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学论文 > 语文教学论文 > 以中学语文课程为例谈教师倾听能力的培养论文

以中学语文课程为例谈教师倾听能力的培养论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以中学语文课程为例谈教师倾听能力的培养论文,本文共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以中学语文课程为例谈教师倾听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1:以中学语文课程为例谈教师倾听能力的培养论文

以中学语文课程为例谈教师倾听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走进新课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即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倾听就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教师认真倾听学生,才能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实现师生的有效对话。倾听学生是一个教师必备的教学能力之一,尤其是现在的教师更要特别重视培养自己的倾听能力。

关键词:教师;学生;倾听;有效对话

走进新课程,中学语文教师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指导下的课程改革中,我们把试图带给学生的和学生体验到的一切都广义地视为课程。于是,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即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观念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彼此形成“学习共同体”,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倾听就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严格地说,教师在课堂内外的所有见闻都应成为倾听的对象。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倾听文本的声音

王尚文教授说:“书面语的阅读只有还文字以声音,才能在倾听中找回生命的气息,找到心灵的感觉。”[3]每一位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学会讲解,更要学会倾听。作家左拉曾经说:“在读者面前的不是一束印着黑字的白纸,而是一个人,一个读者可以听到他的头脑和心灵在字里行间跳跃着的人。”[5]阅读就是与这个活生生的人对话,实质上也就是倾听作者用笔说的话,倾听文中人物和作者的心声。语文教师,作为“对话中的首席”,担负着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家内心的重任,自己必须首先学会倾听文本的声音,倾听文本背后作家的声音。在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时才能做到底气充足游刃有余。

二、倾听学生的声音

从有效教学论的角度看,“有效教学意味着老师能够有效指导,包括有效讲授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也包括有效提问并倾听学生”[6]。要真正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师就必需在适当的时候做好学生的听众,学会倾听,进而善于倾听。

1.倾听学生的朗读和言语品质

(1)倾听学生的朗读。首先要听学生的发音是否标准,吐字是否清晰,音量是否适中。其次要听他读得是否流利,停顿是否准确,是否能根据感情表达的需要和作品内容的'重点来读出重音等等,这些很能反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和学生自身的语言素养。

(2)倾听学生的言语品质。教师在常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各种文体朗读的语调训练,要让学生明白,朗读时要以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为依据,所采用的语调和语气要和作品的感情基调相符合。

2.倾听学生对教师提问的回答

倾听学生对教师提问的回答,能够帮助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理解和思考程度,这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也是衡量一次教学活动是否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3.倾听学生的提问

在教学进程中,学生面临疑难困惑能够自己提出问题是值得珍视的好现象。学生提问是他们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开始,也是他们思维走向敏捷思想走向深刻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提问,从中筛选出有代表性的,充分利用,巧妙整合为独特的教学资源。对于学生提出的知识性问题,一般只需进行知识层面的释疑解惑;涉及教学内容理解的问题,就要相机灵活对待,或适当补充材料,或课内外合理迁移,或设置前后勾连的系列问题启发。然后以一个组织者、学习者的身份营造了民主的氛围,和学生展开平等的对话交流,由此开辟了一番教学新天地。

4.倾听学生的质疑

有时候,学生还会针锋相对地提出和教师或其他学生截然不同的个性化见解。这些见解有的可能有些幼稚缺少深度甚至片面偏激缺乏认知储备,有的却闪现着学生灵感和智慧的光辉。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质疑耐心地倾听,并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应对,以便灵活纳入自己原先的教学计划,从而调整、补充、拓展教学内容。 5.倾听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情感发展往往具有复杂性、隐蔽性等特点,这就要求老师能对学生情感的状态和动向做细致入微的把握,并及时加以协调和引导。

6.倾听学生的思想。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倾听习惯的老师不会满足于仅仅倾听学生的情感,他还要努力倾听那些声音背后某种思想和观念的萌芽,并对这些思想和观念做出恰当的评价和引导。尤其是一些消极的甚至是错误的思想或观念,更需要教师及时做出指导和纠正。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师生之间的沟通将会畅通无阻。

三、采用多种方式,掌握倾听技巧

1.个别交谈,心与心的交汇

个别谈心是倾听学生倾诉心里话、了解学生真实想法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教师在办公室里和学生面对面的促膝谈心,一把椅子就可缩短师生间的感情距离,从而营造一种平等轻松的氛围。此外,还可以在操场上、树阴下或花坛旁进行个别交谈。一个明智的教师应尽可能多的比较“随意”的创造和学生个别谈心的机会,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爱抚、一句赞美,都可能是对学生“倾吐”的鼓励,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畅所欲言,倾吐心声。

2.利用活动,听自然的表露

班队活动是一个很好的沟通平台。教师要投身到学生的活动中去倾听,因为在活动中学生处于身心开放状态,不经意间的言谈举止往往是内心真实想法的自然表露。善于倾听的教师就会及时捕捉,从而获得推心置腹的教育契机。

3.运用笔谈,听涓涓的溪流

批阅学生的随笔是一种很好的“倾听”方式。随笔是学生反映自己生活和情感思想的记录本。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喜欢通过随笔、书信等方式和教师进行笔谈。由于不是面对面说话,而是把语言付诸文字,学生往往经过了一番思考,记录的内容可能更有价值。另外还可以利用作业本的空白处与学生笔谈。教师运用笔谈,可以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感受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

总之,真正的有效对话总意味着教师善于倾听教学中的各种声音,开发并转化学生的观点,引发更复杂的回答,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倾听学生最终还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师生在相互倾听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事实上,对课堂学习而言,学生的学习是最根本的,如果教师能让学生明白倾听的好处,进而学会倾听并且善于倾听,这无疑是最大的收获。“在这种教育生活中,理解和呼应学生从生命深处发出的所有的声音,本身就是一种至高的善,它充盈着关怀和仁爱。教师在履行自己的道德责任,倾听学生自由言说的同时,也在引导和熏陶学生学会个体性的表达,学会去倾听他人,因而师生都因为彼此的相互倾听、相互接纳而进入一种和谐、优美的人文环境,在倾听中理解,在理解中升华。这样的教育生活体现出来的是生命过程能动的、鲜活的特性,充满着向善的驱力。”[10]

参考文献:

[1]李政涛.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J].教育理论与实践,,21(7):1-4.

[2]王建军.对阅读教学对话的再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33):13.

[3]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4.

[4]王尚文.“对话型”语文教学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12):29-32.

[5]段宝林.西方古典作家谈文艺创作[M].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592.

[6]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39.

[7]黄华伟.我们应怎样倾听学生[J].语文学习,2006,(11):19-20.

[8]魏汉明.倾听——一种容易被忽视的教学能力[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5,(Z6):9-10.

[9]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4-15.

[10]罗秋明.“言说”与“倾听”的教育价值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9-10.

篇2:浅析以美国师范教育为例谈陕西省体育教师职前培养改论文

浅析以美国师范教育为例谈陕西省体育教师职前培养改论文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师职前培养改革

论文摘要:目前,传统的体育师范教育的教师职前培养与教学改革存在一定的差异。文章通过对美国师范教育的比较,结合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提出了陕西体育教师职前培养专业化改革的初步设想。

陕西省师范教育的发展正处于变革时期,传统的教师教育体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如何正视当前的体育教育问题,突破传统体育师范教育的模式,本文就体育教师职前培养专业化与国外的先进之处作一比较研究,就陕西省师范体育院校自身如何科学发展学校体育事业提出了初步的改革设想。

一、陕西省体育教师受教育的现状

目前,陕西省体育教师的培养渠道有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体育类院校的体育教育培养和成人高校的再培训,教学形式有脱产、自学考试和函授等。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教学内容滞后。以“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新世纪学校体育改革,标志着学校体育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预示着体育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必须彻底更新。而现行的体育教育专业本(专)科、函授教育及成人自学考试,依然沿袭着传统的教学内容。教育目标离目前的基础教育改革和学生面临的实际工作需要相距甚远。

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涵盖了“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两部分内容。传统培养模式中,过多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违背了“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的原则。马卫平等人的研究表明,“在我国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成人教育)教学活动中,传统的‘讲授法’的使用频率为98.79%,‘演示法’的使用频率为87.87%。而充分注重学生的合作与探究,具有启发与引导学生发现知识、技能特征的‘合作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的使用频率仅占12.13%和17.28%。代表现代教育技术潮流的‘多媒体教学法’的使用频率仅占15.07%。”

3.课程体系设置落后。随着现代社会对专业人才“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要求的提高,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传统课程设置滞后性显而易见。课程设置过于强调专业学习,专业必修课程偏多,选修课程中,限选课程多,任选课程偏少。跨专业、跨学科的选修课程更是少之又少,阻碍了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

二、美国教师职前教育状况与我国教育发展趋势

1.美国的高等师范教育概况及演变。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的师范教育开始朝综合大学或其他普通高等学校的教育学院或教育系培养教师的方向发展,体制由定向师范教育逐步转变为非定向师范教育。目前,美国有三百多所高等院校实行4+1学制或双学位模式。这种师范教育体制的改革,体现了培养目标的'灵活多样,课程设置的广泛机动。近来,美国的教育变革中进一步解放了思想,使教师的培养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基础,强调了教师的职前教育和再进修的连贯性,使教师能够不断地、持续性、阶段性地成长;界定了教师是一个特定的职业,体现了教师专业化特点,提出教师教育专业化新理念;使教师由原来的传道先生向研究型、专家型角色转换。这是“教师教育”与“师范教育”理念意义上的根本区别。

2.陕西省教育的新趋势、新特点。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师范类高校教育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内容上正在实现以学历教育为主,向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岗位教育、职业资格培训、新知识培训等全方位发展的转变;向“双师型”人才发展。

三、对陕西省新时代体育教师专业化改革的设想

1.体育教师职前培养方向、目标的调整。依据终身教育的原则,把职前培养贯穿于教师的整个教育生涯。在这一过程中,体育院系的师范职前教育就有了新的定位。其培养目标由培养现成的体育老师转变为培养有自主发展能力的体育传导者;体育院系的师范职前教育不再局限于使体育师范生成为体育文化与文明的传播者,而是要培养向受育者传授体育文化的引导者。体育院系师范职前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适应学生素质教育需要的、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能够有效指导学生终身体育学习的新型体育教师。

2.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教师教育一体化是指把教师教育的过程划分为职前培养、职初培训和职后继续教育三个阶段。我国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是针对我国现有师范教育中职前职后隔离、教育内容重叠交叉、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而提出的。依据终身教育思想、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试图对教师教育进行全程规划,以构建一个相互联系、全面沟通、连续统一的教师教育体系;突破教师职前培养与教师在职培训割裂的瓶颈,建立起职前与在职教育相互贯通的教师教育体系,统一规划和设计教师教育内容,确定不同阶段培养目标、教育内容、课程结构设置以及培养途径与教学方法等。 3.重视教学过程,科学优化课程体系设置。美国教师十分注意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健全的人格和独立思维能力,注重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间的个人差异,鼓励和引导学生按照自身特点全面发展。他们既重视基础理论的教学,又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调研、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研究、撰写论文等,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得到综合训练和提高。最后,学生要在课堂上介绍自己的研究情况,互相交流,并训练表达能力。我国的学生普遍缺少这种训练。应提倡和鼓励广大教师根据不同教学需要,采用不同教学形式,使用不同教学媒体和教具,运用适当的教育技术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特别应加强学生实践环节的教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科研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体育院系培养的体育教师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所以要力求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使学生既具有从事体育教学的知识,又具有从事体育教学的能力,并通过实践将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素质。要保证这些规格的完成,体育院系应当抓住体育科学的综合学科特征,强调在体育基础学科中文化知识向体育学科的渗透,使学科教育与人文教育进一步整合,建立多样化的体育教育学科群,力求从课程内容、课程形式、选课自主度三个维度建设新的课程体育。

4.重建教师职前培养制度,严格职后培养。对新教师进行入职教育,建立教师职前培训制度,对于未来教师的专业成长,尽快适应教学实践,稳定教师队伍非常重要。陕西省的职前培养目前由大学承担,这种传统模式可能一时难以有大的改变。但变革继续教育为教师教育专业发展教育的模式,并不仅仅是术语的转变,其中隐含着教育观的重大变革。针对陕西继续教育难以落实的实际,借鉴美国的专业发展教育,应该提倡教师自身形成终身教育与发展意识,学校领导应成为教师个体发展的促进者,而教育机构应成为合作性学习的场所,这是高等师范教育和教师教育发展的希望所在。

5.设置中国特色的体育教师职前培养体系。顺应国际教师教育的发展规律,结合陕西省教师教育的现状,体育院系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进行不同形式的以定向培养为主体与非定向培养拓展相结合的多样化培养模式试验。定向培养就是从学生入学就按高等体育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进行培养,在学制规定的培养期中,修习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教育类课程,毕业合格即取得从事体育教育工作的初级资格。有条件的体育院系可以积极探索如五年一贯制教育双学士、六年一贯制教育学硕士等其他模式。非定向培养就是在平时不确定具体培养目标,按体育专业大类招生,在培养前期,先修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属于非定向培养,后期如愿从事体育教师职业的主要修习教育类课程,接受体育教师定向培养。愿意从事非体育教师职业的主要选修专业课程,也接受其专业定向培养。依据培养层次,有“3+1”四年分段培养教育学士、“4+1”或“3+2”五年分段培养教育双学士、“4+2”六年分段培养教育学硕士等模式供体育院系选择。

[参考文献]

[1]刘延申.美国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简述[J].教育研究,2001(11).

[2]李卫菊.天津体育学院成人教育的发展思路[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1).

[3]王成云.择其善者而从之——从美国教师教育看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走向[J].现代教育科学,(5).

[4]赵中建.美国80年代以来教师教育发展政策述评[J].全球教育展望,2001(9).

[5]吴忠义.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成人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3).

篇3: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论文

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论文

论文关键词:能力导向 教师教学 评价

论文摘要:促进学生能力成长是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也是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理念要从重知识教学向重能力培养转变,评价指标要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评价机制要从奖惩性评价向发展性评价转变,重视“从学看教”以及教师自我评价和专业发展。

近年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国高校积极倡导诸如合作式教学、探究式教学、项目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各具特色的课程教学改革,但成效往往不甚明显。从表面上看,是大多数教师依然习惯于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从更为深层的原因来看,是现有的教师课程教学评价并没有大的改变。

作为浙江万里学院和英国诺丁汉大学合作创办的宁波诺丁汉大学,沿承了英国诺丁汉大学的教学传统,实施全英模式教育,通过采用项目任务、研讨、课程论文、讲演、观点陈述等教学方式和手段强化学生创新思维和学术能力培养,实行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完全一致的教学评估体系。本文以宁波诺丁汉大学为重点考察对象,浅析中英高校的教师教学评价机制,探索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师课程教学评价,为推进我国高校课程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1基于能力培养目标的教师教学评价理念

教学评价服务于教学目标。教学评价过程本质上是一个价值判断过程,直接反映了评价者的教育质量观和教育目标追求理念。英国高等教育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早在英国皇家文科协会就发起了“为了能力的高等教育”运动,提出高校教育学生重要的是‘他能做什么”而不是“他知道什么”。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能力培养目标成为教师教学评价的主要标尺和重要依据。因此,好教师的标准不仅仅是知识传授得好,课讲得好,更重要的是善于训练学生获取知识、评判知识、发展与创造知识的方法与能力。英国高校重视课程考试在教师评价中的作用,课程考试以测试学生能力为主,掌握的知识量并不作为评判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也不是评判教师教学效果的重点。在学生试卷题目的设计上,强调开放性,倡导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和可能,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分析、比较和融会贯通能力。

近年来我国高校围绕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采取了一些富有成效的改革举措,但是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我国高校总体上依然习惯于知识传授,习惯于以学生掌握知识量的多少来评判教学质量的高低。好教师的标准,就是能够把所承担课程的教学内容讲透彻,解决好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没有什么疑问,就认为教师的教学水平高、教学质量高。而事实上,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学习过程更多的是对教师所传授知识的认知、记忆和复述,往往缺乏对知识本身所进行的思考、批判和探索过程,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相应的提高。在这种知识化评价观念下,大多数课程以知识点的考核为主要目标,笔试形式较多,多样化评价形式较少;一次性考试较多,过程性评价较少;客观性试题较多,主观性试题较少。这样的考试既考不出学生的知识内化程度,也无法知晓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

21世纪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知识本位的人才观向能力本位的人才观转变。为此,首先,要建立起基于能力成长的学生课程学习评价,通过建立起过程性、多元化、能力型的课程学习评价反过来“迫使”教师树立起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质量观。其次,要设计出基于学生能力成长为导向的教师教学绩效评价体系,“强迫”教师转变育人观念,积极适应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教学评价指标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不仅反映了评价者的教学质量观,更直接反映了评价者对影响教学质量因素和表现形式的基本判断。宁波诺丁汉大学在学生评教问题的设计上,基本上都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提出,从学生“学”的效果来反映教师“教”的效果。比如,在语言和语气上,基本上是使用“我”这个词,绝少使用具有中性意义的“学生”这个词;在指标内涵上,突出师生互动,重点考查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是否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使用了大量的“善于沟通”、“平易近人”、“协助学习”、“保持”、“激发”、“兴趣”、“尊重”、“鼓励”、“促进思考”、“帮助”等词,这样的指标约占6s%;而直接针对教师素质、教学技能、教学态度和教学内容的评价指标较少,约占35%。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宁波诺丁汉大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教育理念,重视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性。

在我国,由于受知识化教学评价观念的影响,教师教学评价指标注重从知识授受视角设计,一般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方面。在教学态度上,突出教学工作纪律和教学责任心;教学内容上,突出教师知识传授的“正确无误”、“重点突出”、“层次分明”、“信息量大”、“进度适中”;教学能力上,突出教师教学技能,是否能“深人浅出”、“富于启发性”、“熟练生动”、“条理清晰”等;教学效果上,突出教师“教学有吸引力”、“学生学习主动”、“学生思维集中”、“课堂秩序好”、“学生对教师讲课的重点内容印象深刻”等。显然,这些指标的内涵突出了教师教的怎么样,忽视学生学的怎么样;突出了对知识授受的评价,忽视对学生发展的综合考察;突出了师生间的从属关系,忽视了师生间的人际互动。

一般来说,影响教师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生源特点、教学条件以及教师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等。但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对象主要是学生,“教是为了学”,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应主要看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要透过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发展情况来看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我国高校在设计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感受、成长和进步。同时,要突出“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的评价理念,着力引导教师积极开展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教学,营造互动、宽容、开放、合作的学习氛围,鼓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与合作,以此促进学生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创新。

3突出课程考试在教师教学评价中的关键作用

评价教师教学的指标有诸多方面,如思想品德、教学技能、各项教学工作、教学业绩等等,但是课程教学评价是核心。应该说,一个教师的思想品德、教学技能、各项教学工作态度是聘任时考察和评价的重点。开展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教学过程性评价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主要环节和重要措施,但是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具体的课程教学目标来实现,教师教学质量最直接的反映是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

英国高校重视对教师教学过程的监控和评价,也开展同行听课,但是同行听课一般不作结论性的评价,而只是进行一些交流和探讨;学校和学生联合会也定期(一个学期2-3次)开展教学工作会议,讨论教师教学情况;学生也定期对教师的课程教学情况进行评价等等。但是,英国高校坚持“从学看教”的评价理念,特别强调通过对试卷质量和学生考试结果的分析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试卷和评卷一般都要经过“外部评审员”的随机抽检和评审,范围从参与考试命题、批改考卷到成绩分级等广泛的内容,以保证学校执行标准的一致性,防止教师降低学术水准,避免偏离课程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当然,以能力培养目标为评价依据,重视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考试成绩与我国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将教师教学质量高低与“升学率”挂钩有着本质的区别。

我国高校也大都实施了试卷质量评审以及评卷情况检查制度,但是教研组长、系主任和教学院长大多只是履行程序、走过场而已,很难对试卷内容的难度、广度以及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大纲的契合度进行严格审查。目前,我国高校一般都设有“教学督导”,但是“教学督导”主要以“听课”、“教学事故调查”等为主,极少涉及课程试卷的审查,督导评教一般也是在课程考试之前进行。为此,可以借鉴英国高校的做法,围绕教学目标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赋予“教学督导”评审考试命题、批改考卷的权力,未尝不是在尊重教师教学自主权的同时,又保证教学质量统一性要求的有效举措。

4充分尊重教师在教学评价中的自主权

英国比较重视教师在教学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在评价过程中,学校给予教师充分的自主权,让教师主动参与评价过程。例如,对于评价者的选择,一个重要的原则是,评价者必须是评价对象能够接受的人选;评价实施过程需要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共同商定;教师要进行自我评价等等。

在评价的主体选择上,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一般包括学生、同行、督导和领导评价,一些高校还建立了学生信息员队伍,但基本忽视教师的自我评价,或者是教师的自我评价结果(如课程教学总结等)在整个评价中参考价值甚微或不起作用,使得教师在教学质量评价上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一般来说,评价是一个主观判断过程,由于不同的评价主体受自身的经验、感情、利益等因素制约,对同一评价对象往往会做出不一样的判断。开展教师自我评价,对教师教学权给予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不仅体现了评价的开放性、透明性和教师的广泛参与性,使评价尽量做到全面、客观、公正,而且有利于从内部动机来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自我评价实质上是教师进行自我成长的专业反思过程。通过对照比较指标体系,教师能够明确自己哪些方面达到了要求,哪些方面还有差距,并及时进行自我调整,不断改进教学方式,逐步提高教学技能。这样,评价不再是评等级和优劣,而成为了激发教师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

5注重教师教学评价个性化原则英国高校重视个性化教师教学评价,宁波诺丁汉大学教师教学评价内容、方式具有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特点,充分考虑学科专业的课程教学特色和班型大小的差异。学生评教问卷中明确分出了“学校设置的固定问题”、“学院设置的问题”和“开放性的问题”等不同层次的评价内容。

由于我国传统文化中比较重视“统一性”和“集中性”,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上也倾向于集中式管理和统一化的要求,反映在高校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上,“一方面,特别强调从不同类型课程中抽出能反映对一般课程共性要求的特征作为评价指标,另一方面,把教学评价的重点放在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态度及教学责任心上比较多。这种评价体系的优点是要求简单明了,规范性强,便于操作,但是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不仅模糊了对不同性质、类型和学科课程的不同要求,制约了教学个性和不同教学风格的形成和发展,而且也影响了评价的准确性和实际效果,忽视了青年教师的教学成长过程,使教学评价缺失了应有的多样性和诊断性。因此,在对教师教学评价过程中,要明确教学活动因学科专业的不同而表现出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要充分考虑到教师教学成长的规律性,实施分类、分层评教,避免机械地不加区分地按照一把尺度衡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贡献。

6注重发展性教师教学评价

在教师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方面,英国倡导发展性评价,教学评价不再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要依据,而是通过对学习过程(如学生的学习状态、参与状态、学习热情、学习方法的掌握等)的测量和评价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注重评价的诊断作用,把评价作为改进教师教学的一种手段和措施。宁波诺丁汉大学主要是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来进行,更多的是一种“合格”、“达标”评价,而不是为了“排队”。其年薪在聘任之时就在评聘合同上签定。教学评价只是作为学校、教师促进和改善教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并被纳入到提高教学和教师发展的计划中。另外,学生评教问卷,一般是在课程学期结束时由任课教师当场发给学生,学生匿名填写完毕后由班长收齐、装入信封密封后由学校直接邮寄到英国诺丁汉大学;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材料被视为保密文件,分析统计结果只有教师和系主任知情,由系主任和教师进行直接和面对面地沟通。这样,既保护了教师参与教学评价的积极性,又保证了教师能够自觉、主动地提高教学能力。

我国高校过分追求教学评价结果的数值统计和排序,评价结果过多地与教师的聘任、职称、薪酬等奖惩挂钩。虽然这种通过外部的压力能够刺激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但是也往往使人倍感压抑,不利于发挥教师教学的创造性,也难免出现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名利而讨好学生,放纵学生,忽视教学目标,降低教学要求,使评价不但没有促进教师的个人发展,反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和发展”。评价主要是为了帮助教师了解自身的潜力和职责,认清自己的教学目标和职责,通过评价不断修正教学行为,使之适合学生发展和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只有内在的发展需求,自我实现需要,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很多高校为缓解规模扩张速度较快所导致的教学资源相对紧张问题,聘任了大量新教师,但是由于缺乏一些必要的试讲、培训环节而直接走上教师岗位,一些教师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而通过奖惩性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来摈弃一些不称职的教师,是特殊情况下的不得已之举。毕竟,大部分教师经过培训还是能够适应教学和逐步提高的,关键的是高校不仅要严格把好教师人校和人岗关,更要充分尊重教师教学工作的规律性以及教师教学发展的阶段性,充分考虑教学活动因学科专业课程性质、教学形式的不同而表现出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因此,随着办学规模的稳定和教学资源的充实,应逐步加大教师发展性评价的比重,通过评价逐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技能。

篇4:山东省第三期高中教师远程培训语文课程专贴:以《登建康赏心亭》为例,谈如何

山东省第三期高中教师远程培训语文课程专贴:以《登建康赏心亭》为例,谈如何进行语文阅读教学a href=bbs.ruiwen.com(本站论坛专稿)/a

原帖地址:bbs.ruiwen.com/thread-37566-1-1.html

石轩主人

以《登建康赏心亭》为例,谈语文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阅读教学,讲几点认识

1、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需要(学情)确定教学内容。

依据教材的文体特点设计教学内容。今天专家说得好,各种文体有不同的教学侧重。论述类,侧重把握观点和材料的关系。实用类(比如新闻),侧重把握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文学类,侧重引导学生感受体验,知人论世。现在都实行学案导学,可以通过批改学生的学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知道学生已经掌握什么,哪些地方存在疑惑。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以学定教。

2、教师要独立思考,独立阅读,找到感觉,发自肺腑

教师备课,先不看教参,自己先阅读一遍,有自己的第一阅读感受。找出阅读中的疑惑,然后参考相关材料,解决疑惑。教师也要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教师在思考中生成的问题,可能也是学生在思考中存在的问题。有时,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3、带着感情去阅读,带着感情去引导学生阅读。

一篇课文,首先能打动老师,才能打动学生。作为语文老师,首先要从情感上去亲近课文,把自己的情感甚至生命体验投入到课文中去。对于诗歌的阅读教学,尤其要注重情感的感染作用。记得在讲辛弃疾的《登建康赏心亭》时,我先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词的感觉,做到无为而始,尊重学生的最初体验。然后,针对学生初读后产生的疑惑,引导学生质疑,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典故说明了什么?第三步,抓住关键,提出问题“无人会,登临意”的“意”到底是什么意?“英雄泪”为何而流?第四步,根据学生的回答,顺水推舟,引出作者相关材料,做到知人论世,引导学生得出自己的理解。第五步,拓展类比,联系苏轼、杜甫、白居易的作品,体会古代知识分子济世报国、修齐治平的情怀。第六步,让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诵过程中,再次品味体会语言。

情感是贯穿诗歌的线索,同样,情感也可以是贯穿教学过程的线索。语文课堂从某种角度讲就是师生共同宣泄情感的过程。在整个课堂上中,作为我是饱含深情的在读、在讲,学生也受到了我的感染,当读到“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时,学生们也不仅唏嘘不已。我想,这一刻,那个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落魄英雄,那个夕阳下的孤独身影是真正走进了学生心里。

4、品味语言,是阅读的源

阅读要有血有肉,不能只看见骨头,分析结构和行文思路是必须的,但是文章的灵魂却存在于文章的语言中。只有品味语言,才是真正的深入了文本。我们经常这样问学生,考学生:这首诗中点缀了什么,勾勒了什么,烘托了什么,运用了什么,表现了什么。学生在枯燥的标准答案和死板的答题格式面前,逐步的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在他们眼里,诗文都是机械化的克隆,都是几个答题范式的简单重复。在他们看来,诗文鉴赏就是把诗文内容对应到答题的范式和模板中,不用经过语言分析。时间长了,学生丧失了对于语言的`敏感,进而也就无法通过语言把握作者细腻和复杂的情感。阅读鉴赏能力也就每况愈下。还以《登建康赏心亭》为例,应引导学生体会词中重点字词“献愁供恨、看了、拍遍、登临意、休说、怕应羞见”所包含的深意。

5、横向联系,类比阅读

相同题材的诗文,可以相互参照着来阅读,都是写长江,辛弃疾笔下的长江与苏轼笔下的长江有何异同?同样是失去亲人,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与李商隐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有何不同?同样是登高而望,杜甫与辛弃疾又有着怎样迥异的心情?

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杜甫《等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作为知识分子,作为儒家教育下的封建士大夫,作为曾经热血沸腾、豪情满怀的有志青年,他们曾经的梦想,已离他们渐渐远去,面对人生的挫折与苦难,已经步入暮年的他们发出了千载之下依然在耳边回响的生命之歌。或悲或喜,或达观或消极。这些诗篇,有何情感上的相通?人类情感中最细腻和柔软的部分,等着师生一起去共同开掘。

通过对不同诗文的比较联系,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使学生掌握诗文鉴赏的规律,在考试中不是通过套框框,而是通过语感和经验做出正确解答。

6、正确使用背景相关知识,拓展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阅读教学要达成深刻理解、品评鉴赏的教学目标,适当补充相关知识是必要的。背景材料或相关知识对于学生理解课文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反客为主,偏离教学中心。所以,相关知识也要有挑选的原则:对理解课文、理解教学目标确实需要的,为大部分学生知识储备中所缺乏的。还是以《登建康赏心亭》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我向学生介绍了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南渡后的遭遇。这些相关知识,大多数同学是不了解的,但是对于帮助学生明白作者思想感情产生的基础,看清他的内心世界,理解他的痛苦和愤慨是很关键的。但是这些相关知识不是作为背景材料在一开始就用的,而是在学生的思考遇到瓶颈时才提出。如果按照作者生平--写作背景--诗歌鉴赏的老路,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鉴赏诗歌时不由自主的往背景知识上靠。这样,就影响了品味本文的语言,就不是从文字、语言角度入手了。现在提倡淡化背景,让学生直接进入阅读,老师在阅读过程中用背景来激活学生的思考,就是这个意思。

篇5:浅谈农村中学英语课堂环境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以晓景乡初级中学为例 (仁爱版英语)

在我国有几千万中学生在学习外语,特别是英语,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居世界第一。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主要问题有:只关注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只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机械单调、沉闷、刻板和程式化,缺乏生机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实现;中学生还有着爱说爱闹的孩子气,他们无所顾忌、敢想敢说、好动,求新求异的愿望强烈。因此,我们必须因势利导,不要为了盲目追求课堂纪律打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中,可以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自然就敢用英语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学习英语和施展能力的兴趣。新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涉及到学生熟悉的生活,因此我们应适当地把教室变成他们的活动场所,让他们自由地施展个性,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学习内驱力自然逐步增强。为此,本文通过在晓景中学中的教育实践和与同事的沟通中汇集了一些有意义的课堂设想并做了总结,认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老师的课堂设计和问题事件的引导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还要特别注意利用上课的前十来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Warming up)。比如唱一些英语歌曲,开展如“Let me guess.”或“Follow me.” 等有趣的复习知识型的游戏,活跃课前气氛,增强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此,笔者认为农村中学英语课堂坏境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使用适合农村中学生英语学习的教材

现行的中学英语教材在广大农村中学使用有一定的困难,国家教育部门就应该充分考虑农村中学的客观实际,编一套适合农村中学生使用的教材。新编教材必须适当降低现有教材单位课时的难度,便于农村学生理解和接受,使他们易消化,能学有所得,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不断获得英语学习成功的体验,以维持其持久的英语学习动机;教材内容应尽可能地接近农村中学生的生活实际,以便他们把生活经验和英语学习有机结合,提高学习兴趣。当前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正在健康地成长,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不容忽视。

1.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宏观角度看,农村中学生深深地感触到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快步伐,欣喜于辉煌的经济成就。调查结果显示,98%的学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其中有82%的 学生对“竞争”这一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了解较深。从微观角度看,市场经济在农村的逐步深入,使农业的生产结构、生产方式不断变化,农村中学生对于这些变化极为兴奋,因为他们意识到了蕴藏其中的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使他们不愿生活在农村,早结束学业而外出打工的幼稚想法。

2、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上大学的机会,以至于部分学生对考大学信心十足。但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很大。调查结果表明,26%的学生认为家庭难以负担未来读大学的高额费用而放弃考大学的愿望;52%的学生认为大学不包分配而感到前途渺茫,从而在学习上漫无目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改革的影响,使部分德、才兼备的学生感到迷茫和失望,并逐渐淡化了对学习的兴趣,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

3、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影响

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其对于学生的积极作用,是使他们认识到了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从而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其对于学生的消极作用,是使部分学生过多地追求学习的功利性,而忽视了学术性较强的文化课程的基础性意义。

4、家庭教育的影响

当前,农村中学生中有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处于一种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备受家人的宠爱,他们一般表现为意志不坚强,缺乏进取精神,耽于生活享受。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接触众多的学生家长后,发现很多家长对学生的要求很高,且大多数侧重于学业成绩方面,而对学生提出考高中、特别是考大学要求的家长越来越多,从而在学习上对学生形成了一种内家庭、户外、学校紧张的矛盾局面。

5、学校教育的影响

在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农村中学越来越重视特长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可是,由于资金和人才的制约,对于学生学习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需求无法满足,从而导致学生需求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冲突。

6、教师的影响

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我们认为,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但当前的问题是,由于教师行为和素质不断提高,所以使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教师对教材的设计要不断转变思想观念,树立为学生发展的服务意识,那么教师如何选择教材的设计呢? 首先教师转变教材是课堂教学的法宝,教师要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分析教材、研究教材、对教材中不适应学生实际情况和语言学习客观规律的内容进行取舍和调整。其次教师要能俯下身去做学生的朋友,从而逐渐地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强化智力潜能、发现学生间存在的差异。不断的调整教材的内容,从而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真实需要。最后教师要做生活的细心人、有心人,要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捕捉学生中的亮点,把生活中学生最熟悉、最喜爱、最美的资源巧妙的融入英语教材中,使学生能过接触到最真实、适用、感兴趣的语言材料,为学生学好英语做好铺垫。

二、 摆正学生在课堂设计中的位置

1、正视学生的学习地位。过去的教学常常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把学生单纯地视为教育对象,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识的容器,忽视教学特点,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把中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体发展的机制,认识到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其主体的发展机制,使之成长、成熟。“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广大教师所热衷的教学方法。母语学习研究及外语学习研究均证实:外语教学中的重点不再应该是 “我们该教些什么”,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这些条件” 。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么”,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

恰如布鲁纳所说的:“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我们应多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被动地跟着老师走.例如,在教授“Ask the way”一内容时,就避开了传统的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讲解式,而采用多媒体呈现迷路、问路的几个现场情景,然后提出问题:假设是你,将如何进行问路、指路?学生分小组讨论(Group-work),接着每组向全班汇报,汇集各组方式后,再与教材中学生们的方法作比较。在学会技能之后,还让学生联系本校、本县的具体地理情况,自编自演问路的情景。在教学中,学生非常积极,有的“Ask the classroom”,有的“Ask the bookshop”,还有的“Ask the W.C.”,气氛特别活跃。这样一来,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跳出了被动灌输的困境,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时,我们不妨进行一番 “换位思考”。把学生置于主人地位,使学生很自然地用英语思考、很积极地进行英语语言输出,相对传统的灌输式、封闭式教学方法而言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想而知。

2、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没有兴奋怎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能唤醒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能鼓舞人。教师必须时时处处用真心去爱护学生,用热心去帮助学生,用信心去支持学生,用真诚去感化学生,用真情去打动学生,师生之间应建立一种相互尊重、信任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关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师生共同探讨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回答无论正确与否,老师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的心灵才能得到舒展,聪明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思维活动才能最大限度的开发,才能获得更多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再次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是学习者自己通过学习才能学会的,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学者必须把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纳入自己课程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必须注意把学生在语文、数学、体育等学科中已形成的学习技能迁移到英语学习中来,要尽一切努力消除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陌生感,化机械性的被动学习为创造性的主动学习,使认知学习、迁移学习和行为习惯学习拧成一根英语学习能力的三股绳。

3、着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包括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观察力、注意力等。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改变老套上课思路,重新设计课堂。在英语课上要让学生敢于活动、乐于活动,不怕出错误。备课可以吸收学生参加,上课也可由学生主持。活动应在学生愿意的情况下进行,难度应在学生主动要求的条件下提高。在课堂上,可以进行讲和练,也可以进行竞赛和游戏。要千方百计地把各课内容与学生实际关心的问题结合起来,使学生产生直接兴趣。 同时教师要具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具有应变性、主导性,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精讲、精练,“减负”让时,为学生“自动学习”提供重要保证。

4、 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得依赖于和谐、友爱、宽松的课堂气氛。这样他们才能处于无拘无束、心情舒畅、心情振奋的心理状态之中,他们的思维活动也才能得到真正地、深刻地创造性地展开。老师的语言往往也影响学生上课的兴趣。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应用鼓励性、期望性的语言;学生回答正确时,应用肯定性、赞扬性的语言;学生回答错误时,应用谅解性、引导性的语言,以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老师得注意在每堂课要对不同的人设计不同的表扬,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往往老师动作的暗示,外部表情的流露,眼神的交流,也需在课程设计中加以考虑,如:赞许的点头,会心的微笑,赞美的手势等都可能表达老师对学生的爱心,使学生有被认同感、被重视感和被关怀感;同时还应注重眼神对情感和意向的传递作用。

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何谓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答案不是惟一的。[3]首 先对师生关系一种比较通俗的理解就是: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关系,教学中师生发生的关系是以教学内容为媒介的教与学的关系;此外,还有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师生关系进行阐释如,陈复博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情绪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一种情绪影响交流关系”。何素萍也认为“教 师与学生 在教育过 程中所形成的建立在个人情感基础上的相互联系就是师生间的人际关系,它体现着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或心 理关 系”; 从社会学的角度吕涛将师生关系理解为“一种社会性的交互活动”,因为“教学是种社会现象,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也是由人们之间的互动构成的,参与教与学的人必然有一种社会性的交互作用”;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师生关系,有学者将师生关系界定为“学生人生初期的人际交流的一部分,也就是从属于学生的生活世界的 一种“生活关系”;还有学者从文化生态学角度来解释师生关系,认为师生之间关系是公共领域中平等、理解、双向的人际关系(肖川)。 对于师生关系的理解。我想应该从师生关系产生的根源和目的上来理解,师生关系产生是为了使学生快速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方面水平的提升和发展而开展的教学活动中产生的一种社会关系。这样才能凸现其区别于其他社会关系的本质特征。在这种关系中,教师主要表现为教的主体,而学生主要表现为学 的主体的特征。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矛盾统一体。

师生关系是以基本的人性观为前提的。如果教育者认为,人的天性是懒惰的,不思进取的,需要严格教诲才能启迪良知,那么权威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最为有效的。传统的师道尊严,便是权威型的师生关系的体现。现代教育观则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而权威型的师生关系无疑会扼杀儿童的创造力与禀赋。因此,我们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四、设计新颖的教学内容

内容设计的简单明了,生动有趣,学生便乐于接受,才会产生真正的兴趣。如果内容设计的枯燥乏味,深奥难懂,学生自然就会失去兴趣。老师得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花很大的工夫,才能适应和满足学生的要求,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如在听力课上,学生们在听的时候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于是产生了畏难的情绪;有的老师仅仅使用教材中的听力,使得听说课显得枯燥乏味,令同学们失去了兴趣。针对以上现象,首先应该激发他们想听愿听的兴趣,可以通过给他们讲我们生活中听不懂而导致误解或者是一些笑话;也可以收集一些外国名人的演讲,先是让他们听一句就给他们翻译一句,让他们感受那种精彩;也可以常常为他们放一些英语歌曲,让他们激发想学会的情感,成为炫耀自己的资本;还可以为他们放一些外文经典名片,老师偶尔解说一些内容,让他们明白听力的重要,还可以采取很多种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渴望听懂的欲望。其次帮助他们排除听力中遇到的困难,应该先排除心理上的困难,中学生听英语的潜在困难属于心理障碍,总感到被动,无把握,因此过分紧张。这样,本来课以听懂的也听不懂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告诉学生越想听懂越可能听不懂的道理,过分注意每个音,每个词,每个句,每个细节,不但听不懂外语,也听不懂母语,听的注意要集中在内容上而不是语言上,大意上而不是细节上,正在听的而不是已听过的。针对学生听力内容的困难,作为初学者,老师应该先向学生介绍其中的一些背景,让他有心理准备地去听,这样,在听时就不会思想转不过弯子。当学生在听力中遇到连读,弱读,失去爆破,重音移动等而使在语流中的词句发生变化的现象时,可以让他们通过分析性听力练习来解决,或者先选择一些较简单和熟悉的材料让他们来逐渐适应。 教学系统设计强调把选择和开发材料作为设计工作的重要部分,因此可以寻找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材料辅佐教材,如李阳的疯狂英语,中央电视台的阶梯英语,走遍美国,或者原版的英语动画片等等带有视听结合的材料。先让他们跟着模仿,既而运用同样的话题与同学一起说,这样既完成了教材,用拓展了教材,学生也就喜欢上听力课了。

如遇阅读课,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常常由于对阅读目的的确定过分一般化,因而使得阅读方法显得呆板、单调。常见的阅读方法是不论读什么材料,都一律以慢读、细读为主,引导学生注意语言形式的分析理解,而忽略对意义内容的综合把握。由于阅读目的含混、阅读方法单一,因而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不高,阅读教学的效果也不够理想。这种情况迫切需要教学者来不断改善。

上课之前,老师应该先对学生设置一些悬念,让他们急于想知道答案,但只能在书中寻找。比如,我在“On the farm”这个单元,先告诉学生,All the people say the country in China is very poor and that in America is very rich., is it true? What are the same and different between them? 于是学生不会凭着主观猜测来回答,而要去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这样可以安排学生先略读课文,掌握大意,提出关键词,对老师的问题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进而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精读并进行相互问答,加深对课文具体内容的理解。当他们在理解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点,就由他们提出,老师向全体同学讲解。后由同学们组成小组,自己找短语和句子进而拓展、创造和深化。如遇困难老师可以个别帮助。对课文的拓展可以要求学生利用关键词进行复述或将课文改写成剧本进行表演等等。课后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相关此内容的文章,对某些内容进行全面的了解。也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在多媒体上为学生设置一些场景或阅读资料,让他们参与谈论或快速阅读,回答一些即兴问题,这样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也激发学习英语的热情。如此整个课堂由学生参与,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英语思维的能力,也发展了他们的交际能力,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也使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发挥。

迎着21世纪的曙光,我们进入了数字化信息时代。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由开始时的在优质课、示范课上的“表演”,正式向课堂教学迈进,尤其是向英语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英语课堂上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的创设,学生主体性的更大发挥,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口脑并用中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终极目标---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在现代英语课堂上得以体现,文化背景知识得到更深层次的渗透。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任务型教学法,更能增强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教师要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材内容,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英语课的趣味性。

有人说,学生是整个建筑,学习内容是建筑实体,课堂设计是建筑风格,而教师就是建筑设计师。英语教师在备课和上课有着强烈的人品意识和文化意识,这样英语课就会充满趣味性,而且是高尚的趣味性。学生、老师和有趣的内容配以精心的设计便是课堂教学的高潮,教学高潮所带来的愉悦又恰恰是精神上、智力上希望得到满足的高层次的快乐,从而提高了整体的学习兴趣。 可以肯定,精心的课堂设计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有力保障,也是提高农村教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的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张莺:《初学英语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心理学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8

4.王蔷:《 A Course in English Teaching》 ,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以中学语文课程为例谈教师倾听能力的培养论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