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学论文 > 数学教学论文 > 数学文化论文

数学文化论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数学文化论文,本文共11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数学文化论文

篇1:数学文化论文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数学课程应反映数学文化,作为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或“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并要求以渗透的方式有机地融入数学课程的内容。

但在实际教学中,数学文化的教学却不尽《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意愿,并没有形成为教师的教学自觉。

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有外在原因,如考试不考,数学文化在课堂教学中可有可无;只要将数学知识学好了,数学文化是“软”指标,以后慢慢去体会。

还有一些内在原因,如数学文化的教学内在特点制约着数学文化的教学;数学文化的内涵需要进一步厘清。

数学文化怎样才能真正地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这成为当下研究的重要课题。

下面我们以《数学通报》第12期登载了崔佳佳老师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文章为例[1],从数学文化的角度来剖析并进行改造,旨在探索数学文化的一种教学途径和方法,并由此提出“数学文化”设置的一点思考和建议。

一、“一元一次方程”的数学文化内涵

一元一次方程的数学文化内涵可这样思考:以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为数学文化的显性载体,在其显性载体的背后承载着丰富的隐性内涵,即方程作为人类思想的一次飞跃,是继算术思想之后的又一重要的数学思想,

折射出人类的智慧;方程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多元文化特征;方程体现了符号化的思想,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方程所解决的问题是现实问题,在解决现实问题过程中,

反映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态度、价值观和数学观;现实问题大部分又是源于社会,反映了数学的社会需求,反映了社会发展推动数学发展的作用。

二、“一元一次方程”的数学文化教学的特点

数学文化的隐性内涵决定了数学文化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主体参与性将数学文化隐性内涵进行“显化”不是教师“教”出来的,也不是学生“学”出来的,而是学生主动地“悟”出来的,强调主体参与。

主体参与分为主体接受性参与和主体体验性参与。

主体接受性参与使学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懂得用方程来描述和刻画事物间的等量关系。

当然,主体接受性参与不是被动接受,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学生经过观察、归纳,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数学知识。

主体体验性参与指向学生关于一元一次方程背后隐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数学思想方法等非智力因素或精神层面或隐喻性的数学文化,这些因素尤其重要,影响到学生的一生,学生并从中获益。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创设学生主体参与的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气氛,利用学生主体参与的心理契机,给予学生主体参与的机会和时间,而且要求教师创设贴近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给学生“悟”的情境。

(二)过程性从方程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人类最早用算术方法来解决人类当时生产、生活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后来发展到采用方程的方法,以至方程成为早期代数学的主要研究问题。

由算术方法提升到方程方法是数学思想的一次飞跃,如果学生没有经历体验过程中获得方程的思想,那么学生往往对方程的认知障碍很难突破,这已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印证:

教师发现学生解应用题总是喜欢算术方法,使用方程的思想存在一定的障碍,总要教师不断地重复强调,慢慢地才被学生机械地接受。

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有多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在学习方程时,没有感受到方程思想的魅力。

因此,学生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应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经历方程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方程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优越性,并且这种体验是一个不可逾越的过程。

只有经历这个体验过程作为基础,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概念就显得自然,而且成为学生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和自觉。

(三)差异性柏拉图曾说过这样的名言:“同样的风在刮着,然而我们中间有一个人会觉得冷,另一个人会觉得不冷,或者一个人会觉得稍微有点冷,又有一个人觉得很冷。”意思是风冷不冷不决定于风的客观存在,而决定于人的感觉,决定于主体。

就教学而言,教师教得好与不好不完全决定于教师的教,而部分决定于学生的学习情感、意志、习惯、能力等。

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参与过程中存在不同的认识或感受,必然对数学文化的理解存在着差异。

学生主体参与的过程中体验一元一次方程,必然出现不同学生主体对一元一次方程不同的认识。

三、“一元一次方程”的数学文化教学过程设计

基于上述一元一次方程的数学文化内涵及其数学文化教学的特点,我们不妨对崔佳佳老师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过程设计作为案例,剖析或改造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文化,反映数学教学实质上数学文化教学。

(一)情境导入,回顾概念

崔佳佳老师通过“猜猜老师的年龄”、“日历中的方程”、“比较算术方法和方程”和“方程小史”四个教学活动来进行。

其中,我们不妨对两个教学活动进行改造:“猜猜老师的年龄”改为“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年龄设计一个问题。”“日历中的方程:请学生圈出日历中一个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日期,把它们的告诉老师,

教师能马上知道这三天分别是几号。”改为“请同学们看看日历,你能提出一个与方程有关的数学问题吗?”彰显的数学文化:其一,以学生的生活世界为背景,教师引导、创设教育情境,

让学生主动地从生活中挖掘、体会数学,更深刻地感受数学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真正感受数学的社会需求这种数学文化内涵,改变日常教师问答的'方式,学生被动地忙于解答,无法、也无暇体会数学的情趣。

其二,让学生如何去思考问题的方法,启发学生主动建构,这是一个充满学生智慧的过程,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所带来的快乐。

这种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数学知识为载体,在学生逐渐建立科学的数学观过程中发挥其文化价值的作用。

教学建议: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过方程,对方程有了一个初步认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进行编题已有一定的基础。

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创设情境,采用层层递进的设疑方式进行。

教师重在引导、组织,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者,让学生经历体会、体验方程的建构过程。

至于“方程小史”这个教学活动,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去完善、丰富。

历史上,早期人类文明古国很早使用了方程思想,都是用文字的方程表达,但没有现代符号形式,如古巴比伦数学,中国古代数学,古希腊数学。

12世纪左右,阿拉伯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专门研究方程而编著了《代数学》,这时的代数学还是专门研究方程领域。

到了17世纪,欧洲数学家韦达完成了数学的符号化,经过后来的数学家如笛卡儿不断地对符号进行改进,才有我们今天“方程”符号化系统。

而中国在研究方程中也产生了符号化的思想,我们现在所说“元”,其来源于中国数学家研究方程所创用的符号,相当于今天的未知数,据文献记载,有关研究方程的数学家有李冶、朱世杰,其使用的工具是算筹来进行方程的布列和演算。

到了明清以后,引入西方的方程之后发现中国早已研究过方程,于是翻译时,很自然地将方程的未知数称为“元”对应起来,也就有了今天的“一元方程”、“二元方程”等。

简要介绍李冶的生平情况和故事。

彰显的数学文化:其一,让学生从数学史的角度领略方程思想的发展过程,了解方程原初形式以及现代符号表示区别与联系;其二,从数学史角度让学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中“元”字的由来,反映东西方关于方程的多元文化。

其三,了解数学家李冶的生平,体会李冶被元世祖所器重的一个原因,反映社会与数学的关系。

教学建议:初步介绍方程的发展过程,建立方程发展的整体脉络,了解方程的来龙去脉。

如果时间允许,可以介绍中国用算筹布列方程的思想及特点,这部分内容可以视课堂教学具体情况进行弹性设计,可以调整到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之后。

篇2:数学文化论文

浅析数学教学与数学文化

摘 要:数学教学中蕴涵着丰富的“ 文化”资源!数学能完善人的心智,净化人的灵魂。

如今种种新理念在价值取向上都在追求 教育的民主与公平,追求个性的 发展和群体的合作,追求“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强调人的个性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数学文化终身教育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 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文化”的数学,要充分展示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及其 应用的过程,体现数学与生活的 联系,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

而其中“数学的观念、意识和思维方式”是“数学文化”的核心。

1、学习方式的丰富

传统的数学教学更多地倾向于“系统学习”,不可否认这是一种高效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但面对日益纷繁复杂的知识 经济 社会,仅有这种学习方式已远远不够。

把学生从大量 机械重复练习中解放出来,让儿童在动手、动口、动脑中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已成为必然。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中,一位教师先用现实生活中圆形的物体举例,使学生认识了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

至于怎样画圆,教师不作示范,就让学生自己想方设法大胆尝试。

“你们会画出标准的圆形吗?看谁的方法最好最多?”学生相互协作,人人动手、动脑,很快大部分学生都学会借用圆形物体(如硬币、墨水瓶盖等)或圆规画圆;然后,

教师进一步激励学生进行探索:“如果要建设一个圆形大花坛能用圆规画出来吗?”进而再探索“汽车的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而不是其他形状?”这种教学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大胆探索;使学生的 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2、人格个性的完善

在中国数学教育界,常常有“数学=逻辑”的观念。

人们把数学看作“一堆绝对真理的总集”,或者是“一种符号的游戏”。

但是数学是门大众文化,从古希腊数学发展至今,其中有着它自己深深的文化渊源。

数学教学就是要挖掘蕴藏在数学之中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实现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和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比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一课中,在课接近尾声时引导学生就“我国人口占全世界的 2l%、我国耕地面积占全世界的5%”两条信息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充分调用自己的数学、地理、人文知识,各抒己见。

教师在不经意间升腾起学生的爱国豪情,更激起学生对地球资源的珍视。

一种关注地球未来命运的崇高精神随着百分数的认识得以滋养和生发,这也许正是人文化数学课程的独特魅力。

3、终身教育的建立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只是让人学会认识若干条自然规律或一两种技能,而是使人得到全面有效地发展,成为一个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德行等全方位发展的人才。

要培养这样的人才,仅靠传统的专业教育是难以实现的,必须通过加强人文教育才能达到这一目标。

所以终身教育与其说是一种制度,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的追求,是一种理想。

它的基本要义就是使人人成为主动适应来来变化之人。

而要成为主动适应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其关键是学会学习!唯如此,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成为时代精神的领路人。

进入21世纪之后,数学文化的研究更加深入。

一个重要的标志是数学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渗入实际数学教学,努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体察社会文化和数学文化之间的互动。

如在教学“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时,我先讲了曹冲称象的故事,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又引起了学生的沉思:

可不可以把圆柱体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分析呢?而在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时,我又根据学生的叙述,用多媒体演示了多种切拼方法,在切拼的时侯学生发现:无论哪种方法都要把圆柱分得很细小,拼成的图形才越接近于标准的长方体。

在这一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了转化、微分、积分等数学思想方法。

我想,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这可能在学生以后的人生中是比圆柱体积公式更有用,更有生命价值的知识。

日本著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在《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中指出:数学应该不仅指数学知识,而尤其是数学的精神、思想、方法。

学生在初中、高中等所接受的数学知识,因毕业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所以,通常是出校门后不到一二年便很快就忘掉了。

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 工作,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思维方法都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身。

数学的精神、思想方法对人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数学教学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数学能完善人的心智,净化人的灵魂。

如今种种新理念在价值取向上都在追求教育的民主与公平,追求个性的发展和群体的合作,追求“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强调人的个性发展。

一句话,强调“完人”的塑造,促进个体的持续发展。

这要求数学成为每个学生都要学、都能学、都爱学、都会学的一种文化。

篇3:数学文化论文

浅谈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

摘要:数学教育中不应该只重视数学的工具性价值,还应强化其文化价值。

长期以来,数学被广泛地视为工具性学科,忽略了其文化教育的价值。

本文基于这种现象,从数学文化的特点出发,探讨数学文化教学实践的途径。

关键词:数学;文化;教育

数学是人类文化特有的表现形式,数学文化这一概念能够概括包容与数学有关的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与人类整体文化血肉相关。

在现代意义下,数学文化作为一种基本的文化形态,属于科学文化的范畴,它可以表述为以知识、方法、技术、理论等所辐射到相关文化领域为有机组成部分的,一个具有强大精神与物质功能的`动态系统,其基本要素是数学(各个分支领域)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文化对象(各个自然科学)。

数学文化涉及的基本的文化因素包括数学、哲学、艺术、历史(不仅是数学史)、教育、思维科学、社会学、文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等。

数学不仅是物质文明的基石,而且是精神文明的宝贵财富。

数学课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培养数学家或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而在于培养人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思想,通过开拓头脑中的数学空间,进而促进人的全面素质的发展和提高。

受过良好数学教育的人,在数学的学习和训练中所形成的品质,会对其工作产生积极影响。

数学的精确、严格,使他们在工作中减少含糊笼统、不求甚解。

数学的抽象分析,使他们善于透过现象洞察事物的本质。

数学中精辟的论证、精练的表述,使他们的谈话和行为简明扼要。

我们不应把数学教育单纯地理解成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

数学教育需要培养人的素质。

学生进入社会后,也许很少直接用到数学中的某个定理和公式,但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中体现出的精神,却是长期作用的。

一、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具备可传播、可渗透的特点

从数学教育的角度,数学文化是指人类在数学行为活动的历史中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物质产品是数学文化的有形部分,包括命题、方法、问题和语言等知识性成分;而精神产品是数学文化的无形部分,包括数学思想、数学意识、数学精神和数学美等观念性成分,其中,观念性成分是数学文化的核心。

在数学文化的观念下,数学教育就是一种数学文化的教育,它不仅仅强调数学文化的知识性成分的学习,而且更注重其观念性成分的感悟和熏陶;那种仅仅把数学看成是训练思维的智力体操是不够的,仅仅把数学当作是可应用的知识也是不够的,仅仅把数学当成达到某种特殊目的的“敲门砖”更是不行的。

数学文化教育有着更为伟大的抱负,它肩负着使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它通过数学文化的传承,特别是数学精神的培育,来塑造学生的心灵,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国民素质的目的。

与传统的数学教育相比,数学文化教育有着更加丰富的内容。

传统的数学教育只是把数学看成是“科学的数学”(或者是学科的数学),注重的是数学的知识性成分的学习,主要强调的是“三大能力”(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由于太看重数学的形式化训练,淡化了数学的实际应用,忽视了数学精神、数学意识的培养。

而数学文化教育把数学看成是“文化的数学”,数学教育也只有深入到这门学科的文化层面,而不仅仅局限于学科的知识层面,才能获得真正的数学素养。

历史已经证明,而且将继续证明:“一个没有相当发达的数学的文化是注定要衰落的,一个不掌握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的民族也是注定要衰落的”。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在人类各种文化中占据特殊地位。

它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兴衰,也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兴衰。

因此,数学教育,特别是基础数学教育,它不单纯是数学科学的教育。

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更是数学文化的教育,起着“对全体人民的科学思维与文化素质的哺育”的作用。

它增加了数学教育的维度,延展了数学教育的时空,从而使得数学教育更加完整和和谐。

数学文化教育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古今结合,不但注重数学历史的辉煌,而且强调当代先进的教学成果与数学思想;第二,内外结合,不但强调数学自身的规律和特征,而且更强调数学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第三,“物性”与“人性”结合,不但要学生体会到数学定理的严谨和美妙,而且要他们感受到隐藏在这些定理背后的人的精神,“既要讲推理,又要讲道理”,数学文化教育的特点要求我们用一个全新的角度对待数学教学。

随着人们对数学文化认识的不断深入,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越来越受到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

然而,如果这种认识仅仅停留在学术的、理论的层面上,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就只有潜在的意义,不能自然而然地成为一种教育效果而体现在学生身上。

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强关于数学文化的教学实践。

二、转变数学教育观念,改革数学教材教法

从数学文化的角度出发,数学教育观念必须加以更新。

数学教育是数学文化的教育。

由于受学生思维水平发展的限制,受教学时数的局限,受就业方式的制约,使得我们的数学教育不可能是严格意义上的数学科学的教育,而只能说是数学文化教育。

因为它不仅具有使学生掌握,运用数学知识、技能等功利性的功能,而且应该具有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提高数学文化素养等素质性功能。

例如,远在西周时期,数学就是基本教育内容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

这说明,一定的数学素养是作为一个有用的人应该具备的文化素质的积累。

培养数学思维习惯或数学观念、确立数学文化教育观念,有利于目前数学教育由升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因为素质教育作为新型教育价值观,显然强调了数学教育中的文化因素,所以重视数学教育中的文化观念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内容和要求。

同时,确立数学文化观,拓宽数学选材的范围,而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它不仅有教养的功能,而且有教育的功能。

这更符合数学教育目的的全面贯彻,即数学教育的目的在于适合社会大众的需要,其中包括对数学知识的直接使用,也包括数学文化对提高思维品质的间接作用。

数学文化教育的着眼点就是要放在大多数学生身上,克服学术主义(在培养目标上只重视学者型人才的做法),“大众数学”的思想将能更好地贯彻。

“大众数学”强调为大众所掌握和利用,使数学成为人们适应社会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武器。

“大众数学”不求高难度,但求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思维方法,带有较强的普及性,使数学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这里特别指出的是,尽管“大众数学”强调了数学的实用性功能,但实用数学并非“大众数学”真正内涵。

我国数学教育历史久远,但一直是注重实用,把数学作为一种技术教育,结果数学的故乡也丧失了生机。

树立数学文化教育观念,对数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亦能更好地得到解释,如区分一般数学能力与学校数学能力的必要;同时还会克服多年来数学教学中“重演绎,轻归纳,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

篇4:高职数学文化及数学教育论文

高职数学文化及数学教育论文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高职数学教育教学的研究逐渐得到重视,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在高职数学教育方式中适当的引入数学文化,有利于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当的渗入数学文化在高职数学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从目前发展形式来看,高职数学教学依然存在着一些弊端问题,需要重点深入研究数学文化存在的重要意义,将数学文化模式进行合理分配,从而带动高职数学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介绍了当前教育发展形式下高职数学教育教学存在的基本问题,以及数学文化渗入高职数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和方式策略进行了详细论证。

关键词:数学文化;高职数学教;重要性;方式策略

一、当前教育发展形式下,高职数学教育教学存在的基本问题

(一)学生方面的问题

学生自身方面的一些突出性问题影响着高职数学教育教学的发展,从近几年的发展形式可以看出,进入高职院校的门槛持续下降,扩招人数不断上升,学生数学基础能力和综合素养都达不到规定的标准,严重阻碍了高职数学教学的顺利开展。其次是我国大部分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习知识内容完全是为了应对考试,缺乏对数学题型的深入研究和创新,很难提升数学综合能力水平和文化素养。高职数学教学课程中教学模式比较单一,课堂气氛比较枯燥无味严重影响了学生听课的激情,即使是硬着头皮去学也是为了简单的应对考试,而不是处于自己对高职数学的喜爱。师生之间在课堂学习中缺少互动与交流是比较突出的问题,无法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真正的意义,更不会引导学生在高职数学学习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对高职数学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教师方面的问题

教师在当前高职数学教育中存在的几点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高职数学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学方案不够完整全面,只是照搬课本知识进行讲解,很少将问题进行拓展研究,严重缺乏创新思维能力。高职数学教学模块内容繁多,但是相关课程教学设计却比较少造成了严重冲突,通过相关调查发现,一部分高职教师也想创新教学模式,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数学效果,但是受到专题模块和课时的限制,影响了他们的教学思路,导致一系列问题暴露出来。从另一方面来看,各大高职院校师资力量分布不平衡,学校的综合实力比较弱,导致一部分优秀教师不愿意到高职院校就业,这些原因使得高职院校数学教育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局限。

二、数学文化渗入高职数学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一)全面加强落实素质教育

数学文化教育是提升素质观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情况调查可以发现,基础水平还达不到标准,如果老师在课堂讲解中只以课本为主要内容,学生很难掌握数学知识点,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这种授课方式整体上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所以,从老师的角度考虑要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学,尽最大的努力和耐心将数学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全面注重素质教育对高职学生综合水平的培养也是十分有益的。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文化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能够增强学生学习高职数学的热情与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爱好,有利于从整个学习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自身良好的学习习惯。在高职数学教学之前,老师可以加大资料的收集渠道,积累教学经验以此来不断完善教学目标和方案设计,也可以对课程中的重难点问题,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共同研究讨论,找到最全面的解题思路,学生也能够从整个讨论过程中增强对数学的兴趣,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学好高职数学的第一步就是要培养对数学的兴趣,然后真正的融入其中,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实现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有效提升高职数学教学质量

高职数学是一门专业性比较强的学科,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的内容也比较全面,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教学内容相对反锁也缺乏合理的课时安排,给高职数学教师也带来了不便,只是选取比较重要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果将数学文化适当的渗入到高职数学教学中,能够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知数学的另一个文化世界,体验数学的抽象化和形象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中掌握不同的解题思维模式,加深对高职数学知识要点的记忆力,有利于确保高职教学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四)推动学生的全面性发展

由于受到应试思想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具有片面性,有些专门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者是工作需要,进行突击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是非常不值得提倡的,只有一小部分专业性比较强的岗位才需要运用大量的数学专业知识,大部分岗位和数学涉及到的内容还是不挂钩的,但是数学文化中的人为精神是值得每一个人去学习的,有利于培养思想情感和道德素质的提升,从而推动学生的各个方面的发展。

三、将数学文化渗入高职数学教学的具体方式策略

(一)将数学文化渗入到课程细节中去

高职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普遍性的问题,创新思维模式跟不上,基础水平比较差,学习兴趣提不上去,影响了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如何改善学生学习的被动性,是提升高职数学教学的关键性因素,也是当前高职数学教师比较头疼的问题,如果在课堂中只是老师一味地去讲解,很难达到教学效果,整个课堂气氛也会变得比较紧张,如果在课程细节讲解中适当的渗入一些人文知识,将数学理论知识发展进程以图表的形式进行分析,或者适当的讲解一些数学家的励志小故事,带给学生们一些学习数学的动力,告诉他们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从而使得他们在数学学习上合理利用时间,做好每个学习阶段的安排工作。比如说在学习微积分的过程中,需要提到的是牛顿这位伟人,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面对困难不是轻易选择放弃而是积极乐观的应对,微积分就是在艰难的生活中坚持学习的情况下发现的,经过几年的辛勤付出最终成为了科学史上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牛顿的励志故事也在不断的激励大家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要想比别人收获的多,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通过数学文化的渗入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全身心的投入到高职数学学习中去。

(二)将数学文化渗入应用价值中去

数学学科的应用价值比较广泛,在其他领域范围也会有所涉及,大多数学生对数学的应用价值比较淡化,觉得有些数学知识根本不需要学习,在实际生活中很少被运用。学习高职数学的目的很明确,没有必要弄的这么复杂化。高职教师应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数学的应用价值,将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进行举例论证,从而改变学生之前单一的思维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比如说微积分就与实际生活相互关联,现在社会正处于节约发展型阶段,提倡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对于各项费用的使用都要以获取最大收益为前提条件,通过结合导数的相关知识能够帮助人们进行费用的规整,生活中的很多细节问题也需要运用微积分理论进行测验,比如说在切土豆圆形形状时,可以根据微积分的相关定理计算土豆片切成薄片时的面积和体积,土豆片越薄的情况下,体积和面积的计算越精确,在进行高职数学知识讲解时通过与实际案例相互结合,让学生全面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体会到数学不同的应用价值。

(三)创设新型的评价系统

创设完整的评价系统能够从每个细节中反映出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让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进行细节完善,对学生起到了一种引导激励的作用。传统的评价系统存在着一些突出性的问题,只是简单的对学生综合能力作出相关评价,已经满足不了当前教育的发展形式,在创设新的评价系统时需要将数学文化融入其中,评价系统要更侧重于对整个学习流程的评价,加大多种评价方式,不断完善评价系统的功能效果,能够第一时间让师生了解数学教学和学习的情况进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对以上论点的分析可以发现在整个高职数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老师的具体讲解和根据专题模块适当的渗入数学文化知识,包括数学思想技术,专业方式方法都是十分重要的,引导学生更快的融入到高职数学教学中来,体验数学不同阶层的应用价值,从而不断积累数学经验,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对以后的学习和发展中都是十分有益的,在这个高职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传授不同的优秀文化,促进学生的综合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瑜.高职数学课程中实施数学文化教育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06:31-32.

[2]陈杰.渗透数学文化完善高职数学教育功能的探索[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6:29-31.

[3]章俊成.高职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亚太教育,,22:181-182.

[4]邵晓锋.浅析高职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文化渗透[J].电子制作,,15:188-189.

[5]孙延修.数学文化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电子制作,,16:112.

篇5:基于数学文化的高职数学教育改革论文

基于数学文化的高职数学教育改革论文

6月,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3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期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标志着职业教育发展进人了新的历史阶段.8月,以《决定》为指导,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无论是《决定》,还是《若干意见》,都强调职业教育必须以加强学生思想道德、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办学指导思想,将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作为办学原则,将加强文化基础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并明确指出,公共基础课应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强调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这不仅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也对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要求.

作为高职教育重要基础学科之一的高职数学,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在高职教育中更好实现育人价值,为学生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贡献力量,这是摆在每位高职数学教育者面前的首要任务.本文将以数学文化为视角,在数学文化教育观指导下,结合高职数学教育实践,对高职数学教育教学改革问题进行研究.

1.髙职数学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当前,高职数学教育及其研究与迅猛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形势不相协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对数学教育目的和意义缺乏合理认识

人们通常将高职数学狭隘地理解为一种科学的语言和工具,忽视了其思想方法和人文精神价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强调学生对数学定义、公式、算法的记忆和机械套用,而不是通过寻找数学知识与数学文化的交汇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带来的趣味与快乐.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畏惧心理,丧失信心和学习兴趣,数学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没能得到应有的发挥.

1.2教学模式陈旧

由于高职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较差、数学授课学时数量偏少等原因,教师为完成数学教学任务,不得不沿袭传统教学模式,讲授内容的选择上删繁就简,主要以数学定义、公式和运算为主,与专业和实际问题的联系非常有限,更谈不上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精神和方法的融合,很难实现数学文化育人目标.

1.3数学文化传播渠道有限

在高职数学教育仍以知识教育观为主导的前提下,数学文化的传播受到自觉与不自觉的影响.一是在高职数学课堂上,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时,往往忽视了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精神和方法;在学习数学定理、公式和法则时,也忽略了与之相关具有很好育人效果的数学史、数学家典故的引人.二是采取以数学文化公选课方式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高职院校也是不多见的.

1.4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存在一定差距

回顾当前高职数学教师的职业生涯,大多接受的是以学科知识为主的普通大学数学教育,缺乏高职教育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系统培训,也缺乏数学文化知识的系统学习.在高职教学重实践,轻理论;重专业,轻基础的背景下,基础课教师职后的专业技能知识培训机会远不如专业课程教师,基础课程改革环境与氛围也不及专业课程.因此,数学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与现代职业教育要求相去甚远,导致数学课堂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这些问题导致学生缺乏对数学的总体印象与宏观把握,以至于学习了十几年的数学仍不了解数学的精髓,不清楚数学带给今后工作和学习的价值.

日本教育家米山国藏曾说过,学生进人社会后如果没有什么机会应用初中或高中所学的数学知识,通常在出校门一两年内就会忘掉这些数学知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那些铭刻在大脑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精神会长期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作用.

因此,真正的数学教育是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忘却后所剩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这些是需要将数学文化与数学知识相融合的长期数学教育实践来实现的.

2.数学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2.1数学文化的内涵

关于数学文化的内涵,学术界至今虽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不同的学者分别从数学学科、文化、数学共同体、数学活动、系统等多种不同的角度对数学文化的内涵均有深人研究.在此,不妨采用南开大学顾沛教授从文化属性的角度给出数学文化狭义和广义的两种解释,即狭义的数学文化,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广义的数学文化,除上述内涵外,还包含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

由此可见,数学文化是指一群人(数学家),当他们从事数学活动时,遵守共同的数学规则,经过长期的,历史的沉淀,形成了许多关于数学知识、数学精神、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等的共同约定,这些共同约定的总和就是数学文化.

2.2数学文化的特征

2.2.1思想性数学文化的精髓来源于数学思想,数学文化的思想性表现在数学文化能深刻反映出数学家对大量数学事实与理论经过创造性思维活动后所呈现出的本质认识.数学史上,无论是函数思想和方程思想等传统数学思想,还是建模思想和极限思想等现代数学思想,它们共同推动着人类思维的进步,也不断丰富着数学文化的内涵发展.

2-2.2人文性数学文化中蕴含着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和数学发展等丰富的人文元素,数学文化的人文性表现在透过数学文化的学习,不仅有助于领悟如何做一个追求真、善、美的人,如何在探索真理途中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还能帮助吸纳数学文化中所蕴涵着的丰富的人文精神,进而得以滋润灵魂,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境界,形成健全人格,最终实现数学育人目标.

2.2.3艺术性所谓数学文化的艺术性是指数学文化在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呈现出的美好程度,不仅可从其语言、结构和表现方法上得以体现,还可以透过多种形式的数学美呈现出来.数学美主要表现在它的统一性、简洁性、对称性、协调性和奇异性上M如数学语言公式的简洁美、几何图形和变换中的对称美以及数学与其他学科统一并创新过程中表现出的奇异美等,无不诠释了数学美.

2.2.4应用性广义而言,数学与社会的联系以及与文化的关系共同组成了数学文化,数学文化的应用性主要通过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表现出来.数学不仅被广泛地应用于其他学科,而且还推动着新学科的诞生与发展?

3.高职数学教育改革的思考

3.1以数学文化为先导,树立数学文化教育观

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奠定了基础,高职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发展中培养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当前职业教育在立德树人为根本,fl艮务发展为宗旨,促进就业为导向的思想指导下,高职数学教育也应顺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数学文化的思想性、人文性、艺术性和应用性为先导,树立将数学知识传授与数学文化教育融合、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贯通的高职数学教育观,使高职数学教育过程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的过程.因此,高职数学教育要树立突出文化理念的高职数学教育观,不仅要具有使学生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的功利性功能,而且要具有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提高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等素质教育的功能.

3.2以数学文化为素材,创新数学教学模式

数学文化蕴含着古今中外丰富的数学思想、精神和方法以及背后大量生动的数学家、数学史和数学美的故事,这些为实施高职数学教育提供了广泛素材.不能照搬普通大学里的数学学科知识体系,而是要在充分把握高职学生生源实际和适应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高职数学教学目标和内容体系,以数学文化的思想性、人文性、艺术性和应用性指导高职数学教育教学模式创新.

教师在讲授数学的定义、公式和算法等数学知识时,注意融入数学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古今中外一些数学家的'探索、创新的精神以及数学文化形成和发展中的数学思想、精神和方法等,进而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艺术力、想象力和意志力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同时,还要注意数学知识在专业知识中的广泛应用,有针对性地解决专业中的问题,实现数学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良性结合.

此外,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改变传统的“黑板+粉笔”方式,适当引人多媒体和互联网等先进教学手段,适当采取讨论式、案例式、项目式和模块化等多样化教学方法,适当引人反映数学家和数学史的专题记录片及影视作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更深切地感受数学家的魅力,将对数学文化的体验与个人成长密切联系,更好地理解数学文化意蕴,理解数学文化与诸多文化的交汇,使数学学习过程变得生动而丰富多彩,从而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融于数学文化的高职数学教学模式创新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人人可以学数学;在于创建大众数学教育而非精英数学教育环境,真正实现数学教育面向人人的价值目标.

3.3以数学文化为载体,拓宽数学教育渠道

五千多年的数学文明史证明,数学既是一门至高无上的科学,也是一门在生命科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和政治学等领域离不开的通用技术,还是一种人类文明进步史中不可或缺的文化,更是一种促进人类思维发展到完美程度的理想精神.高职数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接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文化的丰富内涵,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当前高职教育更加倡导人文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不断拓宽以数学文化为载体的数学教育渠道,充分发挥数学文化的育人价值和功效.不仅要在普遍开设的高职数学必修课堂上,将数学文化与高职数学教学结合起来,用文化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通工具性与人文性链接的淤滞,实现工具性的数学课程充满人文气息,让学生带着情商与智商亲近数学,更应积极探索数学文化选修课的教学实践,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对人类文明和历史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得到数学文化的思想性、人文性、艺术性和应用性的熏陶,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3.4以数学文化为核心,提升数学教师专业素养

高职数学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表现在以科学的教育观和高职教育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生专业实际和本学科知识结构特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创设适宜的育人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实现教学目标.

实现高职数学文化育人观的关键在于教师应具有丰富的数学文化知识和较高的教育艺术水平.数学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数学教育质量,并且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也是高职数学教育改革的需要,而提高数学教师专业素质的途径在于提升其数学文化素养.因此,无论是高职院校相关部门还是数学教师本身,都应将数学文化纳人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修内容.

高职数学教育过程中,可以将数学文化与数学知识相互融合,在讲授大学数学的抽象定义、定理和公式之前,引入相关数学史和数学家的故事;在进行数学推理和演算之前,揭示出其蕴含的数学思想、精神和方法;在遇到隐含在数学图形、性质之中的或对称、或简洁、或奇异的数学美时,应直观地呈现出来;在专业领域应用时,应将数学不可替代的工具价值表现出来等,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通过知识的学习去感受数学文化的人文性、思想性、艺术性和应用性,在提升数学素养同时提升人文素养,去实现一名数学教师的理想教学目标.

4.总结与展望

数学教育涵盖了数学知识与数学文化两个方面,数学知识主要是指数学中的公式、公理和法则等,以物质形式表现数学,而数学文化则以隐性的方式反映数学'二者对人类产生的影响不尽相同.而培养学生独立人格、自由思想远比知识灌输更重要.当数学文化真正地渗人教材,到达课堂,融人教学时,数学就会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喜欢和热爱数学,而这些数学思想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在未来的高职数学教育中,如何将数学文化的思想性、人文性、艺术性和应用性与高职数学知识自然而有机的融合,如何通过开设数学文化公选课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均将成为高职数学教育者未来研究的课题.

篇6:数学文化毕业论文

有关数学文化毕业论文

摘 要:

高职数学文化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在数学主干课程教学中适时、适量、适当地融入数学文化,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针对不同学生开设数学文化类课程,并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实现提高各类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

数学文化;数学主干课程教学;融入

目前,高职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有效开展数学文化教育成为大家热烈讨论的问题之一。这些年来,笔者通过在概率论系列课程中系统融入数学文化,尝试以多种方式开展数学文化教育。这些教学实践,使笔者感受到在数学主干课程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不管采取哪种方式,都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调整授课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在数学主干课程教学中,系统融入数学文化的若干原则及效果

从教以来,笔者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这些学生愉快而有效地学习数学。笔者发现,对于这些学生而言,单纯地在数学框架内按部就班地讲授数学,不仅使他们因感觉枯燥困难而沮丧,而且还容易使他们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迷失感;但若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放在数学思想发展的长河中,放在科学甚至社会的大背景下,则其思想起源和发展演进就比较生动,其内容、方法和结论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了。这就是说,在数学教学中有机融入数学文化,是解决上述学生数学学习问题的一个好办法。

笔者的大致做法是,基本保持原来的课程结构,但在课程呈现方式上遵循如下几条基本原则:

①以逻辑结构和历史进程为经纬串联、划分教学内容,在讲清形式逻辑体系的基础上勾勒其时空演进线索,力争使学生对课程内容有全方位、立体化的动态感觉和宏观把握。

②尽量选取历史名题为例题,通过对问题的介绍、分析和解决,展示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发展过程,引导学生由单纯的课程学习发展对数学方法论的领悟,并通过榜样的激励作用鼓舞斗志、增强信心。

③借助各种背景知识归纳、演绎和诠释抽象内容,力求引导学生实现数学学习的某种升华、进一步提升其数学素养。

④数学文化的融入必须适时、适量、适当、有效,即穿插要适时、取舍要适量、讲解要适当、使用要有效,否则就可能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在前两轮试验中,从课堂气氛、出勤率、课下讨论以及教务处的问卷调查来看,这种教学方法是受学生欢迎的;从期末考试(教考分离、流水阅卷)卷面成绩的初步统计结果来看,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准确理解和灵活应用所学知识也似有积极作用。当然,在数学主干课程中更全面、有机地融入数学文化并科学鉴定其效果,需要更长期细致的试验和更科学的分析比较。

二、数学史选修课:如何变消极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积极探讨

数学史是数学文化的重要方面,也是数学专业学生专业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次开课时,我首先采用的是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但很快发现许多学生都是边听课边干自己的事情,听到有趣的故事就抬起头来笑笑,然后又接着背单词、做习题。老实说,我感觉数学史是我所讲过的所有课程中最难讲的,我准备这门课程的工作量远远超过其他任何一门课程。

我认为,面向数学专业学生开设的数学史,不应是“名人轶事”或者“数学趣闻录”,而应当尽量系统而有机地分析探讨数学思想发展的内外史,但以我的知识和能力,准确理解并尽可能清晰通俗地表述这些思想绝非易事。事实上,对于100分钟的课,我往往要准备好几天。因此,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态度让我很失落。

我决定改变教学方法。几经调整,我最后采取的方法是每学期第一次课给出一学期的教学目录,请学生选择其中自己感兴趣的专题单独或合作进行准备。在课程进行到该专题时,先由这些学生作为时20分钟的演讲,演讲之后回答其他学生的提问,最后我再根据情况对该部分内容进行补充完善或整体讲解。

几年来,学生们普遍反映,他们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开阔了眼界,不仅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更全面、对数学思想的理解更深入、对数学发展动态的认识更清醒,而且对数学有了更深的感情。许多学生建议应该更早开设这门课程。

三、东西方数学文化选讲:多侧面多角度地欣赏、感受数学文化的窗口

由于学生之间数学基础差异巨大,欲使所有到课者都能通过课堂教学这扇小小的窗户多侧面多角度地欣赏、感受数学文化,首先要审慎定夺课程内容,其次要特别注意教学内容的引入、叙述和展开方式。开课前已经以选择能突出展示数学思想演进、数学方法发展、杰出数学家的重要作用、数学现状、数学与其他科学或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联系,覆盖面广且有一定趣味性的内容为宗旨,拟订了课程目录和教学大纲,确定了尽可能用比较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的教学方针。

但面对这些学生,教学内容还是几经调整,最后确定为:1)河谷晨曦――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2)西方理性――古希腊数学与演绎证明。3)东方神韵――中世纪的东方数学与算法精神。4)通向光明的甬道――基督教文化与中世纪的`欧洲数学。5)永恒的坐标――解析几何的诞生及影响。6)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微积分的建立。7)“分析时代”掠影――18世纪的几位重要数学家及其对微积分的贡献。8)空间中的数――神圣的几何。9)数学与时空――非欧几何史话。10)从七桥问题到庞加莱猜想――拓扑学漫谈。11)天衣有缝――三次数学危机始末。12)上帝掷骰子吗? ――随机数学撷趣。13)走近非线性――孤子、分形史话。14)飞舞的电波――关于现代大众通讯和保密通讯中的数学故事。15)数学与社会――数学的社会化与社会的数学化。

虽然少数纯文科学生反映对于非欧几何、拓扑学等现代数学学科中的某些概念和思想理解起来还有些吃力,但从学生有趣的读书报告和热烈的课堂反应来看,这些内容的教学是顺利的。另外,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心得和问卷调查中都对这门课程的开设和课程内容非常认可。

总结

数学文化教育可以采取将数学文化有机融入数学主干课程和针对不同学生开设数学文化类选修课等多种方式进行。在数学教学中适时、适量、适当融入数学文化,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数学文化类课程应根据学生情况审慎确定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方能落实提高选课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初衷。

篇7:数学文化案例设计的教育论文

数学文化案例设计的教育论文

1.具体实施

(1)经验触动―――围绕主题

激发兴趣生活引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进行这样或那样的推理,例如:①神探狄仁杰,神探根据证据推断案情;②考古现场,考古学家根据文物推测遗址年代;③医生看病,医生根据症状诊断病情;④卫星气象云图,气象专家根据气象图预测天气。这些事例中都包含了推理活动,在数学证明中更是离不开推理。

那究竟什么是推理呢?推理实例:

a、校办老师很热情、胡老师很热情、高二(9)班同学很热情,所以附中所有的人都很热情。

b、已知数列{an}的前4项,a1=1,a2=5,a3=9,a4=13,所以它的第n项an=4n-3。观察以上推理,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反思:从学生熟悉的事物、感兴趣的话题、数学中已有的知识出发,紧扣主题,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热情与好奇心,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与自然,并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

(2)数学化理解―――逐步抽象

过程中学通过以上三个具体推理实例的共同特征的观察、归纳,最后得到归纳推理的概念和特点。同时,为了巩固所学的新知识,给出以下推理:请判断是否是归纳推理?

a、麻雀会飞、燕子会飞、鸽子会飞、老鹰会飞,猜想:所有的鸟都会飞。

b、所有能被2整除的数是偶数,0能被2整除,所以0是偶数。

反思: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理解数学归纳推理的本质,体验数学形式化定义的形成过程,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逐步抽象,过程中学”这一特点。

(3)多领域渗透―――核心统领

拓展升华请同学们现身说法,说说身边的归纳推理的事例,在我们的生活中或是学习中,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领域中有哪些结论是利用归纳推理得到的?数学史欣赏:介绍欧拉公式以及大数学家欧拉。同时请同学一起欣赏了几大猜想:哥德巴赫猜想、陈氏定理、费马猜想。

反思:这一环节具有鲜明的特色,一改以往枯燥单调的形式,结合数学史料,以及小游戏的形式,使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不但巩固了本节课的新知识,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意识到数学并不是某个文明的产物,而是整个人类的财富,是前辈们在不断地探索、猜想、求证中得到的。这种包含各种文化根源的数学可以让学生形成丰富的体验,感受其他文化对数学发展作出的贡献,以及数学与各种文化间的紧密联系。

(4)回顾反思

在数学史欣赏与小游戏中,同学们认识到归纳推理的重要性,以及归纳推理所得结论的不确定性,同时也认识到数学美与严谨性。探究作业:让同学们登陆相关网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猜想探究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反思:第四环节的回顾反思,不仅是进一步梳理、巩固本堂课所学的'知识,同时将数学作业拓展到课堂之外,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让学生主动地去多了解数学、感受数学。

2.讨论与反思

《归纳推理》本节课的知识看似简单,但也很可能会变成一堂热闹空洞的一节课,所以,要上好本节课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执教老师应有充分的课前准备,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课外知识渗透,需要老师查阅很多相关知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从学生的角度看,因为教学设计的探究梯度恰当,加上数学历史与文化的渗透,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参与度也增强,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动,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后同学们的感受是“:这节课很有趣”“,感觉老师是在和我们聊数学”,“原来数学没印象里那么枯燥”等等。从课堂氛围看,师生、生生间平等交流,充满着轻松、活泼、民主、自由的气息。

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下,每个同学畅所欲言、积极讨论、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因为高考,高中的数学课程的课时安排是非常紧张的,数学教学的任务是繁重的,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是很大,这和本模式的全面开展是相互矛盾的,因为本模式需要通过大量时间,大量的数学文化题材,在课堂中不断渗透,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醒学生的心智,通过震撼学生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我们如何在高考与素质教育中权衡?这是一个百谈不厌的话题。

同时,该模式是一种非常规的教学模式,它一般适合于课堂教学任务较轻、知识点较少、核心概念具备文化关联特质的教学内容。如何将传统教学与本模式下的教学相结合,使它们能更好地服务于高中数学课堂,这将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篇8:数学文化融入大学数学教育研究论文

数学文化融入大学数学教育研究论文

数学文化融入大学数学教学中,不仅体现了数学作为一种方法论工具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体现出数学信仰,具有提升民族文化理性精神的作用。该研究者认为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1协调好学生、教师和数学的关系,促进他们和谐的发展

通过对大学数学的学习,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合理的数学理想。大学数学教学中要求学生功底扎实,精通知识的思想和方法,为创新打好基础,为终身学习做好知识储备。大学数学教育一般只是强调数学的基础性和工具性,大学数学教师通常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在学生与数学的关系中起到答疑解惑引导鼓励的作用。大学数学教育缺少对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的培养,缺少对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品质和数学精神的培养,而这些恰恰是数学文化所强调的。由于课时限制,教学内容不减少的情况下往往是教师很努力地教,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探究式教学,引导发现式教学,情景问题式教学等等,教学方式也随着信息技术的推进发生不断变化,由原来的黑板书写逐渐进入黑板书写加多媒体技术应用中去,尝试不同角度讲解尽可能多的知识,而很多学生仍感觉大学数学难懂太抽象,对推理感到枯燥乏味,逐渐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这种场景在数学课堂上会呈现出一种尴尬的场面。数学文化的引入,首先提升教师的数学高度,增加教师的自信心,提升教师的数学品味,力促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让教师的榜样带动学生学习,可以改变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状态,使教师和学生形成互动学习,增加教师和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动力。数学史的引入使教师和学生更加主动地探究知识,学习数学家的严谨求实,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和敢于向科学献身的精神,在学习数学上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更主动地领悟数学,培养一种向善向真向美的追求。数学哲学的探讨会促进师生在数学文化上的交流。数学及其价值是什么,哪些因素影响数学的发展。数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如何构造宇宙的,如何支撑起整个科学体系的。数学在文化体系中塑造了怎样的精神世界。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成长,还要不停提升自身的学识,在教与学的动态过程中体现出对大学数学的继承和发扬。

2形成正确的数学教育观念

数学文化教育实质是文化素质教育。数学文化教育教会人们数学式思考和理性思维。数学文化教育包括知识,能力,思维,还包括数学思想,数学品质,数学意识,数学经验等等。由于时代变化,数学教育工作也要随之变化。不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而且教育理念也要随之变化。要不断调整教育观念,以适应现实教学的需要。很多数学知识点,都有它产生的背景,形成理论的过程,不仅要学习这些理论知识,还要掌握这些知识中所涉及的技巧,方法和思维,了解它们的来龙去脉,为将来在实际中的应用做好准备。仅有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理论联系实际,能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在实际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才达到了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增加一些抽象知识的应用,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逐步建立起一种数学无所不能,无处不在的观念。教师相信数学,依靠数学可以改变这个世界,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可以改变人的思想。传统文化中数学主要突出它的实用性,所有的内容方法都融进具体事件中。大学数学课堂所教授的知识与之不同,只涉及内容方法,不太强调它的用途。这也是西方数学和中国数学之间的差别。传统数学在天文,医学,诗歌,绘画,美学,建筑,经济,语言等方面应用广泛,应该加强它的理性认识,将这种理性精神融入民族性格中。这也是大学数学教育很重要的目标。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教师注意对学生进行理性思维的培养。大学数学教师要不断学习数学文化,提高自身的数学文化修养,来适应当前变化的大学数学课堂。数学教育强调数学的科学价值,应该加强数学文化教育。鼓励学生用科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也需要把学生培养成有思想有能力综合素质过硬的人。

3丰富数学文化,深化内容,完善数学功能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主要涉及数学文化的普及,进一步揭示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如何更好地将数学融入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对各学科起到积极推动促进作用。各学科的发展进步可以扩大数学的范围,深化数学的内容,反过来又可以促进数学不断地发展。大学数学中的很多公式和定理,它们是如何被发现的,是谁发现的,这些定理和公式背后还隐藏着什么,这些定理内容是如何发展的等等,这些都是数学文化的内容。数学文化不仅强调的是数学知识方面,更重要的是强调思维和审美方面。在学习数学定理和公式时需要领悟它的数学思想,经过大量的练习熟知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积累数学经验和数学意识,力促数学能力的养成。而在这一过程中精神上的起伏变化,从中可以感受到数学所带来的特殊美感。数学文化具有人类文化的一般特性。数学的抽象、确定、继承、简洁、统一的文化属性和渗透、传播、应用、预见的功能特征被挖掘出来,数学的艺术性也深深吸引了人们的眼球。数学和艺术的创造中都凝聚着美好的理想和实现这种理想的孜孜追求。很多数学家都研究过音乐。音乐是宇宙中的普遍和谐,它与数学联系紧密。音乐中美妙的旋律不过是数学美的一种体现。数学表现出的美好和谐在艺术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不论是雕刻还是绘画均能够体现出数学的理性。在经济方面数学的应用可以与物理学相提并论。自然界的`运行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可预见性,数学就是揭示这些规律的最好工具或者语言。数学在人文学科的应用大大促进了社会学的进步。如何发挥数学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意识创新,素质创新还有能力创新都离不开数学。数学的发展和人类的文化发展紧密相连。数学的严密,精确,简洁,理性影响着人类的发展。

4加强情感教育,促进数学学习

数学不仅是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和工具,而且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力量。数学能够解放人们的思想,能够使人们创新进取。数学能使人产生情感上的触动,使人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美和乐趣,也可以使人产生喜欢或者厌烦,使人能够对数学产生留恋的情感。数学文化的引入,可以极大的吸引人们的关注,除了获取知识和技能本身以外,可以获得有关意识,思维,习惯,综合素质等方面的知识。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在情感上要激发人们的兴趣,使得人们对数学无限喜爱。数和形的和谐感,几何学的雅致感,数学语言的简洁精确性,数学方法的多样性都深深吸引人们。数学定理的证明,要求人们全神贯注,绞尽脑汁,冥思苦想,证明的过程是艰苦的,证得结果后那种豁然开朗,拨云见日的感觉非同一般。数学中的演绎推理带给人们严密逻辑的训练,培养人们不畏艰难锐意进取的精神。而这一过程是通过长时间训练和长时间思考积累形成的,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灵感和智慧。数学文化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知识体系。它要求人们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技巧,更重要的是全面提高人们的数学综合素养。教师在大学数学教育中融入数学文化教育,提升整个民族的理性精神,对于整个民族的发展,对于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将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篇9:浅谈高中数学文化论文

浅谈高中数学文化论文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人文教育在高中教育体系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数学文化作为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在时代发展的推动下得到进一步的创新发展,使高中学生在数学知识之外领略到数学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前,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高中数学教育过分看中考试成绩,取得高分成为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唯一目的,使得高中数学教学具有很明显的功利性。在这样的形势下,必须改变数学教学观念,在知识技能的学习之外重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创设良好的课堂文化情境,加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将数学文化渗透于数学教学、解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去深入数学的海洋中去探索数学文化的深厚人文理念,促进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数学;文化渗透;思考

从新课标的角度来讲,高中数学不应该仅仅满足与数学科学的学习,更应该是数学文化的一次传播之旅,因此,高中数学教育必须立足于数学课堂,充分认识到开展数学文化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建立一套完整的数学文化教育体系,将数学文化渗透进教学的每一个角落去,推动教育的发展,进而促进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1数学文化的基本概念

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从广义上来讲,是对现实世界中存在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而数学文化,则是从数学这门科学中引申出来的一个重要分支,关于它的定义,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说法,一般来讲,我们所指的数学文化,就是对数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思想、方法或观点进行整合的一种数学语言[1]。由于数学学科本身具有的逻辑思维特点,数学文化的严谨性也比较强,具体表现在语言、符号等方面。因此,在具体的数学文化渗透教学中,不仅要将教材中涉及的知识进行充分的展示,还应该以此为基础向外扩展,将数学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联系起来,充分体现高中数学文化的人文价值和教化功能。

2高中数学教学文化渗透的必要性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高中教育必须不断地进行革新,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来说,它是公民必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应该得到更好的发展。具体说来,高中数学的课程设置应该在科学知识之外,适当地加入数学的历史沿革、应用范围、发展方向等描述,使数学学科具有更大的包容性。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从数学学科的角度来看,它的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数学意识的确立、数学问题的解决、数学逻辑推理以及数学信息交流四个方面。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数学素质教育虽然植根于素质教育,但它的发展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不管是数学思维逻辑能力的培养还是数学知识观念的提升都需要逐步推进,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并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2]。数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准确性和严谨性,在具体的教学中,与数学相关的概念定理、公式规律等是基本的内容,但如果单靠教授这些知识及其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很难让学生产生浓烈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基本的数学知识之外,应该引入一些带有文化属性的数学教学内容,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与探究的能力。系统认识数学科学需要了解数学文化。在应试教育体制之下,高考成为高中学生的终极目标,因此,高中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识大多只停留在考试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上,在其他方面则很少涉及,导致对数学这门自然科学形成了比较片面的印象。但数学学科本身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内涵,也具有很深厚的文化价值,应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加以传播,帮助学生更加系统全面地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3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3.1还原数学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主要就是一个传播数学概念、方法和思想的载体,而学生的任务则是对这些知识进行最大限度的吸收和消化。从最初的源头来看,不管是数学的概念、思想还是数学运用的方式都是在特定的背景下自然形成的,它形成的起因、过程及其最后的应用等都是在客观发展的规律的作用下进行的,在这个进程中,它们表现出浓烈的人文特色[3]。那么,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就可以以此来作为数学文化的素材,还原当时的文化背景,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感受数学文化,增加数学学习的文化特征,进而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如今的数学教材在每章节的首页都有一些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插图,在教材的附录或标注中对相关的数学发展史和数学家都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那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以此为文化渗透的契机,尽量去还原数学知识的文化背景,向学生灌输相关的数学文化知识,然后在此基础上,科学导入数学的相关概念或公式,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活动。比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先通过介绍该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发展进程及其发现者的相关事迹等,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先把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和学习热情激发起来,再适时推导出“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个定理。

3.2创新解题思路,体验和感悟数学文化。在新课标的影响下,解题不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唯一目标,而更应该看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发展。从当前的高中数学教学情况来看,的确更加注重解题思路方法的教导,而忽视了其他数学内容的渗透与传播。当然,在当期的时代背景下,把解题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固然没错,但如果因此把解题作为高中数学学习的全部,那就大错特错了,数学解题的过程同时也是传播思想文化和数学方法规律的过程[4]。从数学文化渗透的角度来说,数学解题集策略、逻辑、推理、技巧等于一体,并且隐藏着数学家们的探究足迹以及思维方式,它超越了数学解题本身,而上升到了一个文化层面的高度。因此,在具体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创新解题教学的新思路,引导学生去体验和感悟数学文化。例如,在运用定理解题的方法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进行适时的引导,让学生循着数学家探索的轨迹去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如在空间距离、空间角度等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模型或多媒体设备来辅助教学,向学生说明数学家创造理论的过程或方式,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来加深学生的理解。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古人在当时的'环境下对数学知识的运用,比如用日晷针影长的变化来确定时间,根据太阳的高度来制定节气,用物体的影子长短来进行实物测量等,使学生在科学知识之外学习到相关的文化知识,促进解题思路的扩展,加强对数学文化的感悟。

3.3加强与其他学科文化联系,为数学课堂添彩。高中教师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也要在基础性知识教学的基础上,从文化的角度综合考虑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将其他学科的知识渗透到数学文化的教学当中,为数学课堂增添新的升级与活力。另外,在具体的数学文化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沟通教学设计上,不应该只停留在粗浅的应用层面,而应该深入到思维、思想领域,找到数学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纽带特征,进而归纳出数学学科的文化性质并运用于教学实践当中,加强数学文化的渗透。例如,例如在语文学科的古诗词中就蕴藏着丰富的数学知识,王维《使至塞上》中写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首诗通过很多意象组合向我们展现了一幅雄浑、壮阔且大气的大漠落日图,而从数学的角度看,这其中涉及了丰富的几何知识,从整体看,可以把“大漠”看成一个平面,平面,而向上直走的“孤烟”则可以看做是垂直于平面的一条直线,不远处流淌着的长河则可以视为跟平面平行或相交的另一条直线,天边挂着的落日则是一个大圆,那么,“长河落日圆”就可以看作是圆与直线的关系,即相切或相离或相交,由此形成了数学知识与语文知识的融合,即向学生灌输了相关的数学概念,也从另一个层面上推动了数学文化与其他学科文化的渗透[5]。

4结语

在新课标和素质教育发展的双重推动下,加强教育革新,促进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多样性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已经很难满足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需要积极进行整改,以达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的。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基本的学科知识之外,还应该引入数学文化的教学内容,深度发掘数学人文价值和应用价值,让学生了解到数学家的优良品质等方面,充分发挥数学文化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教育创新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黄梅.数学文化的渗透与数学教学[J].高中生学习,,12(7):88-90.

[2]顾萍.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高中数学教与学,,5(4):33-35.

[3]陈修周.谈高中数学新教材中的数学文化[J].西部素质教育,2015,2(12):66-67.

[4]张维忠.文化视野中的数学与数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2(15):28-29.

[5]张奠宙,梁绍君.中学教材中的“数学文化”内容举例[J].中学数学教与学,,8(2):116-117.

篇10:高校数学教学的数学文化渗透探析论文

高校数学教学的数学文化渗透探析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数学文化内涵的剖析,进而阐述了其在培养数学人才及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优势与价值,最后提出了在高校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相关策略与思考,旨在为全面优化高校数学教学成果提供一丝参考。

关键词:高校;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的形成是数学历史衍变发展过程的必然积累,作为一笔宝贵的财富,它体现了人类在数学领域孜孜不求的进取,同时更代表了求索过程的艰辛和收获。可以说将数学文化贯穿于学生数学学习的不同阶段,能够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欲望,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化和完善。

一、数学文化及其特点概述

(一)数学文化概念

数学文化所包含的领域极为广泛,不仅囊括了在数学发展过程中与数学相关的行为、理念、态度及精神,同时蕴含了无可比拟的启发与内在价值。准确地讲,数学的形成与人类生产实践息息相关,源自生活并对社会和人类又起到了积极的反推动作用。数学文化对于数学知识的传播影响极大,同时彰显着深厚的文化特征。

(二)数学文化特点

基于数学文化本身固有的科学属性,且与数学学科紧密相连,因此其在数学教学领域的特点表现如下:首先具有发展性,数学文化自产生起,就一直处于不断完善和丰富的过程,因此动态特征极为显著;其次,鉴于数学学科严谨的学风及缜密的思维属性,进而赋予了数学文化的思维性;再次,数学文化在数感性方面独具优势,而且是体现学生数学成就的重要参照。最后,数学文化是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进步的无形推动力,兼具文化的共同属性,在育人育才方面的教育价值有目共睹。

二、高校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所蕴含的价值

(一)科学教育价值

数学文化是高校数学教育的基础,同时作为课程形态的文化外延,具有受益终生的科学教育价值。科学合理地掌握数学文化内涵,可以准确生成健全的数学观,并产生浓厚的学习热情,进而积极主动发现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细节,并驱动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创造。此外,数学文化还有助于学生树立逻辑、严密和实事求是的数学思维,最终确保数学学习能够学有所获。

(二)人文教育价值

数学文化从更深层次地挖掘,其在本质属性上还具有人文教育内涵。众所周知,文化的核心要素毕竟是以人为基础的,可以说数学文化领域中人文教育价值不可或缺。通过摄取数学文化知识和理论,可以提升学生个人情怀和审美能力,同时升华情感和价值观,最终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实践应用能力同步协调发展。

三、对高校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渗透策略的探究与思考

(一)强化数学历史教育,构建完善数学文化体系

一直以来,数学历史的发展都是遵循着循序渐渐的原则,而且向世人揭示了从低级向高级过渡的全过程。其中数学先驱和前辈用付出和辛苦展示了求索的历程,这才使得数学科学不断趋于完善。当然高等数学教育与基础学段具有天壤之别的区分,准备不足和难度之大令很多大学生非常不适应。因此大学数学学习既需要学生知识储备更为丰富,同时具备高层次攀登的勇气和决心。而高校数学教师通过在教学中高效渗透数学历史和文化,可以让学生减轻负担、摸清规律,进而逐步掌握数学知识体系。借助宏观的数学历史教育,学生对于数学发展史会产生清晰的.认知,同时构建与之相对的知识链。这样才会融会贯通地理清数学知识,并透过现象探究到数学的本质。构建完善数学文化体系是改变现有学生知识模糊散乱的有力突破,近年来众多高校都在积极尝试在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历史教育环节,以增强数学文化渗透的力度和强度,而且实践证明,通过此类教学模式的创新,会为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而且更利于学生取得预期的学习目标和效果。

(二)重视在数学应用实践中渗透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的渗透万不可生搬硬套,而是采取自然流畅的方式,这样会事半功倍地提升渗透质量。为此,高校数学教师应该努力专研数学文化渗透的时机及实践策略,确保数学文化渗透具备依托保障,这样才会真正实现数学文化的教育效应。一方面,教师应该积极采取拓展的模式,加大实践领域布局,例如:与生活相关的测量、建筑数学现象以及学生感兴趣的科学创造等内容都可以引入课堂,由于学生本身具有极强的兴趣,而且又能够通过手脑并用的亲自实践,进而提升对数学的追求和投入。另一方面,借助课外实习的方式,让学生事先掌握与实践相关的数学文化知识,进而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创造,使其与文化渗透有机融合,最终发挥其优势价值效能。

(三)利用数学探究活动提升学生数学内涵

数学学习的过程相对枯燥,而且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和挑战,为此数学成果的取得十分艰辛。这不仅需要学生具有持之以恒的动力支撑,而且需要主动探索和善于求变的思维保障,这也正是数学文化的有机组成。基于此,高校数学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探究性数学活动,一来可以放松学生紧张的压力和情绪,二来在探究过程中,采取文化渗透的理念,使学生综合核心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其中借助数学文化史开展探究性活动就很具有代表性。通过类似的活动,学生探究愿望得到激发,而且在探究实践中获取的启发会显著促进学生的学习品质和精神内涵。

四、结语

总之,数学文化在高校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应用,不仅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同时凭借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能够显著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和人文内涵。为此,高校数学教师要与时俱进地加强数学教学与数学文化渗透的实践结合,最终确保数学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郭健,张艳艳,高红成.大学数学文化课程的建设与教学实践[J].数学教育学报,,18(4):81-83.

[2]张国勇.大学数学文化内涵的展示及其教育功能[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16(1):58-61.

篇11:让数学文化浸润我们的课堂论文

让数学文化浸润我们的课堂论文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走出数学课堂、走出校园后,很少有学生对数学进行主动的探究。虽然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中对数学十分喜爱,探索与表现的欲望十分强烈,但是在课外却少有学生问津数学,用孩子们的话来说:“学好数学四十分钟足够!”真是这样吗?当一门学科沦为分数至上,它必然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消解学生的学习热情,封闭学生的视野,最终会阻碍学生在此学科上的可持续性发展。是什么原因所致呢?理性的分析和实际的调查让我明白了,原因在于学生对数学文化的狭隘理解、数学阅读材料和探究主题的缺乏、没有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和展示舞台。

革新方能贯通课堂内外,为了使教育实践工作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我对金坛市尧塘中心小学的学生课外数学阅读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

调查内容如下(参加调查的学生200人):

(1)你喜欢数学课外知识吗?

喜欢(80人,40%);不喜欢(90人,45%);无所谓(30人,15%)。

(2)你每天花多少时间阅读数学课外知识?

1小时以上(8人,4%);半小时左右(30人,15%);很少看数学课外书(60人,30%);从不看数学课外书(102人,51%)。

(3)你有写数学日记的习惯吗?

经常写(12人,6%);偶尔写(24人,12%);从来不写(164人,82%)。

(4)你读了课外书有无记读书笔记的习惯?

经常记录(16人,8%);偶尔记录(40人,20%);从不记录(144人,72%)。

(5)你有没有向报刊投过稿件?

投过稿(8人,4%);从没投过稿(192人,96%)。

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因此要开发数学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让数学的魅力去唤醒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让数学成为学生精神的需求。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童话的引入

每个儿童都喜欢听童话故事,针对学生好玩的心理,我开辟了“数学童话时间”,利用课前准备阶段的三、五分钟,给学生讲一个数学童话故事。有趣的情境、挑战性的数学题目,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让学生感到数学披上了童话的外衣,变得如此的生动有趣。从一开始读他人写的数学童话,然后我专门为学生编写数学童话,到最后读学生自己写的数学童话,一路走来,印证了师生不断成长的足迹。

二、数学阅读材料的引入

听童话成了学生对数学课的一种向往,可每天一个童话故事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向我提出,要看到更多更有趣的数学。顺水推舟,数学阅读材料便融进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数学家的故事、数学笑话、数学格言、数学命题、数学史话、数学题巧解……终于在课余时间,看到了学生因为数学而开心、沉思、合作、探究。

三、班级数学兴趣小组的建立

数学课外阅读材料的介入,必然引起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学生之间自发地组织了一些学习小组,他们在一起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交换各自的数学资料。但是这些小组是自发的,小组内学员的关系较好,但小组与小组之间却缺乏交流,研究的主题与针对性不强,小组成员也是同质的(相等水平),缺少以好带差、以优促强。因此,在小团队的基础上,组建班级数学兴趣小组是改变这一现状的唯一途径。“金点子数学家协会”应运而生,协会的章程和会员的权益与义务,促使课外数学兴趣小组又变成了一个整体,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推动了班集体数学学习的发展。

四、创新评价机制,收获成功

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渴望是能得到肯定,成功的体验不仅对他本身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同时也能促进同伴的成长。良好的评价机制必定能促进学生在数学上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此,我利用晨读时间开展了“我的数学日记”交流活动,让学生走上讲台介绍自己在数学上的发现和优秀的.数学学习方法,朗读自己编写的数学童话故事,介绍自己收集的数学阅读材料,谈谈自己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的小事例等等。在此过程中,我从中挑选了一些好的学生作品,帮他们向各类数学杂志投稿,经过一段时间后,就有十多位学生的数学日记在《小学生必读》、《快乐数学》、《数学大王》、《少年素质教育报》、《现代教育报思维训练》上发表了。当学生收到样刊和稿费时,那股高兴劲儿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快乐学习、什么是学习快乐。

五、实践中的体会

数学阅读及写数学日记作为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新颖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学生长期作为知识接受者的形象,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也为教师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了一个平台。然而,学生在实行时并不会一帆风顺,有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从低质量到高质量的过程,学生的阅读及写作由开始的被动到后来的主动,也需要教师的引导。

在实践过程中我摸索出了这样的经验:

第一,注重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需要怎样的阅读内容。

第二,注重对优秀范文的点评。

第三,成立相应的学习互助小组。

第四,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如帮助学生投稿、集中评价等。

我想,这只是一个开始,摆在我和学生面前的路还很长,但我相信,在数学学习的路途中,有目标指引,有兴趣为伴,有方法开启,有精神支撑,我们一定能开辟一个崭新的数学学习新境界!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数学文化论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