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题目
1.物理学中,为纪念科学家的重要贡献常会以他的名字来命名物理量的单位。牛顿在力学、光学、天文学等领域有许多杰出的贡献,下列物理量中以牛顿作为单位的是( )
- A. 长度
- B. 速度
- C. 力
- D. 密度
2.如图所示为空中加油机A正在对战机B进行空中加油。为确保飞行安全,此时加油机A和战机B应“同步”。从物理的角度看我们说加油机A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 )


- A. 地面
- B. 加油机A
- C. 白云
- D. 战机B
3.宋代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有着对丰收的描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其中诗人能分辨出叫声是青蛙发出的,依据了声音的( )
- A. 响度
- B. 音调
- C. 音色
- D. 节奏
4.下列光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
- A.
手影游戏
- B.
桥与其倒影
- C.
公路上的海市蜃楼
- D.
“折断”的铅笔
5.小明和妈妈从超市购物回来,小明发现密封的面包被挤压变小就说面包变少了,妈妈却说面包没变。你认为面包“没变”的是( )
- A. 质量
- B. 体积
- C. 密度
- D. 厚度
6.宇航员在太空中的工作和生活既有趣又富有挑战性。在空间站的失重环境中,物体无法自由下落,会导致下列测量无法完成的是( )
- A. 刻度尺测量长度
- B. 秒表测量时间
- C. 托盘天平测量质量
- D. 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力
7.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噪声已成为影响人们正常工作与生活的重要污染之一。通常,人们会从噪声的产生、传播和接收三个环节控制噪声。下列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 )
- A.
临近居民楼的高架路安装隔音墙
- B.
中高考期间考场附近禁止鸣笛
- C.
机场停机坪工作人员佩戴耳罩
- D.
在摩托车发动机上安装消声器
8.摩擦力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它既会带给我们些许困扰,同时又是我们学习、生活的好帮手。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了摩擦力,下列生活现象仍会发生的是( )
- A. 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上字
- B. 大课间在操场上练跑步
- C. 值日时用抹布擦净玻璃
- D. 微风吹动树叶摇曳多姿
9.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汽车高速行驶时具有的惯性较大,静止时具有的惯性较小
- B. 跳远运动员在起跳前助跑可以跳得更远,这是利用了惯性
- C. 运动员跑到终点不能立刻停下来,因为他受到惯性的作用
- D. 乘车时系安全带可以减小汽车突然加速时惯性造成的伤害
10.每年的6月6日是我国的“爱眼日”,今年的宣传教育主题是“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如图显示小明同学配带透镜的矫正原理,他的视力问题和矫正透镜的作用分别是( )


- A. 近视眼;会聚作用
- B. 远视眼;发散作用
- C. 远视眼;会聚作用
- D. 近视眼;发散作用
11.对物理量的估测,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学好物理的基本功之一。下列对相关物理量的估测,与实际情况较接近的是( )
- A. 学校教室的高度约为3m
- B. 正常骑自行车的速度约10m/s
- C. 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
- D. 物理课本受到的重力约50N
12.关于各图所示的实验操作及探究的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如图:将斜面分成等间距的两段可探究物体下滑时速度是否发生变化
- B.
如图:选择两支相同的蜡烛可以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 C.
如图:在木块上加一个重物是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的关系
- D.
如图:将有反射光的光屏向后折转是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13.物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下列有关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说法正确的是( )
- A. 医院里的B 超是利用次声波检查孕妇肚中胎儿的发育
- B. 手机显示屏上艳丽多彩的画面是由三基色光混合而成
- C. 撑杆跳运动员跳得很高是利用压弯的撑杆产生的弹力
- D. 用枪射击时“三点一线”瞄准靶心利用光沿直线传播
1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创造了无数充满智慧的语言文字,这些文字不仅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还蕴含着科学道理。下列对部分诗句中所蕴含物理知识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中的“怕得鱼惊”是由于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
- B.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中“浪遏飞舟”是由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 C.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的“鱼翔浅底”是由于光的反射使得“潭底”看上去更浅了
- D.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飞流直下”是由于水受到了重力的作用
15.如图所示的共享单车为广大百姓的出行提供了一种“低碳环保”的交通方式。下列关于共享单车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单车的车铃通过振动发出声音提醒前方行人注意安全
- B. 手机扫描二维码时,二维码位于摄像头一倍焦距以内
- C. 单车的尾灯可利用光的折射引起后方车辆司机的注意
- D. 单车的车把和脚蹬表面上凸起的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
16.图甲所示物体的长度为 cm。在研究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时,小红沿水平桌面向右匀速直线拉动弹簧测力计,示数如图乙所示,则该木块受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为 。


17.“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是我国传统的弹拨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弹奏琵琶时,分别轻拨、重拨同一根琴弦,琴弦发出声音的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不同;当手指拨动琴弦使它发生弯曲时,力改变了琴弦的 。
18.右图所示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猴子捞月”。从物理的角度看,水中的“月亮”是光在水面反射所成的 像(选填“实”或“虚”);猴子在逐渐靠近水面的过程中,它在水中的像离水面的距离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9.如图所示是某同学用手分别用力压缩、拉伸桌面上同一根弹簧的情景。对比前后两次现象,可以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 有关;在压缩过程中,这根弹簧除了受到重力、压力外,还受到 施加的支持力作用。


20.如图所示是游客在海上使用水上飞行器的场景。游客所穿戴的飞行器向下喷水,自己可以向上升空,这体现了力的作用是 的;在游客升空的过程中,若以水面为参照物,该游客是 的。


21.如图所示为一名中学生投出篮球时的情景。若该篮球的重力是6N,请你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画出该篮球此时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22.济泰高速沿途经过济南南部山区和泰安泰山景区、徂徕山、汶河景区,被誉为“最美高速公路”。济泰高速全线布设多座隧道,交警提醒市民驾车通过隧道时要看清警示安全标识,如图所示为“涝坡隧道”前的标识信息。请根据标识所给信息,通过计算回答:
(1)若小军乘车3min通过了隧道,则该车通过隧道的速度是多少m/s?
(2)根据交通规则,驾车通过该隧道至少需要多少小时?

(1)若小军乘车3min通过了隧道,则该车通过隧道的速度是多少m/s?
(2)根据交通规则,驾车通过该隧道至少需要多少小时?

23.如图所示为某品牌的瓶装饮用天然水。若每瓶内灌装有550g的饮用天然水,g取10N/kg,请根据产品信息,通过计算求出:
(1)该品牌饮用天然水的密度是多少g/cm³?
(2)这瓶饮用天然水所受重力是多少牛?

(1)该品牌饮用天然水的密度是多少g/cm³?
(2)这瓶饮用天然水所受重力是多少牛?

24.小红通过学习知道了摄像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联想到学校为防疫配备的测温摄像机的使用现象。每当她入校经过测温摄像机时,会观察到从远处走近测温摄像机镜头的过程中,自己在屏幕中的影像越来越大。
(1)由此她猜想:凸透镜成实像的大小可能与 有关。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她与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利用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开始了探究。

(2)首先,他们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置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 。
接下来,小红将蜡烛移到距离凸透镜较远的位置。当蜡烛距离凸透镜42.0cm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调节光屏的位置直至找到清晰的烛焰的像,记录物距和观察到的像的大小、倒正等。
将蜡烛逐渐向凸透镜靠近,重复前面的操作,并把相应的数据和成像情况记录在表中。
分析表中数据,得到的初步结论是: 。
(3)小红要得出具有普遍性的结论,还应选用 进行多次实验。
进一步分析表中数据,小红发现凸透镜可以成放大的实像,也可以成缩小的实像,于是他们决定继续进行深入研究……
(1)由此她猜想:凸透镜成实像的大小可能与 有关。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她与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利用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开始了探究。

(2)首先,他们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置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 。
接下来,小红将蜡烛移到距离凸透镜较远的位置。当蜡烛距离凸透镜42.0cm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调节光屏的位置直至找到清晰的烛焰的像,记录物距和观察到的像的大小、倒正等。
将蜡烛逐渐向凸透镜靠近,重复前面的操作,并把相应的数据和成像情况记录在表中。
探究实验记录表(凸透镜焦距f=10.0cm) | |||
序号 | 物距/cm | 像的性质 | 像的大小 |
1 | 42.0 | 倒立、缩小的实像 | 逐渐变大 |
2 | 32.0 | ||
3 | 25.0 | ||
4 | 19.0 | 倒立、放大的实像 | |
5 | 17.0 | ||
6 | 15.0 |
分析表中数据,得到的初步结论是: 。
(3)小红要得出具有普遍性的结论,还应选用 进行多次实验。
进一步分析表中数据,小红发现凸透镜可以成放大的实像,也可以成缩小的实像,于是他们决定继续进行深入研究……
25.小明发现:体积大的铜块质量大,体积大的木块质量也大。于是,他和同学们想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他选用了天平、量筒、大小不同的铜块、细线、烧杯和水进行实验。
(1)小明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如甲图所示,这时应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天平平衡后,小明通过如下操作测量了铜块的质量和体积:
A.将铜块用细线系好后缓慢浸没在量筒中,记录此时液面的示数;
B.将铜块放入左盘,在右盘增减砝码、移动游码直至天平横梁平衡;
C.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录此时液面的示数;以上操作的合理顺序是 (填序号)。

(3)小明按照正确的顺序对铜块进行测量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一中。测量铜块2时,天平横梁平衡后,右盘中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则铜块的质量为 g;铜块放入量筒前、后的液面如丙图所示,则铜块的体积为 cm³。
表一 如表所示
表二 如表所示
(4)小明又搜集了其它小组的实验数据如表二所示。分析表一和表二中的实验数据,可得初步结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 的;
不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 的。(两空均选填“相同”或“不同”)
(5)小明与同学们交流与讨论后,进一步分析发现:表格中设置的 可能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1)小明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如甲图所示,这时应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天平平衡后,小明通过如下操作测量了铜块的质量和体积:
A.将铜块用细线系好后缓慢浸没在量筒中,记录此时液面的示数;
B.将铜块放入左盘,在右盘增减砝码、移动游码直至天平横梁平衡;
C.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录此时液面的示数;以上操作的合理顺序是 (填序号)。

(3)小明按照正确的顺序对铜块进行测量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一中。测量铜块2时,天平横梁平衡后,右盘中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则铜块的质量为 g;铜块放入量筒前、后的液面如丙图所示,则铜块的体积为 cm³。
表一 如表所示
物体 | 质量m/g | 体积V/cm³ |
| ||||
铜块1 | 79 | 10 | 7.9 | ||||
铜块2 | |||||||
铜块3 | 237 | 30 | 7.9 |
表二 如表所示
实验序号 | 质量m/g | 体积V/cm³ |
| ||||
水1 | 20 | 20 | 1 | ||||
水2 | 40 | 40 | 1 | ||||
铝块3 | 27 | 10 | 2.7 | ||||
铝块4 | 54 | 20 | 2.7 |
(4)小明又搜集了其它小组的实验数据如表二所示。分析表一和表二中的实验数据,可得初步结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 的;
不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 的。(两空均选填“相同”或“不同”)
(5)小明与同学们交流与讨论后,进一步分析发现:表格中设置的 可能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26.如图所示为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实验。
(1)步骤①: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铺上毛巾,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记录小车在毛巾上滑行的距离。
步骤②: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分别在棉布和木板上滑行,记录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将比较的结果也记录在表中。
步骤③: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 ,小车前进的距离就越 。
步骤④:小军经过与组内同学讨论得出:如果水平面足够长且足够光滑,小车将会 。
(2)在上述步骤中,有的属于可靠事实,有的属于理想化推论。下列关于这些事实和推论的分类,正确的是 。
A.②③④是事实,①是推论
B.①③④是事实,②是推论
C.①②④是事实,③是推论
D.①②③是事实,④是推论
(3)实验中,小车每次都是从斜面的同一位置由静止滑下,目的是保证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 相同。
(4)本实验采用了实验和推理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在我们之前的学习中,用到相同的物理方法的实验是 。
A.探究声音的传播
B.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步骤①: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铺上毛巾,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记录小车在毛巾上滑行的距离。
步骤②: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分别在棉布和木板上滑行,记录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将比较的结果也记录在表中。
实验序号 | 水平面材料 | 小车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 | 小车在水平面上的运动距离 |
1 | 毛巾 | 大 | 近 |
2 | 棉布 | 较大 | 较远 |
3 | 木板 | 小 | 远 |
步骤③: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 ,小车前进的距离就越 。
步骤④:小军经过与组内同学讨论得出:如果水平面足够长且足够光滑,小车将会 。
(2)在上述步骤中,有的属于可靠事实,有的属于理想化推论。下列关于这些事实和推论的分类,正确的是 。
A.②③④是事实,①是推论
B.①③④是事实,②是推论
C.①②④是事实,③是推论
D.①②③是事实,④是推论
(3)实验中,小车每次都是从斜面的同一位置由静止滑下,目的是保证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 相同。
(4)本实验采用了实验和推理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在我们之前的学习中,用到相同的物理方法的实验是 。
A.探究声音的传播
B.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