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学论文 > 物理教学论文 > 传感器在高中物理新课程实验教学中应用与思考论文

传感器在高中物理新课程实验教学中应用与思考论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传感器在高中物理新课程实验教学中应用与思考论文(共含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爬山虎”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传感器在高中物理新课程实验教学中应用与思考论文

篇1:传感器在高中物理新课程实验教学中应用与思考论文

传感器在高中物理新课程实验教学中应用与思考论文

新课程标准对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提出了具体要求,尤其是将传感器列入中学物理课程。提出“了解常见传感器及其应用,体会传感器的应用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实验是物理的基础。要做实验就离不开测量。传统的物理实验是将各种物理量(如温度、时间、力、加速度等)转化为长度进行度量。传感器则是将各种物理量转换成电信号,人们对电信号作出进一步的分析和处理。传感器进入中学物理实验室,成为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教育手段现代化的一个新突破口。过去实验测量工具器材是水银温度计、打点器、天平,现在则是用力的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电磁传感器来探测物理量,显示物理实验数据,运用计算机强大的计算功能探索物理规律。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体验“做科学”的探究过程,来实现科学素质的培养。

借助数字化实验室提供的先进技术手段突破传统实验手段的限制,大幅度改进原来做不出、做不好的实验,变“不可见”为“可见”,由“抓不住”到“抓得住”,将“不好做的”转变为“好做的”。

一、变不可见为可见

将力传感器用于超重、失重实验,使用位移传感器研究加速度。

超重、失重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电梯升降、神舟号在太空中遨游时航天员的失重现象等,学生们都能一一列举出来。然而如何从物理学的规律出发来认识超重、失重的原因,却是一个教学难点。原因是学生看不到超重、失重过程中压力的变化。超重、失重现象发生在物体变速运动的过程中,按照传统实验装备只能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压力的变化;而且在课堂中演示超重、失重所经历的时间又很短暂,学生根本看不清弹簧测力计示数,更谈不上记录数据,提供给学生作为分析的依据。而引入力的传感器,便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学习牛顿第二运动定律时,利用传统实验器材,学生只能通过物体的运动速度、位移间接地计算出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而且也只能研究匀加速运动物体的加速度。利用力的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设计实验,直接测量出了物体运动过程受到的外力和加速度的数值,并利用计算机绘制出了力和加速度一一对应关系的图线,提高了实验的直观性和课堂教学效率。并且,由于传感器实验不受物体运动情况的限制,学生还可以研究做非匀加速运动物体的加速度,使学生很容易理解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的瞬时性,很快突破了难点。

二、由抓不住到抓得住

将电流传感器用于自感现象实验。

在自感现象实验教学中,闭合开关通电,出现了一个灯泡先亮,一个灯泡后亮的现象。这是由于电磁感应引起通过两个灯泡的电流不同产生的自然现象。以往教师只能通过理论分析电流的变化情况,学生无法直接观察到电流变化的情况,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分析,头脑中很难有形象的物理情景作支撑,形成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们引入电流传感器,将电流的变化记录为图像,使学生直观地看到了自感对电流的影响,帮助学生认识了自感现象的本质。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又启发学生从电磁感应的理论出发来分析断电时自感现象中电流的变化情况,并利用电流传感器实时记录电流变化图像,印证学生分析推理的正确与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地听讲变成主动参与,在积极地对话交流过程中,加深了对自感现象本质的理解。这样不但解决了传统实验仪器不能直观反映出本质现象的弊端,增强了教学效果,而且还加强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将不好做的转变为好做的

同时使用力传感器和光电门传感器进行向心力研究。

在以往的向心力教学中,由于理论推导和实验证明都很困难,教师只能直接给出向心力公式,无法进行任何理论推导和实验证明。而利用力传感器和光电门传感器,可以直接获得一个做圆周运动物体所受到向心力、线速度的数据,进而从数据分析中得到向心力公式。

四、对传统实验进行“再挖掘”,开发其潜在的教育和教学功能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探究式教学模式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索、研究物理规律为出发点,以实验活动为中心,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探究能力的培养为根本的一种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道理上得到了一个合法逻辑的结论,然而在实际中什么是动量,什么是冲量,什么是动能,为什么动能的.定义要有一个1/2的系数?学生是没有感性认识的。在运用传感器进行动能定理、动量定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创设的真实情景,在实验全过程中主动地进行探索、学习,教师则加强对学生问题的了解,并加以适当的指导,尽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学们在解决问题时讨论、互助、合作,通过处理实验的一系列数据,“发现”新规律,“定义”新的物理量。

这种打乱原有教材内容安排的教学过程,要求的计算量非常大,学生应用计算机已有的程序处理数据,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体现了信息技术对物理教学的整合。探究式教学不是以定律、公式的灌输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角度出发,从物理数据中,自己得到客观世界的规律,教师在其中并不扮演教化者的角色,而是从旁边点拨和指导,让学生在研究和归纳的过程中,感性地理解物理变化及其规律。这样学生最终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物理学的现象,而且可以学会物理学的一种精神――独立思考、大胆假设和严谨探索实验的科学精神。

篇2:案例教学法在物理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案例教学法在物理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力量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科技力量的发挥关键在于人才.以往,我国众多学科的教育, 包括物理,大多采用传统的“教”与“学”的教学方法,这种应试教育的方法尽管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选拔人才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我们也越来越认识到,这种方法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发展,国外原本在工商管理、法律和医学教学中采用的案例教学法得到了很大的推广,流传至我国,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本文就是根据这一情况,分析了案例教学法的背景和重要意义,及其在物理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并举出一实例具体分析了案例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最后,本人探讨了该法在教学中的一些缺点.

作 者:许铭生  作者单位:汕头市澄海华侨中学,广东汕头,515800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6) 分类号:G424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物理   新课程教学  

篇3:新课程背景下极限思想在高中物理中的应用教育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极限思想在高中物理中的应用教育论文

摘要:随着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极限思想在高中物理知识体系中的重要性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本文就极限思想在高中物理的概念、公式推导、变力做功、物理实验等几方面的应用几方面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极限思想高中物理应用

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到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在所说的数学工具中,就包含着极限思想。在新课程的教材中,物理概念、公式推导、变力做功、物理实验等诸多方面都应用了极限思想,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极限思想在速度等概念中的应用

在学习速度这个知识点时,教材对瞬时速度的概念是物体在某时刻的速度,某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的是一个点。但在介绍如何去求这个瞬时速度时是来自平均速度。对于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运动的快慢。为了使描述精确些,可以把△t取得小一些。物体在从t到t+△t这样一个较小的时间间隔内,运动快慢的差异也就小一些。△t越小,运动的描述就越精确。如果△t非常非常小,就可以认为△x/△t表示的是物体在某时刻的速度即瞬时速度。这其实就是高中生所初步接触到的极限思想。在这里从段到点的转化学生的理解只是粗略抽象的理解,我们可以认为它叫“近似”。如果学生想这个问题时能上升一个高度,当时间表示一个点的时候,△t=0,△x=0,△x/△t=?这个问题该如何向学生解释呢?这时我们可以向学生透露一个小小的极限思想。瞬时速度V可表示为V=。这种问题在以后所学瞬时加速度、瞬时线速度、瞬时功率、瞬时感应电动势时都会涉及到,这样就有了一个循序渐进的领会过程。

二、极限思想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推导中的应用

在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的时候,我们又面临“微分”的思想在其中的应用。我们首先是从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的关系讲起,我们又利用V-T图象观察到位移其实是匀速直线运动V-T关系曲线和时间轴在这段时间内所围成的面积。

在此基础上,由于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我们把物体的运动分为n段,每小段起始时刻的瞬时速度由相应的纵坐标表示。我们以每小段起始时刻的速度乘以时间t/n近似的当作各小段中物体的位移,各段位移可以用一个又窄又高的小矩形的面积代表。这n个小矩形的面积之和近似地代表物体在整个过程中的位移。当n取的非常非常大时,许多小矩形面积之和就能准确地代表物体的位移了。到了这里我们发现了极限思想的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这一点很像魏晋时期的中国数学家刘徽的“割圆术”。用这种方法去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的关系我认为是最好的办法。

三、极限思想在变力做功知识中的应用

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移和时间的.关系的推导方法可以应用到弹簧的弹性势能的表达式的探究。课本上采用的办法是模仿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的关系的处理办法。首先,对于直线运动来说X=Vt是求位移的公式。但速度是变化的V=V0+at,当V0=0时,V=at。很明显,我们不能用X=vt=at2来计算。我们用V-T关系曲线和时间轴在这段时间内所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X=at2。我们对照这个问题我们再看看弹簧的弹力做功问题,弹力大小F=kx,是变力。根据同样道理F-x的关系曲线和x轴在某段形变量内所围成的面积应该是弹力所做的功。推出W=kx2。如果学生能理解这个问题,再配合书上的实验结论,学生就有了从实践上和理论上这两个角度对弹性势能上有了全面的认识。

四、极限思想在伽利略实验中的应用

有的实验受条件限制是很难甚至是不可能在实际中做出来的,这时就要借助于一些思想和方法。例如在探寻运动和力的关系过程中,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就运用了极限思想,他首先消除了摩擦力这个次要因素,提出了理想斜面,以斜面倾角越小小球跑的越远这个可靠的实验事实为基础,运用极限思想得到了正确的结论,结束了亚里士多德统治了两千多年思想的错误观点。还有,在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的过程中,为了解决无法精确计时的问题,采用了让铜球下滚来冲淡阻力的方法,得到了斜面倾角增大小球依然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后,采用极限思想合理外推得到了斜面垂直时物体的运动也是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结论

综上所述,极限思想在高中物理的许多方面都有重要体现和应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对极限思想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体会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建立普遍联系的观点,使人们能够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从近似中认识精确。

参考文献:

[1]《数理化学习(高中版)》21期

[2]《师范教育》09期

[3]《数学教学通讯》02期

篇4:交互式一体机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论文

关于交互式一体机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论文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现代教育教学设备在学校的全面普及,“三通、两平台”建设的逐步实施,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各学科的教学模式已逐步形成。 而交互智能一体机技术进入课堂教学以来, 以它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优化了整个教学过程, 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使得交互智能触摸一体机在媒体教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对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操作、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方面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交互式一体机为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创设了广阔的空间,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把交互式一体机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 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下面我就交互式一体机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数学教学中应用交互式一体机的必要性

以往各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多都是“多媒体+黑板”的形式,教师在课下将课件制作完成,课堂上按照课件上设计好的步骤进行教学。 但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思维灵活,特别是在数学课堂中,对于一些感兴趣的或是有疑问的问题, 就会展开讨论,教学内容多变。 这时候教师应对这些方面进一步扩展,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但是教师又不能及时地将这些内容融入到课件中,从而不能使教学过程达到预期效果。 而交互式一体机的出现解决了这些问题,它既能像黑板一样自由书写板书, 又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自由交互,同时融合了各种设备的功能,还提供一些数学用操作工具的扩展,大大提高了教学内容的视觉效果,增加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推进交互式一体机在数学中的辅助教学,达到优化数学教学的目的已有必然之气。

二、交互式一体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利用交互式一体机进行教学能极大地丰富数学课堂信息量, 生动活泼的再现数学应用场景。 如在讲授式学习模式中,一体机可以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的现实应用, 如在进行“图形的平移”教学时,为表现与角、面、线相关的各种平移, 教师可以通过一体机把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如铝合金窗推拉、升机吊装材料、电梯的移动等平移的`画面用一体机展示给学生观看真实情景, 就会将原本枯燥、抽象的思维变成鲜活的场景,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思维映像。

2.利用交互式一体机进行数学教学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 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新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如在学习“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将传统教学繁琐的列表描点作图法, 改为引导学生自己在一体机上直接生成动态图像,反复观察、验证图像变化规律,自己分析体会函数的性质。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进行自主探索, 亲自去体验,这样,教师就由课堂的主宰、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生实验过程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教学中,运用交互式一体机,不仅注重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还注重问题探究过程中的知识形成及课堂角色的人机转换, 从而达到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的教学理念,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提高了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3.利用交互式一体机,极大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经验。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们就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动性,以提高学生的经验。 人机交互是交互式一体机的显著特点, 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数学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而形成学习动机。 例如,在中学的几何教学中,利用交互式一体机让学生自己来动手画图和制作动画, 对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有极大的帮助。 记得我在上一节关于“三角形性质”的课时,当初设计想用多媒体演示,后来我利用交互式一体机来完成教学。 为了能够把这节课上好, 我在课前和学生进一步研究了交互式一体机的某些功能, 让学生对交互式一体机有一定的认识和操作能力。 在上该节数学课时, 学生在交互式一体机上用白板笔很快地得到 “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并且可以任意地调整三角形的位置,从而得到各种各样的三角形, 由于我们要求学生将三角形各角和各边的数值度量出来,学生还利用交互式一体机上的测量工具,很直观地得到各边、角的数值,结合图形得到对三角形的性质特点的深刻认识。 这样,学生用自己操作的经验获取了对知识更深刻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加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甚至使一些对数学学习不太感兴趣的学生也有了很深的感触。

4.利用交互式一体机,可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中教师将所要学习的知识与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实例联系起来,创设虚拟化场景,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并在课后适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 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数学规律,从而起到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相对于其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而言, 交互式一体机运用于数学教学, 为教师和学生互动搭建了有利的平台,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掌握,将有意识的学习和无意识的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学得轻松愉快,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学习目标等合理选择使用交互式一体机,并发挥好它独有的优势,教师“教 ”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加强 ,学生 “学 ”的主体地位也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篇5:试论科学思维在电工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论文

试论科学思维在电工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论文

论文摘要:针对近年来职业中专与高等工科院校“电工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用科学思维进行课程改革和教改研究。在教学体系方面,采用发散思维、联想思维等,整合教学内容,突出工程特色,系统地、科学地组织教材,引入前沿知识,增加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方面,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将工程实例结合到相应内容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与创新能力。在教学手段改革方面,采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手段,即将多媒体授课、软件仿真与电路实例相结合进行“电工学”教学。

论文关键词:电工学;科学思维;教学改革

科学思维就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维,它是科学方法在个体思维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它是一种实证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建立在事实和逻辑基础上的理性思考。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收敛思维、联想思维、逆向思维、组合思维、质疑思维、系统思维和发散思维等。将科学思维应用于高等教育的课程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训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疏通学生思维的渠道,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增强创新意识、增加工程经验、逐步培养创新能力。“电工学”是中等职业教育和高校工科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衔接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桥梁,是培养学生基本工程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关键性课程。但是目前的“电工学”课程体系只重理论的推导,不重实际的应用;只重课堂教学,不重实验和动手;只重考试成绩,不重知识的应用;只重本课程知识,不重知识的系统衔接;只重经典知识,不重前沿发展等。本文将科学思维应用于“电工学”的教学实践中,采取具体措施提高教学效果,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目前“电工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贯彻培养目标不充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工科类专业以“面向工程、夯实基础、注重实践、不断创新”为培养目标,但是目前的“电工学”教学体系过分强调基础知识和课堂教学,脱离工程本身,不关注工程特点,没有学以致用,“不断创新”和“提高学生工程素养”只是停留在口号上。所以“电工学”教学应该从工程需求出发,结合专业特点与课程特点,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2)课程体系需要进一步融合。“电工学”课程包括了电路理论、电子技术、电机学等主要模块以及电子系统仿真、CAD、EDA技术与实践等辅助模块。不同模块在理论上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并没有很好地将其有效融合,学生普遍感觉模块之间是孤立的,找不到内在的联系性,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和电类知识全面了解,更达不到能力培养的目标。因此必须建立更为完善的、有机结合的、相辅相成的“电工学”课程体系。

(3)教学内容缺乏工程背景。“电工学”课程理论性较强,涉及广阔的电气工程背景,但在课程教学中过分注重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只求学生理解知识点,学生只记结论而不注意知识的应用,知识来源渠道单一,范围比较狭窄,缺乏实用性,未能引导学生树立和训练工程意识。导致学生不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不知道问题出处,即学生不知道为何学和学何用的问题,进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实现理论知识和应用素质的内在统一。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质疑思维和逆向思维。首先,学生学习目的性不强、积极性不高。虽然目前“电工学”课程教学已全部采用PPT教学,但多数时间仅局限于老师“教”,学生大多数属于被动学习,师生间的互动少,学生很少针对上课内容提出质疑,多数学生学习目的性不强,多为上课听课、下课走人,完成作业、考试及格,不愿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所学内容进行思考和质疑,学习效果不理想,达不到教学目的。其次,学生创新精神不足、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由于目前对学生的考核手段较为单一,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只是对所学的知识点死记硬背,不愿积极对所学知识进行质疑和逆向思考,无法将所学的知识点与工程实际问题相结合,不愿进行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方面的思考,课外实验也只是注重验证定理和测量数据,不愿进行创新性试验,因此学生的创新精神不足,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差,不能满足社会、企业对学生的要求。"

二、科学思维在“电工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焦作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和河南理工大学“电工学”课程组以培养“面向工程、注重实践、不断创新”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将科学思维应用于“电工学”教学改革与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了研究工作。

(1)教材建设。将科学思维方法如发散思维、联想思维等应用于《电工学》教材编写,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整合教学内容,突出工程特色,使教材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实用性。即用科学思维方法系统地、科学地组织教材,引入前沿知识,注重知识的启承、注重知识点间的联系,增加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应在传统基本理论基础上,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加强实际的应用;将工程实例结合到相应内容中,使用具有真实数据和实际工程条件的习题以巩固理论知识;并恰当地引入新内容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利用业余时间进行钻研,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与创新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将传统的注重知识内容的顺序教学方式与注重知识关系的模块化教学方式相结合。从传统的注重知识讲授的课堂教学方法逐步过渡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互动式、工程案例教学法。

(3)教学手段改革。采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手段,即将多媒体授课、软件仿真与电路实例相结合进行“电工学”教学。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授课和板书结合,课堂上使用Multsim仿真软件,通过仿真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讲解时注重知识的联系、类比和延伸,从系统的角度提纲协领地讲授,注重面向工程实际问题和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课后习题重在工程背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参加电子大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4)优化课程体系。首先,将组合思维与系统思维融入“电工学”课程体系改革,从工程需求出发,结合专业特点与课程特点,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工程实际、关注工程特点,使学生学以致用,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工程素养,充分贯彻了“面向工程、夯实基础、注重实践、不断创新”的培养目标。其次,将课程的主要模块电路理论、电子技术、电机学以及电子系统仿真、CAD、EDA技术与实践等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找出其内在的联系行,使各个模块间相互联系,有效融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和电类知识的全面了解,建立了完善的、有机结合的、相辅相成的“电工学”课程体系。

(5)转变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将联想思维与发散思维应用与教学方法与教学行为中来,贯彻“以工程背景为切入点,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教学互动”的新的教学理念,从工程应用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概念、理论的学习,再回归工程,注重学以致用。这一先进的教学理念既符合二类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又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育人方针。在实践教学中,摒弃传统的着“预习—讲解—操作—报告”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试验,开展创新试验,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鼓励并辅导学生参加各类电子设计大赛,达到培养学生工程素养的目标。

三、结束语

为了适应21世纪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本文将科学思维方式引入到“电工学”课程的教学中来,整合教学内容,将科学思维应用于“电工学”教学方法改革中,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如活动导向性教学、发散性教学、联想性教学等。采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手段,以理论为基础、仿真软件为工具,以实用电路为案例讲解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面向工程为导向,研究每一单元的理论出处,使课程内容更合理地体现工程背景。突出教学对学生工程意识、工程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6:互动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与思考论文

1.1关于互动式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

互动式教学改革是近年来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探索方向,即以任课教师为主导,为学生为主体,强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并且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讨论与互动,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互动式教学有其突出的自身特点:一是互动性,相对于传统课堂教育中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更突出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由被动到主动,教师则由主讲转向引导与参与。课堂上师生关系处于平等地位,对话与合作;二是合作性,互动式教学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学生以组为单位开展学习研讨,通过头脑风暴,交流讨论,集思广益。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团队学习力,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三是趣味性,互动式教学中教师根据实际教育需要有意设置一些互动游戏、案例分析、提问抢答、角色扮演等环节,极大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氛围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学习热情。

1.2我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互动式教学改革的背景

笔者所在的学校近年来学院不断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置成全院公共必修课,总计32个学时。

进入2016年,学校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反映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瓶颈,90后大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与积极性不高,教堂出勤率明显下降,课程教学实际效果难以保证。有鉴于此,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做过大量调查研究后,决定在2016级新生部分班级中试点推行互动式教学改革。

1.3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互动式教学改革一次实践运用

根据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统一规划,笔者针对所教的市场营销161班进行教学改革的实验。

(1)教学前期准备工作。一是教学方案的整体设计。笔者坚持“启发原则”与“参与原则”,即将引导启发与学生参与作为整个教案方案设计的核心;二是教学内容的设计,在研究过营销专业学生的特点(知识结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对此笔者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提前写好教案并适当调整教学课程内容;三是教学场地安排,结合于互动式教学特点,笔者提前申请了学院多媒体多功能活动教室,并且科学地布置好场地。

(2)教学实施开展情况。首先,上课之初,笔者将全班42名学生随机分成6组,每组7人。紧接着在笔者的主持下进行了一个简单的破冰活动。10分钟的热身小游戏过程中,选举出每位小组的小组长,同时活跃了课堂氛围;随后,笔者以一个视频案例切入教学,要求各小组就视频内容进行讨论并且发言。教师借机观察与推测学生学习的热点、难点,进而在接下来的讲解中有针对性地引导与讲解。两节课的`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各类问题引导发学生自主思想,自己找答案。下课前笔者为学生列了1-2本参考资料,要求学生课后阅读,下次课上进行分享与发言。

(3)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评估。2节课的教学中,有热身游戏、案例分析、交流讨论与自由发言,学生认真投入,积极性与主动性强、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与把握也较为充分,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2此次互动式教学改革中存在的若干不之足与几点思考

2.1课前的准备工作仍有不足,教学技能技术仍需提升

尽管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从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到互动方式上都有认真的设计,但仍然未能最大限度地摆脱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在引导与启发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过程中也显得有些生硬。这些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出互动式教学不但要求教师具有很高的教学技能技巧,还要求教师对互动式教学有深刻的理解。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引導学生积极参与,良性互动,既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技能的熟练掌握,更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年龄、性格特点、知识水平、行为习惯有深入的了解。教师要将大量的精力放在学生身上,为学生为主体,全力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潜力。

2.2互动式教学改革的预期教学效果难以有效把控

两节课的教学过程,课堂氛围热烈,学生积极性高涨,争先恐后地发言,欢声笑语不断。但学生对课程教学知识点的掌握是否到位,则难以有效把控。在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教学重点和难点设置问题,让问题切中要害,真正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掌握教学重点内容。同时教师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个性特点和理解能力,在引导学生思考时,充分地激发其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学生深入到教学核心内容中去。

3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互动式教学的几点思考

3.1互动式教学是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教育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其自身特点,心理健康教育课在传授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同时,还担负着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互动式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师说,学生听”,而是通过师生双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充分参与,对教学内容通过多情境、多内容、多形式的良性互动方式的探讨,使每一名学生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良好个性品质的目的。互动式教学能有效切合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特点,它通过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学生在参与中磨炼自己的思想,形成相应的情绪情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效益。笔者认为互动式教学将是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教育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3.2进一步调动广大高校教师运用互动式教学的积极性是关键

笔者近一年的教学实践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互动式教学改革在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和保证实际教育效果等方面起到了十分明显的效果。但在这一教学改革中教师对互动式教学改革的态度起着关键作用。互动式教学要求教师地过去认真备课、认真组织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投入更多地时间设计教学环节和与学生良性互动,同时要也需要教师掌握更多地教学技能技术。与此同时还要教师克服过去陈旧的教学观念,真正做到课堂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自己最好的老师!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发挥互动式教学应有效果。

3.3互动性教学改革要进一步突出学生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方式是一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接受主体的教育过程。互动式教学改革则突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师把握提问引导的质量,教师提问的水平直接关乎最终的教学效果。学生正是通过教师的问题得以更加深入地思考与探究;二是课堂上的专题讨论要有一定的深度,才能激起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三是教师要掌握倾听的艺术。教师通过通过有效倾听鼓励学生积极思想、畅所欲言,引导学生向更深的方向发展。四是教师要充分把握好互动的范围,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用专业知识吸引学生,努力接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并且尽可能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进来,最大限度地展现互动性。

参考文献

[1]刘野.互动教学内涵及实施策略[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3).

[2]许倩.课堂互动教学的分析与认识[J].课程教育研究,2014(1):123-124.

[3]冯萍.谈互动式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定位[J].大学教育,2014,(5):88-90.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传感器在高中物理新课程实验教学中应用与思考论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