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双向质疑,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论文(共含12篇),欢迎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樱花”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篇1:双向质疑,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论文
双向质疑,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论文
摘 要:本文结合当前教育改革的要求和化学教学的实际,认为双向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并且通过具体举例论述了双向质疑法的具体运用及影响因素。
关键词:双向质疑 化学教学 创新精神 思维能力
当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已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整个教育改革的灵魂。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认为,双向质疑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双向质疑是包括师、生两个方面的质疑。一方面,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堂中提出一些有疑问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任何一方的质疑都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和尝试:
一、双向质疑的方法和实践
1.矛盾法
即教师提出或者教师创设一定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一些看似自相矛盾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选择最佳的方法来解决。
例如学习《工业合成氨》时,先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根据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工业合成氨的反应N2+3H2 2NH3+Q,应采取怎样的条件有利于氨的生成?”通过分析讨论,大家会得出结论:低温、高压、使用催化剂。这时进一步发问:“对于该反应大家都比较熟悉,反应条件应该是高温、高压、使用催化剂。这不是相互矛盾吗?应该怎样理解?”问题一旦提出,就容易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望,这时候学生个个跃跃欲试,翻阅书本,相互讨论,试图解决这个矛盾。因此,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思维也很活跃。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提出的问题要尖锐,发人深省,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置身于矛盾环境中而急于想办法跳出困境,学习积极性高,教学效果理想。
2.放收法
这种方法是教师提出一些带有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提出多种答案,然后再进行比较、优选,最后得出最佳答案;或是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然后进行发散和集中思维,寻求最佳答案。
例如,在学习《氨·铵盐》这节内容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让你在实验室制备一些氨气,你会选择怎样的制备方法?”学生这时会纷纷提出自己的方法,经过提问、归纳总结,共有四种方案:①利用氮气和氢气反应合成氨;②利用NH4Cl和NaOH在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制取氨;③加热分解NH4Cl或NH4HCO3粉末;④利用NH4Cl固体和NaOH固体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制取氨。基于此,再跟学生们一起分析实验室制取氨气的条件以及所用仪器,最后学生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从诸多答案中找到一个共同的答案——利用NH4Cl固体和NaOH固体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制取氨比较合理,而且应该用瓶口向下排气法收集。通过这样的分析,充分发挥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加深了对前面所学方程式的认识,而且学生已经明白了为什么要用第四种方法,而不是机械地记忆要用第四种方法,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提出的问题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案,但一般只有一种是最好的。这样的问题可使学生的思维范围更加扩大,而又能辨别多种解决问题途径的优缺点,从中挑选出最佳的答案。
3.辩论法
即针对学生对同一讨论常常有不同观点的事实,教师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辩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挑战性、主动性和精密的思维品质。
例如学习《溶液中的离子反应》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BaSO4不溶于水,水溶液导电性弱,所以BaSO4是弱电解质。 这句话对吗?”问题一提出,学生自然分为两派,认为对的同学力争:因为BaSO4溶液导电性弱,所以BaSO4是弱电解质;认为错的同学则认为:强酸、强碱、大多数的盐是强电解质,因为BaSO4是盐,所以是强电解质。这时,进而反问:“强电解质的概念是什么?”这时立即就有学生提出:虽然BaSO4溶解的很少,但溶解的这少量BaSO4如果是全部电离,那么BaSO4就是强电解质,反之则反。此时我马上指出这种看法有道理,这是一个有创造性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世上没有非常绝对的事情,我们现在经常说什么物质可溶、什么物质不可溶,都是相对而言的,难溶物并不是一点也不溶,而是溶解的比较少。这样就充分地发展了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加深了对事物相对性的认识。再如在学习《卤族元素》时,做完金属锌与单质碘的演示实验后提问:“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描述后,继续追问:“能否证明反应是否发生,为什么?”这样的问题也可以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展开辩论。认为发生反应的同学指出:反应发生了,并且是放热反应,否则怎么会发生碘的升华现象呢?认为很难确定是否反应的同学则提出:碘溶于水是放热反应可以肯定,那么,到底是碘溶于水放出的热量使碘发生了升华现象,还是金属锌与单质碘发生反应而放出的热量?所以很难有确定的结论。并且有学生要求补做碘溶于水实验,看是否有碘升华的现象,然后再下结论。此时要及时地表扬学生,并补做实验。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这都是学生的创新。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提出的问题具有辩论性,能使学生思维开阔、灵活,提出的观点更具说服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类比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引导学生比较类似的事物或事件,发现并归纳它们的异同点,学会分类,并能把前后学习的概念连接起来,融会贯通。
例如学习《卤族元素》时,当学生掌握了非金属单质(氯、溴、碘)间也可以发生置换反应时,提出这样的问题:“氟气可以发生这样的置换反应吗?为什么?”通过思考讨论,同学们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再问:“这与金属间的置换反应有何相同点?”同学们经过思考指出,金属间的置换反应也要将很活泼的金属钾(K)、钙(Ca)、钠(Na)除外。由此,学生认识了这样一个规律:任何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任何规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应在规律中寻找异同点,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所学的知识。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可以促使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比较,从事物的异同中找出发展的规律性和特殊性,培养学生准确地把握知识的性质和规律的能力。
二、双向质疑法的结构与影响因素
在双向质疑的'结构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他既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要给学生指导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给予检验;学生则处于主体地位,既要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才能来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学生大量的信息双向交流,学生和学生之间也要有信息传递。正是这些信息的多边交流,使得学生的思维不断地被触发、激活,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有以下几个因素值得注意:
1.疑境的创设
疑问的情境创设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从情境中发现疑点、提出问题。疑境的创设可用前文所述的矛盾法、故意误导法、类比对照法等进行。
2.疑点的设置
一般说来,我们所设置的疑点应该是切合学生认识水平而且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但又略超出学生的现有水平,“逼”学生去创造。
3.教师的总结
在师生质疑并且由学生解决了问题之后,教师应该进行及时的总结。一则可使学生把新的成果及时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知识网络;二则可帮助学生重温创造思维的思路,总结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
质疑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是创新的开始。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正是怀疑和问题鼓励我们去学习、去观察、去实践、去发展知识,以质疑作为推动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认识的内驱动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思维活动,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殷勤学科教育.(12),P24。
2.孙大君学科教育.2001(11),P24。
篇2:[小学美术论文]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小学美术论文]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不少老师认为:美术课上只要让学生依葫芦画瓢,画出几张画,课堂不出问题就行了。其实,并非这样简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水平,即是指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问题中找出新关系,寻求新答案的过程,这种思维具有新疑性、独创性、发散性。美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一、绘画中 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去想象
美术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艺术创造并非易事,因为他们完成作业大部分是临摹,这样一年两年之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临摹中逐渐减弱,已经习惯了照抄别人的模式,习惯性思维占据了学生的脑海。因此,当设题让学生创作时,学生会说:“我什么也画不出来”,“太难了”,“还是照抄课本上的吧”。出现这种状况,原因之一就是让学生长期临摹,缺乏想象力的训练,发展下去,只会使学生变成墨守成规,将来离开书本,离开学校,离开老师将一事无成的人。故在教学中,每一节课先不急于完成作业,而应围绕每节课的内容,尽可能多的去设想,比数量,看谁的想法最多,最有独到之处。如四年级《鞋的设计》一课,先安排10分钟让学生大胆想象画出各种不同功能的鞋的草图,有的学生一口气画出五、六种,有的画出三、四个,无论多与少,此时学生想象的闸门已打开,毫无顾忌的画所见、所想、所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步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又如装饰画中画树,他可以画出春天的绿树,秋天的红树,那么可以不可以画出兰树、黑树呢?通过引导学生从光的角度看,从装饰寓意手法表现,学生明白了,只要画面需要,什么颜色都可以去画,以此类推,学生敢于用多种手法表现事物,表现内心的情感。事实说明:发散性思维对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很有益处。
二、提供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情景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作为教育者应多给学生提供这种探究的机会,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将激励他们不断的去探索,从而走上成功之路。
(1)在写生课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实践性强是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特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创作的源泉,学生新奇的想法来源于实践,创造思维的萌发,更取决于学生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多感才能多知。如教五年级《各种各样的房屋》一课,让学生来写生校园内极普通堆柴房,屋前堆放许多木头,如完全写实照搬画面肯定不好看,因此,在写生中引导学生观察的是自然中的结构、形状,要求学生用减法方式,减去不入画的部分,补充一部分,使构图完美,意境更充实。要求学生用夸张变形手法表现高的更高,矮的更矮,根据主观感受,表现情趣,加强艺术感染力,这样的效果是,全班几十人的作业,一人一模样,共性中有个性。看学生的写生作业:有的是一棵大树下的一间小屋,有的是一笔一划的勾房瓦,有的屋前一条小路,引起人的遐想。写生提供了创作的源泉,经过艺术概括,去粗取精,创造出的是比现实景物更有个性,更为鲜明的形象。
(2)在动脑动手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四年级《我为祖国造大桥》这课,要求学生用橡皮泥捏出桥的立体造型,这并不难,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体会一下当建筑设计师的滋味。在看过优秀桥的建筑的.照片基础上,同学们迫不及待的动手,许多同学把对未来桥的发展变化憧憬于设计中。好多同学改变了原来桥的形状和结构,大胆地想象、运用夸张表现手法,设计出有主题,有自己个性的立体桥型。这一课给同学提供了展示才能的机会,学生不仅仅是动手制作,动脑构思,立意的思考,升华了主题思想,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难能可贵的创造思维
创造需要勇气,需要有一定的气氛烘托,在创造活动中,有的学生怕自己的作品特殊,怕同学起哄,更怕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因此,提倡学生有创造意识,就要求老师敢于表扬标新立异的同学,尤其在评判作业时,不以干净规矩为唯一标准,而看谁的作品不随大溜,有独到之处,谁的作业就是最好的作业,成功的作业。
三、教师自身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作用,是因为教师担负着在知识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尽可能少遇困难,少走弯路。好的教师应通过仪表、语言、板书、范画、演示、辅导,评定成绩等一系列活动得到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同时,教师要通过对学生情感上的交流影响感染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活动,试想:面对一个面目冷冰冰的教师,一个不负责任的教师,学生怎敢各抒己见呢?在课堂上,教师也要以一个探求者的身份出现,对有些问题,可以回答“我也不清楚,我们一起来琢磨”。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性。
教师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创造者,她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创造出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新颖的教学方式,力争使更多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现代社会,发展很快,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获取最新信息更新固有观念,才能使自己保持艺术创造,教学中的青春活力。
除了教学,教师还要大量创造自己的作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断充实自己,凡是要求学生完成的作业,教师要尽可能先尝识一下,试图从多方面,多种途径去考虑,对随时涌现的想法,只要有价值,就要付诸实践,这样即可锻炼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也可以对可能出现的教学效果有所设计和预见。
除此,课堂上教师领画、带画,示范都因直观性强易于学生更快更好掌握。如果我们的教师具备浓厚的业务功底,有潇洒的画风,有独特的创作精神,不仅能博得学生深深敬佩,还将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
创造力是人人都有的,只有将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宝贵资源,积极开发,才能培养真正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篇3: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论文
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论文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基本手段,有其特殊的教学功能: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验证物理定律,而且能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对基本知识的认识程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突出探索方法的培养。 物理教学常用的有实验归纳法和实验验证法。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安排这两种方法加强训练。例如,在总电阻教学中,就可进行这两种方法的训练。(1)应用实验归纳法探索电阻串联。首先,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欧姆定律设计一个电路,测定各个电阻的阻值,然后由学生进行实验,并从实验中归纳出R串=R1+R2的结论。接着,教师根据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和欧姆定律,从理论上加以推导,也得出同样的结果。这样,在获得关于串联总电阻与分电阻关系的知识的同时,学生学习到自己设计电路、总结规律、从理论上论证的初步方法,即实验归纳法。(2)应用实验验证法探索电阻并联。在并联电路的探索中,先由教师从理论上推导出1/R并=1/R1+1/R2的关系,接着由学生自己设计电路操作实验,然后验证这一关系。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联系电阻与导体截面积的关系对并联作出解释。这样,在获得关于并联电阻知识的同时,学生学习了实验验证法。
通过设计物理实验,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怀有好奇心,对还不懂的现象总喜欢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这种精神,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实验,组织他们观察现象,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例如“判定感生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的教学,课前可先留给学生一个思考题:如何判定感生电流方向?怎样通过实验加以归纳得出?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带到实验室,根据电磁感应现象的知识,共同设计一个用线圈、电流表、条形磁铁组成的实验线路。让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线路,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发现问题,边解决问题,并根据实验记录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从中得出感生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将磁铁换成通电螺线管再做实验,或把通电螺线管放在线圈中,改变通电螺线管电流的大小,并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最后,归纳得出上述不同情况下的电磁感应现象所产生的感生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的结论,即楞次定律。通过启发诱导,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应用楞次定律,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效。
重视课外实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的课外实验(包括小制作),主要是以扩展知识面、发展创造力为主要目的。学生在课外实验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教师要适当引导,不使他们过多地碰壁。但是,教师也不可包办代替,要让学生经受挫折,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实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从而获得成功,这样将会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并得到更多锻炼。
篇4: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不少老师认为:美术课上只要让学生依葫芦画瓢,画出几张画,课堂不出问题就行了。其实,并非这样简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水平,即是指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问题中找出新关系,寻求新答案的过程,这种思维具有新疑性、独创性、发散性。美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绘画中 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去想象
美术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艺术创造并非易事,因为他们完成作业大部分是临摹,这样一年两年之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临摹中逐渐减弱,已经习惯了照抄别人的模式,习惯性思维占据了学生的脑海。因此,当设题让学生创作时,学生会说:“我什么也画不出来”,“太难了”,“还是照抄课本上的吧”。出现这种状况,原因之一就是让学生长期临摹,缺乏想象力的训练,发展下去,只会使学生变成墨守成规,将来离开书本,离开学校,离开老师将一事无成的人。故在教学中,每一节课先不急于完成作业,而应围绕每节课的内容,尽可能多的去设想,比数量,看谁的想法最多,最有独到之处。如四年级《鞋的设计》一课,先安排10分钟让学生大胆想象画出各种不同功能的鞋的草图,有的学生一口气画出五、六种,有的画出三、四个,无论多与少,此时学生想象的闸门已打开,毫无顾忌的画所见、所想、所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步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又如装饰画中画树,他可以画出春天的绿树,秋天的红树,那么可以不可以画出兰树、黑树呢?通过引导学生从光的角度看,从装饰寓意手法表现,学生明白了,只要画面需要,什么颜色都可以去画,以此类推,学生敢于用多种手法表现事物,表现内心的情感。事实说明:发散性思维对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很有益处。
二、提供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情景
苏联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作为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者应多给学生提供这种探究的机会,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将激励他们不断的去探索,从而走上成功之路。
(1)在写生课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实践性强是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特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创作的源泉,学生新奇的想法来源于实践,创造思维的萌发,更取决于学生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多感才能多知。如教五年级《各种各样的房屋》一课,让学生来写生校园内极普通堆柴房,屋前堆放许多木头,如完全写实照搬画面肯定不好看,因此,在写生中引导学生观察的是自然中的结构、形状,要求学生用减法方式,减去不入画的部分,补充一部分,使构图完美,意境更充实。要求学生用夸张变形手法表现高的更高,矮的更矮,根据主观感受,表现情趣,加强艺术感染力,这样的效果是,全班几十人的作业,一人一模样,共性中有个性。看学生的写生作业:有的是一棵大树下的一间小屋,有的是一笔一划的勾房瓦,有的屋前一条小路,引起人的遐想。写生提供了创作的源泉,经过艺术概括,去粗取精,创造出的是比现实景物更有个性,更为鲜明的形象。
(2)在动脑动手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四年级《我为祖国造大桥》这课,要求学生用橡皮泥捏出桥的立体造型,这并不难,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体会一下当建筑设计师的滋味。在看过优秀桥的建筑的照片基础上,同学们迫不及待的动手,许多同学把对未来桥的发展变化憧憬于设计中。好多同学改变了原来桥的形状和结构,大胆地想象、运用夸张表现手法,设计出有主题,有自己个性的立体桥型。这一课给同学提供了展示
[1] [2]
篇5: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能力是人类探索和创造有价值的知识、事物的.能力.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注重创新学习和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在通过多种相应的途径培养和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
作 者:刘嘉 作者单位: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罗定,527200 刊 名: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OLLEGE 年,卷(期): 9(9) 分类号:H319.3 关键词:英语教学 培养 创造思维能力篇6: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论文
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论文
摘要: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是构成知识的基本成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刻都在使用概念表达思想、理解事物,学生获得知识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概念学习。概念学习实质上就是理解和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的过程。概念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关键词:概念 概念学习概念教学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是构成知识的基本成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刻都在使用概念表达思想、理解事物,学生获得知识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概念学习。概念学习实质上就是理解和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的过程。概念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结合几年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体会,本文主要谈了谈如何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展示概念背景,培养思维的主动性。
在引入新的知识前,要仔细研究讲授内容,安排复习学生熟悉的知识,并适当引用实例,从而引出新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在熟悉的知识作为背景的前提下轻松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中,而避免因突然提出生涩的概念给学生带来困惑。适当展示新概念背景可以使学生沉浸于对新知识的期盼、探求的情境之中,积极的思维活动得以触发,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以学习为乐趣,在获得知识时有一种惬意的满足感。
例如,在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中,数制的概念是比较重要的,在引入这个概念前,先设计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广泛使用的是十进制数,有时也会遇到其他进制数,那么请同学们列举一下,你遇到的都有哪些进制数?”学生的答案很丰富:钟表上的六十进制数,买手套、袜子等会遇到十二进制数,还有用筷子时,够两只就称其为一双,称其为二进制数……抓住这个机会,我提出问题:计算机中采用的就是二进制数,那么它是一种什么概念?它与我们熟悉的十进制数之间是怎样转换的?在计算机基础知识领域我们还会遇到什么不同数制?
由于有了同学们已经熟知的十进制数为基础,二进制数、八进制数、十六进制数的引入就显得很自然了。在介绍完十进制数与二进制数之间转换的方法后,依次类推出十进制数与八进制数、十进制数与十六进制数之间的转换关系就显得容易掌握。
在听到学生长长的“吁”声中,我看到一张张或满足或恍然大悟的脸,知道数值这个难题已经被解决掉了,数制、基数、位权、数码这几个概念不再是枯燥难懂的。
二、创设求知情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表现在思考问题时,以敏锐的感知,迅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由此思彼”的联想,果断、简捷地解决问题。
我们在进行办公软件Office的教学过程中就格外注意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办公软件这一课程主要由Word、Excel、PowerPoint三个模块组成,在讲第一个Word模块时,我就为后面的模块学习打下了基础,让他们明白这三个模块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思想是相类似的。所以在详细介绍Word模块的功能和操作方法后,我就引导同学借用Word摸块的操作方法去自学Excel、PowerPoint模块的内容,然后给以总结、比较。这样的安排使得同学们加强了印象,并能将所学的旧知识应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减轻了学习难度。
三、精确表述概念,培养思维的准确性。
思维的准确性是指思维符合逻辑,判断准确,概念清晰。学习新的知识最基本的要求是准确掌握概念的内涵,然后才能正确地进行应用,所以我们在引入新概念时一定要注意排除模棱两可、含混不清的现象。
四、解剖新概念,培养思维的缜密性。
思维的缜密性表现在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全面深刻地理解,对所学知识结构的严密性和科学性能够充分认识。在处理过程中,我们可以适当引入实例,如介绍背景、引申概念的外延。
五、运用新概念,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主要表现在理解能力强,能抓住概念、定理的核心及知识的内在联系,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及使用的条件和范围。在用概念判别命题的真伪时,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在用概念解题时,能抓住问题的关键。
六、析错解成因,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是指思维严谨而不疏漏,能准确地辨别和判断,善于觅错、纠错,以批判的眼光观察事物和审视思维的活动。
在程序设计语言教学过程中,同学们编写代码操作总找不到感觉,经常是出了错找不到原因,纠正过后还是屡次再犯。针对这一现象,我仔细寻找、思考他们出错的原因在于只重视模仿,却不曾深入理解,编写代码出错找不到原因是因为设计思路不成熟,思维不够严谨,造成程序结构不清晰,出了错误也无从查找,更别说辨别与判断。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在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建立清晰的结构化编程思想,用正确、严谨的语言进行表述才能解决问题。
教学的根本任务不仅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优化学生的思想品质,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概念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记住概念、会用概念去解题,还应让学生了解概念建立的合理性。在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应通过启迪和引导,使学生参与到分析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开发。
篇7:浅析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
浅析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思维能力是学好物理学所需要的基本能力。本文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科学的学习方法等三个方面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物理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
物理教学中,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思维能力是指大脑将输入信息加工成思想产品的能力,它是构成智力的核心因素。因此,要使教学适应时代要求,就要重视开拓学生思路,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
能力是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学习动机所引起和支配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动力,其中,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创造性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物理教学中,可以通过直观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1、采取演示实验引入新课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物理兴趣。在开课时教师首先通过演示实验表现出一些“奇异”的物理现象,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提出问题,留下悬念。这样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观察与思考,激发学生探索物理世界的兴趣。这种引入新课讲授物理规律或概念的方法,容易使学生接受知识既感到有趣又轻松。例如,在研究“磁生电”这一现象时,我们把演示实验放到本节课的开头。取条形磁铁和线圈,学生观察到在原线圈中插入磁铁可引起感应电流,且改变副线圈的电流大小和方向,在原线圈内同样引起了感应电流。此时将这两种现象有什么异同,又如何能使“磁生电”的问题引入新课,学生的思维都调动起来了,并能饶有兴致地听老师讲解。
2、利用实验把学生引入物理境界。很多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多的是受直接兴趣的影响,即对事物本身感兴趣。多组织实验课把学生带入物理境界,会使学生对物理产生直接兴趣。例如在讲大气压强时,让学生亲手做一做马德堡半球的实验,拉一拉抽出空气的两个半球,体会一下大气压强的存在与威力,使学生既感到了乐趣,又实现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同时也培养了思维能力。
二、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1、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展思维品质。物理教材中的内容纷繁复杂,各种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互处在联系状态中,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弄明白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如在讲解“磁场”这一章时,从中看出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在闭合回路里磁通量发生变化又可以产生电流,电和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只要掌握了其中的联系就可以理清相关的几个定律。所以,通过把问题全面化,而不是片面地孤立地分析,这样做不仅降低了知识的理解难度,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看问题的.思维能力。
2、变换角度,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是思维度的指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恰当的速度要求,要控制好教学节奏,利用学生“好胜”心理,适当展开学习竞赛,以便训练学生思维过程,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在教学中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上思考问题,增强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化归”,“迁移”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科学方法是构成能力的重要因素,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正确的方法。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指导学习物理概念知识,要注意把物理概念的抽象化与具体性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会类比,分析,推理和想象来形成概念。
总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长期的教学目标,它贯穿着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是一项综合性的课题。我们只要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脚踏实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就一定能取得成效。
篇8: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论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为创造性而教”成为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而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主渠道。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鼓励质疑,尝试让学生自悟,放飞想象,学会创造,强化学生发散思维,力求标新立异,多角度地解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在课堂上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注重创设情境,培养创新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全部计划、探索都会落空。”语文教育家汪广仁说:“没有求知欲望,就没有学校。”因此,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创新思维的动力。要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要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意境,激发创新兴趣。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应根据语文特点,采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巧妙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情绪,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索新知识的欲望,把学生带入富有情趣的情境之中,把学习活动组织得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使学生对学习过程产生兴趣,主动地参与进去,愿意动脑思考,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例如,老师拿出一个足球作为道具,让喜欢足球的孩子画足球、玩足球。当学生们看到老师写下“取足球”三个字时,孩子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足球怎么了?谁取足球?怎么样取足球?当他们疑惑不解的时候,老师随手画下了一颗大树。哦,孩子们恍然大悟,足球掉进树洞里去了!是怎么掉进去的?怎么取出来呢?当老师及时板书一个“巧”字时,孩子们的胃口又被调了起来,是谁巧妙地取出了足球呢?带着一个个的问号,孩子快速有效地读完了课文,并兴奋的讲述了巧取足球的经过。文章很自然的读懂了。老师依旧抓住一个字“巧”字,将问题抛给学生:谁能有更巧妙的办法取出足球?孩子们思维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奇思妙想,畅所欲言,提出了灌气等十几种取足球的办法。
学生这样积极地参与学习之中,体会到了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现代教学论主张:“要让学生动手学科学,而不是让耳朵听科学”。因此,必须让学生学会观察,在实践中创新。手脑并用是发展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多想想,从中发现问题、探究知识,从而点燃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
二、营造民主和谐、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
1.要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去学知。由于学生知识少而有限,能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如此这样,就需要教者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的《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我首先启发学生:谁美丽?他为什么美丽?经过讀文后,学生大部分认为人们是被居里夫人的精神所感动。
2.要善于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有一堂语文课上,我要求学生用“爱”说一句话。一个学生说:“老师爱讲文明、有礼貌的好学生。”我说:“对!”话音刚落,一个学生说:“你们讲得不对。”我接着问:“你说的‘你们’是指谁?”学生说:“他和你。”我问:“我们错在哪里?”学生说:“难道有缺点、有错误的学生你就不爱了吗?”我立刻说:“真的错了,对!老师爱所有的学生。”学生敢于向我提出意见,表明看法,充分体现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和师生间真正的平等关系。
3.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如口头造句练习,“骄傲”有两种意思,有褒义和贬义之分。学生说:“我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小明不因为考了一百分而骄傲自满。”……我启发道:“你们说得对,‘骄傲’一词有两种意思:一是自豪;二是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一个词语放在不同的句子中,其意思也不相同。”这样,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三、重视发挥教师的楷模作用
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特别善于摹仿,而和学生接触较多的教师便经常成为学生摹仿的直接对象。我在教语文课时经常和学生一起搞一些活动,如“脑筋急转弯”、“故事接龙”等,自己也成为参与者。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带动起来了,思维也活跃了,许多同学回答问题也有了很大的创新。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不论什么课型,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要教师用心付出,自觉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不至于成为高分低能的高才生,就不至于出现连衣服都不会洗的专家,我们的民族之魂就会得以升华,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兴旺发达!
篇9: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论文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论文
内容摘要:创新思维应包括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的科学方法等方面能力。在物理教学中可以通过优化教学方法、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物理 创新思维 精神
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掌握创新的科学方法是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物理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是一门以实验、实践为基础不断创新发展的科学,物理学研究问题的结构原理和科学方法囊括了人类尝试各种创新活动的途径、思想和方法,物理学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发展的历史,物理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独特的优势,应当担负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任。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研究方法教育,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创新方法;通过优化教学方法、重视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实现创新思维能力的综合发展。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创新意识
好奇是一种不必经奖励与强化而自觉激励自己不断进行某种探究活动的动机,对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启发、导向的功能,是发掘创新思维、推动创新的原动力。在教学中通过创设生动、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创设情景激起好奇能启迪思维,激起学生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追求新知识、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正是学生对这种学习活动持主动参与的态度,才会使自己的思维活动处于最积极、活跃的状态,变被动的学会为主动的会学,思维才最具有创造性。
二、用物理科学研究故事,激发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渗透介绍物理学家科学研究、发现的经历和故事,不仅使学生了解科学发现与创新的思维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同时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在相关教学中渗透介绍:牛顿通过发现苹果落地现象得到启示,到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联想到物体的平抛运动扩展到月球绕地球运转,才有了人造卫星上天;阿基米德从在浴缸里洗澡的感觉中发现浮力定律;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推翻了亚里斯多得的观点;发明大王爱迪生各种发明创造背后的`艰苦经历和不折精神;天文学家第谷经过几十年长期不懈的观察,积累了750个星体有关运动的“天文”数字;开普勒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整理第谷的天文数字和自己亲身实践运用猜想、假设、计算、分析、归纳总结出有关行星运动的开普勒三定律;英国物理学家布拉凯特为了证实卢瑟福发现质子的事实,在充氮的云室里重做实验,拍摄了两万多张云室照片,分析40多万条α粒子的径迹中,才发现有8条径迹发生分叉,从而证实质子的发现。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体会科学发现和探索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志趣和严谨、求实的创新科学态度。
三、营造宽松和谐教学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开放具有创新性
通过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打开思维想象空间,大胆提问、引发猜想、想象。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物理学家们在提出新的物理概念、物理模型和物理实验,创造性地建立新的物理理论之前或过程中,想象力都起着巨大的作用。比如法拉第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的提出“场”和 “场线”的概念,为电磁理论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在实验前和实验中,想象力都不断作用和指导着他。对法拉第来说,没有他大胆的想象就没有他的“场”。
通过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要鼓励学生敢于挑战科学、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带着批判的观点去学习和应用科学知识;敢于克服从众、崇尚权威心理思想。玻尔在分析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时,发现与经典电磁理论存在二大矛盾,正是因为他没有盲目崇尚牛顿和麦克斯韦的经典权威理论,而是敢于反常规地大胆提出与经典理论相矛盾的三点假设对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进行完善,后经实验证实获得成功的。 四、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1、除了必做实验外,还可以改变课堂老师演示实验为学生随堂动手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亲身实验获取直观感性材料,体验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
2、改变验证性实验为研究探索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追求“原知”的实践创新能力。比如楞次定律的分组实验教学可以和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相结合为学生探索性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实验、探索出感应电流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总结得出楞次定律,更深刻掌握楞次定律的本质内容。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创设一些设计性实验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创新设计活动。
3、对于一些实验条件要求苛刻或相对抽象、学生较难理解、而实验难以完成的知识内容,如:布朗运动、波的干涉现象分析、卢瑟福的α散射实验等,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借助声音、图象、动画等视听媒体创设生动、形象和深刻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课件演示来增强课堂的新颖性与趣味性,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具体,唤起学生好奇心,克服单纯讲解的“空对空”单调特点,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思维活跃富有创新性。
我校在实验班的物理教学中通过渗透科学方法教育、优化教学方法、重视实验教学,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十分浓厚,整体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综合创新思维能力明显提高。在学校开展的科技节活动中,更多的学生创新性地设计“发明”出许多有实际意义的作品。如液体折射率测定仪、回滚轮、自动节水冲便器等。
参考文献:
1、张宪魁:《物理科学方法教育》。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2、刘芳主编:《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中国和平出版社
篇10: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尝试论文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尝试论文
论文摘要:小学自然课堂教学中的实验教学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各种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一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本文是个人多年自然教学实践活动的归纳和总结,主要从:激发观察兴趣,培养类比思维能力、学生动脑,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学生观察,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实验过程,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等多方面阐述,实验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思维能力。
论文关键词:实验教学 培养 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场所。我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引导他们象科学家一样去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勤于动手善于动脑,发现自然规律,培养思维能力。
一、激发观察兴趣,培养类比思维能力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小学生思维正处在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教学中,我注意利用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的实验材料,使学生对所观察的对象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变被动思维为主动思维,有利于学生类比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学习第六册《水的压力》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将用手“吹”泡泡与用水“吹”泡泡这两个实验进行类比,从而顺利导入了新课。我先让学生做口吹泡泡的游戏,接着我给学生做用手压蒙在漏斗上的橡皮膜,使与之相连橡胶管的一端“吹”出泡的演示实验,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橡皮膜受到手的压力的向内凹的现象,从而了解到用手能“吹”出泡泡的秘密是橡皮膜受到了手指的压力。再指导学生做用水“吹”泡泡的游戏,孩子们把蒙着橡皮膜的漏斗放入水中后,发现橡胶管的另一端冒出了泡泡。这时,孩子们很自然地把以上两个实验中直接观察到的现象与不易观察的另一类现象进行类比。当我问为什么水也能“吹”出泡泡时,大多数学生都能答出:是水产生的压力。
二、学生动脑,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多动手,还要激励学生多动脑,并说出是怎样想的,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
如学习《风的形成》一课时,我先向学生介绍上口、下口和内部相通的实验箱,然后把风车放在实验箱的上口,当我问用什么方法能让箱内的空气流动吹动风车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说从下口吹,有的学生说点燃箱内的蜡烛,有的学生说用书从下口煽动,还有学生说抽开实验箱侧面的玻璃,能让箱内空气流动成风。当我问那种意见好些时,有学生认为第一种意见好,有学生认为第四种意见好,争执不下时,学生通过做实验观察到讨论时所说的.四种方法都能使风车转动。当我问点燃箱内蜡烛后箱内空气是怎样流动时,学生的思维又向纵深发散开了,有的学生说从实验箱下口流向上口,有的学生说从箱上口流向下口,我诱导学生设计了在箱下口放一根点燃的蚊香的实验,从而验证出空气从温度低的地方向温度高的地方流动而成风这个结论。
三、学生观察,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抽象就是从观察的许多事物中,排除、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次要因素,抽象出共同的本质特征。
例如学习《哺乳动物》一课时,抽象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分为三层。第一层在观察各种动物的基础上,挑选出外形比较相似的动物,即挂图上的猫、牛、猴、狮。第二层找出这些动物的相同点,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观察挂图充分讨论,如从外形比较,它们表面长毛,有两只眼睛,有耳朵、嘴巴、爪子和四条腿等;从发育来比较,能长大,能繁殖后代,会给小动物喂奶等。第三层抽象出这些动物的本质特征,怎样才能使学生找出本质特征呢?我引导学生将猫、牛、猴、狮与金鱼、青蛙进行比较,找出只有猫、牛、猴、狮特有的,而青蛙、金鱼不具备的特征,这样讨论的结果,即抽象出猫、牛、猴、狮的共同特征:身体表面有毛、哺乳、胎生。
四、实验过程,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这种类型的实验主要是针对高年级学生而言。高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相应的实验能力,只要教师教给他们必要的方法,并提供一定的实验材料,在难度不太大的情况下,学生完全可以自行设计实验。学生设计实验的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的过程。
如学习《电磁铁》一课,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发现“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在动手实验之后进行归纳概括,去伪存真,得出电磁铁磁力大小、跟电流大小、线圈匝数、有无铁芯有关这个科学的结论。
总之,在观察实验课教学活动中,经常地注意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动口、动脑和动手能力,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不仅能学到自然科学知识,也能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冯春河赵义章《课堂教学艺术集萃》山东教育出版社
[3]文茂林《开发你的创新思维》华夏出版社
篇11: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论文
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论文
摘要:创新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外语学科是学生学习语言及跨文化知识的独特学科,如何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拓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及开发个人潜力,这是值得每一位教师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外语;教学;创新思维
目前,我国中学生学习外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英语的应试能力较高,而综合运用能力较低,特别是口语、听力方面较差;受应试教育思维模式的影响,学生在外语学习中缺乏创造性思维,学习方式僵硬无变通。如何培养广大中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呢?笔者认为最基本的是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做到智商与情商结合,左脑与右脑整合,双手与大脑相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具体落实到外语学科的教学上,我们应该结合外语教与学的特点,通过对学生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语言的规律。
一、实施情感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情感因素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综合能力的提高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很重大的影响。如果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许多学生在心理和情感上会出现各种障碍,抑制他们语言学习的动机和自信心,熄灭他们心中的创造灵感。关注情感问题,实施情感教学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灵感呢?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帮助学生建立归属感与自信心,与学生达到情感的共鸣。中国学生,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学生,他们在学习外语时,较大的一个障碍就是心理上的畏惧感与自信不足,作为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关注和体谅学生的情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整个外语教学活动中保持愉快的心情进行学习。
2.创设贴近生活的英语活动情景。语言来自于生活,要求学生对语言理解并正确掌握其运用方法,就需要让学生对目的语的跨文化背景、民俗、典故等有充分的了解,从而在相关情景运用相应的语言。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目的语的文化场景,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3.适当采用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
4.多让学生体验成功,实行的赏识教育,增强学生学习外语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同样的外语教学活动中能有不同程度的领悟和启发。实行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对外语学习特别是口语有障碍的学生,提问时适当降低综合归纳程度,使他们有答题正确的喜悦感,逐渐对外语口语增加信心;对于少数外语掌握较好的学生,适当提供进行综合性理论分析的机会,如对宗教、政治、时事等观点的分析,提高该部分学生的外语综合运用能力。
5.利用多途径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外语的能力。利用电化外语教学,开展表演、辩论、演讲及研讨会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和学习外语的表现欲,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他们的语言实践运用能力,从而产生持久的外语学习兴趣与动力。
二、利用外语教学中听说读写的训练,激活创新思维
首先在听力训练中可采用听前联想和听后质疑的方式进行。听力训练前,教师可以把将要听的内容的背景资料、人物等主要内容给学生解释,由学生就已知主题展开讨论、联想和猜测,预知将要听到的内容。听完后就所听内容提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可活跃学生的思维。其次在口语训练方面,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用目的语表达,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把学生带到轻松的语言交际情景中,让学生无拘束地运用想象力并进行语言表达的再创造。再者是外语教学中阅读的训练。阅读不仅仅是采集信息,吸收信息,还是通过理解、加工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最后是外语的写作训练。写作是语言综合能力的运用,是创造思维的具体体现。在外语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训练方法:
(1)看图作文,根据图画让学生联想,编故事,写评论、说明、剧本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2)改写,学生对原材料进行加工,用自己的逻辑思维重新写作;
(3)扩写,要求学生展开联想,进行创作。从以上各途径可知,学生创新潜力的挖掘可以贯穿于外语教与学的整个过程之中。
三、建立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左右脑的整合
人脑分成两个半球,被一坚韧的白质桥──胼胝体连接起来。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相互独立,在认知方面具有单侧性特征。左脑擅长于语言信息加工和抽象逻辑思维,具有有序性、延续性、分析性特征。右脑擅长于表象信息加工和形象发散思维,具有无序性、跳跃性、直觉性、综合性特征。抽象逻辑思维是正确思维的基础,形象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在我国以往以应试教育为基础的外语教学中,外语教学一般,实行的是机械训练,也可称为“左脑开发教育”。只受左脑开发教育的学生,仅会被动或主动接受他人知识,较少有创造性思维。诺贝尔奖的11个获奖者中,美国科学家独占8人,所占比例为73%。虽然美国基础教育在世界排名30位到28位,但美国教育中更多地提倡独立思考和主动精神,鼓励创造性和挑战性。所以,我们的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都需要开展改革,外语教学上也是如此。教师要鼓励质疑问难,鼓励独立思考、鼓励讨论争论,鼓励标新立异。外语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运用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联想,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具创新意识,大胆探索,为学生的外语学习营造一个有利于启发创新思维的环境。
篇12: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已成为广大英语教师的共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加以体现.
作 者:殷娟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46 刊 名:科技资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7 “”(11) 分类号:H319.3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营造氛围 展开想象 同中求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