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学论文 > 美术教学论文 > 浅谈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正确认知和理解民族艺术的教育论文

浅谈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正确认知和理解民族艺术的教育论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浅谈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正确认知和理解民族艺术的教育论文(共含10篇),欢迎阅读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smmsz”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浅谈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正确认知和理解民族艺术的教育论文

篇1:浅谈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正确认知和理解民族艺术的教育论文

浅谈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正确认知和理解民族艺术的教育论文

关键词:

民族艺术 美术教育 审美取向

摘要:

本文拟从民族艺术的重要性出发,来谈如何借助美术教育来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审美取向,从而形成正确认知和理解民族艺术的能力,实现保护、借鉴和弘扬民族艺术的目的。

随着世界的多元化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这充分带动本民族的艺术文化走向新的高度。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随之加强。不少人在吸收他国文化艺术形态过程中开始忽略民族艺术。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艺术无国界,求他但不能舍我。因为我们的民族艺术经历千年的洗礼,如同硕大的砾石经过风雨的磨砺呈现出美玉一般,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艺术宝藏。这都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并将其发扬光大。在国际舞台上,只有自己民族的东西才能博得喝彩,相反,他人的东西真正用在自己身上又有几分话语权呢?因此,本文拟从民族艺术的重要性,来谈谈如何借助美术教育来培养学生正确认知和理解民族艺术的能力。

何为民族艺术?它是由民族共同体艺术家所创造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总体,每一个成熟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艺术,每一种民族艺术都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民族艺术具有该民族所具有的艺术构造方式及表现手段。

民族艺术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让人们充分了解本民族美的文化,并给予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工作者创作的养分,使得创作赋有民族特色和世界眼光。例如,“衣食住行”这个古人创造的词语,揭示了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行为,而“衣”字又排在首位,对人们来说有着突出的意义。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服装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中国的旗袍可谓一朵奇葩屹立在世界服装界,是什么成就了旗袍在今天服装界的地位呢?这主要还是源于其自身强烈的民族色彩和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它体现了一个民族对服装的诠释,具有着鲜明的东方色彩。而且,旗袍的设计也体现了艺术设计者们对民族艺术的关注,它选用的纹样、花式和制作工艺等等,无不体现民族特色。又如,苗族的蜡染,用蜡绘花于布而染,花纹分明。由于特殊的制作工艺,在蜡冷却后产生的自然龟裂纹,染色后形成一种特有的装饰效果。试问,用这样的民族布艺来搭配服装又怎能不令人耳目一新呢?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可进一步领会民族艺术美的内涵。

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性化设计思想已成为21世纪的主导,但怎样从五花八门的设计中脱颖而出呢?这就需要设计元素的重新组构,寻找自己的特色,而民族艺术与民族精神的加入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我们可通过实例来进一步说明。

正如图(1)所示,中国联通的标志设计,选用了中国红与中国结为搭配元素。两个具有鲜明中华民族艺术特点的设计元素重新组构,充分凸显民族文化,给国人一种亲切感。在标志造型中,又有两个明显的“心”型,上下相连,体现着心与心的交流。

图(2)是靳埭强先生在八十年代为中国银行设计的标志。该标志采用外圆内方的“孔方兄”为构图元素。这一元素主要代表金钱滚滚的银行。而且,在图形中的“中”字赫然,简洁明了地传达标志的含义。从整体上看,标志选用了红色,并在设计中融合了“天圆地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等设计思想。这些民族文化的加入,使得整个设计更有中庸之道,大气沉稳,并且多了一些人情味,少了一点铜板臭,创造出一种温馨和亲和的'形象。①

由此可见,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艺术设计者们对传统民族艺术元素的提炼也随之加大。设计出具有鲜明民族艺术内涵的现代作品,不但对现代设计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如此一来,在面对民族艺术时,人们如何正确评判它就直接决定了民族艺术价值的发挥。这种根据自身的评判标准来对事物个性特征、构造方式和表现手段等等作出评价的心理活动过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审美。

每个民族大都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具有鲜明的群体特性。这直接影响了审美观念的发展。再加上世界的融合、文化的碰撞和艺术的交流等等,都带领着民族艺术迈向一个新的高度,也使得审美观念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简单的说,一件好事可以引起他人的注意,而一件坏事同样可以引起注意。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世界,一个民族的艺术往往会或隐或现的体现其民族特色与地方特点。这种民族特色优势,很容易引起外人的兴趣和关注,但它给别人呈现出的可以是有价值的、高品位的,也可以是浅薄的、粗俗的,甚至是伪民俗化的。

须特别指出的是,在当前中国的民族艺术领域中,有人为凸显民族性、地域性的行为,这表现出了浅薄和粗俗的一面。他们搜奇寻异,亏幽探秘,甚至对一些荒诞愚昧的东西大加展示,或牵强附会,任意夸饰,不顾应有的文化底蕴作表面文章。这样的民族艺术可能会引起其他民族或其他国家的注意,但这不过是满足人类的猎奇心理,而并非真正的美学欣赏。这样的民族艺术无疑是自己给自己的一耳光,又怎么禁得起时间的推敲,最后的结果必然是消失在这大浪淘沙之中。 因此,虽然任何优秀的民族艺术都是具有独立的品格和丰富的审美内涵,但只有树立正确的审美取向,才能正确评判它,才能为民族艺术披沙拣金,充分发挥其价值并发扬光大。

而要树立正确审美取向的方法有多种,其中借助美术教育是方法之一,即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认知和理解民族艺术的能力。

在传统的民族艺术教学中,传授方式一般以“技”、“艺”两种方式,虽然它们在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中有着重要的部分,但形式仍偏陈旧。在这个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年代,老一辈的方法固然重要,但也要大胆尝试新的想法,从而培养学生认知和领悟民族艺术的能力。

第一,构建民族艺术的教育理念。

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清楚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提高自身素质,改变固有的教育教学理念,拓宽知识面,主动去探究和把握民族艺术深层次的东西,从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指导,培养他们对民族艺术的兴趣,努力做到理念先行,真正从思想上认识民族艺术。如此一来,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第二,开发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模式的成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其内容的兴趣程度。如果是老一套的灌输模式,既枯燥又乏味,学生在学习当中会产生一种抵触排斥心理,这样的结果并不是我们大家想看到的。这就要求我们美术工作者要紧随时代步伐,了解新东西、掌握新东西和运用新东西,通过自己的智慧把民族艺术的内容艺术地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正确地理解和认知民族艺术的内涵。

此外,在笔者看来,教育是人与人的沟通。这就需要教师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来考虑学生。当你自己是一名学生时,想怎样学习民族艺术。这种投其所好的学习方式会带来不错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加入民族电影鉴赏课,或者是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些民族工艺品并将其在校内外展览,展示他们对民族艺术的认知和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我成就感。我们的目的不是让他们做的有多么好,多么精美,而是为了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学习民族艺术。

中华千年的灿烂文化,为我们留下了绚丽多彩的民族艺术。这对艺术工作者来说,既是一笔丰厚的物质财富,亦是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历史给予了我们财富,我们就不能辜负它对我们的厚望,我们要将民族艺术发扬光大,就必须树立科学的审美取向,正确认知和理解民族艺术的内涵,方能充分发挥其价值,这也是美术教育应有的题中之义。尤其是在这个世界文化交流碰撞的年代,美术教育对民族艺术的传播将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共同的努力。

注释:

①钱定平.《logo的文化史》.北京:新星出版社,.5

参考文献:

[1]宋生贵.当代民族艺术之路.北京:人民出版社,.8

[2]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郭黎莅.关于民族艺术与美术教育的思考.河南郑州:河南省美术馆,.

[4]童铧彬.民族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的价值.浙江绍兴:浙江绍兴贸易经济学校,2008.2

[5]李征,许广彤.解读现代标志中的民族艺术元素.河北石家庄: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篇2: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发展策略论文

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发展策略论文

创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它是多种能力结合的产物,凝聚着优良的人格特征,最高层次地体现了人作为一个社会化的生命特有的自觉能动性和极大的智慧。针对当前的美术教育教学情况,应强调以学生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为核心整合其他能力的全面发展,使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为创造更多、更美好的美术作品打好基础。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看法。

一、创造性思维的涵义

创造性思维是相对于常规思维而言的,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它具有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再定义性、洞察性的特征。创造性思维对学习美术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学生是否能对周围的事物进行敏感的观察,能否发现常人不能发现的现象;思路是否流畅,是否经常有新主意、新观念涌现、是否常常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是否一叶知秋、举一反三;是否敢于怀疑、否定前人的定论;做事情是否有恒心、是否有幽默感、自信心等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创造新颖独特的、体现个人风格特色的作品。

二、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一般认为,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是智力因素。高创造力者必须有高智力,高智力却不能保证有高创造力,一定的智商之下,两者有显著的正相关;在此之上,两者的相关不明显。所以,我们不必望“创造性”而生畏,因为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拥有高创造力。所以我们教师要敢于爱一般意义上的差生,也许这一方面他有能力加以肯定之后,可以促进他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其次是人格因素。高创造性个体具有某些典型的个性,如独立性、自信、对复杂问题感兴趣、审美取向和冒险精神等,这些个性促使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敢于探索和实践。我们要多向学生推荐名人传记或者我们在课间、课后向他们讲述,开阔心胸,拓展眼界,让他们知道美好世界是需要勇气创造的。第三是环境因素,我们知道,大多数创造性活动是在人际环境中发生的,而人际期望很可能影响到个体的创造性表现。宽松的外部环境和正确的激励会促进学生的内部动机的确立和提升,不适当的外部奖励、任务、评价和监督等往往会导致内在动机下降,甚至会使创造力遭到扼杀,正如玉器需雕琢,不可用锄头!第四是动机因素。人类的任何行为,活动的产生和维持都离不开动机,创造性活动同样需要动机的维持和激发。动机因素包括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更有利于个体创造性活动的产生和创造力的发挥与发展。无论学生的创造性潜能有多大,环境有多好,如果没有激发创造性动机,就不会出现创造性的行为表现。当人们被完成工作本身获得的满足感和挑战性激发,而不是被外在的压力激发时,才表现得最具有创造性,教师经常鼓励和肯定是很重要的,参天大树是在细心照料下成长的,岂能指望一蹴而就。

了解了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因素,我们就可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帮助,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建立目标培养志向

没有创意、没有风格的作品很快被人遗忘,这是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那么创意、风格从哪里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潜能,能否发挥出来,要看个人的努力程度。我们应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生活、学习中训练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每次作业、每一次活动都尽可能带领他们尝试做一些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至少对个人来讲是新的事情,日积月累,思维的习惯渐渐形成,创造的火花就会经常闪现。有的学生认为“创造性”是离我们很远的事情,这就需要教师循循善诱,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在学生取得每一次小小成功之时都予以肯定和鼓励,帮助其树立信心,促进其内部动机的形成。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制定有效的计划,向成功迈出第一步。

2。训练基础的.技巧加强基本功的练习

自然界中的静物变化莫测,无奇不有,但它们本身称不上是艺术,只有经过艺术家的筛选、优化和重新组合,才能变成生动的艺术形象。必须有细致的观察力、扎实的基本功,作品才能生动形象。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练习,了解大千世界一景一物的形状与特征、尽可能多的各种技法,并把自己的思想渐渐融入到作品中。当然,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是恒心,只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把相应的美术领域的基础知识掌握了,知识面拓宽了,学业上的进步与为此所花的时间才会成正比。达·芬奇“画蛋”、王羲之“墨池”的故事不都说明基本功的重要性吗?大器晚成的吴昌硕作画的题材也不外前人常用的梅、兰、竹、菊等,但一起步直入文人画的堂奥,逐步攀登上绘画艺术的巅峰,这与他深厚的诗词文学、金石、书法、篆刻等方面的学养是分不开的。

3。扩展知识面厚积薄发

把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作为提高学业水平的重要措施,不仅体现在课堂的教学上更重要的是在课外进行。从事美术创作并不单纯是用画笔、颜料、画刀等材料就可以完成的,还要靠人的感觉、情感和领悟力等综合完成每一件作品。每一个从事创作的人,除了熟悉本专业的知识,其他专业的知识也要关注和了解。正所谓“开卷有益”、“厚积薄发”,进行创作活动时知识面广的学生就好像站在巨人肩膀上,站得高,望得远,思路会更加开阔,不时会闪现出创作的灵感。有人说:“构成创造力的要素有知识、自学能力、好奇心、观察性、怀疑态度、专心程度、恒心。”这其中,知识和自学能力排在前面,可见其重要性。我们的学生在进行创造性美术活动时,也应具备这些因素。我们相信机会只惠顾努力的人。

4。鼓励好奇心,鼓励尝试,提倡冒险精神

创造与探索、尝试是紧密联系的,创造力强的人喜欢一些探索性的事情,进行一些新的尝试。在这其中,好奇心和冒险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好奇心推动探索的进程,冒险精神促使人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齐白石《虾图》《鱼图》没有波光粼粼,你却感到虾儿、鱼儿在畅游:印象派的画家们从过去和当时的课程中摄取新的观念,发展了一种完全是自己的艺术,如莫奈的《印象·日出》、拉修的《大碗岛上的一个星期天》等,并组织画展向官方的沙龙挑战,这不仅需要智慧、技法,更加需要敢于冒险,勇于开拓的精神。

尝试是美术创作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阶段。例如不断变换观察事物的角度,不但画一个完整的水果或蔬菜,还可以画水果、蔬菜的横切面和纵切面;再如尝试临摹大师们的作品,这似乎是没有创意的活儿,但从中我们可以体验大师们的创意过程,要使自己的作品富有创造性,还要仔细观察、发现别人没发现的东西,可以尝试通过视觉、触觉和嗅觉仔细观察人们常见的树木、花草、楼房以及各种车辆等,或集中精神听小鸟唱歌、孩子欢笑,或许会发现许多平时不注意的美妙声音,从中产生创作的灵感。

总之,教师需要把握好创造性思维与学生的人格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努力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一系列的训练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观察角度、思维方式和表达形式发生了变化,引发了创造潜质,自觉进入探索、创新的萌发状态,这样才能将来在专业领域自由航行扬起承载新思维的风帆。

篇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教育论文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教育论文

当前,农村正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中学生的学费、书费全免,实行九年一贯制。学生的整体素质比较差,学校又偏离中心城镇,部分好学生到县里或镇里的学校去了。这些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差,家长大多外出打工的学生大多由爷爷奶奶带着。农村里这样的家庭直接影响学生的生活、学习,也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一半以上学生对学习缺乏自信心,从初一到初二的每次期中、期末考试,及格的学生只占20。这样的大环境致使大部分学生学习没有自信心,更谈不上对数学感兴趣了。基于这种情况,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寻求产生这种现象的内外因素,探寻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我认为:学生当前的情况与他们在初中一、二年级的经历以及家庭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起草了一套调查问卷,对我所带的班级学生进行调查。发放问卷82份,收回80份。通过问卷调查和研究,可以看出,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对学生的数学兴趣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周围人的态度及知识水平对学生学习兴趣有影响。

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自我观念的形成、自信心的建立,往往是通过周围人的期望与课程评价,是课程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促进课程评价整体改革的重要举措。而口头评价又是数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教学中最直接、最快捷、使用频率最高、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一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口头评价的成败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败,如何实施积极有效的激励性口头评价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重视的问题。激励性口头评价是指在教育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育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激励,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评价,作为师生交流的有效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

2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己取得成就的主观信念。

心理学家曾对千名天才中学生进行追踪研究,后对其中的30高成就者和20无大成就者进行比较,发现他们的明显差异就在于自信心。自信心对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建立、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这里谈谈本人在课堂上的做法,以抛砖引玉。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营造一个有利于树立自信心的环境。教育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况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同时思维最活跃,能力发挥最好。也就是说,在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学生有不怕失败的心理,有自由发挥、充分交流的机会,有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学生的自信心就比较强。那么,如何创设这样的课堂氛围呢?

1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组织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过去的“填鸭式”教学,多采用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法”“实践操作法”“师生互换角色法”等等。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其自信心就会大大提高。

2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语言和体态很重要。

教师看似平常的话语,是孩子们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这种低起点、小目标、勤评价、快反馈的做法,学生最感兴趣,最容易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数学自信心的建立是要学生有一种自主、自觉的过程。首先是学生要对数学产生兴趣,哪怕只是某一点、一个部分的内容。帮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师的言行和态度及指导学生的耐心程度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亲其师易接受,也最能拨动孩子的心弦。

3数学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培养自信心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具有较强思维能力的学生,较易增强学习的信心,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发展和培养思维品质来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直接受到抽象概括能力的制约。抽象概括能力差的同学,往往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对数学概念掌握不够牢固,很难正确地获得知识,长此以往就容易失去自信。因此,需要教师加强这方面能力的训练,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对学生要实施希望教育。

教师要热爱每一名学生,坚信每一名学生都能成才。对每一名学生都要坚持正面引导,循循善诱,不能幻想十个指头一般齐,有差异才构成自然界。教师要伴以强有力的思想工作,特别注意不断地给差生鼓励支持,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要坚信每一名学生都能学好数学知识。

5正确地使用评价。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个性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发表个人见解。对于学生在数学上的闪光点,要不失时机地给予激发,对他们取得的每一点进步或在思考问题时点滴可取的见解都应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让他们切实地感到学习数学的愉快,找到学好数学的突破口。

总之,数学学科有其丰富的内涵,其巧妙的方法,悠久的历史,广泛的实用价值和深刻的思想性,都为我们学好数学增加了自信心。只要我们遵循一定的规律,善于挖掘,持之以恒,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增强其自信心,从而把学生从“苦学”的数学大洋中带入“乐学”数学的世界里。

篇4: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教育论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言而喻,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必须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前提。

马克思曾经说过,想象是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爱因斯坦也强调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任务一方面要教会学生听、说、读、写,另一方面要挖掘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而培养想象力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想象力既然如此重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

一、运用教材,启发想象力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把阅读的思路和作者的文章创作思路统一起来,并根据文章内容认真地感知文章所再现出来的具体情境,形成“感知——理解——思考——领悟”这一思维过程,从而拓展学生知识,丰富学生想象力。

1。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但能借助媒体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而且使用多媒体本身,就是教师教学过程的创新体现,对学生有一种言传身教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地运用视听、音像、电脑等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各种知识积累、释放、组合、撞击的舞台。如我在教《看云识天气》时,配以挂图帮助学生认识云的种类、形状;教《望天门山》时,借助幻灯投影图象,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天门中断楚江开”的雄奇景象和“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壮丽景色。

2。比较阅读,开启学生的想象。如学了“碧水东流至此回”“春来江水绿如蓝”“黄河流水鸣溅溅”“桃花流水鳜鱼肥”等诗句后,我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领会诗人借助流水表达出的不同的感情。通过比较阅读,学生意识到,正是由于诗人对水有了整体、充分的认识,才能从大小、冷暖、颜色、气势、速度等方面来塑造文学形象,表达不同的感情。

二、引导质疑,展开想象力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其想象力就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其想象的描述便枯燥乏味。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不然学生仅仅有丰富的表象而无丰富的语言,他们的想象力就只会停留在直观、形象的水平上,而不能上升到词的思维水平上,其想象力的广阔性、深刻性和逻辑性也就无从谈起。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用语言描述想象内容的训练。教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时,我让学生结合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想象“美丽的街市”中牛郎织女是怎样生活的?学习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时,我让学生想象“若小孩的话皇帝没听到或没人说真话的情景”,以及“皇帝回宫后的`情景”等等。并且要求学生根据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流畅地、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样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通过再造想象,学生不但锻炼了想象能力,而且由于语言的调节而提高了想象的水平。

三、训练写作、激发想象力

“创作永远离不开想象”(老舍语)。作文的天空永远需要想象的翅膀。生动的描写,准确的说明,精辟的议论都离不开想象。培养学生想象力可从训练学生写作入手,进而分析,再进行想象。如诗歌教学中,由于诗歌局限于篇幅,往往是点到为止,不能展开而留下空白,即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体会这“意无穷”,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加以补充。

通过作文训练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深层次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比如“口头作文”的形式可以有复述课文精彩片段、编讲故事、描述见闻,这样既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表象积累。“书面作文”可以有扩写、改写、补写、续写、看图写作文等等,这些自由驰骋空间较大的“大作文”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无疑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四、延伸课外,丰富想象力

宋代理学家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就告诉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得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阅历丰富的人,表象储备才丰富,而表象储备丰富才利于通过粘合、夸张和联想等方式创造出更多的想象。

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懂得文章的谋篇布局,而且可以间接地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为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打下基础。因此,有目的的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很重要的。如中国的《西游记》、《聊斋志异》,外国的《骑鹅旅行记》、《鲁滨逊漂流记》、《一千零一夜》等文学作品,都是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器材”。除此而外,还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不要抑制自己的想象。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看到母鸡孵蛋,相信自己的身体也可以孵出小鸡来;看到气球上天就想象人吃了苏打片,肚皮里有了“气”,人也可以腾空,虽然充满稚气,但其中就蕴含着让人惊讶的“想象”元素。事实上许多有成就的人物,其共同点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唯其如此才会做傲人的成绩。

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必须最大限度的营造出一种积极、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之中,调动已有的生活知识和阅历,很好地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当今时代,知识经济已现端倪,让我们紧跟语文教学深入改革的前进步伐,把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列入正常的教学日程,认真备课,依纲据本,提高自身素质,为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培养创造性的新型人才,做出不懈努力。

篇5:浅析综合素质培养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实现的教育理论论文

浅析综合素质培养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实现的教育理论论文

【摘要】本文以素质教育为理论核心,从三个方面浅谈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如何激发兴趣、贴近生活、注重情感培养,来达到提高幼儿综合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综合素质美术教育;生活化;游戏化;趣味化

幼儿从小就喜欢乱涂乱画,他们把乱涂乱画作为一种自由的游戏活动,自己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美术活动恰恰符合幼儿的天性,反映了幼儿的本质,通过美术活动能生动形象的表现客观事物,促进幼儿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发展。美术教育活动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完善儿童的内心世界,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所以美术教育活动能无形中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综合素质培养,应根据儿童年龄特点,与其它各科有机联系,相互渗透,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让幼儿在生活中在活动中感受形、色、材料等美术基础元素和造型规律,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结合教育教学经验,我认为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 将美术教育活动生活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要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各种材料表现和美化自己的生活。这既符合当代教育的趋向――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又体现了美术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生活是美术的源泉,美术中的许多要素、法则,如色彩、点、线、面等都可以在大自然中,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现它们的原型,而且许多美术创作的题材也来源于日常生活,美术正是用它特有的感性、直观方式去表现生活,发现生活的意义。因此,在美术教育中,要让幼儿走出活动室、走出园门,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和自然环境中的美。如:小班美术活动《画房子》。应该说幼儿已具备一定的感知基础,但这种基础肯定不很广泛、不很深刻。他们一般只熟悉自己家的房子和周围房屋的形状,给幼儿的印象是初步的,有局限性的。因此,大部分幼儿画出来的房子形状单一,缺乏想像,针对幼儿的这种实际,要画好房屋,我们就必须带领幼儿,走出教室、走出园门,去见识一下城市的高楼大厦、农村平房及小楼,夯实他们的感知基础,为绘画提供丰富的材料。还可通过播放电视画面,展示图片资料等途径,让他们知道造型各异的楼房,认识这色彩斑斓的.世界。有了这样的活动,幼儿就可画出各具特色的楼房、平房。幼儿通过形式多样的、快乐而兴奋的感知活动,既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又丰富了感知。同时,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绘画能力,甚至欣赏能力、审美能力等就会在美术教育中得到提高。

美术除了表现生活,更重要的是能够美化生活,为生活增添色彩。因此,在美术综合教育中,就不能仅仅停留于幼儿用美术表达生活,还要引导他们学会用美术的方式改善周围的生活环境,装点自己的用具,使环境更漂亮,生活更美好。而且通过美的创造,能够进一步加深幼儿对美术的感受力,增强其艺术表现力。应该通过美术的综合素质培养引导幼儿逐渐走向一种艺术化的生活。

美术教育活动的生活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它使孩子们广泛接触了大自然的五颜六色,再用富有表现力的颜料将它们表现到画板上,使他们发现,原来生活是这么绚丽美好!从而唤起了孩子们热爱生活的激情,萌生了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对一草一木的珍爱……长而久之便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种保护环境的潜意识。也就是说美术教育活动的生活化无形中达到了对幼儿进行情感培养的目的,这也是提升幼儿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目标。

2 将美术教育活动游戏化

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教师应力求将美术教育活动游戏化,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达到玩与学的统一。在游戏等活动中,幼儿用眼睛去观察,用大脑去想,通过自身的体验,积累起大量的感性经验,然后再引导幼儿自愿地去表现,这样画出来的画就更富有幼儿自己的个性特点。

例如,在“美丽的夏天”活动中,首先可以组织幼儿到户外的花园、草坪、池塘或种植园进行游戏,在游戏的同时让幼儿亲近那些小花、小草,感受夏天的气息,听一听蝉儿的叫声,看一看蝴蝶、蜻蜓的纷飞,让自然的美净化孩子的心灵。不同的幼儿会有不同的发现:有的会被草丛中的小昆虫吸引,追随着蹦蹦跳跳,快乐地奔跑;有的会蹲下来仔细地观察池塘里的小鱼,与池水嬉戏;有的则会在蝴蝶、蜻蜓之间翩翩起舞……经过这些准备活动后,孩子们和大自然已经融为一体,充分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美丽,从而带着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尽情挥洒手中的画笔。又如在画水果之前,可以带幼儿去水果市场参观,让色彩鲜艳、可爱诱人的各种水果占据他们的视线,使他们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然后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水果商店”,经过观察和亲身体验,幼儿会带着愉快的心情、丰富的情感,拿着画笔大胆地投入到丰富多彩的水果世界中去。于是,孩子们笔下的花草虫鱼和水果就丰富多采、各具特色了。试想,如果在美术活动前不进行这些游戏热身的话,幼儿就不可能迸发出如此大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游戏化的美术教育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 将美术教育活动趣味化

以往的美术活动程式化明显,目的性单一。在这种活动中,幼儿基本处于被动状态,要真正进行个性化的、有创造性的表现是困难的。这种活动还会使幼儿对某种工具产生偏爱或单方面发展,从而影响幼儿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丰富幼儿美术活动的组织形式和表现形式使美术教育活动趣味化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宽松式、游戏式的美术活动,比如到户外通过观察作画。还可以选择一些特殊场所,比如在瓷砖上自由作画。还可以让幼儿用小树枝、小木棍、小木棒作画笔,以轻软的沙地作画纸。这样,幼儿会更放松、更自由,思维更活跃,有助于幼儿更主动地进行个性化的表现。

新奇、特别的材料可以提高幼儿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使他们产生丰富的想象。教师可以让幼儿用棉签、勺子、瓶子、盖子作画笔;用藕、萝卜、土豆作刻模印章;还可以让幼儿用吹塑纸、旧挂历、废胶片、碎布、盘子等,采用吹、泼、贴等不同的方法进行创作。多种材料的运用,有利于幼儿开拓视野,增长知识。 美术活动可以根据不同的目标采用灵活多变的组织形式。改变幼儿单独作画、缺乏交流的活动形式,可以减少幼儿的枯燥乏味感。增加一定量的集体合作作画活动,使幼儿通过合作与交流了解他人的感受与经验,理解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在集体活动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分组活动、分区活动、不同班级混合分组的美术活动、不同年龄班的混合兴趣活动等,使幼儿通过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完成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以及协调能力。

在组织幼儿美术活动时,教师要理解并鼓励幼儿运用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提倡个性化。艺术表现形式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定式,幼儿美术作品中的情感和创造是个体审美体验的一种反映。幼儿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有别于成人,他们在表现作品中的形、色、空间时有其独特的创造。同时,每个幼儿根据个人的感受,也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幼儿的优点和长处,使幼儿在获得经验的同时,逐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总之,美术教育活动中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幼儿的生长发育作用很大:可以陶冶人的素养,提高人的认识,同时也是培养幼儿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它具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因此,在幼儿园的美术教育中,要有意识地创造性地创设美的空间和环境,这不仅要体现在幼儿园内,也应当延伸到幼儿生活的家庭里去。采取多种美术教育表现形式,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有计划地组织幼儿去园外、户外熟悉生活,体验大自然,体验多彩的世界,为幼儿奠定坚实的生活基础,从而有效地达到提高幼儿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篇6: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培养自尊树立自信教育论文

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培养自尊树立自信教育论文

现代教育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是要在学生的内心和行为两方面同时造就一个独立自主、有热情、有个性、有尊严、有责任心的人。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我们必须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促成学生的进步与不断完善,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尊与自信。人们常说:“树怕伤根,人怕伤心。”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实施,赏识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与推崇,也就是说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而不是打骂出来的。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自尊心、自信心是精神支柱,是学生向善的基石,也是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人人都有自尊心,而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是需要家长和老师去尊重去保护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尊心这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得象对待一朵玫瑰上颤动欲坠的露珠。――要培养自尊心,只能用温柔细致的教育手段。”著名教育家韩凤珍说过:“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的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爱默生也曾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教育家的精辟阐述,让我们知道:作为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是对学生终身健康地发展负责的。所以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尊,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是至关重要的。

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在应试教育为主导的高中教育中,美术只是考察学科,有些地方甚至连考察都不用,也就是说几乎是个可有可无的科目。我作为一名高中美术老师,一再思考着如何让自己在教学中体会育人的乐趣?随着几年来在美术教学中的积累,本人发现只要善于抓住美术课程所特有的教育契机,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就能很好的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并且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作品展示和作品点评不断的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认可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如作品的闪光点等。由此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内在动力,从而使学生不断进步,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成绩。由于美术学科的特点,它对学生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培养比其它学科更有优势,所以,如何在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已成为现今许多美术教师共同关注的教育问题。

曾有个例子给我启发很深: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我在一个学生的作品中发现了他在美术方面的才能和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一次次的对他的作品给予肯定和鼓励,逐渐地我发现这位学生在不断的努力,并一直在进步中,而这位学生在刚上高中不久,由于学习基础较弱,到高中后差距越来越明显,所以对自己没了信心,上课不时的做小动作,甚至上课睡觉,而被多数教师说是升学无望了,从此对其放任自由,放弃了对他的'教育。而我对此并不知情,只是在课堂教学中发现了其作品的闪光点而对他赞美一番后又经过一年多的赏识教育使这位同学重新有了自信,最终考上一所本二批的艺术院校,这最终让老师和同学们都感到很吃惊。这以后我有意识地注意到在普通高中有这样一类学生:上高中只是为了应付家长和老师,自己毫无目标,因为这类学生文化科成绩并不好,升学无望就自我放弃,所以我认为要使学生对自己有信心就一定要让学生对所学有兴趣有热情。所以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有认知因素也有情意因素,而情意因素即学习的态度,学习没有相应的动机和态度就如同强按牛头不喝水一样没有效果。有心理学家指出:动机是激发、导向、维护活动的内部动力。首先,要把握好学生的外部动机,如对正确学习者给予奖赏;对错误者给予惩罚;学习结果的反馈;开展学习竞赛等;其次,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如学习兴趣与好奇心;认知冲突情境和明确学习目标等;第三,要充分利用课堂学习中的三种心理需要,即成就的需要,被赏识的需要,认知的需要。而美术课本是一个互动性很强的学科,它需要学生具有对自我的认识,要能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因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是一种全方位的师生心理活动的互动过程,也是情感、意志发展的过程,同时还是能力、性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对每一个学生来说,要能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而由于美术课程本身的人文性质,作为美术老师应不断改善、提高教育方法,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尤其是对后进生,多从积极方面去观察,多鼓励,多信任,多肯定,多表扬,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力量和信心。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坚持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轻易向家长告状,不挖苦学生。还要积极地自我反省,自我纠正,用心感受学生的心理反应,要主动接近,及时提供帮助。并在开发和挖掘学生创造潜能的同时,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促成学生们的进步与不断完善,帮助他们建立自尊与自信。

我作为一名年轻的美术教师,已深深地意识到 21 世纪对人类带来的挑战。新世纪在以高新科技为主要内容的新科技革命的进一步影响和带动下,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甚至思想道德观念等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也带来全新的挑战。这同样对当前美术教育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近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地接受这挑战,它一方面来自社会对美术教育要求的变化,另一方面来自学生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各自身心的变化。对于学生来说,内心都想着要升学的,可21世纪的社会让青少年学生有太多太多的诱惑,这对于处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挑战,是难以拒绝的诱惑。有些学生从此转移了对学习对升学的渴望。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自信心,在这过程中来自家庭来自社会和来自同学的压力甚至于指责更让学生没了自尊。那么,试问一个不要自尊自爱,没自信心的学生在三年高中生活毕业后又会是怎样的一个社会个体――群体?这又会对社会造成怎么样的影响呢?尽管美术学科在普通高中只是考察学科,但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不会因为只是美术老师就放弃比教书更重要的育人的职责。相反我会因为我是美术教师可以很好的利用美术学科的人文性和互动性强的特点,经常通过学生的作品或大师们的作品来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因此,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要把学生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教育协调起来,我们要教会新一代的青少年学生学会适应现代社会,学会在现代社会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学会自尊自爱,树立自信心。我们要适应社会,也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自尊、自信、自强的现代人。

记得有人说过:教育永远不能说“放弃”,重要的是找到一把合适的钥匙,去打开每一座资源宝库,开启每一个学生的心扉。也就是说,在教育中把尊重学生作为教育的第一原则。使我们的美术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那么,我们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而如果教育者有意或者无意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这样学生的心灵就会受到打击和摧残,就会失去向善发展的动力和精神支柱。因为自尊与自信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课程本身。

结论:所以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伤害或者诋毁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愚蠢行为。而成功的美术教育应能调动和激发学生成才发展的自觉性、积极性,能培养他们的自尊心树立自信心,进而使他们不断克服缺点,逐渐完善自我,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人才。

篇7: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论文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论文

新课程改革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开发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成为现代教育的方向。因此,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主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一、质疑问难,引发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他们敢想、敢于怀疑、敢于异想天开,不要拘泥于名家的结论,提倡好问。设疑提问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并处于心求通而不解,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这就激起了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质疑动机,敢于质疑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积极、主动、大胆地去获取知识。九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化学,不熟悉教材,认识比较困难,可以用事例比较的方法。例如:冰化成水(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煤燃烧是物理变化吗,铁生锈是物理变化吗,为什么?再从教材中引用临摹,开发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将其设计转化为问题情境,触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启动学生思维的激活点。进而可以引发探求的欲望和动机,把这种欲望和动机加以维持与强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发散思维,拓宽创新领域

发散思维,是从多角度、各个层次寻求答案的思维过程。利用发散思维解决问题时,容易在某一发散点上形成新的'突破,从而获得有价值的新成果。如:碳在空气中燃烧,一般是二氧化碳,但煤气中毒的现实告诉我们,还有一氧化碳生成,那么碳燃烧参加化学变化,就要考虑全面,有毒的是一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多方开阔学生思路,拓宽思维领域。

发散思维具有灵活性、多变性、新颖性和相对性,它的核心体现在灵活性上。如在学习硝酸的性质时,硝酸具有强酸性,但它却与稀H2SO4、盐酸不同,硝酸能与活泼顺序表H后的金属反应,与铁反应时,铁的用量不同,产物不同;在离子共存问题上,S2-、I-、Fe2+等离子不能在酸性溶液中与NO3-共存。

三、精心实验,巩固创新意识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实验现象、前后效果的比较,给学生最大的感知。例如铁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奇异的光,而在空气中是不能燃烧的,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兴趣。选择化学上著名的实验或著名的发现事例,并将其进行简化浓缩,设计编成课堂教学中富有启发性的实践证明,这类专题研究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还有利于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求实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使他们产生创新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学生动手的过程实际上是动脑的过程,同样一个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准备实验。学生的设计、准备不同,通过实验后,找出最佳的方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培养了设计实验的能力。

四、因材施教,培养创新精神

在化学教学中,把握教学常规的同时还要注意扩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平时教学生多把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用化学式表示出来。例如,铁用Fe、铜用Cu,煤气中毒的“煤气”用CO。不同层次的学生一起抓,对于优等生一方面鼓励进取,另一方面指导自学,提高独立获取知识能力。对于中等生要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鼓励他们奋起直追。对于差等生要立足于帮助,做到有的放矢。

五、“游戏、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穿插游戏活动,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游戏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学习,学习化学与伴随而来的愉快情绪交织在一起,大大激发他们对化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例如,让学生计算一种元素的化合价,首先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学生背一下化合价歌,然后再找一个学生算化合价的过程,另一组学生进行评判,最后教师评出表现好的学生予以表扬鼓励。学生们非常喜欢这种能让自己充分展示的教学活动,他们在愉快的游戏中学到了知识,又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了无穷的乐趣,使他们感到学习化学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可利用化学课外活动时间,对学生开放实验室,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化学小实验、化学小制作的设计研究,如热水瓶中除水垢、从KClO3制取O2的实验药品残液中回收MnO2,用废干电池锌片制取ZnSO4晶体等.实践证明,引导学生做好实验,设计实验,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总之,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特别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人。

篇8: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论文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论文

创新是小学生潜在具有的一种朦胧意识。那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的体会是:

1.在教学目标上, 做到“上不封顶”。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我始终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是指要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达到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练”等程度的要求。

“上不封顶”是指教师在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察得越细越好。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一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也为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我会学”。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

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

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

篇9: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论文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论文

【摘要】心理素质是指学生的意志力、情绪、情感、自我意识、社会交往、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应该包括智能与情感两方面,但现在一般所说的心理素质往往指的是人的情感、性格这一方面。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的德、智、体、美和个性生动活泼的发展,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突破口。据上海市中小学心理状况调查组的分析表明,当前学生的心理素质中存在着依赖性强、自制力差、社会交往能力不足、面对困难与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等问题。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诸多的不良心理素质,这些越来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体育教学中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体育教学 心理素质 培养

体育教学有机的特点是学生在教学中处于形体的动态之中。他们的个性、情感、意识等更能显示出来,这便于体育教师观察、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尤其是学生的社会心理、集体观念、人际关系、合作精神等。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互助合作活动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此,在体育学科教学中如何拓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将对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具有积极的`意义。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呢?可以在以下四方面来加以培养。

一、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务必有针对性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体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安排合理的体育活动,能有效地调动和纠正个性的心理、情感缺陷。如有的学生胆怯、怕羞,可安排并鼓励他们多参加跳山羊、垫上活动等项目的锻炼,并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步提高,使他们不断地克服胆怯、害怕心理,以勇敢的精神跨越心理障碍。还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则动员他们多从事一些接力跑、游戏,组织教学比赛等集体项目的锻炼活动,使他们融合在集体之中,用团体精神帮助他们克服孤僻、不合群的个性,使他们体会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分子。由此,逐步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针对急躁、易怒、遇事容易冲动、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则让他们多参加慢跑或者游戏等一些缓慢、持久的运动项目,以培养其自我控制能力,稳定被动情绪,使容易急躁冲动的弱点得到一定的改善。面对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一些遇到重要事情极易出现紧张、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平时多组织他们参加公开的激烈的体育比赛,如球类、田径等项目,使他们在失败与胜利之间,得到锻炼,慢慢的克服自身心理障碍。

二、根据学生各自的体能特征,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师应结合学生技能、体能、兴趣组织教学形式,可以进行循环练习、不等时轮换和交叉练习。例如,完成实心球前抛的教学中,把学生分成不同的体能组,要求学生的训次数都是10次,这样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达到了锻炼的目的。有的学生运动技巧方面表现的潜力较大、在教学中领悟快、技能好的同学,教师可以适当地让他们多做示范,使他们有自我表现和发展特长的机会。而面对少数技能训练不达到要求的学生,则进行个别辅导,反复练习,帮助他们领悟动作要领,树立信心,这样就能充分提高体育课的教学密度和广度。

三、根据学生个性差异,要因材施教的进行教学

学生的个性差异在休育课中的表现也不一样。如在耐久跑的教学中,有的学生较胖,不愿动;有的学生体能差,不想动;有的学生懒,怕跑,特别是当教师站旁边看着他们训练时,显得更加紧张。根据这类心理因素,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给他们以示范和领会的机会,采用肯定、表扬、鼓励的方法,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有组织地把他们同体能好的同学安排在一起,使他们多看、多思考,并在教学方法、手段上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如按图形跑、放音乐、接龙游戏等方法,提高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积极主动的情绪,及时对他们的进步进行肯定,提高他们练习的热情,从而激发他们练习的能动性。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再给学生一定的自动选择训练项目的时间,让他们调整学习心态,确定自己的训练目标,内容上做到一主多副,让他们更多的选择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主性。

四、根据学生教学活动的需要,要灵活地创设教学氖围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比一般学生更有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对学生今后在社会生活、家庭生活、职业生活、业余生活中产生重要影响,终生受益。为此教师要创设—种让学生表观的环境和氛围,使体育课成为—个小社会。如在体育教学中多增加一些自锻和自我创想的练习,使学生在课堂里生动活泼的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在这过程中,学生所产生和表现出来的情感、兴趣、特长等可以进行文流,互想帮助,从而培养他们学会各种人际关系和处事能力,使课堂成为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和竞争自强的活动场所。

当今社会对学校体育教学的要求不仅是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身心健康,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一代新人。这也就对我们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寻找好的教学方法和途径,特别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在休育教学的课堂上,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还与体育教师自身良好的品德、敬业精神、教育教学能力以及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氛围等因素密切相关。教师的感情、知识、才能和品格方面的内在涵养也是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主要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心胸坦荡、富有朝气、充满活力,优美的教态以及动作的熟练性和准确性,能让学生产生敬佩和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虽然很复杂,但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去努力,就—定会成功的。

篇10: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教育论文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教育论文

智能发展的最佳境界是人类的想象力——创新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人类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的主要任务不再是只注重传授书本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更新教学观念,把创新思想贯彻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赞扬学生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大胆鼓励、启发学生“异想天开”,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新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和主动学习的精神。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对此,我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既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用创新的思想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因素,并实施于教学。如学习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东郭先生逃走之后,他会干什么呢?一石惊起千层浪,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迸发出来了:有的想象他羞愧万分,跳河自杀;有的想象他闭门思过,写了一篇忏悔录,以告诫后人;有一个学生是这样说的:“东郭先生逃走之后,决心吸取教训,痛改前非。从此,他发奋图强,潜心学艺,三年苦练,终于成为一代吹竽大师。齐泯王高薪聘请他入宫奏乐……”这样的设计,可以从别人的想象中受到启发,拓宽自己的思路,为了寻求不同于他人的故事结局,学生的思维就会趋于变通、独特,这时,新奇的设想就产生了,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二、充分尊重个性,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

小学语文第四册有一篇课文《狐假虎威》,一位教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处理是:老虎愚蠢,狐狸狡猾,狐狸借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了。这样理解和教学这篇课文是对的。可是有一位学生却举手反对:“狐狸不是狡猾,是聪明。因为它在遇到强大危险的敌人时,不慌乱,善于动脑筋想办法。”多么不同寻常的思维,多么富有创新精神的回答!却被老师的一句“狐狸就是狡猾,这是标准答案。”给彻底否定了。呆板的“标准答案”把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浇灭了。如果教师具有现代的教学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在肯定学生大胆创新的同时,巧妙引导,拓宽深化课文内容,教育学生遇到危险时不慌张,灵活地处理,想办法自我解救。那么这种发展个性的教学,更合乎时代的要求,更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当然,打破传统定型的思维方式,结论有时确实让我们感到幼稚可笑,甚至荒谬。

但是,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我们就会感到:孩子的思维不仅不可笑,而且值得喝彩。正是由于这些不同寻常、超乎逻辑的思维,创造了在成年人正常思维内无法创造的奇迹:小瓦特正是因为有了“为什么开水能把壶盖顶起来”的好奇,才有了后来蒸汽时代的到来;莱特兄弟正是因为有了“人能否长上翅膀,像鸟儿一样在天空中飞翔”的异想,才有了人类遨游天空的现实。小学生创新思维的萌芽是稚嫩的,教师必须精心爱护,勤加扶植。

三、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构建探索式、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必须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能培养和鼓励创新思维的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如我指导学生写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小玩具时,首先师生共同确定观察顺序:整体→部分,写部分也要有一定的顺序,应按什么顺序呢?我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玩具特点确定观察顺序。学生踊跃发言,布娃娃:头→脚;飞机:前→后;小猴子:头→尾……然后,同桌互相交流;最后,请学生按自己确定的顺序到讲台上介绍自己的小玩具。教师由站在讲台上权威发问、讲解转变为师生共同研究交流问题。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描述、交谈、倾听等将自己的思想、理解清晰地表达出来,与别人的思想和理解进行比较,并进行选择、优化,以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

四、精心设计创新性练习题

通过练习题,引导学生把知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课堂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例如,学习了《蝙蝠和雷达》一课,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生活中还有什么也是利用了仿生学的原理?学生略加思索就回答:从鸟儿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从鱼儿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我又问:想一想,还可以从哪些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进行发明创造呢?学生陷入了深深的思索,我没有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布置为家庭作业,并且提示学生从哪些方面去查阅资料。第二天,学生交上了作业,嗬,真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有的学生写到:我从兔子的前腿长,后腿短,上山跑得快这一特点得到启示,要发明一种前轮小,后轮大的蹦蹦车,专供登山运动员用;有的想到,根据刺猬满身是刺的特点设计一种带保护外壳的服装,野外工作人员穿上它,可以防备野兽的袭击……长期进行这样的练习,必将促进学生采用前所未有的新的角度、新的观察点去审视客观事物,提出独到见解,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总之,创造并不神秘,人人是创造之才,时时是创造之机,处处是创造之地。只要我们转变教学观念,并以科学的方法对学生加以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逐渐被培养起来。

上一篇:大班美术教学论文

下一篇:返回列表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浅谈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正确认知和理解民族艺术的教育论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