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题目
1.下列各过程所经历的时间,估计正确的是( )
- A. 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的时间约20s
- B. 普通中学生跑100m用时约1s
- C. 升国旗唱国歌用时约10s
- D. 健康人的脉搏,1min时间跳动70次左右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女高音“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 B. “闻其声而辩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判断的
- C. 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色会不同
- D. 演奏二胡用不同的手指按弦是为了改变响度
3.在医院、学校附近,常常有禁止鸣笛的标志,如图所示。这种控制噪声的措施属于( )


- A. 防止噪声产生
- B. 阻断噪声传播
- C. 减小噪声传播速度
- D. 通过监测减弱噪声
4.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固的是( )
- A. 早春,冰雪消融
- B. 初夏,晨雾弥漫
- C. 深秋,树枝凝霜
- D. 寒冬,湖水结冰
5.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蒸发和沸腾都可以在任何温度下发生
- B. 蒸发和沸腾都是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 C. 蒸发和沸腾过程都需要不断放热
- D. 蒸发和沸腾都是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6.如图为某固态物质加热至沸腾时温度变化过程。相关分析中符合事实的是( )


- A. 该物质是非晶体
- B. 开始熔化的温度是80℃
- C. cd是沸腾过程,不需要继续吸热
- D. 在第15分钟时,该物质处于液态
7.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的是( )
- A.
小孔成像
- B.
水面粼粼波光
- C.
手影的形成
- D.
日食的形成
8.图是猫看到水中鱼,右边选项中能正确反映猫看水中“鱼”的光路图是( )


- A.
- B.
- C.
- D.
9.如图所示,属于凹透镜的是( )


- A. ①②③
- B. ①②④⑤
- C. ①③⑤
- D. ②④⑥
10.一本初二物理书的质量最接近( )
- A. 20克
- B. 0.2千克
- C. 2千克
- D. 20千克
11.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焦距为10cm的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光屏和点燃的蜡烛位于凸透镜两侧,实验前调整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如图所示。则下列四个选项中,判断正确的是( )


- A. 光屏上呈现的像是虚像
- B. 光屏上呈现的像是放大的
- C. 蜡烛放置在38cm刻度线处,光屏上呈现的像与幻灯机成像的性质相同
- D. 蜡烛放置在20cm刻度线处,光屏上呈现的像是等大、倒立的实像
12.如图所示,甲、乙两支完全相同的试管,分别装有质量相等的液体,甲试管竖直放置,乙试管倾斜放置,两试管液面相平。已知甲试管中的液体密度为ρ甲;乙试管中的液体密度为ρ乙,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 A. ρ甲<ρ乙
- B. ρ甲=ρ乙
- C. ρ甲>ρ乙
- D. 无法判断密度
13.取两个相同的烧杯甲和乙,将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都倒入甲烧杯中,刚好装满。将体积相同水和煤油再倒入乙烧杯中,也刚好装满。两烧杯中液体的总质量分别为m甲和m乙,则它们的质量之比是(假设两种液体混合后总体积不变)(ρ水=1.0×10³kg/m³,ρ煤油=0.8×10³kg/m³)( )
- A. m甲:m乙=1:1
- B. m甲:m乙=4:5
- C. m甲:m乙=70:69
- D. m甲:m乙=80:81
14.小明坐在爸爸驾驶的小汽车上,看到前方一辆同向行驶的大客车向自己“倒退”而来,这是因为小明以 作为参照物。由此现象可推断 (选填“小汽车”或“大客车”)的速度快。
15.郑州市市区按照部署,在9月18号上午10点拉响防空警报,通过声音提醒每一位中国人“勿忘国耻、砥砺前行”。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警报声能够传得很远是因为声音的 (填声音的特性)大。
16.太阳透过浓密的树缝在地面上出现了很多圆形光斑,这圆形光斑是太阳 (选填“实像”或“影子”),发生这种现象的原理是 。
17.身高1.7m的小明站在平面镜前2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高 m,像与人的距离为 m,若小明以1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运动2s,像与人的距离增加了 m。
18.站在平静的池塘旁,可看到岸边大树的倒影和水中游的鱼,前者是光的 现象,后者是光的 现象。如图所示,渔夫在叉水中的鱼时,看到的是鱼的 (选填“实像”“虚像”),鱼叉应瞄准 (选填“看到的鱼的方向”、“看到的鱼的上方”或“看到的鱼的下方”)才能叉到鱼。


19.如图所示的投影仪,其中凸透镜是使透明胶片通过透镜成 、 的实像。平面镜的主要作用是用来反射光线,使像成在屏幕上。若想使屏幕上的字变得大些,应将凸透镜向 (填“上”或“下”)调,同时将投影仪 (填“远离”或“靠近”)屏幕。


20.人的眼睛好像是一架照相机,它的晶状体和角膜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能把来自物体的光 (选填“会聚”或“发散”)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 (选填“实”或“虚”)像。
21.对照下列固体密度表,若有相同质量的铁、铜、铅、银四种金属,其中体积最大的是 ;某纪念币的质量为17.8g,体积为2.0cm3,则制造该纪念币的纯金属材料可能是 。
物质 | 冰 | 铝 | 铁 | 铜 | 银 | 铅 |
密度/(×103kg/m3) | 0.9 | 2.7 | 7.9 | 8.9 | 10.5 | 11.3 |
22.高为0.3m、底面积为10﹣2m2的薄壁轻质圆柱形容器放在水平桌面,向容器内倒入高度0.25m的水,将底面积为5×10﹣3m2的圆柱形物块A放入水中沉底,溢出500g的水后,测得容器的总质量大于4.5kg,则物体A的高度 m,物体A的密度一定大于 kg/m3。
23.在图中画出反射光线,并标明反射角的度数。


24.如图是平行光线经过透镜折射后的光路,请在方框中填入适当透镜的符号。


25.小兰在观察提琴、吉他、二胡等弦乐器的弦振动时,猜测:即使在弦张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发声的音调高低还可能与弦的粗细、长短及弦的材料有关。于是她想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下表是她在实验时控制的琴弦条件。
(1)如果小兰想探究琴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长度的关系,你认为她应该选用表中编号为 (只填写字母编号)的琴弦。
(2)小明想选用表中编号A、D探究琴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横截面积的关系,小兰认为没有控制琴弦的材料和 相同。
(3)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先考察其中的一个因素对研究问题的影响,而保持其它所有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 。
控制编号 | 琴弦的材料 | 琴弦的长度/cm | 琴弦的横截面积/mm² |
A | 钢 | 20 | 0.3 |
B | 钢 | 20 | 0.7 |
C | 尼龙丝 | 30 | 0.5 |
D | 铜 | 40 | 0.5 |
E | 尼龙丝 | 40 | 0.5 |
(1)如果小兰想探究琴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长度的关系,你认为她应该选用表中编号为 (只填写字母编号)的琴弦。
(2)小明想选用表中编号A、D探究琴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横截面积的关系,小兰认为没有控制琴弦的材料和 相同。
(3)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先考察其中的一个因素对研究问题的影响,而保持其它所有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 。
26.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同学们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1)为了完成实验,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2)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ENF 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
(3)如图甲所示,使一束光贴着纸板射向O点,经平面镜反射后,沿另一方向射出,图中r是 (选填“入射”或“反射”)角。
(4)当入射角增大时,反射光线 (选填“靠近”或“远离”)平面镜。
(5)下表是实验中记录的数据,分析实验数据可知: 。
(6)如图乙,把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在纸板上都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 。

(1)为了完成实验,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2)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ENF 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
(3)如图甲所示,使一束光贴着纸板射向O点,经平面镜反射后,沿另一方向射出,图中r是 (选填“入射”或“反射”)角。
(4)当入射角增大时,反射光线 (选填“靠近”或“远离”)平面镜。
(5)下表是实验中记录的数据,分析实验数据可知: 。
次数 | 1 | 2 | 3 | 4 | 5 | 6 |
∠i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r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6)如图乙,把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在纸板上都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 。

27.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如图
(1)将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将 (“平面镜”或“玻璃板”)垂直架在纸上,在一侧放一支点燃的蜡烛,观察其所成像。
(2)光屏放到像的位置,光屏上 (填“有”、“无”)像。
(3)将另一支完全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放到另一侧,调整位置使其与像 ,说明像与物的大小 。
(4)将蜡烛远离玻璃板移动一段距离,蜡烛的像的大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将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将 (“平面镜”或“玻璃板”)垂直架在纸上,在一侧放一支点燃的蜡烛,观察其所成像。
(2)光屏放到像的位置,光屏上 (填“有”、“无”)像。
(3)将另一支完全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放到另一侧,调整位置使其与像 ,说明像与物的大小 。
(4)将蜡烛远离玻璃板移动一段距离,蜡烛的像的大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8.小伟用凸透镜、蜡烛、光屏和光具座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如甲图所示,让一束平行光正对着凸透镜,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如乙图所示,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将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大致调到同一高度。可是在实验中他调节好凸透镜和光屏后,发现光屏上的像位置偏下,那么他应该把蜡烛向 (选填“上”或“下”)调节,使像最终成在光屏的中央。
(3)实验时如图乙,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像。据此原理,人们制成的光学仪器是 。
(4)接下来小伟将蜡烛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为了能在光屏上再次看到烛焰清晰的像,他应将光屏向 透镜方向移动(填“靠近”或“远离”),此时的像与图乙时的像相比,大小将 ;
(5)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图乙中的蜡烛移至44厘米刻度线处,则移动透镜右侧光屏,在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找到像。
(6)在乙图中,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换一个焦距更小的凸透镜,若在光屏上能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 (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

(1)如甲图所示,让一束平行光正对着凸透镜,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如乙图所示,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将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大致调到同一高度。可是在实验中他调节好凸透镜和光屏后,发现光屏上的像位置偏下,那么他应该把蜡烛向 (选填“上”或“下”)调节,使像最终成在光屏的中央。
(3)实验时如图乙,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像。据此原理,人们制成的光学仪器是 。
(4)接下来小伟将蜡烛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为了能在光屏上再次看到烛焰清晰的像,他应将光屏向 透镜方向移动(填“靠近”或“远离”),此时的像与图乙时的像相比,大小将 ;
(5)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图乙中的蜡烛移至44厘米刻度线处,则移动透镜右侧光屏,在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找到像。
(6)在乙图中,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换一个焦距更小的凸透镜,若在光屏上能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 (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
29.小丽用天平和量筒测牛奶的密度。

(1)小丽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天平平衡;
B.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为10g;
C.往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牛奶,将装牛奶的烧杯放在左盘,在右盘加减砝码并移动游码,天平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牛奶和烧杯的总质量为 g。
D.将烧杯中的牛奶全部倒入量筒中,如图乙所示,量筒内牛奶的体积是 cm3。
(2)小丽计算出牛奶的密度为 g/cm3,你认为她测量的牛奶密度结果 (选填“偏大”或“偏小”)。
(3)小丽通过反思后想到:其实不需要增加器材也不需要添加额外的步骤,只要将上面的实验步骤顺序稍加调整就会大大减少上述实验的误差,她调整后的实验步骤是 (只填写实验步骤前的代号即可)。

(1)小丽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天平平衡;
B.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为10g;
C.往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牛奶,将装牛奶的烧杯放在左盘,在右盘加减砝码并移动游码,天平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牛奶和烧杯的总质量为 g。
D.将烧杯中的牛奶全部倒入量筒中,如图乙所示,量筒内牛奶的体积是 cm3。
(2)小丽计算出牛奶的密度为 g/cm3,你认为她测量的牛奶密度结果 (选填“偏大”或“偏小”)。
(3)小丽通过反思后想到:其实不需要增加器材也不需要添加额外的步骤,只要将上面的实验步骤顺序稍加调整就会大大减少上述实验的误差,她调整后的实验步骤是 (只填写实验步骤前的代号即可)。
30.我国军工企业研制某新型坦克,对坦克主炮进行试射,经专业仪器测试,坦克发射后0.8s炮弹击中目标,击中后过了3.2s在发射点听到爆炸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求:
(1)目标距发射点多少米?
(2)炮弹飞行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1)目标距发射点多少米?
(2)炮弹飞行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31.小明用天平测出一个苹果的质量是114g,用天平测得装满水的水杯的总质量是360g;然后用牙签将苹果浸没在水杯中,当停止排水后再取出苹果,再用天平测得水杯和剩余水的总质量240g,苹果浸入水中不吸水。求:
(1)苹果浸没在水杯中排出水的质量;
(2)苹果的体积;
(3)苹果的密度。
(1)苹果浸没在水杯中排出水的质量;
(2)苹果的体积;
(3)苹果的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