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初中语文教学论文doc,本文共17篇,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篇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摘要:立足课本,巧借教材,用活教材,获得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成就一篇篇美文佳作。
关键词:巧借课文 成就佳作
我们的教材就像一座蕴藏丰富的矿山。初中语文课本中就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都堪称典范。语文老师如果将课本的阅读材料与作文训练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充实作文的构思,学生的写作素材就如“源头活水”滚滚而来。
篇2: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对于“逆境”话题,我们的学生耳熟能详,但是要写出感动点,选择材料和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就成了行文的关键。
首先,选择材料一定要新颖。别具一格,另辟蹊径,让人耳目一新,这样的材料才能够实现最大的冲击力。
其次,就是在立意上的创新。在逆境中成长,这是最基本的立意,但是,如何来体现这个主题,如何把这个主题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揭示出来,这是本文的'关键。
像《丑小鸭》、《送东阳马生序》等课文就是“逆境”话题的题材。如:我们可以巧用《丑小鸭》中的实例,发挥想象,合理构思。丑小鸭对生活不断的追求和渴望,不断的努力和追求。丑小鸭正是因为勇于面对挫折和逆境,最终变成了一只令人羡慕的美丽的白天鹅……但是建议指导学生最好写成记叙文。因为记叙文最容易写,也最容易出彩,最容易成功。只要能选定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写清楚发生的故事以及主人公在故事中是如何勇敢的面对逆境,做到行文峰回路转、跌宕起伏,尤其是在最后如果能画龙点睛写主人公走出了逆境,这就是一篇非常优美的记叙文。
篇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我们可以巧借《黄河颂》《土地的誓言》《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等课文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写“感悟自然”为话题的作文。我们所选取的景物具有的特点必须与作者抒发感情的主旨有某些相似或相通之处,景物的这些特点不仅体现在外观形象上,还应蕴含在精神实质中。
朱熹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从半亩方塘的清澈而想到源头活水,由此感悟出了人生的哲理。学生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面对大自然的绚丽多彩和千变万化,联系到自己的人生经历,也一定会发出许多感慨,得到很多人生的哲理。以花开花落为例:含苞欲放时,我们能感悟到花朵的勃勃生机,感悟到要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准备着将来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绚丽灿烂时我们会联想到人生的美丽,感悟到要珍惜青春年华,勤奋学习,让生命发出灿烂的光辉;随风飘落时我们会联想到生命的奉献,感悟到“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崇高精神境界。
篇4: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我们可以巧借《邓稼先》《音乐巨人贝多芬》《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等课文来写以“时尚”为话题的文章。邓稼先、贝多芬、闻一多他们心目中的时尚是什么?这些都会成为我们作文中的亮点。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反面立意,写盲目追求时尚而留下话柄的故事,让人们从中吸取有关人生的经验教训。
精彩构思一:校园名牌风。当今社会上以穿名牌为时尚,这股风也刮到了学校里。学生穿阿迪达斯T恤、比利牛仔、乔丹运动鞋等较为昂贵的服饰已不新奇。从校园中流行穿名牌的现象入手,写一篇议论文,指出这股时尚风固然表现出中学生青春活泼的一面,却也包含许多弊端:如影响学习、造成攀比心理、给家庭增加负担等。所以中学生穿名牌的时尚追求应适可而止。
精彩构思二:我的时尚生活。可采用日记体的形式,如:通过一位白领女士的几篇小日记来具体表现白领的时尚生活。
精彩构思三:都是时尚惹的祸。可以虚构故事,通过某个女青年追求时尚穿戴的尴尬经历表明人们对时尚的不同看法。
总之,我们的教材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矿物资源,能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指导学生构思立意的方法。如果指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学会迁移,灵活运用,它就能成为学生的源头活水,写作时,学生就会感到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哪愁写不出好文章呢?
龙文教育第一届“龙文杯”教育征文大赛入选作品
原标题:《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作者: 龙英
篇5: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并明确指出: “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笔者认为,新课标提出的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是以语文知识为基础,以语文能力为核心,以语文情感为驱动,以语文思想为指导的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据此,笔者在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中,就提高园区薄弱初中生语文能力进行了持续的探索与实践,现做一初步总结,以与同行交流共享。
一、新课标下语文能力的内涵
新课标下的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很多语文专家都认可:语文能力是指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语文能力一般可概括为听、说、读、写能力。
1.听话能力。新课标要求: “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能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可见,听话能力主要包括分辨语音能力、理解语义能力、分析语段能力、概括内容能力和判断思想能力等。
2.说话能力。新课标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可见说话能力主要包括学会汉语拼音讲普通话的能力、选择恰当的词汇表达意思的能力,运用语言进行日常口语交际的能力等。
3.阅读能力。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可见阅读能力主要包括文字认读能力、语言释义能力、文章解析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作品研读能力等。
4.写作能力。新课标明确:“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可见写作能力主要包括思辨立意能力、布局谋篇能力、文字书写能力、语言运用能力、联句构段能力等。
二、园区薄弱初中生语文能力的现状分析
(一)园区薄弱初中学生语文能力的现状
1.听说能力低下。笔者听课发现薄弱初中生连清楚、连贯的说话都做不到,更不用说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了。问卷显示,42%的学生因听说能力低下,导致听课似懂非懂,说话词不达意,在家庭和社会的世俗影响下,常常感情用事、表面论事。如学习《在烈日暴雨下》时,笔者让学生谈谈“祥子为何要顶着烈日、冒着暴雨去拉车?这说明了什么”,一个学生竟然说: “祥子想比其他车夫多挣些钱。这表明祥子比较积极向上。”这与新课标对学生听说的要求相去甚远。
2.阅读能力薄弱。从园区教研室-上学期初三期末质量分析报告看,薄弱初中生在古文内容理解、课内现代文阅读理解、课外议论文小阅读和课外散文大阅读等题的得分较低、排名都靠后。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缺乏阅读兴趣,阅读能力低下。问卷显示:约59%的学生没有阅读习惯。每周课外阅读th以内的占54%,1-2小时的占31%,2小时以上的仅占14%.很多学生连新课标要求阅读的书籍都没翻过。可见,阅读量少和阅读面窄导致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低下。
3.写作能力欠缺。同样从前述的质量分析报告来看,薄弱初中生的作文均分都位列于后。平时学生的作文错别字连篇、遣词造句用词平淡苍白、通篇假大空套话,抄袭行为普遍,甚至东拉西扯、偏离文题。调查显示:薄弱初中52%的学生缺乏作文兴趣,约有30%的学生直言不喜欢作文。除了勉强应付老师布置的写作任务外,仅6%的学生能经常练笔,25%的学生能偶尔写写,而高达69%的学生平时不进行任何写作训练。学生的写作习惯也让人担忧:仅8%的学生行文前有简单的提纲,68%的学生都没有。有修改习惯的只占18%,这与新课标“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的要求相去甚远。
(二)园区薄弱初中生语文能力低下的原因分析
薄弱初中生语文能力低下的原因必定与小学阶段的语文基础差有关,但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还是家庭语文学习环境差。家庭语文学习环境主要包括家长的语文教育观念、教育期望和家庭的语文教育环境。
问卷调查显示,薄弱初中生的父母因自身素质和生活所迫等原因,未能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他们寄希望于学校,把责任推给祖辈,很多家庭对孩子的学习任其自然,绝大多数家长没有阅读的习惯,因长期缺少家庭文化氛围的熏染和缺位家庭教育和督促,使薄弱初中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学习习惯差,知识基础弱,信息积累贫乏,自主建构知识的水平很低,严重影响他们语文能力的生成。加上教师未能经常和家长联系,给予一定的家庭教育引导,也加剧了学生语文能力差的现状。
综上分析,笔者认为,薄弱初中生语文能力差的症结在于缺少阅读积累和口语交际实践,缺乏写作的正确指导和练笔训练,而学生差是造成现状的根本原因。
三、改善家庭语文学习环境的.家校合作策略
提升园区薄弱初中生语文能力的策略除了老师教的策略、学生学的策略和师生合作配合的策略外,家校的沟通合作对改善学生家庭语文学习环境显得尤其重要,而这一点却是被一线教师所忽略的。在此笔者仅就改变家庭语文学习环境的家校合作策略做一初步的探讨。
(一)提高家长认识,摆正家庭教育位置
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心灵的第一位耕耘者,家长的言谈举止和思想品德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学校和教师要通力合作,提高家长认识,摆正家庭教育位置,做好孩子的表率。要通过各种途径改变对孩子高期望而对自身低标准的现状。本地拆迁失地的家长要减少自己看电视上网的时间,戒掉玩麻将等陋习;外来务工家长要尽量抽出时间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通过“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等途径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创造浓郁的语文学习家庭环境。如读一些如《别和青春期孩子较劲》《卡尔·威特的教育》《哈佛家训》等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增加对孩子的理解和认识,努力借鉴、掌握合理的教育方式,提高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家庭生活中,营造书香氛围,与孩子共阅读,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孩子,唤醒孩子读书的乐趣,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的语文能力就会随之慢慢提升。
(二)改变家长观念,提升语文教育期望
首先,要改变薄弱初中生家长根深蒂固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使其认识到: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初中阶段积累语文知识和提高语文能力,不仅是为了中考,更能为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基础。其次,要提升家长的语文教育期望,并以此影响和引导孩子,让孩子明白学习语文不仅是为了追求高分,更是为了积累能力。最后,要努力给孩子提供一个安静阅读和学习的空间,督促孩子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作业,鼓励孩子多读多写多积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孩子在点滴积累中,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
(三)搭建家校平台,促进家长素养提升
薄弱初中教师虽然也可利用“网上家长学校”和“家校路路通”等便捷的现代化平台与家长联系,但因家长工作时间弹性小、自身能力和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笔者觉得教师还是要利用好以下两种传统的家校联系方式。一是家长会。家长会每学期仅1-2次,很多时候还要求师生家长三方互动,所以,家长的出勤率一般较高。面对这一与家长全面沟通的机会,语文教师也要充分准备,积极参与,如有重点地介绍一些学生的学习情况,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等,以赢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又如有选择地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使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给予他们方法的指导。二是上门家访。上门家访不仅是班主任的事,也是语文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有效渠道,虽然会花费更多业余时间,但这可与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一对一的有效交流。通过家访,语文教师可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课后的语文学习情况,以便寻求分层教学、个性化教学等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更可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知识、方法及经验,营造良好的家庭语文学习环境。
苏格拉底说: “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作为一名园区薄弱初中的一线语文教师,深感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责任重大。所以,笔者立足于自身十余年的教学实际和问卷调查的数据,在分析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家校合作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策略,旨在反思中行动、在行动中提高、在提高中实现师生共同成长与发展。
篇6: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在新形势下,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还更加注重于人才是否具有口语交际能力,是否能够将自身所学知识表达出来和与别人进行交流。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的知识储备较好,学习成绩很高,而在回答问题和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往往词不达意,这些都是忽视口语交际能力培养造成的后果。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做好初中语文口语教学工作呢?
一、结合教材与生活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有专门的口语交际内容,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这些内容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首先,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口语交际中来,实现人人想说的课堂局面。例如,教师可以让胆子较大、口语能力较好的学生进行口语演示,让胆子较小、口语较差的学生进行评论,这时再对评论学生展开鼓励和表扬,久而久之,提高口语较差学生的说话兴趣。其次,教师要模拟口语交际环境,调动学生的口语交际热情,将生活融入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例如,在口语交际练习“与家长对话”内容时,教师可以模拟生活情境,针对家长不让学生上网这一话题,让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扮演家长,一组扮演学生,让他们在课前做好准备,通过这样的模拟,学生不仅能锻炼口语交际能力,还能站在父母的角度体会父母的心情。
二、结合口语与写作教学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口语交际训练与写作训练结合的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写作之前讨论写作素材和写法,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针对作文,很多学生往往感觉找不到可写以及不知道怎么写,这就需要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掌握写作方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收集素材比赛、好词好句欣赏比赛、讲故事比赛、辩论赛等等,还可以让学生针对同一作文话题,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交流出来,看看自己在立意、布局谋篇方面存在哪些问题等等,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作文评改、口语作文训练等等,让学生及时交流,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性,这对于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非常有益处的。
篇7:浅析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摘 要:初中语文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教会学生更进一步掌握基础语文知识,理解并熟练运用传承千年、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字精髓。语文是学习其他各科的基础,也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扎实的语文功底必然能让学生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游刃有余。同时,通过对语文的学习,还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内在素质,陶冶情操,通过对语文的学习,了解中华源远流长的文化知识底蕴,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现代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研究能力,立足于教学改革要求,在教学中适应并优化教学理念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现代教学理念;教育改革
一、教学模式的改革
新课改下的教学最为突出的特点当属“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导地位”,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以前单纯的接受,教师的教学也不再是一味的授予,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改变,这对于教学无疑是一个挑战。
在改革大潮的推动和时代进步的要求下,中学教学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语文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其他学科密切相关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抓住本科教学重点的同时,还必须深化教学知识,对学生进行思维启迪,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完美衔接。
二、对现代语文教学的思考
“语文”简单来说就是“语言”和“文字”的结合,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存在“语文”,所以我们必须将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必须关注生活,不仅能够理解别人的表达意思,更要求能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这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目的。既能意会,更能言传,是学习要求达到的基本高度,这就是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高度统一。围绕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以及教学大纲要求,本人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做了以下思考:
1.传统教学观念中重学生的接受向现代教学中重学生感悟的转变衔接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学生是处于被动的被接受者,只是死记硬背课本和教师教授的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学习、对知识,甚至于人生缺乏思考,这大大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没有思考就不会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没有思考就不会有对学习、生活的感悟,通过思考和感悟出来的东西才是自己的,这是一种知识与灵魂碰撞出来的火花,这也是教师无法直接给予的东西。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多给学生一些发表自己意见看法的机会,让学生可以针对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教学中再加以引导,让他们学会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思考,发散思维。
2.与传统观念相比,加大了实际技能训练、运用的比重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学以致用,学习的知识就是为了使用知识,语文可以说是最贴近于我们生活的一门学科,通过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能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语文知识的魅力,极大增加了学习的兴趣。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能在人际交往中让别人感受到不一样的内在修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让学生扮演课文中不同角色相互对话的环节,以此来提高对学生技能的训练。
3.在传统教学观念中重结果轻过程,而现代化的教学不仅要求重结果,还必须重视过程
在教学中,除了教学培养重点有所改变,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也发生着巨大变化。老师不再是只扮演着严师的角色,也可以是一同学习的朋友,关爱学生的长辈。这也是新课标中“将学生放在教学主导地位”的体现,新世纪的教学观念要求培养的是综合性、高素质的人才,所以教学的目的不光是为了考高分,“高分低能”型的人是无法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始终贯穿“素质教育”的思想,考试成绩只是一个片面的量,它并不能对一个学生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改革,教育体系越趋完善,不论是高校还是将来进入社会,选拔人才的要求不再是单一的看成绩,其中越来越多的看重的一个人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方法探究
教师作为一种已经流传千年的职业,我们可以对其不断探索创新,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不能离开其根本,“无本之木”那只是空谈,在进行改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遵循它固有的一般原则:
1.全息性原则
语文教学内容必须覆盖言语极其活动的全部关系和所有映射、所敞开的整个世界,基于言语的整体理解和把握。在实际教学中,要全面认识到语文素质的整体性,坚持从部分逐步走向整体的教学理念,语文课程的教学必须做到人的精神文化和对生活的认识感悟有机的统一结合。
2.实践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教学实践的主题,为学生提供、创造实践机会(例如,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练习,此外,在教学中将语文教学生活化和学生学习生活语文化也尤其重要。
3.创造性原则
语文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有思想,具有创造性的人才,而不是培养只会获取确定性知识的学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适时适当地激发学生潜在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学会从书本中走出来,去到生活中进行思考,感悟语文的人文性。
四、教学实践中的感悟
教师的职业目标是“教书”“育人”,二者是不可分离的、高度统一的结合体,离开了“育人”,教书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没有老师对知识的教授,那就不存在“育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的成果可以很快地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体现出来,而“育”一个人是长期累积的结果,需要时间去考证。“教”出来的是树,只有用心“育”出来的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时刻谨记自己“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不能急功近利,只教书而不育人!
篇8: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论文1: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教学方法的控究
初中语文教学人员应及时转变传统观念,采用有效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尊重其主体地位,合理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为其全面平衡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类。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融洽、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也是创建高效课堂的基础[1]。
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加其对教师的信任度,从而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因此,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第一步。
其次,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通过进行一些相关的小游戏或活动来帮助学生尽快融入教学氛围。
比如,教师可通过播放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录音或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或主旨思想,降低知识难度。
一方面,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其更快地理解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又活跃了课堂氛围,实现教学互动的良性循环。
二、加强学生的主题地位
在教学实践中,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程度是衡量一门课程教学效率的高低是最为直接也是最主要的标准。
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则意味着教师应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注重对其独立思考能力、发散性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教师可通过灵活设计教学方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教学方案设计的个性化。
比如教学内容为小说时,教师可将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小说基本要素以及作者创作意图的教学上;而教学内容为诗歌时,教学重点内容则为学生进行诗歌朗诵的教学上,让学生通过朗诵深入体会其中的感情基调、是人情感的变化等;而教学内容为散文时,则应将重点放在文中某些物象的分析与探究上。
总之,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对教学重点进行适当调整,并在此基础上灵活设计教学方案,为教学效率的提高打好基础。
三、注重人文性教学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分数过于强调,导致传统语文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2]: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于将生字、生词、句子从文章中分解出来进行单纯的语法讲解,对概括性和理解性教学比较重视,导致文章整体性被破坏,语文学习变得枯燥无味,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降;
(2)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单纯视为思想品德教育,将思想道德观念强行灌输给学生,而忽视了对其感情的关注;
(3)在人文教学中,教师对文章本身的思想意境过于重视,而与现实生活与文章原本所想表达的思想相脱离,导致教学思路整体发生偏离。
为避免出现以上问题,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语言思想文化作为起点,将人文性贯穿于教学中,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中所抒发的真实感情。
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帮助其明确学习目标,开展学习讨论活动,提升其文化素养,发掘自身学习语文的潜能,从而形成适合自身的个性化学习方式,以达到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最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四、教学方式多元化
教学方式应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彻底改变原来单一乏味的初中语文教学方式,代之以多元化教学方式[3]。
鼓励学生课堂积极发言、参与讨论,增强其学习语文的兴趣。
比如可采取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进行探讨、分析、总结,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帮助其对知识及时加以理解、吸收。
总结:
总之,要想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教学人员就必须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注重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主体性地位;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教学思路;注重对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鼓励其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注重情感教学与人文性教学,为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贡献力量。
论文2:浅议语文教学成功的法宝
魏书生,一位平凡的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却教出了许许多多优秀的学生。
他说:“走入学生的心灵中去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
对学生细致入微的了解,使教师的教育工作如同有了源头活水,常做常新。
”[1]他,教着初中的学生,却因为要时常出去做讲座和演讲,丢下他的学生,久而久之,一种奇怪的现象就发生了,他经常不在学校,给学生上课的时间很少,但是他学生的成绩却是遥遥领先的。
这是所有老师都梦寐以求的事,也是所有老师都很羡慕的事,他在教学方面到底有什么样的法宝,下面就来阐释一下魏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
一、在教学中课堂氛围轻松活跃
1、在课堂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①激疑的教学态度
在课堂中,教师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怎样开始一节课,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中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魏书生的教学课堂中,他的宗旨是要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明确学习态度,所以在他的学生中没有考试不及格的现象。
在课堂中善于运用激疑的教学方法。
魏书生方法中的激疑:就是运用一些提问的方式来引发学生的思考。
既给了学生独立的思考范围,又使得学生集中注意力,这样每个学生都不会掉队,都会积极的进入到思考当中。
②无论学生的回答对与错都要对其进行鼓励
学生的学习成绩因人而异,有好有坏,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教师的任务就是抓住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
每一个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而老师的一句话可以使得学生认真的学习下去,也可以使得学生放弃学习。
所以,每次上课,他都会提出一些与教学有关的问题让学生们来回答,即使学生的问题回答错误也会给予鼓励,而不是数落或犀利。
③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魏书生老师曾经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他刚到盘上县三中教学时,教两个班的学生,一个是尖子班,一个是差生班,在尖子班上课的时候,他就和学生们一起谈理想、讨论中外名着、写作文、做练习,同学们都非常的积极,师生都很愉快。
可是在差生班,同学们连扫墓感受都不会写,魏老师的教学方法就完全不同了,他首先把自己写好的文章读给学生,让学生原封不动的写下来,不会的字用圈代替。
然后再教学生自己写文章。
他的这一做法正好符合了孔子所提倡的因材施教。
有了一,不愁二。
二、课堂以外有严明的班规班纪
1、在班级中学生内部分工明确
①班级干部的的分工明确
魏书生曾经在一个讲座中讲了一个很严密的逻辑关系,他说:“老师能做好的事不需要班干部来做,班干部能做好的事,不需要课代表来做,课代表能做的事,不需要小组长来做,小组长能做的事不需要普通学生来做。
”[2]之所以老师不在学校,学生也能有很好的学习成绩,完全是因为有这样一个纪律严明的班集体的存在,每个人都各有分工,学生有更能自律、自省。
②普通学生细化分工
在魏老师的班级里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每一位学生都会身兼一职,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分工,也就是说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都会有各自的任务,普通学生中有管理班级桌子、椅子的,有管理黑板的,还有管理手套的等等。
还有的同学是专门负责班级违纪情况的记录和惩罚的,他们都不会越位去干自己职责范围外的事情。
这样班级的细化管理可以使每一位同学都有参与的快感,这样班级才会像一个真正的家,每一位同学才会像爱自己家一样去爱这个班级。
篇9: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摘要:
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当中的渗透,为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技术途径,有利于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所以在如今的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当中,我们应当加强对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以促进学生实现更好的学习、发展。本文基于作者自身的实际教学经验,首先简单分析了信息化教学的优势,然后主要对信息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部分探讨性建议,以期能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
信息技术;初中语文;教学
语文在初中教学课程体系当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其对于学生的文化知识与素质能力全面、综合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价值。在当前,我们应当将信息化教学有效的应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
1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1.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的主要来源,只有让他们对教学产生主观兴趣,才能使他们百分之百地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当中。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很难单单凭借教材课本就吸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这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不小的难题。而信息技术在教学当中的应用,具有非常新颖的形式,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这样一来就可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当中,显著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1.2降低教学的抽象性
初中学生依然更倾向于形象思维,在抽象思维方面的能力还较差,所以如果教学所涉及到的知识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的话,就会使他们难以理解和掌握,降低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而信息化技术具有非常强的编辑和演示能力,可以将一些抽象的知识内容,通过形象而趣味的方式将其展示出来,从而降低其抽想性,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1]。
1.3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下,学生显得较为被动,主体性体现不足,主观能动性也得不到发挥,这其实就降低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并严重地限制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当前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的主体性体现与主观能动性发挥,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当中的应用,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和认知发展规律,有效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并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2信息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1利用信息化教学进行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是一堂课的起始环节,对整堂课的教学氛围、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影响都非常大,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课堂导入,通过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非常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一来,课堂氛围就会变得非常活跃,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也会明显的提升。利用信息化教学进行课堂导入,可以轻松实现这样的效果[2]。
2.2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
和初中数学等学科相比,初中语文的抽象性虽然更低,但有时候依然需要有情景的支持,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教学、理解教学,产生自己的主观体验和主观认识[3]。在传统的教学技术、条件之下,教师想为学生创设教学情景是较为困难的,不论是道具的准备还是背景的设置都非常费时间、费成本,甚至可能影响到正常的教学进度,而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则能轻松地为学生创设出教学情景。例如,在《苏州园林》这一课的教学当中,单纯通过文字很难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到苏州园林的美,这会让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停留在表层,并不能产生深层次的情感。如果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苏州园林的美景短篇,就可以让学生真正感受和体验到苏州园林的美,并产生对文章的情感认同,这更有利于学生的审美和思想情感发展。
2.3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当前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发挥,但在传统的环境、条件之下,学生的信息接触有限,很难真正地实现自主学习。而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之下,教师则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巩固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社戏》、《安塞腰鼓》等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去自己认识这些传统艺术,了解它们的表现形式,感受其所蕴含的情感和民俗风貌,产生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认识,这样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更加有益。
3结语
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信息化教学具有很多突出的优势,所以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加强对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以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质量,使学生实现更好的学习、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军,薛新国.信息技术支持下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的实践和探索[J].学周刊,,(20):132-133.
[2]况荣梅.浅谈多媒体课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8):48-49.
[3]曾慧.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融合[J].中国校外教育,2016,(S2):92-93.
篇10: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重要元素就是预设与生成。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进行预设与生成,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促进师生之间的精神交流,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预设与生成的定义
预设是语言学中的专业术语。所谓预设就是如果一个句子的肯定和否定两种形式都以另一句子的肯定式为前提,则另一句子是该句的预设。如,把预设运用到教育领域,就是指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方案,进行有目的的预设,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动态生成可分为两种:一类是我们可以预设的现象,另一类是我们不曾预设到的现象。动态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其强调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主张课堂教学构建生成为探究活动。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预设
课前充分的预设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完整,教学环节的合理,有利于教师的课堂管理,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迅速达成,由此可见充分的预设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
(一)课堂提问预设
提问预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环节。教师课前的精心预设,会使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余地,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课堂情景预设
备课时教师要进行课堂情景预设,每篇文章都蕴藏着主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透过文本感悟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意蕴,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章真谛。在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望月是怀念自己的弟弟子由,但这首词的创作目的只有这一个吗?你是如何知道的?生:不是,从“兼”字可以看出作者除了表达对弟弟的怀念之情,还有其他理由。此时,教师补充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并结合词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暗示朝廷内部的勾心斗角,才会触发“何似在人间”的感慨。
(三)课堂活动预设
语文教师在预设课堂教学活动时应结合教材内容与教学重难点,适当变换活动形式,实现多种形式穿插。如在教《我的叔叔于勒》时,教师可从人物心理描写入手,先分析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再分析若瑟夫的人物形象。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再现当时的情景,通过人物的言论和行为间接评价于勒,最后通过分组讨论总结出本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势利和人际关系的冷酷,呼唤对亲情和人性的渴望。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续写,延伸课堂教学任务。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
动态生成是指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呈链条式螺旋上升的动态生成过程,多变且不稳定。这就要求教师要用智慧驾驭好课堂。
(一)围绕“预设”的动态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预设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是基本吻合的。学生提出的疑问都在教师的预设之中,在必要时呈现出来。
(二)偏离“预设”的动态生成
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预设实现动态生成的最理想化的结果。但也有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在教《夸父逐日》时,个别同学说夸父逐日的行为是“吃饱了撑的!真有病!”教师在预设的时候完全没有想到学生会产生这样的评价。此时教师立刻意识到学生没有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理解人物的形象。为此教师应补充解释道:“当时科技水平极其低下,很多自然现象都无法解释,所以人们只能借助联想和想象,来塑造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寄托他们的思想。”
四、预设与动态生成的转换
在新课程教学中,预设是动态生成的基础,动态生成是预设的提升。预设促进生成的动态发展,动态生成过程激发、更新预设。教师通过预设启发学生去质疑、思考。善于驾驭课堂的教师总是能敏锐地捕捉到学生对问题的不同见解,因势利导,不断延伸、拓展和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
篇1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认为,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余文森认为,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因此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
语文教改势在必行。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适应课改精神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三转变二优化一体现”.
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一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2、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篇12: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参考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参考
新课程实施一学期以来,犹如和煦的春风给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新气象,正如一位老师所言,这届的初一比上届的初一要活跃很多。然而新学期伊始,部分教师和学生就出现了新课程实施后的不良反应。有的教师说现在的课不知怎样上了,有的教师说这一学期找不到上学期的感觉了等等。这些现象的产生,笔者认为这是语文教师后续动力不足的表现。如何培养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后续动力,对于新课程实施的深入,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语文教师后续动力不足产生的原因1、硬件设施落后,教学资源缺乏。农村中学普遍存在设施落后,信息闭塞的现象,新课程的教学需要许多的学习资源,不仅是学生的.,而且是教师的。教师收集学习资源时间精力有限、难度很大。另外,必要的教师辅导用书的缺少及新课程的教学经验的不足,使一部分教师在设计一堂课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
2、缺乏现成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作指导。新课程如何上,怎样上才算一堂好的语文课,这些问题一直困惑着语文教师,影响了教师后续动力的培养和加强。笔者所在的学校,大多数语文教师采用了开放、自主的课堂教学,但多数教师觉得教学中放与收的尺度把握不好。如有位教师在一节公开课上,几乎整堂课的时间,都放在了朗读这个环节上,对知识目标的探究几乎无暇顾及,这算不算一堂好课?在评课时,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这堂课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另一种却认为这堂课没有深入对文本的探究,并不是一堂好课。
3、缺乏经常性的培训和学习。由于新课程实施时间短、农村学校信息闭塞,使得许多语文教师不能完整系统地吸收、理解新课程实施中的思想、目标及方法,仅凭为数不多的几次课程培训和观摩学习,所得十分有限,无法很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
4、农村中学的生情非常复杂。学困生量多且转化难度大。理解能力差、对知识和能力感到乏味并且没有兴趣是学困生的共同特点,因此对学困生的转化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另外,优生由于得不到更优质的营养大餐,已不满足甚至开始厌倦语文教师简单的鼓励和表扬,导致部分教师找不到上学期的感觉了。
篇1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推荐
如何通过作文评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由于所处语言环境的薄弱和学生视野的狭窄,大部分学生写作能力偏低,错别字层出不穷、语句不通时有、词不达意现象各种多样、有的甚至不知所云、不会使用书面语言等等。这一现象严重制约我校语文教学。因此我们把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中心任务就是归结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上来。使学生写作水平在整体上有大的长进成了当务之急。
鉴于此,我们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作为我校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经过多年对学生作文情况的分析和对策的研究,我们尝试批阅作文的多种形式来提高写作水平。
一、以教师写下水作文昭示学生写作水平“差”的地方,敦促学生加以改进
教师写下水作文早已不鲜见,全国许多学校都推广过。但笔者这里想谈谈我们自己的作法。
教师先把学生所有习作都读一遍,选择一篇典型的下档文。运用该文的素材,去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教师围绕这一点进行下水作文。作文写好后,在评讲作文时,先将那名学生的文章在全班朗读一遍(当然,要做好该生的思想工作,防止其“怕丑”的心理,要鼓励他去学习别人的优点),然后让学生找出该文有哪些问题,在学生们各抒己见之后,亮出自己的下水作文。不仅让该生明白运用自己的素材通过怎样的表达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更让全班同学也从中得到启示。同时,也让班上其他有此类问题的同学引以为戒。本学期开学初,我们写了一篇《铭记抗战史,再铸民族魂》的文章,一名叫陈焱霖的学生写的是东北抗日志士杨靖宇的一些故事,但是他未点明要铭记抗战史,更未去铸民族魂。且杨靖宇的故事连接性也不强。但我认为他的素材选取较好,只是不会怎样用素材去表达中心。因此,我用他的素材写了一篇范文。在评讲该文时,全班学生很有兴趣,收到很好的效果。
当然写下水作文一段时期可以确定一个重点。比如,这段时间学生普遍存在中心不突出问题,我们就以这方面来选取一典型文章进行下水。下一阶段就语意不连贯进行下水。这样就可以逐一解决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整体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一个好办法。
二、集体批阅,群策群力,逐步提高学生的防病能力和习作鉴赏水平
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是教师全批全改,精批细改。学生、家长、学校都认为只有这样才是最负责、最优秀的教师。但这样做却加重了中学语文教师的批改负担,一方面限制了学生作文数量,同时学生从中收效甚微,常常是作文本发到学生手中学生只看一眼总批和分数,不能从中领悟并改进。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必须从这种束缚中摆脱出来大胆尝试并改革,又加之我校学生大面积写作水平偏低,用传统的方法根本无法扭转局面。所以,我们探讨并尝试集体批改。
我们先将全班作文浏览一遍,大致了解本次作文共同的优缺点。从中选择几篇最有代表性的文章交同学们在课堂上集体批改。
把准备集中批改的作文印发给每个学生一份,由每一位都改一遍。让学生找出其中错别字、语病、词不达意的地方等等,力使文章完整,这是批改的第一步。在文章没有这类问题之后,交全班同学讨论该文的问题,是否有力表达中心、文章辞藻是否华丽、文章素材选取是否恰当、文章结构是否合理、层次是否清晰。找一些写作能力强的同学发言,在大家评过之后,教师再针对学生还未发现的问题进行补充。
当然,在学生习惯性批改作文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去评品一篇文章,确定作文要求以及评改等级标准。我们将作文分为四个等级;
A级(90分以上):立意新颖、深刻;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准确、流畅;书写美观,用字、标点、格式正确。?
B级(80~89分):中心明确;结构完整、清楚;语句通顺;字体端正;用字、标点、格式正确。?
C级(65~79分):中心基本明确;结构基本完整、清楚;语句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字迹清楚;错别字和标点错误合计不超过四处。
D级(65分以下):中心不明确;结构混乱;语句不通顺、语病较多,字迹潦草,用字、标点错误较多。
这种批阅方法的优点是:能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用大家的智慧共同找出大家存在的问题,并很好地给其他同学以借鉴。且直观、及时,让大家以教师的角色参与到作文鉴赏的行列,可以提高学生文章鉴赏水平,同时又能警戒自己在写作中不要犯这些错误。缺点是:批阅效率低,一节课评不了几篇作文,需要花费学生课外时间去做。
三、小组批改,同学互改,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小组批改和同学互改是对集体批改的有益的补充,这样批改更全面、更充分。
在小组批改前,像我们在第二节所说,先还是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告知学生从那些方面去评一篇文章,以及各类文体的评分标准。当然,老师亦可抽取部分有代表性的作文精心批改,字词句标点符号、文章的立意等一律批改好,眉批一丝不苟,让批改的学生传阅,帮助学生批改。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每四人为一组,可以同桌亦可前后桌同学互相批改,但必须按学生作文水平高低搭匀。每组安排一个写作水平较好的,担任批改组长,每组发一个作文互批登记本,组长登记好每次批改的好坏典型、分数、以及批改中的纪律问题、突出事件、以备教师查询,了解学生进步情况。将些项作为评比“先进小组”的一个重要条件。
最后就进行修改,但教师要先讲解本篇训练重点及评细要求,明确修改步骤:
①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病句的修改,语句的增删,以改为主,适当眉批精彩语句、修辞下圈线标出。
②文章题目的衔接与段落之间的连贯性、思想内容、写作技巧的运用,阅卷的感受等以眉批为主,适当修改提示。
③批改者写出修改总评,打出建议分。注意应以本次作文训练重点为主要依据,一般来说,本文侧重点是否落实,主旨是否正确、立意是否新颖、取材是否典型,切题是否紧密,详略是否得当,结构是否完整巧妙,过渡是否自然、语言修辞是否准确、生动、形象、有趣等。
④归还作文本,作者重读,思考改动的地方,体会改前改后的差别,总结得失。若时间允许,鼓励学生根据修改意见进行再创作,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这样批改大大减轻了语文教师的负担,作文批改的周期也大大缩短,起到及时反馈的作用,经过长期训练,学生在品评他人文章时,基本能全面说出一篇文章的优劣,同时也掌握了写作的一般规律。
四、以鼓励的方式、口吻、心态去批改学生的作文能激发他们对写作的热爱
学生写作能力差,不仅仅是他们的语文基本功差,关键是他们对写作没兴趣。他们怕写作文,写作文“头疼”诸多因素造成的。
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我们把提高学生写作兴趣作为一个基本战略去指导我们的作文教学。无论你批改的多么细致,作文课讲的多么生动,学生只要不想听,那就等于零。因此,我们提出两套方案。一是将那部分写作水平最差的学生作文挑出来,不去精修细改,而是交由同学们去找出该文的闪光点;二是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要以鼓励的口吻,并注意评语的修辞性,以此达到让学生去模仿的目的。
为鼓励后进生,唤发起他们对写作的热忱,将他们的文章复印出来交给全班同学。让同学们找文章的优点,找出他们使用的优美词句、描写生动、准确的语句,若找不出就看他们文章的立意,立意找不到就看文章的结构。总之,要在他们的文章中找出可以表扬的东西来。这样,这些学生就对自己有自信心了,对作文也没有恐惧感了,开始认真写作文了。同时,从评他们的'作文中优点的东西,也让他们知道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文章生动,用什么样的语言,能使文章生动。调动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对学生作文的评语教师要慎重。有时一个评语会丧失学生对写作的信心,会刺伤学生的自尊心。为激发起学生写作文的兴趣。我们教师总结出评话的几条原则。具体来说就是“两少”“两多”“两富”,即“少下断句,少用不”“多加鼓励,多带情感”“富有文学性,富有趣味性”。
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在学生心目中就象征着最终裁决,老师若枉下断语很容易挫伤学生积极性。因此,老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应站在平等的立场多角度去评价文章,以探讨性的评语去迎得学生的尊重与感激,同时也使自己的评语给学生以启发。若以“内容不够充实”“结构不合理”“选材不恰当”“中心不明确”等用语出现在评语中,学生还是不明白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你可以不妨说,“在我看来,你若能在………处将更为典型,更为具体的材料充实到文章中去效果会更好。你认为呢?”学生就会领悟,修改的效果也更好些。
在评语中,我们不仅要在理论上指导学生作文,还应该在情感上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多鼓励,少批评。同时,要注意评语的文学性及趣味性。一条好的评语应尽可能具有适当的文学色彩,必要时可以引用到诗句和名言,具有生动活泼的语言和耐人寻味的含意,让学生带着欣赏的态度去阅读领会,让学生从心里佩服和赞叹老师的才华,从而成为他们效仿的榜样。比如:“主题不鲜明”,可以说“难识庐山真面目”“有抄袭之嫌”可以说成“似曾相识燕归来”,同时还具有趣味性,会让学生在微笑当中懂得教师的良苦用心。
当然,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方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以上是我们在这方面初步的探索,理论水平不够高,文章写的平易、朴素,还望诸君赐教,共作探讨,以丰富我们的作文教学。
篇14: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讨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语文作为一门应用性、生活性较强的基本学科,其重点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热情、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初中语文教学是基础语文教学的重要时期,对学生语言表达和接受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讨论机制不仅为我们的教学方法提供了多种可能,还可以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创设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实现合理使用讨论机制、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教学目标。
一、勇于讨论,建立自信
根据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从小学语文的学习习惯过渡到初中语文的学习习惯自然需要一定的过程,且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更深、课程更紧、体系更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掉队,或进入一个怪圈――重理论、轻思考。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即使一些学得好的学生,他们也仅仅把语文看作是一门“背诵学科”,以背诵的方式去学习、理解和习作。这不仅使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乐趣,而且还影响了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这就是一些学生语文笔试能力好,但实际运用能力差的原因。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敢于表达,帮助他们建立起表达的自信心,使学生能够意识到“写”与“说”、“想”与“用”是同等重要的,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内容。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如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繁星》一文为例,《繁星》是巴金短篇散文的代表作,作者根据时间顺序写出了自己在同样星空下的不同心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对生命和时间的思考,我将全班学生分组,并让小组内的每名学生都说一说自己是否也遇到过“同境不同时”的错觉,以此为学生与作者建立起情感共鸣。在讨论中,我让每个小组都推选一两名学生来谈谈自己对时间的感受,这样不仅为学生找到了带头人,还激励了其他学生敢于尝试发言、表达自我想法,从而建立起表达的自信心。
二、善于讨论,提高能力
根据初中生现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发展状况可以得知,他们渴望表达自己的想法、创新意识,但羞怯心理使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不能也不愿意去表达,这样,学生的表达能力就会渐渐弱化。讨论机制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对一篇文章、一个文学话题进行解析时,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形成一定的语言逻辑和文学思维,再将其落实到笔头上,就能提高写作能力。如此,这就为初中语文教学建立了良好的流程――由生活语言到笔述语言,这样的教学流程不仅能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使语文学习变得更有趣,而且还能为学生的'笔述语言增加情感和个性化特征,提高他们“口”与“笔”的双重表达能力。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用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如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的母亲》一文为例,我首先带领学生通读课文,再将全班学生分组,以“母亲”为主题展开小组讨论,每组需派一名代表说说自己的母亲。其中一名学生说道:“我的母亲是一名普通工人,她不聪明、也不漂亮,但她用勤恳的态度和结实的双手为我带来了美味的晚餐和漂亮的衣服,我很爱她,这就是我现在所能回报给她的一切。”其他学生也不觉得红了眼眶,联想起自己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我们可抓住学生此刻的情绪,让学生写一篇简短的《我的母亲》读后感,并选取其中写得好的,在班级内诵读。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情感的把握,而且也使得学生能够更充分地理解文章的情感变化和内涵。
三、经常讨论,形成习惯
想要提高初中生的文学综合能力,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除了要建立学生的表达自信心、提高表达能力外,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表达习惯,使学生表达得有逻辑、有道理、有内容,使学生能够在表达中得到更好的思考和创新,完成学生良好的表达行为,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形成。讨论机制还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表达习惯的形成,如在一些古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设置讨论机制可以提高学生对古文知识的探索能力,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集思广益,提高思维活力和思维广度。
在一些较难理解的文章教学中设置讨论机制可以帮助学生理清阅读思路和文章情感主线,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文章的解析能力。如在作文中设计讨论机制,可以使学生互相引鉴别人较好的写作语言和写作思路,为自己累积更多、更丰富的情感。其中讨论过程不宜过长,可以采用分段讨论的方式,以1~3分钟为一个讨论单位,在不同的教学点后开展一次小型讨论,这样既可以节省课堂时间,又能收到理想教果。
四、结语
语文作为日常语言的规范化内容,不仅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入门基石,还是促进学生人文修养和素质文化的重要内容。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应用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主导的“讨论”教学模式,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有效运用讨论机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增强他们对知识的记忆与掌握,促进学生形成新的学习认知,实现高效课堂的学习目标。
篇15: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一、初中语文自主阅读教学模式的分析
初中语文自主阅读的教学模式是把学生作为主体,自主阅读和传统阅读相比具有显著的阅读效果,自主阅读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已有的阅读基础上让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教师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同时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树立信心。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达到引导学生思维的目的。要改变语文的教学思路,变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成以学为主,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二、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的方法
1.了解课文题目,锻炼学生看到文章题目后,结合题目提出要知道的内容,一般文章题目是整篇文章内容的概括,从文章题目可以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文章题目是学生理解文章的纲要,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根据文章题目提出问题。
2.文章内容要预习,好奇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的时候,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思维,让学生确立一个学习目标,从而解决学生盲目阅读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学习目标,学习效率和质量就会有明显的提高。
3.让学生在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后提出问题。学生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提出的问题经常没有办法抓住要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给学生一些鼓励,教师设置的问题要从简单到困难,给学生一个缓慢适应的过程,让学生学会自己提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课文、感知课文。
4.给学生一些提示,让学生模仿着提问。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示范。提出的问题要有实际意义,而不是漫无目的地提问。
三、初中语文自主阅读教学方式探析
1.注重先学后教的教育方式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自主阅读的教学方式,学生就要有主体意识。改变学生的惰性,在学习中不依赖教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先学后教。教师在课程开始前不要对教学内容做过多介绍,让学生自己阅读,在阅读过程体会作者的感情,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独特的感受,如果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就对课文内容进行介绍,学生就会有先入为主的心理,在教师的介绍下理解课文,缺少学生自己的理解,会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依赖性。
2.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在初中语文自主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活力,在课堂上自主探究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效率,不要过于追求答案的一致性,阅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起到引导的作用,让学生在阅读中亲身体验阅读的过程,有一套属于自己的阅读方式。
3.为学生提供充分的阅读时间在自主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充分理解阅读内容。不能只是大致阅读一遍就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的阅读。如果对文章内容没有深刻了解,就没有办法把文章所表达的思想传达给学生。但是如果对文章内容有深刻的了解,就可以带动学生积极思考,学生就会对文章内容有独特的理解。
四、结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了更好的实施语文自主阅读教学方式,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使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自主性的培养。自主阅读教学模式对初中语文的教学水平影响很大,值得广泛推广和使用。
篇16: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一、加强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前初中学生在进行写作时,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学生没有东西可写,写作资源十分贫乏。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在进行初中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业负担较重,尤其是升学的压力越来越大,这就导致学生难以抽出大量的时间进行教材之外的文字阅读,因而每当进行写作时,就感到无从下手,也不知道该写什么。教学实践表明初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与其阅读量有正相关的关系,较大的阅读量不但能够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信息的分析与获取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要重视对学生阅读意识的培养。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化,相较于以往,现代教学具有更为大量的信息资源优势,而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时也应当充分利用这一信息资源优势。与此同时,在课堂上以阅读心得分享的形式开展班级讨论,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帮助学生培养阅读意识,通过班级讨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教学效率。具体而言,教师在选取课外阅读资源时可以针对学生这一阶段的阅读能力去选取一些难度适中的优秀文学作品如《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朝花夕拾》,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利用现代技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传统的作文教学课,无非是教师对学生作文进行点评,或者是规定题目对学生写作进行简单地指导后让学生动手去写。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过于单一,课堂教学过于死气沉沉,索然无味。而这种教学氛围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作文课的学习兴趣,影响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丰富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各种技术资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则成为了关键。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技术,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优势,充分利用图文声像并茂的电脑资源,将抽象的写作教学变为动态的、形象的课堂教学。对于初中写作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美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初中作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为学生协作学习营造一个多感官参与的教学氛围。例如教师可以借助投影设备,将具有代表性的作文投影到屏幕上,引导学生对作文进行修改与探讨,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对作文进行审视,从而提高学生的改评意识以及自我修改能力,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此外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可以结合一些社会热门问题例如“环保”,并用多媒体向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环保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让学生在写作时有话可说。
三、利用信息资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对于写作教学而言,教师所起到的往往只是一个引导的作用,写作能力的提高一部分依赖于教师对写作技巧的讲解,一部分依赖于学生长期以来写作经验的积累以及写作实践。写作教学是一个教师指导,学生感悟的过程。然而许多教师在进行初中写作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过于偏重于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过于注重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地位,而忽视了对学生感悟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导致课堂教学教师教的东西不少,学生学到的写作知识却十分有限。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知识缺乏一定的灵活运用能力,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写作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加强教师对学生写作的指导外,同样还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多给予学生感悟知识、自主学习的空间,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自主学习,让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将教师教与学生学紧密结合起来,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初中写作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信息资源布置一些开放性较强的作文题目,让学生以“我眼中的放弃”为题,结合网络上有关放弃这一话题的信息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自主学习,通过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辩证性思维。
四、结合生活资源,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
写作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没有充分的生活体验,没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是难以写出好作文的,是难以深入地表达出写作情感的。由于初中生年龄的限制,其所经历的生活实践较少,写作教学也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过程,这就导致初中生在进行写作时往往是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缺乏真实的情感基础。随着现代信息资源的飞速发展,日常生活之中充斥着丰富的生活资源。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生活资源,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引入生活信息资源,以生活资源为出发点,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弥补学生所欠缺的生活体验与生活实践。通过生活资源的引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实情感,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例如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资源,从生活出发,给学生布置一些生活实践任务,“为父母做一次饭”、“当社会志愿者”、“在植树节植树”等,加强学生的生活实践,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生活实践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通过切身的生活实践,丰富学生的写作情感,让学生将真实情感融入到作文写作之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提高初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五、结语
总之,现代教育信息资源对于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具有深远的意义,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师应当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说话、独立思考及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篇17: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当今社会,阅读已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必需,而且时代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人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要求语文教学要树立阅读本体思想,注重阅读训练。阅读训练主要是对学生阅读分析综合等几方面能力的训练,也就是把平时所学的知识变为技能技巧,实际上是一个升华的过程。而如何将新课改的理念贯穿于初中阅读教学之中,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体验的能力,正是我们广大初中语文教师所要思考,努力实践的问题。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一、扫除心理障碍,培养阅读信心
首先要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空间。这样,学生就能从教师那里十分敏锐地感受到一种期待的力量,从而树立自信心。当然,在阅读教学中还可以用语言描绘、音乐渲染等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亲身体验中提高阅读能力,接受思想教育,获得情感熏陶,发展思维能力。第二,阅读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因材施教,教师要针对每位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因人而异,设立适中的教学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轻松达到既定目标,产生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积极的心理特征,相信自己的能力,产生自信心。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辩证地分析比较,挖掘自己的闪光点,同时认识自己的不足,长处发扬光大,短处设法弥补,这样才有利于自信心的健康发展,从而间接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营造和谐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注意阅读情境的设计,以激发学生个性阅读的兴趣、情趣或营造富有阅读个性的氛围。注意多鼓励、多启发、多引导,调动一切可发挥的情智因素,酝酿“未成曲调先有情”“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有了阅读的欲望和情趣,才能使其愿学、乐学。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表现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增强主体的动态过程。这样,那些思维敏捷好表现的学生就会活跃起来,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甚至是一些平常比较胆小的学生也会受到感染,主动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积极地思考探索,他们不但能主动地去阅读,获取知识信息,还能实现学习的迁移。比如《变色龙》一课,我们就即兴编演了课本剧,大家带上简易的道具,表演的惟妙惟肖。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激发了阅读的兴趣
三、培养阅读习惯,拓宽阅读视野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给阅读教学提出的两大任务。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帮助他们克服阅读上的困难,使他们能坚持下去,取得成功;二要增强学生的自制力,经常鼓励学生要勤奋努力,及时强化这些行动,克服懒惰的心理。在浩如烟海的优秀传统作品中,蕴涵着大量中华文化的精髓、人类文明的财富、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美的语言文字。这些作品的选读,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经过大量的宣传鼓动,许多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较大调动,所以,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是顺利开展课外延伸阅读实验的必要保证。
我们班同学每人都买有课外优秀名著,大家互相传阅、讨论,我们以课内指导课外,把名著引进课堂,也来个“百家讲坛”,收效不错。 四、指导阅读方法,感知阅读体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方法很多,比如,设计一些精巧的问题、实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相结合等,以便更快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一,巧妙地设计问题是前提。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可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能够让学生通过回忆联想,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性的阅读能力。不过,设计问题应该注意有思维训练的价值,要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阅读的内容,要有趣味性、灵活性和启发性,还可以让学生自我设计一些问题,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比如学习莫泊桑的《项链》一文,我就启发同学们自己设计一些问题,大家讨论回答,对主人公的做法,对文章的结构、悬念各抒己见,挺有意义。第二,自读与教读相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是新的理念之一,作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培养阅读能力。第三,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在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逐步让学生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还可以进行速读和复述训练。
五、顺应时代发展,培养创造思维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人才需要创新的教育。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应富有创新内涵,其听、说、读、写的要求,都富含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的因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要占每期3/5的教学时间,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因为语文的学习、思想的传达、文化的传承、文明的创造、思维的开拓多半要通过阅读来实现。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忽视学生的地位和权利,忽视能力、个性特长的培养。新时代需要创新人才,为适应新世纪人才的培养,必须剔除传统的语文教学弊端。
六、张扬学生个性,建构完美人格
学生在阅读中,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与文本交流,与同学老师乃至生活的对话,在内容情感上都会不同程度地有所共鸣,有所感悟。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动机与主观能动性上鼓励学生捕捉学习信息,让学生多积累,多品悟,多表达,并把自己的独特的体验感受写下来。这样,不仅有利于将个性阅读导向深入,而且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经历一次心灵的颤动,这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阅读仿写,这里应更关注学习的积累思想的碰撞、情感的沟通,学生用自己的笔与作者文本生活对话,敞开自己的心扉,展露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比如我们学习《麦琪的礼物》一课,学生很有兴趣,学后感触颇深,都写了不少自己的感想,明白了情感价值大于物质价值,要学会爱别人也要尊重别人的爱。我们只有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探寻并把握好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真正张扬起学生阅读的个性,建构好学生完美的人格。
总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新的课程执行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以人为本,即面向社会,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