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析音乐理论与技能的平衡发展的论文(共含1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影子的尾巴”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篇1:论析音乐理论与技能的平衡发展的论文
论析音乐理论与技能的平衡发展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音乐技能;音乐理论;科研意识;基本技能;艺术实践
论文摘要:目前高师的教学内容把音乐术科与.音乐理论课的学习结合得比较好,问题是许多同学忽视了一方面,而片面强调另一方面。音乐技能与音乐理论课本身是相辅相成的,音乐技能与音乐理论需要相互依托,技巧的掌握需要理论的支撑,理论领会也需要技巧去充实与体现,摆正二者的关系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和决心。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系科主要是培养中等学校的音乐教师,因此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也是与培养合格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挂钩,他们不仅要会唱,而且要会弹、会跳、会讲、会教。目前高师的教学内容把音乐术科与音乐理论课的学习结合得比较好,问题是许多同学忽视了一方面,而片面强调另一方面,比如,唱的好的同学整天只知道唱,钢琴基础好的同学只知道练琴,对理论感兴趣的同学不学习演唱、演奏技法等。
目前,对于高等师范院校的办学模式与教学思路讨论不休,许多仁人志士提出了许多观点和看法,大家都认为需要改革,不管如何改革,不管形式如何,学生的任务是学好知识,更好的为以后的工作学习服务。在当前高师学生当中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一类同学的目标是以后毕业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这一类比较多,主要是当中等学校的教师。);另外,许多同学准备报考研究生(这一类同学在逐渐增加);随着高校全球化、社会化,有一些同学毕业所从事的不一定是教师。不管作何打算,不管你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我们都要学好自己所要掌握的本领,只有真正的本事才能接受社会的检验。
音乐技能与音乐理论本身是相辅相成的,但是,很长时间以来在我们的周围似乎形成这样的现象:对音乐技巧感兴趣的同学只要会唱、会演奏就可以啦,对音乐理论感兴趣的同学认为只需要把理论知识学好就可以啦。于是,一部分人整天呆在琴房,一部分整天在教室,一个很单纯的想法就是想成为歌唱家、演奏家、美学家或者音乐史学家等等。
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很多,主要是认识上有误差,许多同学认为音乐技巧的学习只要勤学苦练就能成功,忽视了理论研究在术科学习中的重要性;有些人认为学习理论就是要把理论本身吃透,没有演唱、演奏技术的支持无所谓;另外,社会上的一些不好风气对同学们的影响也很大,例如,许多从事音乐理论的人就不懂演唱或演奏技术,甚至于从事理论的人们瞧不起从事表演技术的人,相反,音乐表演技术从事者们看不上理论工作者;音乐院校的教育模式一也严重制约和影响着高师的教学,许多同学总想模仿音乐院校的同学,总想着把一门知识学精就可以啦,这不符合高师的现状。
音乐技能与音乐理论需要相互依托,技巧的掌握需要理论的支撑,理论领会也需要技巧去充实与体现,摆正二者的关系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和决心。对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学生而言,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引起注意:
一、增加对相关知识的学习:
对于主修音乐术科的同学而言,我们所从事的每一门技术都有相关的理论知识,在从事一门技术之前必须先作了解。高等院校里都开设一些理论基础课,作为一名大学生首先要学好这些基础理论,这还远远不够,为了更好的`对一门术科有所认识,必须掌握音乐术科的相关理论并对深层次理论知识作研究,同时,要了解文学、哲学、历史、心理学、生理学、运动学、美术、电影、建筑、雕刻、书法、摄影等相关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的修养。与技术有关系的理论只有了解了以后,你才能知道艺术的真正奥秘,对于这些学科还需要进行研究,掌握其与技术的关系。只有多读书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演唱、演奏水平,才不至干成为一个“匠人”。我国音乐教育家、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耀华教授就曾对他的研究生说:“你们要想在学术上有所成就,首先你必须读与专业有关系的至少二十本书”。
二、加强科研意识:
主修音乐术科的同学要多写一些与自己专业有关系的文章,从而提高对术科的深层次认识。从事音乐演唱、演奏技术的同学往往对写文章重视不够,很多人认为写文章没有用,唱好歌、弹好琴就可以啦,何必浪费时间去写那些没用的东西;有些同学甚至认为搞科研是不会使你提高演唱、演奏水平的。其实不然,当你准备做一件事情时,你必须去作准备,而这个准备过程其实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他可以使你了解你所学专业的很多信息。比如,你准备写一篇关于中国早期艺术唱法的文章,你必须了解那一时期的中国历史现状、中华民族唱法、西洋艺术唱法、中国老一辈歌唱家、中国早期艺术歌曲等等。这一过程就可以让你学到很多东西。一篇很好的文章能挽救许多人对技术的了解,改变人们的一贯看法。加强科研意识,可以使我们的思路更加清晰,使得大家对于技术的认识更加深刻、全面。
我们不仅要写术科本身的文章,也要写术科与其他学科有关系的文章,比如,从事钢琴的同志可以写钢琴的表演技巧,也可以写与技巧相关系的一些文章,如,钢琴的历史研究、钢琴与其他技法的比较研究、钢琴生存价值研究等等。懂得钢琴的人写这些东西往往会得心应手。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需要加强动笔能力,只有多写才能提高自己对所学技能的认识。学习术科的同学不仅要学好自己的本领,而且还承载着对这一技术发扬光大和流传后世的任务,搞好理论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和升华技术的层面,留下一点东西给将来。
三、加强基本技能的水平:
对那些主修音乐理论的同学而言,需要加强对术科的学习,闭门造车是造不出的。如果你对音乐理论感兴趣或者将来准备从事理论研究,我建议你从现在开始就去学习一门、或者几门音乐术科,这对将来是非常有好处的。在高师院校,开设了一些必修课,一般是一年或者两年,这是远远不够的。必修课主要是学习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对于那些准备从事理论研究的人来说,应该立即去熟练掌握一门、或者几门术科。评价一场钢琴音乐会,不仅要知道他弹的好不好听(这是一般老百姓都知道的事),而且要说出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比如他的触键、作品的情感处理、音色的控制,这些认识只有懂得钢琴演奏的人才知道;一个对于美学有研究的人钢琴技术也需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当你在分析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时,你能弹出来不是更有说服力吗?对于自己不懂的技术最好不要妄加评论,以免成为笑谈。从事理论学习的人不一定要成为演奏家或者演唱家,主要是懂得一些技法知识,有一定的技能,了解术科的真正内涵,更好的为理论研究提供依据。
四、多听,多看:
只有多看,才能了解一门学科的规律和内涵,多看一些技术理论书籍;多去音乐厅坐坐;多看一些术科音像资料。目前,许多院校组织学生进行艺术观摩活动,非常好。值得一提的是:在观摩活动中有些对理论感兴趣的同学对于这些活动并没有兴趣,甚至采取抵制态度。这种现象就不可取了,须知丰富的舞台形象可以让你的理论研究更加富有生命力啊。主修理论的同学们只有深人到生活,才能真正了解音乐。一个没有到现场听过歌剧的人去评价一部歌剧演得好不好,对一部歌剧进行理论研究是不可思议的。对学生而言,无论你对技巧感兴趣也好,对理论感兴趣也好,只有多看多听才能对音乐有着更加真实的体会。
五、加强艺术实践演练:
无论是主修音乐术科或者是理论科目,最终都需要走上社会、走上舞台,接受社会的检验。学习术科的同学要多上台,主修理论的同学要多写一些作品,并把自己的作品搬上舞台。目前高师院校有许多老师本身从事理论教学的,但是没有什么作品面世,从事术科教学的老师不上舞台,很不可思议,这些现象对同学们的误导是很明显的。
六、互相学习、互相补充: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音乐技能与音乐理论课互相沟通、互相借鉴、相互吸取有用的东西。我们主修音乐术科的人要多向主修音乐理论的同学学习,学习他们博览群书、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对学问一丝不苟的精神;主修理论课的同学可以从主修音乐术科的人那里获取许多对于理论研究有帮助的东西。比如,在学习理论的时候,可以让那些唱得好、弹得好的同学进行演示(在自己不具备能力的情况下);主修音乐术科的同学也可以让那些理论知识掌握比较好的同学从理论的角度对一门技术进行分析。
结束语:
对于音乐知识的领会与运用并非如有些人所认为的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好一门音乐知识需要去做很多事情。仅仅会演唱几首歌曲或演奏几首乐曲是远远不够的;同样,只知道坐在教室里面研究空洞的理论,走上社会也是可怕的。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同学面临的是未来的教师职业,四年学习所掌握的知识与技巧,能否适应市场经济下的社会环境,是非常严峻的问题。同学们只有具备全面、扎实的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市场的需要,也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抬升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的质量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要大家都行动起来,我想,我们的愿望最终会变为现实。
篇2:浅析高校学前教育音乐技能发展论文
浅析高校学前教育音乐技能发展论文
摘要:
学前教育日益成为国家整体教育关注的热点,学前教育为整体教育的奠基石。在学前教育专业学习中,对于幼儿教师的音乐技能要求“唱、弹、跳”日趋重视,这就迫使笔者对高校音乐课程的教育现状提出反思与改革。学前声乐教学应当紧密结合幼儿特点,有新方法,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我们应纠其教育根本,提高学前声乐教学质量,使高校学前音乐课堂更加丰富,学前毕业生能更好的承担起幼儿园音乐课程。
关键词:
学前教育;音乐技能;幼儿园
一、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技能要求
学前教育专业与音乐专业学生对音乐技能的要求是有所不同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学音乐技能需服务于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与业务水平。而音乐专业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则更加传统化、成人化、专业化,综观笔者的音乐教学实践和对幼儿园教师、园长的访谈,总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掌握以下音乐技能,方能更好适应幼儿园音乐教学工作。
(一)掌握基本发声原理
掌握基本发声原理有助于学前专业学生更好的把握歌曲的演唱技巧,以便在今后的音乐教学演唱活动中科学合理的保护幼儿的嗓音,且将发声基本原理自然运用到平时的说话中,避免在嘈杂的幼儿园环境中过度用嗓而损坏声带。
(二)具备较强的儿童歌曲演唱能力
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歌唱课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师作为幼儿园教学的主力军,具备较强的儿童歌曲演唱能力是必然的。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掌握基本发声原理的基础上,把握儿童歌曲的风格特征及演唱技巧,把握幼儿心理,准确的通过演唱儿歌传达歌曲意境。
(三)具备儿童歌曲弹唱能力
在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儿童歌曲弹唱能力是幼儿教师的基本技能,也是最重要的能力要求,掌握这一技能更有助于歌唱教学活动循序渐进的开展,使歌唱教学活动更加灵活化。在幼儿园歌唱教学活动中,教师可根据幼儿对歌曲的掌握程度,利用钢琴的弹奏调整教学进度的快慢,利用钢琴弹奏对重、难点进行反复练习,从而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
(四)具备幼儿园音乐活动组织能力
在幼儿园日常教育生活中,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是非常重要的。而幼儿教师是音乐活动的实施者与参与者,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具备较强组织的能力。在有些幼儿园具有自己的每周活动,或音乐节,或在六一儿童节等这样的活动中,需要教师积极调动幼儿的兴趣,创造性的编排组织活动,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具备以下几点知识:歌唱形式的编排、声乐与舞蹈、器乐的融合、基本合唱、器乐指挥的运用。
(五)具备较强的视唱识谱能力与乐理知识
对于这一技能要求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大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刚入学时音乐处于零基础状态,甚至大多数学生处于不识谱和音准严重缺失状态,这就需要学生加强对识谱视唱的练习,识谱视唱直接关乎幼儿园音乐课程的开展,尤其是在歌唱活动中的运用。针对这一现象,需要教师对学生音准进行循序渐进训练,从音阶搭桥练习开始,培养学生的音准概念,大量进行读谱练习,加强学生的识谱能力。乐理知识是音乐学习的理论基础,一个好的视唱读谱能力和坚实的乐理知识可为音乐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技能发展现状与原因
(一)音乐理论知识匮乏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理论知识匮乏可从两个方面去分析:
一方面,学前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健全;
一方面,学生自身不够重视。
本科院校学前专业所开设的音乐理论相关课程除了《乐理与视唱练耳》以外,其他音乐理论课程几乎没有。这就导致学生在进行音乐学习时,更多的是对教师所传授技能的训练,而缺乏音乐理论支撑的音乐技能学习,也只能是模仿式的学习。学生无从了解幼儿音乐的真正内涵,表演显得愈发空洞肤浅。
例如:儿歌《一分钱》,这是一首代代相传、家喻户晓的`儿童歌曲。此曲歌词的朴实无华,形象鲜明,极富儿童气息。歌曲为五声调式、一段体。旋律一开始就用四度大跳音程和全曲最高音来烘托小主人翁“我”做了好事后的喜悦心情。歌曲共计四句,第一句节奏前松后紧;第二句节奏前紧后松,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第三乐句采用移位方式,节奏上也较之前两句发生了变化;第四句结尾采用了只说不唱的念白手法,使歌曲更加富有情趣,耐人寻味。学生在演唱此类歌曲时,仅是凭着童年时的歌唱记忆及对歌词表面意思的理解去演唱歌曲,却不知歌曲的由来及乐段的处理。这与课程的开设有一定的关系,可开设《儿童歌曲创作》《儿童歌曲赏析》等理论课程,从而拓宽学前专业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其次,就音乐理论知识匮乏这一现象,也与学生自身是密不可分的。
就笔者担任《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教学,在课堂上,学生对音程、和弦、调式调性等音乐理论知识的讲解显得烦躁与不屑。学生甚至认为这些理论知识与自身毫无关系。在讲解和弦与调式调性时,笔者要求学生课后结合所学内容在钢琴上将各个调的正三和弦弹出来,以便为钢琴即兴伴奏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但就“还课”情况来看,很少有学生课后在认真完成,甚至有的学生根本不会去练习。长此以往,教师所传授的音乐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学习发展将不能成正比,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也就无从提高。
(二)音乐技能缺乏专业性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技能缺乏专业性可从两个方面去分析:一方面,学生自身重视程度不高。另一方面,学生自身条件的限制。通常在音乐技能课即将结束时,教师都会实时给出课后技能练习任务。但是据下节课的“还课”情况来看,学生并没有充分利用课后时间加紧技能练习,以致不能很好的掌握上节课所学内容,从而扰乱教师的教学进度安排。其次,在音乐技能学习,例如声乐学习中,有的学生在努力的练习发声,但却很难达到教师的要求。这种由于嗓音条件先天的差异性导致学习效果的降低,这类学生在得不到教师及时的关注时,容易产生厌学或怕学的状态,进而影响音乐技能的发展。
三、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技能发展策略
(一)课程设置规范化、宽泛化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设置应当规范化,宽泛化。学前教育专业是面对幼儿园教育,是幼儿启蒙教育,作为幼儿教师,应当掌握多方面的音乐知识,而不只是唱歌、跳舞。一个没有文化理论支撑的艺术表现是空洞的,是肤浅的。相关音乐课程包括《儿童歌曲创作》《中、西方音乐史》《音乐欣赏》《合唱》等课程的开设更有益于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学习。
(二)高校教师幼儿音乐素养的提高
目前高校音乐技能教师大多是音乐专业出生,而面对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的学习缺乏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传授的音乐技能知识更偏向于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而脱离了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教师应当利用课余时间多走进幼儿园,了解幼儿园音乐活动开展现状,通过与幼儿优秀教师、园长的沟通学习,第一时间把握幼儿园音乐发展动态。将实践与教学相结合,将音乐专业与幼儿音乐教育紧密结合,深入研究幼儿音乐教育,提高个人音乐素养。
(三)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关注
众所周知,音乐专业的学习与天赋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是音乐学院某些课程设置为小课的因素之一。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技能课以大课为主,在技能训练中,有些学生由于先天条件的限制,表现为嗓音条件弱,声带不易闭合,音色不够明亮;舞蹈方面,身体协调能力差、节奏不敏感等。这些都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这时,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共性与个性,共性的把握有利于时间的集中利用,个性的关注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及时给予学生鼓励与肯定,使学生建立自信的学习状态。
四、结语
学前教育专业是面对幼儿园音乐教育,而幼儿园教育活动中,音乐教育占据着重要的部分。关注此课题的研究对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学前教育学习者都应通过各方面的学习与研究提高自身音乐修养,为今后幼儿音乐教育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3:自动控制理论发展与应用的分析论文
自动控制理论发展与应用的分析论文
1自动控制技简介
自动控制技术从技术革命中诞生,已经有了悠久的历史。理论不断更新与完善。不是寥寥数语可以概括的。这里主要是深入浅出的介绍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已经基础原理。它诞生于《技术革命,创控制论》这一著作诞生后,自动控制学科被认同由此产生。早期的控制理论是实现输入与输出问题的研究。研究方式是利用函数、轨迹等方法。作用是让机器能够进行稳定的生产工作。现代的理论,是为了解决多项输入输出,非线性变换的控制问题进行研究。利用到了大量的高等数学中的理论知识。自动控制还历经了第三代的革新过程。服务对象更多,服务不再局限于数学算法进行数据模型的构造后的应用。而是对控制器研究投入精力,采用人工智能的思想。目的是解决一些具备不确定性、模糊性的高端控制工作。自动化技术发展到今天,理论与原理已经细化,分支话。它服务于各个行业各个领域。但是不能说自动化控制理论已经趋于成熟。它还有很远的路可走,还有探索的空间。对于非线性的操作与控制,针对时变的特性的研究才只能说刚刚起步。
从深入浅出生活与工作角度,来理解自动化控制。就是利用该技术,替代人类的部分工作。让人们避免危险、从高危以及大量的重复性工作中走出来。它所以能实现自动的.控制操作,是因为通过人们生产中总结的经验,对生产标准具有数据要求。而我们利用自动化技术,让它在不断生产中始终接近这个我们希望得到的数值。(也就是符合我们需求的标准)。它的实现方法是通过某些具体的设备,我们来调控设置数据。设备在这种控制下进行成产工作。
2自动控制中的重要工具:Matlab
提到自动控制技术,Matlab这种仿真工程软件就不得不为大家介绍。无论是从自动化控制的教学还是从自动化技术的实验探索,它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最初为矩阵实验室的含义,起源这里就不再赘述。它主要能够实现数值以及符合的计算,对于矩阵的多种操作实现便捷。能够进行多种复杂的线性计算。在编程方面,它有自己的编程语言。它的编程语言更加适用于自动化控制的应用。更加容易理解,可以不断的跨平台使用。但是它也有自身的缺点,就是程序执行效率不高。最令人称赞的是它的图形功能和可视化功能。利用可以轻而易举地绘制二维、三维曲线,三维曲面,并可进行图形和坐标的标识、坐标控制、图形的迭绘、视角和光照设计、色彩精细控制等等。另外还可以非常方便地完成动111的绘制工作。
3自动控制原理
工作原理角度:自动控制要完成工作,需要形成有效的控制系统。一般情况下此系统由自动控制的相关装备和加工设翻宏观为被控对象)两者构成。前者起到主动调节作用,包含元器件、调节器等部件。后者包含交换器、反应器等。在自动控制系统中,被控对象中需要控制的那个参数叫被控参数。被控参数要求保持的那个规定值,成为给定值。凡影响被控参数偏离给定值的各种因素,统称为干扰。最基木的一种就是基于反馈控制原理的反馈控制系统。在反馈控制系统中,控制装置对被控装置施加的控制作用,是取自被控量的反馈信息,用来不断修正被控量和控制量之间的偏差从而实现对被控量进行控制的仟务,这就是反馈控制的原理。
4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领域极广。从军事方面到生活方面、从工业生产到机械加工、从我们每天接触汽车、电力、排水等各个方面都有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这里以工业自动化控制中的变频技术为例。作为变频器技术来说,它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是建立在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之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而变频器也可以看作是一个频率可调节器的交流电源。它通过改变变频器的输出频率,就可以实现电动机的速度控制。只需要改变变频器内部逆变管的开关顺序,即可实现输出换相,实现电动机的正反转切换。与此同时,变频器还具有直流制动的功能,不需要增加制动控制电路了,就能顺利实现制动功能。在需要制动时,只要通过变频器给电动机加上一个直流电压,利用自己的制动回路,将机械负载的能量消耗在制动电阻上进行制动即可。变频器在使用时,只需要在电网电源和现有的电动机之间接人变频器和相应设备,不需要对电动机和系统木身进行大的设备改造,就可以适用各种工作环境和工艺要求。另外,变频器的节能效果也非常显著。尤其是对于工业中大量使用的二次负载来说,当用户需要的平均流量较小时,风机水泵的转速较低,其节能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篇4:管理会计理论发展问题与对策分析论文
管理会计理论发展问题与对策分析论文
【摘要】20世纪80年代,管理会计自西方引入我国,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管理会计理论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已渐渐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若要完善管理会计理论,可以针对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进行详细地对比,从而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处理;不仅如此,还应该充分重视管理会计理论创新意识的培养,从而使我国管理会计理论能够与时俱进,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管理会计理论;财务会计;创新意识;科研院校理论;规范化;展示平台
管理会计的具体含义是:企业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针对企业财务会计部门提供的一系列财务资料,进行适当的加工和归纳,最终以报告的形式提供给企业各部门的管理者,从而使其能够对企业进行的每一项经济活动都能有详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规划并进行控制,是专门辅助企业高层做出科学决策的会计分支。为了满足管理会计发展的要求,管理会计吸收了财务会计的部分理论,在此基础上,融入了管理学和统计学的相关内容,结合企业实践经验,最终形成了管理会计理论。然而,由于企业发展的脚步日益加快,再加上企业运营环境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逐渐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当前针对管理会计理论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应该做到及时发现并提出相关对策,不断的完善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从而使其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管理,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一、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发展的意义
若要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完善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当前,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管理会计理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有利于我国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和提高其竞争力。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能够引导企业发展的方向,有利于企业正确的定位,从而使企业实现其远大的战略目标;第二,促进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还能够为企业以及国家培养更多的管理会计人才。企业管理会计的理论框架是非常宏大的,涉及各个专业领域,能够为企业各部门培养需要的人才、提高我国企业的整体实力、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使其能够竞争日益残酷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是企业拥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管理会计理论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不健全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我国管理会计也逐步实现了国际化。企业的日常经济活动能否正常进行,离不开完善的管理理论体系。企业的正常运转仅有管理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若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要充分利用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中涉及的各种方法,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将其完美的融入到企业的运营模式中,从而使企业面临的困境能够及时完美的得到解决。因此,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对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非常可观的效果,而且对于提高企业管理控制,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若要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我国会计人才必须对管理会计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引进西方先进管理会计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创新,结合我国企业的具体情况,将之应用于实践,唯有如此,才能使我国经济获得长足的发展。然而,我国相关专家学者对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极为不足,学到的只是皮毛,距离管理会计理论的完善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此,当企业在日常的经济活动中面临困境时,无法及时的采取正确的措施来解决,从而不能发挥管理会计应有的作用。
(二)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欠缺与国际对接机制
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它所承受的发展压力也格外的巨大,其来源于两个层面,分别是:学术理论、市场实际发展。总的来说,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中存在某些标准无法与国际标准进行流畅的对接。比如,对于某些具有跨国贸易的企业来说,若要使某些管理业务和流程实现完美的对接,就必须结合实际情况,针对资产的重组以及企业的并购过程,制定出详细规范的管理标准。然而,因为在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中,不具备应有的国际视野,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严重的不足,如:管理会计部门相关设施的配备、工作人员的配备等。所以,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实现我国管理会计与国际标准的完美对接,将是未来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三)管理会计研究程度低
管理会计理论是为了满足企业实施管理和发展的需要,结合实践经验,经过总结和整理出来的理论体系。然而,因为我国在会计理论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这就导致我国管理会计缺乏科学完善的理论作为支撑。而且,因为企业在进行会计管理的过程中,经常会面临一系列的管理问题,但是又不能从管理理论中找到方法来及时的'解决,从而造成管理会计理论难以充分发挥其作用。而且,我国针对管理会计理论进行研究的学者,只注重研究西方先进管理会计理论,而不注重同中国具体实践情况的结合,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管理会计理论的失效。值得强调的是,由于我国在管理会计理论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也是正常的。但是,这不能作为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程度低的借口。我国相关学者必须立足于企业实践,不断地完善管理会计的理论,使之充分的发挥作用,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
(四)管理会计理论欠缺实践应用
由于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存在很多的问题,所以,不能够有效的应用于企业的具体实践中,难以充分的发挥其指导作用。而管理会计理论体系过于简陋,不能具体到各个实际层面,其实用性大大的降低,而且针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缺乏针对性。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在两个层面的研究容易被外界环境因素所影响,分别是:本身职能和应用对象。由于中国经济环境的独特性以及中西企业文化的差异,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在应用于实践时,本身职能和应用对象也会大不相同,从而导致我国管理会计理论难以在实践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就管理会计工具而言,国外拥有的管理会计工具有很多,并且都有效的应用于实践,实践结果表明,管理会计工具应用于企业的具体实践中,可以极大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反观我国的情况则完全相反,企业管理者并不注重管理会计工具的有效应用,而且,管理会计理论的有效应用离不开特定的经济环境,因此,管理会计工具的使用自然也不能不考虑经济环境的因素。由于国内外经济背景存在很大的差异,企业面临的具体情况也大不相同,若不加甄别就照搬复制国外管理会计理论,不同国内企业的具体发展状况相结合,就会导致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不能够在具体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影响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及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解决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中问题的方法
(一)实现管理会计的规范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的管理会计理论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管理理论体系中的各种专业学科相互渗透,其适用范围也越来越大,然而,各种学科的相互渗透,也使内容出现大量的重复,反而对管理会计理论的实践产生了极大的制约,从而使得管理会计理论不能充分的发挥作用,所以,管理会计必须同我国企业的具体发展情况相结合,不断的总结实践经验,找出规律,充分重视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的完善,找出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为企业自身的发展量身定做一套完善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从而实现我国管理会计的规范化。
(二)发挥科研院校理论研究的优势
在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群体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来自科研院校,可以说,科研院校的学者是研究管理会计理论的中坚力量。所以,必须充分发挥科研院校的理论研究优势,针对科研院校进行系统整合,完善与研究相关的设施,最终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在引进国外先进理论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创新,企业要确保用于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资金绝对的充足,给予坚定的支持,使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能够在实际生产中发挥应有的功效。与此同时,科研院校应该斥资建立专门的研究基地,促进其系统整合,并在此过程中,为企业提供优良的管理会计人才,使之能够常驻企业,了解理论与企业实践的区别,从而加深对管理会计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三)理论结合实践
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和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分别是:对企业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驱动经济价值以及提高盈利能力。若要使管理会计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就必须要将之应用到企业的实践中去。管理会计的工作人员的职责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设计出完善合理的企业管理流程,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第二,通过财务会计部门提供的资料,分析企业的经济活动;第三,对企业的经营效果进行预测,从而为企业高层领导做出科学的决策提供依据。企业应该在研究和完善管理会计理论的同时,注重与实践的结合,在实践的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寻找规律,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环境,最大程度地发挥出管理会计的作用。针对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中的应用理论,应不断的扩大其应用范围,并确保其更好的执行,至于管理会计工具,不仅仅要实现其品种的多样化,对于其具体的实施方法,还要明确的分类细化,使其能够被大规模地应用到实践中去,最终实现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完美的结合。
(四)构建能够适应中国特殊国情的管理会计体系
中国的管理会计理论是从西方引入,然而,中国的国情却与西方国家有着极大的差异,包括经济环境、文化背景、政治法律等都与西方国家大相径庭,若要实现管理会计理论在中国的有效应用,就必须要结合中国具体的国情。因此,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者在进一步研究理论的同时,可以针对企业实践过程中的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在借鉴国外先进管理会计理论的同时,应与中国特殊国情相结合,从而提高管理会计理论的实用性,以便于工作人员的操作。而且,对于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中的应用理论的具体实践效果,要不断的进行检验,最终形成一套完善的、符合企业实际发展需要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五)建立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的展示平台
对于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使之更好的推广,从而使得管理会计的价值能够更好的被大众所知,所以,若要使管理会计理论获得更快的发展,企业可以斥资建立展示平台,以展览其研究成果。中国的管理会计理论的完善程度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建立研究成果的展示平台。管理会计是从传统财务会计学中分离出来的。财务会计的职责主要是对外界提供信息,而管理会计则恰恰相反,它是对内的。前者已经具备研究成果的展示平台,而后者还没有。所以,我国若要进一步完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可以在财务会计研究成果的展示平台上开辟出一部分作为管理会计的展示平台,并在具备一定的条件时,为管理会计理论建立专门的研究成果展示平台,从而实现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的进一步完善,使之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的实践。
(六)实时更新管理会计理论
管理会计理论应该随着时代一起发展,使之能够紧跟企业发展的脚步,做到实时更新。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企业管理会计发展目标进行有效的控制,针对基本的企业信息进行加工和整理,最终向决策信息转化,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最大程度地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的相关观念也应与时俱进,结合实际情况调整战略目标,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四、结语
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有效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为企业高层做出科学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然而,纵观全文可知,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并不完善,而且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因此,我国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应该充分重视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使其更加的完善,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的发展,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企业在引进国外先进管理会计理论的同时,应该结合中国特殊国情,结合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在具体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寻找规律,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对企业实际生产有指导意义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从而提高我国企业的整体实力,使之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保持并提高其竞争力,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张继德,姜鹏,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会计之友,,(23).
[2]陆晓红,郑超,耿云罗,王艳芳,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管理观察,,(6).
[3]张志强,企业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现代国企研究,2015,(6).
[4]李昉,浅析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5,(12).
[5]周方利,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析[J],中国市场,,(3).
篇5:对于成本会计理论的分析与发展探究论文
对于成本会计理论的分析与发展探究论文
成本会计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本会计技术手段与方法不断更新,会计电算化已经或正在取代手工记帐,而且在企业建立内部网internet 情况下,实时报告系统成为可能。二是成本会计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传统上对成本控制并不关注的行业如医院、计算机生产厂商、汽车行业、航空公司等都对成本控制投入了越来越多的精力。实际上,不论是银行、快餐连锁店、专业组织还是政府机关,成本控制已变得不可或缺。
1 对成本会计理论的认识
1.1 成本不属于价值范畴。《资本论》旨在分析资本剥削制度,因此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最普遍、最常见的商品的二重性人手,正是抓住了要领;但是作为成本会计教材也从分析商品二重性开始,这是为了说明什么呢?可能是一些理论工作者依据马克思关于价值w的公式:W=C+V+m,令成本为k,于是:w=k+m,移项:k=w-m也就是:成本等于商品价值减剩余价值。但须指出:这里的成本k是一个抽象,或者说,它是成本的本质部分,即社会必要生产费的一部分,并非成本会计作为对象的现实的历史成本。
马克思早在《资本论》第3卷第1章指出,成本具有一种假象,似乎它是价值本身的一个范畴。不仅指明是假象,并且正面指出,成本这一范畴,同商品的价值的形成或同资本的增值过程毫无关系。换言之,成本只是生产过程中的耗费,资本借生产耗费的过程来对劳动者实行剥削,但这种生产耗费与榨取的剩余价值率和量的大小程度是毫不相关的。由此可见,半个世纪以来借助从商品二重性人手来解说成本,从根本上是误会,从惟理上终于未能将成本是什么说明白。
1.2 不能脱离生产力论成本。由于从商品二重性入手阐述成本,并由价值代表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量推导出成本之本质是社会必要生产费的一部分;这种从抽象到抽象的推导是不必经过深思熟虑,完全可以从形式逻辑推导得出的。以上不加区分地将废品损失断定为不构成产品价值的说法,当然也是不遵从辩证逻辑而按照形式逻辑得出的推论。然而这毫厘之差,却谬以千里。
一部人类社会史,特别是科技发展史中,每一进步的标志不是生产什么而是如何生产。乡村的水磨出现使人类进入农业社会,蒸汽机的发明使人类进人工业社会,而生产力的提高总是和成本呈反比例而下降。半个世纪以来,科技总是从代用和缩微以及上规模这三方面促使成本神奇般地飞速下降。代用的事例十分普遍,用玻璃纤维代铜线传输信息,用量少、成本低、传输的信息量多,几不可同日而语。缩微的典型是电子工业,由电子管发展到晶体管,再从集成电路发展到第儿代的集成电路。如今不到手掌大的计算器在20世纪40年代居然是要占用两间办公室的庞大装置,因此它的生产成本以每下降 90%的高速度展现出来。而以上诸方面的结果又使世界对铜、钢铁等传统材料的需求日趋下降,对节约世界非再生产资源又是好事。
以上所谓一念之差,是指过去只是从概念推导得出成本本质是必要生产费的一部分,却未真正理解社会生产力才是区别必要与非必要生产费的分水岭,而生产力又可由人力推进而变动不居的。可是过去的成本文献中再不涉及从必要费与非必要费二者的区别中探讨从不同途径谋求降低成本的措施的可能性。这无疑是根本性的欠缺。可以认为,成本会计除了提供信息,更应把如何谋求降低和优化成本当成更主要的任务,这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2 关于成本会计的独立性问题
成本作为企业一定时期内生产特定种类和数量产品的资金耗费,是任何时代的任何企业都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在走向市场经济的今天更是如此。那么是否所有与成本有关的价值问题都可以纳入成本会计呢?显然不是。现在有一种不良的趋向:各个学科(分支)都在尽力扩大自己的'“努力”范围,拉长自己的“羽翼”,造成不必要的交叉和重复。
一般认为,现代管理会计是从原来的成本会计中发展而来的,由此成本会计的职能即扩展为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及成本考核等,形成了庞大的成本会计体系和内容,从而造成了与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的重复。为此有的学校将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合并为“成本管理会计”,
因此,西方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两大分支,在我国应分为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三大分支。成本会计应致力于“费用”要素的反映与监督,以完全成本核算、变动成本核算及标准成本核算作为其主要内容。
3 关于成本会计的目标问题
成本会计目标是指成本会计工作应达到的目的和要求。成本会计目标是一定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产物,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反映特定环境对成本会计的要求。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不同社会制度下,成本会计的目标亦有所不同。这是由特定环境下成本会计的对象、内容、性质及其职能作用所决定的,尤其是成本会计职能的制约。因此,成本会计目标应与其职能相适应,在职能范围内制定科学、可行、先进的目标,在目标的实施过程中体现其功能作用。
3.1 成本会计的基本目标
成本会计的基本目标是指成本会计的长期性、根本性、终极性目标,公认的观点是经济效益。成本会计正是从费用成本的计量、记录、计算及监督等方面着手,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并以经济效益为最高目标。成本会计的产生、发展,正是基于对费用成本的反映与监督,基于对经济效益的关注和追求,与经济效益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3.2 成本会计的具体目标
成本会计的具体目标是指成本会计实践中向谁提供会计信息、提供哪些会计信息、怎样提供会计信息。
3.2.1 成本会计信息的服务对象。众所周知,财务会计是一种对外报告会计,其服务对象主要是企业所有者、债权人及政府有关部门。成本会计是一种对内报告会计,这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所决定的。
3.2.2 成本会计信息的服务内容。成本会计信息的服分对象不同,所需求的会计信息也不同。服务对象的层次越高,所需求的成本会计信息越具综合性、全面性,反之亦然。其次,在企业内部管理过程中,有关管理部门可能随时要求成本会计提供特定的成本会计信息,其内容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客观地讲,成本会计所提供的日常成本信息,从不同角度进行组合、分类后,可以形成全然不同的成本信息,以满足不同目的需要。对此可从成本费用分类和成本会计报表中得到答案。
3.2.3 成本会计信息的服务方式。一是通过凭证、帐簿、报表,提供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期间费用及其细节的帐内成本会计信息,这些信息一般是定期、定向提供的。二是通过帐外的统计、计算提供,如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加工成本、边际成本等。这些信息一般是不定期、不定向提供的。三是通过专题报告形式向特定对象提供有关成本信息。四是通过口头汇报方式向有关方面提供成本信息,如年终决算后对职代会的成本费用报告,回答有关政府机构、企业所有者的成本费用咨询等。
成本会计目标是成本会计理论的最高层次,对成本会计假设、成本会计原则等具有方向性、根本性的影响。
由于成本会计是一种对内服务为主的会计分支,不存在企业间的横向比较,因而不存在可比性原则。其次,成本会计的核心在于成本费用的计量,不在于损益的确认,因而不存在配比性原则。
篇6: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定位与发展浅析的教育理论论文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定位与发展浅析的教育理论论文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全新的课题,它不仅延伸了人的大脑功能,拓展了人类的智力,极大地增强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且还广泛渗透并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教育领域内,信息技术引起了从教育观念到教育过程各环节的巨大变革。作为中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师,在这场变革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等都是亟待探讨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定位和作用
对于“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教师处于相对主动的地位。
“教什么”——现代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覆盖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所有信息技术学习内容;在教学程序的设计上,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要的教学环节一个也不少;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是教材编者、各地教研员和一线骨干教师集思广益的劳动成果。
“怎么教”——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体现在新课标所反映的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以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方式,营造探究型或任务驱动型的学习气氛,铺设形成性的评价线索。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定位及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定位
第一,信息技术教师要在教学中确立自己的主导地位。信息技术教师应该确立自己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引导者”的地位。开设信息技术这一专门学科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教师不要在课程整合中迷失了自己的专业。而引导者也并非主宰者,他完全没必要对学生的学习行动加以禁锢式的限制,这只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引导者的职能应该是在教学中为学生确立学习的方向、优化学习的模式、纠正教学中的失误,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第二,做通才,而非全才。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应用软件日新月异,要当全才是不可能的。但要当通才,知晓各种常用的应用软件,并且最好精通两种以上软件。由于软件的多样性、时间的有限性,教师应在精通教材所涉内容的基础上提高,并及时了解业内最新动态,以免学生超越教师过多而影响教师应有的威信。
第三,做学校信息技术应用的推动者。要积极在学校发展各种信息技术普及教育,让大家都掌握信息技术,以减少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外事务。文字,可以培训专门的打字员处理;课件,尽量让学科教师学习自己制作……这样既完成了任务,也创造了一个较轻松的工作环境。
第四,做学生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合作者。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出现,为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在建构主义的学习模式下,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以及辅导者,而且也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师生间通过相互交流,就某些问题进行讨论、取长补短,既密切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可在合作的环境中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这种基于建构主义的伙伴型学习模式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第五,做网络的利用者。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借助网络,提高业务水平。由于信息技术教师大部分都拥有较好的上网条件,大家可十分方便地查找各种资料,借助外力使得自己的业务水平得以提高。
第六,做信息技术的传播者。作为专业教师首先应该对教学内容所涉及的软件有较深的钻研。现行中小学教材浅显易懂,涉及的软件较多,如word、powerpoint、frontpage、excel、flash、vb、人工智能等,虽然对学生要求不高,但由于实际情况,中学生的水平往往超越了教材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对这些软件都有较深入的研究,同时要适当提高教学要求,以便学生对信息技术有更好的应用水平。
第七,做学生兴趣的培养者。电脑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使用电脑时,迷恋上网玩游戏、聊天,而对其他的信息技术知识不感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各类信息技术,学生只有学会了使用网络去做有益于身心的事,才可能拒绝那些不良信息的诱惑,使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愿学、乐学、好学。
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未来发展展望
(1)未来的教育中,班级授课制的形式还会有,但会发生改变。未来教室的一种模式就是计算机加一个大屏幕投影,构成一个信息化的教室。必须用新的观念指导计算机教育,cai的概念要改变。以前的定义是用计算机辅助传统的教育模式,而现在的提法是创造新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探讨新的学习模式。现代学生的思维方式千差万别,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千变万化,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注重观察,教书也担当着教学中“观察者”的角色。必要的“观察”会为教师在教学中处理解决突发的难题做好充分的预热和准备。
(2)在未来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在这个学习型的社会中担当“学习者”的角色。信息技术教师在信息时代不再是“百晓”,对新生事物,教师要及时了解,对来不及了解的,要敢于承认,并想办法弄清。和学生一起探究新知识,并不会有损教师形象。
学习环境是学生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学习的场所,而在这样一个神圣的场所中,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定位于学生的“陪读”者,成为学生学习的扶持者,要正确摆好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定位。信息技术教师既是教授者,也是学习者,只有不断地完善自我的能力,补足自己的缺憾,和学生保持交流,不断进取,才能真正在日益严峻的教学环境中占据有利的阵地,真正实现信息技术教师的“变革”。
篇7:浅析现代银行营运管理理论的发展与实践论文
浅析现代银行营运管理理论的发展与实践论文
一、银行营运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银行营运管理理论从产生到发展有两个关键因素:营运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从起源角度看,现代银行营运管理是营运管理理论的一个分支,也可视为营运管理理论在现代银行业的实践和应用。从发展过程看,信息技术的应用对银行营运管理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从营运管理到银行营运管理
营运管理(Operation Management,OM)又称运营管理、运行管理或作业管理,截至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是指对企业运营过程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是企业三大主要职能(财务、营运、营销)之一。营运管理是西方工业革命后大规模生产作业的产物。进入工业化时代后,为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控制操作风险,企业管理者和管理科学家们开始关注研究对生产过程的管理即制造业的营运管理,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重要的管理学科。随着理论和实践的不断积累,其主要概念框架、典型理念、管理方法逐渐成型。尤其进入20 世纪80 年代,相继出现一大批经典理论和理念,营运管理进入发展的成熟期。从上世纪90 年代,营运管理逐渐发展到服务管理,开始在电信、电力、银行、保险等行业广泛应用,银行营运管理由此产生,并日益成为银行管理重要组成部分。
(二)银行营运管理的概念
银行营运管理概念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国际上采用的广义概念是指为实现银行的战略发展目标,对生产与管理的系统或流程进行规划设计、组织、运转与优化改进,即负责银行产品生产的全部业务运营与风险监控,以及风险管理、综合管理等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涵盖了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为自身稳健经营防范风险的全部过程。现阶段国内银行业多采用的是其狭义概念,指以业务中后台运作为重点,对实现银行业务与产品的前中后台操作系统、制度和流程进行规划设计、组织、运作与优化改进,即负责银行产品实现的公共性业务操作与相关风险监控。可见营运管理是现代银行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之一,承载着银行业务运行的核心职能,是经营的基础平台,管理的前沿阵地,为银行经营管理发挥着最为基础的支持保障和服务作用,决定着银行操作风险防控能力的高低,影响着银行经营战略的顺利实施。
(三)银行营运管理的理论基础
经典的营运管理理论包括业务流程再造、精益生产、共享服务、六西格玛等管理理论,银行业将其与银行营运实践结合,探索出一系列管理理论和方法,形成了现代银行营运管理理论框架和基础。
——建立流程银行:流程再造理论上世纪90 年代年美国学者迈克尔·哈默提出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Reengineering,BPR)理论,在工业企业管理领域广泛应用,美国学者保罗·艾伦将之引入银行业,通过以流程为核心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再建设,使得银行在成本、质量、反应速度等方面得到显著提升。
——改进服务质量:精益生产理论上世纪90 年代起源于日本丰田公司的精益生产(Lean Operation)理论在制造业广泛应用, 年安东尼·R·葛兰德等在《第一国民丰田》提出将该理论应用到金融服务业等领域,其核心是消除生产和服务过程中一切无效劳动和浪费,通过不断地降低成本、增强灵活性、提高服务质量、实现零缺陷等手段确保竞争优势。
——消除瓶颈问题:约束理论约束也称为瓶颈,指阻止系统持续达到更高性能的资源,约束理论(Theory ofConstrains,TOC)就是通过确认和管理约束资源,强调平衡通过各个作业环节的工作流,使得通过整个系统的工作流量最大化。该理论被用于对银行业务流程环节的效率分析,最大限度缩短瓶颈环节造成的影响(延误时间等),进而提升整个业务处理效率。
——实现规模作业:共享服务理论共享服务理论提出通过在公司创建执行特定服务职能的`内部独立实体,来实现规模经济。汇丰、花旗等国际性银行根据该理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全球成立多个服务中心,集中负责全球清算、会计处理、外汇单证处理、账务处理等。
——全面质量管理:六西格玛理论六西格玛起源于上世纪80 年代摩托罗拉公司,西格玛(σ)代表质量特征值分布的标准差,描述各种可能的结果相对于期望值的波动程度。 6σ 在质量上表示每百万产品中的不合格品或每百万次出现缺陷的机会不到3.4,较好地体现了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六西格玛管理后被引入银行业,用于解决业务流程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缺陷问题,以改进营运服务质量。
(四)信息技术与银行营运管理
纵观银行营运管理的发展历程,信息技术成为贯穿其中的支撑主线,个别时期甚至发挥引领作用。学者葛格斯·萨马克维提斯将银行信息化划分为五个阶段,与此对应同时期的银行营运工作也具有鲜明的特点。
二、现代银行营运管理理论的应用与实践
进入21 世纪,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监管要求和客户服务诉求的提升以及营运风险管控难度的加大,采用先进的营运管理理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现代化营运管理体系,成为国内外各家银行发展的战略选择和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着力点。
(一)当前国际银行业营运管理模式
美国银行、汇丰银行、瑞士银行等国际性银行率先实现营运管理体系的现代化,通过吸收流程再造、精益运营、共享服务等理论,采用“中心化作业、工业化管理”的集约化营运模式,获得了巨大成功。欧美银行大多采用事业部制,一般都设有专门的营运管理部门。由于各项业务和各类产品都分散在各个事业部,所以其大多将营运(或和科技部门)作为全行后台业务集中处理的支持部门,各业务事业部之间能够共享的业务营运部分由其集中提供营运服务。如美国银行采用营运管理混合制,即营运部门和技术部门被放在同一模块,负责基础支持和公共运作平台,各业务事业部承担专属本条线特有的业务操作职能。汇丰银行则采用运营、管理分离模式,成立5 个环球服务中心,负责清算、会计处理、数据资料处理等业务处理。德意志银行、花旗银行等也都采用这种营运架构和模式。
(二)国内银行业向集约式营运管理模式的转变
与欧美银行相比,国内银行业现代化营运管理体系建设起步较晚。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多数银行保持着总行—分行—支行—网点的组织管理模式,即“部门银行”,类似行政部门的组织结构和层级关系使得银行在组织管理中以自我为中心,不能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且没有设立营运管理部门,营运管理的职能分散在多个部门或条线,造成多部门管理,“九龙治水,各管一段”,存在管理交叉和空白,跨部门流程过多,机制运行不畅等。另一方面原有的“点多面广、分散运作”、“网点全功能”的分散型营运管理模式较为传统和落后,存在服务效率低、作业成本高、风险控制能力弱等弊端,已不适应满足银行的发展需求。近年来,国内银行纷纷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经验,在打造流程银行的大背景下,加快现代化营运管理体系建设,营运管理模式由分散式向集约式转变。其中股份制银行如民生银行、光大银行等,由于管理层级较少,管辖范围较小,较早实现了营运管理模式变革。以工、农、中、建等为代表的国有大型银行,原有传统部门银行色彩浓厚,管理层级较多,管辖范围广,近年来也先后完成了营运管理模式的转变。
国内银行营运管理模式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成立营运管理部门实现对全行营运业务的统一管理。各银行成立营运管理部,职责范围大致都包括以下内容:营运业务流程及营运体系规划设计;营业网点柜面业务管理;现金等业务运营物资保障管理;清算、核算及相关业务处理;业务运营风险监管;业务系统开发、运行与优化;系统参数设计、运维等。同时建立营运管理条线,各层级的营运管理既有管理又有操作职能。通过整合保证了业务流程、系统、制度的统一规划管理,构建了集交易处理、账务核算、风险控制、客户服务及业务支持于一体的“大营运、大后台”格局。
2.前后台业务分离。所谓银行前台(营业网点)直接面向客户进行业务受理和交易处理,为客户提供服务,是银行营销的主要平台和利润来源的中心。银行后台不直接面向客户,不进行客户服务和产品的营销,主要负责进行业务集中化处理,即审核前台提交的各种票据的扫描影像,实现对前台处理业务风险控制以及业务指导。前后台业务分离,能够最大程度上减少前台业务的操作,让前台部分非实时性、重复性、操作类业务集中到后台进行处理,从而减轻前台业务的繁琐程度和压力,让前台能更好地进行产品营销,提高服务质量,让客户得到更好的服务,并且让前台的风险转移到后台,实现营业网点功能由主要负责处理业务向主要营销金融产品、满足客户需求、提升服务质量转变。
3.后台业务集中处理。利用影像处理、OCR 识别、工作流等先进的科技手段,将前台部分非实时业务传送至后台,进行“集中化、规模化、流程化”作业处理。例如利用碎片切割影像技术,将前台相关票据信息交由后台计算机统一比对,再由审核岗统一进行授权处理。由于把具有共性的、风险性较高的业务集中由后台进行处理,实现了规模效应,并且提高了业务处理的标准化,因此大大提高了业务处理效率和质量,降低运作成本,增强风险控制能力。在实施方式上,各银行都成立了一个或多个后台业务处理中心,负责全行或部分区域后台业务集中处理,同时建立了后台集中作业平台,即通过系统实现业务从前台到后台之间的实时转移,同时提供稳定和可靠的业务处理功能支撑。
从实践结果看,国内银行实施向集约式营运管理模式转变大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农业银行从 年开始启动集约式营运管理体系建设,到 年完成全行“三大集中”建设,集中作业平台日均业务量达15 万笔,为的5 倍,网点70% 的授权业务纳入远程集中授权,减少运营主管80% 以上的核销工作量,授权审核时间仅为30 秒,3 年间在全行网点业务量增加41% 的情况下,网点营运人员占比由71.24% 下降至58.41%,而网点营销人员占比由28.76% 上升至41.59%;工商银行通过集中运营和流程再造,30 分钟内业务完成率由64.8% 提高到93.6%,客户排队现象得到有效缓解;兴业银行仅2009 年实施完成集中作业、集中授权等349 个项目就带来财务贡献约10 亿元,项目投入产出效应约41 倍。
三、对农发行的启示
(一)营运管理体系变革须与银行体制改革配套进行
构建现代化营运管理体系是一项全行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全行范围内对营运管理架构做出规划和设计,需打破原有的管理模式,对营运管理边界重新界定,包括在网点管理、流程设计、风险防控、服务支持、质量效率、成本控制等方面,进行前瞻性全面架构,统筹规划,整体推进营运管理体系的变革。所以营运管理建设必须要与宏观大势即银行整体改革发展紧密联系,配套协调进行。
(二)打造现代化营运管理体系非一日之功
营运管理体系建设需要业务流程的改造,组织架构的健全,信息技术支持平台功能的提升,管理制度的完善,以及人力资源的调整等多个方面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磨合匹配,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成熟、适用的营运管理体系是需要通过长期沉淀形成的。因此推进营运管理体系革新和建设,不仅需要勇于创新的精神,更需要持之以恒的意志。
(三)科技支撑是前提和基础
现代银行营运管理本身就是信息技术和业务管理深度融合的产物,信息技术水平直接决定着营运管理的水平。营运管理体系的现代化,离不开信息科技的有力支撑。从某种角度,这是一项将制度变革和技术变革有机结合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推进营运管理体系建设的同时必须引进信息技术,突破系统功能制约的瓶颈,建立与之相匹配的信息技术支持平台。
(四)选择模式和路径,没有最正确只有最适合
现代银行营运管理体系没有固定的模式,也不存在包治百病的营运管理体系变革实现路径。因此推进的过程,不能生搬硬套,要在借鉴同业先进经验的同时,紧密结合银行自身业务发展特点和管理实际需求,逐步探索出一条既符合现代化银行发展趋势,又具有自身特色的营运管理工作发展之路。
篇8:试论平衡高师声乐专业学习中的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论文
试论平衡高师声乐专业学习中的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论文
论文关键词:音乐理论 技能训练
论文摘要:目前,在高师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把音乐的术科与音乐的理论学科课程设置得比较科学、合理。然而,大部分学生忽视一方面,而片面强调另一方面的现象非常严重,作为声乐专业的学生应明白音乐理论课与专业技能训练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会依托的关系。教师更应清楚高师声乐教学的方向是为基础教育服务的,不能只注重培养学生的演唱技巧能力,忽视学生的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以及声乐理论水平、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因此,为了适应未来中学实际教学工作的需要,体现高师声乐教学的师范性特点,我们应该平衡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术科理论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
长期以来沿用着专业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模式,注重声乐演唱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其他理论科目的重视。然而,在高师声乐教学大纲中对教学目的和任务这样规定“要求学生掌握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能分析一般声乐作品;有一定的范唱能力;胜任中等学校音乐课的唱歌教学和课外声乐活动辅导工作”。可见培养高师学生的目标是培养中学教师和社会教育机构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以提高国民音乐素质,进行音乐文化的普及教育。因此,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具备高素质、高水准的演唱技能,还必须有扎实的音乐文化基础知识,声乐的艺术表现是依靠丰厚的理论知识与声乐基础技巧的结合。
音乐理论与专业技能训练是相辅相成的,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工作者,在掌握高超专业技能的同时还需具备良好艺术修养。但是,很长时间以来在我们的高师音乐教育中似乎形成这样的现象,对音乐理论感兴趣的同学认为,只需要把理论知识学好就可以了,根本就不懂得演唱技巧方面的内容,甚至瞧不起从事声乐技巧研究方面的人;对声乐技巧感兴趣的同学认为只要会唱,能炫耀的声乐的技巧有多高深,一味地勤学苦练技巧,忽视了理论研究在术科学习中的重要性。因而,应注意课程结构上的综合性和均衡性,合理安排必修课与选修课,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理论水平。
一、注重学生理论方面的学习
优美的旋律,美妙的声音是通过娴熟的歌唱技巧来获得的,然而要想营造一个较高的艺术境界,则需要其他音乐理论知识来润色。在进行声音技术训练中,对其他音乐理论学科的学习与声乐技巧的掌握是相互依托的,精湛技巧的掌握需要理论的支持,理论的领会也需要技巧去充实与体会。对主修声乐的同学来说,我们必须对与声乐技巧有关的理论知识作充分的'了解和学习,如基本乐理、和声、作品分析和中外音乐史等方面的知识,如果缺乏了对音乐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我们只能做一个单纯的声音的模仿者。我们只有通过对音乐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我们才能提高对音乐欣赏和理解的能力,提高专业综合水平,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声音艺术上的加工与创新,以适应声乐教学、创作、表演鉴赏的需要。同时还有必要对更深层次的理论知识作研究,掌握其与技术的关系,以提高自身的修养,努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注重学生综合技能方面的训练
声音技巧的掌握是歌唱的根本问题,是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之一。一首优秀的声乐作品,如果能够通过声音把鲜明的音乐形象让听众产生共鸣,对于歌唱者来说,就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修养了。如果没有掌握良好的歌唱技巧,完美的音乐形象就无法表现出来,就无法表现舒展的、紧张的、高亢的、低沉的音乐情绪,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情绪需要用不同的技巧来表达。只有这样,学生要真正掌握歌唱的技术要求和音乐的表现力,做到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不断提高分析和处理作品的能力。
高师声乐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综合型的音乐教学人才,学生除了具有演唱方面的能力,还应具备其他能力方面的训练,如:教学能力、分析、理解、处理作品的能力、艺术实践的能力等等。我们在进行声音训练时,我们必须认真分析作品并对其进行正确的艺术处理,首先我们了解作品的背景、风格、创作意图、演唱情绪等,还要对作品的曲式结构、节奏特点、调式调性,以及其歌词韵律、作品高潮、声音色彩都有必要解读。“声音作为一种物理现象具有音高、音长、音强、音色等要素,音乐的创造者把这些要素纳入一定的体系中(如调式、调性、节拍)使之系统而有序,并在文化的发展中不断完善与丰富,从而成就无数动人心弦的乐曲,是音乐艺术在人类的生活中产生无法取代的作用”。
三、加强舞台表演的实践
为符合高师声乐教学的目的,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具有师范性,因此,在对高师声乐专业的学生教学过程中,声乐课堂的教学不仅仅是规范声音技术问题,而是必须重视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表演演唱水平。舞台表演的好坏直接反映学生综合专业的学习情况和演唱技巧掌握运用能力,这也在于对学生演唱技巧的实际应用。声乐学习是一门集艺术性、技术性、知识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学科,学生不但要会唱、会教还有要会演,即加强学生的声乐表演技能的教学能力和音乐活动的组织能力。学生要不断地参加艺术实践,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唱水平,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学生在舞台上的一招一式,与他们平时的学习积累及生活中的真实情感体验分不开,精彩完美的舞台表演是声乐课堂上理论与技巧的的体现。
在声乐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应把理论学习与技能应用有机的结合起来,既要掌握在实践过程中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又要在实践中联系理论,要学生知道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音乐理论与声乐技能之间相互依托、支撑,只有真正了解了与技术有关的理论,掌握与技术的关系,才能更好的懂得艺术的奥秘。同学们只有具备全面、扎实的知识以及能灵活地运用所掌握的知识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市场的需要,也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参考文献:
[1]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湖南文艺出版社,,12。
[2]石惟正。声乐教学法[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7。
[3]李晋纬,李晋瑗。声乐教学艺术[M]。华乐出版社,,2。
[4]潘乃宪。声乐实用指导[M]。上海音乐出版社。
篇9:职业教育理论与技能关系论文
职业教育理论与技能关系论文
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职业技术教育应该是“理论指导实践”,但不能以为学习了理论就可以解决实践问题。实际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理论是基础,掌握技能是目的。学习时,应该把两者的过程分清。
二、如何进行理论学习
1.严格执行教学指导计划
高职学校要根据国家发布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开足开齐课程,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授课,不得任意增加或删减教学内容,提高或降低教学要求。学习过程中应该制定长期和短期的教学目标,便于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相关理论和概念,通过短期的学习和长期的持之以恒把基础理论掌握得更好,为在专业技能实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所谓自主性就是尊重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在学习的内容、时间和进度上,更多地给学生以自主支配的机会,给学生以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和自主承担的机会。过去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机械重复、死记硬背、填鸭式接受学习,学生的探究、实质性参与教学的过程、学生之间互动与合作及交流与分享太少。过去的课堂中老师控制学生学什么、什么时间学,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这种过度控制压抑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过程中的美好体验,不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智力
老师在教学讲解过程中,应不断向学生提出各种疑问,让学生的大脑始终在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中,从而实现自我的不断思考和总结。要让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为学生在以后的技能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学习是为实践打基础的。在进行技能训练时,理论联系实际、掌握职业技能尤为重要,它是在教学活动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最好形式。
三、技能学习中的理论运用
实习时,要把在基础理论中所学的知识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技能训练课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理论联系实际、掌握职业技能的重要课程;是教师对学生传授技术、进行技能训练的基本形式。技能训练课应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统一与灵活相结合、系统与衔接相结合、实用与适应相结合的特点。实训课时,要将认识实习、教学实习和综合实习三个阶段的具体要求落实到教学计划中。从开始对实践内容的陌生,到逐步加强了解和认识技能训练项目的熟悉,实习教学课堂化。只关注学生技能训练的结果所达成的技能训练目标的水平还不够,还应该看理论在实践中是否能真正得到应用。要注意技能训练的全过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对发展的不同需求。要关注那些不能完成技能训练任务、离技能训练目标差距较大而暂时落后的学生,帮助他们制定不断进步的措施。既要从实践本身上找问题,又要引导他们对理论知识进行理解。理论理解透彻了,技能练习也会有较大的进步。一点小进步,也要及时给予鼓励,激发他们的信心和勇气,鼓励他们不断进步。要规范技能训练评价方法。学生技能训练的评价既要有量化评价的理论成绩,也要有相应的技能成绩。可以采用理论成绩和技能成绩相结合,评价方法多样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对理论和技能都要有实际的认识,并从中得到激励和启发,达到促进学生发展和掌握技能的目的。学生技能训练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是根据技能训练目标确定的。目标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要使学生对技能训练水平成绩给予认同,并检测自己的达标程度,以及与训练目标的差距,以起到鞭策和鼓励学生的作用。
四、小结
通过技能训练的评价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从而把在技能训练中的心得和体会与在课堂上所学到的基础理论相对照,确实做到用理论来指导实践。但如何做到二者的统一,是职业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不断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篇10:管理会计理论创新与发展论文
管理会计理论创新与发展论文
摘要:在供给侧改革不断的推进的今天,企业需要重视创新驱动发展,在管理会计模式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得企业效率和质量都得到有效提高。所以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就管理会计理论创新与发展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不仅是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得以发展的关键,也是时代使然。基于此,笔者在阐述了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与内涵之后,论述了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创新与发展管理会计理论的必要性,并就如何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创新与发展管理会计理论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管理会计;创新发展
一、供给侧改革提出的背景与内涵
1月27日,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而供给侧改革主要是指从供给和生产端入手,不断的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在确保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得我国的经济实现良性的发展和进步。具体来说,就是要将僵尸企业清理掉,要将产能落后的企业清理掉,将我国企业发展的方向和落脚点放在创新上,进而使得供给产品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也使得供给结构需求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得到有效的提高,在使得大众的需求得到有效满足的基础上,促进我国的'经济实现健康持续的发展和进步。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创新与发展管理会计理论的必要性
在掌握了供给侧改革提出的背景和内涵之后,笔者就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创新与发展管理会计理论的必要性进行了如下分析和研究。第一,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企业创造财务和价值的增值体系发生了变化,更加强调惬意的供给端,所以企业管理会计的建设思路也需要发生相应的变化。第二,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催生了很多与传统商业模式有很大区别的新的商业模式,所以,企业要想在此时代下发展生存就需要跟上时代的潮流,改变既有的商业模式,而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需要做出相应的变化和改革。第三,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形成了全新的价值理念,更加强调人文、环境保护、生态发展的重要地位,所以,在此背景下,企业的管理会计既有的模式需要发展和创新。
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创新与发展管理会计理论的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创新与发展管理会计理论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作为相关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在掌握供给侧改革内涵和精髓的基础上,落实好管理会计的改革与发展创新工作。以下是针对如何做好这项工作提出的几点建议和意见:
(一)加强对生态型管理会计的发展力度
总的来说,生态型管理会计是适应时代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我国的环境现状不尽人意。在人口逐渐增加,需求逐渐膨胀的背景下,自然资源日渐枯竭,环境污染愈发严重,此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所以在此背景下诞生了生态型管理会计,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相比传统的管理会计模式,生态型管理会计旨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统一,在企业的成本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型管理会计模式在强调企业获得更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引导和监督企业通过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活动来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减少资源浪费。最终在找到环境与企业发展平衡点的基础上使得生态型企业和生态型管理会计都得到发展和进步。所以说,就当今我国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国际背景来看,加强对生态型管理会计的发展力度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二)从企业的整个价值链上着手来提升管理会计的价值
现阶段企业所处的时代是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经济结构逐渐优化、动力逐渐转换的时刻。此时要想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就需要企业掌握最新的技术,以实现更好的发展和进步。所以说,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企业要顺应时代的潮流,从整个价值链上着手来提升企业管理会计的价值,使得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这一重要组成部实现价值最大化。在实际发展与创新的管理会计的过程中,就像城市智能生态家居一样,能够以市场和顾客的需求为导向,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以提升价值链的整体价值和核心竞争力为创新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将顾客的满意度和市场占有率作为企业发展的具体目标,在不断提高其适应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使得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三)加强企业创新发展的力度
当今时代,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需要加强创新与发展的力度。而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企业需要重视的问题就是效率和质量。所以,管理会计创新的过程中也需要以其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这就需要企业能够从以下几个基本点着手,一是在产品端,要以开发环保、节能、健康的产品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在渠道模式端,要加强对客户体验和服务生态的重视程度,并能够将其落到实处;三是在供应链端,要将客户关系和产业链生态作为重点关心和关注的内容。也就是说,企业只有将财务、企业管理等各个方面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才能促进我国的管理会计实现价值最大化,并形成具有竞争力的高质量企业。
四、结语
总的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有助于企业深化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对于企业生存与发展过程中适应性和灵活性的提高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从目前我国企业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市场经济环境来看,在未来的日子里,在供给侧改革的思路下,管理会计将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改革发展。而由于笔者能力有限,本文对于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管理会计理论创新与发展的相关建议仅是探索性分析,愿意抛砖引玉,笔者也将在今后的实践和理论知识学习中不断的努力,不断的探索,希望能够为我国企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一己之力。
作者:李思锦 戚丽影 李婷婷 单位:大连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晓静.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管理会计的作用及发展[J].江苏商论,(29):151-152.
[2]李航.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管理会计改革思路[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22).
[3]舒玉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浅析如何加强企业的管理会计创新[J].财经界:学术版,2016(29).
篇11:论析科学知识社会学对库恩哲学的继承与发展哲学论文
论析科学知识社会学对库恩哲学的继承与发展哲学论文
关键词:科学知识社会学;库恩哲学
摘要:科学知识社会学与库恩哲学在历史上有着密切的关系,库恩哲学为科学知识社会学提供了认识论基础,提供了历史主义的方法论启示,并提供了一种跨学科的工作模式。科学知识社会学继承并发展了库恩的哲学,具体表现在强纲领的出现以及相对主义的彻底化。
科学知识学会学家们一致认为库恩是他们的先驱,是库恩为他们的研究开辟了道路,使他们的研究成为可能。在他们的著作中,“库恩”这个名字出现的频率极高,而且总是笼罩在光环之中。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之一M.马尔凯在其1979年出版的《科学与知识社会学》一书中指出,正是库恩等人发起了科学革命,使得对科学知识的社会学分析成为了可能。他在同年发表的一篇名为《库恩与科学社会学》的论文中写道:“当库恩的著作首次发表的时候,许多社会学家认为这好是对他们学科的科学惯例的观点发起了引人注目的挑战。”碰巧的是,库恩也在1979年出版的《必要的张力》一书的序言中指出他的理论“会为那些想探索外部影响以什么方式、通过什么途径显现出来的人们提供某种初步工具。”’1982年巴恩斯又写了(库恩与社会科学》来专门论述库恩与SSK之间的关系。
一、库恩哲学对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影响
(一)库恩的“范式”思想为科学知识社会学提供了认识论前提
一般来说,科学知识社会学与库恩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前者认为后者是其思想上的源泉。在库恩的思想中,有两个关键的概念:“范式”与“不可通约性”,而前者其实也是来自后者的范畴,库恩的范式概念正如他的研究者所说,模糊不清,这也许就是库恩遭受非议的原因,也是此概念在其思想中慢慢消失的原因。但是,他一直没有放弃“不可通约性”这个概念,并一再为其合理性辩护。在库恩的词典里,“不可通约”指科学革命前后的两种范式,即使大部分概念相同,但这些概念在新范式中是以一种新的组合出现,因此它们的意义也改变了。科学理论的取舍是两个范式的更替,而范式的更替不是认识的深化,而是心理上的信念的变化。库恩主要考察了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对理论选择的影响,这样,非理性因素就在科学发展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这个概念引申出的相对主义成为一般理解库恩思想酌依据,科学社会学家们接受和继承了库恩的思想。库恩的相对性的科学理论选择标准和非理性思想,为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工作开辟了道路。
(二)库恩给科学知识社会学提供了历史主义的方法论
1962年,库恩发表了他的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掀起了科学哲学界的一场革命,从此科学哲学史上出现了一个以他为代表的新的派别―历史主义。历史主义反对逻辑经验主义,认为逻辑经验主义只注重逻辑推理和逻辑演算的做法是不对的,而应该把研究的`基础建立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事实之上。库恩在《结构》一书中阐明了其历史主义的观点:他把科学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即常规科学阶段与科学革命阶段。在常规科学阶段,科学家共同体有统一的范式来指导研究,常规科学是依靠范式的确定而确定的,范式为科学研究活动提供了研究对象、研究方向、方法论标准以及理论选择的客观标准,因此,在此阶段,科学研究是相对稳定的;在科学革命阶段,科学家共同体没有大家承认的唯一范式,而其结果往往是新范式取代旧范式,冲破旧理论建立新理论,但是这并不代表人类更进一步接近客观真理,只代表了新的范式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在这里,库恩特别强调了灵感、知觉等非理性因素。因此,从历史上看,科学的发展是非积累性的,是不连续的,科学的一切都可能随社会和文化等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他认为科学家应当设身处地去思考,就是对科学做动态的考察。
(三)库恩给科学知识社会学提供了跨学科的工作模式
库恩从一个物理学专业的博士发展成为科学史和科学哲学两个领域功勋卓著的大师,本身就是一个跨学科研究的典范。库恩是20世纪一位比较全面的思想家,他的研究不仅是科学史和科学哲学两方面的重大成就,而且,更是科学社会学领域的代表性成果。在《必要的张力》一书的序言中,他就说到:“我的书本质上是属于社会学的。库恩把科学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并使之与整个社会过程联系起来,初步探讨了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对科学“范式”转换的影响,可以说,实际上他已经提前开始了科学知识社会学从事的工作。库恩在《哥白尼革命:西方思想发展中的行星天文学》一文中讨论了哥白尼革命和历史的关系。他指出,正是改革日历的社会压力,促使技术的中断发展成一场危机,导致天文学历史上的哥白尼革命。马尔凯也曾指出,他们(社会学家)把库恩所提出的,尽管是完全初步的方法作为一种模式,来说明科学家的信仰和科学判断如何受到他们研究共同体内部的社会立场变化的影响。
二、科学知识社会学的进一步发展
(一)强纲领对“范式”的激进解读
强纲领是科学知识社会学家阐述的较为系统的知识社会学主张,是布鲁尔在《知识与社会意向》一书中提出的,强纲领认为,对一切科学知识内容的解释都必须遵守四个原则:因果性、公平性、对称性和反身性。事实上,库恩范式理论的本质是把社会科学解释学的理解模式引人到对科学的理解过程中,使科学的成因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联系在一起,揭示科学作为一种文化的本质特征,解构了科学的特权地位。正如库恩所言:“我的观点一直是这样的:在任何时候,自然科学家都要基于一系列概念,当代研究者从他们最近的先辈那里继承的也是这些概念。这些概念是历史的产物,包含在文化中。当代研究者通过训练,并且只有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用来理解其他思维模式的解释学方法,才能进人这种文化。有时我叫它为特定阶段的解释学基础。……它与我曾称的范式很相似。
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对科学知识累积解释的批判,强烈地促进了人们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联系与区别的再认识。科学知识社会学派正是其中的生力军。巴恩斯指出:“科学没有任何特权。因为其信念与理性或实在有一定的相应联系,因而其文化传播过程与其他领域所采取的相比,决没有更重要之处。在科学知识社会学家看来,社会因素对科学知识内容的影响,不仅是始终存在的,而且也是决定的。这也是他们关于科学知识社会学强纲领的主旨。
(二)相对主义的彻底化
科学知识社会学对待相对主义的态度与库恩大不相同。库恩被称为相对主义者,原因在于库恩否认真理是对自然界的真实陈述,而认为当理论能支持对经验的检验时,就是真的;反之就是假的,而且库恩还认为不存在客观的中性观察。但库恩在主观上拒绝承认自己是相对主义者,他认为自己之所以被称为“相对主义者”,是因为他和批评者对相对主义有着不同的认识,“按照这个术语的一种意思,我可能是个相对主义者;但按它更本质的含义,我又不是的。
而科学知识社会学却公开承认自己的哲学认识立场是相对主义的,并极力为之辩护。作为科学知识社会学代表人物的巴恩斯和布鲁尔认为相对主义对于科学地理解“知识形式’,并不构成威胁,相反却是这种理解本身所要求的。H.M.柯林斯则公开对相对主义赞美有加,他说“相对主义是一种令人愉快的林间空地,他距离我们通常所处的直觉大道不算太远。的确,相对主义的林间空地中有许多小径,它们通向碎石路的多数目的地。但它们并不引向某种预定的道路。林间小径呼唤探索,它有许多条道路,对于观察风景它比普通大道能提供更丰富的选择。
三、结语
科学知识社会学与库恩的哲学思想在历史上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虽然前者在某些领域里过度使用了后者的思想,但是库恩哲学直接催生了科学知识社会者这门富有生命力的新学科,并对其核心纲领和理论框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库恩哲学为科学知识社会学提供了认识论基础,提供了历史主义的方法论启示,并提供了一种跨学科的工作模式。科学知识社会学继承并发展了库恩的哲学,具体表现在强纲领的出现以及相对主义的彻底化,可见,科学知识社会学库恩哲学中的非理性思想进行了激烈的解读.将相对主义思想推向了极致。
篇12:农业机械的发展与维修技能的提升论文
农业机械的发展与维修技能的提升论文
1实行农业机械管理标准化
基于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的形势,除了认真贯彻党对农业制定的方针、政策,努力改变过去农业水平落后的形象,还应积极实行农机管理标准化,使实现农业增产和大丰收更有保障。农业机械管理标准化主要是实现田间作业标准化,组织田间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生产。
1.1严格控制质量标准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实现农业机械管理标准化,不但能有效地提高农业机械化的管理水平,而且能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在农业生产中,机械作业时应积极遵守农业机械准则,保证田间机械作业的顺利实施。如果机械化与机械准则没有紧密结合,则会导致先进的生产措施与农业技术措施得不到实现,阻碍农业生产向深度和广度的发展。坚持把农业机械管理的一切活动落实到田间作业质量上,严格要求田间作业标准化,使经济效益和农业收成得到保证。田间作业标准化是按照合理的机械准则要求,由熟练的技术人员按照标准的机具正确地施工。而农业机械管理标准化则是根据田间作业标准化的具体内容,实现和规范农业机械田间作业,使田间作业具有严格操作准则、统一质量标准、田间标准作业、农艺活动全过程达到标准、提高标准作业起点,落实到五个方面的高标准要求。
1.2精心维护使用农业机械,实现机具技术状态标准化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要想实现田间操作标准化,获得农业生产大丰收,必须要有高标准的农业机械去施工,精心地对所使用农业机械进行维护是十分必要。为保持农业机械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必须坚持贯彻“防重于治,养重于修”的方针,重视对农业机械的.预防修理制度。为保证农业机械得到到位的维修,应在建立修理网点建设的基础上,对有关的农业机械修配企业进行整顿,促进其提高服务功能。为检查督促对农机具的维修保养工作,应坚持对各农业机械进行检查验收,实行禁止质量不达标的农机参与田间作业的制度。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应将农机的维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农业机械的维护上建立养护责任制,督促和检查对农业机械的维修保养工作。
1.3提高机务队伍素质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积极引进、使用先进的、不同用途的农业机械,必须要由掌握了农业机械专业技术的人员去操作、作业才能得到运用,才能适应农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实现科学种田和提高农业产量的目标。因此,对参加作业人员的技能和知识的培训是十分必要的。技术培训工作应坚持采取多种层次、多种渠道和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开展,培训内容必须达到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务必使参加培训者树立牢固的标准作业观念,以便促进田间作业标准化得以实现。
2农业机械维修
2.1加强对乡级基层维修服务基地的建设根据我国现代农业的地域性特点,建立较为完备的农业机械维修系统。一般来说,对日常维护以及故障排除等相对比较简单的工作最好能及时得到解决,可以在乡、村建立个体维修户,以便维修更为方便快捷。然而,对于农业机械维修中较为复杂的部分,如对农业机械技术状态进行定期检查、对大中型农机的恢复性修理等,则需要具备一定条件的乡级农业机械维修网点才能完成。鼓励企业建立乡级农业机械维修网点,这样不但保证农机维修质量,同时也能有效地提高其经济效益。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在区县级以上的农机维修业务量也趋于减少,因此,乡级农业机械维修基地便承担起技术依托中心的作用,只要避免继续走修造结合的老路,认真理顺管理体制,全力给予资金扶持,有效提高其技术优势,就能保证乡级维修基地稳定发展。通过对乡级维修基地趋势进行分析,可总结出现如今乡级维修点维修业务量呈现进一步分散的趋势,简而言之,就是指日常的检查维护等简单工作由较为分散的个体户修理点来承担。尽管个体修理户承担了农业机械恢复性修理工作的一半以上工作量,然而这些个体修理户不具备恢复性修理大问题的条件,强制修理必然会降低修理质量,给国家及个人造成潜在的损失。然而,如果地方政府对这种分散状况给予重视和资金政策扶持,那么农机的复杂性修理就有可能向较为集中的方向发展。因此,应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大力建设乡级农机维修基地,以保证在有限资金的情况下,合理地增加修理专用设备,同时提高修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就可以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和农机维修的质量水平,使其更好地为农机化事业服务。
2.2使农民具备基本的农机使用和维修技能农民是发展农业和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主人,对农业机械具有自主选择的权力,因此,农民对于农业机械化最有发言权。农民在使用农业机械时,为保证不误农时,应基本掌握一定的维修技能。充分了解和实施在购买农机时,销售人员所提到的注意事项,包括农业机械的起动、停机以及基本的保养。如一般的农业机械的机体大都含有金属物质,这就需要将其置于通风干燥处,防止机体锈蚀。另外,农民如果具备一些维修技能,也能及时地发现农业机械的异常状况,以便及时检查维修,确保安全、正常的使用。
3结束语
农业机械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任一单台机具、一种技术工艺、一项机械作业或是一个配套机组,它是服务于现代化农业生产的一种生产手段,是农业机械装备、运用管理以及技术工程等要素的有机组合。因此,农业机械的效益,也就不仅仅是单台、单项或是整个机群的效益,而是经济、技术等综合的效益,最终将会明确地体现在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上。实践证明,实施农业机械标准化管理是科学的,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机管理标准化。
篇13: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发展的新趋势论文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发展的新趋势论文
【摘 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回复与发展,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成为政策主流,但因经济贸易发展不平衡,不时地会出现新的贸易保护政策和措施。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归纳,逐个分析产生特点的原因,当前经济全球化下,对我国经济和商务发展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国际贸易;理论;政策;新趋势;经济全球化;贸易壁垒;服务贸易
以贸易全球化为首要内容的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和商务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深入分析和把握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对于我们科学决策,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把握好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机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可以把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归纳为六个方面:
1、国际贸易步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加明显;
2、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贸易格局保持不变,中国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新生力量;
3、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新的挑战,全球范围的区域经济合作势头高涨;
4、国际贸易结构走向高级化,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发展方兴未艾;
5、贸易投资一体化趋势明显,跨国公司对全球贸易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
6、贸易自由化和保护主义的斗争愈演愈烈,各种贸易壁垒花样迭出。
(一)国际贸易步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加明显
伴随世界经济较快增长和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当前国际贸易增长明显加速,已经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2004年,全球货物贸易名义增长21%,创下25年来的历史新高。在世界经济强劲增长、国际市场对能源原材料商品需求旺盛以及美元贬值因素的影响下,全球货物和服务贸易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全球贸易的高速增长既是科技进步、生产力提高、国际分工深化的共同结果,同时它又促进了世界生产。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的增长率连续超过世界生产的增长率,导致世界各国的外贸依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二)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贸易格局保持不变,中国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新生力量
美、欧、日三大经济体既是世界经济的主要力量,在国际贸易中也居于主导地位。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占据世界货物出口70%以上的份额和服务贸易90%以上的份额,更为重要的是,发达国家通过开展区域贸易合作和控制多边贸易体制来主宰国际贸易秩序,并在国际交换中获得了大部分贸易利益。
中国是近年来国际贸易增长中显眼的“亮点”,表现为中国不仅在全球贸易总量中的份额和排名不断攀升,而且对全球贸易增量的贡献也更为显著。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额达到11548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德国的第三大贸易国,占全球货物贸易总额和增量的比重分别达6.4%和20%。
(三)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新的挑战,全球范围的区域经济合作势头高涨
2004年8月1日,世贸组织147个成员就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框架达成了协议,但协议的内容较为原则和笼统,各成员在农业、非农市场准入等问题上仍存在很大分歧。2005年是多哈回合谈判的关键一年,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将在12月香港部长会议上就主要议题的实质内容进行谈判。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各种区域贸易协定纷繁多样、成员交叉重叠,一些贸易协定已超出传统的降低贸易和投资壁垒的范围,这对多边贸易体系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同时,以区域贸易安排为主要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加速发展,并呈现出不少新的趋势:一是区域贸易安排迅猛发展。二是主要贸易大国都在追求区域贸易安排的主导权。三是区域贸易安排成员间的贸易比重进一步上升。2004年,区域内贸易总量占国际贸易总量的比重已超过50%。四是国家之间的竞争正在向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竞争转变。区域贸易安排已经成为各国争取市场资源、扩大发展空间、提升国际地位的战略手段。
(四)国际贸易结构走向高级化,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发展方兴未艾
国际贸易结构的高级化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互为依托,其变化趋势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伴随着各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全球服务贸易发展迅猛。近20多年来,国际服务贸易规模已经从1980年的3600亿美元扩大到目前的2.1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的19%。在行业结构上,服务贸易日益向金融、保险、电信、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倾斜,传统的运输业、旅游业所占份额持续下降;在地区分布上,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所占份额继续扩大,东亚地区的增长尤其显著。二是高技术产品在制成品贸易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尤以信息通讯技术产品出口增长最快。同时,由于跨国公司纷纷把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近年来发展中国家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占全球的比重快速上升。
(五)贸易投资一体化趋势明显,跨国公司对全球贸易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更加自由地流动,跨国公司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生产和营销网络,推动了贸易投资日益一体化,并对国际经济贸易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是跨国公司已成为全球范围内资源配置的核心力量。目前世界上的跨国公司已达6.2万家,它们不仅掌握着全球13的生产和70%的技术转让,更掌握着全球23的国际贸易和90%的外国直接投资。二是国际贸易竞争从以比较优势为主,转变为以跨国公司数量和在国际范围内整合资源的能力为主。这就意味着,一个国家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越多,就越可以在国际分工中更多地整合别国的资源。三是国际贸易格局由产业间贸易转向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为主。主要表现为,中间产品、零部件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增加。四是跨国公司产业转移不断加快,加工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持续提高,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增长点。
(六)贸易自由化和保护主义的斗争愈演愈烈,各种贸易壁垒花样迭出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经济交往愈加频繁,贸易自由化已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但是随着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摩擦产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当前,各国经济景气的不均衡性、区域贸易集团的排它性、贸易分配利益的两极化等都是造成贸易保护主义层出不穷的重要原因。
结语
当前世界已进入贸易争端的高发期,并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基于战略利益考虑而引发的贸易摩擦增多。二是贸易保护的手段不断翻新。各种技术壁垒成为贸易保护的新式的武器,知识产权纠纷成为国际贸易争端的重要方面。三是摩擦从单纯的贸易问题转向更为综合的领域。社会保障问题、汇率制度问题等已成为摩擦的新领域,资源摩擦与贸易摩擦交互作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四是中国已成为国际贸易保护的最大受害国。从1995年开始,中国已连续10年成为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