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原 子(通用15篇)
2.2 原 子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用分子、观点分析化学反应实质;
2.了解和分子的相似点、相异点和相互关系。
3.了解概念及基本性质;
4.解的组成,了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5.了解的实际质量和相对质量的意义,了解相对质量的概念以及相对质量和组成的关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及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作风及探索精神,对学生进行物质不断运动和无限可分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认识物质的可分性,逐步培养量变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分子的概念及分子的性质,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是很小的,那么它是否还可以再分呢?
分子是否可分?前一章有关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知识,为这一节的学习做了铺垫,能顺利的引导学生做出正确判断--分子还可再分。
教材是以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的事实,导出氧化汞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氧和汞构成的,并绘出了形象的示意图。将宏观知识与微观知识建立起了联系。通过示意图的展示,能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的概念。为进一步说明的真实存在,教材以形象的描述、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的大小和状态,并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硅照片,确凿证明也可以构成物质的事实。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那么用其它方法或在其它变化中是否能分呢?教材围绕这个问题讨论了的组成。
教法建议
人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有些理论性知识由于学生缺乏与之相关的感性认识基础,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在讲解概念时,由于概念抽象学生难懂,建议教学过程 中首先演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使学生从宏观上得到结论:加热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气(汞蒸汽有剧毒,实验可在下图中进行)在此基础上,再采用电脑(或磁性黑板)模拟分子、图象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结合学生的分析、讨论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便于学生理解。通过微观展示在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分"与的"合"得出的概念,并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如:对质量守衡定律的学习及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对有关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的学习(置换反应、分解反应等)能加深理解。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也可以构成物质。学生已经了解了分子的性质,那么有哪些性质那呢?通过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结合阅读课本、想象由学生总结分子的性质。
至此,学生对分子、概念及性质都有了了解,而且概念又是通过分解反应得出的。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将分子和加以对比,了解二者的相似、相异和相关指处。重点应放在两者的主要区别--在化学反应中能否再分上。对比时可以采取复习、总结、讨论的方法。
最后,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应让学生阅读"和分子发现"的选学内容,并组织相关的讨论:为什么自从用-分子论来研究化学以后,化学才有了教快发展?使学生初步意识到,任何科学原理的创立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
关于结构部分,就目前的实验手段及教学条件来说,还难以让人们直接看到的内部结构,学生缺乏作为分析内部结构的感官材料。因此,在教学过程 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有关科学家研究结构的小资料,用以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研究结构所采用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的构成情况。
教学设计示例 1
教学重点:概念的形成及和分子的本质区别
教学难点 :概念的形成、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旧知识 投影: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两个变化
1)液态水受热变为水蒸气
2)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2.问题引入: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有新分子产生,那么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如何改变的?又如何由原来的分子转变成新分子呢?
3.演示实验: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
提出观察要求:
1)先给木炭加热,观察木炭有什么变化
2)再同时给氧化汞加热观察:
a.试管壁上有什么变化
b.木炭是否燃烧
说明:锥形瓶中的药品是硫粉,硫粉是用来处理实验中的有毒物质
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 先给木炭加热,木炭不能燃烧;同时给氧化汞加热试管壁上有银白色小液滴,木炭燃烧。)
4.讲述:试管壁上的银白色小液滴是金属汞,在常温下汞是金属中唯一的一种液体物质
5.思考:木炭为什么能燃烧?指导学生写出氧化汞受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一名学生板演) 判断反应类型
6.设疑:从宏观上我们已经得到结论,加热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气,那么这个反应在微观上是怎么变化的呢?(引发学生想弄清氧化汞受热生成汞和氧气微观过程的欲望)
7.多媒体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一)
对照画面讲解氧化汞及氧化汞分子的构成 (氧化汞是由氧化汞分子构成的,一个氧化汞分子是由一个氧粒子和一个汞粒子构成的)
8.学生讨论:氧化汞受热从微观上是怎么变化的?结合多媒体展示的画面(二)(三)
9.汇报与交流:每组派代表发言。通过小组的分析、讲解、补充和纠正得出:氧化汞受热后结合在一起的氧粒子、汞粒子彼此分开,成为单个的氧粒子和汞粒子。单个的粒子不能稳定存在重新组合,每两个氧粒子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而大量的汞粒子聚集在一起形成金属汞
10.问题思考:在氧化汞受热分解反应中,氧化汞分子分解为氧粒子、汞粒子,而氧粒子、汞粒子又分解为更小的粒子了吗?(没有)
科学上把这种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的粒子叫
思考:通过刚才对氧化汞受热反应微观过程的分析,你能说说什么是吗? 回答后总结并板书
板书 第二章 第一节
一、
1.概念: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指导学生画出概念中的重点词语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确信的真实存在,可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硅照片。
11.问题讨论:前面我们学习了分子的概念,现在又学习了的概念,请大家结合图,讨论氧化汞受热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变化的实质是什么?结合以下画面讨论
裂变 重新组合
化学反应实质:分子---→-------→ 分子 或直接构成 物质(五)
12.汇报与交流:通过交流得出氧化汞受热反应的变化实质:氧化汞受热时氧化汞分子先裂变成单个氧、汞,然后氧、汞再重新组合,每两个氧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而大量的汞直接构成金属汞
13.设问:根据以上的分析、讨论请同学们说出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14:评价 讲述: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分子裂变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直接构成物质(配合画面(五)讲述,同时板书化学反应实质)
以上多媒体展示的画面应分步出现
15.设问:我们已经知道分子的基本性质,那么有哪些性质呢?
指导阅读31页总结出的基本性质
16:问题讨论:和分子是两种不同的粒子,对照以下表中内容讨论它们有哪些相似性,有什么本质区别,相互间有什么关系。
分子
相似性
本质区别
相互关系
17.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节知识
[板书设计 ]
第二章第二节
一.
1. 概念: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2 原 子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用分子、观点分析化学反应实质;
2.了解和分子的相似点、相异点和相互关系。
3.了解概念及基本性质;
4.解的组成,了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5.了解的实际质量和相对质量的意义,了解相对质量的概念以及相对质量和组成的关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及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作风及探索精神,对学生进行物质不断运动和无限可分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认识物质的可分性,逐步培养量变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分子的概念及分子的性质,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是很小的,那么它是否还可以再分呢?
分子是否可分?前一章有关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知识,为这一节的学习做了铺垫,能顺利的引导学生做出正确判断--分子还可再分。
教材是以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的事实,导出氧化汞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氧和汞构成的,并绘出了形象的示意图。将宏观知识与微观知识建立起了联系。通过示意图的展示,能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的概念。为进一步说明的真实存在,教材以形象的描述、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的大小和状态,并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硅照片,确凿证明也可以构成物质的事实。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那么用其它方法或在其它变化中是否能分呢?教材围绕这个问题讨论了的组成。
教法建议
人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有些理论性知识由于学生缺乏与之相关的感性认识基础,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在讲解概念时,由于概念抽象学生难懂,建议教学过程中首先演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使学生从宏观上得到结论:加热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气(汞蒸汽有剧毒,实验可在下图中进行)在此基础上,再采用电脑(或磁性黑板)模拟分子、图象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结合学生的分析、讨论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便于学生理解。通过微观展示在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分"与的"合"得出的概念,并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如:对质量守衡定律的学习及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对有关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的学习(置换反应、分解反应等)能加深理解。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也可以构成物质。学生已经了解了分子的性质,那么有哪些性质那呢?通过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结合阅读课本、想象由学生总结分子的性质。
至此,学生对分子、概念及性质都有了了解,而且概念又是通过分解反应得出的。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将分子和加以对比,了解二者的相似、相异和相关指处。重点应放在两者的主要区别--在化学反应中能否再分上。对比时可以采取复习、总结、讨论的方法。
最后,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应让学生阅读"和分子发现"的选学内容,并组织相关的讨论:为什么自从用-分子论来研究化学以后,化学才有了教快发展?使学生初步意识到,任何科学原理的创立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
关于结构部分,就目前的实验手段及教学条件来说,还难以让人们直接看到的内部结构,学生缺乏作为分析内部结构的感官材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有关科学家研究结构的小资料,用以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研究结构所采用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的构成情况。
教学设计示例 1
教学重点:概念的形成及和分子的本质区别
教学难点:概念的形成、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旧知识 投影: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两个变化
1)液态水受热变为水蒸气
2)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2.问题引入: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有新分子产生,那么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如何改变的?又如何由原来的分子转变成新分子呢?
3.演示实验: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
提出观察要求:
1)先给木炭加热,观察木炭有什么变化
2)再同时给氧化汞加热观察:
a.试管壁上有什么变化
b.木炭是否燃烧
说明:锥形瓶中的药品是硫粉,硫粉是用来处理实验中的有毒物质
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 先给木炭加热,木炭不能燃烧;同时给氧化汞加热试管壁上有银白色小液滴,木炭燃烧。)
4.讲述:试管壁上的银白色小液滴是金属汞,在常温下汞是金属中唯一的一种液体物质
5.思考:木炭为什么能燃烧?指导学生写出氧化汞受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一名学生板演) 判断反应类型
6.设疑:从宏观上我们已经得到结论,加热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气,那么这个反应在微观上是怎么变化的呢?(引发学生想弄清氧化汞受热生成汞和氧气微观过程的欲望)
7.多媒体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一)
对照画面讲解氧化汞及氧化汞分子的构成 (氧化汞是由氧化汞分子构成的,一个氧化汞分子是由一个氧粒子和一个汞粒子构成的)
8.学生讨论:氧化汞受热从微观上是怎么变化的?结合多媒体展示的画面(二)(三)
9.汇报与交流:每组派代表发言。通过小组的分析、讲解、补充和纠正得出:氧化汞受热后结合在一起的氧粒子、汞粒子彼此分开,成为单个的氧粒子和汞粒子。单个的粒子不能稳定存在重新组合,每两个氧粒子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而大量的汞粒子聚集在一起形成金属汞
10.问题思考:在氧化汞受热分解反应中,氧化汞分子分解为氧粒子、汞粒子,而氧粒子、汞粒子又分解为更小的粒子了吗?(没有)
科学上把这种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的粒子叫
思考:通过刚才对氧化汞受热反应微观过程的分析,你能说说什么是吗? 回答后总结并板书
板书 第二章 第一节
一、
1.概念: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指导学生画出概念中的重点词语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确信的真实存在,可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硅照片。
11.问题讨论:前面我们学习了分子的概念,现在又学习了的概念,请大家结合图,讨论氧化汞受热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变化的实质是什么?结合以下画面讨论
裂变 重新组合
化学反应实质:分子---→-------→ 分子 或直接构成 物质(五)
12.汇报与交流:通过交流得出氧化汞受热反应的变化实质:氧化汞受热时氧化汞分子先裂变成单个氧、汞,然后氧、汞再重新组合,每两个氧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而大量的汞直接构成金属汞
13.设问:根据以上的分析、讨论请同学们说出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14:评价 讲述: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分子裂变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直接构成物质(配合画面(五)讲述,同时板书化学反应实质)
以上多媒体展示的画面应分步出现
15.设问:我们已经知道分子的基本性质,那么有哪些性质呢?
指导阅读31页总结出的基本性质
16:问题讨论:和分子是两种不同的粒子,对照以下表中内容讨论它们有哪些相似性,有什么本质区别,相互间有什么关系。
分子
相似性
本质区别
相互关系
17.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节知识
[板书设计]
第二章第二节
一.
1. 概念: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教学设计示例 2
重点和难点:的组成和相对质量概念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复习内容和家庭小实验
1.复习内容:初二物理摩擦起电原因
2.家庭小实验:用绸子、毛皮或尼龙布料在塑料棒(或梳子)上摩擦几下,然后把棒靠近纸屑、头发、羽毛等轻小物体上,观察现象。
二.课堂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引人:"是不可再分的粒子"对吗?
19世纪末以前,一直被认为是坚硬的、实心的球,是不可分割的。但是到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后,就扣开了的大门,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也有它本身的结构。
2.思考: 中有带负电的电子,为什么整个不显电性?
3.带着问题阅读发放的小资料
小资料: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毕业于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1896年起从事阴极射线的研究。阴极射线是在真空的玻璃管内,或者说是在含有及稀薄气体的玻璃管内放电时从阴极放出的射线。1897年,汤姆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得出结论:阴极射线是带负电荷的粒子流。1899年汤姆生根据大量实验得出如下结论:1).不是不可分割的,借助于快速运动的的碰撞、电力、紫外线和热等的作用,都能从里扯出带负电的粒子。2).这些粒子具有相同的质量并带有相同的负电荷,无论它们是从哪种里得到的,它们都是一切的一个组成部分.3).这些粒子的质量小于一个氢质量的千分之一。汤姆生把这些粒子称为"电子"。电子带负电,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核。
继汤姆生发现电子以后,卢瑟福通过大量的实验,1912年春天提出了带核的模型,认为是由中心的带正电的、体积很小的但几乎集中了全部质量的核和在不断运动着的电子所构成。卢瑟福把这个带正电的、质量和整个差不多但比体积小得多的东西叫做核。以后科学实验又证明,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4.学生讨论:通过以上资料你能解释为什么不显电性吗?总结的构成。
5.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6.解释: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解释:是由居于中心的带正电的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由于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不显电性。
师生共同总结出的构成情况
一.的构成
(总结过程中可用恰当的比喻描述的构成情况:核极小,若把比成十层大楼,核仅相当于一个樱桃的大小。所以相对来说,核外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作高速运动。)
7.学生讨论:
投影:课本33页表2-1几种的构成情况
根据以上几种的构成情况,你能得出哪些结论?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总结。
8.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可能的结论有:1)不是所有的都含有中子,如氢;2)中子数与质子数不一定相等;3)核所带的电荷即核电荷数与质子数相等;4)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
板书: 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所以整个不显电性
9.设疑:我们已经知道很小但有质量,那么的质量有多大呢?
10.讲解:这样小的数字书写、记忆和使用起来都很不方便,就像用吨做单位表示一粒米的质量一样。因此,在国际上,一般不直接用的实际质量,而采用不同的相对质量-相对质量。
11.指导阅读:阅读课本33页相对质量的概念并回答问题:
(1)如何理解相对质量概念
(2)怎样求算某的相对质量
12.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总结:相对质量不是的实际质量,它是一个比值,单位是一。某实际质量是碳实际质量1/12的几倍,这个倍数就是这个的相对质量
板书
13.讲解:课本最后的附录一就是相对质量表,第二章表2-3是常见的相对质量的近似植,化学计算采用相对质量的近似值。
14.投影:
15.学生讨论:根据以上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16.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17.小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小结。
从这一组数据可以看出,质子和中子质量大约相等,且都约等于一种碳质量的1/12,而电子的质量很小,相对可以忽略不计,因此的质量主要集中在核上。相对质量近似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
相对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18.总结:指导学生总结本节知识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家庭小实验:
“摩擦起电”。从宏观现象探究微观的本质。
用分子和的观点解释下列事实:
①水受热蒸发变成水蒸气
②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2.2 原 子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用分子、观点分析化学反应实质;
2.了解和分子的相似点、相异点和相互关系。
3.了解概念及基本性质;
4.解的组成,了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5.了解的实际质量和相对质量的意义,了解相对质量的概念以及相对质量和组成的关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及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作风及探索精神,对学生进行物质不断运动和无限可分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认识物质的可分性,逐步培养量变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分子的概念及分子的性质,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是很小的,那么它是否还可以再分呢?
分子是否可分?前一章有关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知识,为这一节的学习做了铺垫,能顺利的引导学生做出正确判断--分子还可再分。
教材是以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的事实,导出氧化汞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氧和汞构成的,并绘出了形象的示意图。将宏观知识与微观知识建立起了联系。通过示意图的展示,能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的概念。为进一步说明的真实存在,教材以形象的描述、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的大小和状态,并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硅照片,确凿证明也可以构成物质的事实。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那么用其它方法或在其它变化中是否能分呢?教材围绕这个问题讨论了的组成。
教法建议
人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有些理论性知识由于学生缺乏与之相关的感性认识基础,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在讲解概念时,由于概念抽象学生难懂,建议教学过程中首先演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使学生从宏观上得到结论:加热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气(汞蒸汽有剧毒,实验可在下图中进行)在此基础上,再采用电脑(或磁性黑板)模拟分子、图象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结合学生的分析、讨论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便于学生理解。通过微观展示在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分"与的"合"得出的概念,并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如:对质量守衡定律的学习及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对有关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的学习(置换反应、分解反应等)能加深理解。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也可以构成物质。学生已经了解了分子的性质,那么有哪些性质那呢?通过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结合阅读课本、想象由学生总结分子的性质。
至此,学生对分子、概念及性质都有了了解,而且概念又是通过分解反应得出的。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将分子和加以对比,了解二者的相似、相异和相关指处。重点应放在两者的主要区别--在化学反应中能否再分上。对比时可以采取复习、总结、讨论的方法。
最后,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应让学生阅读"和分子发现"的选学内容,并组织相关的讨论:为什么自从用-分子论来研究化学以后,化学才有了教快发展?使学生初步意识到,任何科学原理的创立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
关于结构部分,就目前的实验手段及教学条件来说,还难以让人们直接看到的内部结构,学生缺乏作为分析内部结构的感官材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有关科学家研究结构的小资料,用以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研究结构所采用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的构成情况。
教学设计示例 1
教学重点:概念的形成及和分子的本质区别
教学难点:概念的形成、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旧知识 投影: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两个变化
1)液态水受热变为水蒸气
2)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2.问题引入: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有新分子产生,那么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如何改变的?又如何由原来的分子转变成新分子呢?
3.演示实验: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
提出观察要求:
1)先给木炭加热,观察木炭有什么变化
2)再同时给氧化汞加热观察:
a.试管壁上有什么变化
b.木炭是否燃烧
说明:锥形瓶中的药品是硫粉,硫粉是用来处理实验中的有毒物质
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 先给木炭加热,木炭不能燃烧;同时给氧化汞加热试管壁上有银白色小液滴,木炭燃烧。)
4.讲述:试管壁上的银白色小液滴是金属汞,在常温下汞是金属中唯一的一种液体物质
5.思考:木炭为什么能燃烧?指导学生写出氧化汞受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一名学生板演) 判断反应类型
6.设疑:从宏观上我们已经得到结论,加热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气,那么这个反应在微观上是怎么变化的呢?(引发学生想弄清氧化汞受热生成汞和氧气微观过程的欲望)
7.多媒体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一)
对照画面讲解氧化汞及氧化汞分子的构成 (氧化汞是由氧化汞分子构成的,一个氧化汞分子是由一个氧粒子和一个汞粒子构成的)
8.学生讨论:氧化汞受热从微观上是怎么变化的?结合多媒体展示的画面(二)(三)
9.汇报与交流:每组派代表发言。通过小组的分析、讲解、补充和纠正得出:氧化汞受热后结合在一起的氧粒子、汞粒子彼此分开,成为单个的氧粒子和汞粒子。单个的粒子不能稳定存在重新组合,每两个氧粒子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而大量的汞粒子聚集在一起形成金属汞
10.问题思考:在氧化汞受热分解反应中,氧化汞分子分解为氧粒子、汞粒子,而氧粒子、汞粒子又分解为更小的粒子了吗?(没有)
科学上把这种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的粒子叫
思考:通过刚才对氧化汞受热反应微观过程的分析,你能说说什么是吗? 回答后总结并板书
板书 第二章 第一节
一、
1.概念: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指导学生画出概念中的重点词语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确信的真实存在,可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硅照片。
11.问题讨论:前面我们学习了分子的概念,现在又学习了的概念,请大家结合图,讨论氧化汞受热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变化的实质是什么?结合以下画面讨论
裂变 重新组合
化学反应实质:分子---→-------→ 分子 或直接构成 物质(五)
12.汇报与交流:通过交流得出氧化汞受热反应的变化实质:氧化汞受热时氧化汞分子先裂变成单个氧、汞,然后氧、汞再重新组合,每两个氧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而大量的汞直接构成金属汞
13.设问:根据以上的分析、讨论请同学们说出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14:评价 讲述: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分子裂变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直接构成物质(配合画面(五)讲述,同时板书化学反应实质)
以上多媒体展示的画面应分步出现
15.设问:我们已经知道分子的基本性质,那么有哪些性质呢?
指导阅读31页总结出的基本性质
16:问题讨论:和分子是两种不同的粒子,对照以下表中内容讨论它们有哪些相似性,有什么本质区别,相互间有什么关系。
分子
相似性
本质区别
相互关系
17.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节知识
[板书设计]
第二章第二节
一.
1. 概念: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第 1 2 页
2.2 原 子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用分子、观点分析化学反应实质;
2.了解和分子的相似点、相异点和相互关系。
3.了解概念及基本性质;
4.解的组成,了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5.了解的实际质量和相对质量的意义,了解相对质量的概念以及相对质量和组成的关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及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作风及探索精神,对学生进行物质不断运动和无限可分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认识物质的可分性,逐步培养量变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分子的概念及分子的性质,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是很小的,那么它是否还可以再分呢?
分子是否可分?前一章有关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知识,为这一节的学习做了铺垫,能顺利的引导学生做出正确判断--分子还可再分。
教材是以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的事实,导出氧化汞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氧和汞构成的,并绘出了形象的示意图。将宏观知识与微观知识建立起了联系。通过示意图的展示,能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的概念。为进一步说明的真实存在,教材以形象的描述、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的大小和状态,并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硅照片,确凿证明也可以构成物质的事实。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那么用其它方法或在其它变化中是否能分呢?教材围绕这个问题讨论了的组成。
教法建议
人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有些理论性知识由于学生缺乏与之相关的感性认识基础,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在讲解概念时,由于概念抽象学生难懂,建议教学过程 中首先演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使学生从宏观上得到结论:加热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气(汞蒸汽有剧毒,实验可在下图中进行)在此基础上,再采用电脑(或磁性黑板)模拟分子、图象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结合学生的分析、讨论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便于学生理解。通过微观展示在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分"与的"合"得出的概念,并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如:对质量守衡定律的学习及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对有关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的学习(置换反应、分解反应等)能加深理解。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也可以构成物质。学生已经了解了分子的性质,那么有哪些性质那呢?通过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结合阅读课本、想象由学生总结分子的性质。
至此,学生对分子、概念及性质都有了了解,而且概念又是通过分解反应得出的。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将分子和加以对比,了解二者的相似、相异和相关指处。重点应放在两者的主要区别--在化学反应中能否再分上。对比时可以采取复习、总结、讨论的方法。
最后,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应让学生阅读"和分子发现"的选学内容,并组织相关的讨论:为什么自从用-分子论来研究化学以后,化学才有了教快发展?使学生初步意识到,任何科学原理的创立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
关于结构部分,就目前的实验手段及教学条件来说,还难以让人们直接看到的内部结构,学生缺乏作为分析内部结构的感官材料。因此,在教学过程 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有关科学家研究结构的小资料,用以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研究结构所采用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的构成情况。
教学设计示例 1
教学重点:概念的形成及和分子的本质区别
教学难点 :概念的形成、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旧知识 投影: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两个变化
1)液态水受热变为水蒸气
2)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2.问题引入: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有新分子产生,那么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如何改变的?又如何由原来的分子转变成新分子呢?
3.演示实验: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
提出观察要求:
1)先给木炭加热,观察木炭有什么变化
2)再同时给氧化汞加热观察:
a.试管壁上有什么变化
b.木炭是否燃烧
说明:锥形瓶中的药品是硫粉,硫粉是用来处理实验中的有毒物质
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 先给木炭加热,木炭不能燃烧;同时给氧化汞加热试管壁上有银白色小液滴,木炭燃烧。)
4.讲述:试管壁上的银白色小液滴是金属汞,在常温下汞是金属中唯一的一种液体物质
5.思考:木炭为什么能燃烧?指导学生写出氧化汞受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一名学生板演) 判断反应类型
6.设疑:从宏观上我们已经得到结论,加热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气,那么这个反应在微观上是怎么变化的呢?(引发学生想弄清氧化汞受热生成汞和氧气微观过程的欲望)
7.多媒体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一)
对照画面讲解氧化汞及氧化汞分子的构成 (氧化汞是由氧化汞分子构成的,一个氧化汞分子是由一个氧粒子和一个汞粒子构成的)
8.学生讨论:氧化汞受热从微观上是怎么变化的?结合多媒体展示的画面(二)(三)
9.汇报与交流:每组派代表发言。通过小组的分析、讲解、补充和纠正得出:氧化汞受热后结合在一起的氧粒子、汞粒子彼此分开,成为单个的氧粒子和汞粒子。单个的粒子不能稳定存在重新组合,每两个氧粒子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而大量的汞粒子聚集在一起形成金属汞
10.问题思考:在氧化汞受热分解反应中,氧化汞分子分解为氧粒子、汞粒子,而氧粒子、汞粒子又分解为更小的粒子了吗?(没有)
科学上把这种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的粒子叫
思考:通过刚才对氧化汞受热反应微观过程的分析,你能说说什么是吗? 回答后总结并板书
板书 第二章 第一节
一、
1.概念: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指导学生画出概念中的重点词语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确信的真实存在,可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硅照片。
11.问题讨论:前面我们学习了分子的概念,现在又学习了的概念,请大家结合图,讨论氧化汞受热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变化的实质是什么?结合以下画面讨论
裂变 重新组合
化学反应实质:分子---→-------→ 分子 或直接构成 物质(五)
12.汇报与交流:通过交流得出氧化汞受热反应的变化实质:氧化汞受热时氧化汞分子先裂变成单个氧、汞,然后氧、汞再重新组合,每两个氧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而大量的汞直接构成金属汞
13.设问:根据以上的分析、讨论请同学们说出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14:评价 讲述: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分子裂变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直接构成物质(配合画面(五)讲述,同时板书化学反应实质)
以上多媒体展示的画面应分步出现
15.设问:我们已经知道分子的基本性质,那么有哪些性质呢?
指导阅读31页总结出的基本性质
16:问题讨论:和分子是两种不同的粒子,对照以下表中内容讨论它们有哪些相似性,有什么本质区别,相互间有什么关系。
分子
相似性
本质区别
相互关系
17.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节知识
[板书设计 ]
第二章第二节
一.
1. 概念: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1]
2.2 原 子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用分子、观点分析化学反应实质;
2.了解和分子的相似点、相异点和相互关系。
3.了解概念及基本性质;
4.解的组成,了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5.了解的实际质量和相对质量的意义,了解相对质量的概念以及相对质量和组成的关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及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作风及探索精神,对学生进行物质不断运动和无限可分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认识物质的可分性,逐步培养量变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分子的概念及分子的性质,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是很小的,那么它是否还可以再分呢?
分子是否可分?前一章有关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知识,为这一节的学习做了铺垫,能顺利的引导学生做出正确判断--分子还可再分。
教材是以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的事实,导出氧化汞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氧和汞构成的,并绘出了形象的示意图。将宏观知识与微观知识建立起了联系。通过示意图的展示,能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的概念。为进一步说明的真实存在,教材以形象的描述、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的大小和状态,并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硅照片,确凿证明也可以构成物质的事实。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那么用其它方法或在其它变化中是否能分呢?教材围绕这个问题讨论了的组成。
教法建议
人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有些理论性知识由于学生缺乏与之相关的感性认识基础,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在讲解概念时,由于概念抽象学生难懂,建议教学过程 中首先演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使学生从宏观上得到结论:加热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气(汞蒸汽有剧毒,实验可在下图中进行)在此基础上,再采用电脑(或磁性黑板)模拟分子、图象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结合学生的分析、讨论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便于学生理解。通过微观展示在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分"与的"合"得出的概念,并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如:对质量守衡定律的学习及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对有关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的学习(置换反应、分解反应等)能加深理解。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也可以构成物质。学生已经了解了分子的性质,那么有哪些性质那呢?通过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结合阅读课本、想象由学生总结分子的性质。
至此,学生对分子、概念及性质都有了了解,而且概念又是通过分解反应得出的。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将分子和加以对比,了解二者的相似、相异和相关指处。重点应放在两者的主要区别--在化学反应中能否再分上。对比时可以采取复习、总结、讨论的方法。
最后,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应让学生阅读"和分子发现"的选学内容,并组织相关的讨论:为什么自从用-分子论来研究化学以后,化学才有了教快发展?使学生初步意识到,任何科学原理的创立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
关于结构部分,就目前的实验手段及教学条件来说,还难以让人们直接看到的内部结构,学生缺乏作为分析内部结构的感官材料。因此,在教学过程 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有关科学家研究结构的小资料,用以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研究结构所采用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的构成情况。
教学设计示例 1
教学重点:概念的形成及和分子的本质区别
教学难点 :概念的形成、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旧知识 投影: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两个变化
1)液态水受热变为水蒸气
2)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2.问题引入: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有新分子产生,那么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如何改变的?又如何由原来的分子转变成新分子呢?
3.演示实验: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
提出观察要求:
1)先给木炭加热,观察木炭有什么变化
2)再同时给氧化汞加热观察:
a.试管壁上有什么变化
b.木炭是否燃烧
说明:锥形瓶中的药品是硫粉,硫粉是用来处理实验中的有毒物质
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 先给木炭加热,木炭不能燃烧;同时给氧化汞加热试管壁上有银白色小液滴,木炭燃烧。)
4.讲述:试管壁上的银白色小液滴是金属汞,在常温下汞是金属中唯一的一种液体物质
5.思考:木炭为什么能燃烧?指导学生写出氧化汞受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一名学生板演) 判断反应类型
6.设疑:从宏观上我们已经得到结论,加热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气,那么这个反应在微观上是怎么变化的呢?(引发学生想弄清氧化汞受热生成汞和氧气微观过程的欲望)
7.多媒体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一)
对照画面讲解氧化汞及氧化汞分子的构成 (氧化汞是由氧化汞分子构成的,一个氧化汞分子是由一个氧粒子和一个汞粒子构成的)
8.学生讨论:氧化汞受热从微观上是怎么变化的?结合多媒体展示的画面(二)(三)
9.汇报与交流:每组派代表发言。通过小组的分析、讲解、补充和纠正得出:氧化汞受热后结合在一起的氧粒子、汞粒子彼此分开,成为单个的氧粒子和汞粒子。单个的粒子不能稳定存在重新组合,每两个氧粒子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而大量的汞粒子聚集在一起形成金属汞
10.问题思考:在氧化汞受热分解反应中,氧化汞分子分解为氧粒子、汞粒子,而氧粒子、汞粒子又分解为更小的粒子了吗?(没有)
科学上把这种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的粒子叫
思考:通过刚才对氧化汞受热反应微观过程的分析,你能说说什么是吗? 回答后总结并板书
板书 第二章 第一节
一、
1.概念: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指导学生画出概念中的重点词语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确信的真实存在,可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硅照片。
11.问题讨论:前面我们学习了分子的概念,现在又学习了的概念,请大家结合图,讨论氧化汞受热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变化的实质是什么?结合以下画面讨论
裂变 重新组合
化学反应实质:分子---→-------→ 分子 或直接构成 物质(五)
12.汇报与交流:通过交流得出氧化汞受热反应的变化实质:氧化汞受热时氧化汞分子先裂变成单个氧、汞,然后氧、汞再重新组合,每两个氧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而大量的汞直接构成金属汞
13.设问:根据以上的分析、讨论请同学们说出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14:评价 讲述: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分子裂变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直接构成物质(配合画面(五)讲述,同时板书化学反应实质)
以上多媒体展示的画面应分步出现
15.设问:我们已经知道分子的基本性质,那么有哪些性质呢?
指导阅读31页总结出的基本性质
16:问题讨论:和分子是两种不同的粒子,对照以下表中内容讨论它们有哪些相似性,有什么本质区别,相互间有什么关系。
分子
相似性
本质区别
相互关系
17.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节知识
[板书设计 ]
第二章第二节
一.
1. 概念: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2 原 子 篇6
第二节 原 子
(2课时)一.知识教学点1.原子。2.原子的构成――原子核(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3.相对原子质量。二.重、难、疑点1.重点、难点:原子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2.疑点:(1)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3.解决方法:以讲解为主,设计出一个个问题情境。利用实验,幻灯及比较表格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思考讨论,在教师的帮助下,自然地得出结论。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理解原子的概念、原子与分子的比较、原子的可分性。 2.了解原子的构成。 3.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的关系。(二)整体感知 本节课教学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原子进行讨论,教材中首先安排了对“分子能否再分”进行讨论,然后又对“原子能否再分”进行讨论,最后讨论原子的质量及相对原子质量。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原子构成和原子量的认识只能是带来或多或少的机械记忆的成分,较深入的理解和较熟悉的运用还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复习、巩固、加深、提高才能达到。(三)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既然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很小的微粒,那么分子还能不能再分呢?以下先看一个实验:[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观看图2-5氧化汞分子分解的示意图。[讲解]:氧化汞分子由更小的微粒构成,受热时这些微粒彼此分开,成为汞的微粒和氧的微粒,这种微粒叫原子。[板书]:一.原子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学生活动]:观察讨论氧化汞受热后发生的是什么类型反应?生成了哪些新物质?[提问]: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讲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但原子不能再分,只是重新组合;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变成新的分子,而原子仍然是原来的原子,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但在其他变化中(如原子核反应)中原子可以再分成更小的微粒;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但也有些物质(如金属、稀有气体等)是由原子构成的,还有一些物质(如氧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教师活动]:对比分子的特征,引导学生归纳出原子的特征。[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思考、讨论并找出原子的特征。[板书]:2.特征: (1)原子有一定的体积和质量。 (2)原子在不停地运动。 (3)原子间有一定间隔。 (4)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5)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只是发生重新组合。[巩固提问]:(1)用原子和分子的概念解释:水受冷结冰是什么变化?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是什么变化? (2)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说明氧气、氧化汞、二氧化碳的构成?[学生活动]:讨论并在教师引导总结下得出结论,填写“原子与分子比较”的表格。[板书]:3.填表:原子和分子的比较
分子
原子
相似点体积和质量很小,不断的运动,有一定的间隔,同种物质的分子(原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原子)的性质不同。
相异点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
相互关系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提问]: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在化学反应里不能再分。用其他方法能不能再分呢?[教师活动]:放映描述原子结构的录像片,挂出教材第二章表2―1几种原子构成的小黑板,说明几种常见原子的构成情况。[学生活动]:观看、思考并在头脑中建立原子结构的微观模型。[教师讲解并板书]:二.原子的结构
原子核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居原子中心原子中子:不带电体积极小核外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围绕核做高速旋转。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量=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量 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教师设疑]:原子那么小,有没有质量呢?[学生活动]:阅读第二章表2―2观察氢、碳、氧、铁四种原子的质量。[敦师讲解]:原子虽然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而且不同原子的质量各不相同。称量原子的质量若以千克作单位,无论书写、读数、记忆,使用起来都极不方便(正像以吨为单位来表示一粒稻谷一样的不方便)。现在国际上采用了一种记录原子质量的方法――相对原子质量。[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相对原子质量”,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板书]:三.相对原子质量概念:以一种碳原于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跟它比较所得的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讲解]:相对原子质量跟“原子质量”意义上不同,值也不同,但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质量”成正比,即“原子质量大的,相对原子质量也大”,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间质量之比,它的国际单位是“一”,符号是“1”。[教师活动]:由此得出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公式:[板书]:
相对原子质量=
某元素一个原子的质量
(单位是“一”,符号是“1”,一般不写出)
1/12×一个c-12原子质量[巩固提问]:①磷的原子核里有15个质子,16个中子,它的原子核外有多少个电子?磷原子的核电荷数是多少?查一查磷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多少?②硫的原子核里有16个质子,16个中子,它的原于核外有多少个电子?硫原子的核电荷数是多少?查一查硫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多少?[学生活动]:通过查找,对比,找出规律。[板书]: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于数加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 质于数 + 中子数。[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二节最后一段,总结。[总结板书]: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提问]:③对比磷、硫原子构成,你有什么体会?(提示:两者原子核只差一个质子,核外只差一个电子,却构成了性质极不相同的物质。)[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得出结论。[板书]: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决定原子的种类。同类原子核电荷数相同,不同类原子,它们的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彼此不同。(四)总结、扩展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即相对原于质量约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2.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总数等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正负电荷总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3.原子与分子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最根本的区别是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四.布置作业1.教材第二章第二节习题1、2、3、4题。2.补充练习:已知氯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5,核外电子是17个。请问:它的原子核中应该有几个质子?几个中子?
2.2 原 子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用分子、原子观点分析化学反应实质;
2.了解原子和分子的相似点、相异点和相互关系。
3.了解原子概念及基本性质;
4.解原子的组成,了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5.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以及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组成的关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及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作风及探索精神,对学生进行物质不断运动和无限可分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认识物质的可分性,逐步培养量变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分子的概念及分子的性质,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是很小的,那么它是否还可以再分呢?
分子是否可分?前一章有关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知识,为这一节的学习做了铺垫,能顺利的引导学生做出正确判断--分子还可再分。
教材是以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的事实,导出氧化汞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氧原子和汞原子构成的,并绘出了形象的示意图。将宏观知识与微观知识建立起了联系。通过示意图的展示,能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原子的概念。为进一步说明原子的真实存在,教材以形象的描述、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原子的大小和状态,并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硅原子照片,确凿证明原子也可以构成物质的事实。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不能再分,那么用其它方法或在其它变化中是否能分呢?教材围绕这个问题讨论了原子的组成。
教法建议
人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有些理论性知识由于学生缺乏与之相关的感性认识基础,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在讲解原子概念时,由于概念抽象学生难懂,建议教学过程中首先演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使学生从宏观上得到结论:加热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气(汞蒸汽有剧毒,实验可在下图中进行)在此基础上,再采用电脑(或磁性黑板)模拟分子、原子图象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结合学生的分析、讨论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便于学生理解。通过微观展示在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分"与原子的"合"得出原子的概念,并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如:对质量守衡定律的学习及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对有关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的学习(置换反应、分解反应等)能加深理解。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原子也可以构成物质。学生已经了解了分子的性质,那么原子有哪些性质那呢?通过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结合阅读课本、想象由学生总结分子的性质。
至此,学生对分子、原子概念及性质都有了了解,而且原子概念又是通过分解反应得出的。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将分子和原子加以对比,了解二者的相似、相异和相关指处。重点应放在两者的主要区别--在化学反应中能否再分上。对比时可以采取复习、总结、讨论的方法。
最后,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应让学生阅读"原子和分子发现"的选学内容,并组织相关的讨论:为什么自从用原子-分子论来研究化学以后,化学才有了教快发展?使学生初步意识到,任何科学原理的创立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
关于原子结构部分,就目前的实验手段及教学条件来说,还难以让人们直接看到原子的内部结构,学生缺乏作为分析原子内部结构的感官材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有关科学家研究原子结构的小资料,用以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研究原子结构所采用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原子的构成情况。
教学设计示例 1
教学重点:原子概念的形成及原子和分子的本质区别
教学难点:原子概念的形成、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旧知识 投影: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两个变化
1)液态水受热变为水蒸气
2)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2.问题引入: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有新分子产生,那么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如何改变的?又如何由原来的分子转变成新分子呢?
3.演示实验: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
提出观察要求:
1)先给木炭加热,观察木炭有什么变化
2)再同时给氧化汞加热观察:
a.试管壁上有什么变化
b.木炭是否燃烧
说明:锥形瓶中的药品是硫粉,硫粉是用来处理实验中的有毒物质
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 先给木炭加热,木炭不能燃烧;同时给氧化汞加热试管壁上有银白色小液滴,木炭燃烧。)
4.讲述:试管壁上的银白色小液滴是金属汞,在常温下汞是金属中唯一的一种液体物质
5.思考:木炭为什么能燃烧?指导学生写出氧化汞受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一名学生板演) 判断反应类型
6.设疑:从宏观上我们已经得到结论,加热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气,那么这个反应在微观上是怎么变化的呢?(引发学生想弄清氧化汞受热生成汞和氧气微观过程的欲望)
7.多媒体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一)
对照画面讲解氧化汞及氧化汞分子的构成 (氧化汞是由氧化汞分子构成的,一个氧化汞分子是由一个氧粒子和一个汞粒子构成的)
8.学生讨论:氧化汞受热从微观上是怎么变化的?结合多媒体展示的画面(二)(三)
9.汇报与交流:每组派代表发言。通过小组的分析、讲解、补充和纠正得出:氧化汞受热后结合在一起的氧粒子、汞粒子彼此分开,成为单个的氧粒子和汞粒子。单个的粒子不能稳定存在重新组合,每两个氧粒子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而大量的汞粒子聚集在一起形成金属汞
10.问题思考:在氧化汞受热分解反应中,氧化汞分子分解为氧粒子、汞粒子,而氧粒子、汞粒子又分解为更小的粒子了吗?(没有)
科学上把这种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的粒子叫原子
思考:通过刚才对氧化汞受热反应微观过程的分析,你能说说什么是原子吗? 回答后总结并板书
板书 第二章 第一节 原子
一、原子
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指导学生画出概念中的重点词语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确信原子的真实存在,可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硅原子照片。
11.问题讨论:前面我们学习了分子的概念,现在又学习了原子的概念,请大家结合图,讨论氧化汞受热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变化的实质是什么?结合以下画面讨论
裂变 重新组合
化学反应实质:分子---→原子-------→ 分子 或直接构成 物质(五)
12.汇报与交流:通过交流得出氧化汞受热反应的变化实质:氧化汞受热时氧化汞分子先裂变成单个氧原子、汞原子,然后氧原子、汞原子再重新组合,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而大量的汞原子直接构成金属汞
13.设问:根据以上的分析、讨论请同学们说出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14:评价 讲述: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分子裂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直接构成物质(配合画面(五)讲述,同时板书化学反应实质)
以上多媒体展示的画面应分步出现
15.设问:我们已经知道分子的基本性质,那么原子有哪些性质呢?
指导阅读31页总结出原子的基本性质
16:问题讨论:原子和分子是两种不同的粒子,对照以下表中内容讨论它们有哪些相似性,有什么本质区别,相互间有什么关系。
分子
原子
相似性
本质区别
相互关系
17.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节知识
[板书设计]
第二章第二节 原子
一.原子
1. 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此文章共有2页 第 1 2 页
2.2 原 子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用分子、观点分析化学反应实质;
2.了解和分子的相似点、相异点和相互关系。
3.了解概念及基本性质;
4.解的组成,了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5.了解的实际质量和相对质量的意义,了解相对质量的概念以及相对质量和组成的关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及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作风及探索精神,对学生进行物质不断运动和无限可分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认识物质的可分性,逐步培养量变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分子的概念及分子的性质,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是很小的,那么它是否还可以再分呢?
分子是否可分?前一章有关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知识,为这一节的学习做了铺垫,能顺利的引导学生做出正确判断--分子还可再分。
教材是以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的事实,导出氧化汞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氧和汞构成的,并绘出了形象的示意图。将宏观知识与微观知识建立起了联系。通过示意图的展示,能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的概念。为进一步说明的真实存在,教材以形象的描述、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的大小和状态,并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硅照片,确凿证明也可以构成物质的事实。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那么用其它方法或在其它变化中是否能分呢?教材围绕这个问题讨论了的组成。
教法建议
人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有些理论性知识由于学生缺乏与之相关的感性认识基础,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在讲解概念时,由于概念抽象学生难懂,建议教学过程 中首先演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使学生从宏观上得到结论:加热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气(汞蒸汽有剧毒,实验可在下图中进行)在此基础上,再采用电脑(或磁性黑板)模拟分子、图象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结合学生的分析、讨论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便于学生理解。通过微观展示在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分"与的"合"得出的概念,并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如:对质量守衡定律的学习及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对有关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的学习(置换反应、分解反应等)能加深理解。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也可以构成物质。学生已经了解了分子的性质,那么有哪些性质那呢?通过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结合阅读课本、想象由学生总结分子的性质。
至此,学生对分子、概念及性质都有了了解,而且概念又是通过分解反应得出的。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将分子和加以对比,了解二者的相似、相异和相关指处。重点应放在两者的主要区别--在化学反应中能否再分上。对比时可以采取复习、总结、讨论的方法。
最后,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应让学生阅读"和分子发现"的选学内容,并组织相关的讨论:为什么自从用-分子论来研究化学以后,化学才有了教快发展?使学生初步意识到,任何科学原理的创立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
关于结构部分,就目前的实验手段及教学条件来说,还难以让人们直接看到的内部结构,学生缺乏作为分析内部结构的感官材料。因此,在教学过程 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有关科学家研究结构的小资料,用以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研究结构所采用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的构成情况。
教学设计示例 1
教学重点:概念的形成及和分子的本质区别
教学难点 :概念的形成、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旧知识 投影: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两个变化
1)液态水受热变为水蒸气
2)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2.问题引入: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有新分子产生,那么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如何改变的?又如何由原来的分子转变成新分子呢?
3.演示实验: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
提出观察要求:
1)先给木炭加热,观察木炭有什么变化
2)再同时给氧化汞加热观察:
a.试管壁上有什么变化
b.木炭是否燃烧
说明:锥形瓶中的药品是硫粉,硫粉是用来处理实验中的有毒物质
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 先给木炭加热,木炭不能燃烧;同时给氧化汞加热试管壁上有银白色小液滴,木炭燃烧。)
4.讲述:试管壁上的银白色小液滴是金属汞,在常温下汞是金属中唯一的一种液体物质
5.思考:木炭为什么能燃烧?指导学生写出氧化汞受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一名学生板演) 判断反应类型
6.设疑:从宏观上我们已经得到结论,加热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气,那么这个反应在微观上是怎么变化的呢?(引发学生想弄清氧化汞受热生成汞和氧气微观过程的欲望)
7.多媒体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一)
对照画面讲解氧化汞及氧化汞分子的构成 (氧化汞是由氧化汞分子构成的,一个氧化汞分子是由一个氧粒子和一个汞粒子构成的)
8.学生讨论:氧化汞受热从微观上是怎么变化的?结合多媒体展示的画面(二)(三)
9.汇报与交流:每组派代表发言。通过小组的分析、讲解、补充和纠正得出:氧化汞受热后结合在一起的氧粒子、汞粒子彼此分开,成为单个的氧粒子和汞粒子。单个的粒子不能稳定存在重新组合,每两个氧粒子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而大量的汞粒子聚集在一起形成金属汞
10.问题思考:在氧化汞受热分解反应中,氧化汞分子分解为氧粒子、汞粒子,而氧粒子、汞粒子又分解为更小的粒子了吗?(没有)
科学上把这种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的粒子叫
思考:通过刚才对氧化汞受热反应微观过程的分析,你能说说什么是吗? 回答后总结并板书
板书 第二章 第一节
一、
1.概念: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指导学生画出概念中的重点词语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确信的真实存在,可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硅照片。
11.问题讨论:前面我们学习了分子的概念,现在又学习了的概念,请大家结合图,讨论氧化汞受热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变化的实质是什么?结合以下画面讨论
裂变 重新组合
化学反应实质:分子---→-------→ 分子 或直接构成 物质(五)
12.汇报与交流:通过交流得出氧化汞受热反应的变化实质:氧化汞受热时氧化汞分子先裂变成单个氧、汞,然后氧、汞再重新组合,每两个氧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而大量的汞直接构成金属汞
13.设问:根据以上的分析、讨论请同学们说出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14:评价 讲述: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分子裂变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直接构成物质(配合画面(五)讲述,同时板书化学反应实质)
以上多媒体展示的画面应分步出现
15.设问:我们已经知道分子的基本性质,那么有哪些性质呢?
指导阅读31页总结出的基本性质
16:问题讨论:和分子是两种不同的粒子,对照以下表中内容讨论它们有哪些相似性,有什么本质区别,相互间有什么关系。
分子
相似性
本质区别
相互关系
17.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节知识
[板书设计 ]
第二章第二节
一.
1. 概念: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2 原 子 篇9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虞城高中的化学老师,我叫李杰松。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简介
本节选自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本节共包含六大内容:原子的诞生,能层与能级,构造原理和电子排布式,能量最低原理、基态与激发态、光谱,电子云与原子轨道,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本节共分三课时,我今天主要讲解的是第一课时:原子的诞生、能层和能级、构造原理和电子排布式。
2,学情分析
本节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更深入的研究原子结构,因而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我们在学习新课时,一定要注意与必修二中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联系,注意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应用到新知识中来。
新课从内容到形式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内容属于物质结构理论的范畴,而物质结构不仅是本书的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通过本节教材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并且在原子的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长见得化学现象。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师生互动由必修二知识引入能层和能级
和学生一起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认识能级交错现象。
通过练习教师解说让学生总结出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能自己动手写出1-----36号原子
核外电子排布式。
引导学生了解原子的简化排布式
情感目标:发现生产、生活中有趣的化学问题,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5,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能层和能级的认识
构造原理和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
二、 教学方法
1,情境激学,
根据本节特点和理论基础,可采用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从而知识由旧------新联系起来。
2,目标导学
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学生积极的探索发现。
3,多媒体教学
本节教学是微观粒子的结构和理论,许多知识比较抽象,可采用多媒体教学。用电脑动画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
这些方法都立足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
三、 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必修二相关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原子核 质子 中子
核外电子
原子结构示意图 : K2 8 8 1
2,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和方向,
从原子的发展史引入原子结构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课本总结规律从而得出:
(1)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能层和能级。(本节重点)
师生互动写出钾的影子结构示意图引学生思考进而于老师一起学习:
(2)根据能层和能级引出构造原理。(本节重点和难点)
(3)由构造原-----------能量最低原理----------原子轨道---------泡利原理------------洪特规则 学生活动写出1---10号元素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电子排布式
(4)由构造原理学会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并且学会1----36号元素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3,师生互动-----------课堂学生演练
4,回顾小结本节重点,并且提出设疑为下节课做铺垫。
四、反馈练习
五、布置作业 :课本12页1----7题
板书设计
一、能层和能级
1,能层
2,能级
二、构造原理和电子排布式
1, 构造原理
2, 电子排布式
2.2 原 子 篇10
第一节 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一)
一、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晶体结构模型及其性质的一般特点。
2.使学生理解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晶体类型与性质的关系
3.使学生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4.常识性介绍氢键及其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结构模型;晶体类型与性质的关系
难点: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结构模型;氢键
三、学习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
1.写出nacl 、co2 、h2o 的电子式
。
2.nacl晶体是由na+和cl―通过 形成的晶体。
[课题板书] 第一节 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分子晶体(有课件)
一、离子晶体
1、概念:离子间通过离子键形成的晶体
2、空间结构
以nacl 、cscl为例来,以媒体为手段,攻克离子晶体空间结构这一难点
[针对性练习]
[例1]如图为nacl晶体结构图,图中直线交点处为nacl晶体中na+与cl-所处的位置(不考虑体积的大小)。
(1)请将其代表na+的用笔涂黑圆点,以完成 nacl晶体结构示意图。并确定晶体的晶胞,分析其构成。
(2)从晶胞中分na+周围与它最近时且距离相等的 na+共有多少个?
[解析]下图中心圆甲涂黑为na+,与之相隔均要涂黑
(1)分析图为8个小立方体构成,为晶体的晶胞,
(2)计算在该晶胞中含有na+的数目。在晶胞中心有1个na+外,在棱上共有4个na+,一个晶胞有6个面,与这6个面相接的其他晶胞还有6个面,共12个面。又因棱上每个na+又为周围4个晶胞所共有,所以该晶胞独占的是12×1/4=3个.该晶胞共有的na+为4个。
晶胞中含有的cl-数:cl-位于顶点及面心处,每.个平面上有4个顶点与1个面心,而每个顶点上的氯离于又为8个晶胞(本层4个,上层4个)所共有。该晶胞独占8×1/8=1个。一个晶胞有6个面,每面有一个面心氯离子,又为两个晶胞共有,所以该晶胞中独占的cl-数为6×1/2=3。
不难推出,n(na+):n(cl-)=4:4:1:1。化学式为nacl.
(3)以中心na+为依据,画上或找出三个平面(主个平面互相垂直)。在每个平面上的na+都与中心 na+最近且为等距离。
每个平面上又都有4个na+,所以与na+最近相邻且等距的na+为3×4=12个。
[答案]
(1)含8个小立方体的nacl晶体示意图为一个晶胞
(2)在晶胞中na+与cl-个数比为1:1.
(3)12个
3、离子晶体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
(1)离子晶体熔、沸点的高低取决于离子键的强弱,而离子晶体的稳定性又取决于什么?在离子晶体中,构成晶体的粒子和构成离子键的粒子是相同的,即都是阴、阳离子。离子晶体发生三态变化,破坏的是离子键。也就是离子键强弱即决定了晶体熔、沸点的高低,又决定了晶体稳定性的强弱。
(2)离子晶体中为何不存在单个的小分子?
在离子晶体中,阴、阳离子既可以看作是带电的质点,又要以看作是带电的球体,其中,阳离子总是尽可能的多吸引阴离子、阴离子又总是尽可能多的吸引阴离子(只要空间条件允许的话)这种结构向空间延伸,即晶体多大,分子就有多大,晶体内根本不存在单个的小分子,整个晶体就是一个大分子。
4、离子晶体的判断及晶胞折算
(1)如何判断一种晶体是离子晶体
方法一:由组成晶体的晶格质点种类分:离子化合物一定为离子晶体。
方法二:由晶体的性质来分:①根据导电性:固态时不导电而熔化或溶解时能导电的一般为离子晶体。
②根据机械性能:具有较高硬度,且脆的为离子晶体。
(2)什么是晶胞?如何由晶胞来求算晶体的化学式?
构成晶体的结构粒子是按着一定的排列方式所形成的固态群体。在晶体结构中具有代表性的最小重复单位叫晶胞。
根据离子晶体的晶胞,求阴、阳离子个数比的方法?
①处于顶点上的离子:同时为8个晶胞共有,每个离子有1/8属于晶胞。
②处于棱上的离子:同时为4个晶胞共有,每个离子有1/4属于晶胞。
③处于面上的离子;同时为2个晶胞共有,每个离子有1/2属于晶胞。
④处于体心的离子:则完全属于该晶胞。
[学生练习]
题目:在高温超导领域中,有一种化合物叫钙钛矿,其晶体结构中有代表性的最小单位结构如图所示试回答:
(1)在该晶体中每个钛离子周围与它最近且相等距离的钛离子有多少个?
(2)在该晶体中氧、钙、钛的粒子个数化是多少?
[解析]由图看出,在每个钛离于的同层左、右与前后、上下各层中都紧密排列着完全相同的钛离子,共有晶胞边长的6个钛离子。
至于同一晶胞中独占三元素粒子个数比,则从每种元素粒子是晶胞中的位置考虑。ca2+位于立方体的中央为一个晶胞所独占;钛离子位于晶胞的顶点上,为相邻两层8个晶胞所共有(左右、前后、上中下、左右前后4个而上下中相同重复共8个),而每个晶胞独占有8×1/8=1个。氧离子位于棱上,在同一晶胞中,每个氧离子为同层的4个晶胞所共有,一个晶胞独占12×1/4=3个。故氧、钙、钛的粒子数之比为 3:1:1
[答案]6 3:1:1
5、总结
1.离子间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晶体叫离子晶体。构成离子晶体的微粒是阳离子和阴离子。离子晶体中,阳离子和阴离子间存在着较强的离子键,因此,离子晶体一般硬度较高,密度较大,熔、沸点较高。
2.一般地讲,化学式与结构相似的离子晶体,阴、阳离子半径越小,离子键越强,熔、沸点越高。如:kci<naci<naf。
离子晶体针对性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性质中,可以证明某化合物内一定存在离子键
的是 ( )
a.可溶于水 b.有较高的熔点
c.水溶液能导电 d.熔融状态能导电
2.下列物质中,含有极性键的离子化合是。
a.cacl2 b.na202 c.naoh d.k2s
3.cs是ia族元素,f是viia族元素,估计cs和f形成
的化合物可能是
a.离子化合物 b.化学式为csf2
c. 室温为固体 d.室温为气体
4.某物质的晶体中含a、b、c三种元素,其排列方式
如图所示(其中前后两面心上的b原子未能画
出),晶体中a、b、c的中原子个数之比依次为
a.1:3:1 b.2:3:1
c.2:2:1 d.1:3:3
5.naf,nal,mgo均为离子化合物,根据下列数据,这
三种化合物的熔点高低顺序是 ( )
物质
①naf
②nai
③mgo
离子电荷数
1
1
3
m
2.31
3.18
2.10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②>①>③
6.在nacl晶体中与每个na+距离等同且最近的几个cl-所围成的空间几何构型为 ( )
a.正四面体 b.正六面体
c.正八面体 d.正十二面体
7.如图是氯化铯晶体的晶胞(晶体中最小的重复单元),已知晶体中2个最近的cs+离子核间距为a cm,氯化铯的式量为m,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则氯化铯晶体的密度为
b. c. d.
二、填空题
8.参考下列熔点数据回答:
物质
naf
nacl
nabr
nai
熔点℃
995
801
755
651
物质
nacl
kcl
rbcl
cscl
熔点℃
801
776
715
646
钠的卤化物从naf到nai及碱金属的氯化物从nacl到cscl的熔点逐渐____________这与__________有关。随__________增大__________减小,故熔点__________逐渐 。
9.某离子晶体晶胞结构如下图所示,x位于立方体的
顶点,y位于立方体中心。试分析:
(1)晶体中每个y同时吸引着__________个x,每
个x同时吸引着__________个y,该晶体的化学式
为__________ 。
(2)晶体中在每个x周围与它最接近且距离相等
的x共有__________个。
(3)晶体中距离最近的2个x与1个y形成的夹角
∠xyx的度数为__________。
(4)设该晶体的摩尔质量为m g·mol-1,晶体密度为ρ·cm-3,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则晶体中两个距离最近的x中心间的距离为__________ 。
10.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型、晶体中最基本的重复单
位称为晶胞。nacl晶体结构如图所示。已知fexo
晶体晶胞结构为nacl型,由于晶体缺陷,x值小于1
测知fexo晶体密度为ρ=5.71 g·cm-3,晶胞边长为
4.28×10-10 m。
(1)fexo中x值(精确至o.01)为
(2)晶体中的fe分别为fe2+、fe3+,在fe2+和
fe3+的总数中,fe2+所占分数(用小数表示,精确至0.001)为 ______________。
(3)此晶体的化学式为 _____________。
(4)与某个fe2+(或fe3+)距离最近且等距离的o2-围成的空间几何形状是_____________。
(5)在晶体中,铁元素间最短距离为_____________cm
11.有一种蓝色晶体,它的结构特征是fe2+和fe3+分别占据立方体互不相邻的顶点,而cn-离子位于立方体的棱上。
(1)根据晶体结构特点,推出其化学式(用最简单整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化学式带何种电荷?用什么样的离子(用mn+表示)与其结合成中性的化学式?写出此电中性的化学式。
答:
(3)指出(2)中添加离子在晶体结构中的什么位置。
答:
12.1986年,瑞士两位科学家发现一种性能良好的金属氧化物超导体,使超导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此两位科学家获得了1987年的nobel物理学奖。其晶胞结构如图。
(1)根据图示晶胞结构,推算晶体中y,cu,ba和o原子个数比,确定其化学式
(2)根据(1)所推出的化合物的组成,计算其中cu原子的平均化合价(该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为y+3,ba+2,cu+2和cu+3)试计算化合物中这两种价态cu原子个数比
离子晶体针对性练习答案
一、选择题
1.d 2.c 3.ac 4.a 5.b 6.c 7.c
二、填空题
8.降低 阴离子半径由f-到i-逐渐增大离半径 阴、阳离子相互吸引 降低
9.(1)4 8 xy2(或y2x)
(2)12 (3)109°28
(4)
10.(1)0.92 (2)0.826
(3)
(4)正八面体 (5)3.03×10-10
11.(1)fefe(cn)6-
(2)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可用na+,k+,rb+ (用m+表示)与之结合mfefe(cn)6
(3)m+在每隔一个立方体的体心上。
12.(1)yba2cu3o7
(2)cu2+:cu3+=2:1
2.2 原 子 篇11
教学目标
1.常识性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
2.常识性了解通常情况下原子是中性的、物体不显电性的原因.
3.常识性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
4.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各种媒体资料,建立原子及电子得失的微观图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教学内容有:原子的微观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得失及物体带电、摩擦起电的原因.是对第一节“摩擦起电 两种电荷”的进一步分析和解释,在知识结构上二者是一个有因果关系的整体.
教法建议
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以下几点: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
关于摩擦起电的原因,可以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解释摩擦起电现象时,应抓住以下四点:(1)在通常情况下,原子呈中性,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呈中性.(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3)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4)强调“摩擦起电的原因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复习上一节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二是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一个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三是多启发、多诱导,使教学过程 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
1. 在复习上一节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
演示:用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吸引轻小物体.提问1:为什么玻璃棒会吸引碎纸屑?
提问2:若将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靠近碎纸屑,会出现什么现象?提问3:自然界里存在几种电荷?提问4: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什么电荷?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
2.进行新课
(1)物质的原子结构
①物质由分子组成.
简单介绍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并举例说明原子大小的数量级:经过科学家世世代代的研究,现在已经认识到,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若把原子看作球形,一般原子的半径只有10-10米左右.设想把1亿个氧原子一个挨着一个地排成一行,也只有几厘米长.原子并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人们认识原子的结构,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直到19世纪末叶,英国科学家汤姆生用实验证明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电子的存在,从此才揭示出原子是具有结构的.
②原子的核式结构.
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核高速运转的电子所组成;原子核半径约相当于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实验证明:一个电子所带电量为1.6×10-19库.一个电子也可叫做一个元电荷,用符号e表示.任何带电体带的电量都是e的整数倍.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多少个电子所带的电量是1库?(6.25×1018个)
提问:那么通常情况下,物体为什么不显电性呢?(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
不同物质中的原子核所带的电量并不相同,核外电子的数目也不相同.(利用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挂图,讲解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结构.)了解物质的原子结构.
(2)摩擦起电的原因
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原子结构模型和原子得失电子的微观图景,并进一步归纳出结论:
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②失去部分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多余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
讨论: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玻璃棒带什么电?为什么带正电?
(3)摩擦起电的实质
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
探究活动
上物理课时,老师精心准备的静电仪器,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常常效果不明显,而满教室静观实验的学生却被自己的衣服不时电一下.因为学生的运动衣裤或其他外衣面料常常用尼龙织物的,比较结实,里面再穿件毛衣比较保暖.查一下起电顺序表就会发现,羊毛(羊皮)排最前面,尼龙排后,这是最容易起电的一套配置.每个人穿戴一套天然的静电起电设备.人的一举一动都造成摩擦,起电过程一刻也不停止.同样我们也可以理解过去的人穿不起毛衣,也没有这些化纤织物,棉布对棉布当然摩擦不出电来.
为什么面粉厂车间总要洒水以保持空气潮湿?
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铁链?
手握金属棒用丝绸摩擦能不能带电?
化纤衣服面料中加一些金属线有什么用?
2.2 原 子 篇12
一、--思路
由于在现阶段的教学条件下,原子这种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到,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学生想像,因此,这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我自制或借鉴一些关于微观粒子运动变化的三维动画或图片,这样,既能诱发学生想像,加强对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把抽象变为生动,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
二、教案
课题
原子的构成
课时
1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阅读分析、比较归纳的方法来学习有关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及直观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想像力,增加学生对微观粒子的感性认识。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通过对原子结构及粒子间关系的学习,进行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了解相对原子质量,了解为相对原子质量测定做出卓越贡献的张青莲教授事迹,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
原子的构成
难点
原子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教学方法
以创设情境活动为核心的活动元教学
仪器
药品
电教资源:水分子分解的flash动画;我国首颗原子弹爆炸的图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同学们,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动画演示)水分子的分解动画(回顾讨论)。在理解了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基础上,你能说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吗?
(过渡启发)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为原子,原子在化学反应里不能再分。用其他方法能不能再分呢?
认真听题;思考并回答。
由回忆旧知识引入课题,不仅巩固了旧知识,又体现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创设情景
(图片展示)这是原子弹爆炸时的蘑菇云的图片。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在我国西部地区新疆罗布泊上空,一个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为什么原子弹有那么大的威力呢?
(讲述)1897年,在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以后,人们开始揭示了原子内部的秘密。
交流资料后发言。
认真聆听老师讲解。
课前由学生收集资料,课上组织学生展示讨论,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投影出来,很兴奋,学习的积极性高涨,调动了学生在课堂
上学习的积极性。
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原子的构成。
(屏幕演示)原子的构成的动画。
(讲解)根据刚才的动画演示,我们可以看到原子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指导阅读)p70页第一段,想像一下原子和原子核的大小,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发言)原子很小,看不见,摸不着;我的手上有无数个原子;原子核更小,在原子里,原子核外的空间很大;电子绕核做高速运动……
自主学习,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投影展示、评判讨论
(教师引导)原子核很小,科学家经过研究证明原子核还可再分,在动画中已经显示出来,大家仔细观察原子核的构成。
(屏幕演示)重放动画,引导学生动手用大括号的形式将原子的结构表示出来。
仔细观看动画并积极讨论,在投影仪上展示自己的设计。
培养学生的归纳学习能力,积极性有所提高。
知识巩固
1.以碳原子为例说明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几种?
2.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
思考并回答。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着手,自主归纳得出结
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自主探究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8的表4-2;引导学生根据表格内容比较和讨论。
认真阅读表格中有关几种原子的构成,并进行比较和讨论,得出结论:质子数等于核电子数; 注意氢原子内无中子。
肯定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
阅读讨论、归纳小结
(思考)原子那么小,有没有质量呢?原子虽然很小,但也有一定的质量。通过现代科学仪器可精确地测出原子的实际质量。
(阅读)课文表“几种原子的质量”
这样小的数字,无论书写、读数、记忆和使用都极不方便。正像以吨为单位来表示一粒小麦的质量一样不方便。所以国际上采用原子的相对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
仔细阅读课本,积极讨论、思考并回答有关问题:
1.相对原子质量是怎样计算的?
2.相对原子质量是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3.相对原子质量有单位吗?
这部分内容没有太大难度,可让学生自主归纳总结。
练习巩固
(阅读)课文相对原子质量概念内容及旁白课文附录国际相对原子质量表。查出氢、碳、氧、钠、铁五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思考与讨论〕通过这段课文的阅读,你能初步弄清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吗?
〔巩固提问〕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对吗?为什么?
完成练习,体会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回
答相应问题。
在教师引导下归纳出: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
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提出一系列问题和练习,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能条理化、系统化
地整理知识。
[版书设计] 课题1:原子的构成
一、原子的构成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二、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 一个原子的质量/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2.2 原 子 篇1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 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课题1《原子的构成》。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教学预测四个方面来谈谈本节课我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原子的构成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同时它又为将要学习的元素,离子打下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课程标准,学生情况,可以确定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2)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知识的获得与技能的形成需要借助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本节课
(1)通过探究构成每种原子的粒子之间的关系,学习分析、归纳,对比的科学方法。
(2)通过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发展的历史,初步学习假设、建立模型的科学方法。
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1)在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发展的过程中,知道科学发展是循序渐进的。 (2)通过阅读张青莲教授的相关资料,了解中国人在科学发展中作出的贡献,进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以知识为主体,借助于掌握知识学习的过程,学习分析,归纳,对比的科学方法,同时发展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爱国情感。
(三)教学的重、难点
结合教材内容、学生情况,确定本节课的 重点:认识原子的构成 难点:认识原子的构成;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二、学情分析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情况的掌握与分析。
(一)学生情况
初中化学面对的是九年级学生,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乐于探究感兴趣的问题,对事物的认识正由感性向理性转变,但感性认识仍然占主导地位。
能力水平:学生初步具备了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知识水平: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可以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
(二)教法与学法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教法 本节课将采用引导探究法,这种方法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同时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演示法,通过演示原子的图片及动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学法 本节课将采用分析归纳法(通过分析图4-2中的有关数据,得出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归纳信息的能力),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从而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三 教学过程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思想,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条件,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上课前先请同学们观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相关图片,接着描述它的强大威力,并解释原子弹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威力与原子的内部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那原子的内部到底隐藏着什么奥秘?这样的导课方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顺利进入教学过程阶段二
(二)活动探究 得出新知
活动探究一:原子的构成
先向学生简单介绍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发展历史,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是一个“坚硬的实心小球”。大约100年后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并在7年之后提出了原子的“枣糕模型”, 红枣代表电子,面包代表原子,红枣镶嵌在面包的表面。又过了7年,汤姆生的学生卢瑟福根据他的实验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生动的图片及动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原子的立体模型,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后来人们又发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模型建立起来之后,通过图片的对比,让学生了解原子的体积很小,原子核的体积相对于原子更小,就如同一颗樱桃和十层大楼的体积比例。接着演示原子的动态图片,让学生明白这就是现在的原子结构模型,同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得出结论: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核外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借助于图片和动画,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学生记忆。从而突破难点。
活动探究二:原子不显电性
知道了原子的构成,然后追问,同学们那原子显不显电性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接着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如下图表,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小组成员交流,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正负电荷相等,所以原子不显电性;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交流,使学生学会分享,学会合作,感受合作带来的成功与喜悦。
活动三:相对原子质量
知道了质子,中子,电子的数目关系,那它们有没有质量,原子的质量又该怎样来衡量呢?接着让学生观察如下图表,学生很容易得出:质子,中子有质量,但是很小,电子的质量相对于质子、中子更小。此时给学生打比方,由于原子质量很小,用国际单位Kg来表示就如同用吨来表示一粒大米的质量,很不方便,怎么办呢?有智慧的人总是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有人把碳12原子的质量平分为12份,氧原子质量与其中一份的比(16)作为氧原子的相对质量,同理得出其它原子的相对质量,这些相对质量称为相对原子质量,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向学生讲述怎样利用元素周期表查相对原子质量;此过程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把看似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学会做事,学会更好的生存。
(三)反馈练习 巩固新知
适当的课堂练习有利于知识的巩固,为了激发学生的挑战热情,将课本的练习设计成闯关的形式作为课堂训练,第一关通过比较简单的习题培养学生学好化学的信心,感觉不错进入第二关,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设计一个有背景的题目,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四)交流收获 优化新知
当本节课学完以后,让学生谈一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针对学生的疑问我会及时作出回应,并鼓励学生不断进步。这种诊断性,激励性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最后,我采用引导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这样有利于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整体思维能力。充分体现了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四、教学预测: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基本上可以落实教学目标的要求,超过80%的学生可以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但还有少数的学生可能存在疑点,为了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发展,我设置以下补救措施:单独辅导,找到难点;师生互动;突破疑点。
最后是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好的板书能够突出重难点,为学生理解知识和对知识进行记忆提供了直观的参考和有力的帮助。本节课样我的板书设计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2 原 子 篇14
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2、了解同位素的结构特点,能说出它在生活中的用途
3、知道物质也可由离子构成,认识离子微粒大小的数量级
重点难点: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
教学用具:多媒体、分子模型
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原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科学家是怎样揭开原子结构的秘密呢?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
1、道尔顿:实心原子结构模型
2、汤姆森:“汤姆森模型”、“浸入模型” 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球体,带负电的电子嵌在中间。
3、卢瑟福:“卢瑟福模型”、“核式模型” 实验过程 用带正电荷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发现:
大部分沿直线运动、极少发生偏转、有的被反弹
4、玻尔:“分层模型” 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上分层运动
5、“电子云模型” 电子像云雾一样笼罩在核的周围,
有的区域多,有的区域少
说明建立模型往往需要一个不断完善和不断修正
的过程
*原子的结构: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
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并且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所
带的电荷总数相等,电性相反,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很小,但原子核更小。若把电子运动的范围比作一个大型运动场的话,原子核就像运动声里的一粒芝麻。
二、揭开原子核的秘密
通过用高能量的粒子撞击核的方法
⑴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⑵原子中电子的质量在整个原子质量中所占比重极小,可忽略不计,因而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看课本第14页表,思考分析在一个原子中哪些数目总是相等的?
⑶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⑷质子和中子又是由更小的微粒夸克构成。
读图:一杯水的微观层次的分析:
水→水分子→氢、氧原子→原子核→质子和中子→夸克
电 子
三、原子的“孪生兄弟”-同位素
1、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一种宏观概念
读图:氧的三种原子的原子核有什么不同? 课本第16页
2、同位素: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的统称。
举例①氧的三种同位素,它们都是氧元素的不同种原子
②氢的三种同位素:氕、氘、氚
看图1-24,注意其中原子核的不同
3、同位素的应用:核设施、文物鉴定、医学诊断等
四、带电的原子-离子
*演示实验: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
① 观察钠和氯气的状态和颜色
② 在空气中点燃钠,并将它置入氯气中,观察现象
③ 现象:产生白烟,最终得到一些白色粉状固体
本质分析:钠在氯气中燃烧,钠原子失去电子形成带正电荷的钠离子(阳离子);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带负电荷的氯离子(阴离子)。两种离子所带电荷相等,电性相反,互相吸收,构成电中性的氯化钠。
离子:构成物质的第三种微粒
课堂练习:课后练习
作业:作业本
2.2 原 子 篇15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相邻原子间通过共价键结合而成空间网状结构的晶体属于原子晶体。
2.以金刚石为例,了解原子晶体的物理性质(熔、沸点,导电性和溶解性)
二、学习过程
[复习提问]
(一)基本知识点(学生自学完成)
1.原子晶体:相邻原子间以共价键相结合而形成的空间网状结构的晶体。
2.构成粒子:______________;。
3.粒子间的作用______________,
4.原子晶体的物理性质
(1)熔、沸点__________,硬度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一般的溶剂。
(3)______________导电。
原子晶体具备以上物理性质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子晶体的化学式是否可以代表其分子式______________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常见的原子晶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6.判断晶体类型的依据
(1)看构成晶体的微粒种类及微粒间的相互作用。
对分子晶体,构成晶体的微粒是______________,微粒间的相互作用是___________;
对于离子晶体,构成晶体的是微粒是______________,微粒间的相互作__________键。
对于原子晶体,构成晶体的微粒是_______,微粒间的相互作用是___________键。
(2)看物质的物理性质(如:熔、沸点或硬度)。
一般情况下,不同类晶体熔点高低顺序是 ________晶体>_______晶体>_______晶体。原子晶体、离子晶体比分子晶体的熔、沸点高得多
(二)重点点拨
1.晶体
晶体是指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其结构特征是其内的原子或分子在主维空间的排布具有特定的周期性,即隔一定距离重复出现。重复的单位可以是单个原子或分子,也可以是多个分子或原子团。重复的单位必须具备3个条件,化学组成相同,空间结构(包括化学键)相同,化学环境和空间环境相同。
2.晶胞的概念
在晶体结构中具有代表性的基本的重复单位称为晶胞。晶胞在三维空间无限地重复就产生了宏观的晶体。可以说,晶体的性质是由晶胞的大小,形状和质点的种类(分子、原子或离子)以及它们之间的作用力所决定的。
3.纳米材料
我们平时所见到的材料,绝大多数是固体物质,它的颗粒一般在微米级,一个颗粒包含着无数个原子和分子,这时候,材料所显示的是大量分子所显示的宏观性质。当人们用特殊的方法把颗粒加工到纳米级大小,这时的材料则被称之为纳米材料,一个纳米级颗粒所含的分子数则大为减少。奇怪的是,纳米材料具有奇特的光、电、热、力和化学特性,和微米级材料的性质迥然不同。
纳米材料的粒子是超细微的,粒子数多、表面积大,而且处于粒子界面上的原子比例甚高,一般可达总数的一半左右。这就使纳米材料具有不寻常的表面效应,界面效应等。因此而呈现出一系列独特的性质。
纳米颗粒和晶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晶胞是晶体中最小的重复单元,这种重复单元向空间延伸,构成晶体,而纳米颗粒本身就是一个分子,纳米材料在结构上与分子晶体有相似的地方,但并不相同。
纳米材料并不是新的物质,只不过是将传统材料的颗粒进一步超细微化,这样对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改变十分巨大,使之具备了一些传统材料所无法具备的性质。为什么与传统材料相比,纳米材料的性质改变如此巨大,科学界目前还无法做出最终解释。
(三)讲练(先练后讲)
[例1]下列的晶体中,化学键种类相同,晶体类型也相同的是 ( )
A.SO2与Si02 B.C02与H20
C.NaCl与HCl D.CCl4与KCl
[解析]抓住晶体粒子的化学键去判断晶体类型这一关键进行对比。如S02与Si02都是共价化合物,但是,晶体内的作用力是分子间作用力,S02为分子晶体,而Si02中硅与氧以共价键结合形成网状的原子晶体。
[答案]B
[例2]碳化硅SiC的一种晶体具有类似金刚石的结构,其中C原子和S原子的位置是交替的。在下列三种晶体①金刚石 ②晶体硅 ③碳化硅中,它们的熔点从高到低的顺序是 ( )
A.①③②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②①③
[解析]C与Si同为IVA族元素,它们的相似性表现在金刚石是原子晶体,硅晶体,碳化硅也是原子晶体。从碳到硅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形成共价键的键能逐渐减弱。可推断碳化硅应在Si与C之间。三种原子晶体,空间结构相似,熔点决定于它们的键长与键能,故熔点从高到低分别是金刚石碳化硅、晶体硅。
[答案]A
[例3]下列晶体分类中正确的一组是 ( )
离子晶体
原子晶体
分子晶体
A
NaOH
Ar
SO2
B
H2SO4
石墨
S
C
CH3COONa
水晶
D
Ba(OH)2
金刚石
玻璃
[解析]从晶体中结构粒子的性质去判断晶体的类型。NaOH、CH3COONa、Ba(OH)2都是通过离子键相互结合的离子晶体,纯H2S04,无H+,系分子晶体。Ar是气体,分子间以范德华力相互结合为分子晶体,石墨是过渡型或混合型晶体,水晶Si02与金刚石是典型原子晶体。硫的化学式以1个S表示,实际上是S8,气体时为S2,是以范德华力结合的分子晶体。
玻璃无一定的熔点,加热时逐渐软化,为非晶体,是无定形物质。
[答案]C
[例4]单质硼有无定形和晶体两种,参考下表数据
金刚石
晶体硅
晶体硼
熔点
>3823
1683
2573
沸点
5100
2628
2823
硬度
10
7.0
9.5
①晶体硼的晶体类型属于____________晶体,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已知晶体硼结构单元是由硼原子组成的正二十面体,其中有20个等边三角形的面和一定数目的顶点,每个项点上各有1个B原子。通过视察图形及推算,此晶体体结构单元由
____________________个硼原子构成。其中B―B键的键角为____________。
[解析]①原子,理由:晶体的熔、沸点和硬度都介于晶体Si和金刚石之间,而金刚石和晶体Si均为原予晶体,B与C相邻与Si处于对角线处,亦为原于晶体。
②每个三角形的顶点被5个三角形所共有,所以,此顶点完全属于一个三角形的只占到1/5,每个三角形中有3个这样的点,且晶体B中有20个这样的角形,因此,晶体B中这样的顶点(B原子)有3/5×20=12个。
又因晶体B中的三角形面为正三角形,所以键角为60°
(四)总结
1.相邻原子间通过共价键结合而成空间网状结构的晶体属于离子晶体。
2.构成原子晶体的微粒是原子。原子间以较强共价键相结合,而且形成空间网状结构。键能大。原子晶体的熔点和沸点高。
3.同种晶体:若同为原子晶体,成键的原子半径越小,键长越短,键能越大,晶体熔点越高:如金刚石>SiC>Si。
第3课时针对性训练(原子晶体)
一、选择题
1.下列晶体中不属于原子晶体的是 ( )
A.干冰 B.金刚砂
C.金刚石 D.水晶
2.在金刚石的网状结构中,含有共价键形成的碳原子
环,其中最小的环上,碳原子数是 ( )
A.2个 B.3个
C.4个 D.6个
3,下列各物质中,按熔点由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 )
A.02、I2、Hg
B.C02、KCl、Si02
C.Na、K、Rb
D.SiC、NaCl、S02
4.下列各晶体申琪中任御一个原子都被相邻的4个原子所包围;似共价键潞戒正四面体结构,并向空间伸展虞网状结构的是 ( )
A.甲烷 B.石墨
C.晶体硅 D.水晶
5.在x mol石英晶体中,含有Si-O键数是 ( )
A.x mol B.2x mo}
C.3 x mol D.4x mol
6.固体熔化时,必须破坏非极性共价键的是 ( )
A.冰 B.晶体硅
C.溴 D.二氧化硅
7.石墨晶体是层状结构,在每一层内;每一个碳原于都跟其他3个碳原子相结合,如图是其晶体结构的俯视图,则图中7个六元环完全占有的碳原子数是( )
A.10个 B.18个
C.24个 D.14个
二、填空题
8.石英晶体的平面示意图如图所示,实际上是立体网
状结构,其中硅,氧原子个数比为____________
9.SiO44-离子结构用周 表示,在二聚
硅酸根离子Si2O76-中只有硅氧键,它的结构应是__________
10.氮化硅是一种高温陶瓷材料,它的硬度大、熔点高、化学性质稳定。工业上曾普遍采用高纯硅与纯氮在1 300℃反应获得。
(1)氮化硅晶体属于__________晶体。
(2)已知氮化硅的晶体结构中,原子间以单键相连,且N原子和N原子,Si原子和S原子不直接相连,同时每个原子都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请写出氮化硅的化学式__________
(3)现用SiCl4和凡在H,气氛保护下,加强热发生反应,可得较高纯度的氮化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短周期元素K、Y、Z在周期表中位置关系如图:
X
Y
Z
(1)x元素的单质分子式是_______,若x核内中子数和质子数相等,x单质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单质是_______晶体。
(2)自然界中存在一种含Y的天然矿物名称是:电子式为_______,属于_______晶体。
(4)z单质的晶体类型属于_______,Z的氢化物和最高价氧化物的浓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有A、B、C三种晶体,分别由C、H、Na、Cl四种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形成,对这三种晶体进行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1)晶体的化学式分别为:A_______ B_______ C_______
(2)晶体的类型分别为:A_______ B_______C_______
(3)晶体中粒子间的作用分别为:A _______ B_______ C_______
第3课时练习答案
一、选择题
1.A 2.D 3.B 4.C 5.D 6.B 7.D
二、填空题
8.1∶2
9.
10.(1)原子 (2)S3N4
(3)3SiCl4+2N2+6H Si3N4+12HCl
11.
(1)He 4g・mol-1 分于
(2)萤石
(3)分子晶体 H2S+H2S04(浓)=S↓+ S02↑+2H20
12.(1)A NaCl B C C HCl
(2)A 离子晶体 B 原于晶体 C 分子晶体
(3)A 离子键 B共价键 C 分子间作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