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乡土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学论文(共含13篇),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寥天”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篇1:乡土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学论文
乡土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学论文
摘要:充分挖掘利用乡土语文教学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它让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中解放出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语文资源开发;乡土;实践教学
近年来,中职学校语文教师围绕教学大纲,在课程资源开发、语文实践活动开展方面做了许多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促进了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以下,就围绕语文乡土教学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加强中职学校语文实践性教学的可能性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普及,许多学校的不少班级都建立了班级学习QQ 群,让学生在群里交流学习心得,解决疑难问题。不少学生还建立自己的微博,在博客里发表自己的诗歌、散文等小作品,不少学生都能制作电子生日贺卡、多媒体幻灯片和Flash 动画。所有这些都为中职学校教师开展语文实践性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
乡土语文资源得天独厚,围绕乡土语文课程资源开展实践性教学,探讨研究其成因、历史和发展趋势,会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比如,我们镇江,是一座具有三千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保存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不但文物古迹遍布全市,而且众多的历史故事也广为流传。如平民出生的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文学理论批评家、《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诗文选集《文选》的'编选者萧统,借京口山川之力而创建米家画派的米芾,被誉为11 世纪世界科学坐标的《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还有被孙中山封为“上将军”的赵声,著名爱国老人马相伯,民主政治家冷y,桥梁专家茅以升等。他们为人类进步、祖国统一和民族独立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可以展现镇江历史文本化的还有镇江博物馆、碑林博物馆、茅山抗日斗争纪念馆……所有这些都为开展语文实践性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
二、围绕乡土语文教学资源,开展实践教学的做法
江苏省中职《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就有“走进家乡”语文综合实践环节。为此,我结合单元教学,充分挖掘利用乡土语文教学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我的主要做法是:
(一)明确活动目的
1.发现家乡的自然美景、人文精华,进一步认识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2.制作文字卡片、PPT、电子明信片。通过叙述、描写、说明等方法简明、生动地表达事物。
3.通过走访、调查研究、电子通讯等手段获取信息,在活动中训练观察、表达、归纳、整理的能力。
(二)做好活动指导
1.活动前的准备。首先,确定小组成员。根据确定的主题,把所教班级同学分成六组,自由结合,并推选出各组组长。大家共同讨论,制订计划。其次,确定各小组成员的活动目标。我把这次活动的任务分解为4 个具体的目标,即:(1 )完成关于家乡的综合性简介。
(2)完成家乡自然景观的PPT制作。(3)完成家乡人文景观的PPT制作。(4)完成家乡历史名人的PPT 制作。
2.活动的安排。在实践过程中,我帮助学生联系走访对象,指导学生如何查阅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家乡著名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标志性建筑,并收集相关文字资料。
(三)指导帮助学生设计好实践主题
为了让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目标明确,提高实践活动的系统性,我帮助学生设计了若干实践主题。比如,围绕《寄奴今寄何所――家乡诗词学习实践活动》主题,引导学生实践探索,思考为什么从宋到清,从诗到词,从辛弃疾(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到陈维崧(狮子寄奴生长处,一片雄山莽水――《游京口竹林寺》),从爱国词人到翰林作家,“寄奴”一直成为历代文人笔下一个相当活跃的字符。设计《家乡文化史资源的探究》这一主题,围绕“沈括与《梦溪笔谈》”“桥梁专家茅以升”“萧统与《昭明文选》”“刘勰与《文心雕龙》”“米芾与米氏云山”“董永传说与镇江”以及其他文化名人如刘鹗、赛珍珠、吕叔湘、闻捷、吕凤子等话题,指导学生探访名胜古迹,翻阅图书资料,搜集民间资料。我还设计了《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的主题,让学生实地考察了金山寺、茅山道观、镇江教堂等地,自主探索宗教文化的多样性。在这些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上网查询、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参观访问、凭吊故居等实践活动,搜集了大量语文信息。
(四)搞好成果展示活动
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它为学生提供个性展示的平台。对探究成果的呈现,我鼓励学生围绕上述4 个目标大胆创新,张扬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特长。学生乡土语文资源实践学习成果的丰富多彩,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如,实物展、网上纪念碑、小报、撰写小论文、内容丰富的PPT 等。通过成果展示,我们发现,学生调查报告有结论和倡议,图片展览有介绍和分析,小论文注重宣传性和教育性,电子明信片将课内的学科知识和课外的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有效的整合。所有这些,使他们动手创新能力、归纳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不断提高。尽管学生的探究成果不一定全面和深入,但他们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经过精心策划和周密的安排,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了分析综合等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关于实践探究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实践证明,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挖掘乡土语文资源,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拓展了学生的求知领域,还使学习过程变成一个富有个性化、创造性的过程。可见,搭建乡土语文教学资源开发的平台,开展实践性学习,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篇2:浅谈乡土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浅谈乡土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浅谈乡土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职语文实践性教学的一些做法文/潘江
摘要:充分挖掘利用乡土语文教学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它让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中解放出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语文资源开发;乡土;实践教学
近年来,中职学校语文教师围绕教学大纲,在课程资源开发、语文实践活动开展方面做了许多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促进了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以下,就围绕语文乡土教学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加强中职学校语文实践性教学的可能性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普及,许多学校的不少班级都建立了班级学习QQ 群,让学生在群里交流学习心得,解决疑难问题。不少学生还建立自己的微博,在博客里发表自己的诗歌、散文等小作品,不少学生都能制作电子生日贺卡、多媒体幻灯片和Flash 动画。所有这些都为中职学校教师开展语文实践性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
乡土语文资源得天独厚,围绕乡土语文课程资源开展实践性教学,探讨研究其成因、历史和发展趋势,会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比如,我们镇江,是一座具有三千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保存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不但文物古迹遍布全市,而且众多的历史故事也广为流传。如平民出生的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文学理论批评家、《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诗文选集《文选》的编选者萧统,借京口山川之力而创建米家画派的米芾,被誉为11 世纪世界科学坐标的.《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还有被孙中山封为“上将军”的赵声,著名爱国老人马相伯,民主政治家冷y,桥梁专家茅以升等。他们为人类进步、祖国统一和民族独立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可以展现镇江历史文本化的还有镇江博物馆、碑林博物馆、茅山抗日斗争纪念馆……所有这些都为开展语文实践性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
二、围绕乡土语文教学资源,开展实践教学的做法
江苏省中职《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就有“走进家乡”语文综合实践环节。为此,我结合单元教学,充分挖掘利用乡土语文教学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我的主要做法是:
(一)明确活动目的
1.发现家乡的自然美景、人文精华,进一步认识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2.制作文字卡片、PPT、电子明信片。通过叙述、描写、说明等方法简明、生动地表达事物。
3.通过走访、调查研究、电子通讯等手段获取信息,在活动中训练观察、表达、归纳、整理的能力。
(二)做好活动指导
1.活动前的准备。首先,确定小组成员。根据确定的主题,把所教班级同学分成六组,自由结合,并推选出各组组长。大家共同讨论,制订计划。其次,确定各小组成员的活动目标。我把这次活动的任务分解为4 个具体的目标,即:(1 )完成关于家乡的综合性简介。
(2)完成家乡自然景观的PPT制作。(3)完成家乡人文景观的PPT制作。(4)完成家乡历史名人的PPT 制作。
2.活动的安排。在实践过程中,我帮助学生联系走访对象,指导学生如何查阅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家乡著名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标志性建筑,并收集相关文字资料。
(三)指导帮助学生设计好实践主题
为了让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目标明确,提高实践活动的系统性,我帮助学生设计了若干实践主题。比如,围绕《寄奴今寄何所――家乡诗词学习实践活动》主题,引导学生实践探索,思考为什么从宋到清,从诗到词,从辛弃疾(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到陈维崧(狮子寄奴生长处,一片雄山莽水――《游京口竹林寺》),从爱国词人到翰林作家,“寄奴”一直成为历代文人笔下一个相当活跃的字符。设计《家乡文化史资源的探究》这一主题,围绕“沈括与《梦溪笔谈》”“桥梁专家茅以升”“萧统与《昭明文选》”“刘勰与《文心雕龙》”“米芾与米氏云山”“董永传说与镇江”以及其他文化名人如刘鹗、赛珍珠、吕叔湘、闻捷、吕凤子等话题,指导学生探访名胜古迹,翻阅图书资料,搜集民间资料。我还设计了《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的主题,让学生实地考察了金山寺、茅山道观、镇江教堂等地,自主探索宗教文化的多样性。在这些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上网查询、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参观访问、凭吊故居等实践活动,搜集了大量语文信息。
(四)搞好成果展示活动
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它为学生提供个性展示的平台。对探究成果的呈现,我鼓励学生围绕上述4 个目标大胆创新,张扬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特长。学生乡土语文资源实践学习成果的丰富多彩,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如,实物展、网上纪念碑、小报、撰写小论文、内容丰富的PPT 等。通过成果展示,我们发现,学生调查报告有结论和倡议,图片展览有介绍和分析,小论文注重宣传性和教育性,电子明信片将课内的学科知识和课外的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有效的整合。所有这些,使他们动手创新能力、归纳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不断提高。尽管学生的探究成果不一定全面和深入,但他们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经过精心策划和周密的安排,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了分析综合等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关于实践探究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实践证明,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挖掘乡土语文资源,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拓展了学生的求知领域,还使学习过程变成一个富有个性化、创造性的过程。可见,搭建乡土语文教学资源开发的平台,开展实践性学习,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江苏镇江市东方职业技术学校)
篇3:从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谈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论文
从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谈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论文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规范化办学的浪潮,促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正朝着引领学生热爱母语、学好中文、提升中国教育品质的方向迈进。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引领学生热爱母语、学好中文、提升中国教育品质,在当今社会,尤在我们的课堂中,仍然是那样的磕磕碰碰;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我们仍然在引领学生应试,我们仍然让我们的学生囿于课堂、囿于课本、囿于那几本教科书。虽然我们乐于津道中考语文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等,但这只是表面现象,透过这现象去看本质,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书读得太少了,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就更少了。由此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们语文教育的效率实质上是低下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实质上是下降了,那就更谈不上我们语文教育品质的提升了。扪心自问,我们语文教师如此长此以往,将愧对于我们的学生,愧对于我们的社会,愧对于我们的事业。因此笔者认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再封闭了,要让我们的学生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去接触自然,去了解社会,去多多地接触自然,去多多地了解社会。可是我们又得承认,我们语文教学的时间仅是那么多,巧妇有时也难为无“时”之炊啊!实践也让我们感到:办法总还是有的,只不过是在实践中不可能完善罢了。如果我们一步步地走下去,路总是能让我们走出来的,而且会越走越宽广。笔者在从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在有效教学的探索中初步尝到了开发并利用课程资源的甜头,笔就于此以期抛砖引玉。
一、理清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奠定语文教学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基础
课程资源是提供给课程活动、满足课程活动需要的一切,它包括构成课堂目标、内容的来源和保障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活动进行的设备和材料。广义地讲,课程资源就是进入课程活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过程,而且能够发挥或辅助发挥一定教育价值功能的各种资源的总称。但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总是模糊的,总认为我们的语文教材就是最基本乃致于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学生所具备的教辅读物、练习手册也是切合学生实际而且又是十分必需的课程资源。语文教材作为教科书,目前就我们江苏而言,它还是全省统一的,其内容不可能适应我们所教的所有学生乃至于每个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成才成人的角度看,我们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的是多方面、多渠道资源的陶冶和启迪,教材内容有时对特殊学生反而起不到有效的作用;再从历史经验看,我们许多知名人士在学习生活中总没有藩篱在书本之内,总是游离在书本之外,有记载国学大师钱穆9岁就能熟读《三国演义》……由此可知,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想提高效率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也不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
二、巧妙开发与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相适应的课程资源,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以逐步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这有利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但在我们平时的实践中也同样遇到了不少的麻烦,尤其值得深思的是,我们虽然注意了资源的开发,但我们不少人在不少的课堂中所开发的资源、所利用的资源却不能去服务于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究其原因:一是开发资源的简单化。一些一线的语文教师,通过多媒体搜索出诸多看似宝贵的课程资源,图文并茂,声色俱佳,但对我们诸多的初中生而言那些夸张了的资源他们是不太恭维的,简单的拿来主义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二是资源开发的麻木化。平时笔者语文课堂教学中总以为课程资源开发得越多越好,所以经常是把身边的或者身外的事物纳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细致想来,这些是课程资源吗?回答应该是这样的:这是资源但不是课程资源,因为我们的课程资源应当是对教材的有益补充。三是资源开发的功利主义。应当说我们的资源开发要有利于课程真正回归学生生活、体现生活,而我们在平时的资源开发则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多半是所开发的资源总是把学生往教师的预设上领,所以会以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要以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为第一选择依据。要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去学得更主动积极、学得更加生动活泼,就必须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时力求做到巧妙,巧妙开发出与有效课堂教学相适应的课程资源来。
三、切实开发与学生有效学习语文相适应的课程资源,着力提高学生素养
应当说,我们的教学现象虽然具有相当多的共性,但其差异总是存在着的,在教师眼中的过去也同样具有着差异,学生毕竟是动态发展着的。我们必须在开发课程资源时适当了解学生所需求的,这样有利于学生素养的提高;同时为了让学生有效学习语文,我们还必须寻找那些与学生过去迥然有异的课程资源。笔者曾拜读过《生活教育》,再读《孔乙己》,获益匪浅,深感切实开发与学生有效学习语文相适应的课程资源主要在于先生引入新课时在鲁迅肖像画后面贴了很多纸条。在学生对鲁迅先生建立在过去的不完全的认识后让学生去阅读背后的纸条,读罢纸条后,改变了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一些“不良”印象。后面教学《孔乙己》时,则从《孔乙己》的字里行间感悟到鲁迅先生的幽默、热情、幸福、悲悯、快乐。应当说这便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导致了学生学习语文的高效。如果我们简单地让学生去回忆以往对鲁迅的印象,那肯定是不能产生出这种奇特的效果。所以我们在开发课程资源时,更要考虑我们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背景,进而恰到好处地使课程资源服务于有效乃至于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篇4:影视资源语文教学论文
影视资源语文教学论文
一、影视资源在阅读教学中的利用途径
1.充分利用影视资源创建语文阅读教学平台
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挖掘教学资源,创建一个多元化的教学平台,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语文阅读水平。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影视资源创建教学环境,加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独自探究与独自创新的能力。
2.利用影视资源构建课内外阅读的桥梁
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知识的学习,而是要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多看一些课外书,并且要读好书。文学作品与影视关系非常密切,不同的导演以及编剧对同一部影视作品进行品读,剪辑出的影视作品会呈现出不同的理念与情感。通过观看各种各样的`解读范本,可以增强学生对拜读原著的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如以高尔基的《海燕之歌》为例,通过在网上下载不同版本的视频,让学生从多角度对《海燕之歌》表达的理念进行分析与讨论,这样不仅使学生产生积极性,又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海燕之歌》的主要思想,为文本阅读做好铺垫。
二、影视资源在写作中的运用
1.通过影视资源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影视资源主要以其生动形象的表现生动方式,深深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注意力。教师可以利用影视资源,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吸引力与趣味性,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为学生顺利打开作文写作的第一道大门。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一些与写作有关的视频,这种生动形象的表达形式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的创作提供灵感。
2.利用影视资源多样性丰富写作题材
小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对比较简单,对生活没有太大的感受,致使学生的作文题材库匾乏,没有想象的空间。教师可以在作文的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引人相关影视资源,通过影视作品展现出人物性格特征与情感流露,使学生获得人物情感上的体验,丰富了题材库。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百家讲坛》、《新闻联播》与《最强大脑》等视频.并组织学生进行分组交流与讨论,加深对事物的感悟能力,进而拓展思想深度。
三、影视资源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的运用
1.充分运用影视资源对学生进行模仿式训练
教师在口语教学过程中利用小学生对模仿的喜爱,安排学生进行影视资源的相关模仿训练。教师要结合相关内容,不能离开主题,在课堂内播放影视片段,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素材,让学生在快乐中进行模仿,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并将一些内在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语言,有助于提升口语交际能力。
2.运用影视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影视作品一般都对语言进行提炼与升华然后再通过电视与电影展示出来,为口语交际提供了许多营养价值较高的训练素材。教师应该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运用影视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语言储备,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课程的不断改革,使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逐渐退出舞台,新的语文教学模式集声、色、图于一体,从多个角度进行语文教学。影视资源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相结合,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篇5:乡土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应用论文
乡土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应用论文
【摘要】我国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与完善,对于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和学生面对复杂而深奥的历史知识,如何进行有效的理解和掌握,才帮助教育教学工作效率的进一步实现。但是在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合理的解决也将是一个重点,才能充分保证教学质量。
【关键词】乡土资源;历史教学;应用策略
新时期的到来带动新课改的实施,打破了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方式也面临着迫切改善,将乡土资源与初中历史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知识,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但是运用乡土资源实施历史教学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将针对现状提出一些建议和策略。
一、应用乡土历史文化资源教学现状
1.应试教育环境的限制。目前,我国的教育环境主要还是以考试的内容教育为主,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只对教材的内容和考试重点进行讲解,限制了学生了解历史知识的视野。教师对乡土历史资源教学的意义,了解不够深刻,自身对乡土历史资源缺乏一定的了解,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很少提及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理论知识。造成宝贵的乡土历史教学资源被浪费。
2.考试成绩带来的压力。因为处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和学生都只对考试中出现的关键内容进行反复学习,不仅学习氛围枯燥,而且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以考试成绩为主的教学形式限制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学生在历史教师的引导下,只是掌握了一些教材中的关键知识。因为课堂中缺乏乡土历史资源的讲解,导致学生对其产生的意义和作用非常模糊。
3.乡土历史资源运用不合理。乡土历史资源具体就是指故乡历史的风俗乡土,是历史教学的向导,也是历史教学中最好的教学资源,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还会拓展学生的历史文化视野,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资源探索和研究的兴趣,由于乡土资源历史资料被一些本地政策所限制,导致乡土历史资源也不能很好地被利用。
二、应用乡土历史文化资源教学策略
1.重视乡土历史资源运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因为教师过于重视对教材内容的讲解,只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理解。而且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模式过于传统,无法引导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忽略的学生的主体,降低了教学效率,课堂中教师只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讲解形式,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多面发展。因此开展运用乡土资源的历史教学模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在运用乡土历史资源时要紧密得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应用。比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虎门销烟这段历史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掌握历史背景和事件发生的原因,讲解这段历史事件对我们国家带来的危害。同时教师就要引入这段历史事件的`乡土历史资源,让学生去感受这次战争的历史起源,加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历史教师还可以利用虎门销烟乡土资源历史,拓展历史教学知识让学生来了解这个沿海省份的乡土历史资源,让学生对近代历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激发学生学习乡土历史的兴趣。初中阶段的学生个性较为叛逆,在历史课堂的学习中存在抵触的情绪,导致历史教学的效率较低,因此,教师要运用乡土历史资源教学集合教材内容的教学形式,来提升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比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到唐朝社会风貌的课程前,先布置学生去收集唐朝的乡土历史资源,并要求学生在课程中总结出唐朝社会风貌的特点,让学生在收集的过程中感受唐朝的文化和历史,然后到课堂中就会非常容易理解教材中有关唐朝的历史知识。此外,教师在讲解台湾近代史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乡土历史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利用多媒体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学生了解乡土历史资源的渠道非常少,不仅限制了教师的教学效率,还阻碍了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发展和学习,为了加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比如,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通过播放乡土历史教学资源,让学生直观了理解教材的内容。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春秋文化的过程中,就可以播放一些历史气息浓厚的乡土历史教学资源,让学生感受那个百家争鸣的伟大时代。此外,教师讲解到清代文化的时候,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放一些江南水域的乡土历史资源,让学生了解清代文化为我国发展带来的影响,深入地理解相关历史文化知识。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乡土资源的有效应用,历史中包含我国的精髓和文化,学生通过对乡土资源的学习,不断分析和总结历史事件,体会更多的人生经验,效仿经典优秀人物,同时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活观的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民族荣誉和责任,帮助学会加强自身的文化基础,促进乡土资源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索丽静.浅析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举措[J].课程教育研究,(7).
[2]黄丽容.历史情景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6(7).
篇6:语文教学如何开发民俗文化资源论文
语文教学如何开发民俗文化资源论文
摘要:语文课程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发民俗资源,有利于学生感受汉语言文字中渗透的民俗文化精华,了解独特的民族审美艺术,提高学生的民族思维特质。学生只有真正了解并懂得民俗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才能发自内心地热爱民族的语言文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民俗文化;开发与传承
一、挖掘民俗,丰富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章节中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应关注民俗,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民俗资源,丰富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让斑斓多彩的民俗文化为语文教学服务。1.挖掘岁时节令民俗。这类民俗在课本中最常见,像《大自然的语言》中出现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二十四节气。教学此文时,可向学生介绍二十四节气歌以及二十四节气释义,让学生了解四季耕种的依据。2.挖掘节日民俗。当中国传统的节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习俗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时(如:大年三十守岁、清明祭奠、端午划龙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等),教师可引导学生去搜集资料,去采访前辈,让他们在学习中去感受、去欣赏民俗文化,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阅读层面和课余生活,又能增强他们继承、保护民俗文化的意识。3.挖掘技艺民俗。这是最富有活力的民俗活动,包括竞技、戏艺、体育、工艺等方面的内容,它往往充分表现在民间游艺和各种庙会、集市的表演上。如《社戏》中让“迅哥儿”为之魂牵梦绕的“年规戏”,《泥人张刷子李》中两人精湛的技艺等,教师教学时,可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介绍自己本地区的民间文化(如踩高跷、挑幡等),由此感受自己家乡民俗文化的风采,欣赏独特的民族审美艺术。4.挖掘信仰民俗。信仰民俗属于“心理民俗”,是以信仰为核心反映在心理上的习俗。在对神、佛的崇拜中,出于敬仰,希求庇护。如《故乡》中闰土要走香炉和烛台等,这些情节牵涉到信仰民俗。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探究它产生的社会渊源,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辨证地看问题,懂得用科学文明慢慢地取代它。5.挖掘建筑民俗。在历史的发展中,我国建筑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无论在技术还是艺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故宫博物院》《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课文,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宫殿建筑的特点,表现了我国人民的智慧。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可有意挖掘教材中的服饰民俗、礼仪民俗等民俗资源,让学生感受汉语言文字中渗透的民俗文化精华。
二、借助民俗,提升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
“民俗”是一个社会历史文化的心理积淀,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传统精神,透过这些民俗可以直观一个民族在一定时期内的历史文化以及一个社会发展的年轮。作家,特别是现实主义作家,不仅是模拟民俗,更是在其作品中自觉与不自觉中表现民间风情,反映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地域风俗。教学中借助民俗,既能丰富语文教学的内涵,又能拓展语文教学的外延。1.感受民俗的地域色彩和时代气息。语文教材中选的近当代著名作家鲁迅、老舍、沈从文、汪曾祺等的作品,就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集成。他们的作品都是从自己熟悉的风俗习惯、风物民情入手,塑造人物形象,形成语言风格也都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和时代气息。如《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教给“我”的许多规矩:辞岁之后得到压岁钱;大年初一,睁开眼睛,就要对人说“恭喜恭喜”,还要吃一点福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学生对着匾和鹿行礼、拜先生和孔子等。鲁迅在这些乡土风俗的描绘中刻画人情世态,从微观的角度对风土民俗进行真实细腻的描述,显示出浓郁的时代气息和独特的地方色彩。《云南的歌会》中那清新的装束,烂漫的山花,齐唱的山鸟,长长的屋廊,人们唱和相续,浓郁的民族气息扑面而来,表现了一种独特的地域美。《安塞腰鼓》中年轻的后生在黄土高原上酣畅淋漓的舞姿,既有浓浓的地域色彩又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一篇篇富有民俗风情的作品,把学生带进特定的社会生活,领略民俗的古朴,感受作品生动的时代感和历史的`亲切感。2.理解民俗的社会涵义与情思。我国古典诗词中也蕴含着众多的民俗事象,以及由当时民俗心理观念所积淀的特殊社会涵义与情思。在古诗词中,“月”“柳”“菊”“茱萸”“龙舟”等具有民俗风情的事物常常用来表达丰富的内涵。教学中,若能借助诗中的民俗,就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内涵,更深层次地去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渗透的情感。如苏轼的《水调歌头》就是一篇寄意民俗风情的佳作。时当仲秋季节,诗人仰望如盘之月,顿萌人心思圆之情。民间由供月、赏月、全家欢宴组成的总称为“圆月”的习俗活动,触发了苏轼心头的离愁别绪,于是借明月送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福。再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表达了作者对故园的思念,对家乡的热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写出了隐居生活的悠闲自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凡此种种都热烈而深切、畅达而含蓄地表达诗词的主题,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人文内涵。那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理趣”,正是在一派人人熟稔的民俗风光之中深入人心的。学生在学习诗词时,除了透过其生动的艺术形象去发现和理解它的富有哲理的思想之外,还能从中得到独特的美感享受。
三、链接民俗,传承与弘扬优秀的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资源是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最好素材,开掘和运用民俗文化资源,才能让教育在多元文化冲击的环境中保持自己的本土文化,在强势文化入侵背景中不丧失自己的文化精髓。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民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教学时,我不但注意给学生们讲解具体的民俗文化事象,更注意引导学生搜索各种前沿的研究资料和研究信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外界的信息,知道哪些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最宝贵的传统。我利用第二课堂,以讲座形式上了《岁时节日民俗》《人生仪礼》等民俗课程,还上了综合实践活动课《漫话对联》,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到民间采风去》。学生通过听讲座、调研、采风等一些健康的民俗活动,从课内走向课外,拓宽视野。健康朴素的民俗文化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大大增强。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民俗文化资源博大精深,也是语文课程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作为语文教师,理应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做一名传承民俗文化的使者,让优秀的民俗文化走进课堂,融入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9月版)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4月版)
[3]王献忠.中国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
篇7:初中地理教学中怎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教育论文
初中地理教学中怎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第八次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心脏工程,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教育使命。在教学手段日趋多样化,教育资源共享的今天,新课改给地理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农村中学教具简陋,信息闭塞,地理教师凭借“粉笔、黑板、教科书”,必须尽快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才能更好的应对素质教育。如何对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保证地理新课程实施有效性的基本条件,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地理课程实施的效果和水平。过去,由于对地理课程资源的内容和价值认识不够,导致大量有教育意义的地理课程资源闲置与浪费,其教育功能和意义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与发挥。随着人们对地理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倍受关注和重视。现就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地理课程资源的教学要联系社会和学生生活实际
当今中小学教育面临着种种困惑:为什么学生越学越没有了灵气和活力?为什么学生在课程实施中不能体验到快乐?问题的根源之一就在于:我们把学生固定在“科学世界”里,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照。我们传统的教学,尊崇并奉行一个信条,那就是重理论,轻实践。在落实新课改的实践中我体会到,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与教学内容越接近学生的经验,越与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联系得紧密,教学就越会有效。比如中国气候的特点之二“季风气候显着”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在实际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首先向学生讲清纬度位置,季风环流,地形地势等因素如何使我国东部地区形成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然后列举我县也属于亚热带季风区,冬暖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但季节不均。冬季和全国东部地区一样受北方大陆气团的影响,吹寒冷干燥的偏北风,雨量仅占全年的7.5%,入春由于东南风北上,春雨早发,三、四月雨量占全年的16.7%,五月随着锋面的移入进入雨季、降水增多,五、六月雨量占全年的30%,七八月锋面北移,县境内受到高气压控制出现连晴高温的伏旱天气,时有暴雨洪涝出现,降雨量占全年的21%,九、十月夏季风南撤,受准静止锋的影响带来持久的秋雨,雨量占全年的18.5%。由此可见,我县和我国东部地区一样深受季风进退、锋面移动的影响行成了上述气候特征。通过这些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学生又亲身经历了当地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感受深刻,即使学生理解了家乡气候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又对课程标准中我国东部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原因也加深了认识理解,同时还较好的阐明了我国雨带移动情况,再结合教材适当补充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这对完成气候方面的课程标准要求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增强教学的活力
地理课程资源包括旨在实现地理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和条件。开发地理课程的目的是实现国家所规定的地理课程目标,为地理教师提供各种教学素材、案例、条件和手段,更好地贯彻地理教育思想:能够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广泛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不断拓展学生的学科深度。作为农村初中地理教师,更应尽可能地充分开发、合理利用校内外一切有利于地理教学的资源,借助各种条件,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活力。①教师可以自己设计制作各种地理教具、学具等,也可指导学生制作地理模型。例如,在学习“地球仪”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指导学生用农村有的橙子、橘子等制作小地球仪,既弥补了课堂教具的不足,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②教师可以结合热点新闻与教学内容整合提出探究性地理问题。例如,新闻报道了“新西兰遭遇暴风雪袭击”,我们却穿着T恤在上课,同样是6月,天气为什么截然相反?底印尼地震并引发了海啸对南亚、东南亚多个国家造成惨重损失,近来印尼地震、火山喷发不断发生,请结合所学过知识解释印尼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并向印尼人民提出防震减灾的措施或建议。③运用乡土地理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如:在讲工农业生产布局及其影响因素的这部分内容时,可通过对我县位置、资源、交通、消费能力、经济技术等情况,例举讨论,提出在我县应发展布局一些什么工业?如建玻璃厂、家电厂、啤酒厂是否合理?由于学生对家乡的实际情况熟悉,思维积极,兴趣浓厚。④充分利用远教资源,服务教学。
三、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
新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学校已有的地理课程资源,对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包括教材和教材以外的`教学所需的挂图、模型、标本、实验器材、图书资料、电教器材、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它们是实现地理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如,新的地理教材不只是知识的载体,还担负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教育任务,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的教学材料,教师要最大限度的挖掘教材的内涵,深刻领悟编者的意图,更好地用“教材教”。学校所在地区的地理要素、地理景观、主要地理事物等也是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每个学校的周一都要举行升旗仪式,教师可以利用旗帜的飘扬方向教学生认识风向;可以利用旗杆在一年中正午的影子长短来深刻领悟正午太阳高度在一年中变化规律;……教师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就某个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如:外星人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收集资料出黑板报或手抄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及收集资料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在教室的墙上张贴中国政区图、世界政区图创造地理学习的环境,还可以让学生收集制作各种地理教具如收集矿物岩石的标本,制作经纬网仪,编制地理课件。教师应注重学校地理课程资源的积累和更新,及时增添必要的地理教学图书、设备、模型、标本、多媒体教学软件等,不断扩大地理课程资源库的容量。
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要跟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科学世界紧密联系,而不能相脱节。要特别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在书本知识学习中的作用,要重视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相互联系。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课程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起来,学生就有可能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习就有可能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要完成的任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
篇8:中职美术教学中乡土资源的应用论文
中职美术教学中乡土资源的应用论文
一、丰富的乡土资源为美术地方课程教学提供有力支撑
台州是经济强市,也是文化大市,台州市的旅游资源和“民间美术”等方面非常丰富,路桥区作为台州市的一个地区,在历史遗迹、自然景观、人文、物产等方面也有许多可供发掘的丰富资源。
(一)“路桥十里长街”系列
1.十里长街的历史传承。路桥老街可追溯到东汉在这里设立邮亭的时代,至今约有历史。据北宋嘉定《赤城志》记载:由官府出钱开凿的南官河自唐五代时就开始破土,至北宋时,黄岩小南门至娇岭的一百三十里河道已竣工。这条官河给路桥人带来了无限商机,散居在“署网村村挂,帆墙路路通”的路桥民众抓住这个机遇,争相在河岸上开启商铺,枕水贸易。店铺鳞次栉比,布局错落有致。清一色的石板街和清澈的官河水都是由北向南,继而形成“十里长街”。
2.十里长街民居建筑特色。水乡建筑特色―吊楼挂檐;斗拱雕刻―花草鸟兽,栩栩如生;清一色的石板街;东岳庙、三水径堂、福星桥、新安桥、右军墨池、宾兴祠、乔家里古民居、四透里古民居、邮亭古骚、杨晨故居等众多的遗迹,为路桥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财富;还有精彩的建筑雕刻木雕、石雕和灰雕。
3.十里长街的十二座古桥。《路桥志》里记载有:得胜桥、福星桥、新安桥、磨石桥、塘桥、中镇桥、涌金桥、老马路桥、麦芝桥、下里桥、黄桥。每一座古桥的造型、雕饰各不相同,都承载着一段故事。
4.十里长街的民俗文化。“无街不市、无户不贩、无户不商”的传统在老街折射出璀璨的民俗文化,如手工艺品的制作,包括手工箍桶、特色点心等。
5.路桥区政府对十里长街的改造。20,管委会根据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有关要求,委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编制的《路桥旧城改造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了全面的调整,规划控制面积从原1.81平方千米扩大至2.28平方千米。“十里长街”首期保护和改造工程投入资金5亿多元。“十里长街”一期修缮工程全长330余米,修缮房屋203间,修缮面积1.45万平方米。为延续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弘扬商业文化传统,重现路桥水街一色的景观,专门聘请古建筑专家作指导,充分体现路桥地方特色,还古街于清末民初时古朴风情。
(二)路桥建筑灰雕系列
路桥灰雕最早起源于宋朝,有800多年的历史。台州地处海边,当地发达的蜊灰加工业和水上交通,是路桥灰雕得以兴盛的原因之一。路桥灰雕作品有人物、山水、花鸟、走兽和文字等,人物又分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内容反映忠孝节义以及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灰雕的形式有浮雕、悬雕及阴雕等。房屋的屋脊有悬雕和浮雕,亭台楼阁的墙上和台沿一般采用浮雕,门窗、花框等则采用悬雕。目前,路桥灰雕工艺已经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三)新桥镇五凤楼民居建筑系列
五凤楼位于新桥镇新桥村“老屋里”,始建于明末清初时期,现存建筑系清乾隆年间,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建东厢楼房,二十三年( 1843年),东南又建米船楼,穿斗式抬梁式混合木结构,五进六栋十五堂四合院式组合,计平房楼房100多间,占地面积4736平方米。门口存有坤石,青石柱础琢饰龙凤狮象和鱼虾蟹蜻。凳、柱、梁、廊等雕花卉、人物、禽兽。格子窗遍布蝙蝠。屋脊饰有凤头,俯视呈五凤朝阳状。五凤楼建筑规模庞大,布局合理,工艺精湛,保存基本完好,五凤楼建筑重檐歇山和悬山相结合是我国江南一种独具风格的民居建筑群,对研究江南民居有较高的科学价值,是路桥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群。
(四)以路桥地方课程资源为切入点,引申到台州的优秀地方艺术
例如,仙居无骨花灯、黄岩翻黄竹雕、椒江吴子熊玻璃雕刻、温岭石雕、椒江台绣等。构建地方美术课程体系,为课堂教学提供支撑。
二、对收集的乡土资料进行遴选,根据学生和教学实际进行动态的完善和调整
目前,收集和交流互换得到的乡土资料已经相当丰富,面对这些涵盖面广、内容细致繁多的课程资源,需要区分哪些是适合进入课堂的,哪些是具有代表性的,叨卜些是具有美术本体特点的,哪些是应该传承和发扬的,选择不能只是单纯的、孤立的,也不能面面俱到、事无巨细的。例如,在路桥地方课程资料中根据实际情况将十里长街的民俗文化、十二古桥、十里长街现代的改造、路桥南山生态园区等内容作了删减。原因是这部分内容存在争议,或者已经遭到了人为破坏无法复原,影响教学的感染力和效果。在台州地方课程资料中选择了仙居无骨花灯、黄岩翻黄竹雕、椒江吴子熊玻璃雕刻,进行相对细致的学习介绍,其他内容,如台绣、温岭石雕等,只作简单介绍。
三、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及方法进行课程实施
再精彩的内容也要好的教学方法予以实施,所以有了丰富多彩的内容还离不开科学适当的教学方法。丰富多样、灵活高效的教学方法不但让教学变得精彩纷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根据地方乡土课程内容往往都是取材于学生熟悉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或者通过一定手段就可以获取到的这些特点,针对不同内容,笔者分别安排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能体现学生自主性,发挥学生个性特点的学习方法。
对于路桥灰雕艺术的学习,笔者将收集到的书面资料分发给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通过“导学案”的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体系,总结学习结果。因为这部分教学内容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较多,而且图片内容的实景地又比较分散,所以比较适合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自主阅读梳理。
对于十里长街系列的课程学习,因为学校距离十里长街比较近,有地利的优势,所以笔者在这部分内容学习中安排了小组合作的研究性学习。学生按照十里长街的民居建筑、风俗与传说、古桥探踪、历史与变迁四大板块进行分组选题,利用实地拍摄走访、电子阅览室、图书馆书籍查阅等途径完成各自课题,最后以PPT课件和文案的形式进行面向全班的汇报。
四、教学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法
(一)乡土资源的呈现方式单一
乡土资源在呈现方式上有文本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而地方文化资源(包括当地的自然物质资源和人为创造出来的物质资源),具有更为亲近学生、更为直观形象的特点,是美术教学中传播民族文化最常用的课程资源。但就目前仍然以文本资源为主的现实来看,资源的整合与应用是明显存在缺损的。
(二)乡土资源的实施空间狭隘
乡土资源极其丰富,包括学生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而当地的美术馆、博物馆以及乡土资源是美术课程资源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将学校所在地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包括乡土历史、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等)内容进行整合,有选择地进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乃至国家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美术知识的平台,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开阔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美术的理解有极大的帮助。
美术课程的学习往往不被重视,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极有价值的地方文化课程资源被忽视,这不仅忽视了传统文化、地方文化本身的传承,也忽视了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培养。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应对,寻找办法加以解决。尽自己所能,千方百计地创造推进美术乡土课程推广应用的条件。丰富课程资源,收集积累文本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不断扩充和完善资源库;积极联系校外的博物馆、艺术馆,协调学校尽早将课程拓展到校外。
篇9:历史教学中融入乡土资源的思考论文
历史教学中融入乡土资源的思考论文
一融入乡土资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普遍感到大部分学生缺乏对家乡应有的了解。现行教材虽然在内容上做了较大的调整,增加了一些图文资料,但编者关注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历史,主要从宏观角度演绎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较少兼顾各地、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差异。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社会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多民族国家,地域文化、地方风情、地区差异不仅在今天存在,而且也存在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在中学历史课堂中,我们在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大历史的同时,还应该让学生获得地方历史、地域文化的认知。同时,历年的中高考都涉及乡土资源试题,比如:江苏常州中考试题中出现了瞿秋白的名字。这指导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适当引入乡土资源。
2.可行性
历史是充满智慧的,但由于积淀了岁月,很多知识离学生的现实生活非常遥远,让学生有沉重的负担感。根据心理学理论,初中学生直观形象思维能力强,抽象思维能力弱,对具体的、直接的、新鲜的事物最敏感。乡土资源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有效整合乡土资源符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历史学科,最能让学生感兴趣的莫过于身边的历史,有谁不会为家乡的人杰地灵而感到自豪呢?故乡的山水草木、风物人情往往能引起人们的无限向往,可以唤起学生对历史的真实而亲切的感情,因此科学合理地使用它,既能拉近学生与教材内容的时空距离,又能提高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二融入乡土资源的实施策略
1.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利用常州的乡土资源创设情境,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乡土历史内涵丰富,按照资源的呈现形式可以分为:文字的历史乡土资源、非文字的历史乡土资源、数字化的历史乡土资源。因此,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可以利用多种乡土资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利用文字资源导入。凡是通过文字的形式为历史课程提供乡土教育内容的资源都可以划入文字的历史乡土资源的范畴。包括历史档案、历史文献资料、地方志、家谱、族谱、历史小说等文字资源。讲述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时,由于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远,学生难以形成直观印象,或者说学生对于类似的历史事实完全没有感知。这一块知识属于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历史,距今时间比较近,我就搜集相关材料。我以1958年《常州日报》有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报道作为文字资料导入。学生看到发生在本地区的历史事件,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来,对于乡土史的兴趣很容易迁移到接下来的历史知识的学习中。第二,利用非文字资源导入。非文字的乡土资源是指以实物或活动的形式运用于历史教育中的历史课程资源。包括历史遗址、历史文物、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非文字资源等。比如,在讲到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时,我给学生展示了一组图片“常州南大街的演变”,学生看到自己熟悉的场景,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后,教师就可以趁热打铁,有计划地进行教学。
2.拓展深化,增强理解
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弱,经验贫乏,对有些课本知识无法深入理解,而乡土资源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学得明白、悟得透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穿插地方史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借助地方史增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根据每节历史课的知识点,把拓展的方式分为点式穿插和线式穿插两种。第一,点式穿插,在教学中把乡土资源与历史学科某一节课中的某一个知识点进行细节性的融合,来达成某一教学目标。如讲授先秦历史时,结合历史沿革,向学生交代春秋时期的常州,商朝末年,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的儿子泰伯和仲雍,自愿放弃王位,带领一批人从陕西西南奔到荆蛮之地的江南,入乡随俗,做了当地老百姓的首领,建立了一个号称“句吴”的小国,从而开创了吴国的历史。常州地区,古属吴地。泰伯奔吴后,经19世传到寿梦,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其中第四个儿子季札最为贤能。公元前547年,季札被封于延陵,史称“延陵季子”,“延陵”从此成为常州历史上第一个见于史籍的名称,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学生初步弄清了常州的由来,并表现出深厚的兴趣,也使学生对课本有关知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避免了历史课的空洞、乏味。第二,线式融合,在教学中把乡土资源与历史学科中多个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整合,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比如再讲伟大的开端一课时,本课所涉及的知识点有: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史实、中国共产党一大召开的史实等,我收集了经历过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常州人瞿秋白的相关资料,把他的经历作为贯穿本课的线索,创设教学情境,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学生参与,提升能力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根据这个要求,我们应创设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与和谐的教育氛围,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活泼、自由地发展。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第一,学以致用。在结束了中国古代史的学习后,我要求学生设计一条“常州历史文化之旅攻略”,要求包括旅游时间、每日旅游景点、推荐原因、特产推荐、特色项目、消费预算等,帮助学生把常州古代史中出现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和重要地点串联起来,做到历史、地理、语文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和灵活运用。第二,访谈调查。通过学生访问经历过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一五计划”的老人并请他们谈往事,制成录音或访谈记录在课堂上交流和分析,从而更深入地了解这段历史。第三,走访历史古迹。在教学中应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尽量发掘可利用的地方历史遗存,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参观、探究,增强学习历史的`直观感受。在讲解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这一内容时,补充了常州市戚墅堰运河南的圩墩遗址,这是早期人类活动遗址,可以利用假期带领同学们前往参观。
三实施效果及应注意的问题
经过一个阶段的教学实践,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等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1.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知识最显著、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过去性。教师在课堂上采用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乡土资源,丰富了历史课的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丰富多彩的乡土资源能比较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准确地领悟历史,培养、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尽管学生搜集和处理乡土资源的能力还很有限,但是把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学生的探究式学习相结合,给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机会,让学生获得主动探索的经历,有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需要注意乡土史与学生学习历史教科书之间的关系,不要让乡土教材这盘“零食”,冲淡了教科书这盘“主食”,不能喧宾夺主,要边讲授乡土史,边让学生把它与课本的相应知识联系起来,既不能使乡土史孤立于课本历史知识之外,同时也能通过乡土史的学习,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两者相得益彰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新课改理念深入各个学校的今天,构建宽松、和谐、引发思考的课堂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学的需要。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乡土史内容,加强常州历史与中国历史的内在联系,优化历史教学内容,可以展现乡土史课程资源的独特魅力,使历史教育教学内容具体化、身边化、生活化。
篇10:开发课程资源创新语文教学论文
开发课程资源创新语文教学论文
新课改关注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结果,因而创新的语文教学呼吁的是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创新。结合平日的语文教学研究,本人认为,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争创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有益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开发课程资源
1.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实现学习内容上的创新
教材不仅是学习资源,也是进行学习和探索的工具,是师生间用以对话的介质。一篇课文按部就班地教,一成不变地学,必然导致课堂枯燥乏味,教师如果能有创见地使用教材,就有可能赋予课堂新的活力。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课文《太阳》一文时,用不太熟练的英语说:“Iamsun.”引起学生满脸的疑问。有更多的同学不知道我在说什么.这时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说的意思吗.”有同学大声说:“我是太阳”,我用简短的语言表扬了这名同学,这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我认为这也许就是语文综合性的体现,我教学生学习了单词sun后导入新课,你对sun(太阳)了解多少?这时学生积极地表达着预习的收获,再深入学习课文时,学生兴趣浓厚,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2.精心设计,课课有创新
根据课堂学习气氛、学习内容的需要,教师在每课都要有精心设计的思维发散或语文学习的创新切入点。我在教学《放弃射门》一课时,先是两分钟的解说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然后回到课文中,学生快速找到老师解说的部分,饶有兴趣地读,模仿解说,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3.积极拓展,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创新
课程的本身具有时代性和流行性,在语文课堂上就应体现这一点,以达成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创新。如:三年级《和时间赛跑》一课,“我”因外祖母的去世而悲伤不已,后来听了爸爸的一席话,看到太阳落山、鸟儿飞行等自然现象,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并在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体会到了应该怎样珍惜时间。其中,爸爸告诉我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我借用小沈阳的一句台词:眼睛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过去了。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时间的短暂。再如:三年级的《惊弓之鸟》,描写了更羸只拉弓就能“射下”大雁的故事,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表演这个故事,学生表演时,我指导学生表演更羸搭弓而不取箭的一刻,引用了刘谦常用的一句台词:“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从而为这次成功的教学增添了色彩,这就是时代性和流行性,也体现着与艺术的整合。
另外,相机引导学生讨论探究,设计专题研究等,都可能引起较好的教学效果。充盈现代生活的广告,引导学生说广告现象,创编广告形式;津津乐道的流行歌曲,老师引导学生收集欣赏交流有诗意的歌词,春节期间引导搜集我国的传统文化交流;市场物价上涨,走访调查,撰写调查报告。这一切,都能对学生的文化内涵、综合素养的形成奠基。学生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受到启迪,从而得到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学习方式方法的创新
1.自主是创新的前提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首先要注重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去预习课文,看书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充分的预习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目的性更强,有了较充分的知识与心理准备,以及更合理的心理期待和饱满的热情,老师对学生的学情也有了充分的了解。在我校如火如荼的“课前自主预习,课上交流展示”的课改模式的感召下,我立足于学生的预习指导,重点指导学生如何预习。在前期阶段,给学生固定的模式指导,如:课文作者、近义词、反义词、多音字、重点句段的理解与掌握等等,并安排小组长检查,教师抽查等方式相结合,效果生成后,学生的自主预习不拘泥于老师指定的式样,给学生“自主”,切实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更重要的还在于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搭建自主平台,让学生自由地读,自由地说,对学生有创见的表达给予鼓励,学生在某内容的思考理解、朗读感悟需要多少时间,老师就要实实在在地给足时间,不搞形式、不走过场,不以老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使之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记住:教师仅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师生互动,合作创新
合作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理念的重要环节,同时它也是创新教育的需求。合作学习的过程既是知识信息的网络交流,更是情感、智慧的融会贯通,合作的心态、交际的方法、思维的碰撞、情绪的感染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都非常有益。我在教学中,努力提升自身业务素质,做学生学习的顾问、学生学习的伙伴。
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是创新教育的重要方式,通过合作、分工、协调、互补,让学生学会沟通、学会合作。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搜集的背景资料,扩充了彼此的资源,学生之间合作研究的问题,提高了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在课堂交流的过程中,我强调学生倾听、思辨、互动,对正在交流着的信息积极地做出反应:自己是要补充、纠正,还是要表达不同的见解。老师最好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思路,允许激烈的交流,并不轻易评判。给他们留下回味的余地,我在教学中遇到不能理解或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常常中立,或给学生“保留意见”的思想,达到合作创新、共同发展的目标。
上述观点,有待同行批评指正,最后补充一点,用理论指导实践是创新语文教育的前提,在实践中总结是创新语文教育的保障。
篇11:浅谈乡土历史教学资源的开发
浅谈乡土历史教学资源的开发
历史乡土课程资源是指以学生所在的地区的各种课程资源的`总和.长期以来,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通过乡土历史教学的形式来实现.但在实践过程中,这些内容只被当作资料加以介绍,而并未当作历史课程的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来支持历史课程的实施.
作 者:刘长江 作者单位:四川省邻水县高滩镇初级中学 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 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LUNTAN) 年,卷(期): “”(3) 分类号:G63 关键词:篇12:语文实践之依托乡土资源论文
语文实践之依托乡土资源论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可见语文实践的重要性。同时强调“语文教学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为语文实践指明了方向。如何开发利用乡土资源,服务于语文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摆在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开发利用乡土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做法。
一、品读自然,储备读写素材
“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是苏轼对自然造物的.赞叹。我们学校地处洪泽湖岸,这里景色优美,物产丰富,享有“人间仙境,水乡泽国”的美誉。这为开展语文实践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引领学生走出校园,品读自然。春天带着学生到湖边欣赏垂柳,体会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生命之美;夏天和学生荡舟荷塘,感受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艳丽之美;秋天领着学生到塘口品尝“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味道之美;冬天组织学生到湖边领略“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雄壮之美。学生在与自然界一草一木,一鸟一虫亲密接触中,体会四季轮回变化,感受自然的美丽与神奇,培养了学生审美情趣,储备了读写素材。学生在读写时轻松提取,加深了读的理解,更容易感受课文中写景之美。让学生的写变得顺畅,让学生有物可写,有形可绘,有感可发。
二、探寻人文,积淀文化底蕴
独特的民俗风情,深邃的民间文化,无不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是学生积淀文化底蕴的磁力场。洪泽湖周边是泗州戏、淮海戏、渔鼓舞、马灯舞等民间文艺的发源地,流传着许多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谚语童谣,这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城市学校无法企及的。我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展寻根溯源活动,组织学生欣赏地方戏曲,说体会,作评价,引领学生选素材,编剧本,古戏新唱。带领学生收集和整理流传于洪泽湖湖区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谚语童谣,并进行宣讲和传唱。引领学生对家乡的风俗民情、名人故事、家乡变化进行寻访调查,组织讨论,撰写调查报告,写寻访日记。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领略家乡文化的魅力,感受家乡的巨变,生活的美好。同时,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领域,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积淀了文化底蕴,提高了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三、感受生活,丰富情感体验
生活是语文的外延,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没有生活,就没有体验,生活多丰富,体验就多深刻。让语文回归生活,丰富学生的感悟和体验,已成为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我紧贴学生现实生活,开展了水乡特色的语文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门,漫步湖边,捡贝壳,抓泥鳅;到湖里游游泳,钓钓鱼,采菱角,打莲蓬,尽享童年的乐趣。鼓励学生跟着父母到湖中下网捕鱼,到塘口饲养鱼蟹,体验劳动的辛苦与收获的喜悦,在学生中开展“我的水乡生活”征文活动。以校园内的“两园一湖”(小菜园、百果园、微型洪泽湖)为基地,让学生种植饲养,观察研究,记观察日记,写研究报告。丰富有趣的生活,开放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丰富了学生情感体验。厚积方能薄发,学生作文时信手拈来,点石成金,情真意切。那一篇篇富有水乡特色而不失真实的《我的船头生活》、《水乡新变化》妙趣横生、活灵活现,让人回味无穷。同时,在浓浓的渔村生活中,学生有生活体验,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便不难理解“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惊喜。鲜活的乡土生活巧加利用,汇成了学生语文实践的一汪活水。
四、参与活动,增强实践能力
“活动”一词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20多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活动是语文实践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的核心。活动要贴近学生实际,突出学生自主参与,活动设计应开放、多元。围绕听、说、写、诵四字做文章,组织开展了“洪泽湖在我心中演讲”、“洪泽湖故事擂台赛”、“洪泽湖调查”、“洪泽湖诗歌朗诵会”、“爱心鱼放养”等系列活动。将语文实践引入丰富的活动中,引导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让学生“知湖、爱湖、护湖、用湖、梦湖”。这些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潜能,展示了学生个性特长,为语文实践增添了乐趣,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依托乡土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沟通课堂内外,联系现实生活,拉近了语文实践与学生心灵距离,增加了语文实践的亲和力,让语文实践接上了地气。
作者:李付成 单位:江苏省泗洪县临淮中心小学
篇13: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重庆市秀山县平凯中学 彭兴亚
【摘要】新课改理念下,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联系社会和学生生活实际,保证地理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地理课程实施的效果和水平。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料,广泛开发地理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开展生动活泼的地理教学,养成学生对于地理科学的兴趣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无疑具有重要意。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素质教育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第八次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心脏工程,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教育使命。在教学手段日趋多样化,教育资源共享的今天,新课改给地理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农村中学教具简陋,信息闭塞,地理教师凭借“粉笔、黑板、教科书”,必须尽快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才能更好的应对素质教育。如何对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保证地理新课程实施有效性的基本条件,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地理课程实施的效果和水平。过去,由于对地理课程资源的内容和价值认识不够,导致大量有教育意义的地理课程资源闲置与浪费,其教育功能和意义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与发挥。随着人们对地理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倍受关注和重视。现就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地理课程资源的教学要联系社会和学生生活实际
当今中小学教育面临着种种困惑:为什么学生越学越没有了灵气和活力?为什么学生在课程实施中不能体验到快乐?问题的根源之一就在于:我们把学生固定在“科学世界”里,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照。我们传统的教学,尊崇并奉行一个信条,那就是重理论,轻实践。在落实新课改的实践中我体会到,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与教学内容越接近学生的经验,越与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联系得紧密,教学就越会有效。比如中国气候的特点之二“季风气候显着”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在实际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首先向学生讲清纬度位置,季风环流,地形地势等因素如何使我国东部地区形成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然后列举我县也属于亚热带季风区,冬暖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但季节不均。冬季和全国东部地区一样受北方大陆气团的影响,吹寒冷干燥的偏北风,雨量仅占全年的7.5%,入春由于东南风北上,春雨早发,三、四月雨量占全年的16.7%,五月随着锋面的移入进入雨季、降水增多,五、六月雨量占全年的30%,七八月锋面北移,县境内受到高气压控制出现连晴高温的伏旱天气,时有暴雨洪涝出现,降雨量占全年的21%,九、十月夏季风南撤,受准静止锋的影响带来持久的秋雨,雨量占全年的18.5%。由此可见,我县和我国东部地区一样深受季风进退、锋面移动的影响行成了上述气候特征。通过这些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学生又亲身经历了当地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感受深刻,即使学生理解了家乡气候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又对课程标准中我国东部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原因也加深了认识理解,同时还较好的阐明了我国雨带移动情况,再结合教材适当补充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这对完成气候方面的课程标准要求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增强教学的活力
地理课程资源包括旨在实现地理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和条件。开发地理课程的目的是实现国家所规定的地理课程目标,为地理教师提供各种教学素材、案例、条件和手段,更好地贯彻地理教育思想:能够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广泛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不断拓展学生的学科深度。作为农村初中地理教师,更应尽可能地充分开发、合理利用校内外一切有利于地理教学的资源,借助各种条件,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活力。①教师可以自己设计制作各种地理教具、学具等,也可指导学生制作地理模型。例如,在学习“地球仪”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指导学生用农村有的橙子、橘子等制作小地球仪,既弥补了课堂教具的不足,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②教师可以结合热点新闻与教学内容整合提出探究性地理问题。例如,新闻报道了“新西兰遭遇暴风雪袭击”,我们却穿着T恤在上课,同样是6月,天气为什么截然相反?2004年底印尼地震并引发了海啸对南亚、东南亚多个国家造成惨重损失,近来印尼地震、火山喷发不断发生,请结合所学过知识解释印尼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并向印尼人民提出防震减灾的.措施或建议。③运用乡土地理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如:在讲工农业生产布局及其影响因素的这部分内容时,可通过对我县位置、资源、交通、消费能力、经济技术等情况,例举讨论,提出在我县应发展布局一些什么工业?如建玻璃厂、家电厂、啤酒厂是否合理?由于学生对家乡的实际情况熟悉,思维积极,兴趣浓厚。④充分利用远教资源,服务教学。
三、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
新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学校已有的地理课程资源,对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包括教材和教材以外的教学所需的挂图、模型、标本、实验器材、图书资料、电教器材、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它们是实现地理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如,新的地理教材不只是知识的载体,还担负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教育任务,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的教学材料,教师要最大限度的挖掘教材的内涵,深刻领悟编者的意图,更好地用“教材教”。学校所在地区的地理要素、地理景观、主要地理事物等也是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每个学校的周一都要举行升旗仪式,教师可以利用旗帜的飘扬方向教学生认识风向;可以利用旗杆在一年中正午的影子长短来深刻领悟正午太阳高度在一年中变化规律;……教师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就某个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如:外星人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收集资料出黑板报或手抄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及收集资料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在教室的墙上张贴中国政区图、世界政区图创造地理学习的环境,还可以让学生收集制作各种地理教具如收集矿物岩石的标本,制作经纬网仪,编制地理课件。教师应注重学校地理课程资源的积累和更新,及时增添必要的地理教学图书、设备、模型、标本、多媒体教学软件等,不断扩大地理课程资源库的容量。
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要跟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科学世界紧密联系,而不能相脱节。要特别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在书本知识学习中的作用,要重视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相互联系。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课程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起来,学生就有可能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习就有可能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要完成的任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