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高中语文怎样进行有效的深度阅读论文(共含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richi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篇1:高中语文怎样进行有效的深度阅读论文
高中语文怎样进行有效的深度阅读论文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及社会各界意识到学生需求的变化向多元化、深层化、个性化转变,这使得教育工作者开始革新教学模式,深化教学内容,力求满足学生日益变化的需求,同时也希望为学生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高中生阅读现状分析。
对高中生而言,学习是根本任务,虽然他们有条件,更有时间、精力和机会去进行深度阅读,但由于我国基础教育“高考重于泰山”的功利性,使大多数学生、家长都将成绩摆在第一位置,导致学生不得不花更多时间和精力来完成课业,完成考试。这使得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没有机会去探索和获得智慧,逐渐显露出思维狭隘,认知肤浅,社会实践缺失,生活体验不足等现象,最终与社会生活相脱节。
虽然我国的教育改革已经有了较大的进展,“死读书”现象逐年下降,但就阅读这一点来说,大部分学校和教师仍是仅能做到布置大量阅读作业和推荐大量假期读物,没有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深度阅读。
二、高中语文开展深度阅读的必要性。
一方面,开展深度阅读能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思索探求能力。教师参与其中,与学生一同深度阅读,一同体验,一同分享,一同进步,让学生和教师都有一个共同受教的体验,两相促进,共同提升。通过阅读,学生的`身心得以发展、人生规划相协调相统一,既坚定了其学习自信,也进一步推动了终身发展目标的实现。
另一方面,通过引导调动学生进行深度阅读,能使学生沉静下来,学会专注,渐渐养成阅读习惯,增强其深度阅读能力,使学生们拥有属于自己的阅读世界。
三、高中语文深度阅读的实施策略。
1.构建生态课堂。
作为学生的主要阵地,课堂是见证学生们成长进步的平台。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深化,“三分钟热度”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语文课堂都在热火朝天的推广阅读,加快培育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但却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态度,这对于学生深度阅读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因此,需要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前提下,构建“生态”课堂,将课本知识、学法指导、教学编程作为三个重要的生态因素,使其相互联系、相互平衡、相互制约、让学生在快乐、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自我发展,找到自信和自我认同。
2.精选阅读素材。
应当在安排大量阅读功课的同时精选阅读文本,循序渐进的就推荐文本进行提问,用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和思考,逐渐使学生找到自己的深度阅读方式,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窍门。
在选择阅读素材时,一要注意选择贴合教学大纲的素材,这些素材可以是教材文章的课外延伸、同类型文章、同作者文章,这种类型的阅读材料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知识,降低学习难度。在选择阅读素材是切勿好高骛远,脱离学习实际。二要注意阅读素材的吸引力,使学生愿意阅读,愿意深读,教师可以事先了解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再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需求选择阅读素材。
3.营造“悦读”文化。
深度阅读有益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但教师也应当注意增强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营造“悦读”氛围,除了课堂上的阅读活动,可以举办校园文化活动,例如校园朗诵比赛、诗歌解读、传统礼仪文化小汇、汉字的妙趣等。让学生积极查资料、思考探究,增加自信和自我认同感,促进学生与他人共同分享,共同进步,共同学习。
结语:
一个没有深度阅读的学校,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探索深度阅读的开展形式、开展办法,提高学生的深度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俞文静,魏国良。高中语文深度阅读[J].华师大附中,(8)
[2] 张建梅,蔡润圃。高中语文深度阅读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科学,(4)
篇2: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初探论文
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初探论文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高中语文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让学生在对课文的深度阅读中提升审美素养。在课堂上实施深度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体验语言文字的张力和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可以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文学修养的提升。以下结合教学实际,谈谈髙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把握文章主旨,掌控全文内容
把握文章主旨,掌控全文内容是进一步学习课文的基本要求。不同体裁的文章,其写作特点各有差异。教师应把握文章特点,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鉴赏性阅读,引导学生深度阅读,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收获感悟。
(一)找准文眼
深度阅读应先从文眼开始,即从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词句人手。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能帮助我们理清全文脉络,搞清文章各部分间的关系。清代文学家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探寻文眼需细细揣摩,通读一番找到后会顿时心生喜悦,同时可以感受到作者赋予这寥寥数语的情意。如《项脊轩志》中的“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即是全文的文眼,承上启下,文章的感情由喜陡然转悲。课堂教学就可从此开始,让学生找出“喜”“悲”各有哪些方面,作者又是如何以平淡的叙述来表情达意的。再如《过秦论》中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说明了秦朝由盛而衰的根本原因,总结了秦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劝诫汉文帝施行仁义之治。
(二)抓取段落中心句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均是精挑细选、字字珠玑的名篇,但由于教学进度的限制,课堂教学不能面面倶到,应抓取文中的关键句段进行重点教学。中心句就是文章的骨骼,是作者写作思路留下的轨迹。文章中心句因所在位置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段首中心句起点明主旨、概括总述的作用;段中间的中心句多是过渡句,与上下文联系紧密;段末的中心句或总结段意,或呼应前文;开头或结尾的中心句也有强调和增强印象的作用。如《说“木叶”》一文,行文思路清晰,每一段中心句都位于段首,集中概括了本段段意。如以“‘木叶’是什么呢”为中心句,展开了“木叶”之出处和古代诗人对“木叶”钟情的表述。“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采用‘木’字呢”一句发出疑问,随后介绍“木”字并非随处可用,并举例说明用“树”与“木”给人的印象存在差别,为后文辨析“树”“木”的不同和介绍“木”字的特征作了铺垫。
二、寻找细节线索,体会作者情感
(―)体悟语句的感情
凡是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文学作品,必会让读者透过文字感受到作者情怀。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文章时,应侧重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和写作背景分析文中语句的感情。《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中,主人公别里科夫“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起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几句话活灵活现地展示了一个可悲可恨的19世纪末俄罗斯知识分子形象。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沙皇政权牢牢监控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对宣传革命的进步人士进行残酷的镇压,作者通过此文表达了对残暴的沙皇统治的厌恶和对麻木民众的痛心。
(二)从细节切入
从文章细节入手,在揣摩文章细节中产生阅读的兴趣和满足感,会使学生更愿意深入地阅读,并在思考和发现中不断提升文学素养,获得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构思精巧、环环相扣,“草蛇灰线,伏脉于千里之外。”《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就很考验学生的细心。教师可设置问题,由学生分组讨论,并派出代表来回答。如:“王熙凤为什么要夸林黛玉通身的气派不似老太太的外孙女,而是真真的嫡亲的孙女?”稍稍考虑,我们就可给出答案:王熙凤心思通透,聪慧识趣,一句话就夸赞了在场的林黛玉、贾母和贾氏三姐妹。“林黛玉为何如此多虑,为何进人贾府后‘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以此问题组织班级讨论,让学生们设身处地地回到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时代,“体验”寄人篱下的可怜,理解黛玉的担忧和敏感,从而获得情感共鸣。
三、鼓励学生反思与质疑
部分学生阅读时喜欢一目十行,走马观花,这样虽然看似阅读效率高,实际上看过便忘了文章内容,忽视了作者的情感。阅读是和书本的神圣对话,需平心静气,细细思量,实现心灵沟通,产生思想共鸣,才不辜负著书者的深意。髙中生思考能力趋于成熟,应努力领略书中风光,吸收文字表达的思想,以有价值的材料促进自我心智的成熟,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学生在阅读中增强感知能力,能根据自身的阅历和视野提出问题,才算是有价值的阅读。学习《赤壁赋》(前《赤壁赋》)时,教师推荐学生对《后赤壁赋》进行拓展性阅读,比较两文的写作手法和所抒发思想的异同,思考为何《前赤壁赋》名声更大,并说明自己更喜欢哪一篇以及为什么喜欢。通过反思阅读,加强了学生对于《前赤壁赋》的理解和记忆,也加深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认识。
在学习鲁迅的《祝福》时,班上就有学生质疑:“为何境遇值得同情的祥林嫂最终会被村里人嫌弃?”针对这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特地空出半节课的时间组织了班级讨论。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祥林嫂过度消费别人的同情以博取大家的关注是不可取的,她虽有反抗精神,却顺从礼教的压迫’并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就是自主思考的好苗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质疑,提供机会让学生质疑,并及时进行引导与指正。
四、结语
养成深度阅读的习惯,学生会受益无穷。深度阅读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丰富其精神,提升其审美情趣,加强学生传承中国文化的责任感。高中语文教学总体来说以教师的教为主,但教师应给学生创设适宜阅读的环境,引导学生从精致文化中寻求精神安慰,培养纯正的阅读兴趣。
篇3:浅谈如何进行有效亲子阅读论文
浅谈如何进行有效亲子阅读论文
一、关键概念的理解
亲子阅读又称“亲子共读”,是孩子和家长共同分享、阅读作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一起成长。亲子阅读为父母创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分享读书的感动和乐趣,在阅读中,带给孩子欢喜、智慧、希望、勇气、热情和信心。
亲子阅读可以是大人读给孩子听,也可以是孩子读给大人听,还可以有动作表演、绘画、手工、小实验等,其形式多种多样,重点在于成人与幼儿可以一起享受这个过程。
如何才能真正发挥亲子阅读的作用?可以说重在家长,乐在过程,趣在形式,贵在坚持!
二、对亲子阅读的错误解读
对亲子阅读,许多人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把快乐的阅读变成学习的.课堂。要发挥亲子阅读的有效性,就要避免:
1.将亲子阅读变成读书认字。
许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亲子阅读时,将图书变成教材,一直在教孩子认识文字,他们认为,幼儿认识越多的字,就能越早独立阅读。
这样的认知,是关于亲子阅读理解的一个误区:中国有一个成语“物极必反”,家长强迫孩子过早地接触文字,孩子很有可能在看到书本、文字时,感到畏惧、反感、抗拒,他们忽略了文字、语言的魅力,强调认读、书写的能力,孩子自然无法对阅读产生兴趣。
所以,让孩子对阅读感兴趣,让孩子爱上阅读,才是在亲子阅读中需要实现的目标。
2.亲子阅读是妈妈的事情。
不少人认为,照顾孩子、教育孩子是妈妈的事情,所以亲子阅读理所应当该由妈妈带着孩子进行。
其实,阅读不仅是妈妈的事情,爸爸也应该参与进来。爸爸的角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亲子共读活动中,孩子也需要爸爸的引领,爸爸带领孩子从他们的角度进行阅读,进入一个女性视野之外的更广阔的阅读世界。父母是孩子模仿的对象,爸爸同样需要树立一个好榜样,为孩子做出表率。
三、有效进行亲子阅读
亲子阅读的目的,不是要将孩子成培养成天才,也不是要将孩子快乐的童年时光变成读书认字的课堂,而是要在阅读中,对阅读产生兴趣,让幼儿爱上阅读,使其成为童年快乐生活的一部分,促使其自觉地、独立地阅读,让阅读成为一件幸福的事情。
《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进一步拓展学习经验。可见,阅读可以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也是学习的基础。
1.作品的选择。
幼儿2-3 岁是亲子阅读的启蒙时期。家长可以选择一些色彩丰富的图案绘本,增加孩子的阅读兴趣,通过与孩子互动、游戏的方式,来展示绘本的内容。此阶段的幼儿好奇心强,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有限,选择作品时,应选择较短的故事,加入一定的肢体语言,尝试引导幼儿用动作表演,从而提升阅读兴趣。
2.让亲子阅读变得美妙。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亲子阅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可先要让亲子阅读变成一件美妙的事情,才可以发挥其作用,达到亲子阅读的目的。
亲子阅读对于幼儿而言,是与家长共同阅读、一起游戏、享受亲情的过程,可以从中获得快乐与关爱,汲取知识是次要的。当幼儿和父母在一起阅读时,首先享受到的是父母的爱,这让幼儿感受到愉悦,在愉悦中,感受故事的趣味。
3.相对固定时间,有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每个家庭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一个时间段,例如,睡前、餐后等。每天抽出几十分钟与孩子一起阅读,其目的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当然,这个时间段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例如,如果当天有郊游计划,可将亲子阅读带到郊游地点,在大自然中进行阅读。
如果将亲子阅读看成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坚持每天去做,在阅读中激发孩子的兴趣,此时重视亲子阅读的就不是家长,而是幼儿,他们不允许家长怠慢,主动要求阅读,期待阅读更多有趣的故事。
正确认识亲子阅读,使用恰当的方法,在阅读中,发展幼儿阅读兴趣,拉近亲子关系,达到亲子阅读的目的。和幼儿一起在阅读中感受快乐,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篇4:高中语文深度阅读的探索论文
高中语文深度阅读的探索论文
内容摘要:高中语文“深度体验”的实质是指学生在学校和教师的引领下,主动参与语言文字的阅读过程,教师以“授之以渔”的方式引导学生从文本表面进入到文本深层,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深层感悟,在培养学生语感、发展思维的同时,探究文本深层的精髓,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收获大量的精神享受。其中,阅读的深度是学生在主动学习中获得的,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是需要在学生发展思维、丰富语言和情感体验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的。
关键词:高中语文 深度体验 阅读教学 多元解读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及社会各界意识到学生需求的变化向多元化、深层化、个性化转变,这使得教育工作者开始革新教学模式,深化教学内容,力求满足学生日益变化的需求,同时也希望为学生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高中生阅读现状分析
对高中生而言,学习是根本任务,虽然他们有条件,更有时间、精力和机会去进行深度阅读,但由于我国基础教育“高考重于泰山”的功利性,使大多数学生、家长都将成绩摆在第一位置,导致学生不得不花更多时间和精力来完成课业,完成考试。这使得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没有机会去探索和获得智慧,逐渐显露出思维狭隘,认知肤浅,社会实践缺失,生活体验不足等现象,最终与社会生活相脱节。虽然我国的教育改革已经有了较大的进展,“死读书”现象逐年下降,但就阅读这一点来说,大部分学校和教师仍是仅能做到布置大量阅读作业和推荐大量假期读物,没有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深度阅读。
二、高中语文开展深度阅读的必要性
一方面,开展深度阅读能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思索探求能力。教师参与其中,与学生一同深度阅读,一同体验,一同分享,一同进步,让学生和教师都有一个共同受教的体验,两相促进,共同提升。通过阅读,学生的身心得以发展、人生规划相协调相统一,既坚定了其学习自信,也进一步推动了终身发展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通过引导调动学生进行深度阅读,能使学生沉静下来,学会专注,渐渐养成阅读习惯,增强其深度阅读能力,使学生们拥有属于自己的阅读世界。
三、高中语文深度阅读的实施策略
1.构建生态课堂
作为学生的主要阵地,课堂是见证学生们成长进步的平台。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深化,“三分钟热度”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语文课堂都在热火朝天的推广阅读,加快培育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但却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态度,这对于学生深度阅读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因此,需要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前提下,构建“生态”课堂,将课本知识、学法指导、教学编程作为三个重要的生态因素,使其相互联系、相互平衡、相互制约、让学生在快乐、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自我发展,找到自信和自我认同。
2.精选阅读素材
应当在安排大量阅读功课的同时精选阅读文本,循序渐进的就推荐文本进行提问,用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和思考,逐渐使学生找到自己的深度阅读方式,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窍门。在选择阅读素材时,一要注意选择贴合教学大纲的素材,这些素材可以是教材文章的课外延伸、同类型文章、同作者文章,这种类型的阅读材料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知识,降低学习难度。在选择阅读素材是切勿好高骛远,脱离学习实际。二要注意阅读素材的吸引力,使学生愿意阅读,愿意深读,教师可以事先了解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再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需求选择阅读素材。
3.营造“悦读”文化
深度阅读有益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但教师也应当注意增强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营造“悦读”氛围,除了课堂上的阅读活动,可以举办校园文化活动,例如校园朗诵比赛、诗歌解读、传统礼仪文化小汇、汉字的妙趣等。让学生积极查资料、思考探究,增加自信和自我认同感,促进学生与他人共同分享,共同进步,共同学习。
结语:
一个没有深度阅读的学校,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探索深度阅读的开展形式、开展办法,提高学生的深度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俞文静,魏国良.高中语文深度阅读[J].华师大附中,(8)
[2]张建梅,蔡润圃.高中语文深度阅读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科学,(4)
篇5: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探微论文
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探微论文
所谓“深阅读”是相较“浅阅读”而言的,代表两种不同的阅读层次。在流行“快餐文化”的今天,“浅阅读”活跃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习惯让学生快速阅读,然后小组讨论,花很多时间回顾分析,阻碍了学生自主认知。
“深阅读”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学生在精品细读的过程中与文本对话,收获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知识学养,优化自身阅读能力。
一、精心设问,巧妙切人,引导学生对话体验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开展阅读教学不仅能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其文素养,更多的是解放学生个性,鼓励其解读,引导学生融入文本深层剖析,探知到作者的创作目的,在领会作品内涵的同时赋予文字生命,润泽自己。
想要达到理想的阅读的效果,一方面需要学生静下心来自主领会,另一个方面需要我们恰到好处的引导,促进其思考探究,在不断的解读中理解领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导学生的关键是找到一个最佳切入点,通常我会借助问题的设计引入,让学生的探究趋向于深度和张力,直接和文本对话,实现文本内涵的把握。比如,在阅读雨果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时,我就结合学生心理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伽西莫多在喝爱斯梅拉达喂给他的水时掉了一颗大眼泪,这是普通的眼泪吗?谈谈你的看法。”这个问题一抛出,课堂变得很安静,学生开始埋头阅读,偶尔会有小声的讨论。在之后的回答中,他们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是开心感激之泪,有的认为是自责悔恨之泪,学生在剖析的时候都很到位,找到具体内容作为依据来支持自己的看法。再比如,讲到《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时,考虑到文中人物形象的深刻性。我在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以后提出以下问题让其思考:1.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2.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贝尔曼的形象。3.小说的高潮部分在哪里?4.你如何理解“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是贝尔曼的杰作”这句话?通过这些问题,学生不仅能深化阅读,还能在解疑的过程中充分了解贝尔曼的形象。
由此可见,不仅要灌输学生深阅读的思想,还要在实践的过程中做好引导工作,促进其思考,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实现其与文本对话的目标。
二、拓展阅读,提升思维,促进学生探究感悟
阅读重在理解,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理性的思维,还要有丰富的知识作为感性的成分辅助思考,有助于问题考虑的全面性。“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有效的阅读教学不仅要立足课堂,更要懂得延伸,在不断的拓展中提升思维。
对于一篇文章的理解,如果只停留在文本内容不加拓展,那么学生反复斟酌也跳不出原来的思维,最后陷入无解的境地。针对这一问题,要鼓励学生拓展,搜寻课外资料辅助理解。比如,在讲《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时,学生读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时不知如何理解,反复阅读后也没有领悟。我就引导其回顾课外知识:余秋雨的《山居笔记》之《苏东坡突围》以及《苏东坡传》,学生有了些感觉以后,我又给其介绍了几篇文章让其理解。慢慢地,学生了解到在苏轼主要尊崇儒家思想,有报国之志,早期也受过道家思想的熏陶,但是入仕后挫折不断,在经历磨难的过程中加深了儒、道思想。这样一来,学生就能理解苏轼在句词里的感叹和抒情了。此外,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放大视角,把一些矛盾、问题放到实际生活中去考虑,通过“内引”和“外联”促进解读。比如,在上《雷雨》一课时,学生就“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真爱”的问题展开了探究,回归文本满眼都是周朴园严厉的表情和无情的话语,但要是不爱,为什么又要保持以前家具的样子?针对这一问题,我让其了解了时代背景,阅读了些名家解读,逐渐发现周朴园怀念的是当年青春貌美的梅姑娘,而不是现在的老妇人,一旦利益受到威胁,他就原形毕露,露出自私虚伪的一面。
由此可见,深入到位的阅读不仅要立足文本,反复斟酌,还要联系课外知识有效拓展,在促进问题解决的同时深化理解。
三、专題研究,做好总结,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在保证学生达到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促进其个性释放,满足其学习学习需求,实现个体的'健康发展。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引领学生进行专题性地研究,帮助其总结,促进其运用。
对于专题的研究,首先是大方面文章的艺术形式,学生在阅读时收获的思想、情感都是借助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比如,《让我们一起奔腾吧》中的意象美、《江南的冬景》中避实就虚的写法、《背影》中动人的细节描写以及《劝学》中形象的设喻等,都实现了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值得我们学习。然后我们要从语言风格说起,让学生一边总结一边学习,能有所借鉴,促进其学以致用。比如,在学完《封锁》后,学生对文章语言印象深刻,对张爱玲冷静、犀利、苍凉的语言风格青睐有加,觉得她的文字能打开心扉,触动心灵,很有味道。鉴于这一点,我就会投其所好鼓励学生在课外多阅读张爱玲的作品,进一步了解她,深入探知她的语言风格,总结成专题有所积累,最后能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最后就是人物形象的专题,在过往的阅读中能让学生印象深刻的都是一些有缺陷的人物,像《雷雨》《哈姆雷特》《项链》《阿Q正传》等中的人物,都有着不寻常的经历、复杂的情感和多面的性格,吸引着学生探究。学生在深入阅读剖析人物时不仅能促进自身人格的健全,还能收集素材,为写作奠定基础。
由此可见,所谓“深阅读”不只是内容上的剖析理解,还有形式、风格上的掌握吸收,我们在引导学生分析感悟的同时要促进其积累,满足其发展需求。
总之,深阅读是促进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不仅能引导探究分析,领悟到文章内涵,还能在不断的解读中促进其人格的健全。教学时,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帮助其克服理解困难,触摸到文化的脉搏和灵魂。
篇6:如何实现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论文
如何实现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论文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高中语文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让学生在对课文的深度阅读中提升审美素养。在课堂上实施深度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体验语言文字的张力和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可以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文学修养的提升。以下结合教学实际,谈谈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把握文章主旨,掌控全文内容。
把握文章主旨,掌控全文内容是进一步学习课文的基本要求。不同体裁的文章,其写作特点各有差异。教师应把握文章特点,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鉴赏性阅读,引导学生深度阅读,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收获感悟。
(一)找准文眼。
深度阅读应先从文眼开始,即从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词句入手。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能帮助我们理清全文脉络,搞清文章各部分间的关系。清代文学家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探寻文眼需细细揣摩,通读一番找到后会顿时心生喜悦,同时可以感受到作者赋予这寥寥数语的情意。如《项脊轩志》中的“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即是全文的文眼,承上启下,文章的感情由喜陡然转悲。课堂教学就可从此开始,让学生找出“喜”“悲”各有哪些方面,作者又是如何以平淡的叙述来表情达意的。再如《过秦论》中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说明了秦朝由盛而衰的根本原因,总结了秦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劝诫汉文帝施行仁义之治。
(二)抓取段落中心句。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均是精挑细选、字字珠玑的名篇,但由于教学进度的限制,课堂教学不能面面俱到,应抓取文中的关键句段进行重点教学。中心句就是文章的骨骼,是作者写作思路留下的轨迹。文章中心句因所在位置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段首中心句起点明主旨、概括总述的作用;段中间的中心句多是过渡句,与上下文联系紧密;段末的中心句或总结段意,或呼应前文;开头或结尾的`中心句也有强调和增强印象的作用。如《说“木叶”》一文,行文思路清晰,每一段中心句都位于段首,集中概括了本段段意。如以“‘木叶’是什么呢”为中心句,展开了“木叶”之出处和古代诗人对“木叶”钟情的表述。“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采用‘木’字呢”一句发出疑问,随后介绍“木”字并非随处可用,并举例说明用“树”与“木”给人的印象存在差别,为后文辨析“树”“木”的不同和介绍“木”字的特征作了铺垫。
二、寻找细节线索,体会作者情感。
(一)体悟语句的感情。
凡是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文学作品,必会让读者透过文字感受到作者情怀。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文章时,应侧重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和写作背景分析文中语句的感情。《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中,主人公别里科夫“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起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几句话活灵活现地展示了一个可悲可恨的 19 世纪末俄罗斯知识分子形象。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沙皇政权牢牢监控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对宣传革命的进步人士进行残酷的镇压,作者通过此文表达了对残暴的沙皇统治的厌恶和对麻木民众的痛心。
(二)从细节切入。
从文章细节入手,在揣摩文章细节中产生阅读的兴趣和满足感,会使学生更愿意深入地阅读,并在思考和发现中不断提升文学素养,获得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四大名着之一的《红楼梦》构思精巧、环环相扣,“草蛇灰线,伏脉于千里之外。”《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就很考验学生的细心。教师可设置问题,由学生分组讨论,并派出代表来回答。如:“王熙凤为什么要夸林黛玉通身的气派不似老太太的外孙女,而是真真的嫡亲的孙女?”稍稍考虑,我们就可给出答案:王熙凤心思通透,聪慧识趣,一句话就夸赞了在场的林黛玉、贾母和贾氏三姐妹“.林黛玉为何如此多虑,为何进入贾府后‘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以此问题组织班级讨论,让学生们设身处地地回到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时代,“体验”寄人篱下的可怜,理解黛玉的担忧和敏感,从而获得情感共鸣。
三、鼓励学生反思与质疑。
部分学生阅读时喜欢一目十行,走马观花,这样虽然看似阅读效率高,实际上看过便忘了文章内容,忽视了作者的情感。阅读是和书本的神圣对话,需平心静气,细细思量,实现心灵沟通,产生思想共鸣,才不辜负着书者的深意。高中生思考能力趋于成熟,应努力领略书中风光,吸收文字表达的思想,以有价值的材料促进自我心智的成熟,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学生在阅读中增强感知能力,能根据自身的阅历和视野提出问题,才算是有价值的阅读。学习《赤壁赋》(前《赤壁赋》)时,教师推荐学生对《后赤壁赋》
进行拓展性阅读,比较两文的写作手法和所抒发思想的异同,思考为何《前赤壁赋》名声更大,并说明自己更喜欢哪一篇以及为什么喜欢。通过反思阅读,加强了学生对于《前赤壁赋》的理解和记忆,也加深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认识。
在学习鲁迅的《祝福》时,班上就有学生质疑:
“为何境遇值得同情的祥林嫂最终会被村里人嫌弃?”针对这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特地空出半节课的时间组织了班级讨论。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祥林嫂过度消费别人的同情以博取大家的关注是不可取的,她虽有反抗精神,却顺从礼教的压迫,并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就是自主思考的好苗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质疑,提供机会让学生质疑,并及时进行引导与指正。
四、结语。
养成深度阅读的习惯,学生会受益无穷。深度阅读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丰富其精神,提升其审美情趣,加强学生传承中国文化的责任感。高中语文教学总体来说以教师的教为主,但教师应给学生创设适宜阅读的环境,引导学生从精致文化中寻求精神安慰,培养纯正的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1]沈丹萍。新意 情意 深意---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5(1-2)。
[2]陈利娟,张利钧。从高校中文系学生的文学素养反思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