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他们从小感情深厚,自搬家分别以后,十多年未见,今日再聚首,两人怀古伤今,重逢之喜悦溢于言表。
B.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
C.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
D.自欺欺人只是逃避问题的方法,只有面对现实,我们才会真正成长。
2.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年时光匆匆过去,在毕业晚会上,同学们回首往事,思绪万千,不禁潸然泪下。
B.为民请名,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她是中原大地的女英雄——任长霞。
C.她地大物搏,孕育了瑰丽的传统文化。广袤的土地上悠远的文明仍然熠熠生辉。
D.这些书法精品,或古朴,或娟秀,或雄浑,或飘逸,将汉字之美表现得淋离尽致。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渺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B.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玄虚:空而不切实,不可信。)
C.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自己,接触困苦。)
D.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4.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这样写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自信对于任何一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培养自信心应该做到( )
①体会自己点点滴滴的进步,学会为自己喝彩
②采用场景变换等方式,寻找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③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要落人后
④避免犯任何错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③④
5.依照文中画线句子的逻辑关系,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 )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_______)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_______)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A.只要……就…… B.只有……才……
C.即使……也…… D.虽然……也……
6.“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这句话中“他信力”加上引号,所起的作用是( )
A.表示引用 B.表示强调
C.表示特殊称谓 D.表示讽刺否定
7.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向右转、向无此例、红心向太阳”中的三个“向”分别是介词、副词、介词。
B.“须发花白”“调查研究”“坚强后盾”“喝了三杯”“奔跑起来”短语结构依次是主谓、并列、偏正、动宾、动补。
C.“习近平在专访中谈到,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从未如此接近中国复兴之梦。”这个句子是单句,宾语成分由主谓句充当。
D.“我们不是被别人打败,而是被自己打败,所以说,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这个复句的第一层是因果关系。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也有舍身求法的人。
B.体训的哨声一响,同学们就前仆后继地冲向操场。
C.对于盐煸鸡的来源,各种段子,不足为据,但作为炎热潮湿的南方,旧时保存食物的方式,唯有腌制,因此。咸鸡爪南方各地随处可见,不以为怪。
D.六朝之后,因政治中心的转移,南京失去昔日的繁华,文人墨客多于此地怀古伤今。
9.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天气比往年热呢?还是自己的身体虚呢?这么一想,他忽然不那么昏昏沉沉的了,心中仿佛凉了一下。
B.“简,”我们走上月桂小径,慢慢地朝坍塌的篱笆和七叶树的方向闲荡过去,他说,“桑菲尔德在夏天是个可爱的地方,是不是?”
C.光有理性而没有感情,固然不能表达音乐;有了一般的感情,而不是那种火热的同时又是高尚、精练的感情,还是要流于庸俗。
D.我看见水中浮着很长的海带(有些作球形、有些作管状)、红花藻、叶子很纤细的苔藓、很像仙人掌的蔷薇藻。
10.下面语段中加横线字的拼音正确的一项是( )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漫步苏堤,桃红柳绿,百鸟唱和;寻幽九溪,古木参天,流水淙淙。西泠桥畔,凭吊苏小、武松,尽抒怀古幽情;钱塘江边,观赏汹涌潮水,畅想时代风采……
A.tí hè cēn bàn
B.dī hè cān pàn
C.tí hé cēn pàn
D.dī hé cān hàn
1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省悟(shěng) 脊梁(jǐ) 玄虚(xuán) 怀古伤今(huái)
B.诓骗(kuāng) 慨叹(kǎi) 抹杀(mǒ) 前仆后继(pǔ)
C.诬蔑(miè) 渺茫(miǎo) 家谱(pǔ) 地大物博(bó)
D.笼罩(lóng) 摧残(cán) 倘若(tǎng) 自欺欺人(qī)
1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自夸 埋头苦干 帝王将相
B.依赖 玄虚之至 求神拜佛
C.麻醉 为民请命 不足为据
D.光曜 摧残抹杀 舍身求法
二、字词书写
13.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miǎo茫(______) jī梁(______)
kuāng骗(______) wū蔑(______)
三、语言表达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做题。
尽管社会飞速发展,但是雷锋精神依然不会过时。雷锋无限忠诚、乐于助人、积极向上、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他是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坚守道德高地的时代英雄。
50多年来,雷锋精神始终与我们同在。对于那些质疑、恶搞、丑化雷锋一样英雄人物的歪风,我们要坚决说“不”!
“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英雄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更是凝聚起人民群众向心力的关键所在。对英雄尊重与否,体现一个民族认知水平、理性能力的高低。有英雄而不敬重,无疑是自毁精神长城,是民族风骨的自我矮化。捍卫英雄,是当代人_______的使命,每一个青少年都_______。我们要让雷锋精神在祖国大地蔚然成风。
①在文中两处横线上分别填上一个四字短语(或成语)。
②读了上面的文字后,你有什么感想,请写出一段话。(不超过50字)
作为新时期的青少年、未来祖国建设的主力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②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③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15.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6.选文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17.选文中“中国人”的含义十分丰富,请指出下面句子中“中国人”的具体含义。
(1)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18.请点击你的积累库,写出第二段中列举的四种人的代表人物各一位。
(1)埋头苦干的人___________
(2)有拚命硬干的人_________
(3)有为民请命的人_________
(4)有舍身求法的人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甲)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乙)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加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我问问他的情况。他只是摇头。“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地吸烟了。……
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19.以上两篇文章皆出自我国伟大的现代文学家鲁迅笔下。甲文是他创作的_________(文体)《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乙)文是一篇_______(体裁),选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是闰土。
20.甲文“他信力”“自欺力”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21.甲文语言具有辛辣嘲讽意味,乙文语言深刻而含蓄,请分别赏析。
(1)甲文第一段加横线词“总”“只”“一味”中任选一词加以赏析。
(2)乙文“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二十余年之后,闰土见到了童年的好朋友“我”时,应该是“欢喜”的,为什么又现出“凄凉”的神情?
22.乙文用什么方法塑造了闰土的什么形象?反映出当时社会什么现状?
23.甲文批驳敌方的论点后树立的正确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论证时举了古今事例来论证。仿甲文举出的“从古以来”的事实论据写出一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出“现在”的事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毛主席说:“鲁迅是中国文化的主将”,学习他的文章,我们看他无论是用犀利的语言批 驳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还是用小说婉曲的揭露社会的弊病,都无愧于这个称号和革命家的精神。所以今天来看,鲁迅也是中国的脊梁。请你结合实际谈谈在实现中国梦的今天,这些“民族的脊梁”又有何种时代特征?请举例说明。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节选)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25.结合全文说说选段中作者提出了怎样的正面论点?
26.结合全文说说“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这一类人的现状如何?
27.按要求,赏句子。
(1)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结合全文,赏析加点词)
(2)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结合全文,说说句中加点词具体指什么)
28.请你列举一则当今现实生活里“中国的脊梁”的事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 )的人,有( )的人,有( )的人,有( )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29.选文中括号内有四处空出来的词语,依次填入,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A.拼命硬干 为民请命 埋头苦干 舍身求法
B.埋头苦干 拼命硬干 为民请命 舍身求法
C.埋头苦干 为民请命 拼命硬干 舍身求法
D.为民请命 埋头苦干 舍身求法 拼命硬干
30.本文没用到的批驳方法是( )
A.由驳论证入手驳倒论点。 B.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C.立正确观点,间接驳敌论。 D.归谬法。
31.下列关于本文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冷峻的目光首先注视着现实。文章一开头就列举了三种事实:自夸“地大物博”,寄希望于“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这些事实都见之于“公开的文字”,表示言之有据,事实确凿,然后很自然地引出本文批驳的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B.文章先破后立,破得有力,立得牢固,驳论与立论相结合,互相映衬。
C.驳论以事实为依据,内含逻辑推理,极其雄辩;立论则直抒胸臆,充满激情;排比句式的运用,更使文章增添了气势;议论与记叙水乳交融,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D.在困难当头的情况下,强调民族自信力,唤起民族自豪感,就成了思想战线上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就是鲁迅实践这一任务的光辉篇章。
32.对本文的语言特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词精准,说理生动。 B.犀利如刀,热情似火。
C.逻辑清晰,严谨周密。 D.爱憎分明,准确蕴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