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学论文 > 物理教学论文 > 应用型本科大学物理教学研究论文

应用型本科大学物理教学研究论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应用型本科大学物理教学研究论文,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如果这14篇文章还不能满足您的需求,您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应用型本科大学物理教学研究论文相关的文章。

应用型本科大学物理教学研究论文

篇1:应用型本科大学物理教学研究论文

应用型本科大学物理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依据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目标以及大学物理课程在定位,文章主要分析了目前大学物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办法等方面对大学物理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与研究,最后提出互动式教学模式,使大学物理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大学物理;互动式教学模式

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高教界逐渐形成了一股新的潮流,那就是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了顺应时代的变迁,我国国内的各个高校也紧随其后,纷纷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强化实践,大胆创新,力争提高学生的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和引导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就应运而生。大学物理作为普通高等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其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本文结合我院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考核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

一、目前大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物理承载着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规律的重任,它也是各分支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对我们土木工程专业的后续课程建筑力学、流体力学等提供有力的支撑。但是,目前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物理教学中,该课程并没有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普遍对大学物理缺乏兴趣

与高中物理相比,大学物理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广度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变,况且这门课程本身的理论性就很强,由于受课时量的局限,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很难同时进行。另外,大学物理是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大一第一学期开设的课程,学生初入校门,无论是学生方式还是生活环境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2.学生高中阶段基础不一

由于高考制度的改革,有些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选择物理,这就造成同一班级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教学进度和教学难度。再加上大学物理由于高等数学联系紧密,当用到矢量运算、微积分或是求和的时候,学生就会产生畏惧心理,极大地增加了教学难度。3.考核方式过于单一大部分院校采取的还是传统的期末考试的形式,这种考核方式很难是学生认识到物理课程对专业学科的基础和帮助作用,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很难体现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内容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以老师为主体,还是以学生为主体都存在着很多问题,均达不到我们预期的效果。互动式教学,在学生和教师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和探讨,通过教与学互动的教学环境中,各种观点碰撞交融,从而激发教师与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学习和探索,进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方式。高校大学物理开展互动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物理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对学生建立起主动获取知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大有裨益。主要体现在一下四方面:

1.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互动式教学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提问和演示实验等环节,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时间,让出一部分时间给学生自由发挥,让学生充分的.融入课堂,给学生更多的空间来展现自己、表达自己。通过互动式教学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促进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互动式教学要求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这就会在无形中督促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高中学习的不足就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得到解决,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在课堂上接受能力不均的难题。通过互动式教学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3.建立有效多样的评价体系

互动式教学给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充分的发挥自己。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平时表现和期末的考试成绩相结合,最大限度的实现教学评价的公平性。

三、结语

应用型本科是现阶段高等教育中出现的一个新的办学层次,其大学物理课程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把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承型教育转变为以培养能力为主的应用型教育;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育转变为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探究式教育;把以应试教育转变为应用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适应应用型本科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明.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物理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探讨[J].大学物理,(12).

[2]张淑芳.应用型高校大学物理实验改革创新探索[J].大学教育,(5).

[3]姚兰芳.大学物理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探讨[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6(1):32-34.

篇2: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研究论文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近年来全国各地高校在课程和教学方面均进行改革,以响应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理工科学生来讲,物理课程是学习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必修基础课程,对培养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各高校物理课程教学存在多方面问题,导致物理课程教学质量低下,不仅影响理工科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更不利于本科院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本文就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物理;课程教学

1.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其一,物理理论知识与专业理论教学相脱节。大学物理是理工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必修课程,对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学生通过物理课程不仅可以获得扎实的基础科学知识,同时还可以培养科学思维,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学物理知识可以说是理工科各个专业的基石和出发点,尤其在近代生物科技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目前很多高校的物理课程知识点没有与具体专业相衔接,普遍存在物理理论知识与专业理论教学相脱节的现象,让学生感到物理课程学无所用,进而产生厌学情绪。重理论、轻实践是大多数院校物理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物理课程教学中只注重物理基础知识的.讲解,而与具体专业课程的物理知识涉及较少,不重视物理与专业相结合的知识应用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加强基础,拓宽基础,淡化专业”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指引下,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处于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模式不合理、教学质量不理想的状态,极不利于学生后续专业技能课的学习,更影响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其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而在实际情况当中,很多院校过于强调培养目标,不断增加专业课和技能课的课时,进而导致大学物理课时越来越少,普遍存在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的现象,很多教师为了赶进度就不得不简化教学内容,进而出现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这样就严重影响了物理课程的教学质量,更无法发挥物理课程的学科素质培养功能。

2.如何提高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其一,向专业学科渗透。大学物理是一门公共基础课,是学生后续学习理工科各专业学科的必修课,是学生学习理工科专业的基石和出发点。物理学理论和技术在现代生物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学习物理课程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物理学在生活科学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作用。所以应该结合学生学习的不同专业,并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在其专业的基础上扩展相关物理知识,加强物理理论与专业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将物理的基本理论渗透到专业学科课程教学中,将物理理论知识与专业理论教学衔接起来。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的目标不仅是要传授物理知识,同时还要通过物理知识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学科素质,可以有效地丰富物理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和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物理理论知识向专业学科渗透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了解学生的专业特点,并区分对待,选择与专业相适应的教材,突出各部分内容的侧重点。

②让学生认识物理课程是学好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意识到学习物理的重要性。

③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例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以力学、光学以及电磁学等物理知识为主要课程内容。

其二,更新物理教学观念。大学物理是理工科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为了响应高等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大学物理教学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明确教学目标,培养知识结构多样化、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

①物理课程内容应保持先进性,与最新的前沿问题保持同步更新。

②结合实际应用以及相关专业展开物理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③教师在物理教学当中应避免照本宣科,而是要注重对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的教授。

其三,从多方面提高教学质量。大学物理教学普遍存在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的现象,要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系统地学好一门课程是非常困难的,尤其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讲更具有挑战性。所以高校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以提高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有效性。

①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主导作用,巩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加强课堂交流、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②教师可以尝试从日常生活当中选取教学素材,引入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索兴趣。

③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让物理课堂形象、生动、丰富。

④改革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的综合性评价,尤其要关注学生的平时成绩,将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学习态度、作业情况、课堂研究效果等内容均纳入到评价范围内。学生的课堂研究可以由学生自行选择,并由自己制定研究方案,教师可以提供相关材料,并给以指导。

3.结论

本文分析了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物理理论知识与专业理论教学相脱节、物理教学课时少等方面问题,并提出了向专业学科渗透、更新物理教学观念、从多方面提高教学质量等措施,以提高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促进物理课程更好地发挥培养学生学科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陈飞.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调整与改革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8):25-28

[2]潮兴兵,刘坚强,魏健宁.大学物理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整合目的、方法及要点[J].大学物理,(2):47-53

[3]李宏,谷建生,莫文玲.结合专业特色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物理与工程,2014.24(3):48-50

[4]杜亚冰,黄晓亚.大学物理与专业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城建特色”下的大学物理[J].中国大学教学,.21(07):170-171

篇3: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教学研究论文

关于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教学研究论文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和信息化的加速,社会对商务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复合型高标准的特点。而商务英语教学作为ESP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也承载着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的重任。商务英语教学研究也应将重点聚焦于拥有复合型技能的人才培养,满足时代的需求。

一、商务英语教学问题分析

(一)师资队伍的专业背景问题

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原本自身专业多为英美文学和语言学,专业知识扎实但是商务知识相对欠缺;多数教师没有企业从业经历,远离商务实践工作环境。根据2015年出台的《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商务英语教师除了应当具备专业基本知识和理论教学技能,还应当具有实践能力,“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与教学改革。”[1]商务英语教师若自身实践能力不强,则无法在一线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学习。

(二)授课教材单一化

商务英语专业教材中,有的教材倾向于以篇章阅读的形式介绍商务理论知识,大段的英文专业词汇叠加出现,虽然附上生词表,但学生学习效果不佳,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另外,国外原版教材的商务环境与我国有一定的差异,教材中的案例有很多直接来自于他国商务实例,与我国商务实践的融合度不高。虽然在某些领域有较先进的商务理念,仍然存在教材无法很好地本土化的问题,学生的接受度和融入度不佳,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教学评估不合理

教学效果的评估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单方面的力量,传统的卷面或口语考核占主导地位,评估模式较单一。评估大部分依赖传统的口语书面考核,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抽象的商务沟通能力的衡量有一定的难度。

二、多模态定义及运用

(一)多模态定义

“模态是指人类通过感官(如视觉、听觉、触觉等)与外部环境(如人、机器、物件、动物等)之间的互动方式。用单个感官进行互动的叫单模态,用两个感官的叫双模态,用三个或以上的叫多模态。正常人之间的互动都是多模态的。”[2]新伦敦小组在1996年初次提出“多元识读”的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读写能力和交际能力。多模态理论研究的兴起给教学带来了多元化发展的巨大空间,引发了学者们的研究兴趣。Stein(2000)[3]提出了多模态教学法,Kress&vanLeeuwen(1996)[4]探讨了模态与媒体的关系,构建了分析视觉图像的语法框架,Royce(2002)[5]提出了模态之间的关系为互补关系的概念,并继续研究了多模态在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的协同性。大学外语教育的多模态研究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胡壮麟(2007)[6]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研究了多模态的建构,探讨了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朱永生(2007)[7]对多模态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作了探讨;张德禄(2009)[8]认为模态之间具有互补和非互补的关系,还继续研究了这些互补关系中各种模态承担功能负荷问题,并给出了一个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

(二)多模态理论在英语教学中应用

作为传递语言知识和培养语用技能课程,英语课程的教学可根据课程特点细化多模态理论的实践层面。依据课程教学偏重和教学目标的不同,可在英语精读、泛读、视听说等课程中运用多模态理论。张德禄(2014)[9]通过学生分组合作、课堂报告的形式提出了英语课堂的多元读写能力培养框架;陈松菁(2016)[10]将多模态理论应用于英语演讲课程教学的舞台语言分析。信息技术的发展也赋予了多模态理论新的应用形式:李春光(2013)[11]认为应当充分发挥网络环境在英语教学中的构建作用,关注新媒体环境下英语教学中的多模态新发展。英语教师应当根据具体教学环境,选择适当的多模态教学方式组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国内多模态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现状

通过中国知网平台,输入检索主题“多模态商务英语教学”,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进行搜索,共获得模糊匹配的论文44篇(2009年-2015年)。表1以十年为时间区间,统计了国内多模态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论文情况。国内多模态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论文总体上呈上涨趋势。在2009年之前,国内多模态商务英语教学研究呈现空白,这也符合国内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趋势(2007年教育部批准建设商务英语本科专业);2009年首次出现此类研究论文1篇,次年又呈现空白。自2011年开始,才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期间2014年又小幅下跌。和同时期英语教学多模态研究丰富的论文数量相比较,商务英语教学的多模态研究还处于一个初步发展阶段。从2013到2014年此类论文数量的回落以及2015年的猛涨趋势来看,商务英语多模态教学研究还处在相对欠成熟的状态,研究人员的关注和热情也处于不稳定增长的状态。多模态商务英语教学63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非实证研究占绝大多数。袁传有(2010)[12]为法律英语的教学构建了多模态信息认知教学模式;徐珺(2013)[13]通过对比实验班和控制班的教学效果,具体探讨了商务英语写作中多模态设计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以及对学生多模态商务能力的培养的影响;陈素花(2014)[14]从外包英语的专业特性阐述了专门用途英语如何进行多模态化教学。刘欣(2015)[15]分析了听觉、视觉、触觉等多模态的协作互补对商务英语教学的影响。通过回顾十年来商务英语教学的多模态研究,本文将在此基础上主要探讨商务英语教学多模态化的构建方式,以期促进商务英语教学,提高学生商务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水平。

四、商务英语教学的多模态构建

(一)商务英语教学资源的.多模态化

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和参考资源。教材是教学多模态化的基础,内容的多模态化能够带来形式的多模态化。商务英语的专业性决定了商务英语教材的专业化。国际贸易、商务谈判、商务信函写作、国际商法、电子商务等等商务英语课程的专业性很强。因此,传统的商务英语教材更多的是承载商务知识的大篇幅语篇,以篇章阅读的形式将复杂甚至枯燥的商务理论知识呈现和传达给学生。近年来,商务英语教材逐步增多,其中不乏多模态化的优秀教材。以《体验商务英语综合教程》为例,第一版教材以文字、图片和音频模态为主。第二版在优化已有模态的基础上配备了多媒体自主学习光盘,给学生提供视频案例、商务交际、听说训练,全面拓展商务知识,巩固语言技能。同时,在教师用书的设计上,第二版较第一版配备了出题软件,增加了教师辅助教学的多样性。教材是基础,教学参考资源是丰富教学内容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字模态的资料最易于补充,财经期刊杂志、图书馆、书店甚至互联网都能够获取及时的商务信息。音频和视频模态资料亦可通过上述渠道获得。教师同行交流的教案、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更是能够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教学资源多模态化的构建。另外,多模态教学的新手段也丰富了商务英语教学内容,例如微课、慕课等形式。当然,互联网+的时代给我们提供了更多便捷经济的方法,网络资源例如大学公开课视频能够给教师提供参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商务英语教学可以利用这些书本和课堂外的资源作为翻转课堂的前期开放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自学,通过分享学习所得和共同讨论完成商务知识的掌握。

(二)商务英语教学实训的多模态化

作为ESP的分支,商务英语更强调实践应用。因此,商务英语教学不能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多模态化的商务英语教学还应涉及其他技能培养方式,由易至难,逐渐培养学生商务实践能力。根据2015年出台的《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熟悉国际商务的通行规则和惯例,具备英语应用能力、商务实践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能从事国际商务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1]商务英语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也纳入商务英语本科教学培养目标之中。“新国标”指出,商务实践能力包括“通用商务技能(办公文秘技能、信息调研技能、公共演讲技能、商务礼仪等)和专业商务技能(商务谈判技能、贸易实务技能、电子商务技能、市场营销技能、人力资源管理技能、财务管理技能等)”。[1]商务英语实训可以分为课堂实训、实验室实训以及实践基地课外实训等类型。课堂实训更多地注重课本内容的掌握和巩固。教师可以利用文本、音频和视频以及PPT相结合的方式,以案例分析为具体操作形式,以项目完成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将即时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检验性实践。例如,国际商务礼仪课程内容中关于商务谈判座次的安排,可以指导学生按照所学知识在教室内对谈判座次进行合理编排,利用简单自制的名牌来直观展现位置布局。实验室实训是利用商务英语教学软件平台,构建多模态的仿真商务场景,导入传统书面文字内容,以3D形式呈现一般商务交往的流程,使得学生在实践操作时能有真实感。如亿学软件的3D仿真商务英语综合实训平台,给学生构建了一个虚拟仿真的商务环境,模拟商务办公、谈判、会展等场景,注册学生以商务英语专业准毕业生的模拟身份进入系统,通过毕业面试、新人职场、商务交往到最终成功的主线设计,让学生在国际贸易实务、会展、单证、函电、商务谈判、以及商务礼仪等各方面得到听、说、读、写、译的全方位锻炼。商务英语综合实训软件的采用能促进学生基本商务技能的培养,而分课程细化的各类综合实训软件能有针对性地锻炼学生各方面的商务技能。例如,国际商务谈判、商务英语单证以及电子商务等课程的实训丰富细化的实训平台给商务英语实训教学提供了非常丰富有效的渠道。指导组织学生参加相关实践比赛是积极有效的方法。例如,全国大学生外贸能力大赛(POCIB)、跨境电商大赛(OCALIB)、全国商务英语实践大赛等实践比赛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商务技能实践机会。以实践基地为代表的课外实训内容和形式可以更为多样化。邀请实践基地或意向单位来校以授课或讲座形式给学生进行商务技能培训;带领学生实地参观跨境电商企业,在公司实习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有效的商业见习;通过与公司合作的实践项目,给学生一个较长时间接触商务环境的机会,形成调查报告、营销案例甚至是毕业设计。

(三)商务英语能力测评标准的多模态化

根据“新国标”的要求,“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评价应注重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素质。”[1]素质教育历来是教育领域一个持久不变的话题,然而素质教育的效果较难以普通考核的方式作为衡量的唯一标准。常态评估模式期中、期末和平时成绩的构成方式依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测评标准不应仅仅遵循传统的考核标准,也应进行多模态化动态评估。多模态化的测评方式可以包括:传统书面考核形式,期中、期末和阶段性闭卷书面考核;给定主题的课程论文形式。通过形式多样的商务英语实训活动来考查学生商务英语能力也是一种多模态评估方式,例如商务演讲和讲介、商务报告(书面或者口头)、团队合作的产品设计开发记者会、产品广告设计展示会、商务模拟谈判等。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互评,以及比赛组委会评委打分等。在校外实践基地和实习单位的商务实践中,常规要求应和实践要求相结合。学生可提交调查报告和实践作业,企业指导教师的评估也应成为比重较大的一种评测方式,采取多模态化的评价方式可以较为全面衡量学生的商务英语综合能力。

作者:郦珲 单位:南京晓庄学院

篇4: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论文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分析近年来国内工科大学物理改革的基本方向,肯定扎实学生基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紧紧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提出了深化工科物理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思路和实现途径。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研究性学习;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目前,基础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出现两个重点方向:一方面要以现代化为中心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另一方面要以计算机物理教学环境的建设为中心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由于介绍物理基础、推导必要的物理公式时,板书教学法优点明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因此,在开展和组织具体教学时,应将传统板书和多媒体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对不同内容、不同对象采用针对性很强的教学方法。考虑到工科物理教学在培养大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对教学内容的改革,不能仅靠补充近、现代物理知识,去处陈旧知识、压缩繁冗内容来解决。应该把传统基础知识(力学、电磁学、光学)精练和提升,使之能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使其一入大学就改变中学那种简单、依赖的学习方法,通过听课、阅读教材和参考书、作业、实验及同别人讨论,发现问题,寻求新知识以至形成自己比较系统的认识,主动地培养自己的独立工作能力,并能综合运用所有的知识对自主选择的问题进行跨学科探究。从而使自己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

1通过大学物理课程的改革,使之成为各门学科有效渗透的“研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课程

1.1教学内容改革

作为低年级的公共基础课,大学物理不仅是工程技术的基础,而且和实验、数学、哲学、化学等学科有紧密地联系。首先,要通过对大学物理教学内容的改革,体现各门课程的联系,使其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在教学中,要学会在物理语言和数学语言之间要会翻译:把抽象的数学公式翻译成具体生动的物理概念;把直观的物理运动翻译成严密的.数学程序。最后把物理语言上升到哲学的语言来阐述。实验———理论——实验,是物理学发展的通常方式,它体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论规律。例如,麦克斯韦在法拉第等人的大量实验基础上,提出了“涡旋电场”、“位移电流”的假说,建立了麦克斯韦方程组;在此理论基础上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赫兹通过实验发现了电磁波。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由于大学物理自身理论性较强,与专业课程结合不紧密,致使学生对物理课的学习经常感到枯燥无味,提升不了学习大学物理的兴趣,甚至出现大学物理“无用论”。另外,由于物理教学学时有限,教学内容广泛。因此,不能强调它的基础性,而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对物理内容的不同需求。要改变教学中多年来形成的固定模式,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的教学大纲和授课标准。因此,可把传统基础知识(力学、电磁学、光学等)精练和提升,强调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对学生高中学过的传统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师可指出大学物理学习时注意的问题:如强调矢量、变量、微积分等内容。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撰写学习总结,对每一章、每一篇学习内容做必要小结。通过总结,学生不仅可对每一章或每一篇知识点做必要复习,也可对知识做整体和逻辑性的认识,还可以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对没学好或掌握不够扎实的知识重新学习,直到掌握为止。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学习总结发生在课外,而教师只需在课堂上加以引导,因此不会占用太多的授课时间。在保证“必须、够用”为度的前提下,有必要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压缩与专业相关度小的章节的学时,适当增加与专业衔接紧密章节的学时。在平时教学中突出重点,充分利用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渴望来提高对物理的兴趣,从而增强其学习物理的动力和信心,提高教学效果。另外,及时地将大学物理的教学内容同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进步和相关先进制造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注重近现代物理知识的教学,同时避开复杂的数学推导,以讲概念、讲原理、讲思想、讲方法为主,理清物理学整体知识脉络和当今物理学发展的前沿问题。

1.2课程教学中给学生研究式的学习训练

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功能,将现代化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物理知识的提出,趣味应用、实际生活和专业工程问题引入整个课程的教学之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堂上可采用德国教育专家胡格(Hug)教授的职业行动能力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多样方法来实现的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如有趣的关键字卡片法、小组扩展法、可视化法、伙伴拼图法等教学方法,实现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融合,培养学生独立的、负责人的、有效的完成一项工作的能力。通过对大学物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特别是对传统基础知识(力学、电学、光学)进行精练与提升,给学生留出时间和空间,使大学生一入大学就应改变中学那种简单、依赖的学习方法,主动地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2充分利用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除了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外,还含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严密的理论科学和完善的精密科学。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理想模型法、理想试验法、科学假设法、类比推理法、分析综合法、演绎归纳法、半定量法等。而研究物理量的基本方法有:寻找对称性、不变量和守恒量是全局或整体的研究方法;对于连续可微的物理量,求极限、求导,研究极值点、稳定点、拐点等。这就要求教师把传授知识、方法、思想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以方法带动知识点的学习,以方法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用思想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用思想去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最后通过思想方法的教学达到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与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重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物理思想,才能了解这些思想或方法在物理学创新中的作用,才能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

只有通过物理学改革使学生不仅掌握本学科领域的理论和技能,还能使其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引导其进行研究性学习,使其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的科学。实验———理论———实验,是物理学发展的通常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理论的系统性、逻辑性,还应重视实践性。另外,理论要联系实际,强化应用。而在这方面我们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有不少的差距。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WalterLewin教授的电磁学,大概有1/3的时间是在做有趣而有启发性的实验。加强物理知识与工程应用,与生活应用的联系。注重物理学原理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反映工程技术和社会对物理学知识的迫切需要,使学生初步树立工程意识,逐步学会探索将物理原理和方法运用于工程技术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科学精神的精髓是求实创新。创新,即推陈出新,破旧立新,有推有出,有破有立。创新并不神秘。把知识向前推进一步,向更广、更深、更精、更神的方向迈出一步,都是创新的一步。因此创新意识要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知识要在继承中创新。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中起主导作用,要积极探索培养大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思路和实现途径。

参考文献:

[1]刘俊,等.深化工科物理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J].卫生职业教育,.

[2]张萍.在基础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6,04.

[3]应用型大学本科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北京教育,2006,05.

[4]工科大学物理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湘南学院学报,,04.

作者:郭向阳 单位:洛阳理工学院数理部

篇5: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当今世界,谁掌握现代高新技术,谁就会赢得未来。因此,各个国家都竞相将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及信息技术等当代新技术应用于新的设备及武器装备,以不断增强自己的国力与军力。实施“科技强国”战略,其关键之一就在于培养大批现代化高科技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科学研究是现代大学的重要职能。大学物理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是通往工程技术科学及自然科学的桥梁,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入校大学生对最新科技的了解和应用越来越多,面对社会日益增长的新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与创新已是大势所趋。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的基础,其学习和研究对象从宏观的宇宙天体到微观的原子、分子,研究线度从光年到纳米。各本科院校具有不同的特色与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更要在内容和课程分配上突出其特色。大学物理作为应用型队伍电子信息工程、船艇指挥及机电管理、建筑工程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多年来一直采用单一固定教材进行授课,该教材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但与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业务联系相对较少,与目前的专业教育很难达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如何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进行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如何有效的使用多媒体等手段进行大学物理教学,使之能够更好的为专业学习打好理论基础,从而打造真正的大学物理课程,是当前高校物理教师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大学物理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高校生源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地域的学生对基础物理知识掌握的平均水平也各异,造成了同一个教学班级中学生听课的效果相差较大的状况,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难以很好的把握讲课的深度与广度。如何提高学生,特别是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争取做到对每一位学生“不抛弃,不放弃”,是每一位任课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教学手段和方式单一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由传统的“板书式”授课模式转变为“PPT式”授课模式。不可否认,与传统的授课模式相比较,多媒体技术以其文字、图片及可链接动画视频等特点,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直观,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用多媒体进行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由于过度的依赖,让自己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由课堂的主导者变成了幻灯放映员和讲解员,一堂课下来,板书寥寥无几。学生机械的听,盲目的记,加之多媒体翻页速度快、重难点不够突出、逻辑思路跨度大,造成留给学生思考、讨论、总结的时间很少,更难存在科学想象的空间,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三)课程内容广而不深

现用的教科书中物理教学所涉及知识点涵盖了力学、热学、电学、磁学、相对论及量子论等广泛的内容,而且过于抽象化,没有把经典理论与当今科技相融合。大学物理作为一门基础课,授课对象是不同专业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要打破原有的课程设置体系,设置多层次,多类型的大学物理课程。应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制订分层次、多元化的教学大纲。在制订教学大纲的过程中,应针对不同专业的授课对象,特别是要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同专业的特点合理确定教学课时及教学内容的深度,比如对涉海专业的学生应把重点放在流体力学上,同时增加这部分内容在期末考试中的比重,真正的为接下来专业课的学习打好基础。通过调研,在充分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判断哪些物理学知识是其必要的基础,在有限的课时下精选教学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在教学过程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与探索精神,结合所学内容,适当拓展当今世界该领域的科技发展前沿,增强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要做到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并结合相关的物理实验和实际问题进行讲解,做到学以致用,使授课内容源于课本,又要高于课本。

二、课程改革方案的探究

通过几年来结合个人的教学与学生的反馈情况,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进行探索与改进。

(一)推动教学创新发挥学生潜能

创新本身就是一项自主性的活动。创新教学方式的目的就是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这就要求逐渐改变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就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或“满堂灌”模式,这样往往造成“胃口大的会饿坏,胃口小的会撑坏,胃口不对的会倒胃”的结果。应该努力推行“互动式”、“体验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这样不但能够创造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也有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正能量充满课堂。要想达到以上效果,就必须要求在教学目标上实现三个转变:以教为主(老师满堂灌)向以学为主转变,以课堂为主(过分重课堂)向课内外结合转变,以结果评价为主(过分重分数)向结果过程评价结合转变。相对课堂教与学的固定时间、地点、模式而言,网络已经走进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利用网络学习也是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另一种形式,由传统的同时同地的面授模式转变为传统模式与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等现代信息化教学模式相结合,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

(二)提高教师素质增强育人观念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真正的本领,主要不是在于讲授知识,而是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的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要培养适合时代发展的“新教师”,那就首先要求教师必须适时更新自己的观念,了解学科最新发展前沿,树立崭新的课程观。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创生者,课程也要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这样,未来的教师也就既是科学家又是教育家、心理学家;既能指导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教给学生使用工具书、资料、数据和图表的本领,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课堂效率,又能善于与学生建立友谊,以情育人。当今科技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另一方面又出现了人情淡化,导致了高技术与高情感的不平衡,而以情育人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健全的精神品质。

(三)启发学生思维提升教学实效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试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问题,也要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以产生新的问题作为“会学”的开始,实现由“考生”向“学生”的转变。教师要根据授课的内容,先提出问题,然后借题发挥,启发学生思考,逐步引导出所讲内容。当学生带着疑问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的时候,能激励他们的发散思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思考、分析和总结,从大量的发散结果中经过慎重思考选择出正确答案。即使在讲授定理以及规律时,教师也应尽量的减少和盘托出,可以先提出问题,并指出之前的知识在解决此问题时遇到的困难,进而鼓励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在讲解内容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将经典理论与时代科技相互联系,如由恒定电场一章中的“霍尔效应”的讲解联系到当今世界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反常霍尔效应”。大学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应先让学生了解科研,懂得科研是怎么回事,引导学生理性地热爱科研,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然后部分地、有选择性地参与科研。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进行总结,得出结论。

(四)优化课程载体区分层次维度

课程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是组成教学计划的细胞。所谓优化课程体系,就是“从培养目标出发调整各方面的内容及其比例关系,并以最后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要求作为衡量的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培养人才的目标定位也不断发生变化,如:学校教育由单纯知识型人才的培养向综合能力型和全面素质型人才的培养转变,这无疑是当前和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在教育与课程上的反映,它对今后本科类院校教育模式、教师要求及课程的发展走向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了适应学校减少基础课学时的客观情况,教师必须优化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大学本科课程的设置必须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和多样性,传统教材对经典物理中的力、热、电、光有着详细的介绍,而对于反映出当代物理发展丰硕成果的近代物理特别是量子理论只是简简单单的一提而过,社会的发展已由信息时代进入量子时代,必须增加量子理论的教学内容和所占比重,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正如甘子钊院士所言:“整个当代物理教学的关键就在于量子力学的教学,这不仅仅是对物理系的教学,而且对化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工程科学、地球科学等系科的教学,也是同样的……”此外,还要设置好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比例,设置多类型、多层次的课程结构,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同时,在调整课程的同时必须考虑到课程设置体系的平衡性,培养“专才”和“通才”相结合的人,以适应社会建设过程中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需求。

三、总结

综上所述,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层次和类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式和目标,教学方式和目标则决定着人才培养的类型。可以通过调研欧美国家高水平大学和国内同类高水平大学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寻找差距,明确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从而结合自身实际努力构建适合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及评价模式,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估体系建设,培养合格的学生,以适应应用型队伍的人才需求。大学物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教师还要努力倡导教学自觉,沉淀教学文化,营造重教氛围;以服务社会为目标,加强制度建设,改进育人模式;推进协同创新,协调好教学、科研和务实的互动,让大学物理教学更好的服务于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国瑜.大学学术发展的科学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3):26-28.

[2]陆国栋.教学方法改革的模式与举措[J].中国大学教学,(8):14-16.

[3]李秀平,杜磊.非物理类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新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58-60.

[4]李红,杨新建.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物理与工程,(3):68-72.

篇6:大学物理教学研究论文

大学物理教学研究论文3000字

《大学物理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大学物理多媒体教学具有教学效率高、教学内容丰富、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优势。但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教学本身也存在着一些固有缺陷。我们应将多媒体视为一种教学工具,与传统媒体融合运用,以教学目标为指导,以教师为课堂教学主体,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达到单一媒体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最优化。

关键词:物理教学现状 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

首先,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我国目前的大学物理教学现状。就教学内容而言,分为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近代物理,各部分内容之间联系较少,教学内容与中学物理课程相似程度大,学生浏览过教材后学习兴趣降低。就各部分内容的比例而言,经典物理部分占全部教学内容的绝大多数,近现代物理的内容非常少,尤其是二战以后获得惊人发展的现代物理成果更不为学生所了解,教学内容与近现代物理,特别是现代物理思想的严重脱节,表明了物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就教学手段而言,虽然多媒体教学方式已经得到应用,但其利用程度还远不够充分,利用方式、方法上仍有待改进,教学手段仍有进一步提升和探索的空间。

基于上述情况,本文从多媒体对物理教学的影响、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做了相关探索。

1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

1.1 效率高

首先是提高了任课教师的备课效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文字、声音、图片、影像、动画等素材进行拼接和裁剪,修改及编辑都非常方便。其次是提高了课堂利用效率,运用多媒体可以比板书节省很多时间,这样就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1.2 丰富了教学内容

利用多媒体进行物理教学,由于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教师可以集中精力将重要的知识点讲得深入透彻,从不同角度讲解同一物理知识,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1.3 有助于对物理概念的透彻理解

物理中有些概念比较深奥抽象,难以用语言进行精确的描述,仅靠语言和固定板书的静态讲解,会造成学生对其理解不够深入。借助于多媒体,可以将抽象的难于理解的物理概念。制作成动态过程演示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将物理模型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通过动画、录像等手段进行教学,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非常有利于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深入理解,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

2 多媒体教学的不利因素

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虽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省时、省力、效果好。实际调查表明,学生对多媒体教学方式也并非完全适应,究其原因,除教师经验的欠缺外,多媒体教学本身也存在着固有缺陷。

2.1 多媒体教学缺乏灵活性

在板书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边写边讲,常用的公式、定理可以在黑板的一角长时间保留,也可以随时擦掉,灵活方便。多媒体教学只能放映事先做好的课件,其灵活性和同步性显然要比传统方式差。而且,多媒体教学只能逐页显示,当新的一页出现时,旧的一页的所有信息都将消失,这不利于学生的记忆及做笔记。

2.2 忽略了教师对教学设计的训练

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之后,教师只要会上台操作,就可以完成课堂教学。教师容易忽视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尤其是容易忽视在课堂教学设计上的训练,这将不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年轻教师,需要有一定时间的板书式教学过程训练,然后逐步过渡到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中。

2.3 减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以及师生交流的过程。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减少教师的.劳动强度,但可能会造成师生之间交流减少,进而会影响到学生的课堂兴趣,并有助长部分老师惰性的可能性,使教师教学过于依赖课件、媒体,甚至整节课只是演示、演播,教师反而成为“工具”。

3 探索与实践

针对大学物理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认为要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特长,提高教学质量,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 运用一切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在提高兴趣方面,笔者认为,按照申请自然科学基金的逻辑过程,将物理教学看成是项目,从项目的立项依据,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年度研究计划及预期研究结果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包括物理教学在内的任何教学都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统一体。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兴趣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要运用包括多媒体工具在内的一切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认真备课

这里所指的备课,是指在传统备课的基础上融入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堂发挥,因此教师要做好电子备课和书面备课两手准备。在课件制作方面,首先,教学目标明确,课件应紧扣教学大纲,根据实际教学要求,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课件既要体现任课教师的个性,也要考虑学生的基础情况,而且要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有所侧重。其次,课件要规范、正确,强调科学性。课件应具备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才能使课堂更为生动具体。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务员之家

3.3 在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应加强师生互动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依赖教师写板书来传递信息,教师自然成为课堂的主角,多媒体教学则不同,课件是事先制作好的。若不注意加强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很容易陷入“对着PPT 读内容的尴尬场景”。因此,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有意识地使用各种方法,如肢体语言等,多与学生交流,体现教师的“中心”地位,不要成为“配角”。只有这样才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和参与意识,在积极的学习中掌握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长期只和一种媒体打交道,学生容易麻木和疲劳。因此,多媒体手段一定不能滥用,它只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是对现实资源的有效补充,千万不能用多媒体手段完全代替实际的传统教学。只有将两种教学方式融合在一起使用,才能更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事实上,传统的书写教学,以一笔一划来带动学生的思维,更符合学习知识的逻辑过程,有其他媒体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不应将它与多媒体教学对立起来。必须指出,传统媒体教学也是多媒体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板书还有一个优点,即教师在板书过程中,在黑板前走来走去,时而写写画画,时而强调某个重点,以及经常具有的某些特殊肢体动作,对教学效果也能产生很大影响。

4 结论

大学物理教学中,多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各有优点与不足。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灵活性有限,虽然加大了信息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但也要考虑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及接受能力,任课教师在讲课时必需根据课堂情况来控制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一切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核心,将多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使用,取长补短,这样才能起到单一媒体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肖宛如,周晓红.运用多媒体促进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J].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1,(1):76~77.

[2]杨昌权,孟桂菊,彭丽萍.大学物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J].软件导刊,26,(24):33~34.

[3]钟东.浅谈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创新素质与能力的培养[J].咸宁学院学报,26,(5):185~186.

[4]杨秀玲.论启发式教学[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9,(5):133~134.

[5]梁丽新,李晓东,巴玉卓.物理教育中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探讨[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4):43~47.

篇7: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的论文

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的论文

〔摘要〕就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研究的现实意义进行了阐述,浅谈了教学改革思路和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改革应在哪些方面进行课程改革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方法,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课程体系;改革;成绩考核。

1教学研究的意义

1.1有利于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水平与质量

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由于学时有限,不能将所有的专业类实验都在实验课教学中体现,特别是在专业基础课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因此在课程实验、实践教学中,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剩余的还较重要的实验内容如何安排?以及实验类型如何确定,这关系到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及学生毕业后能快速适应社会的问题;学生能力的发挥问题等。建立应用型本科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改善目前应用型本科实验、实践教学状态,以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水平与质量。

1.2有利于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应用型、创新型高级人才的能力培养,是在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交叉渗透中,在课堂、实验室、实践实习基地、工厂等一个广义的“教室”中,在专业老师、实验和实践指导老师、师傅、经理、职员、官员、市民、工人等一批广义的“教师”共同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实验、实践教学的功能就是培养学生的“五种能力”。混乱无序的实验、实践教学是根本无法实现对学生“五种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本科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将规范实验、实践教学,使实验、实践教学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1.3有助于彰显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是基于其对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办学定位决定了其办学的基本特色。实验、实践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实现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功能的主要组成部分。构建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使应用型本科实验、实践教学规范化,使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有了机制保障,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合格的应用型、创新型高级人才,进而极大地彰显了学校的应用型特色。

2研究的主要思路

2.1构建应用型本科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的指导思想

A、以构建实验、实践教学整体体系为纲领,以实践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为主题,以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为切入点,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B、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以学生的目的需要、能力拓展、知识结构为中心开展实验、实践教学,构建符合实际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C、坚持高起点、有突破,体现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实现学科专业特色、地域特色和应用型特色。

2.2构建应用型本科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的基本原则

A.目标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进行。应用型高校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是构建科学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出发点,也是评价实践教学体系是否科学合理的重要依据。B.系统化原则。遵循教育规律和认识规律,结合专业特点,按照组成实践教学活动的各环节的地位、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互相衔接,彼此连续的实践体系。C.一体化原则。不仅要做到实验、实践教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统一,还要从人才的全面素质和能力发展的要求出发,注意教学各个环节的相互配合,强化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实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互支撑和互相渗透,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相适应,使实践教学体系既相对独立,同时与理论教学相得益彰。构建试验、实践教学体系还需在培养方案中规范实验、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制定出相应的考核标准和要求,目标体系要落实到每个课程和教师,落实到专业培养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师的岗位职责之中。

3解决的主要问题

3.1解决“四个突出”问题

一是解决在实验、实践教学中如何突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问题,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二是解决在实验、实践教学中如何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为学生构建创新环境、提供创新条件、引导创新思维,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三是在实验、实践教学中如何突出交流能力培养问题;四是解决在实验、实践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问题。

3.2解决四个教学模块问题

本科四年的实验、实践教学分别由多个教学单元或教学模块组成。解决好各个模块,特别是重点模块的问题,是实现实验、实践教学任务、目标的关键———通过应用型本科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建立起基本实验教学模块、开放实验教学模块、校内实践教学模块、校外工程教学模块新的教学体系,为每个模块设定科学的任务、目标和要素。

3.3搭建“平台”

学生各种技能的培养,必须依赖一定物质条件和设施基础。实验、实践教学应具备什么样的教学条件是与教学目标、任务密切相关的,是应该经过科学论证、考量的———通过应用型本科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解决好技能培训基地的建立,重点搭建起低年级的基本技能训练平台。

3.4解决好实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交叉渗透问题

理论教学是实验、实践教学的基础,实验、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实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不能割裂、脱节,应有机结合与交叉渗透———通过应用型本科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解决好实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与交叉渗透的基本要素问题。

3.5解决好“五化”问题

一是解决好实验、实践教学内容的'深层化、特色化问题,改变目前教学内容走过程和一般化现象;二是解决好施教的个性化问题,改变目前的脱离对象和千篇 一律现象;三是解决好实验、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规范化问题,改变目前管理无序和混乱现象;四是解决好实验、实践教学设施、装备的现代化问题,改变目前设施、装备老化和落后现象;五是解决好实验、实践教学手段的信息化问题,改变目前教学手段单一现象。

3.6解决好“大实践”教学观问题

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看待和实施实验、实践教学呢?对此认识和共识度并不高,需要建立“大实践”教学观。应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立科学的实验、实践教学质量观,建立“以人为本”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适合于应用型、创新型、技能型高级人才培养的实验、实践教学观念。把四年的实验、实践教学,校内、校外的实验、实践教学,实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当作一个整体;把各个实验、实践教学模块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把对实验、实践教学的投入看作对教学的重点投入一样重视;把实验、实践教学当作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部分来实施。总之,从社会的需求认识出发,通过调研,构建实验实践体系,并贯穿于整个四年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各课程的实验、实践内容的安排及有机配合,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各门课程开展开放性实验题目,规范实验室操作规程和管理;结合各类实习,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消化理论知识,并将实验、实践教学有机相结合;将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与社会、市场相结合,达到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的目的,使学生能迅速上岗,独立工作,特别是在毕业设计工作中,选题起点结合实际,内容要求涉及专业主线,设计类与论文类分配合理,满足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篇8: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研究论文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笔者深入分析了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将JiTT理念引入课堂教学,着重研究利用网络在课堂内外建立有效的教学反馈,从而提高了教学有效性。实践证明,运用该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大学物理;JiTT;同伴教学法

《大学物理》是一门高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的重要必修基础课程,通过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时空观和物质观,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但由于该课程的涵盖面广,同时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高等数学知识,包含了大量的数学公式和理论推导,学生普遍感觉《大学物理》比较难学。在教学中如果仍然采用了比较传统的教学的相关模式来进行教学,难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教学的最终的效果也不好。因此如何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障课程的教学质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分析了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现状,研究了JiTT教学理念,对JiTT在大学物理课程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一、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现状

(一)课前缺少预习

课前预习是大学物理课程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预习质量的高低,影响学习效果的好坏。但是由于这门课内容丰富、理论性强,涉及较多的数学知识,但学生学习时喜欢生搬硬套公式,对于基本概念理解不深,学习内容变得枯燥无味,难以产生兴趣,对课程的总体框架缺乏理解。再加上现在的大学课程较多,学习时间紧张,课前预习的时间很少甚至没有。

(二)课堂互动交流少

大学物理课程涵盖面广,内容多,学时紧张,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教师基本上采用的都是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方式,而学生在听讲的同时在下面看书,由于没有预习,无法在课堂上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更不要说与教师进行师生互动了。

(三)学生信息反馈慢

在课堂上,教师教了多少,并不代表学生就学了多少,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一般只能通过课下答疑,课后作业,来获取学生的信息,反馈滞后,不能够依据学生对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教学活动的调整和控制。另外,传统教学中,大学教师一般与学生接触时间少,教师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对于教学内容的设计,只是依据教材或经验。

二、“JiTT”的相关教学理念

“JiTT”,即:Just-in-TimeTeaching,此项教学理念被称之为:“及时性教学”或“适时性教学”,这是建立于“基于网络的学习性任务”及“学习者的主动的学习课堂”这两者交互作用的基础之上的一种比较新型教与学的相关策略[1],是非常充分的利用课外网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及于课堂教学相互结合的典范。JiTT比较充分地体现出:BlendingLearning的本质性的特点,即:把传统的学习方式的优势以及于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两者的各自的优势相结合起来。既是要发挥出教师的引导教学、启发教学、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性的作用,又能够充分体现出学生学习过程中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于创造性等。当前国际教育技术界的共同认识是:只有将这两者相互结合于一起,使两者的优势互补,才能够获得最佳的学习性的效果[2]。

三、基于“JiTT”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实践

为了提高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基于JiTT理念对《大学物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重视课堂外与课堂内的反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基于网络的课前预习反馈

基于网络的反馈是JiTT教学模式中的核心组成要素。在教学实施中,教师按照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预习的题目,并利用Blackboard等网络教学平台公布给学生,同时教师还可以将与课程相关的论文、专著、课件等上传到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资源,可随时查看。学生在预习内容的基础上完成预习题目,并通过网络进行提交,还可以在上课之前将自己在预习中的出现的问题用电子邮件反馈给相关的任课教师。教师通过网络材料,在上课之前能够比较及时地去查看学生的反馈的材料,了解学生自学的水平以及常见的错误,从而根据预习情况设计和调整课堂教学的相关的内容,使课堂教学效率最优化。

(二)利用同伴讨论的课堂教学反馈

JiTT要求教师利用课堂上开展各类的讨论以及辩论―――包括教师及学生两者间的、学生及学生两者间的、全班性的或小组的讨论及辩论等。其主要的目的不仅仅是要促进学生对于知识以及技能的深入理解性及掌握点,最重要的是力图营造出“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课堂”,提高每一位学习者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乃至创造性等问题。为了适应不同教学班的需要,在大学物理课堂上,结合同伴教学法来开展本阶段的教学。同伴教学法(PeerInstrution,PI)是一种交互式的教学方法,它变传统单一的讲授为:基于问题的自主学习以及与每个学生之间的'合作性探究问题。基于学生的预习效果,在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自学后达到的程度为起点组织教学,教师不再介绍教材上已有的定义、推导和例题,而是只讲解必要的知识点。将一节课时间分成几个小的单元,每一个单元都是围绕着一个比较关键性的概念设计,教师在讲授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后,给出一个比较概念性的测试题,学员自主得出答案,并伴随着课上讨论。只有当举手显示的正确比例占绝大多数,教员才会进入下一个知识点的讲解。学生在与同伴的讨论过程中,可以发现自己的问题,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通常比教师直接向学生解释更为有效。当学生进行讨论的时候,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间来,倾听、提问学生,了解学生们对自己的答案是怎样进行解释的,在课堂上直接得到学生对概念理解程度的反馈,充分利用反馈信息,使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第一时间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避免了传统课堂教学中信息反馈滞后的问题,从而使教学过程更有效。

(三)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

教学方法的改革必然伴随评价方式的改革,否则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比较传统的、单一的笔试已经不能全面、准确地来衡量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的程度。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更好的发挥JiTT教学法的作用,采用了比较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来评定学生的最终的成绩:预习反馈:占比(10%),课堂表现:占比(20%),作业:占比(10%),期末测试:占比(60%)。

1.预习反馈: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课前所提交的预习题目方面,观察到学生是否真正认真完成了预习的教学任务,并且作出相应的记录工作,对预习时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给予分数奖励。

2.课堂表现:学生在课堂之上是否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同伴互动中来,是否能够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等,这项是评测的重要性的指标之一。

3.作业情况:一般是考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

4.期末测试:课程结束后进行统一测试,避免主观因素干扰,由此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

四、结语

基于“JiTT”理念性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模式,大大改变了原来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方式,利用计算机以及网络的优势,大大地突破了时间以及空间的相关限制,是一种既能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够充分体现出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实践证明,该项教学模式的授课效果明显好于传统教学模式,JiTT教学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自主建构者。

参考文献:

[1]田莉.及时教学的特点及对我国高校本科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11):39-43.

[2]何克抗.从Blending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3):5-10.

[3]何克抗,刘春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之六―――“适时教学(JiTT)”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12):9-13.

[4]张萍,EricMazur.Peer-Instruction―――哈佛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新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8).

篇9: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研究论文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开始重视教学的有效性。大学物理作为我国理工科学生的一门基础必修课,其教学的质量也受到了老师们的广泛关注。相对于高中物理,大学物理增加了更多关于微分、积分的知识,这使得大多数大学生们觉得学习大学物理困难重重,致使课堂的教学质量很差。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旨在研究如何对大学物理进行有效地教学,以提高大学生们学习物理、热爱科学的兴致。

大学物理作为我国理工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不仅仅是大学生们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更能够提高大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他们科学、理性地看待世界,从而构建出与世界相衔接的合理的、科学的方式。由此可见,大学物理是通往自然科学的一把不可或缺的钥匙。然而很多大学生都觉得学好大学物理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在他们看来,学习大学物理犹如雾里看花,看不透、悟不出。因此导致他们学习大学物理的兴致不高,使得大学物理的课堂教学质量不高,甚至有的大学生给“大物”起名为“大雾”。

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物理课堂的教学质量,激发起大学生们对学习大学物理的兴趣,实现大学物理的有效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分析目前大学物理教学弊端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措施,以实现大学物理的有效教学。

目前大学物理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

目前,大学物理课堂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四点弊端:

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设施。随着我国教学条件的改善,多媒体教学设施也越来越普遍。倘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过度地依赖多媒体教学设施,没有把多媒体教学放在一个合理、恰当的位置,不仅起不到改善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反而会常常使学生听不懂。对于大学物理来说,它充满了大量的公式推导和计算,如果老师上课时主要是通过PPT把公式进行简单地放映,而没有将其在黑板上一步步进行详细地推导,很难使学生及时地跟上老师教学的步伐,从而难以够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课堂教学内容不能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由于大学物理所包含的微分、积分内容较多,内容比较枯燥无味,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不能将教学内容有效地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会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去,继而会使得这些大学生们觉得学习大学物理并没有什么实际用处,丧失了他们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形式太过单一。对于理工科的教学科目来说,其教学还是传统的老师在台上讲课,学生在台下埋头做笔记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使得老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应有的交流与互动,使得该学科的趣味性大大降低,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大学物理很难懂、很难学的心理。

师生课后缺乏交流。大学的课程与初、高中明显不同的一点就是老师在上完这堂课后就结束了,下一堂课又是一个新的内容,而且不会像初、高中那样花费大量的时间定时、定点对学生进行辅导。在大学中,大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是靠自觉,老师与学生在课后很少进行交流,这使一些本来在上课时就听不懂的同学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之中,从而影响了大学物理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篇10: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研究论文

课堂的有效教学指的是老师在不同的课堂情况下,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以实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能够帮助老师转变其传统的教学观念,形成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真正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发展。实现大学物理的有效教学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科学、合理地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价值。采用多媒体教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减轻老师的教学负担,而是为了帮助老师能够多样化地丰富教学内容。在大学物理的课堂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好处在于,多媒体可以生动、形象、直观地表达出一些难以理解的比较抽象的内容。例如力学、热学、光学等中的一些用语言难以形象描述的内容,采用F1ash动画可以使学生对这些内容有直观的认识。同时,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将受条件所限的物理实验进行演示,例如动量守恒的仿真实验。老师在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设施的情况下,会大大加深学生对各种定理、公式的'理解。同时,还会使得大学物理的课堂教学形式变得多样化,而不仅仅是对枯燥无味的定理的证明和公式的推导。

重视理论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衔接。由于大学物理所涉及到的多是一些复杂的公式、模型,这会使得大学生们对于大学物理知识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不能将其有效地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去,将这些抽象的物理方程与真实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列举有趣的运用大学物理知识解释日常现象的生活实例。比如,菜刀的刀刃薄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才会使切菜、切肉变得轻松起来。进行房屋建筑时,之所以都采用钢筋混凝,是因为钢材和混凝土的膨胀程度几乎完全一样,尽管四季的温度不同,也不会产生有害的作用力,所以筋混凝土的建筑十分坚固。

丰富教学形式,加强师生课堂、课后的互动。可以将“微课”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微课”是以课堂教学视频为载体,讲授较少的知识点,一般为一个或者两个,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为一种“碎片化”教育。老师在进行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之前,可以制作一个关于教学的微课视频。老师可以在微课中嵌入“课前教学任务”,“课中知识点讲解、归纳”,“课后习题解答”、“师生互动评价”这四个模块,使得微课成为一个老师与学生良好沟通的桥梁,帮助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对课堂内容进行再一次的理解、复习、评估,提高大学生对大学物理的学习兴趣。

本文分析了目前大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对如何实现大学物理的有效教学进行研究。本文从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生活实际的联系以及引入“微课”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这三个方面对实现大学物理的有效教学进行了分析,以期采用多种方式提高大学物理的课堂教学质量,转变传统的大学物理教学模式,强化老师与学生之前的互动,帮助大学生走出学习物理老大难的困境,真正激发他们对学习大学物理的兴趣,实现自身的协调发展。

篇11:大学物理习题课教学研究论文

大学物理习题课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分析了大学物理学习及教学过程中习题课的重要性。大学物理习题课是帮助学员巩固已学知识、加深理解,提高学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习题课的选题、定位、教学实施、归纳总结、示范引导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物理;习题课;教学探讨;选题

引言

《大学物理》这门课程是大学理工科类的一门基础课程,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也是科学与工程技术应用的基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员可以了解自然界中物质的结构,相关性质,相互作用及其运动的基本规律,进而为其后续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对于大学物理的学习,教员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对于军校学员来说,他们在体能训练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基础课的课时就显得极为有限也更加珍贵。这就要求教员要利用有限的课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认真备好并上好每一堂课。理论课把知识点讲清楚很重要,但是上好习题课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学员来说,习题课不仅能帮助他们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查缺补漏,还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解题技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思维水平(深刻性、发散性、灵活性、全面性和独创性等)。因此,加强大学物理教学中习题课的教学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1选题要备好学员,注重层次

因为军校生源多样化,因此在上习题课之前教员要备学员,分析学员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思维方式及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学员的学情来选择设计习题,来提高教学质量及实效性。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启发引导,习题的设计也要从简到难,层层递进,符合学员的学情,使学员在原有理论基础上有所提高。例1:一物体作简谐振动,其速度最大值vm=3×10-2m/s,其振幅A=2×10-2m.若t=0时,物体位于平衡位置且向x轴的负方向运动。求:(1)振动周期T;(2)加速度的最大值am;(3)振动方程的表达式.分析:(1)要求解周期,首先要求其角频率ω,由简谐振动的运动学特征可知:ω=ωA因此可得:ω=vm/A=1.5s-1,进而根据周期和角频率的关系可求得T=2π/ω=4.19s(2)由第一问求解的角频率及其与角速度之间的关系就很容易能求出:am=ω2A=vmω=4.5×10-2m/s2(3)求振动方程的表达式,除了第一问的角频率之外,还要求解初相位,由题中所给的“t=0时,物体位于平衡位置且向x轴的负方向运动”可知:φ=12π。因此,振动方程的表达式为:x=0.02cos(1.5t+12π)。从这个例题中可以看出,知识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通过这个习题,学员可以掌握关于机械振动的相关理论知识,并进一步深化、活化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应用、基本思想,并能达到牢固的掌握概念,深刻地理解规律的目的。

2选题要备好知识,注重一题多解

上习题课前教员要对教材的知识体系了如指掌,并能够准确说明;教材知识的网络体系能够准确建构并化繁就简;对所设习题课的重难点要清楚准确,把握重难点,做好习题的筛选工作。通过教员的讲评和学员对进行设计习题的练习,对学员的思维进行有益的训练,力求达到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训练思维相结合的目的。由于军校学员的特殊性,他们毕业后要奔赴各个工作岗位(地方大学也是如此),因此,教员在课堂中就要注重并渗透多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例2:(图1)长直电流I2与圆形电流I1共面,并与其一直径相重合如图(但两者间绝缘),设长直电流不动,则圆形电流将[1](A)绕I2旋转(B)向左运动(C)向右运动(D)向上运动(E)不动解法一:运动分为平动和转动,对于圆形电流的运动,我们先分析它的转动。(1)转动。若圆形电流I1转动,则力矩M0≠0。≠M=,≠pm×≠B=IS,≠n×≠B。,≠n与≠I1成右手螺旋,所以,,≠n垂直纸面向里,≠I1所在区域的右半部份的垂直纸面向里,左半部分垂直纸面向外,,≠n与≠B平行,所以M=0,也就是说圆形电流I1不转动。接下来再来考虑平动。(2)平动。圆形电流右半部分等效电流竖直向下,所受的安培力≠F=I≠L×≠B,方向向右。同理,左半部分等效电流竖直向上,所受安培力也是向右,因此,合力向右。(3)综上所述,圆形电流向右运动。解法二:相对运动。假设圆形电流I1不动,圆形电流I1产生的磁场垂直纸面向里,I2受的安培力向左,所以若长直电流I2不动,则圆形电流I1将向右运动。通过这个习题,既复习了力,又巩固了磁力矩。学员通过习题,达到融会贯通,遇到问题要学会多种思维去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习题教学和相应的配置练习,教员可以随时捕捉到有关学习情况的反馈信息,借以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和进程.对已经理解的基础知识但没达到能灵活运用的`程度的问题,就要借助习题课来达到补偿、强化的目的[2],力图实现知识向智慧的过渡.

3讲题要注重精讲精练,不搞题海战术

为了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就需要通过习题教学来巩固,即所谓“熟能生巧”、“巧则生智”、“智则发展”.在巩固的基础上,以习题教学为载体,达到提高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但是切忌搞题海战术,课前要认真解读大纲,所选的习题务必做到在精心选择并预做的基础上且符合大纲要求,不选超纲及偏题怪题。因为军校学员的时间尤为珍贵,所以更要要求教员在习题的选择上面花费心思,教学实施时做到精讲精练,事倍功半。

4课后要注重教学反思,师生共同成长

课后的教学反思对于习题课的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员要注重学员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激发学员的求知欲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学员能够积极主动去自主探索、相互讨论、合作交流。习题课后,让学员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员自己编题,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达到师生共同成长。总之,认真高效的上好习题课,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员应该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真正的将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习题课中,充分利用好习题课,做到能力与素质谐调发展。课后及时做好沟通交流及反思,师生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康颖.大学物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

[2]赵水标,等.关于大学物理习题的几个问题[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5):43–45.

篇12:应用型本科财政学专业实践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对于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财政学专业来说,实践教学已经作为此类本科院校日常教学内容而进行开展。然而,在对财政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情况进行研究后发现,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课程设置不科学、实践训练内容不真实、实践教学活动流于形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财政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从应用型本科院校财政学实践教学改革的角度出发,针对相关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意见,从而更好地指导应用型本科院校财政学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全面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财政学专业人才的创新性与竞争力。

篇13:酒店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研究论文

酒店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重要目标,酒店管理作为新兴的本科专业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好地培养酒店管理理论应用型人才,需要以专业特点为导向,以理论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第二课堂为补充,重视毕业论文的考核,并从师资、设施、时间三个方面予以保障。

关键词:酒店管理;实践教学;应用型本科

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这一转变的基础是大量新建本科院校的涌现。这一转变从大规模扩招开始,据统计,从19到4月,我国新建本科院校291所,占全国同期820所普通本科高校的35.49%。[1]到我国普通本科院校已经达到了1202所。虽然从总量来看数量可观,但在办学中存在严重的同质化,即都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在借鉴国外办学经验的同时,我国学者对现有的教育体系纷纷开展深入的思考与探讨,基本都认为应该将高等教育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大类。金融危机爆发,大学生就业困难,社会对于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呼声越来越高,特别是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为渴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新建的本科院校、民办本科院校等纷纷加入应用型高校的队伍,力图培养与社会接轨的应用型人才。酒店管理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更大。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应用型本科的重要组成部分。[2]

一、酒店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定位分析

从学理上说,应用科学与基础科学或理论科学相对,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相对。学术型人才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而应用型人才是运用客观规律使其产生综合效益的人才。应用型人才根据其分工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操作应用型人才、理论应用型人才和创造应用型人才。操作应用型人才是指专业技能娴熟,毕业后能直接在一线岗位工作的人才,其主要依靠高职高专层次的高校来培养。理论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准确理解理论知识及客观规律,能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社会产品,将新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人才,其主要由应用型本科高校来培养。创造应用型人才是指具有深厚的理论背景,既能从事基础理论的研究又能将其转化为生产力的人才,其主要由重点大学及一流高校来培养。从应用型人才的分类可以看出,应用型人才并不是低人一等的人才,相反,是具有巨大活力且不可或缺的人才。应用型人才应该分布于专科、本科、研究生各个层次,并承担相应的任务。酒店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相应地定位于理论应用型人才,即熟悉并理解酒店及相关行业发展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创造产品以促进该行业发展的人才。这要求该类人才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熟悉行业实际且具有一定的敏锐度,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能较好地与学术型人才对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二、酒店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思路

1.以专业为导向,体现行业特点

对酒店管理专业的正确理解是科学合理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前提。,酒店管理被国家教育部正式列入本科专业目录,其专业地位被正式确立。[3]酒店管理从旅游管理专业的一个方向升格为与旅游管理平等的旅游大类的专业,足以证明其行业的发展性及其与旅游管理的差异性。在酒店管理的实践教学中只有正确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特点才能正确把握实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首先,对酒店管理专业进行正确定位。马勇提出要对酒店管理专业进行理论创新,打破酒店管理专业低技术、低门槛的印象,转变大众观念,塑造酒店管理专业高技术含量、高素质要求、高品质内涵的崭新理念。[4]因此,酒店管理应用型本科办学中应高标准严要求,具体到实践教学中体现为把实践的内容从传统常规的餐饮服务、前厅服务、客房服务等技能向信息技术、网络服务等其他相关专业技能扩展,避免实践内容低层次的重复化。其次,关注酒店管理的延展性。如果仅仅将酒店管理专业理解为酒店特别是星级酒店培养人才就过于狭隘,可向住宿业和旅游业两个方向延展。随着人们个性化的发展,酒店业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多样化的住宿业相继出现,对酒店业形成了较大的冲击。酒店管理专业不仅要学习酒店的相关知识,也要掌握其他住宿业发展规律。酒店与旅游的紧密关系毋庸置疑,曾有学者提出要将酒店从旅游中剔除,但遭到其他学者的反对。事实上,酒店与旅游早已融合,完全割裂并不现实。在酒店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中适当向住宿业和旅游业延展,有利于提高本专业人才的适应能力,提升本专业人才的竞争力。

2.以理论为基础,提升实践内涵

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注重实践能力培养,这已经基本形成共识,但这并不意味着理论不重要或位于次要地位。如前所述,应用型人才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文教空间第17期总第446期下,进行社会化的操作运用,其前提是对理论及客观规律有深入的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运用。因此,注重理论课程设置是提升实践内涵的重要途径。理论课程应分为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两部分,前者是指支撑本专业的基础学科理论,后者是指具有专业特色的理论知识。具体而言,酒店管理应用型本科基础学科理论应涵盖管理学、经济学、语言学、文学。管理学和经济学作为主干学科无须多言,语言学包括中文和外语,语言是沟通的载体,酒店作为服务行业对语言的要求应该高于其他专业,除了英语还应基本掌握第二外语。文学作为奠定学生基本素质的学科应该受到重视,要求学生掌握国内外经典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文学基本知识。事实上,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文学基础教育非常匮乏,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审美及想象能力,笔者大力提倡增加文学类基础课程或相应加大比例。专业理论包括基础专业理论和特色专业理论。前者主要指酒店营销、酒店心理学等这些大多数院校都要求开设的课程,特色专业理论则根据该院校特点、师资、培养方向等方面来设置。总而言之,只有夯实理论基础,才能真正提升人才培养的内涵。

3.以能力为核心,完善课程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根据社会需求,其能力分为三个层级,即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拓展能力。基础能力是指各专业人才都必须具备的能力,主要包括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等。专业能力指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其中,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又分为基础实践操作能力和拓展实践操作能力。基础实践操作能力包括酒店前厅、客房、餐饮、康乐等服务技能,拓展实践操作技能包括会展、导游、景区服务、物业服务等服务技能。知识应用能力是指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操作中的能力,比如,导游词创作、主题宴会设计等能力。拓展能力指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应用型人才而言,学习能力非常重要。学校课堂学习的知识非常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成长过程的全部需要,学生需要自己在课堂之外或毕业之后向社会主动学习,缺乏学习能力的学生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则应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过程中,多方面多途径共同培养。围绕上述能力体系,课程设置中也相应地包括三个部分,即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拓展课程。其中基础课程包含素质课程和平台课程,其主要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和能力;专业课程主要是培养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实践操作能力;拓展课程则可以开设与本专业相关的可以拓展视野的课程。

4.以课外为补充,打造第二课堂

重分利用课堂教学的同时不能忽视第二课堂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所谓第二课堂是指培养计划以外的可以充分利用的平台,包括系列讲座、假期实习、社团活动、专业竞赛等等。第二课堂分为三类,一类是明确要求学生必须完成的课外学分,包括专业认知、系列讲座等。高校应将社会认知纳入学分系统,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充分接触社会,在完成规定时间的认知后获得相应的学分。学分由专业认知和非专业认知两部分构成,专业认知限于酒店行业,非专业认知则涵盖旅游业、餐饮业、营销业等其他行业,其目的是让学生充分接触社会,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系列讲座是扩大学生视野的重要平台。一些高校为了完成讲座任务,只注重讲座数量,忽视讲座质量,既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浪费了时间。打造高质量的讲座平台依赖于完善的规划。酒店管理专业讲座平台应涉及行业及专业知识、历史文化知识和视野拓宽知识三大方面,既可以邀请其他高校专家主讲,也可以邀请行业专家介绍,无论是主讲者还是主讲内容都应有层次和梯度,避免低水平讲座及无益的重复。另一类是纳入学分体制但不是必须完成的学分。比如,参加各类比赛获得奖项可以折算成相应的学分,但比赛并不限制于专业竞赛,也鼓励学生参加非专业竞赛。又如,参加创业活动可以折算成相应的学分。在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我国大力提倡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既可解决就业问题又能为社会创造新的活力。积极鼓励酒店管理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多种途径创业,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创业所需的各类知识,掌握创业所需的各种技能,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同时,还应营造良好的氛围,创造各种硬件及软件条件帮助学生创业。第三类是不纳入学分的各种社团课外活动。各种社团是可以充分利用的第二课堂,社团是学生自己成立自己组织管理的组织,也是学生培养兴趣发挥特长的重要平台。可成立专业社团,由专业老师指导,开展对内及对外服务工作。

5.重视毕业论文,理论实践结合

毕业论文是课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撰写毕业论文是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应将毕业论文质量作为衡量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高校毕业论文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偏重于理论分析的毕业论文,一种是偏重于实践操作的毕业设计。应用型高校应要求毕业论文围绕企业或行业实际,选取实际问题进行研讨,限制空而泛的陈旧问题的探讨。同时,论文指导采用双导师制,即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双方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共同完成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在提升毕业论文质量的同时,控制撰写理论性论文的比例,鼓励学生多做毕业设计,减少在已有学术成果基础上低水平重复。

三、健全酒店管理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1.师资保障

高质量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应用型高校教师既要具备理论素养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素养。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由专科升格为本科的高校,另一种是民办本科高校。部分教师积淀了一定的实践教学经验,但理论素养有所欠缺。因此,师资队伍的培养应从理论素养和实践素养两方面同时出发。通过派教师赴高校进修、鼓励教师提升学历等方式提高其理论素养,通过派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其实践素养。此外,引进具有行业经验的教师也是充实教师队伍的重要方式。为进一步提升教师质量,还应通过多种方式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高校教师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这与高校的体制有关,也与教师的教育理念有关。只有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才能把重点转移到教学上来,投入更多的时间钻研教学,才能更好地贯彻实施教育教学新方法和新的教学模式。[5]

2.教学设施保障

完善的实践教学设施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障。首先,加强校内实训室的建设。酒店管理本科实训室分为基础实训室、专业实训室和综合实训室。基础实训室包括礼仪、网络、英语等实训室,主要开展基础实践技能的教学;专业实训室包括前厅、客房、餐饮、康乐、茶艺等实训室,主要开展专业实践技能的教学;综合实训室主要围绕智慧酒店建立高水平且紧跟时代发展的实训室。其次,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标准,按照标准严格遴选,注重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广度和深度,选取部分实习基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等领域全面合作,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实现实训基地与高校的双赢。再次,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指由高校为主体建设兼具教学与经营的实体。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职类高校较为成功的办学经验,应用型本科高校可借鉴其经验开设酒吧、酒店、健身房、茶吧等生产性实训基地,由教师负责整体管理,学生参与经营与服务,使学生综合掌握相关服务及管理技能。

3.时间保障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充足的课内及课外时间做保障,适量的学分既能保证充足的理论学习时间又能保障课外实践时间。根据酒店管理专业的特点,总体学分一般控制在170学分左右。如前所述,第二课堂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主要是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社会认知、创业实训等方面的练习,过多的学分不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实践。相较于学分的整体控制,实践类学分比例的控制也很重要。美、英、日等国的应用型大学大力创造条件开放实验室实验教学时数比例达50%。而我国不少应用型大学实验教学时数只占总学时的10%。[6]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文科类专业实践学分不少于20%,理工类专业实践学分不少于25%,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加大实践类课程的比例,并加强实践类课程的考核,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顾永安,陆正林.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设置情况分析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68-73.

[2]韦佳,倪杰,吴远征.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创建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32(3):207-210.

[3]宋欢.应用型高校酒店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教育文化论坛,(6):83-86.

[4]马勇,孙兴美.新专业目录下酒店管理教育教学创新模式建议[N].中国旅游报,2012-11-14.

[5]肖秀玲.现代教育技术理念下的实验教学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71(1):75-76.

[6]和飞.地方大学办学理念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68,99,167.

篇14:应用型本科财政学专业实践教学研究论文

引言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宗旨是为了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财政学专业的教学目的是为社会提供能够满足财政、税务与其他经济部门及企业相关要求的高级人才。然而,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财政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依然采用传统本科院校财政学专业培养机制,而传统本科院校财政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缺少实践教学内容,并且在相关教学设计方面缺少创新性。因此,在传统本科院校财政学专业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财政学专业无法培养出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财政管理人才。针对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财政学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等措施加以解决,从而实现应用型财政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1.应用型本科的内涵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区别于以科学研究为目的的本科院校,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这种实践能力并不等同于高等职业院校所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看作是一种“中间型院校”[1]。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一种较为务实的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它倾向于培养社会紧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教学内容与研究型本科院校的教学内容相类似,在专业建设方面与社会需求相结合,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培养的人才主要面向当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相关专业的设置与调整应当以社会的实际需要为指导[2]。因此,不同地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存在差异性。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方面,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加强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环节的建设,在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但是,在突出专业学科的实践应用特点的同时,还要注意对相关专业学科提供理论支撑,避免因理论支撑不足而导致后续发展无力的现象。另一方面,还应考虑办学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可根据自身优势进行人才培养,通过加强特色学科建设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人才,在特色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充分满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应用型人才的需求[3]。

2.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如何培养人才以及培养何种人才是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本科类院校分为研究型本科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两种类型的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向上有着本质的区别。由于研究型本科院校占较大比重,因此,在本科院校体系内部有着重学术、轻应用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教育部门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相关应用型本科院校成为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摇篮。研究型本科院校的教学内容以基本理论知识为主,培养的是具有理论研究能力的研究型人才。而高等职业院校则是通过基础理论学习,培养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介于传统本科院校与高等职业院校之间,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该类型人才在理论知识、技术水平、素质结构方面都有着比较鲜明的特点,相关理论知识与研究型本科学生无异,且在实践应用能力方面要远超研究型本科学生[4]。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理论知识转换和创新等方面的能力,这也突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上,应用型本科应当避免精英式人才培养,要强调培养与社会实际需要相符的应用型人才,使这些人才在离开校园后,能够为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在理论知识培养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仅要求学生对基本的理论知识要全面掌握,还要求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锻炼个人实践能力,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成为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性人才。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领域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根据当前社会发展需要,明确其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科学的专业组织架构,在应用型技术研究领域要加大投入,为地区、国家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提供保障。

二、目前财政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目的是培养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财政学专业来说,由于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方法,相关的实践教学体系依然没有建立,导致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财政学专业教学方式依然以课堂教学为主,而实践教学仅仅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对于应用型的财政学专业来说,实践教学课程应当作为重点内容给予充足的时间安排。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偏向于学生在技能方面的培养,财政学专业学生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学、财政学、国家预算、税收管理、国际税收、国有资产管理等,在财政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该类型本科院校一直无法为教学实践提供足够的支持,应用型本科院校财政学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方面有待提高。由于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应用型本科院校财政学专业学生无法对其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之间很难做到统筹安排,导致以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学体系无法形成[5]。尽管应用型本科院校财政学专业有着足够多的实践活动,然而实践教学的附属地位一直无法得到改变,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将实践教学统一安排在毕业前期的做法则无异于临阵磨枪,培养应用型财政学人才的目标也就沦为一纸空谈。

1.缺乏科学的实践教学方法与考评机制

由于受传统本科教学方式的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财政学专业教学过程依然采用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方式,即使是实践教学也不例外,实践教学的内容依然是教师口述、讲解,只不过将教学的地点转移到了传统课堂以外的地方。对于财政学专业来说,其专业课程包括对专业计算机软件的学习,但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购买的软件仅仅是配套教材的练习工具,实践教学意义并不大。对于财政学专业学生来说,相关专业性软件的使用并不困难,然而对于软件中各参数之间的关系却不甚了解。并且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考评方面依旧采用传统的考评机制,相关考核内容偏向于对学生知识点掌握程度的考核,而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则被忽略。这种传统的考核机制导致学生平时并不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对于理论知识的记忆也仅仅是在考评开始之前突击完成,更有甚者,通过作弊等其他手段通过考评。

2.财政学专业教师队伍缺少实践教学经验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来说,应当根据各专业需求的不同来配置教师。然而,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相关专业的教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不足,这是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财政学专业教师从毕业之后就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并没有接受过相关的业务锻炼,甚至没有接受过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培训,这极大程度上限制了财政学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财政学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类型,其涉及到金融、税务和预算等方面的实际应用问题。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组建财政学专业教师队伍时,应当选用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接受过实践教学培训的专业教师,尽量避免由长期在教育岗位从事研究型教育的专业教师承担财政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任务。

3.实践教学活动流于形式

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社会定位来看,其培养的人才应当是能够直接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用,对工作的适应程度较高,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工作实际相结合。然而,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一直采用传统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也仅仅是流于形式,尤其是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对实践工作极不重视,他们认为,财政学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应当是政府机关,而企业并不能为其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因此这种实践教学活动根本没有意义。并且即便是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实践教学活动,但由于学校对实践教学内容的认识不够,导致实践教学活动的效果并不理想。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财政专业实践教学路径选择

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财政学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路径加以解决:

1.制定明确的实践教学目标,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实践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对技能的应用能力,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与综合素质拓展,针对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将实践教学贯穿大学四年的教学课程之中。通过建立科学的、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不仅牢固掌握理论知识,同时能够实现知识向应用方面的转化。实践教学在提高学生的业务水平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为学生形成良好的组织、管理观念打下基础。在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财政学专业的课堂已不再单指传统课堂,它还包括了校内实验室与校外实践课堂。财政学专业教师应当根据这三种不同的课堂模式制定专门的教学方案。在传统课堂上,教师应当对财政学专业相关理论知识进行介绍,并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考察,从而为下一步的实验室教学奠定基础。而实验室课堂是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检验的一种方法,并且通过实验室课堂可以对财政学专业所涉及的软件等工具进行介绍,为接下来的校外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做准备。而校外实践课堂则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培养与考察,财政学专业学生通过在不同工作岗位上的实践,发现自己理论与应用方面的不足,并在后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以全面提高自己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制定明确的实践教学目标能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财政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指明方向,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是为了培养综合能力更高的应用型人才。

2.丰富实践教学方法,优化考核机制

实践教学方法的使用直接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制定实践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应当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研究能力为主,在强调理论知识基础地位的同时,应当加强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在设计实践教学活动方面,可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教师对财政学专业理论知识进行讲解的同时,将教学内容中提到的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进行讲解,并通过修改软件中的相关数据,模拟交易过程中的政府业务活动,让学生按照相关要求操作软件,检查其对理论知识与应用的掌握情况。在财政学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方面,可以通过增加学生上机操作时间来实现,并且对学生提出的实践学习要求在一定范围内给予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建立实验室网上预约系统,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申请上机操作,不仅如此,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将极大地丰富实践教学体系,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实践过程进行监督,对其中存在的错误给予批评指正,针对学生的实践情况进行科学评价。针对财政学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开展效果的考评机制优化方面,可以通过增加考核内容的多样性来实现。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财政学专业培养的人才属于应用型人才,对于该类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相关考核评价内容也应当向此方向倾斜。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全面掌握每一位学生的情况,而不是像传统考核评价手段那样单纯地以理论知识成绩的高低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的考核结果除了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相关以外,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将一定程度上对考核结果产生影响。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将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财政专业的教学模式产生影响,对于培养积极、主动、富有创新力的应用型人才有着指导性作用。

3.加强财政学专业师资队伍自身建设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目标指导下,财政学专业教师队伍应当同时具备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能力。因此,为了提高财政学专业人才的理论水平与应用能力,加强财政学专业师资队伍自身建设就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财政学专业实践教学路径的一个选择。在对财政学专业师资队伍进行考核的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相关考核制度执行,挑选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较好,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组成专业的教学队伍。不仅如此,已经建立的教学队伍也应当进行不断的学习,相关教师的教学理念应当进行实时更新,以提高财政教学质量,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财政学实践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对于财政学专业教师来说,还应当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相关实践活动信息,为学生提供各种类型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够使其实践应用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结束语

为保证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传统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已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就成为保障国家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基地。财政学专业是应用本科院校的重点专业之一,有着较高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在财政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锻炼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相信通过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财政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应用型本科院校财政学专业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满足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莹.财政学学科建设中的协同创新选择[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3,(4).

[2]郭玲.财政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1,(4).

[3]陈德碧,杨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4).

[4]翟嘉伟,杨双.应用型大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5).

[5]王世锋.浅谈应用型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训练与提升[J].人力资源管理,2010,(5).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应用型本科大学物理教学研究论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