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学论文 > 英语教学论文 > 英语课培养学生纪律精神论文

英语课培养学生纪律精神论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英语课培养学生纪律精神论文,本文共10篇,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英语课培养学生纪律精神论文

篇1:英语课培养学生纪律精神论文

很多小学的教师在课改之后发出这样的感叹: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口号之下,我们太过注重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从而忽略了对学生的纪律精神的培养。我们培养出了有见解的学生,可他们也养成了东倒西歪,爱搞小动作,做任何事都不能做到专心的习惯(沙树岩,)。由此,我们不得不进行思考:教育在培养学生的个体个性化之余,是否达到了培养学生的个体社会化的目的呢?如果尊重学生的个性需要以牺牲良好的课堂纪律作为交换条件,这样能否达到基础课程改革的目的呢?以下我们将对这些相关的问题进行间接的探讨。

1在英语课堂管理中培养小学生的纪律精神的重要性

课堂管理,或课堂教学管理,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组织学生、管理纪律、引导学习、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行为;它包括课堂纪律的维护、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和课堂气氛的调动等(付建中,)。由此可见,纪律管理是课堂管理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并保证工作的正常运行而制定的要求每个成员遵守的规章、制度等”(沈米成,宋福聚,)。

精神,指“人的思维活动、心理状态、意识等”(沈米成,宋福聚,2005)。合而言之,纪律精神就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并保证工作的正常运行,个体成员在思维、心理和意识之中形成的自觉主动地遵守规章、制度等的状态。小学生纪律精神的养成,有助于他们形成社会认可的行为规范,从而对社会、对个体和对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对社会来说,纪律精神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新能力,可以帮助小学生了解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从而为成为适应社会的合格才人打下基础。对个体来说,纪律精神可以帮助小学生养成自我管理能力,在残酷的社会竞争中适者生存,可以推动他们道德人格的发展,然后体验道德人生的幸福、崇高、人格尊严与优越。

对于教育来说,小学生的纪律精神可以推进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促进小学生的智、体、美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认为纪律精神是道德的首要要素的法国教育家爱弥尔?涂尔干说过,纪律精神的首要要素就是对生存的常规性偏好,而小学生的行为完全不具备常规性的特点;他们的兴趣并不是很长久,他们的性情绝对不是稳定的,他们在观念和情感上都带有同样的反复无常的标记,个人行为也同样地缺少连续性。

小学生的出发点是“心灵无休无止的运动,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变化多端,瞬息万变,是一往无前,竭而后止的情绪性行为”(爱弥尔?涂尔干,),这是教育的实然;而教育的应然和目的地是“对常规行为和节制行为的偏好”(爱弥尔?涂尔干,2006)。教育必须使小学生能够用几年的时间培养起纪律精神,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机会,最佳最优地培养小学生的纪律精神。

国家教育委员会在1993年3月26日颁布的《小学德育纲要》指出:“各科教学的任课老师要在全部教学活动之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意志、品格,促使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的路径”(傅建明,),这也就是说,各科教学的任课老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中依据一定的课堂规范进行合理的课堂管理,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为他们指明自我约束的方向,提供自我管理的章法,以培养他们的纪律精神。

在课堂管理中培养小学生的纪律精神,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多样化、选择性和个性化”的需要,是有针对性、常规性、连续性地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需要,是在学校教育体系之中把德育教育做到最全面、最深化、最优化的需要。因此,各科教学的教育者在日常教学活动之中,要遵循德育教育的基本原则,使用各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在课堂管理中培养小学生的纪律精神。

2在英语课堂管理中培养小学生的纪律精神的原则

“德育原则,是教育者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要求,是制定德育计划,选择的与内容、方法和组织德育过程的依据”(胡中锋,)。在课堂管理中培养小学生的纪律精神必须依照以下德育原则来展开:

1)把握方向,联系实际:

教育者在课堂管理中培养小学生的纪律精神,必须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教育方针和各项政策,从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德育认知发展出发,引导小学生把人生价值、理想追求和个人修养、日常品行相结合,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2)提高认识,指导实践:

教育者依照德育教育的原则,在课堂管理中运用制定规范、建立信誉或明确奖惩的控制技巧,采用创设情境、榜样示范或道德评价的方法提高小学生对纪律精神的认识。在指导实践中,当小学生表现出与德育一致或者相反的行为趋势时,教育者必须依照课堂规范,及时、明确地对小学生进行疏导,对行为给予公正的评价和正确的引导。教育者要讲明道理,疏通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正面教育为主,培养学生的纪律精神。

3)尊重、热爱,严格要求:

尊重、热爱学生是指教育者尊重学生的人格、意见,提倡民主,不打骂学生,不体罚学生,对成绩好坏的学生一视同仁,公平、民主地对待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但与此同时,教育者要树立起教师威信,对学生严格要求,因为“如果没有威信,那就是说,师生之间没有正确的相互关系,就缺少了有效地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赞科夫,1980)。

4)长生之善,救生之失:

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表明,人类的智能发展不是均衡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因而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善于借助这些闪光点来激励学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良性循环,以促进学生其他智能的发展和提高,达到多种素质的全面发展。另外,教育者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避免和学生正面冲突,而要迂回地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

5)集体教育,个别教育:

集体是由个体组成的,个体的行为会影响集体的活动,而反过来,集体的活动也深深地影响个体的发展。因此,教育者既要对小学生进行个别教育,提高个体的认识和素养,又要对他们进行集体教育,让他们形成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风气,从而更好地促进他们纪律精神的养成和维持。

6)因人施教,因境施教:

《小学德育纲要》指出,培养小学生的纪律精神要有针对性,“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运用生动感人的题材、形象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要针对不同年级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分清层次,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从具体到抽象,循环反复,不断加深;要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学生的思想品德实际以及个性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傅建明,2009)7)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连续性:传统意义上的“一致性”,指的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或者各科教学的德育教育的一致性,但是在课堂管理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指的是教育者在课堂规范没有做出新的调整和修改之前,对于相同事情的处理方式要前后一致。并且,教育者这种对于事情的处理态度是连续的,是以持续性地培养小学生的纪律精神为目的的,是以维持小学生的纪律精神而长期持有的。

篇2:英语课培养学生纪律精神论文

“教不严,师之惰”、“教师是管理的主体,学生是管理的客体”这样的传统教育观念已经不合时宜了。马卡连柯认为,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学生集体才是学生行为管理的主体。学生能不能达到“自律”,主要是“取决于是不是形成对课堂规范的敬畏,是不是从小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不是形成理性的判断力”(陈桂生,2009)。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遵循德育教育的原则,制定适宜的课堂规范,使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教育者在课堂管理中培养小学生的纪律精神才能得心应手,效果显着。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包括:

1)制定规范,明确奖惩:

所谓“无规则不成方圆”,在课堂教学中,教育者要依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对小学生的游戏、活动、站立和回答问题等行为提出课堂规范,并作为课堂管理的依据。

因为小学生所特有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课堂规范必须和奖惩制度结合起来才能保障教学的规范化和有序性的进行。教育者在课堂管理中适当地使用强化,尤其是不定的强化程序有助于学生持续地表现某一行为;而适量地使用惩罚可以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有时还需要在公众面前给学生留面子,避免正面冲突,学生才会更加敬爱老师。

2)创设情境,因境施教:

教育者对小学生进行教育的常用方法是“说服教育”,然而小学生是很难一说就服的。“对于未成年的学生来说,是不是遵守纪律,并不在于对某种规范了解多少,而在于规范在其心中是不是有权威,他是不是敬畏这些规范?规范的权威,对于尚未形成理性判断力的学生来说,不是源于老师的解释,而是自己或同学的违规行为受到严肃处理的教训”(陈桂生,2009)。因此,教育者在课堂管理中,要为小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小学生换位思考,从已有的认知中去建构对于规范的认识,并习得纪律精神对于个人、教育和社会的重要性。

3)树立榜样,耳濡目染:

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和模仿力,有很强的塑造性,但又因为他们尚未形成理性的判断力,很容易受不良行为的影响而引入歧途。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教育者,我们一方面有责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另一方面,要为小学生树立正面的学习对象,对小学生进行榜样教育。

在课堂管理中,我们可以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适当拓展,或者及时、如实,甚至夸张地表扬、奖励课堂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学生来进行纪律精神的榜样教育。

4)调控节奏,张弛有道:

一切自然的存在都是变幻无常、瞬息万变的,社会的发展如此,课堂活动的进行同样如此。由于小学生尚未从一个自然人转化成一个社会人,他们对于社会、自然的发展变化是不能完全适应的,因此在课堂管理中,教育者如果要使得小学生更好地去适应、去学习,就必须调控课堂的节奏,快慢结合,张弛有道,尽量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把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都引导到需要良好的氛围培养的纪律精神上面。

5)转移注意,隐性管理: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注意力是我们心灵的门户,而且是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经过它才能进来。在课堂管理中,教育者对于小学生的故意引起老师注意、中断教学活动而又无伤大雅的行为,应该采取故意忽视的态度,以免小题大做,激化矛盾。

6)限时锻炼,学会自律:

教育者在帮助小学生做过问题分析和活动引导之后,可以限定时间,让小学生在明确规范的条件下,自行组织活动、管理活动和监督活动。但与此同时,教育者要注意时间的适合性和指导的及时性,让学生学会科学管理和民主管理。

7)道德评价,相互监督:

课堂规范是小学生自我约束的方向,又是他们实行自我管理的章法;课堂规范还可以用来评价别人的言行、通过班级舆论来纠正偏离规范的其他人的行为。教育者通过课堂规范,帮助小学生学会自律,建立舆论,相互监督,而后纪律精神才能真正地培养起来。

8)渗透美育,陶冶情操:

纪律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纪律精神也不是终极追求,而是必要修养。在纪律精神的层面上,小学生学会对美的追求,形成自我管理能力,各种智能全面发展,成为社会的合格人才,并体验道德人生的幸福、崇高、人和尊严和超越,这才是纪律精神教育的主要目的。

4结论

认识到在课堂管理中培养学生的纪律精神的重要性,是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注意创造机会、借助资源培养小学生的纪律精神的前提条件。在实际教学的课堂管理中,培养小学生的纪律精神不仅要主义创造机会、借助资源,还要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遵循德育教育的原则,制定适宜的课堂规范,使用切实可行的方法,让小学生的纪律精神真正可以为社会、为个体和为教育服务: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新能力,帮助小学生了解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养成自我管理能力,在残酷的社会竞争中适者生存,推动他们道德人格的发展,然后体验道德人生的幸福、崇高、人格尊严与优越;推进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促进小学生的智、体、美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真>:请记住我站域名/<正地达到基础课程改革的理想之地>

篇3: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策略论文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策略论文

摘要: 当前时期, 我国制造业逐渐走向国际, 为此要培养更多具备工匠精神的技术型人才, 为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支持。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 高职院校也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主要场所。从国家角度、社会角度和高职院校的角度, 让更多高职学生具备工匠精神, 推动我国制造业更好地发展。本文主要分析工匠精神的内涵, 并探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养成教育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 高职学生; 工匠精神; 培养途径;

如今我国处于产业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 要想实现朝制造强国的迈进, 必须培养出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人才。为此, 要加强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主要指生产中, 对待生产流水线时生产者报以认真负责的态度, 且生产工作达到精益求精和一丝不苟。在很早以前就出现了工匠精神, 欧美国家的工匠精神已经有很好的实施, 例如德国汽车行业的生产流水线中, 生产者普遍具备工匠精神, 把汽车生产工作做到最佳, 从而在世界获得良好的声誉。[1]不少生产线都要求生产者能认真对待, 以严谨的态度做好每个环节, 从而制造出完美的成品。

二、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养成教育的主要路径

(1) 从国家角度建立培养工匠精神的'教育体系。要想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 需要有关政策的保障和社会环境的良好熏陶。德国的制造业非常发达, 日本盛产匠人, 其塑造工匠精神的主要依托就是职业资格认证体制和质量监督体制。[2]我国在正式提出工匠精神后, 社会加大力度提倡工匠精神, 为此政府要从有关制度上确保发展和弘扬工匠精神。

1) 构建监管质量的严格体系, 健全有关法律法规。日本和德国在工业化发展中都经历过价格低廉但品质次的时期, 在对外贸易中失败之后, 两国政府都加强管理产品质量, 并建立了认证质量的标准化制度, 有关政府和法律法规也得到健全, 提供了培养工匠文化的制度保障。如今, 我国要积极建立健全工业产品的标准化行业标准, 构建质量认证的完善制度, 并对安全生产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加以完善, 提供保障我国工匠精神培养的制度。

2) 构建职业资格认证的现代化制度, 重视工匠人才。德国之所以会有闻名于世的工匠精神, 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政府建立了认证职业资格的制度, 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实现等价对接, 工匠在得到职业资格后就能得到社会尊重和合理的薪酬, 打破我国的传统职业等级观念, 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工匠的良好社会风气, 激励高职学生能学习当代工匠, 成为创新创造、刻骨钻研、爱岗敬业的工匠。

(2) 社会要重视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当代社会越来越缺少工匠精神, 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和浮躁心理, 导致“差不多”现象存在。[3]“差不多”行为和心理的存在让人们不够敬畏和重视技术, 一线的技术工人往往得不到较好的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 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技术是不少青年的无奈选择。为了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 从社会角度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1) 从认识上要转变重视知识而轻视技术的观念。我国历史上有不少能工巧匠, 然而普遍欠缺工匠精神。此外, 工匠在中国社会中一直饱受偏见, 甚至被看不起, 职业教育一直没有被正视。特别是应试教育体制下, 人们普遍重视学生分数, 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则被当作高考失败者, 学习技术只是迫不得已的选择。错误价值观造成高职学生无法得到应有的尊重与理解。高职学生尽管选择了职业院校, 不过毕业后很多人不愿意从事所学习的技术工作, 高职学生普遍认为技术工作的社会地位低、待遇差、工作环境也比较差, 工作又很辛苦。由于高职学生不认同技术工作, 更难坚守和热爱, 无法贯彻实施培养工匠精神的教育。所以, 需要社会积极消除对劳动和技术的轻视, 构建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

2) 强化设计社会的顶层制度, 在制度上给予工匠精神保护, 提升社会中工匠的地位。深化开展提升蓝领素质的工程, 有效结合技术教育和学历教育, 提高对职业技术院校和应用型大学的设备和经费投入。采取有力措施, 构建与完善以政策支持、国家资金为基础的技能培训单位。[4]激励企业职工、教师积极创新经济技术, 企业和职业院校不能剥夺职工和教师的创新成果, 从法律、制度方面确保职工和教师的知识产权, 确保其能从专利或创新成果中获益。另外, 要从制度方面提高对工匠精神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激励更多人加入工匠队伍, 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来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

(3)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职生工匠精神的主体。传统高职教育着重培养高职学生的生存技能和职业道德, 不过学生对职业技能没有坚守和追求, 也不够敬畏自己所属的职业, 对所制造的产品不够负责, 欠缺工匠精神。作为培养技术性人才的主要阵地, 高职院校在培养工匠精神方面的责任重大。为了对学生工匠精神加以培养, 高职院校应该采取的措施:

首先, 积极改变教学理念, 这是关键性内容。在高等教育中, 高职教育是一个重要组成, 在培养人才中也发挥着更大的作用。不过,近几年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出现偏差, 专业设置没有长远的发展眼光, 一味追随潮流。由于没有办学特色和技术优势, 所培养的学生在技术和行业上也不具备优势, 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高职院校为了获得长远发展, 要找准办学思路, 确定培养人才的目标, 把工匠精神当作坚守的办学理念。

其次, 将工匠精神渗透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中。秋山利辉是日本著名品牌“秋山木工”创办人, 他曾说一流匠人的人品要比技术更加重要, 因此重视锤炼工匠的人品。对于高职学生来说, 要想锤炼其人品需要借助思想政治课这一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课堂和主要阵地。为了让高职学生拥有匠心, 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时, 高职院校要以课程体系为出发点, 在各个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中纳入工匠精神的教育。此外, 要构建特色化的工匠课堂, 以项目教学、专题教学方式, 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接受工匠精神理念。高职院校可以不定期邀请一些工匠, 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做演讲, 讲授坚守技艺的一些故事, 并分享自己的人生事迹。为了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转变, 高职院校要适当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课时, 并给予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支持。老师可以不定期带学生去工厂和企业参观, 感受工匠创造的技术成果和他们坚守职业的操守, 把培养匠心慢慢变成自觉行动。

最后, 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手段是提高职业认同感与人文素养。当前时期, 我国有好工匠和好手艺人, 不过却没有重视工匠精神的良好文化。近年来, 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就是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积极参与各种技能竞赛, 建设实训场所、重视设置专业, 这是必要的。不过高职院校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因缺失人文素养一方面影响到学生的职业发展, 另一方面也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缺失人文素养容易导致学生对所学专业没有热爱和认同, 也没有工作激情, 不愿意坚守技术, 出现焦躁、眼高手低、急功近利等问题。为此, 高职院校在教育学生中, 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技艺, 另一方面要将社会科学、哲学等当作学生素质提高的有效手段。

三、结语

我国要想从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 必须大力发展包括中职、高职在内的职业教育, 重视培养技能人才。为了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 要从政府、社会和高职院校等角度采取有效措施, 培养出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型人才, 为复兴中华民族提供更多的工匠。

参考文献:

[1]陈立平.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养成教育的路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10) :13-15.

[2]李科举.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路径研究[J].现代交际, (24) :5-6.

[3]杨英.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内化图式及实现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7 (22) :43-44.

[4]仲晓密.钱涛.高职教育与工匠及工匠精神之养成[J].辽宁高职学报, 2017, 19 (3) :15-17.

篇4: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探索精神论文

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探索精神论文

一、趣味导入,激发潜在求知欲

学习永远离不开兴趣,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枯燥的。一种精神的培养与塑造更离不开兴趣这位名师。然而,在寻求趣味的同时又不能脱离教学内容,不能一味创造趣味十足的氛围而抛弃要求掌握的知识技能。这往往令许多老师犯难,他们难以找到两者之间的巧妙平衡点,常常陷入两难的境地。关于趣味性,我则认为要平衡这两者就要从教学本身出发,尽可能地挖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由兴趣向求知欲的转变,又可以将基本的知识技能高效地传授给学生。诚然,这样做的难度就在于如何很好地从教学内容中发掘趣味性的东西并加以利用。例如,我在讲解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设了一个陷阱。我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能说说能被5整除的数都有什么特征吗?”学生轻松应答“:尾数是0和5的数都能被5整除。”刚回答完我趁势又问:“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呢?”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尾数是0和3的数”接着想想似乎不对,于是又说,“尾数是3、6和9的数”我笑着对他们说:“你们再好好想想,真的是这样吗?”这下他们就安分了,不敢乱说了,很多学生冥思苦想。最后有学生得出“尾数是0、3、6、9的数都有可能被3整除。”这句话一出来把大家逗乐了,但是没有嘲笑的意思。我借机解释到:“同学们,尾数是0和5的数能被5整除是因为我们用的是十进制的规则。而两个5正好构成一个整10,故而才有这样的结论。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具备什么特征呢?”学生的眼神给了我莫大的肯定。

二、引导思考,体验探索的魅力

思考是培养探索精神的又一大基石。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遇到学习不爱思考这一大难题,即使是通过提高兴趣来学习,学生也很难找到思考的感觉,或者说学生不懂得自动进行思考。毕竟长期的知识灌输让学生有一些麻木,对所教授的知识只是一味接受而没有养成思考的习惯,更遑论让学生提出建设性的质疑。这样的格局一旦形成,老师要打破它就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最好的方法当然是从小抓起,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学会思考并慢慢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做到这一点,教师须得细心引导,让学生循序渐进方可在思考之余体会到探索的无穷魅力。接着上面的例子,我让学生在纸上写上6到9个能被3整除的数,然后先给他们时间思考这些数都有什么特征和联系。很多学生马上写上3、6、9、24、27……这几个数。一段时间后,有学生发言:“老师,我想来想去这些数的特征就只能是他们都能被3整除。”学生没有思考的方向,很难思考出结果。于是我就提示他们:“同学们,我们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为了能看到某个数就迅速判断出它能否被3整除,所以你们思考的方向可能不是那些数本身,而是构成那些数的各个位数上数字的特征和联系。”学生得到提示后又进行一轮思考。有学生惊呼:“我知道了!那些数每个位数上的数加起来是3、6或9”有学生反对到:“不对,666每个位数加起来是18而不是你说的其中任何一个。”我又一次提示“,你们没发现18其实也能被3整除?”这句话一出,学生就马上反应过来说:“哦,各个位数加起来能被3整除的数就能被3整除。”这是个让学生自己参与思考并总结出来的结果。虽然从效果上可能与直接传授给学生并让他们死记硬背差不多,但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渐渐形成自主思考的习惯,并自己探索出结果,这个过程让学生受益非浅。

三、自主尝试,领略探索的乐趣

探索精神归根结底要学生自己拥有才有意义,如果只是跟着老师的提示进行思考,这样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索。然而,对于小学生而言,要自主地去探索数学上的问题可能性不是很大。故而老师还是要参与学生的探索过程,只是参与度要慢慢减少,争取最后能让学生达到自主探索的高度。例如,我有时会在快下课时布置一道利于思维的、需要认真探索的题目让学生课后完成,然后下一节课花一些时间讲解。在教完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之后,我顺势让学生课后探索一下能被7整除的数的.特征。为了不给他们太大的压力,我让他们如果45分钟探索不出结果就不需要再纠缠下去。到下次课时有很多学生要来展示自己的结果,可惜的是每个人提出的特征都太容易被反驳了。但是有个学生提出一个挺有趣的发现就是“用1到9的数去乘7,得到的数的尾数也能组成1到9”。学生发言结束后,我解释说能被7整除的数的特征没法体现出来。对于他们积极探索的精神我是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的。如此一来,学生就更愿意去探索,也能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

数学教学分层次和阶段,但是探索是无止境的。世间万物都需要我们去探索,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小学生应该具有积极探索的精神和勇往直前的勇气。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教学,更要负起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责任。

篇5: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论文

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论文

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一个民族兴衰存亡的关键。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历史任务。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生,而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在课堂。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地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八。

正因为如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穿插提问、讨论、模拟、游戏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多的动口、动手、动脑,促进和提高学习效率。寓教于乐、寓教于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个性,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的能力,建立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真正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

一、开放性课堂教学——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前提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精神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树立民主的教学观,把学生看作与教师人格平等的朋友和教学活动的合作者,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生动、活泼、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限制,消除被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感,从而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其有自由表现的机会。所以,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意识,在实际教学中,我觉得以下几种途径比较行之有效。

1.重视对学生的感情投入。课堂上,教师态度要和蔼,不能以命令式的口气和“严师”的面孔出现,拒学生于千里之外。教师还要充分发扬民主,不搞一言堂。如在讲课时,我让学生根据案例,自编自演小品。一石激起干层浪,学生热情踊跃参加,表演的淋漓尽致。课下,尽量多和学生接触交流,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使学生觉得老师可亲、可敬、可信。

2.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依法享有人身权、财产权、消费者权》的三课课文学习过程中,我让学生举办模拟法庭活动,从案例的选择、到了解诉讼过程,再到辩护词的撰写,最后的法庭审理全过程,都放手让学生去做。积极大胆地鼓励他们,并带领他们一起观看真实的法庭审理过程的视频,通过学生自身的参与,使他们懂得了法庭的威严和法律的尊严,从而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并且也很容易地学会了课本上介绍的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基本知识。

3.教师一定要克服规定死答案、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做法,而要善于启发、诱导,鼓励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的灵感。教师对症下药的见解,可与学生的心灵相呼应,使学生沉浸于欢乐的情感中,从而陶冶了情操,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

二、激发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前提。良好的学习、爱好能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推动人们积极去感知、想象和创造,从而取得创造性的成果。如果学生对某学科有浓厚的兴趣,那么学习兴趣就高,而且不易产生疲劳、厌倦的感觉。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兴趣的磁铁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

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年级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激趣方法。如针对7年级主要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采取讲故事、幽默笑话、创设情境等方式,提高课堂趣味性。如在设计7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九课中的《挫而不折积极进取》的导入时,我创设了一种特殊的情境,在不知道答案的情况下,让学生在天使、蝴蝶、小狗中一一做出选择(“天使”代表盲目硬拼的失败者;“蝴蝶”代表积极进取的胜利者;“小狗”代表一蹶不振的懦夫),选择之后与结果对照引发学生心理与情境的冲突,激起学生探究新课的欲望,从而导入新课。为使导课更加完整,我进一步明确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怎样才能战胜挫折?(战胜挫折的方式、方法),以做到目标、任务明确。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的生命,他能及时解决教材中部分内容落后于生活的不足,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富有时代气息。针对8年级、9年级《思想品德》的特点,我充分发动学生的实践能动性。在讲8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时,我采用尝试教学法,把课堂就设在学校前边的小河边,徐徐的微风、碧绿轻垂的杨柳与泛红的、散发刺鼻臭味、河面漂着、河边堆积着生活垃圾的河水极不相称。看完后我让学生组成调查小组,利用双休日走访河两岸群众,了解小何被污染的原因、状况,并且他们还带回了样本和照片。由于这是他们亲手获得的材料,所以这节课上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有趣。从而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环保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使教学中抽象、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三、质疑问难——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动力

教学过程是一个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所提问题应能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令人深思,给人启迪,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具有思考价值,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设计疑问,让学生讨论,激励学生质疑,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学习。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以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研究者的角色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讨论过程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从另一方面去开阔学生的思维,就会使学生养成从正向和逆向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理解问题的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课前认真备课,精心设计问题,确定重点难点,梳理知识点;课堂中巧妙、不失时机地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问题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问题提出后,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从多角度、多侧面积极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观点摆出后,学生共同讨论。在交流中拓宽了视野,启迪了思维。对学生中提出的一些异议,甚至是一些错误的观点或者“异想天开”,教师要采取尊重、宽容的态度,允许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独出心裁,要及时给予疏导、释疑、点拨,使学生对知识深化、系统化。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不断去怀疑,去超越,去创新。

总之,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拓宽学生发展的空间。只要教师认真去做、挖掘教材的内涵,转变观念,用辩证法和新课改理念去处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就一定能把学生培养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篇6: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教育理论论文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教育理论论文

【摘要】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为了培养未来具有创新素质的人,国家提出教育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因此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是当前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中之重的任务。

【关键词】创新精神教育观念思维方向培养

教育是传递知识、培养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为了培养未来具备文化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精神素质的人,国家提出教育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教育的转轨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中之重的任务,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教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

习惯是一种随意动作,它是人们在实践中学会的,它的形成要经过反复的训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过程,也是探索与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的过程,学习习惯的养成要有坚定的信心,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决不随便找理由原谅自己,而不去完成已定的任务,只要坚持完成任务,就能提高学习兴趣,产生坚定的信念,逐步形成习惯;要正确引导学生以伟人和名人的学习方法以及他们的所作所为作为自己行动的借鉴,并以他们的箴言、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以此督促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以及经常与比自己学习能力强的同学比较并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以便进行奋力追赶,长期要求就会逐渐养成学生自我习惯。

实验证明,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形成的起点,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前提,因此,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有一定的学习兴趣来辅助和支撑,教师在教学中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当学生理解了兴趣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意识到今天的学习是为了将来为祖国建设出力时,学生就会产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和方向,就能自觉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上就能养成专心听讲、善于思考、认真记笔记的习惯,课后就能养成认真做作业、认真预习、认真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打下了坚实的学习基础。

二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和知识,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认真学习现代先进教育理论,充分认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感,端正教育发展方向,明确教育培养目标,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的思想,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观念,要求全社会各界人士重视素质教育,研究和讨论素质教育实施方法和措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积极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在课堂上,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坚决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实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做到既传授知识,又指导学习方法和领会学习方法,把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在素质作为教学的重点,把“减负提质”作为教学目标,正确处理好能力的训练和教师教学的关系,切实减轻学生的重负担,不布置越纲的课外作业,在课内能完成的作业坚决不让学生在课外去完成,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个性化的自主学习,使过去的那种老师、父母“要我学”转变为现在的“我要学”;教师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把课内学到的知识拿到实践中去检验和验证它的正确性、准确性和实用性,举办各种形式的符合学生特点的科技创新大赛和学科专题演讲比赛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形成多渠道的教育整体合力,促使学生走健康的发展之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为将来走入社会奠定基础,使他们用学到的本领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为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富强做出更多的贡献。

三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思维方向,为培养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的一些活动方向和做法都来自思维的操作,而在人的思维中,都存在某种外显或内隐的规则,正确的思维方式可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效率,减少盲目性,增加理性的成分。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及时地总结学生中各种新奇的解题方法,对这些方法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都要给学生一个向上的积极的态度,因为这也许是他们创新的起点,但还要求学生找出解题中不合理的方法在哪,要让学生学会各种解题方式和掌握解题思路并迁移到一个新的领域,为解决新领域的问题提供方法上的思考,指导学生敢于突破旧思想束缚的思维,辩证地看待一件事情的发生,创造性地认识一件事情的发展,这样可拓展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有利于提出新颖、有创造性的问题,启发了学生从新的角度、多方面或用相反的方法、不同的途径去思考和探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向正确方向发展,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篇7:大创项目科学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精神论文

大创项目科学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精神论文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有力实施,营造了学生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合作的环境空间,理性、求实、创新和合作科学精神的培养有了坚实的实践基础。科学教育融入项目化学习的全过程,有助于学生在大学期间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的培育。高校在项目实施管理要不断进行探索,以充分发挥其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大创项目;科学精神;科学教育;培育学生

教育部于提出实施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旨在“十一五”期间推动高校机制体制改革与创新性人才培养,通过营造校园创新文化环境,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全面建设,以课题为驱动,探索解决问题为导向,学生兴趣为根本,加强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在此基础上,“十二五”至“十三五”时期教育部启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简称大创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扩充和提升了大创项目的项目内涵和高校覆盖面,以逐步改革教育模式,转变传统固有教学思维和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改变目前我国大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教学环节无法充分融合的现状,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创新人才。大创项目通过项目形式资助大学生自主开展创新性实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有深远意义。笔者作为大创项目指导教师,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文中就大创项目的科学教育促进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进行分析论述。

一、促进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求实精神

科学精神以追求求实、创新、质疑、协作为主要特征,培养科学精神最直接和有力的方式是学生亲身参与科学实践,实践产生才智,实践铸造精神。以学生为中心指导教师为辅助设立的大创项目,是学生为主体的科学研究的过程,为科学精神的培养提供了科学实践的可能,使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获得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自主性科学探究既体现在能够学生创造性地自主学习,也体现在学生能动地全面构建自己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科学研究体系,从而深刻认识自己的科学研究水平,培养锤炼探索和求真求实精神,体验科学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与快乐。大创项目的科学探究实践训练活动也使得学生体验到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学生自主对学科的研究任务观察和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假设、收集并分析资料、给出结论并验证解释自己得出的结论,促进学生在前人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带有批判性和创新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通过项目探究实践把自己的想法和猜测变为实证,使他们真正掌握知识奥妙,逐步培养学生的好奇思维和探究积极性。

二、促进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和质疑精神

创新精神是人类在开展创新活动中所体现的一种精神素质和气质,是一种勇于探究追求个性、超越现实的'品质。创新精神能够在不违背自然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促进新事物、新思想的产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除了理论教育之外,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并有效转化,学会运用创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同等重要。传统大学课堂以教为主,受学时和硬件条件等因素限制,课程体系中实践类课程没有合理化体现,教学模式单一,没有平衡的课程体系结构,使得学生无法充分理解和掌握知识,浅尝辄止。

学生在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和失败,要克服困难,走向成功,必须要有积极的心态,顽强的毅力和理性的思维,在此过程中,学生将锻炼出创新所必需的正确态度、坚强意志和恰当的处理问题的方法。这样以问题为导向的项目实践过程,不仅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对专业产生情趣和自信,并且促进了他们对自己能力的省察,认识自我、反省自我、肯定自我,对自己有了一个更加客观的自我评价的机会,激励自己不断自主学习,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思维增强勇气,不畏困难,以坚强的毅力和无畏的精神于求知、探索、创新之行为中。

学生在经历一系列考验,一系列自主学习过程步步成长,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我的创新能力,这个实践过程其实就是创造性思维训练过程,是创新精神的培养过程。质疑精神是历史发展和进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思想精神。在实践事实面前要求真务实,敢于怀疑,勇于挑战,对待科学研究要有严谨性和批判性的精神。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要分析实验过程中所经常出现的异常现象,要潜心研究,不盲目从众,敢于质疑,不死搬硬套书本知识,需要学生具有求异思维、创造力和问题意识,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改进并建构科学概念,大胆尝试,发挥创造性打破常规,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要求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相信自己,实事求是,勇于提出不同的看法,推崇不同结论,养成质疑的态度,培养求实的精神。历经十年的项目实践反映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运用了科学教育的基本原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培养大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质疑精神的重要手段。

三、促进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大创项目是集体性很强的实践项目,以问题为导向组建项目团队,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年级的学生自由组合搭配,在项目科学研究方面,需要依靠多学科和各种社会资源的协同支持,这就由内驱动了学生产生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组员间群策群力,积极沟通,团队合作是顺利完成项目的重要保障。团队内部既要有合理明确的分工,又要有传帮带的合作,更要形成优势互补,实现1+1>2的效果。团队需要有共同明确的团队目标,该目标应该具有挑战性和可行性,在合作过程中有效加强团队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学生工作维度由个体到团队一员再到社会一员的转变与适应,增强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服务社会的意识。

大创项目具有集体性实践性强的突出优势,规范的组织形态和组织运作机制。跨年级的人员梯队和跨专业的人员交流,有利于高校培育和建设有明确学科或特定课题的学术前沿领域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如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这为学生合作能力锻炼与提升提供了有力的实践平台。若干具备较强执行和运作能力的项目小团队,从一般训练提升到高质量研究训练,集成发展成多学科交叉、梯队式发展的学生科研队伍。从全国50支批准建设的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发展过程中可以见得,这些团队在“挑战杯”“创青春”和“互联网+”等科技竞赛中获奖的不少作品源于前期的大创项目,而优秀科技成果产生的实践过程,既锤炼了学生团队集体作战力,又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和理解团结合作深层次的意义和作用。

四、结语

科学精神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基地,如何在本科阶段渗透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是学校育人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现已成为针对大学生群体所设立的覆盖面最广、影响最大的项目,“十二五”期间全国累计组织117所中央部委所属高校和710所地方所属高校参与计划,资助近8万个项目,投入经费近14亿元,参与学生近22万人。

项目训练使科学精神融入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动中,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目前,大创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学校组织措施和教师指导方法还有很大的改善及提升的空间。充分整合运用校内外资源,多角度、全方位地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充分调动发挥教师的指导和助推作用,潜移默化倾注于项目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过程中,以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将对于大学生真正适应社会需求,提升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产生更为广泛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10):1-3.

[2]辛涛,姜宇.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评价改革[J].中国教育学刊,,(4):12-15

[3]付子云,等.大创项目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作用研究[J].科教导刊,2016,(5):59-60.

[4]梁微,周立亚,丁宇.地方高校全程互动“大创”项目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高教论坛,2016,(11):86-89.

篇8: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论文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论文

随着教学改革大潮的不断深入,在教学中,我加大对新课标和新教材的研究力度,把握新课程标准,转变教育观念,以实施新的教学方式为突破口,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整合,实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我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养成,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培养,潜能的开发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学生具有独立获取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

几年来的教学试验,使我逐渐适应课改形成了自己新的教学模式,结合地理学科教学实际我采用了“讨论与启发相结合”的探究式教学模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

第一步:激趣引题,自主探究

激趣引题是指教师成为课堂导人,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情绪,打动学生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自主探究是指教师指导后的学生活动,教师根据每节课的具体内容提供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接受情感熏陶,然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者由教师依据课标的内容和教材的重难点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探究。

第二步:解疑导拨,合作探究

学生自主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答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这一阶段解决,首先给学生几分钟时间,简要表述各自探究中的难点,要求学生不重复,不提与主体无关的问题,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即可,合作探究有三种形式:

1.生生合作探究,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学探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然后四人小组交流一下相互探讨的结果。

2.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小组可以是四人或六人合作探究,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3.全班集体探究,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不能形成问答或对话形式,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导拨,学生合作探究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巡视指导工作,不断点拨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

第三步:明理强化,实践探究

本阶段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是帮助学生学会方法。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用几句画龙点睛的话,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

第四步:激励评价,引申探究

本步骤是总结前三步的收获,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进一步让学生牢记,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这步激励评价可由教师进行,也可以学生自评、互评,大家总结,教师补充。

以上的每一步骤都由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或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讨论,老师点拨,启发,最后由学生自主思考,探究解决问题,老师给予完整的补充。教师对自身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探究性学习的实验,多样化的地理教育内容、方法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学生提供可自由选择的学习机会,促进他们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通过开放的教学将学生从地理课堂引向广阔的社会,从书本知识的学习引向地理实践中,丰富他们的地理知识,扩展他们的视野,开拓他们的思维和创造潜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通过动手演示,模拟操作来获得感知体验,领悟方法原理的能力,通过科学观测获得数据来培养学生观察观测能力,通过游戏表演,地理竞赛等培养学生的参与表达能力,总之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以上的教学方式、方法是我在课改试验中不断摸索形成的,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例如:班级规模过大,不能全面照顾所有学生;探究需要时间过长;学生基础知识面窄,不利于探究等等。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大胆创新,使探究式教学方法更加完善,争取在地理学科上有更大的突破,取得更辉煌的成绩。

篇9:高中语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论文

关于高中语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论文

一、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想象,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创新精神所体现出的特征是爱思考和善质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课文内容来启发学生多思考,多进行想象力的训练。如:教学高中语文必修5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时,教师通过让同学们通读全文后,重点划出描述当时草料场的严冬恶劣天气,以此来激发同学们的想象力,让同学们想象当时林冲被迫害后,在此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进一步理解文章主题,深化对林冲这个人物的深刻理解并由此展开想象林冲在小说中的性格特点等,这就是教师通过环境描写来启发同学们想象的教学模式。通过这样的培养和训练可以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另外在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不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在老师的意料之中,还是在老师的意料之外,教师都要认真解答同学们的问题,让同学们养成多质疑、多思考的好习惯,学会独立地表现自己,具有探索意志和创新精神。

二、以学生为主体,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虽然课堂教学时间宝贵,但教师同样不能忽视课堂的寓教于乐教学,因为高中语文的课堂学习内容多、任务重,极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学习的现象,有的甚至一旦学不会、弄不懂就会放弃学习,所以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让同学们在寓教于乐中愉快地接纳学习,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如,教学过程前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课前五分钟的演讲活动,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课堂演讲的形式向大家表达,既锻炼了语言的表达能力,又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使同学们愉快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动创设一种轻松且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同学们对教师消除神秘感,乐于与老师进行交流与互动学习,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感并给予他们一个互动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乐于表现出勇敢、自信、独立且具有恒心的学习性格,从而激发同学们的个性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优化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探索与掌握多种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增设多种教学手段,如利用投影、录像以及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为自己的教学服务来调节枯燥的教学气氛,来舒缓同学们紧张的学习情绪,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有利于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时,还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手段,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启发教学就是通过教师引导、启发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使学生在疑难问题面前积极思维努力探索问题的答案,学生往往在探索的过程中就会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考,从被动地学习到主动地学习,以此来活跃大脑和思维,把问题理解得更透彻,把抽象的事物认识的更具体,这就是教师教学的目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具有主动性、开放性、挑战性,并在此过程中遵循着过程性和差异性的原则,使课堂教学始终闪动着创新的火花,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小结

总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善听会说、善读会写、善思会做的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善于提出问题,又乐于解决问题的学习状态中,在探索中求进步,在探索中求知识,在问题中勤思索,在思索中拓思维,在思维中求创新,在创新中促能力。

篇10:改革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论文

改革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论文

摘要:随着新课改教学理念的深入发展,人们对教育问题也更加重视,特别是小学的美术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当前的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将教学过程和学生的生活有效的联系了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另外,美术教学的改革中,教师特别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本文结合当前的美术教学改革,从教学方式、教学环境等方面对学生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培养进行了有效分析。

关键词:美术教学;兴趣;创新精神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兴趣培养和创新精神萌芽的关键时期,因此,有效的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是非常重要的。随着新课改教学的推进,小学的美术教学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因为美术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丰富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实现对学生综合培养和教学的重要的过程。因此,在美术教学的改革中,如何实现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和创造性思维培养,也是本文研究和分析的重要问题。

1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

小学的美术教学,是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非常重要,所以,美术课堂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要充分的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培养学生。小学阶段,学生的好奇心都比较强,所以,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兴趣培养,这也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小学生往往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在课堂学习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所以,教学的有效性很难把握,特别是在美术教学中,学生如果兴趣不高,就很难进行教学,导致教学过程变成了一种强制性的教学。随着新课改教学理念的发展,要求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积极的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观察事物的形状、颜色和结果,还可以通过讲故事、猜字谜等方式,结合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1]。

2丰富美术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

小学美术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对学生的教学要求也比较低,所以,教师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变,采取多种方式教学,培养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和需要进行及时的了解,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导,促进学生的发展[2]。另外,今天的社会发展变化迅速,课堂上的知识是有限的,对学生也不能产生一定的吸引力,所以,教师要丰富美术课堂教学内容,结合一定的故事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可以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活动,迎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寓教于乐,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教学和兴趣培养。

3不断增长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积累基础之上,所以,教师要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广泛的涉猎课堂学习之外的知识,而且可以让学生有效的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小学的美术教学,是对学生实现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过程,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对相关知识的教学,还要进行知识的拓展,养成学生知识积累的习惯,所以,教学中应该有足够的`重视,让基础知识的普及和学生的能力提高有效的结合,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

4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多媒体技术开始广泛的应用于教学中,并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小学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充分的应用多媒体教学,将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形象化的展现出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传统的美术教学,在教学中受到了很多局限性,色彩的表现也不到位,所以,教学效果也很不理想[3]。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图画、声音等内容进行了有效的结合,更加形象的展现了出来,能够很好的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另外,多媒体教学也要进行合理使用,不能过多的使用,否则会对学生的思维过程产生一定的限制和影响。5加强实践教学,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通过一定的理论知识学习,要注重对学生的实践教学锻炼,特别是在美术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是挖掘学生创造潜力的重要过程。所以,在当前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的给学生创造一些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和进步。另外,在过一些节日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的发挥主动性,制作一些贺卡之类的小礼物,培养学生的创造潜力,实现对学生的教学和发展。6结束语小学美术教学,是对学生兴趣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过程,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培养。教师要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加强实践教学,实现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洁.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2,17:203

[2]李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2:217

[3]祖纪红.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5,17:233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英语课培养学生纪律精神论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