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学论文 > 语文教学论文 > 中学语文教材评价标准的探讨教育论文

中学语文教材评价标准的探讨教育论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语文教材评价标准的探讨教育论文,本文共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学语文教材评价标准的探讨教育论文

篇1:中学语文教材评价标准的探讨教育论文

中学语文教材评价标准的探讨教育论文

一、中学语文教材评价标准问题的提出

中学语文教材是根据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的供学校对中学生进行语文教学的基本材料。广义的教材包 括教科书、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和有关音像资料;狭义的教材即教科书,通称课本。由于教科书是教材的 主体和核心部分,本文所说教材仅为中学语文教科书。我们认为,探讨中学语文教材评价标准,是一项重要而 迫切的工作。

(一)是教材评价工作本身的需要。我国从19独立设置语文学科至今,中学语文教材已有数十种 之多,每一种教材的产生、使用和终止,实质上都是一个评价过程。这些年来,教材评价的做法虽然不尽相同 ,但主要是经验性评价,既缺乏科学的评价理论指导,也没有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规范化的评价方法,因而评价 工作尚有不少误区。

(二)是教材建设的需要。评价是教材演进的动力源。要搞好中学语文教材建设,就一定要充分发挥评价 的诊断、监督、调控和动力作用,就必须以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而首先是要 解决好评价标准问题。若对教材好与不好的标准就没弄清楚,教材建设则可能是句空话。

(三)是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需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课题甚多,但归纳起来无外乎教学思想、教材和教 学方法三大方面。而教学思想要通过教材去体现,教学方法会受到教材的制约。所以,很多人深有感叹:用低 效率的教材想教出高的质量,简直是带着镣铐跳舞!教材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这种举足轻重的地位已足见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急需科学的教材评价标准。

(四)是教师正确把握教材的需要。语文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透彻领会教材,正确把握编写意图,还 要明白教材的不足之处。这比单纯的理解教材内容的要求要高得多,参与其中的应该有教师对教材的科学评价 。而按什么标准来评价摆在自己面前的教材,这正是许多中学语文教师的困惑。

二、确定中学语文教材评价标准的依据

中学语文教材评价标准是人们用以评价教材的价值尺度。没有这种尺度,评价活动就无法进行。要使评价 具有科学性,确定评价标准就必须依据如下要求:

(一)要体现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的统一。这里的主体尺度就是评价主体的价值标准,即社会和中学生对 语文教材的需要或借以追求的利益;客体尺度指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体系和教材编写的规律性。其一,教材是为 满足中学语文教学需要而编写的,它能否满足和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这种需要,应是确定其评价标准的最重要 的客观基础。教材的职能、结构和效能,决不应该是教材编写者主观臆测的产物;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语文素 质和社会对中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才是教材编写的出发点与归宿。其二,尽管社会和中学生的需要是确定教 材评价标准的根本依据,但这一根本依据又得符合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体系和教材编写的规律。倘若中学语文教 材能深刻反映语文学科的规律,具有科学、合理的结构,那么它就能更充分的满足主体的需要和利益。

(二)要反映社会和学生的双重需要。既然评价标准应反映中学语文教材的价值,它就得全面反映社会和 学生两个方面对教材的客观需要,正确体现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首先,评价标准要全面反映社会和学生 对语文教材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广泛的社会生活对中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要求,二是 高一级学校对学生语文基础的要求。中学生对教材的需要也表现为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能 力的个体成长需要,二是个体参与广泛的社会生活(包括就业)的需要。其二,评价标准要正确反映社会和学 生需要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从统一性来说,社会和学生需要由于焦点上的一致,如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形 成基本的语文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等,因而不仅社会需要和学生需要能在同一教材中得到满足,而且还 能相互促进。但是,在教材中必须体现的社会需要并非与所有中学生的需要完全一致,如思想教育等,那么确 定评价标准就应考虑,教材能否促进社会需要内化为学生的需要,能否使学生个体发展需要升华为社会的需要 。

(三)要坚持标准来自实践并受实践检验。评价标准的表现形式是理性的,但它应该来自中学语文教材实 施和评价实践,没有实践作基础的评价标准是不可靠的。既定标准是否可靠和可靠程度有多大,也得通过实践 的鉴别才能确知。实践的评价才是具有最高权威的评价。

三、中学语文教材评价标准的基本框架

探求确定中学语文教材评价标准的客观依据,目的在于解决评价标准构成问题。要把对依据的认识转化评 价标准,须经过必要的中间环节,即恰当的研究方法和表述方法。我们在对中学语文教材诸多方面的价值需要 考察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最能反映主体需要的评价标准,其基本框架如下:

(一)中学语文教材评价的职能标准。

中学语文教材评价的职能标准是判断教材能否满足和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主体需要的尺度,即教材能否实现 和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它在中学育人总目标中特定职能的标准。教材只有正确体现了课程计划、教学大纲中所规 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原则,才可能成为师生教好、学好语文的正确依据和可靠凭借,否 则它就不是好教材。在评价中,重点考察目标、内容和活动三个方面。

1、是否正确体现了中学语文学科的育人目标。包括:①知识教学指标;②技能训练指标;③能力培养指 标;④思想品德教育指标;⑤审美教育指标。

2、是否选择了恰当的育人内容。包括:①是否选择了精要、好懂、有用的语文基础知识;②是否选择了 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课文及具有范例性的阅读训练材料;③是否选择了指导性强的写作训练材料;④是否选 择了实践性强的听话训练材料;⑤是否选择了实践性强的说话训练材料。

3、是否科学设计了语文学习活动。包括:①语文基础知识学习活动设计是否科学;②阅读活动设计是否 科学;③写作活动设计是否科学;④听话活动设计是否科学;⑤说话活动设计是否科学;⑥综合学习活动设计 是否科学。

(二)中学语文教材评价的结构标准。

中学语文教材的结构应该是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生语文学习规律的综合体现。结构标准是评判教学内容的组 织结构的价值尺度,主要包括教材的内在结构和外显结构两个方面的价值。

1、内在结构是否科学。包括:①教材内容中是否形成了平行发展的语文知识线、语文技能线、语文能力 线,以及横向穿插于这三条线之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线和审美教育线;②在知识、技能、能力三线中,是否以知 识为基础、技能为中介、能力为主导。

2、外显结构是否科学。包括:①全套教材是否具有整体性;②教学阶段划分是否恰当;③单元组合与编 排是否合理;④注释、插图、附录等辅助成分是否精当。

(三)中学语文教材评价的效能标准。

中学语文教材的职能、结构最终要在效能上体现出来。效能标准是衡量教材在实际运用中已经产生或将会 产生的效果和效率的标尺,是由教学实践结果来判定教材能否满足和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主体需要的价值尺度 。

1、教材的效果好不好。中学语文教材的效果,是指在教学条件基本理想状态下,所评教材对中学生掌握 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读写听说能力与发展智力、陶冶思想品德、培养审美水平等方面所发挥的实际作用和达成 度。在评价中应着重考察以下三个方面:①教材是否适合教学,保证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学习语文 的良好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②教材能否促进绝大多数学生在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方面达到大 纲所规定的基本要求;③教材能否促使绝大多数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和能力得到协调发展。

2、教材的效率高不高。中学语文教材的效率,是指受教材影响和支配的语文教学活动的“投入”与“产 出”之比,即由教材内容是否精心选择和优化组合而导致的教学时间、精力投入的量与学生学习效果中所蕴含 的质的比率。在评价中应着重考察以下三个方面:①教学内容的起点、梯度和终点是否适合中学生的心理水平、已有知识基础和发展可能;②所选取的教学内容在实现语文教学目的、要求方面是否具有范例性和适宜性; ③教材是否有利于知识掌握与能力训练、教读与自读、阅读与写作、课内语文学习与课外语文学习、学习语文 与语文运用的紧密结合。

四、中学语文教材评价标准的两点说明

(一)中学语文教材评价的三条标准各有独特作用,职能标准着眼于评价教材对社会和中学生施加了什么 样的教育影响,结构标准着重从教学内容组织上评价教材,效能标准重在评价教材的实际效果和效率;但是, 我们应该看到它们是具有统一性的,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价中学语文教材是否满足主体需要和满足的程度 ,价值问题是贯穿在三条评价标准中的一条红线。抓住了价值问题,就能够把握它们的统一性。

(二)中学语文教材的评价标准各有三级指标,评价者在评价操作时,应对第三级指标逐项严格考察,审 慎判定A、B、C、D等级,若有一项为B、C、D等,该套教材综合等级则为B、C、D等。A等为好;B等为基本可用 ,但应修订得更好;C等为修改后才可用;D等为不可用,且无修订价值。

篇2:中学语文教材评价标准的探讨

关于中学语文教材评价标准的探讨

一、中学语文教材评价标准问题的提出

中学语文教材是根据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的供学校对中学生进行语文教学的基

本材料。广义的教材包括教科书、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和有关音像资料;狭义的教

材即教科书,通称课本。由于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和核心部分,本文所说教材仅为中学

语文教科书。我们认为,探讨中学语文教材评价标准,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工作。

(一)是教材评价工作本身的需要。我国从1903年独立设置语文学科至今,中

学语文教材已有数十种之多,每一种教材的产生、使用和终止,实质上都是一个评价过

程。这些年来,教材评价的做法虽然不尽相同,但主要是经验性评价,既缺乏科学的评

价理论指导,也没有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规范化的评价方法,因而评价工作尚有不少误区

(二)是教材建设的需要。评价是教材演进的动力源。要搞好中学语文教材建设,

就一定要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监督、调控和动力作用,就必须以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

论为指导,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而首先是要解决好评价标准问题。若对教材好与不好

的标准就没弄清楚,教材建设则可能是句空话。

(三)是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需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课题甚多,但归纳起来无外

乎教学思想、教材和教学方法三大方面。而教学思想要通过教材去体现,教学方法会受

到教材的制约。所以,很多人深有感叹:用低效率的教材想教出高的质量,简直是带着

镣铐跳舞!教材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这种举足轻重的地位已足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

急需科学的教材评价标准。

(四)是教师正确把握教材的需要。语文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透彻领会教材,

正确把握编写意图,还要明白教材的不足之处。这比单纯的理解教材内容的要求要高得

多,参与其中的应该有教师对教材的科学评价。而按什么标准来评价摆在自己面前的教

材,这正是许多中学语文教师的困惑。

二、确定中学语文教材评价标准的依据

中学语文教材评价标准是人们用以评价教材的价值尺度。没有这种尺度,评价活动

就无法进行。要使评价具有科学性,确定评价标准就必须依据如下要求:

(一)要体现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的统一。这里的主体尺度就是评价主体的价值标

准,即社会和中学生对语文教材的需要或借以追求的利益;客体尺度指中学语文学科知

识体系和教材编写的规律性。其一,教材是为满足中学语文教学需要而编写的,它能否

满足和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这种需要,应是确定其评价标准的最重要的客观基础。教材

的职能、结构和效能,决不应该是教材编写者主观臆测的产物;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语

文素质和社会对中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才是教材编写的出发点与归宿。其二,尽管社

会和中学生的需要是确定教材评价标准的根本依据,但这一根本依据又得符合中学语文

学科知识体系和教材编写的规律。倘若中学语文教材能深刻反映语文学科的规律,具有

科学、合理的结构,那么它就能更充分的满足主体的需要和利益。

(二)要反映社会和学生的双重需要。既然评价标准应反映中学语文教材的价值,

它就得全面反映社会和学生两个方面对教材的客观需要,正确体现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

关系。首先,评价标准要全面反映社会和学生对语文教材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主要表现

在两方面:一是广泛的社会生活对中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要求,二是高一级学校对学生

语文基础的要求。中学生对教材的需要也表现为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提高理解和运用语

言能力的个体成长需要,二是个体参与广泛的社会生活(包括就业)的需要。其二,评

价标准要正确反映社会和学生需要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从统一性来说,社会和学生需

要由于焦点上的一致,如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形成基本的语文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

习惯等,因而不仅社会需要和学生需要能在同一教材中得到满足,而且还能相互促进。

但是,在教材中必须体现的社会需要并非与所有中学生的需要完全一致,如思想教育等

,那么确定评价标准就应考虑,教材能否促进社会需要内化为学生的需要,能否使学生

个体发展需要升华为社会的需要。

(三)要坚持标准来自实践并受实践检验。评价标准的表现形式是理性的,但它应

该来自中学语文教材实施和评价实践,没有实践作基础的评价标准是不可靠的。既定标

准是否可靠和可靠程度有多大,也得通过实践的鉴别才能确知。实践的评价才是具有最

高权威的评价。

三、中学语文教材评价标准的基本框架

探求确定中学语文教材评价标准的客观依据,目的在于解决评价标准构成问题。要

把对依据的认识转化评价标准,须经过必要的中间环节,即恰当的研究方法和表述方法

。我们在对中学语文教材诸多方面的价值需要考察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最能反映主体

需要的评价标准,其基本框架如下:

(一)中学语文教材评价的职能标准。

中学语文教材评价的职能标准是判断教材能否满足和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主体需要的

尺度,即教材能否实现和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它在中学育人总目标中特定职能的标准。教

材只有正确体现了课程计划、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教

学原则,才可能成为师生教好、学好语文的正确依据和可靠凭借,否则它就不是好教材

。在评价中,重点考察目标、内容和活动三个方面。

1、是否正确体现了中学语文学科的育人目标。包括:①知识教学指标;②技能训

练指标;③能力培养指标;④思想品德教育指标;⑤审美教育指标。

2、是否选择了恰当的育人内容。包括:①是否选择了精要、好懂、有用的语文基

础知识;②是否选择了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课文及具有范例性的阅读训练材料;③是

否选择了指导性强的写作训练材料;④是否选择了实践性强的听话训练材料;⑤是否选

择了实践性强的说话训练材料。

3、是否科学设计了语文学习活动。包括:①语文基础知识学习活动设计是否科学

;②阅读活动设计是否科学;③写作活动设计是否科学;④听话活动设计是否科学;⑤

说话活动设计是否科学;⑥综合学习活动设计是否科学。

(二)中学语文教材评价的结构标准。

中学语文教材的结构应该是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生语文学习规律的综合体现。结构标

准是评判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的价值尺度,主要包括教材的内在结构和外显结构两个方

面的价值。

1、内在结构是否科学。包括:①教材内容中是否形成了平行发展的语文知识线、

语文技能线、语文能力线,以及横向穿插于这三条线之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线和审美教育

线;②在知识、技能、能力三线中,是否以知识为基础、技能为中介、能力为主导。

2、外显结构是否科学。包括:①全套教材是否具有整体性;②教学阶段划分是否

恰当;③单元组合与编排是否合理;④注释、插图、附录等辅助成分是否精当。

(三)中学语文教材评价的效能标准。

中学语文教材的职能、结构最终要在效能上体现出来。效能标准是衡量教材在实际

运用中已经产生或将会产生的效果和效率的标尺,是由教学实践结果来判定教材能否满

足和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主体需要的价值尺度。

1、教材的效果好不好。中学语文教材的效果,是指在教学条件基本理想状态下,

所评教材对中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读写听说能力与发展智力、陶冶思想品德、

培养审美水平等方面所发挥的实际作用和达成度。在评价中应着重考察以下三个方面:

①教材是否适合教学,保证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掌握

科学的学习方法;②教材能否促进绝大多数学生在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方面达

到大纲所规定的基本要求;③教材能否促使绝大多数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和能力得到

协调发展。

2、教材的效率高不高。中学语文教材的效率,是指受教材影响和支配的语文教学

活动的“投入”与“产出”之比,即由教材内容是否精心选择和优化组合而导致的教学

时间、精力投入

[1] [2] 下一页

的量与学生学习效果中所蕴含的质的比率。在评价中应着重考察以下三

个方面:①教学内容的起点、梯度和终点是否适合中学生的心理水平、已有知识基础和

发展可能;②所选取的教学内容在实现语文教学目的、要求方面是否具有范例性和适宜

性;③教材是否有利于知识掌握与能力训练、教读与自读、阅读与写作、课内语文学习

与课外语文学习、学习语文与语文运用的紧密结合。

四、中学语文教材评价标准的两点说明

(一)中学语文教材评价的三条标准各有独特作用,职能标准着眼于评价教材对社

会和中学生施加了什么样的教育影响,结构标准着重从教学内容组织上评价教材,效能

标准重在评价教材的实际效果和效率;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它们是具有统一性的,它们

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价中学语文教材是否满足主体需要和满足的程度,价值问题是贯穿

在三条评价标准中的一条红线。抓住了价值问题,就能够把握它们的统一性。

(二)中学语文教材的评价标准各有三级指标,评价者在评价操作时,应对第三级

指标逐项严格考察,审慎判定A、B、C、D等级,若有一项为B、C、D等,该套教材综合等

级则为B、C、D等。A等为好;B等为基本可用,但应修订得更好;C等为修改后才可用;

D等为不可用,且无修订价值。

上一页  [1] [2]

篇3:中学语文教材评价标准的探讨

关于中学语文教材评价标准的探讨

一、中学语文教材评价标准问题的提出

中学语文教材是根据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的供学校对中学生进行语文教学的基本材料。广义的教材包括教科书、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和有关音像资料;狭义的教材即教科书,通称课本。由于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和核心部分,本文所说教材仅为中学语文教科书。我们认为,探讨中学语文教材评价标准,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工作。

(一)是教材评价工作本身的需要。我国从1903年独立设置语文学科至今,中学语文教材已有数十种之多,每一种教材的产生、使用和终止,实质上都是一个评价过程。这些年来,教材评价的做法虽然不尽相同,但主要是经验性评价,既缺乏科学的评价理论指导,也没有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规范化的评价方法,因而评价工作尚有不少误区。

(二)是教材建设的需要。评价是教材演进的动力源。要搞好中学语文教材建设,就一定要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监督、调控和动力作用,就必须以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而首先是要解决好评价标准问题。若对教材好与不好的标准就没弄清楚,教材建设则可能是句空话。

(三)是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需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课题甚多,但归纳起来无外乎教学思想、教材和教学方法三大方面。而教学思想要通过教材去体现,教学方法会受到教材的制约。所以,很多人深有感叹:用低效率的教材想教出高的质量,简直是带着镣铐跳舞!教材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这种举足轻重的地位已足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急需科学的教材评价标准。

(四)是教师正确把握教材的需要。语文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透彻领会教材,正确把握编写意图,还要明白教材的不足之处。这比单纯的理解教材内容的要求要高得多,参与其中的'应该有教师对教材的科学评价。而按什么标准来评价摆在自己面前的教材,这正是许多中学语文教师的困惑。

二、确定中学语文教材评价标准的依据

中学语文教材评价标准是人们用以评价教材的价值尺度。没有这种尺度,评价活动就无法进行。要使评价具有科学性,确定评价标准就必须依据如下要求:

(一)要体现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的统一。这里的主体尺度就是评价主体的价值标准,即社会和中学生对语文教材的需要或借以追求的利益;客体尺度指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体系和教材编写的规律性。其一,教材是为满足中学语文教学需要而编写的,它能否满足和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这种需要,应是确定其评价标准的最重要的客观基础。教材的职能、结构和效能,决不应该是教材编写者主观臆测的产物;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语文素质和社会对中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才是教材编写的出发点与归宿。其二,尽管社会和中学生的需要是确定教材评价标准的根本依据,但这一根本依据又得符合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体系和教材编写的规律。倘若中学语文教材能深刻反映语文学科的规律,具有科学、合理的结构,那么它就能更充分的满足主体的需要和利益。

(二)要反映社会和学生的双重需要。既然评价标准应反映中学语文教材的价值,它就得全面反映社会和学生两个方面对教材的客观需要,正确体现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首先,评价标准要全面反映社会和学生对语文教材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广泛的社会生活对中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要求,二是高一级学校对学生语文基础的要求。中学生对教材的需要也表现为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个体成长需要,二

[1] [2] [3]

篇4:教育论文写作评价标准

教育学术论文是以教育为研究对象的理论文章。教育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一种。

一、教育论文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一般学术探讨文章,另一类是特殊研究报告。两类论文各具不同的特征。

一般学术探讨文章俗称“议论文”,是思辨性研究论文。这类教育论文的文体结构灵活多变,它主要依据研究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和现成的文献资料就可写成,无须进行系统的专门的研究行动。我国教育期刊上发表的大多是此类论文。思辨性论文以理论分析和逻辑证明为其基本特征,在内容上,注重观点创新、理论深度和学术研讨;在方法上,常用因果分析、矛盾分析、历史分析、比较分析、结构功能分析、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科学抽象等定性分析法;在行文上,重论述轻叙述,重考证轻实证,重文献注释轻图表统计,重理论推理轻实践检验。

特殊研究报告大多是实证性研究论文,这类教育论文包括教育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经验总结报告、行动研究报告、观察研究报告、个案研究报告等。之所以称为“特殊论文”,是因为这些研究报告的文体有其独特的结构模式。例如,实验研究报告的结构模式为:①报告的题目;②问题的提出;③研究方法;④实验的结果;③讨论与结论;⑥参考资料。一般而言,实证性研究的文体结构严谨,表述规范,格式相对固定,具有“应用文”文体的某些要求,在大多数情况下,研究者需经历一定的研究行动或研究实践才能完成。这类论文以检验假设、证实理论判断,或获得经验体会为主要特征。在行文上,一般先陈述研究背景、研究价值、研究目的或假设,有关变量、研究过程和方法,然后,重点陈述研究结果,并对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指出新发现的情况和问题,最后,针对所得的研究结果,回答对理论假设的检验情况和是否达到研究目的、解决了研究问题,或陈述研究者的见解,也可提出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和建议。必须注意的是,对研究问题、变量、过程与方法的陈述,要清晰、准确,简明扼要;对研究结果的描述和解释要客观、平实,条理清楚;讨论问题应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采用科学的语体,恰如其分地阐析和评价;作结论应全面归纳、高度概括。

虽然上述两类论文的特征有异,但由于教育研究过程实质上都是提出问题、陈述问题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回答问题的过程,两类论文的撰写大致按此过程展开,因此两类论文的评价标准也有共性。

二、1974年出版的《美国心理学会出版手册》(第二版)规定了心理学研究论文的格式和写作方式。这一手册已成为心理学杂志发表论文报告的标准。据有关研究,心理学论文与研究报告的评价有如下8条标准:

1具有一个或多个具有理论意义的新结果;2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可应用性;3论文构思新异,或者以新方式说明老问题;4研究结果的解释明确合理;5论文以简明方式综合了新的研究数据;6论文指出了先前所持的某种理论观点的问题或局限;7研究有明确的研究图式、思路或者实验(或实践)操作;8所报告的结果或理论具有普遍性。

这八条标准中,突出了对研究结果的评价标准(见第1、2、4、8条),注重论文的创新性(见第1、3、5、6条)以及应用性和推广性(见第2、8条),此外,还重视论文的思路、价值、以往研究探讨、研究方法、数据资料、结果的解释等问题的评价。《美国心理学会手册》建议,在第一稿写好后,应让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来阅读和评价,而不应只让“朋友”来评定,这样才会更容易发现问题或错误。文章还要注意书写整洁和段落分明,这样会使论文阅读效果更好。

根据美国心理学会对论文和研究报告的规定和要求,一篇优良的心理学论文或研究报告,大致应回答五个基本问题:

1你研究什么问题?2你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3你用什么方法去研究?4你的研究有什么创新?5你如何解释发现的问题?

我们认为,如果将这五条评价标准赋予不同的内涵(即赋予教育论文评价方面的具体要求),那么,这五条标准也可作为评价一篇教育论文的标准。达五条标准以“问题”为出发点和归结,以逐步回答问题为主线,体现了一般的教育论文和特殊的教育研究报告所共同具备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或回答问题”这一基本研究过程。作者试图根据教育研究的情况,对上述五个评价标准的内涵作进一步阐释。

(一)你研究什么问题

研究以问题为诱因和起点,评价一篇教育论文的优劣,首先要判断研究者对研究问题的陈述是否明晰和具体。有经验的研究者,一般根据研究课题的内涵和课题领域的实际,去确定具体的研究问题和内容,进而确定论文的体系结构。一篇论文要探讨的具体问题以3至6个为宜,对每一个研究问题都要明确研究什么内容。要判断这些问题中哪些问题别人已经解决了、哪些是人们尚未解决且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否具有“探讨性”、是否需要我们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研究问题的提出,角度要新,要有深度、有启发性,有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价值。还要清晰认识问题的重点、关键和难点,明确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每个研究问题的组合和排序,要显示一定的逻辑结构和理论框架,应具备完整性和严密性。

(二)你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

评价一篇教育论文的质量时,还要看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和价值。选题的水平,主要表现在课题的社会实践意义和理论建树价值。要判断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对人类社会发展、学科建设,对个体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可能产生的贡献。作为评价者,主要是通过通读全文后的反思,综合分析研究成果的作用和价值,来判断作者研究这个课题的必要性。

(三)你用什么方法去研究

在特殊研究报告中,通过分析研究方法的适宜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可判断所获得的研究结果是否可靠,因此要重视研究方法的评价。在教育调查论文和教育实验报告中常常用专门一部分或一段文字叙述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及其运用过程,目的是让读者分析和判断该课题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的适合性和科学性,从而判断所获得的研究结果是否可靠,进而考虑是否接受研究者所得出的研究结论。

在许多学术论文中,虽然没有对研究方法进行专门的阐述,但常常关注论文的研究视角和思路,这也属研究方法问题。在学术研究中,有时探讨问题的视角和切入点往往决定一篇论文的成败。只有思维方法正确,才能把研究问题引入讨论和深化。思维方法独特,还可以导致问题创新。

(四)你的研究有什么创新

论文的创新性是评价一篇论文水平高低的核心和重点。在实证研究中的新发现和新见解,在思辨研究中的新论点和独到的分析,甚至所用的研究方法和新的研究思路,均可视为论文的创新性。评价论文的创新性可有如下几种方法。

1根据论文中的文献述评。探讨以往有关文献,可发现该课题的研究基础和新起点,从而判断研究的突破口和创新点,区别哪些内容是已有的研究成果、哪些内容是创新成果、哪些内容是在别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的完善和深化的成果。

2根据研究结果。在特殊研究报告中,研究结果往往包含研究者的新发现,研究结果越丰富,研究者的新发现可能就多。重要发现会使人眼前一亮。一般学术论文,则要根据作者的理论观点去判断其创新性。

3根据论文中的明确表述,结合评价者的知识经验。通过论文中“摘要”、“分析”和“结论”等判断论文的新观点、新见解和新结论,在行文中常用“我们认为……”、“我们的结论是……”等字样。但必须指出,有的论文作者自认为是他们的新观点和独到见解,但实际上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因此,需对课题领域有较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并结合评价者的知识经验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五)你如何解释发现的问题

对特殊研究报告的评价,评价的重点是论文是否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在分析讨论研究结果时,是否结合研究者所掌握的有关情况,拓宽研究视野,是否对检验假设的情况能作恰当的解释,对新情况新问题作出合适的说明。

对一般学术论文的评价,主要看分析问题是否有深度,对现象的描述是否准确,对事件的评价是否恰如其分,对观点的论述是否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等。无论何种教育论文,都要求观点鲜明、正确,有说服力;解释或论述具有逻辑性、条理性、层次性和完整性。

总之,评价一篇教育论文一般应从问题陈述、选题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创新、分析深度、文章的结构和文字表达等方面去评价。重点是看研究课题的价值和研究者是否正确地解决了研究问题,或解决问题过程是否包含着创造性,是否达到研究目的。

篇5:基于国家教育标准的地理教材论文

基于国家教育标准的地理教材论文

为进一步增强美国地理教育,我们要做的许多事情之一就是改进教材的质量。其中最主要的三个方面的任 务是:

(1)开发优良的教材,

(2)利用教师联盟的在职培训网络和职前教育计划培训教师使用这种新教材 ,

(3)通过提供强有力的课程指导,特别是将教材与师资培训和基于国家标准的教育(SBE)改革运动结合起 来,保证采用这些教材。保障SBE的国家地理标准正在根据1994年的地理教育标准计划(GESP)加以制定。 要实现基于国家标准的地理教育,上述三个方面的努力必须获得成功。

不固定资料和课本

现在使用教材有两种令人失望的不良方式:一种是过分依赖那些大量而又毫无联系的活动,另一种是传统 教材继续占主导地位。由国家地理学会资助的暑期地理学院和在职教师培训班的一些最热心的参加者们在其教 学过程中已经抛开了他们的课本。由于缺乏优良的可替代教材去代替现有课本,他们只能在其课堂中将一些独 立的课程或活动联系在一起,最典型的就是他们所称之为的“不固定资料”,这些课程常常是在暑期学院或培 训班中学习过的内容,不少是从教师班中搜集到的教师创作的活动。这些复制品一般都是非法的而且常常是不 能阅读的,其课程的典型特征是包含着含混不清的内容。这样教学就成了一个大杂烩使学生感到困惑。培训班 中有太多的教师给其他教师讲授独立的课程,而听课教师并未完全理解课程的内容基础。

可能只有少部分教师用不固定资料代替课本,大多数教师(包括那些深受国家地理学会教师联盟运动影响 的教师)仍然严重依赖课本。传统教材都是注重于事实而不是着重于过程,强调“是(有)什么”而不是“怎 么样”和“为什么”。所以当教师让课本去控制教学指导学习时,他们不能适应今天的教育要求,进行批判性 思考,解决问题,培养技能和对现实世界进行质询。

课本的采用过程受控于一个死板的程序,同时也受制于课本的形式与内容,但并不鼓励改革创新。课本反 映了需求量大的几个州(如加利福尼亚、德克萨斯、佛罗里达等)的需要,需求量少的州很少或没有机会找到 适合于本州情况而有别于那些大州的教材。另外,教师常常被排除在决策过程之外而无权决定采用哪种教材, 而实际上他们的确需要知道如何判断地理教材的优劣,并在选择今后将要使用的教材方面拥有更大的权利。

为了适应当今地理教育的需求,现在已有三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它们是GIGI(全球问题的地理调查)、AR GUS(关于美国地理学的教学活动与阅读)和明尼苏达州的FIPSE计划。所有这三个方案的研究都早于国家地理 标准的制定,因此,同样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新教材是否能够很好地与国家标准保持一致。

全球问题的地理调查(GIGI计划)

由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资助的GIGI计划正在为中学开发新教材。自1990年以来作者即是本计划的项 目负责人,该项目拥有一批作者、编辑和顾问,这样使得我们有机会开发新教材旨在帮助实现教学目标,培养 负责任的公民,传授现代地理学知识,促进批判性思维。我们的任务是把地理学科知识转化成为教育目的,并 一直试图创造一种促进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技能和观点的富有挑战性、有用和着重于相关问题的教材。

GIGI的组成部分

GIGI正在针对世界10个地区开发设计两种基于问题的模块(如下表所示)。这些模块没有必然的结论; 每个模块都是自由存在和互相独立的部分。根据不同的要求,可以使用全部20个模块(可以按照任何一种喜 爱的方式进行)或者使用较少的几个甚至一个模块。这种教材的开发,最大限度地扩大了教师的选择余地。

每个模块需要10~15课时。典型情况下,模块从对一个全球问题的广泛介绍开始,然后是一项主要的 实例研究,持续3至4课时,在一个选定的世界区域中的真实地方考察这个问题。下一步通常用一课时,学生 对一个不同地区进行一项比较实例研究,以描述该问题的演变并说出该问题的全球性特征。模块最终将问题的 焦点转回到本国或本地区,因为同样的问题有可能发生在美国和加拿大,这样做是因为北美并未包括在10个 GIGI指定的地区。

每个模块包括一个学生课本、教师指导手册、微型地图册以及主题图片。学生课本包括各种文字和图表形 式显示出来的各种问题和资料,与传统教材不同,学生自己将看不懂课本进而学生仅仅只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才 能从中理解课本的意义,而教师则接受指导手册的引导。教师指导手册具有重要的双重作用:提示教学过程同 时帮助教师熟悉教学内容与过程。

问题的作用

GIGI建立在莱斯特调查活动规划模型基础上。用问题指导调查以使调查过程与获得结论结合起来。直接将 问题与答案相联系将有助于对一个问题的令人满意的智力理解。按照莱斯特的研究:“从问题到归纳总结的进 步,作为一个活动规划的结构和作为培养学生理解能力以及课题意义形成的策略都是极为重要的。意义和理解 规定了将只含有少量信息的真实问题变成更大一些综合问题的过程。这样地理学才有意义,不是作为一堆孤立 分散的事实而是成为思想与程序的网络”。在没有学会如何作出结论的情况下,要求学生知道这些结论,我们 是在拙劣地实行着以答案为中心的教育传统而丧失了高级思维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口与资源 宗教冲突南亚 人口增长是如何影响资源有 哪些地方的宗教差异导

效性的? 致了冲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东南亚 维持生计的农业 人 权

世界如何实现持久的保障生计 迁居自由如何成为一项

的农业? 基本人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环球经济 自然灾害日本 贸易怎样影响着世界经济? 自然灾害的影响为什么

各地都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差异与民族主义 环境污染前苏联 多种民族如何适应不同的文化 严重环境污染造成的影

差异? 响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口增长 政治变化东亚 如何控制人口增长? 政治变化影响人民和该

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澳大利亚 全球气候变化 相互依存新西兰 如果发生全球变暖将会出现什 全球相互依存的原因和太平洋 么情况? 结果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北非 石油与社会 饥饿西南亚 富饶的石油是如何改变了这些 人民为什么会饥饿?

国家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撒哈拉以 建立新国家 婴幼儿死亡率南的非洲 新国家是如何建立的? 为什么大量儿童健康恶

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拉丁美洲 城市增长 发展

高速城市化和城市增长的原因与 发展如何影响人民和该

后果是什么? 地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区域一体化 废物垃圾处理欧洲 区域一体化的优势与障碍是什么? 为什么废物垃圾处理引

起了地区性和全球性的

关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1 GIGI计划中的模块,每月使用一组模块的课题与问题GIGI提出收敛型和发散型两类问题并试图实现二者的平衡。过多的收敛型问题阻碍批判性思维并导致大量 的死记硬背。而过多的发散型问题也会阻碍根据事实和事物本质去组织教学。我们鼓励广大教师通过对学生提 出更多的根据莱斯特建议的问题,来补充GIGI方案中的提问,这种类型的问题具有以下特点:(1)需要回忆 ;(2)鼓励分类和有序;(3)鼓励利用信息资料而得出结论;(4)增强使用资料和资料评价有限性的意 识;(5)增强使用推理过程的意义。

着重于问题的地理调查

为促进积极的学习和高级思维活动,GIGI强调着重于问题的地理调查。为实现GIGI的目标,学生通过寻求 地理问题的答案,来考察特定的全球问题。通过资料分析与评价,运用地理方法与技能,学生回答这些问题。 这种“实践地理学”的方法导致形成在知识、技能和观点上的重要成果。

着重于问题的调查促进学生形成批判性的观念。他们学会批判性和反省性思考的习惯。这些问题中包含着 多种多样和完全相反的情况。按照GIGI的设想,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解析各种资料而提出假设、建议、争论和问 题来培养这种批判性思维习惯和能力,并促进学生提出新问题,对资料的质量提出意见,寻求更有用的资料, 没有这种教师指导,GIGI就不能实现其培养负责任的公民,传授现代地理知识、培养批判性和反省性思维的教 育目标。

地方实例的重要性

GIGI要获得成功,部分地有赖于师生双方将其调查研究的特定问题与其地方社区的实例联系起来的能力。 各个社区都有大量的具有重要地理意义和地理范畴的问题。在GIGI国家课堂试验研究中,克伦的野外观察使我 们确信必须促使教师将地方实例经常地引入到课堂之中作为参考,同时要尽可能让学生将地方野外实践研究与 特定的全球问题联系起来。

用大家所熟悉的人和地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具有同样的重要性。个人参与教学活动的质量是教学成功的核 心。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帮助学生将GIGI问题与真实的人和人们现实的日常生活相联系,来找出事物之间的相 关性,尤其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

由于教师能够熟练地在教学中运用地方实例,由于他们能为学生组织实施野外调查实践,同时由于他们知 道如何将人文特征引入这些资料,他们将适应于GIGI模块的特殊教学环境。参与我们试验的教师报告,表明他 们讲授的模块越多,他们就越感到运用自如。

培养乐观而建设性的观点

在GIGI学习中认识到的全球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将使学生不知所措。“忧郁和毁灭”必须用成功的实 例和积极变化的前景来加以平衡。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树立起通过他们自己的行为能够为解决这些问题作出 贡献的观念。“进行全球性思考,采取地方性行动”这一格言说明需要帮助学生针对他们学习中认识到的问题 ,在本地区的反映,组织并采取建设性行动。以使学生感到他们的行动已经使问题产生了变化,进而帮助学生 处理他们面临的那些世界性的有时也是令人沮丧的难题。

特定的观念将促使学生形成乐观和建设性的行为。学地理的学生特别应该学会尊重其他国家和地区及其人 民,必须学会爱护环境的一致性和自然界的多样性。同时学会对诸如“环境决定论”这类简单解释性理论提出 质疑。此外,乐观和建设性的态度有助于形成富于同情、坚韧和开朗的性格特征。

关于美国地理学的教学活动与阅读(ARGUS)

ARGUS是正在开发的一项关于美国地理的中学教材计划,由国家科学基金会授予美国地理学者联合会(AAG )的一项基金资助。其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辩析景观的意义、使用地图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学会应用空间 的观点去解答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ARGUS方案由一套中学地理课程教材构成:课本、阅读教材、学生活动手册和教材指导手册。四个组成成分 互相补充而不是相互替换。核心是关于形成美国的几个大规模的地理知识的简短课文:

(1)人口地理学--美洲本土人的生活方式、欧洲人的.开拓与殖民、移民和国内移民,这导致各地区形 成一种独特的人口轮廓特征和土地划分体系。

(2)经济地理学--资源利用的形式,初级产品、制造业和服务业,各地区形成一个独特的大规模工作 (将资金引入本地区的工作)混合体和辅助性工作。

(3)政治地理学--代表制,选举和非正式的政治活动的方式形成每个地区独特的法律和制度,以及实 施特定法律和规则的影响范围的界限。

(4)环境地理学--自然资源,灾害以及人类利用资源的方式共同形成了每个地区特殊的环境机遇和问 题。

为描述这些内容广泛的地理原则并使之具体化,课文有26个实例学习。包括美国一些特殊地区的图片、地图、图表、统计数据和一段简短的文字说明。这些内容说明了地理学原理对形成特定地区的景观的影响作用 是多么广泛。

这些实例研究是联系教材、阅读和学生活动的枢纽,阅读提出了各实例研究中展示特定区域的景观和人民 的多种多样的观点看法。

每节课中每项学生活动有四个任务:

(1)引入分析现实世界资料的一种技能。

(2)提供关于一个特定地方的信息。

(3)使用一种特殊类型的地图。

(4)说明并解释一种主要的地理学理论。

就个别课题来看,教材活动是简短的(通常只有1~2课时)也是独立自主的,而综合起来就可以覆盖多 种重要理论、地图类型和美国的主要地区。

最后,教师的指导书提供详尽的组织和进行学生活动的建议,提出关于实例研究的问题和相关的阅读资料 ,评价学生对每个ARGUS结构中教材的理解程度,并将本节内容与ARGUS其他部分和其他课程联系起来。

明尼苏达州的FIPSE方案

这个系统由两部分组成:首先是明尼苏达州地理课程的范围与授课次序,这使教师知道在什么时候介绍、巩固和掌握这些教学内容的时机最佳,这样他们就能确定在某一个年级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目标。第二部分 是Hypercard系统内存的成百的课程,许多都是由暑期教师学院教师设计的。这些内存随着讲授更多的课程而扩 展。每节课根据一个标准化模式组织教学,包含了课堂中必须强调的教学目标成果的信息。课程范围与次序、指导课程的选择,而教师通过计算机内存选择实现课堂教学的途径。通常有很多类似的课程可供选择,这些课 程同时已根据年级水平、学习方式、认知水平和地理位置进行分类,教师可以通过关键词或输出结果来寻找所 需要的内容。

这项创造性的方案具有很大的潜力。通过仔细选择并编辑不固定的资料以保证Hypercard中的课程的高质量 ,课堂教学将从不确定状态中摆脱出来。教材能够迅速增加内容并提供最新信息,而这对于印刷教材来说是很 困难的。由于该系统为课程开发提供了这样一种灵活的方法,而全国和各学校地区正在着手开发基于国家教育 标准的地理课程,这种方法将被认为是极有价值的。

结论

基于国家标准的地理课,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标准。课程安排必须与标准一致,同时要开发优良教材以在 课堂教学中贯彻标准。GIGI和ARGUS代表了美国教材开发演化过程中的主要步骤,明尼苏达州的FIPSE方案,主 要不是一种教材开发计划,而是一种使用地方制作的教材的途径,其基于计算机系统的方法具有创新性,为审 慎地使用教师制作的符合国家标准的教材提供了可能性。

现在注意力必须转向师资培训和采用这些新教材。否则,这些改革就会失去活力。在师资培训中,必须阐 明教学内容和过程。ARGUS和GIGI强调这些向那些缺乏专业训练的教师提出挑战的内容,例如,拥有坚实的自然 地理学知识是解释环境问题的基础。此外,由于学习这些教学内容依靠高级思维活动,教师必须拥有熟练的技 能,帮助学生去思考、假设、分析、解析和评价。

近年来,全国和各州进行的在职教师培训已经产生了重要成果,比我们制作优良教材的工作有着更好的记 录。结论在于即使教师已经得到了良好的培训,他们尚未能获得足够的高质量教材。学校需要地理课的呼声甚 至超越了提供受过良好培训的地理教师和优良教材。那些很少或者未受过地理教育的教师仍然在讲授地理课。 尽管大量教师参与了暑期学院和在职学习班,培训工作仍然不平衡和十分肤浅。一个为期二周的学院学习对教 师是一个很大的帮助,他们在这里掌握了必备的地理学知识,获得了高质量的指导技能,满怀信心地去帮助学 生达到新地理学标准的要求。

最后,让我们着手开始一项综合的跨学科的基础研究,以建立一个地理学的框架结构。遗憾地是我们还没 有高质量的初级地理教材,现有的GIGI、ARGUS和FIPSE计划尚需与国家标准保持一致,其开发与评价工作仍需 继续下去,这样,我们可以制定出适应90年代的先进方案。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日加日

篇6:浅析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摘要:

中学语文教材有许多爱国主义题材,只要充分挖掘,就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从而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以教材作为媒,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因素,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中学语文教学中,对促进学生的思想进步、心理健康不失为一条有力的途径。

我国中学语文教材的特点是“文以载道”,“道”包罗万象,其中就包含了深刻、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那么,什么是爱国主义教育呢?用曹延汹的话来说,“爱国主义教育首先是爱祖国教育,是爱国情感、理念、实际行动的历史积淀和时代的凝结;其次是爱国家的教育,是热爱国家的情感、理论、逻辑、具体实践的国家历史和现实的反映,是统治阶级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愿望而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在这一意义上就具有了阶级性。”①我们中华民族不仅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而且是一个热爱和平和自由、富于爱国主义传统的优秀民族。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体现,我们着重从最主要的三个部分,即教材阅读部分的课文、“汉语知识”部分和“语文实践活动”部分进行分析。

一、中学语文教材课文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中学语文教材阅读部分的课文中所包含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反映祖国山河壮丽、资源丰富的,如《济南的冬天》、《海滨仲夏夜》、《苏州园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赞颂祖国江山如此多娇,抒发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感情;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勾勒出了塞外河山的豪犷、壮美。这些课文共同表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这是爱心的扩展和延伸。对以上内容的学习,足以激发学生身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二)反映眷念祖国、热爱故土的,如《最后一课》、《故乡》等。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穿了绿色礼服,在拼字母时声音因为激动而发抖,课后散学时在黑板上写下“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他这些不同寻常的`表现,让我们感受到他对即将离别的学校、祖国的眷念之情;镇上老人的专心听讲与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这种爱国情感的力量,以及人们对收复国土的期望和信心;小弗郎士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这一巨大的转变,同样让我们感受到了小弗郎士浓烈的爱国热情。《故乡》中的最后三段,可以使学生认识到,鲁迅先生对被压迫、被损害的农民的同情,对改造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从中也可以体会出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所以,这些课文是最直接的爱国主义感受。

(三)反映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优良传统的,如《中国石拱桥》、《核舟记》、《背影》、《散步》、《我的老师》等。《中国石拱桥》歌颂的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背影》、《散步》所表现的是尊老爱幼、尊敬长辈这样的优良传统,这是爱国主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

(四)反映中华儿女为国家富强、民族的振兴而奋斗,英雄辈出的,如《七根火柴》、《谁是最可爱的人》、《藤野先生》等。《七根火柴》中的无名战士,为了保护七根火柴,为了保护中国革命事业的火种与希望,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弃医从文的情节,反映了鲁迅为了救国上下求索的献身精神。这是爱国主义的升华,是爱国主义从认识走向实践的飞跃。

(五)反映爱国志士忠心为国、尽忠尽力的,如《过零丁洋》、《岳阳楼记》、《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过零丁洋》塑造了文天祥这样一个民族英雄的高大形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闪光名句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尚的民族气节、大义凛然的情操、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破阵子》里“醉里挑灯看剑”的辛弃疾,将满腔爱国热情和慷慨激昂、牢骚不平之气熔铸于诗词之中,抒发了其报国无门的痛苦和悲愤。

二、中学语文教材“汉语知识”部分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这样一项学习内容,即汉语知识的学习。在教材的第一册有这样的学习内容:《汉语和汉字》,在这一部分,教材对“汉语”和“汉字”的相关知识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具体内容有:“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汉语越来越受到重视。1973年10月29日,联合国大会第五次委员会以93票对0票,一致通过把中文列为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汉语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习汉语、了解汉语在世界上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时尚。”“汉字,就是记录汉语的文字,它是我国各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国家统一的象征,中华文化的瑰宝。”“今天,汉字在信息处理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人们可以在电脑、网络上直接使用汉字处理和传输各种信息,从而显示出它的强大的生命力。”②这些内容的介绍是相当有必要的,因为目前,母语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而对“汉语和汉字”这一汉语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汉语是世界上主要的语言之一,中文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汉字,是我国各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国家统一的象征,中华文化的瑰宝。汉字还记录和传播了汉民族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保存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当中,汉字同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电脑、网络上可以直接使用汉字来处理和传输各种信息。学生在对汉语、汉字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之后,能够明白汉语、汉字的地位,以及它们在国家的团结、统一等问题上的巨大作用,能够明白祖国语言的优秀,产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只有这样才能学好汉语,写好汉字。而热爱汉语,学好汉语,写好汉字,同样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三、中学语文教材“语文实践活动”部分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即“语文实践活动”。在这一部分当中,同样也蕴藏着巨大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如“写字比赛”(第一册)、“警语的收集与评比”(第二册)、“古典诗歌背诵比赛”(第三册),“说成语故事比赛”(第三册)。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学习的过程,而且能让学生在进行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在思想认识上有所提高,对祖国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在“写字比赛”中,了解到中国书法艺术的悠久历史,学生可以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创新,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警语的收集与评比”活动中,对警语内涵的学习,对学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也是很有帮助的。古今中外名人的言论和著作中,留下了许多言简意赅、发人深省的警语,这些警语中既是他们做人、行事的经验总结,又是他们对后人的谆谆告诫。在众多的警语中,不乏具有丰富爱国主义精神的例子。在进行“古典诗歌背诵比赛”中,学生通过吟咏和背诵诗歌,既可以吸取诗歌里蕴涵的丰富的思想和文化精华,感受到艺术奇葩的芳香,又可以培养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在进行“说成语故事比赛”的活动中,学生通过对成语故事产生的历史背景与相关历史事件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所学成语,真正体会成语当中所蕴涵的丰富的思想内容。例如:成语“大义灭亲”意思是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对犯罪的亲人不徇私情,使之受到应有的惩罚。关于这个成语有这样一个故事:《左传·隐四年》记载,卫国大夫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公子州吁同谋杀死桓公,因此石碏就把石厚杀掉了,当时有人称赞说:“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在这个故事中,石碏为了国家、为了人民,没有包庇自己犯罪的儿子,使他受到应有的惩罚,这足见石碏对国家的忠诚。又如,成语“鞠躬尽瘁”,出自诸葛亮的《后出师表》,原文是:“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这里表现的是蜀相诸葛亮对蜀国的热爱与忠诚。对这一类型成语故事的了解和学习,可以促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另外,对成语相关知识的学习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成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让他们体会到祖国语言的优美,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契机,对学生晓之以情,喻之以理,可使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并把它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有重要的意义,让学生学习语文教材课文中人物的思想、品格,了解历史,懂得教材课文所阐发的哲理,对于培养跨世纪的人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语文教师应以之为己任,在教学中一以贯之,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自已的贡献。

注释:

①曹延汹.爱国主义与爱国主义教育.山西大学文化素质网,.7.

②郑晋鸣,康星星.不该冷淡我们的母语[N].光明日报,2005.9:(1).

参考文献:

[1]苏秀水.语文教学怎样渗透爱国主义教育[J].湖南教育,,6.

[2]朱绍禹.中学语文教材概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4.

[3]刘奔丽,杨景春.语文教材爱国主义思想概说[J].绥化师专学报,,2.

篇7:试析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标准体系研究教育论文

试析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标准体系研究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教学能力 评价标准体系 研究 美国国家教师资格测试

论文摘要:教师课堂表现评价是美国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的主要内容之一,它通过一个以19项标准构成的评价体系、三种不同的考核方式对新任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评估。该评价体系以“学生”为设计评价标准和评价形式,教师在真实课堂情境内的表现是评价的唯一依据。

美国国家教师资格测试(即普瑞克西斯考试)是通过教师课堂表现评价(Praxis series III:Class Performance Assess-ments)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考察,该评价包括初审,即审查教师教案、讲课录像带、学生成绩等资料;听课,即观察教师语言、神态、教学技巧、教学结果和学生反应;访谈,即与教师谈话三项内容。该评价规定考试对象是通过前两项测试、并在实际课堂中教学I-2年的新任教师,考察的是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为学生创设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学习和自我发展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教育考试服务中心围绕考脚氏戈和考试目的专门设计的刻币教学能力评价标准(ASSPSSCIlent Criteria)对教师教学能力进行考核。本文试图对这一标准体系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教学能力评价标准体系的.形成

在美国以“标准驱动(Standards Driven )”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改革浪潮影响下,制定严格、完善的标准体系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教学能力始建于1990年,经过了教师职业分析、国家需求分析、实践调查等一系列分析研究,征求教育专家、教育研究人员和州政府部门的意见,最后由国家咨询委员会(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指导完成。

1991年7月,经修改完善的评价体系出台。此评估体系不但增加了评分标准、信息收集表、评估人培训材料等,评估人培训项目也在逐渐成熟,评估体系在德拉威尔和明尼苏达州开始大规模使用。1992年9月,教师教学能力标准评价标准最终定稿,并一直沿用至今。

二、教学能力评价标准体系描述

评价体系针对教师课堂表现评价、课前初审、听课和课后访谈三个考试阶段设置了19项标准,每一个标准对应设置了4-6个相关问题,帮助评估者判断教师表现,我们称为“提示问题”。评估者根据教师回答或者自己的观察对每项标准的达成情况打分,分数从低到高设有五档:1分、1.5分、2分、2.5分、3分,所有的分数加在一起为候选人总分。下表为评价体系的考试形式、考试标准和提示问题对应表:

三、教学能力评价标准体系的主要特点

经过对标准体系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发现这一评价体系有如下特点:

1.以教师在真实课堂内的表现为唯一评价依据

体系的设计者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只能通过课堂教学反映出来,实践中的课堂教学呈现一部分是通过教师提供的视频材料,另一部分是通过评价者的观察。另外,教师在真实的课堂中授课,课堂上的学生是教师接触过的,避免了教师的紧张情绪对教学的影响,使教师能够发挥自己的实际教学水平。

2.以“学生”为本设计评价标准和评价形式

教师课堂表现评价的主要日的在于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而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与学生的表现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学生”成为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教师课堂表现评价的各项标准设计都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感受对课堂教学进行分解和描述;在实际考察过程中,评估者通过面试、观察、访谈等形式,以教师对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经历的认识、对学生课堂表现的把握和对学生的成绩思考为基础,对教师进行全面评价。

3.教学能力评价标准体系完整,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教学能力评价标准体系的19项标准自觉地贯穿了课前、课中、课后的全部过程,它以一堂课为线索,设计了所有可能涉及到的问题,是一个完整的评估体系。每项标准的问题丰富而详尽,以教师对提示问题的反应或回答作为标准是否达到评价工具的做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通过研究发现,教学能力标准体系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可以作为我国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改革借鉴的重要内容。但我们也发现,这一评价体系在美国的普及率并不高,究其原因,归结于三个问题的存在,一是不同年级和学科教师的实际教学知识和能力结构体系还未完全建立;二是评估者在收集资料、分析和评分时采取的科学方法还需研究;三是评估者培训项目还有待完善。因此,在标准体系建立起来后,为保证对教师资格申请者的教学能力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去除人为因素在评价过程中的主导和影响,是值得我们下一步探索的问题。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中学语文教材评价标准的探讨教育论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