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学论文 > 物理教学论文 > 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物理的起点论文

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物理的起点论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物理的起点论文,本文共14篇,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物理的起点论文

篇1: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物理的起点论文

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物理的起点论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作为物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初中物理新课标更是力图将学生从课本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将课本知识活学活用,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从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真正能做到“以物明理”、“见物思理”。可见,强化物理课程与生活的联系是物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想就“从生活走向物理”谈谈看法。

一、“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意义

1.物理与生活联系的广泛性。物理学起源于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研究,自然界又是人类生活的环境,因而物理学与生活具有广泛的联系,尤其是基础物理知识,都可以从生活现象中归纳和建构。例如,饺子或肉丸煮熟了为什么会浮起来;冰冻为什么会使水缸冻破、自来水管道冻裂等。认识主体和物理现象这两方面的客观存在与结合是建构中学物理课程的关键,也是物理课程设计的起点。

2.物理和生活联系的作用。物理和生活联系,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学习过程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另一方面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学习时易于理解和接受,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

3“.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生活”有三层含义。

(1)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有着自己对自然界、社会和他人的感性认识,建构主义认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该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觉得物理就在自己的身边,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知识自我建构过程。

(2)现时的生活环境: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常常是整合各类信息而综合显现的,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境的.实践活动中去解决物理问题,懂得物理的真正价值。

(3)学生可能的生活世界:这是学生向往着去实现的生活,是具有人生价值和意义的生活,它关注的是人的生活质量、人的生命价值,物理不但具有科学价值,而且蕴涵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于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实现

物理教学中,用身边的事例去解释和总结物理规律,学生听起来熟悉,接受起来也就容易。然而,现在的生活等到编入教材时已是历史,又远离了学生的新的生活,这使得教材的编写永远滞后于学生的生活,因此新课程的改革只靠内容的选择和教材的编写永远是不够的,还要靠教师通过实际的教学(两个对话)来沟通教材的普遍性知识与学生各自的特殊性实际生活,来达到面向生活的目的。

1.教师与物理新课程的对话:物理课程不可能照顾到学生的个体经验,因为个人的生活背景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根据本地区、本学校、学生的家庭背景来理解和阐释教材内容,使之与本地区、本学校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对物理课程做增删改,形成自己的讲义。 例如,在初二讲解摩擦力时,在引入摩擦力之前,让学生做几个小活动。如让一个同学从小口罐里用筷子夹出一乒乓球,或试着抓起一条泥鳅等等。这样开展教学,把知识和生活情景结合起来,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进行新一轮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并能很好地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把探究内容由书本知识向社会事件延伸,把探究活动由外在兴趣转化为学生的内动力。

2.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备课过程中的理解只是代表教师单方面的理解,不同的教师对物理课程会有不同的理解方式,但这并不代表学生的理解方式,因此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就是最直接的面向生活的体现。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对物理课程做即兴调整和发挥,同时注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体会。

例如,在学完大气压强后,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在打吊针的时候有什么发现吗?”学生根据自身的体验,讨论后归纳出他们的发现,如盐水瓶要挂的高一点,如果挂的太低血会倒流;瓶中的药水是匀速往下滴的等。对于他们的发现应该给予较高的评价,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热情。

这样的探究式教学能充分发扬学生的独立自主精神,教师的权威不再建立在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学生的积极参与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教师不仅注重学生发展的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而且注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持续性,促进学生个性、潜能、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从生活走向物理”,强调生活的教育意义,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用生活来取代物理知识,毕竟生活具有零散性、直接性和具体性等特点。如何保证学生获得具有普遍性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兼顾面向学生的个体、特殊的生活,切实推进新课程的改革,是每一个物理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篇2: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论文

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论文

叶澜教授指出 :在教学中,教师实际上通过“教书”实现“育人”,应把“形成学生主动发展、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作为核心价值,在课堂教学中要降低重心,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现实的课堂中,很多老师经常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但由于各种因素,尤其是迫于应试的压力,经常会把教参上的所谓重点知识灌输给学生,所以有时候自主、合作、探究会流于形式,学生没有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真正锻炼,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成长。要真正使学生的生命能够在课堂上自由生长,我们必须努力做到“五还”,努力让学生把内在能量释放出来,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让课堂真正“活”起来,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一、还给“时间”,让学生拥有探索的天空

教师是为了学生而存在,教师必须树立牢固的学生立场。一切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安排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因素。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摒弃传统的“一问一答”式让学生被动听课的局面,不再高高地站在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不再强调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要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探究时走到他们中间,俯下身子倾听,并适时指导,和学生交流预习收获,一起圈点,勾画,摘录,并鼓励学生大胆交流,互相补充,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索的天空。更多的时候,教师应该是一个“信息的重组者”,是一个“动态生成的推进者”,要帮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交流学习收获,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信,大方地交流自己学习中的所思所得,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轻松、快乐地学习,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如在教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中《麋鹿》这一课时,无论是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还是传奇经历,都是学生感兴趣且又是未知的话题。教师扼其要点,以“课文是怎样介绍麋鹿特点的?”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语句的学习,借助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小组学习探究,解决问题。在相互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彼此交换掌握的信息,不仅拓宽了知识面,丰富了对麋鹿的了解,还对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

二、还给“空间”,让学生释放内在的潜能

传统的课堂,就是学生要毕恭毕敬地坐着,不能越雷池半步。事实上,这样的要求大大地扼杀了学生生命的活力,剥夺了属于学生的课堂权利。把“空间”还给学生就是要“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需要变动位置和座位的朝向”,“采用前排学生转身向后即组成四人小组的方式”,这种形式运用在组内交流预习收获和疑难问题的讨论,效果非常好。如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时,学生对于“厄运”一词的理解及文本中谈迁的“厄运”到底指什么不是很清晰,这时就用四人一小组的方式,在组内先讨论,组长用心记录组员的发言,小结后汇报本组的理解,其他组员补充。在教学《爱之链》时,小组合作探究,很快就通过品读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感悟到人物的品质。在讨论“课文为什么用《爱之链》作题目?”时,同样给学生学习的“空间”,让他们联系上下文,联系本文的写作背景,在组内每人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组长汇总发言,其他组员补充。学生很快就明白了 :人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人人都应该给别人帮助。乔依在遇到困难时受到他人的许多真情帮助,所以他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友爱的手是天经地义的,真情是互相传递的,这正是用《爱之链》作课题的道理。实践证明,给足时间,还学生学习的“空间”,很多问题学生都能自己解决。

三、还给“工具”,让学生类比中得法

古语云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要掌握学习的“工具”。这里的工具主要指教会学生学习的知识结构、方法结构、步骤结构等综合学习某一方面内容的“类结构”,掌握了这些结构再运用结构,学生开展主动、独立学习。需要强调的是,此类教用结构的方法,必须要求教师拥有课程意识,树立长程观念,要敢于跳出教材的编排体系,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和归类重组,将同一类课文重新组建单元进行教学,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工具”的掌握和运用。如进行写景状物类文章的学习,在学习《九寨沟》后,师生一起总结出写景类文章的大致学法结构:理顺序――找景物――抓特点――想画面――悟情感,然后学生用这样的结构去学《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等文。再如在学习了《嫦娥奔月》这篇课文后,总结出故事类课文的一般学法结构:知故事――品人物――悟愿望――练复述(或续编),学生再学到此类文本内容时就可以运用这样的学法结构进行自主学习,学习过程也就轻松、顺畅得多了。

四、还给“提问权”,让学生在思辨中提升

自主的课堂不是孤立的,是有前后联系的,它强调学生课前预习的作用、课堂主动思维和积极思维以及课后的及时温习和反思。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预习时、在独立思考时、在课堂上发言时敢于提出自己的疑惑,敢于向老师质疑,“不把提问看做是教师的特权,或只是检查学生是否掌握学习内容的手段”。如在教学《嫦娥奔月》时,学生质疑 :嫦娥并不是为了老百姓着想才吃了仙药上天的,而是为了长生不老偷吃了后羿的仙药,课文写得不对。针对这一质疑,我们不能不理不睬或糊弄了事,而应合理引导学生讨论,首先弄明白这篇文章是哪类题材,既然是神话故事,那都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都是人们想象创编出来的,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比如,我们教材中的《女娲补天》《夸父追日》《普罗米修斯盗火》等,这些故事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创编故事的人想通过故事表达什么愿望,不同的人就会生成不同的版本。学生最后明白了这个道理。这个过程的处理就尊重了学生的“提问权”,也是有效地利用了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并及时进行了提升。

五、还给“评议权”,让学生在交流中延伸

评议包括自评与他评、发表感受、提意见、表扬和建议。新课程标准指出 :“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评价与学生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而现实课堂中,教师评价往往主宰了教学过程。把“评议权”还给学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才会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之中,才会主动地去思考,大胆地去表达,对于同伴的意见与建议、表扬与批评才会用心关注并给予回应。如在检查学生读书时,以前一贯的做法是老师对学生的读书情况及时评价,现在我们的课堂上更多的是生生之间的互评,读得好,好在哪里 ;不好,又有何建议。在品悟文本时,一组学生交流对文本的理解、收获、感受后,让其他组学生评价,赞同别人的意见,就说明自己赞同的理由 ;觉得别人说得不够全面,就补充自己的意见 ;对别人的回答提出异议,可以进行争议性评价,据理力争 ;要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则进行创造性评价。总之,在我们的课堂要还学生“评议权”,鼓励学生多评多议,形成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能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课堂上,把时间、空间、工具、提问权、评议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知识的主动参与者,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真实有效的必要措施”,是“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不断地研究、反思、总结,从学生的生命成长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彻底转变自己旧有的观念,克服自己的惰性,从每一节课开始,唤醒教育活动中的每一个生命,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并重新开花结果。

篇3: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论文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论文

摘要: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谈了一些方法。首先要营造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其次要善于采用人文化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语文;学习;学生;主人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充满创造和活力,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和充实。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在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方面,我做过一些摸索和努力。

首先要营造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长期以来,“灌输-训练”的方式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教师居高临下,学生处于被动压抑的地位,成为一个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需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亲切友善的学习氛围。

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我要求自己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鼓励他们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引导学生敢于参与、乐于参与、善于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我经常告诉学生们,这个答案并不一定就是标准的、唯一的;我也从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我会这样告诉他们,这只是我的一点看法,你们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我还会很自然地对学生说,这个问题我也不太清楚,要不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在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中,我发现学生越来越喜欢语文课,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被激发出来。师生之间有着相互的尊重与理解,有着心灵的沟通与交流。在这种平等的对话中,我觉得自己也得到了发展,而学生专注的目光又激励着我去上好每一堂语文课。

其次要善于采用人文化的教学方法。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机器。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必然体现以人为本,多为他们着想。我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使教学做到生动形象、灵活多样,想方设法让学生通过眼、手、口、脑的各种活动,唤起求知的欲望,获得学习的乐趣,培养健康的个性。我在语文教学中有如下一些方法:

1、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学习

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章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个性也很生动、突出。特别是一些小说、戏剧等。学习此类课文时,我往往采用角色变换训练,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学习《守财奴》时,我就采用了角色扮演的形式。学生在排练的过程中,不仅很好地把握了故事情节,对葛朗台的形象也有了深刻的认识。上公开课《雷雨》时,我也采取了此种方式。当时有同事说:“《雷雨》不大好演啊,学生演不好,公开课的效果可就要大打折扣哦。”我虽说有一些顾虑,但还是认为表演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在表演中,学生会主动地去把握剧情冲突,也自然会去揣摩语言,认识人物。所以即使演得不好,但学生主动去学了,积极参与了,目的也就达到了。

其实不仅是小说、戏剧适合角色扮演的方法。许多课文只要我们善于开动脑筋,也可以使用此方法。比如我在上《登泰山记》这篇古文时,就采用了学当导游的方式。导游的过程中既让学生把握了课文的内容,还给了他们很多创造的空间。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现在,学校的教学条件逐渐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已经非常方便。用课件上课,有声有像,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我还下载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影视作品让学生们欣赏,比如小说《陈奂生上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雷雨》等我都找到了相关的老电影,有的是课后放,有的是课前放,对课堂教学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我还充分利用学校开设的每周两节的信息课,让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比如在学习李白的诗歌时,我告诉学生李白到过黄山,还留下了一些诗歌,我把上网查阅这些诗歌的任务交给了学生,而学生也非常乐于通过这种方法去了解、学习。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下,语文教学使学生的眼界得到了开阔,思维也变得活跃,学生切实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给他们带来的丰富和快乐。

3、给学生自主评价的权利

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这其实也是关注学生主体性的表现。现在,我经常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比如作文教学,在适宜的时候采取学生互评的方法,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还比如在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上,我采取了分组轮流出卷、阅卷、评卷的做法,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涨。我发现每一次的卷子都有自己的特色,对题型、题目的难易度等方面也把握得越来越好。学生成了能掌握自己学习进程的主人。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精神、探究意识在这些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加强。

4、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被人重视,渴望成功。因此,教学中应多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我总是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亮点,我总是爱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努力激发每一个学生的上进心,让他们找到快乐和自信。比如我现在任教的班级,学生的语文学习程度并不是很好,但我却很高兴地看到他们在学习语文时所投入的热情和专注。而其中一些被其他教师认为根本就不学的学生在语文课上却有着不错的表现。像陈同学,许多教师提到她都头疼,但她在语文课上却是能积极、主动去学的。她在《守财奴》一课的表演被同学们评为“最佳女主角”,在不久前开展的辩论赛中又被评为“最佳辩手”。成功的体验反过来又更激励着她,让她找到了成为学习的主人的快乐。

语文教学充满了激情和智慧,充满了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碰撞。当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时,他就会在这种美好而又充满挑战的情境中得到主动而积极的发展。

篇4: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论文

最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论文

【摘 要】作为一位人民教师,负担着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文明程度的直接责任。“教育者先受教育”,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为人师表的水平,才能胜任人民教师的历史使命,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现代教育是以培养人才,促进人的发展、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中人的主体性及作用的发挥是衡量现代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尺度。然而,当审视初中教育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时,一种强烈的危机感油然而生:我们培养的学生缺乏主体精神,缺乏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论证学生的自主教学。

【关键词】素质教育;民主课堂;教学模式;常规教学;社会实践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发挥、完善学生的主体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全面有效的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挖掘学生自身的智力因素,发挥学生最大的潜力,充分体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也是为学生插上成功的翅膀。那么,如何很好的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自主学习,完成自我发展呢?

一、要创建和谐、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因为轻松融洽的环境能有效的开发学生的智力及创造力。因此,课堂上,教师要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脑细胞活跃起来,这样师生才能进行多样化的信息交流和思维碰撞。使学生感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以增强学习的信心,从而自觉的走上自主学习的道路,自觉加入自我发展的阵营。如教师每天面带微笑,话语亲切,学生聆听教师讲课时有如沐春风的感觉。学生回答问题准确时,教师的赞扬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有偏差时,也不要全盘否定,应帮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应引导其找到合适的思路重新进行思考,在学生的内心种下“如果有下次,我一定会答好”的信念。因此我觉得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很重要,也有利于自主学习的顺利完成。

二、要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为“启发式”教学

教师不能把学生当作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一味强化学生生吞活剥,死记硬背的能力,而应把学生当成充满活力的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并主动发现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古诗文时,我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情境教学的方法,先设置与诗文相似的情境,然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谈体会,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并启发学生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给诗文配以合适的图画。或通过多媒体的使用,带领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之中,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自我欣赏中进行深入品味,这样体会就更加深刻,并自然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三、教师应打破常规教学,把讲台让给学生

初中课文分讲读和自读两类,在学习讲读课文时,教师也不能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有针对性的布置预习任务:如:走进作者,正音正字,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主题思想、写作特点等方面。在课堂展示的时候,要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引导他们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说得好的要充分肯定,说的不好的要帮学生找到问题的症结,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但一定要照顾学生的情绪和尊严。也可鼓励学生自编自演课文中的有关情节,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此外,学习内容安排和质疑要适度,抓住质疑的最佳时机。

四、教师必须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的能力

蔡元培先生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发展的能力。”的确,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学以致用。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用”的价值,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的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使其认识到:今天努力学习是为了明天更好的发展,是为了实现个人素质的全面提升。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社会发展为依托,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其意识到自己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使其自觉地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这样教师可利用节假日,鼓励学生亲自做社会调查,通过自己观察、思考、并写出调查报告。教师也可结合课文内容帮助学生制定一些调查实践专题。

总之,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完成自主学习,能做好以上几点就能起到一些效果,但是,学海无涯,教无止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探索,总结更好的方法。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把学生培养成爱学习,会学习的高素质人才。

篇5: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论文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论文

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常常是被动的,学生们犹如一个个容器,接受老师课堂上的灌输。考试时,再把这些东西倒出来,“还”给老师,而没有真正吸收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大大下降,从而渐渐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真正把学生从被动学习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可以说,学生之所以被动学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老师造成的,因此,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改变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只要我们转变了教学观念,并在教学方法上多花点心思,要让学生主动学习起来,要让学生快乐而有效地学习语文其实并不是一件难事。

一、活用教材,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现行教材采用单元编制,把内容相关的几篇文章编排在一个单元中,并规定了教读课和自读课,以利于教学。其实,一个单元中,学生真正感兴趣的,引发学生共鸣的文章只不过一、二篇,而且有时他们对自读课文特别感兴趣。这时,教师就应灵活地使用教材,不一定要按顺序来教,《语文读本》的文章也不一定只用于课外阅读,也可以有选择地作为讲读篇目安排学习,“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可以把选“例子”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来决定本单元要详细讲读哪一篇课文,这样,由于所学的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就会发挥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师的教学也将事半功倍。甚至,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从课外的文章中选取一篇与本单元编排思想相契合的文章作为课堂上学习的材料,比如《语文报》、《读者》、《青年文摘》等报刊上就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这样,学生首先必须熟读教材,并且要在课外广泛阅读,然后仔细分析、鉴赏、比较,才能选出与课文最契合的文章,这样就可以一举多得,让学生得到多方面能力的训练。

二、巧设活动,把学习教材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教师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没有创造性地学习。教师甚至有意无意地压制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理解。这样的教学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吃力不讨好,学生也会渐渐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其实,如果教师能根据所学内容而安排一些活动,将能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有些课文论辩性较强,可安排一场辩论赛。有些课文情节性、戏剧性较强,适合表演,教师就可以把学生分成三四个小组,让他们各自把课文改编成剧本,然后进行表演,看看哪一组的表演最精彩,而且最能表现文章的主旨。表演结束后可安排讨论,让他们各自谈谈为什么这样处理教材,并品评各小组表演的优劣。这样,就是让学生高效地创造性地学习了课文。另外,对于知识性较强的单元,可安排一些知识竞赛活动。如诗歌单元,可开展古诗文背诵比赛,如古文单元,可开展文言知识竞赛,全班分成几组,让他们分头作好准备,再选出代表进行比赛。这样,他们在准备的过程中,已经就是在主动地学习课文了。通过这样的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了其它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创办班刊,把写作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写作文和批改作文,可以说是学生和教师都非常头痛的事情了。学生面对老师布置的作文搜肠刮肚,绞尽脑汁仍无从下手,于是乱写一气凑个数;教师面对学生交上来的犹如一座小山的毫无新意的、艰涩难懂的作文也无从下手,有的随便批个“阅”应付了事,有的虽也精批细改,却也效果不佳。长期以来,这种低效的作文教学一直困扰着广大的语文教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我发现,在班级中创办一个班刊,可大大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学生都有一种自我表现的欲望,教师只要善于利用这一点,再差的学生也会爱写作文的.。我的做法是:发动全班学生,集思广益,给班刊起一个好听又有意义的名字;精心组织班刊编委会,指导他们开展工作;并规定该刊的出版周期(每周或隔周),定期发表学生的优秀习作,然后鼓励每一位学生向班刊投稿。每一个学生,只要他向班刊投稿,不论好坏,只要该文有一点可取之处,都把它稍加修改发表出来,这样就会大大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比如我任课的高二(1)班,班刊叫《文苑》,意为美文荟萃的地方,从高一起每周出一本,由学生轮流担任编委以及承担封面设计、插图绘制、排版装订等工作,力求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编辑出版,得到锻炼。除了每周的常规出版,在一些特殊的时间,如新学期开始、学期末、一些重要节日纪念日,还可以出版相应的主题专刊、纪念专刊。该班最近就出版了《文苑》的一周年纪念专刊,刊登了从该班学生一年来在《文苑》上发表的文章中精选出来的作品。

而对于平时的作文,教师不一定规定具体的题目(或者出题时采用必做题与选做题结合的办法,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只规定一学期必须完成的篇数,也不一定规定具体上交的时间,只要到期末交齐必要的篇数就可以了。这样,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写作环境,学生放下思想包袱,放开手脚,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感受,往往能写出出人意料的好文章。同时,由于有班刊这个展示学生创作才华的舞台,学生的创作积极性也大大提高。教师的评改可相机进行,学生可以写完一篇就马上交老师批阅,也可以写完几篇后再让老师统一批阅。这样就不会造成把作文堆成小山,学生交上作文必须等到一、两周后才能看到结果的局面,而且教师可以采用学生随交随批的当面批改的方式,大大提高了批改效率。另外,教师可把批阅好的优秀文章刊登在班刊上,印发给全体学生,然后在作文课上师生共同品评该文的优劣,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教师也可以把一部分作文的批改权下放给班刊编委,教师进行指导批改,这样可减轻教师工作量,又可锻炼编委的其他能力,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总之,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从讲台上走下来,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根本上扭转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局面,从而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6: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论文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论文

“目标导学,自主有效”是一种以学习目标为中心、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体现教为学服务和师为生服务的新理念,是实施有效教学策略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一种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

新课标理念的英语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载体。因此,在“目标导学,自主有效”的教学模式指导下,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法与学生的有机结合,需要我们去探索并积极实践。

一、明确学习目标有效实施导学

“目标导学”的核心是以“学习目标”为中心,教师要为围绕目标而教,学生要带着目标去学。首先要充分掌握学生的知识起点,其次就是要求教师在备教材、备学生的前提下认真制定学习目标,并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围绕目标而教,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让学生成为课堂上学习的真正主人,以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以教师为主导,探索教法改革

实施之法,贵在启导。“目标导学”的关键之一是“导”。“导”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起指导和引导作用。教师的指导作用表现在教师对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有效控制上。教师要把握教学的目标、内容,并要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引导作用表现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导”是学生的“学”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善于“诱导”,变“厌学”为“乐学”;着力于“引导”,变“死学”为“活学”;着重于“学法指导”,变“学会”为“会学”,以保证课堂的教学效益。教师只有启导得法、到位,才能体现出教为学的宗旨。

三、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学法指导

在“目标导学”的教学模式中,以学为主,以学定教,从根本上体现了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教师的“教”要服从于学生的“学”,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探索如何改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致力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有从根本上把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转变为现代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具备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学生才能自觉地担负学习的责任,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有意义、有成效的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当特定教学情境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的时候,这种教学情境的进行过程必然是富有创造性、饱含趣味性的,正是这些创造性、趣味性的因素拥有无穷的教育价值。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就成了教育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根本、最具有开发价值的内在驱动力。因此,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而这可以通过教师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等来实现。

例如,在刚学完六年级上册的前几个单元时,我曾尝试创设一个完整的情境和话题,并事先找几位同学一齐排练,然后展现给学生们一幕生动的英语短剧。而后让同学们自由组合模仿教师的编、导、演进行创作。通过这种表演课的实践,学生不仅轻松掌握了前几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如怎样自我介绍、如何与陌生人相识并成为朋友等一系列的交际活动,而且同学们自主学习的欲望也大大提高了。 四、构建有效课堂,尝试艺术教学

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要想使学生有进步、有发展,真正做到乐学、活学、会学,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把握课堂节奏、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等方面都要有精心的准备和深入浅出的讲解艺术。

备课艺术化是上好一堂英语课的前提。教师要备好一堂课,首先必须掌握该课的`全部内容,了解整体结构,并进行优化组合;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还应了解学生的个性、兴趣、思想状况及他们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利于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双边活动。

课堂艺术化是上好一堂英语课的关键。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建立亲密融洽的关系有利于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英语教学中,恰当而适时地使用体态语言,不但能活跃气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且能帮助学生加速理解所学内容。

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Unit3Can you play the guitar?这一单元时,我和同学们使用了游泳、跳舞、吹拉弹唱等大量的模仿动作和体态语言,大大提升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在激情饱满的情绪中完成了情态动词的教学任务。

教师的语言也应讲求艺术性。如纯正优美的语音、抑扬顿挫的语调、幽默生动的语趣等,既能在课堂上吸引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拉近师生的距离。很多同学往往是先喜欢任课老师,进而喜欢该任课老师的课。教师可充分利用自身魅力吸引同学们的眼球和注意力,把他们带入学习轨道。

教师还应兼顾提问操练的艺术性、情境设计的艺术性等,充分利用实物多媒体等教学设备,把尽可能多的时间与舞台让给学生,使知和情统一起来,在自由、宽松、愉快的氛围中,所学的语言知识更容易得以巩固。

总之,教师要通过“目标定向,以学为主,以学定教”的研究与实践,让每一位学生都得以发展,从而构建起“目标导学、自主有效”的课堂。

篇7: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教学论文

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教学论文

自古以来,教学似乎都是教师的事,学生被动学习,其实新课改要有所突破,就要打破常规,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充分发挥学生潜力,成绩达到最优,下面我谈一下自己关于这方面的一些看法!

我是红星高级中学的高三一名数学教师,我带的两个文科普通班,学生普遍底子比较薄弱,再说文科数学本来就是学生最头疼的学科,有些学生为什么选择文科就是因为怕数学,带了两个星期之后明显发现了很多问题,第一是学生对这门学科缺乏信心,第二是学生的主动性不足,第三是学生不懂得有效的复习与巩固知识。面对着这种情况,结合学校“68686”小组教学法,我采取了下列措施。

一、课上教学学生以组为单位,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

“做数学”是目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做数学”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做数学”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

建构主义学说认为,虽然学生要学的数学都是已知的知识,但对学生来说仍是未知的,需要每个人再现类似创造的过程来形成。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的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是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具体地说,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在教师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并作类比、分析、归纳,渐渐达到数学化、严格化和形式化。

课前把学生分成小组,选一个小组长,学生以组为单位做好,平常听写考试,算组内平均分,评出最优组给予奖励,最差组批评,组内评比结果写在后面黑板上,发成绩把整组发给组长,老师对整体情况进行总结,小组长下去对组内情况进行总结。失败组每人写不少于200字的失败感言。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危机感,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找问题。其实有时候学生对老师的.批评很麻木,但是对和自己相处组内的那么多同学很在乎,自己会想因为自己全组受罚,会过意不去,努力使自己从困境中走出来!

重视学生的主体活动是数学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英国数学课程就具有活动性的特点。教师以数学目标的某一项及学习大纲的某个水平为出发点,组织学生学习活动。教师也可以提出开发性课题任务,进行开放性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多个教学目标,涉及多个学习水平。

在教学中可采用协作学习模式,或三四人一组的小组讨论,或同桌协商等。一来可以增加发言面,激发讨论的积极性;二来汇总后典型发言可提高讨论效果,简便易行。实施协作学习模式,需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做到:(1)相信学生:他们有能力,有潜力掌握教学内容;(2)依靠学生:只有师生配合,才能完成教学任务;(3)尊重学生:学生与教师一样,有独立的尊严、价值及丰富独特的内心世界;(4)热爱学生:学生是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5)理解学生:(教学论文 )学生在其自身发展和生活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6)帮助学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存在着各种问题和疑难。在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的意见,虚心接受意见,宽容学生的幼稚及错误,耐心回答提问,提倡使用鼓励和激励学生的语言。

自主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具有诊断性和反思性。据此,我们提出了“反思评价,自我监控”的教学策略。在协作学习之后,对别人的和自己的发现、体会进行反思、评价,捕捉有用的观念和思想,找出其中的不足和问题,使认识深化,促进自主监控的完成。

所谓反思指的是理论发展和解题思维过程的再现,通过再现,澄清理论或解题方法是在怎样的数学思想或观念指导下想出来的。这一点正是学习数学最本质最要紧的东西,由此可见,加强反思能使学生洞察数学的本质,提高同化层次,充分的吸收智力营。

二、设疑于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融入其中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材中有些内容是枯燥乏味,艰涩难懂的。如数列的极限概念及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的概念比较抽象,是难点。如对于=1这一等式,有些同学学完了数列的极限这一节后仍表怀疑。为此,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插入了一段“关于分牛传说的析疑”的故事:传说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把19头牛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总数的1/2,老二分总数的1/4,老三分总数的1/5。按印度的教规,牛被视为神灵,不能宰杀,只能整头分,先人的遗嘱更必须无条件遵从。老人死后,三兄弟为分牛一事而绞尽脑汁,却计无所出,最后决定诉诸官府。官府一筹莫展,便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一推了之。邻村智叟知道了,说:“这好办!我有一头牛借给你们。这样,总共就有20头牛。老大分1/2可得10头;老二分1/4可得5头;老三分1/5可得4头。你等三人共分去19头牛,剩下的一头牛再还我!”真是妙极了!不过,后来人们在钦佩之余总带有一丝怀疑。老大似乎只该分9.5头,最后他怎么竟得了10头呢?学生很感兴趣,……老师经过分析使问题转化为学生所学的无穷等比

数列各项和公式:S=a1/1-q

(|q|<1)的应用。寓解疑于趣味之中。

三、设疑于教材易出错之处,让学生快乐学习

在宽松的气氛中学习数学,打好基础。首先,提倡一种有愉快感、充实感的学习活动。如小学数学课程要加入制作、体验等活动,理解数量和图形的意义,丰富对它们的感性认识。又如鼓励儿童尝试新的方法,可以让一起学习的学生合作交流。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过:“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是,不顾条件或研究范围的变化,丢三掉四,或解完一道题后不检查、不思考。故在学生易出错之处,让学生去尝试,去“碰壁”和“跌跤”,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

四、设疑于结尾,让学生回味反思

一堂好课也应设“矛盾”而终,使其完而未完,意味无穷。在一堂课结束时,根据知识的系统,承上启下地提出新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可以激发起学生新的求知欲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我国章回小说就常用这种妙趣夺人的心理设计,每当故事发展到高潮,事物的矛盾冲突激化到顶点的时候,当读者急切地盼望故事的结局时,作者便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结尾,迫使读者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课堂何尝不是如此,一堂好课不是讲完了就完了,而是词已尽意无穷。

总之,教学是一种艺术,只要学生愿意去学,融入其中,数学也就不再枯燥!只要教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自己认为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学生就一定能够学好,取得巨大进步

篇8: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论文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论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

学生在自觉获得知识的过程中,锻炼主动获取、加工应用信息的能力;在实践中学会思考,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习,在课堂上多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以及成功的机会,才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呢?

一、培养问题意识,引导自主探究

问题意识是学生面对学习对象所具有的一种清醒的、强烈的疑惑和想探究的心理状态。问题一经发现,就会造成一种悬而未决,必须解决的探究心态,引发学生求知解题的激情。在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中,需要教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境,形成一种热烈的探究氛围。

例如《飞向月球》一文完整的记叙了宇航员第一次飞翔月球并登上月球的经过,告诉人们月球很有开发价值。在学生心目中,月球是美丽的、神秘的,他们对月球充满好奇,对飞行过程深深向往,这种求知探索欲便可成为这篇课文教学设计中把握的主线,从而在能力目标上确立为:以读为本,围绕“继续探究,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感受”这一问题追踪,鼓励学生探究发现。

爱问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引导学生质疑。如对课题进行质疑,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对矛盾处进行质疑,甚至对课文插图质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二、激发阅读兴趣,自主交流感受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价值尺度自主选择阅读内容,自主选择阅读方法,自主选择学习伙伴,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投入到阅读实践中。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呈现阅读体验

朗读不只是见字读文,而是读者在理智和情感的作用下,将文字转换成声情并茂的语言过程。如果能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那么学生的理解必定真切深刻。如《孔子游春》一文教学,让学生边读课文便想象春天泗水河边迷人的景色,然后抓住孔子与弟子们的谈话,把鲜活的人物个性读出来:孔子博学多才、循循善诱;弟子乐于助人、志向远大。

2.学生用多种活动形式呈现引导体验

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不尽相同,因此,他们习惯的呈现阅读体验的方式也不一样。 有的喜欢朗读,有的喜欢表演,有的喜欢辩论……教师应尊重他们的选择。如教学《三袋麦子》一文时,用了表演的学习方法。八位同学为一个小组,小组间展开比赛。先让学生确定角色,再仔细地研读课文,进行角色表演。因为要演,学生得研究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诸多因素,从更深的层次上把握角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并且热情高涨,学习潜能被充分激发。

三、构建评价平台,促进自我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同时指出:在实施评价中要重视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新课标的评价思想,为学生自主评价搭建平台,还学生自主评价的权利。

1.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自主评价

自主评价就是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对自己或他人教学评析。组织有效的自主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时地对照学习目标,鼓励学生及时评价,形成自我反馈机制,并引导学生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评价他人,进行自我激励。

如教学《烟台的海》一文后,为了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采用绘画、写诗或诗配画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阅读的`某一段内容进行创作,然后让学生在自己认为优秀的作品上粘贴星级奖。因为把评价权交给了学生,他们兴趣盎然,当他们看到自己作品上的一颗颗星星时很有成就感,都很乐意与其他同学分享。

2.激发学生在自评、互评中的竞争意识

教学中,教师恰当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评价,开展自评、互评活动,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不断提升自己。

如教学《黄果树瀑布》一文,由于这篇课文语言优美,作者感受深刻,因此把这篇文章的重点定位在“有感情的朗读”上,然后围绕“怎样读出感情”来进行“读―――评―――议―――赛”,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当一名学生读到徐霞客的塑像仿佛在凝神谛听瀑布声这一自然段时,有学生评价:“读得太快,没有感情。“笔者接着问:“怎样才能读出感情来呢?”小组马上讨论,纷纷出谋划策:应把人们沉醉于瀑布声中的感受读出来。全班学生很有激情,认真练读。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采用擂台挑战的方式进行阅读比赛,师生一起做评判。因为参与了展示和评价的过程,学生自我认识比较客观,懂得对照分析,与优胜者作比较,找出差距,不断练习,自我发展。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标准真正进入课堂的一把标尺。课堂只有激起学生兴趣,才会吸引学生,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巧妙地运用启思、激疑、评价,才能完成知识的内化,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活力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焕发生命的课堂。

篇9: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生物论文

伴随着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和克隆等众多生物学技术的进展,生物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正以其独有的魅力和巨大的冲击力影响着人类社会。将成为21世纪带头学科的生物学,也必将需要一大批生命科学的探索创造型人才。

1 运用“过程探索式”教学,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课堂这一教学主阵地上,笔者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运用“过程探索式”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事情进行或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通过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通过教师匠心独具的教案程序(含实验、实习程序)探索设计,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营造探索研究的氛围、情景和场面,使学生以探索者、研究者的主体角色出现,通过创造性思维方式对所学知识实现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并引导完成迁移运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发挥团体优势,通过集体备课,集思广义,对教材中每一部分内容,精心研究、认真分析,找准探索点,创设探索情景,使整节课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思维、大胆探索求知,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处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部分教材时,通过对教材深挖细研,发现教材知识比较凌乱,知识点间缺乏过渡和衔接,并且先把结论提出来,学生学习兴趣不浓。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打破教材原有顺序,按照认知规律,沿着科学家寻找遗传物质的过程,来处理这节课。即不是先把结论提出来,而是让学生当科学家自己发现。在写该节题目时可这样写:遗传的物质基础 ;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学生找到后再填上。针对知识不条理,本着有利于过程探索式教学方法,把有关载体、细胞核和细胞质遗传内容放在最后讲;遗传物质具备的条件放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后通过观察归纳总结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得出。把整体设计好后,再突破每个知识点。

改革实验教学,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设计性实验。有些实验可提前做,变验证为探索,例“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到讲光合作用内容之前而不是讲完内容之后做。学生通过实验知道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并进而归纳总结出实验原理——不同种类的色素扩散速度不同造成的;有些实验边讲解新内容边做实验,例“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就是这种情

况;有些实验教师只提供材料和仪器,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例“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酶受pH值、温度的影响”,学生在动脑设计实验步骤、分析实验过程中各方面的能力得以提高;有些实验需学生动手制作的,例“DNA模型制作”,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加深了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消化。

2 拓展学生课堂教学的外延,使课内与课外结合,构建生物学教学大课堂

学校的整体教学改革为这方面的实践提供了一个依托。为了适应学校课程改革的趋势,构建课内、课外相结合的生物学教学大课堂,相继成立了“生物科技小组”、“环保小组”和“爱鸟活动小组”,设立了除“生物学实验室”以外的“生物科技活动室”、“地球村”活动室、“和平鸽养殖园”和“植物园”等一系列的活动场所。这些活动场所的创设,宗旨是让学生自己利用生物科技活动室和生物学实验室,实施探索性改革,学生自备材料,自制标本,独立地到实验室进行研究。对于遇到的问题,学生可利用微机上网查找或到图书馆查相关资料,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创设与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也是生物学教学大课堂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生物科技活动室和“地球村”活动中,教师利用标本、挂图、模型以及电教设备等对整个地球的不同生态环境做了缩影,将理论知识形象化,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使整个学习过程更加生动、逼真,也使学生及时地了解到了生命科学的最新成果以及有待攻克的难题,激发了他们探索生物奥秘的意识。

宽松的生物学大课堂,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在生物学方面的创意性活动也多了起来。在第3届中学生文化艺术节中,“生物科技小组”的学生组织了一次“奇趣大自然”系列活动,该活动包括“20世纪最新生物科技动态”、“生物园”和“鲤鱼跳龙门生物学知识擂台大赛”等一系列妙趣横生的活动。

“爱鸟小组”于引进了45只和平鸽与信鸽,经过他们的悉心照料和喂养,现在已繁殖到300余只。在整个过程中,他们细心观察,不仅懂得了鸽子的生活习性、饮食特点,而且增加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培养了他们热爱生活、追求和平的美好情感。

3 开展“研究性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为了将探索的触角延伸到学生的一切课余时间,让学生即使走出课堂、走出校门也能槁生物学研究与探索,决定在生物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课题”的研究话动,首先将实验班中的每周3节课改为两节由教师主导,另一节完全由学生自由支配。整个过程的操作如下:

课题来源是教师设计和学生设计→课题初审→课题终审→公布课题。

课题研究:学生组成研究小组选择课题→设计研究方案→方案评审→开题报告→小组独立研究→形成研究报告(论文)。

成果总结:小组总结→班级展示→同学评论→答辩会→评审组评定成绩→结题。

学生对课题的研究,可以用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几个学期,在研究过程中针对有关难点,教师及时地给予指导。改革方案一经实施,就通过两种渠道,设计出了紧贴现实生活和生物学教学实际的课题56个。

面对这些课题,学生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情,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调查研究,有的学生到实验室、植物园做实验,有的到图书馆、声像阅览室查资料,有的走出校门到环保局、农药局、土地局、医院和企业等单位和部门,通过现场采访、实地考察及查阅资料等形式(甚至到农村,投入到大自然的各个角落实地取样、调查),为课题研究搜集丰富的材料。如有3位学生在研究“30年来某地区家燕的变化情况”中,利用节假日走访了9个村庄的'112户人家,对20世纪70年代至今家燕的变化情况作了详细的调查,划出了曲线并认真分析了家燕减少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研究性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使生物学教学迈入了一个新天地,真真实实地使学生的探索和研究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附:部分研究性课题:

1)调查高密城区与乡村大气质量状况;

2)调查高密市区内水污染情况及主要的污染源(可到环保局了解、取得相关数据);

3)农药对环境污染的调查研究;

4)搜集媒体上有关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报道,谈一下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5)调查高密城区内的垃圾处理情况;

6)从某村(镇)人口及人均耕地面积的变化看未来人类的生存环境;

7)人类长寿探秘;

8)睡眠与学习的关系;

9)调查高密市的水源总体情况,谈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可到水利局或自来水公司);

10)高密凤凰公园植被考察与研究;

11)家乡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种类的调查与研究;

12)调查近来有益鸟种类、数量的变化(可选择1种,如家燕等);

13)芽或其他植物生长习性的研究;

14)玉米杂交实验;

15)花的生长与酸碱度的变化;

16)不同植物在共同生长中的相互影响;

17)人类在20世纪生物学领域的重大发现;

18)搜集各种媒体对生物技术的相关报道,设想一下未来生物学发展对人类的影响;

19)根据有关媒体的报道,发表对生命起源的一点见解;

20)谈一下制作DNA模型的体会;

21)调查高密市人口(或某个村)的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人口密度及未来发展趋势;

22)近亲结婚子女的遗传病发病情况调查;

23)调查周困人群中某种遗传病的发病情况或某个家族的遗传病的发病情况(例色育、白化病和高度近视等);

24)调查某种农作物品种(玉米、小麦等)的更替情况,简析更替作物品种的原因及好处;

25)微机与生物学发展的关系;

26)自己设计实验,探讨不同动物的智商情况……

篇10:让历史课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乐园论文

让历史课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乐园论文

新课程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教材承载着的知识,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体验来获得。体验,就是指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觉、验证、应用,从而理解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所以“体验“之法,就是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的情境,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我在执教新教材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体验教学”的魅力。

一、从学习生活中体验,感受历史课的亲切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可以让成人随意图画。他们有着自己对自然界、社会和他人的感性认识,所学的新知识需要借助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才容易被学生接受,变成自己的知识。“生活即课堂”。学生成长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都可以成为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挖掘。

例如,我在执教《三国鼎立》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有这样一个人物,唐朝大诗人杜甫赞美他是:“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你知道他是谁吗?你印象中的他是怎样的一个人物?你知道他的哪些故事呢?(学生齐答诸葛亮)

学生1:诸葛亮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刘备打下一片江山。

学生2:我知道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从这个故事中,体现了诸葛亮非凡的军事才能。

学生3:我知道诸葛亮一生用火攻,如在赤壁之战中,火烧曹营等,但这种手段很残酷。

关于诸葛亮,学生已经从影视作品中了解了很多,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人物,也是许多学生非常喜欢的人物,同学们感到亲切,每位同学都能说,都会说,都愿意抢着说,从而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最佳状态。他们兴趣盎然地跟着老师进入对新知识的探索,使原来索然无趣的历史有了“生活味”,对历史课产生浓厚兴趣和亲切感,逐渐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了学生探索的精神和意识,体现“历史原于生活”的理念。

二、在展示活动中体验,感受历史课的美好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审美之心人皆乐之。成功感是学生获得心灵自由的最重要因素。苏霍姆林斯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课堂上我们应该为学生努力搭建展示自我、创造发展的舞台,营造一个充满“磁性”的课堂。

例如,我在执教《秦王扫六合》一课时,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来描绘一下荆轲诀别燕太子的画面。

一位学生是这样描绘的: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站在易水岸边,与燕太子诀别:请同学们想一想那壮别的情景吧――易水河畔,风凄水寒,一片白衣白帽,何其庄严肃穆!此刻,悲歌四起,萧声低徊,壮志赴死,一去不回,易水为之含悲,风云因之变色,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一幕,这是何等荡气回肠的一幕,这是何等令人颤栗的一幕,易水悲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千古绝唱。 这一场绘声绘色的场面描叙,使学生如临其境,如同置身于特定场景中,产生诸多想像,引起情绪的感奋。在本课中,我充分给了每一个学生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和空间,这个问题具有很强的激励性,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想像,使得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展开思维和想像的翅膀,想像出许多不同的情景,并纷纷描绘自己想像的画面,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愉悦,同时还注意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了学生的不同认识,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

三、在角色互换中体验,感受历史课的蓬勃

好的课堂应该是情智共生的课堂,以情促智,以智生情,让学生情感的闸门不断开启,让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点燃。在给同学们讲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我尝试设置悬念,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是某某,你会怎么做?”这样的问题是学生感兴趣的,有了兴趣,便有了热情,学生在角色互换中,会从历史人物、英雄人物那里获得自信、希望和力量。

例如:在《明清经济的发展和闭关政策》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当时的清朝统治者,你会不会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为什么?

学生1:会。因为我国当时是封建国家,经济形态是自给自组的自然经济,不需要与其他国家往来。

学生2:不会。因为当时英国等西方国家已经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的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本性就是侵略扩张,而经济的发展急需开辟海外市场。中国用这种消极的办法,御敌于国门之外是不现实的。

学生3:我也不会。因为古今中外的历史事实证明,这种做法只能是封闭自己。比如日本在明治维新前,曾经实行“锁国”政策,最终遭到美国等外敌的侵略。

再如:假如你是当时的管仲,你将怎样帮助齐桓公成就一番霸业?

假如你是商鞅,面对反对变法的奴隶主贵族,你会怎么做?

假如你是曹操,你将怎样避免在赤壁之战中的惨败?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历史不能重演,但可以假设,在假设中,学生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情境中,这样的问题一提出,学生各个跃跃欲试,其探索知识的热情被激发出来,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缺乏体验的课堂是没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堂,在历史教学中,我们通过组织灵活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在展示中,在角色中,尽可能多角度、全方位、广渠道的体验,充分感受历史课的亲切、美好和蓬勃,使我们的课堂成为赏心悦目的课堂,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生动有趣、陶冶心灵的天堂。因为你快乐,所以我幸福。我愿意努力探索,使历史课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乐园。

篇11:让简单乐器成为学生学习音乐的桥梁论文

让简单乐器成为学生学习音乐的桥梁论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第四部分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器乐教学应与唱歌、鉴赏、创造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课堂乐器应易学易奏,便于集体教学使用。可因地制宜,选择学习本地区、本民族适宜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乐器。

我们学校虽然属于广州市海珠区,却是处于这个现代化大都市边缘的城乡结合部,全校学生人数才三百多人,其中有三分之二生源是跟随父母来这里打工或做生意的流动人口,大部分家长都忙于生活而对孩子疏于管教;剩下的一部分本地学生的家长都是最近因为撤镇建街才由农民转变为现在的居民,虽然人们的生活富裕起来了,观念也在逐步转变,开始重视孩子的学习,也仅仅局限于重视语数英等主科的学习。加上交通、环境与人们的思想观念等因素,虽然学生对音乐很感兴趣,希望能学习一种乐器,各少年宫各种专业报名人数众多,我校老师也多次动员,但因为以上种种原因最终我校却没有一个孩子到少年宫去参加课外培训,能在课外学习音乐的学生几乎为零。起点低,底子薄,还有在教育收费“一费制”的限制下如何开展乐器进课堂,这都是我们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正当我们在考虑该选择什么乐器作为课堂乐器的时候,在报纸上看到了关于梳琴的报导,发现梳琴具备有以下特点:

1、是用金属(现在已改为塑料)制作的微型弹拨乐器,如梳子般大小,可以放在笔盒或衣服的口袋里,携带极为方便。

2、梳琴是一个整体,固定音高,不受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免维修。

3、不用口吹,在学生中可以互相借用,没有卫生问题的担忧。

4、梳琴分单排和双排两种,双排梳琴按十二平均律制作,可以转调,适合中学生使用;单排梳琴则只有C调,更适合小学生与初学者使用。

5、梳琴的价格比较便宜,单排梳琴十元左右,双排梳琴二十元左右,绝大部分的'学生都买得起,容易普及。

6、没有手型与指法等等限制,简单易学,可以独奏、齐奏与合奏,也可以伴奏和自弹自唱,适体教学使用。

于是我们根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开始选择梳琴作为本校的课堂乐器,以学校出资购买一批梳琴作为课堂教学用具、学生自愿购买回家练习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展课堂器乐教学,帮助学生学习、感受与表现音乐,为学生搭建拥抱音乐的桥梁。

下面谈谈我在以下几个教学领域利用梳琴进行教学活动的一些初步尝试:

一、利用梳琴进行读谱视唱和乐理知识的教学

《标准》第四部分关于教学内容的几点提示中指出: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有利于进行音乐表演和创造等教学活动,识谱要与演唱、演奏、创造、鉴赏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要以生动的音乐为载体,在学生感性积累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歌曲或乐曲识读乐谱,也可以借助乐器演奏来学习。

由于梳琴有固定音高,琴身上刻有与发音梳齿相对应的音符,作为识谱学具很直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可以设计“比比谁最快”游戏,让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音符、柯尔文手势、教师唱的唱名等用最快的速度在梳琴上弹出相应的音来,在每次比赛快又准的学生可以为自己在课堂自评中评上一朵花;当学生熟悉了音符以后,再进一步要求学生把教师唱的乐句在梳琴上模仿出来,然后再要求学生看着书本把学过的歌曲弹出来,期间再加上一定的节奏训练,学生的读谱视唱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二年级的大部分学生能在简单提示音高的情况下视唱简单的歌谱,全校学生除了极个别学生由于智力、家庭环境等原因不会演奏梳琴之外,包括一年级的学生都能每个学期演奏1~2首本学期所学歌曲。

此外,梳琴的独特构造使音高、旋律线、和声音程等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的乐理知识变得很直观,容易理解。由于有梳琴作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工具,学生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能在参与中充分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体验成功,而这种成功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能力,加倍努力,再取得更大的成功,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也意味着更有利于教师能够有效讲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在几个学期的练习过程中,听音与模仿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五年级有几个女同学在看完电视连续剧《大长今》以后,在没有歌谱的情况下能在梳琴上把《大长今》的主题歌部分旋律弹奏出来,这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进步。

二、利用梳琴提高学生感受与鉴赏音乐能力及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将歌唱、器乐、创作等其他音乐学习与欣赏联系起来,综合地进行欣赏指导,这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欣赏指导方法。这里要谈的是把器乐(梳琴)学习与欣赏联系起来,提高学生感受与鉴赏音乐能力。

1、用乐曲的主题进行节奏动作反应,使学生熟悉乐曲的主题,在熟悉了音乐的主题之后再聆听音乐。例如在人音版二年级上学期欣赏课《阿细跳月》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模仿基本节奏×× × × × ×× × ,再让学生在梳琴上分别用 这几个音按×× × × × ×× ×节奏弹奏出来,在熟悉了基本节奏与几个基本音符以后,用“点指兵兵”游戏进行音乐主题的合成,即把学生分成八个学习小组,每组负责一个音,在教师按×× × × × ×× ×节奏的指挥下,教师手指点到哪一组,这一组就把自己组负责的音弹出来,这样虽然每组只弹了一个音,但在全体师生的合作下,很轻松地就把音乐主题弹奏出来了,学生在愉快实在的参与活动中自然而然地熟悉了音乐的主题,在成功的喜悦中学习积极性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后面的欣赏教学也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用乐曲主题进行节奏练习,或用乐器演奏乐曲的主题。这个方法在中小学的各个学段都是很有效的方法。在人音版二年级下学期欣赏课《狮王进行曲》的教学中,我先用“比比谁最快”的游戏方式让学生在梳琴上把“6 3 3 3 3 #4 3 2 3 1 7 6 7 1 27”这几个音找出来,然后把学生分成四大组,再把每一大组分成四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演奏四个小节音乐主题中的其中一个小节,最后每大组以“接力赛”的方式,四个小组合作把音乐主题合成,比赛哪一组弹得最好。几个环节下来,学生已经熟悉、能背唱主题,再让学生倾听乐曲,学生感到有趣,而且容易掌握。

3、将欣赏与音乐创作相结合,在感受与鉴赏过程中利用梳琴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音乐即兴创造的过程中体验到发现、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例如在《狮王进行曲》的教学中,我在学生完整聆听《狮王进行曲》及会小组合作弹奏描写狮王坚实步伐的音乐主题以后,让学生探索能否在梳琴上模仿狮子吼叫的声音,结果学生能想到用刮奏来表现;在观看演奏《狮王进行曲》的视频时,我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表现狮王与小狮子的乐器与音色有什么不同,然后让学生思考:能否在梳琴上把狮王与小狮子分别表现出来?结果学生很有创造性地提出把狮王的音乐主题移高一个八度弹奏就可以表现小狮子,因为他们认为小孩的声音比大人的声音高和细,所以这样处理也挺形象的。学生的这些即兴创作不光让他们自己充满了成就感,也让教师感到惊喜与欣慰。

三、利用梳琴使学生在听觉上建立多声部观念,通过合奏训练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

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比较强,集体协作精神薄弱,缺少合作意识,刚开始乐器进课堂的时候,一首歌曲学生个个都会弹,但是让他们一起弹奏效果却很糟糕,因为学生各弹各的,无暇顾及他人,后来通过“点指兵兵”、“接力赛”、“你弹我唱、你唱我弹”、“请跟我的节拍弹”、“我们一起弹”等方式进行合奏训练,对学生进行技能合作意识、情感合作意识、表演合作意识的培养,将整体演奏的观念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群体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现在学生的演奏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不但能够进行齐奏,还可以合奏《樱花》、《铃儿响叮当》等二部歌曲,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音乐听觉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唱谱时音更准了,在听觉上逐步建立起多声部观念,唱起合唱来更轻松了。我们学校目前已经举办了两次梳琴演奏音乐会,在各班的演出节目中包括了独奏、齐奏与多声部合奏,其中《铃儿响叮当》梳琴合奏代表学校参加区艺术节器乐比赛获得了三等奖,这是我们学校器乐史上零的突破。

总的来说,梳琴是问世不久的乐器,我们让梳琴进入小学课堂的实验时间也不长,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一切都是在初步摸索中,但我认为梳琴是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一个很好的工具,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竖笛、口风琴等课堂乐器的补充,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好助手,也是学生学习音乐的一座桥梁。

参 考 文 献

1、朱则平、廖应文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版。

2、《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编,《第一、二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人民音乐出版社,版。

3、[日]高c保治著、缪裴言、林能杰、缪力译,《音乐学科教学法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

篇12: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数学的论文

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数学的论文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维度,适时有效地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自悟、自得,从而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和谐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面谈谈我校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做法及体会。

(一)一 选取内容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可操作性强。

数学实践活动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活动,是教师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这个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是其年龄段感兴趣,做得了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活动中更好地积累经验,感悟、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学习情感,为今后更有效地学习打好基础。

本学期我们在一年级学生中开展了“问题银行”活动,提供探究性学习场所,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并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学生通过同学间的合作、问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找课外书等途径,让学生从以往什么都是“老师说”的怪圈中跳出来,从小养成积极思考,敢于探索的良好品质。活动中,同学共提出不同问题100多条,一年四班黄悦同学一人提出八个问题,表现出了良好的问题意识和求异思维能力。二年级开展了“我家的数字”活动,同学们通过度一度,量一量,对书本上介绍的长度单位的认识由抽象到直观。并通过电脑合成、手抄报等形式展示了各自的才能

三年级“寻找家中的周长”;四年级“生日派对方案”;五年级“我的设计”;六年级“走出课堂、走进银行”等,这些活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拓展。反过来又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主动、生动、互动的效果,使课堂教学从“掌握型”走向“创新型”,为同学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开辟了广阔天地。

二活动过程中,及时交流,互相启发,逐步完善。

数学实践活动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活动过程。再小的活动都不可能一下子完成。要经历确定活动目标、内容——拟定活动计划——组织具体实施——交流反馈评价等程序。在活动过程中,既要放手让学生去体验,去创造,又要及时反馈、及时指导,还要有一定的时间保证。例如,在学完《圆的认识》后,为使学生能灵活、正确使用圆规画圆,进一步了解圆心、直径、半径等名词,鼓励学生画一幅以圆为主流的平面图。学生作业交上来后,有简笔画、水彩画、想象画、漫画等,种类繁多,色彩鲜艳。但构思比较简单,主题欠鲜明,只是大大小小圆的组合,寓意欠深刻。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并不急于品头论足,而是适时组织同学在小组、全班范围交流创作的意念、创作过程及创作体会。从而感受别人思维的不同。互向启发,逐步完善自己的作品。最后,一批主题鲜明,构思新颖,时代感强的作品脱颖而出。这样,活动让学生经历了失败、尝试了方法、体验了过程,这就是收获!更重要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实践活动给学生带来了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及知识、能力方面的提高与发展。

三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而不仅仅是结果。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进行的合作学习活动。实践活动的开展,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了解、关注,并试着去分析解决自己所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我们看来可能是幼稚的,没有意义的,而有些问题是他们根本无法解决的。但我们更明白,综合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不是只为了让学生真正解决某个实际问题,更不是要一个完美的解决办法。而是注重在关注并试图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是怎样发现问题的,是怎样思考并试图解决问题的,在关注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学生的身心、情感、思维、态度都有了哪些变化。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识自己,关爱生活、发展自己,这才是开展实践活动的目标所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时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学习《统计表、统计图的整理和复习》时,我们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调查访问、翻阅书报、杂志、课外书获得信息,巧妙地制成统计图或统计表。在这一活动中,数学知识不再是脱离生活的各种练习,而是充分体现实践活动的再创造。情感体验伴随着活动的始终。

因此,他们敏锐的新闻触觉,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良好的审美观念等,展现了现代孩子超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另外,在每次活动中,我们都十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保护每一个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学生在活动中互相交流,在评价中点燃思维的火花,拓展知识的视野,了解斑斓的世界,共享成功的喜悦。

(二)一 师生互动,有助于教师观念更新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居高临下的师道尊严受到冲击。综合实践活动毕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它面向的不仅仅是学生,而是更广阔的生活世界,在纷杂的世界里,学生是学生,教师也是学生。而在某些方面,学生比老师更富有想象,创新能力更强。这就意味着老师要向学生学习,让师生关系真正走向平等。使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认真反思,调整自己,以适应新的形势。六年级同学的《环市中路行车情况统计表》、《我国搜寻飞行员王伟派出舰船、飞机数量统计图》等,表现了现代孩子对社会的关注。他们已不再只是向老师学习加、减、乘、除运算的小不点,而是关注社会大家庭的一分子。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老师作用的最大发挥,是为学生在自由空间的自由展现创设良好的氛围,提供广阔的空间。给学生信心,相信学生自己有能力,能做好。老师自己要虚心,不先入为主,不存偏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尊重学生个性,尊重人与人的差异,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而不能强求一律,厚此薄彼,建立真正平等的师生关系。二 学身边的数学,学生有浓厚的兴趣

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参与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的作用,培养学生自觉地把数学应用于实际的意识和态度,使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手中的工具,体会到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二年级学过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后,通过量一量家人的.身高,家用电器的长、宽等,培养了学生的数感,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三年级“寻找家中的周长”,五年级的“我的设计”等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使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得到提高。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联系,体会到数学的社会价值,还可以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在实践中使知识得到升 华。学生觉得,他们今天的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真正实现了愿学、乐学、会学。

三 综合利用知识,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综合起来。能培养学生这几方面的能力:一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二是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三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更重要的是,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这是21世纪拔尖人才所必须的素质,也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学科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内容及方式,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在实践和探索中我们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应在知识应用中强调灵活应用的意识;不仅要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还要让学生去发现和研究问题;不仅要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要在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感悟学习思想和方法。

篇13:新课程教学论文: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

陈文龙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学习方式的形成。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是新课程教学中提得最亮的口号。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新课导入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对认识和活动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各种感官包括大脑都会处于一种最活跃的状态,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要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从新课导入起就应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意入主课堂,为充当主角作好心理准备。因此,新课的导入应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快而有效地吸引学生”为立足点。在具体操作时教师要从“两抓”入手。一方面,教师要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抓住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要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抓准能让学生兴奋的点,在新课导入时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确立引入的方法和手段。

二、多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

目前,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意识不能得以体现,究其原因,是教师放不开手脚,对学生不放心。总以为不讲得细致一些、透彻一些,学生就不能理解。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教师细致、透彻的讲解养成了学生的依赖心理,养成了学生怕动脑筋的习惯,很难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更难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事实上,我们要明确:上课,对学生而言,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地听讲;对老师而言,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味的讲解。因此,要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尽量地把时间还给学生。教师的角色定位要从一个单纯的“播音机”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展示自我、肯定自我、超越自我。达到一堂课的四十分钟:教师占用的时间一般不超过十分钟,其余的三十分钟完全交给学生活动。在具体的操作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自主探究,放手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信赖学生,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放手”并不是说撒手不管,教师应在此之前给出探究的“范围”,比如初学一篇课文时,老师可让学生自学生字,看看学生可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把它记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写作顺序是什么?从中领悟到了什么?这样来使学生的自由探究有一定的目的性。在学生充分自探之后,采取汇报成果的方式谈自己的所获和所疑。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要快速反应,恰当处理,对于学生谈得不够深的问题要抓住契机主动出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对于学生各别性的问题,教师要经过整理制定出下一环节的学习任务,做到以学定教。从而使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在自主的课堂内全力达到自己的至高点,取得成功。

2.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各抒己见,相互启发,使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地加宽加深。教师也可适时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展开师生、生生之间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体验的碰撞,力求让每位学生都在讨论中展示自我,得到锻炼,共同提高。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评价学生的答问时要以正面的引导和激励为主,不能简单的以对或错来判断,应重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只要有益于发展创新能力就应受到赏识和表扬。对于学生微不足道或幼稚可笑的答案,教师也切忌大发雷霆恶语伤人。一个亲切的微笑,一句“你再想想”,就能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并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在这种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中,定会有更多的学生自愿入主课堂。

三、课内外学习相结合

差的教师只教语文知识,好一点的语文教师教语文学习方法,最好的教师提供学习资源。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好课堂教学向课外的辐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学习资源,使有限的时间、空间获得无限的延伸,使课内外学习相结合,作到“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更进一步的体现。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充分地分析教材,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资料。教师也要亲自弄清楚从何处可以收集到这些信息,并且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推荐不同的途径去获取信息,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在占有资料的基础之上归纳、提炼。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发挥其主体作用,这是新世纪初中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当前教育观念的重大转变。每一位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探索,在教学中始终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课堂上,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学习上的主动权,多给学生一些参与的时间和思考的机会,尽可能激发他们的自我投入意识。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在丰富多样的主动学习中获得充分释放,让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

(作者单位:638400四川省武胜县桥亭初级中学)

篇14: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论文

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论文

论文摘要: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这方面的培养,而教师就要改变以前传统模式的教学方式和理念。特别是只有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转变,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论文关键词:新课标转变教学方式自主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面对新课程的这种要求,作为一名基层的数学教育工作者,我觉得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也应发生改变。只有老师放弃了那种传统的教学方式,结合新课程的标准,大胆进行创新的教学改革,才能让自己的学生在自己的数学课堂中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自主学习应是学习主体即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它是相对于机械学习、被动学习而言的。合作学习应是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显的责任分工的互动性的学习。探究学习应是学生独立发现、自我发展的学习方式。我认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应是学习主体,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构建知识,积极与他人分工合作,注重个体体验,培养创新能力的新型学习方式,它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具备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

前面我开了一节数列的公开课,在这节课上我采取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事先布置学生课前分组分别整理:

1、数列的概念和数列的性质以及通项公式。

2、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求和公式、基本性质。

3、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求和公式、基本性质。

4、特殊数列的求和性质。同时要求每组的小组长在上课期间上前汇报,并附有例题讲解。

在上课期间,每一个小组都做了精彩的汇报,并且在第二节上课的前半节课让学生投票表决哪一组最好。结果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学会了主动学习,学会了相互之间的合作。同时通过看其他小组的汇报,还能知道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也让学生充分复习到类比推理和归纳推理的知识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在通过平时教学的实践和记载,以及反思和总结之后,我觉得为作为年轻的数学教育者要想适应的新的课程理念――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让探究成为教学的常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数学新课程下的教学方式是广大教师关心的问题,新课程强调了探究式教学,那是否就意味着数学教学要以探究式为主呢?我觉得需要理性理解,数学新课程之所以强调探究式教学。那是因为过去我们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探究.但这绝不意味着要以探究式教学为主。一般来说,高中学生要探究出某个数学问题或者定理,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而这绝不是能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就得到解决,高中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方法,任何脱离知识基础的探究都是盲目的。应该承认,讲授式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它不能和“填鸭式”教学简单地划上等号。讲授式教学也有其优越性。新课程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其关键在于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例如在剖析和类比比较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定义以及通项公式时,我把两个定义和两个通项公式写在一起让学生去体会出它们相对应的基本量之间的关系有何特征,结果大部分学生在老师的刺激下居然挖掘出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其中最突出的是有学生发现了等比数列的基本量之间的运算级别比等差数列高一级。例如等差数列中有(n-1)d,而等比数列中是qn-1等等。通过这次的活动我发现学生在后面的数列的学习中都抢着回答问题,并有时提出一些独特新颖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像这种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去探究数学基础知识的实质,完全可以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因此,我觉得一位数学老师首先要有强烈的探究意识在实施教学的时候,数学教师就成了一个引导者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员,他一方面把自身的知识、体验、思维方式传播给学生,一方面又和学生共同交流,在教学中激活和创新数学知识。这样,数学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更是学生思维的开发者。同时,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正确认识自主不是自由、散漫,合作不是无序、热闹,探究不是放任。教师在课堂上是民主的合作者、知识的传播者。有些教学内容或问题适宜学生探究的,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去探究;开展一些课外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体会到发现的乐趣与学习的魅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有些时候,教师适时地对某个数学问题或知识点作拓展。甚至是一句话,也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总之,新课程下的新的学习方式要求我们重新树立师生关系,教学中要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此时要求我们老师主动放下架子,改变以往的教学行为,在反思中形成新的数学教育观。

二、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自己会学习

新课程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其关键在于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而这种意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合理的数学思维,指导学生养成解决数学问题的正确思维策略。在备课时侧重分析学情和新课程标准的精神。预习设计要有利于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课堂讲解要条理清晰、表达要流畅,练习设计要有利于学习运用并巩固学法。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得失”的过程。 那么,学生要怎样才算养成了正确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呢?

其实我认为数学解题的思维应是一种“理解、转换、实施、反思”的过程。例如在讲解数列这一章时,我先重点讲解了等差数列的所有版块的知识点,即先从等差数列的定义出发,然后又告诉学生等差数列也是函数,学生就顺其自然的想到下面应该研究它们的函数解析式(通项公式),接着应该研究等差数列中项与项之间的关系,接着我们应该等差数列中所有项之间的关系,从而促动学生想到了下面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内容等等。再讲解等差数列这块知识点,我充分做到了让学生去理解每一块的知识点的内涵是什么,我们应该通过什么行使来展现其知识点的实质的地方。

其次要让学生在推导新的知识点时要学会转换的思想,把未知转为已知,把新知转为旧知,把复杂转为简单等等。同时还要提醒学生在转换和总结之时要进行大量的实践操作,可以从一些特殊的`现象入手等。再得出某些结论和结果时还必须要学会反思,要不断的怀疑自己的结论,要不断的从反面去验证自己的结论。

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我发现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已经形成一种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些数学知识点的边边角角的东西,对部分层次高的学生也能自主发现。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时,我再后面的学习等比数列时就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一种类比学习的方式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绝大数学生都像以前在老师指导下学习等差数列所能总结出的各个板块的知识点一样,把等比数列中相对应的板块都整理出来了。我想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加强这方面的课堂教学方式,那么就完全可以引导和培养学生去学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得失”。从而不断的去促进学生学会自己学习,慢慢的学生就有了一定的数学思维了,当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学生就能举一反三而不需要教师手把手地教了。

三、注重知识的过程性教学,增加学生的体验性

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在好奇心、求知欲的驱动下,调动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进行独特体验的过程。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与学生平等的对话、交流、讨论,尽可能的拉近学生与自己的距离,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产生共鸣。过去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在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往往是教师一个人的,整个课堂只有教师津津有味地讲解,学生似懂非懂地听。课堂的绝对安静会被老师们认为是一个好课堂,事实上这样的课堂,学生容易疲倦,教师也会越讲越没劲,整个课堂效果并不怎么理想。

其次,在课堂上,我总是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每一个学生的成绩,让我的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例如我在开这节数列公开课时,课前预习里有一个考查等比数列的项的性质的题目时,我拓宽了解题目的时间,尝试让学生从多种方法去解决本题,结果发现有五位同学提出了不同的解题方法,不管哪种方法是否得当,我都愿意让学生完全说出来,并当场肯定了学生们这种勇于发言,勇于探究的行为。特别是方法经典的更是提出了表扬。当然在当学生迷路时,我觉得我们要引导他辩明方向,引导走上正确的解题思路上,当学生畏惧时,我们要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大胆想象、探究。从而去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激发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创新。在新课标下,数学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场深刻的转变,我们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要在教学方式上大胆进行尝试和实验,要善于改变以前一些过于保守的传统教育思想理念,让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愿意去大胆的发言,喜欢去主动的探究,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一种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兴趣和能力。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实现,还有许许多多方面有待我们年轻的教育工作者不断去探索,去创新。

参考文献

[1]《数学通讯》,2002年刊

[2]《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97版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物理的起点论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