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题目
1.如图,将纸屑撒在扬声器上。当扬声器发声时,纸屑跳动起来。这说明( )


- A. 空气可以传声
- B. 纸屑可以传声
- C. 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 D. 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
2.“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大意是花枝在月光下舞弄自己的倩影。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的( )
- A. 色散
- B. 反射
- C. 折射
- D. 直线传播
3.蝙蝠在夜间飞行时,能以很高的精度确认目标的位置。它们的这种“绝技”靠的是( )
- A. 超声波
- B. 次声波
- C. 红外线
- D. 紫外线
4.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丰富色彩是由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这三种色光是红光、绿光和( )
- A. 紫光
- B. 蓝光
- C. 黄光
- D. 橙光
5.为了在低温条件下运输和储存某种新冠疫苗,需要一些干冰。主要是利用干冰( )
- A. 升华吸热
- B. 升华放热
- C. 熔化吸热
- D. 蒸发吸热
6.剪纸艺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图,制作窗花的过程,窗花保持不变的物理量是( )


- A. 面积
- B. 质量
- C. 体积
- D. 密度
7.北京冬奥会期间进行人工造雪。如图,造雪机将水吸入,然后从前方喷出“白雾”,在“白雾”下面形成“白雪”。形成“白雪”的主要物态变化是( )


- A. 凝华
- B. 凝固
- C. 汽化
- D. 液化
8.暖水瓶的瓶胆夹层是真空的,利用它来研究真空能否传声。将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声器放入瓶中,塞上瓶塞,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分析、判断。下列对比合理的是( )


- A. 塞上木质瓶塞和塑料瓶塞进行比较
- B. 把暖水瓶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
- C. 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瓶胆漏气的暖水瓶进行比较
- D. 将音量大小不同的电子发声器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
9.如图,工人用台式放大镜观察电路板上的元件。为了使看上去的元件大一些,可行的方法是( )


- A. 放大镜离元件稍近些
- B. 放大镜离元件稍远些
- C. 眼睛离放大镜稍近些
- D. 眼睛离放大镜稍远些
10.甲、乙、丙三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分别是v甲、v乙和v丙。图中P甲、P乙、P丙是它们各自s﹣t图象上的一点,t为0s时,它们的s均为0m。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 v甲>v丙>v乙
- B. v乙>v甲>v丙
- C. v丙>v乙>v甲
- D. v丙>v甲>v乙
11.如图,用分贝测试仪显示吉他发出声音的分贝值。影响显示的分贝值大小的因素是( )


- A. 吉他弦的松紧
- B. 吉他弦的粗细
- C. 拨动吉他弦的力度
- D. 吉他与测试仪之间的距离
12.在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实验中,为了使海波各点的温度趋于一致,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
- A. 将海波加工成粉末状
- B. 用水浴法缓慢加热
- C. 用搅拌器不断搅拌
- D. 记录温度的时间间隔要恰当
1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如图。M是玻璃板,A、B是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蜡烛是“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用B蜡烛找像时,B蜡烛不点燃
- B. 透过玻璃板看到的“B蜡烛”位置就是它的实际位置
- C. 与普通玻璃板相比,用镀膜玻璃板看到的“B蜡烛”更清楚
- D. 选用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方便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14.如图,两个同学通过同一个凸透镜同时观察对方的面部。下列情况可能的是( )


- A. 两人都看不到对方的像
- B. 两人都看到对方倒立的像
- C. 两人都看到对方正立的像
- D. 一个人看到对方正立的像,另一个人看到对方倒立的像
15.如图所示,铅笔的长度为 cm;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 误差(选填“减小”或“消除”)。


16.小明病了,医生给他测体温、开药。体温计示数如图,体温是 ℃。药的说明书上注明0.8g/日,每粒药200mg。小明每天应服 粒药。


17.如图,一只蜂鸟悬停在空中吸食花蜜。以花为参照物,蜂鸟是 的(选填“运动”或“静止”);幼鸟在飞离母亲的视野时,会发出叫声和母亲联络,这是利用声音传递 (选填“信息”或“能量”)。


18.如图,箫是由许多长短不同的竹管排成的乐器。竹管参差不齐,是为了吹出 不同的声音;能分辨出是吹箫的声音,是因为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 不同。


19.如图,一块晶莹剔透的琥珀,里而“酣睡”着一只蜜蜂。在灯光下,琥珀表面看起来很耀眼,这是因为灯光在琥珀表面发生了 反射(选填“镜面”或“漫”)。人们看到的蜜蜂是由光的 形成的像(选填“反射”或“折射”)。


20.如图是小明戴上眼镜前、后观察到的远处帆船图案的情形。由此判断小明是 眼(选填“近视”或“远视”);他配戴的隐型眼镜的中心厚度为0.05mm,其边缘厚度 0.05mm(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1.如图,平面镜M放在水平桌面上,纸板ENF竖直立在平面镜上,ON垂直于镜面。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平面镜,观察到反射光沿OB方向射出。将纸板NOF向后折,在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这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 内。如果让光沿BO方向射到镜面,反射光就会沿OA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的。


22.如图所示,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请画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23.如图,两束光射向凸透镜。画出它们通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24.小明测出自己10s内走的路程是12m,以此速度从家到学校走了15min。
求:小明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多少米?
求:小明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多少米?
25.人体的密度接近水的密度。某个人的质量是60kg。求:
(1)他的体积大约是多少立方米?(水的密度为1.0×103kg/m3)
(2)为了医学研究,要用密度为0.8×103kg/m3的材料3D打印一个同样大小的人体模型,需要多少千克这种材料?
(1)他的体积大约是多少立方米?(水的密度为1.0×103kg/m3)
(2)为了医学研究,要用密度为0.8×103kg/m3的材料3D打印一个同样大小的人体模型,需要多少千克这种材料?
26.一个塑料瓶的质量是0.2kg,容积是5L。装满植物油后,瓶和油的总质量是4.7kg。求:植物油的密度是多少千克每立方米?
27.小明和妈妈一起煮饺子,小明发现:饺子熟了,关闭火源的瞬间,水面上的“白气”变多了。请解释“白气”变多的原因。


28.在“测量小车沿斜面向下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装置如图甲所示。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实验器材除了长木板、小木块、小车、金属片之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电子表和 。
(3)实验中,使斜面的倾斜角度适当小一些,可以减小测量 的误差(选填“路程”或“时间”)。
(4)小车从斜面顶端释放时和滑到底端撞击金属片时电子表显示的时间分别如图乙所示,小车通过的路程是90cm。则小车的平均速度是 m/s。
(5)如果小车撞击金属片后过了一会儿才停止计时,测出的平均速度将 (选填“偏小”、“偏大”或“不受影响”)。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实验器材除了长木板、小木块、小车、金属片之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电子表和 。
(3)实验中,使斜面的倾斜角度适当小一些,可以减小测量 的误差(选填“路程”或“时间”)。
(4)小车从斜面顶端释放时和滑到底端撞击金属片时电子表显示的时间分别如图乙所示,小车通过的路程是90cm。则小车的平均速度是 m/s。
(5)如果小车撞击金属片后过了一会儿才停止计时,测出的平均速度将 (选填“偏小”、“偏大”或“不受影响”)。
29.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时,为了缩短水沸腾前的加热时间,应该选用初温较 的水(选填“低”或“高”)。
(2)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设计出收集实验证据的表格,表中要有必要信息。
(3)实验中发现,要使水持续沸腾,就要用酒精灯不断加热。这说明水在沸腾过程要 热量。
(4)实验结束时,硬纸板温度很高,并且下表面出现大量水珠。使硬纸板温度升高的原因可能是
(至少有一个选项正确,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横线上)。
A. 水汽化吸热
B. 水汽化放热
C. 水蒸气液化放热
D. 和纸板接触的烧杯和水蒸气温度较高

(1)实验时,为了缩短水沸腾前的加热时间,应该选用初温较 的水(选填“低”或“高”)。
(2)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设计出收集实验证据的表格,表中要有必要信息。
(3)实验中发现,要使水持续沸腾,就要用酒精灯不断加热。这说明水在沸腾过程要 热量。
(4)实验结束时,硬纸板温度很高,并且下表面出现大量水珠。使硬纸板温度升高的原因可能是
(至少有一个选项正确,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横线上)。
A. 水汽化吸热
B. 水汽化放热
C. 水蒸气液化放热
D. 和纸板接触的烧杯和水蒸气温度较高

30.同学们利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探究“照相机照相时,镜头的焦距和物体高度一定,像的高度与物距的关系”。所用器材有:焦距为10.0cm的凸透镜,光具座、高度为30.0cm的箭头形发光体、光屏、刻度尺等。

(1)将发光体、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调节发光体、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 上。
(2)如果实验过程中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70cm刻度线处不动,则应将发光体放置在光具座刻度线的0cm至 cm之间。
(3)为了看到的像更清楚,应该在较 的环境中进行实验(选填“亮”或“暗”)。
(4)某同学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根据表中数据在方格纸(如图2)上画出像的高度h像与物距u的关系图象。
(5)根据图象可得出的探究结论是:照相机照相时,镜头的焦距和物体高度一定, 。

(1)将发光体、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调节发光体、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 上。
(2)如果实验过程中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70cm刻度线处不动,则应将发光体放置在光具座刻度线的0cm至 cm之间。
(3)为了看到的像更清楚,应该在较 的环境中进行实验(选填“亮”或“暗”)。
(4)某同学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根据表中数据在方格纸(如图2)上画出像的高度h像与物距u的关系图象。
实验次数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焦距f/cm | 10.0 | |||||||
物高h物/cm | 30.0 | |||||||
物距u/cm | 25.0 | 30.0 | 35.0 | 40.0 | 45.0 | 50.0 | 55.0 | 60.0 |
像高h像/cm | 20.0 | 15.0 | 12.0 | 10.0 | 8.6 | 7.5 | 6.6 | 6.0 |
(5)根据图象可得出的探究结论是:照相机照相时,镜头的焦距和物体高度一定, 。
31.为了测量牛奶的密度,同学们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
(1)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到标尺左端的 处。
(2)调节横梁平衡时,指针指在如图甲的位置。应将平衡螺母适当向 调节(选填“左”或“右”)。

(3)将装有牛奶的烧杯放在天平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天平再次平衡时,砝码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牛奶和烧杯的总质量为 g。
(4)将烧杯中的一部分牛奶倒入量筒中,如图丙所示。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中的液面 (选填“垂直”、“相平”或“平行”)。
(5)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牛奶的总质量为36.8g。则牛奶的密度为 kg/m3。
(1)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到标尺左端的 处。
(2)调节横梁平衡时,指针指在如图甲的位置。应将平衡螺母适当向 调节(选填“左”或“右”)。

(3)将装有牛奶的烧杯放在天平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天平再次平衡时,砝码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牛奶和烧杯的总质量为 g。
(4)将烧杯中的一部分牛奶倒入量筒中,如图丙所示。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中的液面 (选填“垂直”、“相平”或“平行”)。
(5)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牛奶的总质量为36.8g。则牛奶的密度为 kg/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