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国无机化学研究现状探析论文,本文共1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我国无机化学研究现状探析论文
我国无机化学研究现状探析论文
摘要:实际上, 我国无机化学发展时间相对较长, 在学者研究的实验室中重点强调元素无法分出其他物质, 这也为无机化学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无机化学是我国研究的重点, 同时无机化学也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学生必学的科目, 能够体现出我国无机化学的历史沉淀, 本文主要探究松散庞杂的无机化学相关内容, 愿为其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无机化学; 内容; 松散混乱;
有关于无机化学的研究非常众多, 无机化学主要的研究无机物的组成与性质、结构与其反应, 对于不同的化学元素与碳水化合物进行深入的研究, 与众多化学分支相比较, 无机化学相对比较古老, 但也成为了人们研究的重点, 但与有机化学的研究相比较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1、无机化学相关知识
众所周知, 我国的无机化学研究已有多年, 在古代, 炼丹道士们就已经研究出了多种元素, 通过提炼出的仙丹便能够确认出实际效果, 包括其中的铜、汞、银等。随着时间的推移, 无机化学也逐步出现。有关学者经过在实验室中的研究发现, 元素无法分出其他的物质, 也是为无机化学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着名科学家法国拉瓦锡与英国的道尔顿对于无机化学的研究有自身的想法与贡献, 众多学者潜心研究无机化学, 随着原子学说的构建, 无机化学也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1]。随后, 元素周期表诞生, 元素不仅是无机化学的`重要部分更是能够体现出其特点, 随着课程的加深元素学习也更加深入复杂。在19, 电价键理论与共价键理论出现, 通过这两个理论的应用, 能够对于元素中的原子价与化合物的相关结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随着结构的深入但就又研制出了化学键的现代观点。无机化学的理论基础也逐渐被熟知, 同时, 溶液与肢体、四大平衡等都是无机化学原理部分, 但这些内容混在一起会相对比较复杂, 一般的高中生都是简单的了解溶液里的“混沌”, 但“平衡”才是学习的重点, 不仅是酸碱平衡还有沉淀溶解平衡等等, 这些也是无机化学的重要部分[2]。
综合来看, 无机化学没有有机化学那样放大而体系明确, 相反, 内容显得有些松散而杂乱, 无机化学无法找到一定的关键点, 但无机化学也存在一些优势, 在理论方面相对比较清晰, 更易于人们理解, 但如果想要应用这些理论去解释物质现象不太容易, 都有其各自的优势。
2、学习无机化学
当前, 各个高校都在对于无机化学的课程进行合理安排, 为了让学生能够对于无机化学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为学生安排每周至少要10节课程, 这主要是因为无机化学相对松散与混乱, 这需要学生花费大部分时间消化与学习, 让学生对于相关理论知识有更好的掌握。同时, 学生仅仅学习理论知识还不够, 还要为其安排相应的实验课程, 让学生充分掌握无机化学的精髓之处与核心内容, 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验课程相平衡。在课堂中学习无机化学的理论知识, 让学生能够对于元素与化合物的相关内容有充足的把握, 还要有自己的学习方法, 然而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还有赖于对化学性质与现象进行汇总, 将理论知识更好的运用结合到实验操作中, 这也是无机化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并且学生还要对于实验操作的整体流程有所了解, 能够培养主动动手操作的能力[3]。
虽然有众多学者对于新元素更加具有探索意识, 但当代学者更加倾向于研究化合物。需要指出的是, 无机化学的发展与研究也遭遇了瓶颈期, 随着时代的发展, 过去的无机化学理论已不再适用于当代的理论研究。为了让无机化学有更好的发展需要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让无机化学能够渗透到更多领域之中, 无机化学的研究当前也已成为了化学领域研究的象征, 永远会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 无机化学既是化学的基础本身, 更是人们研究的核心[4]。在多年以后会被更加广泛的应用于多个领域, 发展也会越来越好, 被更多人熟知, 必将成为更多学者的研究重点。
3、结束语
从文章总体来看, 我国无机化学发展时间相对较长, 在学者研究的实验室中重点强调元素无法分出其他物质, 这也为无机化学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无机化学是我国研究的重点, 同时无机化学也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学生必学的科目, 也更能够体现出我国无机化学的历史沉淀。有关于无机化学的研究非常众多, 无机化学主要的研究无机物的组成与性质、结构与其反应, 对于不同的化学元素与碳水化合物进行深入的研究, 与众多化学分支相比较, 无机化学相对比较古老, 但也成为了人们研究的重点, 但与有机化学的研究相比较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樊晓芳.高等院校无机化学教学改革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 (3) :146+153.
[2]臧双全, 王建设, 韦永丽, 等.大学无机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化学, (5) :33-35.
[3]佘海龙, 耿春雷, 王冬.无机化学发泡水泥技术研究进展[J].商品混凝土, 2012 (7) :29-31.
[4]吴亚丽, 金宏, 王志平, 等.激发学生学习无机化学兴趣的有效方法[J].教育现代化, , 3 (23) :129-130.
篇2:我国电力经济现状研究论文
【摘 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电力工业的发展有效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质的飞跃,目前就电力行业的发展状况仍会有一些问题存在,我们应该结合实际状况和人民高水准的要求,最好电力事业方面的改革工作,有效的促进和提高供电企业的电力营销工作水平。
【关键词】电力;经济状况;分析;措施
电力企业主要经营电力生产和供应的活动,通过发电、输电等系统结构组成一定的电力供应系统,进行相关的电能的生产和销售工作。
电力企业的发展是做于我国先行性行业的有利基础代表,其对人民高质量的服务水准,决定了其在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其对宏观经济下发展的中国国情来说,反应比较敏感,因此,不断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积极的制定有效的、合理的财政政策,对于改善电力投资力度,促进电力事业发展影响深刻,这种现实的反映状况决定了我国在电力事业,尤其是经济领域的强力关注,并适时的做好相应的处理应对手段和措施。
1 我国电力市场的发展现状
电力市场的有效发展决定了经济供求关系中对相关电力行业发展的调节功能,鼓励国家打破垄断,充分发挥电力企业的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建立规范、统一、有效的管理结构体系,促进电力行业的有效发展。
但是,针对于现实中,输电阻塞和装机容量的因素的综合考虑和观察,使得电力市场的开拓仍旧面临一些难题,即目前实现电力经济高速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电力工业的市场化是我国响应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力工业发展的必然走向,我国应该充分利用政府的宏观处理能力,具体结合国家政策进行电力企业的深化改革工作,有效推进民用电力等相关市场信息的发布,加强实现最优资源的有效配置,结合政府决策的高效率改善,电动电力行业的有效的正面的竞争。
同时,加强政府的监督能力,避免过度的行政干预,充分开拓电力独立发展的市场地位。
结合现实因素考虑,当前电力工业在市场化的有效发展上还伴随一些问题的滋生,并且需要很长的时间进行大规模地处理和改善。
(1)由于一些能源的稀缺性,使得在电力的扩展应用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政府主管部门在承受物价上涨难以抑制的压力之下,毅然决然的对上网电价进行控制,使得电力行业的发展在政策下面临一定的阻碍,不利于电力行业自身生产积极性的扩张,更不利于有效开辟利润的增值空间,更会带来一定的亏损。
因此,面对国家经济政策的改革需要及时处理,转变政府的某方面的职能,并还给电力市场一个适当的自主运营的环境。
(2)没有确立统一的用电定价标准
在供电的过程中,不仅包括具体每个用户的实际用电量,同时还包括在电流传输过程中的部分损耗,这些部分的电能需要用户加以支付。
电力市场,需要全面保证各项电力支出的费用的统计,才能掌管具体的电力销售的动态效果和经济效益,这些方面的考虑是保证电力市场充分开拓,促进电力经济有效发展的重要因素,不能视而不见。
因此,电力市场应加大对无功率费用的重视,建立有效的辅助系统财政机制,而摆在眼前的定价手段和措施都不尽完善,需要结合实际状况制定相对合乎情理、公平的无功率用电的收费政策,公平的非配无功率供电的额外成本费用,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以全面解决电力市场长期存在的关于电力和电压稳定的问题,保证供电业务的全面畅通,用户综合的使用电量的权利的贯彻实施。
输电的固定成本的有效落实,可以使用电结构更加完整,满足不同角度的用户需求和市场盈利需求,进而促进电力市场长足有效的发展。
但追究其现实状况中涉及到的不同的物理层面和经济发展需求,使得电能输送的结构构成趋向复杂化,使得具体的人为处理工作不能有效实施,无法充分建立网络功率电传输的新型物理和经济机制,对于具体的成本分摊、理清现价规格等影响深刻。
(3)区域电网优势尚未得到全面发挥
我国经济发展之所以极不均匀,是因为能源的分布状况的不平衡,由于区域内部的电网优化很难实现经济一体化的具体要求。
所以,要重视建立区域电力市场的全面革新,实现电力资源的更广区域的优化配置和扩散,有利于克服电力市场之间相互隔离的单一局面,克服电力市场发展的局限性,无法形成专业的,有效的区域间的竞争机制,使得电力资源的充分发挥得不到具体落实和改善,电力资源的使用和供应状态不好,操作效率不是很好。
虽然后期在区域竞争机制上有所改善,但单个区域间的电力建设步伐相对缓慢,缺乏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专业理念作指导,没有一定的借鉴对象,使得停滞不前的现象在近阶段的电力市场建立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主要表现为,大型发电集团利用其自身发展较好的基础优势,充分发挥去市场竞争力,使得一些地方的较小模式的发电企业毫无立足之地,在公平竞争理念下,也会显得力不从心,而内部早已存在的市场垄断正全面的攻击小规模的电力企业的核心发展地位,使得国家无法深入贯彻周边地区良性竞争的政策。
而建设跨区电网可以有助于避免用电的高度集中,实现供电的综合化管理,巩固建造统一智能电网的核心目的和要求。
建立有效的区域电力市场可以充分调动用电的综合化管理,分会市场在电力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主导作用,进行包含一定机制的供电市场的建立。
而涉及到区域电力市场的建立,需要结合考虑许多细节方面的因素,单纯地依靠电力企业自身是无法完成的,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决策作用,选择政府对投资的强力控制和价格的宏观拟定等权利进行一定的商榷,试图寻找新的市场开辟的途径,限制不正当的竞争和投资行为,保证各个区域的有效的、公平的竞争机制的建立,实现供电综合化的水准,带动相关经济的长足有效的发展,进而再一次巩固电力经济的市场核心地位。
2 提高电力经济发展水平的有效措施
针对目前我国电力发展的现状,和面对的一系列的难题和挫折,我们应该充分重视电力行业的监管工作。
要知道,这类工作自身具备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而电力行业中的具体监管工作更是难以处理,因此要注重各机构、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划分,做到整体的系统设计和相应的资源整合,充分发挥政府的总体管理能力。
具体表现为:
电力行业需要按市场的需求和电力商品的特殊性和相关的企业管理需要进行组织机构的改革,首先,设置配网建设与改造的机构,加紧实现网络自动化的工程实施机构要求,设定特殊的用户投诉管理站;另一方面,为满足用户实现方便的费用结算途径,要建设地方的营业网点,具体实现配电网供电的可靠性,建立全过程、全时段的快速服务机构,使得用户能够连续不间断的全面利用电量。
而电力商品是一种不能储存的无形的经济交易物品,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介完成传输和使用的过程和功能,因此,应注重建设实现网络自动化的组织机构;关于售后服务要处理及时和妥当,使用户没有用电不便的困扰,售前服务也要做好,争取设立多个营业网点,为用户的报装要求提供更加方便的途径。
而业务流程的创新需要充分发挥项目经理的职责,以市场为有效立足点,建立专业的市场开发策划理念设计方案、需求预测与管理手段,用电新技术的推广,通过有目的的组织企业的整体营销活动,最大限度的发挥电力企业内部效益,具体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为企业再营销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对于具体业务的改革,还需要对电力员工进行系统的新型工业程序的传授,使其在繁琐的工作量中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此期间,员工不仅要掌握先进的科学理念,还有学会新型设备的操作与应用,尽可能的扩充自己的发展潜力,以提高组织的整体服务能力,促进电力经济事业的有效发展,建立专业、独立的电力市场竞争体制。
3 总结
电力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建立专业的电力市场竞争体制,结合政府的宏观控制要求和内部作业人员的专业技术处理能力,深刻分析电力企业发展需要关注的要素,对细节问题逐个处理,争取全面改良电力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弊端,促进电力市场化建设的有效改革。
参考文献:
[1]程晓红.充足电力确保工业经济全面恢复[N].西藏日报,.
[2]戎瑞安.电力建设工程项目承包风险评价及对策研究[J].山西建筑,.
[3]宋厚龙.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电力需求预测模型设计[D].吉林大学,.
篇3:我国电力经济现状研究论文
【摘 要】目前我国电力经济运行的状况良好,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本文通过对我国电力经济现状以及电力经济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个人对电力企业经济发展中产生的问题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电力经济;电力产业;电力企业
一、前言
篇4:我国商业性赛事经营管理现状研究论文
一、前言
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是体育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产业中商业价值较大的部分,近年来国内兴起的商业性赛事已成为竞赛市场的一个重要内容。商业性赛事的兴起,给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其在活跃国内竞赛市场、加强竞赛与国际惯例接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解决竞赛资金不足、满足人们欣赏高水平比赛的需要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商业性赛事还处在一个兴起发展阶段,实践上我们的经营管理水平还不高,理论上的研究则更为不足,理论的滞后势必影响实践的发展,因此,要提高我国商业性赛事的经营管理水平,有必要对其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对商业性赛事经营管理的研究也在丰富体育经营管理学科理论、丰富课堂教学、指导社会体育管理专业方向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并为进一步进行体育经营管理理论研究打下一个好的基础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馆、网络、体育行政机关等信息渠道,查阅有关商业性赛事的论文、期刊、政策法规文件以及与课题研究有关的市场经济理论、相关体育法律、法规及管理学等方面的资料,为论证课题提供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2、实地考察法。根据研究进度按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提供的-商业性赛事信息,选择有代表性的赛事活动,进行了调研。
3、专家访谈法。对有关政府部门行政决策人员、比赛的经营管理者及专家学者进行了走访、座谈听取意见。
三、结果与分析
1、商业性赛事概念界定
商业性赛事即赛事举办者以赢利为目的,同时满足社会体育竞技观赏需求而举办的比赛。如各种职业联赛、各种商业比赛、大奖赛、巡回赛等。20世纪70年代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职业体育比赛首开先河,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较成熟的市场及市场化的管理运作方式。
2、商业性赛事产品的价值及分类
(1)商业性赛事产品的价值。商业性赛事也是竞赛表演,是以竞技运动为手段,以比赛为形式,以提高竞技成绩、培养选拔人才或者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可以满足社会体育文化需求,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商业性赛事与其他产品一样,也有价值,从生产的角度看,商业性赛事就是组织者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运动员及教练员在台前幕后洒下无数汗水,多方劳动的结晶。使用价值是产品的核心,赛事产品的使用价值首先体现在他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上,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使观众得到娱乐、刺激和文化享受。其次,商业性赛事还能对社会组织和企业起到宣传作用,提高他们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具有其他活动所无法具备的特殊价值。正是赛事产品独有的使用价值,不但为商业性赛事的市场运作营造了生存发展空间,还使体育组织通过对体育资源的有偿转让,实现了组织比赛和培养运动员的价值补偿。
(2)商业性赛事产品的分类。要分析商业性赛事产品的经济特性,必须明确商业性赛事向社会提供了什么样的产品。在现阶段,商业性赛事所提供的产品主要是指无形资产形态的产品组合,这种组合可以分为核心产品和衍生产品。①核心产品。就是运动竞赛和竞技表演的服务过程,是通过运动员的赛场表现、运动员、运动会的名气、运动比赛的结果、运动竞赛的赛场氛围等表现出来的。
②衍生产品。是指在商业性赛事生产过程中,依托核心产品再生的新产品,也就是利用核心产品的特点、价值和意义等满足市场需求,将这些特性商业化,从而派生的一种无形产品。如商业性赛事的冠名权、冠杯权;会徽、吉祥物等标志特许使用权;电视转播权;场地广告牌使用许可权等。核心产品可以独立存在,而衍生产品必须依附于核心产品,离开了核心产品,衍生产品就没有存在的基础,也没有被提供的可能。
3、商业性赛事活动市场化的本质及基本特征
(1)商业性赛事活动市场化的本质。从市场经济角度讲,商业性赛事的市场化是一个商品交换的过程。运动会组织者是商品生产者,通过组织运动员进行高水平竞技体育表演为公众提供一种具有特殊观赏价值的服务产品。同时,商业性赛事的筹备和举办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必然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因此,商业性赛事拥有了巨大的无形资产,具有极高的商业媒介价值。实现商业性赛事的商业媒介价值的主要渠道包括:门票;出售比赛电视转播权;征收赛场内外各种形式的广告费;征收赛场界定区域从事经营活动的场所租让费和由于赛事而增加利润的专利费;出售比赛冠名权;比赛指定器材、用品的特许费;各种保险的利润分成;发行体育彩票;发行具有捐资面值的纪念邮票和纪念币;征收印有运动会名称、会徽、吉祥物、标志商品的专利费;接受财团、企业、个人的捐赠与赞助等等。
因此,所谓商业性赛事的市场化,其本质就是赛事组织者通过采用各种手段,对赛事的各种服务产品和无形资产进行营销活动,使商业性赛事的观赏价值、商业媒介价值等通过市场实现其商品价值的过程。
(2)商业性赛事市场化的基本特征。①以商业性赛事的观赏价值为基础,以赛事的市场价值为判断标准。商业性赛事的观赏价值与市场价值是相互联系的。其中,商业性赛事的观赏价值是基础,它决定了商业性赛事的市场价值能否实现和实现程度的高低。同时商业性赛事的市场化也会促使商业性赛事的组织者尽可能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换言之,商业性赛事的观赏价值如何是由市场决定的,是不以商业性赛事的组织者的意志为转移的。
②商业性赛事具有过程不可复制的唯一性。这种唯一性使得每一场商业性赛事都是一个独特的“产品”,使人“常看常新”,即每一次比赛都是一个全新的“生产”过程,“生产者”必须尽可能全面开发利用其商业价值,以期收回成本并赢利。
③商业性赛事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商业性赛事具有生产与消费同时性、即时性特点,商业性赛事的无形资产如赛事冠名权、广告发布权、电视转播权、各类标志的特许使用权等一般也都有特定的时限。这就要求商业性赛事的经营开发者必须及早对商业性赛事的开发进行策划和准备,最大限度地挖掘商业性赛事的商业价值。
④产品价格的不确定性。商业性赛事的主要产品是服务产品和无形资产,其价格往往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赛事组织者必须对商业性赛事自身的商业价值有清晰的认识,这是实现商业性赛事商业价值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 杜利军.国外体育产业的发展[J].国外体育动态,1992.
[2] 蔡军,钟天朗,邵淑月,等.体育经济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3] 于振峰.对我国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
[4] 王德禄,邵琳琳.赛事项目公司的商业模式分析[J].未来与发展,.
篇5:我国外汇储备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
我国外汇储备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到9月底,中国(包括内地和香港)已超过日本首次成为世界外汇储备第一大国。本文首先运用数据分析了我国外汇储备存在过剩的现象,并对适度外汇储备规模进行了估计;然后对我国目前外汇储备运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如何化解我国激增的外汇储备以及过剩外汇储备的运用的出路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
关键词:外汇储备过剩运用
一、我国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及其过剩
我国外汇储备自末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以来,就一直是迅速增加的趋势。末,我国外汇储备达6099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066亿美元,增幅达50.5%。至20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7690亿美元,同比增长49.5%。中国内地的外汇储备加上同期(9月底)香港金管局公布的官方外汇储备资产1228亿美元,共计达到8918亿美元。与9月底日本外汇储备为8435.6亿美元相比,到年9月底,中国(包括内地和香港)已实实在在超过日本首次成为世界外汇储备第一大国。考虑到外贸进出口顺差剧增的因素,市场普遍预测2005年外汇储备增加将不少于2000亿美元。如此,这将是我国连续第三年外汇储备增加额超千亿美元。
表1中国自19以来的外汇储备额单位:亿美元
中国外汇储备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国际收支的明显改善。90年代后期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以出口的迅速增加为基础,中国贸易收支和经常收支都是连年黑字的局面。2000—20,经常收支黑字中国合计为1392亿美元,其中达459亿美元。其次,是来自发达国家的资本流入增加。2000-年中国共引进外商直接投资2545亿美元,在发展中国家中首屈一指。
外汇储备充裕,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国际清偿能力,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对外信誉,提高海内外对中国经济和中国货币的信心。也有利于应对突发事件,防范金融风险,维护国家安全。然而,巨额的外汇储备对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资金的使用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大量的外汇储备为金融安全增加了保险系数,增强了我国经济的国际信用度,但另一方面却也导致了高成本、低效率占用人民币资源。外汇储备作为中央银行的对外资产,是用人民币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购买的,外汇储备的增加势必占用央行人民币资产,如769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就将占用相当于近6。2万亿元的人民币货币资产。大量的资产占用,会影响到经济的货币投入、货币传导及实体经济投资等方面对资金的需求,影响到资源配置的高效率。
从2004年末外汇储备占当年GDP的比重看,中国高达37.2%,超过了世界平均的9%,大大高于美国的0.7%和欧盟各国的3.2%。从2004年末外汇储备相当于当年月均进口额的倍率看,中国高达13.1个月,大大超过了世界公认的3个月左右的水平。从20末外汇储备相当于短期债务的倍率看,与亚洲金融危机前的年末相比,中国超过了1倍以上,高达5.85倍,即都处于还债有余的状况。从上述几个比例数据来看,中国的外汇储备存在过剩的现象。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做任何事都是有“机会成本”的,因此,经济生活中存在一个“帕累托最优”的境界。一国持有外汇储备也不是越多越好,有一个度的界限。一个国家外汇储备水平究竟应该以多少为宜,并不存在一个现成的理论模式推导出的确切的衡量标准。特别是由于各个国家的实际情况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市场经济发展与对外经济交往的程度不同,因此对外汇储备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外汇储备水平差异很大。
从理论上说,一个国家外汇需求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进口付汇、外商投资回报、偿还外债、维持汇率稳定的外汇平准基金及特殊需要的外汇需求。进口付汇需求,传统理论认为保持三个月进口支付需要,现在的观点认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其货币不是国际储备货币成员,外汇储备往往不具备可替代性,具有明显刚性特征,因此建议应适当放宽,我国可以考虑保持四个月的进口支付需要,即国际储备与进口的比率为33%。外商投资回报,国外投资者一般希望有10%以上的投资回报率,我们考虑按照15%的比例预留外汇储备。偿还外债的外汇需求,根据国际经验,应保持外汇余额的10%的外汇储备,此外再保持年度外汇储备10%左右的外汇平准基金和特殊需要。根据以上思路,我们得出以下公式:
R=R1+R2(1)
(1)式中,R为外汇储备总量,R1为适度外汇储备量,R2为超额外汇储备。
其中,R1=33%W+10%X+15%Y+Z(2)
(2)式中,W为年度进口额;X为年度外债余额;Y为年度实际用外资总额;Z为外汇平准基金及特殊需要额(10%R)。
R2=R—R1(3)
按以上表达式,我们可以推算出近年来我国适度外汇储备规模及超额储备情况。见表2
单位:亿美元
以上数据表明,我国以前也存在超额外汇储备现象,但是问题并不十分严重,从开始三年来,我国超额外汇储备加速,从上述数据分析可以推测出我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应控制在2700亿美元左右。
二、我国外汇储备的运用
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既不能放在抽屉和柜子里,也不能存款于国内的银行,投资于国内的有价证券,而只能存款于外国银行〔包括本国的境外银行和国内的外资银行〕或购买外国的国债等有价证券。由于国债等有价证券流动性强、收益性高,所以,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大都投资于外国政府发行的国债等有价证券。由于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上世纪90年代又出现了长期经济繁荣,因此在美国财政赤字扩大、国债发行增加的情况下,各国都不约而同地把其外汇储备的相当部分用于了对美国国债的投资。根据美国政府公布的数据,2000-2004年,中国对美国国债的持有额由603亿美元增加到1938亿美元,增加2.21倍,所占比重中国由5.9%提高到10.0%。鉴于世界各国持有美国国债的60.6%是公共部门持有,因此,中国用外汇储备购买的美国国债,目前至少在1170亿美元以上。
然而,中国外汇储备大量购买美国国债等的对美投资,就未必是一种比国内运用收益高的有效运用,有时甚至低于国内运用的'收益。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因两位数通货膨胀的影响,中国利率一直高于美国,出现通货紧缩倾向后利率虽然明显下降,与美国相比也所低无几,-2003年又比美国高1-2个百分点,2004年也基本与美国持平。在这种情况下,之所以明知对美运用收益不高还年复一年地大量购买美国国债等,就是因国内没有运用的对象。即使收益低也比闲置不用、没有任何收益强,仅此而已。这样一来,其实是中国把本来应该享受的本国和区域内风险投资的利润,以一种贴息的方式转让给了美国。
中国在将大量的外汇储备投资于美国的同时,国内却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中国自90年代以来一直是发展中国家中利用外资最多的国家。1979-2004年,中国累计利用外资总额达7436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5621亿美元。可见,中国是在资本不足、大量输入资本的情况下大量储备外汇并用以对外间接投资的。从中美两国的投资关系看,2004年末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累计共为480亿美元,只相当于中国购买美国国债的1/4。如果考虑中国在美国金融机构的存款和购买的其他有价证券,则中国对美国的资本纯输出至少在2000亿美元以上或更多。
然而,中国1938亿美元购买美国国债的间接投资,能否比美国对华480亿美元的直接投资获得更多的收益,这也是一个不能不认真思考的问题。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给中国带来了必要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这是没有疑义的。但另一方面,中国以改善投资环境为中心,付出了允许美国企业享受各种优惠、控制企业经营权、开拓和占领中国市场等方面的代价,并由此产生了国家安全方面的隐患。相比之下,中国政府购买美国政府的国债,除了固定的利息收入以外,可说是什么也没有得到。更令人担忧的是,伴随中国持有美国国债等美元资产的迅速增加,就像现在日本最害怕美元贬值一样,中国也越来越害怕美元贬值了。
三、过剩外汇储备运用的出路
由于我国外汇储备迅速增长,很多人对如何化解我国激增的外汇储备问题提出了建议。笔者认为目前采取以下几种措施应该比较有效。
1、适时增加黄金储备份额
近三年来,在我国外汇储备迅速增长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的同时,我国的黄金储备变动不大。我国的黄金储备在20末为600吨,约为1929万盎司,如果按照2004年12月2日亚洲现货现金报收455.25美元/盎司黄金的高位价格计算,约合87.82亿美元,仅占我国2004年末外汇储备6099.38亿美元的1.44%,这种状况和发达国家美国的56.7%,意大利的47.8%,法国的47%,德国的37.6%大相径庭,所以黄金储备在我国国际储备中所占的份额是非常低的,这种状况和一个发展中大国地位极不相称。
针对我国国际储备中黄金储备份额过低的问题,有专家提出在国际储备中应保持8%到10%的黄金储备。此方案是可行的,因为在金价稳中有升的情况下,黄金是一种有效的储备保值手段,不仅有利于抑制外汇储备缩水,而且更有利于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如果按照此比例计算,我国的黄金储备量应控制在3750—4680吨之间。按照455。25美元/盎司黄金的高价格计算,约为550—688亿美元,也就是说目前我国的超额外汇储备完全能满足这个比例。但是为了实现这一基本目标,我国应灵活调整国家金、银的收放政策。
2、扩大企业支配外汇的自主权
贸易收支、经常收支和境外资本流入是我国外汇储备增加的重要原因。然而,贸易收支、经常收支黑字是企业的盈余,外国资本流入中除外国政府的开发援助外,外商直接投资等也大都成为企业持有的外汇。但是,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实行的是强制结汇制,即企业将持有的外汇卖给银行,再由银行按国家规定转卖给中国人民银行从而形成国家的外汇储备。我国现有外汇管理体制是在外汇紧缺时期建立的,其主要目的是国家有效掌握外汇资源。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外汇不断充裕的前提下,要积极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放宽企业和个人用汇自由度,放宽其外汇账户的限额,逐步向自愿结售汇转变。这样既能藏汇于民,分解外汇过度集中于政府的汇率风险,又能便利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更是经济市场化的要求。例如日本,其1996-2004年经常收支黑字累计为12993亿美元,同期外汇储备增加6494亿美元,企业和银行持有外汇转化为国家外汇储备的比率为49.98%。再如德国,其2001-2004年虽然共有1700多亿美元的经常收支黑字,但企业持有外汇转化为国家外汇储备的金额为零,即企业持有的外汇仍然保持在企业和银行手里。
3、用超额储备建立“战略发展基金”
成立战略发展基金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存在超额的外汇储备,有成立基金的资金来源,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在很多战略性领域都还远远落后于许多发达国家。例如,中国的科研和开发费用目前仅占GDP的1.4%,远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相比之下,日本的科研和开发费用占其GDP的比重在过去50年里一直在稳步地提高,90年代以来已明显超过美国,2003年达到GDP的3.4%。另外,中国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也相对较低,尤其是政府投入相对较弱。此外,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中国对燃料及能源等方面的需求已逐渐超过国内自然资源的储存及开发能力。基于这两个原因,笔者认为,中国政府应该用国家外汇储备成立“战略发展基金”。
“战略发展基金”主要从事两类投资:一是选择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有重要影响的行业进行战略性海外投资;二是对中国国内的基础设施、自然资源、教育、科学研究等领域进行战略性投资。前者是以走出去的形式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作战略投资,而后者其实是针对长期经济发展而采取的政府消费。
这两个投资方向应该有不同的操作方式。海外投资业务方面,可以以控股的形式来投资于类似于高科技及自然资源之类的战略性行业,要求取得有竞争性的回报,但所承担的风险也高于传统的外汇储备资产的管理。至于国内投资方面,战略发展基金实际上是以政府的角色来进行战略性的消费,因此也不可能对其要求直接或快速的回报。在具体操作上,此类消费应仅限于使用外汇的采购,例如购买原油来充实战略石油储备,进口高科技设备来支持科研与开发,进口先进的医疗设备,为研究人员提供出国交流或培训的经费,或者用于引进国外的专家和顾问等等。
考虑到“战略发展基金”的投资用途,其最初的资本金可在1000亿到2000亿美元之间。在将来,国家可根据国内储蓄率及国际收支的情况逐年对战略发展基金进行增资或减资,其基本参照是国家外汇储备的大致稳定。
参与文献:
姜波克。国际金融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
者贵昌。中国国际储备的分析与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5年(5)
苏平贵。国际储备管理的国际比较[J]当代财经。(6)
胡庆。完善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建议[J]。西南金融。2004(4)
篇6:浅析我国汽车市场现状论文
他们凭借资本、技术、渠道等等优势,将国外成熟的品牌连锁模式引入我国。我国汽车后市场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上升而快速崛起,人们对汽车服务的认识已经发展到个性化、人性化的阶段。现代汽车消费者更加注重服务过程的体验,包括汽车维护、汽车装饰、汽车音响、汽车安全、汽车电子、汽车改装、汽车金融、汽车救援、二手车服务等的汽车服务市场向着一体化、品牌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我国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汽车市场不断壮大,特别是近年来汽车消费的重点从公务购车向私人购车的转变,对汽车服务市场产生了极大的刺激作用。有统计显示,在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汽车的销售利润仅占整个汽车业利润的20,零部件供应的利润占20,而近60的利润则来自于汽车服务业。从目前的我国国情来看,目前车主养车费用已达到或者超过车本身的价值,以一辆20万元左右中低档车为例,在中等城市每月的养车费用1 500元左右,按照报废期计算,其养车费用将达到27万元。目前,我国汽车服务业每年以40的速度递增,20我国汽车服务业的产值达1 000亿元,年达到2017亿元,而2017年预测将形成10 000亿元到15 000亿元的市场。全球汽车界人士普遍看好我国汽车市场。有人分析,2017年,我国的汽车数量预测可达到7 167万辆,其中轿车的数量可达到2 070万辆,我国正朝着世界第一大汽车服务市场迈进。
汽车后市场的界定
根据美国汽车售后业协会(american automotive aftermarket industry association, aaia)的定义,所谓“汽车后市场”是指“汽车在售出之后维修和保养服务及其所需汽车零配件、汽车用品和材料的交易市场”。它所涵盖的行业和企业包含:汽车的维护、保养和修理服务企业,汽车零配件、汽车用品和材料的经销商和制造商,以及相应的金融、保险等服务系统。
国内汽车后市场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90―1996年,为汽车后市场的开始阶段。服务对象:基本是公务车。第二阶段是1997―2017年,为汽车后市场的高速发展阶段服务对象:公务车为主,私车15%。第三阶段是2017―2017年,为汽车后市场的洗牌阶段。服务对象:私车,50%公务车50%。第四阶段是2017年以后,为汽车后市场平缓发展阶段。服务对象:私家车为主。每个地区有2―3家区域性的龙头店,品牌快修快保店与4s站并行,国外汽车服务连锁巨头进入我国,其他个体店要选择好自己发展道路。
篇7:我国cDNA文库研究现状
我国cDNA文库研究现状
cDNA文库是研究基因组学的基本手段之一,它便于克隆和表达,可以从中筛选所需的目的`基因,并直接用于该基因的表达,我国cDNA文库研究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很快,目前已成为克隆基因、表达基因的重要途径.
作 者:王庆胜 WANG Qing-sheng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刊 名:黑龙江农业科学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年,卷(期): “”(1) 分类号:Q78 关键词:cDNA 文库 研究现状篇8:我国慈善机构现状研究及发展规划
关于我国慈善机构现状研究及发展规划
1 慈善机构及其运营模式
慈善机构,顾名思义是致力于慈善事业的组织,其实质是一种非营利性的公益组织,为社会各类弱势群体提供无偿的人道主义救援,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慈善机构的地域,大致可将其分为以下两类:
1.1 我国的慈善机构
(1)我国慈善机构的类型
我国的慈善机构按照其组织形式,又可以分为事业单位、公益基金与非营利性的人道救援组织三种。
事业团体。事业团体,是指国家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在现实生活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就是一种典型的事业单位。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简称中国残联,是由中国各类残疾人代表和残疾人工作者组成的全国性残疾人事业团体。从组织机构上看,中残联与一般的行政机关较为相似,中残联实行全国代表大会制度,设立有主席团、评议委员会、执行理事会等机构,受同级政府的领导。从资金来源上看,中残联的资金主要还是来源于国家的项目拨款。因此,这类实业团体有着与行政机关极为相似的外貌,其作用,更像是一种特定群体的自治组织。
公益基金。中国的基金会分为公募与非公募两种,二者的区别在于可否面向公众募捐。目前,国内的公募基金会多为半官方色彩的政府伙伴型基金会,而非公募基金会则多由企业出资设立。公募基金会已为大众耳熟能详,以中国最大的慈善机构中华慈善总会为例。中华慈善总会是1994年成立,由热爱慈善事业的公民、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组成,目前在全国拥有361个会员单位。设立办公厅、筹募部、项目部、对外联络部等多个部门,同时监事会与总媒体分别履行监督与宣传的职责。
非营利人道救援组织。我国的人道救援组织门类较多,其中以中国红十字会最为著名。
1.12运营模式
国外的慈善机构组织形式以公司制为主,实质是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但反映在形式上多为商业公司,决策机构为董事会,由内部选举产生。从资金来源上看,国外慈善机构会开展各种各样的宣传活动向社会筹募资金,同时通过进行投资和商业活动获取一定的利润,维持机构正常运转。国外对慈善组织有着严密的监督机制,主要包括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三种形式。法律监督只要通过税务法、慈善法及其他相关法律规范监督慈善机构的行为。行政上国家设立特定的监督机构,对慈善机构的实行行为进行监督。
1.3 我国慈善机构运营现状
我国慈善机构目前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从组织机构上我们不难看出,其正在努力向国际社会靠拢,近年来一些非公募基金的出现,更显示了我国慈善机构市场化的步伐逐渐加快。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相比起国外的慈善机构,我国慈善机构的滞后性、封闭性特点较为明显,具体表现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财务透明度较低
虽然我国一直宣扬“财务公开”,但是遍观各大慈善机构的官方网站,无一敢将财务问题公开到台面上来。但财务问题,又正是广大民众所密切关注的焦点问题。归根结底,我国慈善机构在财务问题上还是存在着重大的缺陷,若是真能坐到专款专用,又何惧民众的审视。
(2)社会公信力较低
从慈善机构本身来看,其是依赖于社会公信力的组织,如今却与社会公信力脱节,使得慈善机构不能发挥其该有的作用,而需要帮助的人群不能得到其该有的帮助。因此我国慈善机构想要获得发展,便是要重视社会公信力的作用,走到社会中去,在社会中发展、完善。
(3)资金来源途径较单一
慈善机构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应该是最为鲜活的一环,因为其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进入市场中去,创造价值,完成资金的有效循环。如果能够成功的实现筹集善款的增值,那对于我国慈善机构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进步。我们可以改善也应当改善我国慈善机构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支持的这一被动现状。
2 调整慈善机构运营模式的前景构想
2.1 推进慈善机构市场化
慈善机构市场化就是要将慈善机构的某些项目或者服务放入市场中,让其产生经济效益,从而为慈善机构提供更多的资金。
(1)推进市场化必要性
(2)推进慈善机构市场化方法
a.机构组织模式市场化
推进慈善机构组织模式的市场化,就是改善我国目前慈善组织的机构设置,向西方公司制管理模式靠拢。从对资金的.运作效率来看,公司制显然要优于我国现有的僵化体制,采用该制度,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各机构作用,调动资金活性,从而实现慈善机构的发展。
b.机构运营模式市场化
一方面是对募集资金再投资。可以成立专门的资金管理机构,由专业人员对资金进行投资利用,实现资产增值。另一方面是将资金投入实业中。比如通过持有其他上市公司股份的方法,调动资金的活性,还可以利用资金开展盈利性项目,在获得额外收入的同时还能扩大公募资金的范围。
3小结
纵观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现状,我们不难看出,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慈善机构也陷入了对未来的迷茫。种种质疑与非议仿佛已经让我国慈善机构无力向前,但究其根本还是体制的落后。慈善机构想要获得发展,不仅要依靠更多财政的支持,还有其本身的反思与改变。在笔者看来,除了推进慈善机构市场化以外,通过立法保障慈善组织公信力是最简洁有效的方法之一,只有出台相应的《慈善法》规范市场,才能达到慈善事业所预期的效果。
篇9:无机化学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论文
无机化学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论文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出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实验教学以及提高学生兴趣等几个方面来探讨《无机化学》课程的改革实践。
关键词:素质教育;无机化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无机化学是普通高校化学、化工、轻工、材料、冶金、生物医药等相关专业开设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的第一门化学专业课。无机化学与生命、材料、环境、能源等其它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形成了许多新兴的边缘学科如有机金属化合物化学、生物无机化学、无机固体化学、物理无机化学、无机高分子化学等,更为无机化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它成为丰富多彩具有无限发展前途的学科。在这样的背景下无机化学的教学不仅要教有学生最基本的技能而且需要反映出无机化学学科的最新理论和成果。传统的无机化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通过教师的讲授、动作示范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有利于系统的传授。但是这种只重知识的传授,缺少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交流互动,忽略了对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培养,忽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也感觉知识抽象、难以理解。因此,研究采用新的教学理念,挖掘开放性教学资源,让学生感觉化学有趣而且与生活生产联系紧密,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学会用化学思维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是当前无机化学教学改革的主要工作。
1重视收集和听取学生的意见
任何教学方法的改革不单纯是“方法”的改革,而首先是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学活动是“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的有机统一,必须依靠师与生、教与学共同作用,协调配合去完成。学生是学习、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教学活动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努力构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从学生中收集对无机化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作业布置、考试方式和知识点等的意见和建议,适时地调整和改进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
2创新教学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无机化学教学改革的核心。教材在坚持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的前提下,应该做到内容精练,剔除那些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注重基础,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便于讲授,利于自学。例如:热力学的内容将会在物理化学中系统学习,因此只需要讲一下焓、熵、自由能的物理意义及简单计算、应用即可。而对于元素部分,内容繁杂但易懂,有些内容高中时期已经学过。教师在讲解的过程可以只讲授重点同时加以总结、归纳,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既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强调知识的关联性,并将读国内外专业期刊、杂志、网站报道的最近相关研究成果和进展介绍给学生,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例如:在讲解碳族元素时将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等新材料的发展、应用及前景介绍给学生。
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讲授方法的优化是关键,教师要以创新教育为核心,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优化讲授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促使学生不断创新。学生不再喜欢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容易造成学生上课不积极,反应迟钝,有压抑感。学生也希望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采用自主式教学,使其积极参与。优化讲授方法至关重要。
3.1教学氛围
教师要营造一个自由、开放、民主的教学氛围,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和学生交流,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在课堂讲授时,利用熟悉的生活信息情景为切入点(如“生活中的化学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立足从社会、人文、科学、技术多角度来探索化学课程资源。同时,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调动其学生的积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运用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在教学中实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素质教育指导思想,采用板书加多媒体等多元化、全方位的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中,可以把有关章节交给学生自学,然后通过提问、讨论、写小结等手段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定期举行学习方法交流会,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思路的介绍,让学生尽快适应从中学的应试教育到大学素质教育的转变。
3.3教学模式
开辟无机化学网络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创造开放式学习环境,丰富教学内容;同时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弥补课题时间的不足;提供教师之间、学校之间的教学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例如:通过开设电子邮箱,将每章的学习要求、预习要求以及讨论课程的题目发给学生,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有疑问,教师也可以通过电子邮箱进行答疑。
4教学评价的改革
教学评价体系要从侧重基本知识的考核转到侧重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核上来,因此,采用兼容并重的考核体系,多种考核评价方式并举,多角度来考察学生,避免机械地背诵书本知识应付考试,注重学习效果和过程,提高学生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为其它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知识。我院在实际教学中经过多年的修改和完善,成绩由原来单一的闭卷考发展为3部分组成的多元化考核体系:出勤及课堂表现10%;习题作业20%;期中期末考试70%。
5实验教学的改革
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对无机化学基础理论的理解,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技能、技巧和初步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养成严谨、认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验教学中,精选实验内容,取消陈旧实验,加强综合性实验,选择那些能体现化学学科的科学方法、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实验;在实验教学中注重紧密联系实际,适当增加一些难度适中,有一定趣味性和应用性的实验,增强学生的专业兴趣;实验中增加学生自主创新,鼓励学生参与在研项目,强化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开展课外实验研究,通过查找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实验研究中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和发现、解决问题;加强计算机在实验中的应用,使学生能够获得实验数据的处理的方法及相关知识。无机化学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变“强制性”教学活动为“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强化以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高尚人格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观念,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大量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杜婕.高校无机化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其改革思路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6(2):79-81.
[2]李海霞,符小文,吴良,等.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无机化学教学改革[J].药学教育,,28(1):24-36.
[3]樊晓芳.高等院校无机化学教学改革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3(81):146-153.
[4]柴凤英,王克太.高专无机化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2(6):102-104.
[5]黄保贵,刘俊.无机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1(2):108-111.
篇10:无机化学教学改革初探论文
无机化学教学改革初探论文
摘要:本文基于无机化学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重要程度,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培养其学习兴趣入手,着重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使之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这门课程能够在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应用人才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无机化学;教学改革;考核方式;能力培养
无机化学是化学、化工、材料、生物、环境、制药、冶金、轻化工等诸多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培养学生思维与技能的核心课程…。作为工科化学相关专业的第一门课程,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掌握j。因此,如何搞好无机化学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使教与学变得轻松有趣,是值得每位无机化学教师深思的问题。我们针对目前高校的无机化学教学现状,从素质培养、提高能力等方面,结合教学实践,对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探索,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了解学生的情况,让其尽快适应大学化学的学习方法无机化学的授课对象是刚刚考人大学的大一新生,处在由中学到大学的转型期。他们在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还不完全适应,特别对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上的不适应,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对课程的学习。大学一节课的内容是中学的几倍甚至几十倍,绝大多数大一新生非常不适应,学习起来倍感吃力,甚至觉得迷茫。一旦他们遇到困难,就容易自暴自弃,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因此,要及时向学生讲解大学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转变学习观念,尽快适应大学化学的学习。另外,由于学生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所以,老师在教学中既要讲出知识点的深度,达到高等教育的目的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讲解知识点。
二、培养学生对无机化学的学习兴趣无机化学发展到现阶段,其研究内容已经突破传统意义上的范畴。近5O年发展起来的配位化学、超分子化学、生物无机化学、固体无机化学等已经使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学、材料学、生物学等相互交叉、渗透。无机化学内容庞杂,学生面对知识量大、练习少的学习模式,往往心理准备不足,容易产生焦躁、苦闷的情绪。因此,在整个无机化学的教学中,除把握教材内容外,同时可以增加一些化学史料以及交叉学科的新进展新突破,使学生对该课程保持新鲜与好奇,使得他们对化学保持浓厚的兴趣,以不断探索的精神来学习这门基础课程。例如,在介绍原子结构的时候,可通过播放一些影视文件,如Dalton原子学说、电子发现过程等来对原子结构理论发展进行回顾,使枯燥的理论学习变得形象生动。再比如,在讲授碳同素异形体时,可讲述一些碳纳米管的的应用前景,如储氢容器的制备、特殊性能复合材料的制备等,这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改进1.教学内容的改进。正如前面所说,目前无机化学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
虽然能清楚完整地展现知识点,但由于课时少,内容多,导致教学还是采取中学阶段“填鸭式”‘的讲解。讲课速度快,信息量大,这对大~新生来说往往很难接受,以致出现“教师忙于讲解,学生难以理解”的尴尬局面。因此,授课教师应考虑学生的专业,根据学生后续课程的需要,有所侧重、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例如,为产品质量工程专业授课时,应重点讲述化学反应基本原理和元素化学的内容。在这些内容中,应结合中学化学内容和教学特点,选取与中学化学及后续课程衔接的部分来进行讲解。对于后续课程重复的内容(如化学热力学、动力学基础),应考虑知识掌握的深浅度,适当降低教学要求。
元素部分,中学化学已经对卤素、氧、硫、氮、磷、铁等重要无机物的性质和应用进行了学习,讲授时要避免重复,抓住教学重点,简化内容,以点带面,选取有代表性的元素及化合物进行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阐述。
2.教学方法的改进。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参与教学,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是每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值得反复探索的课题。我们课程团队的一些经验方法是:(1)讲授新内容前预见性地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在课下带着问题进行预习,促使他们课后积极思考,查阅资料。这样,课堂上他们就能积极参与,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2)师生同讲。有的教学内容理论深度不高,可以提前让学生学会主动查资料准备讲稿,鼓励优秀学生用P形式,作5~l0分钟的讲述。这样.授课方式从原来只由教师讲授转为师生同讲,使得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自学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同时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VI头表达以及展现自我的能力。(3)以习题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每章内容学完后通过布置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习题来帮助学生进行复习,同时锻炼他们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3.教学手段的改进。目前各大高校普遍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对于大班授课,多媒体可以使得所有的学生都能借助扩音设备听见教师的声音,借助投影设备看见教师的板书,这些优点都是传统的“黑板+粉笔”的课堂教学无法实现的j。但有的老师直接将书上的文字扫描下来,然后播放,这样的PPT比较枯燥,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而有的老师却过分追求生动活泼,课件制作得花里胡哨,这样的课件容易分散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教学效果往往也不好。
教学课件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首先文字一定要精练。每张幻灯片上放置的文字不要太多,因为文字越多,口头讲述的内容越少,这样学生会认为老师不是在讲课而是在念PPT。其次,PPT中内容出现的顺序及方式要合理。教师要按照自己的讲课思路将相应文字或公式逐个展开,另外还要注意展开的方式和速度,否则容易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影响教学效果。第三,突出知识点。
教师可采取把重要知识点的文字变成醒目的颜色,或加大字号,或加上下划线,或者同时板书在黑板上等方法来突显其重要性,加强学生对这些重要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最后,教师不能过度依赖PPT。对某些化学知识如化学平衡等进行讲解和分析时,不能完全脱离黑板,应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尽可能地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四、创新考核方式,注重能力培养“考试”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其目的。
篇11: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现状研究论文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现状研究论文
一、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基本情况
现阶段,期货以及场外金融衍生品是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期货市场作为我国证监会负责监管的场内交易市场,由多家期货交易所构成;而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主要分为金融机构间的场外衍生品市场以及银行柜台衍生品市场两部分,其真正的监管主体就是中国人民银行。
(一)期货市场的现状分析
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场内衍生品市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期货市场,经过了盲目发展、清理整顿以及规范协调三个发展时期,随着市场体系的不断健全、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衍生品市场不断完善。特别是 年的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的期货市场融入全球期货市场的脚步加快,一系列产品及相关业务陆续推出,国内期货市场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现阶段,我国拥有上海、郑州、大连三家期货交易所以及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前几年,国内上市交易的期货种类就突破了30 个,日益健全的期货体系基本构成。像铜、铝、豆油等期货品种,早就拥有了很大的国际影响力,某些商品期货交易额居于世界前列。将近30 年的发展,国内期货市场的交易数量不断增加、交易规模逐渐扩大,除了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之外,另外三家均排在世界前20 名。这标志着我国的期货市场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市场功能不断完备,尤其是在服务国民经济以及实体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除此之外,经历了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后,国内的期货市场早已拥有了在更高层次发展的基础及制度保障。
(二)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现状分析
当今,国内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一般包括金融机构间场外衍生品和银行柜台场外衍生品两个市场组成部分。金融机构间场外衍生品市场即为在银行等金融机构间进行的衍生品交易,交易通常在市场成员间开展;银行柜台场外衍生品市场指的是商业银行和个人、企业间展开的零售柜台交易市场。因管理方面的原因,商业银行是国内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领导者,各大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机构只能参与很少一部分的市场交易。
1. 金融机构间场外衍生品市场
这一市场是现今国内场外衍生品市场最为关键的部分。自成立之后,其慢慢发展为一个监管宽松、发展迅速、以商业银行为主体、融入多类金融机构的市场。它一般由监管部门、自律组织、交易平台、清算组织以及市场成员等构成。目前,我国金融机构间场外衍生品市场包括远期、掉期、期权等基础类型,涵盖了信用、利率和汇率等诸多方面。其中,商业银行作为主要的市场交易主体,其交易量达到市场总交易量的九成。像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占有的交易额非常少。去年,这一市场的交易量超过00 亿元,同时市场规模继续扩大。当中,汇率衍生品的交易量超过总交易量的80%;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量及利率交换交易量分别为120000亿元和30000 亿元人民币。上述均为金融机构间场外衍生品市场的主要交易类型。
2. 银行柜台场外衍生品市场
和前者相比,银行柜台场外衍生品市场交易具有交易场地分散、交易量小的特点。客户多以大型实体企业为主,其中大部分涉及航运、电力及煤炭等领域。现阶段,银行柜台场外衍生品通常用在利率控制、汇率波动风险管理等方面。由于实体公司和个人面临的各风险不断增加,银行柜台场外衍生品市场的规模也逐渐扩展。前几年,国内这一市场的交易量突破4000 亿美元,占到同期总市场交易量的20%。
二、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出现的问题分析
(一)现有的交易种类较少、限制多、风险高
现在对国内商品期货种类的细化不够到位,尚未推出与各关键期货品种相对应的期货类型,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等功能无法涉及一切商品市场领域,公司对更大量产品的价格预测及分散市场风险的需求无法得到基本的保障。现阶段,国内商品类衍生品的市场份额仅为10%,并且种类不够丰富,数量不多。此外,国内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参与主体较少,且没有向个人开放。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当中的交易类型通常以债券远期、人民币外汇远期、货币掉期、利率互换等为主,具有交易量小、市场流动性差的缺点。例如, 年国内场外衍生品市场的总交易量仅为6.7 万亿元美元。显而易见,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非常落后,当前,束缚衍生品市场进步的最关键因素就是种类的欠缺,和中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严重不符。今后推出丰富多样的衍生品种类,是国内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市场工具较为单一、市场功能无法有效发挥
对于国内各实体公司而言,它们的风险控制来源于采购、生产、销售等众多方面,应当选取适用的工具,并对纵向经营及横向经营业务线出现的风险进行控制,但国内单一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工具难以迎合公司的综合管控要求。较为单一的期货种类难以有效对冲各种非线性风险,因此,必须选取更加适当的期权类型来保护期货,更精确地匹配风险。同时,由于实体经济拥有多样化、个性化的风险控制需求,这些需求也需要借助场外衍生品市场支持。举例说明,像新加坡交易所铁矿石场外掉期合约只是 年8 月的交易数量就达到了1500万吨,持仓量将近1000 万吨,亚洲钢厂及贸易商的比重只占到13%,由此可见,我国场内标准化市场难以迎合风险控制要求的现象十分严重。
(三)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缺乏足够的国际影响力
现阶段,中国场内金融衍生品市场仅认同国内投资者参与,场外衍生品市场也只允许部分本国金融组织的参与,大多数金融衍生品的价格对国际金融衍生品的定价影响不够,对一些国家和地区市场的影响不大,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国际化水平以及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定价权,从而无法获得和自身经济实力完全匹配的话语权。
三、针对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问题的相关策略
(一)逐步完善市场监管主体及设立主体相互分离的准则
因种种历史原因,国内交易所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出现了监管主体、设立主体模糊不清的现象。这一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包括两部分:首先,各交易所在刚刚成立的时候都是盲目发展,加上想要尽可能避免风险,通常会选用“谁的孩子谁抱走”的方式,市场谁设立,谁监管;其次,因为中国国情的影响,管住人才能管住事,所以管人管事不分家。在市场刚刚成立后,这种方针或许可以促进市场的发展,也能够有效防范风险。然而,由于衍生品市场的快速发展,监管主体混乱的现象逐渐凸显出来。因此,考虑到目前交易所体质的改革及市场监管的深化,应逐渐建立其监管主体、设立主体分离的体制,符合法律规定。需要注意的是,市场监管主体必须统一,并且依据法律规范的要求依法对衍生品市场实行管理。例如,银行间场外衍生品市场交易商协会可作为市场设立方,对市场展开自律性控制、自主经营,央行则继续保持对银行间交易商协会的治理和指导,为交易所的产品创新、公平竞争和利润提升等营造更好的环境。
(二)加快场内衍生品序列的完善步伐
从整体上来看,国内金融衍生品的种类依旧不多,也没有推出利率、汇率和期权等衍生品,束缚了市场功能的发挥,对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主动构建场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规划,构筑以市场为主导的新上市体系,加快原油、稀土等对制造业、国民经济具有关键影响的原料类期货的上市,进一步降低产业链的风险。此外,加快股指期权、商品期权等商品的推出脚步。作为市场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期权交易推出能够对期货市场效率的提升、参与者风险减少、各主体使用衍生品工具热情的提高等起到保障作用。
(三)提升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在全球定价中的地位
开放性、国际化是包括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伦敦金属交易所等在内的世界商品定价中心的基本特点,市场主体不仅包括本国的投资人,也包括境外投资人,其国际化程度是“国际定价中心”形成的先决条件。现阶段,国内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发展状态中,原则上不允许境外投资者对我国期货市场的参与,即便被允许投资海外期货市场的我国投资者也只是局限在大型实体企业上。借助境外期货市场防范生产经营中的定价风险是大部分公司的迫切需求,然而,当今借助境外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依旧不容易。所以,必须减少对境外期货业务的限制,积极鼓励那些更具创新性和竞争力的期货企业,对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优质服务。另外,逐渐放开国内品种,并允许外国投资者参与我国的期货交易,树立中国在全球定价中的权威,也是十分关键的措施。
篇12: 我国反生产行为的现状研究论文
我国反生产行为的现状研究论文
一、引言。
在进行有关工作绩效研究时,人们习惯于将员工绩效狭义地等同于任务绩效(TaskPerformance),集中讨论员工个人的工作产出,如工作任务、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等。实际上,这种任务导向的绩效无法全部呈现个体对于组织的贡献。于是,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Campbell(1990)提出,一个组织成员的绩效不应只由任务的达成状况来衡量,还应包括与工作有关的行为因素,即行为绩效(Behavior Performance)。
简单来说,我们不应当只关心结果,还必须对完成绩效过程中的行为加以衡量。于是,在大量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者将员工行为划分为角色内行为和角色外行为。角色内行为是组织成员完成规定任务的工作行为,也就是通常所谓的绩效行为;而角色外行为是组织成员超出工作任务要求所表现的自愿行为。根据功能不同,工作场所中员工的角色外行为又可以分为两类(:1)组织公民行为,这是一种有益的、积极的行为,是出于对公司的热爱、对组织的责任以及内在自我修养的要求自发的利他或助人的行为(;2)反生产行为,这是一种有害的、消极的行为,即员工自发的具有潜在破坏性的行为,会使组织生产力下降,组织氛围变得恶劣,间接地影响组织绩效。
从 Bateman 和 Organ(1983)之后,有关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已经构建起了一个成熟的体系,而对于反生产行为的研究仍然处于起始探查阶段。但是,随着社会、组织以及个体的变化,有关员工消极行为的研究更加迫切。本文在整理近些年反生产行为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梳理了反生产行为的概念和类型,分析了影响反生产行为的因素以及反生产行为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还综合提出了对反生产行为的干预建议,最后,本文对未来在此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二、反生产行为的概念和类型。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理论视角对反生产工作行为的概念进行了研究。1975 年,Mangione 和 Quinn(张永军等,)首次提出在工作场所中有关反生产行为的概念,指出它是一种破坏雇主利益,与员工积极工作、创造价值相反的表现,是一种故意不作为;Robinson 和 Bennett(1995)认为,反生产行为会不利于组织的正常运转,违背企业核心规范,会对组织成员造成伤害。Sackett从组织角度探讨认为,反生产行为是员工故意违反组织目标,侵犯组织合法利益的行为;Vivian、Wing 和Jane()提出,反生产行为是在工作场所中雇员蓄意损害组织效率,阻碍组织其他成员正常的工作绩效的行为;Spector 等()认为,反生产行为是在工作情景中员工做出的所有对组织及其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有故意损害意图的行为。
近些年,国内学者也开始进行反生产工作行为的探索性研究。在定义反生产行为时,张建卫和刘玉新(2009)认为,反生产工作行为是一种显性或一种隐性行为,不管它是否违背组织各种规定,实施者是否被发现被处罚,只要是组织中的员工故意为之,给组织及其成员的财产造成了损失;陈维政和张燕(2009)给出的定义是 :组织中的员工单独所做的意图违反组织及其成员利益的一系列行为,一般是有意伤害组织及其他相关者,最终可能影响组织运行,绩效变差;陈春花(2010)指出,反生产工作行为的根本属性是个人行为违反组织的要求和目标,具体表现是员工故意地违背企业各种条款,对企业合法利益、对组织成员造成损伤,它是个人发生的与组织目标不相符合的行为。
直到今天 ,虽然有关反生产行为概念的定义仍然众说纷纭,但研究者普遍认为,反生产行为具有三个典型特征(:1)故意性。此类行为的发生不是受人胁迫的,不是无意识的,是自发的蓄意行为(;2)消极负面性。此行为可能会造成危害,或能预见到对组织及其利益相关者的危害,但不是绝对、必须出现恶性的结果。例如,企业中开吊车的员工饮酒驾驶,虽然没有造成什么事故但的确存在潜在危险性(;3)波及面广。
组织、组织成员、其他利益相关者如客户等。为了更方便地对反生产行为进行深入研究,虽然在管理实践中反生产行为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研究者还是尝试将其进行分类。研读、梳理相关文献得出以下较为典型的分类观点有:
Hollinger 和 Clark早在 1983 年就提出反生产行为的两分法(:1)财产越轨行为或者译为财产类偏差行为(PropertyDeviance),跟财产有关,如错误使用生产设备、损坏组织的物资,盗用公款的故意行为(;2)生产越轨行为或者译为生产类偏差行为(Production Deviance),包括违背公司制度、不按工作要求去做的有意行为,例如,迟到早退,自己给自己延长休息时间等。
Neuman 和 Baron 在 年采用三分法,把反生产工作行为分为(:1)敌对行为,违背组织目标和规范的行为(;2)妨碍行为,不用自己的全部力量、不能认真地对待工作(;3)公开地攻击行为,对组织及个体公开进行侵犯的行为。
Spector 等研究者在 2006 年根据不同的表现形式将反生产行为分为五类(:1)攻击,例如,伤害同事肢体、侮辱、厌恶性地消极评论等 (;2)敌对行为,例如 ,对同事进行恐吓等(;3)破坏组织财产,例如,故意出错、破坏组织设备等;(4)偷盗;如偷东西、拿工具等 (;5)工作疏离,例如,故意延长午休时间、上厕所时间等。
我国学者陈维政和张燕(2009)把反生产工作行为分为五种类型(:1)偷盗和不正当地使用组织各种资源(;2)蓄意破坏属于组织的东西(;3)消极怠工,如磨洋工、蓝领工人使用低于自己平均水平的频率工作(;4)在工作情境中的各种暴行,包括口头的言语骚扰,还包括致人身体伤害的(;5)对组织有害的组织政治行为,如拉帮结派,小团体主义。
刘文彬(2009)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对员工行为进行深入观察测量,认为员工反生产行为由五个维度组成:公司政治行为、贪墨侵占行为、渎职滥权行为、敌对破坏行为、工作怠惰行为。
虽然对反生产行为的分类到今天也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但毋庸置疑的是,通过从不同侧重点对反生产行为的归纳整理,加深了研究者对这个领域的认识。
三、反生产行为的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
在有了对反生产行为的基本认识后,有关反生产行为的进一步研究集中在对其影响因素以及反生产行为对组织的影响,也就是所谓的影响反生产行为的前因变量以及它所造成的可能结果。
(一)前因变量。
根据 Martinko、Gundlach 和 Douglas 在 2002 年建立的理论模型,许多研究者把对反生产行为产生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分为三类 :个人因素、环境因素、认知因素,这也是研究中讨论最多的有关反生产行为的前因变量。
1.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可以用作解释拥有相同情境下的组织中员工作为个体的行为上的差异性。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具有独特的个性和个人经历。个人因素包括某些人格特质因素,比如能否克尽职守、情感的积极或消极、自我评价情况、抗压特质、归因倾向等。研究发现(Martinko、Gundlach 和 Douglas,2002),通过责任意识的高低和情绪的稳定情况,能够比较好地预测员工可能发生的反生产力行为。对失信行为、暴力行为持反对态度,不能容忍的雇员一般不会做反生产工作行为。一般而言,具有看事情比较消极,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特质的个人,更容易产生反生产工作行为。Skarlicki和 Folger()根据研究指出,宜人性较高、负性情绪较低的员工在感知到企业不公平时,较少产生报复行为。个人因素还包括人口统计学变量,如性别、年龄,家庭经济情况等与反生产工作行为有关(Martinko、Gundlach andDouglas,2002)。有研究表明,女人与男人相比较,会更少地实施反生产行为。随着年龄增长,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反生产行为也会减少。
2.环境因素。
工作情景下的反生产工作行为不仅仅受到个体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环境因素包括组织整体导向、组织氛围、老板与员工关系情况、上级对下级支持程度等。例如 Judge 等人的研究指出,工作满意程度低的组织成员会表现出更多的反生产工作行为;而组织若拥有较为完善的监督制度,员工的报复行为发生较少;在恶劣的工作条件下,如在高热高温,潮湿、空气差、噪音大的环境下工作更容易产生越轨行为;与工作性质、职务特点相关的其他因素,如工作自主程度、工作内容复杂程度等,不过这些因素与反生产行为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廓清。
3.认知因素。
看物体的方向不同,可以看到不同的情况,即使是一个物件,聚焦点不一样,会看到不一样的结果。认知过程是员工对企业环境或周围发生的事件的认知反应。认知过程中的因素主要包括:感觉受到不公对待,例如,Skarlicki 和Folger(1997)指出,员工因为组织不公,产生仇恨、愤怒,由此做出像偷物资这样的直接抵抗行为,或是做出延长休息时间这样的间接抵抗行为;面对消极、积极结果的不同归因,如对压力源是倾向于外化还是内化,例如 Fox()等学者研究发现,压力与反生产行为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员工在工作中感受到的压力往往会致使他们有意损害组织财产物资;自我控制,Marcus 和 Schuler(2002)研究说明,自我的控制力低下,做事不懂得考虑他人感受的员工,更容易做出反生产行为。
(二)结果变量。
反生产行为产生的影响,也就是反生产行为的结果变量是多层次的。根据前面对反生产行为的定义,我们知道,反生产行为会产生消极作用。但是,随着对反生产行为更加深入和客观的研究后,学者们发现,反生产行为其实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对个人的影响。
反生产行为会对组织内遭受此行为的员工构成身心伤害。
例如 ,当某些员工被人故意疏远,遭到言语攻击,甚至是被殴打时,他的身心俱疲,从而对工作力不从心,恐惧感、压力增加,积极性不高,甚至可能会考虑离职(陈维政和张燕,2009)。Henle 等()研究提出,在工作中遭受人际上的反生产行为的伤害,可能因此产生巨大的压力并出现生产率降低和离职率变高的倾向。Rotundo 和 Xie(2008)指出,反生产行为不但对组织成员的身体、智商产生伤害,而且对员工的工作绩效产生负面影响。另外,反生产行为的作用对象不仅是组织内部成员,在某些时候,反生产行为会溢出并对组织外的个体,如客户等产生负面影响。例如,组织成员可能因为在组织中的压力,感觉上级的不公平对待受到的怒气等,报复自己接触的客户,让客户成为发泄情绪的对象。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反生产行为也会存在可能的正效应(:1)保护员工自身的合法利益。研究发现,员工施行反生产工作行为,有时是因为组织的某些管理不当问题的激发,或者是组织其他成员用不正当的方式损害自己利益而没有渠道伸张正义。例如,Kelloway 等(2009)提出,反生产工作行为是员工对组织不公抒发不满的一种方式,也是在试图解决面对的问题 ,它可以防止员工遭受进一步伤害,因此员工自身的合法利益得到维护(;2)降低压力,减轻负面情绪造成的痛苦。根据 Fox(2001)等人提出的压力 - 情绪模型的观点,反生产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转移个体的负面情绪,缓解承受的过高压力,实现某种情感和精神需求。
Krischer 等 (2010)研究发现 ,相对于没有发泄渠道的其他员工 ,那些采取反生产行为进行疏导的员工,因为有效排解了痛苦,能恢复自尊心、工作兴趣 ,从而能努力地继续为工作奋发(;3)提高员工其他收入。例如,利用工作之便掌握商业机密,再以此做自己的生意,虽然对组织来说是消极的、恶劣的,但却会给员工带来其他的收入。
2.对组织的影响。
(1)由于反生产行为带来的伤害,个人和团队工作绩效受到消极影响,组织正常工作无法顺利开展,从而对组织绩效产生严重的影响(;2)组织遭受财产、人力等资本的损失,在工作场所中,不仅有由于偷窃组织物资财产、故意破坏生产设备等产生的直接损失,还有由于雇员迟早早退、编理由请假等导致的生产率下降,增加了各种隐性成本,同时泄露、出售组织核心技术、信息等行为更对企业产生恶劣后果(;3)反生产行为的多次出现会使组织气氛变差、死气沉沉(;4)对企业文化产生负面效应。反生产行为不仅腐蚀企业文化,削弱了优秀文化的引导性,而且会极大地影响企业形象。
另一方面,反生产工作行为可能会对组织产生建设性的一面。例如,对非本部门的同事制造工作障碍等, 能够使组织意识到自己在制度设计、监控管理方面的不足,发现问题后才可以处理问题,有效地修补组织的疏漏。
四、反生产行为的干预。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反生产行为也不都是消极结果,但毕竟产生的消极影响远远大于其积极作用,因此,组织的健康发展必须要对员工可能出现的反生产行为进行控制。基于对 20 位人力资源经理的深度访谈,吕峰()认为从组织角度,企业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积极干预员工的反生产行为。
(一)事先防备。
作为一个优秀的有发展潜力的组织,在反生产工作行为发生前要懂得提前预防。(1)直面问题,端正态度。管理者要注意全面看待在工作场所中员工的.反生产行为,应该抛弃对反生产行为避而不谈的做法,应正面直视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向下属传递信息(;2)源头控制。“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招聘时采用人格测试、素质测评等方法考察未来员工的情况,尽量减少有反生产工作行为倾向的工作申请人进入企业(;3)各种方式了解员工动态。组织可以适当开展相关的讨论会,加强管理者管理反生产行为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建立通畅的渠道来了解员工的行为和想法,在自评报告或者他人评价当中嵌入反生产行为的信息并定期收集、分析和采取相应的措施,也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反反生产行为小组来监督、讨论、策划和评估。
(二)客观应对已发生的反生产工作行为。
当组织出现反生产行为时,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对其进行干预,减轻其破坏效果。
1.设置惩罚措施,让员工意识到此类行为带来的后果,不会再犯。现在的员工不同于以往,他们具有较高的领悟能力和敏感性,具有惩罚性的措施带来的惩罚效果需要和反生产行为的严重程度达成匹配,并让员工理解设置惩罚措施的意图是为了组织的健康发展,不是针对个体的报复。要特别注意,如果匹配失败,会出现惩罚无效或者导致不满产生冲突 ,或者更严重的反生产行为。
2.利用文化效应。加强企业文化和道德的宣传、培养。
要明确惩罚性的措施只是“缓解症状”的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还会对解决根本问题制造新的问题。所以,实施惩罚措施的同时,要加强企业文化的宣传,培养、提升内部成员的职业道德水平,通过对员工价值观的影响来引导和纠正其行为。
3.不断完善组织内部规章、制度,创造较好的工作条件,提升员工满足感。组织根据业务特点、员工特点和企业基本情况,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满足各类员工需求,沟通顺畅,建设多种反馈渠道,切实有效地帮助员工解决自身面临的困惑、问题。
(三)营造以相互尊重为基础的文化氛围。
组织应当注重营造倡导尊重的心理环境,正所谓“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在一丈与一尺之间,或许我们可以说,那九尺就是积极的组织公民行为。反过来,对员工的蔑视甚至侮辱必定会导致人们的消极行为。通过引导员工对自身的价值观念方面的修炼和超越,激发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这也可以间接减少反生产行为。
五、研究方向。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量 90后新人进入到工作场所,传统工作关系正在发生着变化。如果说过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人们会表现出更多的敬业爱岗式的组织公民行为,那么,在越来越强调契约精神的今天,在巨大的工作和竞争压力下,个体的反生产行为倾向越发明显。从管理实践角度,企业领导者必须重视对反生产行为的抑制和干预;从理论角度,我们需要加大对这一领域的综合性研究。
通过以上对反生产行为研究现状的回顾、总结分析,本文认为未来的研究可能的方向主要有几个方面:
1.加强中国文化背景下研究。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研究已有很多成果,但在东方文化甚至是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影响下反生产行为如何发生、发展、控制,有待做深入研究。不仅作为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不同的地方文化也使组织成员各具特色,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对反生产工作行为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寻找到适合我国情况的干预措施。
2.加强实证研究,注重运用理论化解实际问题。新技术的出现,新的工作形式的采用,反生产行为也有新的情况出现,注重与现实情况紧密联系的实证研究可以更好地研究验证反生产行为的发生、演变、应对措施,提高研究的应用性,有助于帮助组织构建管理、预防机制。
3.细化研究角度,从多角度探讨。反生产行为是多种多样的,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这也反映了它的复杂性。而现有研究大都是从整体来对反生产行为进行探讨,太过笼统。在以后的研究中,建议以独特的角度或以个别的对象作为研究突破口,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
4.改进研究方法,注重创新。只有经过大量的研究,才会推动理论的发展,而研究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研究的最终结果。反生产行为的潜在负面性、隐蔽性等导致了其测量的困难。相较于组织公民行为,受调查者在回答反生产行为的问题时通常更加谨慎和保守,这与中国文化中不愿意说他人不好的事情有关。笔者在过去的几个调研中,都遇到问卷回收质量不高,被调研者不愿意合作等问题,所以,特别提醒研究者注意,对于反生产行为的研究,更要讲求方式方法,否则,数据就没有价值。
尽管反生产行为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方向只是在近些年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但事实上的反生产行为的确自古就有。减少错误行为本质上就是从另一个方面强化组织绩效,所以,在一百多年前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泰勒就试图通过更多的规范和更详细的规则,防范组织内诸如消极怠工等反生产行为的发生。今天,研究反生产行为更加具有意义,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从理论上对绩效建立更全面的认识,而且也给实践者提示,要从更大的范围去认识组织成员行为以更好地保障组织绩效,并建立更加积极的和谐员工关系。
参考文献:
1.陈春花、刘祯,反生产力工作行为研究述评,管理学报,第6期,第825-826页。
2.陈维政、张燕,中国企业员工工作场所偏离行为探讨,现代管理科学,第1期,第9-11页。
3.刘文彬,组织伦理气氛与员工越轨行为间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博士论文,厦门大学,2009.
4.吕峰,反生产行为的管理对策,人力资源,第7期,第9-11页。
5.张建卫、刘玉新,企业反生产行为:概念与结构解析,心理科学进展,20第5期,第1059-1066页。
6.张永军、廖建桥、赵君,国外组织公民行为与反生产行为关系研究述评,外国经济与管理,20第5期,第31-39页。
篇13:我国戏剧艺术传播和发展现状研究论文
我国戏剧艺术传播和发展现状研究论文
摘要:全媒体的出现不仅仅是信息技术发展和媒介融合所带来的传播平台的更新换代,更是消费社会中商业运营模式的网络化演进。在互联网渗透进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形势下,戏剧艺术可以利用媒介资源培养戏剧文化,开拓戏剧市场,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本文结合近年来我国全媒体发展形势和在戏剧传播中的应用,分析我国戏剧艺术发展现状以及对商业化道路的探索。
关键词:全媒体;戏剧市场;互联网+;戏剧文化;网络营销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尤其是媒介形态和媒介使用方式的改变,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沟通方式,更是让艺术的发展和传播方式也进入了全媒体的时代。纵观近几年我国戏剧艺术的发展,艺术创作中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以及传播过程中对媒介的使用,让戏剧艺术在全媒体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全媒体对戏剧艺术发展的影响
(一)全媒体的概念
信息化时代下,媒介成为受众获取信息的最重要渠道,技术的飞跃和媒介的融合逐渐形成了“全媒体”的媒介形态。全媒体是指立足于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媒介融合的传播观念,综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媒介内容、媒介形态、传播渠道、传播方式、媒介运营模式、媒介营销观念等方面的整合性运用。全媒体的出现,不仅仅是传播平台的更新换代,更是演化出一种集内容生产、信息传播、媒介营销、网络消费为一体的全新的运营模式。在这样的媒介环境中,在演出市场中曾经显得小众的戏剧艺术,逐渐在全媒体环境中找到自己多元化的媒介传播方式,丰富了戏剧艺术的发展形态。
(二)全媒体对艺术消费模式的影响
全媒体的媒介形态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也改变了受众消费的模式,线上消费模式缩短了从广告传播到购买的过程,更好地刺激了消费。社会的商业化进程促进了社会从生产向消费的转型,与传统的艺术市场相比,消费社会的到来促进了艺术消费的繁荣。艺术的`特点决定了在作为商品时与物质商品有着不同的属性和量化标准。在戏剧市场中,吸引不同的受众是演出的首要目的,因此,戏剧艺术在进入市场时,也需要建立一定规模的传播网络。而在全媒体时代下,发达的公共传播网络为戏剧艺术提供了传播平台;便捷的线上支付减少了人力投入,降低了艺术传播和艺术消费的成本,吸引更多受众走进剧场,实现了艺术消费的崛起。
(三)全媒体与戏剧传播的融合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悲剧必须包括如下六个决定其性质的成分,即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人们欣赏戏剧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所有感官的全面覆盖。麦克卢汉说过,“媒介是人的延伸”,全媒体的发展也意味着通过各类媒介形态实现对受众感知的全面覆盖,使戏剧艺术从以往平面、片面的传播模式中跳脱出来,以更加贴近艺术本身的形象呈现在受众面前。全媒体与戏剧艺术的结合,也在传播途径上让戏剧回归到市场经济当中,变成普罗大众消费生活中的一部分。通过对作品全方位的介绍和对戏剧艺术的推广,让越来越多的潜在受众开始接触和了解戏剧,并愿意走进剧院观赏戏剧,让戏剧和电影电视一样变成娱乐消费之一。
二、互联网+戏剧
“互联网+”是指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各个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态。在戏剧艺术领域,“互联网+”的创新性、互动性和开放性可以让戏剧的形式更加多样化、现代化。
(一)O2O改变受众消费模式
“互联网+”背景下的消费模式对商品生产、市场流通、经营销售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合成了消费模式的新常态。在艺术消费领域,首当其冲的改变即是O2O逐渐替代传统消费模式成为受众的首选。对于剧团来说,本身不具备一套完整的O2O系统,需要将自己的票务和宣传交给专业的网络平台完成,网络平台通过互联网和平台自身的全媒体渠道,将信息传播得更快、更远、更广,可以聚集大量有消费需求的受众,并通过提供详细的戏剧信息和优惠引发受众的消费需求,并帮助受众完成消费决策。受众可以利用线上的预定到线下的剧场完成消费,并将自己的观感反馈到网络平台上,帮助其他受众进行消费决策。而网络平台也可通过收集受众的相关信息,细化市场定位,制定更符合观众个人喜好的策略,进行有针对性的推送和宣传。O2O为受众和剧团搭建了一个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互动平台,在减少剧团人力成本的同时,通过精准营销,更好地维护了市场。
(二)粉丝戏剧拓展受众基础
“互联网+”时代形成的基础不仅仅是网络技术的成熟与发展,更多的是由于成长、生活在网络时代的人群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中的主流消费群体。由锦辉公司出品的《盗墓笔记1》全国巡演77场,以三百万投资获得三千五百万票房;底,《盗墓笔记》系列舞台剧已经获得1.5亿票房,且至今仍在全国各大城市巡演。因超高的票房收入和受众大多是第一次进剧场,也催生了一个新词的诞生———“粉丝戏剧”,泛指改编自IP并吸引众多原作粉丝走进剧场的商业戏剧。近年来,不仅有《仙剑奇侠传》《三体》这类改编成话剧的作品,还有上海越剧院根据电视剧改编的《甄嬛》、武汉京剧团的《射雕英雄传》等改编成戏曲的作品。这些IP改编作品因其本身所具有的知名度和话题性,往往还未上演,就在互联网上成为热议的话题。除了题材的流行性,这类戏剧作品在创作中为了迎合年轻观众的喜好,加入大量多媒体元素,相较于话剧的文学性,更强调舞台表演的视听效果。“粉丝戏剧”首先是商业戏剧,从戏剧的选题开始,到生产、制作、推广、营销,每一步都必须经过细致的市场考量和标准化的商业运作。这类营销模式通过媒介有效地将“互联网+”时代的潜在消费群体转化为戏剧受众。
三、多元化戏剧发展模式
(一)戏剧节对市场的拓展
乌镇戏剧节模式的成功,也让全国其他城市的戏剧节找到了与官方合作的渠道和艺术的商业运营模式。因此,在“主流话语”的宣讲、“外国戏剧引进”的热潮、“民间力量”的活跃这三股推力的驱动下,演出市场兴盛,商业能量爆发,从官方到民间的各类艺术(戏剧)节从数量到规模都日益空前。例如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南锣鼓巷戏剧节、国际女性戏剧节、曹禺国际戏剧节、上海当代戏剧节等,这些规模或大或小的戏剧节在集中了官方资助、剧目优势和媒介资源后,面向更多的潜在受众传播戏剧艺术,以达到培养受众戏剧欣赏兴趣、规范戏剧演出市场、拉动艺术消费的目的,让戏剧在消费社会中变成艺术消费中的普遍项目之一。在全媒体平台的覆盖式宣传下,戏剧节不再是小众的兴趣集会,而是被包装成一场全民共享的文化盛宴,主办方和政府获得良好的形象宣传,戏剧工作者有了更多展示的平台,受众也找到一个窗口可以追求精神享受。
(二)小剧场对戏剧文化的培育
中国的小剧场戏剧一直是戏剧文化的摇篮,从中国商业喜剧的鼻祖《翠花,上酸菜》掀起恶搞喜剧的热潮后,聚笑坊、开心麻花、至乐汇、俞白眉工作室等专注于喜剧的剧团,以多样的风格和活泼的形式吸引了北京众多白领和学生走进剧场。年,北京的小剧场文化开始空前繁荣,蜂巢剧场、蓬蒿剧场、东方先锋剧场等民营剧场应运而生。2010年以后,随着全媒体的发展,北京的小剧场文化逐渐通过网络传播到全国各地。其中《夏洛特烦恼》《驴得水》《十二公民》《分手大师》等人气作品还被改编成电影,取得了更广泛的影响力,也因此吸引了更多电影观众有兴趣走进剧场。小剧场戏剧因其制作周期短、演员少、成本低,操作起来可以十分灵活,可以根据当下的热点题材进行改编和及时的网络宣传。此外,小剧场的空间也拉近了戏剧和观众的距离,增加了互动性,而这种参与感和亲近感正是当下青年观众所喜爱的。小剧场的蓬勃发展推动了中国话剧市场的兴盛和戏剧文化的普及,为更多戏剧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商业基础。
(三)校园戏剧对戏剧教育的推广
青少年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不仅是个人文化素质的提升,更是社会整体的进步。在构建现代戏剧演出市场的背景下,校园戏剧的首要价值便是未来戏剧观众群体的蓄积和培养。如今,国内高校中几乎都有话剧社,每年也会有各类校园演出活动。中国戏剧的发展从来都离不开校园力量的推动和支撑,南京大学的艺术硕士剧团、浙江大学的黑白剧社、南京师范大学的南国剧社等国内知名剧社已经开始走出校园,校园艺术活动的开展带动一个区域的戏剧及高雅艺术市场的培育和建设。在当下教育体制改革的形势下,越来越多的中小学也将校园戏剧加入了校本课程的建设中,校园戏剧不但是学生戏剧演出,也包含了在课程学习中使用教育戏剧的理论和方法,通过积极参与,将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形象,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校园戏剧的发展重在人文素养的培育,更为艺术普及奠定基础。
四、结语
全媒体时代下,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在发生着改变,这是传统观念的冲击,也是戏剧艺术焕发新生命的契机。当前,中国戏剧艺术正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无论是从内容、形式,还是从商业模式、产业发展上,都需要基于现状,探索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姚君喜,刘春娟.“全媒体”概念辨析[J].当代传播,2010(06):13-16.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3.杨继瑞,薛晓,汪锐.“互联网+”背景下消费模式转型的思考[J].消费经济,(06):3-7.
4.邸含玮.戏剧遇到互联网[J].民族艺术研究,(03):22-27.
5.罗丽.狂欢中的国内戏剧节[J].上海艺术评论,2016(06):59-61.
6.黄波.校园戏剧:演出市场建构背景下的价值再认识[J].当代戏剧,2016(01):8-10.
篇14:浅议我国污水处理的现状与发展研究论文
浅议关于我国污水处理的现状与发展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 污水处理 现状 发展
论文摘要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使人类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污水就是来源之一。由于我国对环保工作的重视,使得污水处理事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本文就我国污水处理的现状,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与今后我国现阶段污水处理的发展趋势。
1 我国污水处理现状
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污水处理的事业,比外国晚了很长一段时间。虽然事业起步晚,但改革开放后的来还是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可是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我国城市的数量与规模也快速地增加与扩张,与之相配套的城市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出现了严重不足的情况。
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目前的年排污量大约为350亿m3,但城市的污水处理率仅为15.8%,而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早在1980年就已达到了70%。全国有大约超过80%的城市直接排放未经任何处理的污水到附近的水体,这使得水污染加剧。尤其在全国2 000多座县城与19 000多个镇中,其污水的排放量约占全国总量的一半以上,但这些中小城镇的污水处理能力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突出表现在污水处理的基础设施严重贫乏。
在我国目前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中,有80%以上的'都是采用活性污泥法,不到20%采用稳定塘法、土地处理法及一级处理等。随着对水资源质量要求的提高,使得城市污水处理厂不得不开发许多改进型的工艺技术,如A/O法、氧化沟法、SBR法等。这些改进的工艺技法在我国被广泛运用。
总的来说,我国的污水处理还处于发展阶段,而且存在着许多的制约因素,面临重重障碍。
2 我国污水处理问题的原因
相比于先进国家,我国的污水处理无论在数量、规模上,还是在自动化程度、机械化上,都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3个方面:
1)资金不足,运行维护管理费用高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防止水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就是有个好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因此资金是个根本问题。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是比较落后,用于污水处理的资金还很紧缺。统计资料表明:增加了约6 700多万吨的处理污水,约需1 300多亿元的环保资金投入。按照及以前的日处理能力2 600多万吨,每立方米的运行费用0.5元计算,需运行费用49亿元/年,则20需171.7亿元,可以看出,资金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
近几年来,国家对城市污水处理增加了不少投资,但与国外相比差距还是很大。据相关数据统计:发达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德国在内的国家用于污水处理方面的国家投入约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0.53%~0.88%。而我国仅为0.02%~0.03%。因此,我国应该通过各种宏观调控措施,大力调整投资结构,加大投资力度。
2)技术落后,污水处理率低
据清华大学紫光顾问公司调查:目前我国污水处理设备运行状况是1/3运行正常、1/3处于闲置状态、1/3不正常,污水处理率只达到50%。这不仅是由于资金不足,还有技术的原因。因为污水处理技术是污水处理设施能否高效运转的关键点。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污水处理技术都是引进欧美发达国家的,虽然在学习国外技术的同时也创新了一套自己的技术,在污水处理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我国目前采用的技术与同期国外的技术水平相比依然还很落后,一直存在能耗高、效率低、自动化程度低、维修率高等缺点。
3)操作人员技术素质及管理水平较低
污水处理效率低的重要因素还有操作人员的技术能力与管理水平。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工作重心一直是经济建设,而对污水处理的管理没有引起很高的重视,直到后面环境保护被提上议程,污水处理才慢慢发展起来,管理水平也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的阶段。由于机械与技术大都引进自国外,处理技术较为复杂,我国目前很多操作人员的技术素质不能很好地适应,使得设备运行率不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严重制约了已建污水厂的正常运行。
3 我国污水处理事业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还处在发展中国家阶段,资金与技术有限,用于污水处理基础设施上的投资在大城市和中小城镇之间的分配很不平衡。由于中小城镇不同于大城市的是管理水平与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低,使得对污水处理厂运行操作的要求增大。污水处理是项综合技术,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政府提出了至年要求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60%,建制镇污水处理率不低于50%的目标。因此,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污水处理将是大城市和中小城镇并举。 根据中小城镇区别于大城市的特点,必须采用适合的污水处理技术,要求高效、经济和简便易行。因此,我国目前污水处理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大力研究和开发传统工艺与新工艺的改造、创新与结合,努力发展处理效率高、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能耗低的污水处理技术。结合目前的具体情况,确定走高效率、低能耗、简易的技术路线适合我国的国情。
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经济发展的速度越快,带来的水污染就越严重,污水处理的重要性也就越突出。因此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污水处理的关系,是走高效率、低耗能、简易的技术路线的关键。为防止污水处理不力而造成的水污染进一步恶化,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转变污水处理的主导目标,必须由传统的“污水处理,达标排放”的模式转变为以水质再生为核心的“水循环可再用”,由以前单一的“污染控制”上升到“水的修复和恢复”的高度;加快建设小城镇污水处理厂,使污水处理厂分布更广,功效更大;把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比如污泥经过无害化处理后,可用做农肥,从而达到综合利用资源、节能的目的。
4 结论
总之,污水处理是刻不容缓的一项事业,它关系到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更是影响我国未来经济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必须严肃重视,处理好其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不断探索创新,走出一条高效率、低能耗、简易的污水技术新路子。
参考文献
[1]柯崇宜.我国城市污水处理业的改革思路与实施策略[D].中国海洋大学,(3).
[2]王靖.城市污水处理特许经营服务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1).
[3]李壮.中国城市污水处理行业经济与管理政策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1).
篇15: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及其展望论文
我国正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到2013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2亿,庞大的老年人口数量使得老年问题倍受关注。并且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老年人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凸显。
目前,老年心理健康的主要评估方法是心理量表测量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我国在研究老年心理健康问题方面所使用的量表均是从国外引进的,如症状自评量表(SCL -90) ,康奈尔医学量表(CMS)、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量表是否适用于中国老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检验。吴振云等编制的老年心理健康问卷经信度、效度检验,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适合国情,题目适中,适用于老年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李娟等编制的老年心理健康量表(城市版)为研究城市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测量工具。另外,有些研究会采用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收集胜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居住场所等人口学资料,或者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设计问卷,如:自编老年人孙辈依赖问卷、自编社会参与基本情况调查问卷等。访谈法一般与问卷调查结合使用,为编制问卷提供资料。
1老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影响老年心理健康的因素可概括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生理因素有:年龄、性别、疾病增加、自理能力下降、视听功能障碍、认知老化、生活方式;心理因素有:生活事件、经济收入与文化教育、婚姻与家庭、体能与文体活动;社会因素有:社会支持、个体参与和社会闲暇活动、老年社区卫生服务岳春艳等在研究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时发现男性好于女性,低年龄组老年人好于高年龄组老年人,城市老年人好于农村老年人,高学历者好于低学历者和不识宇者。梅锦荣的研究表明,相对于男性,女性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抑郁症状,并且对生活有更大的不满。从以往研究来看,社会支持和体育锻炼是影响老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1.1社会支持对老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社会支持从性质上分为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指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主观支持指个体体验到的或情感上感受到的支持,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与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岳春艳等的研究发现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与老年人心理健康显著相关,主观支持的相关性最高。这说明主观情感方面的支持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影响较大,而提高社会支持度,可以提高老年人的幸福度,对于改善老年人的抑郁倾向尤为重要冈。
1.2体育锻炼对老年心理健康的影响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形式多样,如:广场集体舞蹈、太极拳锻炼、健走运动等。坚持广场集体舞蹈锻炼有助于增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网,参加集体型体育锻炼项口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要优于单独进行体育锻炼的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各器官逐渐老化,适宜的体育锻炼可以使老年人保持活力,延缓老化,并且在强健身体的同时可以结交很多新朋友,扩大他们的交际范围,有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和谐融洽、轻松愉快的气氛可以很好的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因此,老年人只要坚持参加适宜的`体育锻炼,都会有积极的心理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