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学论文 > 语文教学论文 > 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留白艺术运用论文

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留白艺术运用论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留白艺术运用论文,本文共19篇,欢迎阅读!

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留白艺术运用论文

篇1: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留白艺术运用论文

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留白艺术运用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有效运用留白艺术,对于提高教学效率会起到重要作用。初中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需要留白。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学生之间可谓是见仁见智。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改变以往教师解读、学生被动接受、统一答案的现状,让学生自主探究,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解决问题,会为语文课堂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留白,顾名思义,就是留有空白,本是我国绘画中的一种构图方法,留白并不是空无一物毫无意义的,而是以虚代实,给人以想象或回味的美学境界。留白是一种艺术,并且这种艺术延伸到了教育领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留白艺术的运用,对实现三维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创造能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有效作用。阅读的本质就是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对话。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的空间,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一、导入时留白,激发阅读兴趣

提起阅读,多数学生都会认为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一堂课在教师的命令下读短文,然后回答问题做练习题。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完全没有被激发出来。在导入环节,教师不妨尝试运用留白的方式,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想象,促使学生参与到思维活动中。每一堂阅读课,在课堂开端,教师可以适当地提出几个和阅读内容相关,并且能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通过悬念的设置为学生留白,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猫》这篇课文时,课堂开始前,可以让学生先讲讲自己家的猫的故事。接着提出问题:你家现在还养猫吗?以后还会养猫吗?学生会带着这样的留白陷入思考中。接着,教师再通过“有位作家,家里养过几只猫后,却再也不养猫了,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有欢乐也有悲伤”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领略文章大意,并初步感受作者养猫的情感。在悬念留白的驱动下,学生会自主探究,层层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形成自己的观点。

二、解读时留白,提高阅读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不应以教师的分析理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产生情感体验,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并学会筛选和判断,从而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欣赏和评价能力。不论在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文本,都很可能遇到含义深刻,需要细细品味才能明白其蕴意的词句。解读时,教师应抓住这些难点或重点词句,设置留白,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背影》一文时,体会文中父亲深沉的爱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的讲解很难让学生体悟到当时的情境,父亲的动作中饱含的深情。那么,教师不妨利用多媒体声色俱全的优势,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中,从而帮助学生产生深刻感受。所以,在处理情感类文章时,教师不妨让学生沉浸到视频、录音中,在留白中沉静地回味,让学生在留白的间隙整理出共鸣起来的情感。

三、结课时留白,发挥创造能力

阅读课结尾时,教师也可以运用留白艺术,深化阅读效果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抓住结尾悟“空白”,拓展延伸,能收到余音绕梁回味无穷之效。一篇文章内容是有限的,但由此带来的思考是无限的,在阅读教学结束时,思考并没有因此终止,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留白的方式,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创造出个性化的故事结局。初中语文教材中,记叙文仍占较大的比重,一些文学作品的结尾戛然而止,给人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引人深思,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阅读对文本有了自己的体会和不同角度、层面的理解,这时留白,让学生发挥想象拓展情节,填补结尾的空白,能够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孔乙己》这篇课文时,文章的结尾是:“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此处让人不禁遐想:孔乙己最终结局是怎样的呢?教师不妨以此留白,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识到的课文中的孔乙己进行思考,续写孔乙己的命运结局。于结尾处讲究留白艺术,巧妙布白,教学过程虽然结束,但是学生的思维活动仍持续活跃,一曲弹罢,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这是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上留白艺术的运用,贯穿于整堂课中,巧设留白不但体现了新课标中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差异的要求,而且能够还学生一片自主阅读的空间,让学生任凭思维自由驰骋、想象和创造,从而构建活力四射的课堂。留白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重视留白,讲究留白技巧和方法,真正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真正以实现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参考文献:

[1]赵桂梅.“留白”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05).

[2]梁美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留白”艺术[J].基础教育研究,,(02).

[3]高营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留白探析[D].闽南师范大学,2016.

篇2:谈语文教学中留白的运用论文

谈语文教学中留白的运用论文

一、语文教学“留白”概念的界定

国画中,有一句描述谋篇布局的话比较经典,叫做“计白当黑”,即没有画面的部位要像有画面的部位一样作认真的推敲和处理,这种构图方法就是留白。它如音乐中的“休止方法”,诗文中的“无言之境”,都是对空白艺术的运用。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空白,它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是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空白并非空而无物,而是虚中求实,使艺术作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在整体的意象和情调中体现出似无还有的艺术境界。

二、“留白”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新课导入时“留白”――引起学生共鸣

一堂课的“序曲”在于引入。上课伊始,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抓住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设计,把“留白”巧妙地运用到新课中来,有意给新课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激发学生共鸣,活跃课堂气氛。如在讲授新课《雨霖铃》时之前,先抛给学生这样的问题:你们在生活中遭遇过怎样的离别?这个问题得到了学生迅速而又积极的回应。学生谈出了自己的离别,有的同学还十分的动情,整个课堂的气氛十分热烈。

2、板书中“留白”――引导学生归纳

板书是教学的基本构成部分,是课堂中有形的信息和强化教学效果的手段。过去,我们把板书的重视都注重到设计、醒目和新颖上,忽视了在板书中留下空白,让学生去填充完整。其实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有意地留下板书的空白,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去填充,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发学生归纳,对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

3、提问后“留白”――引领学生思辨

教师在向学生提问时,要留出等待时间,这个时间既要包括刚开始问一个问题后教师让学生考虑回答的时间,还要包括学生开始回答后教师或其他学生对其回答评判的时间。简单的问题,空白时间可短一点,但开放的'问题,至少要留出半分钟,不要过早打断,以引领学生思辨。

如教学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时,在梳理了情节之后,为进一步理解小说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中的“极细小的一件事”在文中具体指哪一件事?如果没有发生“这极细小的一件事”,主人公的命运又会如何发展?前一个问题较简单,在几个重要的故事环节中马上就能筛选出来。后一个问题是开放性的,需要学生认真思考,根据人物特点展开合理的想象。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的“留白”肯定会激起学生各抒己见的表达欲望,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4、重点处“留白”――引发学生感悟

在讲到重点时,故意保留某些内容不讲,并不是对知识的“舍弃”,而是一种很重要的“留白”方法,因为杂乱无章的思维唯有历经静思、顿悟,才能享受到余地生辉的妙境。此时作适时、适当的停顿,就起到引导学生感悟、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的作用,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如讲授毕淑敏的《离太阳最近的树》一课时,搞清标题的含义是本文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因为它关乎整篇文章的主题,学生心里也疑窦丛生急于想知道答案。但如果没有进入课文,对课文进行解读而要学生讲出作者以此为课题的意图,无疑于缘木求鱼。所以教师可以把这个知识点放到后面,等整篇课文分析得差不多,学生基本上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再回过头去看标题,引发学生思考如何完整的概括出标题的含义,从而领会作者取题的用心和掌握全文的主旨。

5、结课时“留白”――引荐学生体验

一堂课虽有良好的开端、成功的过程,但如果结尾草草收场,也会功亏一篑。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开端与结尾同等重要。教学时我们应把握好这一环节,使之成为精彩之幕。设置空白,引荐学生课后到书海与计算机中寻找留下的空白,给学生以想象和体验,为一堂好课的结尾注入浓郁的色彩和艺术含蓄,也会给人以“课尽而意无穷”的享受。

例如,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课堂收束:“恋爱,多么诱人的字眼;一个哲人说过,如果没有爱情,人间将成为一座坟墓。的确如此,就连别里科夫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人,也禁受不住爱情的诱惑,居然从套子里探出头来,要品尝一下恋爱的滋味了。像他这样的人,会获得姑娘的爱吗?他的爱情结局将会怎样呢”?这样把课堂教学的艺术“留白”延伸到课外,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并为第二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三、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有关留白问题

一是该“留白”的未“留白”,不该“留白”的“留白”了。比如有些教师上课时,一堂课讲到底,根本不给学生时间思考和消化,此谓该“留白”的未“留白”。有些教师在无需思考和停顿的地方却让学生思考和停顿,总是“是不是呀”“动不动呀”地明知故问,此谓不该“留白”的“留白”。这是消极的留白,严格意义上讲不能称之为“留白”。二是“留白”与其功能脱节,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有的教师上语文课未能适当的“留白”,如上课前几分钟让学生看书却又提不出思考问题,无的放矢。

总之,课堂教学中的“留白”恢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打破了“满堂灌”的教法,体现了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留白”的技巧很多,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见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我们敢于探索,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留白”必定会成为我们教学的有力助手。

篇3:留白艺术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留白艺术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文学描写中的“留白”是指在文学创作中留有空白。但留白不等于空白,而是在关键之处“留白”,或设置悬念,或戛然而止,话说三分,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间和思索余地。一些文学作品之所以感染人,原因就在于创作中采用了“留白”艺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这种“留白”艺术来指导教师教学工作。

关键词:留白艺术;语文教学;作用

中学语文课文里所收录的名家名篇,之所以为人们所称道,除了作品本身具有较高的思想性之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作者采用了艺术创作中的“留白”手法。下面笔者将结合中学语文课文中的一些具体内容,来谈一谈其中“留白”手法的运用。

一、留白艺术在中学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一)小说情节安排上喜用“留白”

小说中故事情节的设计恰当运用“留白”艺术,能让读者充分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对作者提供的形象进行再次创造,这样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容,也激发了读者的兴趣,集中了读者的注意力,培养了读者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如《最后一课》中,结尾之处作者对韩麦尔老师的描写:“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下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法兰西万岁”把故事推向了高潮,“使出全身的力量”倾注了韩麦尔老师对祖国的无限情深,对侵略者的无比痛恨,对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在这里,文章主题得到了升华。结尾作者的“留白”艺术———韩麦尔老师的“定格”和无声的手势,又将韩麦尔老师更深层的情感表露无遗。一个手势,不留一语,既隐含了韩麦尔先生因国土沦丧而产生的极大痛苦,又道出了这位爱国者对国家的深情,对祖国语言的眷恋,对将不能再讲法语的无比沉痛之情。话语虽无,结局也短,但表达的感情却非常深刻,也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此处的“留白”带给人们的是无限的遐想:韩麦尔老师的结局会怎样?小弗郞士以后还会说法语吗?沦陷区的人民会站起来反抗吗?经过读者的想象和创造,文章中人物形象更加鲜明、饱满。此时,再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也就容易得多了。文学创作中留有“空白”才能够让读者去想象、去深思、去探索,文学作品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震撼读者的心灵。

(二)诗词创作喜用“留白”

诗词之美,也须“留白”。清代袁枚引严冬友语:“凡诗文妙处,全在于空。”要给读者留有想象的余地。诗中“留白”,欲言又止或戛然而止,能吊足读者的胃口,让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的第三节后面四句:“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诗人眼前的“长夜沾湿”是何情景?“何由彻”漫漫寒冷雨夜如何度过?诗人“自经丧乱少睡眠”的所思何事?诗歌中的“留白”之处引人深思。在深思的过程中读者才能明白杜甫的所思、所想、所感;在深思中读者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封建社会中人民生活的困苦,也才能体会杜甫那颗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好的`文章不在于说得多,而在于能打动人。就这点来说,“留白”不失为一种智慧。

二、如何运用留白艺术指导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要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就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自愿地去学。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留白”艺术就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首先,教学中进行一定的停顿,留出一定的空白,能让学生静下心来,结合课文中的内容和老师所讲述的知识进行思索。这种情况下,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比老师“一言堂”灌输模式下所提供的知识要多得多。所以,中学语文老师在授课时,要大胆地“放手”,相信学生,并留出“空白”。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室里寂静,学生集中思索,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在课文导入时就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悬念,留有“留白”,然后再让学生去阅读课文,这样的开头,学生要感兴趣得多。其次,“留白”式的课堂教学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设计上有疏有密,使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运用“留白”式的教学,在教学中留有一定空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文本中“留白”之处进行探究、思考和补充,教师再加以适当的指点,这样,才能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营造出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妙镜。可见“,留白”式教学对学生的终生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雯低.年级学生真性阅读课堂构建策略[J].新课程导学,(1):12-13.

[2]肖敏.幸福从陶园开始[J].课程教育研究,2015(4):52.

篇4:浅谈阅读教学中空白的运用论文

浅谈阅读教学中文本空白的运用论文

在文学作品中,由于文本是借助语言来描述形象和感受,本身具有间接性,加上作者写作中讲究用语的含蓄,结构的精巧与审美感受的需要,往往曲笔成文,留给读者充分想像空间。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空白就是教材作品中写的含蓄、留给读者想象空间和回味余地的地方。作为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去把这些空白填补充实,让学生利用文本空白去想象,去创造,去挖掘,感悟文本的内涵,体会文本的思想感情,品味文本的艺术境界。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文学作品中文本空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故事情节空白处调动思维,发挥想像。

接受美学原理认为“作品的美学价值是作者在创造过程中和读者在接收过程中共同创造的,这创造的基础就是作品的空白。”语文教材中不少文学作品只是提供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中有不少情节一笔带过或者省略不写,抓住这些情节的空白,让学生去调动思维,去充分发挥想象,从而对作品的思想内容有更深的体会。

例如在鲁迅的《孔乙己》中,作者对孔乙己最后的命运没有明确写出来,这正是鲁迅先生让读者细细体会的地方。我让学生根据文本的内容去想象孔乙己最后的命运。有的写孔乙己就在喝完酒回去的路上被横冲直撞的有钱人的马车碰死了。有的写孔乙己在破庙中被一群乞丐抢走了身上仅有的破长衫,最后冻死了。还有的'写孔乙己想要自食其力找工作,却由于身体的残疾找不到,最后由于生活的艰难,由于众人的嘲笑而自杀了……听到不同同学对孔乙己最后命运的想象,教室里的气氛异常沉重,同学们都对孔乙己的命运唏嘘不已,充分体会到了孔乙己所在的那个时代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

二、在人物刻画空白处感悟形象,突破重点。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文中人物的丰富的感情和微妙的内心世界,这种感受的主要来源就是作者对文中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等等的精心刻画。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些文学作品对某些人物的描写或者忽略,或者只是几笔带过,或者只是做某一个方面的描写,教师可以抓住这些人物刻画的文本空白,让学生运用特定的描写方法或者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走进文本中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品质,更深入的了解人物形象,突破教学难点。

我在教小说《窗》时,就请学生尝试着写出不靠窗的病人见到那堵光秃秃的墙时表现。学生中有的主要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后悔,有的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写人物不知自己的错误,反而责怪靠窗病人对自己的欺骗,更多的是多方面的刻画人物的自责——“不靠窗的病人看到了一堵光秃秃的墙,他不可思议的用手揉揉自己的眼睛,心中苦苦支撑自己冷血一晚上的欲望之城一下子倒塌了,直至灰飞烟灭。他用双手抱住自己的头,开始是无声的流泪,接着是小声的啜泣,最后歇斯底里的边双手打着自己的脑袋,边哭喊着‘我该死,我该死’……”通过对不靠窗病人最后的表现的刻画,学生们深入理解了具有美与丑不同心灵的两个人物形象,也掌握了文章的主旨,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

三、在景物描写空白处进入情境,体会感情。

中国的山水画常常是“空白”反而比景物要多,正因为有这些景物的空白,才会让人们化虚为实,去联想,诱发人们的多思,形成无穷的意味,悠远的意境,是人们与作者通过山水画形成情感的共鸣。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学作品中存在景物描写空白,有的写景散文中可能没有描写更多的景物,只是选取一种或几种,对此,我们可以针对文章的景物描写的空白,让平时作文练习中不善于写景的学生进行景物描写,让他们在想像中进入作品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春》是朱自清先生经典的写景散文,我在上完这篇课文以后,请同学们结合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再写出一些朱先生忽略的景色。同学们讨论起来可。有的写“春天的阳光刚刚撒满大地,冬眠了一个冬天的小动物们都苏醒过来了,小松鼠开始在树枝追逐嬉戏,蛇懒洋洋的游出洞穴,癞蛤蟆鼓起了大眼睛好奇的看着春天的一切。”有的写“人们都脱下了灰黑的厚厚的棉衣,穿上了缤纷的春装,街头不再是暗暗的世界,而是争奇斗艳的五颜六色。大家脸上都洋溢着春天的喜悦”……通过景物空白的补写,同学们仿佛置身于美丽的春天的情境,同时还感受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并把作者的那份爱转化为了自己对春天的爱,这种对景物空白的加工换来的是对文本情感进行体验的过程,让学生以主观的情感回映了作者的情感。

值得注意的是,对文本空白的运用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它必须服从于课堂教学的思想和内容,所以教师对文本空白的运用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鲜明的针对性性,从实际出发调整。同时,文本空白的设置的难度要适中,使同学跳一跳可以探到;学生频度也要适度,不能过多的使用文本空白,导致学生感到茫然,无所适从。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巧妙的运用文本空白,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更能调动他们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真正的使教学锦上添花。

篇5:留有余地驰骋思维-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空白艺术

留有余地驰骋思维-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空白艺术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空白艺术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把握阅读教学中的空白点,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多读,就会领略到阅读教学中空白艺术的效果.

作 者:冯亚平 作者单位:绍兴县兰亭镇中学,浙江绍兴,312044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6) 分类号:G421 关键词:语文   阅读   空白  

篇6:阅读教学中的留白艺术

摘 要: 本文所说的“留白”,是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巧妙铺设,不作讲授,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的思维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驰骋,主动去发现问题,然后协同解决问题。

关键词:留白 前提 协作 学法

大家都知道艺术创作中有“留白”,所谓留白,就是就是用最少的笔墨去点染要描写的事物,留出大片的留白在艺术作品内,让读者从艺术作品衍生联想,用想到的内容去填补留白。 这种技法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体现的很充分,也帮住我们的先人创造了瑰丽的诗词曲赋。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一方法借鉴到语文教学中呢?本文所说的”留白”,是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巧妙铺设,不作讲授,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的思维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驰骋,主动去发现问题,然后协同解决问题。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个观点已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但是,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恐怕还是令不少授课者担心。其实,从填鸭式的“满堂灌”到连环炮式的“满堂问”有一定进步,而从老师 “满堂问”到学生多思的“创新教育”则是一个大进步。田彗生博士在《创新教育与课堂改革》的报告中指出: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标志之一是学生应当有充分自由思想的空间。换句话说,在教学中,教师“留足留白”,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质疑、释疑,而不是老师设疑、学生被牵着鼻子答疑,是实践创新教育的有益尝试。

一 、创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气氛,是实现“留白”的前提

初看起来,师生间平等民主的关系与学生思考问题没有必然的联系。 实际上,只有在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乐意去思考问题,敢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教师要改变“师道尊严”的思想,把学生视为精神与我们等同的服务对象,以平等的思想,民主的作风对待每一个学生。

如何实现教学中平等民主的氛围,关键在于教师的言行举止。如果课堂上教师惯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生硬的语气,毫不客气地评价学生答题的失误,长此以往,课堂气氛将会死气沉沉,无人响应。有经验的老师则是以亲切的态度,肯定的语气对待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哪怕学生的答问毫无可取之处,也要从他答题的表情、声音、姿势、态度等去挖掘其长处,给予热情的肯定或鼓励,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勇气和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这种平等民主的氛围中畅所欲言,积极参与。

二、培养协作精神,是实施“留白”的必要条件。

一个班学生知识基础与智力参差不齐,不同层次的学生认识问题的层次也会不同。 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将每个问题都拿出来讲和评,但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这段“留白”里参与学习,并得到点点成功的体验,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另外,敢于面对全班同学大胆提出疑问的学生往往是优生,如果只有少数几个学生撑起质疑的天空,那么这不是我们所讲的那种真正意义上的“留白”。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有效办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倡导协作学习。做法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利用学生中的“差异资

源”,通过组内成员互相交流、探讨,使低层次的学生也有发表观点的机会,浅易的问题和无价值的问题在组内解决和淘汰,有难度的问题留待下一步共同探讨。那么,在有限的时间内去解决重点问题,课堂效益会大大提高。

三、教授学法,是实施“留白”的.关键

学生在学习中会有这样的体验,面对全新的课文不知怎样去学,从哪个角度去入手。如果教师不在学法上加以指导,学生不知所措,这样的课堂将是死水一潭的“留白”。要实施课堂的“留白”,关键在于给予学生学法上的指导。

(一)交给学生学习各类文体的步骤

一篇文章的教学方法多种,但教学的步骤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古文学习可分三步走:疏通文意――把握思路――熟读成诵;小说教学可分四步:理情节――研人物――析环境――揭主题,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文体的教学步骤也有一定的规律。教师不妨将各种文体学习的一般步骤交给学生,那么,以后在遇到这类文体时,学生能借助这种程式去阅读文章。

(二)教会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

初中语文教材涉及到的文体约有七种,他们在六册书中反复出现。虽然每篇文章的学习目标有独立性。但是,同类文体的学习重点应该相似。学生初次接触某类文体时,教师要指导他们掌握该类文章的学习重点。例如,古文的重点:懂得常用文言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和写法,熟读或背诵课文。小说的重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把握小说主题。说明文的重点:弄清事物的特征,明确说明方法、顺序等等。当学生学会把握学习重点后,在以后遇到类似的文体,就会举一反三。

第斯多惠说过:“不好的老师是转述真理,好的老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在课堂上实施“留白”,就是让学生更好的去发现真理,学会学习,从而实现“不教”。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自主活动、协作活动,学到的不仅是本课的知识,更重要培养了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篇7:也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也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阅读教学课型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功能体现在:培养认识能力的功能、丰富知识的功能、陶冶情操的功能、写作示范的功能等方面。有此功能,阅读教学课堂必将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搞好阅读教学,不仅意义重大,进而可以认定是教师的责任重大。新课程改革的许多新理念要求语文阅读课堂能创造生机和活力,提倡阅读课堂向自主、人文、活跃、开放的方向发展。在此,首先值得肯定的是理念没错,但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比如“自主、人文、活跃、开放”首先要有度,即尺度,绝对不是“放羊”式的阅读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高水平的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下面我简要谈谈这方面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以供商讨。

一是阅读课堂必定要关注学生基础积累,那么,首先要求教师有相当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运用知识驾驭教材的能力。

学习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没有必要的积累谈深层次的阅读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一定要关注学生字词句的理解与积累,一定要关注精彩语段和名篇的背诵默写,也一定要关注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自主、人文、活跃、开放”到一定水平,学生必然要提出相应的问题,此时就是考验教师运用知识驾驭教材的关键时刻,在此举一例:曾有一位教师指导评析苏轼的《题惠聪<春江晚景>》时,一位学生向老师询问“为什么‘春江水暖’不是鹅先知而是鸭先知呢?”,此位老师一时懵了,无奈之余,只好用作者是写的“鸭”先知而不是“鹅”先知敷衍过去,我想这样解释是不适宜的,也没有解决学生的疑问。若老师知识积累丰富,这是很容易解决的问题。各位仁者不妨从“题画诗”的角度去考虑,“题画诗”的特点是按画的内容题诗,因而惠聪在画中只画了“鸭”这种家禽,没画鹅,已不存在争议,苏轼当然就说是“鸭先知”了,到此问题已得以解决,那么有关古代诗歌的相关知识的拓展就靠老师自由发挥了,比如可以趁热打铁,把“赠别诗”、“干谒诗”的特点简要评析一下未尝不可。

二是要关注语言探究,通俗易懂的语言能力是教师的基本能力,我认为普通话标准只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通俗语言的运用,这有助于学生的阅读理解。

以普通话为基础,把语言通俗化,将会达到意想不到的阅读理解效果。众所周知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不容忽视的是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在强调人文的同时必须更多地强调语言的探究,通俗易懂的语言是探究的内容之一。如我在教读《中国石拱桥》时,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依据数据和内容理解画出赵州桥的简要图形,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五分钟后,大部分学生主动请缨,我有意让阅读基础好的三位学生上黑板展示,结果是“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三位学生没有一人能画出28道拱圈的准确位置,这充分说明了学生阅读的“不理解”。这时就需要老师的帮扶,承接学生渴盼理解的欲望,我用通俗语言提问:你们吃过猪肉吗?大部分学生高呼“吃过!”,一小部分故意“刁难”说“我不吃肉!”我补充说“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走路嘛!’谁敢说没见过‘猪排骨’(肋骨)哇?”全体高呼“见过!”,我伴随着反掌手势说“那么,反扣的整边排骨像什么?”学生齐答“像拱桥!”,我说“假设整块排骨有28根肋骨,那么每根肋骨就是一道拱圈!其中一根断裂,其他的能不能独立支撑?”,学生齐答“能!”。然后,我让另外三位阅读基础较差的学生画28道拱圈的位置,其结果是全部完成了任务。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教师自己也恰当地运用通俗语言指导学生阅读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感受能力一定会不断的提高。

三是阅读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首先要有情感体验的阅历,那就是能在一定程度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此唤起学生生活体验。

我曾多次向学生阐释“情感共鸣”的含义:巴尔扎克在写《人间喜剧》时,《高老头》中高老头的结局是凄凉地死去,作者是在泪流满面的状态下完成的,当作者面对朋友时也失态地默念着“高老头死了!高老头真的死了!”以至于朋友以为巴尔扎克神经出了问题。这实质是作者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了情感共鸣。那么,一般情况下,对于我们读者而言,不仅仅要达到与作品中人物共鸣,还要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若这样就属于高水平的阅读了。实现这一目标固然很难,但长期培养也可在一定水准内达到些微目标。比如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经验,当遇到文中的'情节和事物的再现与我们的经历和生活接近相仿时,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和表达。当然最捷径的方式是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形成对文本内容的大致了解,采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读出正确的节奏、感情、韵味。再者要尊重学生阅读的独到理解,只要不是知识性错误,均要适当给予肯定,退一步而言,就算学生的认识有知识性错误之处,教师也只能引导纠正,不能用标准答案去评价和强迫学生接受。只要这样,学生的阅读激情就不会破坏,潜在的情感体验的激情就会被激发出来。

四是阅读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是取得阅读效果的力量源泉。

兴趣决定阅读效果,因此在教学前和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重要。若用“放羊”式的方法,而放弃必要的激趣手段,那将会严重损伤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那么该怎样做呢?首先,要正确认识“自主、人文、活跃、开放”的理念,把握住“度”,把一定的时间空间牢牢地掌握在老师手中,以便激趣有机可乘,如留有机会进行课前导语设置激趣等等。其次,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如教师要能灵活运用变式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如“班班通”课件教学)要灵活多变等。第三,教师在不断锤炼自己语言的同时,要积极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做到声与形有机结合,努力把肢体语言运用到课堂中,达到有形体而又不庸俗的激趣效果。老师可以围绕阅读主题侃大山,讲故事,变枯燥内容为兴趣课堂,努力达到消除学生阅读疲劳的目的。第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多一些鼓励性语言,少一些否定言语,杜绝讽刺挖苦语言在课堂中出现的现象,努力创造快乐阅读的课堂气氛和环境。总之,教师要想千方设百计调控课堂节奏和情绪,力求让学生在亢奋状态下完成阅读任务。

五是阅读教学要追求学以致用的终极目标――写作。阅读教学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阅读能力。

终极目标则是培养写作经验。因而,阅读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强调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就是不强调,教师也要明白阅读是为写作服务的,并有意识的去追求这一目标的实现!具体做法要求教师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借鉴作家的写作技巧,精心合理安排的写作训练。比如把学生的习作做为阅读教材当堂展示,采用教师随堂评价或学生自评等方式进行。以求达到学生阅读后的成就与反思的自我认识和评价。比如:在阅读了《小桔灯》后,合理想象和联想十年后,当文中小姑娘读到《小桔灯》一文时,知道作者冰心还心系着自己一家的命运,就准备给冰心写一封汇报家境的信,请代替小姑娘完成此信。这的确是检验学生是否达到“学以致用的终极目标”的科学设题了。

篇8: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论文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语文水平,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合理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成为语文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本文主要介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指出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合理策略,以期能够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策略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方式,是实现教学相长的有效途径,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师生交流,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很多初中语文教师一味按照应试教育的思想,采用固定、僵硬的教学手段,分析课文段落大意、讲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忽视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较低,所以,革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模式,不断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成为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点。

1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目前,在中考的压力下,许多初中语文教师一味沿用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阅读教学活动,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难以有效运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导致阅读教学的效果较差。而且,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之前,部分初中语文教师没有认真备课、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合理设定阅读教学的目标,从而导致阅读教学的效果较差[1]。另外,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只注重讲解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没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较低、语文综合素质不高。

篇9: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论文

2.1仔细备课,合理选择教学策略

备课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上课之前,根据课堂教学时间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深入研究课本内容,科学选择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所以,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之前,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认真做好备课工作,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根据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讲解课文内容,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促进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发展。初中语文教师应该仔细分析课文的题材类型、写作方法和修辞技巧,引导学生充分体会作者的主观看法和内心情感,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同时,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合理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2]。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课文中直接体现作者对冬天的喜爱之情的段落是哪几段?”“作者认为冬天中最让人怀念的什么?”等,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阅读,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2.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根据课文内容,合适创设阅读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和思想,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所以,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技术,营造出良好的阅读环境,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紫藤萝盛开时的图片,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紫藤萝盛开时美丽、壮观的景象,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以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赞美之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3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传统的阅读教学一味强调教师的指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的参与意识薄弱,阅读积极性不高,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更新教育观念,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情绪,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三峡》这篇文言文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留出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己尝试翻译课文段落,然后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适当予以指导,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词语和句子,以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3]。同时,在阅读活动中,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共同讨论、探究词语含义、句式特点和课文大意,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例如,在讲解《论语十则》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和同桌一起讨论“说”“知”等字的读音、意义等,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3结语

总而言之,阅读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丰富学生语文知识积累,拓宽学生视野的重要途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合适的教学策略,组织阅读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磊,刘芳.探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12:120-121.

[2]傅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路径探究[J].知音励志,.8.

[3]史振泉,韩克思.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11.

篇10: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作者/ 王继明

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向下连接着基本知识,向上托起文章写作,因此教会学生阅读,能够使基本知识更加牢固,也能够让学生明白写文章的种种技巧。

一、了解准确的语文环境

语文自古以来就从属于一个复杂的学科,从人类开始使用文字符号进行记录开始,这门学科就诞生了,其中包括了语文、历史、政治、书法、天文、气象、宗教、农业、畜牧业等多个分支,在历史不断进化的过程中,才渐渐形成新的分化,最终独立出了今天的语文课程,而今天独立了的语文并没有,也不可能摒弃它的那些“兄弟姊妹”们,在语文课文中,我们依然能够看到这些分支的身影。这是从纵向的历史角度说,从横向的生活角度说,语文与周边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编入课本的文章无不是作者丰富阅历后思考的结果,虽然可能有的年代不同,有的地域不同,但是都是中学生在了解背景与环境之后可以产生共鸣的文章。

基于以上两个原因,语文学习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课文的学习上,还应“学于课内,用于课外;学于课外,反馈课内。”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观,站在高于语文课的位置,俯视语文的全貌,就像在飞机上俯视大地一样,能一清二楚地看清语文内部结构及其周边环境,从而选择自己比较擅长的切入点进入语文。因此拥有大语文观的教师,应该这样纵横交错地引导学生逐渐勾勒出语文的外延和内涵,以便让他们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入口,从而顺利展开语文学习。

二、建立合作的交流模式

教师一边让学生认识语文的大环境,一边可以在班级中建立相互合作的交流模式,因为当学生认清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及其所处的位置之后,他们就有了正确思考语文内容的基础,为了让这种认识内化成学生的能力,建立班级交叉性合作交流网是很有必要的。

我通常会在班上组建最基层的合作小组,让学生自由组合。让他们组合的时候主要以两点为依据:一是互相关系融洽,常有时间在一起;二是条件强弱搭配,条件指的是语文学习能力、成绩、学习资源的多少等。之所以要求这两点,是因为关系融洽的同学交流时间比较多,有了问题可以及时提出来商讨。学习能力和成绩不同的学生,可以互相帮助,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如果小组组合不能达到要求,则需要教师适当参与对之进行微调。很多情况下,阅读学习是无法完全由学生在小组内自己完成的,他们会留存比较多的疑问。尤其是在七年级上册刚开始的时候,问题会大量出现,我将这些问题进行简单分类,在课堂上就此作引导思路性质的回答,并只讲大意,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写成准确流畅的答案,并要求在课堂上读出自己写的句子,让同学评价是否通顺。最初,一节课也就能讲一个问题,但是坚持下去,学生逐步掌握了思维方式以后,需要讲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少。

如果希望这个过程加速的话,我就会在建立基层合作小组的'基础上,组建一个班级语文核心小组,由课代表为主要成员,按照教师看到的学习结果――上课回答问题的质量、作业和测试成绩的质量、上学期期末考质量综合考量,选择5-10人,作为核心小组成员,他们负责解答各小组的疑难问题,主要是思维的过程。与此并列的另一条学习线,就是利用教室中的网络平台查询,允许学生在班级电脑的桌面上建立一定量的文件夹,保存查询的结果,解决了的内容在掌握之后,要删除掉,以保证学生不只是做个记录而已。

这样,普通学生、核心小组成员、教师和网络一起,构成了班级分层交叉合作学习的网络。我的课堂也从一开始举步维艰地只能回答一两个问题,到解答方法问题,再到培养学生自己上课,教师站在一旁只起到保驾护航作用,教学日益轻松,效果日益显著。

三、引导个性的阅读方法

在建立班级合作交流模式达到一定的成熟度之后,我提出让学生们整理自己的阅读方法,用文字有层次地表达出步骤。谁第一个使用,就由谁总结,并在后面附上该同学的名字,达到一定数量就装订成小册子在班上交流。这样,学生很有成就感,越来越多的学生就会加入这种思考,从而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与此同时,我还经常介绍其他学生的学习方法,给他们总结了传统派、技巧派、强硬派、经典派、神奇派等不同种类的学习形式,大家非常感兴趣,纷纷从中寻找对应自己的方式,于是我再鼓励同学们在借鉴别人学习方法的时候,要注意结合自己的特长,从而形成自己个性化的学习方法。

刚开学的时候,常见到学生拿到新书后,会选择语文课本翻起来,因为里面的文章总是比数理化等内容要吸引人,有一定的消遣作用。但是到了正式上课开始学习深究课文之后,有些同学就会发现语文课文很惹人烦,一点都看不下去。其实,这种情况在一般的阅读中也屡见不鲜,人们对于自己特别喜欢的书籍、文章,常常能够克服困难,不睡觉、不吃饭都想把它读完,要是自己不喜欢看的文章,则无法集中注意力。在语文学习中,遇到的文章并不是每一篇都会让我们喜欢,如果讨厌该怎么办,我给同学们提供了几种方式:1.告诉自己它很重要,一篇篇不喜欢的积累,会影响自己的成绩乃至人生,在心理上促使自己重视并阅读下去;2.尽量找出自己喜欢的文章与该文章的相同之处,从而搭起兴趣的桥梁,这是曲线救国的方式;3.选择自己心情最好的时候去阅读,就会觉得它并不是那么讨厌;4.老师帮助换一篇能达到同样教学目的文章;5.最痛快淋漓的方式应该是批判性阅读。既然讨厌了,那就看清楚为什么会讨厌,抱着这样的心态,以寻找驳论论据的方式读文章,也会激起很大兴趣。

我还告诉大家,这些方式并不全面,同学们可以选择比较适合自己性格的形式先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再做细节上的调整,以使自己选择的方法能够完全适合自己,从而形成个性化的克服讨厌文章的阅读方式,这样能够通过调整自己的态度,顺利完成对所有文章的学习。在同学们经过调整有了改进和创新后,我又在班上装订了一本“班级个性阅读方法成果”,上榜的同学雄心万丈地表示:继续创新,并向杂志社投稿。看着同学们对学习的勃勃兴致,我深深觉得,与其自己辛辛苦苦亲力亲为,不如巧妙设计引导提示。

阅读教学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如果能在初中低年级就抓紧引导学生认识大语文环境,并在此基础上一边指导,一边鼓励,学生们一定会深入探究。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人性化阅读,对于学生终身成长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大庙中学(221121)

篇11:留白中招贴设计的运用分析论文

留白中招贴设计的运用分析论文

〔摘要〕在招贴设计中,“留白”这种表现形式越来越受欢迎,可以给读者带来无限想象和憧憬。“留白”在突出重点、衬托主题的同时,还可以为读者提供视觉畅游的可能性,使作品达到视觉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留白;招贴;平面设计

“留白”是指二维空间的虚和实(即虚空间、实空间)。所谓“空间”《百科全书》是这样定义的:与时间相对的一种物质存在形式,由宽度、长度、高度表现出来,可以是物理空间、宇宙空间、哲学空间、数学空间。本文对“留白”空间是这样理解的:空间是二维到三维的转变,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图形的大小,颜色的多少、画面的构图等都是直接影响空间的主要因素。在招贴设计中“留白”也是构成空间的一种表现形式。“留白”的魅力无处不在,不论是在传统艺术还是现代的设计中,都能给人无限的空间想象,激起观众的好奇心,一步一步地引导观众去把握和接受画面传达的信息内涵,从而使招贴广告作品的信息传达效果逐步提升和强化,感染观众并唤起情感上的共鸣。中国绘画中的“计白当黑”就恰恰体现了这一观点。“留白”是空间与内容的共同构建,是整体的组成部分,是不可割舍的,“留白”能使形与背景之间产生空间关系。

一、“留白”在招贴设计中的表现形式

在招贴设计中留白形式是多样的,从“无形无意”、“无形有意”、“有形有意”上都能体现出来。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表现形式来具体分析:(一)“无形无意”的留白。所谓“无形无意”,是一种高境界的理念,是受大脑支配的运动,称之为条件反射的精神活动。“无形无意”的留白,我们可以单纯地去理解它是既不具备形,也无表达的意义,在招贴设计中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图形、形状或者是更为具体的一种形象,在招贴中无形的留白给我们造成视觉上的直观空白,所以我们视它为无意的。“无形”的留白,我们可以看作是画面的背景,不去想它是否存在有内涵,设计者有心将它空出来,只是为了让观者在视觉上感受到轻松自在的享受。因此“无形无意”的留白,在我们的视觉上是空缺的,但它可以给观者一个呼吸的空间,从而突出设计作品的主题,在不失去本意的前提下,达到视觉上的.享受,给了观者一个无限遐想的意境。(二)“无形有意”的留白。其中“有意”,就是指内容要明确表达的那部分,这种表达就更具体化了。“有意”的留白是设计者刻意的意图,此时的留白具备了“有意”,达到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这是设计者将“留白”有意安排给观者的,既解决了观者的视觉疲劳,又巧妙地运用留白的艺术手法,达到了设计者表达主题的目的。(三)“有形有意”的留白。“有形有意”的留白是设计者在设计作品中深思熟虑,认真推敲,严格按照画面的分割比例得来的数据,既科学又合理。看似空白的画面却体现出设计者思维缜密、逻辑清晰,同时有着想表达的内涵。画面的黑白、虚实的对比,让观者一来可以放松自在地欣赏作品带来的视觉享受,二来可以通过鲜明对比增强画面的节奏感,突出主题,让观者从中享受“有形有意”留白带给大家丰富的想象力和营造出的意境之美。

二、“留白”在招贴设计中的意义

在平面设计中,“留白”我们可以理解为是造成视觉的空间构成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视觉上给人造成一种二维到三维的视觉效果。通过文字的横竖排版、颜色的反差对比、图形的大小都能体现出空间层次,突出某一主题的同时能标新立异地展现作者思想。“留白”不仅仅是一种思维上的改观,更是一种精神领域上的开拓手法。留白的使用与惜墨如金的思路大相径庭,并且留白也不是随意使用的。作为一种衬托元素而言,它必须用到恰到好处,并且能突出中心思想,所要表达的东西才能更为淋漓尽致,空间上的空白大小也要随着间隔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它往往与所要服务的内容的程度形成正比关系。在设计中留白也作为一种内容部分,是表达作品意义的重要因素,留白的作用要恰到好处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关于留白的手法表现需要精细研磨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所以留白就是一种思维与手法的结合,当留白为设计起到衬托作用,达到一定高度时,就要仔细刻画主题内容了。例如:在法国设计师埃皮罗格的设计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设计作品中的“留白”既有“无形无意”的设计,也有“无形有意”的意图,还说不定是“有形有意”的安排。我们看到它的“留白”既是有形却又无形,留白部分既是背景又是作者想表达的内容。半条腿却是有意而为之。其中在构图上就采用了大量的留白,这种“留白”是画面、内容意义上所需,这部分的“留白”是具体的形象表达,促使画面产生广阔的空间感和视觉感,一眼望去就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首先体现出了“留白”空间,其次是解决视觉疲劳的问题。在造型上的简单构图,意义上的含蓄温和给人造成无限的想象空间。一件好的设计作品就应该是生动的、活跃的、人性化的、充满想象和回味无穷的。招贴设计的目的是吸引观众,设计者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将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传达出去,让观者停下来读招贴的内容,这就要求在招贴设计中塑造一个强烈的视觉形象,其中含蓄的表现手法恰恰可以衬托这一主题。新颖含蓄的表达形式可以用“留白”来处理,所以在整个招贴设计中,“留白”也是解决空间构成的主要因素之一。以上所阐述的“留白”我们可以理解为是造成视觉的空间构成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视觉上给人造成一种二维到三维的视觉效果。结语:随着社会及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生活和理想之间的差距,导致生活空间越来越小,在繁忙的工作中大部分人的眼睛、大脑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容易造成视觉疲劳。在招贴设计中的“留白”可以起到缓和视觉紧张,增强内容的易读性,激发观者的想象力,营造意境的作用,也能使设计作品具有节奏和韵律感,意境深远,减轻视觉疲劳,从而使观者与设计师达成心灵上的共鸣。“留白”的表现形式在招贴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文字、色彩、图形等元素积极营造出“留白”空间是我们每位设计师都应具备的技巧之一,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设计水平和自身的艺术品位,满足观者

参考文献:

[1]唐尧.留白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美术大观,.09.

[2]郑军.空白与设计.上海书店出版社,.

[3]王令中.视觉艺术心理.人民美术出版社,.8.1.

[4]李蓓.简约之美——浅谈平面设计中的简约设计.文海艺苑,.4.

[5]薛舒阳.极简风格.学术期刊,.12.

[6]第22届中国国际广告节中国广告长城奖获奖作品集.中国广告协会,.10.

篇12: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留白艺术的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留白艺术的论文

一、小学数学教学留白艺术的形式

(一)导入新知识点的留白

正所谓良好的开始等于已经成功了一半,美国教育学家哈曼曾这样说过:“那些不设法勾起学术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捶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在导入新知识点时留白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入境”,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欲望,开拓学生的思维。如:在“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过程中可以这样导入,师:“5个3相加的加法算式是3+3+3+3+3,那10个3相加,算式中要写几个3?”学生:“10个”;师:“这样写是不是太麻烦,你们想知道怎么简单的来表示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想”,教师回答说:“今天的新知识就能让你们知道。”这种卖关子式的留白技巧,学生很自然地就会渴求新知识点。毫无疑问,这样的导入新知识点的留白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以及对新知识的渴望。因为我在导入新知识点时所用的知识点是学生已经学过的,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参与积极性高为留白的成功运用提供了前提。

(二)课堂提问后的留白

提问是教学中的常用手段,在日常教学中,往往会出现教师刚提出问题就急于点名要学生来作答,相应地学生则会出现答非所问或者回答得不够全面,更有甚者学生连问题究竟是在问什么都没有弄明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无外乎就是教师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太短,学生来不及思考如何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此的课堂提问也是无效的,甚至有时其他学生会因听被点名学生的回答而放弃自己原先的思考,长此以往,将大大降低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在提问后适当进行留白,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等大部分学生都有结果时再请学生回答,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可以多问下:“同意这位同学的回答么?”即使当学生的回答出错,教师也不要表示愤怒,更不要急着做出评价,而是要利用学生出错,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加以暗示,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明白错误的所在。或许在讨论的过程中会有不同方式的正确解法,通过提问后的适当留白以及错误问题评价的留白,学生将教师所要讲的各种解题方法都回答出来了,由于是学生之间相互的解法交流和思维碰撞,学生自然容易接受且印象深刻,同时也扩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解题思路。

(三)课堂运算的'留白

运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能力培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运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小学数学课程的学习。一些学生往往会出现一讲就会、一做就错的情况,究其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其中数学运算能力不足无疑占绝大部分。学生平时在拿到题会说:“这道题我没有计算,考试的时候我只要认真算的话,会算出来的”,还有部分老师为了赶课堂进度,着重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而省略了课堂上解题运算过程的训练。久而久之,学生的运算能力无法得到培养,造成学生解题思路都知道但就是结果总是算错的局面。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运算时要舍得留白,给学生时间训练数学运算能力。

(四)课后作业的留白

在平时教学中,由于教师占主导地位,大多情况由教师一手包办,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大大缩小,因此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在布置课后作业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只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丝毫不会进行发挥、举一反三,因此学生完成作业达到的教学效果也很有限。于是,我在讲授完“圆的认识”后,给学生留了一个看似简单的课后作业:请根据r=1自拟题目进行圆的相关计算。后来,出于我的意料之外,除了基本的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外,部分学生增加了一个同心圆后计算圆环的阴影面积、联系实际来拟题等等。此次留白作业,无疑是成功的,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可以毫无压力地享受自创作业的乐趣,从乐趣中体验学习,教学成效自然得到了体现。

(五)作业批阅的留白

在课后作业批阅中,有的教师认为小学数学的作业批阅只需用在作业中打出√、×,指出正确与错误就行了,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此种做法缺乏引导性且对学生有一定的挫败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尝试在批阅作业时发现作业中的错误处,采用打点的方式并注上启发式的评语,当学生订正错误处后再把点画成勾,同时记上改正后的成绩和鼓励类的评语。通过此种方式的实践,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必定明显增强。

二、教学中落实留白艺术应注意的关键点

(一)留白的运用要把握度

教学过程中留白要把握度,留出时间让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这个时间的把握要做到心里有数,时间太短,留白起不到效果,时间过长则会使课堂教学显得不连贯且影响教学进度。

(二)留白要有针对性

在教学活动中不能为了追求探讨的形式而强加留白,导致探究的问题没有针对性,与教学无关,或者学生根本不具备能力去探究,这样的留白探讨只是流于形式。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教材,对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有深刻的认识,何处需要留白要做好提前的准备,做到有针对的留白。

(三)留白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应体现教师的引导性

留白艺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但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课堂留白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体验思考的过程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在教师的留白之中。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留白艺术多种多样,留白艺术在教学中的正确运用需要每位教师根据教材、学生的具体特点不断思考与探究,只有将留白艺术正确地运用于教学中,才能真正发挥其魅力,从而使教学更高效。

篇13:浅谈语文课堂留白的艺术技巧论文

留白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境界。国画中留白,方寸之间尽显天地之宽,使无画处皆成妙境;音乐中留白,则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妙;文学中留白,“……”中会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如果在课堂中不注意适当留白,不给学生留下自主思考和自由发展的时间、空间,学生就会缺少深层次的体验或思考,课堂就会缺少自然生成,就会缺少灵性,因此,课堂教学也需要留白。

当代中学生风华正茂,感情充沛,想象力丰富,语文老师应该在课堂上努力创造一些空白,让学生在空白情境中尽情释放个体情感。那么如何创造和利用空白来带领学生进入无声之境?

一、创设情境,戛然而止

语文课是师生一起完成鉴赏的活动过程,尤其是美文欣赏课,更是心灵接受陶冶和洗礼的活动过程。对于这样的语文课,教师可以在教学方式上做适当的创新。

如学习必修三现代诗歌《发现》时,先在导学案中预设问题“发现了什么”,课堂中给学生听配乐朗读,等朗读一结束立刻关闭声音,此时全班陷入绝对的静寂之中,教师再充满感情地示范朗读一遍,带学生进入闻一多的心境,达成与作者的心灵交流,促成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

二、故布疑阵,移花接木

练习评讲课是比较特殊的课,属于学生的二次学习范围。评讲课效果如何决定了练习的存在价值,如何让课堂做到举一反三,让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很多教师想出了不少有益的办法。但是笔者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是练习目标达成的首要条件。

新课改条件下,教师要争取变不停地举例讲解为学生的触类旁通。成语题由于知识量的庞大,一直让师生们倍感头疼。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评讲时邀请学生就练习中的错误类型举例。例如:“错用对象”常见的有哪些,现场造句;“望文生义”的有哪些,现场造句……在知识总结后,对于那些可以根据字面意思来理解的成语,鼓励学生大胆解释。此时,再配以适当的练习巩固,效果是立竿见影的。这样,本来很被动的作业评讲也变得主动起来,实际效果远远超出了学习后的苦背苦学。

新授课同样可以采用此种“留白”方式。我们经常在面对学生的试卷时惊讶于他们对文本的陌生,与其到那时再无奈,不如在课堂中开始有意识地引导。

如学习《祖国山川颂》时,在导学案中设计“回忆所学课文中对祖国美丽风景描写的内容”一题,鼓励学生必须保证能举出至少两例;学习文言文时,在导学案中设计“回忆所学课文中对于xxx实词和xxx虚词的例句和解释”一题,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举例;归纳文章艺术技巧时,在导学案中预设“这种写法你曾经在哪篇课文中遇到过,有什么作用”的题目,鼓励学生做到举例恰当、分析有理。 经过这样的“留白”过程,学生可以慢慢学会融会贯通,在实际练习时一样可以“移花接木”。

三、风起云涌,气势取胜

许多文章都很有气势,准确把握文章的气势是学生顺利完成与作者心灵交流的必要保证。对于这样的作品,教师要帮助学生学出气势来。这样的作品学习时可以设计将同类作者或者作者的同类作品一起交与学生,在丰富的材料面前“留白”。这样的“留白”由于空间过于庞大,所以在运用时教师还是要把握好尺度的,尽量将学生的思维方向控制在合理范围之间。

如学习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时,配以《破阵子》和徐南铁的《郁孤台之魂》以及《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描写,课前再投影长江惊涛骇浪的图片,那么作者的胸怀壮阔、心中的热血沸腾便能够窥得一二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不讲一词一句,由学生讨论归纳出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时想说的心里话,此后的.写法归纳和作用总结也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学生一知半解、人云亦云的尴尬学习结果了。

四、逐鹿文海,求同存异

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是拓展知识面的重要方式之一,仅仅依赖45分钟的课堂来获得知识是绝对不够的。那么,怎么引导学生阅读呢?巧设“留白”。对于美文,我们都能百读不厌,但是光读是不够的,在导学案中设计学习心得时可以预留“求同存异”的板块,让学生从所看文章里举出跟课文风格相近、写法相似的例子,进行比较阐述,并对不同点稍作分析。这样的“留白”最大的好处在于促成学生的自我成长,尽量做到每一步都尽可能的扎实。

总之,“教学留白”是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的,也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感悟能力,能达到“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的教学效果。

篇14:平面设计中字体空间留白与色彩的运用论文

现阶段设计师在进行平面设计时要想能够设计出优秀的作品,就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字体、空间构图、色彩、留白等多方面的元素的运用,也正是因为在设计中合理的运用了这些元素,才能让设计作品更好的吸引到观众的注意力,充分的表达出设计师想要展示的精神内涵。

一、平面设计中字体的运用

在平面设计中,一方面需要依靠字体来清楚准确的表达出设计作品想要传达的信息。现阶段字体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因此需要广告设计人员通过字体准确的表明产品的信息,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观众留意产品,达到广告的价值。另一方面需要字体来传达出一些设计的美感,虽然相比较图片,字体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字体在平面设计表达美感中依旧是占有很大的作用。在平面设计中,好的字体设计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让观众眼前一亮的同时提升作品的水平。字体在平面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如下:

(一)合理的选择字体大小类型等

字体的运用不能是随机的,而是要根据平面设计想要表达的信息和内涵,合理的去选择字体的大小、类型,充分考虑到字体选择和设计整体的融合性。文字可以传达出信息,也可以传达出美感,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在字体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字体的外形和结构,具体的笔画等,通过对字体合理的设计来提升作品的整体水平。

(二)注意文字的合理编排

文字的大小渐变情况以及文字之间的间隔都可以给观众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因此在平面设计字体的运用上一定要注意对文字进行合理的编排。另外,在具体的设计中,设计师在文字的编排上还应该注意文字之间的布局要有一定的层次感,避免由于文字的整体堆积,让作品看起来死板压抑,那样会影响作品的整体表达效果,使观众的注意力无法集中在作品上。因此在设计作品字体的运用上,不论是字体的结构,字体的大小,字体的笔画,还是字体的空间布局上,设计师都应该经过反复思考,合理的规划,从而使文字和作品的主体相对应。

(三)要注意协调好文字和图片之间的关系

在平面设计中需要处理好文字和图片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作品变得更具美感。在作品中,图片和文字都会有自己的风格,因此在文字的运用上应该与图片相对应,这样才能使设计的作品的整体效果比较和谐,不会出现由于文字和图片不符形成作品不协调的现象发生。另外,需要注意文字与图片之间的布局,使文字和图片之间也形成一定的层次,避免作品呆板,因此设计师在对文字进行选择时,需要根据作品中图片的需求来进行合理的设计,从而提升作品的整体表达效果。

二、平面设计中空间留白的应用

留白同字体色彩等一样,也是平面设计作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元素,通过留白的应用来协调作品中的整体结构关系。留白指得是在平面设计中没有任何图文的空白部分,留白的设计可以有效的缓解,设计作品中大量的图文给观众带来的视觉疲劳,提升设计作品的感染力。另外留白的形状、大小、比例的设置会严重影响着设计作品中整个版面的质量,从而影响着作品的整体表达效果,因此在设计作品中设计师一定要充分的意识到留白的重要性。留白讲求的是一种从无到有的境界,虽然留白部分是空白,但通过看留白可以传达出很多的精神内涵。因此设计师在设计作品中并不是要一味的将设计空间填满,而是要通过合理的留白来协调作品的版面,通过留白部分使设计中的一些重点信息可以突出来,同时适当的留白还可以引发观众的想象。空间留白在设计作品中的具体应用需要注意一定的方法。

(一)设计师要敢于留白

留白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观众愿意去深入的观看和了解下去,另外,留白还可以使设计作品中的文字图片之间的安排变得相对简洁明了,使作品表达的重点突出来,方便观众观看的同时还有助于将观众的视线集中在作品想要表达的重点上去。现阶段在广告设计中更多的应用留白是为了能够更好的表达主题,使版面设计具有层次感,同时也方便观众集中视线。设计中出现空间留白可以起到强调和引起注意的作用,因此设计师在设计作品时应该敢于留白,不要一味的想要把作品填满。例如,在很多的广告设计中就会经常运用到大量的留白,这样就可以将观众的视线的重点集中在产品上,使产品得到推广。

(二)注意谨慎留白

虽然在设计作品中留白的运用可以有效的集中观众的注意力,提升设计作品的意境,有些作品由于应用了大量的留白而得到了一致好评,但如果留白成为了一种技巧,设计师只是为了留白而去留白,其实很多的空间留白都是无用的,这样就会使设计作品的质量大打折扣,造成设计版面的浪费。因此在空间留白的运用上设计师要合理的运用留白法则,根据作品的需要谨慎的留白,即需要大量留白的时候不要害怕会造成版面空间的浪费而不敢留白,但同时不可为了留白而留白,在用到留白时,注意版面中要有内容与其呼应,避免造成版面之间的空泛。至于一些需要大量突出信息量的设计,例如报纸资讯网页,更需要谨慎留白。

(三)要学会善用留白

一部优秀的设计作品一定需要合理的处理设计中各元素的运用,使各元素能够彰显出其作用,因此在空间留白的运用上不仅仅要处理好留白和版面之间的关系,更要学会善用留白,通过空间留白的运用让作品变得更加富有表现力。因此留白在设计中除了要处理好留白的大小,所占的版面的空间位置,还要处理好留白同主体形象之间的关系。例如,在现在的很多招标设计中,留白所占比例很大,而主体形象却很小,这样留白和主体形象形成巨大的反差,从而使观众感受到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因此在设计作品中,要善于合理的运用留白,使空间留白和主体形象相互补充,从而形成优秀的作品。

三、平面设计中色彩的运用

色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同的色彩会带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人们的生活因为有了色彩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而色彩作为平面设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在设计作品中充分考虑到色彩的运用会有效提升设计作品的质量,使设计作品得到更好的表达。

(一)平面设计中色彩的运用

平面设计中色彩的运用首先要服务于设计,色彩在设计作品中不仅可以有效的`美化画面,同时还可以起到均匀构图的作用,通过不同色彩的运用来表达不同的色彩语言和色彩情感。人们在视觉上会很容易受到色彩的刺激,因此在平面设计中要想能够吸引到观众的注意力,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合理的运用色彩,优秀的设计作品都与色彩密不可分。在实际生活中,不同的色彩会表达出不同的情感,所以在作品的设计中色彩要同情感相关联,不同的作品的想要表达的主题都不相同,所以在色彩的运用上要结合作品想要表达的主体来进行设计,色彩的运用要以服务于设计作品为原则。其二就是色彩的运用要对设计作品起到强化突出吸引观众注意力的作用。例如,一张图片是彩色照,一张图片是黑白照,首先会吸引到观众注意的会是彩色图。而如果一张图整个版面都是黑色,只有中间有一道红线,那么观众很容易就会把注意力放在中间的红线上,而黑色部分就会给红线起到了点缀的作用。因此在色彩的运用上应该充分的起到强化突出点缀主体的作用,另外色彩会刺激观众的视觉,从而影响观众的情绪,设计师在进行平面设计时对色彩的运用也应该考虑到色彩给人带来的心里感觉,通过不同的色彩来引导关注的情绪,突出作品的主题。

(二)平面设计中色彩的合理搭配方法

其一是以色相为基础的色彩搭配,在平面设计作品中,按照作品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作品的内容特点,作品的构思来确定该作品要用的色调。先确定主色调,比较适合用冷色调还是用暖色调,其次再确定作品要用的配色,让作品的主色调和配色调统一协调。然后按照不同区域进行专门的配色,形成合适色相的配色,通过最后的合成配色以达到设计最想要的效果。其二是以明度为基础的色彩搭配,平面设计中的色彩搭配都有特定的规律和特点,不同的色相有不同的明暗程度,色相之间的变化可以控制色彩的表情,同时不同的色彩会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冲击,从而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较高的明度可以让人感觉舒适明朗,干净积极,而相对较暗明度的色彩会让人感觉严肃神秘甚至是沉重苦闷。介于俩种明暗度之间的色彩就会让人感觉柔和端庄舒适甜蜜,所以明暗程度的搭配影响着观众的整体心里感受。其三是以纯度为基础的色彩搭配,在平面设计中,色彩纯度的运用对画面吸引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色彩的纯度越高,带给观众的视觉冲击力就越强,所以一部作品要想变得冲击力巨强,就要使用纯度特别高的色彩。色彩越鲜艳活泼就会越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所以如果想要作品的冲击力减弱就需要将色彩的纯度减弱,使色彩趋向于平和缓慢。总体来说就是,如果要明确突出主题就选用纯度较高的色彩,如果只是起到陪衬的作用就应该选用纯度较低的色彩,以使平面的设计达到平衡。字体,空间留白,色彩在平面设计的运用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设计师应该充分重视到各元素的作用,有效的处理好字体,空间留白,色彩等各方面元素在平面设计作品中的应用,从而提升作品的整体质量,更好的表达出其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赵炬宇,赵强.议平面设计中色彩的运用[J].科技信息,,30:329.

[2]陈烨.平面广告设计中色彩的应用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

[3]蒋初蕾.平面广告中的字体设计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4.

[4]黄晨曦.平面广告设计中色彩的运用[J].现代装饰(理论),,01:215-216.

[5]向川.浅谈平面设计中的字体运用技巧[J].中国包装工业,2013,08:29-30.

[6]马云川,吴永正.浅谈平面设计中字体的应用[J].商业故事,,23:135.

[7]吴瑛.浅谈平面广告设计中的留白[J].绿色科技,2014,02:285-286.

篇15:浅谈语文教学中布白艺术的运用

浅谈语文教学中布白艺术的运用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一点“布白”艺术,往往能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本文就“布白”艺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等加以探讨.

作 者:陈亚娥  作者单位:浙江宁海潘天寿中学,浙江宁海,315600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3 关键词:语文教学   布白艺术   运用  

篇16: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书面表达,也就是“写”。“写”就是要求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把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通过书面形式表达出来。叶圣陶先生说过:“必须注重倾吐他们的积蓄。”但是有的学生光注重“积蓄”不注重“倾吐”,所以缺乏表达能力;有的学生注重“积蓄”而缺少书面表达的其他要素。所以,即使有东西也“吐”不出来。这样,就必须在读写之间系上一根纽带,通过各种渠道、多种形式,使读写之间互相沟通,绿水长流。

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那就是课文与作文的完全脱节。也就是说,上课归上课,作文归作文,“读”与“写”完全脱离。其实,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甚至有一些经典文章,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如果能在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那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作用的。在素质教育的今天,通过学生从读中悟写,以读带写,充分发挥阅读与借鉴的仿效作用,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致关重要。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有目的地加以指导。

小学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文章取材新颖、布局合理、语句优美、大多数都是学生写作的范文。因此,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读写结合因素,然后有目的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优美的词、句入手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同时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品句,也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使学生“满腹经论”,教师就应持之以恒地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词句,从而培养造句的能力。引导学生品味词句的方法有比较式、增删式、换词式等。如:在教学《荷花》一文时,我觉得“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的“冒出来”用词十分准确,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运用了换词式,体会“冒出来”一词的巧妙之处。我是这样设计的:“冒出来”是什么意思?可以换其它词吗?为什么作者不作“生出来”而用“冒出来”?通过引导,学生就明白到“冒出来”一词写出了由于池里的荷花挨挨挤挤的,荷花必须用力地向上生长,才能长出来。因此,这个词用得十分准确。又如教学《林海》一文中的“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一句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这句话把兴安岭当作什么来写?你认为这样的写法好吗?好在哪里?我没有停留于表面的文字分析,而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感受这句话的绝美意境: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寥寥数语不但勾画出兴安岭绝美的风光,绚丽的色彩,还充分地表达出作者对兴安令的喜爱之情。待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充分理解这一切后,我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你能运用这种手法描述一种事物吗?由于学生水平不一,所以我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水平较高的同学我要求他们不但能说,还应从字里行间渗透出自己的某种情感;水平中等的同学要求他们围绕一个中心,能说几句连贯的话;水平较差的同学能用拟人的手法造一个句子。由于给孩子们提供了有效模仿与借鉴的对象,所以这次练习效果很好!“你瞧,那条银鲤浑身缟素,唯嘴唇上一点腥红,像是爱美的姑娘抹上了鲜红的口红。”“鸟儿小巧玲珑的脑袋上像包着橄榄色的头巾,一双乌黑发亮的眼睛犹如一潭深水,嘴巴微微努起,做出一副娇羞状。”“整个城市一下子沉默了。……”“……一些碎纸与塑料袋也在狂风中肆无忌惮地狂舞。风更肆虐了,夹着雨点猛扑过来,似乎不把我手中伞撕破,绝不罢休……”在练习中,学生不但掌握了拟人的手法,而且学会了如何在记叙中用具体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

2、从省略号处入手

阅读教学中我们常遇上耐人寻味的某一件事或某一个情节,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回忆或想象。如《小珊迪》第二段写了小利比告诉那位先生,小珊迪被马车撞倒并轧坏了身子,他悲伤地说:“说不定他会死的……”这句话就是情感的触发点。课文虽然省略了故事情节描写,但这一空白却正是孩子们推测或想象的空间:他的伤势有多重,他是怎样拖着身子回来的,他又是怎样熬过痛苦的夜晚。教学中抓住这一情感触发点,让孩子们有感而作,写出了他们的心声,既加大了阅读深度,又深化了主题。

3 、从典型的段落入手

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第六自然段。这段共四句话,第一句总写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然后从鸟多,鸟蛋多,鸟粪多三个方面具体分述。这种先总的介绍,再分别具体描述的段落对于学写作文的小学生来说,有很强的示范性。于是教学到这,我让学生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自由谈谈读了这一自然段的感受:“思路清楚,条理明确。”“让人一目了然。” ……于是我趁热打铁:现在我想请你也来试试, 观察一下花坛中的菊花,看看菊花的花瓣、花蕊的形状、颜色,用鼻子闻花的香味,再以“花坛中的菊花盛开了,多么美丽啊!”为总起句,按观察顺序把菊花的形、色、味具体说一说。之后随机指导他们把刚才所说的内容写下来,效果很好。我想这次片断练习的成功,就在于老师给学生提供了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的“例子”,学生有例可仿,事半功倍。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去过的一些风景区或某一个景点,先用概括的'语言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景点的最大特点,再试着给大家用具体的语言描述一下。课堂顿时热闹起来:“观音山最大的特点是山水交融,风光秀丽。……”“东城文化广场最大的特点是广阔美丽,而且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我们的校园最大的特点是美丽整洁,充满活力……”在孩子们争先恐后的表述中,这种总分式的段落表达形式已在孩子们的心中生了根。作文难关不攻自破。

4 、从故事的结局入手

依据原文,进行创造性的续写,对于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合理性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例如《跳水》一课结尾含义深刻,可让学生根据跳水的情景,想象孩子被救后,孩子、水手和船长等之间会进行怎样的对话,再以《孩子被救后》为题进行续写。例如,学习了《送孟浩然之广陵》后,学生懂得了李白对老朋友情深谊厚。教师可启发:李白在什么情况下为老朋友送行?他怎么为老朋友送行?他们在黄鹤楼上怎么想的?会说些什么?看着孤帆远去,李白心情怎样?学生受到启发后驰骋想象,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情景跃然纸上。

5、从读后的感慨入手

阅读是读懂文章,作文是思想情感的表达。通过阅读进行写作,有利于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信息,适用已学知识的重组创新。《小音乐家扬科》课终老师总结谈话:小扬科虽然有着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而且爱好音乐,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他却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悲惨地死去了。你们和小扬科同龄,你能从他的悲惨遭遇中感受到今天自己的幸福吗?请以“我的童年真幸福”为题写篇短文,在班队主题会上交流,鼓励学生把自己所要说的话真实地表达出来。这次练笔成功率也很高。因为孩子们在老师的帮助下,首先抓住了感点,接着又有了以生活实际为基础的具体内容,趁热打铁,一气呼成。观其作文,虽程度认识参差不齐,但百花齐放,确实为孩子们有感而发。可见,教学完一篇课文,在老师的有效指导下试着让学生写写读后感,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认识,作文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小珊迪》、《卖火柴的小女孩》等都是供孩子们练笔写读后感的好文章。

二、加强课外阅读,进行读写训练。

让学生多读生活,多写生活。课外读写训练的有机结合,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捕捉到更多信息,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如要求学生上文选课时,一定要坚持一边阅读,一边作笔记;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报杂志,并作好摘录或写体会、读后感;要求学生细心观察日常生活,并坚持写日记、周记。这样训练,同样可以达到读写有机结合之目的。古人把阅读比作根,把作文比作叶,根深才能叶茂。这一形象比喻说明读书是学生摄取作文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但阅读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领会文章内涵,作者意图以及表现方法的能力。指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人和事,看看社会,看看家庭,就让学生有取之不尽的材料,再加上从课外阅读中吸取了范文中文句或技法的精华,学生就很容易把自己的东西在习作中表达出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将所读的书与生活中所感受到的获取的材料结合起来,学生就不再怕作文了,作文能力也提高了。

通过两年的尝试、摸索,以读悟写,读写结合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主要表现在:

1、激发了学习兴趣。五年级末,我对任教的4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学校课程表中开设的科目中,把课外阅读列为第一兴趣的占56%,把上语文课列为第一兴趣的占35%,两项相加91%,读写结合已经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兴趣发源地。

2、提高了阅读能力。阅读能力主要包括速度、理解和记忆三项指标。五年级末的一节自习课上,我对阅读能力进行了测试:出示范文《森林音乐会》(2500字左右),要求:默读1分钟后,写出童话故事的大意,越接近原文越好,在不改变原意、原文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佳词妙句更棒。结果,46名学生,有6名学生在符合要求的情况下,一气呵成写了600字左右,有18写出了故事大意,字数在400~550,有一点自己的好词好句,18人写出了故事大意,字数350—400,4人在阅读能力方面还欠缺,没有完成要求,没有故事结尾。

3、提高了写作能力。我班大部分学生都喜欢上了作文。他们一致认为:“这是课堂上找准读写结合点,以读悟写,读写结合后的好处,是多次进行小练笔的成果。同时也得益于课外阅读。”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能。课外阅读又使学生养成了记读书笔记的好习惯。读书笔记是命题作文的“奠基工程”。两者相结合,使学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作文水平大大提高了

4、陶冶了思想情操。语文学科有强烈的思想教育因素,课外阅读更是如此。课堂教学对课文进行具体“解剖”的进修,使学生入情入境,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课外阅读的范围很广,学生一旦选中自己爱读的书,就如饥似渴、爱不释手,易于接受感染和教育,阅读可以把学生引向世界,引向未来,引向知识海洋,引向真理的高峰,他们随时可以与伟人见面,与英雄交谈,既能认识客观规律,又能改造主观世界。

5、开发了智力资源。知识贫乏是智力发展的最大障碍。阅读使学生知识量成倍增长,必然带来智力的发展。这既能使优生超常发展,又促使后进生及早转化。通过以读悟写,读写结合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我坚信读写结合尝试下去一定会促使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篇17:浅谈冥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浅谈冥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冥想,是深思的意思。科学研究表明,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些安静的时刻进行冥想,对学生整理和储存信息大有裨益。笔者近一年的实践经验说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冥想具有良好的效果。学生反映,冥想记忆时,身体放松,心情平静,头脑清醒,记忆的内容深刻且不易忘记;冥想想象时,思维活跃,身临其境,富有创造力,原本枯燥无味的文字变得充满情趣。

一、冥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同阶段的运用

1.课前冥想,创设情境入文本

在教授文本内容前利用图文或音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冥想,能让学生的思维以最快的速度进入第二阶段,更快的走进文本。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采用一组罗布泊昔日的图片配合音乐在课前循环播放,为学生营造一种忧伤的氛围。上课时,让学生在音乐背景下冥想:罗布泊曾经是怎样一片美丽的仙湖?现在在你眼前的罗布泊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吞噬了无数的生命,你置身其中不断前行,你都看到了些什么?让学生说说脑中所见和心中所想。通过冥想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将学生带入本课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深刻体会课文全篇充满着的强烈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

2.课中冥想,加深理解近作者

在教学《再塑生命的人》一课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不能设身处地体会海伦·凯勒这个盲聋哑人的感受,所以在上课时,就让学生参与一个冥想小活动,闭上眼思考“什么是愛?”,然后向同桌来表达自己理解的.爱,过程中不许睁眼不许出声。通过这次冥想,创设情境,让学生能更接近作者,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理解文中的叙述,体会文字背后的心理与感情,从而加深对文题“再塑生命”的含义的理解。

3.课后冥想,巩固记忆重建构

在文本内容教授结束之后,运用冥想辅之以思维导图,能唤醒学生内部意识,巩固知识记忆深刻,帮助学生重新建构知识体系。如七年级上册朱自清的《春》一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结构严谨精美。作者总写春天,继而又分几个方面描绘,最后又总写,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其构思布局,颇巨匠心。在讲授完文本内容后,让学生在音乐的背景下凝神冥想,发现文章结构的精美之处。再将脑中所想的内容绘制成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将文中的“春草图、春风图、春花图、春雨图和迎春图”用图画和知识链的方式画出来,通过冥想重新建构知识。多感官教学改变传统纯课内阅读知识的讲授为阅读技巧方法的引导,唤醒学生内部意识,唤起学生的阅读热情,催化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从而使学生学会内省式、体验式的学习,逐步培养和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二、冥想针对语文教学不同内容的运用

1.冥想促进字词识记

如在投影上展示“深邃、睿智、污秽、奢侈、尴尬、御聘”一组词语,让学生用眼睛像照相机一样把它照下来,一定要注意一字不差。集中注意力,把照下来的图片放在大脑里,效果要清晰。学生们瞪大了眼睛,仔细的努力的要把眼睛所看到的都带进意识的空间里。看完,让学生闭上眼睛,做五个深呼吸。然后找学生从后往前把刚才的词语报一遍,再打乱顺序提问,接着找两个学生上黑板PK写字,识记“冥想法”,让学生在短短的5分钟就记住了这六个词且记忆深刻。

2.冥想促进文本理解

初一新教材中的课文大多为名家名篇,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教材进行冥想训练。让学生从中感悟真善美,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如教学七年级上册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时,学生无法设身处地的站在作者的角度去体会那份痛彻心扉的内疚和对母亲的深切怀念,教学时可以抓住结尾一段话让学生冥想,想象现在坐的不是板凳而是轮椅,想到自己过去对母亲的种种做法,想象母亲临终前的画面和说的最后一句话,便能更好的感受到平淡文字下那暗潮汹涌的深情和母爱的伟大。

3.冥想促进口语交际

在教完《孙权劝学》课文之后训练“劝说”这个口语交际话题时,我设定了“劝烟”、“劝酒”、“劝架”三个环节,在每一个环节中,学生把自己规放到未来的情境中,未来的自己是如何处理这些事件的。深呼吸三次,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意识空间里充满了无限的光辉。将所知转变为所言,这个过程,是学生学有致用的具体表现。自由冥想,意识流动,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4.冥想促进诗文赏析

在诗词教学中,可借助诗词的语言及意象来进行冥想训练。如在教学七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诗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寥寥数语,却给我们强烈的画面感,教学时除了对诗句的赏析,还可以借助这三组凝练的意象进行冥想训练。配上悠扬的古曲,让学生凝神专注的冥想,将自己化身为诗人,想象眼前浮现画面和内心的感受,并将感受付诸笔端,可以用散文性的优美语言来描绘画面,甚至可以将眼前所见画成图画,从而品味诗词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同时要求学生联系自己与亲人、朋友相聚或离别的情景进行冥想,放飞心灵,感悟人生的悲欢离合。

总之,6M策略对初中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教学中6条策略相辅相成,多感官配合使用相得益彰。语文教学中尝试运用冥想法,让学生做一做心灵瑜伽,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积极参与,又能培养学生凝神联想、想象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使他们能重构知识,记忆深刻,审美情趣和人格都得到升华。

篇18: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渐进法的运用教育论文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渐进法的运用教育论文

摘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努力探索出一套“六字渐进法”的教学方法,经过尝试,收到较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六字渐进法

语文教学是非常有趣且颇具艺术欣赏感染力的一项工作,教者应该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应该学得兴趣盎然。可是在考试选优这根指挥棒下,受诸多功利因素的影响,不但教师教语文感到索然无味,学生学语文也感到荆棘丛生。如何找到一条出路,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又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我们语文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努力探索出一套“六字渐进法”的教学方法,经过尝试,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六字渐进法”重点抓住6个字:悟——省——探——钻——合——延,以加强语知记忆能力、语段阅读能力、写作动手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既能应对考试,又能提高语文能力的双重效果。

1“悟”是建立在认真预习的基础上的感悟

通过自读,明白哪些字形、字音、词义、文段需要记忆,了解文章的学习目的和重点是什么,体会课文写了些什么内容。 “悟”是对课文的初步感知。教学每篇课文,首先应提出:学生对本篇课文有何感悟,尽可能让多数同学发言。教师不必急于评判,这样既能保护发言者的积极性,又能让其他学生结合他人的回答引发更全面的思考。

2“省”是建立在众多同学“悟”的基础上,让每一个学生再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结合他人的回答,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这时的思考比 “悟”更深刻、更全面、更系统,有利于自学时的查漏补缺。教者这时要注意巡查,对潜能生个别指导,与优等生轻声问答,使学生自学时既有层次又不能有太大的悬殊,让每个学生都充满自信,同时也为下一步学习作好铺垫。

3“探”就是发动学生进行广泛的探究

由于有了前面的'两个过程,学生间相互讨论就能有话可说,便于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具体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行离位探究。教者此时要做到能放能收,控制好局面。鼓励学生对争执不下的问题举手请教,教者及时予以分析或解答。如果发问较少,教者可以不时的抛出一些对理解课文有导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果教者引导得好,就会达到 “场面热烈却不嘈杂,思维活跃却不涣散,目标集中却不紊乱”的效果。

4“钻”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深入理解,是钻研精神的具体体现

对一些浅层次的问题,有了前面的自学和讨论作基础,教者只需在课堂上作些归纳和总结。对于涉及教学目的和重点的一些问题,则需要为学生架好理解的梯子,让学生由浅入深地去思考,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如果在引导理解过程中,多数学生仍有疑虑,教师可以对一些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发问,并加以指导。一次这样的过程还不达目的的,可以第二次、第三次的进行下去,直至所有同学理解为止。

5“合”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是各种理解能力的整合

课堂教学中,锻炼学生分析课文,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去独立地阅读理解有关语段,高屋建瓴地驾驭语段内容,了解语段阐述的主要内容、表现的主题、语段的层次、上下文的联系、精妙的词语、重点文句的含义及作用、重点字词音形义、语言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据形式、论证方法等等。如果教者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以引导点拨,辅之以必要的阅读训练,做到导练结合,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一定会大有长进。

6“延”即知识的延伸,是前面5个字的升华

提高阅读理解力,不仅是为了剖析他人的文章,更主要的是要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正所谓学以致用。汉语博大精深,提高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所能达到的,要注意平时学了某方面的知识,及时地运用到写作中去。比如可以通过写日记的形式加以锻炼,并让作文训练紧贴教学内容,教者利用写作课或阅读课再加以适当的点评,既可以避免写日记的空洞无物,又扎扎实实地培养了运用语言的能力。长期如此,日积月累,写作能力慢慢就会得到提高。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语文下了些功夫,不得法者则会心灰意冷,厌学情绪骤增;得法者却会信心百倍,乐学勤学善学,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各位语文教师不妨尝试一下上述“六字渐进法”,或许能有所收获。

篇19:浅谈多媒体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语文论文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语文论文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浅谈多媒体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_语文论文。

多媒体技术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借助这一手段,可以促进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引起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更新,也形成师生角色的新转化。语文教育教学过程是传播教育信息的过程,是传者(教师)借助一定的渠道(媒体)向受者(学生)传送一定的教育信息,从而引起学生思想、行为的变化的过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经常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实现教懂、教准、教活、教精,使学生达到乐学、善学、勤学、活学,从而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

一.画龙点睛

突破难点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从而化枯燥为生动,化静为动。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方面的功能,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通过赞美白杨树,讴歌了边疆建设者们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奉献精神。从课题看,这似乎是一篇状物的文章,其实作者是通过对白杨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崇高品格。这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一个包括两个录像片、一个文字片和一个图文片的课件。在教学中分以下几步实施:

1、利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录像突出教学重点:了解白杨树的特点。教学中当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了白杨树高大挺秀的外形特点和生命力顽强的品格特点后,教师适时地放第一段录像:《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画面上,一排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树,直插蓝天,在漠漠黄沙中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学生在学习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看到这样富有震撼力的画面,直观地验证了白杨树的特点,所配的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美的情境之中,接着教师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

2、利用建设者建设新疆及新疆变化的录像突破教学难点:了解新疆建设者的品格,发现白杨树与建设者的共同点。在学生通过交流查找的资料,初步了解了一些新疆建设者建设新疆的事迹后,教师放这段录像,学生亲眼目睹了边疆建设者艰苦创业的情景和新疆翻天覆地的变化,心中充溢着对建设者由衷的敬佩。同时也发现了建设者与白杨树的共同点: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利用文字片和图文片巩固教学难点。在学生通过对比发现了白杨树与建设者的共同点后,用文字片出示爸爸说的话,请学生朗读,从而进一步理解爸爸的话的深刻含义。然后,再出示图文片,图文片中的文字部分还是爸爸的话,背景部分的图片共6幅,上面3幅是白杨树在戈壁滩上防风固沙的景象,下面3幅是建设者辛勤劳动的情景,爸爸话的两层含义:既赞美白杨树高大挺秀、生命力顽强的品格,更赞美了建设者不畏艰苦、扎根边疆的精神,在这张图文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到这里,可谓是水到渠成,学生终于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借物喻人,借赞美白杨树赞美建设者。

从《白杨》教例可知:多媒体技术在阅读教学中所起的画龙点睛的作用正是因为它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是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借助与其他教学手段难达到最佳效果的部分。

二.创设情境

激发情感

儿童的情感是易于被激起的,如果他们的认识活动能伴随着情感,那么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更为丰富、更为深刻、也更为主动。如果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连同渲染的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儿童的心理,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一定能达到儿童整体和谐发展的目的。而多媒体在这方面发挥着他独特的魅力。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有利优势,无疑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觉效果。

《桂林山水》一课描写了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围绕着桂林山水之美,祖国山河秀丽,我设计这样一个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在教学中分以下几步实施:1、出示一幅图文片:中国地图,并用动画技术突出显示桂林在祖国地图上的位置。2、出示一张文字片:桂林山水甲天下。通过对甲字的讲解,点出了桂林山水在世界游览胜地中所具有的独特的美,激起学生一睹为快的强烈欲望。3、老师抓住时机放一段已编辑好的配乐录像,用假想旅行的方式把学生带进山清水秀的情境之中。学生此时被多媒体课件带入了优美的'情境中,此时,他们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主动探求,为下一步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这样,一上课就渲染了气氛,拉进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全文作了必要的情绪铺垫。

感情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的作用。语文教学中,在注意学生的情感变化的同时,还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就可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向课外延伸

扩大知识量

我们正处于现代信息社会之中,我们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果,恰当扩大信息量是一个重要环节。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量增加相关的听和看的机会,而且能够使听和看同时接受某一信息,信息量是原来教学信息量的数倍、甚至十倍以上。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素质。

比如,在进行《只有一个地球》的课堂教学时,首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系列美丽的大自然的图片,配上优美的音乐与小鸟的啾啾鸣叫,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多么的迷人,激发学生了解地球的兴趣,通过学习课文,学生知道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然后,播放两段录像,让学生看看目前我国严重的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的可怕现实,地球在人类的摧残下,已经失去了许多美好的东西。通过美与丑的对比,让学生的心中油然而生“地球只有一个,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的强烈欲望;最后,通过学生讨论自己在课外收集到的许多地球的污染现状信息,教师再给学生补充许多目前地球严重受污染的有关资料,包括数字信息,图片信息,文字信息,录像信息,让学生从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分组讨论,想想办法,“我们该怎么办”?学生的好奇探索的心理一下被调动起来。此时,教师可以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课外,让学生课后自己去看有关的书籍,了解有关的环保知识,让学生成为“保护地球的小卫士”,成功开展“大手牵小手”的环保系列活动。

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充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通向课外世界架起一座桥梁,把他们引向充斥着浩瀚知识的课外大海,让学生在知识的大海里留恋忘返!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将极大地丰富教学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极大地拓展时空,不仅可以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而且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创造了条件,同时还会营造出一种愉悦、和谐、民主、平等竞争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学生从多渠道、多角度接受信息,扩大知识面,增加感染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留白艺术运用论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