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学论文 > 化学教学论文 > 优化化学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论文

优化化学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论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化化学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论文(共含15篇),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luigi”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优化化学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论文

篇1:优化化学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论文

优化化学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论文

教育的目的,不只是继承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及其历史价值,更重要的是培养出以追求未来理想与成功为价值、不以“重复过去”为己任、在人文本质上创造超前人的一代“新人”。换而言之,现代教育要求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才必备的能力。在化学教育中,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基础,又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那么,如何利用化学实验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以问题为中心”原则做实验

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载体。没有问题,没有质疑,就没有思维,更谈不上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只有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综合、验证,才能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设计化学学生中,应让问题贯穿实验的始终:在前景设置中,要有问题;在实验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凡事问一个为什么”的习惯。教师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善待之,即使超越课本知识甚至老师能力范围的问题,也不能敷衍了事或闭而不谈,可引导学生到资料室查阅相关资料,给出解答的方向,甚至与学生一起探讨研究。当学生对事物的敏感性增强了,问题多了,思维活跃了,自然会升华为能力。例如,做硝基苯的制取实验时,在情景设置中,就提出如下问题:①为什么试剂加入顺序是先配制混酸再加苯?②为什么反应时在试管上塞一个带长玻璃管的塞子?③为什么采用水浴加热?④为什么反应结束后要将反应混合物倒入到盛水的烧杯中?这些问题的提出,既提醒了学生在实验中应关注的重点,也为学生能安全完成实验埋下了伏笔。又例如,在做葡萄糖溶液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反应的实验时,不少的学生就注意到二溶液混合时,溶液的蓝色加深这一现象,呈绛蓝色,并提出为什么。我首先肯定这一结论,并提示学生,要想知到为什么,可查阅有机化学中多羟基化合物的相关知识。还有学生在加热溶液反应结束后,没有生成砖红色沉淀却生成了黑色沉淀。针对这一黑色物质,我让学生结合实际及化学规律,大胆假设,然后设计实验或查阅资料去验证。并进一步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经过努力,不少的学生都能够验证黑色物质是氧化铜。也还有学生观察到实验加热过程中,先生成红色物质随后有黑色物质出现等。对于学生能从多个角度观察到实验中这些细微的现象,我给予赞扬肯定,鼓励他们继续探讨研究,最后归纳总结:黑色的氧化铜是由于加热Cu(OH)2分解生成的,原因可能是溶液的碱性不强;先生成红色物质随后有黑色物质出现,则是反应物中新制的Cu(OH)2悬浊液过量,多余的Cu(OH)2随后受热分解。学生在实验中发现了许多问题,甚至超过了老师的想象,这就是在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上的创新。

二、做重点实验的发散性实验

在化学实验中,一方面要求学生要对课本上的重点实验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装置特点有全面的认识和掌握。这一点是重要的,因为在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思维能力培养两点上,牢固的基础知识是思维能力培养的前提,没有扎实的基础,就谈不上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另一方面,思维能力培养,仅有基础实验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在课本实验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挖掘,提出更多的问题,扩散思维。例如,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实验,从实验原理、装置特点、气体的净化、气体的收集、尾气的处理等都是需学生重点掌握的基础知识。当学生对这些知识能较好的掌握之后,我换了一些仪器再做了一次氯气的制取实验,把分液漏斗用长颈漏斗替换(注:长颈漏斗下端玻璃管口粘有一个半截试管,以便酸液形成液封),把圆底烧瓶换成了平底烧瓶,拆去了酒精灯和石棉网,以引发他们的思考。当学生看到我快且利索地制取了几瓶氯气,装置与前不同,马上产生了兴趣,就此机会,我结合学生的观察,说明了装置和原理的差异,包括把二氧化锰换为高锰酸钾及反应原理方程式。 同时提出下列问题:①从装置上来说,把分液漏斗用长颈漏斗替换,需要什么前提条件?可否用其它仪器替换圆底烧瓶?②从原理上来说,是氧化剂二氧化锰把浓盐酸氧化生成氯气,我们知道的常见强氧化性物质还有哪些?它们可否替换二氧化锰来制取氯气?若替换,装置需哪些改变?浓盐酸可否用其它试剂替换?③气体的制取是依据什么来选择反应装置的?需要酒精灯加热的这类装置还可制取哪些气体?不需要酒精灯加热的这类装置还可制取哪些气体?④氯气的净化、收集、尾气吸收装置及相关试剂可否有其它替换形式?(答案:①长颈漏斗下端玻璃管口处须形成液封,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试管、广口瓶、锥型瓶等②KMnO4KClO3Ca(ClO)2K2Cr2O7等;能;反应不需加热的去掉石棉网和酒精灯;浓硫酸和氯化钠固体③依据反应的条件和反应物的状态;氯化氢、一氧化碳等;H2CO2H2SSO2NO2NOC2H2等④略)让学生结合演示实验的装置替换,展开联想,并给他们时间查阅资料,实验验证,讨论,归纳,总结,最后共同努力,去伪存真,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多做分组实验和探索性实验

分组实验和研究性实验都是突出学生教育主体性的实验,学生是实验的实施者,这样,学生有更高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学生获得的知识更直观、趣味、新异;在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印象更全面、深刻,更能引发学生的置疑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因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验室上课的主要形式就是学生分组实验,在分组实验中教师要注意适时指导,及时启发、引导提高,让学生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边记录,然后把多组实验结果拿来讨论、分析、综合、抽象,获得新知。探索性实验,是先做实验,再从实验现象中进行探索,获得知识。而化学教材中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这对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熟练程度是有益的,然而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不够的,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可加以改进。例如,盐类的水解,就可以先做实验,再依据获得的实验现象,结合前面所学的理论知识讨论、分析、归纳出结论。

四、鼓励学生改进课本实验,自主设计实验

鼓励学生敢于向课本、向权威挑战,激发他们“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斗志。可以告诉他们,前人的优秀品质、先人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他们的创造、发现并非是完美的,教材上的实验有的操作起来,现象不明显、模糊不清,不能说是最佳方案,完全可以大胆的改进。例如,教材中制取Fe(OH)2的实验,生成的Fe(OH)2存在的时间短,变色快,不便于观察白色的Fe(OH)2沉淀,分析原因是因为Fe(OH)2极易被氧气氧化,便可从减少溶液中氧气的含量入手,设计出多种如给溶液先加热去氧气、在溶液上覆盖有机层等便于观察白色的Fe(OH)2沉淀的改进实验。自主设计实验,要求学生有较好基本知识和基础能力及一定的科学实验素养,既是能力的展现,又是能力的升华。因此,让学生更多的设计实验,并能成功地完成实验,将对学生的创造思维及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很好的帮助。例如,我曾要求学生结合高中所学的知识设计至少四种实验条件允许的能证明醋酸是弱酸实验方案。结果非常令人鼓舞,综合学生的各种设计,符合要求的有很多种。(①配制同浓度的醋酸和盐酸做导电性实验②配制同浓度的醋酸和盐酸与金属锌反应③用PH试纸检验浓醋酸钠溶液的酸碱性④向醋酸溶液中加醋酸钠固体并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变化情况⑤把同PH值的醋酸和盐酸稀释相同的倍数如1000倍,再用PH试纸检验溶液PH值的变化情况⑥用中和滴点测出某醋酸的浓度,再用PH试纸检验该醋酸溶液的PH值,然后计算其电离度等等。)

总之,优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包容广泛设想,方法,理论的系统工程,这里只是浅显地谈了自己的一些尝试和认识。但坚持以突出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引导学生标新立异而自圆其说,大胆设想而小心求证的改革教学思路,是教育工作者优化教学的一个值得优先考虑的选择方向。

篇2:优化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优化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优化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河南焦作●郭秀芳

摘要:化学实验是全面实施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教学形式,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源泉。它不仅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逻辑推理、归纳总结能力。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实验教学;优化策略;课外实验;探究能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主要工程,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因此,对学生的能力考查不再局限于理论知识,实验操作技能也被列入考试的范围之中,考试成绩计入理论知识考试总分。由此可见,实验教学已成为教师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目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1. 实验教学中学生实验太机械化

目前学生实验都是安排在讲完新课后进行的,而且大多是让学生重复教师课堂上演示过的实验。这样的实验只起到了巩固书本知识和训练操作技能的作用,只是实验操作的机械化重复。在这样的实验教学中,学生基本上都无须太多的思维活动,很多学生都不知道每一步的实验操作目的是什么,更不会分析实验出错时的问题所在,只是将实验结果按照理论上的照本宣科,实验结束了也不知所以然,达不到实验的更深的意义,也失去了培养学生思维发展的功能。

2. 对实验教学中缺乏探究成分

现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安排了许多探究实验,但是实际的实验教学基本都是依据教材内容,按照教师设计的探究方案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教学使学生丧失了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兴趣,久而久之养成了学生的惰性,也使得学生对实验失去了兴趣。

3. 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虽然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很多教学模式都有了新的变化,但仍然有不少教师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疏忽了学生的实验探究、思维能力的培养,甚至有的实验课只是纸上谈兵,就是进了实验室也是对学生管头管脚,严加约束,阻碍了学生的能力发展,这也是学生中“高分低能”现象产生的因素之一。

教师怎样才能用最轻松的方法使学生提高实验操作技能,还能对实验中的某些失误作出正确的分析,成为一个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双合格的优秀学生呢?针对这个问题本人在初三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二、优化实验教学策略

1. 多做并做好演示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启发思考除做好教材中所要求的每一个演示实验外,对教材中未要求的、能做的实验,教师也应尽量演示给学生。要改变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背实验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的方法、步骤,仪器的选择和使用等方面的内容,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学习。

2. 改进实验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化学实验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提高作用,有些实验可以改进一下,做到既不会造成仪器的损耗,而且效果更好。例如关于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教材中的实验先在瓶外点燃红磷,再伸入瓶中。燃着的红磷伸入瓶内的一瞬间,瓶内空气膨胀,总有一部分空气会排出,那排出的氮气也当成氧气被测定了。同时点燃红磷时会有一定量的白烟逸散到空气中,对环境有一定的污染。改进后我在瓶底铺一层细沙,放一小块白磷,用装有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然后用一个放大镜对着光源引燃白磷(也可用热水浴加热),观察白磷燃烧的现象,待白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现象。实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并且没有白烟逸散到空气中,而且将环保理念渗透到日常实验教学中,更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3. 借助多媒体,增强感性认识

传统的课堂演示实验存在着一些不易克服的矛盾:许多化学变化瞬间即逝,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感官刺激强度不足;演示实验时教师既要自己动手,又要调控整个教学的学生注意力,因而难以组织他们同步思考讨论;一些实验危险性较强,不宜于在课堂上演示。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增强实验的可视性、可听性、直观性、可控性,加强动态感、形象感、立体感,自然会激发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浓厚兴趣,营造实验教学活动良好的`氛围。它将是21 世纪化学实验教学的主流之一。

4. 开拓课外实验,开发家庭小实验,提高探究能力

配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家庭小实验。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在讲到第二章奇妙的二氧化碳时,我依据练习与实践布置了家庭小实验―――取一个透明杯,杯底放一高一低两支燃着的蜡烛,加一些纯碱,往杯中加入一些白醋,观察实验现象。第二天,学生到课堂上会七嘴八舌互相询问,经过交流讨论后,有的同学回家又重复做了这个实验,一旦做成功了,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学习化学的兴趣也随之激发出来。后来,每逢做演示实验时,学生往往会问老师:“我自己在家里能不能做?”通过这些家庭小实验,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也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同时也使学生扩大了视野,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

总之,优化实验教学的目的还是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最终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奠定基础。在实验中,学生需要经过发现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再发现新问题、改进实验方案等一系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到了更多的锻炼,思维活动也更加开拓,使学生探究的兴趣得到了培养,丰富了获得知识过程的体验,增进了思考的能力,完善了知识结构,在某些实验合作中也学会了与人合作的学习习惯,从而为他们的能力培养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伟。中学化学探索性实验教学的初步研究[J].成才之路,(30)。

[2]霍卫山。化学实验教学与创造思维的培养[J].赤峰学院学报,(3)。

(河南省焦作市山阳区第十七中学)

篇3:探究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素养论文

探究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素养论文

探究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素养

白小敏

南京市溧水县第一初级中学,江苏 南京 211200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著名化学界老前辈、化学史权威袁翰青说,学生不做实验是学不好化学的。戴安邦教授曾经指出:“搞化学实验,不管怎样增加,都不会过分。”这是他们在一生科学生涯中总结出来的精辟论断,同时也说明了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所起的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是学生学习的前进动力,是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催化剂。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中,更强调了实验的重要性。

一、趣味性的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之一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化学实验中五彩缤纷的实验现象,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正因为如此,开学第一课,我并没有急于给学生上新课,而是先演示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变红、再滴入稀盐酸后,溶液又变成无色,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溶液又重新变为红色;无水硫酸铜粉末遇水变蓝、蓝色的硫酸铜加热后变白等实验。对于刚刚接触化学的学生来说,以上的实验现象无疑会给他们带来感官上的印象,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化学的兴趣。

二、利用化学实验的直观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开展的今天,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文化知识,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化学实验不仅教知识,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对实验装置的讨论过程中,我并没有急于将书上的装置图直接地介绍给学生,而是通过对反应物的状态(固态)和生成物的性质(气态)以及反应条件(加热)逐步探讨。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的装置呢?记忆力好的学生很快就能想到:加热硫酸铜晶体(绪言中补充过)。那么我们能不能直接将该装置“借”过来呢?应如何收集氧气?根据氧气不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不难得到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经常这样练习,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这种良好的学习与思维习惯。

三、创设质疑式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化学课程力求改革以教材、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广泛获取信息,能从日常现象和化学学习中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自主设计实验或有关活动方案,寻求解决问题的依据或证据,定性或定量地处理有关信息和资料;(化学教学论文 )在探究中学会表达和交流,善于与他人合作,从中体验活动的乐趣和积极的情感,养成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例如:学生在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盐的化学性质时,不难根据我们所讲的内容“排在前面的金属能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认为,活泼金属钠能将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离子置换出来,从而能写出这样的化学方程式:

2Na+CuSO4 = Na2SO4 + Cu

我们知道这是一个事实上不存在的反应,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投影演示这个实验,通过投影学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没有红色的单质铜出现,但看到了蓝色的沉淀。一切都出乎学生们的预料。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就会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索所发生反应的原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鼓励大家分析研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并不是随意的,而是要紧贴教材,同时要有创造性,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断地迸发的火花。

四、利用实验教学的直观性,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怎样把微观的问题宏观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增强实验教学的直观性,以及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物质发生变化的本质原因并以最佳的方法讲解给学生,是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思考的问题。

在学习初中教材第三单元中关于“分子、原子”时,很多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一些性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很难理解。我们在演示酒精与水各50ml混合而总体积小于100ml的同时,又借助于宏观的红小豆与小米等体积混合的实验。我们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小米跑到红小豆的缝隙中去了。通过宏观演示的实验,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对比较抽象的分子性质有了直观的印象。

五、课外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观察能力

新的化学课程突出关注社会现实,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实际经验提炼学习素材,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习主题,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从中逐步认识和感受化学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初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身体和心理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普遍的学生都喜欢化学实验,根据这一特点,结合平时的教学工作,在学习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实验活动课。如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亲自体验在蜡烛上得“星光灿烂”的效果,氢气吹肥皂泡的乐趣。结合生活中的化学如:测定水资源的污染。利用课余时间,我带领学生到珍珠桥下取来被严重污染的河水。通过测定河水的酸、碱度,进一步明确水污染对我们生产和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

人类面临的21世纪,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能源问题等等这样一些早已困扰人类的问题,将变得越来越严峻,探索有效的对策和出路的要求将日益迫切,同时化学在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能源、环境、资源等危机方面的重要性和能动性也将日益显示出来。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注重化学对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另一方面,我们更要看到化学实验对化学的重要指导作用。

篇4: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论文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论文

化学实验是促进学生取得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谈点体会.

一、开展探究式教学

1.教师对某些实验进行改进与补充.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关注教材中的实验,尤其是那些现象不明显、效果不好的实验,教师应给予合理的改进.另外,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的实验来教学,最好把实验穿插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换句话说,通过挖掘教材中的可供探究的素材,把其设计成探究性实验,通过实验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2.在实验教学中,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对于高中学生,往往会接触到许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来分析、解决有关问题.如教师可以结合家庭小实验来加强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生产的联系.对于学生,在家庭小实验的基础上,除了能验证学到的理论、知识,还能加强化学与日常生活、生产的联系,给学生动手的机会,也补充了课堂教学的缺陷,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激发,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3.倡导绿色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绿色化学实验,对社会的科学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从我做起”.在实验过程中,一旦注重环保问题,就能减少污染,寓环境保护教育在化学教学之中,这是每一位化学教师的责任.

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原则性

1.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主动、活泼去学习,让学生产生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培养学生的求异性.

培养创造性思维,就要培养学生的聚合性的思维和发散性的思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去思考问题而最终解决问题,这就是求异性的一个特点.

3.培养学生的多样性.

在取得一定信息后,学生往往根据信息的来源,把自己的思路拓宽了,想象变得丰富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出更多的思路或方法去解决问题,这就是所说的“多样性”.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条件;教师也要关注有利于创造性设思维发展的氛围,尽最大努力去消除、抑制那些不利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要素,采用一起讨论的方式,共同学习,让学生始终在和谐、轻松、友好的氛围中学习;教师还要灵巧设置疑难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养成勤于思索、善于思索的良好习惯,最后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四、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为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对于课堂教学,其形式为:创设情境、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讨论方法、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与讨论、展示结果.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

2.改革化学课堂.

第一,教学形式具有创造性.在教学中,加强实践性作业,提高实验教学的水平;管理措施要注意灵活、科学,让学生能分析、解决问题;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在生活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其博才、多艺.第二,教学方法具有创造性.为了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讨论、分析问题,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在重视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在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第三,训练具有创造性.教师要关注创造的动机、兴趣的培养,对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要有足够的重视.

3.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第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往往需要对事物进行观察.为了学生学会、学活化学知识,就必须培养其观察能力.第二,培养学生记忆的能力.记忆力的强与弱,由注意力的强与弱决定.而在加强学生注意力的前提下,还要对记忆方法进行指导.第三,培养学生积累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学习的有心人.另外,让学生关注、积累和化学有关的材料、知识、信息,最终“厚积而薄发”.教师要指导学生,以剪报、摘录的方法对资料进行分类.通过的这样方式,能够积累很多知识,培养了学生积累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总之,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通过沟通、联系,让学生学会知识、培养能力;通过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篇5:化学实验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化学实验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学习的目的是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理解和运用知识即智慧技能的获得。在化学教学中,最高级智慧技能的获得是高级规则的学习,高级规则的学习方式之一是发现学习,这是一个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策略,适当增加实验,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引发兴趣,最终转化为积极的学习态度。改验证性实验为发现性实验,或利用实验进行认知空间的填补,验证假设,使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状态。

通过学习化学可使学生知道化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同脉相承,所以加强化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是学科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指导观察方法激发创新意识

观察是创新的眼睛,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新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基础。在实验教学中,首先要重视培养学生爱观察的习惯。课内实验中,要使学生观察的注意力始终处于有意的状态中。在学生眼里化学教师好像一个魔术师,化学实验好像是在变魔术,实验中那五颜六色的颜色变化,爆鸣声响,奇异的'气味,以及耐人寻味的变化规律,无不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观察、探究思考的好奇心。在课外,要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在观察思考中发现获取新的化学知识。其次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1)观察要全面,只有全面观察,才能获取完整的感性知识;(2)观察要细致,要抓住主要现象,又不放过次要现象,例如:生锈的铁钉放入稀盐酸中,既要观察到主要现象铁锈消失、溶液变黄。

又能观察到次要现象有气泡产生;(3)观察要设疑、对比、归纳,只能这样才能提高观察效果,加强记忆与理解,例如:在学习Mg、Zn、Fe金属活动性顺序时,可先提问实验室制氢气时,我们常用哪种金属跟稀硫酸反应?学生会异口同声回答道锌,这时可进一步提问,为什么不用镁、铁呢?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观察镁、锌、铁分别跟稀硫酸的反应,通过反应的剧烈程度对比,学生很自然归纳出镁、锌和铁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并了解实验室选锌作理想反应物的原因。

二、加强实验操作培养探究品质

在实验教学中,首先,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要根据化学的学科特点,尽量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在这些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起引导、点拨、评价的作用。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倡导学生动手操作实验:

1.适当安排随堂实验(边讲边实验)。即教师一边讲,学生一边操作的实验。在化学教材中,以下内容可作为“边讲边实验”的素材,(1)有关物质性质的叙述性教材,尽可能“边讲边实验”,例如有关酸、碱、盐性质的一些实验;(2)把一些实验习题改为操作实验,如: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药品错放在右盘内,砝码放在左盘,移动游码平衡后,问称得药品的实际质量是多少?通过操作,这些问题就能准确地得以解决。

2.精心组织学生实验。实验前,要求学生预习实验内容,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仔细观察,联想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作好记录,实验后要指导学生如实地写好实验报告。

3.鼓励学生课外实验。一是根据教材有关内容做探究性实验。如:铁钉分别在干燥的空气中、潮湿的空气中以及不含氧气的水中的存放情况,加深对铁及铁制品锈蚀原理的理解,进而掌握一般的防锈方法。二是充分发挥家庭实验和活动课实验的作用,借给学生一些简单的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如:检查食盐中是否含碘、草木灰中无机盐含量的测定;活动课题不受教材的限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活动。

切实改进化学实验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在加强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求真、勇于创新的精神,这将使每个学生终身受益。

篇6: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策略论文

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策略论文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实际已处于一个十分困难的境地。现在多数普通高中存在着受课时安排的冲击,教师观念以及高考的影响,实验条件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不配套,严重违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改变这种教学完全围着考试转的观念,严格执行新课程标准,加强实验教学就必须使所有的化学教师充分意识到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作用。

一、树立实验教学理念,认识实验教学的意义

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等多方面的原因,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相对落后,实验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许多教师认为实验教学费时、费力,在黑板上讲实验也能让学生在高考中获得理想的成绩,于是往往通过教师讲实验和学生背实验原理的方式来代替动手实验,甚至部分教师认为化学实验考查取消了,高考中化学实验模块也可以不学,实验也就失去了原本的价值,实验应该有所弱化。这些教学思想和习惯,严重违背了新课改教学理念,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不仅可以成为学生获取直观感性知识、积累直观感性经验的源泉,也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念及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是帮助学生形成要领和理论,让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化学规律探索活动的一种重要手段,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能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认真学习,精准把握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实验教学做出了明确的要求,为解决教学中的课时不足提供了办法,只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严格根据新课标对知识的层次要求进行学习,就能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所规定的实验。

三、注重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对每个化学实验,现行化学教材一般都是采用操作步骤介绍性的叙述,缺乏对学生思考的激发和引导。因此,教师备课时要善于透过课本里叙述性的文字,将隐含在其中的“三大原理”的因素挖掘出来,设计层层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诱导他们研讨探究。学生对化学实验都颇有兴趣,但往往只是好奇心驱使所致,由于观察实验时目的性不明确,不善于集中注意力于那些关键化学现象,加之演示实验时仪器小而教室范围宽、学生多,所以他们观察实验并不准确。基于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活动时,为了避免学生先入为主、想当然、走过场,要提倡学生养成据实完成实验报告的良好习惯,即使实验失败或出现异常,也要按照观察的实情填写实验现象和结果,然后及时分析失败或异常的原因,从分析原因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只要化学教师提高对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时刻记住化学实验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作用,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最有效的方法,新课标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就一定能走出困境。因为在现阶段的各个学校,学生的实验热情,学校的意愿,经费的支持都已不是问题,化学教师从内心来讲也不排斥做实验,关键是教师的'认识和合理的教学安排,提高了认识,时间有了着落,一切化学实验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四、教师对新教材中实验教学的错误理解

新教材对学生的动手活动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在编排时都有很多栏目,如“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还有“问题解决”、“调查研究”等都给学生的实验探究留下了空间,但由于教材对实验没有严格的规定,使得教师对实验教学产生误解,多数教师认为这些课本实验可做可不做,那么分组实验可变成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可以用其他方式展示,甚至不做。

五、联系社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是化学的基础,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人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通过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创新型学生。”因而,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创新教育”研究,切实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设计性实验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拥有的实验技能,通过分析、综合、推理、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设计出实验的具体方案,并用实验加以验证。如指导学生设计实验组合装置,组织环保小组测定水污染等课外实验,能让学生亲自尝试创新思维和能力的飞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学学习的合作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均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总之,加强实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化学概念和定律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导出规律,掌握理论,正确而深刻地领会化学知识。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授学生良好的实验方法以及培养他们基本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就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独立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篇7: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本文从化学实验教学入手,重点详细介绍了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以使化学实验教学更有实效性、针对性。本文就以上五个方面,对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提出了笔者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观察能力 思维能力 设计能力 创新能力 逻辑推理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学的最基本的特征,这也是化学教育界的共识。近年来,中学化学实验的作用和地位已得到初步肯定,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获得各种知识,培养观察、思维、设计、创新和逻辑推理五方面的能力,化学实验教学正是培养学生这些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又称“思维知觉”,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任何人的观察能力都不是与生具有的,而是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培养起来的,而化学实验就是一个具体实践的过程,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也不是自发的,要靠教师的诱导、启迪。

如鲁科版必修Ⅱ第2章第3节《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源》中“气体制备实验”的观察重点是“装置”,“试剂”及“操作”,而鲁科版必修Ⅰ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中“元素性质实验”的观察重点是“条件”和“现象”等等。应当让学生熟悉这些化学实验基本观察范围,并在此范围内选择重点观察现象。如:鲁科版必修Ⅰ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做镁条燃烧的实验,燃烧时发出耀眼的强光学生观察到了,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观察有光泽的金属变成白色固态物质。

二、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是化学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在过去的旧教材中,化学实验大多数都是抓药式的验证性试验,启发性、探索性不强,极大的影响了对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的培养,况且有些实验的成功率不高,更加抑制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而现行的新教材则不同,在课本中涉及到很多的“活动探究”型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实验的优势,鼓励学生积极的探究发现,自行设计相关实验,并利用设计相关实验及时发现并解决在设计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培养自己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鲁科版必修Ⅰ第2章第3节《氧化剂与还原剂》探究Fe3+氧化性的实验教学中可将“FeCl3溶液与Na2S溶液的反应”让学生设计一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总结实验现象。开始,学生可能很不以为然,然而学生在设计并做实验时观察到了下列几种结果:(1)两种溶液混和后,溶液中出现白色浑浊,溶液颜色变浅。(2)两种溶液混合过程中,有黑色沉淀产生,震荡后又消失,最终产生白色浑浊,溶液颜色变浅。(3)混合后,溶液中出现黑色沉淀,溶液颜色变为浅绿色。由于这些不同观察结果的产生,诱发了他们对实验设计的怀疑,他们就极力想知道设计过程中的问题即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这时抓住时机让学生尽可能的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解决新发现的问题,学生们通过翻阅书本和资料,找到此反应会因“FeCl3和Na2S量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现象,而这个“量”又与试剂的加入顺序有关这样的结论。

三、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素材,鼓励学生对这类实验大胆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鲁科版必修Ⅰ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2节《氮的循环》中介绍NH3性质时根据NH3的喷泉实验提出设计CO2的喷泉实验。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逐渐明白CO2和NH3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气体,NH3是极易溶于水的,而CO2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关键是要找到一种类似于水的液体能大量地溶解CO2,使瓶中的CO2越来越少。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想到了碱的溶液Ca(OH)2溶液和NaOH溶液,最后用事实证明使用NaOH溶液的效果好,完成了设计。在实验习题的教学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独立设计,独立完成。如:在学习鲁科版必修Ⅰ第2章第3节《氧化剂与还原剂》中有关铁三角的知识时,用两种方法证明Fe3+有氧化性,学生参加设计方案就有十种不同的方法,其中有好些方法是很有创新的。

四、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形成简单初级的认识,从而提示矛盾,激发思维,进行推理和思考。一般采用的实验与推理相结合的办法有两种:一种是先实验后推理,就是教师或学生先做实验,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从观察所发现的现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判断,在教师的指导下归纳出结论,以巩固所学的理论与概念。如讲铝与碱反应时,先演示铝片与苛性钠溶液起反应,铝片溶解,并伴有气泡产生,提问学生:“一般金属只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而铝为什么既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又能与碱反应放出氢气呢?”揭示矛盾,引导学生思考,通过问答进行推理,然后逐步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加以总结。另一种是先推理后实验。教师引导学生从已知的知识出发,对某个化学反应可能发生的现象及其结论进行推理,然后由教师或学生用实验证明推论是否正确。例如在讲“苯酚的化学性质”时,首先是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苯和乙醇的分子结构及性质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分析苯酚的分子结构,接着提出“从苯酚的分子结构看,你能预测苯酚应具有哪些化学性质”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推断,同学们讨论的很热烈,各抒已见,争论不休。这时,教师就演示苯酚跟钠、溴水等反应的实验,回忆对比苯酚的取代反应比苯跟溴的取代反应容易得多,指出羟基对苯环性质的影响。同时又对苯酚的分子结构进行分析,指出苯环对羟基的影响,使苯酚在水中能发生微弱电离而呈酸性,然后又做苯酚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验加以验证。

总之,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以上五种能力要坚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要做到深入领会新课标精神,紧扣教学大纲,积极探索,以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及时得到巩固并能够熟练应用,同时根据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性和有效性,从多方面体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于浩.中学化学创新教法.学苑出版社,.

[2]余文森,郑金洲.新课程化学教与学.福建教育出版社,.

[3]郑长龙等.化学实验教学新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8:高中物理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论文

高中物理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论文

一、注意事项

①首创:创造性的思维乃是对常规给予打破,具有与众不同及新颖的独创性的思维。②主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之中应对学生们给予积极方面的影响与引导,得使学生沉浸于活泼、主动的一种状态中,以此满足学习要求,且激发动机去学习。③多样: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们一定的信息量,使他们根据信息得以思路的开阔,进而想象得以充分,为了满足目标去寻得更多的问题解决办法。④求异:创造性的思维不只是要培育聚合性的思维能力,最为重要的方面乃是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满足某目标而寻得新的且具独创性的解决办法,进而达到问题解决的最终目标,此乃求异性特点的表现。

二、培养途径

(1)训练。①观察能力的培养。一般是通过观察事物方能获取物理知识,故此如果要让学生学会及学活,应对观察能力进行培养。②注意能力的培养。教学活动中常利用创设环境及设计提问、穿插课外知识等方式,进而对学生注意力进行培养、提高,让学生们的兴奋状态保持较长,如此一来,也提高了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③对记忆能力的培养。强弱记忆力也就是强弱注意力的表现,学生们的注意力在培养其基础之上,指导记忆方法也是很重要的方面。④对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物理学科是具有很强实验性的一门学科,教师对实验操作应多多重视。对创造性的思维基础的奠定、物理学中的研究成果及重大的发现都是离不开物理实验。在物理学科的创造性活动之中,设计性的实验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学活动中应增开设计性实验研究。在设计性的实验之中对比较法、平衡法、等效法、转换法、模拟法、移植法等全部有效运用,能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进行培养。譬如光电效应实验中,不但是高中物理学科中的核心实验之一,而且也是难点实验之一,若是按照教材上的要求,实验室经常要用的验电器其灵敏度就不是很能满足这些要求,那是因锌板若被紫外光照射之后,虽然有逸出的电子,不过锌板带正电就会产生电场,它阻碍了电子的逸出的继续。然而锌板其电位也是有一个极限值,当极限值不再使验电器的箔片有可见的角度张开,实验就很难得到成功。若是把这个实验改成设计性的`实验,让学生来开展研究,实验方案也重新设计,设计性的实验被学生们完成的这个过程之中,其创造性的意识就被大大地激活了,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自然也就被激活。⑤对积累资料的能力进行培养。⑥对发问的能力进行培养。⑦对讨论的能力进行培养。

(2)教学改革:情境的创设;假设;实验的设计,方法的讨论;实验、数据的收集;分析、讨论;结果展示。

(3)发散想象:新的创造模式、技法会随着新发现与创造不间断地而出现。实践已经证明了一题多变、一题多解都能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给予培养,和谐性多解方法及奇异性多种变换,这些会给学生们创新激情以莫大的鞭策与鼓舞。

(4)理论联系实际仍然是创新的一种。若是将物理的规律应用于实际中,就得要联系到实际,重组观念,细化规律,改进试验等方面的创新、类比程序。另一方面,物理学科的小实验、课外活动等,自然也是对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方面的培养,以利于学生形成具有创造性的思维个性。

(5)鉴赏:在物理教学活动中讨论问题,教师应对学生在研究小活动之中要运用的一些方法开展评价活动方面的培养得给予重视,鉴赏好的解法,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成就感给予培养,以激发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热情。

(6)课外活动要多彩:学生们的创造性的思维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进行培养,这对激发他们的爱好与兴趣、个性特长的发展、创造性的思维都有极其重要的含义。培养创新思维、创造力等都是活动的重心,这不只是要存在解决问题的全新方法,并且还得有将思路变为现实的途径。要对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意识进行培养,就需要对学生的心理创造性的功能开拓的持续及创造性活动的丰富的方式方面培养进行重视。学生们的创造动机的激发、创造态度、创造性人格的形成等方面,需要教师们对教育的理念进行革新,不断地开展对常规教学法进行创新的活动。若是教师有创新,学生的能力培养也将不断进行。学生亦需对知识结构独特性、灵感活跃程度及忍耐力挫折进行训练,它们决定了创造性的思维效果。现阶段若是根据心理学原理,由创造性思维及其相关性、整体性和主要的特征等要素去培养,那么学生们的创造性的思维是完全能充分得以发展的。

篇9:高中数学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论文

高中数学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论文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建立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观察是开启思维的按钮,打开智力的大门,是创新的基础。学生观察的是否深刻具体,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的调动。在教学中遇到问题,不要急于让学生全照套路求解,而是要留给学生观察的空间,深刻挖掘题当中的内在联系,去伪存真,让知识的本质逐渐“浮出水面”,例如一个凸形多边形,其中对角线的交点有多少个?学生按照常规思路思考对角线的条数,就会出现情况多变,没有办法找到切入点,使得思路受到阻碍,不妨引导借助直观图形去观察,可以发现其中四个顶点可以组成一个四边形,四边形中对角线相交为一个交点,四个顶点中只要任意移动一个其交点都要发生变化,这样顺利的利用组合求出交点数。正所谓“数离形时少直观,形离数时难入微”,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直观的观察,有效准确的利用图形,在问题和图形之间进行简单的加工,凭借科学理性的观察寻找其中的规律性,实现知识的迁移,不仅避免了呆板的思维定势,还形成了学生独有的创造性思维模式,突破思维定势的干扰,发现题中隐含的条件,在解决问题上就变得简单而快速了。

二、提高学生猜想能力,形成学生创造想思维的关键

猜想是学生在自己的认知能力内,对未知问题做出的一种假设。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直观思维,寻求探索知识的一种有效的手段,老师要善于启发、引导、激励学生猜想,点燃学生心中探索之火,面对问题,让学生大胆设问,各抒己见,结合学生的分析、讨论,大胆的去想、去猜,猜想问题的结论和解题思路,由一般来猜想其规律性,猜想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例如在直线l的一侧有A、B两点,找出直线上一点C,使ACB形成的角最大?这个题学生不能一眼就看出答案,可以引导学生将直线和A、B看成是静止不动的,而C点看成是“动点”,从左向右逐渐移动,在C点的移动中变出千万个角,让学生观察角的变化,总结出张角是小到大,再由大到小逐步变化的,于是学生就会逐步猜想,一定会有最大的张角存在,但是角定在那里最大呢?学生根据这个“动点”的移动情况,联想到圆周角也是动态的,便有了深一层的猜想,过AB两点画圆并与直线相切,切点便是C点的“定点”,然而符合条件的圆是否只有这一个呢?引导学生进一步的猜想,随着猜想的逐渐深入,激活了学生内心的创造性,拥有了不断探索的动机,学生不仅自主的去深入研究数学问题,同时也让学生形成了创造性的思维。

三、训练学生的质疑能力,深入创造性思维的精髓

质疑是学生探索问题的开始,说明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根据自己的认知会对问题产生一些质疑,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不能解决它。质疑是学生打通“任督”二脉的关键,是在旧知识能力上的一个突破,在教学中,老师要结合课本知识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故意建立“矛盾冲突”,激化学生认知和数学知识之间的“矛盾”,使学生大胆质疑,在这样的高强度矛盾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体会创造的精髓。例如在学习“反正弦函数”时,我们可以设立:正弦函数y=sinx有反函数吗?正弦函数y=sinx,在(-∞,+∞)中不存在反函数,那么什么是反正弦函数呢?正弦函数y=sinx,能不能有满足y与x间成单值的对应,最佳区间是多少?为什么?学生通过对正弦函数的认识,逐层的质疑反正弦函数,在一个个质疑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会对反正弦函数有深刻的认识,和创造性的体会,便于以后灵活的应用到题中。学生的质疑能力更要体会在学生错误的理解上,通过自己的错题错解,找出自己辨别命题或推论的疑点,心中建立一些“为什么错了?”、“这样做为什么不对”的想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理性问题的脉络,闪耀出智慧的火花。、总之,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只要充分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坚持不懈的执行下去,不断的探索创造性的教学方式,在学生心底埋下智慧的种子,给予合适的温度和环境,就一定能够结出创新的果实。(本文来自于《高考》杂志。《高考》杂志简介详见.)

篇10:创造性思维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的论文

创造性思维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的论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新物质的发现和发明无处不闪烁着创造性思维的光芒。作为一名化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渗透到化学教学中。让化学教学过程成为再现式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机结合的典范,教师要尽可能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型模式,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活泼流畅,创造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围绕实验的“三大原理”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

化学实验理论的主体内容,可概括为实验原理;装置原理;操作原理。教师应当在具体的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对上述“三大原理”的探索、理解和辨析,自始至终渗透着思维训练活动。

首先,是实验原理的思维训练。“实验原理”即反应原理,指的是每个具体的化学实验,反映了或说明了或推断了什么样的物质发生何种变化的理论。可以围绕如下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1.变化实质──什么化学物质(有时还应进一步分析为什么要选用这些物质)?2.定量关系──反应物之间采用怎样的物质的量(或质量、或体积、或微粒数目)的关系?为什么要采取此种定量或过量关系?3.反应条件──实验时应选择怎样的物质状态、变化温度、压强或催化剂条件?为何要选择这样的条件?(1)仪器选用──根据实验原理,对特定的`反应物或生成物,应选用哪种量取、混合、反应、加热、除杂、干燥、检验、收集、吸收、分离、缓冲(安全)的仪器?为何选用这些仪器更适宜?(2)配套组合──根据实验需要,选用的仪器之间,大小、规格应怎样协调、搭配?如若不这样组合会出现什么弊端?能否作某种调换或代用?(3)连接顺序──为达到良好效果,选用的仪器应采取怎样连接的位置顺序和安装与拆除的先后顺序?为什么要安排这种顺序?不遵循此顺序会带来什么不良后果?

二、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为创造性思维夯实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

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奇特的实验现象。例如:一铝制的盛饮料的易拉罐内充满co2气体,然后往罐内注入适量naoh溶液,立即用胶布将罐口密封,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呢?首先,易拉罐“内凹变瘪”,接着“瘪了的罐重新又鼓起来”。对于前面的现象一般很容易解释。这是因为学生很容易从固有的思维定势出发,即分析物质发生变化时,只从加入的物质来考虑,只分析naoh溶液与 co2的反应,就能得出易拉罐“内凹变瘪”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后面的现象呢?深入思考,不难得出这是因为容器本身“铝”与氢氧化钠溶液也会发生反应。对这些现象的好奇,能使学生的情绪亢奋、激动,从而在白热化的思维之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一般说来,学生对化学实验都颇有兴趣,但往往只是好奇心驱使所致,由于观察实验时目的性不明确,不善于集中注意力于那些关键设备的主要现象,加之演示实验时仪器小而教室范围宽、学生多,所以他们观察实验并不准确。为此,在可能条件下,教师宜改演示实验成并进实验,或借助cai软件或vcd光盘、录相带等播放实验录像,尽可能结合并进实验或录像播放,穿插围绕“三大原理”的系列思考题,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展开思维训练活动。

三、运用典型实验,灌输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为了提高化学实验教学中思维训练的效能,教师应当借助典型的化学实验来诱导、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这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教师宏观地把握大纲、教材的整体,通过哪些典型实验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思维训练的规划,分阶段、分层次实施。 例如,物质燃烧时有不同的特征。气体燃烧时产生火焰,固体燃烧时产生火星或火花。而硫在通常状况下是固体。可是,它在空气中燃烧时为什么产生火焰而不产生火星呢?我们只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硫燃烧的特征就能把握其中的奥妙。 原来燃烧时,固态硫先液化后气化,因此硫蒸气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是激发学习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将教材规定的某些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改为实验设计或实验习题,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自己提出实施方案,以提高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例如,给初三学生讲铁的性质,做铁钉生锈这个演示实验时,可先让学生自己找材料,每人在实验前10天准备三支干净的医用针剂小药瓶。按装满水、少量水、干燥三个不同条件各放入铁钉一枚。让学生每天观察一次并做好记录。等到讲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带来“成果”。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结合;直到得出正确结论,效果就比较好。

三是选用一些中考试卷的典型综合实验题,指导学生解题,乃至跟动手实验结合起来训练,中学教材和历届高、中考试题,不乏优秀的典型化学实验题型,如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的制取与系列性质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颇有作用。

综上所述,结论十分明显: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不容忽视,化学实验活动中的思维训练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对化学实验的观察一般按下列顺序进行:(1)观察装置图,选择所用的仪器,了解它们的用途和用法;(2)观察反应物的颜色、状态;(3)注意反应发生的条件,同时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4)观察反应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等。 要依次进行,不遗漏。实践证明,注重观察程序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确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活动中,也要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厂、农村、商店等地进行参观、访问、调查。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并联系社会实际,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条件许可的可以进行研究方案,并帮助实施。

篇11:物理实验教学中高中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论文

物理实验教学中高中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论文

摘要:创造性思维即任意性思维, 拥有良好的创造性思维能够促进人们大脑的成熟发育, 增加遇事的逻辑推理能力, 是激发想象力的途径。创造性思维是一种艰辛的脑力劳动, 作为高中生, 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渐渐趋于成熟, 为了让受教育有更好的创造性思维, 在日常生活中就要着重培养。高中物理是高中基础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物理学习离不开实验, 实验具有操作性和思考性, 与学习理论知识不同。面对现在社会上激烈的竞争力, 提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为自己的发展奠定良好的逻辑基础。基于此, 本文对高中物理实验创造性思维的自我培养进行了研究, 站在高中生角度看问题, 希望笔者的研究能为广大高中学子进行物理实验学习时提供理论助益。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 创造性思维; 自我培养;

物理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 通过实验获得基础定论, 出现在高中教材中的每一个实验都是科学家们经过多次探索、经历失败得出的结论, 现在我们使用的很多便捷性生活用品亦是创新发明的结果。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 而创造性思维是学生个人能力较为重要的一条, 在高中阶段通过物理实验的学习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这是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想象力的综合发展, 在未来对社会、家庭、自身均有益处。笔者通过自己的学习经历、学习感受, 沟通了许多老师同学之后又查阅了大量资料, 认为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高中物理教育的现状和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意义

早在好多年前国家就推行了素质教育, 希望能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笔者作为学生确实感受到了国家教育改革带来的变化, 尤其是近几年对教育抓的更紧, 新课标和新课改的不断推进, 教育者们确实对以往的教学重点有所改变。不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压力还是比较繁重, 因为高中升大学对家长、受教育、班主任来说都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 应试能力是必要的, 在这种改革不断推进但传统应试教育依然有较大生存空间的情境下, 高中物理教育状况总体还是合格的。教育者绝大多数比较负责, 是真心为了受教育者们努力改进, 但是笔者认为目前的教学状况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还有待提高。这不仅仅是教育者的责任, 如果要究责, 笔者认为校方、教师、受教育者、教育大环境都有责任。而高中物理的内容已经比较深入, 抽象性较强, 很多偏科的同学均反应连题目都看不懂, 物理学习本身就是严谨的, 在这种情况下难免会有无趣枯燥感。

之所以要帮助受教育者发展创造性思维, 是受到国家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储备问题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开放和经济的进步, 地球变成了地球村, 经济全球化将世界联系在了一起。那么我国在物理成就上的进步是否也像经济那般腾飞呢?高中生已经具备独自思考的能力, 培养其创造性思维是对其联想、逻辑推理、想象力的一种综合提升, 这很符合物理学习的要求。高中的时候就掌握良好的物理基础知识并发展了创造性思维, 在今后长久的发展中会遇到更大的舞台, 推进我国尖端科技的发明创造, 将倍受诟病的‘中国制造’转换呈‘中国制造', 这种转变不是短暂可以形成的, 而是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推进, 中国的教育体系属于比较扎实稳定的, 在这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是对学生物理创造力的培养, 从小层次上看是提高物理成绩, 便于为高考服务, 从大方向来说, 全国无数个这样的人才在高中时期就被培养出来, 那中国未来的物理学将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二、通过高中物理实验实现创造性思维自我培养的途径

(一) 积极主动参与实验

要想从物理学习中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必须主动参与实验, 实验是物理学习的重要组成, 通过教材我们可以看出, 基本每个单元都有很多实验。但是很多人对物理实验有畏惧心理, 认为自己可能会出现操作失误, 只要在实验课上跟着大家的步调走就行, 这是不正确的,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实验, 先熟悉实验所需要的器械, 然后了解我们进行实验的理论依据, 教师会为我们讲解实验过程和注意事项, 我们在操作的时候最好几个人一起, 通过这种方式能加深对物理实验的理解, 帮助我们进行思考。实验参与的多了就有经验了, 这样教师教授起来也事半功倍。例如学习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这一课时, 有一个实验是通过打点计时器确定物体下落的规律, 通过纸条上记录的点数结合课本知识, 我们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就有自己的思考。

(二) 形成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首先要进行课前预习, 通过预习了解这节课实验的难易程度、重难点、知识点, 在第二天上课时, 就能更好的跟上教师的思路。其次根据教师的指导自己尝试性思考问题, 有能力的可以自己解决问题, 教师演示实验之后, 对该实验进行探究性操作, 这是发现问题的途径。再次, 遇到不会的问题不要急着问教师, 看看自己的思维哪里出了问题, 把课本上的知识点和教师讲过的重点再整合一遍, 看是否能发现突破点, 若真的不会或遇到思路瓶颈, 就主动询问教师, 不要不好意思, 教师都是很愿意给你讲解问题的, 教师帮助解题后, 要对自己刚才的错误想法进行总结, 这是保证下一次不犯同样错误的基础。除此之外还表现在对实验器具的安排整理上,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个人成长的一部分。举个简单的例子, 在加速度、力与质量这一课中, 有一个实验要求我们加强对摩擦力、拉力和合力的认识, 要根据实验对这三者进行探讨, 为了进行实验减少水平板的摩擦力, 需要我们几个人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 在去除不掉摩擦力的基础上, 如何通过计算让实验结果更精准。这是一种严谨的学习态度,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对该实验有所了解, 同时下次再遇到类似问题就可以独立思考。面对出现的误差要敢于质疑, 即使是教师也会有犯错的时候, 所以不能仅仅依赖于物理教师课堂教学, 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最为重要。

三、结语

作为一名青少年, 要具备研究、观察、发现、思考的能力, 这些是组成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在物理实验的学习中, 要积极主动参与实验, 提高自己都对物理知识的了解, 加深思考能力, 进而为将来发展做准备。笔者相信, 经过不断努力, 我们这一代一定能成为新时期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谢玉斌。浅谈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都市家教:下半月, , (7) :1

[2]江孝法。高中物理实验的创新教学[J].复印报刊资料:中学物理教与学, , (8) :56-57.

[3]刘增萍。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策略[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 (11) :59

篇12:关于如何培养学生写作创造性思维的论文

摘要: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最高形式,它最活跃,最生动,最富有生命力。在作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时代的需要。本文阐述了创造性思维的含义及在作文教学中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而提出了在作文教学中有目的地从不同选材,立意角度对学生进行多元思维训练,从而逐步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利于学生能力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作文教学 创造性思维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这表明教师和学生之间只是单纯的传递信息、教授知识和接受信息、学习知识的关系。随着现代科技的飞快发展,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深,对教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教师的教学不能单纯的传授知识,而必须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那么,如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培养作文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就是对已知事物或未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对未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是探索性的、是创造性的;对已知事物的思考是对人们熟悉或已认识的问题,从新的角度、新的途径重新进行思考,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就是新颖和独特。还有一点就是正确。只有正确而又新颖、独特,才是创造性的体现。

我在指导内容为“跳绳比赛”的习作时,就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创造性的进行写作。全班大多数同学写了训练跳绳的苦、累、汗,体会到了训练的苦;有的同样写的是训练中的事,可写的是怎样思考和练习,摸索出了跳绳的门道;还有的同学写了自己在摔伤后,同学们对他的关心、帮助,体会到了集体的温暖。通过这种多思维、多角度的写作,既可以使学生突破应试教育固定、僵死的思维模式,又可以使学生写出灵活多样,内容丰富、新颖,见解独到的好文章来。

创造性思维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思维形式,而是多种思维形式的协调活动。这多种思维形式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1、逆向思维。其特点是从作文的题目、选材、立意等方面打破常规,反其道而行之的一种作文方式。

2、想象思维。即在已知经验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创造出新的形象。这种思维主要是激发学生的热情。

3、散敛思维。即根据已有的生活素材加以扩充,使其详细完整。或者把一篇或一段写的很详细、生动的文章,摘其主要内容,去粗留精,去枝留干。

4、直觉思维。即不经过逻辑推理,直接从事实材料中获得认识的思维形式。

5、分析思维。即按照逻辑推理的步骤进行思考的思维形式。

二、在作文教学中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的具体表现,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是语文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作文教学中仍存在着许多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值得改进和思考。

〈一〉必要性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很多学生不喜欢作文,甚至害怕作文。那么,为什么学生会害怕作文呢?

首先在于作文教学的方法还不够科学,不够系统,也就是说教师过多重视作文形式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作文内容的指导。当前作文教学,教师往往注意的是写作方法的教学。“把作文看作是一种技巧而不是一种能力。”在难得的几堂作文指导课上,教师总要花比较多的力量用在指导学生怎样写上,然后布置大小一堆作文,让学生去写。而学生面对这些作文,总是为“写什么”而伤脑筋,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种对作文的惧怕心理。无奈之下,许多学生只有拿出一大叠作文选,按要求改头换面,抄抄写写,或者原封不动照搬。

其次,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标准和手段不合理,呆板、守旧,不灵活。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写命题作文《一次难忘的旅游》,他写了和孙悟空一起去天宫旅游,作文写得还算生动,记事也较完整,但老师却给了0分,评语是“毫无意义”。这就是因为教师总过高地看中作文内容的思想性,从而抑制了学生作文的兴趣。再者教师常常以“优秀作文选”中的佳作来衡量学生的习作,这样往往会打击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使学生对“优秀作文选”产生一种依赖心理。

以上是作文内容和作文评价方面的原因,但归根结蒂是如何提高学生作文兴趣的问题,即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要从根本上做到这点,关键还是在于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可行性

在语文教育中,不但阅读是一种创造,写作更是一种创造。既然每个个性所体验到的生活是如此千差万别,那么他们所表达出来的内容自然更是千差万别。对于学生来说,他既可以很真实地按照他的体验来抒写,也可以不受事实的限制,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地想象和夸张,比如童话和科幻小说。在此过程中他学会思考和发现自我,体会到创造的乐趣。因此,作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无可比拟的优势。

当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教育创新的一个重点。创造性思维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洞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五个明显特征。创造性思维能更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广泛地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使学生摆脱习惯思维的影响,使思维向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方面发展。

三、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拓宽作文教学的实施途径

目前作文教学是按照作文指导→作文批改→作文讲评这三个环节而渐次展开的,考察这个教学过程,存在两个主要的弊端。第一,作文教学过于封闭。往往只是以教材中的讲读课文为基本范文,而这些所谓的范文价值是相当微弱的。第二,作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精神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为了使作文教学结出具有时代新特质的硕果,应当拓宽作文教学的途径。

〈二〉几种具体做法

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是中心明确,文通字顺。现代作文教学在此基础上要求针对有些学生思维方式单一、陈旧和障碍,必须重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与常规性思维相对应,是以新异、独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是多种思维综合表现。正如朱智贤、林宠德说的:“完形理论认为,打破旧的格式塔,并发现新的格式塔,这就是创造的思维。”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怎么引导学生去“打破旧的格式塔”呢?

1、重视“双基”。

有人认为现在搞创造性思维了,“双基”(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可以不管了。这当然是不正确的,因为掌握“双基”是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础,“双基”的训练过程是创造性思维的载体。就作文教学而言,“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基本功训练还得重视加强,创造性思维也得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离开了这个基础,那创造性思维就是空中楼阁。

2、记录灵感。

灵感是一种短暂的顿悟性思维,高潮时很短,瞬时即逝,是在受到某种启发而爆发出的思维火花,这是极其重要的创造性思维的质变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写作的激情。要指导学生及时记录他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获得的新鲜感受,既可以是片段的、点滴的,也可以是成篇的,只要有创意,都是可贵的。

3、一题多作。

一题多作,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

4、变通“模式”。

记叙、说明、议论文体的写作,其结构有一些“模式”、“套路”,既要看到“大体须有”,这是写作实践的总结,又要看到“定体则无”,事物总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必须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既有所借览,又有所变通。

5、寻找“独特”。

既要指导学生善于在书籍、生活中,获得独特材料感受。指导学生从读过的书引起联想,结合当前时代的特点,结合自己的学校生活,多写“材料独特”,“感受独特”的佳作。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努力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作文教学必须与思维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只要精心施教,巧于引导,就一定能激发起学生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更好地迎接知识经济的教育改革新天地的到来。

1.关于论文的写作总结

2.关于论文写作中的选题

3.关于写作评价教学的论文

4.关于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5.关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的论文

6.艺术毕业论文如何写作

7.论文写作中如何正确选题

8.论文的写作要求、步骤与论文写作技巧

9.议论文如何入题高中议论文写作指导

10.关于毕业论文的一些写作建议

篇13: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论文

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论文

〔摘要〕随着多媒体的运用与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拓展人类创造性能力的工具。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措施之一。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教师要依据其特点,并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创造性思维;为学生设计不同操作形式的教学课件,引导探究,培养创造性思维;对学生进行及时反馈评价,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反馈评价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创造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对小学生而言,只要不是模仿照搬别人的做法,而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独立思考,在教师讲授或自己学习的基础上有新的理解,以至于独到见解;只要能发现不同于教科书、不同于教师的解题方法和学习方法;只要能运用已知解决实际问题且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均属创造性思维范畴。而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给学生创造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学习氛围,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思维素材和广阔的思维空间,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兴趣是求知的向导和学习的动力,浓厚的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枯燥内容生动化、有趣化,巧妙地创设逼真的、富有变化且激发新异感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图形乐园》这节活动课时,创设了导游咪咪小姐带领大家乘车到图形乐园旅游的情境。伴随着轻松的音乐声,很快来到了接待园,接待园里活泼的三角形、圆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娃娃出来了,他们热情地介绍了自己的特征。一会儿又来到了知识园,可爱的机器人和拖拉机随着不同的音乐声走了出来,老师让学生到电脑前自己操作点击不同的图形,并数一数有多少个。随着学生的点击,不同的图形闪烁不同的颜色,学生兴趣十足。随着音乐声,大家又来到了游艺园,通过游艺园的电视窗口,欣赏完许多直观美丽的生活实物后,图形娃娃接待员马上说:“亲爱的小朋友,你想用我们拼成什么?请马上试一试。”……一系列生动形象富有变化的画面,激发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拼摆出一幅幅具有创意的画面。

二、运用信息技术,引导探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所以,教师在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依据其特点,设计不同操作形式的课件,引导帮助学生实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直观演示,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达到较高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表现在能深入地思索问题,从纷繁的现象中,抓住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小学生思维特点是“由形象性思维向抽象逻辑性思维过渡”,而利用多媒体形象性、直观性、表现力强的特点,设计进行“直观演示“的课件,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更重要的是能介入学生的心智活动,应用丰富的电教语言,将抽象过程中有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概念、定理、重点、难点“形象化”地显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综合比较,探索发现事物的本质,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水平的发展。

例如教学行程问题:小东和小英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小东每分钟走50米,小英每分钟走40米,他们3分钟后相遇,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课本中虽有插图和文字叙述的解题思路,但由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对运动中两人之间的距离变化很难想象,特别对为什么要先求“速度和”难以理解,教师可利用计算机模拟动态图象,显示例题中相遇问题的情景及数量关系,并将一个问题分解成几个有层次有顺序的思维阶梯进行思维训练,使学生对相遇问题应用题涉及的有关数量知识及概念有一个较深刻、较全面而又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再引导学生通过细致有许的观察分析,在脑海中确定“相遇问题”中两个运动的情景表象,将实际运动的情景问题转化成抽象问题进而通过数学表达公式反映出。课件演示、分析如下:

点击闪烁甲、乙两地和小东、小英两人,揭示两人出发时所在位置和相向而行的概念:控制电脑中代表两人的图形各前进长短不同的一格,表示每人行的速度;接下来演示第2分钟和第3分钟两人的运动情况,最后,两人在图中线段上的

某一点重合在一起,表示3分钟后相遇。这时,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两人所走的路程之和就是甲、乙两地间的距离,很快得出第一种解法:

50×3+40×3。此时,学生的注意力已被生动的动画图像吸引住了,极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紧接着,抓住时机,继续演示第二种解题“第1分钟小东走了50米,小英走了40米,两人共走了多少米?”老师边提示边

控制代表两人第1分钟走过的路程闪烁着移动下来,排在一起从而导出“速度和”这个概念;后面的演示还没完成,学生已得出第二种解法:(50+40)×3。再由此归纳出: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接下来,改变这个课件的演示顺序又帮助学生解决了“小东、小英两人同时从同一地方相背而行,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3分钟后两人相距多少米?”“小东、小英两人同时从相距270米的.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几分钟后两人相遇?”等系列问题。

2、模拟操作,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思维的发散性就是对问题不急于归一,而是提出多方面的设想和多种解决的办法,然后经过筛选,找到比较合理的结论。而多媒体计算机为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尤其是它可虚拟现实的特点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一拍即合。在教学中,教师可设计让学生进行“模拟操作”的课件,通过学生自由地将各种媒体进行组合、扩充、整合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例如在前面《图形乐园》的拼组图形中,老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上设计了大小不同、放置方位不同、颜色不同的三角形20个,长方形15个,正方形15个,圆15个。要求学生选择上述图形,在下面空白处任意组合图形,看谁组合的画面想象丰富?学生兴趣盎然,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多次的拖曳、组合中经过筛选,在屏幕上拼出了一幅幅闪烁着智慧的图案。最后,每个学生还给自己拼出的精美图案取上了富有创意的名字,如:“笑笑鸟”、“智慧屋”、“太空人”、“快乐的家园“狐狸和乌龟赛跑”等等。在学生的自由拼组中,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充分表现出来。

3、人机交互,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表现为喜欢独立思考,能举一反三,善于从多角度看问题;具有发散和一题多解的思维特点和习惯;不轻易问老师问题,不满足于现成答案,常常要问为什么;能够用新颖或异常的方法解决问题;有时喜欢标新立异。计算机具有丰富的交互界面,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种交互特性,设计“个别化自主学习“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电脑,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内容,安排学习进程,独立地解决计算机提出的各种问题,从而培养自己思维的独创性。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的自主学习阶段中,课件界面可以把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分成了5个模块:“看一看”、“学一学”、“做一做”、“跳一跳”、“玩一玩”,让学生通过点击鼠标自己决定进入哪一模块:可以先学习后练习,也可以先练习,遇到困难时再有针对性的学习。“做一做”“跳一跳”和“玩一玩”可以进行分类教学:能力强的学生完成三项;一般能力的完成两项;差一点的可以只完成一项。当然,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根据需要设计生成不同的模块,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能力进行学习,培养了其独立自主能力以及个性的发展。特别是在“玩一玩”中,计算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用一条直线把这个长方形分成一样大小的两部分,怎样分?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独特?”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得在电脑前操作尝试着,想出了许多种不同的方法。有一位学生还把已画出的图形在电脑上予以移动、组合……创造性地发现了一种独特的方法:只要通过长方形最中心的那个点画一条直线,都可以把长方形分成同样大小的两半。有无数种分法!

4、网络探究,培养思维的探索性

思维的探索性是指思维不依赖于固定的思维程序、思维工具和思维途径,在多种可能性中探索、试验,并在多次反复与游移中,将事物各方面的特征和现象加以考察,从而找出事物的差异性,进而去伪存真。利用信息技术的超文本性与网络性,教师可以建立模拟网站,将学习的素材、方式与方法等内容纳入其中,创设一种自主探索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获取真理,从而培养思维的探索性。

如:一

位教师利用网络平台设计了一个数学专题学习《小当家》。在上课之前,教师设计了“小当家”主题学习网页,这个网页创设了一个为母亲过生日到超市买菜的情境,在这张网页中包含的要素:学习方法指导和学习过程。学生在“为小明妈妈过生日设计买菜方案”的问题驱使下,纷纷进入了以下四个模块:

1、虚拟超市:形象而直观地展示出了许多菜的图片,分类出现,包括冷菜、盆菜、鱼类、肉类、蔬菜类。在每个菜下面表明菜的单价。

2、数学小博士:《小当家》开放题学习牵涉到“估算”、“小数的加减法”和“一种商品总价的计算方法”等数学知识点。而“小数加减法”和“一种商品总价的计算方法”两个知识难度相对大一些,因此,在网页的导航栏开辟了数学小博士,超链了两个数学小知识,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3、营养小知识:《小当家》开放题学习的要求之一是设计一个营养比较均衡、适合家庭成员口味的菜谱,它牵涉到一些营养小知识,因此,在网页导航栏中开辟了“营养小知识”专栏,超链互联网中的相关资料。

4、数学开放题讨论:专门申请开辟了“习客数学开放题讨论”的“小当家讨论”区,供学生在开放题学习中随时发布设想和作品,并发表感受。

在专题学习中,学生为了解决买菜方案又遇到了新问题,于是解决问题的心理又驱使他们超级链接到相关的互联网网站,通过自己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研究、利用和与同学、老师的交流讨论,他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新问题,获取了新知识。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他们反复不断调整自己的买菜方案,最后选择了一种比较合理的方案。

三、运用信息技术,反馈评价,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丹尼尔戈尔曼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智商的作用只占百分之二十 , 最重要的是占了百分之八十的非智力因素——情商。良好的情商使人的创新思维个性品质能够自由的发展,从而充分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能及时反馈评价的特点,我们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以良好的情绪和自由的心态进行学习,提高对错误和挫折的承受力,从而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情商,激励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在教学《元、角、分》一课时,为了巩固“1角=10分”这个教学重点,教师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创设了一个情境:小熊胖胖到蓝猫文具店买文具,蓝猫售货员没钱找,想叫大家换1角钱,你会怎样换给他呢?看谁的方法多?在情境的驱使下,学生开始想办法,学生每说对一种,电脑就会马上摆出相应的答案,并表扬说“棒极了!”“真聪明!”或是给献上一束鲜花,这时学生也会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如果学生说错了,电脑就会鼓励说“没关系,请再想一想”这些及时的反馈和激励性的话语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并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反思,启动了创新思维的闸门,使学生探求出跟别人不一样的答案。

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个全新的、有着广阔前景的科研课题,目前笔者只是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构思和探索,更深层次的内容还有待于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位研究和总结

篇14: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之我见的论文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之我见的论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国要强盛,中华民族要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而且这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水平。新的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中学的基础知识教学,特别是理科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传播再现,不具有首创性。所以,中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基础知识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战场,为此,本文就结合平时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浅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思维的直觉性

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它是创造发明的先导,是百思不得其解之后在灵感状态下产生的一种思维。其主体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客观事物一种迅速的、直接的综合判断,不受固定的逻辑规律约束,以潜逻辑的形式进行。在化学发展史上许多化学家获得成功,“猜想”的直觉思维在其中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如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凯库勒设想苯的结构,汤姆生发现电子等。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当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大量猜想,去探索,去发现,以促进学生直觉思维向合理程度发展,在平时的化学习题教学中,当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的现象或较难的问题时,应当引导学生从相关的简单现象或问题入手进行分析,从中综合、猜想来发现复杂现象的本质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推理题习题教学中,常用的尝试法,实际上也就是建立在“直觉”基础上的',根据“直觉”来判断物质的可能性,然后将可能的假设和本题中的逻辑关系进行对照,从而确定合理答案。尝试法能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思维的直觉性,打破思维定势,开阔解题思路,最终能培养学生具备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课堂上善于寻求及创造发现问题的情境和气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不妨将论题引伸开来,创造一个能激发想象,引起思维的情境,让学生从这种气氛中进行自我体验,然后教师归纳出不同想象的结果,引导出事实上的结论,学生的想法有时是正确的,教师应及时加以肯定,予以表扬。因为这些想法对于学生来说也就是一种创造力,尽管这些想法对社会对他人来说并不是新的,而对自我来讲却是新的,是初次进行的,前所未有的,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能使学生产生兴奋感和树立信心。

在教学中,直接描述某个概念,某个公式学生往往难于理解,这时不妨运用一个生动,确切的比喻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架设一个从已有知识到新知识的“桥梁”,学生的思维、想象就能借助这座“桥梁”得以训练,并能以此分析方法再去接受其它新知识。例如在讲“平移”概念时,我将自己作对象,讲如果老师想从教室到办公室,则教师的胳膊、腿、头、所有部件必须按相同的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才能平移过去。通过形象的比喻,学生很容易掌握平移的定义。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

不论是复习,还是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总结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可以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

四、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和设问情境,为灵活设问的效能最大化创造前提

我国的传统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养成,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求异品质的塑造。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具体而言,我们要提倡建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应鼓励学生对老师的提问产生质疑,能够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应鼓励学生由此及彼,从一个问题衍生开来,提出崭新的、有创造性的问题。只有这样,教师的设问才会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要鼓励学生拥有坚持己见的自信和勇气,引导学生为证明自己的观点找证据,求事实;但同时应引导学生既要敢于坚持己见,又要善于接纳别人正确的观点,从而在对某个问题的讨论中获得最大收益。

要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讨数学问题的兴趣。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新知识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冲突,而这种冲突正是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必需的。

五、变例题、习题为生活化问题

精神源于动机,渗透数学探究精神必须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通过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中,学得好,动机就能够得到强化。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应当有意识地强化数学探究的动机。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告诉我,现实的生活数学能够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正如陶先生所说:“创造教育是以生活为教育,就是生活中才可求到教育,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虽然书已是求知之一种工具,但生活中随处是工具,都是教育。”然而综观现行的教材,应用题常常是人为地编造情境,有的题材老化,数据过时,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为此我认为可以改编原有的题材为生活化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动机。

六、数学教学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国家的教育部门提出:“学校教育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并且以最快的速度在推行中、小学的课程改革。然而在几十年前,陶行知就提出了有关素质教育理论,他说:“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的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他的观点与现今的素质教育不谋而合,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联系当前的社会,在社会实践中让学生学习“活的书”,“真的书”,“动的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对于学生来说,创造并非让学生创造出惊人的数学定义、定理和公式,只要对学生来说是前所未有的,那就是一种创造,教学不仅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应用知识去创造美好的生活,教师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为学生提供创造的舞台,促使学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奇异思维,养成创造的良好习惯。例如,在学习完平面图形的面积后,我把学生带到学校的一块正方形花坛边,请学生为学校设计一个种植方案,一半种草,一半种花,应该怎样种植最好看?方案越多越好,我们将选出一个最佳方案提交给学校。显然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而且内容源于学生的学习环境,同时又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一种美化校园的激情驱使着他们投入了绘制活动,学生要充分地想象和创造,并且在“绘制”图案的过程中推陈出新,内动和外动有机地结合,创造的欲望逐步地高涨,让学生充分享受“创造”的乐趣,体现数学的实用价值。事实证明,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会使学生越来越聪明,学生的创造欲望越来越强烈。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新时代学生”,应该“用活书”,“活用书”,“书用活”,让他们自己拿钥匙打开智慧的大门。

总之,只要我们善于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机、创设不同的条件,全面灵活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和能力,就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强大的推进力。

篇15: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的论文

有关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的论文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向学生传授一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是学科教学的重要职能,但不是唯一职能,从来就有不可代替的意义。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才能使他们拥有一套运用知识的“参照架构”,有效的驾驭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形象地说,我们的学科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学生提供“黄金”而且要授予学生“点金术”。

事实上在学科教学中,形成的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得出结论的过程;现成的真理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发现真理的方法;现成的认识成果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类认识自然发展的过程。这无疑是一种与传统教学观有本质区别的全新的`创造教学观。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教学模式。师生应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以学生的思维为主。

一、适时给些鼓励,激励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给学生以信心的鼓励。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往往会在教师不经意的一句夸奖中,恢复勇气,面对创新思维中的失误,而努力挑战。

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养成创新的性格

好奇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学生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会受外界的干扰。教师应保护学生的好奇欲望,尤其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使好奇的眼光和心理能审视整个世界。

三、师生互动,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班集体才更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让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

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一般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资料的分析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体现。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的判断来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创新见解。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优化化学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论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