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学中的教育公平案例论文(共含1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温通”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篇1:语文教学中的教育公平案例论文
语文教学中的教育公平案例论文
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已经在我县全面铺开,教育公平也已真正走进了课堂,许多的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开始感觉到老师比过去显得更加可亲可敬了。严师出高徒,板起脸孔教学,师道尊严,已经慢慢远离我们的中小学课堂,教育公平的主流化趋势已浮出了水面。我县的老师们在自己的课堂上也开始了许多新的反思和探索,然而要让我们的学生确实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感受到课堂中的公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老师要正视学生的闪光点,而不是揪住学生的不足而不放,在现实中的课堂中,我们常常会忽略这一点,或者认为此举无足轻重。
一、我的一个故事
在今年的中考复习中,有一次我和学生一起复习古诗,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在中考中古诗的出题形式,然后要求学生对重要诗文的强记,随之即时出两首古诗(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杜牧《泊秦淮》),让学生当堂默写,同时要求两个同学(一位女同学和一位男同学)上黑板前默写,其他的同学在下面写,给时十分钟。十分钟后检查发现,其中前面的这个女同学完整地写好了两首古诗,只是出现两个错别字,一个是“笼”字,另一个是“侧”字。后面这个男同学也完整地写好了这两首古诗,可是很遗憾,当中一句“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春”字写成了“青”。我当时纠错的情形让我记忆犹新:我说:“下面请同学们同桌之间交换,对照课本检查错误,看他(她)写错了几个?”我又示意在黑板前听写的两位同学回座位对照检查。两分钟后同学们检查出来了,我按照惯例,给在黑板前写的两位同学纠错。我问:“大家请看秦惠琳同学(女同学)她写错了几个字?”同时我注意到她也意识到写错了,满脸变得通红。同学们大声回答:“两个!”我说:“不小心了吧?以后要注意啊。”我接着说:“大家再看马俊雨同学(男同学)写错了几个字?”同学们齐声答道:“一个!”这时,马俊雨很不服气地说:“老师,28个字我只有1个字没写对,其余的全对!况且考试也不一定考这两句。”马俊雨的话,让我楞住了:是啊,为什么我总是强调学生出错的地方,而不是他做对的地方呢?他说的多好呀。
为了掩饰我的尴尬,我便对同学们说:“大家看,老师的话与马俊雨的话有区别吗?”很多同学陷入了沉思,这时语文成绩比较好的肖雅班长站起来发言了:“有区别,您和我们强调的是他写错的地方,他强调的是他写得对的地方。”“那么,老师应该强调对的还是强调错的地方呢?”“老师,我觉得应该强调对的,也就是我们的优点,这会让我们产生一种自豪感。”肖雅班长的话音一落,全班立即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我注意到,马俊雨同学眼里闪过了一丝自信和高兴。我也随着同学们拍起了手掌。“好,老师向你们道歉,同时向大家承诺,今后我就多强调你们的精彩点,希望你们展现更多的亮点给老师看,好吗?”“好!”全班同学声音整齐而有力。
二、我的反思
犯错是人在成长路上必须付出的代价,但是如果总是去强化错误,那会让人觉得自己一身都是问题。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就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为了使学生学得更好,总是站在教师的角度,强调学生学习上的不足和错误,希望他们能立马把自己所传授的知识通通学会。所谓恨铁不成钢,殊不知好铁成钢也要有个过程,这过程还必须讲究技巧,才能炼出更好的钢来。老师强调学生学习上的错误,出发点虽然是善意的,但对学生却是很不公平的',因为我们老师忽略了学生自身的感受,很容易使学生泄气,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挫伤学生的成就感,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失去学习的动力。因为,中小学生从心理学来讲,更需要的是老师的鼓励,老师一句鼓励的话对孩子来讲,就像炎炎夏日一丝凉爽的清风;老师一个赞美的眼神,就像寒冬里一缕温暖的阳光。所以课堂上需要鼓励,老师应该不仅给学生知识,还要给他们学习的快乐,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而要做到这点,就要老师正视学生的闪光点,不要紧紧地盯着出现的不足。如果一堂课,一个老师多有几句鼓励的话,几个欣赏的眼神,几句赞美的话语,那孩子们该会怎样的高兴啊!试想在那节课上,如果我这样说:“秦惠琳同学的56个字写对了54个,马俊雨同学28个字写对了27个字,都很了不起啊!”他们能不高兴吗?
三、结束语
全面实施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的美好理想,在现有条件下,教育公平的实现并非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作为老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都享有同等机会接受优质教育的目标创造条件;以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的不平衡性为本,实施个性化教育,我们就能使每个学生的天赋、个性得以充分发展,最终真正实现教育公平。让教育公平走进课堂,教师都正视学生的闪光之处。我们教育的明天就会更加灿烂,更加辉煌!
篇2:语文教学中的教育公平案例(教学案例)
语文教学中的教育公平案例(教学案例)
背景描述:中英西南项目已经在从江县实施几年了,教育公平也真正开始走进课堂,许多的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开始感到老师可亲可敬了。过去的严师出高徒,板起脸孔教学,师道尊严,已经逐渐远离我们的中小学课堂,教育公平的主流化趋势已浮出水面。从江的老师在自己的课堂上也开始了许多新的探索。然而,要让我们的学生确实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感受到课堂中的公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老师要正视学生的闪光点,而不是揪住学生的不足而不放。可是现实中的课堂,我们许多的教师往往忽略了这点,或者认为无足轻重。我自己的一个真实故事让我坚信做到这一点是多么的重要,说小一点,可以帮助许多同学拾回自信;说大一点可以让老师成为学生眼中的优秀教师。
故事描述:我在教学七年级下册《邓稼先》一文后,要求两个同学(其中一个女的坐在前面,另一个男的坐后面)上黑板前,听写词语,其他的同学在下面写。我读了“马革裹尸、鲜为人知、可歌可泣、锋芒毕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当之无愧、宰割、彷徨、鞠躬尽瘁”等共十个词语。其中前面的这个女同学完整地写对了八个词语,另两个词语,分别出现一个错别字。后面这个男同学完整地写对了七个,后三个词语也分别出现了三个错别字。结果我在纠错时,学生的.问题,让我永远也难以忘怀。
我说:“下面请同学们同桌之间交换,对照课本检查错误,看他(她)写错了几个?”
我又示意在黑板前听写的两位同学回座位对照检查。两分钟后同学们检查起了,我按照惯例,给在黑板写的两位同学纠错。
我问:“大家看,我们请的顾重秀同学(女同学)还写错了几个词语?”同时我注意到她也意识到写错了,满脸变得通红。
同学们:“两个!”
我说:“不小心了吧?以后要注意啊。”
我说:“大家再看潘良坤写错几个词语?”
同学们:“三个!”
潘良坤满不服气地说:“老师,我只有三个字还没写对,其余的全对。”
潘良坤的话,让我楞住了:是啊,为什么?我总是强调出的错误,而不是他做的对的呢?他说的多好呀。为了掩饰我的尴尬,我便对同学们说:
“大家看,老师的话与潘良坤的话有区别吗?”
很多同学陷入了沉思,这时语文水平较高的唐班长站起来发言了:“有区别,您和我们强调的是他的错,他强调的是他的对的。”
“那么,老师应该强调对还是强调错呢?”
“老师,我觉得应该强调对的,也就是我们的优点,这会让我们产生一种自豪感。”唐班长的话音一落,全班一阵热烈的掌声。我注意到,潘良坤同学眼里闪过了一丝自信和高兴。我也随着同学们拍起了手掌。
“好,老师给你们道歉,同时向大家承诺,今后我就强调你们的靓点,希望你们展现更多的靓点给老师看,好吗?”
“好!”全班同学声音整齐有力。……
故事后的反思:在教学中,往往我们老师为了使学生学得更好,总是站在教师的角度,强调学生学习的错误,希望他们能立马把自己所传授的学会,所谓恨铁不成钢,殊不知好铁成钢也有个过程,这过程还必须讲究技巧,才能炼出更好的钢来。老师强调学生学习的错误,出发点虽善,但对学生是很不公平的,忽略了学生自身的感受,很容易使学生泄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甚至挫伤学生的成就感。这可以说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失去学习的动力。因为,中小学生从心理学来讲,更需要的是老师的鼓励,老师一句鼓励的话对孩子来讲,就像炎炎夏日一丝凉爽的清风;老师一个赞美的眼神,就像寒冬天里一缕温暖的阳光。所以课堂上需要鼓励,我们作为老师,应该不仅给学生知识,还要给他们学习的快乐,让他们体会成功。而要做到这点,就要老师正视学生的闪光之处,不要紧紧地盯着出现的不足。如果一堂课,一个老师有几句鼓励的话,几个欣赏的眼神,几句赞美的话语,那孩子们该会怎样的高兴啊!试想这样的课堂,谁不欢迎呢?
所以让教育公平走进课堂,教师应该正视学生的闪光之处。
邓县南
篇3: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论文
一、语文教学营造争鸣氛围
思考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一旦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说明他们的思维已经活跃起来了,对问题有了兴趣,这时候教师更要及时进行启发和引导,让他们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从而促使他们养成爱提问和善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向教师发问时急切渴望教师的解答,但是我认为,此时教师不宜急于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而给予解答,而应循循善诱地引导他们做更进一步的分析和理解,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促进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学生语文教学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教师更要分析和总结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把问题归类解决,一般的情况下:
第一类是关于字、词、句的理解,分析和运用问题;
第二类是关于思想内容、修辞手法、写作特点和写作手法的总结和掌握的问题;
第三类是超出课文外或有时甚至是教师也未想到的问题。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甚至是意想不到的,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探究、讨论,并寻求尽可能完善的答案,在讨论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问题具有创见看法和想法的学生要及时表扬,激励大胆创新,争取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热烈学生争鸣的良好课堂氛围。对于第一类、第二类的问题教师可放手将它“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进行讨论、总结,必要时教师给予点拨和引导,在学生的共同讨论下,他们自己总结出结论,获取满意的答案,同时掌握思维的方法和过程。对于第三类问题,虽然复杂些,也许教师始料不及,但千万不能惊慌失措或乱分析或给予不正确的答案,要真诚地表扬学生积极主动思维的精神和学习态度,同时也要坦率地承认自己的不足,把问题反馈给学生,师生共同研究和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最终解决问题,得到完整的答案,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善于钻研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促进思维创新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实施创新教育。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创新教育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和共同发展的互动活动,使其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掌握自学本领,培养社会所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所以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执着于每一个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展是创新教育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把实施创新教育落到实处,首先教师要树立发展学生个性的观点,主要是尊重学生个性尊严、尊重学生存在价值、发挥学生的独特性和创造性,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相信他们会创新,有创新能力,然后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让他们主动地发挥自身的潜能,积极地去想象、去创造、去发展,并满足他们求知的欲望和好奇心理。关于创新教育方面,我很欣赏优秀教育工作者魏书生老师的语文教学,他上课高度民主化。他在教课中,首先每篇课文学哪些内容,这些内容用哪种方法进行教与学,一节课结束后,上得如何,全由学生举手表决决定,一堂课学生举手表决多的有20多次,他的这种授课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它的这种思想和做法是创新教育的做法,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
篇4:高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案例教育论文
高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案例教育论文
【前言】:
在“二期课改”中的一项改革是在学校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意在让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从而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并体验成功的喜悦。随着研究性课程的开展,我们师生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从而逐渐地把研究性学习引入我们的学科教学之中。随着英特未来教育培训在中国迅速展开,英特未来教育的教育理念普遍地被广大教师所接受,而这种理念又恰恰符合研究性学习的思路,在此我便运用了这种教育模式来组织学生学习高二地理下册的自然灾害及防治这节内容。
【教材情况】:
高二地理下册的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灾害及防治”这节内容,首先介绍自然灾害的含义和分类、自然灾害的特征、世界自然灾害的分布,然后介绍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以及我国自然灾害区划。根据教材的特点,其中我国有多种主要灾害,而课本上的介绍比较条理化,而且在课本中灾害的直观性不强,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但在网上有关自然灾害的信息资源比较多,所以“我国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这部分知识非常适合学生在网上进行查寻学习,而且对不同的自然灾害类型可以分组进行学习,然后进行交流。
【学生情况】:
由于英特未来教育模式要求教师先设计有关学习计划,完成一个学习计划包,然后学生根据学习计划的要求,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选内容的研究性学习,在网上查找资料,制作相关的网页或幻灯片并进行交流和评价。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离不开计算机这一辅助工具,因此我选择了我校的电脑教学实验班――高二(9)班的学生实施教学。该班学生属于我校扩招生,学习基础较薄弱,与其他平行班在各门学科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但学校为该班配备了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并加强电脑教学,意在配合在其他学科中大胆地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全班30位学生,计算机操作运用能力较强,其中几位学生还在区级以上的电脑作品设计与制作中获奖,他们在高一年级时也开过类似的研究性学习汇报课,在课件制作方面我对他们充满信心,但在内容的选择和组合以及汇报时的表达方面我比较担心。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在知识方面,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分布、危害、形成原因,并找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2、在情感方面,通过对自然灾害的危害的了解,激发学生防治自然灾害的思想,并对人类的一些不合理的行为进行反思;同时在小组研究时发扬团队精神,分工合作完成专题学习,体验成功。
3、在技术方面,要求学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进行网上信息的查寻,并把研究的成果制作成幻灯片或网页的形式进行交流、评价。
教学过程:
准备阶段 研究性学习阶段 交流评价阶段
[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阶段:教师设计教学方案,“你对我国自然灾害知多少?”学习计划的设计,以及制定多媒体演示评价量规,并发放任务表。
学生准备阶段:组成学习小组,确定小组研究学习的内容,制定小组学习计划及任务分工。
[研究性学习阶段]:
1、教师安排一节课让学生集体上网搜索自己小组所需要的网上资源,并在教师机上“你对我国自然灾害知多少?”的'文件夹中建立相应的小组文件夹,把所需的资源下载保存在里面。
2、小组成员根据分工,或继续查寻资料,或对已有的资料进行整理、筛选,讨论交流的形式以及内容的编排,完成交流所用的幻灯片或网页的制作和美化工作。
[交流评价阶段]:
1、教师简单地介绍本次学习的设计思路和目的,回顾师生共同已经完成的学习过程,强调我们所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最重要的目的在于研究的过程,而非知识的本身,这一点我们已经完成了,而现在的交流评价只是学习成果的展示,但可以反映出我们研究性学习时的态度、我们学习的技能和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以及团队精神的发扬,对于这些我们进行评价并予以表扬。
2、学生分小组用幻灯片或网页的形式向其他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就研究的知识、计算机应用等方面向展示的小组进行提问、质疑,而展示的小组进行答辩、释疑。
4、其他小组对展示组按评价量规进行评价。
5、教师对本次研究性学习进行总结,进行总体评价,并公布小组评价的结果,对优秀的小组进行表扬。
附『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我国的水旱灾害”
“我国的沙尘暴”
“我国的水土流失”
“我国的荒漠化”
“我国的地质地貌灾害”
【教后反思】:
存在的问题:
1、分组没有打破原来的小组形式,选题仍局限于课本上的标题,有些学生没有进入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研究小组中去。
2、有的小组任务表留于形式,大部分工作基本由组内2~3人完成,没有充分发挥团队精神。
3、本次交流为了体现小组的氛围选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没有利用网络教室的交互性。
4、学生制作的幻灯片和网页中,有些在内容的编排上不够合理。
5、交流时学生由于基础的问题,对研究内容外的知识缺乏自信,所以相互间很少提问,回答有时也不尽如人意。
今后的计划:
在下一届班级中,选择一个各方面基础条件较好的班级再次实施该学习计划,避免本次实验中存在的弊端,与这次的实验进行比较,不断地改进,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中真正地参与和体会研究性学习,掌握主动学习的方法和途径,自由地翱翔在知识的殿堂上空。
【教后体会】:
这种教学模式,更精确地说是学习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上的灌输式教学,发展成学生主动地研究性学习,可以说是一种学习的革命。这种学习模式不仅能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能发挥学生的团队精神,更是促进学生掌握主动学习方法的途径,而且通过交流共享学到更多的知识,最后通过评价体验成功的喜悦,并发现彼此的优、缺点,以便今后相互取长补短。唯一的遗憾是所花的时间较多,不能在课堂中经常性地实施,但就教学的目的来看是值得进行的。
篇5: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论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堂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地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实现这一课程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审美素质教育,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紧紧抓住语文课堂教学这个审美教育的主阵地,促进学生知识、情感、意志的不断提升和发展。
一、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重视美文朗读
朗读是学生感受美、体验美的最直接、最有效地手段之一,培养学生美文朗读的能力,是语文课堂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语文教材中的文章,特别是那些优美的文学作品,具有浓郁的思想感情和高雅的审美情趣,语言精彩动人。课堂教学,声情并茂的朗读,可激发起学生喜、怒、哀、乐的情感反应,体会到课文的音乐美、语言美和情感美。文章不是无情物。通过指导学生提高情感体验的能力,走进文章的情感世界,让整个心境浸润,体验爱、憎、哀、乐的美感,从而获得丰富的审美愉悦。
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佳作,可以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深情朗读,把作者寄寓文中的情感融汇成自己的情感,潜移默化,形成高雅的情趣,丰富的情感,高尚的情操。如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要读出词中的豪放美;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要读出文中的情感美;读鲁迅的《灯下漫笔》,要读出文中的情理美。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据不同课文美的特点,捕捉形象,指导学生运用生动优美的有声语言去描绘画面,让美的声音打开学生心灵之窗,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语文课堂教学,加强诵读教学,引导学生感受直觉形象,激发情感,采取多种方式指导朗读方法和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这是语文课堂审美教育的有效方法。
读得琅琅上口,铿锵有力,读得声情并茂,营造好课堂教学朗读的氛围。于是,语文课堂教学就读出情味了,读出趣味了,自然审美教育就寓在其中。
二、让课堂教学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
语文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能力,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形象和审美经验结合起来。无论是分析课文、还是阐述问题或是设计提问,恰当地嵌入社会生活和人生经历,启发学生合乎情理的“回忆和联系”。例如:学习《赤壁赋》,想象赤壁清风明月之夜,词中的意象美;聆听李白的《蜀道难》,感受“噫吁d,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豪壮美;学习《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从太史公汗未尝不发背沾衣的痛苦煎熬中,体会“《诗》三百篇,大抵圣人发愤之所为作也”的深邃美……
那么怎样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首先,善于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情景,以境诱人,以情动人,寓教于乐,调动起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徜徉在自由美妙的'境界之中,让学生敢于和乐于联想和想象。其次,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指导方法,让学生掌握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和技巧。第三,联想和想象与作文训练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能够根据一定的审美需求去创造美,抒发美的情感。
三、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深化美
语文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理解文本,正确的评价美和创造美,达到深化美的境界。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文本,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学会剖析美的本质属性,获得对美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和生活感悟,写出独特的观察和认识,实现了一次思维的飞跃。鼓励学生大胆地深度解读文本,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如学习《我与地坛》,原来对文本的理解,似乎停留在相对肤浅的感性层面上,关心残疾人的痛苦,珍爱生命,进而倡导青年要顽强开辟成功之路。又如教育子女要通过自身设想、自省感悟,更加深刻地感受博大无私的母爱。事实上,解读文本,探究文本中一些体现哲理思辨和人文价值的深层意义,挖掘文本,引导学生进一步体悟文中生命的意义,对生活认识的思想飞跃,以及文中对“母爱”的理解等等。正是深厚的母爱召唤,作者才从绝望、悲观、焦灼的噩梦中挣扎出来,凭着不倦的努力,奋发向上,最终成为一位有相当影响的青年小说家,凸显了生命的宝贵意义。如此,语文课堂教学就深入了文本,评价文中审美的意义,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境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激发起热爱美好生活,追求美好理想的热情。
鼓励学生自由地进行创新作文,是写作审美内化过程的质的飞跃。大千世界,丰富多彩,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抓住教学的最佳契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对社会生活进行审美解读,新颖独到的感悟文章就会诞生。例如学习《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一位丰富性格美的人物形象,立足文本,把握文中曲折的故事情节,生动的细节描写,分析和评价杜十娘在争取自由幸福的道路上,显示了聪明机智、沉着老练的特点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格美。以恰当的方式,唤醒学生的义愤,认识美的灵魂和美的人生追求被毁灭的思想意义。点燃起写作的内在动力,依托文本,超越文本,联系现实生活,学生就可以写成有见解、有个性的好文章。
语文课堂教学的审美教育,用心挖掘,遵循教学客观规律,不断探索,不断开拓,让语文教学充满美的情趣,学生获得美的享受,课堂教学的审美教育就一定能取得良好效果。
篇6: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论文
美感教育,内容广泛,它包括主体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认识能力的培养问题,也包括主体在实践中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问题。文学艺术是美的聚合物,语文教学本身也包含了美感教育,两者相辅相成,增强学生对语文美感教育特性的认识,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水平,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十分突出,如何以情动人,增强感染力,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一种共鸣,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揭示语文的审美性质。但是,客体(课文)在审美鉴赏中,是依赖主体(学生)才成为审美对象的,没有主体能动的审美,没有主体良好的审美态度和审美心境,客体就失去了审美价值。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把握新课标的核心
新课标明确要求,语文素养可分为三层:一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法习惯等;二是感悟,是思想道德的熏陶感染;三是创新精神、审美情趣,以及个性和人格的完美。可见,新课标所要求的不但是知识的掌握,更是学生们人格的塑造、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塑造。而我们常见的教学方法只注重了笫一层,忽略了笫二层、笫三层意思,既然这样,全面提高素质从何而来?所以全面领会、认真贯彻新课标是学语文的前提,是我们解读语文学科的一把金钥匙。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审美观形成的时期,因此,对他们进行社会美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显得十分重要。
二、语文美感教育的感性
美感是潜移默化地作用于人的,是一种感化,没有任何形式、规则的制约和束缚,不像知识灌输一样、不像道德说教一样、不像法律制度一样从外面强加于人,它就像空气一样包围着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自愿地感化、体会,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育,像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时,去户外走走,眼睛看看,耳朵听听,自然地感到浑身舒服、精神焕发。那么相应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应加强朗读、默读、领读、个人读、齐读、分小组读……
读给我们以感性的形象,从读中自然受到了语言美、形象美的熏陶,还要调动眼、耳、鼻、手等感觉器官,感知作品审美对象的外形、颜色、性状、情态等外在特征,用联想和想象在大脑中重现作品中的人物、场景、故事等,最终体验作品的形象美、主题美、情感美等。切忌以“讲”代“读”、以“讲”代“授”、长篇累牍地分析、不厌其烦地归纳,要让学生去读、去感受。
例如,教读《春》时,就不要按老程序:导入、生字词、分段、概括段意、讲解、归纳中心、分析特色等。这样把一篇极优美的散文“零刀刮”之后,就毫无美感可言了。如果采用朗读、感知的教学,效果则会好得多。
三、展开审美想象,使美感深刻而丰富
审美想象是审美主体在直接观照审美对象的基础上,调动审美经验,丰富、完善创造对象的心理过程。自觉的美育实施者,在审美教学操作中,在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审美情趣后,则要把握适当时机,引导学生展开审美想象,以实现自己设置的审美目标。 要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就必须让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复活”,调动学生美感心理因素中关键性的因素――想象。如在讲授孟郊的《游子吟》时,在屏幕上展示青灯孤月下慈母缝衣、殷殷嘱咐母子离别、异乡望乡思母、残月念子归乡等配乐画面,极其生动地创设了该诗的意境。同时让学生参与创设情境,使学生既对诗境有了深刻的印象,又感受到也创造了快乐。
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的想象能力,进行科学的合理的深刻的想象,向高层次迈进,使学生不仅获得艺术美的享受,而且加深对文章主题和任务形象的认识。
四、引导学生去发掘语文的美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著名的设计师被邀请在一块绿地上设计一条小路,可设计师却迟迟没有动手,过了不久,草地上出见了一条很不规则的弯弯曲曲的小路,那是行人走出来的,于是设计师才指挥工人沿着这个痕迹加以整理、美化。凡是看到这条小路的人无不交口称赞,人们称赞的'不是设计师的高超技艺,而是他独到的匠心――自然的,才是最美的。设计师之所以会收到如此的效果,是因为他跳出了既有的框架,摆脱了格式化、印象化。要充分地让学生欣赏课文之美,要让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独到的感受,我们不妨也学学设计师高明之处吧――任其自然,别给他们太多的解释。
学语文,学做人。如果我们只对学生要求卷面上的那点可怜的知识,那么语文教学岂不成了舍本逐末了吗。我们也许很早就发现了一个问题,现在的学生一谈起明星,就会如数家珍、滔滔不绝,但是如果让他们说话,会觉得太没水准,如果让他们作文,会觉得太缺乏灵气,这都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没学会对课文内容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欣赏。生活是源泉,而语文素养则是盛起这泉水的杯。学会欣赏课文之美,才能学会欣赏文学之美。唯其如此,我们的学生才会充满灵气,我们深厚的文化底蕴才会得以继承。
实践证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美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篇7: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
[摘要]语文,作为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基础学科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艺术魅力。它博大、深邃、犹如浩瀚的宇宙。语文情感教育就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发挥教师自身的积极情感因素的作用,诱发、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因此,以情施教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探析
一、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那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在一遍遍枯燥无味的应试训练中,变得沉闷与乏味。为了应试,语文教学很少挖掘语文的思想因素、情感因素、美的因素, 内涵极为丰富的语文教学,被支离破碎地分析讲解,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也苦。这种教学必将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影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其弊端是有目共睹的。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较之其他学科有着明显的优势。因为语文教材本身文质兼美,蕴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为语文教师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以发掘学生情感潜能为突破口,以情悟文,以情动人,以情促知,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轻松,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可以说,情感是语文学习形成兴趣和动机的力量,而情感教育则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语文教学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依赖概念进行逻辑推理,而是借助形象思维,把有形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形象,这就离不开师生共同的情感交流过程,如果没有师生共同的情感体验与交流就没有艺术欣赏。所以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是语文作品中的情感体验者,以自己体验的情感去引发学生的感情,最终达到愉悦学生精神,陶冶学生情操的育人目的。像白居易《琵琶行》教学时的文本演绎,教师深情投入,倾情诵读。一开场诗人那令人同情的.被贬遭遇的“小序”的抑扬顿挫的表演,就赢得学生一阵阵掌声,为诗歌那声未开,曲已动人的艺术魅力。诗开始,秋日江边送客的感伤无语,萧瑟环境的渲染烘托,学生被深深吸引了,又由衷地鼓掌,为诗中的悲情,为环境烘托所创造的特有意境。接着,学生为欲说还休的琵琶女高超的弹奏、为精彩的音乐描写所表达的复杂情感而唏嘘、惊叹。到音乐高潮结束,琵琶女满腹的抑郁通过音乐倾泻而出,“唯见江心秋月白”时,学生沉浸在音乐表达的丰富情感中深深触动,鸦雀无声。当到琵琶女自诉身世之悲,学生神态庄重。
再到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引发同感、自诉遭遇,学生是一脸严肃。一直到“江州司马青衫湿”,学生寂然无声,良久,才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学生完全被作品感动了,学生陶醉了,师生一起走入了作品的情感世界中,共同进行着体验。这种完全的投入、刻骨铭心的深入体验,正是范读的艺术魅力所在。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发挥以情感人的作用,能够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审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良好的师生感情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生情感,首先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在教学中产生不同的感受。当师生情感交融时,教师的要求、期盼易为学生接受,内化为自己的心理需要。而一旦师生情感冷漠,即使是教师的要求是合理的,也会被学生拒绝,无法成为前进的动力。如果一位教师整日表情冰冷,学生不敢亲近,对他的课兴趣自然不大,随之学习成绩下降;反之,一位和蔼可亲的教师,学生从情感上接近他,对他的课自然兴趣倍增,成绩也会不断提高。在教师启发引导下,鼓励学生主动去学,独立探讨,坚持对学生少批评,多启发,多激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和进步的喜悦。
兴趣总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而情感又主要是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来表达的。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掌握和提高语言的艺术性。教学语言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教学语言有魅力,就等于给工作成效注入催化剂。同时,我们的语文课文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美文,这些文章我们可通过配乐朗诵、教师范读、让朗诵水平较高的学生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美的感受达到对文章由衷的喜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可以说,优美的语言艺术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力量源泉。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调动情感,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实施情感教学。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心理学认为:情感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情境,作者描绘情境是为了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抒发情感,增强艺术效果。而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正是为了调动学生的激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情文并茂,充分展示文字艺术魅力的同时,无形之中也在情感上创造一种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其中,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由此看来,教师在教学当中如何实施情感教学,发挥各种沟通方式的作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新时代教学活动中值得教师注重和关心的一个重要课题。
课堂教学是师生面对面的双边教学活动,但它不代表语文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那么,语文课外的各种教学实践,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各种演讲、辩论、会议、竞赛、编辑等等形式都是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展示自我价值的平台。课外辅导时的鼓励、课外交流中的思想沟通,社会实践中的情感体验,都会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学会观察、体验、总结和思考,教师随时注意每个学生在实践中的点滴进步,给予适当的赞赏和鼓励,使学生享受到学习进步的快乐。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不仅教给学生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主宰语文并能创造性地运用语文,要达到这一目的,当然离不开语文教师的艰辛探索和不断努力。它需要语文教师把爱国热情、敬业乐业的精神、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学生的真挚情感都熔铸于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使师生在情感交流中产生共鸣,进而达到情感的升华,实现知识因素向心理因素的转化,让学生欣然接受教师传授的一切,达到塑造学生灵魂的目的。
篇8:小学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探讨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探讨论文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越来越突出。这便要求老师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意识,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健康发展放在首位。俗话说,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教育的特点便是发掘学生身上的优点和潜能,由微小的优点发展成大的潜能,逐渐实现学生的学习目标。以下是我本人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对赏识教育的理解的对策,希望与大家分享。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的作用
1.赏识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
每个小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每个人身上都有潜能。那么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要了解小学生的心思和心态,主动和小学生做朋友,发现学生的潜能,对其赞扬和鼓励,小学生受到鼓励后,便会对学习兴致高昂。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从多角度来观察每个小学生,尊重每个小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掘每个小学生不同的潜能,进而进行激发,使每个小学生都对学习、生活有着积极的态度。
2.赏识教育可以激发学生之间的有力竞争
赏识教育便是教学中的一种思想,其目的便是让学生能够有好的人格、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形成积极的发展。那么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班上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的赏识,便会给学生创造一个“比、学、赶、帮”的良好条件,以此便激发了学生之间的有利竞争,有利于学生们的成长。
3.赏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有些小学生可能反应比较慢,没有那么的聪明,所以这些小学生往往得不到家长、老师和他人的有效评价,长期下来便会出现自卑的心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赏识教育对这些学生的一点点进步,进行积极的肯定,让小学生树立起信心,进行自我肯定,这样便能逐渐克服自卑的心理,形成良好的人格。赏识教育的作用还有很多,比如,可以激发小学生的简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赏识教育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赞贤小学郭忠英学习兴趣、能力;让学生学会自尊和自爱;还可以检查小学生自己的学习进步状态等等,所以赏识教育对于小学生的教学,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教学思想。
二、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的措施
1.善于运用正面暗示法,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行为
小学生们年龄小,对老师的尊敬和崇拜程度甚至超过了父母。所以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中,可以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去影响学生,以自己的专业文化修养和自己的仪态等,使学生能够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老师的这种表率作用是任何其他的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因此,老师要善于运用正面暗示法,这样不仅使自己的教学实施的非常顺利,也使小学生在日复日的熏陶中努力学习,以老师为榜样,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2.坚持理性激励的赏识准则
赏识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是对于学生的语文赏识教育,一定要具体实在。如果太容易得到的表扬对于学生来说是没有用的,对于学生来说,不实在的表扬不能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还会导致他们养成应付的学习态度。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创作思维力、信心和进取心,学习好的学生会感觉老师在敷衍,差生会觉得老师是迁就他们,所以这样的激励方式对学生没有任何意义,会觉得老师这不是尊重。由此可见,赏识教育不应该随便进行,而是要抓准时机和实际,坚持理性的激励原则,这样才能够逐渐促进学生的语文发展。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的评价艺术
赏识教育的途径便是通过对学生的评价进行的,而评价尺寸的把握非常重要。第一,要重视公开和及时的表扬。老师要细心观察学生们,对于每一个细小的进步,都要进行及时的'肯定和表扬。第二,坚持表扬的长期性。小学生年龄小,喜欢听赞扬的话,所以老师要切合实际,对于学生实际表现中优秀的地方加以表扬,然后坚持表扬的长期性,以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第三,掌握批评的尺寸。有表扬就有批评,只有这样,学生们才会有进步。当然对于批评的尺寸一定要拿捏好,要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于小学生可以采用反问的句式、开玩笑的句式或者单个批评的形式等,这些都可以让小学生意识的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进,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四、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赏识教育,对于小学的学生是非常受益的,老师要准确把握孩子们的心理,对症下药,让学生们通过赏识教育的思想,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方式的重要性,这便是老师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尚来洪.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学苑教育,(23)
【2】姜建辉.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赏识教育【J】.新课程(下),(01)
篇9: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
语文是实用性和审美性兼具的学科,虽然语文不是专门的艺术性学科,但是其内在的艺术性决定了语文教学要重视审美教育。本文将从以下几个角度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进行阐述。
一、优化审美教育内容,为审美教育建立良好基础
1.感知自然美
自然美就是事物自然状态下表现出来的美,这种美能使人心情愉悦。例如,在讲《春》这篇文章时,全文通过对春意的描写,体现出来的是春天万物的清新隽永,作品既是写景,亦是抒情,富有诗意,言语简炼,值得学习。
2.感知社会美
对于社会美的感知主要是通过文章中人物的美与丑,来进行人性的对比,在感知人性美的同时揭露人性的丑陋。例如,《西门豹》这篇课文中就有很强烈的人物对比。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比,将西门豹与巫婆加以比较分析,从而教会学生认识人性的美与丑。
3.感知艺术美
对艺术美的感知主要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对文章用词、用句进行分析,再以讲解的形式使学生加深印象,让学生独自体会文中的艺术美,在日常阅读训练中,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的形式培养语感,并形成美的感知能力。
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为审美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能否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师生关系,是决定审美学习的关键要素,师生之间的沟通在教学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要想形成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首先就要把握好师生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师生之间能够以一个平等的身份进行交流和互动,只有在这种状态之下,才能够真正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要想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态度,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要公正公平,以客观的审美眼光看待学生的理想和态度,要尊重学生的基本人权和尊严,把学生当作是独立的个体进行教学,不能打压和强权,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要学会把学生当作学习上的朋友。在某些问题上,教师可以适当听取学生的意见,学生的思维大多是活跃的,有些问题教师无法解决,学生以另一个角度就可以很轻松地解决,这时教师就要虚心向学生进行“请教”,这样不仅协调了师生之间紧张的.关系,还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保持他们自由率真的天性,以自由的眼光看待事物。只有形成这种平等对话的教育格局,才能真正达到审美教育的语文教学目标。
三、运用多种手段,为审美教育的落实提供保障
1.读透教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之中的内容包含万千,教师带领学生对教材内容了解透彻,这对学生的审美教学是很有帮助的。要想读透教材首先就要教会学生对字词进行把握,比如,《乡村的夜晚》这篇文章写道:“乡村沉浸在恬静的气氛中。”教师这时可以向学生提问:“‘沉浸’是什么意思,在这里用到这个词有什么寓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教师让学生将自己的答案带入到文章中去再次进行阅读,就会通过多次的理解而真正体会到这里所说的就是乡村处于一片非常安静的环境里的意思。
2.运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学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学时,一些画面是学生无法体会的,这时就需要教师借助多媒体,将静态语言转化成动态画面,再配以语言介绍。在讲《祖国多么广大》一文时,教师通过播放幻灯片,就可以展示不同地方、不同季节的祖国之美,这既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又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3.设置情景,对学生进行指导性阅读
在讲《美丽的公鸡》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阅读。首先对学生进行指引朗读,尤其是带感情阅读,然后让学生角色扮演,以体会文章中每个角色的感情和特征。审美教育就是教学工作者按照当今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意志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和情趣的培养,使他们能够亲身感受并实际操作,最终提高审美境界的一个过程。随着当代社会对审美教育的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既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也很符合时代潮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是学生感知世界、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审美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小学语文中进行审美教育,是势在必行的。
篇10: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初探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初探教育论文
【摘 要】本文从学生的语文学习现状入手,研究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情感教育,采用有效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奠定基础。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语文,作为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基础学科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艺术魅力。它博大、深邃、犹如浩瀚的宇宙。它不仅融入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遗产,凝聚了人类的聪明智慧,同时通过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艺术形象为我们展示了生命的真谛。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不仅需要其智能因素本身的修养,更需要非智力因素的促进,而情感教学正是通过情感这一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智能因素的发展。语文情感教育就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发挥教师自身的积极情感因素的作用,诱发、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因此,以情施教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有着不可能低估的作用。
一、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传统的语文教学更多的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能力的训练,而忽视了语文情感教育。那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在一遍遍枯燥无味的应试训练中,变得沉闷与乏味。为了应试,语文教学很少挖掘语文的思想因素、情感因素、美的因素,内涵极为丰富的语文教学,被支离破碎地分析讲解,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也苦。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较之其他学科有着明显的优势。因为语文教材本身文质兼美,蕴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为语文教师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以发掘学生情感潜能为突破口,以情悟文,以情动人,以情促知,才能使语文
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轻松,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二、语文教学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依赖概念进行逻辑推理,而是借助形象思维,把有形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形象,这就离不开师生共同的情感交流过程,如果没有师生共同的情感体验与交流就没有艺术欣赏。所以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是语文作品中的情感体验者。以自己体验的情感去引发学生的感情,最终达到愉悦学生精神,陶冶学生情操的育人目的。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发挥以情感人的作用
语文教材内容大多以文学作品为主。凡属文学作品都具有鲜明的主题思想和独特的艺术成就。因此,语文教材本身就为师生的情感交流提供了先决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新课之前准确地把握语文的主题和情感因素,紧紧扣住作品的这一灵魂,引导学生领悟作品的深刻的时代寓意。如朱自清的散文《绿》,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开朗奔放、如醉如痴的情感,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自然的爱国主义情感,学生也为绿动情,体会了审美的意境,激发了学生内在情感。就这样,学生与老师一起悲喜,一起振奋,一起深思,共同经受感情的陶冶和洗礼。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发挥以情感人的作用,能够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审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
良好的师生感情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生情感,首先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在教学中产生不同的感受。当师生情感交融时,教师的要求、期盼易为学生接受,内化为自己的心理需要。而一旦师生情感冷漠,即使是教师的要求是合理的,也会被学生拒绝,无法成为前进的动力。
如果一位教师整日表情冰冷,学生不敢亲近,对他的课兴趣自然不大,随之学习成绩下降;反之,一位和蔼可亲的教师,学生从情感上接近他,对他的课自然兴趣倍增,成绩也会不断提高。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教师启发引导下,鼓励学生主动去学,独立探讨,坚持对学生少批评,多启发,多激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和进步的喜悦。
3.善于用优美的语言艺术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总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而情感又主要是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来表达的.。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掌握和提高语言的艺术性。教学语言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教学语言有魅力,就等于给工作成效注入催化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其效果就可能相差20倍。”教师如果使用准确、鲜明、生动、精练、通俗的语言,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去讲述,去描绘、分析、提示事物的本质,学生就会随着这些语言进入到千奇百变的大千世界。可以说,优美的语言艺术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力量源泉。
4.创设以情施教的意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调动情感,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实施情感教学。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心理学认为:情感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情境,作者描绘情境是为了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抒发情感,增强艺术效果。而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正是为了调动学生的激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鉴赏《虞美人》时,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江水图、金陵图、春花秋月图,同时配乐播放有关李煜生平的散文诗,让学生感受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风流天子,在这花园般美丽的古都金陵即将沉陷于敌国铁蹄之下的时候,难逃亡国被俘命运的心情。一弯清冷的残月,几滴失落的泪水,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组成一幅凄凉悲伤的画面。这种情感氛围的营造有助于帮助学生对诗词情感的把握和理解。
5.重视语文课外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学会观察、总结和思考
课堂教学是师生面对面的双边教学活动,但它不代表语文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那么,语文课外的各种教学实践,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各种演讲、辩论、会议、竞赛、编辑等等形式都是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展示自我价值的平台。
课外辅导时的鼓励、课外交流中的思想沟通,社会实践中的情感体验,都会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学会观察、体验、总结和思考,教师随时注意每个学生在实践中的点滴进步,给予适当的赞赏和鼓励,使学生享受到学习进步的快乐。
篇11: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探析论文
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探析论文
摘要:伴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学越来越成为影响学生的成长的重要因素,语文教学不仅关乎学生的学习知识储备培养,更是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强大动力。语文教学是学科教育的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一部分学生不仅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而且存在着严重的畏难情绪。语文教师应该及时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动态,反思语文教学活动,将赏识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作为激励学生学习,给予学生学习信心的重要手段之一,更应该受到教师的重视。从赏识教育的内涵出发,指出了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了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应用赏识教育,希望可以带给相关教育工作者一些借鉴和思考,为提升语文教学水平注入动力。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赏识教育
一、引言
语文学科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关键学科,为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赏识教育是学习的动力。教学行为的根本并非在于知识的传授,而是教师对学生的启发、鼓励以及科学的引导。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用赏识教育可以让学生消除语文学习的思想包袱,对语文学习更加有信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爱上语文,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尤其是在当今素质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过程中,越来越要求教育活动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赏识教育的应用也是对以学生为主体的充分展现,引导学生不断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二、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的必要性
教师期望效应是心理学中一种特殊的现象,它又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具体指的是:假如教师对学生十分喜爱而且对这些学生充满期望,一段时间过后,这一部分学生往往会有明显的进步。相反,假如教师对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厌恶,那么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个人品行都会退步。究其原因,教师对学生寄予希望时,学生会感受到老师的鼓励与关注,学生会有一股上进的力量对待学习以及自己的言行,萌生不负众望的心理观念。并且学生的优点以及积极的行为得到老师的鼓励与肯定时,会给予学生更多的动力和信心,更加坚定做个好学生的信念。反之,如果成为老师漠视的对象,学生会以消极的情绪态度对待一切,并和老师产生对立情绪,使得学生的学习成长陷入恶性循环。一直以来,对学生整体素质的评价一般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单纯的判定学生的好与坏。无论哪个学生身上都有优点,也都有缺点。存在积极的因素,也存在消极的因素,并且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对与错,教师就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如何更好的面对对与错,而且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有益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强化优势,改善弱势,积极情绪打败消极情绪,在老师赏识教育的指导下,更容易获得进步。当学生在学习进步时,需要获得教师的认可和夸赞。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需要的是老师的鼓励和安慰。赏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不仅仅是一种理解性的沟通,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关爱
当前,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要求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以及感悟,发挥自主性进行知识的认知和改造个性化成长。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关爱,课堂是一个不再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平台。语文学科本身是一个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体,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不断感知学生们的点点滴滴、喜怒哀乐,抓住学生身上的亮点,及时地给予学生赞许和鼓励,让学生感知到自己的亮点,树立学习信心的同时能够着重放大自己的亮点,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笔者曾经接触过一个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学生的性格相对内向和孤僻,由于缺乏关爱和温暖每天都郁郁寡欢,学习精力也不够集中。每当课间,总会刻意地坐在他身边,陪他一起做作业,解答他课上的难题。跟他沟通一下今天发生的开心与不开心的事,久而久之,同学们也会陆续的围过来,看见他脸上慢慢露出越来越多笑容,感到十分的欣慰。渐渐的发现,在课堂上他开始主动的回答问题,并且思路条理敏捷,我向他回以赞许的眼神,看到他似乎也很兴奋,随后语文学习成绩直线上升,让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个小小的付出,换来了学生巨大的进步,慢慢变成了一个学习好又阳光的大男孩。
(二)给予学生理性的激励
教师给予学生的赏识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尤其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更是需要得到理性的激励去释放无穷的潜力。对学生的赏识性激励不能是没有原则或者不切实际的,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还容易让学生不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甚至会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降低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迁就和敷衍。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给予学生理性的鼓励,不要滥用赏识,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变通,避免过于笼统而盲目随意的赏识,要对学生的反馈做出公正的评判,给予学生具体性的`赏识,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与此同时,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启迪性的赏识,这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理念,更是一种教学方式,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的智力得到拓展,挖掘学生更多的潜力,不断的给予学生正向的力量,让学生一步步地在学习中提升自己。
(三)优化赏识的方式
学生正处于一个活力四射并且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阶段,对于一些带有时尚气息的新鲜词汇更加热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对学生能够释放一些新鲜的带有赏识性的词汇进行交流,不仅能够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而且还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信心和鼓励。在上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班的两名同学获得了学校语文知识竞赛的一等奖,为班级赢得了荣誉的同时更是对自身语文知识储备的一种认可,在语文课堂上对此事进行宣布时,我赞扬这两位同学很给力,看到学生一边笑一边很兴奋的样子,对于其他的同学更是一种激励。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甚至一个动作,都是赏识教育的表现形式,赏识并不是仅仅通过语言进行表达,而是可以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力量,激发学生无穷的潜能,给予学生温暖和积极向上的成分,让这些转化在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提升语文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总结
语文教学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赏识教育的融入给语文教学活动带来了新鲜的血液。激励使人进步,给予人无穷的力量的同时还能够激发人内在丰富的潜能。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需要更多正向的鼓励与引导,让学生在成长中学会学习、快乐学习、轻松学习。语文教师作为语文赏识教育的参与者,应该积极地给予学生更多的温暖和爱,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让语文学习伴随着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薛如莎,刘培华.赏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之我见.中华少年,,(09).
[2]李成龙,钟富华.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2016.
[3]张仁琼,徐彬彬.探寻语文教学本真促进教师自我反思提高[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16.
[4]王建军.对语文教学中“文”和“道”关系的再反思[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16.
[5]崔国名,李春和.语文教学之“相机而动”论———有感于语文教学中的一些现象[J].教学月刊,2016,(09).
篇12:案例教学在传播学教育中的应用论文
案例教学在传播学教育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伴随着教学活动与教学改革的不断开展,教学理论也不断地推陈出新。在这样的背景与教学环境下,案例教学法随之产生。案例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新型教学理论和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传播学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方法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关键词:案例教学;传播学教育;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教师在教学中引入“案例”的一种授课形式,它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性很强的案例来推进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在大学课堂上,如何通过案例教学来推进传播学教育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一、案例教学的相关概述
(一)案例教学的概念
案例教学是种通过引入“案例”来教学的新型教学方式。教师在采用案例教学时,首先要准备和筛选案例,选用与课程教学目标相符的案例,指导学生学习或强化学习效果。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组,开展小组讨论与辩论,强化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通过观点的碰撞,以达到教学目标。
(二)案例教学的相关理论
构建教学理念。构建教学理念认为教学活动的开展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它主要是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架构,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新知识的架构。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要给学生营造特定的教学环境。这个教学环境主要是通过协作、情境和对话等要素组成,学生通过协作完成小组任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供必要的帮助,成为教学活动的推进者。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实用主义教学思想是指教学活动的开展应与社会实践、职业需求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依赖于学生成长环境、生活环境,教育应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教育与生活、生产实践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服务社会。实用主义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使教学效果最大化。教学交往理念。这种教学理论更多地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中与周围环境、教师及同学形成知识的互动,在这种互动中产生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网。
二、案例教学在传播学教育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已经在高校课程教学中被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法,案例教学法应用于传播学教育中有着自身的优势。
(一)提供学生的学习能力
案例教学侧重于案例讨论、分析和辨别,在课堂教育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开展。这种教学方式形成了以学生的分组讨论、分析和辩论为主的教育模式。作为侧重新闻媒介人才培养的传播学课程,通过案例教学能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使学生有良好的学习兴趣。原本传播学就是理论性课程,课程内容设置较为枯燥,案例教学则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学习而获得理论知识。这种授课方式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弊病,使学生摆脱了对教师的依赖。
(二)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案例教学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运用。传播学教育主要采用的是先理论学习、后案例讨论,以及先案例讨论、后理论学习的教学方式。这种理论知识学习和案例讨论的教学形式,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所有的教学目的都是为了实践的需要,作为语言类课程的传播学也是如此。通过案例教学方法,能够极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三)强化知识的应用性
学生在校主要学习的是理论知识和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往往先通过前者,但是所有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后者。所以,在传播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案例教学应用于传播学的建议
(一)建立案例库
在传播学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首先要建立配合课程设置的案例库。在案例的'选取上不能选取编造的案例,也不能选用极具复杂性的新闻事件。所有案例的设置都是为了课程目标的实现,将根据一定事实而编制特定的案例运用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中,才能提升学生的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营造案例教学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所有的知识都是在课堂上获取的,营造舒适的教学环境,能够有效促进案例教学的开展,达到较好的课程效果。教学环境不仅仅指教学硬环境,还有教学软环境。教学硬环境包括教师、教学设备、教学材料等物品。软环境主要指课堂的教学氛围、学生课堂参与度及教师营造的授课环境。在传播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抛弃原有固守的课堂教学模式,针对课程内容选择室外、新闻现场及公共场所进行实践授课。
(三)创新教学方法
在传播学教育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教师可提供现场教学的教学模式,将案例教学与模拟教学结合起来;要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讲台上进行分析;在教学实践中,还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授课方法,如通过案例辩论、模拟新闻现场、话剧表演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
(四)提供个性化教学内容
对于传播学来说,知识的学习主要依靠教材。教材内容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开展。在进行案例教学中,教学内容要以实用主义为主,针对传播学专业的培养特点,尽量删除烦琐的理论知识,注重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增加相应专业或行业知识学习。通过完善教学内容,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竞争力与职业竞争力。
(五)完善教学考核标准
案例教学应用于传播学的教学中,其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传统的教学考核标准是通过笔试成绩来检测教学成果,这已不适应于案例教学方法的考试标准。在案例教学模式下,应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对知识的掌握、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作为考核标准。建立多样化与立体化的考核标准,从学生未来的职业特性和岗位特点来进行教学效果考核。
参考文献:
[1]李为民.现代传播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12):49-50.
[2]孙海燕.论传播学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8):174-176.
[3]徐春景.运用案例教学法应当处理好的几个问题[J].中国成人教育,(12):170-171.
篇13: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职业素养教育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职业素养教育论文
一、如何加强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职业素质教育
(一)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除了应掌握语文学科的知识外,还应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
具备一些其他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自古至今,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有浓厚坚实的文化基础,语文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博览群书,扩大自己各方面的知识。这样我们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语文教学才能充满活力。培养自我意识的心理活动,教师情感丰富,尊重学生,可以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身心愉快,心智和理智都得到发展。
(二)围绕语文课本知识,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老师应挖掘课文中蕴含丰富的人文因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接受真善美的陶冶,从内心深处培养起尊重他人、负责任、讲团结、顾全大局等良好品德。用教材的真实事迹去感化学生、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让学生能够从内心认可职业素质,这样才能在根本上培养并形成他们自身的正确的价值观、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例如:在教栗良平的《一碗清汤荞麦面》时,可以向学生讲受金融风暴的影响,三星产业陷入低谷,三星集团会长向员工朗读了《一碗清汤荞麦面》,号召员工学习在逆境中坚强的精神,最终三星产业渡过难关。
(三)加强学生应用文写作训练,从写作训练和口语训练入手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为学生就业增添砝码
中职语文教学要考虑到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所以,应培养学生将来的实际应用能力。应用文是联系工作、处理事务、沟通关系等不可缺少的文字工具,加强应用文教学是满足学生实际应用的重要途径。比如:他们在面试与应聘之前就得写好一份得体、有个性的求职信。如果写的格式错误、词不达意,那么就会给用人单位留下不佳的印象,同时也就失去了一定的竞争机会。有一些学生即使勉强就了业,工作中连一篇像样的工作计划与总结都写不了,那么到更理想的岗位将是梦想。因此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要重点介绍求职信、计划、总结的特点,格式和写作技巧,在口语训练教学中,重点介绍求职面试时自我“推销”的语言技巧,使学生学有所得,得有所用。加强口语交际训练,为学生就业打好基础。如今,单位招聘员工时不再以文凭为第一标准,对求职人员越来越看重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对中职生来说,口头表达能力是求职时要过的第一个关口。招聘面试时,一些说话流利的学生往往首先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当然,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训练不单单是为了应付招聘面试,更重要的是,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会为今后在工作中的人际交往打下坚实的基础。中职语文老师,要通过各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在讲解课文、传授语文知识的时候,老师可以多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代表来回答,其目的就是为学生多动口、多说普通话创造机会。在讲析课文时,遇到优美散文或是一些文字出众的段落,教学内容可以以朗读为主,或者教师给学生范读,或者给学生听音频。范读完了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在朗读训练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而且通过朗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另外,还要有计划地安排口语训练内容,积极为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例如,上课前五分钟学生轮流朗读文章,定期组织读书交流会,观看经典影视作品,看完要求学生说出观后感。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在大众面前说话的胆量,而且锻炼了口才。
(四)根据各专业的不同需求确定教学目标
学生专业的'不同决定了其对于职业素质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像会电专业的,对于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就是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认真细心的工作表现;而对于旅游、酒店管理等专业的学生,对于他们的职业素养要求就会不一样了,他们就更应该强调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理解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专业的不同需求改变教学的目标,培养专业对口的职业素养。
二、结语
总之,学生是中职院校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因此,在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将其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在学生职业素养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注重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熏陶,加强相关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得到职业素质教育的熏陶,逐步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为走向社会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篇14: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素质教育教育论文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素质教育教育论文
在各学科的教学中,语文科是基础学科,是中小学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紧跟时代潮流,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改革。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呢?本文不揣浅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初中语文教学必须树立素质教育思想,彻底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应把语文教学的主要精力,投入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全体学生都能学,都会学,让每个学生都具备基本的语文素质。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制订好能为全体学生接受的教学目标
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明确学习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要有层次性,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要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和提高。
2.要重视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在实施素质教育时,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要及时了解教学效果。教师了解、收集教学效果的信息,可用个别谈话、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单元测试等方法。
3.不断改进教法和学法
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要设法让学生对学习语文感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还要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
二、应注重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素质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教会学生做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应贯穿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初中语文教师要利用语文学科作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中小学开设语文课,目的就是要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我们应该教育学生:一个人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就是热爱祖国的表现,就是维护民族尊严、维护民族感情的表现。
2.利用语文教材内容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锦绣河山
祖国的锦绣河山在初中语文所选教材的作者的刻画下显得景色绮丽,风采诱人,美不胜收:范仲淹笔下春和景明、烟波浩淼、岸芷汀兰的“洞庭湖”;刘鹗摄下的澄明如镜、湖光山色、芦花摇曳的“大明湖”;老舍描绘的鲜花遍地、鸟语花香、眼明神爽的`“五月的青岛”;宗璞勾勒的绿意逼人、山色空蒙、水光潋滟的“西子湖”……一幅幅烙上“中国心”的画卷印入学生的脑海,就会影响他们,使他们成为热爱祖国的人。
3.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学习祖国的英雄人物
初中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记载了我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史实:如《活板》中记载的“活字印刷术”,《中国石拱桥》中“长虹卧波”的赵州桥,《口技》中那惟妙惟肖令人拍案叫绝的口技表演,还有那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爱国情操的熏陶。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还涌现了大批的民族英雄、爱国志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语文教师应通过教学让这些英雄人物深入学生的心中,教育学生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随时准备报效祖国。
三、加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语文作为人文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责任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语文教材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论语》使学生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为学》让学生领悟“天下无难事,只要肯为之”的哲理;《种一片太阳花》令学生了解“个人只有融入集体,事业才能长盛不衰”的含义;《散步》叫学生晓谕“扶老携幼,勇担人生责任”的内涵……语文教师应通过这样的语文教材去启迪学生感悟人类的价值观念,去体会人类的美好情操,使学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四、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维的种类有很多,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语文教师落实素质教育,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师可采用多种方法,来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象扩想、补想、续想、联想、反想、拟想、推想等。
创造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散思维训练的方法有很多,如,让同学们用作文题目《“0”的联想》、《“?”的联想》等,多角度地去写作。语文老师还可以用《开卷有益和开卷未必有益》、《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勤能补拙与勤未必能补拙》等题目开展辩论赛、议论文写作等来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当学生的思维一旦冲破习惯的范围,超越常规束缚时,创造性思维也就得到了初步培养。
五、强化语文的社会功能,增强语文的应用意识
叶老曾说过,学习语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会运用语文这一生活与工作都不可缺少的工具。评价一个人语文素质的优劣,不是看他语文知识掌握的多少,也不是看他考试分数的高低,而是主要看他运用语文素质去处理现实生活问题,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如何。在平时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特别注意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此外,初中语文教学还应树立“大语文”观念,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使语文教学走向社会,以期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以上是我关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些粗浅认识。实际上语文素质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远远不是这么简单,许多问题还有待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踏踏实实地去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养,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真总结教学经验等,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真正有效地落实素质教育。
篇15: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思考论文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思考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活动,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审美知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在情感的陶冶中逐渐树立审美观和道德感的。在语文教学中,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一、理解精言妙语,品味文章语言美
语文学科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以及在表现思想内容上的准确性、鲜明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课中的优美语言,来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对那些表情达意比较深刻的词句,要细心揣摩品味,悟出美妙之处。如《浪花》一文,课文是这样写“我”在沙滩上和浪花嬉戏、玩耍的欢乐情景:“浪花看见了,迈着轻轻的步子走来,悄悄地搔痒了我的小脚丫。”“哗哗哗,浪花跑去又跑来,像一群淘气的娃娃。”我先利用课件让学生感受卷上沙滩的情景,先是速度慢,声音小,退回大海时声音大,速度也快,然后再理解作者用“轻轻的”“悄悄地“”搔痒“”跑”等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浪花的活泼可爱。作者这种独具匠心的精言妙语,使人回味无穷,产生一种语言文字美的享受。又如《桂林山水》一课,作者写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时,前后共用了六个“真”字,这极平常的字眼儿,读了令人感到朴素、自然,仿佛作者就站在漓江岸边,向你口述那里的山光水色。写漓江水的绿,说它“仿佛那是无瑕的翡翠”;写桂林山的形状,说它“有的像老人,有的像巨象,有的像骆驼”。形象的比喻,整齐的句法,读起来朗朗上口,能够体会到作者诗情画意般的语言。
二、通过反复诵读,领悟课文意境美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抓住重点词语,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后,引导学生开展朗读实践活动。指导感情诵读,要对文章充满感情,进入角色,与作者产生共鸣,使学生在字、词、句、段的学习和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受到美的教育。如教学《翠鸟》一课,朗读第一自然段时,要抓住“橄榄色”,突出“头巾”的美丽;抓住“浅绿色”,突出“外衣”的漂亮;抓住“赤褐色”,突出“衬衫”的鲜艳;抓住“透亮灵活,又尖又长”,突出“小巧玲珑”。这些表现翠鸟“颜色鲜艳,小巧玲珑”的重点词,朗读时都要加强语气,重音轻读,突出翠鸟的静态美。朗读第三自然段时,应抓住“悄悄地”“吹”突出小鱼的机灵,抓住“锐利“”蹬开”“叼起”“飞走”突出翠鸟动作的迅速。尤其要重音慢读好“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这一结句,进一步体会翠鸟捕鱼的快、准、灵。通过反复朗读,领悟出作者对翠鸟喜爱之情的美好意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教育。又如《桂林山水》一课,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对课文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江水清澈如镜,山峰姿态各异。江上,有竹筏小盘;岸边,有葱绿的稻田;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白花,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山水辉映,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引人入胜,使学生置于美好的画面之中,体会美好的意境,受到景物自然美、和谐美的陶冶。
三、通过正确引导,在实践中创造美
美来源于生活,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就要引导他们热爱生活,让他们以自己的劳动来美化自己的生活环境,比如让学生收集资料,办黑板报,手抄报,也可让学生组织班会讲故事等。教师要很好地组织学生接触社会,接触自然,让他们在认识美、创造美的过程中产生满足和喜悦的感情,使审美教育进入更高层次。教学中不仅要善于引导学生寻找美,而且要善于引导调动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让他们去描绘,去创造,把接受的美感扩展成一幅更生动、更完美的画卷,使感受美、理解美上升为发现美、创造美。如学习《狼和小羊》这一课,可指导学生分角色表演。通过表演,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创造美的能力。还可以对表演组织讨论、评价,把学生对人、事、物的认识深化、升华,从而使学生感受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更充分、更完美的发展。
四、引导观察联想,品尝插图意蕴美
语文课本中配有大量的插图,使课文中讲述的知识更为直观、形象,具有一定的审美意义。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插图,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海底的海参、珊瑚、龙虾、海龟、贝壳。教学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体会这些特产的形态、颜色,借助形态感受这些海底生物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如描述珊瑚的形态用上了两个比喻句:“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结合插图,进一步体会作者怎样把珊瑚写得形象具体,懂得一种事物怎样多样表达,由此感受到珊瑚的静态美。写海参时用上“懒洋洋地蠕动”,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海底动物的动态美。教学时,让学生切实地得到美的享受,促进审美趣味的形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意蕴美的熏陶。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审美心理活动的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过程,以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审美情感,寓美于教学,使学生得到美的教育和体验。
篇16: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
审美教育可以分为两层,一层是表像审美,是对现实存在事物欣赏能力的培养,另一层是意象审美,是对精神领域欣赏能力的培养。一般职业院校的学生都是有九年义务教育基础的,在掌握了必备的语文知识后,在审美教育方面还需要不断加以优化。中职院校语文教育的主要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更要通过对职业学校语文的学习,掌握未来职业岗位中的必备专业素养,以及优秀的口语交际能力。从职业院校相关的语文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出,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与口语交际方面已经作出了重点规划。
一、职业院校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意义
审美的表象能力很多人天生便具备,它是对一朵花的欣赏,对一座建筑的欣赏,有时也可以是对一个人的欣赏。而审美的意象能力,是需要后天的培养才能形成的,它是对一个人品格的欣赏,道德修养的欣赏,或者气质谈吐的欣赏。中职院校的学生即将步入成年人的行列,所以应该将审美的意象教育作为主要的教育任务,而这项任务是需要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中职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有《我的母亲》、《胡同文化》、《过万重山漫想》等现代文学,也有《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鸿门宴》和唐诗宋词等古典文学巨著。这些优秀的作品中,不仅有丰满的人物形象,更有他们身上优秀的品质以及充满智慧的处世之道。例如,老舍的《我的母亲》,文中描写母亲的勤劳、简朴、诚实,面对生活的艰难她依旧可以勇敢的认真的过着每一天。这篇文章的学习,不仅帮助我们的学生了解到母亲这个形象的美好,更可以学习到母亲坚强的一面。学习《胡同文化》,可以使学生对我国曾经辉煌的文化沉淀产生深深的自豪感。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使学生提前了解一些待人接物的方法技巧等一系列知识。如果可以使这些优秀作品中的人物品质和充满智慧的处世之道,渗入学生的思想意识中,使学生领悟到语文教学中的美,并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那么对他们的成长和身心健康而言,将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二、职业中学实行语文审美教学的措施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美的欣赏是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的。在课堂上,职业学校的学生们一般都是通过文章的阅读,对抽象的文学作品有个大概的了解。这样的教育方式,难免会使学生产生疲态,失去对语文课堂审美教育的兴趣。如果中职语文教学可以与现代信息化相互结合,尽量将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通过影像、视频等手段表现出来,实现学生对文章中抽象意识的具象了解。从而提高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水平。
(二)课堂之外的语文审美教育。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一直在推崇实践性教学,这同样适合于职业院校的语文审美教育。比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时,作者描写到“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这样的美景,如果无法亲眼目睹,那么在学习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审美教育就会大大折扣。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去接近荷花,观察水中的荷花,从文章所描述的角度,找出与文章相符的景色。或者,在学习汪曾祺老先生的《胡同文化》时,可以带同学们走进胡同,感受和观察胡同文化。将语文审美教育课堂拓展到实践生活中,不仅增强了学生对审美教育的学习兴趣,更实现了教育中的知行合一。
(三)拓宽审美教育的学习内容。对语文审美教育的培养不应该是太过肤浅的,更不能是单一的。语文审美教育与其它艺术审美是相通的。优秀审美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可练就。这就需要我们的中职教师,创造出更多了解美的途径,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一些好的艺术作品。例如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戏剧小说、诗词、名画、现代的音乐、影视、图片。在学习戏剧时,感受历代文人墨客优秀豪杰的高尚品德。比如戏剧《王昭君》,学习王昭君身虽为女子,但为了民族团结,毅然选择远离故土的勇气。学习屈原《天问》中对国家的忧患和自身的一股傲气。比如在读美国音乐剧《音乐之声》时,感受女主人公玛利亚的乐观积极,即使身处严肃的修道院,她也可以追寻自己心中的'理想,放声高歌。面对不怀好意的人,她依旧保持善良,用智慧得到别人的尊重。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长期熏陶,培养学生各个角度的审美能力。
三、审美的真正核心
中职语文审美教育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真正的审美,不仅仅是对一件高雅艺术的鉴赏,更不是对一幅字画的侃侃而谈。真正的审美,是能够激起人们对美好生命的追求和自身优秀品德的建立。在遇到困难时,学习优秀伟人的坚忍不拔,坚持真理,永不放弃的精神。在怀疑自己时,可以立刻纠正方向,坚定心中信念。掌握真正的审美核心,不仅仅是我们积极面对生活的必备条件,更是我们被他人认可,走向人生巅峰的必要因素。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院校语文审美能力在教育中的贯穿,是非常有必要的。深入其中你将会发现,语文审美对自身修养的提高,对人际交往的帮助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样,从语文审美教育的角度来看,它也可以使语文课堂变得更加有人文特色。间接的培养出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爱,有效的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同时,使学生拥有发现美、热爱美、追求美的高尚精神,这对构建文明和谐社会,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文新.试论职业学校语文多媒体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01).
[2]尹艳丽.职业中专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践[J].成功,20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