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音乐艺术教育对人情感发展的影响论文(共含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绿萝”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篇1:音乐艺术教育对人情感发展的影响论文
音乐艺术教育对人情感发展的影响论文
音乐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在社会发展、个体发展以及教育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音乐对于人的认知、肌体、情绪、社会活动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积极的影响。由此可见,音乐对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其中对于人全面发展的影响无疑是最为重要的。本文就以此为题,浅论音乐艺术教育对人的成长所产生的影响与感染。
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音乐是最能够抒发感情,真实表达人的内心情感、触动心灵深处的艺术。也具有培养人的审美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人的道德修养进而促进个人发展的效果。从我国提出“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政策可以看出,音乐艺术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一、音乐艺术教育的功能
音乐的功能可以陶冶人的情操,鼓舞人的斗志,优美的旋律给人美的享受,在情感、意志和认知等方面给人以感染。因此音乐艺术教育也具备其独特的功能,可以进行人文精神培养、提高人文素质;能够提升欣赏着的审美水平、对美的感受力与鉴赏能力;也具备一定的德育功能、智育功能与体育功能。具体来说,音乐艺术教育具有以下几点功能。
(一)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眼下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物质生活得到地极大丰富,与此同时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得到质的提升,音乐不再是少数群体的生活必需品,而是逐步融进了每个家庭的生活当中。在这个过程当中,音乐教育所富有的强烈感染力,能够把社会中的理性转化为直观的感性。音乐当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伦理道德,均会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给人感染,在潜移默化中使人的道德情操得到升华。例如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曲《我的祖国》无论是歌词还是旋律无不抒发了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凝结了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针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采用音乐教育的方式绝对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音乐教育的智育功能
在音乐教育对人智力成长方面,国外学者与音乐家做了诸多的实证研究。例如霍布斯在1985年对学生的音乐天分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认为具有音乐天分的学生,其学习成绩也略高于一般学生。本文研究认为,音乐艺术教育在人的智力成长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是在开展音乐艺术教育的过程中,例如乐团指挥排练、音乐会演出活动时,能够锻炼人的集体意识与团队协作意识。其次音乐艺术主要通过形象思维开展教育活动。如音乐的无语义性有助于人们通过发散性思维导向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又如音乐与数学科学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比例关系等,能够启发人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另外,音乐艺术多种多样的题材与内容,在开展音乐艺术的教育过程中,可以让人增长各类政治、科学、自然知识。
(三)音乐教育的体育功能
从生理学和心理学方面分析,音乐教育可以促进身体健康,增强人的体质。优美欢畅的音乐可以使人精神愉悦。例如许多体育运动、健身运动(广播体操、舞蹈、艺术体操、水上芭蕾等)都离不开音乐的配合。尤其是现代体育美学的兴起,更是将体育运动与音乐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音乐教育对体育美学的构成价值更为世人所瞩目。所以,音乐教育不仅有参与体育工作的属性和提高体育质量的价值倾向,而且随着科学的发展,音乐教育在体育工作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四)音乐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众所周知,心理健康不仅仅是指精神健康、情绪正常,对外界事物反应适度,还应该包括一种健康的处世态度与健全的意志,心理健康与否对于一个人的学习、生活都起到重要的影响。音乐艺术教育中所起到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则是全面的。首先音乐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美感与审美观念,让学生以正确、科学的心态来欣赏美、表现美。在这个过程中,塑造学生健康的审美观与价值观。其次作为音乐教育,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和方法培养人的协作心理、柔韧心理、宽容心理、进取心理、创新心理等等。例如通过合唱、乐团合奏等音乐教育能够有效培养人的协作心理。因为乐团中的每个成员,都必须通过训练形成一致的'节奏、力度与速度,并自觉维护乐团演奏中旋律、情绪的统一,进而培养成员的集体精神主义。又如在学习《命运》交响曲时,激昂有力的旋律教育人们树立与坎坷命运作斗争的坚强意志,积极面对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
二、音乐艺术教育对人情感发展的影响
前文论述了音乐艺术教育的四项功能,可以看出音乐艺术教育涵盖了“德智体美劳”中的四项。但是作者研究发现,音乐教育最重要、最有效的功能,即是对于人情感发展的影响。健康、良好的情感,不仅包括健康、坚强的意志,也包括追求真理,崇尚真、善、美的优良品德与强烈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观念。对于智育而言,音乐艺术教育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对于体育而言,音乐艺术也处于配合的位置。对于德育而言,音乐艺术教育也无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对于人情感的发展,音乐艺术教育则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
(一)音乐艺术教育能够丰富人的情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所有艺术最能够抒发情感、表达情感的形式。音乐能够带给人前所未有的情感体验与感受,某些音乐也会让人情感世界丰富起来。例如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在聆听《大刀进行曲》等描写战争的音乐时,就会对战争有直观的感受。又如聆听《在希望的田野上》时,即使没有农村生活经验的人群,也会感受到浓厚的乡土气息。无疑这些歌曲都丰富和拓展了听众的情感体验,并从中感悟生命、感悟人生,汲取人生的意义。聆听越多,感情世界越丰富,情感自然会得到质的提升。此外,音乐艺术教育还能够完善人格、表达情感。
(二)音乐艺术教育能够完善人格
艺术来源于生活,因此音乐艺术也是人们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因此音乐艺术教育首先要起到积极、正确的价值引导作用。通过音乐,让人们摆脱社会中各种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以追求人类永恒的价值等观念来审视自身,进而起到完善人格的作用。其次音乐艺术中都是讴歌、赞美、传扬社会正能量,在这个过程中即可树立正面的人物形象。通过音乐艺术教育,激发人们追求人格升华的精神动力。
(三)音乐艺术教育能够充分表达情感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音乐是情感艺术,唤醒各种本来睡着的情绪、愿望和情欲,使他们再活跃起来,把心填满。使一切有教养的人或使无教养的人都能感受到凡是人在内心最深处和最隐秘处所能体验和创造的东西,在赏心悦目的关照和情绪中尽情欢乐。音乐艺术把人的心灵最深处、最隐秘的东西展示出来,让人体验到一种难以名状的审美愉悦,具有一种令人解放的性质。而无论是创作者,还是演唱者,都能够通过音乐充分的表达出内心的情感。当心情低落时,听一首《从头再来》,更能坚定人对未来的信心。情绪高涨时,听一首《打起手鼓唱起歌》则更能够让人憧憬未来更加美好的生活。
三、小结
音乐艺术教育的功能不言而喻,对于人情感的发展、心理的成长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音乐艺术教育,不仅要去改变人们对生活的态度;更要去积极影响人的内心,丰富人的情感。不可否认,音乐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目前音乐艺术中存在的某些弊端,例如通俗音乐创作中就会出现迎合社会心态的现象。表达的内容是某种精神上的需求与诉求,而不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篇2:浅谈学校音乐审美教育对音乐文化环境的影响论文
浅谈学校音乐审美教育对音乐文化环境的影响论文
当文化可以作为商品并且像其它商品一样由市场经济调节的时候,难免会有别有用心者从中作梗,扰乱健康和谐的文化市场秩序。但文化产品不同于其它商品,我们常说“文化是立国之本”、“文化是民族的软实力”等,因此,事关文化的事情都非小事,音乐文化也不例外。为了维护健康和谐的音乐文化环境,学校音乐审美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举措,以学校为阵营,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专业的音乐审美教育,使学生从音乐感知———提高审美技能及层次———塑造高尚品德和人格———形成音乐审美心理结构———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现象,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形成一股满载正能量的主力军,为维护健康的音乐文化市场秩序注入巨大的力量。
8月10日,文化部公布近期排查内容违规的文化产品结果,共有120首违规网络歌曲被取缔禁播。违规原因是这些网络歌曲的内容涉及淫秽、暴力和色情。文化部的果断出击是对文化市场低俗产品的肃清,也表明了其抵制低俗文化产品的强有力的态度。文化部之所以这样做,笔者认为原因是这些违规的文化产品严重地扰乱了健康的文化市场秩序,对社会产生了不良的负面影响,污化了本应纯洁健康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更重要的是它们会严重地腐化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正确的三观意识,对未成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利。同时也是对艺术的亵渎。
古有“孟母三迁”成就文化伟人———孟子的故事,孟母之所以“三迁”就是因为她认为身边的环境不利于其子的良好教育。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莫大的作用。如果不是当年孟母的三迁,可能中国文化历史上就不会出现影响中国文化数千年的孟子了。同样,文化环境也将深深地影响着当今国人的内在涵养和审美层次。文化是一种力量,是立国之本,是一个民族具有竞争力的软实力。音乐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例外。对于音乐教育工作者而言抵制低俗音乐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不仅如此,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更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趣味及道德情操,引导他们远离低俗音乐并抵制低俗音乐产品。当然,音乐文化环境的澄清与维护仅凭教育工作者一己之力是显然不够的,这需要国家职能部门、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的相互配合和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笔者在此想从以下几点着重谈谈学校音乐审美教育对音乐文化环境的影响。
一、音乐审美教育的功能
正如上文所说文化环境对于社会的发展和国民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在维护健康文化环境的持久战中学校是一个强有力的阵营,它承载着传递真善美的使命和责任。而在维护音乐文化环境的实际过程中,音乐审美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举措。音乐审美教育是以审美教育的手段和审美情感体验,发挥音乐审美的功能,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审美知识,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技能和欣赏能力。通过音乐审美教育来达到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高尚的审美情操及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的目的。音乐审美教育在完善人格和人性发展上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1、审美感知功能
音乐是以声音为媒介的听觉艺术。通过音符、节奏、节拍、旋律、音色、调式、调性、和声、曲式结构等音乐语言以五线谱为载体,付诸于乐器的声音表达,产生音响的效果,构成音乐形象,表达作者内心的思想情感,传递音乐本体内涵,依次来启发感染受众,引起共鸣。受众个体对音乐的感受正是音乐感知的体现。音乐审美教育正是通过这些专业音乐知识的传授,使受教育者获取音乐审美的技能,提升音乐审美层次,使审美感知得以强化。
2、心理调试功能
笔者在校期间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音乐专业学习者很少有人听或者几乎没有人听那些流行于大街小巷的世俗歌曲。与普通大众相比,他们受到良好的音乐文化教育,他们的审美层次和欣赏能力远高于市井平民。但如果他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音乐专业教育的话,是不是他们的音乐审美趣味也和众多的普通大众别无二样呢?答案一定是。其实这两者的差异就是心理调试功能在起作用。
音乐是一个宽泛而又没有统一解释标准的名词,或者说它不是一个概念。按照地理位置、表演形式、表演场所、演绎群体、受众群体、音响风格、曲式结构、调式调性及演奏乐器等等因素可以把音乐分为很多类别,它们统称为音乐。我们现在的音乐教育中是以西方音乐和新音乐为主体内容的教育,自然,也是音乐审美教育的载体。我们习惯于称之为高雅音乐(关于此称谓是否合理及界定问题不属于本文讨论的内容)。这些高雅音乐会在欣赏者和音乐审美教育受众者的心里产生一定的心理影响,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来看,审美个体在聆听欣赏这些高雅音乐的过程中会形成相应的音乐记忆,这种记忆在长久的积累和沉淀后会形成与之对应的音乐审美心理图示。这个音乐审美心理图示将成为审美个体在判断、选择、欣赏音乐时的标准,逐步形成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当庸俗、低级趣味的旋律出现时,将不能与这个心理图示相匹配,进而产生否定和排斥的心理,自然遭到抵制与摒弃。
二、学校音乐审美教育的作用
中国近代音乐美学家青主先生说:“音乐是上界的语言”。上界是神圣的殿堂,是真善美的使者,而音乐是她们的语言,是她们的化身。上界通过音乐的语言向人类传递真善美的信仰,教人成为真善美的人。由此可见,青主先生对音乐教化作用的肯定。学校音乐审美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旨在通过音乐的途径来达到美育的作用。
1、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
《乐记·乐本篇》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与物而动,故形于声。”认为音乐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由外界事物的刺激引发个体内心的触动,通过声的表述而成音,进而影响听众情感。学校音乐审美教育通过音乐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学生从原始的情感本能欲望升华到高尚纯洁的境界。
学生通过音乐作品感受其中内涵,产生审美体验,获得审美享受和审美感悟。如贝多芬《第九“命运”交响曲》,在享受到慷慨激昂的旋律曲调时,也会引发对贝多芬命运的感概和自我命运的.思考;当《团结就是力量》的旋律响起时给人一种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豪迈;当《教我如何不想她》唱起对祖国的思恋时,仿佛我们感同身受的体会到身在异国他乡的游子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这些优秀的音乐作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内心情感,由犹豫到坚定、由怯懦到勇敢、由粗俗到文雅、由浅薄到深沉……音乐丰富了受众的内心世界,升华了思想情感。
2、有助于塑造学生人格,提高道德情操
荀子在其著作《乐论》中提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故人不能无乐”,又说:“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孔子作为中国私学的创始人将“乐”列为“六艺”的重要一门,并仅次于“礼”排于第二位,又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这些都强调了音乐之于人的重要性及音乐对人的“入”、“化”的作用。从孔子的教育思想中足以看出他对乐教的重视程度,认为缺少了乐教,教育就是不完整的,没有受过乐教的人也算不上一个完整的人。一如《乐记·乐本篇》说的那样:“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
音乐不同于其它的艺术形式,它有着区别于其它艺术形式的优越性和特殊性。不必通过言辞的说教而以声音的方式激发人内心具有价值的美的属性,既饱了耳福又抚慰了心灵。孔子在听到《韶》乐时,不禁赞叹到“尽美矣,尽善矣”,以至于使他“三月不知肉味”。可见《韶》乐对孔子的影响程度。“美”是艺术的表现形式,“善”是艺术的表现内容,两者都美,即是“尽善尽美”。“尽善尽美”也即成为中国评判艺术作品的最高美学标准。优秀的音乐家们会通过优美的旋律塑造真善美的艺术形象,润物细无声般的感染受众,传递某种道德情感、意识观念及精神品质,以达到“入人也深,化人也速”的崇高境界。
音乐审美教育对于学生人格的塑造不带有任何的强制性和功利性,它是在以诉诸于情感和唤起人性潜在的情感的过程中以审美的方式来培养和塑造学生的人格。优秀的音乐作品中潜在着巨大的精神内涵和力量,散发着悠扬的魅力,让受众在不自觉中向其积极深邃的、崇高的精神境界靠拢,自然而然地被音乐作品中积极的精神内涵所激励、鼓舞,进而形成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
综上所述,音乐审美教育旨在培养和谐发展的人,良好的音乐审美教育能够培养健全的人格和纯洁的心灵,使人成为有良知、有道德、有修养、有品位的人。刘向《五经通义》中说:“闻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角声,使人恻隐而仁爱;闻徵声,使人乐养而好施;闻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也说明音乐可以起到调节性情和行为的作用,并形成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和审美秩序。学校是一块净土,这里应充满儒雅和谐的文化氛围,应坚决杜绝一切与之不相符的低俗不文明现象。学校音乐审美教育通过音乐的感化逐步培养学生从音乐感知———提高审美技能及层次———塑造高尚品德和人格———形成审美心理结构———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现象,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为未来步入社会规避低俗侵蚀风险做好准备,也为维护健康的音乐文化市场秩序奠定了基础。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大群体,基数之大,范围之广,因此,学校音乐审美教育的实施将为维护健康的音乐文化市场秩序注入巨大的力量,也为加快文化市场文明建设起到推动性作用。
篇3:浅谈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的影响论文
浅谈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的影响论文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及对民族文化认同的影响
1. 问卷设计
通过对大学生的访谈及开放性问卷调查, 并结合对理论文献的综合分析, 结合付慧敏、刘倩影等人的研究量表,拟定出初测题项。借助SPSS19.0 软件, 对抽样小范围计算每个维度的α 系数, 检验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以此删除相关系数低的题目。经过反复筛选, 形成封闭式“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影响” 的学生问卷, 共50题, 全部采用填选题。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的五点分法,分别赋值5、4、3、2、1, 其中5 代表非常赞同, 1 代表非常不赞同, 分数越低, 说明表现越不积极。若某项目平均值为3,则代表对该项目持中性态度;平均值小于3, 代表对该项目持否定态度;平均值大于3, 代表对该项目持肯定态度。研究抽样选择5 所上海本科高校进行相关研究工作,共发放学生问卷500 份, 回收有效卷462 份, 有效回收率为92%, 其中男生251 份, 占54.33%, 女生211 份, 占45.67%; 来自城市的学生262 份,占56.71%, 来自农村的学生200 份, 占43.29%; 学业水平优秀的学生96 份, 占20.78%, 学业水平中等的学生198 份, 占42.86%, 学业水平一般的学生168 份, 占36.36%。
2. 结果分析
(1) 问卷信度与效度。
采取同质性信度———Cronbach’salpha 系数检验问卷内部一致性程度,通过SPSS19.0 的信度分析(ReliabilityAnalysis),获得总问卷的α 系数为0.8037。可见问卷的信度符合调研的要求。问卷通过效度题(测谎题)以检验问卷的效度。测谎题共2 题,不计分, 若被测者均答错, 则表示该问卷为无效。
(2) 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由表课题研究7新课程研究 .041 可以看出, 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有一定关注度和参与度。有46.3%的学生表示参加过艺术类社团, 42.6%的学生选修过学校开设的艺术类通识课程。大学生对各种公共艺术形式的关注, 是产生公共艺术需求, 进而引发公共艺术兴趣的基础,也是增强公共艺术教育魅力的关键所在。
(3) 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
揭示了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各个维度, 可见,各维度均处在中性水平之上, 说明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多元且清晰。顺序依次为:精神追求>自我发展>社会利他>名声荣誉>利益实惠。尤其是社会利他的导向作用, 能够使大学生接受公共艺术教育的行为更加体现亲社会行为的特征。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互惠, 能够促使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朝着更加健康、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
(4) 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认知评价。
研究发现, 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评价客观且有更为明确的期待, 涉及政策扶植、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文化环境等各方面。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适宜评价,说明大学生可以以发展的观点来对待公共艺术教育; 对公共艺术教育效果的认知和期盼, 也进一步促成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向传承民族文化、提升教育质量的方向发展,向更为完善同时也更为大学生所喜爱的方向发展。
(5) 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的影响。
研究发现, 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主要体现在民族文化认知感、民族文化归属感、民族文化自信感、民族文化责任感四个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 通过公共艺术教育, 自己对中华民族文化产生了一定认知, 对自身群体(中华民族)及所属国家(中国)产生了积极的情感,并将自身民族与外群体(其他民族) 进行着积极区分, 会给予自身民族更高的评价。采用Pearson 积差相关法, 统计表5 中表明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认知现状与对民族文化认知感、民族文化归属感、民族文化自信感和民族文化责任感呈正相关。PearsonCorrelation 相关系数分别为0.283、0.482、0.376 和0.431, Sig.值均为0.000, 表示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认知与民族文化认同的相关性较高,呈现显著正相关; 表明了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越高, 兴趣越浓, 价值取向越明确, 认知评价越积极,对民族文化的认知感就越强烈, 进而产生更强烈的民族文化归属感, 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 自觉形成了民族文化责任感。
二、公共艺术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异化倾向及其归因在我们的访谈和问卷调查中, 大学生表现出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高度关注,以及对公共艺术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价值肯定和迫切期待。然而, 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 公共艺术教育出现了违背其自身本真意义的状态, 出现了制约学生发展的异化倾向,以及传承民族文化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
1. 公共艺术教育脱离高等教育需求
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往往被限定为掌握一门艺术技能,而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责任几乎完全落在那些少数的专业人才的身上,忽视了其他为数众多的非艺术学科教师所应该承担的责任。换言之, 公共艺术教育已被理解为非大众化教育, 而是一种精英教育、一种仅仅针对少数人的教育。这主要体现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地位、教学内容等方面。所以,当公共艺术教育只能以课外活动的形式来维持, 而不能以课程形式来呈现时, 公共艺术教育无疑丧失了其应有的地位。也就是说, 公共艺术教育已被人为地边缘化。若公共艺术教育只是体现对少部分人的教育,则其传承民族文化的特色和价值, 又怎能在普遍意义上引起共鸣?公共艺术教育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 是体现中华民表3 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认知评价将公共艺术教育融于学校人才培养计划提供公共艺术教育师资培训通过激励措施增强大学生艺术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供更多艺术学习的场地和设备营造公共艺术教育发展氛围项目内容出台相关政策维护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艺术学习可以加深我对传统节日风俗的认知艺术学习可以加深我对民族艺术特色的认知更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
2. 公共艺术教育呈现功利性价值偏向
在高校, 艺术活动的参与者往往就是那些艺术特长学生, 艺术活动的评判标准也是以能否为学校争得荣誉、能否取得较好成绩为依据的。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变味成为那些艺术特长生所预设的竞技场与表演舞台,这不仅在实践平台上剥夺了绝大多数学生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 还使大部分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产生可望而不可及的错觉。当我们不是以公共艺术教育来培养大学生感知, 创造艺术,进而形成艺术素养时; 当我们不是以综合的艺术通识教育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是将少数人的艺术特长视为学校教育成果来呈现, 将参赛表演作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全部时,这已与其本真目标相背离。其实, 无论是对于艺术教育来说, 还是对于科学教育来说, 人的发展都是其真正的出发点和价值追求。而由于人的需求及发展具有多样性, 这必然决定了教育所能提供的资源应拥有多样性。因此,公共艺术教育在其教育本质上还是要回归育人根本, 回归遵从公共艺术教育规律教育学生, 回归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创新, 回归挖掘学生的潜在艺术素养和能力,这是教育者的使命, 也正是公共艺术教育的魅力所在。
3. 公共艺术教育偏离其民族文化本源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娱乐化、工具化发展, 往往让我们忽视了其民族文化本源。一方面, 教学内容缺少对具有民族特色的原创艺术作品的掌握和宣传。艺术作品为了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往往被贴上商品化标签, 真正能体现原始的艺术状态, 具有鲜明民族元素的作品少之又少。当然, 艺术作品若能够实现民族与时尚的结合, 则往往能成为更为大学生所喜爱和接受的作品。另一方面,视觉艺术的媚俗化倾向对公共艺术教育传承民族文化产生了严峻挑战。行为表演的世俗化与话语的嬉皮化表现风格, 大众传媒的泛娱乐化与个性心理求异猎奇性的内外推手, 冲击着大学生的视觉神经,挑战着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挑战着公共艺术教育文化传承的功力和实效, 也挑战着公共艺术教育文化传承的美育引导能力。若公共艺术教育偏离其民族文化本源, 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上越走越偏的话,这种公共艺术教育将沦为没有根基的教育, 其教育价值将大打折扣, 这种教育也必然会迷失其发展方向, 其同质化发展的结果必然是被其他形式的教育所取代。
4. 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管理及其评价机制的缺失
目前, 在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管理上, 一些高校存在教学指导与监督不到位、组织机构不健全、师资配备不完善等现象。同时,公共艺术教育普遍缺少统一的大纲、教材与教学内容, 而课程设置也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 课程所需的配套设备也存在不足。另外, 在对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进行评价时, 往往存在以专业艺术教育代替公共艺术教育的现象,存在以艺术活动代替艺术课程的现象。所以说,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往往是处于一种自发、无序与随意的状态, 这对公共艺术教育传承民族文化是非常不利的。
三、回归公共艺术教育本质的思考
1. 突显区域性艺术教育特色作为高校教师,首先要理解和掌握本地区域内相关民族艺术的表达方式和基本特点。在教育实践中, 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能为艺术的`生活化、生活的艺术化、课程知识的生活化等目标的达成提供多样化方法。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本地区域内的艺术资源, 选择具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性的, 并具有一定代表性、普遍性的内容, 充分发挥通识课程、讲座、社团、微信、微博等途径的作用,增强公共艺术教育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2. 返本开新传承民族文化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只有拥有自己的文化传统, 并且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 才可被视为有希望的国家。我们之所以要弘扬民族文化, 就是由于现在我们的艺术教育主要还是沿用了西方教育教学的框架,而并非基于中国传统的框架。在公共艺术教育过程中, 我们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历史, 喜爱中国古典名著, 找寻仁义忠恕爱等价值观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情感纽带与文化纽带; 了解中华民族的传说、故事和象征, 了解民族风俗; 了解民族建筑的人文信息; 了解以京剧戏曲、陶瓷、水墨画、书法等为象征的中国传统艺术; 了解刺绣、中国结、剪纸等民间工艺,展示中国民间艺术的悠久、绮丽、多姿和深厚; 了解以二胡、古筝、琵琶等为代表的民族乐器, 展示中华民族的特色乐器; 了解中国功夫, 弘扬中华精神; 了解旗袍等是中华民族女性服装的象征; 了解具有地方风味的特色小吃; 了解中医的中华民族传统根源等, 使大学生喜爱民族文化技术和民族艺术特色。
3. 提高民族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与民族自觉是相互依附、密切关联的。正如汤一介先生所言, 中华民族或许正处于一个伟大复兴的前夜,那么她必须回顾自身的历史文化, 并从中汲取力量。历史上的每一次思想文化飞跃, 都需要回溯到源头上去寻找力量, 并结合时代背景, 散发出新的光芒。那么可以说,我们现在的文化正在进入一个新的轴心时代,在此文化转型期, 我们要有一个文化上的自觉。公共艺术教育需要探寻它的文化本源, 寻求它的思想根基。艺术教育与民族思想是交织交融的, 这样才能产生更伟大的思想,才能产生更伟大的艺术。
篇4: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教育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的消耗程度越演越烈。面对巨大的能源消耗,低碳经济越来越成为贸易发展的主流。现今,各国经济的发展多以环境的破坏和能源的消耗为代价。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也发生了巨大改变。由此,本文通过正确认识低碳经济,分析制约低碳经济在国际贸易发展的因素,从而提出在低碳经济下发展国际贸易的策略。
关键词:低碳经济;国际贸易;发展策略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资源集约型企业。在资源的大量消耗、人口日益增长的今天,发展低碳经济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手段。国际贸易的发展使我国经济步入国际轨道,低碳经济这一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但给国内经济带来了新的前景,还给国际贸易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要正确认识低碳经济,发挥低碳经济在促进社会和生态发展的积极作用,调整能源结构,以适应国际贸易的发展。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就是将能源消耗、环境污染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使能源消耗降到最低,环境污染程度得到缓解,从而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生态效益并存的目的。其特点包括全球性和多收益性。多收益性主要体现在低碳经济相较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更具发展前景,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中作用突出,在发展过程中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完美融合,从而促进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发展。因此,具有多效益性。
二、制约低碳经济在国际贸易发展中的因素
1.调整能源结构困难重重
我国企业经济发展模式多数处于能源消耗阶段,且我国经济还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因此,在现今的经济发展状况下,大范围的能源结构调整无法实现。例如,我国的发电企业。我国主要的发电形式是火力发电,火力发电就要依靠大量的煤炭资源消耗为前提,大量的煤炭燃烧使空气污染加剧,生态环境随之破坏。调整发电企业的能源结构,就要缩小以火力发电为主要形式的电力结构,增加风力发电,潮汐发电等新型形式,然而由于受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制约,调整能源结构很难实现。
2.外贸竞争力低下
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优势是产品的物美价廉,低碳经济的发展使各国在面对进口贸易时注重低碳产品的引进,提高非低碳产品的关税,短时间内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但使我国渐渐失去了对外产品的竞争优势,直接导致外贸竞争力低下。
3.贸易壁垒和碳关税使优势产品无法发挥
贸易壁垒主要指引进绿色技术标准对进口产品实施相应的控制措施,从而保护生态环境和自身贸易[1]。我国对外出口的产品多数技术含量低,使在面临出口时无法满足其他国家的贸易壁垒要求,使我国产品失去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而碳关税的实行使我国碳超标的产品在对外贸易中成本增加,导致产品价格上涨,从而失去产品的价格优势。
三、发展低碳经济在国际贸易中的策略
1.调整能源结构,制定低碳标准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是实现能源结构调整的有效办法[2]。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使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相关的数据标准,使人们树立低碳环保意识,进一步促进人们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低碳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避免因技术信息的泄露导致经济财产的损失。
2.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面对低碳经济这一经济发展趋势,一方面,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降低产品的碳含量,才能使我国产品在对外贸易中凸显优势。另一方面,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要加强与国际的交流,在交流中了解国际低碳经济的标准,学习国际面对低碳经济的先进技术。政府应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入力度,增加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从而使我国能源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
3.促进国家间的交流和谈判
在对外贸易中各国贸易壁垒丛生,面对低碳经济这一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应加强与其他发达国家的交流与谈判,在谈判中制定同等的标准,维护自身贸易利益,使我国产品在对外贸易中减缓贸易壁垒带来的冲击力度,从而使我国产品的优势得以发挥。
四、结语
在低碳经济这一大背景下,发展国际贸易要正确认识低碳经济,从能源结构调整的困难性、外贸环境的多样性、贸易壁垒和碳关税的多变性出发,制定符合能源结构的法律、法规,确定统一的低碳标准,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促进国家间的交流和谈判,使我国的对外贸易产品优势得以发挥,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社会的形成。
参考文献:
篇5:浅谈数学教学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教育论文
浅谈数学教学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教育论文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这是培养学生痴迷型人格的动力源泉。在课堂教学中应当为学生构建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气氛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激励学生思维的展开。
关键词:人格 兴趣 探索 创新
数学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学习数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潜能、促进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从而促进小学生人格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实现培养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人才的要求,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
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呢?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在这方面作了以下尝试:
一、激发兴趣,培养痴迷型人格
痴迷型人格的学生表现为对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他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有种痴迷的追求,不弃不离,他们能排除杂念,排除外界干扰,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学习效率高。这种人格的品质往往弥补了学生智力上的不足,使智力平平的人成为创造力极强的人。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这是培养学生痴迷型人格的动力源泉。
例如一次思维训练课,我上的内容是“人体中的数学”。直接揭题后,我出示了下列两组信息:
1.如果把头的长度当作一把尺子,那么身长等于7个头的长度,肩宽等于2个头的长度,上肢是3个头的长度,下肢是4个头的长度。
2.科学家发现,根据脚印也可以推测人的身高,因为人们的身长一般是脚印的6.876倍。
由于提出的材料来自于自身,学生们具有浓厚的兴趣,自然就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有了一连串的想法,个个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等着老师让他们去验证。像这样的课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手、眼、口、脑等多种感官交替使用,既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又让学生尝到了收获和成功的乐趣,同时为培养学生的痴迷型人格奠定了基础,何乐而不为呢?
二、展示个性,培养主动型人格
主动性人格表现为有自己的主见,喜欢独立地做自己的事情,不容易被权威吓到,敢于独立思考、主动开拓、敢于质疑等都是主动型人格最突出的表现。
这是一种良好的创造人格的品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当为学生构建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气氛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激励学生思维的展开。例如学习复式统计表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一道题,将班中三人三次的`测验成绩制作成了一个表格(见后)。提问:请判断三个同学中哪一个人的数学成绩比较好?
姓 名 总分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何×× 245 83 80 82
李×× 242 70 82 90
叶×× 248 94 81 73
问题一提出,各小组立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争先发言,下面是教学片段:
生1:我认为是李××成绩比较好,因为他的成绩一次比一次进步, 生2:我认为是何××,因为表中看到他的成绩比较稳定。
生3:叶××的成绩差不多,比如第二次考试三人成绩分别是80、82、81,相差不大。
还有的结合平时的情况,结合自己对他人的了解,进行了评判。
我进行总结:刚才大家讲出了这么多的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这说明我们选择不同的标准,就会有不同的结果。那么,通过这个例子,你们觉得我们做数学题的时候应该怎样做?大家畅所欲言。我又一次提出:刚才说的是解决数学问题时的观点,那么在生活中呢?你能得到什么启示吗?学生们你一句他一句,非常热烈地讨论起来,通过看表格、谈看法、说做人,明白了很多道理。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充分展示,创新火花才能迸发。
三、合作学习,培养容纳型人格
容纳型人格表现为学生具有一种兼容并蓄的态度,对人、对事不存偏见,宽容大度,能接受自己的一切、正视自己的缺点,也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成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面相互借鉴。如在教学“统计表”时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先明确分工:有的量身高,有的做记录,有的看刻度,有的检验……然后通过小组一起工作,使他们感受到相互依存的关系。这样培养了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精神,在合作中学会了容忍别人的不同意见、接纳他人的观点,形成了既充满竞争又愉快合作的氛围,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容纳型人格。当然,以上所述的几个方面是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总之,课堂教学要以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为目标,从远处着眼,近处着手,以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把创新教育落到课堂教学中,持之以恒。这样才有可能把探求知识的金钥匙交给学生,培养21世纪的新型人才。
篇6:教育服务业发展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论文
一、教育服务业
教育的服务性分析:
(一)教育产业“新释”的必要性
国民经济循环中,教育服务业的投资和产出都具有强大的外溢性。教育服务业的生产过程是人力资本再生产的过程,知识和技能由教授者向被教授者传递,所培养的人力资本能再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这种无形商品相比物质生产领域往往具有更高的投入产出比和回偿率。
与此同时,劳动力本身通过教育转变为作用于经济社会的人力资本,相应能得到经济酬劳和社会地位,因此教育又从生产性服务转变为一种消费性服务。由于这种利国又利己的双重属性,教育更应该在公益性的外衣下加一层个人投资,使教育服务业更加具有效率和效益。
(二)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发展的方向:财政与个人投资双管齐下
教育的社会公益性是其首要的属性。教育作为全民性质的产业,不可能脱离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政府优化教育发展格局,消除教育机会不平等,多渠道筹集教育资金,颁布优待与引导政策。但与此同时,宏观上,全国范围内的教育事业不可能只依靠财政做到系统支持和面面俱到。
九年义务教育尚未消除一定程度上的机会不平等;高等教育和专业知识技能培训等关乎教育大发展的关键模块。因此,无论是从教育的双重属性角度来看,还是从我国国情国力来看,要满足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教育投资层面必须做到政府、社会、个人的多元支撑,应实现非义务教育在政策引导下合理化有偿收费,并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教育服务业。
(三)教育事业正名:教育服务业
教育不仅产出人力资本,带来直接的经济价值和知识技术等的无形资产,更能为受教育者本身带来回馈和收益。教育事业强大的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溢出性和为个人自身带来的丰厚回馈使得教育投资必然只有呈现二元化才能激发产业本身的潜力和效能。
将教育事业正名为教育服务业,使教育本身即能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均衡地域发展格局,提高国民受教育水平,得到政府多渠道的财政支持和政策优待,更能在社会资金和个人资金的投入下拔高国民受教育层次,培养多批次的专业人才和顶尖人才,并按照个人意愿自由发展,丰富人力资本格局。
(四)我国教育服务业发展现状
现代学术界对教育服务业的认识,更加强调了教育的经济属性和服务性,对投资收益关系给予了更清晰的界定,使现代教育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范围,产业内的资源配置更加有效率。
二、低碳经济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和国情
(二)低碳经济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并转换经济发展模式是经济长期稳定协调发展的必行之路,发展低碳经济是占领发展先机的保障,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利于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增加就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第一,发展低碳经济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我国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阶段,碳强度高且具有重工业化特征的行业正相继进入快速发展通道。第二,发展低碳经济有巨大的环境效益、能源效益。低碳经济的出现和低碳经济的应用不仅降低了对能源的使用强度,更为能源使用结构提供了新的选择,缓解对一次能源的依赖程度。第三,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创造大量的绿色就业机会,提高国家与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作为未来国际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低碳经济可以带来诸如贸易条件、国际市场份额、技术竞争等的优先因素,增强国家的贸易竞争力。
三、教育服务业与低碳经济的关系
(一)教育服务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本身为低碳产业
不同于其他高碳产业,教育产业从事知识、科技以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产业本身从投入产出角度看,属于服务业。服务业的万元GDP能耗远低于平均万元GDP能耗,同量能源在第三产业的效率远高于其他产业,因此教育服务业从一般的投入产出角度来看,属于低能耗产业。大力发展教育服务业,提高教育产出占GDP的比重,可以从更长远的观点带动经济的新模式转轨。
因此,由教育服务业带动的经济向低碳化转型的力量不可小觑,如何利用教育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人才结构的转型和绿色就业,是进一步的体制问题和流程实际操作问题。就教育服务业本身而言,能源投入基本上是供应教育服务业的环境在产出方面,教育服务业所传授和研发的知识与科技则是未来知识经济的基石。
(二)教育产出技术与科技创新,可以提高经济的质量
我国工业化处于无法跨越的重化工业阶段,高碳发展是此阶段的特点之一,虽然经济总量攀升较快,但当前的经济结构无论是地域结构还是经济实体本身的产业结构,都具有较强的二元化差异,使得转型的经济基础不甚牢固,表现在经济发展的强度够但纵深上问题较杂。城乡二元化和东南沿海和中西部内地的二元化发展差异使得经济低碳问题也不得不考虑二元化的风险,即广大农村的低购买力不能承担企业低碳发展的成本;中西部城市也未必跟得上经济转型的步伐。因此,想要跨越这些瓶颈式的问题发展低碳经济,发展教育服务业,提高科技水平,降低技术使用成本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经济和产业的低碳化从根本上取决于科技的创新进步和技术在生产领域的运用,《京都议定书》基于这个认识,在初期并未对发展中国家提出碳排放限制指标,并要求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低碳技术援助。低碳经济的核心是相关联的产业链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清洁能源、绿色建筑和新能源汽车等的消费产品。利用科技研发对第二产业部门中的高碳行业进行低碳技术改造,也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以技术为先导发展低碳经济,从能源使用的源头的技术创新,可以实现从研发阶段到终端产品的整个产业链的低能耗。以基于技术革新的能源多元化来淘汰落后产能,可以逐步降低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消费比重,改变能源现状的结构性缺陷,确保我国能源供应的安全,使产业结构转型更加顺利和高效。
(三)教育服务业通过培养人力资本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不论是科技降碳、产业降碳、还是低碳化生活,归根结底都是依靠人运作整个流程,最终达到低碳化生产生活的目的。我国经济、社会、产业的低碳化发展必须有与之相应的低碳教育体系,一方面树立人民的低碳理念,通过理念的普及和低碳基础设施建设的.跟进来普及、带动生活方式的真正低碳化;另一方面利用高等教育来培养低碳行业所需的专业人才,利用高校科研机构开发低碳技术,提高高新科技的实际应用能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种业已形成的社会经济模式必定有其内生的与之相配合的社会价值观念、行为标准,一种社会经济模式的兴起和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媒介作用,通过教育使劳动者形成“低碳意识”,拥有“低碳素质”是社会经济模式发展的人力资源的“软资本”。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有很多特性与绿色低碳相悖,社会环境中的低碳教育可以通过在全社会持续倡导低碳消费行为来引导;从九年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抓起向灌输低碳观念是可以改变一代人价值观的教育工程。
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是相关科研的发展为低碳经济提供技术支撑,唯有发挥教育产业的经济功能,使高校成为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的第一平台,利用高等教育为低碳领域直接培养专业,人才和相关领域的人力资本。各个大学在专业设置上要兼顾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前景。如新兴的环保设备工程专业、环保技术专业都能直接培养高专业能力的低碳领域人才,为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人才基建,并提供人才争相竞技的场所。而各个高校所成立的低碳研究中心、低碳技术研究课题等,通过和著名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办学和试验基地,“高校研发―企业实验”成为一些低碳技术出炉运用的模式。
由此,教育服务业在产出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在基础教育阶段也即学前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着力为低碳经济塑造劳动者的低碳意识,普及低碳价值观;在人力资本形成的职业教育阶段着力为低碳经济培养专业对口的低碳行业人才,通过在劳动力身上凝结低碳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以及能力,使高等教育培养行业专属的人力资本,创造绿色就业。通过教育优化国家人才结构,是实现国家劳动力结构转型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先导。
篇7: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对成人职业技能发展的影响论文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竞争愈演愈烈,因而国家教育发展中,应重视提高学习者的专业技能水平,使其能够在工作岗位上有更为突出的表现。就成人职业教育而言,要提高教育质量,教育者可采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这不仅能够为学习者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而且可满足教育发展需要,对全面提高成人职业技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为此,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作用下,相关人员应采取促进成人职业技能发展的有效策略。
篇8: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对成人职业技能发展的影响论文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可从根本上促进成人职业技能的发展。一方面,成人教育学校的课程内容更为丰富,教学方式更为灵活而多样,且能够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持,这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基于远程开放教育培养模式,学生能够扎实专业知识和提高业务能力,为其未来职业生涯奠定良好基础。然而,成人教育学校在应用远程开放教育模式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课程设置欠缺合理性、教学资源的质量普遍不高、网络教育支持力度较小、缺乏多元的社会实践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