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知识梳理
第六单元
第18课:《古诗三首》
1.课题解读
本课《古诗三首》中所选取的诗均为七言古诗。《浪淘沙》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这首诗描写了黄河波澜壮阔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险阻,逆流而上的豪迈气概。《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美景的赞美与神往之情。《书湖阴先生壁》的作者是宋代诗人王安石,这首诗描写了庭院的清幽与洁净及湖阴先生对山水的深情,衬托了庭院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
2.课文重点理解
(1)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理解:“九曲”“万里沙”写出了黄河弯多、沙多、长的特点;“簸”写出了黄河水翻滚腾跃的样子。这两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黄河波涛汹涌的磅礴气势。
(2)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理解:现在我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同传说中的古人一起去牛郎织女的家中做客。银河:古人以为黄河与银河相通。同到:传说古人追溯黄河的源头时曾经抵达银河,甚至见到了牛郎织女。所以这里的“同到”指和传说中的古人一起。牵牛织女:牵牛星和织女星。诗人以浪漫的想象结合优美的传说,把黄河汹涌澎湃的特点写得更加具体、生动、形象。
(3)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理解:“千里”“四百八十”都是虚数,是说佛寺多、地域广。这首诗抓住了莺、树、花、水村、城郭、酒旗、庙宇、楼台、烟雨等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
(4)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理解:此联诗句借用典故(简称“用典”):“护田”出自“因置使者护田积粟”,“排闼”出自“哙乃排闼直入”。诗人把这两个典故融入对景物的描写,用“护田”的西域使者形容河流,用“排闼”而入的樊哙比喻青山:一是直接使用《史记》中的语词,构成标准的用典对仗;二是动作、情态上的迁移运用十分精准;三是令山水暗含了典故中人物的情操品质,增添了一层历史文化的韵味。
3.主题概括。
《浪淘沙》(其一),前两句歌咏黄河,既写出了黄河九曲的姿态,又写出了其裹挟黄沙、奔腾而来的气势。后两句中,诗人由景色联想起黄河与天河相通的典故,又联想到自身,进而驰骋浪漫的想象,表现出逆流而上、直冲九霄的豪迈气概。
《江南春》描写了美丽如画的江南风光,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春景的高度赞美与无限神往。
《书湖阴先生壁》这首诗是诗人题写在湖阴先生屋壁上的。这首诗既描写了湖阴先生所居的清幽环境,同时也通过对环境的描写表达出对居所主人品性、情趣的赞赏。
4.学有所得
无论是那波浪滔天的九曲黄河,还是那蒙蒙细雨的江南春色,抑或那一水绕田的乡村景色,都是那么的秀美,那么的迷人!我们从中感受到了祖国山之雄伟,水之澎湃。我们要努力学习,用聪明才智保护祖国的大好河山,使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5.结构导图
6.问题探究。
(1)《浪淘沙》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想象的手法。诗人借黄河与银河相通的典故,表示自己要逆流而上,直到银河,同传说中的古人一起到牛郎织女家做客,既从侧面写了黄河的雄伟气势和壮丽景象,又表现了诗人逆流而上、直冲九霄的豪迈气魄和奋发有为的精神。
(2)“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有没有借古讽今?
关于这个问题,是存在分歧的。
一方面,有人认为南朝皇帝在中国历史上以盲目奉佛著名,杜牧所处的时代佛教也存在着恶性发展,因此推断出《江南春》的后两句是借古讽今。持这类观点的人认为,晚唐诗人常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审美之中暗含讽刺,丰富了诗的内涵。
另一方面,有人认为这首诗只是描绘了江南的春景,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并提出了解诗首先应该从艺术形象出发,而不应该作抽象的推论。杜牧常去开元寺等处游玩,在池州时也到过一些寺庙,还和僧人交过朋友。这都说明杜牧对佛寺楼台还是欣赏的。当然,在欣赏的同时,偶尔浮起一点儿历史感慨也是可能的。
(3)“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送青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于音律美。诗人赋予“一水”“两山”以人的感情,化静为动,使自然景物既清静幽雅又生动可爱,极富情趣,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江南美丽的田园景色。其中尤以“排闼”二字为神来之笔,写山峰仿佛带着青翠之色推门而入,这种极具新鲜感的形容精准、有节奏感且余味悠长,令人眼前一亮。诗人表面上写山水的灵动可爱,内里还隐含着对居于此地的人的欣赏之情。
(4)读完《江南春》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辽阔的江南大地上,黄莺在欢快地鸣唱,遍地的红花映衬在绿叶之间,河边的村庄,山下的小城,酒店的旗子在风里飘着。南朝时候造起的许多寺院,如今还有数不清的楼台掩映在迷蒙的烟雨中。
(5)《书胡阴先生壁》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这首诗融情于景,表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作者不仅表达出对自然的赞美,更表达出对胡阴先生高洁人品的赞美。
7.课后拓展
(1)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曾任监察御史。唐朝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晚年与白居易并称“刘白”其代表作品有《陋室铭》《乌衣巷》《石头城》等。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称他为“杜紫薇”“杜樊川” 。杜牧诗歌成就尤高,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宋代改革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2)同到牵牛织女家。
起初是《汉书》中称“汉使穷河源”,就是说张骞曾经到达过黄河的源头;此后,晋代张华的《博物志》中记载了一个传说,称有人乘着小筏来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还曾与牛郎织女会面;后来这两种记载混合,说是黄河和天河相通,张骞追溯黄河的源头时曾经抵达银河,甚至见到了牛郎织女。
(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关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的不同解读:一方面有人认为南朝皇帝在中国历史上以佞佛著名,杜牧所处的时代佛教也在恶性发展,因此这两句诗表达了讽刺;也有人认为本诗的主旨是表达对统治者治国乏术和佛道误国的忧虑,或者认为本诗是讽谏统治者大兴土木、滥修佛寺,会造成国力衰弱、民生凋敝,加重社会危机。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这两句仅仅是描绘江南的景色。
(4)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送青来.
护田:出自《史记》,指汉朝派出使者保护田地,积攒粮食。
排闼:出自《史记》,指汉高祖卧病时好多天不肯见人,樊哙推门而入探望。
类似的诗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宋]苏轼
(5)通过了解诗意,你觉得胡阴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呢?
朴实勤快、爱好洁净、兴趣高雅、热爱生活。
(6)与夏天有关的经典诗词名句。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7)学习完这三首古诗,你又学到了哪些学习古诗的好方法呢?
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借助注释。
对于有画面感的诗句,可以边读边想象画面。
了解一些传统文化常识对我们理解诗歌很有帮助。
第19课:《只有一个地球》
1.课题解读
本文是一篇科学知识说明文,文中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科学、准确、有条理地介绍了地球“美丽又渺小”“资源有限”“不能移居”三方面的相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更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精心保护这个唯一的、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
2.课文重点理解
(1)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理解:这是作者对地球的赞美,突出了地球的可爱与美丽,体现了作者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句中将地球比作“母亲”“摇篮”,说明了地球是人类及万物生存繁衍的地方,阐明了地球与人类及万物生存的密切联系。比喻的运用使句子在表达上通俗易懂又生动形象,读起来极富感染力。
(2)但是,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6400千米的星球。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
理解:“渺小”是微不足道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地球在茫茫的宇宙中,就如同大海里的一叶扁舟般微小,由此可见,人类的活动范围是非常有限的。从而说明了地球对于人类而言是多么的珍贵,人类应该珍惜和保护地球。这段话采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使用这些说明方法的好处:使读者感受到地球之于宇宙的渺小,语言准确、生动、科学。
(3)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