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例谈物理教学中的价值观培养论文(共含17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噜噜噜”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篇1:例谈物理教学中的价值观培养论文
例谈物理教学中的价值观培养论文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初中物理知识中蕴藏着深刻地哲理。充分利用物理学中的哲理可有效加强学生的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的培养。下面笔者就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几个实例来说明物理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积极作用。
一、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谐班集体需大家共同创建
在力学的教学中有一条很重要的原理那就是“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如甲物体对乙物体施了100N的力,则乙物体必然同时也给甲物体施了100N的力。在学习与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友爱是相互的。一个人若能关爱别人,别人必然也会去关心他。“尊人者,人尊之”我们只有尊重别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一个班集体,一旦用“尊人者,人尊之”的思想统帅起来,一旦成员们都在言行中尽可能多地用尊重别人的方式获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这个集体就会产生极大的凝聚力,每个生活在集体中的人都会感到幸福,自豪,从而发挥出巨大的潜力,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成绩。
二、机械效率是可以提高的,学习和工作中要有提高效率的意识
在探究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会发现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高低与滑轮组提起的物重、动滑轮的重、绳重和摩擦等因素有关。
由此我们可以通过增大物重、选用轻质动滑轮、减小轮轴间的摩擦等方法来提高装置的机械效率。其指导思想就是努力减小额外功,增大有用功。在此,可引导学生讨论:一个人在学习和工作时,当然想提高效率。由机械效率对比可知,要想取得好的效率就要努力做好需要做的事即“有用功”而尽量少做与学习、工作无关的事即“无用功”,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若能逐步培养自己的效率意识,努力提高学习效率,这无疑是人生的一大财富。
三、物体的运动是相对的,人的发展是波动的
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与参照物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通过实例分析学生很快认识到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首先要选择一个参照物。而选择不同的物体作为参照物,结论常不一样。例如:研究正在行使的公共汽车中的乘客的运动情况,若以客车中的另一乘客为参照物,他是静止的.,若以路边候车的人为参照物,他则是运动的。由此可见运动是相对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教育是促进人发展的活动,学生的发展是波动的。是否进步与他们选择的参照物有关。在教学中,教师若能从不同的角度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用相对性的观念去肯定、鼓励学生,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用发展的观念来看待自己成长过程。在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工作中,谁不会遇到挫折,关键是要用乐观的心态和积极进取的态度去继续奋斗,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相信他们一定会在挫折中进步和发展。
总之,在我们每日进行的教学事件中,教师都可以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达到逐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价值观的目的。
篇2:例谈物理中的追问式教学论文
例谈物理中的追问式教学论文
[摘要]追问就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对某一物理概念、定理、定律己初步理解,但还没有完全掌握其内涵,教师知当设置一些富有层次性的提问启发学生,让学生由已知领域顺利地过渡到未知领域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物理教学中只要细心研究,许多地方都可以实施追问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物理教学 “追问式”教学 教学方法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究竟应该采取什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意志和能力,进而实现教学目标,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设计出精美的“设疑”来体现。常常听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也常常听老师说,我已强调多少次了,已分析得够透彻的了,学生还是表现出不明白,茫然不知所措,解题时张冠李戴,死搬硬套,表述时逻辑混乱等,教师最后的结论是“学生笨”。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精心设计好“设疑”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又缺少主动性思维而变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学效果不理想。下文就以在物理教学中所采用的“设问追问”教学方法谈一些体会。
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让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总理的过程,学生如果没有问题,他们的认识也就停止发展了。追问就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对某一物理概念、定理、定律己初步理解,但还没有完全掌握其内涵,和所要求达到的知识理论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时,教师知当设置一些富有层次性的提问启发学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由己知领域顺利地过渡到未知领域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物理教学中只要细心研究,许多地方都可以实施追问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例如:学习了力的概念后,学生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认为力的概念简单易记,也好似有所理解了,此时教师应把握时机,给出这样几个问题去刺激学生而加以追问:(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那么力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吗?(通过回忆力的概念,知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2)一个力的产生至少需要几个物体?(学生通过进一步分析,理解力的概念并结合生活实践,便知一个力的产生至少需要两个物体);(3)有两个物体就一定能产生力吗?(4)力的产生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些时学生的兴趣又会被调动起来)(5)难道两个不接触的物体之间就一定没有力的作用吗?(可提示磁铁和铁钉间的相互作用,学生立刻会得到肯定的答案。)这样,通过步步追问,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学生就会主动地去探索,在探索中得到问题的答案,同时获得成功的喜悦。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要导入新课,知识的学习是秩序渐进的,总是以较低层次、较浅知识的掌握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教师在了解学生原有知识状况后,可利用“设疑与追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明确学习目标,进入学习状态。例如,进行“二力平衡”的新课前,可以设置这样几个问题:(1)什么叫惯性定律?(让学生回答)(2)物体受到外力时能不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学生通过联系日常生活,可很快做出肯定的回答)(3)物体在受到什么样的外力作用时才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4)这时外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至此,学生的兴趣就被完全调动了起来,从而能顺利地进入新课教学。如此通过精心设计一系列有层次的疑问,达到既温故又求新的目的。
其次,创设思维情境,学起源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有思,无思则不能释疑。现行教材中很重视从疑问入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学生思维。教材的每一节开头画有一个大问号,通过有趣的故事、现象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参与教学。教师有教学过程中,也要有意识的设置追问,使无疑生疑,有疑激思,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例如在“滑轮”一节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使用动滑轮可省一半力。教师可再接着提问:(1)请同学们找一下那一半力哪里去了?(2)滑轮和杠杆有什么联系呢?这时学生会感到很有兴趣,思维也就活跃了起来。结果不仅从认识上接受了这信结论,而且为下面滑轮组的教学也做了铺垫。
再次,培养要用问题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当已有知识和所需要掌握知识差距较大时,为了不让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形成断层,就应运用多步追问来启发、指导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思维过程能连续不断地向前发展,一步步地获得成功。例如问:当你用杠杆撬不动时,你应怎样做?(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大部分学生能想到增加动力臂长度)接着又可问:有没有其它方式呢?(学生由增加动力会想到减小阻力臂)然后还可问;有没有一举两得的方法呢?(有的学生就可能会想到移动支点这信有效的方法)像这样对于较难理解的问题,教师利用多步追问法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连续不断的向前发展。
最后,无论怎样,总是要兼顾全体学生,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学中,教师必须考察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要设计一个“最佳的智力培养高度”来进行追问,使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思索后能“跳起来,摘到果子”为宜。在组织追问时应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要注意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重视差生心理特点(他们在回答问题时总是有所顾虑,不像优等生那样充满自信)。因此,在对基础知识设问启发时,可先让差生回答,当他们有困难时,再由中优生来回答或补充。对于较难的问题,采用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从而达到预定的目的。
由于传统的物理教学只重视纯知识的教学,教学者为了使自己讲得清、讲得多,经常把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套用,强加于学生,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思维能力得不到有序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处理已简化了的物理对象和理想化的物理模型,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就必须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不断创设“设疑”情景,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物理对象和物理模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设疑”情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
总之,“设疑”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意义是一种教学观念问题,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它的思维核心功能在综合程序教学法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只有充分重视“设疑”问题并不断优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课堂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只有把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才能真正发挥“追问”的教学功能,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3:增强初中物理教学效果例谈教学论文
增强初中物理教学效果例谈教学论文
摘要: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能否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课堂有效性的明显标志。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体现。
关键词:自主学习;主动性;互动性;教学效果
一、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
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主探究,并自主得出结论的过程。根据这种指导思想,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时,应对传统教法有所创新,促进学生的全程参与。教师应善于换位思考,“知学生所思所想”,从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同时应瞄准“知识的发散点、能力的发展点、问题的关键点、教材的重难点”,创设问题情境,顺着学生的学习思路,因势利导。
二、利用物理本身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良好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是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任务。比如,在简单机械的教学中,课前布置学生找找生活中杠杆、轮轴的实例以及它们的作用。物理本身存在着一些规律和诱人的奥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总结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把电流做功比作水流做功,把电压比作水压,从而可使学生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类比成实实在在的'水,从而理解了电流和电压的实质。通过上述教学,学生既能学习物理概念,又能初步感悟物理思想方法。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首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平时注意对学生情感的投入,热爱学生,在教学中尽力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在学生学习困难时给予帮助,在成功时给予赞扬,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
其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因惑质疑,形成欲罢不能的心理状态;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设计一个问题的模拟发现过程或借助类比联想等方法,激发学生生疑、质疑。
再次,课前做好预习和检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前就要让学生做好预习,不打无准备之仗。
四、做好个别教育,关注后进生
作为教师,不仅要爱优生,更要爱差生;给予相应的尊重与认可,一视同仁,适时适当的赞赏与激励,可以激起学生愉悦的心理体验与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钟启泉“. 素质”与“素质教育”.上海教育,(01)。
篇4:例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论文
例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论文
摘要:小学数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这说明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好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饿思维品质,发展思维能力。本文从四个方面举例论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培养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这说明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是要使学生学好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思维能力。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粗浅认识和教学方法。
一、加强说理训练,培养学生思维有序。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智力的发展和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由于小学生语言区域狭窄,更缺乏数学语言,而他们的思维活动对语言具有教强的依赖性。教学实践证明,语言能力增强了,思维能力也就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首先加强学生的说理训练,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在计算教学中,训练学生口述运算过程;在应用题教学中,训练学生口述数量关系的分析过程;在几何教学中,训练学生口述观察思考的过程等。
如:在教学小数除法1.69÷26时,要求学生边算边说:“被除数的整数部分1比除数26小,不够商1,在商的个位上写0,再点上小数点,16除以26还不够商1,在商的十分位上写0,169除以6,商6,在商的百分位上写6,6乘26得156,169减156得13,在余数后面添0再除,130除以26商5,在商的千分位上写5,5乘26得130,130减130得0。学生在讲述计算过程时,必须要有序的思维,才能表达清楚。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又如,在教学“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完成,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教学时,在学生理解了题意的基础上,分析数量关系:引导学生说出要求平均每天做多少套,需要知道“剩下多少套”和“剩下的要做多少天,”只知道“剩下的要做3天,”不知道“剩下的套数,”因此要先求“剩下的套数。”要求“剩下的套数”,需要知道“一共的套数”和“已经做的套数”,而“已经做了多少套”题目中没有直接告诉,根据题目中“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可求出“已经做的套数”,又根据“一共的套数”和“已经做的套数”可求“剩下的套数”,用“剩下的套数,”和“剩下的要3天完成,”就求出了剩下的平均每天要做的套数。这样让学生有序的口述分析过程,不但使学生清楚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注重一题多变,培养学生思维灵活。
在数学教学中,重视“一题多变”,让学生能“举一反三”,抓住问题的关键进行分析,既能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如:在教学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后,设计这样一组练习题,
①电视机厂去年生产黑白电视机36万台,彩色电视机的台数是黑白电视机的25%,生产彩色电视机多少万台?
②电视机厂去年生产黑白电视机36万台,黑白电视机的台数是彩色电视机的25%,生产彩色电视机多少万台?
③电视机厂去年生产黑白电视机36万台,彩色电视机的台数比黑白电视机多25%,生产彩色电视机多少万台?
④电视机厂去年生产黑白电视机36万台,彩色电视机的台数比黑白电视机少25%,生产彩色电视机多少万台?
⑤电视机厂去年生产黑白电视机36万台,黑白电视机的台数比彩色电视机多25%,生产彩色电视机多少万台?
⑥电视机厂去年生产黑白电视机36万台,黑白电视机的台数比彩色电视机少25%,生产彩色电视机多少万台?
在解答这一组题目时,学生必须根据条件的变化,灵活的分析数量关系,才能正确的解答。
再如:设计一组“看算式,补条件”的题目,果园里有梨树240棵,
桃树多少棵?这组练习,学生必须根据算式的不同特点,灵活的组织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正确的题意,这就要求学生想得细、想得全面,促使学生的思维灵活发展。
三、重视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求异。
求异思维,是指学生的思维模式具有独立性、新颖性、发散性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一题多解,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想”、敢于“闯”、敢于“与众不同”。从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如:
工程队修一条长100米的公路,头3小时修了全长的,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还要几小时?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不同,解答方法也不一样。
解:设剩下的`还要x小时。:3=(1-):x等。通过一题多解,启发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再如: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18÷怎样计算,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小组合作寻求解决方法。学生想出的方法有:
①把除数变成小数0.4来算,
②因为小时行18千米,那么,小时行“18÷2”千米,所以18÷=18÷2×5=45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转化成整数,
③18÷=(18×5)÷(×5)=90÷2=45
④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转化成1,18÷=(18×)÷(×)=18×=45,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各种算法的算理,并比较哪一种方法适用性广,而且又简便。从而得出了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四、强化实践练习,激发学生思维创新
实践练习是应用新知识,发展新知识的过程和手段,也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因此,要努力优化练习设计,精心设计创造性练习,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条件。根据教学内容,在练习设计中,充分发掘问题的趣味性和适用性,让学生去实践,去创造。使学生开拓思路、灵活解题,从而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如:在学生掌握了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后,我上了这样一节练习课,怎样利用圆柱体量杯、水、和直尺求出一块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这一问题的设计,立刻激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他们经过思考、探索、交流,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①把石块放到量杯里,再倒进水,让水漫过石块,然后再把石块拿出来,量杯中水位下降部分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②先倒入一部分水,水要能漫过石块,然后把石块放入水中,量杯中水位上升部分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③先把杯子盛满水,再放入石块,然后把溢出的水收集起来,用量杯量一量,这些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思维品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努力,在每一个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渗透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定会得到增强,创新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篇5:谈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论文
谈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论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健康锻炼;自觉习惯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渴望自己拥有健康的身体,“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特别是在激烈的竞争下,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于是,社会上呈现了“请人吃饭,不如请人运动”、“出钱买出汗”等各种新的生活方式,体育锻炼愈来愈受到社会人们的青睐。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当代学生的生活优越,兴趣广泛,对体育价值认识并不不深远,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在他们身上似乎在逐渐退化,这就要求我们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目标管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锻炼热情,培养出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随着学校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颁布实施,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更注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更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因此,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努力激发并培养学生主动、自觉地参加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养成他们终身体育的锻炼意识。
二、利用理论课传授体育知识,培养学生兴趣。
江苏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参书指出了各项教学内容的授课时数,其中基础知识占9一11%。《教参》指出,“教学内容是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生理和心理健康知识,体育文化方面的知识,科学锻炼身体和自我锻炼的方法。”
理论课是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的主要渠道和有效载体,让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理论、原则与方法,使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并在练习中正确运用科学的锻炼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教学过程中可以抓住学生喜欢体育、崇拜体育偶像的心理特点,不失时机地通过观看实况转播、录像、挂图等有效手段,传授体育知识,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
三、创新教学模式,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
目前,体育课教学模式、教学的方法、学习的内容多是重复使用。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都一样用,给学生造成体育课就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没什么变化的印象,学生认为体育课死板、乏味,加上有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有抵触情绪,从而离开了自觉锻炼的队伍。因此,我们要创新现有的教学模式,根据体育课的教材、类型、课次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式,在组织教法、练习难度、练习要求等方面,应给学生留有自己选择、自主练习、自我评价的空间,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把电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引入体育课教学中,包括体育理论课和运动实践课,使体育教学中的声、情、景、图并茂,增加对学生的感性刺激,增强体育学习的兴趣,积极参与,提高教学质量。
1 根据学生特点,合理灵活选用和搭配教材。
教材的枯燥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主因,每节课的重复学习,学生产生厌倦,喜爱上体育课的快乐,在一点一点的消失。没有快乐,如何谈得上自觉锻炼习惯的.培养,学生不愿意每天都是跑步练习,他们需要新颖、实用,有挑战性的教材,那么如何选用和搭配教材呢?比如,与动物动作相联系,与故事童话结合,将枯燥、单调的练习融入知识性、趣味性,这样的话,教材更显得新颖。
2 以引导为方法,激发学生自觉锻炼的兴趣。
现代课程所要关注的核心是引导学生的需求,不符合学生需求的体育锻炼项目,则不能激发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积极动机,也就谈不上对学生自觉锻炼习惯的培养。然而初中学生虽然是体育学习的主体,但却又是处于发展中的不成熟的主体,他们并不一定能够全面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体育需求,他们对体育需求主要反映在对学习与锻炼内容的选择上,如大多数学生主要从个人的兴趣出发,一般都愿意选择轻松的体育项目,而对一些单调的、需要付出一些努力才能完成,但对促进身体发展与达成课程目标特别有效的内容却不喜欢。因此,作为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对学生的需求加以引导和教育。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制定锻炼计划,并对自己锻炼计划的实施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同时将培养学生的自锻意识与健身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与内容,并纳入评价与考核内容,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 教师要处理好运动项目殊途同归的问题。
在体育教学中,尽管所教的教学内容不同,采取的教法不同,但都存在一个共性问题,那就是增强了学生的体质,培养了学生参与意识,学习了科学的健身方法,有利于终身体育观的形成,而“应考式”的体育教学是很不科学的,它只看到了学生成绩的提高,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它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选用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教学内容、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达到增强体质和运动技术水平的最佳途径。如,现在的学生大多不喜欢跑步,除运动项目本身枯燥外,主要原因是他们过去练习中,由于不得法,如运动强度密度不适合他们的身体负担,结果自然产生了害怕心理,更谈不上对跑步产生兴趣和习惯,而速度和耐力素质是我们身体素质的两大基本素质。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对跑步的锻炼兴趣呢? 我经过观察,发现学生们普遍喜欢踢足球(特别是男同学),一听跑步就叫苦,可一听踢足球就来了精神,个个生龙活虎,因此,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多组织一些教学比赛,使学生的跑步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同时,针对许多学生在比赛中体力下降很快,跑不快、跑不动等现象,教师应及时指出:“速度和耐力,是想踢好足球的基本保证。”这样,学生就能较自觉地练习跑步,或者在练习中灵活运用走跑交替练习、追逐练习、分段计时练习等等多种手段,教学效果就会好很多。
4 让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和他们对活动的兴趣、爱好相结合。
兴趣指的是对某种活动产生的积极情趣,从而逐渐形成习惯。如果对某种活动没有兴趣,也就不可能形成习惯。学生踢足球之所以不觉得累,就是因为他们非常喜爱足球这项活动,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也就是他们处在爱好不断增强的过程,也就是他们在逐步形成锻炼习惯的过程。另外,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有意识地留给学生自学自练的时间和空间。如:体育委员根据课的内容、学生兴趣安排准备活动;小组长组织游戏比赛等,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自练的能力;同时,安排自由活动的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练习内容,有利于提高该项目的运动水平,从而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情。
5 身体素质课课练,不断增强学生的运动能力。
体育锻炼的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人体各器官系统对内外环境变化的适应是一个缓慢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人的运动能力是在不断积累、逐步提高的过程中增强的,体育锻炼的效果往往要在长期的坚持中才能收到成效。体育锻炼效果的滞后性,影响学生积极、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内容,有机地安排一些简单易行的身体素质练习,一是丰富了教学内容;二是让学生有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认识过程,逐步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为了防止素质练习枯燥、单调,可以有意识地开展一些竞赛,例如:比谁跳得远,单位时间内比谁次数多。可以个人与个人比,也可以小组与小组比,让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和竞赛活动中,在体育实践中感受到体育活动带来的快乐和享受,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四、课内、课外相结合,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的氛围。
《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求学生的学习结果不但要体现在自己的运动表现和身体发展上,而且还要表现在自己在课堂内外的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进步上。
老师经常要考虑运用合理的方法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只有经常参与,学生才能体验到运动的乐趣,有了乐趣,他们才会产生情感,然后才能形成一种习惯!所以体育老师不仅要关心学生课堂的活动,还要关注学生课外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的氛围,使学生在活动中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体育技能,做到尽心尽兴、心情舒畅。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班级篮球赛、拔河比赛、乒乓球赛、足球赛、排球发球、篮球投篮、立定跳远、冬季三项(跳短绳、跳长绳、踢键子)比赛、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等单项个人赛和团体赛。在每年的校运动会比赛前,要下发比赛规程和比赛项目,同学们就会跃跃欲试,刻苦练习,踊跃报名,积极参与。运动会上,他们的加油声、助威声,会一浪高过一浪。这样,他们在体育锻炼中,既展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又活跃了身心,锻炼了身体,他们还在比赛活动中体验到了体育的力与美,这不仅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自觉锻炼的习惯,也促进了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
五、布置课外作业,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随着年级的增高,学习任务的加重,学生在教室里坐着学习的时间增加。体育课外作业作为课堂学习的延伸,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教会学生简单易行,又不受场地限制的练习内容,如跳绳、深蹲跳、抱膝跳、立卧撑、俯卧弓步跳、跳楼梯台阶、快速爬楼梯、手扶楼梯提踵、俯卧撑、仰卧起坐、仰卧举腿、俯卧两头起、两头起、原地快速高抬腿等等,让学生在家自觉锻炼,自我锻炼,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中考体育成绩纳入中考总分,绝大部分家长十分重视,但布置课外作业,会不会增加学生学业负担呢?笔者在实践中作了尝试:每周安排10个锻炼内容,学生们每天回家根据老师的布置,自选一至二个项目,按照“全面、经常、渐进”的体育锻炼原则加以练习,日积月累,聚沙成塔,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还可以通过在双休日组织篮球、足球、羽毛球、游泳、乒乓、轮滑、等比赛,吸引学生家长一起参加到一些体育锻炼中,在寒、暑假等假期时,还可以利用家长会、家校路路通和家长沟通,组织自行车骑行、元旦迎新长跑等活动,都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喜爱和大力支持。这不仅是家校联系的一个有效载体,更有利于激发学生自觉锻炼的热情。实践证明,布置体育课外作业,不仅没有增加学生的负担,相反,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的身体素质全面提高,也避免了学生为应对体育中考而出现考什么练什么的突击现象,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和自我锻炼的能力,终身受益,即使是在近几年的体育中考,我所任教的班级均取得了较高的成绩,也说明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
结束语:总之,教师能用心开展教学活动,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多样的措施去实践体育教学,让学生在一个充满快乐、轻松、平等、自信,而又可以想象、倾诉、自我展现的环境中进行体育锻炼,这将是现代体育教学所必须有的要求,而处在这样的怀抱中进行积极的锻炼,寓教于乐,学生的身体健康将是无比有益的,对培养他们自觉锻炼习惯的养成更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季浏 《体育与健康》水平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杨贵仁 盛志国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
[3]黄健 孙洪谦 冯小雨《析休闲体育促进学生自觉锻炼习惯的养成》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篇6:例谈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
例谈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
创新思维方法是可以通过训练不断提高的,通过近几年的创新思维教学的探索,我认为训练中应力求掌握几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一、发散性思维
从思维的逻辑形式上看,发散思维是收敛思维的发展。一般的说,新思想、新方法的产生都是发散思维的结果。从发散思维特征上看,表现为思想方法单一,不能从各个方面去考虑问题,思维变通性差,不能灵活掌握所学知识,创造能力差,很少提出新的方法和独特的见解,从发散思维的.具体形式上看,表现为数学想象能力、数学直觉能力和数学猜测能力较差。所以我们要多加强数学发散思维的训练。
例1.如何用6根火柴摆出4个正三角形?
思路分析:如果在平面上试了又试,摆不成以后,思维要向空间发散,问题就解决了。
例2.某人上班时步行,回家时坐车,在路上共花一个半小时,如果往返都坐车,全部行程只需30分钟,如果往返都步行需多少时间?
思路分析:若此人用第一种方法往返两次,相当于坐车,步行各往返一次。所以步行时间是1.5×2-0.5=2.5小时。
通过以上类似题型发散思维训练,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使他们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达到创新之目的。
二、逆向性思维
由于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很多学生考虑问题习惯于从正面入手,因此要克服思维定式的消极作用。当正面情况困难多,而反面情况困难较少时,应采用逆向思维。
例3.某次运动会乒乓球单打比赛共81名运动员参加,如果采用淘汰制,那么决出冠军需要安排多少场比赛?
思路分析:对于这个问题,习惯思维方向是从得胜者的角度考虑:第一轮比赛,80名运动员需安排40场比赛,1人轮空;比赛后余下41人进入下一轮比赛;第二轮比赛40名运动员安排20场比赛,1人轮空。比较赛后21人进入第三轮比赛……这就是顺向思维。但这种思维过程比烦琐。如果改为逆向思维即从被淘汰者的角度考虑,每场比赛淘汰1名失败者,决出冠军的过程共80人要淘汰出局,故应安排80场比赛。
例4.计算:(/2+1)·(/2-1)2002
思路分析:此题直接计算无法计算。如果将公式(ab)n=an·bn反过来使用:an·bn=(ab)n,即可解之……
顺向思维解题既麻烦,有时还无法计算,更容易出错,采用逆向思维解题既简便又明了。逆向思维在教学中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好处。
千淘万漉虽辛苦,豪华落尽见真淳。创新的汗水总是和思维的优选相伴的。
篇7:例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论文
例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论文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加速到来,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实践证明,不断创新的知识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因此大力推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新世纪对教育的强烈呼唤,是历史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那么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下面就我几年来指导学生开展创造发明活动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在学科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采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学习
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从教学模式上开始。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结论、轻过程,就无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发现问题正是创造发明的出发点。我在物理教学中采用,“先学后教,主动探究,讨论交流,质疑解难,练习巩固”的模式,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不断探究、不断思考的过程中,教学过程归纳为问题的发现和问题的解决。例如讲欧姆定律一节时,我把学生带到实验室,利用电流表、电压表、电阻等仪器,让学生动手做了一系列实验,最后归纳总结出结论,学生都基本上了解了欧姆定律产生的过程,理解更为深刻正确。
2、结合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放弃任何一个可以激发学生创造力的知识点。例如在学习电磁继电器一节时,同学们对书上介绍的利用电磁继电器做成各种自动控制器很感兴趣,我就启发同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能利用它来进行自动控制呢?同学们七嘴八舌讲了许多。张杰同学说,村里养的牛经常被人偷去,若在门口按上自动报警器就好了。我鼓励了他的想法,并帮他找来压力传感器,结果几天的时间,一个自动报警器就制好了。总之,利用学科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知识点,适时启发同学,捕捉住学生创造的闪光点,鼓励同学大胆地想、大胆地试,潜移默化中会养成一种创新的思维习惯、意识和能力,会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发明创造。
3、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变通思维
创新的前提是思维的发散和变通。对一个问题,可以用多种解决方案,不能死钻牛角尖。无发散,无变通,就无创造。在教学中,我注意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如一道习题可有多种解法,一个问题可有多个解决方案。经过长期训练后,就可形成一种发散性思维、变通性思维,碰到问题,就会通过思考,得出能否变化、能否推广、能否作出新的设想、有什么应用等结论。例如在学习测定小灯泡功率一节时,学生们按书本上的常规做实验后,我又要同学设计只有电压表或只有电流表做这个实验的电路和实验方法。又如让同学们用多种方法测一卷细铜线的长度等。 同学们初步掌握了根据不同条件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他们参加创造发明活动是大有益处的。
二、进行发明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也是有技法可循的。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发明技巧和方法的教学,启迪学生的创造意识,自觉地运用发明技法,就会增强创造发明的有序性,提高创造发明的成功率。根据经验,现总结如下:
1、缺点列举法
刚开始时学生都认为创造发明是科学家的事,高不可攀,不知从何着手,于是我就从最简单的缺点列举法着手,启发学生们的创造意识。现有的产品和科学成果,并不都是十全十美的,它们或多或少都有这样那样的缺陷。缺点列举法就是对现有产品成果吹毛求疵,找出它们的缺点,然后采用新的工艺、材料或技术、结构进行创造。这种技法简单易学,容易出成果。如学了压强后我启发大家,我们平时睡觉的枕头,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同学们七嘴八舌,列举了一大堆缺点,主要归纳为两点:不能随意改变高低,形状与我们的头颈不相配合,睡在上面不舒服。几个同学受血压计的启发,发明了气囊式可调高低保健枕头:枕芯由橡皮气囊组成,充气多时升高,放气时降低;枕头上面的海绵做成符合头颈的形状。这个发明,在去年创新竞赛中获了奖。
2、逆向思维法
人们习惯顺向思维,受常规束缚,跳不出旧的框框。对某个问题,只往一个方面去思考,因而我们找不到解决的方法。实际上,很多事如果正向思维无法解决问题,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个逆向思维,就有可能找到解决的方法,创造出一个新东西。例如水龙头漏水是常见的毛病,漏水的原因是由于其中的橡皮垫磨损。以往人们都从提高橡皮的耐磨性方面动脑筋,但由于是螺杆旋转止水,磨损问题始终不能很好地解决。我校学生李宁采用逆向思维法,“革”螺杆的“命”,采用上下移动止水,效果很好。
3、整合法
整合法是指改变产品的组成内容或结构方式,以获得新的产品。一是组合,把两样或多样东西组合起来,充分挖掘其潜力,将又是一项新的产品;二是附加,以一种产品为主加以组合,可增加物品的使用功能和装饰性等。如燃气灶熄火后,如继续放气,可造成火灾、人员中毒等事故。我的几个学生学习了双金属片、电磁继电器、电磁铁等知识后,成功发明了燃气灶熄火后自动关闭装置,只要一熄火,双金属片会自动接通电源,电磁铁吸动气阀,自动关闭燃气并报警,安全可靠。
总之,只要我们事事留心、处处细心,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如既往地开展创新工作,就会让孩子们感受到科技的奇妙,爱上发明,爱上创造!
篇8:在物理教学实践中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论文
在物理教学实践中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论文
论文关键词: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实践 培养 “过程与方法” 物理 知识传授 社会发展 终身发展
新课程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与技能”并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等把情感连续体划分为五个层次 :接受 、反应、价值的评价、组织、由价值或价值复合体形成的性格化,每个层次又分为亚类别。为了便于对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评价,并结合 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笔者将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低到高划分成厌烦、接受、喜好、执著四个层次。
笔者认 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可以采取图 1所示的操作流程。
图 1操作流程实际上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要求先通过“评估”了解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本状况;“诊断”即指根据评估结果分析学生对学习物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所处的层次及影响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措施 ,然后 “实施”这些措施,在实施过程中注意及时收集“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进程和措施。各教学阶段具体的教学途径如下内容所述。
一、评估
评估了解学生的基本状况可以采用的手段有:观察、无干扰技术、问卷等。
1、观察
教师每天通过课堂观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状况,以区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所处的层次。为方便观察笔者还设置了观察表格(如表 1),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2、无干扰技术
无干扰的评价资料包括学生作业、实验报告、上课点名册、课外实践活动报告等。如,学生的作业完成得是否认真,可 以反映学生对学习物理 的态度是肯定或是否定;实验报告中,对数据的分析处理是否实事求是,对数据误差的态度都反映了学生是否严谨求实。是否乐于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参加何种活动也是判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层次、学生感兴趣的方向的依据。
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的三份报告为例。
(1)第一份实验报告:两个分力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得到的合力理论值与实际测得的测量值吻合,但两个分力的图示不符合数值反映出的比例。这样的数据处理是为了拼凑理想 的结论 ,态度不够严谨求实,反映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层次较低。
(2)第二份实验报告:严格画出分力的图示,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合力的理论值 ,分析合力理论值与测量值的误差,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得到结论。这样的实验报告遵从数据处理的规则,实事求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处于“接受”层次。
(3)第三份实验报告:实验对分力大小、夹角不同的各种情况一一分析,总结影响误差大小的因素,这样的实验报告反映出实验者态度严谨,自觉归纳 ,有探究欲,情感态度价值观处于较高层次。
3、问卷
问卷可列出一系列情境以反映学生的学习物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选修意愿,听课、作业、对实验设计的预习及对数据的处理、课外阅读、对考试的态度等。每个情境中的不同选项反映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层次,选项对应的层次越高,分值就越高。最后根据总分区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所处的层次。
在初步确定的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所处的层次后 ,可 为学生针对性地制定培养目标,比如:对有社会科学特长和偏好的学生,可以把预期 目标设定为“接受”;适于深入学习物理学科的学生,可以把预期 目标设定为“执著”。
二、诊断
根据评估结果可基本确定学生对学习物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所处的层次,“诊断”环节主要分析影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关的因素,以帮助制定培养的具体方法、措施。
(1)采用问卷法诊断分析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关因素。例如我在分析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因素曾用如下问卷调查:你认为你“喜欢物理的原因”是 ( )或者
A代表“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能用于解开自然界的奥秘,科学原理和科学技术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 ,奇特的物理现象能引发好奇心及探究欲望”。
B代表“因为学得懂而产生成就感 ”,从而喜欢物理。
c代表“喜欢物理教师或教师的教学方式”而喜欢物理。
D代表实验引发学生对物理感兴趣。
E代表“因为考试压力而不得不对物理感兴趣”。
F代表“因为喜欢推理,喜欢物理具有独特的思维特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喜欢物理。学生对 回答的情况见表 2。
从表 2的统计结果可知,“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 ,能用于解开自然界的奥秘,科学原理和科学技术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奇特的物理现象能引发好奇心及探究欲望 ”是学生喜欢物理的最主要原因。此外学习的成就感、老师的魅力也是促使学生喜欢物理的主要因素。
(2)采用会谈、文献等方法诊断分析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关因素。例如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的会谈、查找文献等方法笔者发现:“厌烦”层次学生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倦怠情绪”。他们认为物理太深奥,觉得高中物理太抽象、与他人相比常常表现为“后悟”或“不悟”,又在考试、练习中多次受挫,感觉永远是弱者 ,学习没有信心而出现倦怠情绪。
又比如笔者发现:“接受”层次的学生容易出现“焦虑情绪”。他们有过成功的体验,但也经常受挫,他们很想学好,但又害怕学不好从而引起焦虑,表现为忧虑、紧张、着急、惊慌、羞怯等。
三、实施
对学生学习物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培养,要根据“诊断”结果 。例如从表 2的统计结果可知 ,那些符合认知规律、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能广泛地满足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需要,是适于面向全体学生的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自觉地、灵活地使用这些方法,比如:通过创设情境、设疑启发引发好奇、培养学习兴趣;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样化;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积极参与、经历体验成功的过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对学生的评价重视个体差异,重视评价的激励作用。
由于学生学习物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所处的层次不同,为了与分层次的教学目标匹配,我采取分层教学法。例如:在《功》这节课,我是这样分层的:第一层次的要求 面向全体学生,以“讲――练――评价――反馈――调整 ”为主要方法。 目的是为了普及物理知识与方法。对不能掌握这个知识与方法的极少数同学,主要通过课后个别作业面批等方式辅导。
第二 层次 的要 求 面 向 大 部 分 学 生 ,以 “教学―― 自我总结――练习――反馈――调整”为主要方法。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这个层次的学生,要求学生能在教师的启发下积极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对学生反映出的困难主要在课堂上通过引导启发来解决。
第三层次的要求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以“自学――讨论――总结――反馈――调整”为主要方法。主要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和探究的能力。学生在自学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为他们创造探究环境,通过讨论启发来帮助学生学习。
在“实施”环节既要兼顾班级授课的现状,也要兼顾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不 同的培养目标、不同的诊断结果,我还积极采用“心理干预”。
1.采用非正式系统脱敏训练,重塑学生的行为
“厌烦”层次的某男生,从未按时交过作业,交上来的作业也是既脏又乱、错误百出。对此,我设计一个要求从易到难的训练方案,以加分作为强化物(预先了解该生从未考过及格,十分渴望)每达到一个要求,就可以在考试成绩中加 2分。训练方案设计成循序渐进的几个步骤,第一步要求能按时交作业;第二步要求保持作业的清洁,以及书写整齐;第三步要求作业内容的对错。当学生偶有违反时,也不必惩罚 ,但可 以告知“非常遗憾老师这次不能给你加分了”。如此反复训练,学生会改变过去的坏毛病。
2.用“不相容反映法”训练学生良好行为
行为主义学家格思里提出了一个训练学生 良好行为的“不相容反映法”,即把引起不希望出现行为的线索和与不希望出现的反应不相容(即不能与该反应同时出现 )的反应结成对。简言之,用新的反应方式代替旧反应,打破学生的消极行为链,形成新的行为反应 联结。例如,阅读和说话是不相容的。有的同学一上课就讲小话,要打破二者的联结,老师可以提出一些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查资料,如果学生找到了他感兴趣的书籍,觉得自己增长不少知识,那么一段时间后,物理课就变成了学生自己找书、读书的线索。
3.学会积极归因,形成有效的学习动机
不同的归因倾向会使人对成功和失败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反应,并由此影响个体对未来结果的预期和努力。要教会学生学会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归因方式。成功时把原因归于能力或努力等内在原因,会使学生感到愉快、自豪并愿意继续争取成功;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运气不好或任务太难才能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忌把失败归因为个人的能力,这样的消极归因会极大挫伤学习的积极性。
4.针对学生的焦虑情绪可采取的措施
在实践中我应对的策略主要为:
首先要注意调节学生情绪:在刚上课时宜讲一些简单、幽默、有趣的内容,也可播放慢速轻松的背景音乐等来活跃课堂气氛,释放学生情绪。
其次要适当降低一些要求和期望值:对有焦虑情绪的学生不能硬性管理。每个课时能达到“最低要求”既可。
再次要注意学习方法指导:有焦虑情绪的学生往往学习方法存在问题,因此在学习上经常受挫,所以要注意学习方法指导 。
还有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恒心和毅力:在课堂上经常讲一物理学家在从事科研时,历尽艰辛、百折不饶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学习物理不是一蹴而就,应该循序渐进。
四、反馈、调整
通过评价、诊断以判断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状况与相关因素,再对症下药实施合理的措施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反馈、调整就是对实施步骤的成效进行评估并加以改进。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就在这样循环上升的过程中展开。反馈、调整步骤就是评价、诊断、实施步骤的再循环。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个案。一位高一学生,在评价阶断层次被定为“厌烦”层次,通过访谈发现原因是在进人高中以后的几次物理测试中成绩都不理想,从归咎于运气不好到逐渐变得不 自信,再发展到怀疑高中物理那么多抽象的理论到底学 了有什么用处,他开始放弃学习物理的努力。 在对学生评价、诊断的基础上,我为这名学生制定提高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计划。为了让他对“高中物理无用论”的想法有所改观,我搜查资料 ,让他了解物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交警利用刹车痕判断交通事故中的责任归属,利用力的合成“四两拨千斤”等。大量资料让他逐渐感受高中物理知识并非只是枯燥乏味的理论与运算,他慢慢开始恢复对物理的兴趣。并帮他找出考不好的原因:前面前不好是因为不适应,只要适应了,并能找到科学的学习方法,你一定会越来越棒。
在反馈阶断,我发现人学后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影响了他进一步提升对物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开始调整我的计划,我帮助他复习的同时,教他总结学习方法,学习审题、解题技巧。学习的同时,我鼓励他为自己设置适合自己的目标,不要求一口吃成大胖子,但要持之以恒。在让这位学生逐渐开 始“接受”物理的过程中,我观察分析他的强项,相对于理论学习,他更善于动手实践,我建议他多做些小实验、小制作,在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自我效能感。他因自己的努力付出而获得回报。
我就在这“评 价――诊断――实 施――反馈――调整”循环上升的过程中,对学生学习高中物理持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篇9:情境作文教学例谈论文
情境作文教学例谈论文
情境作文教学以情境创设为手段,以情趣激发为核心,注重改善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把作文教学与智能训练、语言表达、性情陶冶、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变单一封闭式教学为多元开放式教学,引导学生用眼观察,用心感受丰富多彩的写作情境,从而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一、活动展现情境,丰富学生写作素材
目前,小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着言之无物的通病,究其原因乃是学生缺乏丰富的作文素材。这是因为一方面学习负担过重、生活狭窄所致;另一方面,恐怕是教师忽视了学生间接经验的指导。因此,学生自然会材料枯竭,无话可写了。叶圣陶先生认为,作文教学从内容入手,其基本思路之一是 强调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获得并积累生活经验的能力,为此,我们应根据作文教学的目的来创造活动、展现情境,调动他们的感官去含英咀华,捅捉写作素材,触发写作灵感。
1、游艺活动创设情境。喜欢活动,这是学生的天性和共性,活动中蕴合着字富的作文内容,加之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将活动与写作结合起来,文章自然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因此,我们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贴近自然,贴近社会,贴进生活的活动。如参观名胜古迹、田园风光、工业园区,访问市场商厦、旧城新村、科技台站,进行歌咏比赛、智力竞赛、田径运动会,举行升旗仪式、演讲会、颁奖会等,让学生在缤纷的大千世界中观察生活,更多地吸收感性信息,丰富写作素材。
2、实践活动感受情境。实践活动也是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形式,它不但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还让学生在实践过程的感知、体验中丰富了作文素材,如标本制作、科技实验、栽花种草等。也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区劳动、新闻调查、人物专访等。
3、表演活动体验情境。运用角色表演法让学生扮演写作题材中的人物,通过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栩栩如生地创演或重演事情经过,让扮演者亲自体验事件中的`人和事,让观看者素眼目睹事件的全过程,从而大家都能在写作中形象生动地反映出所见所闻所感,写出真切感人的文章来。如上海浦东师范附小贾校长在全国情境作文教学研讨课中,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让学生据词造句,据句构段,据段扩篇。在处理据段扩篇这一教学重难点时,让学生创造性地设计情节,登台表演。表演者和欣赏者都入情入境,体察细微,表演者的创造性反映出文章的新颖性,表演者的多样性反映出情节内容的丰富性。
二、音乐渲染情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根据写作题材的需要,选择相应的音乐来渲染气氛,把学生带进写作的美妙景象中,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如在指导写《我的家乡》时,播放《谁不说俺家乡好》、《故乡的小桥》等歌曲,激发学生的爱乡情怀,产生描写家乡的欲望;三八节写《我的妈妈》时,让学生饱含觉深情地唱《烛光里的妈妈》等曲子,他们心中便会涌起对妈妈的感激之情,慈祥勤劳的妈妈如何关爱自己的生动场景就会闪现于眼前,流演于笔端,笔下妈妈的形象就会更加丰满、感人。
三、多媒体教学再现情境,强化学生写作感受。
媒体在作文教学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充分利用媒体形象性、再现性、可控性的特点,将人、事、物、景等写作材料通过实物、图片、录音、投影、录像、电脑等多媒体进行再现,让声光色像充分刺激学生感官,唤起学生的记忆或再造想象。这不仅营造了情境氛围,激发了学生兴趣,还弥补了学生认识与实际的焦距,缩短了时空,把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融汇于五彩斑澜的画面之中。如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写《野炊》一文前,请摄影师事先将野炊活动有选择地从旁摄录下来,课堂上播放录像,再现秀美的田园风光和学生欢乐无比的野炊场景,引导学生细心、有序地观察,唤起学生的记忆和想象,从而一窍不通出内容既生动、又充实的文章来。
篇10:例谈物理教学中的以物悟理学科论文
例谈物理教学中的以物悟理学科论文
十几年的物理教学经历,使我深深的认识到,物理教学必须注重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以“物”悟理。《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在实施新课改以来的物理教学中,我更加注重以“物”悟理的教学方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现总结几点浅见,供同行参考:
1、借助物理现象悟理。物理现象主要包括实验现象和生活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和生活现象的观察与探索,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例如:在教学蒸发吸热这一知识时,教师便可安排学生实验,用两只相同的温度计,其中一支的玻璃泡用浸了酒精的棉花包起来,然后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情况。观察发现:玻璃泡包有棉花的温度计示数下降。教师便可抓住这一现象提问:温度计示数下降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它表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分析这一现象,学生便能明白,温度计示数下降是酒精迅速蒸发造成的,它表明液体蒸发要吸收热量。又如:教学热运动时,教师便可利用这样的生活现象:再一杯凉开水和一杯热开水中各放一块糖,然后用小勺取表面的水品尝,热开水总先变甜。向学生提问:这一生活现象表明了什么道理呢?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一生活现象进行分析,学生很容易明白:温度越高,扩散越快,它表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激烈。这样通过对物理现象的分析,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2、依靠生活经验悟理。物理新课程十分注重知识、社会生活和经验的整合,提倡学生从自身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去发现问题,去获取解决问题的途径。初中阶段物理十分贴近学生生活,有许多物理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已有潜在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只要适当提示,把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学生便能把这些生活经验升华为物理规律。例如:在教学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这一知识时,教师只需要求学生回忆,在生活中你是用什么方法让湿衣服尽快变干的?学生一定能想起是用衣架将衣服凉在太阳下或通风处。然后教师进一步点拨,用衣架撑开、凉在太阳下或通风处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学生思考后就能抽象出,他们是为了增大液体表面积、提高液体温度和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此时,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已显而易见了,教师只要进一步追问:衣服干得快包含的物理道理是什么?当学生答出衣服干得快即衣服中的水分蒸发得快,问题便解决了。这样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经验便上升为物理规律,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利用身边的物品物理。在教学中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分析问题,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生活的关系,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例如:让学生通过搓搓手来感受摩擦生热;让学生拆下圆珠笔头部类似圆锥体的'零件,使其顶端和底部分别接触拇指与食指,体验用力后的感受来领悟压力产生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让学生用盛水的玻璃杯或球形烧瓶代替凸透镜研究成像规律。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轻松明白道理,同时还能启迪学生在生活中充分利用身边的物品自己设计实验研究一些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通过实践活动悟理。《物理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领悟其中的道理。在物理教学中,有效地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动手动脑,将物理知识情景化,学生定会乐在其中,感悟在其中。例如:在教学完音调的高低由频率决定这一知识后,教师便可组织学生完成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准备八个啤酒瓶子,然后在瓶中装入不等量的水,用嘴对瓶口吹气,通过调节水位的高低,分别吹奏出“1、2、3、4、5、6、7、卑烁鲆艚祝并要求学生能吹奏一首简单的乐曲。在活动中学生的热情很高,都愿当场表演。此时教师便可因势利导,为什么每个瓶子吹奏出来的音高会不同呢?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便会发现:原来每个瓶子中的水位高低不同,水位越低的音调越低,水位越高的音调越高。教师可作进一步引导,水位越低的空气柱就越长,水位越高的空气柱就越短。吹奏时由于空气柱的长短不同,他们发声的频率就不同,因而导致音调不一样。这样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活动而体验物理规律,学生的理解一定会很深刻、很透彻。
篇11:也谈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也谈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目前传统教学中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仍妨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改革实验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词:创新思维 实验教学改革 研究性学习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变得尤为重要。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但就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开展创新教育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教学中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仍妨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改革实验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遵循认知规律,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
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创新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而更重要的是能产生出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成果。对中学生来说,头脑中旧的表象很少,展现书本知识发生发展的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在目前中学物理教学中仍存在注入式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而忽视学习的过程。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思维空间,就很难谈得上创新思维的培养。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重视设计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以相应的创新思维的熏陶,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手段提出种种假设或猜想,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假设或猜想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重视在教学中再现前人是如何创造、发明的,让学生在前人走过的轨迹上,经历失败和成功的磨砺,体会创造成功的喜悦。例如牛顿在伽利略等科学家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牛顿三大定律,各种原子模型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的过程等内容中突出科学创新思维的教育,并逐步渗透如理想化的方法、模型的方法、极限的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等,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建立物理模型,学会根据现象或事实进行科学推理的方法,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还有助于加深对研究方法的领悟,提高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和创造能力。
在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例如在物理教学中穿插介绍伽利略敢于怀疑、不盲从权威的.思想;介绍布鲁诺为坚持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学习牛顿的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学习居里夫人的刻苦钻研、勇于实践;结合我国当代的物理学家为祖国的强大而奋发拼搏的生动事迹,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科学热情,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改革实验教学,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是为学生创设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
当前实验教学普遍存在着只重视简单的操作练习。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从器材、方法到表格设计都是按照规定好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实验,教师很少去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有些学生在实验中只是依葫芦画瓢,根本不能领会实验的原理和思想。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必须改革实验教学的方法。
例如,在验证机械能守恒的实验中,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你能否利用现有装置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你还能设计几种测定当地重力加速度的方法?在学生电学分组实验中,在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实验,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取舍,对所得的信息进行筛选,这就要求学生在追求既定目标的过程中应变、思考和探索,使学生的分析、抽象、综合、表达的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挥。
在演示实验中,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参的安排,进行一些创新设计,如可以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让学生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法,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通过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中的标新立异的方法给予肯定、支持和帮助,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独立地思考,并通过实验否定错误的假设或修正不完善的猜想,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勇气、信心、毅力、科学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主体性、发现性、归纳性等,这就要求在实施教学方法创新的同时,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研究性学习就是根据这一需要设置的新的课程计划,具有典型的创新教育功能。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周围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通常有:查阅资料、实验操作、走访专家、社会调查、问题讨论、现场观察等。
结合中学物理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几乎所有的课题研究,首要的一步是收集信息资料。有的从图书馆获取资料,有的从网上获取信息,有的采访专家,有的编写问卷调查表,有的通过实验获取数据。第二步是处理信息资料。或作出统计,或制成图表。第三步就是加工信息资料。因此研究性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和加工信息资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例如一位参预过研究性学习的同学谈道:研究性学习是个人兴趣、个性特长最好发展的方式,完全是一种自主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综上所述,作为基础教育的物理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物理学科的特点,遵循认知规律,尽力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尽力为学生营造创新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创新,愿我们用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培育出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为培养更多的创造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篇12: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摘要]:学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人才的重要摇篮。在初中物理教育中,注重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为社会和高一级学校输送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初中物理教育之重任。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应积极投入教学改革,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兴趣
?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造性思维是指认识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下,以头脑中已有的信息为材料,通过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借助于想象与联想,直觉与灵感等,以渐进性或突发性形式对头脑中的现有知识和信息进行新的加工组合,从而产生新观点、新设想的过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新课程体系中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提问、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联想能力、展开科技兴趣活动等几条途径来实施。?
一、精心设计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一般来说,学生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就对物理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维,执着地去探索。所以,为了使学生能从旁观者、被动的接受者变成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者,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能激发起浓厚探索兴趣的问题。那么如何把那些平淡的、抽象的问题通过教师的构建变成一个个能使学生睁大眼睛、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呢?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分子”这个概念时,为了使学生发现“物质是由一个个小微粒构成的”,可让学生做好这样一个实验,给学生一支长约一米的一端密封玻璃管、一个橡皮塞、一个注射器、一小杯红色的水、一小杯酒精、一根细铁丝,先让学生在玻璃管中注射约一半体积的水,然后在上面再注射满酒精,塞紧塞子,让学生把玻璃管上下颠倒几次,实验结果是液体的体积变小了,根据现象,让学生猜想其中原因。又如,上初二电路时,给学生二只小灯泡和二只开关,以及必要的导线、电池,让学生自由连接,最后由老师一一讲评,分析各种所接电路的优缺点,从而得出电路的连接方法和各自的特点,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
二、创设宽松环境,诱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初次学习物理的学生一般都觉得物理比较有兴趣,这是因为物理知识、物理现象来源于生活,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许多物理实验都能让学生浮想连翩。但过不了多久,一部分学生就会对教师自认为是很精彩的.物理现象、物理知识麻木,甚至是讨厌。这是因为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时没有及时满足学生好奇的各种提问,折断了学生联想的翅膀,把学生的思维一个个地抓进了他们不心敢情愿进去的知识框框中。?
爱因斯坦在回答别人问他为什么能作出创造时说:“我没有什么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问问题罢了。”所以,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让位于学生的学,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而不是主宰者。宽容待人,让学生能平等地人人参与教学,使学生能克服心理障碍,大胆地质疑问难。其次在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不要以成人的所为成熟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世界。多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求异质疑,激励学生多提问题,鼓励他们以研究者和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在教学中可以介绍哥白尼、伽利略等科学勇士的事迹,以此来鼓励学生对前人的一些现成的科学
[1] [2] [3]
篇13:物理教学中学法指导摭谈论文
物理教学中学法指导摭谈论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能力的获得者。物理教学中给学生以必要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然而,方法的学习却不如知识的学习那样明确,它是以分散的形式隐含在知识体系的表述之中的,是一种隐性的知识。学习方法的隐含性给学习物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也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物理教学中,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该教会学生哪些学习方法呢?
一、观察方法
观察是学生获取信息、掌握物理知识最基本的方法,学生的很多知识都是通过观察物理实验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得来的。观察不同于简单的看,人们天天在观察,但观察的结果和能力却各不相同。教会学生观察,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目的,选准方法。
对于那些稍纵即逝的现象,如空气的膨胀做功、电流使保险丝熔断等,可采用重点观察法,提示观察的目的、时机及现象的特点和重点,避免盲目观察;对于那些具有连续性的现象,如水的沸腾、萘的溶解等,就要采用顺序观察法,指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记录,防止随心所欲、走马观花;对于那些有对比意义的实验现象,如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等,则可采用比较观察法,通过对比分析,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2、做好准备,增强效果。
丰富的知识储备可以大大增强观察的效果,使观察全面、细致、准确、深入,让学生真正学会看“门道”,并能在观察中自觉思考各物理现象间的联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上。爱迪生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实验最终发明电灯,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已经获取了英国科学家发明第一盏弧光灯和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这些前人的知识经验。
3、随时观察,大胆质疑。
像牛顿观察苹果落地一样,要多提出一些“荒诞不经”的问题,并且要提示学生对观察中出现的“意外”更要多加注意,因为那往往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未知领域,就像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场一样,不放过任何“意外”的现象。
4、及时记录,注重积累。
教师应指导学生使用规范的术语、符号,并借助绘画、列表甚至摄影、录像等形式对观察结果进行翔实的记录,养成勤于动手、善于积累的好习惯。
二、记忆方法
单靠记忆是学不好物理的,但记忆却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基础。物理记忆更有其自身的特点。
1、理解是基础。
有实验表明,让学生回忆一组已经理解的复杂数据和一组机械记忆的简单数据,前者的出错率远低于后者。物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物理记忆必须注重理解,因为物理概念、规律大都具有较强的概括性、抽象性,而其应用却又相当具体和丰富,所以只有理解得透,才能记得牢、用得好。
2、直观是“强化剂”。
记忆需要丰富的表象来支持,直观教学则是形成和强化物理表象最有效的方法。教师除借助生动形象的语言、真实具体的物理现象外,更要注重实验教学对强化学生记忆的重要作用。我们常有这样的经验:在回忆某一物理知识时,往往头脑中会清楚地映像出与之相联系的物理现象、实验仪器,甚至当时自己动手操作时的激动心情等。这充分说明,直观教学在物理记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简化是捷径。
当记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须进行简化,这种简化虽然可能损失一些知识细节,却能使知识更加系统化、明了化,提高了知识的概括性和适应性,也减轻了记忆的负担。其次,教学中还要指导学生寻找记忆的“窍门”,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列表比较记忆力学的各个物理量、推导法记忆一些物理公式、归纳法记忆浮力的几种求法、绘画法记忆光的反射折射规律等等。
三、思维方法
思维是物理智力活动的核心,没有思维的观察、记忆、表达都是毫无意义的,也是不可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关键。
1、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深刻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基础,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不能满足于对事物一般的、表面的认知,应养成“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习惯,透析物理现象,找出本质规律,最终发现别人难以发现的问题。然而,深刻性思维过强也可能使其变成一个爱钻牛角尖者,抱定问题不放松,却难以找出解决的途径。与之相反,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表现过强者,其思维常如天马行空,纵横驰骋,能发现许多问题、得出许多结论,但最终却忘了自己在干什么。所以,教学中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2、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分析是将整个物理现象的.整体分解为部分,从而把个别的方面与特性分解出来加以认识的过程;而概括则是将抽象出来的现象之间的共同属性结合起来并且推广到同类事物上去。教学中,切忌要求过高,应重点指导学生从认识大量的物理现象和科学事实开始,并在对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直接进行概括。例如:电磁感应的实验中,通过电路的通断和改变导体在磁场中的运动方向、磁场方向,形成多个物理现象,让学生观察,并进行分析和取舍,从而直接概括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及影响其方向的因素。
3、发展创造性思维。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使学生乐于创造、敢于创造的问题;其次,顽强的意志是决定其最终能否成功的关键;再次,广阔的联想思维和丰富的想象思维也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作为教师,应尽可能给学生的思维以自由驰骋的空间;最后,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也是在物理教学中应注重培养的优良品质。
篇14:谈新课标下物理教学趣味性的培养论文
谈新课标下物理教学趣味性的培养论文
摘要:如何培养物理教学的趣味性:一、教案和学案的设计要体现趣味性;二、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要体现趣味性;三、要充分利用物理教材的内容设计教师的教学。
关键词:物理教学 趣味性 培养
初中物理是青少年学生进入物理知识宝库的入门和启蒙,它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具有初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然而,教学实践证明,由于物理知识较为抽象,导致初中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并不高,因此,激发和稳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是每一个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课题,那么,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以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案和学案的设计要体现趣味性
教案和学案的设计要体现趣味性就要一体化设计教案和学案,也就是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体现教学手段和教师语言表达的趣味性,使教学过程能够经常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在持续的兴趣中保持长久的注意力,为顺利完成初中物理教学任务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方法的设计要体现趣味性。教学设计要尽量增加对学生有用的知识内容,让学生通过学习从中汲取更多的有益的营养。例如:把物理教学中的一些知识设计成魔术,增强物理知识的趣味性;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生好动的心理特点,用有趣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转化成学生积极的求知欲望,从而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2.教师语言设计表达要体现趣味性。设计物理教学的语言,要实现“四个渗透”,即:德育渗透、美育渗透、科学渗透、人文渗透。教师在语言表达形式上要体现艺术美。只有做到了语言风趣幽默、讲解生动,这样才能够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并认真听讲,才能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得知识、增加技能。
3.教学设计要理论联系实际,要体现时代的特点。理论联系实际,就是从内容上能够反映最新科研成果,并且可操作性要强,能够使学生从现实生活入手,从身边的事物入手展开学习,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要体现趣味性
如今,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应用已普及,各类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自制课件已成为教师教学过程中得心应手的工具。这种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涵。其中,制作有趣的教学软件是运用这一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手段。
现在的青少年学生非常喜欢电子游戏,面对电子游戏,他们简直可以“废寝忘食”。究其原因就是游戏软件的设计制作非常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具有青少年所喜爱的趣味性。那么,教学软件制作就如同游戏软件一样,学生也非常喜欢。这就说明教育辅助软件的趣味性是激发教学对象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通过软件的应用,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同时得到了提高。
三、要充分利用物理教材的内容设计教师的教学
现行初中物理教材的内容设计比较符合青少年的心理与生理特点,更显示出教材的科学性、可行性和生动有趣的特点,是一本学生们爱不释手的通俗科学读物,同时也令每位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感到事半功倍。
1.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卡通化插图。我们都知道,卡通画是青少年十分喜爱的图画表达形式,其中的那些著名卡通人物往往使学生们终身难忘,这一点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又非常吻合。如果把卡通插图设计在物理教材中,就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很快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使初中物理教材能更好地为青少年学生的学习服务。
2.要充分利用教学中的游戏化实验。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从创设情景入手培养学生的兴趣,物理教材中的趣味性实验设计就给广大教师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教学情景,如果我们的教学从游戏中开始,那么教学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们可以将部分枯燥的演示实验制作成类似游戏软件;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和投影TV等电化教学设施再现物理实验的基本情况等等。
总之,教学的趣味性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模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上增加趣味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许国梁,.中学物理教材教法.江苏教育出版社,1985.
2.中学物理.,(1).
3.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4,(7).
篇15:谈学习物理兴趣的培养论文
谈学习物理兴趣的培养论文
【摘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根据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有强烈的求知欲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把教学对学生的要求转变为学生求知的欲望。
【关键词】学生;兴趣;朋友;良师;实践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教育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学习兴趣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学习效果明显。学生的兴趣是指他们力求接近,探索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态度和倾向。是推动学习最有效最直接的原动力,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兴趣与非智力因素紧密地联系着,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积极最活跃的成份。那么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谈谈自己的见解。
1.建构融洽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观念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仅起引导作用。课堂教学是的师生双边的活动,需要师生互相的配合。学生要学好物理,掌握知识,必须依靠老师的引导和自己的认真学习。许多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对学科的好恶,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教师的个人魅力。如果这位老师受到学生的欢迎,他上课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高,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心理更加放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把学习变为一种美的享受,这必将大大提高课堂的效率。为此,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广泛的.兴趣爱好,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更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经常深入学生群中和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关心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经常与学生一起参加课外体育或文艺活动,在娱乐和游戏中改善师生关系。使自己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2.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教学任务的完成,主要借助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灵活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学语言表达要有趣味性。为了保证学生整节课精神饱满,学生经常保持学习兴趣,教师要注意教学艺术和教学方法。如果课堂上是程式老化,结构单一,语言乏味,学生学习必定肃然无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语言诙谐幽默,做好“演员”角色,引导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同时保持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肢体语言来强调问题。也可以穿插一些成语典故、幽默笑话、顺口溜、歇后语、物理学史、科学家生平事迹等。还可以采用问题讨论、分组竞赛等手段,随时变换教法,抓住学生眼球,让学生随着教师的导演,紧跟教师完成每一堂课的教学和学习任务。
例如学习长度的单位“纳米”时,可以介绍“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既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物理常识,特别是现在社会上流传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很神秘,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这些常识,认识到物理并不神秘但很有用,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速度计算的教学中,如果只是老师教学生练习,课堂气氛会比较沉闷,但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竞赛,学生的兴趣就会被得到激发。
3.挖掘教材内涵,增加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是否有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的大小如何,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在物理教学中若能经常保持刺激的新颖和变化,就能不断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学习。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课本中有许多的实验。充分利用好课本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途径感知事物,避免空洞的说教。把枯燥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例如在讲电功率、电路的串并联知识时,拿出两只不同功率的灯泡,一只是15W、一只是40W,问学生哪个更亮。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回答:40W的更亮。然后把它们串联接入电路,反而15W的更亮些。给学生一个悬念,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利用实践活动,保持兴趣的延伸
作为理科的物理教学,除了把握好课堂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外,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效果出发,通过精心设计,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广泛收集物理学科最新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包装,隆重地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引导学生注意物理学科知识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实验法、谈话法、调查法、文献法等对学习方法,使学习从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进行自主式、研究性学习,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5.重视兴趣的迁移,提高兴趣的层次
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影响。学习兴趣的迁移则指把对其他活动的兴趣迁移到学习上来,或把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迁移到另一学科的学习中去。教师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兴趣,再通过耐心教育使他们把兴趣迁移到物理的学习上来,形成学习的乐趣,从而更好地完成物理的学习任务。
六、立足用现代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
随着科学发展,计算机的普及,各种现代化教学技术走进了课堂。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软件和自制教学课件,丰富教学内涵,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总之,活泼的课堂教学和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创设轻松欢快学习氛围,能有效地把学生带入所学环境中,激活学生思维,激起学生学习热情,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得到发挥,学生在轻松愉快环境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索,从而收到最佳教学效果。
篇16:数学教学中课题导入例谈教育论文
数学教学中课题导入例谈教育论文
摘要:精心设计的课题导入,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解决的问题,还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主要从悬疑、趣味、生活常识、直观演示等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兴趣,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数学教学 课题导入 方法 兴趣
精心设计的课题的引入,可以调整学生在课间休息时的精神状态,将注意力集中到本节课的学习上来,可以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解决的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在教学中引入课题的几种方法:
1.巧设悬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数函数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另外图像、性质等知识点与幂函数、对数函数易混淆。大部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感到头疼。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讲究技巧,精心设计课题。
我在讲课时是以一个考古问题“马王堆汉墓地发掘,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起到巨大价值”引入的。出土文物异常珍贵,马王堆三座汉墓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那考古学家是如何鉴定文物的年代?有两种方法,其中一种方法是和咱们将要学习的指数函数有关。这样一来,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让学生感到数学的应用之广泛,同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利用趣味教学,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在讲等比数列求前n项和这一节时,我是以一个古老的数学故事开头的:传说国际象棋的发明人是印度的一个大臣,国王为表彰大臣准备对他进行奖赏。国王问他:“你想得到什么?”这位聪明的大臣说:“陛下,请您在这张棋盘的第一个格子内放1颗麦粒,在第二个格子上放2颗麦粒,在第三格子上放4颗麦粒,在第四个格子上放8颗麦粒,……依照后一格子的麦粒数是前一格子的麦粒数的2倍的规律,放满棋盘的64个格子,并把这些麦粒给您的仆人吧。”
国王认为这样的奖赏很轻,于是爽快地答应了,命令如数付给这位大臣麦粒。
计数麦粒的工作开始了,国王很快就后悔了,因为他发现,即使把全国的麦子都拿来,也兑现不了他对这位大臣的.奖赏承诺。
听完故事,学生感到惊疑、不解。他们想:这么一个小小的棋盘到底能装下多少麦粒呢?有的学生开始动笔计算,有的学生开始小声讨论。学生的学习欲望非常强烈,都想把这个问题探究清楚。当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这时教师再来讲解新课,那真是势如破竹,一点即透。
3.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知识,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学习向量的定义时,教师提问:一只老鼠向正北方向逃窜,一只老猫向正南方向以老鼠10倍的速度追击,是否能追上?为什么?问题提出后,学生们齐答:追不上。连平时数学成绩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知道方向不同。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在不知不觉中投入了数学课堂的思维活动中。向量定义内容也就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学生感觉原来向量这么简单。
4.直观演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认知结构中,直观形象具有的鲜明性和强烈性往往给抽象思维提供较多的感性认知经验。因此在新知识教学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重视直观演示、实际操作,就会使学生感兴趣,就能较好地为新知识的学习创设思维情境。例如:在讲平面的性质时,可让学生观察教室里墙角上的一个点,它是相邻两个墙面的公共点,可以发现除这个点外两个墙面还有其他的公共点,并且这些公共点的集合就是这两个墙面的交线。再通过一些其他直观的例子,学生对于性质2很容易就掌握了。
总之,在数学课的教学实践中,必须讲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篇17:浅谈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浅谈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在实施新课标中,要逐步消除教学工作中的种种弊端,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改革传统的教学,构建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成为当前新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现结合个人在教学中的实际谈几点认识。
关键词:多样性 存疑性 能力培养
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就是知识渊博、具有真才实学、具有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这也是我们新课改的最终目的,因此,物理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即创新能力。这也对我们新时代物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一定严防流于形式,严禁传统的“满堂灌”,而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相信科学、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意识。那么,要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呢?
一、要遵循几点原则
1。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及要求教师力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创新、自主发展,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鼓励学生创新,才能使学生真正具有创新能力。例如,在讲到压强时,教师利用课本图片引导学生自己思考为什么蝉要把尖尖的口器插入坚硬的树皮吸吮树汁;沙漠之舟——骆驼靠着宽大的脚掌在沙漠上行走。通过两个实例对比,学生应该很容易就能得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受力面积有关,可能与压力大小有关”的猜想。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适时的点拨、引导,尽可能让学生进行思维发散,自己分析,提出假设,进而,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得出结论。
2。遵循多样性原则,引导学生依据现有信息广开思路,打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假设,体味到自己的学习或研究目的而竭尽所能地找出尽可能的解决方法。现在的中考试题中,也是注重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训练。例如,09年河北中考试题中第32题,给出气球和木梳,让学生根据现有器材,自己组织实验,得出物理结论。在本道题中,充分注重了发散学生思维以及创新的能力。考生在本题的解答中,想法多种多样,真是让我们叹为观止。
3。遵循存疑性原则,一定要让学生不迷信权威,对任何知识,任何现象都要尽可能地通过自己严密的论证,力求做到心中无疑惑,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要禁锢学生思想。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地讲一些物理学家打破传统、质疑先贤的实例,如伽利略著名的自由落体实验,牛顿打破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原有观点的束缚并在前人的基础上得出完整、系统的'牛顿第一定律。通过这些事例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的意识。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贯穿在整个的教学活动中
1。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探究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内容,更是一种学习方式,是新课改中的亮点,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它具有主动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实验中蕴藏着极其活跃的因素,对学生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物理是最贴近我们生活的一门学科,我们应该利用这个优势,在平时的教学、甚至是学生平时的生活中一点一滴地渗透创新的理念。首先,我们要转变传统教学思想观念,在教育思想上要摒弃传授知识为主的观念,树立培养能力为主的思想,把培养能力增长才干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为培养能力而传授知识。其次,我们应精心设计创造性的教案,中学物理教材提供了丰富的创造性教学内容,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潜能,灵活地运用各种教法,创造性地组织教材、使静态教材内容变为具有探究性的研究问题,诱发学生探索、启发学生探求物理的力法和思维,使学生成为探索学习过程的“主人”。
总之,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21世纪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社会对广大教师的要求。我们只有不断拓宽知识面,广泛猎取各方面的知识,同时加强自身实践动手能力,只有这样,我们在教学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