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简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共含13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科罗拉苏打水”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篇1:简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简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一、让学生乐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
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只有快乐地学习,他们的思维才能不受任何禁锢,发挥出自己的特长来。在数学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营造出宽松的学习环境。如果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紧张、有压抑感的环境中,那么,学生很难有创新思维的产生。平时由于学生角色的定位,对教师总是有一种惧怕感,总是对教师的话唯唯诺诺,不敢越雷池半步。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乐学的环境,要经常引导学生,与学生交朋友,融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做学生的大朋友。这样,当学生感觉不到教师的威严存在的时候,他们在课堂上才能大胆发言,才能敢于表达自己想要说的话,才能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而当这种情绪被我们激发出来后,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会随之产生。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努力去创新,对一些反常的思维要保持一种宽容的态度,即使是错误的思路与想法,我们也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不去批评他们,而是引导他们。同时,在课堂上,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乐学的环境,教师也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无论学生的回答是对还是错,我们都要笑着面对,把自己乐观的一面带给学生,不能把一些不良的情绪带到课堂上来。对所有学生都要一视同仁,不论学生的数学成绩如何,我们都要平等对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乐学的环境中萌发创新的想法。
二、让学生乐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们总是让学生练,学生拿到题目就做,题目还没有完整地看一篇就拿起笔来解答,只要学生把正确答案做出来就可以了,造成有的学生不是做借题目就是少做题目。没有让学生去观察题目中的一些创新条件,没有让学生去寻找题目中可以创新的条件。造成了学生只是一个解题工具,而不是一个创新的人。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学会观察。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让学生乐于观察,勤于观察,要对所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想去看。在看的时候,要有目的地去看,只有学生有目的地去看,才能让自己的看有次序,有条理性,从而获得观察的深度与广度,这样的看才是有效的看,才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引导学生乐看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确看的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要认真仔细地去看,要发现题目中所隐含着的一些细微条件。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有可能实现。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我让学生反复看教材中的演示图片,并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观察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当时学生通过观察,已经基本上能得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但是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通过观察,我感觉这种方法推导出来的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太麻烦了,我有一种简单的推导方法,那就是先用一个圆柱体容器,装满水后把它再倒进一个与它底面积相同的长方体容器内,看一看水面的高度是不是与圆柱体的高度一样,如果一样,那么,因为长方体体积是底面积乘以高,那么,圆柱体体积也就是底面积乘以高了。”这种通过观察而得出来的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虽然不是十分精确,但却是学生创新能力的表现。我们要保护好他们的这种思维,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让学生乐思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数学学科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它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学会思考,让学生能思考,有条理地思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产生创新能力。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敢于质疑,乐于提出与别人不一样的想法与见解,允许学生走入思维的误区,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勇于“犯错”。当学生解题出错时,我们可以采用引导、激励、暗示等方法来让学生重新整理思路。让学生得以继续思考,把纠正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让学生乐想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学生只有充分展开想象,才能创新出新的知识来。所以,我们要允许学生异想天开,给学生的“胡思乱想”提供平台,给他们的想象提供机会,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想象,让他们可以快乐地想象。就像前面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如果我们不允许学生想象,那么,这位学生也就不可能创新出另外一种推导方法。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平台,我们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思索,学生的创新能力才会在数学课堂上得到发展。
篇2: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创新教育改革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基本目标和根本目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知识经济逐步到来的今天,大力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一、要营造有利学生思维素质提高的氛围和环境
每一所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心,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性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氛围和环境,对于学校来说,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标志性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学校营造出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生机勃勃的氛围和环境。这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目标的全面激活学生主体思维的氛围和环境。作为教育工作者在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学生潜藏的积极因素,并加以热心的爱护和保护,包括他们的好奇心、求知心、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品质。要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帮助学生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辩证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要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发学生的禀赋与潜能,对他们的创新成果给予积极肯定和扶持,鼓励他们努力探索、努力发现、努力创造。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倡导、推行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树立教师良好形象,以身示教,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思维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迫切需要。俗话说:“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是学生的效仿者。教师要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为己任。不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教学业务水平,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关爱学生,树立公仆意识,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自觉地正师魂、修师德、树师表、练师能。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素质、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的禀性和潜能的充分开发。
三、强化教育教学活动
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科学思维训练体系,促进学生自主自觉地向全面发展的方面健康发展,各方面的教育应当把关注和改善学生的思维状态作为共同的着眼点。
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统一,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因此,在数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动手、多参与、多操动,在认识的基础上探索规律。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一问多答,摆脱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的束缚,勇于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活动、手工制作,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借助想象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事物、发展创造力。作为教师,对学生的“异想天开”不能泼冷水,而应多鼓励、赞扬,引导他们敢于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这样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被激发起来。青少年的想象力往往是面广而不深的,情节简单而不稳定。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创设激发想象力的氛围,给学生提供感性材料。
3、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志
自我意志是人们依据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发展而形成的有关自己的情感和态度。正确的自我意识对青少年儿童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有了正确的自我意识,学生才能充满信心地进行创造,发挥巨大的创造潜能。教师应充分发挥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要创造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充分、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既要对全体学生提出统一的要求,又要照顾每一名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视自己为集体的一员,有一种主人翁的自豪感。
4、培养学生健全完整的人格
人格是指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人格完整指人格构成诸要素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方面平衡发展。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人生态度,勇于实践、勤奋好问、谦虚诚实的个性品质,远大的理想和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都有助于创新潜能的开发。
5、培养学生创新兴趣
兴趣是人的精神对特定对象或某种事物的喜爱和趋向,是人在探索、认识某种对象的活动中产生的一种乐趣。这种乐趣能够使人们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促进人们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忘我的程度。许多科学家正是因为对科学有浓厚兴趣,从科学研究中感受到无穷乐趣,才坚持不懈的研究,创造了巨大的科学价值。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融入适当的思维训练,揭示思维方式演进的规律,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目的。
所以说,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是为学生的主体思维素质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环境和条件。经过学校、教师的努力,必将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出现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维、主动提高自身素质的有利局面。
篇3:如何在教学中培养中职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中职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
摘要:中职学校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这个重任自然就落在每一位职校教师身上。所以,教师要紧跟市场的脉搏,转变教学观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关键词:转变观念;创新能力;中职学生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为了赢得市场,不得不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因此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要生存和发展,必须紧跟企业的需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工人。
一、转变观念
1.转变教师的观念。人们普遍认为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差,行为规范差,创新离中职学生是比较遥远的事情,甚至有些教师也有同样的观点。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作为教师一定要摈弃这错误的观点。中职学生的文化水平是差一点,其智力水平并不比考上高中的学生低,他们同样对未来有憧憬,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只要教师引导得当,也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其创新能力是不可估量的。
还有一些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认为教学主要是教学生知识,学生只要按教师的教导学会书上的知识和技能就行了。爱恩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教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创新更重要。
2.转变学生的观念。中职学生经历了中考的失利,大多数自信心不足,学习缺乏主动性,他们认为创新是科学家、工程师们的事情,对他们来说是不可能的。教师要实施创新教育,就必须让学生相信自己有创新的潜能。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发明家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爱迪生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被人认为是低能儿,但他最终成为“发明大王”。对中职学生来说,创新能力的培养比普通高中学生更有优势。首先,中职学生没有升学压力,不用在题海中挣扎,有更多的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其次,中职学生有一定理论知识,也有较强的实操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会产生无穷的创造力。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1.营造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
在和谐平等的气氛中学生可以自由表现,畅所欲言,思维活跃则容易产生创新的火花。若教师上课时摆出一副师道尊严的架子,权威的姿态,很容易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达自己观点的冲动,思维就被抑制,创新就无从谈起了。
如讲RLC串联电路,当画相量图时有个学生提出为什么书本上的相量图不画成Uc>UL呢?经过讨论,分析,学生懂得了当XL>XC时,电路呈感性;当XL 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现阶段中职学校各科的课时普遍较紧,在较短的时间里要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留给学生思考、质疑的时间就少了。第二课堂可以有效地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但第二课堂不是课堂的简单延续。在第二课堂中,学生是主角,教师只是起辅导作用。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自己完成实验,自己分析结果,教师以顾问身份出现。这样学生有了更大的思维空间,受教师的影响更小,更容易创新。另外,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战胜困难和挫折会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自觉性,对提升创造力很有好处。 4.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的核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以下的学习习惯和思维的训练。(1)观察;(2)联想和想象;(3)抽象;(4)模式认识(对复杂的事物理出头绪找到共性,纳入规范);(5)类比;(6)躯体思维(通过感官感知从而加深理解);(7)层次思维(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思考);(9)模型化(将复杂的事物简化成一个模型);(10)转化思维;(11)综合(能运用各种帮助思维的工具得出结果)。 在信息时代,学生最重要的已不是他记住多少知识,而是当他需要知识时,他知道用什么手段获得所需知识,并且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师要改变以教授知识为目的教学模式,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把创新的种子植入学生的心中。 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 [论文摘要]在教学中,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在生活和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加强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二十一世纪具有高素质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教育的最高目标,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兴趣是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因素,它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究性,使学生以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一个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的合作者。教师必须精心备课,对所设置的教学问题必须具有趣味性、新奇性、生活性、开放性和适宜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时,提出一些问题,透过圆形金鱼缸看鱼,鱼会变大,筷子斜插入水中,侧面会看到筷子在分界处弯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会产生兴趣,达到一定的效果。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条件,首先在教学中要狠抓“双基”的落实,让学生学透知识,练实知识,用活知识。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其次要克服定向思维,培养发散性思维和思维的变通能力,对于一个问题,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传统的教学注重解决问题的唯一性。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际中的许多问题,往往是开放的,多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在习题教学中要加强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同解等形式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方式。例如,有这样一道开放题:现有一杯纯净水和一杯食盐水,仪器不限,用那些方法可以鉴别它们,通过各小组的热烈讨论和交流,利用密度、浮力、蒸发结晶、凝固点、导电性等知识,同学们得出了10多种方法,并用实验加以证明,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在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例如有一重为10斤的一个瓶子,用手拿着不动。手与瓶子的摩擦力为多少?当手握瓶子的力增大,此时,瓶子与手之间的摩擦力是否增大。一般的学生会认为摩擦力会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增大,这是一种定向思维。如果用逆向思维去分析瓶子的状态未变。即静止(受平衡力的作用)f=G,就不难理解。通过这些思维方式的训练和解题的指导,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从实验和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 科学实验离不开观察,观察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方法,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每个科学实验都有其明确的实验目标。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对每个实验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观察和观察什么?使学生掌握观察的具体内容。例如在观察水沸腾实验中,教师提出让学生观察水在沸腾前后实验现象。实验后有的学生就观察到沸腾前气泡上升中变小,消失,沸腾后气泡会变大,破裂,并提出了相应的.问题。又如,在研究液体内部压强时,指导学生观察:当金属盒中的橡皮膜在不同深度,不同液体,不同方向时,分别观察U型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是否发生变化,来得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使学生掌握实验观察的具体方法。如顺序观察法,对比观察法,重点观察法,全面与重点观察法,归纳观察法等。 在平时教学中,学生往往不提问题,也提不出问题,不管是实验还是作业都是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完成。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观察,鼓励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把课本知识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提出一些问题。 三、注重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初中阶段的实验大多数是一些验证性的实验。用人为控制的实验条件去验证这些结论,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这样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在教学中把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把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例如,探索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让学生按照探究的过程进行,在实验中强化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在这个实验中,最难的是电路的设计,教师可采用让学生独立设计——小组讨论合作——各组讨论交流——师生共同补充。整合完成设计的方法,让学生在原有能力的基础上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通过评估与交流,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加强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开始时,可先让学生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如,用2只开关控制一个灯泡,并且闭合任一只开关都能使灯泡发光等,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可采取少给器材,设置故障电路,把仪器调乱,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解释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实验误差,改进实验等。又如在“测定小灯泡额定功率”的实验中,除按教材上的方法外,教师可提出问题,用一只已知阻值的电阻代替电压表,其他器材不变,设计实验,然后教师再深入引导学生。如果在这个实验中,电压表的量程小于灯泡的额定电压时,怎样测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通过这样的引导和启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与创造能力 第二课堂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广阔天地,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为此,建立了课外兴趣小组。这里学生可以进行小实验,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自制教具等。例如自制密度计,用电磁继电器控制的防盗指示灯等。每个学期,对学生的这些作品进行评比和展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鼓舞了学生的创造性。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 历史是一门社会学科,它能帮助人们建立起一种正确的社会观念。历史教学的重心不仅在于澄清历史本身的事事非非,还要通过对历史的分析和评价,帮助学生建立起评价生活、认识社会的标准,培养他们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历史”应有两层含义:作为本体,指人类经历所创造的一切,它是过去的,既定的;作为认识,指人类对自己过去的回忆与思考,它是现在的,不定的。历史教学是一种对历史本体的特殊认识活动,它应当是现在而非过去的,是现在的人为着现在而认识历史,它会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深化。惟有在现实中不断更新,对历史做出创新性的分析与理解,才能铸造新人,完成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人的整体素质。那么,历史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彻底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传统教学突出表现为单向的信息传递渠道,即由教师主讲,从头到尾,一讲到底,“满堂灌”、“一言堂”,真正的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当作“知识容器”,只能是听话听话再听话,被动地接受知识,服从地听讲,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缺乏活力,一节课下来,教师满以为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却晕晕乎乎,似懂非懂,甚至不知所云。这种状况,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受到束缚,阻碍着学生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为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多在“导”字上下功夫,在“精讲”上动脑筋,精心布置,把学生引入到发生疑问-实验探究-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过程,让他们动脑、动手、动口、动笔,互相合作,在互动中以发现者的姿态进行角色活动,充分领略到学习主人的充实感,体验获得知识,迈向成功的快乐。这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获得了创新的条件。 2.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创新环境怎样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首先,让师生成为知心朋友。要做到这一点,课堂上教师要始终以亲切、友善的教学态度对待他们,以“爱生乐教”为座右铭,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帮助每个同学树立起成功的信心,让学生从教师那儿感受到爱的力量,继而转换成学生的内部动力,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另外,教师要赏识学生,多鼓励学生。学生都是朝着教师鼓励的方向发展,生活在赞美声中的学生会自信。没有哪一个学生不希望老师的赏识,没有哪一个教师的赏识不会激发学生的潜能。托尔斯泰说过:“激励能使人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促使他人造奇迹的催化剂和导火线。”因此,教师要用经常的鼓励和赞美来激发学生的热情。如要经常说:“回答得真好!”“你真棒!”“说得好极了!”“你真聪明!”,杜绝“这样简单的问题你都不会!”“你真蠢!”等说法。教师在设计活动或提出问题时,应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不要急风暴雨似的要学生立刻做出反映,要尽量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启发学生思考。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向教师提问,假设和陈述,其中包括虽不成熟,却闪烁着创造性思维火花的一得之见;要鼓励全体学生都参与活动,并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兴趣;不要排斥学生的失败和错误,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学习,从失败中获得经验,从而形成师生相互交流,共享教学中民主、平等的气氛。让鼓励和赞美成为学生创新的动力。 3.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产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稳定积极的学习情感,以及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和努力进取的学习精神,这是一份自觉的、主动的、活跃的'学习动机。在历史教学中采取多样化、新颖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新教材中的“自由阅读卡”,“活动与探究”等栏目,尊重学生独特体验、阅读兴趣,能推动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英国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历史可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其中一项就是“发展休闲的兴趣”,现代教育理念也立足于“学生发展为本”,新教材精美的图片,蕴涵人文关怀和生动化的编排设计,无形中拉近了学生与历史、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时代呼唤创新,创新呼唤个性,在对历史本体的个性追求中,实现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人格的塑造。无个性的共性化历史是毫无生气的“死寂”的历史,无生气的历史是对学生创新精神的窒息,而历史的鲜活性特征是由其个性化特征决定的。 4.重视情感教育,培养创新情感在心理学中,创新情感指创造的动机、探索的兴趣、严谨的态度、顽强的意志和锲而不舍的精神等情感因素对创造潜能开发所起的促进作用。作为历史教师,在新课程历史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情感。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呢?首先,在历史课程教学中,历史老师应利用历史内在的兴趣、情感及德育因素,向学生展示历史美,使学生获得对历史道德感、美感等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情感的培养。另外,历史老师在教学中,应用充满情趣和美感的语言,启发学生思考、探索、发现,体验创造的欢乐,从而使创新情感得以培养。其次,教师的积极鼓励增强了学生成功的愉悦感,心理压力减小,课堂气氛轻松和谐,使学生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内在动力,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情感进一步得到培养。 5.培养学生的创新灵感思维灵感是指人们头脑里突然出现新思想的顿悟现象。灵感思维是一种人们自己无法控制的创造力高度发挥的突发性心理现象。历史灵感思维是指未经逻辑推理就直接迅速地对历史事物作出理解和结论的一种思维方式,也是历史创新能力的表现。在历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灵感思维呢?这要求学生们掌握和积累丰富的历史知识。要做到这一点,在新课程教学中,不但要改变教师的授课方式,更重要的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以往历史学习中单一的,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要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历史学习中不断得到发展。学生参与到历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从枯燥、沉闷的认知、记忆中解脱出来,充分发挥各自的才能与智慧,在历史学习的活动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发展自己,在历史学习中既得到知识,也得到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和途经。这样的学习不但有助于学生获得课堂和课本中的历史知识,还有助于学生学到获取各种历史知识的不同方法。因而有助于学生掌握和积累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培养灵感思维打下基础。 6.运用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指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现象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以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体验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法。它是提高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在历史教材中,有很多探研性的问题,教师充分利用这些问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首先引导他们进行历史调查、查阅历史资料、收集历史资料、整理资料,然后相互探讨、交流、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从而达到不断培养和提高探索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传统的中学美术教育模式已延续了多年的历史,这种以经验为基础、以知识和技能传授为根本的教育模式已不适应新的教育课程改革,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技术时代,教育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和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应试教育”的影响因其学科教学模式本身的缺点,其负面作用也日渐突出,尤其是在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动手实践能力教育等方面。因此在中学阶段,特别是在美术教学中应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全民族创新素质,已成为新世纪教育的重任。美术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最具优势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学生创造力的提高首先应重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处于最佳发展阶段,因此在初中阶段应有意识地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创造。在当前的初中美术教学中,大多数美术教师只注重学生基本绘画技能,而对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开发与培养则很少受到重视。这不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正常思维的发展,而且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在艺术上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素质。 一、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引导自主学习 自主意识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教师要牢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主性、探索性、挑战性,培养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知难而进、锐意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克服自卑心理和依赖思想,养成喜爱钻研,不满足于已有知识及解答的心理素质以及思考问题时力求深入、全面、缜密的习惯能力。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向老师挑战,敢于标新立异,逾超常规,敢于言他人所未言,做他人所未做的事。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当今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实现学生自主发展、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目前初中生的美术自主学习能力与新课程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一些老师单纯注重技法的教学,忽视学生主体意识和情感,不曾给学生空间和时间开展自主学习,压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致使他们缺乏上进的动力和学习的积极性,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美术学习。针对这种现实,亟需教师丰富教学观念,拓展教学方式方法,高扬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内在动力。在众多的教学方式方法中,自主学习方式就是就是其中之一,将之运用于初中美术教学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美术教学的现状,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益。 二、为学生创建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学习知识必要条件。教师必须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意愿、需要和价值观,形成关系融洽、情感自然的学习情景。最重要的是,课堂上应充分发扬民主,使学生在宽松和谐氛围中大胆探索,敢于突破,提高能力。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能支持学生标新立异、偏离常规的思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在这样的气氛中,学生才能自由自在地、轻松愉快地自学探究、自主创造。 三、教师应把以往的教学“灌输”转变为“交流” 过去有些人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书非常“认真”,把课堂教学当成只传授知识的场所,没有做到教书育人、培养才干、开发智力,而是教法简单化,教师讲、学生听,墨守陈规,致使学生思想僵化,不开窍,失去兴趣,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所以,课堂教学方法必须改革,即变“灌输”为“交流”,让学生去交流、去探求、去发现。所谓交流,意味着交流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学生可以与心灵交流,可以与作品交流,可以与他人交流。当学生有学习需要时,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达到学习的目的,教师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也不是知识的占有者,学生不必等着教师的传授、灌输。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 四、掌握美术基础知识,练好基本技能 只有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了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后,才能为学生美术的创新能力提供宽阔的思路。因此,美术教学要系统地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掌握绘画、工艺和美术欣赏的基础知识。教师要注意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这才有利于学生今后知识的扩展。基本技能包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想象、思维、着色等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绘画造型、布局及简单的工艺操作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教师要组织学生多练脑和练笔,如经常根据一幅作品让学生思考构思、布局、设色等,经常画一些简单的物体,这些物体或重在立意,或重在构思,或重在设色,或重在布局等。以强化和提高熟练程度,为创新作好铺垫。 现代教育给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创新,发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并善于向学生学习,学生身上潜藏着巨大的创造力,破除惟我独尊、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日积月累地进行创新教育,一定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选择,张扬学生的个性,热爱和关注学生,注意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 总之,培养富有创造力的学生,就必须有创造型的教师。教师应做到“创造性施教”,学生尝试创造性学习,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美术教师应在美术课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教育功能,使每节美术课都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摘要: 创新思维的培养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必须认真探索,积极研究,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本文从体育教育观念转变、学生、教师的创新能力进行探讨。 关键词: 体育教学;创新能力 1体育创新能力的概念 早在二十世纪初,就有人提出“创新”这一概念,当时主要是经济学家从技术应用的这一角度提出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而不断扩展和深化。创新包括新的发现发明,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和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等一切新要求,体育创新能力是指创造性地运用已掌握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本领,是体育能力的高级表现形式。体育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技能的培养、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 2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转变体育教育观念 2.1体育教育观念的转变 现代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对21世纪的体育教学影响极大。从以“教材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式教学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本主义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首先要转变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新的课程标准给予了教师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不要固守竞技体育的范畴,应该求新、求异、求变。教育教学中,要对传统的体育教学采取“扬弃”的态度,用现代体育教育理念,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材内容,体育教学评价标准进行改革与创新,以培养勇于探索,敢于竞争,善于协作并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发展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2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有创造性思维 第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要展开“幻想”的翅膀。 第二,培养发散思维是指倘若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那就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思考的方向往外散发,找出适当的答案越多越好,而不是只找一个正确的答案。人在这种思维中,可以左冲右突,在所适合的各种答案中充分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性成分。 第三,发展直觉思维是指不经过一步一步分析而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直觉思维在学习过程中,有时表现为提出怪问题,有时表现为大胆的猜想,有时表现为一种应急性的回答,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当这些想象纷至沓来的时候,可千万别怠慢了它们。第四,培养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第五,培养强烈的求知欲,青年人求知欲最强,然而,若不加以有意识地转移到发展智力,追求到科学上去,就会自然萎缩。 3.1要善于激发学生对体育内容的兴趣 ①趣味性,即对现行的那些单调、枯燥、重复的教材进行适当改编,使之体现游戏性、竞争性和适当的惊险性。 ②艰难性,教材有适当难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智力发展。在教材的处理上,要让每堂课内容都具有一定的'难度。 ③教学中的不同情景,会促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学习感情,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对场地、器材进行科学安排,并利用色彩、音乐伴奏等创造一种情景交融,具有强烈感染力的学习环境。 3.2重视发展学生的观察力 在发展学生观察力时: 第一,做好观察前的准备。在要求学生观察前,教师首先通过讲解、示范或录像等手段,让学生对动作有一般了解,并注意让学生明确观察前的目的和任务。 第二,要让学生有计划、有选择、有重点的观察。教师在让学生观察示范动作前要提醒学生,按照动作的先后顺序、节奏、运动轨迹等;重点观察什么动作、什么部位,特别是要求学生注意某个部位动作时更应如此。 第三,观察时要教会学生选择合理的位置。观察时如果选择的位置和角度有所不同,观察的效果也就不同。总之,观察所选择的位置,一定要清楚地看到动作完成的整个过程和重点环节。 3.3注重学生的质疑思辨能力 创新意识最基本的态度就是质疑。陶行知先生说“:动手不动脑,早晚被打倒,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这就说明思考的重要性。不会提问就意味着不会创造,因为任何创造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提出问题,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 3.4构建有利于师生参与创新的课程环境 培养学生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活动,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展现情景,以图画、录音、录像、多媒体再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情景,以语言描述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情趣,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3.5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 现代社会科学在不断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教师的工作不是简单的劳动,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教师首先必须富有创新精神,成为一个具有创造力、具有创新思维,且想象力丰富的人,他能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学习掌握新的教学模式与组织形式,确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和科学体系。其次教师应拥有广博的和前沿性的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科知识,这样才能保证体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触类旁通。结合自己的专业需要,在提高自己专业技能的同时,尽可能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形成复合型知识结构。 总之,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我们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基础。在体育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条件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拓展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对技能的掌握与创新。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为此在教学中利用体育教学的优势,因材施教,多渠道多层次的启发学生的思想,塑造创新意识,开发创新潜能,使他们的创新能力逐步得以培养。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转变观念、持之以恒地探究体育教育的规律和创新教材教法,才能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体育人才。 参考文献: [1]曲宗湖.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76-179. [2]曹声平.论体育教育中创造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Z].2000(5). [3]范军平.创新教育与体育教学[J].体育函授通讯,(1):91-92. [4]曾琴.论学生创新的能力的培养.中华教育与教学实践2000,(下). [5]许德顺.体育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体育学刊,2002,(6):100-101. [6]陈小蓉.体育创新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4.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艰巨任务,本文从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新课程改革中一直关注的问题。作为语文教师,应注意在语文教学中,探索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一、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过去的教学,大多是刻板的“我灌输,你接纳”的教学方式。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未曾听说有人反对“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但在实施时,这原则却只剩下“教为主导”或变成“教为主宰”。不少教师在课上还是自始至终担当“主演”的角色,学生只是“听众”而已,偶尔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要一些学生“参演”,也只是找一些优秀学生发发言,当当“配角”而已。事实证明这种教学关系收到的成效微乎其微。创新教学迫切需要有新的、更有效的“教与学的关系”的存在。“问题”教育就是创新意识培养的一种典型的教学形式,也能有效改善“教与学的关系”。 现代教育组织形式是强调建立以“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结构,现代教育更突出问题取向的方式。“问题”是学习知识的前导,一切知识的积累都是因为解答了问题。学问,既学又问。学,是学习知识;问,是探索知识。要改变学生光学不问,光学少问的现象。 要把没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的学生;学生越能把老师问倒,越说明老师教学的成功。一个爱问的学生,是好学生;一个常问的学生,是更好的学生;一个问得刁钻的学生是最好的学生。一个老师面对大胆提问、善于提问的学生,他敢有丝毫的懈怠吗?所以,每节课前都设置问题,让学生为课上的“头脑风暴”等创新意识的训练做充分的资料准备。在课堂上,学生汇报自己思想的闪光点,发射性的思维。遇到的问题,老师与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启发,思想的相互碰撞,形成争鸣的局面,然后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了开放型课程的教学。分析、解决问题是学习,发现问题是更重要的学习,没有问题就没有创造。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主张教育应“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方法,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如果只是能够发现问题,却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不够的。解决问题要靠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只是提出问题,把解决问题交给老师的学生不是好学生,也没有达到培养学生的教育目的。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在作品的反复修改和完善的过程中,来源于社会实践。学生创新思维在人类的创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创新活动中的一种特殊的高级思维形式,通过这种思维,人们可以在事物的现状和科学的现有成果基础上,揭示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特征及其规律性,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并使认知超出现有水平,从而达到探索未知,创造新知的境界。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如成就性需要、情感性需要、创造性需要等等。在满足学生需要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把它作为一项经常性的任务。 例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的学习中,安排学生提出问题,有“地震逃生方法?”“怎样震后救援?”“最爱你的人是谁?”“在地震中应该注意什么事项?” 等问题,在问题一个一个解决的过程中,我看到孩子们泪光闪闪,他们感受到了伟大的父爱,而且提高了应付突发灾难的方法和技巧。使课堂变成学生燃烧激情、释放才智、拓展思维、彰显个性的探究平台,既满足了学生的孝敬、回报父爱心理需要,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实践证明,在课教学中尝试欣赏活动,用探究式教学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其封存的联想,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让学生在欣赏中发现、“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尝试成功的体验和乐趣中探究知识、创新思维、拓展能力。 因此,在新时期,语文教学应该更加关注学生个性和内心、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基础教学上转变思路,由基础性教学向创作性教学转变,促进互动式教学的建立;加深对现当代语文的了解,吸收其优点引入语文教学中,以补充教学中的不足,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效能,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创新思维的发展不仅和智力因素有关,而且和一系列非智力因素和个性特征有密切的联系。研究表明:有创造力的儿童富有责任感、热情、有毅力、勤奋、富于想象,依赖性小,喜欢自学,勇于克服困难,好冒险,有强烈的好奇心;能自我观察,有较强的独立性,兴趣广泛,爱好沉思,不肓从等。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各不相同,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结合教学实际,注重学生的个性,加强学生独立性、勤奋、自信和持之以恒等优良个性特征的培养。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我们要从根本上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在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从三方面阐述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培养新型创新人才,变得尤为重要。目前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妨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的学生缺少的不是知识,也不是刻苦的精神,而是创新的能力,通俗地讲,也就是一种无中生有的意识和能力。为了培养新时代的科技人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理应承担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弘扬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引进和发展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在物理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改革实验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不是知识,而是需要不断培养和完善的一种素养。它是从小学、中学乃至大学一直都要进行的一种系统工程。它贯穿整个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我们不但要教学生知识、教他们如何做人,还要培养他们踏踏实实的工作态度,坚实的理论基础,对新事物的浓厚兴趣,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强烈的改变现状的动机。结合新时代的特点,创新人才还必须具备团结协作的能力。而所有这一切都要求培养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兴趣,让他们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将学习作为一种活动而不是任务,去主动参与,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 学校教育是一种最重要的教育形式,它将极大地影响一个人的发展。教育部颁发了新的课程计划,并相应改变了考核评价机制,旨在给学生松绑,给中学教育松绑,力求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完整,个性更能得到充分发挥,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当然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把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渗透到各教学环节中去。 1设疑 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课堂上教师要先提出经过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必然会活跃起来,注意力必然高度集中。宋代教育家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说明,疑问是长进之母,使学生沿着“波浪式”的思维路线前进。根据教材的逻辑关系,可以把讲授内容组织成环环相扣、发人深省的“问题链条”提出来,让学生回答,从而不断地诱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当学生把这一“问题链条”回答清楚,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很容易地接受了知识。这一连串的问题也可以由教师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只是为了向学生提供思维线索,指出思维方向。 2纠错 对于学生反复出现的错误,教师常常针对学生认识上的片面性和肤浅性,有意识地让学生在“理直气壮的正确答案中”暴露问题,“碰壁”和“跌跤”。然后用事实让学生恍然大悟,再启发学生悟出其中道理,从而给学生造成强烈的印象,甚至终生难忘。纠正学生常犯的顽固性错误,澄清似是而非的问题。用正反启发往往能收到立杆见影的效果。 举例:有效数字 教师:我用最小刻度是分米的直尺测量出讲桌的长度是9.8分米。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在黑板上将这一数据分别用千米、米、厘米和毫米表示出来。 学生:9.8分米=0.00098千米=0.98米=98厘米=980毫米 教师:他做的.对不对?你们也是这样做的吗?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对。 分析:只有像上面这样问题暴露得越充分,解决得才越彻底。 这时教师在前面三个等号处画“√”,在最后一个等号980毫米处画“×”。于是,全班哗然。 教师启发学生悟出其中道理:9.8分米中的8是最后一位数字,这说明它是一位估计值。而980毫米中的8却是百分之百的精确值,而末位的0是估计值。这样,就使8从不可靠数字变成了可靠数字,从而错误地表现了这把尺子的准确度。怎样才能既正确地反映测量仪器的准确度,又正确地表示测量数据的量值呢?用有效数字就能正确地处理这一矛盾。 正确的写法是9.8分米=9.8×102毫米。 3实验 物理是以实验为本的学科。实验对物理学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极为重要,尤其是高中物理教学几乎每一步都孕育着实验过程。无论是加大课堂容量还是培养形象思维和创新能力,都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演示实验中就要紧紧抓住具体的“物”与抽象的“理”的内在联系,以揭示“物”中的“理”。因此,每做一个演示实验,都要求学生弄清楚以下三个问题: (1)仔细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 (2)认真分析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3)从这些问题中如何归纳得出正确结论? 举例:在讲“弹力”这节课时,教材中分析放在桌子上的书会受到向上的弹力作用,原因是桌子发生了微小的形变。但这种微小的形变学生用肉眼是看不到的。那么怎样使学生相信这个微小形变的存在呢?老师拿一个一尺左右的竹片,用手压弯,这个形变很明显。让竹片恢复原状,再往竹片上放一个小铁车,由于重力的作用,学生能看到竹片发生了形变。拿下铁车问学生,若竹片上落一只苍蝇呢?学生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也会发生形变。这时得出结论:形变有的是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但它又确实存在。 通过实验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对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和细致分析。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4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 要培养创新能力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媒体也很重要。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提高教学效率,而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能刺激学生各种感官,激发学习的兴趣。如电视和录像能增加学生的见闻;互联网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获取知识的渠道;电脑动画可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形象;投影仪、视频展台能增加可视性。现代化的战争不能靠小米加步枪,现代化的教学也不能仅依赖黑板和粉笔。 创新是以知识为基础,需要为动力,多种能力的综合为前提的实践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共同参与。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研究学生,务实工作,并根据学生的需要改进教法,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 摘 要: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体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提高,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关键词:体育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方法 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他不仅与学校的其他课程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体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提高,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现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对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作如下阐述。 一、体育教学中创新教育首先要注重智力的开发 人的智力发展主要依靠智育来完成,但人体智力器官的机能发育却有赖于体育活动。在教学中可利用图解观察,练习中因势利导,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要让学生了解如何跑得快、跳得高,应懂得人体运动的规律和形体结构,使学生选择跑、跳的最合理姿势和用力方法。教师在讲解示范时,亦可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从而获得学习上由体育到智育的迁移。学生学习知识,除了依靠注意力、记忆力等智力因素外,还受到兴趣、情感、动机、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同样重要。 二、创新教育要多样化 1、强调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体育教学有集体教学、分段教学、循环教学、提示教学、电化教学、分组考核、小组创编队形以及理论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 2、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可接受性。新课改中,体育教学内容从“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向“以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经验为中心”转移,这并不意味着对运动技术教学的否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将根据社会体育的发展、学生个体的需要及学校的教学条件进行调整,内容的广度将拓宽,包括理论、技术、保健、素质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我们在课堂上就要注意授课内容的可接受性,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实用性,以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地投入课堂,发展创新思维。 三、创新教育要加强自主性教学 体育教学的要素有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组织、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以及场地器材等。这些要素之间,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每一种要素的变化都影响着其他要素的变化。因此,要使体育创新教育获得最大效益,必须从整体观点出发,把握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之间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意识,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喜欢学生顺从一点,学生越顺从、越听话越好。实际上,顺从和不顺从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在创造性领域里往往具有一种不顺从和不随俗的特点。我们应辩证地去看待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独立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获取知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就是看是否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使学生做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是否有利于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创新精神与能力,并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来实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陈腐论调至今仍有着很大的市场,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关系。教师不再是领导者而是指导者,是学生人格上平等的朋友。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创立能时时处处激发起学生创造的兴趣,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3、处理好知识与身体活动的关系。体育教学的基本特性是身体活动,这是体育教学的特殊性。首先,体育教学以身体活动为主,活动量和生理负荷是显而易见的,但身体活动同时还兼有传授知识、发展技能、体验情感等作用。因此,创新教育应以运动负荷量、知识的信息量、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的量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其次,学生的进步还表现在所学技术难度的不断提高及感受——理解——创造的思维前进上。再者,身高、体重、肌肉类型及神经类型的不同对于运动技能掌握的影响很明显,体育课中的个体差异大于文化课中的个体差异。因此,创新教育在内容、难度、量和学习方法等方面要给学生选择的权利。 总之,创新教育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创新精神为核心,重点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习惯、基本的独立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体育教学同样能利用自身的独特性为这一宏伟目标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北京教育,,05。 2、《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北京教育,2000,08。 3、《培养创新精神——素质教育的核心》.山东教育科研,2000,064。 4、《创新教育与教师观念更新》.探索与求是,2000,04。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论文 阅读是人们获得信息的一种工具,数学阅读是通过阅读获得数学信息,再对数学信息进行分类、加工等,从而获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能力,提升自身的数学修养,反过来更好地运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意识、数学的方法去探索世界。数学阅读能力是数学其它能力的起点、基础。因此,研究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摆在每个数学教师面前的课题,也成了数学界的热门话题。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要研究的问题很多,诸如数学阅读与他科阅读的异同点,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如何恰巧地应用那些心理理论、教育理论和认知理论,使数学阅读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等。笔者仅从在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谈一谈个人的收获与体会。 一、概读、体验情景 不同的实际问题有不同的实际背景。概读中如果安排学生体验一下该问题的情景环节,体验往往与联想、想象交织在一起,如读后要学生想象一下:该问题是怎样一幅情节生动的人物故事画,或是怎样一幅俊秀的山水写意图,或是怎样一首动人心肠的优美诗句。经过这样的体验、欣赏,便可激发起学生对该问题的兴趣,进而增强学生立志、发愤解决问题的信心和意志。这一环节要把握好度,防止过度,影响学生数学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因为此时的体验欣赏并不是文学的`欣赏,不是目的,只是为解决问题所做的一个情感准备,是一种助推器。如例一:公元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其震级之高,破坏力之大均为历史罕见。震后国家防震局准备在汶川再建一个地震观测站C,地址C是在一个三角形区域的一条马路ON上,在这个三角形区域的一条马路OM和另一条马路MN上原有一个地震观测站A和地震研究所B。为了节约人力、物力,尽量让两站一所资源共享,准备新建的观测站C应建在ON的什么位置。 (1)A、B到C的距离相等。 (2)A、B到C的距离之差最大。 (3)A、B、C三地的距离之和最短 ? 解决这个问题时,就要安排学生阅读后体验联想一下汶川地震发生的悲惨情景,国际国内志愿着救灾的感人故事和此刻中国人民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等。这样的铺陈,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了精神动力。 二、细读建立数学模型 细读这一过程要在老师的指导和参与下阅读,要将读与思结合,经历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这里“伪”“粗”指问题的背景,问题的载体。不同的数学模型有不同的背景,就是同一数学模型也有不同的载体,不同的呈现形式。这里的“真”“精”指的是该问题涉及的数学过程,数学术语,数量关系等,这些才是我们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材料,研究的核心。然后确立可建立的数学模型是统计模型,概率模型,函数模型,方程不等式模型或是某类几何模型。然后回忆该类数学模型的相关知识,为解决问题做好了物质准备。 三、析读明晰数量关系 析读这一阶段,教师先要简介一些呈现数量关系的方式:有显性方式。如材料中的“和”“差”“倍”“份”等关键字眼,也有隐性方式。这一阶段的教学除了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更要很好地促使学生发挥合作交流的效能,防止老师过快给出结论,要给学生给足动手、动脑、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在他们自主探索,亲身体验,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自己遇到的困惑,分享个人与他人的成果,在这一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迁移、内化、叹服直至感到豁然开朗,这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新境界,这一过程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不仅学生数学能力会得到质的提升,甚至对促进学生人的发展都具有战略意义,尤其不要悲叹,启而不发,还要允许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迷路、挫折,甚至是失败,这些都是学生生存、成长、发展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失败也是一笔财富,这笔财富可能是对他们终生受益的东西,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 四、研读探究解法 这一阶段是在解读明晰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数学解答的过程,也就是将数学模型具体化形式化的过程。因此,这一阶段要在前阶段交流成果的基础独立完成解答过程,在解答过程出现问题、疑惑时,再进行阅读,寻找病因和解答方法,即动手做数学的过程。 五、复读得到迁移升华 当所研究的问题获得解决后,学生有一种轻松、愉悦的心理外溢,这时教师可顺势提出,冷静回顾探索的过程能否寻求更大的满足,让学生思考交流。这一过程不是同学的重读,而是从该问题中跳出来,从高处回看,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思维定势,使解决问题的各种综合能力得到提升,要提升这一阶段的质量,教师的确要真正做个有心人,勤于思索、勤于总结、勤于与学生交流,才会打开学生的发动机。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数学阅读能力,是其它环节中数学问题能力的最高体现,这一阶段中数学阅读能力的提升则会直接导致学生其它数学能力的突飞猛进。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个人觉得要力争做好五个结合,即读与体验结合,在读中体验,在体验中阅读,为解决问题提供精神动力;读与思结合,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读则殆。在读中思索如何建立模型,在建模中审慎阅读。为解决问题提供物质储备;读与交流结合,在读后交流,交流中阅读,在交流中探求数量关系,为解决问题架设桥梁;读与做结合,在阅读后赏识如何做题,在做题中重新阅读,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读与反思结合,在问题解决后反思,在反思后重新阅读,以求得自身数学素养的大幅度提升,使数学学习进入到“柳暗花明”的境界。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读书能力的探讨论文 [摘要]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读书能力:一是先钻进去,把书读厚。二是再跳出来,把书读薄。三是复习、巩固、回味、加深。四是培养读书能力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数学教学 培养 读书能力 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中学教师来说是多方面的。但是抓好读书能力和研究(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带有根本性的。谈到对于学生读书能力的培养,很多名家各有论述。我们是教数学的,华罗庚教授谈读书的两句话给我们的印象很深。他说:先“钻进去,把书读厚”,再“跳出来,把书读薄”。我们力图使这两句话具体化。 一、先钻进去,把书读厚 学生在读数学课本的时候,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浮在面上钻不进去。读书粗枝大叶,不求甚解;不会深入思考,提不出问题。教师怎样引导他们呢?首要的是教会他们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在思考中占有突出的位置,它既是初步思考的结果,又是进一步深入思考的前提。把书读“厚”的过程正是在一系列问题的不断提出又不断解决的过程中实现的。 在读书的进程中,当扫除了一般性的障碍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五个方面去思考和提问题: 1.深的方面,就是抓概念、原理等的实质。 2.广的方面,就是抓概念、定理、法则等能不能做出推论或推广。 3.纵的方面,就是抓概念和原理等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基础知识之间的来龙去脉。 4.横的方面,就是抓平行概念(或性质等)之间的联系。 5.用的方面,就是抓概念、原理等有什么用途以及在应用中要注意的问题。 以上五个方面,关键是“深”字。深入钻研的程度决定了广、纵、横、用的水平。这样教学的效果,使学生初步养成深入钻研问题的兴趣和习惯。他们不再满足于对课文的一般理解,而是总想钻得深透些。 二、再跳出来,把书读薄 书越读越厚,认识越来越深广,这是读书进程的第一阶段,或称分析阶段。这时所获得的知识虽然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还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读书还有待于发展到归纳总结阶段,或称综合阶段,很多课本的章末小结就属于这方面的内容。但是,我们所说的归纳总结是着力于探索揭示本章的概念和原理等之间的“纵、横”联系。 三、复习、巩固、回味、加深 教师可要求学生逐步学会按下面的步骤复习: 1.回忆每章教材结构是怎样建立的。通过回忆既温习了局部,又胸有全局,更突出了知识之间的在联系。这是复习数学的根本。 2.学会运用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提高解题的能力。学生习惯于记住例题的类型去作习题。教师应要求学生遇到问题联想理论,站在理论之上分析问题。 3.学会总结解题的经验。对于典型习题,做后要养成总结经验的习惯:什么是决定性的一步?什么是主要困难?在解题中暴露出在知识上或思路⊥的弱点或不足?解法是否可以改进?是否还有别的解法?条件中哪些是本质性的'?哪些是非本质性的?能否把这个题目做出推广从而发现同类问题的一般解法?这样做的好处是加深了对题目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有效地提高了解题能力。这是从题海中解放出来的有效措施。 4.做错了题一定要找出原因。教师应要求学生回到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理解以及基本的运算、绘图上。 5.做章末解题小结。教师在一章教学之后,应要求学生把本章分散做过的习题进行一次系统的分类,总结出每一类题目的解法和技巧。而且把它们上升到理论。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培养读书能力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几个问题 1.在教学内容上,要把知识教学和认识论、方法论教学相结合。具体地讲,就是根据教学的不同内容和不同阶段,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某个方面的认识论、方法论的教育。 (1)逻辑知识的教育。逻辑知识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是众人皆知的。教学中对学生迸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必须和逻辑知识的教育相结合。(2)变换角度看问题的教育。从新的角度看原来的问题或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问题,会使人思想活跃,思路宽阔,具有较强的思维选择性。教学中既介绍前人运用这种思维方法在数学史上所取得的光辉成就,又引导学生在今天的数学学习中有意识地效仿运用。例如,在学习函数时,反复运用数与形这两个侧面互相联系、互相启发、互相渗透、互相验证的方法等等。(3)科学的演绎体系的教育。科学演绎体系对数学发展的作用越来越被数学教育工作者所公认。教师既讲数学发展史,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加深理解。例如对于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都要求学生发掘、整理它的演绎体系。上面提到的对全章教材结构的总结,就是演绎体系的形象描述。(4)归纳与类比的教育。归纳与类比是人们向知识新领域探索的重要手段。对中学生进行这种教育,培养这种能力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5)辩证唯物论认识论的教育。这种教育必须贯穿在每个单元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必须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2.在教学进程上,一般应先见森林(或树木)后看树木(或森林)。处理好知识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一个学科要这样做,一个单元也应如此。更重要的是,这样做把问题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揭示出来,诱导学生去思考,去钻研,去探索,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在教学形式上,把读书和研究(创造)相结合。在某种意义上讲,读书是研究(创造)的基础和前提;研究(创造)是读书进程的继续和发展。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使读书趋向更高更深的阶段。我们进行了如下的探索: (1)在读书中引导学生狠抓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使读书和研究(创造)有机地结合起来。 (2)在读书中引导学生模拟科研人员发现真理的某些过程,是读书和研究(创造)相结合。 教师在教学新课时,尽力捕捉时机,有计划地安排必要的探索内容,引导学生把读书和研究(创造)相结合。由于思维的主体是学生,他们亲身经历了发现真理的某些过程,所以不仅对知识的来龙去脉感受亲切深刻,而且分享到做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的喜悦。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对培养学生的研究(创造)才能是十分有益的。篇4: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
篇5: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
篇6: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篇7: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
篇8: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
篇9: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
篇10:在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11: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
篇12: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论文
篇13: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读书能力的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