师应对整篇课文或重点段落进行欣赏性范读。当教材中出现了句子长、结构复杂或文章难懂的片断,教师采取领读的办法,引导学生读通、读顺、突破难点,为了让学生从不同声调、音色上感知和了解课文的层次结构,也为了便于大面积检查、了解和训练,对于篇幅较长、自然段较多的课文,可由几个人或全组、全班学生接续读。为了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线索和序目理清文章脉络,捕捉关键词句,可引导学生细心默读,在读中思考句子。为了诱发想象,形成意境,发展形象思维,对于画面集中、含义深远、语句优美、描写生动的地方,教师可指导学生小声自读。为了提高兴趣,深入理解内容,体会人物思想表情,对故事情节对话较多的课文,可进行分角色表情朗读;对于句意连贯、句式复杂、内在联系紧,逻辑性强的句群、句组或段落,可采用层层点拨设问,步步引读的形式。为了强化记忆,激发灵感,活跃气氛,对于诗歌、警句或精彩的句段也要齐读。当然还可以让学生听录音进一步体味朗读的技巧。为了较好地进行朗读的训练,做到“先扶后放”、“有扶有放”,在低年级采用师生相互伴读。为了激发学生进取心和竞争意识,提高朗读效果,可采用分人或分组轮读。要因材施教,精心设计读的形式,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读懂、读熟、读通、读好课文,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唐利民.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湖南教育,,(11).

[2]黄绍业.阅读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方法.广西教育,,(28):34.

篇12:语文阅读教学的论文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展开主动阅读

兴趣是一种积极而活跃的非智力因素,是一种积极的认知心理倾向,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阅读对象是否感兴趣,直接决定着学生的阅读动机与学习,直接关系到学生阅读活动的开展,关系到阅读教学的成败。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以兴趣为先导,要加强教学环节的设计,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与强烈的阅读动机,这样学生才能充分调动知识储备与生活阅历,才能形成更多富有个性化的见解。针对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我引入故事、游戏、多媒体等,大大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与趣味性,更能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特点,使学生对文本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视听结合的特点来向学生形象、直观地播放能够展现桂林山水秀丽风光的各种图片、图像与视频资料,并配以优美动听的音乐,从而将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优美情境中,学生如同身临其境,置身其中,感受着桂林山水风光的秀丽与优美。这比起枯燥的讲解更加富有吸引力,更能引起小学生的关注,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进而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下主动而积极地展开阅读活动。学生有了阅读的激情与动力,更能够突破文字的限制,产生更多的个性化见解,从而为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调动学生生活阅历,让学生形成独特感悟

语文学科与现实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每一篇文章都不是文字的简单堆砌,在这些平凡的文字背后包含着作者真挚的情感,凝聚着作者的智慧与心血,是作者基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对生活的再加工与再创造,是作者生活的真实写照。要想达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就需要教师唤醒学生对生活的回忆。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都有着丰富而多彩的心理世界与情感世界,这些差异性正是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的重要资源。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并不是将文本简单地进行还原,更为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将学习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基于文本,以文本为中心,同时又超越文本,透过文字表面,达到对文本的深刻理解,从而形成更多富有个性化色彩的见解与看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多媒体、图片等设施再现教学,并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来搭建起通往语文殿堂的桥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展开主动思考与积极思维,真正达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果。

三、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在交流中升华学生的认知

在学生充分阅读、主动思考的基础上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将自己的见解与看法表达出来,在学生间展开充分的交流与讨论,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我们要为学生创设交流与互动平台,让学生学会表达、学会发言、学会倾听、学会总结,在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中拓宽学生的认知空间,延伸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将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向深处。当学生认知出现偏差时,通过学生间的讨论与交流来自行修正;当学生意见出现分歧时,通过激烈的讨论来让学生达成共识。这样才能真正打破传统教学中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参为中心,一切以标准答案来约束学生的封闭教学观,才能真正解放学生的思想与思维的枷锁,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与联想,这样课堂才能出现更多的标新立异,拥有更多不同的声音,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样的阅读教学才是我们所追求的。

四、总结

总之,个性化阅读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学追求。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层次,而是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真正地落实到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中,达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释放学生的个性与潜能,达到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全面提升。

作者:张丽 单位:沧州教育局石油分局华北油田东风小学

篇13:语文阅读教学的论文

一、分句段解读文章

学生要想更好地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就要理解文章的重要词语和句子。对于文章中的精彩句段,教师应该要求学生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进行表达。学生只有能够将文章中的句子用已经学过的词语组织起来,才能说明学生对这些句子做到了深入的理解。这样,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和句子,对以后的阅读和写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教师引导学生拆分词句是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运用词语的重要过程,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在小学生的词语训练中,教师要注意教导学生将学习和运用结合起来,还要将“读”和理解文章结合起来,并引导学生将一些经典的词句应用到作文中去,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运用能力。

二、养成阅读好习惯,提高阅读效率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自主预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以此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率。第一,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做到对课文的通篇理解;第二,结合课后问题思考文章中心;第三,结合教辅资料深度理解词句,进而深度理解文章。教师应用这三步教学方法让学生加强练习,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其次,在阅读课中教师要穿插安排精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明确阅读重点,以重点内容联系课外内容,扩展学生视野,有原则性地训练学生,注重“授之以渔”的教学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再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树立正确对待文章的态度。面对一篇文章,教师应该给学生机会,让他们充分表达出所思、所想、所悟、所疑、所惑,然后再让他们自由答辩。这样在锻炼小学生理解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积极发言的自信心。

三、引导学生以探索的心态阅读

在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这使得学生处于被动的思考和学习的状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提出对文章的疑问,让学生带着疑问读课文。这样能使学生打开思路,带着兴趣阅读文章。教师在课文重点处设疑,既能有效地突出重点,又能让学生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融入角色,真正地走进文本,这样会增加阅读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在无形中就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此外,教师应该帮助不同的学生形成不同的、但适合他们自己的阅读方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感到疑惑的地方主动提出来,然后要求他们通过查字典等方式自己解决问题,等到学生实在无法理解时教师再帮学生解答。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会养成主动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并能探索出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四、激发学生在阅读中的创造性

在目前的`阅读实践中,学生不应该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应该拿出自己的见解跟教师讨论阅读中遇到的问题。真正的阅读形式应该是互动式的,而互动式的教学形式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同步参与。另外,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仅仅靠课本和师生互动是不够的,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到课外主动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读物,提醒学生及时记录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强烈兴趣,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有时也难以作答。例如,在学习《浅水洼里的小鱼》时,学生可能会提出疑问:“男孩明明知道自己的力量很微弱为什么不求助海边的其他人呢?”小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不受局限的,这时教师不应该急着给予否定,而是应该与学生进行积极地讨论,一步步地将学生的思考范围引入正轨。这样,不仅没有打消学生对文章的兴趣,而且提高了他们自主思考、大胆提问的信心。由此可见,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探索性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五、结语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教学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不仅具有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作用,而且还能帮助小学生塑造人格,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要想在阅读教学中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就应该将学生放到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上来,以学生为本,明确教学环节和目标,每进行一步,都要让学生有所获。另外,创设一个良好的语文教学环境也显得尤为重要。一个自由有活力的阅读环境更具有伸展性,其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大的提高。除此之外,小学生的学习动力往往来自教师的鼓励以及引导。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阅读中的亮点,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并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篇14:语文阅读教学的论文

一、创设情境,推动阅读探索性

为了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勤奋阅读的人文情境化氛围,让生活在这个环境氛围中的学生明确勤奋阅读就是自己作为学生的天职,感受到如果自己不去勤奋阅读就会落后于他人,不去勤奋阅读,就会失去跟大多数同学交流的机会,就会让别的同学耻笑。因为几乎所有同学都在围绕一本名著展开争论,而只有一两位却因为没去阅读而只好静静地听人家讲,当谈到一些关键问题而自己怎么也不敢插嘴,那时的尴尬和懊悔足以从内心深处敦促自己下决心参与阅读。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为同学们创设有利于阅读的教学情境,经常围绕某一问题开展一些研讨会,有奖竞赛活动等等,让学生进行探索性阅读,常常是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阅读,而且阅读教学活动一定要体现情境化、常态化。不能昙花一现,虎头蛇尾,要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在阅读一段时间后,关键要组织学生积极探讨,由一开始的兴趣阅读逐渐过渡到探索性阅读,有目的地自觉阅读,这样才有可能让阅读教学为小学生插上腾飞的翅膀,在知识的浩宇自由翱翔。

二、指导方法,促进阅读有效性

阅读是小学语文整体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课题,阅读活动尽管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任何人的主观意愿都难以强加于他人,尤其教师千万不要以为自己的精确分析完全可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知识可以传授,可以记忆,但对语言和文学作品的深刻感悟与理解还是需要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慢慢体会,教师的指导很重要,但只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可以把一些科学的阅读方法传授给学生,以利于促进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开展。阅读伊始,首先要对所读作品及其作者的时代背景与当时社会环境进行充分了解,现在是网络时代,为相关知识的寻找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渠道,这非常有利于及时掌握一些背景知识。在阅读过程中,以探索精神去发现问题,一切新奇的内容,哪怕是一段精彩的描写,小到一个生字,不懂的内容,难以理解的内容,感兴趣的内容……都要一一做好阅读笔记;第一次基础性阅读过后,教师组织学生对于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值得研究探讨的内容,一起开展研讨会,总结探索得出一些最关键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进行第二次深入阅读,这时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鼓励探索、思考,进一步提高阅读效率。以听说读写结合为主要渠道,把重点字、词、句、段再进行精读,并且深入研究一些值得思考和记忆的内容。

三、推荐好书,强化内外结合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为正在成长中的小学生提供导航,什么书应该精读,什么书应该泛读,教材内的课文应该怎么去读,课外读物应该怎么去读,如何有效进行课内外阅读结合,从使用语言的角度发掘文学美,感受语言美,探索意境美。为学生推荐好书,把了解民族语言特色的任务与运用语言的能力结合起来,进行有效性探索。通过阅读促进学生提高认识,热爱本民族语言的纯洁和优美,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民族文化做出贡献。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多种体材课文都是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体。它们反映的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对少年儿童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小学语文教材中成功地为我们塑造了各式各样使人赏心悦目、充实饱满的人物形象,这些正面的人物形象,都为少年儿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阅读教学而言,对于重点作品精读是主体,泛读、略读、品读是重要内容和知识积累的补充。但就阅读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阶段,是必须高度重视的阶段,泛读是补充知识。开阔视野的必然经过阶段,但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读,其宗旨都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强化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进一步吸收语言精华,在精读课文的过程中,逐步品味民族文学语言的魅力。

四、结束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强调实践训练,在阅读过程中注重探索民族文化语言特色和精华,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提高,是阅读教学更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效性,实现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审美素质提高,利用语文课内外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对于有价值的作品通过反复阅读,进一步深入探索,精读品味,逐步体会到民族文学语言的魅力。

篇15: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论文

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论文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阅读活动流于形式。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语文教师会适当组织一些阅读活动。但是由于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并不到位,导致大部分活动仅流于形式,虽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并且课堂气氛活跃,但是起到的实质作用并不明显。

2.轻视学生的自主阅读,师生之间缺乏互动。

在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的只是倾听者的角色。教师只是自己在对文章进行分析,并没有关注到学生的想法与感受,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由此抑制了学生思考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3.重数量轻质量。

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只重视学生阅读的数量,而不管文章是否真正对学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这种重数量轻质量的教学理念下,学生即使阅读了很多书籍,往往收获也不大,且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也有待加强。

4.只重视文章的知识点,轻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语文不仅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人文教育,有助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建立健康的审美标准。但是,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生对文章知识点的识记,而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使得学生不能得到很好的情感熏陶。

二、有效提高阅读教学水平的方法

1.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注意力容易分散,若教师能够精心设计课堂导入,便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进行课堂导入时,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着手,如可以从学生喜欢的游戏或者崇拜的明星导入,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学生爱看的动画片。总之,课堂的导入要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只有让学生产生兴趣,他们才会集中精力认真听讲。此外,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最好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让新旧知识之间产生联系,使学生对旧知识达到复习与巩固的效果。

2.阅读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开展阅读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规律,不能将目标定得太高太远,要根据学生实际提出适当的要求。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将目标定为能够根据拼音读一句话,并且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读懂每句话的基础上,通读全文。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要让学生带着感情阅读,并且能够将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这样,教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可使学生的阅读学习更具有目的性,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3.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以主导者自居,而要转换角色,以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组,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就某个问题让小组之间展开辩论,使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

4.营造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由于学生性格、阅历等方面的差异,因此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会不同。教师不能束缚学生的思想,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生自己去品位文章,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以便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下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畅所欲言。良好的阅读氛围,有利于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

5.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学生对阅读知识的运用能力。

课外阅读是对课堂阅读的有力补充,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专门为学生开设一节阅读课,让学生在课上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并且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讨论阅读的内容,相互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籍。在阅读课上,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并且要注重质量。在学生选择书籍时,教师要做好指导,帮助学生选择一些质量好的书籍。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阅读实践,提高学生对阅读知识的运用能力,做到学以致用。在当前的小学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需要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要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进行阅读;还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训练,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篇16:语文论文感受性阅读教学

关于语文论文感受性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后,一种新的阅读教学取向──感受性阅读进入我们的视野,为研究儿童的阅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感受性阅读引领儿童走感性解读文本之路,作为新的阅读取向是与理性的分析为主的阅读方式对立的。从语言学习的角度看,条分缕析的阅读教学操作理论是“举一反三”,旨在通过讲深讲透课文使儿童习得语言规则、发展语言;而感受性阅读教学追求语文学习是在语言的不断的、大量的刺激、冲击之下而习得的,坚持的教学操作理论是“举三反一”,因此更重视对语言的整体把握和感受。当下,不少语文教师积极实践,在探索中总结感受性阅读教学的良策,但是,感受性阅读教学的实践偏差也不断出现,与此相关的争议也不绝于耳。这两年我任教新课程第二学段语文,尝试着走感受性阅读教学之路,以人教社四年级上册课文为例谈谈感受性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

一、选准感受文本的重心。

小小年纪失去最亲近的、最可爱的人──母亲,这是何等的可怜,何等的痛苦。我读着《卡罗纳》,卡罗纳的那种无以言表的可怜、痛苦深深地撞击着我的心灵。此时,我想文本的大半文句渲染卡罗纳的可怜和痛苦,在课堂上好好引领儿童感受。于是,第一稿的教学思路出炉了:

1.读全文,思考后回答: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读全文,划划找找:用“──”划出写卡罗纳可怜和痛苦的句子。

3.呈现句子,研读感受卡罗纳的可怜和痛苦。

4.划找词句,研读感受大家对卡罗纳的同情和关爱。

教学时,我发现卡罗纳的可怜、痛苦也深深地走进儿童的心灵,儿童沉浸在卡罗纳的可怜和痛苦中难以自拔,很难走出那痛苦的心灵环境,对感受大家对卡罗纳的同情和关爱的'文句产生阻碍。我深思中推测,这喧宾夺主的文本解读重心取向的不当是主要原因。其实,这个文本倡导的主题是对弱者的同情和关爱,不是感受人们的可怜和痛苦。教者要在文本倡导对弱者的同情和关爱的平台上解读文本。于是,第二稿的教学思路出炉了:

1.初读全文,思考后回答: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再读全文,划划找找:从哪些文句感受到卡罗纳需要同情和关爱,用“──”划出来。

3.呈现句子,研读写卡罗纳的可怜和痛苦的句子,感受他需要同情和关爱。

(4)划找词句,研读感受大家对卡罗纳的同情和关爱。

两个学案过程虽相似,但是文本解读的重心却截然相反,第一个学案儿童在解读文本中感受语言的心向与文本的价值南辕北辙。选准文本解读的重心是开展好阅读教学的重要前提。同理,如《巨人的花园》则应该把文本解读的重心选定在“共享快乐”这一主题,然后从这一视野去感受有关写巨人自私的文句。反之,阅读教学的效果则天壤之别。

二、摸准感受文本的路径

解读文本如果走理性之路,儿童很难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很难和文本、作者心贴心零距离对话,很难感受平淡语言中蕴含的和谐之美,心灵之美,人文之美。反之,引领儿童走感性解读文本之路,学生容易慢慢地走进文本,走进平淡语言中蕴含的和谐美、心灵美与人文美之中。

《搭石》一课,儿童很难体会文情美,这不仅因为搭石和他们的生活经历相去甚远,还因为搭石实在太普通了,再加之课文采用朴素的语言蕴含美的语言方式来抒发质朴而深浓的情感。如果没有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没能以作者的视角与心灵去感受语言,要求儿童通过感受人民摆搭石和过搭石体悟当地人民的心灵美与和谐美谈何容易。教学中,我摸准感受语言的路径,引领儿童走感性解读文本之路。

1.快速通读课文,学生谈谈读文后的感受。

2.再读课文,从整体的角度走进作者的感受。(师:离家多年,作者难以忘怀家乡的人,难以忘怀家乡的事,难以忘怀家乡的一草一木,最不能忘怀的是什么?──生:搭石。师:文中那句话表达了这种意思?──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3.自由快速读课文,思考:那些画面是作者深藏心底的一道道风景。

4.细读课文,抓词抓句品味课文的蕴含的美。(课文写得很美,哪些句子哪些词语描绘出一道道风景的美。)

艾略特说,艺术作品表达情感的唯一方式,是寻求一个“客观对应之物”,换言之,一组事物,一个情况,一连串事故,为某一特定情感的公式;于是,当必须终止于感官经验的外在事物出现时,那个情感便立即被引发出来。在教学《搭石》的过程中,我力求让儿童通过感性的画面感受语言,从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用作者的情感撞击儿童的情感,用文中语言蕴涵的美感动儿童,他们“那个情感便立即被引发出来”。

再如,教学《长城》第二自然段,了解长城的特点,我尝试着用感性和理性两种思路解读文本,教学效果截然相反。

第一种教学思路:

1.指名读文,课文写出长城的什么特点?(生:高大坚固)

2.再读课文,哪些句子写出长城是高大坚固的?

3.指导朗读。(带着这些感受读读课文。)

第二种教学思路:

1.指名读文,你觉得长城设计怎样?(生:设计精妙。)

2.再读课文,你喜欢这样的设计吗?(感受古人的精妙设计。)

3.指导朗读课文。(带着敬佩古人智慧的感受读读课文。)

第一种按理性思路解读文本感受语言的教学,儿童学习的兴趣不大,激情不高。第二种按感性思路解读文本感受语言的教学,儿童抓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感受到宽阔的城墙顶便于守卫国土的古人通行,抓住“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有瞭望口和射口”和“三百多米、互相呼应”感受古人设计长城的精妙,感受长城是坚固的城堡,儿童内心对“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凝结而成”的解读也水到渠成。

篇17: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1.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首先要使教学计划更具条理性,课堂提问的问题所包含的范围要广,要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要给学生留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阅读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多样化的思考方式,让学生通过探索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要起到正确引导的作用,使学生轻松自然地参与教学,最后找到问题的答案。师生间要有足够的思想交流互动,教师要用教学内容构建有效的课堂。

2.建立不同的教学类型

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类型,对于阅读教学划分成不同的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作用,它包括积累、消化、解析和鉴赏。不同的教学类型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渗透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初读教材内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再假设问题的答案,再通过仔细阅读来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这样有利学生形成自主阅读能力。

3.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明确、适度、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基础,同样也是教师的教学依据。教师要能够将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践活动融为一体。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和思维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4.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在教学前先创设问题情境,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能够跟随教师去感知教材。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拥有自己的见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是感悟,提高小学生的交流能力,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5.对学生的潜能挖掘

在教学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挖掘学生的内在动力。首先让学生通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标注,对于不认识的生字生词,可以教小学生如何去查字典,让小学生通过查字典来解决生字词的问题,然后再读课文,鼓励学生多问问题,可以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这样即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得更加扎实。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上教师正确的指导,使小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小学生具有对阅读甚至对语文乃至各学科学习的探索精神。通过阅读教学,使小学生总结出一定的学习规律,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小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另外,阅读教学还要培养小学生使其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外多读书,扩大阅读的范围,正确引导小学生从课堂走向讲外,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小学生的语言素养,为将来的写作和语文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18: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最终的教学质量、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人物的完成等方面都具有决定性意义。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掌握好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对于语文教学的其他课程以及其他学习科目能够起到一定程度上的促作用,由此可见,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值得学校以及教师予以高度的重视。本文总结了影响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有效性教学因素,并且仔细研究出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的几点对策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性 思考

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是教师教授、学生汲取知识营养的主要渠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一直占据着较大的比重。小学作为学生的基础培养基地,有必要担任起为学生今后的阅读能力打下基础的责任。在我国的新课改内容践行中,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都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变化,但仍旧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教学现象,这些问题阻碍了小学生有效的进行阅读教学课堂内容的学习、阻碍了学生发散性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阻碍了学生的语文阅读效率有效提升。因此,本文对小学语文阅读的有效性作出研究分析。

一、现阶段存在的阅读教学问题

1.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课堂中,语文教师未能突出主导作用。在实际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给出限定的阅读时间,没有任何的过渡便进入了小组讨论,之后进行课堂提问。这种方式虽然突出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但缺少了教师的指导,使得课堂教学效率提升不上去,课堂环节任务不明确,杂乱无章。同时,学生对课堂中的教学内容理解不到位,阅读课堂教学效率低,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负担。

2.教学手段较为单一,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现阶段的`小学阅读课堂教学,仍旧有教师单一的讲解文章结构、总结中心思想以及概括文章内涵等方面的传统教学课堂的影子。这种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讨厌学习语文阅读,进而降低对阅读的学习兴趣,影响学习效率。3.阅读内容的选取不符合小学生的成长规律。语文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许多教师为了能够使学生学习到更加丰富的学习内容,会使得课堂变成罗列式,涉及到的知识面较广,学生抓取不到学习重点,缺少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深度理解,对知识消化以及记忆不深刻。

二、提升小学生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对策措施

1.创设阅读情景教学,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主动积极性。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开展的关键性措施,在阅读前引出问题,使学生带着好奇心理进行阅读,能够大大提升阅读效率,培养学生思考能力,有助于想象力的发挥。小学生带着问题在阅读中寻找答案能够锻炼学生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有效的提升阅读效率。

2.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起到重要调控者的作用,要充分践行所处的主导地位,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总结课堂中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同时也要采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紧密联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创建具有创新性的阅读教学课堂。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开拓学生思维。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依照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阅读课堂教学。鼓励学生的个性阅读,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积极正面回应,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轻松、愉悦的阅读课堂氛围,通过阅读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

4.在课后进行教学评价与反思。制定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应用鼓励式的评价手段,进一步提升课堂的有效性、实践性,帮助全体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当中;采用多元化的评价形式,要求教师灵活的运用教材,改变以往的单一的教学模式,通过此种方式帮助学生在英语阅读的学习过程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改变自我,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

5.注重启发式阅读教学。注重启发式的教学,按照基本的学习规律,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更加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自学,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互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氛围。不断地优化现有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参加到互动教学的积极性,掌握学习语文阅读的方法技巧,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显著的提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束语

展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创新且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以及合理的教学方法提升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效率,与此同时,还使学生在具体阅读过程中进行教学反馈,以此来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合理的阅读课堂氛围,实现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赵英.关于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小学,20xx(7):29-29.

[2]王平强,徐文彬.阅读教学中学生情感体验的影响因素探析——兼谈小学语文体验式学习[J].现代中小学教育,20xx(6):25-28.

[3]朱月弟.失度与适度——对于小学语文“比较阅读”的有效性思考[J].新课程导学,20xx(10):18.

作者:王维琪 单位:宁夏彭阳县第三小学

篇19: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摘要:文章首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拓展阅读教学的意义进行了阐述,然后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拓展阅读教学的策略,即围绕语文教材,拓展阅读内容;创设课外阅读条件,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积极开展阅读活动,展示阅读成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拓展阅读;阅读氛围

小学生正处在接受文化知识的关键时期,对其适当进行阅读拓展,既能弥补教材的某些欠缺,又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相应拓展模式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拓展阅读的意义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模式是指语文教师在完成语文核心教学的前提下,给小学生进行相应的拓展阅读,拓展阅读的内容既与语文教学的内容息息相关,同时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外延伸,对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及阅读表达能力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另外,拓展阅读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还有着以下意义:

第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外阅读与语文教材内容相比较为有趣,所以能够有效地激发小学生阅读兴趣,提升阅读效果。

第二,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课外阅读语言表达方式丰富多彩,且更加贴近生活。因此,小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受其语言表述方式影响,从而丰富小学生的语言积累,而语言积累的丰富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写作。第三,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好的课外读物不仅故事性强,还有着很好的教育意义。小学生通过阅读这样的课外阅读读物自然会受到课外读物中体现的价值观念影响,从而既陶冶了小学生的情操,又能够帮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1]。

二、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策略

(一)围绕语文教材,拓展阅读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为核心,毕竟其教材内容是专门为小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而“量身打造”的,更加有利于学生未来学习的发展。因此,教师需要围绕教材内容来开展课外阅读教学。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遇到语文教材中很难解释或较为复杂的背景内容时,教师若用专业性较强或较为深刻的语言给学生介绍或解释这些背景,学生很难听懂并理解。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较为简单易懂的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去阅读,使学生对相关教材的背景理解得更加深入,从而将教材内容与自己课外了解的背景相结合,实现更为深刻的认知与理解。其次,教师可以结合语文教材内容给学生进行课外知识阅读的拓展,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开阔自己的知识视野。最后,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对语文教材中的兴趣点来拓展课外知识,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拓展阅读的积极性,激发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课外阅读条件,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课外阅读虽是一种兴趣,但并不是每一位学生一开始就喜欢课外阅读,需要经过后天的引导与培养。而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都会对小学生的拓展阅读兴趣的形成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课外阅读条件,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来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首先,学校可以向学生开放图书室,并对里面的图书定期进行更新,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基本的阅读条件。其次,教师可以在班级创建图书角,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图书角中分享自己喜欢的图书,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提升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最后,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课外阅读课,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在此基础之上尽量将课外阅读内容与语文教学的实际内容联系起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同时,强化课外阅读对语文教学的助推作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积极开展阅读活动,展示阅读成果

为了落实课外阅读模式,并使得阅读成果得到进一步的展现,学校应积极开展各种阅读活动。例如,学校可定期组织读书交流活动,在组建过程中结合班级、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等实际的情况进行形式多样的读书交流活动,并通过演讲、辩论、知识竞赛等方式积极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一方面,这样的方式增强了读书交流活动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学生若想在读书交流活动中展现自己的风采,就必然通过课外阅读来提升自己的语言积累及知识存储量,有利于增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热情,强化其阅读动机。既让小学生尽情体验了课外阅读的兴趣,又能够陶冶小学生的情操,引导小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2]。

三、结语

拓展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对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拓展阅读教学不仅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良好的助推作用,还能够丰富小学生的语文知识,为其未来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宦承梅.小学语文教学中拓展阅读模式的教学策略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xx(9):66.

[2]李晓娟.小学语文教学中拓展阅读模式的教学策略分析[J].教育科学(引文版),20xx(12):190.

篇20: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成为硬性要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是关键。如何有效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对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从三个方面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提升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语文教师依然采取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往往以自己为教学的中心,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没有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现状。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受到充分重视,只能被动接受知识,阅读能力难以得到显著提高。此外,语文教师在讲解阅读文章时过于注重文章的主旨大意和修辞而缺乏延伸性的内容,不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1.2学生阅读兴趣不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然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当中,大部分语文教师往往只重视对阅读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因此,不少学生在小学语文阅读知识的学习过程当中,常常会感到枯燥和乏味,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学习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2.1利用现代科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基于生理和心理的条件,小学生一般具有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小学生的特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热情。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从视觉和听觉上带给学生触动,促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充分想象和联想。例如,在教授《看海》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结合网络资源为学生展示有关大海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大海的深邃与波澜壮阔。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学生的脑海中会浮现出生动的画面,阅读不再枯燥与乏味,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够得到调动。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所教授文章的朗诵音频,朗诵者阴阳顿挫,富有情感的朗读可以带给学生奇妙的美感,使阅读更具魅力。在现代科技的辅助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可以得到延伸,学生的视野得到进一步的开拓,思维得到进一步的锻炼,能进一步体味到阅读带来的丰富的知识,对阅读的兴趣也会油然而生。

2.2采用恰当的阅读方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文章的类型多样,内容丰富,而长短不一。阅读不同的文章应当采用相对应的阅读方式,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恰当的方式阅读。根据文章特色和需求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对于朗朗上口,具有音律美的文章,可以采用朗读的方式;对于生动细腻,用词优美的文章,可以采用默读的方式;对于蕴含知识,信息丰富的文章,可以采用精读的方式;而对于长篇牍句的文章,可以采用泛读的方式。阅读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工具,阅读能力强的人的更容易通过阅读获得知识,领悟道理。为了发挥小学语文教育的功能,带给学生更多美的感受,在小学语文阅读教育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恰当的阅读方式阅读,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3设计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教学活动离不开一定的教学情境,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良好的教学情境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即创造与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和安排。例如,在讲授《鹬蚌相争》这篇文章时,语文教师可以设计教学情境,将文章中的不同角色和旁白分配给一些学生,让学生们分角色朗读。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在有感情的朗读的过程中,能够渐渐进入情境,对于文章的内容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受。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热情,而且可以营造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习知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3总结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着深远影响。面对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学生阅读兴趣不足等问题,教师要积极应对,利用现代科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恰当的阅读方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断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此外,为了更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还应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阅读的平台,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读好书,多读书,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推动小学语文教育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林文兰.试论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1(10).

[2]朱静萍.素质教育视角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巨[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35).

[3]王丽梅,张立云,赵玲玲,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3(3):183.

作者:王霁 单位:重庆市南川区沿塘小学校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浅谈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