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学论文 > 数学教学论文 > 浅谈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运动观论文

浅谈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运动观论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浅谈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运动观论文,本文共18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浅谈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运动观论文

篇1:浅谈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运动观论文

浅谈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运动观论文

在平时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在做数学题时只满足把题目做出来就行了,根本不向更深一层次去探究它们的内在规律;这样,即使平时做过的题目只要改变一下题设或条件;或者题设和结论同时改变学生就无从下手了。然而历年来的中考题正是这样演变而来的;那么在变化过程中究竟遵循什么规律呢?在出题时,出题者往往是遵循几何中的点动成线、线动成面,抓住点、线、面“运动”;代数中的规律探究,基础知识的拓广与迁移,代数的广泛性、任意性,这一“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新问题为依据出题。虽然,我们已基本掌握了这一规律;但平时对学生训练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整个教育教学的成功,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下面就是我个人的教学体会:

一、平时收集提型,建立资料库

常言说:“要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应该有一桶水”,为了拓广学生知识面,使学生对知识系统化,教师除了收集近几年的考题而外,平时还应该注重题型的收集与整理,并按章节归类,关注热点以便教师掌握考试动向。积累题型;一方面,可以强化基础;另一方面,可以拓展思维,对知识点也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便于创设情境。

二、认真备课,在创设情境上下功夫

备课犹如下棋,如果不在落子前把整个棋局及步数做到胸有成竹,那么他绝对不是一个好棋手。作为一位教师,课前若没有充分备好课,那么他上课绝对是盲目的,只局限于课本上,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拓展思维,绝对做不到;学生自然对知识点在维度和广度上不能掌握;也不能称得上是一个好教师。因此备课原则上就是要创设出好的情境;让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掌握题目演变的诀窍;从而使“双基”得到训练,能力的到增强,智力得到开发。

1、例如代数方面:某商店1月份的利润是2500元,3月份的利润达到3000元,问题:

(1)这两个月的'利润平均月增长的百分率是多少(精确到0、1%)?

(2)在(1)的条件下,如果3个月的利润达到8300元,那平均每月增长的百分率是多少(精确到0、1%)?

(3)利用上面的知识,你能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请试一试:一个容器盛满纯药液63升,第一次倒出一部分纯药液后,用水加满,第二次又倒出同样多的药液,再用水加满,这时,容器内剩下的纯药液是28升,每次倒出液体多少升?

(4)通过解上面几道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①、a(基本量)(1±x)n(变化次数)=b(最终量);

②、a+a(1±x)+ a(1±x)2=M;

③、a(1- )n(倒的次数)=b等。

2、例如几何方面:如图,已知AB是⊙O的直径,⊙O交BC于点D,过点D作⊙O的切线DE,交AC于点E,且DE⊥AC。

问题:(1)求证:点D是BC的中点。

(2)已知:CD=8,CE=6、4,求AC的长。

(3)在(2)的条件下,若点O′在弦AD上运动,试判断以O′为圆心,1为半径的⊙O′与⊙O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4)如果∠BAC=90°,E是AC边的中点,连结OE将会产生什么新的结论?

(1)求证:DE是⊙O的切线。

(2)求证四边形AOED是平行四边形)。

3、例如二次函数图像与解析式的教学,实质是将y=ax的函数图像沿对称轴y轴向上或向下平移|k|个单位就得y=ax+k的图像;将y=ax的函数图像沿x轴向左或向右平移|h|个单位就得y=a(x-h)的函数图像;将y=a(x-h) 的函数图像沿对称轴h向上或向下平移|k|个单位就得y=a(x-h)+k的函数图像;将y=ax+k的函数图像水平方向向左或向右平移|h|个单位就得y=a(x-h)+k的函数图像。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数学题的演变主要是在“运动”上做文章,

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运动”思想的培养。

三、加强引导体验“运动”要领

在数学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同学对图形、定理、推论、公式、性质等的依赖性较强。由此我发现,为了让学生具有创新性、灵活性,能领会“数学—情境”的意境提出更好的问题;那么,我们平时在教学中,或在练习时,尽量不出现唯一性,让学生自己结合题设和结论充分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拓广,这样题目虽然增加了一定的难度;首先,一方面,由于学生动手作出的图形的线经过的位置不同或方向不同,线段的长短不同,点的位置不同等到情况,自然得到不同形状的图形,经过对不同性状图形的讲解,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自然学生领会几何图并不是固定的、单一的,就不会对图形产生依赖性;另一方面,经过学生认真分析、思考,也许能得到新得结论。如果这方面的训练好,那么对高中的四点共圆、函数的知识运用的题目就比较容易了。其次,平时教学中注重学生画图训练,学生经过动手画图,真正领会“运动”在几何学习中的作用,从而让原本枯燥、烦味呆板的几何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对于代数上的公式、性质经过认真分析、思考领悟出其中的要领,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自己就会积极主动去探索,去发现数学中存在的一些规律;这样数学教学就可以真正从一些干理论的学习转变成一门具有探索性的学科了。

篇2:初中语文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结合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结合论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若能注意好几个结合,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那么是哪几个结合呢?即学生的自学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听读与说写相结合;学与思、问、习的结合;思想教育与语文能力训练的结合。现据笔者教学实践就“几个结合”略作阐析:

一、学生的自学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

初中学生学语文,应该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不应去包办,不应讲得太多,分析得太细,板书得太多,否则会挤掉学生进行训练的时间,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学生的自学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不能牧羊式地放任自流。

例如,新学期开始,尤其是对初一年级的新生,必须上好自学教育这一课。明确告诉学生自学的重要性,必要性,自学的方法及如何养成自学的习惯,让学生心中有数。

新课一开始,就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自学,边指导边实践。以教材为例子,进行指导。包括如何审题,如何读课文,如何查词典,如何有效地识记、背诵,如何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归纳段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如何寻找佳词、佳句、佳段。学生心里有了底,在学习中,就掌握了主动权。以后,每接触一篇文章,就会跃跃欲试地去分析。事实证明,学生是喜欢自己动脑筋,而不喜欢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这正如数学课中,教师只要讲清定

理的推导过程和解题的方法,再示范性地解几道例题,不必每道习题都做给学生看一样。当然,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有差异,不可能所有同学一下子全学会,但只要教师有耐心,引导得法,认真坚持,学生是会在周而复始的练习中逐渐掌握并循序渐进的。

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学习语文,不能囿于课内。这是众所周知的。但如何才能把课内与课外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呢?在实践中,我尝试了两种方法:一种是讲故事,另一种是写日记。

1.通过课前3分钟的讲故事活动,促进课内课外有机结合。

在每节语文课开始时,花上3分钟,让学生讲个小故事,或谈点社会见闻,再略加评述,既评内容,又评讲法,肯定长处,指出不足。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去看书看报,去关心周围事物,把收集来的信息,经过提炼,在课堂上反馈给老师、同学听。完成认识上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思辨能力,还练习了口头表达能力,锻炼了胆量。为让学生机会均等,有备无患,可,以按座位轮流。一个学期中,每人可以上讲台演讲两次。

2.通过写日记、周记、随笔,促进课内外有机结合。

写日记,教师在课堂上指导方法,并朗读几篇摘抄来的日记佳作,以引起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模仿着课外写。初一时,每天一篇,初二时,改为写周记,到了初三,就可以写随笔了。“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学生在写日记、周记、随笔中,不断地锻炼思想,增强自己的思维能力,在周围事物中寻找素材,而且可以随时把语文课中学到的知识和课外收集来的信息有意无意地运用进去,潜移默化中提高写作水平。

三、听读与说写相结合

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是最基本的语文能力,它们都离不开思维能力。

语文学得好的人,思维能力就强,思维能力强的人,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也不会弱。但是这四种能力的提高并不是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的,在教学中,也不应该把它们割裂。

1.听与读的结合。

让学生听课文录音,既可纠正他们不太标准的语音,还可以让他们从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中感受作者美好的思想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听完录音,就让学生模仿着读,对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读与说的结合。

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复述,是读与说相结合的好办法。为了复述得好,学生在默读时会更专心。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有目的的行为可以倾注更大的注意力和意志。学生全神贯注地有意识地去强记关键段落,关键语句,在复述时,把它们从自己的.口里吐出去,完成了对语言信息吸收与反馈的全过程。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记忆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对于其他同学来说,则在默读、强记的基础上,又受到了一次听力的训练。

3.听与说(或写)的结合。

有时,教师在课堂上讲一个与课文有关的小故事,或有教育意义的社会新闻,然后叫学生说出(或写出)故事梗概和感受。这是听与说(或写)的结合。这样做,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视野,又锻炼了他们的听力、概括能力、评述能力和口头(或书面)表达能力。

学生在学完一篇典型的课文后,让他们模仿着写一篇同类型的文章,或对课文进行缩写、对某一精彩段落进行扩写、去掉结尾段落进行续写和只变文体不变内容,或只变内容不变中心思想的改写,这种读与写的结合能让学生在模仿中有创新,可以减少他们在写作中的盲目性和畏难情绪,提高写作的兴趣,进而增强写作的能力。

四、学与思、问、习的结合

在指导学生自学语文时,要强调学与思、学与问、学与习的结合。

可以用古代大教育家的话指导学生。如“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又如南宋著名哲学家朱熹提出的“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清代文学家刘开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并指导他们实践。

五、思想教育与语文能力训练的结合

语文学科不仅是工具科、知识科、能力科、文艺欣赏科,更重要的是思想教育科。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思维的外壳。没有一种思想可以脱离语言而存在,离开语言而得到表达,无论是有声的,还是无声的,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同样,没有一篇课文不把丰富的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并把它与各种语文能力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语言材料的同时,得到各种有益思想的熏陶。不要把思想教育当成语文课外加的补丁,切忌在语文课上进行喊口号、表决心式的灌输,或牵强附会地“引进”,以免引起逆反心理,反而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综上所述,只要教师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在具体做法上重视“几个结合”,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活动的主体位置上,要提高语文课的教学质量,是十分有把握的。

篇3:语文教学中应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论文

语文教学中应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论文

常常会听见有些老师这样说:“语文成绩主要靠学生素质,平常教学中学生学与不学,老师抓与不抓,教学结果都没有什么两样。学语文还不如让学生多用点时间学英语和数学。”这话表面听来挺有道理,其实是极不正确的。因为在教学中如果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其实提高成绩并非想像的那么难。在平常的阅读教学中,我就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注重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一、教会学生方法,使学生能自学

《学会生存》一书中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由此看来,学会学习远比学到死的书面知识更重要。为教会学生自学,我让学生做到三“会”,即会读书、会设疑、会迁移。

会读书:现在的学生,因用在看电视、打游戏上的时间多,看书的时间较以前的学生大大减少,很多学生读文章时养成了一种有口无心、不求甚解的习惯。为解决这一问题,我给学生提出了读三遍的要求,形象的称之为“从山脚到山顶,再从山顶到山脚”。第一遍阅读,要求一句一句的读,初步感课文,解决文字上的障碍,有如在山脚行路,虽不见全貌,但是上山不可少的一步。第二遍阅读,要求一段一段的读,知道并概括出每一段的内容,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出自己最欣赏的段落。这有如在山顶鸟瞰全山,既能看清山的大致特点,又能找出了最值得看的地方。第三遍阅读,对自己找出的最欣赏的段落进行赏析,说出欣赏的理由。这等于是由山顶到了学生自己认为的全山中景色最美的地方,想说的话自然就多了。经过三读之后,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讨论中学生自然就不会无活可说了。

会设疑:顾颉刚先生在《怀疑与学问》一文中曾说:“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是盲从,是迷信。”这段文字说的很好,我们只有鼓励学生敢于设疑,敢于在无疑处提出怀疑来,学生的求知欲才能被激活,潜能才会等到挖掘,学生的兴趣才可以得到保护。其实,教师引导学生释疑的过程,就是最好的师生互动过程,也就是真正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学到很多书本上所学不到的东西,尤其是严谨求实、不畏权威的学术精神。

会迁移:所谓“迁移”,指将文中的知识和已有的旧知、生活的经历相结合,验证课本知识的正确性,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我常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①通过纵向、横向联系求同或求异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②结合课文内容适当地开放课堂,让学生整理知识结构中固有的知识,引用名言名句或身边实例来帮助理解课文;③选择与所教课文的意蕴相一致的文章,通过比较阅读,达到迁移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④加强思维训练,让学生在知识的迁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力。

二、注重课堂实效、加强能力培养

现在的初中学生,所学科目多,教材难度大,我们只有抓住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形成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才不会是一名句空话。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一直遵循这样的原则:可讲可不讲的,坚决不讲;学生能做的,老师一定不讲;学生不能做的,师生一起做。这样,老师就能在精讲课文后,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钻研,去探索,去开拓,去感受收获的喜悦。 我认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关键作用不是讲懂内容,传授文章所讲的知识。只要能用有效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点燃他们希望的灯火,启发他们大胆质疑、释疑,激起学生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欲望,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等都得到提高,让他们享受到自学的乐趣,感受到自身能力提高后的自信。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力求教法多变,可适当的开展一些语文活动,如:对对联,成语接龙,课文新解,读文章标题,猜后文内容,续写结局等等,如此既可增添课堂情趣,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促使学生自己去读课文,收到更好的效果。效果自不待言。总之,只要语文教师大胆的把时间交给学生,有效的加以引导,学生的自学能力就一定能提高,语文素养就一定能上到更高的.台阶。

三、落实课外拓展,感受自学的快乐

语文具有实践性强、应用广泛、学生易于接受的特点,教学中只要在课外活动上多作思考,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是大有帮助的。在课外活动的设计上老师若能做到精心设计,形式多样,内容有针对性,如开展专题讲座,讲演、辩论、影视评论、课本剧表演、墙报、板报,调查报告,读书交流等活动。这样,就能促使学生围绕所确定的主题去查找,阅读,理解和运用有关知识,从而丰富学生知识,训练学生能力,更使学生在各方面得以锻炼的活动中体验一自学带来的快乐。其实,在课外活动的的组织上,只要老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处处由教师发号施令,甚至包办代替,不束缚学生的手脚,使其养成依赖思想,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钻研精神、创造精神。

四、长期坚持,培养习惯

“教学的本旨在于养成能力,形成习惯,且使学生终身受用之。”叶圣陶老先生早就启迪我们,自学能力的培养还必须注意习惯的养成。学生缺乏自学能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甚至是读书习惯。自学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师对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的培养。为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年龄特点和已经具有的习惯,有的放矢,要求学生养成认真预习的习惯(解决字词障碍,划出疑难语句,记录瞬间感悟),认真听课的习惯(记好课堂笔记,思考课堂问题,表达个人看法,结合实际拓展),认真作业的习惯(独立思考,工整书写,准确表达),认真巩固的习惯。要求他们坚持讲普通话,坚持每天用一定时间读课外的书籍,坚持写读书笔记。只要加强习惯培养,让学生习惯成自然,语文教学的效果就一定能有质的飞跃。

总之,在初中阅读教学中,只要能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的放矢的采取有效措施,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注重课堂的实效、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培养,持之以恒的加强自学习惯的培养,语文学与不学都一个样的谬论自会不攻自破。

篇4: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人教版)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人教版)

实施素质教育,就要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而教学活动也必然会对学生身心的每一个方面都产生影响。结合小学数学的教学实际,我认为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要全面、合理、详细。

(1)发展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当前世界各国都把解决问题作为数学课程的中心,作为数学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在数学教学中摒弃过去那种只重视数学思维结果教学的做法,强化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动手、动脑去探索、发现问题的答案,发展其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

小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主要有:化归、组合、归纳、联想、集合、对应等。这些思想和方法隐含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它们比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更普遍的适 用性,因而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思想,紧密结合数学知识的教学进行渗透。这对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学生的数 学素质是大有裨益的。

(3)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发展到今天,其内容、思想、方法、语言已广泛渗透到自然科学、社会 科学以及现代生活中,因而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从一年级起就应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实际应用结 合起来,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生活问题,养成主动地从数和形的角度观察分析 客观事物的习惯。

(4)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一 文中提出,课堂教学的目标不仅应包括认识方面的目标,还应包括学生的情感、意志、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 交往意识与能力等方面。她强调指出,这里提出的情感目标,并不是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在目标分类中所提到的 ,仅以服务于认知目标完成为目的的情感目标,而是指教学应该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的健康、丰富和情感控制能 力的发展。情感、意志等目标既有与认知活动相关的内容与价值,又有其相对独立的内容与价值。这样的目标 并不是一节课就能完成的,它必须通过每节课来实现,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 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要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它们不仅服务于、从属于认识活动,而且有其相对 独立的内容、价值和地位,是学生基本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

要注意的是,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要具体化,也就是在教学中要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单元和课时。教师在确 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在研究学生、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师自身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善于选择 一节课能完成的最重要的任务。实践中有的教师在一节课内罗列过多的任务,结果只能使任务的完成流于形式 ;有的教师只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任务。这些做法都必然会对学生的全 面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

世界各国在反思评价以往的教育时,都认为过去的教育过于划一和死板,学校面对学生人数的大量增加, 忽视了个人需要。素质教育强调遵循个性教育原则,也就是教育要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 实际,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达到最大程度的因材施教。在当前班级人数较多 的情况下,要求每节课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是不现实的。可行的办法是把学生进行适当的分层次划分,对不同层次学生分类指导。

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注意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在大纲基础上加深拓宽,让他们有机会接触、了解乃至钻研自己所感兴趣的数学问题, 最大限度地满足其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并注意培养其学习的独立性、创造性。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可在速度上、难度上适当降低、放宽要求,并对其提供多种形式的帮助。

为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就要打破班级授课制的单一教学组织形式,把班级授课与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如日本为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小组学习、个别学习等形式,实行“适应个性的教学”。 德国也提倡分组教学,并注意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有调查表明,在小学数学课上,教师 同“优生”之间的交往明显多于同其它学生、尤其是同差生的交往。如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机会,是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亟需研究的一个问题。目前我国也在探索怎样在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运用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如,“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实验,根据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情况,把一个班级的学 生分成几个层次组,教师对不同组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练习等方面都区别对待。也有实验采取分组结对方法,即两张课桌四人为一组,四人又结成两对,优差搭配,以好带差。教师把任务下达到每组、每对,向学生提出双重任务,既当学生,又做先生,好学乐教,学教相长。通过这种形式,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 保证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注意到,有许多教师开始采用同位讨论、前后四人一组讨论等形式,但在应 用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只重形式,不注意实际效果。如,前后四人组大多是没有经过调查研究而随机 组合而成;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往往不够充足;没有采取适当的措施,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教师往往 是笼统地提出“同位(或前后四人)讨论一下”,很少对组内成员的合作、帮助等提出具体要求或建议。

三、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仍然大量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以教师的讲为主,讲得又细又多,以教师和个别 优秀学生的活动和思维,代替大多数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导致大多数学生习惯于被动地听,机械重复地练。当前我国大教学班的主要弊端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薄弱、机会有限。素质教育正是针对这些弊端,强调教育要 着力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一是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把学生当作认识和发展的主体,让全体 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因此,要采取各种措施激励所有 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可以说,对于每一个学习主体,没有活动就形不成真正 意义上的学习。二是要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为此,教师要爱学生、爱数学,这是培养学生喜欢数学的情 感媒介;要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他 们热爱学习的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三是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的系列 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调动积极性,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四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 设必要的精神心理条件。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在这种健康的精神心理气 氛中,能够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五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思维方法,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 ,善于学习。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

小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评价是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评价具有价值判断、导向、激励、反馈、改 进的功能。充分发挥评价的诸方面的作用,全面科学地进行评价,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首先,评价内容要 全面。既重视数学知识、技能、能力的考查,又重视学习情感、兴趣、动机、态度、意志品质、习惯的评价。 二是评价的方式,途径要多样化。既重视书面考查,又重视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评价;既重视定期 评价,又要在复习检查、新知识讲授、巩固练习、独立作业等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评 价;把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和课外活动、家庭作业中的表现结合起来评价。三是诊断性、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 结合。四是把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他评相结合。五是以等级制代替百分制,同时写出诊断性、指导性和 鼓励性评语,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篇5:浅谈数学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论文

浅谈数学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论文

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思维的表现,思维是语言的内容,语言表述的完整、准确,就直接反映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研究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后说:“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慨念的方法,在很大程腰上是取决于语言的。”

教学中我们应逐步要求学生用确切的、简练的、清晰的语言表达数学中的一些概念、法则、性质。下面就小学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谈几点看法。

1.培养学生理解数学语言的能力。

理解是表达的基础,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必须先培养学生理解数学语言的能力。如理解和、差、积、商、矿大、缩小、质数、合数等慨念。对学生语言上的缺陷不能有半点疏忽。

例如问:“什么是积?”有的学生答:“两个数相乘的和叫积。”于是教师问:“和是指什么?”学生立即意识到自己错了,应是“两个数相乘的结果叫积。”

2.教师要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影响。

教师的语言和行动是一种不可估量的无形的教材。数学语言是最精确的,在这方面教师的语言应做表率,教师的语言应用词准确、筒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教学语言规范的教师,他的学生表达能力强,表达准确、清楚、简练。有些教师偶尔也把不规范或不科学语言带进课堂,如:长方形的周长等于长加宽乘2;任何整数都可以化为分母为自然数的假分数。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思维能力的形成加以艮好的影响。朱智贤教授明确指出:“小学教师的任务在于有计划地发展儿童的语言,特别是书面语言和内部言语,丰富儿童的经验,特别是间接的经验,因为儿童的思维水平是在掌握言语和经验的过程中实现的。”

思维和语言相比,思维是抽象的,语言是具体的,语言有形、声、看得见、听得着,易于把握。思维能力和运用语言能力相比较,运用语言的能力易于培养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以语言训练为主线,通过发展学生的言语,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3.持之以恒,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要抓住每一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说话训练。引导学生读课文、说思路、说解题过程、说操作过程、说分析过程,低年级可以要求学生先想后说,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

如:有男生7人,女生比男生多2人,女生有多少人?教学时可让学生先动手摆摆小捧后,想想:

(1)男生、女生谁多?

(2)女生的人数可分成哪两部分?

(3)怎样算女生有多少人?最后引导学生完整口述。 中年级可以要求学生先读课文,然后有条理、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如在应用题教学中,可利用教具图表直接演示,训练学生用数字语言叙述应用题的条件、司题。分析思路和解题过程,通过让学生口头叙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口头叙述数量关系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解题能力,发展了思维的灵活性。

高年级则可要求学生读课文后,逐步运用数学语言准确、简明且有根据地进行表述。如:让学生判断4589能不能被9整除?为什么?可让学生叙述为:因为4589各位数的和是26,26不能被9整除,所以4589不能被9整除。通过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数学表达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习惯。

首先,要求学生说要要正确、完善、准确、精练。如有的学生说“12是倍数,4是约数”,这样说是不准确的。其次,说话要有根据、连贯、通顺。如37是质数还是合数?为什么?要求学生回答:“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的数是质数,因为37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所以37是约数。”数学教学中的语言训练是在语文教学的言语训练基础上进行的。由于学科特点,数学教学通过抓数学术语、句、篇,侧重培养学生听、说、读的能力,着重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和内部言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时机,适时为学生提供语言表达的机会,循循善诱,导之以法,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运用能力,使学生养成科学使用数学语言的良好习惯。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经过严格训练,使学生能连贯地、有条理地、有根据地论事说理、解释现象、争论问题、批驳错误。

篇6:浅谈语文教学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

【摘 要】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式、途径、和手段。它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之一。进行教学,必须讲究一定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进行教法的设计。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法;学生

教师对教法的设计应有足够的重视,因为他对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设计语文教学方法,最基本的要求是整体优化,合理组合。具体设计时,应综合考虑下面几个问题。

一、注意所选择的教法能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适应

采用什么样的教法,首先应考虑语文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要求。

如果教学内容是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文学知识、文化知识、有关时代背景等,一般宜采用讲述法为宜,由教师介绍和叙述,而学生则采用听记法、笔记法记住有关内容和要点,使学生获得准确的知识,训练记忆、听话、记笔记的能力。但如果有关知识在课本中已有介绍和说明,则可以采用自学法,指导学生阅读和掌握。教学这类知识,应当注意少而精,切记贪多求全,满堂灌,强行注入。

如果是诗歌教学,则宜采用朗诵法、背诵法,高年级学生还可以结合赏析法。这样可以把书面语言转化成响亮的口头语言,调动学生眼、口、耳、脑多种生理器官共同参与、协调动作,使学生在朗诵中、背诵中增强语感,理解内容,再现诗歌意境,得到美的享受,并在反复诵读、准确背诵过程中培养和训练语言感受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如果教学按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物的说明文,则可以采用图解法、读写结合法,有条件的还可以结合参观法。教师结合课文学习制作相关课件,或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完成填图练习。在可能的情况下,还可组织学生参观与课文介绍相类似的建筑物,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或给学生提供写作的素材。

如果是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则应加强读书内容、读书方法的指导,帮助他们制定自学计划,鼓励他们做好读书笔记。可以指导学生分门别类的做名言警句、精美诗文、不同景物的描写、不同人物的描写、各种典型范例等方面内容的摘抄,制作分类卡片,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书评、文评、读后感、评点批注的写作。

二、注意所选择的教法能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采用怎样的教法也不能不考虑学生的特点。

比如对课文写作方法的教学,比较常见的有讲解法、概括法、讨论法等不同教法,一般的说那种方法好、哪种方法不好,并不妥当。如果某种写作方法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这时就以教师的解说和阐释为宜,可选择讲解法。讲解时要注意准确科学,应结合课文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解说清晰,表述通俗,举例典型,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其特征。如果这种写作方法学生已有一定的了解,这时就可以采用概括法,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加以分析,做出正确概括、归纳;教师应做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如果是高年级学生,对这种写作方法已经十分熟悉,这时就可以采用讨论法,进一步组织某种形式的专题讨论,引导学生研究这种写作方法的共同特点和在不同课文中的具体运用形式和技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交流心得,质疑问难,展开辩论,发表言之成理,有创见的看法,从而互相启发,激励思维,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教师则主要做些组织形式上的安排,进行宏观调控。

再如安排某类知识的学习,或进行某种能力的训练,对不同年级的学生也应当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果是语文知识的教学,在非毕业班多采用讲述法,并尽量精要、直观、形象,以利学生了解具体内容,建立感性认识;而到了毕业班,则可以利用比较、归纳的方法,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做些概括和梳理,进行必要的抽象,使知识趋于完整化、概括化、系统化。如果是进行写作能力的训练,那么在非毕业班可以采用单项要求仿写的方法,每次作文集中训练某一个或两个方面的能力。

同样运用谈话法教学,也要考虑不同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接受能力。谈话法也叫提问法,是教师把教学内容概括成一系列问题,有计划有步骤的提问学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答问、补充、修正、总结、最终得出正确结论的'方法。这是语文教学中使用的十分普遍的教学方法。教师设计提问和组织答问,不仅要一般的注意整体性、启发性、艺术性,还要注意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会有所差异,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之间语文能力也有高低,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问题的难度和梯度、提问的角度和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使回答问题的学生既需要“跳起来摘桃子”,跳起来又能够摘到桃子。

三、注意所选选择的教法能符合教师自身的特点

我们在选择教法时要充分考虑到自己的情况,要有利于扬长避短,符合自己的教学能力的实际。

有的教师普通话好、朗诵水平高,就可以发挥这种优势,常用范读课文的方法,用深情并茂的朗读传情达意,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理解内容,体会情感。有的教师写作能力强,不妨多写下水作文,为学生进行写作示范,通过师生共同写作实践活动来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生动活泼的进行写作训练。有的教师在课内外结合上有“绝活”,就可以在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上多下功夫。有的教师对现代化教学手段了解比较多,操作能力较强,则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设施来辅助教学。有的教师善于调动和激励学生,调控能力强,则可以有意识的多采用讨论法展开教学活动。

反之,设计的教法不当,会在教学中捉襟见肘,甚至出洋相。例如:在一些公开课或调研课上,有的教师,明明方言很重,却机械的认为范读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结果他的范读让人听得不知所云,感到是整个教学中不和谐的“噪音”,聪明的教师会用配乐朗读来代替,效果就大不一样了。有的教师明明不会操作有关教学辅助工具,为了取得所谓的“效果”,生硬的采用电化教学手段,结果课上顾此失彼,手忙脚乱。或者教学中请人在一旁帮忙,让人感到不符合教学的正常情况,让人反感。有的教师,汉字书写能力差,上课随手涂鸦,板书脏、乱、差,给听课者留下了极坏的印象,更不利于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培养。

篇7:口语交际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论文

关于口语交际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论文

在许多口语交际课上,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在精心创设的情境面前,孩子们争先恐后,个个急于表述自己观点。当老师喊别的同学发言时,他们会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或悄悄地与前后左右同学窃窃私语,说些与议题毫不相关的话;或急不可耐,没等别人说完,就跳着喊着举起了手……课堂上可谓一片热闹。真正能坐着倾听别人讲话的孩子不多。缺少了“倾听”的口语交际教学,笔者认为是个很大的遗憾。“倾听”是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会听、听懂、能听出问题,才能更好地互动应对,达到交际目的。同时,“倾听”也是一个人文明交际的综合素养的体现。

一个不能等对方把话说完就急于表达的人,经常打断别人讲话听不得反面意见的人,是缺乏修养,很难与人成功沟通的。那么,如何使学生“学会倾听”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尝试。

一、重激励,引发倾听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注意力的时间比较短,容易分心,因此要采用多种激励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言语激励。及时表扬正在倾听的孩子,如,“你听得最认真。”“你把别人说的话都听懂了,真了不起!”“你听得可真仔细。”激励学生参与到倾听中来。也可抓其善听的“闪光点”进行褒扬:“你把他的优点学来了,说明你很会听啊!”“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你的听力可真了不起!”“你听出了他的不足,可真帮了他的大忙!”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荣誉激励。做惯了学生,如有机会转换一下角色,孩子们都特别喜欢。如,“小小评论家”“小医生”“小博士”等。我在上“爱吃的水果”的口语交际时,先提出:“谁愿意把你最爱吃的水果的形、色、味介绍给同学们?其他同学当评论家,听后评评谁说得好,会评的小朋友我们称他为美食评论家”,结果学生们听得特别仔细,等同学讲完后,争先恐后举手发表意见。有时我还会设置一定难度,让他们把稍长的话再完整复述一遍,当“小播音员”“金话筒”等。这些荣誉称号对孩子来说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更多时候,激励是在无声中即时即地进行的,它与教学过程融为一体。学生是敏感的,教师的一些细微改变,他们都能感受到。所以,在与学生的交往、互动中,种种从内心流露出的理解和欣赏,对正在倾听的学生来说都是莫大的鼓舞。有时我“无意”间坐到“听众”席,真诚地和他们一起聆听,让听者更感兴趣,说者倍添兴奋。

二、善引导,提高倾听能力在口语交际中,倾听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学生有了听的兴趣,但不一定会听。因此,我把教会学生“怎样听”作为教学的'主攻方向,在不断引导中提高其“听”的能力。

(一)课堂引导循序渐进首先引导学生能够听懂别人简短的说话。最初,课堂上老师提问或同学讲话后,可以问问他们,老师提的是什么问题,你的同桌说了什么或要求把刚才两个同学说的答案再连起来说说等,让学生就听的内容进行简单的重复。以此引导学生去努力听懂别人讲话的内容并有意记忆,为进一步进行口语交际打下基矗如在教学(小兔远南瓜)时,由于学生过于关注自己想的办法而忽略了听别人的内容,以致生生互动较少,我就设计了一个“你说我听”的活动。先让一部分学生说说自己想的办法,另一部分学生听。然后请听的一方汇报:“我听懂了××的办法是……”但双方交际并没有在这一层面上终止,紧接着,汇报者还要征询原说话者的意见:“请问我说得对不对?”促使原讲话的一方也认真倾听,根据汇报者的表述,做出相应的对答。这样一来,学生的倾听有了目标,交际的双方不断地发出信息,听者和说者的地位又随着交流的需要不断转换,成为真正互动的口语交际。其次,在听懂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听出一些要点,加进自己的思考,尝试对对方的话作出自己的判断。如,请学生听出优点。课堂上,我常会问学生哪儿说得好,什么地方值得表扬等,提高他们听优点的能力。教学(我们的画)时,一个孩子介绍自己画的白雪公主很有特色,我及时引导学生:“呀!他介绍得真不错,你们发现他的优点了吗?”稍后,有孩子真诚地说:“老师,他说的白雪公主真漂亮,金黄的头发,亮亮的眼睛,和我想的一样。”“他用的颜色好,那个‘渐变色’是美术课里教的。”这时,我又提醒:赞美的话可当面说,受表扬的人也要有所表示。

一时间,气氛热烈起来,一方说:“你的声音很响亮。”一方回答:“谢谢,你也说得挺大声。”在你来我往中,听者发现了他人的闪光点,为自己树立起学习的榜样;说者备受鼓舞,增强了表达的自信。同时,还促进了学生之间“文明和谐”的人际交往。培养学生听出缺点。教学中引导学生常思考:别人说的话,还有哪些不妥。如果让我来说,我会怎么安排。以期听者能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培养规范的听说习惯;说者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正,培养勇于接受他人劝告的品质。

(有趣的游戏)中,说出有趣是个难点。我设计了一个小组竞赛活动。代表们先在组内练习,小组成员认真听,仔细观察,再提提建议,看还能不能说得更有趣些,要求群策群力,结果,大伙儿都憋足了劲,该听的听,该说的说。有人提议,别板着脸,带点笑容就好了。有人策划,要是加上“兴致勃勃”“哈哈大笑”几个词语,内容一定更精彩。有的商量,那个地方特别有趣,声音再响点。还有的干脆示范起夸张滑稽的动作。在互帮互助中真正发扬了团体的“合作精神”。引导学生听出异同。让他们听差别不大的话语,如打招呼时“您好”“你好”;诉说心情时“我想去看看”和“我多想去看看”,或内容相似的两段话等,比较异同。能提高学生听觉的灵敏度,培养对语言的敏感度,养成规范的听说习惯。

(二)课外引导途径广课堂训练是主渠道,还需要大量的课外实践。日常生活是训练、培养学生“听”的能力的最大课堂。因此,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引导学生走向多元化的生活。利用各种途径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听生活乐事。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对于那些内容有趣、情节生动的少儿广播节目,如果我们布置学生回家听,学生一定是十分欢迎的。在检查时,可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分层检查:能力较强的学生可让他们说说听后的感受、心得,一般的学生可让他们简单复述广播的内容,能力弱的学生可让他们说说记住了几个词语听听说说,延长了听的注意力持续的时间。除广播外,精彩的故事,重大的新闻、有趣的事件都可以让学生敞开心扉交流。听学习内容。让学生听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强化学生“听”的意识,提高学生“听”的能力。也可以选用短小生动、浅显易懂的话语让老师或学生说故事,其余听记,要求记得简明扼要,准确无误,以训练学生在最短时间内理解信息、整合信息、积累信息。在边听边记中,孩子们的速记能力也会有显著提高。听自然声响。走出教室,广阔的生活环境就是学习语文最好的课堂:莺啼蝉鸣、草长花谢、潮汐的涨落、小鸟的啁啾……引导学生用耳朵,更用心去“聆听”大自然中的声音,再动笔写一写。总之,教师要善于发掘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结合说、读、写、思种种活动,引导学生时时处处提高自己的倾听能力。

三、贵坚持,养成倾听习惯课标中真正提到“认真倾听”,是在第二学段,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此之前就可以不作要求。

一个良好的倾听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果没有最初的意识,要想在第二学段顺利完成目标,也不是一件易事。所以教师要从小抓起,从学生跨进校门的第一天就开始。更要从小处做起,抓住平时的一点一滴,注意环视周围,了解学生听的情况,做到及时表扬、及时提醒、持之以恒,才能引起学生对听的重视,促使学生养成“听”的习惯。倾听是把金钥匙,它能为学生打开更广阔的交流空间。让我们唤起学生倾听的兴致,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让学生在听中生疑、听中解惑、听中积累、听中成长。听出聪明的头脑,听出精彩的人生。

篇8: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教师根据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进行启发诱发,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可以发展学生数学学习综合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探索,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促使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更加扎实.

作 者:杜永元  作者单位:昆山市周市华城美地小学,江苏,昆山,2153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6) 分类号:G63 关键词:数学教学   学生质疑能力   培养  

篇9: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在数学课堂中,我们应以学生为本,多方面地注重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可以说,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是能否获得数学学习成功的关键。 范德比尔特说:“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而没有信心的人,可能永远不会踏进事业的门槛。”这说明自信心是成才的重要条件,它在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已被社会各界人士所接受。而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数学认知能力、数学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信念,它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任务的选择、接受和学习状态的准备;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绪调节和坚持。因此,具体措施如下: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据教育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境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同时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明白: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建立学生自信心的必备条件。实践也证明,当孩子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他们的自信心就较强,他们就有不怕失败的心理,有自由发挥、充分交流的机会,有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自信心是学生向新的目标新的成绩前进的动力,随着新成绩的取得,又会形成向更高目标进取的内驱力,从而形成发展进步的良性循环。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如果学生遇到了困难,教师不应面露焦虑,应恰到好处地运用形态动作,以富有“会说话”的脸部表情和“信任”的眼神来激励学生深入思考,并可用“别急,慢慢想,一定能想出来”等关心的话语来鼓励他们。同时,也可以充分调动优秀生的力量来帮助学困生学习,学生之间的互相探讨不仅能基本完成教学任务,而且通过学生帮学生,避免了学困生辅导时的紧张情绪,有时会收到比老师辅导更理想的效果。通过创设这样的课堂氛围,从而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情感体验,树立再创佳绩的信心,同时,也帮助每个孩子获得成功奠定了基础。这样,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一定会孕育出自信与创新的种子。

二、设计有弹性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设计一些较简单的问题由学生完成,使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实施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不同水平的数学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如,在学习了乘法计算之后,可以安排如下的活动:某花店有若干种标明价格的鲜花,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题目,不同的学生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如5枝百合需要多少钱?20元钱可以配哪些花?三八节到了,你打算用30元钱给妈妈买怎样的一束花?等等。这样的设计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并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和发展,也进一步表现了他们各自的创造力,同时,自信心在这里得到很好的培养。

三、运用丰富多彩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自信心与他的成功成正比,成功越多,自信心越强;挫折越多,自信心越弱。针对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例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呈现: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忍,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会,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孙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八戒听了不高兴了,叫喊说:“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六分之一,也得给我五分之一。”悟空乐了,赶紧切了五分之一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说:“我真傻,为什么比应得的还少呢?”听完故事后,让学生说说听后的感想。以这样的方式呈现,既生动有趣,又蕴含新知,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信心也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来了。再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把7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盘几个,还余几个?”这时,可以采用实物演示,指名一个学生分苹果给其他两个同学,然后请全班说说分的方法和结果,从而得出结论。这样的呈现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分苹果这一活动对学生来说非常简单,他们都愿意来表现自己,当他们在大家的鼓励下获得成功时,学习的自信心就更足了。

四 、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

现代课堂教学要求:有效的教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于模仿和记忆,应该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数学。在这些活动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都能够不同程度地培养和建立学生的自信心。《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给学生提供一个探索与交流的空间,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强化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活动,还可以适当提供开放性的问题和合作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拓展探索的空间。

五、采用多样性的评价方式

学生判断能力较弱,老师心理投射是他们形成自我评价的主要来源,这在小学低年级尤其明显,学生需要从老师给予的肯定性评价中确立自信心。传统教学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更多是学生听不听话,会不会做题目,能不能考高分。我认为,课堂教学不仅应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而且更应该根据社会的需要培养有能力、有自信的人。因此,数学中的评价方式也应注重多样性。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能够让每个学生有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那么每个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畅所欲言,他们本身所潜在的能力能更好地发挥出来,他们的自信心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笑容、肯定评价形成了期待效应。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我们为何不满足他呢?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学生学会自主、自强、自信、自立,还能展示生命的原生态,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面向新世纪的挑战,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依据学生个性、心理特点,找到适合建立和增强学生自信心的途径,把自信与希望、善良与宽厚播种在学生的心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结合《新课程标准》和儿童的自身特点,采用与之相适应的多种教学方法,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篇10: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开展德育教育论文

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开展德育教育论文1000字

目前我国学校德育泛指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等。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政治观念和政治信仰;思想教育培养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在笔者看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开展德育教育也尤为重要,教师在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时,还要要注重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学习思想品德教育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健康发展。那该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好德育教育呢?结合本人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做好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1 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素质

教师是向学生教授知识、传授经验的人,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也决定了学生德育层次的高低。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并不能向学生传授更多的德育知识。不少教师只是要求学生懂礼貌、尊敬师长和尊老爱幼等,但这样的德育教育不仅不够全面,而且没有深度。教师需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德育教育实施打下基础。还要树立德育教育与数学知识教授同等重要的观念,把数学知识教学跟德育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在教师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和教育学生。例如,教师要求学生讲卫生,不要乱丢垃圾,那么教师就应该以自身为标榜,看到垃圾就捡起来,间接教育学生不要乱丢垃圾。教师有爱国之心,能影响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教师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影响学生形成刻苦专注精神。

2 数学教学要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善于发现小学数学本身所具备的德育内容,将德育教育本身的因素与数学自身的教学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德育内容通过数学教学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引导学生将数学运用到实际中,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数学教学要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善于发现小学数学本身所具备的德育内容,将德育教育本身的因素与数学自身的教学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德育内容通过数学教学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引导学生将数学运用到实际中,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1 结合数学教学内容:把德育与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优化教学方法,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学习《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节的“认识时间”,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在课堂上展示钟表,让学生观察钟表上的时针、分针和秒针,了解钟表的构造,告知学生钟表上每个分格的意义。给学生讲解什么是时什么是分,1小时等于60分钟,让学生学会运用几时几分表示时间。接着播放一分钟的音乐来让学生感知一分钟有多长,并让学生思考在一分钟可以做什么事情。让学生明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道理,让学生学会合理利用时间、珍惜时间。

3.2 结合日常技能训练:数学本身具有严密性,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学生学要一丝不苟。因为小学生年龄小,可塑性高,要想使他们拥有良好品德和习惯就要进行反复训练,让学生逐渐形成对待任何工作、任何事情都要认真负责的态度,还要学会独立思考,拥有勇于面对错误和改正错误的精神。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教师要正确地引导,从细节抓起,甚至通过以身作则来影响学生。例如小学生做数学作业,要反复强调让他们写完之后进行检查,从检查过程中去发现自己的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检查过程中必须要细心,要认真,这能培养学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进行反复检查的良好习惯。

3.3 丰富数学课外活动:为了能更广泛的开展德育教育,除了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外,开设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非常有必要。例如学习《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节的“数一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观察周围事物,观察学校操场的树木数量;观察升旗台上国旗上五角星的数量;观察操场上正在上体育课的学数量等,通过运用数学知识数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再比如,在学习“测量”一课中吨、克和毫升的内容时,让学生对自己平时喝的水进行测量,计算我国平均每个人一天只喝500毫升的水,中国13.7亿人就喝掉6.85亿升的水,而这些水可能相当于缺乏引用水资源的非洲地区里10个人一年的用水量。借此老师可以教育学生要懂得节约用水,珍惜饮用水,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

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教育和影响才能形成和发展的。当今时代飞速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开展德育教育变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时,还要要注重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学习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健康发展。

篇11: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实现现代化的需要,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小学数学 是一门基础学科,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发挥其整体育人功能,笔者认为应注意下面 几个问题:

一、制定全面、科学、合理的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实施素质教育,就要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而教学活动也必然会对学生身心的每一个方面都产生影响,因 为学生是以整体的生命投入教学活动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要全面,而不应只是局限于认识性目标。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提出了包括知识、能力、思想品德教育在内的目标结构。并在“前 言”中指出:“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 民族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小学数学的教学实际,在制定小学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目标时,还应特别注意 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当前世界各国都把解决问题作为数学课程的中心,作为数学教育的一 个基本目标,在数学教学中摒弃过去那种只重视数学思维结果教学的做法,强化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要求教 师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动手、动脑去探索、发现问题的答案,发展其探究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2)加强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小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主要有:化归、组合、归纳、联想、集合 、对应等。这些思想和方法隐含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它们比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更普遍的适 用性,因而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思想,紧密结合数学知识的教学进行渗透。这对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学生的数 学素质是大有裨益的。

(3)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数学发展到今天,其内容、思想、方法、语言已广泛渗透到自然科学、社会 科学以及现代生活中,因而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从一年级起就应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实际应用结 合起来,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生活问题,养成主动地从数和形的角度观察分析 客观事物的习惯。

(4)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华东师大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一 文中提出,课堂教学的目标不仅应包括认识方面的目标,还应包括学生的情感、意志、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 交往意识与能力等方面。她强调指出,这里提出的情感目标,并不是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在目标分类中所提到的 ,仅以服务于认知目标完成为目的的情感目标,而是指教学应该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的健康、丰富和情感控制能 力的发展。情感、意志等目标既有与认知活动相关的内容与价值,又有其相对独立的内容与价值。这样的目标 并不是一节课就能完成的,它必须通过每节课来实现,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 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要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它们不仅服务于、从属于认识活动,而且有其相对 独立的内容、价值和地位,是学生基本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

要注意的是,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要具体化,也就是在教学中要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单元和课时。教师在确 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在研究学生、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师自身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善于选择 一节课能完成的最重要的任务。实践中有的教师在一节课内罗列过多的任务,结果只能使任务的完成流于形式 ;有的教师只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任务。这些做法都必然会对学生的全 面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

世界各国在反思评价以往的教育时,都认为过去的教育过于划一和死板,学校面对学生人数的大量增加, 忽视了个人需要。素质教育强调遵循个性教育原则,也就是教育要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 实际,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达到最大程度的因材施教。在当前班级人数较多 的情况下,要求每节课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是不现实的。可行的办法是把学生进行适当的分层次划 分,对不同层次学生分类指导。

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注意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在大纲基础上加深拓宽,让他们有机会接触、了解乃至钻研自己所感兴趣的数学问题, 最大限度地满足其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并注意培养其学习的独立性、创造性。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可在速度上 、难度上适当降低、放宽要求,并对其提供多种形式的帮助。

为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就要打破班级授课制的单一教学组织形式,把班级授课与小组教学、个别教 学结合起来。如日本为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小组学习、个别学习等形式,实行“适应个性的教学”。 德国也提倡分组教学,并注意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有调查表明,在小学数学课上,教师 同“优生”之间的交往明显多于同其它学生、尤其是同差生的交往。还有人做了如下调查:在10节课里,重点 了解的'5位优等生举手341次,发言67次;重点了解的5位差生举手17次,发言6次。10节课里差生平均每人得到 的发言机会仅1.2次,不到优生的十分之一。 (注:《更新观念 改革教法 强化课堂(下)》张富 林凤《 课程 教材 教法》第3期)这些材料表明,如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机会,是实施素质教育,面 向全体亟需研究的一个问题。目前我国也在探索怎样在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运用小组教学、个别教 学的组织形式。如,“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实验,根据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情况,把一个班级的学 生分

成几个层次组,教师对不同组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练习等方面都区别对待。(注:《实施“双分 ”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张必中 《中国教育报》194月10日第3版)也有实验采取分组结对方法,即两张 课桌四人为一组,四人又结成两对,优差搭配,以好带差。教师把任务下达到每组、每对,向学生提出双重任 务,既当学生,又做先生,好学乐教,学教相长。(注:《更新观念 改革教法 强化课堂(下)》张富 林 凤《课程 教材 教法》年第3期)通过这种形式,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 保证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注意到,有许多教师开始采用同位讨论、前后四人一组讨论等形式,但在应 用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只重形式,不注意实际效果。如,前后四人组大多是没有经过调查研究而随机 组合而成;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往往不够充足;没有采取适当的措施,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教师往往 是笼统地提出“同位(或前后四人)讨论一下”,很少对组内成员的合作、帮助等提出具体要求或建议。

三、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仍然大量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以教师的讲为主,讲得又细又多,以教师和个别 优秀学生的活动和思维,代替大多数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导致大多数学生习惯于被动地听,机械重复地练。有 人对我国小学生课堂言语交往行为本身进行的分析表明,我国小学生言语交往行为集中表现为回答教师的问题 ,此类行为的频度在学生课堂言语行为总频度中之比重高达93.8%,提问、异议及其它类行为的比重分别仅占1 .7%、2.7%与1.8%。(注:《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研究》吴康宁等《教育研究》第2期)而由“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所构成的师生言语交往行为过程都是由教师启动的,学生在此过程中处于非自主地位。可见当前我 国大教学班的主要弊端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薄弱、机会有限。素质教育正是针对这些弊端,强调教育要 着力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一是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把学生当作认识和发展的主体,让全体 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因此,要采取各种措施激励所有 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可以说,对于每一个学习主体,没有活动就形不成真正 意义上的学习。二是要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为此,教师要爱学生、爱数学,这是培养学生喜欢数学的情 感媒介;要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他 们热爱学习的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三是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的系列 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调动积极性,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四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 设必要的精神心理条件。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在这种健康的精神心理气 氛中,能够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五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思维方法,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 ,善于学习。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

小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评价是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评价具有价值判断、导向、激励、反馈、改 进的功能。充分发挥评价的诸方面的作用,全面科学地进行评价,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首先,评价内容要 全面。既重视数学知识、技能、能力的考查,又重视学习情感、兴趣、动机、态度、意志品质、习惯的评价。 二是评价的方式,途径要多样化。既重视书面考查,又重视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评价;既重视定期 评价,又要在复习检查、新知识讲授、巩固练习、独立作业等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评 价;把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和课外活动、家庭作业中的表现结合起来评价。三是诊断性、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 结合。四是把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他评相结合。五是以等级制代替百分制,同时写出诊断性、指导性和 鼓励性评语,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篇12: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实施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是提高民族素质、实现现代化的需要,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小学数学 是一门基础学科,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发挥其整体育人功能,笔者认为应注意下面 几个问题:

一、制定全面、科学、合理的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实施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就要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而教学活动也必然会对学生身心的每一个方面都产生影响,因 为学生是以整体的生命投入教学活动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要全面,而不应只是局限于认识性目标。 《九年义务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提出了包括知识、能力、思想品德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在内的目标结构。并在“前 言”中指出:“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 民族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小学数学的教学实际,在制定小学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目标时,还应特别注意 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当前世界各国都把解决问题作为数学课程的中心,作为数学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一 个基本目标,在数学教学中摒弃过去那种只重视数学思维结果教学的做法,强化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要求教 师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动手、动脑去探索、发现问题的答案,发展其探究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2)加强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小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主要有:化归、组合、归纳、联想、集合 、对应等。这些思想和方法隐含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它们比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更普遍的适 用性,因而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思想,紧密结合数学知识的教学进行渗透。这对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学生的数 学素质是大有裨益的。

(3)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数学发展到今天,其内容、思想、方法、语言已广泛渗透到自然科学、社会 科学以及现代生活中,因而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从一年级起就应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实际应用结 合起来,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生活问题,养成主动地从数和形的角度观察分析 客观事物的习惯。

(4)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华东师大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一 文中提出,课堂教学的目标不仅应包括认识方面的目标,还应包括学生的情感、意志、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 交往意识与能力等方面。她强调指出,这里提出的情感目标,并不是美国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家布卢姆在目标分类中所提到的 ,仅以服务于认知目标完成为目的的情感目标,而是指教学应该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的健康、丰富和情感控制能 力的发展。情感、意志等目标既有与认知活动相

[1] [2] [3]

篇13:[数学]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数学]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山东师范大学徐云鸿

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实现现代化的需要,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小学数学 是一门基础学科,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发挥其整体育人功能,笔者认为应注意下面 几个问题:

一、制定全面、科学、合理的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实施素质教育,就要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而教学活动也必然会对学生身心的每一个方面都产生影响,因 为学生是以整体的生命投入教学活动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要全面,而不应只是局限于认识性目标。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提出了包括知识、能力、思想品德教育在内的目标结构。并在“前 言”中指出:“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 民族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小学数学的教学实际,在制定小学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目标时,还应特别注意 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当前世界各国都把解决问题作为数学课程的中心,作为数学教育的一 个基本目标,在数学教学中摒弃过去那种只重视数学思维结果教学的做法,强化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要求教 师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动手、动脑去探索、发现问题的答案,发展其探究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2)加强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小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主要有:化归、组合、归纳、联想、集合 、对应等。这些思想和方法隐含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它们比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更普遍的适 用性,因而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思想,紧密结合数学知识的教学进行渗透。这对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学生的数 学素质是大有裨益的。

(3)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数学发展到今天,其内容、思想、方法、语言已广泛渗透到自然科学、社会 科学以及现代生活中,因而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从一年级起就应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实际应用结 合起来,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生活问题,养成主动地从数和形的角度观察分析 客观事物的习惯。

(4)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华东师大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一 文中提出,课堂教学的目标不仅应包括认识方面的目标,还应包括学生的情感、意志、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 交往意识与能力等方面。她强调指出,这里提出的情感目标,并不是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在目标分类中所提到的 ,仅以服务于认知目标完成为目的的情感目标,而是指教学应该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的健康、丰富和情感控制能 力的发展。情感、意志等目标既有与认知活动相关的内容与价值,又有其相对独立的内容与价值。这样的目标 并不是一节课就能完成的,它必须通过每节课来实现,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 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要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它们不仅服务于、从属于认识活动,而且有其相对 独立的内容、价值和地位,是学生基本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

要注意的是,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要具体化,也就是在教学中要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单元和课时。教师在确 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在研究学生、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师自身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善于选择 一节课能完成的最重要的任务。实践中有的教师在一节课内罗列过多的任务,结果只能使任务的完成流于形式 ;有的教师只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任务。这些做法都必然会对学生的全 面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

世界各国在反思评价以往的教育时,都认为过去的教育过于划一和死板,学校面对学生人数的大量增加, 忽视了个人需要。素质教育强调遵循个性教育原则,也就是教育要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 实际,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

[1] [2] [3]

篇14:数学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论文

数学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论文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课间10分钟里,校园里总是热闹、沸腾的,铃声一响,就像赶鸭子般学生纷纷跑回教室。这时几乎每个人心里都有没做完的事情,整个班看上去就好像一盘散沙,学生精神很不集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急着开始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好。但如果能抓住儿童好奇、贪玩的本性,创设特定的情境或者设置适当的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自然就会跟着你的思路走。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中,在复习完“34+23”的计算方法后,先以一只机灵的小猴子的画面来吸引学生,接着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小猴子提出“34+28”该怎样算的问题来揭示课题,此外还可以设置悬念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图文并茂的开头,学生能不为之吸引吗?在讲课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绪、课堂表现等非智力因素,适当地穿插课间操、笑话、游戏、猜谜语、唱歌等教学手段来调节学习气氛。如在教学“笔算法则”时,教师不需要刻意强调,学生就能记住“进位一”和“退位点”,教学效果甚佳。

二、探索教法,减轻学习负担

数学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我任教的两个班中,一个班自觉性强,纪律好,学习勤奋踏实,在这个班上课能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另一个班则活泼好动,即使我讲的是很生动的话题,也总会有些意料之外的回应。根据两班不同的特点,我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前者以多讲、多练、多思的方法,以多种形式拓宽思路,使他们能较系统地掌握知识并得到提高;而后者则用不同的方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动手、多讨论,开展个人及小组比赛,设置奖励,增强学习的可参与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对教学安排作适当的调整。例如,在教完“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后,我发现学生对“比多少”含义的理解仍不够清晰,为此我特意安排了一节应用题提问课,给出两个条件“花园里有7只蝴蝶,9只蜻蜓。”先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四人小组互相讨论、交流意见,让学生有目的地说,最后部分学生都能理解“求和”“比多”和“比少”这三个问题的含义,看见学生学得起劲,于是我把题目的难度加大,在原来的两个条件的基础上,再多加一个,变成“花园里有7只蝴蝶,9只蜻蜓,10只蜜蜂。”三个条件,这时不少学生已经能灵活地利用其中任何两个条件提出对应的求和、简单的两倍比多比少等问题,然而令我感到意外的'是,有的学生甚至能提出像“蝴蝶比蜜蜂和蜻蜓少几只?”这样的三步比多少的问题。课件,只要能适当地加以引导,便能更好地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三、加强实践,让学习更贴近生活

活泼、好动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学生的这种天性,允许他们充分调动眼、耳、口、手,让他们通过看一看、听一听、议一议、嗅一嗅、摆一摆,感知学习。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认识元、角、分的概念对6岁孩子来说的确有点模糊,有些学生甚至根本不会区分元角分面值的大小,更不用说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针对这种情况,除了积极与家长联系取得配合之外,我还在课堂上创设小商店的情境,设置不同形式的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从而体验生活,通过实际的操作进一步理解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

四、及时反馈,提高学习效率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希望所做的都能得到教师的认同,尤其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他们更需要教师及时地作出评价。在教学中,当发现学生有独特的见解时应给予肯定或建议;在学生做练习时应及时巡视检查,做对的给予肯定,做错的引导其分析原因,改正错误;对课堂表现有进步的应及时表扬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对表现不好的应及时进行教育。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认真分析其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教育方法,力求每节课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篇15: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的竞争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新世纪的呼唤,是历史赋予学校的重任.创新型人才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关键是要充分挖掘教材,更新教学理念,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措施.为学生创设机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创新动机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心理动因,即以需要为核心,以兴趣、情感等为内容的心理动因.正如伟大的导师马克思所言“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情感能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由于兴趣不是与生俱来,而是靠后天培养的.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结合教材内容和知识方面的内在联系,巧妙设计每节课的引入,力求新颖多样,富有诱导性和情感性,使学生从新课开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在教学八年级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我特意制作了一封在信封上标明附有明星照片的信件,在收信人一栏,我是这样写的:广东五华县油田中学八O四班坐在第二张桌子的同学收,这下可热闹了,班上坐第二张桌子的8个同学都想拥有明星的彩照,自然免不了一番争执,在他们争到难分难解的时候,我适时推出新课内容——平面直角坐标系;要确定一张桌子的位置,除了要知道它在第几行,还要知道它在第几列,由于有了这么一个扣人心弦的引入,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了学生的心理动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如果学生只相信一个标准答案而不敢质疑的话,就不会有新知识的产生.我国宋代的大教育家朱熹曾说过:“读思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鼓励学生探索,发表自己的独特(哪怕有错误)的见解.只要学生把问题提出来后,都要勇敢地正视它,以鲜明的态度给予正面引导.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讲授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时,通过师生的简单操作活动,很容易得出正确结论: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扇形.突然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我不完全支持这个结论.”接着,他向全班同学展示他刚才剪下的那个不规则图形,整个课堂马上议论纷纷,但我并没有急于回答,而是对学生们提出两个问题:①那个同学手中的图形是怎样得到的?②试求出其面积.让学生尝试解答,给他们提供充分思考的机会.同学们都积极动手去剪和拼图,很快正确解答了以上两个问题.这时,学生们都知道该怎样回答那个同学提出的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加强实践操作,激发创新思维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人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学生的实践操作是一种手脑并用,多种感官密切沟通,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内化方式.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些异想天开的想法,这正是学生朦胧的创新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让学生参与操作,使学生在动中发现,动中感悟,动中理解,动中解决,把枯燥的讲授过程变为动态的探索过程,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促进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中位线时,要求学生先画出三角形的中位线,然后沿三角形的中位线剪下,将三角形分成两部分,拼成四边形,学生通过拼图可猜想和发现辅助线的作法及证明思路,这样通过操作——猜想——验证的方法得到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使学生充分体验、感知,自主获取知识,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目的.

四、发展求异思维,开发创新潜能

求异思维包括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及多向思维.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应注重鼓励学生以变异的观点灵活运用知识,不生搬硬套,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勇于标新立异,突破传统的习惯思维,从不同角度去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产生新的构想,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样促使他们思考问题时注重多思路、多方案,解决问题时注重多途径、多方式.激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五、提倡解题后的反思,培养创新能力

反思是对学习思维过程进行回顾性的思索,以获取学习的经验或教训,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有的学生只注重做题的数量,而忽视解题的质量,只为做题而做题,轻视解题后的反思.在平常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每做完一道题后好好反思,从不同角度去反思解题思路、解题过程、知识迁移等.这样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自觉探究的良好习惯.如在教完“求证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之后,可以反思:若原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矩形、正方形等特殊四边形时,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呢?待学生得出结论后又可进一步反思,原四边形若分别满足条件:对角线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又会得到什么结论呢?再反思:沿任意四边形对边中点剪开成4块,都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吗?通过这样的反思把结论从特殊到一般,而且使学生对知识及其联系理解得更透彻,达到对知识的延伸、拓展.让学生在反思中发展思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想方设法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设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今后教育的重心.

篇16:初中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

初中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

一、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管是在日常学习中还是在工作中,处处都需要有严谨的、活跃的思维能力,才能很好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如果初中学生能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对于他们的自身学习和综合素质才起着积极地影响作用。初中数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尽管现在每个学校都在开始注重和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是有很多问题存在。有的教师过于追求比较新奇的方式进行教学,从而忽略了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有的教师为了追求全面的知识,而忽略了数学的重点知识;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数学教学质量,对于教学的熟练度不足,使教学效果不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有的教师为了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多度地重视一道题多种解法的教学模式,但对于学生的独立能力以及方法的总结归纳并没有重视。可以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数学学科的思维能力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能力,一定要进行严谨的逻辑定理和原理进行问题的解决。

二、培养初中数学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其教师和学习的主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能顺利进行的保证。如果师生之间处于一种教学的对立面,学生被教师进行管理和控制,很多学生是很难对数学感兴趣的。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建立师生之间平等、和谐、民主的关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就会将积极的情感转移到数学学科的学习上来。由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对学生产生激情并付出行动,使思维能力得到提高。相反,如果学生不能对数学学习感兴趣,就会对学习产生懒惰心理,无法激起学生的智力发展,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实现学生的自主思考,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学生的思维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正是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学生亲自动手,将动手和动脑相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感,激活学生的思维。只有手脑并用,学生就可以在实际的操作和实践中,加深印象和记忆。因此,在数学课程中,教师不应该认为学生的亲自动手会浪费时间,实际上这种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更是重要的,不会给课堂带来干扰,而是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和提高。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转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采用为学生设置选择习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敏捷性和条理性。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思考,面对复杂的问题能从局部到整体,然后在从整体到局部进行分析,从而更加快速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初中数学教师还应该重视学生的灵活运用培养,使学生能在解题的过程中,运用每一个公式和法则,使定理的应用能够有理有据。教师可以采用有目的地选择,使学生有针对地在解题过程中,提高其思维发展。

(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在传统的教学习题中,很多题目的答案都是唯一的,这就使问题造成了封闭性,限定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学生只会机械地套用,缺乏灵活和创造性运用的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学会设计开放性的题目,这样的题目能够拓宽学生的探索空间,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思考,提高其思维能力。在学生进行解决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简答简单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对各种问题都能进行多变。因此,要加强对基础教学的培养,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敏捷性。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为数学思维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素质的高低。教师应该从内在规律和特点出发,对学生教学进行改革,引导学生进行主体探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致力于长期的发展,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快速的发展,实现学生的数学目标,对于未来的工作和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17: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培养学生具有数学思维能力是当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在小学阶段,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数学思维去思考和解答问题,有效地提高了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并且促进学生的数学能力朝着综合化和专业化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利用多种策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学到真正的数学知识和本领。

1数学思维的概述

在数学范围内,用一些特有的方式去解答相关问题,数学理解方法是形成数学思维的基础,只有用数学思维理解问题才是对知识本质的认识,得到的才是科学的数学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数学思维具有它特有的品质,不同的学生具备的品质不同,其思维水平也存在区别,培养学生形成全面的数学思维品质才会使其具备高水平的数学思维能力。第一,要有深刻性。知识的探究必须要深入,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对数学知识概念深刻理解,不要混淆一些相近的概念,必须要找出题目中各个条件的本质联系,找到正确的答案。第二,要有灵活性。这个品质是体现小学数学学习不要过于死板,学生要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解答数学问题,以求用最快的速度找到正确的答案。第三,要有广阔性。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要从全面的角度出发,打开自己的思路,思考问题要考虑全面,不要错过有用的条件和要素,力求解答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篇18: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

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小学数学教师的精心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断地引导学生,锻炼他们的思维,用数学思维去影响他们的思考方式,渐渐地让学生也用这种思维去解答问题,形成他们自身的一种能力。

2.1激发学习者的兴趣,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数学思维能力是学生的一种综合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利用一些方法训练学生,培养他们具备综合的数学思维能力,像逻辑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保持学生对学习的劲头,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自我控制力很差,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相对较短,为了让他们能够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增加锻炼的时间,就要让他们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一方面,小学数学教师要主动观察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被关注和存在感。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热情。试想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总是一脸严肃,态度过于严苛,对学生的一点小错揪住不放,动辄就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教育,不懂得尊重学生,这种学生又怎么会对数学产生兴趣?另一方面,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将课堂气氛弄得活跃起来。小学生的好奇心很重,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利用一些手段设置一些有利于课堂氛围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融入到小学数学学习中。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小学数学学习中,收获一定的学习成果时,就会让他们感到开心和喜悦,这样就会对小学数学产生好感,能够调动他们的思维积极性。

2.2开放式的教学模式,重视思维品质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做好引导者和朋友的身份,在传授知识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要以开放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活动。在开放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独立思考问题,发展思维,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过于单一和死板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的思维机械化,不能灵活的运用,形成可怕的思维定势,不利于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数学定义、公式的时候,可能很多教师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告诉他们在解题过程中套用公式就可以找出答案。这种方式在一些情况下是可行的,但是它也阻挡了学生们发散思维的形成,不能灵活用脑,只是在机械化地背书,而不是学习知识,到最后学生们只是练就了好用的记忆力,而没有形成真正的数学思维能力。还有,在求长方形的周长的时候,其实是有多种解答方法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看谁的方法多,拓展学生的思维广阔性,加深他们的理解力。

2.3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数学思维发展

小学数学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逻辑性,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清楚地讲授给学生,促进他们数学思维的发展。首先,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简单的比较法,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学习体验。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很简单,教师在教学中也应首先使用适合他们的.方法,让他们能够轻松掌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从而增加他们学习的动力。比较法很简单,就是找两个题目,分别让学生求出答案,并将两个题目进行比较,从中悟出道理。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图形演示法,使得学生将数学问题在推理中消化解决。与其它学科不同,小学数学可以利用图形演示法得到一些问题的答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进行图形探索,一步一步地进行推理,找出数学中存在的关系定理。最后,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法,促使学生利用集体的力量整合自己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思维能力不同的学生分配在一个小组,让能力强的学生带动能力差的学生,相互讨论研究,相互取长补短,并让他们对各自的思维进行思考、分析,在这样的合作讨论中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对他们日后的数学学习具有重要的帮助意义,促进小学生形成综合的数学能力是新世纪义务教育的基础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运用教学技巧,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教授课本知识,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进行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习到真正的数学知识,形成较强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秀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5):59~61.

[2]安振玺.趣谈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1):222.

[3]黄友英.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6(01):140.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浅谈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运动观论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