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学论文 > 语文教学论文 >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论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论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论文(共含1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湘军菲”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论文

篇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论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论文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其中趣味盎然,引人入胜的情节,隐含着作者的审美情趣。如何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拨动情感之弦,使抽象语言文字的学习变得情趣盎然呢?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形象、激发情感的方式笔者主要采用以下几种。

一、语言感染

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情感可以感染、相互影响的,从而产生相同的情绪体验。因此,教师要用爱憎分明的感情,真挚的语言和恰如其分的表情动作,去扣击学生的心扉,激起他们的感情波澜,从而使深刻的道理渗透到学生的心田。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时,在导入本课时我饱含激情地说:“为了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为了给中国人报仇,有许多英雄抛头颅,洒热血。其中就有一位放牛的小英雄献出了自己幼小的生命。”当学生们看到放牛郎被日本鬼子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上面的那一瞬间,我又对学生说:“虽然王二小被敌人杀害了,但他奋勇歼敌,英勇顽强的壮烈场面却永远留在我们的脑海里,他那热爱乡亲,仇恨敌人,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激励着我们这一代人。同学们让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再去细细体会王二小坚强不屈,英勇豪迈的伟大精神吧!”每位学生听了我饱含深情的语言,他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振奋精神有感情地朗读起来。

二、音乐渲染

将音乐恰当地引入课堂也是拨动学生情感之弦的好方法。因为,音乐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调节学生情感,使人产生共鸣,能激发学生想象,启迪学生思维。在教学《快乐的节日》一课时,揭题时,我先播放一首《快乐的节日》的歌。当播放完这首明丽、愉快的歌曲,学生还沉浸在优美动听旋律中时,我关掉录音机,问道:“同学们,刚才听的这首歌美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参加这些快乐的节日,你们高兴吗?”(读题)。这样的导入不仅新颖别致,而且创造了热烈的课堂氛围,奠定了课堂基调,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在理解“花儿向我们点头,白杨树哗啦啦地响。它们同美丽的小鸟,向我们祝贺,向我们歌唱。”(教学论文 )这个拟人句时,我出示课件:花儿在风的吹拂下摇摇摆摆和白杨树在风的吹动下发出哗啦啦的响声。学生通过听看理解白杨树哗哗地歌唱。使学生感受到作者把白杨树和花儿当作人来写,突出了它们的亲切、可爱。接着指名读、齐读、师读,最后闭上眼睛听录音读,让学生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中,受到美的熏陶。学生正是在音乐的渲染下,不自觉地进入到语言文字描述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人文教育。

三、画面渲染

小学语文课文中的画面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日月星辰,山川湖海,花鸟鱼虫,古今建筑,风土人情,人文故事等方面,它们无一不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珍品。这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赏心悦目的艺术世界,美妙神奇的童话世界和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无不引导学生畅游其中,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画面去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学《欢乐的泼水节》一课时,我通过运用自制的“傣族人民过泼水节欢乐、热闹的场面”和配乐朗读相结合的方法,以画面展示,语言渲染,音乐烘托来展现课文内容,从而创设出一种“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情境,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傣族人民过年的.喜庆。把学生的想象带入到傣族这个令人向往的地方。《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通过适时播放电影《歌唱二小放牛郎》的部分场景,二小为了保卫村民的安全而被敌人杀害的悲壮场面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深刻地理解了王二小的英勇行为和崇高的精神世界。

四、实物演示

一幅幅画面吸引着学生,如果把生活中的事物呈现给学生观察,就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我想变透明的雨滴,水在一片绿叶上。”“我想变一条小鱼,游入清凌凌的小河。”“我想变一只蝴蝶,在花丛中穿梭。”“我想变一只蝈蝈,歌唱我们的生活。”等句子后,将小学生想要变的这些事物,用实物投影仪呈现后,再让学生在原文中标画出相对应的句子,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并由对现实的感受转移到对语言文字的赏析上,学生朗读这些句子时,充满感情,沉浸在语言文字描述的美的情境之中。

五、表演体验

体验指的是少年儿童通过自身的经历和实践,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语文课堂中尤其是作文教学中引进体验教学思想,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倾吐真言。如在一次口语交际课之前,教师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模拟在具体情境中扮演一个社会角色。如:老人、妈妈、售票员、路灯管理员等等。体验其中的苦与乐。学生们兴趣浓厚,纷纷按要求不折不扣的完成。口语交际课上,学生们争相表演,表达了内心要讲的话,抒发了请求、抱歉、赞扬、悔恨等感受,整个课堂被一片真情包围着。课后,他们一气呵成,写出来的文章构思精巧,情节迭宕起伏,发人深思,引人入胜。

总之,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课堂中也可以综合展现。但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说,一定要重视整体感知、感性体验和直觉感受,这样才能拨动学生情感之弦。

篇2:小学语文教学激发学生情感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学生情感论文

摘要:新课改更加重视学生情感的激发,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这样不仅可以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着重从教师的影响、教材的开发与评价的运用这三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钻研教材;科学评价

心理学研究表明:“愉快的情绪比痛苦的情绪对学习有明显的优越性,它能引起和保持学生的兴趣,给大脑带来明晰的状态,适合认知加工。而在不愉悦的情绪状态下,情绪的作表现为干扰,破坏认知活动的进行。”足见情绪与情感在学生认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新课改非常重视学生情感的激发与培养,提出了趣味教学的理念。而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学生,只是按照教学大纲来开展教学,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教上,而不是学生的学,更谈不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这样只能将学生变成学习的机器。因此,在新课改下,我们要重视学生情感的激发与培养,要让学生以饱满的学习热情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不仅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与技能的培养,同时也能让学生享受到探究的乐趣,得到情感的提升与性情的陶冶,更加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展开主动学习呢?

一、师者影响,赢得学生的喜爱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积极情感正是建立在对教师的情感之上。教师只有先赢得学生的喜爱,激起学生对教师的积极情感,才能使学生将这种积极的情感转移到语文学科的学习上来,形成对语文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

1.给予学生热爱与尊重。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只有热爱才能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与热爱,自然就可以接纳教师,亲近教师。因此,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与情感,要俯下身来多与学生交流与沟通,帮助学生排解消极情绪与心理问题,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尊重学生不同的需求,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喜爱与尊重。

2.给予学生信任与期待。每个学生都有着巨大的潜能,然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完全被忽视,教师包办代替,成为学生的保姆。在新课改下,教师要成为学生潜能的挖掘者,给予学生更多的信任与期待,给予学生更大的展现空间与舞台,让学生自由发挥,展开自主学习,让学生更有信心,成为一个发现者与探索者。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认可自己,自然也会激起学生对教师的积极情感。

二、钻研教材,找准情感的触发点

教材是最主要的教学资源,所选入的文章文质兼美,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只是机械的讲解,而是要深入地钻研教材,挖掘每篇文章中所包含的情感,以此作为激发学生积极学习情感的触发点。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将枯燥而静止的文字讲活,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构建活力课堂,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积极的学习热情。

1.用音乐来渲染。音乐具有强烈感染力,将音乐与文字结合起来,引入语文教学中可以让枯燥静止的文字动起来,将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情与景转化成音频。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同时又可以刺激学生的听觉,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与联想,激起学生特定的情感,这对于提高与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具有重要作用。

2.用画面来烘托。小学生以形象认知为主,更容易从直观的图片与画面中来获取直观信息,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这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插图以及相关的.图片等,以此来刺激学生的视觉,吸引学生的眼球,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时,我们可以用多媒体来展现优美的桂林山水风光,将学生带入美景中,给予学生美的感受,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用故事来吸引。故事是学生所喜爱的重要活动形式,我们可以利用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作者的生平趣事、创作过程中的小插曲,即使是一个汉字本身也是一个故事。我们要收集更多的趣味故事,以生动幽默的故事来吸引学生,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新知的学习。

三、评价激励,提升学生学习动机

评价也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升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得当的评价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与进步,这样更能强化学生的自信心与自尊心,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更加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今后的教学中来,形成持久的学习情感。这就需要我们讲究评价的方式与方法,科学合理地评价才能发挥激励与导向作用。

1.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评价的主权不要只是牢牢地握在教师的手中,而是要将评价的主权下放,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这样,学生既是被评价者,又是评价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认知活动。这样,学生在充分的交流中所得到的不只是知识与技能,更是能力与思维,是情感上的提升,信心上的增强。

2.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素质教育提出了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理念,在评价时也不能同一标准、同一方法,而是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针对评价对象的不同来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这样才能让评价成为每一位学生求知的推动力量。

3.评价要真实而具体。赏识教育的功效是不可小视的。但赏识并不是假大空的表扬,而是要能够基于学生的自身基础,做出真实而具体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才能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客观并具有激励效果,才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才能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总之,我们要改变以往只重知识传授的教学倾向,发挥语文学科的特殊功能,以学生为中心,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以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积极而快乐地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享受语文学习所带来的乐趣,实现知识与技能等三维度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荀其荣.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因素的有效激发.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9).

[2]茹成.以爱为媒,以情为介,激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情感.现代阅读:教育版,(12).

[3]吴越昆.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新课程:小学,(6).

篇3:激发学生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激发学生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充分认识到激发学生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对激发情感的方法和途径作了深入的研究,提炼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 者:毕颖丽  作者单位:大庆市庆风小学 刊 名:黑龙江教育(小学教学案例与研究)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EDUCATION 年,卷(期): “”(4) 分类号:G62 关键词: 

篇4: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呢?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往往居高临下的看待学生,反映在课堂教学中,便是教师个人滔滔不绝地讲个不休。传统教学不鼓励学生创新,独到见解视为异端,只要求符合“标准答案”,学生往往被当作等待“填食”的鸭子,而不是跃跃欲试,充满求知渴望的雏鹰。结果,教师的教学计划虽完成了,但学生的原有的积极性却消失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自然也就得不到培养。由此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重在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增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意识。

一、消除心理障碍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表现观,激活表现欲望

小学生受错误表现观的牵引,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欲受到抑制,表现变得格外慎重起来成为一种潜意识。因此,要让学生参与教学,首先必须唤醒这种被压抑的潜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表现观。使学生明确,表现不是出风头,而是练习与实践,是学习与检验,切莫错失课堂参与的良好机会。

2、形成宽容的评价机制,保护表现欲望

小学生的内心脆弱而敏感,为了激活并保护他们的这种表现欲望,需要在课堂中形成宽 容的评价机制,鼓励学生敢于表现自我,教师不要苛求学生,学生之间也不能互相嘲笑,形成一种相互尊重、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教师在上课时,奉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放弃绝对权威,而以诱导、协商的方式与学生共同思考,推论结果,并表扬学生发言中的某些亮点,或对学生提出的独到见解表示赞佩,很能使学生对自己的表现充满信心,从而使学生树立自觉的参与意识和角色意识,以平等的角色身份参与到教学的表现活动中去。

3、设置有利于学生表现的情境,提供表现机会

学生的表现心理成为现实的表现行为,其中介是表现机会。这种表现机会首先 要在时间上给学生提供保证,并在情景上创造条件。如果教师一味大讲特讲,那么学生就没有机会表现;有时班上极少数爱举手的同学老是强着发言,把机会都占了,那么他人就没有机会了,因而机会还包括份额的合理分配。教师要保护欲望盛的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表现力在难度较大的机会中得以发挥并获得成功,又要将难易适度的机会留给表现欲低或表现力弱的学生,使他们也能在表现的成功中提高热情。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表现的契机。无论提问、朗读、复述、背诵、讨论、表演,都要恰到好处地适应学生的欲望和能力,使他们能够最大或较大限度的显示自己的价值。

二、突破教学陈规,让学生的表现欲在充分参与中实现

如果说,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是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基础,那么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艺术的设计教学方案,突破传统的陈旧的教学模式的束缚,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是引导学生的参与教学的关键。

1、立足学生的“学”,设计学生的参与活动

以往的教学设计,往往过多的从教师“教”的角度去设计,而很少考虑学生的参与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就必须在教学设计中有目的有意识的安排好学生的各种参与活动,包括听、读、说、问、思、写等活动。如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指导学生“自读”作为教学设计的重点,并把学生的其它练习活动有层次的融入到学生读的过程之中。可以这样安排:

初读知大意― 表层理解,抓住课文大意,在此安排理解练习,简单回答和信息转换。

细读要体会―中层理解,抓住较为具体的信息资料,体会重点意义的词句。

精读找疑问―答案里面学问深,深层理解,把握文章的结构及其内在联。

2、注重提问价值,引导学生广泛参与

让学生围绕一些问题思考、讨论、分析、形成结论,是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常用方法。这里关键是问题的.设计。一是要有启发性。人的积极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而又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就能为学生的积极思维创设良好的条件。二十要有社努深入性。对于深入性的阐述:教师设计的问题,不仅能够使学生参与,更够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学生不仅能够解决一般的问题,而且能够去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通过问题的设置,能够促使学生多种形式并用,以达到提高和创新的境界。我们注意到,许多课堂表面上气氛热烈,学生活动积极,给人以鼓励振奋之感。但冷静下来一思考,就觉得热烈之中掩盖着浮华,积极里面包含着被动。因为学生的参与仅流于表面,解决一些无需动脑的“问题”,这种提问时肤浅的,这种参与也就停于表面。可见,要想实现真正意义的参与,教师提问就必须剥去华丽的外衣,去追求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入和展开,使学生达到潜心和入迷的境界。

3、教学活动要多样化

课堂提问能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但这种一问一答只是教师与个别学生之间形成某种交流,学生参与的面不广。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计划,引导学生的广泛参与,教学活动的多样化成了必须。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是可以采取听说读写训练,采取讨论、演讲、研讨等方法,这些教学手段都必须坚持一个原则,就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这样才有针对性,可行性,才有利于学生的活动表现,才能保证他们参与的实效性。

篇5: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论文

实施创新教育的关健在于培养创新思维,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只要善于引导,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主动探索进行猜想和假设,分析和推理,激发学生想象,激活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一、提供有利于创新思维的生长环境。

1、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这者不如乐之者说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些趣味性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通过让学生的平等参与和对学生的鼓励,使学生体验到自身潜能被发挥的喜悦,更体到被教师肯定所带来的亲切感受,使其能尽情发挥创新能力。因此,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如:自己设计版面办报;自己写新闻、演说;讲故事、复述课文。也可以介绍对话,轮流值日报告,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机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和更多的机会。

2、引导学生多渠道积累知识。

创意的出现看似突兀,却不乏过去的基础这句话强调了积累知识的重要性。平时,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摘抄好词佳句、好片断,写读书笔记、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勤写日记,自觉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鼓励学生剪贴,把自己所写的作文装订成集,并设计多姿多彩的封面,还可以鼓励学生设立一个成长袋,把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一篇习作,画得最好的一幅画等等装进成长袋,以此激发学生乐于积累知识。

二、激发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发现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关键,它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规律,而且能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1、引导学生善于质疑解难。

好的`文章一般不会平直浅露而是含蓄蕴藉,往往留下许多未定点给读者去补充,它们是课文潜在的创造性因素,教师应设计情景,巧妙引导学生去填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对学生的想像力、创造性思维,也大有裨益的:例如《丰碑》中,军需处长为什么没有棉衣?他的棉衣哪里去啦?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冻僵的?临终前他心里想什么呢?在教学中应启发学生发挥想像,填补出这些情节、场面,军需处长的形象在他们心目中就会变得充实、丰满、有血有肉,对于丰碑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在想像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教材中这样创造性的因素也随处可见,关键在于教师要巧设情景,使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景中,就能很好地激活他们的想像。如《小壁虎借尾巴》:小壁虎不是有尾巴吗?为什么要借尾巴呢?如果小壁虎没有回家,它还可能向谁借尾巴呢?它会怎样问,小动物们又会怎样答呢?《守株待兔》:种田人守株时的神态,会是怎样的?当他看到自己的田里长满杂草里,他心里想些什么呢?如果你是一位老农,看到这样的情形,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通过这样创造性想像能有效地让学生融入到 课文当中。

2、训练发散思维,挖掘创造的潜能

发散思维训练是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如:教学《狼和小羊》时,设计:帮助小羊逃生的散发思维练习。小羊喊:猎人来啦,快逃!小羊会趁狼分心,撒腿就跑。亲爱的狼,等我到河里洗干净再吃我吧!小羊跳到河里潜水逃走了。小羊勇敢地用角项狼的肚皮,狼疼得在地上直打滚,小羊逃走了。小羊正在和狼博斗,猎人来了,将狼打死。

又如,教学《小马过河》时,由学生发散想像《小马过河的续编》:小马过河以后,碰到了大象和小兔的对话及动作。小马:大象爷爷,你比我高,能过河。小兔,你比我矮,不能过河。小兔:那我怎么办呢?小马:别急,让我想想......噢,对了,让大象驮你过河。大象:我老了,驮不动啦!小马:那我驮你过去吧!有的设计在树林里做竹筏,大象、小马护送小兔过河等多种方法。通过发散想像及表演,塑造了续篇中的小马善于动脑、助人为乐的可爱形象,锻炼了学生的动口、动脑、动手能力,提高了语文的实践能力,有效地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三、引导续编故事,拓展想像的空间。

课文中很多课文的结尾是言虽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无限宽广的空间去遐想。这些艺术的空白为学生的想像,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只要我们稍加启发、引导,就能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把学生引进思维的王国。例如《狐狸和乌鸦》的结尾:狐狸叨着肉,转身往洞里走。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到口的肉被狐狸抢走了,乌鸦心里怎样想?他会怎样呢?让学生把从课文中获得信息与自己已有的经验相结合,大胆设想,如有学生续编道:(机智的乌鸦)乌鸦知道上当了,眼珠儿一转,哈哈大笑说:吃吧,药死你!今天你可活到头了!狐狸一愣:怎么?有毒?他放下肉想看看,就在这时,乌鸦猛地扎下来,叨着肉就飞上了天空。狐狸气得直跺脚。(伤心的乌鸦)自从被狐狸骗了,乌鸦一直很懊恼,但他没有什么办法。有一天,他又得到了一块肉,正在树上歇脚,又被狐狸看见了,乌鸦刚要飞走,狐狸大叫:乌鸦太太,等一等,我有话对你说。乌鸦冷冷地看着狐狸,不说一句话,心想:看你耍什么花招。狐狸装作很为难的样子,说:对不起,乌鸦太太,上次的事我非常内疚,总想找个机会向你道歉。乌鸦心中一动,但他仍然紧紧地咬着那块肉,不出声。狐狸眼珠一转,做作惊讶地说:哎呀,乌鸦太太,听说要选鸟王了,依你的实力,去竞选肯定十拿九稳。乌鸦有些按捺不住。狐狸见状,又神秘地说:据说本次竞选,空中打圈的本领尤为重要,速度越快,水平越高。你别的本领大家都是公认的,只是这个空中打圈子还有很多人不服。乌鸦听后不屑地哼了一声,便在空中打起圈子来,速度越来越快,不一会儿,就晕头转向了,那块肉也掉了下来。狐狸得意地把肉接住了,嘲讽地说:老乌鸦,你空中打圈子确实快。如果你的脑子也转得这么快,就一定能当上鸟王了。乌鸦伤心地哭了起来。(第二次被骗)从这个训练中,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都得到很好的训练,个性地得到张扬,激活了学生的想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填补空白,激活想像。

文章出于表达的需要常留有空白,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空白,让学生凭借语境展开想像,进行补充,以发展学生的想像能力。如《卢沟桥的狮子》第二自然段结尾有一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呢?可以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语境去填补这个空白。

有的课文在结尾留下了大片空白,如《穷人》这篇课文在结尾处留下了空白,我让学生填补这个空白。有个学生说:当桑娜拉开了帐子后,渔夫看见七个小孩正在床上香甜地睡着,看到这情景,渔夫马上跑过去拥抱桑娜,说:亲爱的,你为什么不早告诉我呢?桑娜说:我怕你揍我。如《凡卡》结尾的省略号,给读者很大的想像空间:凡卡的命运怎么样呢?对这此空白的填补,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

总之,语文教学内容丰富、练习形式多样。在思维训练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小学生实际出发,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全方位、多角度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6:学生情感之弦的拨动--――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情感

学生情感之弦的拨动--――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情感

学生情感之弦的拨动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情感                                      古北口中心校 杨立结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儿童的情感易于被激发,且儿童的认识活动一旦有情感参与,他们认识世界更生动,更丰富,更深刻。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即使是一些说明文,也写得趣味盎然,引人入胜,隐含着作者的审美情趣。如何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拨动情感之弦,使抽象语言文字的学习变得情趣盎然,有滋有味。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形象的方式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 一、语言感染     人的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情感可以感染、相互影响,从而产生相同的情绪体验。因此,教师要用爱憎分明的感情,真挚的语言和恰如其分的表情动作,去扣击学生的心扉,激起他们的感情波澜,从而使深刻的道理渗透到学生的心田。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在导入本课时我饱含激情地说:“为了把这些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为了给中国人报仇,有许多英雄抛头颅,洒热血。其中就有五位英雄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当学生们看到五壮士跳牙的那一瞬间,我又对学生们说:“虽然五壮士跳下了万丈悬崖,但他们奋勇歼敌,英勇跳崖的壮烈场面却永远留在我们的脑海里,他们那热爱人民,仇恨敌人,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激励着无数革命战士跑头颅,洒热血。同学们让我们在读一读课文,再去细细体会五壮士坚强不屈,英勇豪迈的伟大精神吧!”每位学生听了我饱含深情的语言,他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振奋精神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起来。 二、音乐渲染     将音乐恰当地引入课堂也是拨动学生情感之弦的好方法。因为,音乐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调节学生情感使人产生共鸣,能激发学生想象,启迪学生思维。在教学《我家住在大海边》一课时,揭题时,我先播放一首《我家住在大海边》的歌。当播放完这首明丽、愉快的歌曲,学生还沉浸在优美动听旋律中时,我关掉录音机,问道:“同学们,刚才听的这首歌美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看大海,去领略它独特的美。”(读题)这样的导入不仅新颖别致,而且创造了热烈的课堂氛围,奠定了课堂基调,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在理解“大海哗哗地歌唱”这个拟人句时,我先出示课件:波澜壮阔的大海,层层海狼涌上岸边,拍打海滩,发出哗哗的撞击声。学生通过听看理解理解可大海哗哗地歌唱,实际上就是海浪拍打海岸的声音。使学生感受到小作者把大海当作人来写,突出了大海的亲切、可爱。接着指名读、齐读、师读,最后闭上眼睛听录音读,让学生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中,受到美的熏陶。学生正是在音乐的渲染下,不自觉地进入到语言文字描述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人文教育。 三、画面渲染    小学语文课文中的画面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日月星辰,山川月流,花鸟鱼虫,林海雪原,古金建筑,风土人情,人文故事,童话故事等方面,它们无一不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珍品。这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赏心悦目的艺术世界,美妙神奇的童话世界和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无不引导学生畅游其中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画面去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我通过运用自制的“志愿军在车站同朝鲜人民话别”的抽动片和配乐朗读相结合的方法,以画面展示,语言渲染,音乐烘托来展现课文内容,从而创设出一种“融情融景,情景交融”的情境,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把学生的想象带入到1958年那激动人心的时刻。《狼牙山五壮士》一课,通过适时播放电影《狼牙山五壮士》的.部分场景,五壮士英勇跳牙的悲壮场面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深刻地理解了五壮士的英勇行为和崇高的精神世界。 四、实物演示    一幅幅画面吸引着学生,如果把生活中的事物拿到让学生观察,就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啊,一只扇贝的壳,像一把打开的扇子,真漂亮啊!”“瞧,一只小巧的花螺壳,像一个雕着花纹的小花瓶,真可爱啊!”“看,一只细长的螺狮壳,像一只张着嘴的小喇叭,真有趣啊!”等句子后,将这几中形式的贝壳,用实物投影仪呈现后,再让学生在原文中标画出相对应的句子,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并由对现实的感受转到对语言文字的赏析上,学生朗读这些句子时,充满感情,沉浸在语言文字描述的美的情境之中。 五、表演体验    体验指的是少年儿童通过自身的经历和实践,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语文课堂中尤其是作文教学中引进体验教学思想,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倾吐真言。如在一次作文课之前,教师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模拟在具体情境中扮演一个社会角色,如,老,妈妈,售票员,路灯管理员等等。体验其中的苦与乐。学生们兴趣浓厚,纷纷按要求不折不扣的完成。作文课上,学生们争相表演,表达了内心要讲的话,抒发了请求,抱歉,赞扬,悔恨等感受,整个课堂被一片真情包围着。学生们眼眶里噙满了眼泪,伴随着一片呜咽声。课后,他们一气呵成,写出来的文章构思精巧,情节迭宕起伏,发人深思,引人入胜。   总之,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的展示形式是多种多样,在课堂中也可以综合展现。但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说,一定重视整体感知,感性体验和直觉感受。这样才能拨动学生情感之弦。

篇7: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论文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论文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他们的主体地位褯长期忽视,甚至把他们看成知识容器,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语文教学中的兴趣教育策略,主要是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开展主动学习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快乐的学习中提高自我意识,增强内驱力和自信心,获得成功的机会。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恰当运用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设成功机遇,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增强成功动机是培养兴趣的有效方式。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就能全身心地投入。教师可以着重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实践。

1、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懂得学好语文的重要意义。兴趣的形成和巩固是建立在明确的目标基础上的。利用各种形式如晨会、班会、座谈会、活动课等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把语文学习与个人前途、家庭利益、民族命运联系起来,为自己学不好语文而内疚、自责,从而激发学好语文的动机,使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

2、以语文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努力感染学生,使他们逐步形成学语文的兴趣。如上课时精神饱满,自豪自信;教态和蔼可亲、自然大方;板书清晰美观、富有哲理;教学民主开放、引人入胜;善于及时调动学生的情感,用激情唤起学生学好语文的热情;让学生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久而久之,学生就喜欢上语文课,喜爱语文课,对学好语文有了很大的信心。

3、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都有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成就感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如结合班会活动适时组织学生举办手抄报、黑板报;开展讲故事比赛、成语接龙竞赛、迎新联欢会、记者招待会等,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语文方面的特长。教师及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鼓励,与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使学生热爱语文、钟情语文。

二、实施快乐教学,调动情感,激发成就动机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快乐教育情境,为学生创造了成功的机会。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的“快乐圈套”里获得能够实现愿望的心理自我暗示效应,从而产生自信心,进而感到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自己的抱负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践。

1、努力创设有声有色的视听情境

视听情景令学生沉醉其中,与课文中。人物亲密接触,同喜同悲。特殊的情境形成的情感辐射力使学生关注课文,自然而然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

2、力求创设激疑导思的问题情境。大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有敏感性、好奇心,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和好胜心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扬民主,创设一个激疑导思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养成学生好问的习惯和探究的精神。另外还应允许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对那些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多鼓励、多启发、多帮助,决不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使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得以保护,提问的兴趣得以激发,成功动机得以增强,使教学获得成功。

3、激励学生的成功体验。提供成功体验,做到随机应变。对于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无论难易深浅,教师都可表现出足够的尊重,并且表现出充满激情的真诚赞扬。采用多种方式,使学生乐于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对学生的提问和回答,应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评价方式可由教师口头言语表达,也可以由学生互评甚至自评。教师还可以用无声的语言来表达对学生的肯定,包括教师的笑容、兴奋的神情和期待的'眼神等非言语行为。

三、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活动是施展才能的舞台、谋求发展的阵地,是脱颖而出的契机。在教学中适时开展一些开放、多彩、活泼的语文活动,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凸现,才华得以展示,使之获得强烈的成功体验。

1、课前课后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如5分钟演讲、成语接龙、名句欣赏、即兴发言、佳作鉴赏、读书心得交流、口头作文比赛、语文知识竞赛、诗文片段背诵比赛、名人伟人介绍、学做主持人、小品表演等等。教师可根据教学及学生需要,在不同阶段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

2、自编自演课本剧,在实践中提高语文水平。演课本剧就是将课本中故事性较强的记叙性文章改编成戏剧进行表演,可采用话剧、诗剧、双簧剧、哑剧等形式进行表演。开展辩论会、赏诗会、成语接龙赛、故事会、记者会、即兴演讲赛等多彩的语文活动,学生们充分发挥自主性、创造性,人人积极参与,个个眉飞色舞,在兴味盎然的活动中,思维变得灵敏,综合能力得到提高,成功动机得到培养,语文课成了大家的最爱。

3、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弥补课堂教学不足。语文活动应以语文教学为中心,用它鲜活色彩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使之为教学服务,在激发学生兴趣、展现个性特长的同时,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活动必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需要安排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行设计、自觉参与。

篇8:在初一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网友来稿)

在初一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网友来稿)

王超

初一语文学习,对于学生来讲,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不同于小学学习的那样注重知识,而是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它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习能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因此,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应该怎样引导,应该怎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确立自己的学习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呢?

一、引发质疑,激起兴趣。

“学贵有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来自一个对于他们来讲充满疑问的情境。创设质疑的情景,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之间制造一种反差,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的过程。教师应通过问题的设计,使学生明确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如教学《七颗钻石》一课,我首先让他们迅速的浏览了一遍课文,在学生看得津津有味时,突然提问:

(1)小女孩如何对待那珍贵的一罐水的? 还有没有更好的分配方法?

(2)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这样吗?举个例子。你又会如何做呢?

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学生马上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意见,围绕“如何对待那珍贵的一罐水”这个大问题,从小女孩、自己、社会上很多人等不同角度提出了一系列的意见,为实施探究学习打下了基础,当最后我们把结论定格为“爱心”时,竟是从八九个角度得到的共同结论--虽然争论不休,但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熏陶却得到了极大锻炼。

二、解题入手,有层次的阅读。

抓住题目,常能迅速入文,找到行文的线索,概括文章的层次,进而领会课文的思想。因此抓住课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能为逐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学习《济南的冬天》一课中,我分以下几步让学生进行探究:

(1)导入质疑:同学们,苏轼有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春天的西湖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如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天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有着“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先来看看济南的冬天到底美在何处,老舍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问题一出来,就成了学生学习这一篇课文的第一个层次。学生马上投入到了解整篇课文主要内容的学习过程当中去了。学生进行这一环节的学习是主动进行的,水到渠成,过渡非常自然而学生也兴味盎然。

(2)阅读全文,引导质疑:课文写了济南的冬天的哪些景物?可以概括为几个大方面?(阳光下的小山,小雪后的小山;济南的水。)

由于文章条理清晰,学生通过短时间的思考可以作答。所以学生读过后联系已了解的课文内容就能自己确立学习的目标,理解课文的大层次。

(3)再问:这篇课文的描写顺序是怎样的?

教师范读第三自然段,让学生用笔划出括号中的词语: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送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红。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只要画出这四个词,学生很快就能明白作者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描写雪后山景的,以此类推,二、四、五自然段的描写顺序及层次安排,学生就能融会贯通。

(4)课文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和学生一起回忆小学课本中的《林海》一课,共同背诵其中的精彩段落,特别是“兴安岭多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这一句。分析本文在写法上与《林海》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潜词造句非常精妙,使用了大量的拟人的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描绘静物中抒发情感。)

(5)再次阅读课文,用不同的说法把课文总结一下。

问:结合课文内容,假设你要给一个从没到过济南的人讲讲济南的冬天,你将以怎样的概括性描绘?

显然,由于把课文归纳出几个层次引导学生读解,就大大提高了理解课文的速度,缩短了教学的过程,建构了一条优化认识课文,提高阅读能力的捷径。

三、抓文眼、关键句激趣。

课文中某一个关键词足以概括全文,我们称之为“文眼”。抓住文眼作为学习课文的切入点,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时,我在学生读完一遍后,马上让他们在诗中找出诗眼。学生通过思考,学生找到了“愁”字。我接着问为什么是这个字。这样的问题一提出,学生立即各抒己见,学习的情绪高涨,我再让他们认真细致地读诗、讨论,最后得出作者用这个词,可以体现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同时前面的“寄”字更显示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又如教学《松鼠》一课时,当学生学到松鼠搭窝时我问他们有哪些动词用的生动准确,让学生找找哪个词最吸引自己,为什么。学生找完,情绪马上就高昂,几十只手高高举起,问道:老师,作者为什么要用“搬”、“编扎”、“挤”这些一般用来写人的词来描写松鼠的动作,这些词用得妙在哪里呢?这时我再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认识和思维特点,通过想一想,换一换,比一比,议一议等方法,学生恍然大悟,才知道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松鼠的喜爱之情,从而较深刻地理解了作者的意图。

四、通过图画,对比探究。

课文的插图往往落在课文的重点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插图,共有两幅:一幅是百草园,一幅是三味书屋。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引导学生仔细看图,作对比,教师可以适当夸大儿童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的乐与苦的区别,由此来确定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应从哪个方面进行理解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思想情感。

五、参考习题,思考探究。

课后习题集中体现了课文的基点、重点、难点、特点,往往能给我们以探究课文的启示。如 《黔之驴》这篇课文的课后习题“画出课文中描写老虎惧驴、识驴、吃驴的动作和心理状态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运用的准确生动”,题中的“动作和心理状态”--是描写老虎的点睛之笔。讲授新课可以从习题入手设问: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老虎吃驴的过程反映了什么道理?文中词语的运用妙在哪里?这样,便单刀直入,给学生学习设立了目标。

六、在看似矛盾之处仔细思考。

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往往最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张岱的《于园》一文,意境幽远,同时予人以置身山林之感,可在这看似矛盾处质疑。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可以在有限的空间里写出两种迥然不同的感受--何处写假山?何处写水阁?又是如何安排顺序的?这可引发学生认真探究,反复阅读课文,使这篇文言文的学习也充满探险、曲径通幽的情趣。

当然,活跃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总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主动引导学生兴趣,让他们去思考,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进行探究,才能真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训练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作者邮箱: shujun197911@sina.com

篇9: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想象力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想象力教育论文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开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就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语文教学想象力激发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语文教师应做一位慧眼识金的矿工,去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探讨的却是文章的主题意义、思想内容、段落大意等等,教师很大程度上是传授基础知识,学生的想象力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扼杀。这种教学行为其实是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审美价值观的一种误导。

1.依据文本插图,展示学习内容,启迪学生的思维想象。

插图是把运动着的具体事物静止地反映在画面上,是代表某个人、事、景物的特定概念,图上的每一处,都具有视觉的形象性特点。生动的视觉表象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如果对插图进行精心指导和启发,就找到了一把打开想象大门的金钥匙。这种插图是对文本内容的一种补充与丰富,学生通过插图,可进一步地创设情景或人物,并随文本内容不断地生成,从而启迪语文学习思维想象。学生也可通过插图来进一步地体会作者的情感与意图。

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有两幅插图,分别是两个骗子正在织布和皇帝穿上新装正在游行。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织布机旁的金袋子说明了什么?在游行时人们的表情是怎样的?试想一下,如果你是皇帝,当你听到小男孩的话时你怎么想?中学语文新教材中的插图来自生活,为学生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语文教师要创造机会,指导学生看图,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想象所必需的感性认识。看图的过程,是想象活动的过程,学生在看图的同时能够充分的运用大脑、眼睛等感觉器官来对文本内容进行充分的理解感悟。应此,语文教师要利用插图打通学生的感觉通道——第二信号系统,拓宽知识领域,形成想象能力。

2.依据文本内容,做比较性朗读,激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观察,来源于丰富的情感体验。如品味《早春》中的“润物细无声”时,我们不禁想到《在声音的世界里》中的“小雨声使我感觉温柔、静穆、和平,而又缠绵、弥漫、无尽”这句话时,有学生质疑:作者听小雨声怎么会产生这么多感受呢?于是,我和大家一起背诵《春》中的“春雨图”,根据“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和“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又和平的夜”这几句话,大家便品出了前三者;又要求学生投入地背诵了戴望舒的《雨巷》,通过想象“丁香一样结着哀愁的姑娘”的“哀愁”“忧伤”“彷徨”,并联系雨季中的一些现象,便品出了后三者。教师可以由此鼓励学生多积累,储存能量;多观察,储备表象。

读书时有感情投入对激活整个大脑系统,发展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会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那样的想象似有源头的活水。如:朱自清的《春》,朗读时用轻快的语调来读,“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表达了作者盼望春天早点到来的急切心情。全文用优美的笔调描绘春天的美景,能让学生想象到多姿多彩的春天。再如,鲁迅的《风筝》,这篇文章表现“我”的后悔、难过之情。在“我”毁坏小兄弟的风筝这一段,朗读时要读出愤怒、生气的语气,想象出“我”的凶悍、小兄弟的可怜的表情,为后来“我”深深的内疚与自责作铺垫。通过表情朗读,就会想象到:鲁迅先生是一个善于解剖自己,反省自己,知错必改的人。有感情的朗读,能把分想、联想、串想有机地结合起来,何乐而不为?

3.创设一定的情景,鼓励想象创新,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氛围,放飞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的神思,从而使他们很自然地理解领悟知识。教师应该从教材中的内容出发,预留一定的思考空间,显出一些对文本内容情境的思维过程,以期引导学生作入情入理的思考想象。我们教师还应该在学生的思考过程中予以必要的点拨指导,在学生“口欲言又止,手欲写又停”的境况下,从学生能够思考到的深度与广度入手,鼓励他们融入文本环境中,与文中人物对话,体味作者的真情实意,从而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

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首先从文本中寻找想象的“触发点”。如张之路《领养木雕》中“我”的父母、万芳和“我”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区别。“我”的父母重财轻义,语言咄咄逼人。“我”重视友情,被逼要回羚羊时非常委屈。万芳是一个十分“仗义”的'女孩子。我先避开人物性格分析,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自愿组合成剧组来演这场戏。学生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为了进一步发挥想象,我让学生结合语境,想象“我回到家后的情景”,给文章一个合理的结尾,写一篇小作文。同学们畅所欲言,写得也不错。

4.激励学生换位思考,变换角色,融入情境,唤起想象。

布鲁纳肯定想象推测在发展思维中的重要性:“机灵的推测,丰富的假设和大胆迅速地作出试验结论,这些是从事任何一项工作的思想家极其珍贵的财富,我们应该领导学校儿童掌握这种天赋。”这也就告诉我们:学生的想象力的激发需要教者敢于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思维方式,换位思考,融入角色中去,从而不断地生成出充满个性创造与智慧思维的想象力。这种想象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对文本内容拓展延伸所不可缺少的。

教师应让学生在探索内容的基础上,进入课文的角色,对人、对事设身处地想一想:我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等。以课文《故乡》中的中年闰土为例,他被困苦的生活折磨得像一个木偶人。假如你是闰土,在现在的社会里,怎样能摆脱贫困?有的说闰土南下打工,反正他身材高大,有的是力气,同时可以带上孩子一起去。有的让闰土干个体户,从小本生意做起,发展成一家公司,打出“闰土”的品牌。有的主张生产绿色产品,或搞立体农业等等。这样的问题往往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主意多多,这样既唤起了学生的想象,又引起学生对生活的思考。我们的教学只有唤起学生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学以致用。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拓展延伸学生的语文知识,丰富他们的情感态度与审美价值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创新精神。这更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所倡导的。

篇10:语文教学中怎样更好地激发学生情感

语文教学中怎样更好地激发学生情感

古代教育家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这说明情感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语文的教学中更是举足轻重。每个学生都拥有一个色彩斑斓、扑朔迷离的情感世界。小学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这是因为小学语文本身蕴含的理念和情感,对学生情感、态度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抓住情感教育这一要素,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激活学生的情感细胞,引导学生游历知识的乐园,采集丰硕的果实。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只有这样学生的朗读才能真正到位,感悟才能更加深透,才能更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根据教材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不断地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愉悦空间。

篇11:语文教学中怎样更好地激发学生情感

一、教师先“动情”,用自己的激情来感染学生

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卢梭也指出:“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教师丰富、纯洁而高尚的情感,可以左右学生的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把握自己的情感。按照心理学中的情感转移的原理,教师先入情--动情--析情--移情。根据这一感情发展过程组织教学就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语文教材,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通过学习语文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主观感受,是内心情感,是个人见解和人生观。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在情感上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就会大大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譬如教授《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要自己能感受到作者对祖国壮美山河的赞美,才可能将潜藏在课文中的情传给学生。学习《平分生命》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要能被兄妹俩的真情所感动,学生才能体会的亲情的伟大。

眼睛是心灵之窗,脸面是心灵之镜。师生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是一种动态的无声语汇,它蕴含了大量的情感信息,是师生心理交流的重要“外显点”.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材提供的情感线索,恰如其分地让学生运用自己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直观、形象、真切地进行情感体验,产生共鸣。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小学语文中有的课文情感因素与教学效果关系异常密切,教学这类课文,教师必须创设情境,力求做到动情而讲,使学生情动、境达。在教学中教师如能恰当运用录音、图片、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述、动作演示、实验等方式,创设与渲染情境气氛,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耳听目视,口诵心动,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中,从而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古色古香的图包含了太多的美,上课后,我先板书课题,在学生对这幅图有初步的了解后,我引导学生看图,特别是图的长、高和图上人物数量及牲畜数量,以画面展示来展现课文内容,从而创设出“融情融景、情景交融”的情境,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文化,使孩子们不仅对图有了一种佩服的感觉,还进一步感受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再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可放一丝淡淡的哀乐,教师带着沉痛的心情抒怀:敬爱的周总理生前为党为人民勤勤恳恳地工作,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建立了伟大的功勋,受到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衷心爱戴。1976年1月8日,周总理不幸逝世,全国人民无比悲痛。周总理的遗体送八宝山火化那天,首都百万群众以无限热爱和怀念的心情,伫立在长安街上,迎送周总理的灵车。作者把这庄严、肃穆、催人泪下的动人情景写了下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通过饱含情感的讲述,把学生带入浓厚的悼念氛围中,这时,学生对周总理的敬佩之情,怀念之意溢于言表,自然会生发出学好此文的原动力。可见,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情感,提高朗读兴趣,使其乐于朗读,勤于朗读,进而善于朗读的好方法。

三、反复诵读,唤起情感

人们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让学生去意会文章不可言传的入微之处,唤起激情,进入意境,就是凭借朗读来加强情感体验的。其中,教师的范读至关重要。教师的范读要融之以情,读出感情,才能激起学生的感情。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内容优美、语言生动的美文佳作,教学这样的文章,不宜把知识过于割裂,而可通过有感情朗读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时可让学生从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方面直接感受作品的内容,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这样美读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从而在师生双方共同努力下,达到事半功倍之功效。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民。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白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的句式。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注意情感教育,以情促教,真正做到:“传为人之道,授处世之业,解人生之惑,于有意无形中点盏前行的明灯”.心动、情动,才能行动,才能让学生从心里真正喜欢上我们的小学语文。

篇12:语文教学中怎样更好地激发学生情感

古代教育家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这说明情感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语文的教学中更是举足轻重。每个学生都拥有一个色彩斑斓、扑朔迷离的情感世界。小学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这是因为小学语文本身蕴含的理念和情感,对学生情感、态度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抓住情感教育这一要素,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激活学生的情感细胞,引导学生游历知识的乐园,采集丰硕的果实。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只有这样学生的朗读才能真正到位,感悟才能更加深透,才能更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根据教材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不断地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愉悦空间。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更好地激发学生情感呢?

一、教师先“动情”,用自己的激情来感染学生

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卢梭也指出:“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教师丰富、纯洁而高尚的情感,可以左右学生的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把握自己的情感。按照心理学中的情感转移的原理,教师先入情--动情--析情--移情。根据这一感情发展过程组织教学就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语文教材,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通过学习语文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主观感受,是内心情感,是个人见解和人生观。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在情感上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就会大大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譬如教授《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要自己能感受到作者对祖国壮美山河的赞美,才可能将潜藏在课文中的情传给学生。学习《平分生命》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要能被兄妹俩的真情所感动,学生才能体会的亲情的伟大。

眼睛是心灵之窗,脸面是心灵之镜。师生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是一种动态的无声语汇,它蕴含了大量的情感信息,是师生心理交流的重要“外显点”。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材提供的情感线索,恰如其分地让学生运用自己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直观、形象、真切地进行情感体验,产生共鸣。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小学语文中有的课文情感因素与教学效果关系异常密切,教学这类课文,教师必须创设情境,力求做到动情而讲,使学生情动、境达。在教学中教师如能恰当运用录音、图片、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述、动作演示、实验等方式,创设与渲染情境气氛,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耳听目视,口诵心动,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中,从而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古色古香的图包含了太多的美,上课后,我先板书课题,在学生对这幅图有初步的了解后,我引导学生看图,特别是图的长、高和图上人物数量及牲畜数量,以画面展示来展现课文内容,从而创设出“融情融景、情景交融”的情境,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文化,使孩子们不仅对图有了一种佩服的感觉,还进一步感受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再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可放一丝淡淡的哀乐,教师带着沉痛的心情抒怀:敬爱的周总理生前为党为人民勤勤恳恳地工作,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建立了伟大的功勋,受到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衷心爱戴。1976年1月8日,周总理不幸逝世,全国人民无比悲痛。周总理的遗体送八宝山火化那天,首都百万群众以无限热爱和怀念的心情,伫立在长安街上,迎送周总理的灵车。作者把这庄严、肃穆、催人泪下的动人情景写了下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通过饱含情感的讲述,把学生带入浓厚的悼念氛围中,这时,学生对周总理的敬佩之情,怀念之意溢于言表,自然会生发出学好此文的原动力。可见,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情感,提高朗读兴趣,使其乐于朗读,勤于朗读,进而善于朗读的好方法。

三、反复诵读,唤起情感

人们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让学生去意会文章不可言传的入微之处,唤起激情,进入意境,就是凭借朗读来加强情感体验的。其中,教师的范读至关重要。教师的范读要融之以情,读出感情,才能激起学生的感情。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内容优美、语言生动的美文佳作,教学这样的文章,不宜把知识过于割裂,而可通过有感情朗读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时可让学生从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方面直接感受作品的内容,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这样美读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从而在师生双方共同努力下,达到事半功倍之功效。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民。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白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的句式。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注意情感教育,以情促教,真正做到:“传为人之道,授处世之业,解人生之惑,于有意无形中点盏前行的明灯”。心动、情动,才能行动,才能让学生从心里真正喜欢上我们的小学语文。

[语文教学中怎样更好地激发学生情感]

篇13:浅谈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论文

浅谈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论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只要教师在实践中恰当的运用教学手段,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预定的效果。

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实质上是一个与教师情感相融、和谐共鸣的过程,只有师生情感达到共鸣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兴趣迸发出情感的火花,接受新知识才能达到理想的境地。对于小学生来说:语言的渲染,情感的投入,创设情境,师生交换角色、简笔画等教学手段都是不可缺少的。下面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言渲染是教师授课必备的基本功之一,有一口漂亮的普通话讲课,就会使课堂变得幽默、活泼、生动有趣,让学生上课有一种美的享受,学生会为之倾倒。同一个意思用不同色彩的语言来表达,产生的效果就不同。因而,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常用有艺术色彩的语言面对学生,语言渲染,并不是就教师在课堂上充当一名演说家,而是就教师针对某一知识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加工,让学生感受到有声有色,津津有味。

情感投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诱饵,没有教师的情感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问题。

俗话说得好:“只有自己受感动,才能使别人受感动”,教师的情感可以通过眼神向学生进行表态,因为眼神是心灵的窗户,不仅如此,还可用目光不时地扫视全班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在关心自己,自己不能不集中精力听课。教师还要讲究课堂上的说话艺术,春风细雨,无批评教学是大势所趋。没有良好的教态就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必然就没有优秀的.教学效果,和蔼可亲的说话,会让学生放松神经,产生愉悦之感。教师倾听学生发言,并作出积极的反馈,能增加师生的信心和理解。

创设情境运用现代化的教学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用电教媒体作媒介,直接把学生带入声请并茂的情感境界,学生身临其境。设计一个新颖的板书,创造美感。同时借助板书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清晰的层次关系,学生的兴趣不但有增,而且能受到美的熏陶,有利于重点知识的掌握。

师生交换角色,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把握住教材,让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和探求知识的兴趣更加浓厚,为了一个问题往往争得面红耳赤平时没人进的阅览室和图书室里有了他们的身影,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师道尊严”的现象在师生间已烟消云散,学生自主精神进一步得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

教师简笔画也是打开学生学习兴趣之门的金钥匙。简笔画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之一。课堂上运用简笔画能使学生无意变有意,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与日俱增。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只有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才能使学生在乐趣中学到知识,在乐趣中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14: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实施创新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关健在于培养创新思维,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只要善于引导,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主动探索――进行猜想和假设,分析和推理,激发学生想象,激活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一、提供有利于创新思维的生长环境。

1、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这者不如乐之者”说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些趣味性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通过让学生的平等参与和对学生的鼓励,使学生体验到自身潜能被发挥的喜悦,更体到被教师肯定所带来的亲切感受,使其能尽情发挥创新能力。因此,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如:自己设计版面办报;自己写新闻、演说;讲故事、复述课文。也可以介绍对话,轮流值日报告,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机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和更多的机会。

2、引导学生多渠道积累知识。

“创意的出现看似突兀,却不乏过去的基础”这句话强调了积累知识的重要性。平时,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摘抄好词佳句、好片断,写读书笔记、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勤写日记,自觉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鼓励学生剪贴,把自己所写的作文装订成集,并设计多姿多彩的封面,还可以鼓励学生设立一个成长袋,把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一篇习作,画得最好的一幅画等等装进成长袋,以此激发学生乐于积累知识。

二、激发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发现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关键,它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规律,而且能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1、引导学生善于质疑解难。

好的文章一般不会平直浅露而是含蓄蕴藉,往往留下许多未定点给读者去补充,它们是课文潜在的创造性因素,教师应设计情景,巧妙引导学生去填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对学生的.想像力、创造性思维,也大有裨益的:例如《丰碑》中,军需处长为什么没有棉衣?他的棉衣哪里去啦?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冻僵的?临终前他心里想什么呢?在教学中应启发学生发挥想像,填补出这些情节、场面,军需处长的形象在他们心目中就会变得充实、丰满、有血有肉,对于“丰碑”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在想像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教材中这样创造性的因素也随处可见,关键在于教师要巧设情景,使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景中,就能很好地激活他们的想像。如《小壁虎借尾巴》:小壁虎不是有尾巴吗?为什么要借尾巴呢?如果小壁虎没有回家,它还可能向谁借尾巴呢?它会怎样问,小动物们又会怎样答呢?《守株待兔》:种田人守株时的神态,会是怎样的?当他看到自己的田里长满杂草里,他心里想些什么呢?如果你是一位老农,看到这样的情形,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通过这样创造性想像能有效地让学生融入到 课文当中。

2、训练发散思维,挖掘创造的潜能

发散思维训练是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组成部分。在教

[1] [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论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