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学论文 > 语文教学论文 > 谈谈中小学语文教学过度衔接(教学论文)

谈谈中小学语文教学过度衔接(教学论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谈谈中小学语文教学过度衔接(教学论文)(共含12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先平卫”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谈谈中小学语文教学过度衔接(教学论文)

篇1:谈谈中小学语文教学过度衔接(教学论文)

谈谈中小学语文教学过度衔接(教学论文)

胡怀峰

作家刘青说:“人生的道路是很漫长的,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确实,人生最关键的只有几步,如果每一步都比别人强一点点,那么几步下来,你的优势将十分明显。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孩子们在一步步成长,喜悦之情难以言表。如何在这关键几步迈好,显得尤为重要。许多的小孩从幼儿园进入小学都是欢天喜地的,有一种很满足的感觉。可在小学到初中的这一步中却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学生学习劲头不足,兴趣锐减;家长疑惑不解;中学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怎么一届不如一届?……

面对这些问题,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中小学教材的不衔接,有的说是中小学教师教法的不衔接……确实,初一的语文和小学语文相比内容更为丰富、复杂,在教学方法上与小学也不尽一致。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使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都衔接自如,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掌握中小学语文知识的衔接点,搞好新旧知识的架桥铺路工作,注重自己的教学方法,才能有的放失,提高教学质量。

一、            新与旧的衔接

1.教材--了然于心

作为一名教师要把解读教材当作一项基本功,只有教材解读到位才能实现由用教材教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转变,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质量。 [1]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对学生侧重于识记和浅层次的理解,教师教学节奏偏慢,教学时间相当宽裕,学生只要课堂上专心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就能较轻松地取得好成绩。一到中学,教学任务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要求高了,学习的密度大了,教师的教学速度自然就快了。可学生经历了一个暑假之后进入中学,本来是兴致勃勃、满怀憧憬未来的,然而大量需要记忆,需要分析与理解的知识一下子涌了进来,老师也不再如同以前的老师那样慢条斯理地讲授,节奏变快了许多,甚至单个辅导的机会也急剧减少,学生自然有些望而生畏。那么此时,急需我们中小学的语文教师沟通交流,齐心协力“摸清底细”,参透“新课程标准”,确实把握中小学之间语文各学段的目标,好好利用教材这一工具,帮助学生顺利跨上新的台阶。

2.沟通--从心开始

人是世界上最高级的生物,而人的心理则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种事物。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人的'个性更复杂,更丰富了。” [2]

孩子从小学进入中学,环境完全不同,此时的心理也不同。尤其在我们农村,六年级时班里的同学大部分来自同一个村,或者临村,大家共同相处了六年的时间,已经彼此熟悉相知,培养了一定的感情。升入初中后,很多平时一起回家,一起玩,一起讲悄悄话的孩子,现在却在不同的班级,虽然还是在同一个学校,可孩子们心里的感觉还是差了很多,特别是那些较腼腆的孩子,总觉得很难适应这个新的环境。

我曾问一个女孩子:中学与小学有什么不同?她说:“刚刚进入中学,那时的印象太深了。因为班里的同学都在潘径中学读初中,只有我一个在南岳中学就读。看见别人都是三五成群在一块儿聊天,我却一个也不认识,心里空落落的,感到孤单又无助,很想逃离这里。”虽然她是较特殊的一个,但从她身上,可以折射出刚升入初中的孩子身上的一个共同点:或多或少都有一种恐惧感。此时,中学的教师就该抓好起步,关注学生的心理,帮助他们适应这个新的环境,为以后的学习扫清障碍。

二、习惯与方法的衔接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将会终身受益。所以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今后的学习路上必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扬长避短

在小学阶段学生已养成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坐势端正,答题踊跃,声音响亮,书写端正……这些好的习惯都是小学教师们辛勤培养的结果。如今,跟着学生到了中学,中学的教师应注意学生这些好习惯的“延续”,切勿让这些习惯走下坡路。

一位同行聊起自己小学和中学时的学习:小学时,我们那班的成绩挺好。因为老师“抓”的太紧了,对于一些课外书,指导得特别详细,不但要求我们去看,去背,甚至会抽查或者比赛。那时,很怕没完成任务被老师处罚,所以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看呀,背呀。那时在班里我的成绩总是第一。可到中学就不一样了,老师虽说也要求我们看书,可很少检查,于是我的惰性又“复发”了,所以成绩只是中等水平而已。她的一番话让我们语文教师该思考如何“紧”,如何“松”,才能让学生从小学学习习近平稳过度到中学学习,不至于让孩子在中小学里,学习的积极性差别那么大。因为初一学生年龄大多在12~14岁之间,他们的自我意识强烈,“成人感”突出,兴趣广泛。他们有自觉学习的愿望,同时又有贪玩好耍的特点。所以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好一个“度”,是相当关键的。

语文课上,小学教师教态亲切,讲课富有感染力,学生随时都在准备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一升入中学,教师应当十分爱护学生举手发言的积极性,让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否则就会使他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受到挫伤。

在小学阶段的中年级,教师已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摘抄的习惯,一直到高年级,学生都能坚持做摘抄。但学生大部分是出于老师的要求才去做的,且对于摘抄的句子大多不能说出“为什么抄”。少数较优秀的学生在习作中懂得运用自己积累的优美句子,或者模仿他人的写作优点。到了中学,随着学生阅读面的广和生活的积累,他们会越来越懂得欣赏优美的句子和文章。那么,中学教师这时一旦让孩子养成看书独立思考,做笔记,随时积累有用的知识的良好习惯时,学生将受益终生。

2.百花齐放

“教是为了不教”。课标实施建议中指出“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3但教无定法,老师们应在“教”字上下工夫。

首先,在小学六年级的学习生活中对阅读、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仅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针对学生的自学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点拨和讲解。在课后的习题中,也仅是以读悟为主要目标,研讨探究性的合作学习较少。基于此,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应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些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办法。如:课前如何预习,怎样做好基础知识,拿到语段怎么阅读,每篇课文写什么,怎么写,用几句话就可讲明白?课后师生一起质疑,培养他的自学能力。这才是真正达到 “授之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标准。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要跳一跳摘一摘桃子。这样的循序渐进,才能让学生掌握方法,尝到成功的喜悦。此阶段,教师教学的节奏以快半拍为宜。

其次,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节奏则恰恰以慢半拍才妙。从教学目标出发,着重培养学生学语文的能力。所谓能力,就是把一系列有关知识经验加以联系、组合的能力和把它们加以变化,个别化,变种化的能力。4

例:在教学七年级第一单元时,不宜急于对课文开展较深层次的分析理解,而应侧重巩固,完善学生已有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共同了解中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及学习的一般规律、方法,一同整理,归纳知识要点,对他们的任何一点成绩给予高度的肯定,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与独立能力。把这一个阶段当做过渡期,降低学习的梯度,由半抚半放的教学方式走向自主独立的探究,让学生在经验中学--实践中学--探索中学--解决问题中学,将知识为主的教学转向能力为主的教学。

最后,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欲望,使学生在活学、乐学中提高语文思维能力。教师要想方设法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要在实践中摸索、探究、形成自己的有特色的教学风格,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情感的感染力与影响力,保持高度的积极性,发挥主导作用,依靠全体学生共同营造健康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以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能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以及自学能力的形成。比如,背诵古诗文时,我们可以组织各小组搞个接力赛或排成课本剧或对诗比拼,甚至册书中需要背诵的古诗文篇目来个“滚雪球”似的背诵。这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从不同角度自主地深入地、快乐地学习语文。

从小学到中学的这一步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并且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地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还必须得走在他们的前头,全面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集中精力把劲用在刀刃上,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篇2: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论文

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大多是以字、词为教学重点,而在初中教学中,教师则倾向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中小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重点上的不同,要实现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初中教师就要尽可能地借鉴与学习小学教师通过唱歌、游戏、模仿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改善自身的教学策略,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那么,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实现中小学语文的衔接教学呢?

一、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衔接

小学语文多是以提高学生识字、朗读等基础能力为主的课程。初中生与小学生相比,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有延续也有分化,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着力实现中小学生在学习兴趣上的衔接。例如:初一学生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在故事中学习语文知识,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紫藤萝花的特点,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唤醒学生儿时的记忆,启发他们以深入的“眼光”看待紫藤萝、认识紫藤萝,引导他们用心领悟藤萝花的生命力,以及分析紫藤萝与社会之间的关联;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启发和培养他们的情趣与想象能力,从而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衔接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开始训练学生写字和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因此,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知识难度的增加,有目的、有计划地强化学生的学习习惯,做好学习语文习惯的衔接工作。初中语文字、词的增多,文言文难度的增加,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困惑,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让他们把不会的生字、生词摘抄下来,找出中心句,并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概括,要求他们按词、词组、段落等进行分类预习;用查字典的方法解决生字、生词的疑难问题,对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向其他同学或教师请教。教师结合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能力,使学生完成从小学到初中学习习惯的过渡与衔接。

三、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教师要延续小学老师常用的情景教学模式,根据初中新生在语文学习上的掌握程度,实行分层次地教学,选择一些活泼有趣、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材料,灵活调整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学习进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交流互动。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情景表演,模拟皇帝穿着新装游街的情景,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增添教学氛围。教师还可以在学生表演过程中进行鼓励,缓解他们在课堂上的紧张情绪,让他们慢慢融入到初中课堂的教学氛围中来,以行之有效的教学衔接策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四、要注重学习方法的衔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在小学阶段的预习、听课、复习等方面进行调查,了解小学生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更好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让学生在跟读、齐读、分角色朗读中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文中描写济南冬天的景物有哪些?

2.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作手法?

3.作者是怎样使情景交融的?通过提出这些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学习课文内容,培养他们在阅读中有意识思考的习惯。对于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他们对教师的教学思路不是太了解,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适应初中生活,因材施教地对其进行指导,实现他们在学习方法上的有效衔接。

五、要注重教学评价的衔接

评价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语言评价对学生有着判断、引导、鼓励的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用鼓励性的评价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探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月亮上的足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快速阅读中,归纳和总结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大胆发言。在小学阶段,教师大多是以颁发五角星、小红花等以示鼓励,初中教师可以借用这种形式,用表扬栏里的红旗给予学生肯定与鼓励。对回答不全面或不正确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给予相应的指导与帮助,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

总之,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要做好中小学教学的衔接工作,根据学生的习惯和学习兴趣,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指导,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教学评价的过渡与衔接,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叶素英.中学语文课堂预习及策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篇3:探析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中的有效策略论文

探析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中的有效策略论文

中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教材、教法、评价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小学高年级教师可通过增强衔接意识,转变教育理念;培养习惯,做好学习习惯衔接;遵循认知规律,构建语文认知结构做好小初衔接,引导学生逐渐适应中学学习环境,确保中小学语文教学能实现完美衔接。

中小学语文教学教学衔接策略教学过程中存在这样一种普遍现象,一些学生小学成绩优异,但是升入到初中之后不适应初中语文学习,语文学习没有兴趣,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而小学时语文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对于初中的语文学习更是无从入手。面对这种现象,中小学语文教师,特别是初一还有小学高年级组教师教学中必须认识到中小学语文教学差异,采取相关措施,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衔接工作,最大限度提高教学质量。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差异

1.W生差异

小学六年级学生同七年级相比,学生年龄虽相近,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理解能力还有心理特点都还处于儿童阶段,这些学生在心理上更愿意占据领导地位,喜欢同低年级学生一块玩,希望得到老师赞扬认可。但是初中一年级学生的心理要更成熟,且他们在同老师及同学相处过程中自我意识明显增多,还出现了一些叛逆情绪,他们之中,心理发育越成熟,课堂上表现越显安静,这些学生对课外活动不积极,爱憎情绪分明,对同学有自己判断审视,同学间出现了属于自己的明显小集体。

2.教材差异

小学教材在编写目的上侧重的是字词句学习,比较简单,对社会的理解也比较浅显,没有复杂东西,这些东西,学生理解容易。但是初中后,教材在内容上更偏重学生理解鉴赏能力,偏重学生领悟能力及自主思考能力的提高。而小学教材在课文选择上多偏重故事性,情节生动有趣,孩子学习兴趣大,但初中语文课文偏重叙事性,偏重理论性,课文枯燥,学生学习兴趣小。

3.教法差异

小学生爱闹好动,讲课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课堂氛围进行引导控制,以情感人,让学生逐渐融入到课堂氛围,小学时学生学习科目少,这些知识教师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掌握好。但初中之后,课程增多,语文教材中需要记忆的知识点也增多,记忆难度大,老师讲课速度快,要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存在一定困难。初中课下作业多,但在时间限制下,教师对作业批改不详细,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上薄弱点,不能因人施教,教学效果难以体现。

4.评价差异

就阅读及作文来说,小学中作文的要求为:

(1)字数达到400字;

(2)结构完整;

(3)叙事清楚。中学作文要求比小学有提高:(1)字数达到600;(2)结构完整,构思巧妙,叙事清楚,语言优美,熟练应用各种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小学阅读要求为:对事件叙述清楚,表达出个人好恶;中学阅读不仅要求学生有自己判断,同时还要能够分析原因,能够对文章中句子进行品味,能领悟出文章启发。基于初中语文教学判断评价上的这种差异,一些学生不能顺利完成自小学生到中学生的这个转变,使得一些小学成绩优异的学生成绩出现了下滑,学习兴趣差,信心不足。

二、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中的有效策略

1.增强衔接意识,转变教育理念

要解决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小学高年级教师必须对此衔接高度重视,转变教育理念。初中升学考试取消之前,要升入初中,小学生都需要通过考试获得准入证,学生竞争压力大,在这种入学压力下,教师教学中主抓基础知识,搞题海战术,学生分数提高快。但考入初中后,这些学生有较强应试能力,但是这种分数却不是孩子真实能力的反映,因此学生高分低能的多。

而初招考试取消之后,初中的一年级变成了七年级,学生自小学升入初中相当于简单升级,而小学中孩子成绩单上都是“优良”,难以看出高下。且这种形势下,教师教学偏重于学生个性培养,对这点初中教师是肯定的,但是学生整体文化素质不一,初中老师对学生水平需要重新认识,没摸准前正规教学难以真正展开。而初中学习科目多,教师要引导他们适应初中学习状态压力很大。

综上,制度约束对小学教师教育理念起到了制约作用,新课改下,为学生初中长远考虑,小学高年级教师需抛弃本位思想,教师教学中要增强衔接意识,为初中培养更多文化基础强,各个方面均衡发展的合格毕业生源。

2.培养习惯,做好学习习惯衔接

《辞海》中习惯的定义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动”,从定义中可以看出,习惯产生于长期重复练习中,且这个习惯一旦得以巩固,很难改变。多年教学实践显示,学生如果养成了良好语文学习习惯,语文素养会得到大幅度提高。当前,这种语文习惯并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经过训练才会逐渐形成。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过程中需注重学生语文听说读写习惯的培养,多看有意义课外书,能熟练使用字典、词典;书写工整规范,格式正确;读书中独立思考;对练习中错误要及时改正。可以说,习惯所产生的力量是巨大的。小学阶段,学生如果养成了上述语文学习习惯,那么他们升入初中之后,面对繁重学习任务就能很快适应,语文成绩也会得到长足提高。

3.遵循认知规律,构建语文认知结构

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都是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遵循上述规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知识按照内在联系串联起来,对知识结构进行整合,这样知识结构更加完整。教师教学中需要对语文各个学科见内在逻辑顺序仔细分析,教学中严格按照逻辑来进行,不仅要对知识上下位间关系进行分析,同时也要对知识间横向联系进行分析,构建出一个整体化的语文知识结构。小学高年级教师需要对小高组及初一年级语文教学特点全面掌握,吃透教学内容、目标,两头都吃透,教学中从语文结构出发,帮助学生学好语文,做好小初衔接。

4.拓展评价途径,形成多元评价体

从学生的道德认知和践行能力,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获取知识的途径,创新能力,标本课程的落实情况,合作意识入手进行评价。形成多元评价体系,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主意识,彰显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总之,小学高年级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当前中小衔接所出现的问题必须提起足够重视,通过增强衔接意识,转变教育理念;培养习惯,做好学习习惯衔接;遵循认知规律,构建语文认知结构做好小初衔接,这样学生升入初中后会在短时间内适应中学学习环境,实现身份转化,愉快度过初中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薄玉玲.刍议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创新性策略[J].教育,,(8):224.

[2]吴剑波.初中语文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差异和衔接策略[J].教育,2016,(09):224.

[3]杨润.初一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衔接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2016,(09):40-42.

[4]潘梅.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衔接的探索[J].亚太教育,2016,(17):199.

[5]崔敏.整合目标有效衔接――中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整合与有效教学衔接[J].亚太教育,2016,(17):133.

[6]王跃平.初中小学衔接教学的现状及改进策略――以阅读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01):31-33.

篇4:浅谈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传好“接力棒” 实现“无缝对接”――浅谈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文/肖 虹

近些年,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尤其是从取消严格的小升初考试以来,相当一部分小学毕业生升入中学后对语文感到不适应,甚至不少学生在小学学习成绩很不错,但到了初中后,很长一段时间无法适应初中的学习,致使语文成绩严重下滑。其实这就是长期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脱节现象。所以做好中小学语文的衔接教育尤为重要。然而,面对这一客观存在的中小学语文教育衔接出现的种种脱节的现象,到底该如何传好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接力棒”并争取实现“无缝对接”呢?笔者认为必须冷静地进行思考探究其原因,并寻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和途径。

一、究其“因”

1.教材未贯通

教材作为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知识技能的凭借,直接影响着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工作的进行。现今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一直是实行“两纲两本”的政策,即中学、小学各有《语文教学大纲》,中小学根据各自的《语文教学大纲》编写语文教材。就拿苏教版张庆主编的小学语文教材和苏教版洪宗礼主编的初中语文教材来说,张氏教材突出“新、实、科、简、美”,洪氏教材则以“单元合成,整体训练”独树一帜,两者风格迥然不同。并且在内容方面,无论是体例、形式,还是知识能力链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有些在小学阶段已经形成了能力的,初中还得从头开始;而有些小学语文反复强化的习惯到中学却消失了。这些都影响了教学工作的过渡、衔接。

2.教法未贯通

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教法上的差异也造成了中小学衔接的困难。相对内容而言,小学教师上课更注重形式,存在信息量不大的问题。而中学课时紧张,面临中考的升学压力,教师讲课速度一般较快,课堂容量大,许多知识只能一带而过。这就使得一部分学生由于信息量膨胀,导致“消化不良”,原先走得好好的,现在步子就慢了渐渐掉队了,有些甚至根本不会走了。

3.评价未贯通

现行语文课程评价的不完善也是造成中小学语文教学断裂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考试无论是考试的题型、题类,还是具体的考试内容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解题思路与思维方式完全不同。如,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要求:5、6年级要求:“听他人说话耐心认真,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而初中语文教师根据课标的要求和中考的答题规范,则要求学生:“能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尽管这是由语文教学的阶段性、层次性特点所决定的。但在小初之间,考试的跳跃已经远远超过了学生的知识增长速度。小学语文教育实际是一种启蒙教育,其考试应该是调查性的,而中学语文教育是典型的基础教育,其考试应是诊断性的。所以,由于小学、初中语文学习的要求评价的差异,出现学生到初中后语文教学成绩与小学的成绩相比出现“陡降”的现象便不难解释了。

二、寻其“法”

针对中小语文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改善现在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1.加强教材教法的链接与贯通

尽管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制定过程中,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等方面是相承的.,但无论是体例、形式,还是知识能力链上都还是有着明显的差异。而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可有意识地向小学教材延伸。预先准备一些较为简短浅显的同体文章或语段作为过渡的桥梁,引导学生阅读感悟,在感性认识之后,理性分析文章,这样使中小学语文的内容得以贯通。

2.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交流与沟通

毋庸质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不沟通,也是造成中小学语文教学不衔接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师联系与沟通也极为重要。无论中学语文教师还是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阅读有关中小学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图书、报纸,不要中学的不看小学的,小学的不看中学的,生生地将中小学语文教学割裂开来,人为制造鸿沟。除此之外,还可以有组织、有计划、有专题地开展中小学语文教学研讨活动,互相听课、评课、互相熟悉对方的课堂教学模式、结构、内容、方式等,这样全方位的交流沟通定会减少中小学语文在衔接上存在的教法问题,必定会使中小语文教学衔接的“接力棒”接得更好。

3.加强学生语文学习的过渡和融通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除了在教材上衔接贯通、教学上联系沟通外,关键还是要落到学生学习的融通上。一进入初中,就要把自学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提出,“教是为了不教。”在语文学习的实践中教给他们自学方法,从而不断提高自学能力,为最终实现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学习的目标增加后劲。

虽然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难题,但究其因、寻其法之后,相信只要我们教师能直面现实,拿出切实的行动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一定能将中小语文教学衔接的这个“接力棒”传好、接好,真正实现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秦训刚,晏渝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5: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浅谈论文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浅谈论文

目前的初高中之间,由于缺乏必要的沟通、信任,造成许多不必要的误解。高中教师多埋怨初中教师的不负责任,很多知识没有讲或没讲透,自己必须再花上一定的时间、精力去弥补;初中教师也慨叹高中教师的不够理解,认为有些知识是不需在初中阶段讲解的,那本来就该是高中教师的职责。

譬如语法,《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特别是文言文,初中教师一般不再强调字字落实,学生只要凭语感、直觉,大致意对即可。而高中教师却说,以前的学生语法知识学得比较系统、扎实,而现在的连最基本的主、谓、宾、定、补、状都如一团乱麻,特别是文言文,问起句法、词法,问起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学生茫茫然不知所云,便气不打一处来,自然数落起初中教师来。

我觉得除了初高中教师多相互沟通、合作之外,我们应该根据学生每个学龄段的不同特点,让这些操作策略得以正确归位,明确初中语文学习的任务是什么,程序性操作策略有哪些,高中的学习任务又是什么,程序性操作策略又有哪些?区别清楚之后,教师拿来作为自己教学的基点之一,循序渐进,实施有效教学,必能使初高中教学各得其所,相互促进。事实上,现在越来越多的初中教师已经在补做程序性操作策略知识,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趋实在,更趋理性,使人文性有厚重的土地可以植根,也使初高中语文教学能够找到一个可操作的衔接点,达成顺畅的过渡与提升。比如我自己,就忍痛牺牲了人教版中的部分选读课文,挤出时间恶补必要的语法知识,且基本参照是浙江省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课本(试用)中的体系,从汉字讲起,到词、短语、句子、语病,使弱化了的语法重新重视起来。

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是个普遍的问题。很多地区,很多学校的高中语言教学都面临这个问题。多年来,我们感到高一语文教学效率不高,课时由规定的'5节增加到每周6节,但效果仍不理想,不少同学中考语文成绩不错,但到高一考试,分数总是在60分左右徘徊。为此,近年来,我们在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努力。所谓“初高中衔接”是指保持、强化学生在初中已有的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进一步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要求的学习方法、习惯,最终建立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规律的学习机制。

一、研究初高中语文教育目标的差异

1.现代文阅读方面:①阅读方法上,初中“熟练运用略读浏览”,高中“能根据不同目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法”。②理解方面,初中“理解主要内容”,高中“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③分析评价方面,初中“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高中“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④鉴赏方面,高中强调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2.文言文阅读方面,初中“理解基本内容”,高中“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译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

由此看来,无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文言文阅读,对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明显增强。

二、了解高一新生的语文学习现状和语文学习达到的程度

我们采用问卷和测试的方式,了解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方面所要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便于在下步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注重对学情的了解是成功教育的前提条件。

三、改进高一语文课堂教学

为探索适合高一新生语文学习的途径,一方面调整课时结构,我们从秋季学期开始进行了调整,在高一年级试开阅读课,周课时5节,4节课完成必修本、选修本的教学任务。1节课用于学生到阅览室自由阅读,学校为此订阅各类杂志130余种,坚持了一年之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学生学习的阅读视野开阔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了,语文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另一方面,通过集体备课,大家把自己对高一学生进行教育的理解融进课堂教学。归纳总结出:重在诵读、涵泳,重积累,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鼓励学生自主探求,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课堂教学方式。

四、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

1.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教材。初中阶段是在“大致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高中阶段则是“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具体理解”;初中强调合作,高中更强调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自己分析判断,尽力做到“老生常读不读,人云亦云不云”。

2.指导学生学会听课,引导学生听课时重视能力的提高。课堂上积极思维,踊跃发言,提高思维能力、阅读能力。

3.指导学生高效训练,在练习的过程中掌握规律,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高一学生难点在古文阅读,因此,教师授课时注意传授规律,如涉及名词、动词、形容词活用的规律,特殊句式的辨析与翻译等,学生练习时进一步强化对这些规律的认识,从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

4.指导学生学会自觉读写,扩大读写量,提高读写效率,尤其在指导学生用好“语文读本”与上好“青春读书课”的同时,作读书札记,写读书心得。为此,我们编辑了“晴窗——青春读书课专辑”,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

5.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语文学习方法。比如我们强调背诵、强调朗读、课前试背、课后背诵、早晨背诵、晚上背诵均可。朗读不要求整齐划一,让学生自己哪一部分不熟悉就多读读哪一部分等等。

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在培养高一新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课堂积极参与的习惯、广泛阅读习惯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语文教学的效率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篇6: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心得感受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心得感受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活动的心得体会 今天我听了王丽娜老师的《生命生命》和李会君老师的作文指导课以及罗颖芳老师的《观舞记》,真的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真正认识到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人们常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前提。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不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受益终身。习惯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可以养成,也可以改变,但是培养起来容易,改变起来困难。一年级学生刚刚入学,模仿性强,可塑性大。在这期间教师要引导他们,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的收获是:

一、课堂教学的内容安排和呈现要多样化,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学生刚刚入学就要面对枯燥的生字和数字加减等,那种单调的反复呈现、机械背诵缺乏新异性、刺激性,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享受学习,而不是排斥学习。

二、教会学生学会倾听与观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听讲习惯。 课堂上我们经常强调同学们用“耳朵仔细听、眼睛仔细看”就是培养学生有意识的倾听和观察。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做游戏的特点,因地制宜进行一些“有回答任务”的听故事活动,要求学生仔细听和回答老师故事中有趣的问题,学生逐渐把注意力集中在听讲的内容上来。这样,学生会很快形成较强的有意注意,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

三、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作业是课堂的教学的升华,作业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要求学生做到“今日事今日毕”,独立的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当天的全部作业。这样做既能巩固当天所学的内容,又可防止养成拖拉作业的坏毛病。

四、多利用激励性评价,引领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

课堂上老师一个满意的微笑、欣赏的抚摸会让参与的同学满足和自信。

作业本上的一颗小小五角星会让所有同学向往那种成功的感觉。让刚刚入学的学生在老师的夸奖鼓励中逐渐喜欢小学里紧张有序的学习生活。对于自制力差的学生要向“沙里淘金”那样去发现他的优点,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进步。 一年级是小学阶段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对学校生活适应的有利时期,如果教师能把握住这个关键时期,进行细致的教育对于学生来说将影响他一生的和谐发展,学校教育管理也会拥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驻操营小学孙 悦

xx年5月19日

篇7: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论文

1.素质教育概述

所谓素质教育,主要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

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等,最终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创造所以,素质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比分析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一种教育模式。

首先,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而应试教育的目标则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其次,素质教育着眼于全体学生身上,面向全体学生甚至每一位未来国民,而应试教育将着眼点放在少数成绩较好、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

最后,素质教育强调教育者积极发挥创造精神,只要对学生有利的教育方式都可以为我所用,应试教育则使教育者跟随考试转,一切以考试重点为教学重点。

2.素质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就学科性质和教学目的来看,小学语文学科对于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有着天生的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

根据《大纲》要求,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学就是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各项基本素养,为小学生以后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不仅包括语文字词句篇的积累、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且包括审美情趣、知識视野、人格完善、文化品位、智力水平、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提高和完善。

总结起来,素质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习惯、品格、情感三大要素。

所谓习惯,就是培养小学生的良好的语文习惯,包括写字习惯、阅读习惯、倾听习惯、思维习惯等等,良好的习惯的养成能够让人受用一生;所谓品格,就是培养小学生的良好的语言文字的修养,

小学教育正是促使小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应加强小学生的诚实、守信、真诚、礼貌、守时、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等等良好品格的强化培养,促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

所谓情感,就是培养小学生的健康积极稳定的情感,丰富小学生的内心世界。

3.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方法

3.1文化素质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基本立足点,素质教育尽管减轻了学生的繁重的负担,但是却提高了对于文化素质的要求。

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养,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3.2道德素质的培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道德素质甚至比文化素质更为重要。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十分关注小学生的道德素养,时时刻刻注意渗透德育教育,提高小学生的道德素质。

笔者认为,类似于《中华美德贤文》的文章对培养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应极力推荐给小学生阅读。

培养小学生的道德素质,可以从知、情、行三个层面进行。

首先,“知”就是对小学生进行说理教育,使其认识到大家公认的道德准则是什么,只有了解了具体的道德准则,才能够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那么做。

其次,“情”就是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小学生对好的行为习惯表示出快乐、满意、学习等情绪,而对不好的行为习惯表示出悲愤、不满、厌恶等情绪。

最后,“行”就是让小学生付诸行动,有违道德的事坚决不做,有违道德的话坚决不说。

3.3心理素质的培养。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抗压能力。

3.4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

教师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美的事物.只有通过感官去欣赏,通过心灵感受,才会不断提高自我审美鉴赏能力,给生活创造多种乐趣,最终获得美感教育。

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关于培养美感的文章,充分体现教师教书育人的教学本质,学生通过对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要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课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体魄和体能。

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脑、眼、耳、口、手并用,在身心的整体活动中协调其身体器官的和谐发展,以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作者:朱翠云

篇8: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论文

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计算机技术在当今时代得到了普及,一些借助于计算机的技术也不断发展。

在此过程中,多媒体技术日益发展和成熟,并广泛应用于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当中。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全面普及,它在现代教学当中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能有效的促进社会的进步。

在这种形势之下,人们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在不断的推进。

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和改进,采用新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掌握知识并提高综合素质。

因此,多媒体教学手段自出现以来,就得到了教师的重视,并且在教学当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笔者经过实践认识到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也总结一些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的经验。

现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谈谈自己的认识,以供大家参考。

1.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激活课堂

语文是学生从小就接触的一门学科,对于学生们来说并不陌生。

但是,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教师只是一味地强调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让学生在考试当中能够获胜。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之下,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主要针对字词进行讲解,对课文进行分析。

讓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机械的记忆,导致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失去其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学生们感到语文学习也变得陌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也没有兴趣。

语文知识丰富多彩、样式众多,本应该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学科,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并非如此。

在新课改下进行语文教学,教师要力求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使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形象,对学生充满吸引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知识的学习当中。

通过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语文知识更加直观、形象的展示给学生。

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通过文字、声音、视频、图片等资料的有效结合进行知识的传授,让学生通过观看栩栩如生的画面和视频,欣赏声情并茂的声音等进行文章的品味和体会。

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过程中,不仅能够让学生通过文字的学习获得知识,而且可以通过丰富、形象的教学形式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体会,学生在声情并茂、动静结合的教学过程当中,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容易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由于多媒体教学技术的生动形象性,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性更强,语文的学习兴趣更浓,有了学习的动力,课堂气氛会更加活跃。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这一课时,教师能够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感受春色的同时,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体味。

笔者在教学中制作了这样的多媒体课件:在一阵悠扬、悦耳的音乐声中,展示一副优美的春色,同时文章的'题目飘入屏幕当中。

随后教师展示另一幅画面,同样以春色为背景,文字内容为作者相关的介绍,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以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兴趣。

接着进行文章的学习。

在进行文章学习之前,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对学生进行提问,同时以图片的形式展示文章中对应的教学内容,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图。

在进行文章的分析时,教师点击相应的图片,在屏幕上出现相对应的文章段落并配上相应的朗读读音。

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感到非常兴奋,不仅很快的掌握了本课的知识,对语文学习也更感兴趣。

2.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只有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让学生把握住教学的重点知识,深刻理解了教学的难点,才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素质教育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突破教学的难点,不厌其烦的对知识进行讲解;为了突出教学的重点,反复对知识进行重复。

但是,这种教学形式并没有发挥出太大的作用。

在教师反复的讲解当中,学生甚至会感到厌烦。

在多媒体教学技术出现之后,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恰恰能够有效的解决此问题。

多媒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征,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学生能够从感性上对知识进行感受。

尤其是多媒体具有调动学生多个感官的优势,更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对知识进行感受,让学生得到刺激,加深了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

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对于重点知识可以通过不同的字体、色彩、动画效果、声音等进行强调;对于难点知识,教师可以借助形象的图画、视频资料等进行介绍。

多媒体教学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但是,在现代教学中它也存在着一些缺陷。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但是,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组织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师也要做到其它教学技术的合理运用,以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的状态。

篇9: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体会论文

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体会论文

小学是一个人的知识大厦的地基,并且语文对于人生至堪重要,语文学习成绩好,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强,不论学习什么,都驾轻就熟,下面谈一下我的教学体会。

1.引导学生做学习主人

课堂是活跃学生学习气氛的场地,引导学生做学习主人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编排意图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搞好学习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首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前途教育、爱劳动爱人民教育。通过这些教育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树立为祖国为人民而学习的远大抱负,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原动力。其次是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激趣激思、动手动口的问题,推动他们自己看书、查资料、讨论、做实验、观察、思考,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对其引导、鼓励、评价,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产生“只要自己认真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就能成功”的自我评价意识,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只要教师教学中能坚持正面教育为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铺路搭桥,就会逐步形成“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良好的学习态度,学生不会再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产生越来越带劲的主动学习氛围。

2.语文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

教师要关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和培养人的工作中,了解儿童,创设师生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体验学习和成功的快乐。教师要有宽容心,允许学生犯错误,允许学生失败,关心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和完整人格的发展,不用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进步,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潜能开发,使之成为有创新精神、有独立人格、有良好道德修养、自强、自立、自信、自尊的人,解放他们的大脑和双手。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语文教育的真正目的

3.1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班级授课制这个框架内,要有机地融会全班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在教学中,强调学生间的交往,教师与学生个体交往;在教学中,让学生个体与学习小组交往,教师与学习小组交往,学习小组与学习小组交往。这种以活动形式的教学,要特别注意,在分组活动时,探究问题的难易程度要大小适宜,难度较大,会让学生无从下手而影响活动结果,又会打击学生的活动积极性;过于简单,容易滋长学生的骄傲情绪,久而久之,就会使得这样的活动失去意义而流于形式。问题一般都接近于学生的“最近思维发展区”,让他们经过一定的努力最终能够达到目标。活动中教师也要时刻掌握学生合作探讨的发展动态,看准时机给予适当启发和点拨,坚持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样,既能让学生保持合作探究的成就感,又能增进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也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3.2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头。“趣味性”是语文课程活的灵魂。良好的课堂气氛是语文趣味教学的形成环境,教师要以对学生真诚的爱和正确的情感示范来牵动学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包括教材本身的情感因素,教师的独特语言,师生的平等对话等等,有了这样的前提,趣味性教育就水到渠成。在语文课堂里,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应充分挖掘趣味资源,走进教材,走进学生的生命领域,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的身心参与其中,让课堂充满趣味,课堂才能由此焕发生命活力,才能彰显语文教学的艺术性,而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4.重视语言积累

小学语文课本是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范本,文化素养包含其中。教师在讲读时,一定要注意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文化素养的感悟。这样学生才能从课文中收集大量的语言文字信息,在脑中储存下来,长期积淀。现代语文教学应该是“以掌握祖国的语文为目的,以熟读背诵为手段。”为了强化这一手段我们要采取以下几条措施:

4.1 增加课本中的背诵量。就现用的教材来看,不论是含蓄隽永的诗歌、意境优美的散文,还是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优秀范文。但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却为数不多。所以我除了落实课本的背诵量,每单元还挑选一些妙语佳句、精彩片断让学生熟读成诵,并运用于片段练习。

4.2 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背诵训练。语文教学时着重在熟读课文上下功夫;在记忆常用词语,名言警句上下功夫;在背诵诗文佳作上下功夫。一课教完了,通过检查是否读熟、是否能把该背诵的地方背诵出来,是否积累了好词佳句,是否把所积累的好词佳句恰当地加以应用,作为评价自己教学成败的首要标准。

4.3 教学中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积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是背诵,没几天学生会忘得一干二净,所以我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准备一本用于积累的本子,平常把自己认为好的词语、句子写上去,每一课结束时留十多分钟让学生自由积累好词佳句。每一周抽一节课给学生交流积累所得。

5.重视合作学习

5.1 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学习目标、合理选择自学任务,并做到及时评估,及时予以肯定、鼓励、点拨、耐心帮助,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被尊敬的滋味,最终尽快形成合作学习的习惯。课堂上,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学会评判他人的观点,学会接受他人的意见。

5.2 建立合理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为能发挥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学校建立了促进学生作出个人努力并且互助合作的良性的评价机制。它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⑴节节评价。每上一节课,我们在黑板上的专栏内设有:合作交流、展示汇报、学习效果等项,根据课堂上学生表现、小组展示等方面的学习情况,合理加分,当堂评选出最佳发言优秀个人,合作学习优秀小组;⑵每周根据得分情况评选出三个优秀小组,九个优秀个人;⑶每月评选出两个优秀小组,并在月评比中给获得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的组加及记2分。

6.运用多媒体,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语文教学,实质是人文教育。多媒体形象逼真,活泼生动,学生感到其乐融融;多媒体有声有色,绘声绘影,学生津津乐道,趣味浓厚。多媒体情景交融,突破时空,活灵活现,十分适合小学课堂。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具体意义如下。

6.1 多媒体满足求知欲,添点快乐。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难有持久力。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这个特点,给予所需,“投其所好”。多媒体画面逼真,生动活泼,寓教于乐,不要说引导学生,就是一播放生动的画面,学生早已经安安静静、聚精会神、不错眼珠地注视着画面了。

6.2 多媒体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讲授有关毛泽东的课文《七律?长征》《开国大典》《毛主席在花山》等,如果教师单纯把书上的内容搬到课堂上,学生理解不了那个时代背景下人物的心理活动、思想感情,教师便实现不了教学目标,课堂上也不会有精彩生成。如果教师和学生在学这一单元之前都能详细了解红军长征时的历史背景及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播放多媒体课件,再现抗战的光荣历史,认识毛泽东文学作品的特点,则会帮助师生深入理解文本。

6.3 模拟配音,训练能力。多媒体声色俱佳,十分适合小学生的教学,尤其是诵读诗文,感觉极佳,播放课文录像,背景是高山流水,古筝乐曲音乐柔和悦耳,学生跟读,字幕清晰播放全文,简直就是艺术享受。

篇10:中小学衔接教学的现状及应对措施的论文

中小学衔接教学的现状及应对措施的论文

本人从事教育工作十多年,就初中一年级新生的教学及班主任工作也有八年的经历了,在整个教育教学中,有很多问题困扰着我,特别是初一新生各种习惯的培养(也就是做好中小学的衔接过渡)是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如果走好了这一步,整个初中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我近几年的观察和研究谈谈粗浅的看法。

我国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农村初中招生进行了改革,生源划片,小学生免试就近入学。由于小学毕业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认知前提差异较大,从而加剧了小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的不适应。这些不适应集中反映在:

1.小学生进入初中后,生理、心理变化较大,管理难度增大;

2.与家长、教师和学校的冲突增多,学习困难学生的数量逐步增大;

3.“两极分化”提前,流失学生增加。这些问题严重阻碍着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另外,小学生进入初中和初中教师接任初一后,“师与生、教与学”双向适应较差,其原因可从两个角度分析。从教师角度看:初中教师相对于小学教师来说,知识储备量相对较大,学历较高,有居高临下之势;但由于他们对初一新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习惯、小学的教育教学要求和管理方式,以及农村的教育教学现状等方面认识不多,对学生往往估计过高,教育与学生实际脱节,教学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主导作用发挥不好,以致下力不少、收获不大。从学生角度看:新生跨入初中大门后,心理特征仍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半依赖,自觉性、幼稚性等错综交织的状态。他们从小学进入初中,眼里是一个“陌生的世界”: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新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方法,功课门数多了,内容多了,难度大了,要求高了;初中教师不再像小学教师那样天天跟班盯班,保姆式地扶着走,加上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认知差异趋大,对新的学习生活、学习任务、学习规范等了解较少,使大部分同学在心理、学习、交往各方面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不能很快适应,导致了一部分学生落伍,出现滑坡;特别是少数学生由于接受的信息量少,知识面较窄,基础不扎实,顺利完成初中学习生活的跨跃难度就更大。

解决这些矛盾的钥匙是搞好小学与初中的衔接教育,通过衔接让“师与生、教与学”双双提前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相互了解、相互适应,把“突变”变成“渐变”,在“渐变”中顺利完成小学升初中的衔接过渡。

初中一年级的起始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结合部,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衔接过渡的成功与失败对义务教育质量影响很大。

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衔接工作:

一、建立真诚的沟通渠道

学生从小学进入中学,生理和心理都有发展,从生理上来说进入了青春期,从心理上来说他(她)们已认为自己是大孩子,有了一定的主见。从空间上来说,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人际关系变得复杂化了,他们寻求新的集体并且要在新的集体中寻求自己的定位。老师们应充分重视这一系列情况,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爱护他们,同他们建立真挚的感情,取得他们的信任而达到心理上的沟通。在升入初中学习以后,要给孩子们上好至少一堂有关心理和生理方面的辅导课,消除孩子来自发育阶段由于身体的变化而造成的莫名的恐惧或自卑心理。

二、提前进行小学与初中的`对接工作

利用学生对新知识新环境的好奇心理,在小学毕业前夕,可邀请初中的老师到学校来从正面给毕业生介绍介绍初中生的学习生活,给孩子们讲讲升入初中后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也可以把小学毕业生的家长集合起来,请初中的老师给家长们讲讲孩子读初中后,作为家长该怎样合理引导孩子顺利迈入新一级学校的学习;小学毕业班的老师也应该对学生进行初中学习的有关内容的介绍,或者带领小学毕业班学生到初中实地参观参观,提前对初中生活有所感受。参观的内容可以是听听课、听初中生介绍自己的成长历程、跟初中的学生座谈座谈等。暑假中,还可安排小学毕业生就近参加一些初中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等。

三、教师间要加强交流、讨论

初中、小学的任课教师可以开展一些教研活动,互相听听课、评评课,让双方都能了解一些教学上的情况,吸取一些教学上的长处,从而促进自己教学方法的调整。其次,学校每学年可以邀请有关专家为老师、学生、家长上上课。对老师上课的内容可以是解决初小衔接问题的一些实质性的方法和理论指导;对学生的上课内容可以偏重于心理辅导和有效性学习方法这一类的;对家长的上课内容可以是如何关注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方面的。另外,小学的老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做好知识的衔接与过渡。初中教师可适当保留一些小学的教学方法,将初中的教学方式方法逐渐地加以渗透;不急于求成而破坏学生在小学里形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使他们逐步由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性的逻辑思维,然后对小学的教学方法采取逐步扬弃的方式。

四、举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

小学阶段,家长对学生关心较多,教育方法简单,孩子也很单纯。到了中学,学生对家长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服从关系,他们有时要向家长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所以我们要将学生的这种发展向家长进行介绍,使家长的教育提高一个层次,与学校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小学与初中衔接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体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希望中小学教师和有关专家加强研究,提出合理化的教学建议,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并应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在教育专家和教育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广大教师要携起手来,让花季少年们轻松愉快地迈入初中的门槛,逐步成长为祖国的栋梁。

篇11:浅析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有效策略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 语文 衔接 教学 策略

论文摘 要:由于小学语文教学和初中语文教学在教材选取和教学方法上都存在着差异,为避免教学的脱节,教师就要做好教学的衔接工作。本文从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探究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大多是以字、词为教学重点,而在初中教学中,教师则倾向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中小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重点上的不同,要实现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初中教师就要尽可能地借鉴与学习小学教师通过唱歌、游戏、模仿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改善自身的教学策略,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那么,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实现中小学语文的衔接教学呢?

一、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衔接

小学语文多是以提高学生识字、朗读等基础能力为主的课程。初中生与小学生相比,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有延续也有分化,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着力实现中小学生在学习兴趣上的衔接。例如:初一学生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在故事中学习语文知识,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紫藤萝花的特点,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唤醒学生儿时的记忆,启发他们以深入的“眼光”看待紫藤萝、认识紫藤萝,引导他们用心领悟藤萝花的生命力,以及分析紫藤萝与社会之间的关联;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启发和培养他们的情趣与想象能力,从而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衔接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开始训练学生写字和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因此,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知识难度的增加,有目的、有计划地强化学生的学习习惯,做好学习语文习惯的衔接工作。初中语文字、词的增多,文言文难度的增加,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困惑,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让他们把不会的生字、生词摘抄下来,找出中心句,并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概括,要求他们按词、词组、段落等进行分类预习;用查字典的方法解决生字、生词的疑难问题,对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向其他同学或教师请教。教师结合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能力,使学生完成从小学到初中学习习惯的过渡与衔接。

三、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教师要延续小学老师常用的情景教学模式,根据初中新生在语文学习上的掌握程度,实行分层次地教学,选择一些活泼有趣、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材料,灵活调整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学习进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交流互动。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情景表演,模拟皇帝穿着新装游街的情景,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增添教学氛围。教师还可以在学生表演过程中进行鼓励,缓解他们在课堂上的紧张情绪,让他们慢慢融入到初中课堂的教学氛围中来,以行之有效的教学衔接策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四、要注重学习方法的衔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在小学阶段的预习、听课、复习等方面进行调查,了解小学生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更好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让学生在跟读、齐读、分角色朗读中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中描写济南冬天的景物有哪些?2.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作手法?3.作者是怎样使情景交融的?通过提出这些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学习课文内容,培养他们在阅读中有意识思考的习惯。对于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他们对教师的教学思路不是太了解,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适应初中生活,因材施教地对其进行指导,实现他们在学习方法上的有效衔接。

五、要注重教学评价的衔接

评价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语言评价对学生有着判断、引导、鼓励的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用鼓励性的评价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探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月亮上的足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快速阅读中,归纳和总结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大胆发言。在小学阶段,教师大多是以颁发五角星、小红花等以示鼓励,初中教师可以借用这种形式,用表扬栏里的红旗给予学生肯定与鼓励。对回答不全面或不正确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给予相应的指导与帮助,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

总之,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要做好中小学教学的衔接工作,根据学生的习惯和学习兴趣,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指导,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教学评价的过渡与衔接,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叶素英.中学语文课堂预习及策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篇12:谈谈语文教学中的读论文

谈谈语文教学中的读论文

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手段,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将课文内容转化为自己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如何让“读”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呢?我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一般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一、试读,通文意

在阅读教学中,首先,我让学生试读课文,掌握不认识的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大意,理解文章的脉络,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我让学生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读,从而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接着,我让学生给课文分段,看看每段说的是什么意思。

如教学《林海》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试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和文章大意;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体会哪几个自然段可以归纳成一段,并初步理出段落大意,从而领略大兴安岭的秀丽山川,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二、细读,渗透理解

细读就是让学生边读边议,边读边思,在读中找问题,在读中找答案,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去回答问题。细读时,一定要选准读的内容,应该选择最能表现文章写作特色、最能表现事物特点、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最能表达文章中心的'句子、段落来读。

如教学《风》一课时,我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旧北京的春风怪在何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怪风?”学生通过细读,了解了旧北京的春风有两个特点:1.次数频繁;2.风狂暴,风带来黄沙,黄沙又和黑土相混。这样的怪风是由于砍树、山秃、地光,塞外的狂风吹进旧北京城所造成的。再如教学《凡卡》一课中凡卡挨打挨饿这段时,我用低沉的语调进行范读,让学生模仿着一句一句地读。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怎能不替凡卡难过万分呢?

三、精读,品赏精华

在阅读教学中,我还让学生进行精读,吟哦揣摩,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品评语言美感,欣赏文章精华。

进行精读可采用“引读、朗读”的方法。引读的精髓在于“以引代讲,寓讲于读,读中求悟”。引读的方法有:提示引读、提问引读、插叙引读、添词引读。我们应该根据文章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朗读的方法有:省词朗读、添词朗读、变式朗读、填词朗读等等。

如《林海》这篇课文中,优美的语句、丰富的词汇令读者对大兴安岭由衷地赞美。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是‘海边’的浪花吗?”朗读这句反问兼有比喻的句子时,我让学生把原句改为陈述句朗读,学生感悟到若用陈述的语调来读,作者陶醉于大兴安岭美景的喜悦情感就难以表达出来了。通过对比分析、比较变读、反复品评,学生领略到了原句喜悦的语感和艺术的美感,体会到了作者使用句式的精妙之处。在品评欣赏中,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谈谈中小学语文教学过度衔接(教学论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