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信息技术《诗情画意》导学案分析(通用2篇)
五年级下册信息技术《诗情画意》导学案分析 篇1
教材分析
本课是浙摄版义务教育浙江省小学课本《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下第二单元中的一课,本课要求学生掌握演示文稿中多张幻灯片的制作,学生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所以在这里对幻灯片的制作要求有所提高。本课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插入图片、文字等对象,还要求学生简单规划、组织多张幻灯片的内容安排。另外,在学生会的基础上,还要求学生插入的图片应该与演示文稿的主题及幻灯片的文本及其他对象相匹配,各种效果要合理,进一步培养学生合理化处理素材的能力。
学生分析
小学生年龄小,更偏重于具体形象思维,现有的一些信息技术的操作方法学生练习起来缺乏兴趣,如果能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更容易创设出一种虚拟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游戏式的学习乐趣。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任务驱动”、情境创设、小组合作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任务驱动”的主人,使课堂教学效果有所提升。
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在同一演示文稿中创建多张幻灯片。
(2)能在幻灯片浏览视图中设置幻灯片切换效果。
(3)会在幻灯片中插入文本框并输入文本。
2、技能目标
(1)想象诗的意境,利用素材库中的卡通图片完成作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生生互评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评价分析能力。
(3)通过课堂引导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举一反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
(2)课堂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其个性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幻灯片切换效果的设置,为每一张幻灯片设置一种切换效果。
教学准备
1、在学生机上准备好古诗文字材料和卡通画素材。
2、准备好教学范例。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前:播放配乐古诗动画短片。
(谈话引入)师: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接触古诗了,同学们一定会背诵很多古诗。老师有个提议,利用上课前这段时间,我们来个古诗朗诵比赛,好不好?
(播放音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诵古诗接力赛。
师:这些古诗流传至今,往往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刚才,同学们朗诵的诗里有一首《春晓》,老师非常喜欢,谁能再给大家朗诵一下?(指名朗诵)
师:听了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读,老师的脑海里出现这样一个词――诗情画意。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请把你想象出来的画面向身边的小伙伴描述一下。
学生自由颂诗,想象描述诗的意境。
2、展示范例,明确任务
(1)复习旧知。
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参观一个诗歌乐园,可是诗歌乐园的小精灵们说了去参观诗歌乐园的小朋友一定得拿出自己的作品来,小朋友们有没有信心有拿出自己的诗歌乐园啊?那让我们一起去诗歌乐园看看吧!(打开事先准备好的范例)
师:你看了以后有什么感受?你闭着眼睛朗诵古诗的时候脑海中出现的是不是这些画面呢?你有信心制作出自己的作品吗?好,接下来我们一起利用桌面上的素材库来制作第一张幻灯片。(请学生演示操作,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相互帮忙解决。教师强调图片的添加通过 [插入]―[图片]―[来自文件]完成,文字的添加可以使用绘图工具栏上的文本框按钮通过将素材库中的古诗复制粘贴实现,也可以自己利用智能abc输入文字。)
(教师小结)师:刚刚我发现了,对于前几节课的知识同学们都掌握的非常好,看,这张幻灯片中的图片和古诗多么和谐啊,同学们还为文字和图片配上了生动的动画和好听的声音呢!
(2)新知教授。
师:终于完成了一张幻灯片了,可是我们刚刚欣赏的诗歌乐园中是一张幻灯片吗?那怎么样才能做这么一组幻灯片呢?怎样再新建一张幻灯片呢?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一下。
学生汇报,教师小结新建幻灯片方法。师:单击常用工具栏上的[新幻灯片]按钮,选择空白版式后单击[重新应用],进入幻灯片视图。然后利用[插入]菜单和[文本框]按钮制作另一首古诗的幻灯片。
师:这是我们刚刚做好的幻灯片,和诗歌乐园比一比,同学们看出有什么差别了吗?(学生回答)对了,诗歌乐园中每首古诗的每张幻灯片之间有一个过渡效果,使它在放映时更吸引人了,而我们刚做的这组幻灯片没有,怎样为幻灯片增加切换效果呢?
师讲解:选择[视图]菜单中的[幻灯片浏览],切换到幻灯片浏览视图。选中第一张幻灯片,单击幻灯片切换工具栏上的[幻灯片切换按钮],弹出[幻灯片切换按钮]对话框。看到这个对话框你会设置幻灯片之间的过渡效果了吗?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一下,试着自己设置一下,看看哪位同学能最早找出正确的设置方法,把它介绍给全班同学。(学生小组讨论,自主探究,后汇报,教师小结操作重点。)
教师强调在设置过程中不仅可以设置每张幻灯片之间的切换效果还能设置切换时的声音。
3、自由选择,设计创作
师:看来我们班同学都很厉害,看,一个个都能自己摸索出设置方法来了。现在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制作属于自己的诗歌乐园的方法了,而且还能为自己的诗歌乐园加上动画和声音呢,乐园里的小精灵可佩服同学们了。现在就让我们来当一回创作大师,进行诗配画创作,制作完成自己的诗歌乐园。由你给自己定目标,你的诗歌乐园中要制作几张诗配画作品,素材可以到桌面上的素材库中找,看谁做得又好又快。现在就马上开始动手吧!
播放音乐,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由选择设计创作,浏览素材库里的卡通图,欣赏古诗,领悟诗情诗境,选取自己喜欢的古诗或自己创作的诗歌进行诗配画。
4、作品欣赏,交流评析
(1)自我评价,自我认识
师:大部分同学都制作好了自己的诗歌乐园,现在把你自己的诗歌乐园播放欣赏一下,说一说你对你自己的作品满意吗?满意在什么地方?(学生自评,通过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评价自己的作品)
(2)交流互评,互动学习
师:大家都对自己的诗歌乐园有了整体的评价,你们想让自己的诗歌乐园得到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让自己的作品更加完美吗?好,现在我们交流互换,相互欣赏一下同学的诗歌乐园,说一说你最喜欢谁的,为什么?(学生互相欣赏,并对同学的作品给出点评,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3)小结延伸
师:今天同学们都拥有了自己的诗歌乐园,心里有什么感受?嗯,课后,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充实自己的诗歌乐园,不仅可以在我们的素材库中找图片,还可以自己创作配诗画,还可以到网络世界寻找更适合我们诗歌意境的图片,相信经过每一位同学的努力,诗歌乐园将成为我们学习生活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自我评析
本次制作一组幻灯片的教学活动借助教学情境进行学科渗透,采取“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从作品的构思、创作、欣赏、自评互评,直至课后对作品的修改完善,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活动,主动发展。正是学生主动性的全面体现,使这节课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学科渗透,培育素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只是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实际上信息技术学科也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内容,可以尝试将其他学科的内容引入信息技术课堂。本课将古诗词及其意境理解和创作引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通过创作诗歌乐园将信息技术的学习活动化、活动主题化,给学生创设积极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有机的统一。在综合性学习中,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解决问题、制定计划、对外表现的手段,通过对诗歌乐园的分析、创作、展示和评价等活动,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息活用能力。
2、任务驱动,激发热情
在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已被广大教师所认可。它让不少师生获益,但它也存在着弊端,容易忽略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本课通过让学生自己制定练习目标,自己决定获取素材的方法,并在课外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拓展练习,充分体现了学生在“任务驱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变教师“要我做”的外在要求为“我要做”的内在需求,让学生真正成为了“目标驱动”的主人、“内容驱动”的主人和“方法驱动”的主人。
3、目标全面,拓展评价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性学科,除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外,更多的是培养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让学生在掌握必备操作技能之余还要重视培养其应用和创造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每一项教学活动都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课教学中,利用丰富的素材库和多种素材获取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既满足了他们想象和创作的愿望,又顺利完成了有关制作一组幻灯片的教学内容。另外,通过对作品的自评和互评,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毫无保留地对作品进行品头论足的平台,通过评价还能提升学生对诗歌的领悟能力和欣赏水平。
五年级下册信息技术《诗情画意》导学案分析 篇2
一、 说教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及前后联系
本课是湘版八年级美术下册的第六单元,属于欣赏•评述类型课,中国古代的园林艺术与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同样显示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艺术成就的,它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高度的成就,而且独树一帜,自成体系,与欧洲、阿拉伯园林艺术并称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国的园林,既是作为一种物质财富满足人们的生活要求,又是作为一种艺术的综合体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要而出现 的,园林建筑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相亲和的思想传统”;教材中第一 部分先对中国园林的地位、起源、特征加以概括的说明;第二部分对中国园林的分类、设计思想、艺术手法作了介绍;第三部分是欣赏方法与欣赏要点;然后是分别介绍拙政园、苏州留园、扬州个园与苏州狮子林。对我国园林与民居的欣赏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园林、民居建筑知识的积累以及对于建筑的审美的提高
2、教学目的
① 了解中国古代园林的种类、特点及代表性作品;
② 结合实例了解中国造园艺术的原则精神和具体经验。
3、内容结构
① 中国古代园林包括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三类。
② 私家园林以苏州为最盛,设计以中国山水画为蓝本,追求细腻曲折丰富的变化,形成浓郁的人文环境。
③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积累了丰富的造园经验。明代计成《园冶》一书对园林选址、布局、叠山、选石、因借等作了系统的论述。
教学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中国造园艺术的原则精神。
攻破这一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方式讲解,同时结合展示大量的中国古代园林包括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三类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探究、总结等方法。
通过以上教材分析,才能使学生达到教学目标,为此,我准备采用下列教法和学法。
4、说教法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淘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学中教师只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本课的教学过程 主要强调师生的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我以教室为舞台,教师为导演,学生为演员,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观察探究创造,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并通过实际的操作,让学生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主要采用的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欣赏观察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和创造作业法。
5、 说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找出中国园林的艺术特点,特别是对苏州园林的设计之美展示讨论,在讨论的环节中联系实际,自由发挥,最后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知识扩展。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学生比较棘手的问题,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最后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始终以学生的朋友身份出现,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与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
二、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基本教学程序如下图:
生:初步感知(欣赏作品)——乐中体验(设计园林)——讨论探究(自评)——知识扩展(制作园林书签)——情感升华(写出本课的欣赏感受)
互动>师:引导观察——情景创设——启发点拨——汇总归纳
1、创设情景提问导入
你们游览过哪些园林?去过苏州园林吗?
学生自由回答,然后让学生在音乐中欣赏一组本地的园林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进入课题“诗情画意”。让学生观看短片(苏州园林),针对短片提问:我国园林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自然山水风景园
我国园林有哪些主要类型? 皇家园林、私家园林、风景园林
我国的四大名园是什么? 拙政园、留园、颐和园、避暑山庄
对南方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拙政园的图片进行欣赏,以及北方园林的代表——北京颐和园的图片欣赏,在欣赏过程中穿插讲解。(或让去过园林的学生谈谈感受,并介绍游园的经历)
2、分析讲解课文图片,感知课文,
(教师讲解)我国远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利用自然山水或者摹仿自然山水作为园林造景的主题,这比西方18世纪兴起的英国“风景式”园林大约要早两千多年。著名的圆明园,它的一百余个景区之中约半数是自成一体的小园林,因此而被西方人誉之为“万园之园” “诗情画意”是中国园林的精髓,也是造园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因此,过去的造园匠师们口授心传,多少都接受一些诗画方面的陶冶,而著名的造园家如计成、张南垣父子、戈裕良等更是精于此道。历来的文人画家也多有直接参予园林规划设计的,其中如唐代的王维、白居易,宋代的赵佶、司马光,元代的倪元镇,清初的石涛、李渔等人,为了渲染园林的诗的情调,常常借助于各种音响效果。寄畅园“八音涧”、谐趣园“清琴峡”的流水丁冬,沧浪亭“听橹楼”的 乃桨声,乃至风动竹篁有如碎玉倾洒、松涛之若天籁清音,都能以“音”入景。曹雪芹笔下的潇湘馆,那“凰尾森森、龙吟细细”更是绘声绘色,点出园林浓郁的诗情画意。
3、构思立意,突破难点
介绍苏州园林的造园设计手法:
播放课件:读图认识感知江南水乡---苏州及园林
1师:如诗如画的苏州园林是如何体现出她的巨大艺术魅力的呢?
讨论,指名说说,师板书:“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园林艺术的构成
a、自然环境的山形水势,包括人工叠山和开凿的泉流湖水;
b、建筑物及其特殊的人文内涵;
c、园林内的树木花卉;
d、园外大环境的景观、氛围。中国造园艺术是多方面因素的配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2、讨论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有何差异。
皇家园林代表作有北京的圆明园、颐和园和北海。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为造园的鼎盛时期。皇家园林布局以江南园林为参照,并以神话传说的东海三神山进行设计、构思,以其博大恢宏的总体气象和宫殿群的特殊政治意义形成自己的特色。北京皇家园林在近世曾遭受外国侵略者的严重破坏与抢掠。
4、将我所学,为我所用
教育家弗赖登塔说:“学习唯一的正确方法就是实现再创造”。把所学知识综合的创造运用是我们的目的,最后,播放轻音乐,让学生根据园林图片,尝试进行课文要求的三个活动练习,使用恰当的表现手法,进行再创造。
5、归纳总结
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总结。
6、板书设计 :
美术课的板书应融画与一体,因此,在教学中,应将作画过程与板书相结合,将范画、多媒体课件相对应,做到直观清楚,突出主题,照顾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