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数学在经济学中的运用论文,本文共16篇,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篇1:数学在经济学中的运用论文
数学在经济学中的运用论文
在经济学领域,经济运行基本规律、经济现象等的研究与描述,要充分结合当前的相关数学思想与方法,以保证整个经济运行的规范性与科学性。数学属于一门重要的理论学科,该学科比较抽象,且逻辑性较强,也属于一种很强的工具类学科。通过对数学学习的分析与经济学的实际属性,要使用一定的数学方法,来对整个经济方面的知识点实施定量与定性分析,以求为经济学发展提供重要的工具资源。
一、数学在经济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而今,在经济学发展进程中,人们的经济理论知识点不断提升,且经济意识不断增强,面对新时期的考验,实施经济知识点研究时,若仅仅运用以往的文字表述实施思辨式的推理工作,经济讨论的`规范性、严谨性、逻辑一致性等无法得到充分保证,且在结论精准度、精密性等方面也无法得到保证,进而不利于经济学知识点的精准性。借助数学思想能让经济学的相关研究目标、经济变量间的实际关系更加明确,进而提升逻辑推理实施规范性与严谨性[1],让所得出的理论也就更加明确、清晰,以适度降低不确定因素的出现概率,以满足经济学的实际发展需求。例如,在经济学中,弹性分析、聚类分析、经济增长模型、边际分析、回归分析等知识点,都在经济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且这些知识点是借助数学方法来解释与解决经济类问题。
(二)让经济学研究与推理更精确、严谨
在经济学领域所产生一系列行为与突破,其都与数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型的古典经济学的转变,从边际革命至凯恩斯革命的变革,这对数学知识点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将数学知识点应用到经济学领域,能明确经济学与数学间的密切联系,其也对人们的经济思想与思维模式等产生很大的影响,让人们在行为与思维上都更具定量特性[2]。数学是一门严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很多人员在使用语言来表示逻辑关系时,时常会发生语言不严谨的情况,让整个数学思维漏洞百出。面对此类问题,就需要开展经济学交流与论述条件下,能及时将严谨性不强的文字语言转变为专业性的数学语言。应用数学语言时,让语言更加简练、严谨,且在表述上也更加准确、精准。
二、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经济学的发展,必须要全面渗透数学的学科知识点,以保证经济学研究的高效性与严谨性。新时期,在经济学理论研究与应用中,高等数学的应用频率很高,如线性代数和概率论、微积分与数据统计三类。经济学与数学间联系最为紧密的当属微积分,如,边际的出现,旨在实现导数的经济化,而“弹性”这一词语在经济学中的出现频率也很高,要全面渗透数学思想。在数学知识点中,线性代数是把复杂的多元化方程进行简单化处理与求解的一种数学工具,其主要内容就表现在计量经济学中实施数据处理。在保险学领域,数理统计与概率论等知识点所发挥的作用是无法忽视的[3]。实施经济管理工作时,还要做好前期的预测工作,这是实现商品产销、资金投放和人员组织的一项重要决策与重要依据。现如今,经济的全面发展,需要集合多种资源,科学设定经济目标与经济管理方法,从多种方法中选一,进而从中获取最高经济效益。为满足数学知识点的实际需求,要求目标性函数达到极值,且目标性函数也能表示所产生的损失,进而要求函数值能达到最小值。此类知识点时常会被转化成变分问题或求解目标函数的相关条件,且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优选法与最优控制法等都要致力于发展的优化上。若提出一个比较详细的经济性问题,会结合具体内容、具体条件,让整个数量关系变得更为抽象,还要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式,以实现对经济问题的研究。1.结合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来实施周密性的调查,进而从中获取足够的信息数据,并及时数据信息与文件资料实施分组处理和管理工作。2.理论条件下,要强调对数据信息的科学性分析与观察,及时了解影响经济系统的因素有哪些,进而确定好相应的变量。3.及时了解事物数量与共性间的密切联系,同时了解制约系统运行的条件。4.严格规定代码与符号,合理罗列各个数量关系,设定数学表达式。对数学关系式实施合并与简化处理,科学设定相应的数学模型,并对数学模型进行纠正与规范。5.结合实际模型,对经济的实际变化规律、经济运行状态等进行科学性的描述,并提出理论假说。
综上所述,在经济学领域应用数学学科知识点,能促进经济学的全面发展,必须要深度分析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具体作用,及时了解数学的精髓与基本方法,全面渗透数学思想,全部融入经济领域,促进经济学的全面发展,针对社会发展进程中各类经济现象实施科学而有效的剖析。
参考文献:
[1]朱小飞.高等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3):43-44.
[2]李立红.基础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实际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7):320-321.
[3]吴怡,张向辉.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商贸,(11):228-229.
篇2:数学在经济学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数学理论对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作为新世纪的高中生,应当以“人人学有价值,人人都活得必须的数学”为理念,努力做到,学好数学,会应用数学,让数学成为生活的好帮手。本文以“高中数学理论在经济社会的应用”为题,提出几点浅薄的看法。
【关键词】高中数学;经济社会;应用策略
从九年义务教育开始,到高中,再到大学。“数学”都将陪伴学子每个学习生涯。在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数学时时刻刻存在于身边。有的人说学那么多数学有什么用,纯理论,真正派上用场的能有几个,会简单的加减乘除就行了。笔者对于这种看法不以为然,这种言论显然没有领悟到数学的真正内涵。小到日常生活,大到国家命脉,都与数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高中数学作为衔接初级数学以及高等数学的一个节点,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下文是笔者就高中数学理论在经济中应用进行了简要阐述。
一、高中数学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数学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克思曾经说过:“一门科学只有成功的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完善的地步”,也有力肯定了数学的价值。笔者查阅相关资料,马克思早在1前就在用微积分研究经济。无独有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新世纪初期,共有49名学者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笔者惊奇的发现,其中不难发现,其中16位学者获得了数学学位,其中,85%奖项成果应用了数学。即便,在周边生活当中,无论是商场消费、证券市场、市场营销还是银行贷款,数学无时无刻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上种种迹象表明,数学与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高中数学在经济中的应用举例
笔者虽然没有深入了解“经济学”,但通过日常生活的观察以及与长辈之间的交流,也能了解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获得收益”。商家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在生产中会将产量、用料、成本考虑在内,常用到的“利润最高”“成本最低”“用时最少”等等,跟高中数学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问题类似。现如今,银行为了实现资金流通,发行了各种理财产品。笔者周围有不少长辈在理财产品上投资,投资在笔者看来就是一场博弈,在这场博弈中必不可少的就是要运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来选择更加有利的投资方式,降低投资风险,以获得最大的收益。比如,现在面前有三种理财项目,分别为a、b、c,现将一笔资金分别投入这三项中,各项目与国际经济走势有关系,且各项之间有不同的收益,按经济走势可分为良好、一般、较差。现提供银行理财产品详细计算数据:a、b、c三种理财产品的期望值分别为20.4万元、22万元、20万元;a、b、c三种理财产品的方差分别为96.2、49.44以及11.24。通过上述数据的提供,我们可得出结论:a项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是三者中最大的,而b项理财产品位居末端,平均收益为最小。在理财投资这场博弈中是风险和收益并存的,通过计算各项理财产品的方差可得知,方差越小,收益波动越稳定,反之,方差越大,风险越大,收益也越不稳定。在计算中我们可以看出,a项中的方差最大,投资风险就最大,平均收益也是最大;b项投资中风险较a项弱些;同比来讲,最后的c项成为三者中投资风险最小的一项。所以,笔者得出认知,就是在投资理财上时,要善于借助数学知识来降低投资的风险,切勿盲目的去投资,项目的收益和风险是并存的,只有从整体掌控局面,理智的选择投资理财产品,选择风险较小的同时收益较大的产品才是最佳的理财投资方式。由此可知,选择c项理财投资产品才是最理想的选择,同时可以预见,学好高中数学知识对以后的理财投资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三、高中数学在经济运用中存在的短板
数学是一门与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首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为让学生应对高考,加强了学生解题技能的培养,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但却逐步忽视了数学的实践性,以致于让学生无法将数学知识融合进生活、经济及社会其它方面中,导致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片面化、固定化、乏味化,致使学生对学习数学提不起兴趣来,并且禁锢了学生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今后适应经济的发展。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以致于学生不适应今后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形势,所学的数学知识不能够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便会弱化高中数学在经济活动中运用的能力。其次,数学知识的有效运用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变化,如当时的政治制度、法律法规、道德规范、文化需要等,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所以,在经济研究中,要据实使用数学,切勿将数据作为评判一切的标准,这样反而会限制自己的眼界,不利于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总之,数学关乎国家命脉,作为新世纪的高中生,更应当认清自己身上的使命,你努力学好数学,善于应用数学,以数学之能探寻经济新方向,为社会做出些许贡献,实现自己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高中新课程与财经院校数学教学衔接的实践探索——以“概率统计”为例[J].赵慧,项昭.凯里学院学报.(03)
[2]浅谈经济管理类数学课程与高中数学课程的衔接[J].冯丽萍.井冈山医专学报.(06)
篇3:数学在经济学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数学期望作为一种科学的工具,能够将经济问题进行量化分析,促进工业企业进行科学决策。阐述了数学期望的概念,并提出了数学期望与工业企业经济决策的关系,分析了数学期望的应用步骤,最后提出数学期望在工业经济决策中的具体应用案例。
关键词:数学期望;工业企业;经济决策
引言
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工业企业经济决策的科学性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工业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对自然资源的占有和有效配置,以何种批量进行工业生产、投资何种机器设备等问题是工业企业经常面临的经济决策问题。数学期望作为一种科学的工具,通过相关理论知识将经济问题量化为数学问题,能够大大提高工业经济决策的科学性与高效性。
1数学期望的概念
数学期望是指在实验中每种可能的结果与其相应的概率相乘的总和,是一种最基本的数学特征,反应了随机变量的平均取值状况。数学期望通过对每次实验中的随机变量进行相关计算,用统计学与概率论的思维来描述随机变量的相关特征。
2数学期望与工业企业经济决策的关系
2.1数学期望提高工业企业经济决策的效率
工业企业的发展与工业企业管理者是否做出科学的决策息息相关。当工业企业管理者处于复杂环境背景下,数学期望的相关理论能够帮助企业管理者将经济问题来量化分析,通过一系列的数学计算,得出不同环境下的不同结果,并以计算结果作为决策标准,从而快速、高效、科学地解决复杂多样的经济问题。计算器、计算机等设备的使用更是加快了经济问题的处理效率。可见,数学期望通过量化分析经济问题,在保障决策科学性与准确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工业企业在复杂环境背景下经济决策的效率。
2.2数学期望提高了工业企业经济决策的科学性
通过社会生活经验总结出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改造,数学正是一种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客观规律来解决实践中具体问题的科学、高效、准确的工具。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工业企业管理者有时是用感性的思维来分析问题,进行经济决策时难免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这使得不科学、不合理的执行结果在决策后时常发生,存在偏差或错误的决策结果严重影响了工业企业的正常经营。而数学期望的相关理论知识在工业企业经济决策中的应用,能够帮助管理者用科学、严谨的逻辑思维量化处理复杂的经济决策问题,从而使管理者能够做出科学的决策行为,大大提高工业企业经济决策的科学性。
3数学期望在工业企业经济决策中的应用步骤
一般而言,数学期望在工业企业进行经济决策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应用:
3.1确定经济决策的目标
确定经济决策的目标,是工业企业管理层运用数学期望进行经济决策的第一步。通过科学的筛选,以及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使企业管理层能够在特定条件与有效资源的约束下,做出可供选择的多种方案。
3.2计算影响因素的概率
在多种备选方案中,工业企业管理层应该全面、系统地分析对经济决策具有影响作用的各种可控因素与不可控因素,在综合分析各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期望方法计算出各种因素的概率,从而为下一步骤的计算提供数据支持。
3.3计算企业预期收益值
在确定了不可控因素与可控因素等各类因素的发生概率后,工业企业管理者应依据统计学方法来计算企业收益值,并将该预期收益值与相应的概率对应。
3.4选择最优决策方案
首先,工业企业应以预期受益值与对应的概率为数据材料,根据数学期望的计算方法,计算出不同方案的数学期望,并以数学期望的大小作为决策标准,从而选在出最优的决策方案,提高工业企业的管理效率[1]。
4数学期望在工业企业经济决策中的应用案例
4.1数学期望在工业企业最佳生产批量决策中的应用
最佳生产批量是指企业在成批生产中,使与之相关的生产费用最低的生产批量。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分几批进行生产、每批生产产品多少个是最经济合理的决策问题。以最佳生产批量进行生产,能够帮助企业付出最小的生产成本或收取最大的经营利润。数学期望在工业企业经济决策中的应用,能够帮助企业有效解决最佳生产批量这样的决策经济问题,期望利润是常用的比较指标。例如:在进行明年生产量决策时,某工业企业通过分析以往的生产资料及市场销售情况,预测出市场销路差、中、好的概率分别为0.2、0.5、0.3,大、中、小的生产批量分别用A、B、C表示。通过市场经验,明年销路状况与生产批量的关系如下表1所示。通过分析,可以用数学期望法确定最佳生产批量,以预期利润P的大小作为决策标准中。由于PB>PC>PA,生产批量B是该工业企业的最佳生产批量。
4.2数学期望在工业企业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机器设备作为经营性长期资产,是工业企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机器设备更新换代是工业企业一项重要的投资决策。工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对机器设备购置或维修等多种提高产能的投资决策方案。通过数学期望方法,管理者能够在综合各种可预见因素与不可预见因素的前提下,从各种方案中得到期望值最大的决策方案,为工业企业的发展做出最优投资决策[2]。例如:某工业企业需要一台大型机床,企业管理者通过对市场上的a、b两种机床进行调研,了解到两种机床在相同环境下的次品数分别为c、d,通过分析长期产能表现,可得到c、d两种机床的次品个数及概率为如表2、3所示。通过分析,可以运用数学期望来分别计算两类机床的次品率,将购置次品率E低的机床作为最优决策方案。
参考文献
[1]柳长青,黎勇.应用数学中的建模思想及其实践对策研究[J].成功,2013(20):16.
[2]丘作良.浅析数学期望与经济决策的关系及其运用[J].现代商业,(17):142-143.
篇4:数学在经济学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目前,数学已经成为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其与经济之间的联系也越发紧密。现实生活中很多的经济问题都需要运用到数学知识来解决。文章对数字在经济学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总结,对其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让我们对数学知识有着更深层次的认识。
关键词:数学;经济学;作用,应用
一、数学在经济学中的重要作用
在理论上,数学有科学皇冠的美誉。一方面,数学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古典经济到现代经济学的转变,“边际革命”到凯恩斯主义的转变,都应用到了一定的数学知识。总的来说,在经济学中,数学有着如下的应用特征:
1)作为一种简单的表达媒介。简明扼要一向是数学最为明显的特征,而且这个特征具有唯一性。若要采用文字的表达方式,因为学者之间使用语言不同,读者在理解的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差异,这些都可能导致研究成果被人们所误解。但是,采用数学表达方式,可以使思想表达更为简明和深刻。
2)作为证明经济学理论的辅助工具。建立一个经济理论体系,在其提出后需要不断对其进行论证,以发挥这个理论的价值。一般来说,数学的推理性、逻辑性相对较强,在使用数学知识推导经济学理论的过程中,如果数学不能证明这个理论,则说明这个理论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需要重新对这个理论进行思考,找出其中的问题。仅靠数学文字来证明理论,需要花费大量的功夫,并且说服力不强。如果利用数学方法,经过数学论证的理论,更能被人们理解。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凯恩斯的《就业、利息、货币通论》,通过凯恩斯学派的发展成为IS-LM模型,这样得到的结果更为客观、直接。
3)提供量化的工具。在过去对经济的研究过程中,运用思辨式的议论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得出的结果不可能100%接近实际。这个过程中有着很多不稳定的因素,得出的结论不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利用量化的思路能够把一些看似没有联系的因素整合起来,并且对经济活动中的多个变量进行考察,进而在具体的经济现象中总结出一般的经济规律。比如,在处理微观经济学关于边际、均衡的问题时,利用衡量就可得出直接的数据,这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除此之外,数学在衍生工具定价、金融产品问题上能够发挥作用,就是依靠量化工具实现的。
二、数学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1、应用于经济预测管理与决策优化
不管是在经济方面,还是管理上,预测都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它可以为人员组织,商品产销等的决策提供重要的借鉴。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对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是十分重要的,这就需要选择合适的发展目标,作出正确的管理决策。在多个发展战略中,选择最接近实际的策略,进而获取最大的收益。如此一来,必须使数学的目标函数达到最大值,目标函数也可代表损失,所以也要求它达到最小。在遇到这种问题时,通常都是把问题转化为求目标函数的条件极值。
2、应用于设计与制造和大型工程
在制造业的应用上,数学有了新的发展。通常计算机技术和数学设计技术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所以一般数学设计技术所得出的成果适用于汽车、船体、机械模具、服装、首饰等方面。利用数学中的计算原理,对每项工程的设计进行严格的计算,从而使得到的结果更加准确,特别是大型的工程更加应该注意数学原理的运用。在我国,部分数学家为满足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需要,设计了一批工程计算专用的程序,在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就拿三峡水利工程来说,这是社会所关注的一个大工程,在这个项目的建设中,面对的难题是大体积混凝土在凝结过程中化学反应产生的热,导致大坝受力不均匀,进而产生裂缝。以前的老办法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事后修补,但是现在数学工作者们已经研发出了动态模型,对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温度、应力等进行计算。通过这个模型,工程建设者可以根据计算结果,选择出最为合适的施工方案。
3、应用于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运用数学的计算原理,还可以分析人工地震的资料,进而更好地了解地质的结构。这样不仅可以准确地探寻到石油、天然气的具体位置,还给新的地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通过时间序列分析、数理统计等方式,目前成功研发出的成果有地震数据处理系统等。最近几年,波动方程解的偏移叠加、逆散射等方法也被应用到地震数据处理中来。同时,数学工作者们还通过建立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方法和理论,在农田灌溉上下功夫,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效益。
4、应用于信息处理和质量控制
当下电子商务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在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有运用到数学。这体现在传统的编译码和滤波上。随着移动通讯系统、国际互联网系统等的发展,其中出现的`数学问题越来越明显。现在我国已经取得的成果有:利用数学知识,推动了计算机指纹自动识别、新一代图像数据压缩技术等的发展,也发展了计算机视觉,创造了从单幅图像定量恢复三维形态的代数方法、应用模式识别和信息论,在时间序列和信号分析的发展中取得新的进展。计算机使用代数进行编码,能够自动具备误差检测能力,提高运行的准确性。由于产品质量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依据工业系统性能的精准性要求,在工作中运用到如质量控制等新的数学方法,工作方法有了明显的改善。
5、应用于农业经济
在讨论完人类开发关系和我国以往的生态农业思想等问题后,数学工作者又继续开展下一步工作,建立了与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及整治方面有关的模型。具体的内容有:普通的水环境整治和水电能源扩建所需要的投入和产出,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等。另外,相关的工作者们利用生物、化学以及经济发展的成果,对农业资源的配置作出了新的规划,并且创建了一个数学模型。在这个过程中,数学工作者使用对策论参数规划、线性规划等工具,对许多地区的种植业和畜牧业进行规划,进而寻找出最为合理的布局方案。
三、总结
在今后的经济学理论发展过程中,数学起到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将会涉及到经济学的更多领域,换句话说,经济学不仅应用了数学而且还将会不断的应用着数学中的最新成果,促进社会的经济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希茜.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J].中国水运(下半月).(09).
[2]张素芬,王琳.浅谈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12).
[3]李胜玉.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J].现代商业.2008(18).
篇5:数学在经济学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与社会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在社会发展和经济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数学不仅作为一种工具,而且是现代经济学发展中的重要参考,也不断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本文将从高中数学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方面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高中数学;经济发展;重要性;分析
高中数学在日常的经济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日常的一些小事情和大经济活动中都会接触到数学知识,数学知识贯穿于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在产品的销售、产品的生产和各类银行存款中都会涉及到数学知识。数学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经济生活,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数学在经济工作中的重要性
数学与经济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传统的商业经济就与数学中的基本运算有着重要的联系,数学中的加、减、乘、除都是经济活动中最为普通的计算工具,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古代经济贸易的发展。在现代的社会生产中,数学已经被广泛应用到生活和生产中,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数学已经成为经济活动中一项必要的工具,也是进行经济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数学的发展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经济的发展也使数学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数学的发展使经济学术的交流达到一定的高度,现代的数学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深入到经济领域,为经济的发展做出一定的指导。
二、高中数学在经济中的应用分析
当前,高中数学在经济生活中已经被广泛应用,高中数学对于经济预测和决策有着重要的作用。
(1)经济预测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数学不仅仅作为一种工具,而且是将数学理论转化为实践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迅速,经济的快速发展都不能脱离对经济的预测和分析,其中就涉及到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在经济活动的开展中,一些商家为了更多地获取经济效益,在生产中会考虑到“成本最低”、“用料最省”、“能耗最小”等的问题,如果将这些问题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就会涉及到最大值、最小值的问题。例如,有一个商店中每一月销售某种商品2.4万余件,商品是通过分批进货的,其中每一批的订购费用为3600元,关于这样的一类题目,主要是为了提升商店的盈利,当一个月订购多少件商品时,要用到的费用最少,这就需要用数学中学习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进行解决。
(2)经济预测需要涉及到经济中的“经济数量关系”,其中主要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涉及到的数学方法有概率法、时间序列预测法和回归法等的数学方法,这些都是高中数学中重要的知识内容,在实际的应用中需要根据相关的实际情况制定模型,通过数学方法来显示经济中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
(3)当前经济发展迅速,银行中也会有很多的理财产品,要如何选择适宜的理财产品才能够获得最大的利益,减轻投资的风险。这就需要利用到数学中学习到的投资方式,在理财项目中,会首先通过比较各种理财项目中的平均收益,然后再通过计算各种理财项目的方差,当方差越大时,收益就会不稳定,意味着风险也就越大,对于理财项目,需要做好充分了解之后,才能够进行选择。同时理财项目都是风险与收益同在。
三、高中数学在经济应用中的实践性
数学的实践性很强,但是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课堂教学实践更加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教学指导,过多的注重对数学的解题能力,对实践联系是不紧密的,这样也会很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和思考,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需要更多的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进行实际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与数学理论知识的有机结合,注重数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综上所述,随着当前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中数学在经济活动中的广泛应用,经济的发展与数学理论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当前的各类经济活动中都涉及到数学知识,其中应用到的最基础的是加减乘除运算,可以利用数学中的一些方法来分析经济活动中的变量关系,通过设置相关的模型,利用数学方法解释各种经济因素。
参考文献
[1]段博宇.高中数学在经济中的实际应用探讨[J].考试周刊,,(67):51+83.
[2]贾悦琪.浅析高中数学在经济工作中的重要性[J].现代经济信息,,(24):436.
篇6:数学在经济学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社会生活中许多方面都会应用到数学。探讨师范院校学生如何处理好数学基础课和会计、经济学等专业课之间的关系,能提高数学与专业课相结合的意识。学生应当主动培养自己学习数学和经济学的兴趣,成为综合素质全面、适应教育发展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数学;会计;经济学;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师范院校学生应当正确处理好数学基础课和会计学、经济学等专业课的联系。对于实际中的经济问题,我们可以将经济学与数学知识相结合,运用数学方式解决问题。
1数学与专业课相结合的重要性
马克思曾说“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运用了数学时,才算其真正达到完善的地步。”数学学习是专业学科中物理学、会计学、金融管理学等都需要的。它是专业课程学习的工具和理论基础。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思维逻辑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创新意识等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我们学习数学的思维方法以及意义在于:将学到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关专业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将数学与相关专业学科结合,培养高素质师范人才。
2数学在会计学中的应用
数学学习尤其要注意精确性和逻辑性。而这两个特点同样适用于会计学。对会计量化分析时,要精准处理好会计学各要素间及其内部之间的数量关系。对会计学中的一些概念,运用数学能够精确定义。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性,应用于会计学能为数据分析的结论确定奠定基础。
2.1数学思维应用在会计学
会计学中需要运用数学逻辑思维解决会计学问题。如,高中数学流程图在帮助区分会计学的错账更正法时有三种适用情况。错账更正法包括划线更正法、红字更正法和补充登记法。学生分不清适用情况,更正就更加困难。数学流程图也称作输入-输出图。用符号和文字形象直观说明,让学生准确了解事情是如何进行的。再如,对于会计某等式,我们可以使用数学等式基本性质以及数学归纳法证明此命题。理解、掌握数学课程讲的原理,对定理法则有严格证明。这样,既可以保持数学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2.2数学精确性应用在会计学
会计学中的研究财务管理活动和成本隶属经济管理科学。会计学的计量和核算要使用数学方法来处理,用精确数学方式表达会计学的复杂经济活动。会计学的理论、定量分析会计的相关信息时都要用到数学。会计反映财务状况的要素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其中少不了用数学来解析。举例,会计学在讲企业经济业务发生时,可总结为四大类型、九种情况。在会计学中,有一个重要等式,我们称为会计等式或会计的恒等式,会计要素之间数量关系的平衡公式,是借贷记账法这个规则的基础,也是会计报表基础,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最重要的报表,其他报表可看做这张报表的某项细化。这一基本平衡关系用公式表示:资产=权益,资产=负债(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各有二个、三个会计要素。经济业务对会计影响有借、贷两种,借方资产、权益两个元素可选,贷方两个元素可以选。依据会计学借贷记账法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计算第一个等式共有2*2四类型。同理第二个等式借、贷各三个元素可选,所以有3*3共九种情况,计算会计学结果时必须同数学结论一致。
3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在经济学有相当多的理论和数学知识联系密切,数学在经济分析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可以运用所学数学来分析及处理类似的经济问题。举例:简单经济函数-成本函数、经济学边际问题。
3.1简单经济函数——成本函数、收入函数、利润函数
3.1.1概念成本函数表明总成本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总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固定成本:短期内不随产量变动,包括设备维修厂房折旧、企业管理人员工资费用等。可变成本:随产量变动,包括原材料费、燃料和动力、生产工人的工资费用等。3.1.2举例说明人们在生产经营活动时,总是希望能够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增加收入及利润。销售总成本TC、可变成本VC、固定成本FC、总收入TR、利润L这些经济变量都与产品的产量销售量x密切相关。那么,经过抽象及简化后,我们可以把他们都看作x函数,分别称为总成本函数记做TC(x)、可变成本函数记做VC(x)、固定成本函数记做FC;收入函数记做TR(x);利润函数记做L(x)。所以,成本函数TC(x)为x的单调增加函数。最简单的成本函数是线性函数。总成本TC(x)=FC+VC(x)=FC+b*x其中,FC,b是正常数,FC是固定成本;如果单位产品售价p,销售量是x,则收入函数是TR(x)=p*x;利润等于收入减去成本。所以,利润函数L(x)=TR(x)-TC(x)。举例:假设某厂每天生产x件产品的成本C(x)=2x+200单位为元,每天至少能卖100件产品,为不亏本,单位至少应该定多少元?分析:为不亏本,每天产品收入=成本。100p=2*100+200p=4(元)。不亏本,价格至少应定价为4元。
3.2数学导数在经济学中的边际成本、边际收入的分析
3.2.1生活中的实例如,天热,一个人很渴,想吃冰糕,第一个冰糕对他来说效益是最大的,因为刚开始他最渴;第二个冰糕的效益和第一个冰糕会减少,因为已吃了一个冰糕,也就不那么渴了……每支冰糕增加产生的效益,可以理解为边际效益。下面,引入经济学中的边际概念来说明。3.2.2经济学中的边际边际是经济分析常用的概念,经济学中指的是自变量x增加一个单位时引起因变量增加的量。边际分析法运用数学导数对经济变量边际变化研究的方法。3.2.3数学导数概念求函数y=f(x)在点xo处的导数,记作f′(xo)或y′|x=xo。求函数的增量,Δy=f(xo+Δx)-f(xo)。求函数f(x)在xo到xo+Δx之间的平均变化率,Δy/Δx=(f(xo+Δx)-f(xo))/Δx。取极限,得导数f′(xo)=Δy/Δx取极限当Δx→0时。3.2.4数学导数和经济学结合问题经济学中求边际问题转化成数学上求导数的问题。应用微积分分析解决问题。3.2.4.1边际成本当增加一个单位产量的时候,总成本的增加额。意味产量的微小变化所形成的成本函数的精确变化率。某个产品产量为x单位时所需的总成本C称C(x)成本函数。当产量由x变为x+Δx时,成本函数的改变量ΔC=C(x+Δx)-C(x)。成本函数的平均变化率ΔC/Δx=C(x+Δx)-C(x)/Δx。产量由x变到x+Δx时的边际成本即C(x)的导数=ΔC/Δx取极限=C(x+Δx)-C(x)/Δx取极限,Δx趋于0。经济意义:产量为x的边际成本是成本函数关于产量的导数。C(x)求导约等于产量为x时再生产一个单位产品所需增加的成本。因为ΔC约等于C(x)的导数,C(x)的导数记为R′(x)。举例:某个企业在短期内,当产量为4个单位时,总成本为元,当产量增长到5个单位时候,平均总成本为500元,那么该企业此时的边际成本是?分析:边际成本是增加一个单位时总成本的增加量。边际成本=500*5-2000=500元3.2.4.2边际收入当产品数量从x增加到x+Δx,收入增量:ΔR=R(Δx+x)-R(x),在x和x+Δx之间收入的平均变化率是两者间比值。当Δx→0时,R(x)可导,则此极限叫边际收入,数学叫收入函数导数,记为R′(x)。
4结语
会计、经济学等都需要跟数字打交道,自然与数学紧密相关。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学好数学,利用数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和专业相关问题,是能否学好会计学、经济学的关键。
篇7:数学在经济学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企业应正确了解经济形势才能出台相关的政策,促进企业的发展。经济贸易过程复杂,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建模以数学为基础,将经济研究转化为数学建模,从而使企业经营者了解经济发展趋势,因此对经济贸易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文章就经济建模在经济贸易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数学经济建设;经济贸易;应用
经济发展具有多变性,随着我国进入国际社会,如何对经济形势做出正确的判断是企业发展的主旋律。企业发展过程中,成本计算、订货量计算都对于企业发展来说都是重点。要适应国际形势,我国企业应采用新的方法确保经济贸易研究的合理性。数学的应用使得经济的独特性得以发挥,并且能够促进企业团队合作的形成,可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其中的多项问题,促使经济贸易顺利地发展。当然数学作为基础工作,如何发挥其积极作用还需要相关人员对数学,对经济做更深入的研究。
一、数学经济建模总述
长期的经济研究证明了数学经济建模的作用。但经济贸易复杂,单纯从数学角度出发,并不能解决经济问题,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基础工作,了解经济贸易的相关情况,从而建立数学经济模型。数学经济建模是将复杂的经贸问题转化为简单的数学符号,从而使经济发展态势更加直观,便于企业做出决策。该模型的建立事实上就是将经济作为目标,将数学中的公式、理念应用于经济研究。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也说明了数学经济建模与经贸发展之间的关系。数学经济模型表现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应以企业的商品质量、数量或者送货日期等变量建立的数学模型,可以帮助企业明确成本支出,了解经济发函流程,从而促进经济贸易的发展。
二、数学经济模型建立的分类
目前,在经济模型建立中,我们采用概率类型和确定类型两种。其中,概率类建模主要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随机事件,而确定类型建模则主要是解决需要具体数据的数学问题,需要根据数学理论的提出,模型的构建将经济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通过数学计算得到最终的结果。数学这一门基础学科,涉及多个领域,对很多学科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如物理、经济。与数学相关的各个学科之间也并非独立的,在经济贸易中所发生的问题,如果与数学相关,我们就可以考虑用数学模式的方式来解决。如何发挥数学经济建模在经济贸易问题解决中的作用将成为数学研究与经济研究共同解决的问题。
三、数学经济建模在经济贸易研究和发展中的应用
(一)极限理论在经济贸易研究中的应用
多年来的经济贸易研究中,数学理论有着广泛的应用。数学经济模型主要用于计算企业运营成本,买家与卖家均需要对其生产或购买成本进行分析。数学的极限理论和函数理论就可以用于生产量的确定以及购买量的确定。如企业囤货数量的确定要以数学理论来计算,囤货量过小,会导致供不应求,一旦产品市场价格上涨,将影响企业的效益获得。而囤货量过大,则会造成企业的进货成本提高,产品积压严重。一旦出现产品更新,将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损失。数学理论可以很好的帮助企业解决订货余量的问题。在订货过程中,通过数学函数关系式可以计算出进货量数值对于企业成本费用的影响,从而选择正确的进货量,从根本上消除企业的成本提高和货品积压。在经济学中,一段时间内,企业库存数量与订货所产生的费用相加最小值就是其最佳的经济订货量。有这一过程中,数学模型的建立必不可少,对于经济行为的预测也是管理者的主要任务。
(二)数学表格在经贸贸易研究中的应用
将各项经济贸易中所产生的结果一一列举是一种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此方法主要用于求解企业订货的经济点,即订货量为多少时,企业可获得的经济效益最大。企业要明确订货方法,然后确定每种方法应当花费的总费用,从多种方法中选择一种最佳的经济方法,原则是满足企业运营需求,符合市场发展规律,并且达到企业经济利润理论上的最大化。无论是哪种方法的应用,都要充分考虑到数学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关注经济发展的具体形式,考虑到方法选择所能带来的一切后果。
(三)微积分在经济贸易中的应用
微积分在经济贸易中同样具有广泛的应用。以某企业为例,该企业产品的年需求量为A,采购分次进行,设次数为B,每次订货产生的费用为C,最后库存量需要保持批量的一半,库存用就是D元,总费用就可以用公式标示:E=AD/2B+BC。这样就可以得到方程式B=√AD/2C,从而得到费用最小值,也能够明确企业库存与定义费用之间的关系式。
四、总结
数学经济模型的建立对于经贸研究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为决策人员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企业发展中,明确订货量并确保订货的合理性能够确保企业成本支出最小化,从而确保企业经济利润的获得。数学中的多种理论在经济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中,如何研究正确利用正确的数学模型来解决经济问题,这对于企业来说十分关键。
作者:周红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贺凤兰,王冰.从统计分析角度看我国数学建模研究与发展[J].现代情报,(12).
[2]李宝萍.常微分方程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1).
篇8:探究数学在经济学中的运用有哪些
数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主流的经济学研究都离不开数学。国际知名的经济学杂志,如《美国经济评论》除了每年美国经济学会年会的特刊之外,几乎每一篇文章都有数学。自196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布以来,获奖者中有不用数学的,但人数要少得多。截至,诺贝尔经济学奖共颁布了39届,62人获奖,而完全不用数学的经济学家只有5位。
在新古典经济学之前,从19世纪30年代,就有学者采用数学;边际革命时期,数学有进一步的运用;但在新古典经济学之后,数学在经济学中的运用不断强化,至少表现在三个不同的方面:一是计量经济学的发展以及在经济理论实证研究中的作用;二是数理经济学的发展;三是博弈论改写经济学。从语言经济学角度看,数学仪仅是经济学思想或原理表达的一种语言,它本身必须符合经济学的节约原则,即表达相同的思想或观点采用最少或者最简练的语言,在语言文字相同的条件下要表达尽可能多的观点或思想。
本文考察了数学在经济学中的运用,分析数学在经济学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并采用语言经济学分析数学在经济学中运用的趋势。
一、数学在经济学中的运用:历史回顾
大体上,数学在经济学中的运用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边际革命之前,数学开始在经济学中运用;边际革命到新古典经济学之间,数学开始显现出在经济学中运用的重要性;新古典经济学之后,数学大量运用于经济学。
(一)边际革命之前:萌芽阶段
一般认为,数学在经济学中的运用可以追溯到18世纪威廉・配第的《政治算术》和魁奈的《经济表》。配第试图以简单的统计分析为政治经济学提供“精确性”基础。他努力“用数学、重量和尺度的词汇表达自己想说的问题”。魁奈的《经济表》试图通过理性演绎和数学运算去发现人类社会的“自然秩序”。1826年,屠能(Johann Heinrich yon Thtinen)发表《孤立国》,首次利用了微积分和其他一些变数数学公式来表达若干经济范畴和原理,开启了运用数学模型研究问题的先河。这时,经济学家采用数学仅是作为经济理论的补充。
真正将数学运用于经济学,并且认为数学将在经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是古诺。1838年,古诺发表了《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研究》。在该书中,他率先运用函数形式表达了商品的需求同价格之间及产量同成本之间的依存关系。例如,古诺记市场需求为d,市场价格为P,则需求作为价格的函数,就可以记为d=f(p)。古诺著作的伟大成就直到20世纪50年代之后才被充分肯定。1854年,戈森发表《交换规律的发展和人类行为准则》,极力主张应用变数数学方法,并将这种方法看作是唯一健全的经济学方法,并且运用数学建立起了“戈森定律”。戈森的数学非常好,写下了大量的数学符号、公式和图表,并且自比“经济学上的哥白尼”。
在这一时期,大量将数学运用经济学研究的还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在很多地方采用采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的观点和理论,但主要足采用简单符号、具体数字以及简单的数学运算来说明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如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条件的分析门、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关系的分析哺J、周转对利润率影响的分析哺。
(二)边际革命到新古典经济学之前:地位提升阶段
边际革命的三位代表人物杰文斯、瓦尔拉斯和门格尔都强调对数学的运用,此后,埃奇沃思、马歇尔、帕累托、克拉克等采用数学方法研究经济理论有了进一步发展。
1871年,杰文斯出版《政治经济学理论》,通过四个命题,强调了数学在经济学中的重要地位:(1)经济学的本性是数学的;(2)变量无法精确测量并不妨碍经济学的数学性;(3)经济学所用方法主要是微积分;(4)数学方法是使经济学进步的必要条件。“经济学如果是一种科学,它必须是一种数学的科学。”一3同年,门格尔发表《国民经济学原理》,提出了经济学中的“边际分析法”¨0|。瓦尔拉斯曾经发表《交换的一种数学理论的原理》的论文,提出了现在的“边际效用”理论,在1874出版《纯粹经济学要义》,利用代数方程式,建构出了一套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并提出了一般经济均衡理沦,为现在意义上的数理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此后,1881年英国经济学家埃奇沃思出版了《数学心理学》(Mathematical Psychics),试图用抽象的数学来刻画边际效用论。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了描述商品交换的著名的“埃奇沃思方盒(EdgeworthBox)”。马歇尔最早足作为一个数学家开始学术生涯的,在其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上下卷)中,给出现代微观经济学教科书中许多“既直观易懂、又不失数学严谨的曲线图像”。在意大利,最早作为工程师的帕累托受潘塔莱尼奥影响,完全采用数学方法研究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提出了“帕累托最优条件”,并在19为《数学百科全书》撰写了以“数理经济学”为题目的文章。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数理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名称流传开来。在美国,边际效用学派的理沦得到了克拉克的发展和传播。1892年,作为数学家的欧文・费雪出版了《价值与价格的数学研究》,成为美国比较早采用数学方法研究经济学的学者。
(三)新古典经济学之后:大行其道阶段
新古典经济学之后,数学在经济学中大行其道,达到了专门化、技术化和职业化的程度,甚至到了登峰造极并主宰经济学的地步,数学化成为经济学发展的主流趋势。
1.数理经济学的建立并得到迅速发展
数理经济学在20世纪的发展,是由许多事件推动的。其中,最重要的可能要数一般经济均衡理论的证明。瓦尔拉斯提出一般经济均衡之后,并未给出准确的数学证明。此后,许多学者致力于该定理的证明。
真正将微积分等现代数学技术运用于表述经济理论的是希克斯的《价值与资本》(1939年)。在这本书中,希克斯以严格的数学对序数效用沦、无差异曲线等概念和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完善。1947年,萨缪尔森在《经济分析基础》中,采用数学模型和数学推理,对生产者行为、消费者行为、国际贸易、公共财政、收入分配等各种问题,用求极大值、极小值的方式加以推导。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数理经济学的基础由微分转变为集合沦等新的数学工具。在这种转变中,影响最大的首推阿罗的《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1951)。该书的主题是社会选择理论的公理化,但在其研究过程中,运用集合论技巧,为一般均衡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框架。
从此之后,为了无穷地追求严谨性、普遍性和简洁性,经济学走向了公理化、形式化和数学化的不归之路,数学化几乎深入经济学的所有领域。
2.计量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
计量经济分析是20世纪代之后发展起来一项重要经济学分析技术或工具。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是由弗瑞希在1926年发明的,借用了“计量生物学(Biometrics)”的做法。计量经济学会在1930年得以成立,不久《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ea)杂志出版。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就授予了弗瑞希(另一个是丁伯根,他也可以看作计量经济学的奠基人。1939年,他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宏观计量经济模型)。1955年,克莱茵和金德尔伯格共同构建了一个包括22个方程的美国年度经济的“克莱囚――金德尔伯格模型”,他们还试图把世界上个OECD国家、7个经互会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模型联系起来,构建・个包含5000个方程的全球宏观经济模型,以分析国际问的经济波动及扩散,并预测全球贸易与资本流向。
20世纪60年代,是计量经济学模型发展的黄金时期。但由于计量模型的预测常常失败,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计量经济分析的重心便从模型参数的估计和检验转向到模型设定的方法论讨论,强调对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技术的思想本身进行研究,强调对模型同经济理论和统计学原理的一致性进行探讨,运用的范围也从传统的宏观经济领域转向微观领域及其他领域。计量经济学在分析方法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大量运用于经济学理论命题的实证检验。
3.博弈论改写经济学
在经济学家中,奥斯卡・摩根斯坦最早清楚而全面地认识到,考虑经济行为者决策“互动”性质的重要性。他与冯・诺伊曼于1944年共同出版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成为博弈论的奠基之作。这本书一问世,就被称为20世纪前50年人类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一直到现在,这本书也是博弈沦的经典著作。
在冯・诺伊曼和摩根斯坦的贡献的基础之上,约翰・纳什于1951年引入了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的区分,并为非合作博弈提出了被后人命名为“纳什均衡”的一般性解概念,从而为博弈论奠定了基础。
哈萨尼于1967―1968年把分析方法拓展到不完全信息博弈,从而为理性行为的分析和信息经济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70年代以前,博弈论受到的关注相对较少。确切的说,博弈论真正受到经济学界的普遍重视并被视为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只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事情。博弈论的运用包括不完全竞争、市场均衡、谈判、产品质量、保险、委托――代理关系、歧视、公共物品等微观领域,并且已扩展到宏观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等等。有些经济学家还利用博弈论方法,来分析合作、利他主义、信任、惩罚、报复之类的现象,力图探讨社会规范、制度如何产生的棘手问题。
然而,在数学大量运用到经济学中的同时,也有很多经济学家对数学在经济学中的过度运用提出了批评,并明确提出了数学在经济学中只能够适度运用。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虽然大量运用了数学,但也同时提出,“经济学上是没有进行一长串演绎推理余地的。经济研究中经常使用数学公式,初看起来似乎主张与此相反的东西;但是,经过研究之后,我们发现这种主张是虚妄的,也许除了某理论数学家为了数学游戏而使用经济学假设的场合;因为那时他所关注的是,根据经济研究已提供了宜于使用数学方法的材料这一假设来证明这种方法的潜力。他对这种材料不负技术上的责任,而且往往不知道这种材料足如何不足以承担他那强大机器的压力。”¨21投入产出方法的创始人列昂惕夫在对《美国经济评论》1972年到1981年内发表的所有论文采用数学的情况进行研究后提出,“专业经济学杂志中数学公式连篇累牍,引导读者从一系列多少有点合理但却完全武断的假设走向陈述精确但却不切合实际的结论”,“经济学系正在培育出一代傻瓜学者,他们擅长于难懂的数学,但对实际经济生活却一无所知。”驯199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威廉・福格尔也曾经指出,“近年来,人们一直把经济理论与经济行为的数学模型相提并论。把模型和理论混为一谈是不幸的。”通过上面的分析,数学在经济学中的运用从最初少数人使用并受到广泛批评,到后来的地位逐渐提高,并日渐成为经济学的主流方法,以至于过度数学化而受到理性地批评,即经济学研究需要数学方法、离不开数学方法,但数学不是经济学,经济学者采用数学必须以解释现实、分析现实为基本的出发点。
二、数学在经济学中运用:语言经济学的视角
从工具主义的角度,数学可以看作经济学家表述理论、建立理论的重要工具之一。数学在经济学中大量运用,推动了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但经济学决不是数学,数学在经济学中大量运用并不表示经济学离不开数学。数学也决不能够代替经济学。
简单说,语言经济学就是对语言的经济学分析或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语言问题,即语言的采用也要满足经济学原则。经济学强调的是在资源的最优配置,在投人既定的条件下产出最大化,或产出既定的条件下成本最小化。语占经济学也强调在语言文字既定的条件下能够表达最多的内容和意思,在表达内容和意思相同的情况下,能够采用最节约、最简练的语言。因此,简练作为语言表达的一般原则就体现了语言经济学的意思。
就经济学的语言而言,主要是文字表述、数学图形和数学符号阐述,就同样的经济学理论的推导和表述而言,在不同的经济学语言之间选择的时候,也要遵循经济学的原则。也就是说,选择文字表述、数学图形还足数学符号阐述,在对理论的推导没有影响和理论内容的表达完全相同的情况下,要追求最节约的原则,即用最短的篇幅或最精练的推导或阐述既定的思想或理论。如果仅仅采用非常简单的文字就能够将相关的理论推导出来并阐述清楚,未必要采用高深的数学或其他表达,这实际上体现的是文字逻辑的魅力。如果仅仅用文字无法推导或论证相关的命题或假说,就需要考虑采用数学图形或数学符号。对于某个命题或假说的论证和表述,在数学图形和数学符号之问也存在选择,也要遵循简练节约的原则。对推导或表述相同的命题或假说,如果图形简练就采用图形,如果数学符号简练就采用数学符号。相反,如果数学图形或数学符号推导比文字表述更加节约、更加简练的话,就采用数学图形和数学符号。
上面的分析有一个假定,所有的主体对文字、数学图形和数学符号的接受都是相同的,即在经济学理论的交流和传递中,这些不同的语言对所有的人都是无差异的。然而,不同的学者、不同的主体对语言文字、数学图形和数学符号的学习和接受能力足不同的,那么我们不能够假定所有的主体都是同质的。但语言是用于交流的、传递信息的,经济学的语言足为了交流或传递经济学思想或理论,如果一种语言仅有少数人能够明白的话,那么这种语言就可能起不到交流或传递思想的作用,这就违背了在语言文字既定的条件下表达或传递最多思想或向最多的人表达或传递最多思想的经济学原则。
对于经济学研究而言,数学在命题或假说的推导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数学的逻辑非常严密,但数学作为一种工具或理性的逻辑与现实的客观世界存在差别。在数理经济学、博弈论以及计量经济学中,都有大量的假定前提,比如博弈论假定所有的博奔主体都足同质的,都是完全理性的,在这种假定下,所有主体都跟自然界中的“没有生命”、“没有理性”或者“不能够存在个体理性”的物体一样,这对自然科学的研究的确适用,但对于研究复杂世界中能够进行理性思考并且理性思考能力对存在差异的个体而言,适用性有多大或者在多大程度上适用也是一个问题。这样,采用数学语言推导出或表述的经济学与现实世界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偏离,而采用数学语言对研究、发现和表述经济学命题或假说又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这就需要权衡(tradeoff),即在数学可能造成的对经济学真实命题或假说的扭曲与数学对经济学命题或假说推导或发现的重要性之间进行比较。这实际上也体现了在经济学中数学语言选择或应用到什么程度的问题也需要进行经济学的分析。
从经济学中数学运用的发展来看,数学要么是深化经济学研究,要么是便于表述经济学理论、命题和假说的。从经济学的初级到中级到高级的发展,深化、细化了研究的问题和论证的过程,因为只有采用数学作为推理和表述的工具才能更加准确、深入地阐明经济学的理论和命题,从人们对经济学数学语言的接受来看,也体现了数学作为经济学语言的交流和传递信息的功能。语言具有网络性,即随着接受者的逐渐增多,其作用会越来越大,对接受者的效用也越来越大。在古诺最早采用数学语言表述财富理论的时候,没有经济学家接受,是囚为其他经济学家对古诺表达经济学理论和思想的数学语言不知道;到边际革命的时候,门格尔、瓦尔拉斯和杰文斯等在经济学中采用数学,虽然大多数经济学家没有采用数学,但抵制的程度明显减弱;到20世纪之后,随着博弈论、计量经济学等等的发展,希克斯于1939年出版《价值与资本》、萨缪尔森1947年出版《经济分析基础》,遭到的抵制与反对就更少了;20世纪50年代之后,越束越多的经济学采用数学语言建立经济模型、分析经济问题,数学成为大多数经济学家采用的工具和语言,以至于形成了不采用数学作为基本的工具和语言就无法融入主流经济学的状况,要在世界顶级的经济学杂志发表论文必须采用数学作为工具和语言,从而形成了经济学已经离不开数学的局面。
三、结语
数学作为一种工具和方法,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中国经济学者也正在越来越多地采用数学方法。但数学毕竟只是一种工具,是经济学表述和推理的一种语言,它在经济学中的运用也必须贯彻经济学基本的原则,即节约,要将有限的时间和资源配置到最有效率的地方,而不是毫无限制、毫无目的的采用数学,更不能为数学而数学,否则就脱离了经济学研究的本来目的。经济学是致用之学,是为解释现实问题,预测未来服务的,如果经济学脱离了现实的基础,那么就违背了基本的经济学原则。
[参考文献]
[1]威廉・配第。政治算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2]魁奈。魁奈经济表及著作选[M].北京:华夏出版社,.
[3] 屠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4] 古诺。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5]戈森。人类交换规律与人类行为准则的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
[6] 史树中。数学与经济[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7] 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8]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9] 杰文斯。政治经济学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0] 门格尔。国民经济学原理[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11]瓦尔拉斯。纯粹经济学要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2]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13] 经济学家杂志主编。现代经济学的最新发展[J].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 [14] 威廉・福格尔。道格拉斯・诺思和经济理论。见约翰・德勒巴克和约翰・奈。新制度经济学前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探究数学在经济学中的运用有哪些]
篇9:数学在体育竞技中的运用论文
数学在体育竞技中的运用论文
数学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它解决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并且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实践中,逐步积累相应的经验,以反过来促进数学研究的提高与发展。在体育竞技中,运用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武器,可以更为有效也更为便捷地帮助我们化难为易,也更为科学。
数学既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更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数学在现实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认识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更为准确地界定数学的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常我们对它的理解更多地停留在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的价值,殊不知数学在各个行业和领域被广泛的运用。以体育竞技为例,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就设计和关联到非常实际的数学运用。比如在各种不同的体育竞技中,经常会用到小组循环比赛这种比赛的形式。因此,如何计算和确定每个队伍或个人的得分情况和出线情况,就与数学计算有着密切关联。在足球比赛中,惊心动魄的点球大战,命中概率的计算,就可以给球迷带来很多兴味。也就是说,体育竞技在某种意义上与数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NBA总决赛
公牛队与太阳队为争NBA总决赛冠军,杀得难解难分.这天晚上,又是一场比赛下来,谁胜谁负?不太清楚.只是知道:
1.这场比赛双方都没换人;
2.除了3名队员外,其他队员得分都不相同,这3名队员是得22分,但他们并不在同一队;
3.全场最高个人得分为30分,只有3名队员个人得分不到20分;
4.太阳队中个人得分最多的和最少的只相差3分;
5.公牛队中每人得分正好成一等差数列.
这次比赛谁胜谁负?比分多少?
提示:根据2,得22分的3名队员中有两名是一个队的,另一名则属另一队.根据5,前者必为太阳队,后者必为公牛队.
答案:根据1,双方上场队员各5人.
根据2,得22分的'3名队员,两名属一个队,另一名属另一队.根据5,有两名队员得22分不可能是公牛队,否则,因公牛队中个人得分成一等差数列,其5名队员得分就都是22分,从而得22分的队员,有两名在太阳队.
根据4,得30分的队员肯定不是太阳队的,即这名队员是公牛队的.
现在知道公牛队中有一人得30分,一人得22分,而公牛队个人得分又成一等差数列,故可设30是这个数列的首项.
若22是这个数列的第二项,则公牛队5名队员的得分依次为30,22,14,6,-2.得分出现负数,显然不合理,故22不是这个数列的第二项.
若22是这个数列的第四项,则公牛队5名队员的得分依次为30,
若22是这个数列的第五项,则公牛队5名队员的得分依次为30,27.......于是根据3,太阳队中除了两名得分位22分外,另3名得分均不到20分.据(2),他们得分不相同,因此至多是19,18,17.但这样一来,太阳队中个人得分最多的和最少的将至少相差5分,与4矛盾,故22不是这个数列的第五项.
综上所述,22只能是这个数列的第三项,即公牛队的个人得分为30,26,22,18,14.这样,根据3,太阳队中除两人得22分外,只有一人得分在20分之下.根据4,这人的得分必定为19.再根据2,其余两人的得分只能为20和21.于是算得公牛队得110分,太阳队得104分。
因此,公牛队胜,比分是110:104.
二、出线情况分析
假设在一次足球赛的小组赛中,每个小组有四个队,小组赛按照单循环方式进行(即每两个队之间进行一场比赛),取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 分,负一场得0 分.全部比赛结束之后,积分前两名出线,而后两名被淘汰.如果出现几个队积分相同,则抽签排定名次.首先,请问:每个队需要打几场比赛?每个小组总共需要进行多少场比赛?
答:每个队打3 场,每个小组决共要打6 场。
那么,如果比赛进行完两轮(也就是每个队打完了两场),四个队的积分如下:
A队4 分,B 队0 分,C 队4 分,D 队2 分.最后一轮的两场比赛由A 队对C 队、B 队对D 队.那么,最后一轮小组赛结束后,小组出线的情况可能会有哪几种?
甲:可能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A 队和C 队出线;第二种是A 队和D 队出线。
乙:B 队肯定不可能出线了。
分析:乙说得对,B 队无论胜平负,最多只积3 分,肯定不可能出线了,也就是说出线队伍只能在A、C、D 三个队中产生.在这个前提之下,最终出线的可能就取决于A 队对C 队、B 队对D 队这两场比赛的结果。于是就有“
第一种情况:D 队胜(积5 分),那么:
1.A 队和C 队谁胜谁就积7 分(另一队仍积4分),并与D 队一起出线.实际上这就包括了两种可能性:A 队、D 队出线;C 队、D 队出线。
2.如果A 队和C队战平,就出现A、C、D 三个队同积5 分的情况。
经过抽签,除了前面的两种可能性外,还会出现第三种可能:
3.A 队、C 队出线。
第二种情况:D 队平或者负(积3 分或2分),那么无论A 队和C 队的比赛结果如何,A队和C 队都至少积4 分,结果就必定是上面出现的第三种可能性:A 队、C 队出线。
总之,最终小组出线的可能性有3 种:A队、D 队出线;C 队、D 队出线;A 队、C 队出线。
总之利用概率知识虽不能全部准确地计算出体育赛事中的结果,但是却能够预知可能出现的结果,这就是概率学在体育中独有的魅力。
三、足球点球中的概率
足球比赛中罚点球并不只是靠运气的。请看以下的分析:
首先假设不存在射飞或射高的情况。在扑对方向的前提下守门员也不会失误或脱手。也不考虑补射的情况(点球大战中根本不存在)。就是说球只有两种状态:射进或被扑出。
球员射门有6个方向:中下,中上,左下,右下,左上,右上
如果球员射门的方向是随机选择的,那么球射向这6个方向的概率均为1/6。而作为守门员,扑球有5种选择:不动,左下,右下,左上,右上
1.不动可扑出中下和中上2个方向的点球
2.左下可扑出左下和中下
3.右下可扑出右下和中下
4.左上可扑出左上
5.右上可扑出右上
其中1、2、3三种选择可扑出2个方向的来球。换言之,这3种选择的效率是其他两种选择的2倍。所以作为一个守门员,面对一个没有经验的球员,扑球应该多选择1、2、3.那么如何作一个有经验的球员呢?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个无经验的守门员,那么应该清楚他的扑球方向是大致随机的,即随机选择1-5.那么从下图可知6个射门方向被堵住的可能性是:
┏━━━┯━━━┯━━━┓
┃1 / 5 ┊1 / 5 ┊1 / 5 ┃
┠┈┈┈┼┈┈┈┼┈┈┈┨
┃1 / 5 ┊3 / 5 ┊1 / 5 ┃
┻━━━┷━━━┷━━━┻
所以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少打中下,其他的四个方向可以任意选择。但如果守门员并不是一个无经验的守门员,而是一个很有经验的守门员,他清楚1、2、3的效益是4、5的2倍,他必然会有意识的多扑1、2、3。而且至少在概率是4、5的2倍.(否则就不能体现这个效益)就是说8次扑救中1、2、3各2次,4、5各1次。那么6个射门方向被堵住的概率就变成了:
┏━━━┯━━━┯━━━┓
┃1 / 8 ┊1 / 4 ┊1 / 8 ┃
┠┈┈┈┼┈┈┈┼┈┈┈┨
┃1 / 4 ┊3 / 4 ┊1 / 4 ┃
┻━━━┷━━━┷━━━┻
现在不仅不能射中下,而且还要有意识的多打两个上角,因为进球的概率是7/8。
点球是足球这项运动中变数最大的也最为激烈的段落,如果能运用好刚才我们通过数学概率分析的那样来处理,而不是靠纯粹的运气,通过科学的方法,我坚信没有射不进的点球。
四、田径4×100米接力
大家都知道,在田径4×100米接力比赛中,参赛选手每人最终的平均成绩都有可能很高甚至于超过百米世界纪录。那么,这个令人匪夷所思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释。因为接力比赛中除了第一棒运动员之外,其他三位接力选手在比赛前都可以利用20到30米的预跑区和接力区进行起跑。而运动员进行百米赛跑时并不是匀速直线运动,而是加速运动。从起跑到跑到20到30米时,运动员的速度才能达到最大。而另外三名运动员通过预跑区和接力区已经把速度调整到自己百米跑的最快水平,使得在接力过程中总是处于高速状态,所以他们在跑100米接力时所需要的时间就要比正常的跑百米的时间要短。正式因为这一点,教练员根据这个规律,安排跑第一棒的选手肯定是爆发力强的选手,而其他三名选手必须选加速能力强的选手。
综上所述,数学在人们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远远不止上面那几方面,而且数学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将充当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上我们只是以体育竞技作为一个小小的视角,来窥测数学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深刻影响。随着人们对数学这门学科认识的不断深化,数学作为工具的价值在人们的头脑中也会日益提高。对于我们来说,不管在社会中的职业是什么,我们都离不开数学这把神奇的钥匙。只要掌握好了这把钥匙,我们的生活也将由难变易,从而更加多姿多彩。
篇10:课程论文在劳动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的论文
课程论文是指为到达必定的教学意图和请求,在任课老师的辅导和帮忙下,学生以自个或小组为单位,采用标准的科学研讨办法,选择课程及其所属学科范畴所触及的内容作为研讨目标,并结合实践,经过查阅有关文献,运用课程理论所编撰的总述论文或立异性论文。课程论文具有传统教学办法不具有的优势,因而将变成将来高校教学改革和立异的方向和趋势。
一、课程论文的教学理论依据
课程论文以构造主义为依据,是构造主义在教学中的详细使用。构造主义由瑞士著名专家让皮亚杰(J.Piaget)最早提出,以为才智无非是对环境的习惯,并且才智习惯是一种能动习惯,外部的环境影响只有被主体同化于认知构造当中,主体才干作出反应和习惯。就功用而言,才智实践上是一种高级的能动习惯构造,它本质上即是一系列不一样层次的认知构造的开展和构造。认知构造的功用(习惯环境的功用)不变性和构造可变性是构造主义的两个立论基础。皮亚杰以为,认知构造是经过同化与适应逐渐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不断丰富、进步和开展。因而,学习进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承受常识,而是活跃地建构常识的进程,即常识不是单纯地经过教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必定情境中,凭借别人,包括老师和学习同伴,使用学习材料和社会实践,经过含义建构的办法而获得。
由此可见,构造主义着重在老师的辅导和帮忙下,以学习者为基地的学习。因为学习活动以学习者为基地,因而能激起学习爱好,强化学习动机,鼓舞批判性思想。虽然其中的一些观念遭到许多的程度不等的批判,但就其着重学习的主动性而言,构造主义无疑具有合理性,关于现代教学的开展,以及教学改革和立异具有活跃的辅导含义。
二、劳动经济学课程论文教学的必要性
(一)推进和深化劳动经济学的了解
劳动经济学首要以劳动力商场及其有关疑问为研讨目标。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除了有必要了解有关的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常识外,还应当结合实践特别是中国的实践来了解学科常识,一起尽也许地使用常识来解说和处理实践中的劳动经济疑问。这在客观上请求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有必要改动传统的单纯教授常识的状况,使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推进和深化理论教学。
(二)推进学生概括本质的培育进步
以小组办法进行科学研讨,小构成员完成彼此分工合作,可以培育学生的团队作业的认识和才能;在课题选择进程中,广泛阅读,能增强其发现、提出疑问的才能;在搜集信息、材料使用进程中,能进步其把握研讨办法的才能、计算机使用才能、社会交往才能;在解说材料中能练习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概括剖析、笼统概括的才能;在团体编撰论文和论文交流进程中能增强学生的立异才能、言语表达才能、概括总结才能。
(三)完善对学生的科学查核与评估
经过采纳课程论文办法,可淡化考试对学生成果的影响,将考试与培育进程严密结合起来,有用发挥考试的确诊、反应、开展功用,使学生顺畅学习,并有用战胜学生为敷衍考试而学习等许多坏处。因而,课程论文是对查核与评估系统的首要弥补与完善。
(四)体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以人为本”是“老师、学生双主体性”在教学中的体现,是对“老师单主体论”、“学生单主体论”传统教学理念反思的结果。老师让学生自个动手,调集其自主性、合作性和创造性,体现了老师对学生尊敬、信赖和鼓舞,能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一起,学生尊敬老师,将遇到的疑问随时与老师交流,以求获得启发,使得老师具有一种激烈的责任感和信赖感。
三、课程论文教学的根本程序
首要,由任课老师依据课程重点、难点和热点疑问,结合社会开展实践,给出若干标题方向。学生依据自个爱好爱好选择适宜的标题,也可以构成小组,并且小构成员不宜过多,通常一个小组5人摆布。为保证学生调配恰当,在组合进程中,老师可主张并帮忙学生,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准则,尽也许做到成果好差调配,不一样性格、性别调配。学生也可以依据课堂学习,自个拟定标题,并经过老师的辅导与帮忙断定标题。老师还可以只断定一个标题,以深化学生对同一理论常识的了解,一起清晰学生的了解程度和了解视角。
其次,学生将小组名单反应给老师,科研小组参阅老师给定的选题规模,决议每组的标题,并将标题反应给老师。以自个为单位的研讨,每个学生有必要把自个的标题反应给老师。学生小组进行分工,查找材料,老师在文献查找办法和办法上给予学生必定的帮忙和辅导。学生在搜集材料的基础上进行评论,编撰论文纲要,并将纲要交老师审定;老师将修正后的纲要回来给学生小组或自个。这个进程通常要重复屡次。
最后,学生分工合作,构成论文,老师对论文提出定见并主张学生屡次修正。论文定稿后,请求学生作团体制造辩论纲要,并选择一名同学做发言人,在论文辩论课上对论文做首要论述并答复老师和别的小组的发问。以自个为单位的研讨,则首要由老师来对其论文作查核和评估。
四、课程论文教学的注意事项及对策主张
在课程论文的实践运用进程中,因为课程论文的特点以及别的客观因素的存在,也许会导致各种疑问的呈现,例如学生选题过大、材料不易搜集,单个学生不肯参加或敷衍完事,等等。因而有必要采纳相应措施加以处理。
(一)有必要“全程盯梢、全部操控、全体评估”
“全程盯梢”是指老师要从头到尾活跃盯梢,进行辅导、帮忙,一起考察每个学生的状况或每个学生在团队中的体现,避免呈现有些学生“搭便车”的景象。“全部操控”是指对论文的选题、纲要,以及内容进行质量操控,避免敷衍完事,从网上下载或抄袭别人的论文。“全体评估”是指进行评估时,不评估自个成果,而是评估小组全体体现。以自个为单位的全体评估是指不仅对每个同学别离做评估,并且对全班做全体评估。
(二)学生有必要具有相应的理论基础和科研标准
课程论文的编撰,请求大学生在此前现已学习有关的课程常识,具有了必定的基础常识和专业常识。此外,学生还有必要对科研标准有对比全部的了解,可以了解、把握和运用科学研讨的简略过程和根本程序,可以有用选择和采纳适当的研讨办法,并可以较好地搜集材料、收拾和剖析材料,并统筹论文研讨和编撰进程中的格式请求和别的标准。
(三)任课老师要有适当的本质、才能和责任心
老师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才也许极好地对学生的选题和研讨进行辅导。此外,老师还应当具有相应的才能,如与交流才能、洞悉才能等。除了本质和才能外,老师的责任心也非常首要。老师有必要对学生,以及课程论文的实践运用担任,以保证课程论文教学的顺畅施行。
(四)课程论文教学尽也许完成制度化和标准化
课程论文作为一种新式的教学办法和教学活动,仍没有得到应有的注重和推行,没有被正式纳入教学教学系统。为了进步教学质量,客观上请求校园,以及相应的教学单位对课程论文教学完成制度化和标准化,并对其加强管理,把它作为一种一般的教学办法加以开发使用和推行。
参阅文献:
[1]龙钢华.课程论文练习对高校文科专业人才培育的含义.时代教学,,(01)
[2]余一骄.辅导本科生课程论文选题的几点主张.教学研讨,2011,(01)
[3]晓哲,谢群.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论文写作战略探讨,,(16)
篇11:珠算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珠算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小学数学的教学存在着许多弊端,长期以来的习惯思维严重地阻碍了小学数学的教学改革。就计算能力而言,计算速度不快、结果不准的现象,在中、小学生中极为普通,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递进,学生的计算能力反呈下降的趋势,有不少考生正是由于20以内的加、减不熟练,丢掉了关键的几分,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
下面我们来谈谈传统加、减教学法的一些弊端及其改进的方法。
一、传统加、减教学法的弊端
1、20以内的进、退位加、减法过程复杂。
在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中,我们采用的是“凑十法”,这就要求学生以第一加数为基础,再把第二加数分成两个数,其中一数要与第一加数凑成十,最后得出计算结果。如9+3,要想9+1=10,3可以分成1和2,所以9+3=12。以上过程,对于初学者来说,思维是相当复杂的。对于20以内的退位减法,现在教材中是利用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来进行计算的。如计算12-9,要想9+3=12,再得到12-9=3,这就使得减法与加法相比,又多了一次思维上的转折,显得更麻烦。
2、运算的顺序与读数、写数的习惯相反。
在传统的加、减法教学中,我们采用的是从低位至高位逐位计算的顺序,而这种顺序正好与我们读数、写数的习惯相反。我们从右到左进行计算,却要从左到右读出来,这就大大地增加了心算的难度。因为我们无法算一位就报一位来得出结果,而是要把最后算出来的结果先读出来,把最先算出来的结果最后读出来,这样,就不可能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心算能力。所以,现在教材中出现的口算题都比较简单,对于一些口算题,不少学生口算的速度还不如笔算,而且出错率也相当高。
3、进、退位点的使用,增加了运算的环节。
在多位数加、减的教学中,我们常常要用到进退位点,这样既增加了运算的环节,又增加了出错的机率。由于运算环节的增加,运算的节奏就被放慢了,学生对于多位数的加、减法运算,也就只能停留在一位一位逐位计算的低水平上了。
二、传统加、减法教学的改进
改进传统加减法的最好途径,是把珠算的方法用于笔算。与西方的笔算相比,我国的珠算有着更悠久的历史,它积累了丰富的内容和方法,如能把珠算的方法结合到笔算中去,就会对加、减法教学的'改革产生重大的影响。
珠算对笔算加、减的改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20以内进、退位加、减法的改进。
在珠算中,进位加法的运算规律是:本档减补,前档进一;退位减法的运算规律是:前档退一,本档加补。将此方法用于笔算加、减中,则20以内进位加法的运算规律为:十位为1,个位减补;20以内的是退位减法运算规律为:下位为0,个位加补。这样,我们就把20以内的进位加法转化成了10以内的减法,(以减代加),20以内的退位减法转化成了10以内的加法(以加代减)。这种方法算理清楚、算法简洁,很容易形成各种反射,教学过程也大大简化。如4+9=13,十位:为1,个位:4-1=3(9的补数为1)。
算理可用下式来说明:
4+9=4+10-1=14-1=13(4+9比4+10少1)。
2、多位数加、减教学法的改进。
在多位数加、减法教学中,我们可采用珠算的从高位算起的顺序,对于进、退位而产生的计算上的问题,我们可根据笔算的特点,仿照珠算的方法来处理。
(1)加法法则:多位算起,逐位相加,满10进1,所进的1,串写在前位和的右下角,最后将右下角有“1”的数加1写出。
熟练后,可以脱离竖式计算:
2384+4982=612156=7356
(2)减法法则:后位算起,逐位相减,不够减从前位差上退1,并在前位差下用“-”表示,本位加10再减,最后将下面有“-”的数减1写出。
熟练后,可以直接用模式计算,如8135-2793=6442=5342。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以上的加、减运算的方法与珠算是完全一致的,只不过珠算的进位与退位可以直接用拨珠来完成,我们这里是用“1”或“-”表示而已。所以,我们不妨把这种方法称之为“珠算式笔算加、减法”。
“珠算式笔算加、减法”把多位数加、减法的计算简化成了各数位上一位数加、减法的简单计算,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已不再困难,从而极大地减少了运算的难度。
综上所述,把珠算的方法用于笔算加、减法的教学改革中去,不仅使珠算这门古老的科学大放异彩,也为小学数学的教学教改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篇12: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信息技术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丰富的图像及声音信息,创设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情境,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1)
一、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信息技术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丰富的图像及声音信息,创设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情境,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比如,在进行“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几”的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小明在家过生日的视频,视频中小明一家共有四口人,他想把这个蛋糕分成四等份,于是从蛋糕中间切一刀,又在与第一刀垂直的方向的中间切一刀。
这样,蛋糕被切成了四等份,每人分一份。
视频放到这里,学生很兴奋,看着分生日蛋糕的场景想到自己难忘的时光。
教师借机引导学生,总计四个人,每人分得一份,那就是总数的四分之一,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几分之几的含义。
二、运用信息技术揭示数学规律,突破教学难点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数学教学,根据教材的内容,把静态的信息动态化,直观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教学活动充满生机,学生学得主动,加深了对知识的体验和感受,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从而有效做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比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为突破圆的周长与圆的直径关系的教学难点。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的特点,帮助学生释疑解难。
具体做法是:“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计算过程展示,先是在电子白板上画一个圆,让圆在白板上转一圈测出周长,再用这个圆的直径测出这个周长有多少个直径,发现有三个多。
是不是所有的圆都有这样的规律呢?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验证,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通过动态演示,将枯燥的数学、静态的信息转化为活动的、直观的数学语言,激发学生灵感,突破教学难点。
再如,在进行“认识时间”的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设计动画课件,用来展示钟表上时间的读取方法。
教师通过控制表针的转动情况,让学生认识时针、分针、秒针。
比如,让分针和秒针不动,只让时针转动一周,这样走过的时间就是24小时,一圈一共是24格大格,那每一个大格就是一个小时。
同样道理,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认识分针和秒针,认识分秒的概念。
通过钟表的表针的转动方向,让学生理解顺时针和逆时针的含义,理解数学规律,科学解决教学难点。
三、运用信息技术联系生活实际,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小学数学知识很多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我们数学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接触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以便学生有兴趣、有能力探究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难题。
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提高了数学运用能力。
比如,在进行“比例的意义和性质”的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一组有关比例的实例:身高与双臂平身的长度之比1:1,脚长与身高之比越是1:7等等,通过这些比例,让学生了解了生活中的自己,并通过这些比例关系,使学生体验到生活处处皆数学,处处要用数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应用能力。
再如,在进行“统计”的教学时,由于时间或学具等因素,教师不可能进行全面、完整的统计探究,教师可以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作用,设计flash动画课件,科学揭示统计的`数学本质,并能通过课件展示,使学生理解了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有效理解生活中抽奖活动的不可靠性和陷阱设置,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四、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信息量大、难度梯度较高,这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比如,习题类型的设定,习题难度的体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数学教学方法,很好地完成了这一教学任务,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比如,在进行“单元测试题”的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训练的题目,利用鼠标笔圈点关键词,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
通过对比启迪学生数学思维,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师的解题思路分析,通过一步步的引导给学生逐步分析解题的难点,使学生学有方法,训练有目的,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学生训练的结果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台进行展示,直观刺激学生的感官,提醒学生在今后训练时加以注意,收到了很好的反馈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直观便捷的服务,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喜欢,它是教师教学的得力助手,使数学教学“如虎添翼”,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
一、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应用方式生硬,缺乏教学认识。
很多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的时候,只是表面上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但其本质跟以往的在黑板上板书没太大的区别,学生照样没能通过信息技术理解授课内容。
而且信息技术运用要灵活,课本中有些章节适合运用信息教学,有些章节更适合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这种不同的内容教学中,要灵活变通,把握教学时学生的接受能力,合理利用教学资源,而不是一味地用了某种方法之后就不分环境一直使用下去,不顾效果。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教师技术能力落后。
有些老师思想守旧,对新生事物有抵触心理,对旧事物不忍抛弃,不愿意尝试新的手段、新的技术。
他们认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能够完成教学任务,不需要花时间去钻研自己不擅长的新技术。
学生可能对这种手段很好奇、很喜爱,反而教师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
所以,教师的思想观念一定得先转变过来,才能以饱满的热情,利用信息手段,带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新的课堂环境。
3.实践方式单一,缺乏结构性改革。
虽然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是大多数教师只是在知识的讲述上利用了多媒体,把它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没有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讲课结构等关键的部分做出改革,这恰恰是最核心的部分,在信息课堂上,学生和教师应该是双向交流,加强互动,这样学生才能更快、更牢固、更欢快、更主动地接受新知识。
二、加强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方法
1.教师应灵活利用多种类型的教育媒体。
信息技术说到底只是一种教学的工具,课堂的核心主体还是老师和学生,教师应当考虑如何把这种工具运用得合理得当,如果太依靠这种工具,在电脑上将课件放映一遍,不仅起不到原本的作用,反而会让学生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理解,没有起到课堂真正的作用。
教师应该在充分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把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的优点相结合,灵活授课。
2.加强教师的技术培训。
现在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教师的自身技术能力落后,不能完全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需要使用其他技术人员设计的课件来讲自己的课,教师不能根据自己的想法来设计课件,这样就不能把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体现在其课件中来,
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教师参加一定的技术培训,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创作自己的教学课件,这样才能提高教师授课的效率,也有利于教师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教师原本的教学目的,体现出其教学思想,更好地把握课堂流程的走向,也能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职业自信心,发挥出信息技术的真正能量。
所以教师的技术能力也是信息技术在课堂应用中很重要的因素。
3.促进课堂内外师生间交流。
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发达的今天,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数学的教育教学中绝对不仅仅限于课堂,无论从学生角度还是教师角度,其交流一直可以从课堂延伸到课堂以外,老师和学生可以借助这一手段不间断地交流,消除了空间限制,
增加了学生与教师接触的时间,而且学生和学生也可以借助这一渠道交流,老师之间也可以交流教学经验,只要应用得当,这种互动也可以从课堂搬到课外,让学生学习知识不再受课堂限制。
另外,教师可以布置一些除纸面作业之外的可以在网络上解决的任务,这样,让学生对信息技术也有一定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总之,只有加强了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教师才授课才更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流程,提升教学的质量。
篇13:浅谈体验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浅谈体验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体验数学”作为一种新理念,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即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演进与发展的过程,而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经历这种再创造或再发现的工作。本文就在《标准》的引领下,对“体验”的感悟谈一些看法。
[关键词]体验数学 新课程标准 感受数学
新课程改革就是要将课程从“文本课程”转变为“体验课程”,因此,“体验”自然也就成为新的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
一、“体验”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缺乏对学生进行“体验”数学过程的重视,而是将前人总结的数学结果灌输给学生,从而有了“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的说法。事实上,“体验”对数学教育有着其不可抹煞的作用与功能。
(一)感受数学的生活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这是不容置疑的。而“体验”是一条贯穿于数学与生活之间的优良途径。
(二)感受数学的美感
数学有着非常丰富的美。庞卡莱说:所有的数学家时时体验着数学美感。说小学生而言,培养他们的数学美感,能维持他们对数学的热情,提升他们的数学才能。
(三)感受集体的力量
有时,“体验”活动将采取“小组合作制”,同学们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与集体的力量,从而融洽了同学关系,同时也培养了“集体荣誉感”。当然,“体验”还具有感受数学的科学性、多样性;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对待生活的热情等诸多作用与功能。
二、“体验”的进行
(一)“体验”的选择性
并非所有的数学知识都有必要进行“体验”,到底何处应进行数学“体验”呢?
1.在起始概念中。即在学生初次接触所学知识时。如在《圆的认识》中的画圆。虽然,学生知道圆应是怎样的,但从没画过,所以,此时应让学生操起圆规进行画圆“体验”,从而理解画圆的方法与步骤。
2.在使用运算规则时。在教学运算规则时,不应强制学生使用运算规则。而应让学生衡量一下规则是否优化,是否具有普遍性,而让学生用得心甘情愿、理所当然。
3.在体验一种思想方法时。在教一种思想方法时,不能对学生简单地说这是一种好方法,而应先让学生进行“体验”。如运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答应用题,应先让学生在练习中“体验”画线段图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二)“体验”的'目的性
我们做每件事都应有目的性,这样才能提高成功的几率。“体验”也是同样的道理,假如缺乏目的性,“体验”也将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在活动之前,教师应提出“体验”的目的与要求,让学生有意识地进行“体验”活动。
(三)体验在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创设情境,体验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师根据学生心理、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创设教学情景,学生通过参与开放式的学习活动,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
2.动手操作,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动手操作是科学探究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安排新异有趣的实验,培养他们独立、主动的探索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在操作中学生体验到了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运用媒体,体验现代教学手段的魅力。
新课程标准重视数学学习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以此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
(四)鼓励学生体验的策略
在数学学习中通过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1.优化学习材料的呈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新课标下的教材已经充分重视了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同时更需要教师要用新课标的理念来创造性地使用现有的教材,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力求改变原有教材中落后、枯燥、没有应用价值的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工具,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解决“为什么学习”的显性问题。其次,要让呈现的材料更具有探究性,感受思维的挑战性。再次,呈现的方式要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最后,让学生参与学习材料的组织,甚至让学生自己提供学习材料,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创造条件,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翁。
2.重视实践操作,让体验真正落到实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对数学的掌握,不是依靠教师“教”,而是依靠学生自己的“体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不能把数学当作现成的理论来教,而要以“体验”为载体,帮助学生架起思维和建构的平台,使之在获取知识、拓展认知结构的同时,更多地获取可持续发展的力量。即教师要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动手,使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各种探索活动。并以宽容、友爱、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个学生,使他们身心舒展起来,然后通过创设情境,提供学习材料,交给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要引导学生体验,教师要给他们提供参与机会,凡是学生能操作的都让学生去做。其次组织实践并延伸到课后。满足于课堂上的教学实践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用实践性作业的方式安排课后的实践任务,让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身边的问题。
3.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体验。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体验学习中,学生该如何来发挥自己的作用呢?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机械接受性的学习为学生自我感悟自主体验为主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变了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以“合作学习”为有效学习途径。合作学习从学生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生生之间的互动,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在交流体验中共同提高。
4.发挥评价作用,促进学生体验。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如果对学生能及时恰当地给予评价,无疑会对学生学习数学带来乐趣。体验学习重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在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积极评价,重视对创造性的、合作性的、宽容的、勇敢的、坚强的等等个性品质进行积极评价,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
实践证明,体验学习充分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体验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建构”的过程,这不仅仅是在接受知识,更是通过自己的经验在构造自己对认识客体的理解,不仅是用“脑”去学习,更是用“心”去学习,用心灵去体会,用整个身心去感受、理解。这既是落实过程性、体验性目标的要求,也是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对学生的需要的尊重,是新课程人文精神的体现。因此,数学体验性学习的实施,对新的数学课程改革起到有力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体验及其生成[J].教育教研与实验.
篇14:在经济学教学中情景体验教学法的实践运用论文
在经济学教学中情景体验教学法的实践运用论文
摘要:情景体验教学法是通过创设场景, 引导学生以自身生活经验为基础去探索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逻辑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文章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 将情景体验教学法在东莞理工学院相关专业的经济学教学中加以实践运用, 归纳和总结出适合用于教学的模式, 从而达到提升经济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情景体验; 经济学; 应用;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situation creation, the situational experience teaching method leads students to explore and learn based on their own life experience and highlights students' logical thinking cultivation and innovation ability. Guided by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heory, this paper put the situational experience teaching method into economic teaching practice in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sums up the appropriate teaching mode so as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Keyword:
situational experience; economics; application;
经济学 (这里主要指西方经济学导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是目前国内众多高校经济类、管理类专业、以及很多理工科专业也开设的基础理论课程。该课程主要讲述市场经济的现代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 主要的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扩展视野, 具备一些经济学的常识, 掌握一些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方法。
一、运用情景体验教学法的目的
经济学相关课程理论性较强, 对经济现实的解释也有一定的逻辑, 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积极性较高。但随着章节推进, 知识环节紧扣性增强, 理论难度的加深, 对学生逻辑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要求逐渐升高, 学生会感觉难以适应。传统的经济学教学, 大多是课堂讲授加以案例讲解的方式, 学生学习积极性会逐渐下降, 进而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的效果。
本文尝试通过情景体验教学法对当前经济学课程传统教学方式加以改变, 提升教学效果的路径主要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原动力。通过教师或学生自己的体验主题设计, 将情景体验活动与教学过程进行融合,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望, 产生对经济学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通过学生多次的主动参与, 提升其独立思考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二、情景体验教学法的阐述
情景体验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创设场景, 引导学生以自身生活经验为基础去探索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逻辑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主要通过教师或学生自己创设相关案例的情景, 引导学生参与到知识的构建中, 理解经济活动的动态博弈过程, 通过自身的体验模拟和推导相关情境下参与经济活动者的情感, 直到对经济学的相关知识能够形成感性的认知, 达到教学目的。该教学法的核心是体验, 情景体验实际上就是现实的逻辑再现。
三、情景体验教学法的应用实践
笔者所在的高校东莞理工学院, 目前有28个专业开设了经济学课程 (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 占整个学院所有专业的44.5%, 针对相关开设经济学课程的学生进行了相关的情景体验教学法的应用实践。
(一) 对当前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分析
用两个月的时间, 通过调查问卷法, 对东莞理工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中含有经济学课程教学计划的在读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所涉及的问题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 学生对经济学的认识;
2. 对学生所接受的教学方法的调查;
3. 学生对经济学课程有怎么样的期望度。
被发放此次问卷调查的主要是经济与管理学院、文学院、级-级在读学生, 发放问卷份数一共为550份, 最后收回有效的问卷258份。将问卷调查的数据结果与分析显示如下:
1.学生对经济学课程的认识现状:75.2%的学生认为经济学兼具理论和实践意义, 但相关理论的逻辑性较强且比较深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 (53.1%) 认为学起来总是觉得吃力, 特别是文科学生更加明显。大部分 (71.3%) 理工科学生表示他们对其中的数学推导不会觉得有难度, 但总难以理解其中的经济含义。
2.学生对所接受教学法方法的调查结果:学生们认为他们自己的经济学教学方法不够多样化, 主要还是以教师教授, 学生接受为主的模式。68.6%学生较为喜欢和想要在课堂上接受情境体验教学;84.9%的学生更为接受案例为主的教学模式。51.9%的学生希望能够将课堂多元化, 采用更多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
3.学生对经济学课程的期望度:61.2%的学生期望当前的经济学课程应该要提高对现实的解释度, 能够有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的相关经济理论和政策分析。
(二) 情景体验教学法设计
1. 教学目标设计的基础
教学目标强调在教学后能够让学生发生何种有益的变化, 教学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主要就是契合这种有益变化为目的。情景体验教学法着眼于学生在相关的创设情境中, 能够主动的思考和学习, 强调通过自身体验获得的结果或产生相关的结论。但由于体验是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的, 不同的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对世界的认知肯定各有局限和差异, 那么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计, 如何尽可能避免这种主观性, 从而不让体验的结果过于抽象和模糊就显得很重要。
依据规范教学目标的四个要素, 更好的体现情境体验教学法的本质, 可以将情境体验的过程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 接受阶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不再机械的接受课堂讲授, 而是开始主动地用心体会和观察显示某类经济现象的存在。例如, 根据教师的情景创设, 学生愿意积极参与到实验与体验活动中等。
(2) 反馈阶段———学生对关注的经济活动或现象, 积极主动的进行自我创设相关情景, 并将其投入到学习、研究与探讨中。在此过程中, 自然而然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直至兴趣的产生。例如积极自我模拟和创设体验场景, 藉此提出疑惑、探讨问题, 能够与他人积极讨论。
(3) 赋值阶段———通过一定数量的情景体验活动, 开始逐步形成学生自己的价值标准, 可以依据比较合理的推理逻辑, 对现象、行为或事物进行规范分析或实证分析。例如对新近发生的经济现象和周边的事物可以提出相关的观点, 并可以对自己和他人的学习结论或观点做出相应的逻辑判断。
(4) 组织阶段———经过前面阶段的循环往复, 可以在多个价值标准体系中, 对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 确定他们的相互关系, 并有可能逐步建立学生自己的价值观体系, 以对现实的经济现象提出独立的观点, 这其实也是学生自我归纳和提升的.过程。例如能够对现实经济的博弈结果, 明白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能够较好的理解这种关系存在的客观性, 对一些经济现象的发展态势能有自己的逻辑推理和看法。
2. 体验设计的要求
(1) 可操作性
情境教学设计的效果, 需要教师和学生根据相关理论的需要, 创设出不同的场景, 通过想象、或借助一些相关的教学用具让学生产生联想, 从而达到体验情境的效果。这个与一般的教学活动要求是不一样的, 它不需要直接与外在的相关环境发生直接的联系, 实际上经济学的实验也无法做到这一点。教学活动的设计是主要的支点在于通过参与体验主体本身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去产生体验结果。教师在考虑各个不同因素的限制性后, 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硬件设施, 如场地、实验室环境、多媒体设施, 对活动计划进行有效的组织安排。教师在进行体验设计之前, 就要对可能发生的细节问题进行备案, 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开展实际可控制的课程活动, 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可操作性。
(2) 学生主体性
教学设计活动的最重要的内容, 就是如何对体验的主题进行创设。各种体验活动是为学生而设计, 应处处以学生为出发点进行设计。要做到这些, 主要是在创设的时候, 一是要确定创设体验情景在经济学理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二是要考虑学生已有的过往经验能否在创设体验情景中起到相应作用, 依据学生的特点 (生活环境和年龄) 选择最佳的创设场景;三是在整个创设的体验主题活动中, 教师的知识用来辅助学生们的情景体验, 关键是学生的自我思考和自由讨论得出符合逻辑的结果, 并能够进行反思。
(3) 开放性与有序性
一开始, 以教师为主进行体验主题的设计, 但进行到一定程度后, 应该让体验教学的设计具有开放性。开放性主要是指在符合政治性的前提下, 将纳入情景创设的主题不单单局限于现实的经济场景, 任何可以达到教学目标的场景都可以列为考虑对象。在学生经过一定的训练后, 允许学生自己设计合理的场景。体验教学的有序性是指, 在编排组织具体的教学体验主题的时候, 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上可能产生的变化, 遵循客观的学习规律。针对同样的体验主题场景, 由于学生的自然禀赋、生活环境不同, 产生的情感、价值观判断自然就不同。教师应该对可能发生的场面提前做预案, 保证教学的有序性, 而不是一味单纯地追求教学的效果。
(三) 情景体验教学法应用实践
3月-月的两个学期, 笔者在东莞理工学院的2015国际经济与贸易、2015文化产业、2015汉语言文学、2015应用化学等专业共10个班, 进行了情景体验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操作实践。主要通过角色扮演体验设计、交流活动设计和探究活动设计的应用实例, 将情景体验教学法的教学理论贯彻其中, 通过教学设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进行相应的记录并在下一学期的教学活动中加以改进, 以完善情景体验教学法, 并期望对以往的教学方法形成改进并产生突破。
1. 角色扮演体验设计
通过相关现实或创设的体验场景, 梳理当时场景下的可能存在的不同角色, 指定或让学生自由选择相关角色进行扮演。以角色代入的方式, 去模仿场景中的角色依据自身的情感、工作职能可能做出的当下选择。在体验设计过程中, 学生往往需要通过模拟场景角色的生活和工作以及心理状态, 可发现以往单纯通过想象不能察觉的微妙之处, 而不是产生想当然的结果, 教师在其中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 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逻辑思考和判断。最后, 通过多次的训练, 逐渐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新的认识, 完成内化的过程。
例如:在微观经济学, 价格理论的现实运用的“价格政策”一章中, 在介绍政府的最高限价时, 可以让学生模拟特定的场景中不同人物按自身利益产生的当下表现。如对于医院看病挂号出现“号贩子”的现象, 让学生扮演病人、医生、医院管理者、保安、号贩子、政府管理者、群众等不同的角色。根据现实中这些不同的角色按照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下, 演绎现实的场景, 推理现实场景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通过对相关的角色扮演, 激发了学生对政府限价政策产生的相关经济活动现象的兴趣和明白经济结果的博弈过程, 在对价格机制有了更为直观的感性认识后, 对其发生的逻辑过程有更深刻的理解。
2. 交流活动设计
交流也可以称之为交往或者沟通, 通过彼此间的交往和沟通中, 分享、披露、接受信息。由于每个人 (包括老师和学生) 各自的自然禀赋不同、所处的地域文化以及家庭背景也不可能一样。针对相同的情景, 不同主体的情感体会就可能不一样, 有可能会产生相同的现象, 却有完全相反的想法与感悟。这个时候, 教师需要通过提供相应的交流平台, 让学生之间可以对各种渠道所得到的信息、心得、感悟等内容进行互换和交流。这个互换和交流的过程, 可以让学生开阔视野、寻找认可。通过交流的过程, 他人的想法或者思路还可能会对自己还不解的问题上产生灵感。而教师在交流活动的设计中, 关键的是需要与学生平等的进行对话, 让学生感受到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
例如:在学习开放经济下的短期模型这一章开始时, 以“贸易战的影响”为题目作为课后作业, 学生可以一边学习相关理论理论模型, 一边通过关注各种媒体渠道来了解相关的经济政策和贸易战的来龙去脉。在作业完成后开展一堂交流活动, 各学生就自己之前搜集的资料和自己的总结, 阐述对当前贸易战的理解, 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上师生通过平等的交流, 双双敞开心扉, 也相当于经历一堂头脑风暴课, 从而加强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巩固。
3. 探究活动设计
探究活动设计是情景体验教学的升华, 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某个经济现象、经济问题、经济理论进行探究。这个过程主要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后, 进一步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独立思维能力。教师在进行探究活动的设计时, 需要考虑不同专业的学生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不同, 还需考虑学生处在的年龄段具有的生活经验限制, 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可能的认知水平差异来进行具体的活动设计与安排。教师应该通过用学生理解的方式提出疑问, 并且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渠道和资源, 让学生可以自行去阅读与加深学习。
例如:在国民收入决定这一章节中, 有关宏观经济两部门到四经济的乘数效应的推导和学习方法是一致的。教师可以重点讲授和推导“两部门经济模型”后, 然后给学生提供相关学习渠道和资源, 让学生自由组织, 以小组为单位或进行独立的探究式学习, 最后让学生自行推导出三部门、四部门经济模型的相关结论。
四、结论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本次教学实践发现:相比传统的单纯课堂讲授辅助以案例讲解的上课模式, 情景体验教学法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上面有更为明显的效果;大部分学生在经过几次训练后, 都愿意积极参与体验活动,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情景体验的角色扮演活动设计, 学生往往能找到一些娱乐因素, 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先产生了感性认识, 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如果在情景体验教学活动中加入奖励制度, 能够进一步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然, 通过本次教学实践活动, 也发现情景体验教学法也有它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由于情景体验教学法的模式并没有在之前推广, 所以可借鉴的教学经验和模式并不多, 那么教师在课前的准备工作就显得比较重要和繁琐。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的时候需要仔细设计每一步活动, 但中间总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小问题而导致影响教学安排和教学效果:在一些情景体验活动中, 相关的场景创设容易导致学生情绪比较亢奋, 相同场景对于不同的专业的学生的亢奋程度也可能不同, 让课堂秩序出现不好控制的局面, 这就需要教师有类似节目主持人的把控能力, 这种能力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具备的;在教学实践中, 面对的多是上百人的大班教学, 班级的人数比较多, 这样就导致留给学生的时间非常有限,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体验是根本不可能的, 也造成那些一开始不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学生, 经常不能得到情景体验教学带来的好处, 无法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的表达自己和进行交流。这几个问题应当在以后的教学中得到注意, 通过合理安排教学班级人数, 精准准备教案的编排和活动的计划, 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确定不同主题的等方面来尽可能减少相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文君.体验式学习理论研究综述[J].教育观察, 2012 (04) .
[2]许芳, 王峥.体验式教学法在《市场营销学》课程中的探究与应用[J].河南农业, (18) .
[3]杨通宇, 陈庆良, 何克, 等.体验教学的理论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 (08) .
[4]陈婷婷.体验式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 2014.
[5]Ridley, W.C, Weber, E.S.Helping students develop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learn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1988.
篇15: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在教学阶段信息技术的应用面广,其中最常见的是多媒体的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被信息技术的到来彻底转化,进一步将教学效率提升,并在教学发展中将网络技术运用进去,从时空的界限中脱离,所供给的教学资源多式多样,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同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能够提升信息技术的利用率。对于教师而言,必须掌握信息技术,并从传统的黑板、粉笔式乏味的教学模式中脱离出来,找到采取信息技术的方法将自己的教学效率提升,根据我多年累积的工作经验,我总结了一些方法如下:
一、采用信息技术将教学形式拓展
小学生具备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性,所以,数学教师要运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有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最有效的方式,能够摆脱传统的数学教师模式。通常农村学校,班级人数普遍少,所以运用小班化的教育模式较为常见,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这样能够让教学形式不再那么单一化,进一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课程传授过程中,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实践互动,为了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我通过计算机编制了一个互动式的游戏展开教学———拼图游戏,让学生通过计算机将自己所认知的图形画出来,如三角形、四边形等等,学生能够通过拉动图形构成很多好看的图案,并在多媒体中展示,进行作品的交流,这种方法一方面让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有了认识,另一方面还让学生学习到了基础的计算机知识,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化技术运用所带来的效果
(一)激发学生兴趣,并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生通常都根据形象思维来思考,所以对直观看见与详细的知识容易接受,但是恰巧数学本质就属于抽象、逻辑性强的学科,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小学生的思维习惯,通过将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教学方式结合起来,能够将抽象的数学公式与图形直接变大处理,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具体的看到材料,提升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被动转为主动,并改进了传统的黑板板书,节约时间,并提升了课堂效率,让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运用,将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变得简单易懂,学生能够更直观详细地感受数学中的奥妙,特别是在教学课堂里,学生在既有图形与声音的结合中,提高学生的感知度,更易掌握数理知识,将数理知识通过多媒体转化,将抽象难懂的知识生动形象、直观地表达出来,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提升学生对数学问题解决的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推动了创新思维的产生。
(三)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
在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按照数学教学的需求,将有关的内容结合在一起,让教学内容更加合理性,从大与小、快与慢、整体与局部还有外表与本质方面结合,有利于数学规律的表达,集中学生的观察力,对数学问题理解、分析的同时,将数学知识从难一直到简单形成一种过渡。
三、在小学数学中信息化技术应用的优化策略
(一)提升课件制作质量
为了进一步将多媒体教学健全,首要应当从教师教学课件制作水平入手,老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应当慢慢摸索,主要是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针对课件全部结构的掌握,教师应当对布局的整体进行规划,然后再是找各种资料,可以是国外内优秀的课件,这样基本上课件就完成了;第二个阶段,课件的完善,制作完后教师应当多次放映,自己观察,并针对不足的内容进行修改,让内容更加充实、精简。
(二)合理地将信息化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是教学的一种方式而已,主要是在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技术,但是也不要太过将多媒体作为核心,还是应当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取之精华,弃其糟粕,其教学方式应当正确合理,进一步提升学习效果。
四、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够进一步将学生的兴趣挖掘出来,并形成新的创新型思维,进一步将教学的重难点展示出来,让小学数学教学的效果更好,借助多媒体方式教学的同时,教师也要注重课件制作水平的提升,并将其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合理运用,落实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16:问题教学法在数学建模中的运用论文
问题教学法在数学建模中的运用论文
一、问题教学法的教学模式
问题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有很大的区别。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考虑最多的是“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很少顾及学生“学什么、怎样学”,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1]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美国神经病学教授HowardBarrows于1969年创立了基于问题和项目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理念教学法。[2]这种方法不像传统教学模式那样先学习理论知识再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围绕问题寻求解决方案。它强调让学生置身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并让学生成为该问题情境的主体,自己去分析问题,学习解决该问题所需的知识,进而通过合作解决问题。此外,教师在该过程中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问题教学模式更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问题教学模式刚开始主要被应用于医学、市场营销、实验教学、毕业论文的写作等领域。[3]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探索将这种教学模式引入到“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中。黄河科技学院从2009级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开始,在“数学建模”教学活动引入问题教学模式,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二、基于问题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1.教师提出问题
教师在每次上课之前要精心设计适合学生自学的问题体系,目的是为了诱导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问题环境中,营造一种质疑、探究、讨论、和谐互动的学习氛围。这一步骤要求教师不仅需要熟悉教学内容,还必须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是成功实施问题教学模式的基础。
2.积极分析问题
问题教学法的基本特点是教学环节由一连串问题组成,并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具有链接性和层次性。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铺垫,后一个问题又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和拓展。在学生熟悉了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根据给出的实际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探索活动一般包括自学教材、观察实验、小组讨论等方式。学生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存储的有关知识信息,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教材、实验或教师提供的阅读材料,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对问题讨论中教师要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质疑,相互答辩,相互启发。
3.解决问题
当所有学生都对问题的解决方案有了一定的思路之后,教师组织课堂发言。让每一小组推荐一位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在课堂上把他们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及结论的合理性进行讲解。在每组讲解完之后,其他学生可以对他们进行提问,而发言小组的学生要向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解释。教师在主持和引导的同时,也可以向学生提问。这样通过对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提问,推动学生思考,将问题引向纵深层次,一步步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
4.对问题的结果进行评价
问题教学法不仅以问题为开端,还以问题为终结。教学的最终结果不是传授知识来消灭问题,而是在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广泛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对问题的结果进行总结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反思“这个问题为什么要这样解决”,“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解决”,“从解决这个问题中我学到了什么”以及“这种解决方案还有什么不足之处”等等,从而激发他们提出新的问题,这是问题教学中最重要、最有教益的一个方面。
三、基于问题教学法的实施案例
在基于问题教学的过程中,每次讨论的问题都围绕某一专题进行讨论学习,下面以“公平的席位分配问题”[4]为例,说明在“数学建模”中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
1.合理设计问题
奖学金评定是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笔者根据学生的兴趣及认知水平选择“奖学金名额分配问题”。设某校有5个系A、B、C、D、E,各系学生数分别为345、72、894、68、39,现在有74个奖学金名额,问每个系分配几个名额比较公平?[5]在给出问题后,我们将相关问题印发给学生,并让学生课下先收集关于“公平的席位分配问题”的模型及相关求解方法并认真研读。
2.小组讨论分析问题
根据课下学生收集的求解方案,上课时首先以小组为单位初步讨论。首先提出如果让同学们进行分配的话,他们会使用什么方法进行分配,让他们进行讨论。学生首先会给出比例分配方案,如果按人数比例分配到各系的名额恰好都是整数,可以得到完全公平的分配方案。但在很多情况下,按人数比例分配到各系的名额带有小数。比如在这个问题中各系分配的'名额数分别为:18.00、3.76、46.65、3.55、2.04,有小数部分。可以先把整数分配完,这时各系分配的名额数为:18、3、46、3、2。共分配了72名额,还有2个名额该如何分配?大家经过讨论,会提出谁的小数部分大就把名额给谁的分配方案,于是第73个名额给B系,第74个名额给C系。最终的方案是各系名额数分别为:18、4、47、3、2。接着老师会提出下面的问题,这种分配方案对谁最不公平?学生会进一步讨论每个名额代表的人数,A为19.17人,B为18人,C为19.02人,D为22.67人,E为19.5人,说明这种分配方案对D系最不公平,而B系最占便宜,两个系中每个名额代表的人数相差了4.67人。那么要重点讨论有没有相对来说比较公平的席位分配方案。
3.学生进行发言讨论
在所有小组都讨论完之后,教师组织各组学生进行课堂发言和讨论,让每组选一人报告本小组讨论结果。教师对各组的报告进行评价,指出在讨论过程中的问题及不足之处。在这个问题中,学生根据课下收集的文献资料会逐步提出Q值分配方案,Q值分配方案的改进,Q值+D’Hondt分配方案,席位分配的平均公平度方案等等。每种方案都是前面方案的改进,最后我们提出问题,这些分配方案公平度如何?让学生逐一讨论,从而营造出一个讨论主题鲜明、学习氛围良好的课堂环境。
4.教师对结果进行评价总结
在这个问题中,经过逐一讨论,大部分学生认为问题已经圆满解决了,不会再对结果进行归纳整理,不会反思问题解决的思路。因此在最初的问题解决后,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总结,比如:“各个方案的公平度如何”,“我们还有没有更公平的分配方案”,“公平的席位分配方案应满足什么原则”等等。
四、结论
从“公平的席位分配问题”这个案例可以看到,在教学中为学生设计一个真实的问题进行教学,学生可以通过真实问题进行学习,并且以一个真实问题的解决为主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再通过结果反馈信息,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学习内容。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课本上的知识,而且还亲身体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为学生以后自主学习提供了极大的帮助。[6]四、结语当然,在“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问题教学模式也存在不足之处,比如课程内容多、课时少,问题讨论时间和讲授时间出现矛盾,对有的专题讨论不够深入,学生参与度不够,学生发言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等。这需要教师认真归纳讲课内容,尽量分离出较多比较有吸引力的专题供学生讨论,以问题为中心规划教学内容,让学生围绕问题寻求解决方案,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数学建模”课程教学的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和提高的过程,选择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能更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