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数学教案设计 > 《统计》的教学设计(精选16篇)

《统计》的教学设计(精选16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统计》的教学设计(精选16篇)

《统计》的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观察法、情景法、分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具、学具准备:操行统计表、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设情景问题置疑,引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要做个调查,调查我们班小朋友最喜欢的季节是什么?

  生答。

  师:每个季节都有这么多小朋友喜欢,但是老师想知道喜欢什么季节的人树最多,那我们该怎么办好呢?、

  生:数出喜欢每个季节的人数来比较

  (肯定有会有小朋友会说到用统计的方法。)

  师:孩子们说得真好,这就要用到我们一年级时所学的统计知识。

  板书课题:“统计”

  二、探究新知(随时注意给表现突出的大组或个人加五星和红旗)

  1、收集数据的过程。

  师:我们要知道喜欢每个季节的人数,第一步就需要我们收集数据。

  板书:“收集数据”

  师:现在就请小朋友分小组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教师行间巡视,对方法收集好的小组和合作愉快的小组加五星)

  生:小组汇报交流各种方法,并说说本小组认为最简单的记录方法,谈谈为什么?

  (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说出“正”字记录的简便之处)

  师: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就按“正”字的书写顺序在那个季节下画一笔画。(学生按大组顺序上台投票)

  2、整理数据的过程

  师:整理喜欢每个季节的人数,再填入统计表中,你们数“正“字笔画的过程,就是我们整理数据的过程。

  师:为了能够使喜欢每个季节的人数更直观的表示出来,让我们来共同制作统计图。

  生:小组讨论汇报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在条形统计图下板书学生们所喜欢的季节的种类。

  师:强调0是起点,如果1格表示1人,则数轴上依次应标的数字是1、2、3、糟了,喜欢春天的人最多有17人,只有9格,不够涂该怎么办呢?

  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汇报交流结果(向上添格子、往旁边涂格子、一个格子不表示1个人,而把它表示成两个人刚好用8个半格子、)

  师:假如喜欢春天的有27人,此时一个格子表示多少人比较合适?(3个人)

  小结:一个格子表示几个人要根据统计表中数量最多的项目和每竖行总共的格子数来确定

  用一个格子表示2个人的方法,请各大组代表分别在条形统计图上表示出喜欢每个季节的人数

  3、描述、分析的过程

  师:从黑板上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中你看出了些什么?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生:喜欢什么的最多?喜欢什么的最少?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几人?知道了条形统计图中一个格子不但可以表示1个人或物,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表示2个或3个甚至更多个人或物。

  师:刚才小朋友们的回答就是我们对统计表描述分析的过程(板书:描述、分析)

  4、课堂小结

  师:生活中到处都要用到统计知识,那你所知道的有哪些地方需要用到我们的统计知识呢?                                              生:商场里的的商品那一样最热销?那一个学习小组的数学成绩最好?我们平时最喜欢吃的早餐是那些?、

  三、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1、用所学“统计”知识选出小朋友最喜欢哪门功课                 

  师:请小朋友利用我们所学的统计知识选出我们班小朋友最喜欢的功课是什么?然后完成你手上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师:要完成这个统计,你们会用什么方法来收集数据呢?               生:喜欢哪门课的小朋友就站在讲台上,下面的同学就数。 (按照小朋友说的方法进行统计)                                           

  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学会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板书设计

  统计

  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统计》的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实验教科书68――69页 统计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己喜爱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的作用。

  2、使学生感受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的统计图和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应用的意识,体验和同伴的合作。

  4、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统计过程,感受统计思想。

  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合作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前准备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自主给小组命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统计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过生日吗?今天,森林里的大象家也举行了一个生日宴会。看,它来了…

  (电脑显示大象及录音:小朋友们好!今天是我的生日,我非常高兴。我邀请了许多客人来我家做客。瞧,他们来了…)

  师:你们想知道什么?

  下面让我们看看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呢?各有几只?你是怎么知道的?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生日宴会引入新课,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分组整理,探索方法

  下面让我们来分一分、排一排,看哪个小组能一下就能清楚的知道来了那些客人,各有几只?(每小组一幅图,图上小动物可以取下)

  小组合作、讨论、操作。

  将各小组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师:小朋友,你们觉得哪一小组排得最整齐、最漂亮?

  教师奖励优秀小组五角星。

  师:看了这张图,你能知道些什么?(如:小狗有4只;小猴有5只;小猴和小狗一共多少只?……

  [设计意图:初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通过学生相互间的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以开放的问题“你能知道些什么?”培养学生分析数据、收集信息的能力。]

  小结揭题:小朋友这么多的发现,都是通过自己动手分一分、排一排得到的。我们把这样的过程叫做统计(板书)。

  三、巩固提高,拓展应用

  1、整理“鲜花”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大象家来客人的情况,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客人给大象带来的鲜花,你们能帮助大象统计一下吗?

  学生将学具鲜花统计在课本第69页的图上。

  小组内交流。

  师:从这张图,你又能知道些什么?

  2、完成“想想做做”

  同学们,大象为了感谢大家帮它统计小动物和鲜花的个数,准备了一些水果请小朋友们吃(出示装满水果的盘子图)。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吃的一种水果,把它从书的附页上剪下来。

  以小组为单位摆成象形统计图。

  问:从统计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填表(书第69页)。

  3、整理五角星

  同学们,下面我们共同来整理各组得到的五角星。请各组派一位同学将本组的五角星贴在黑板上。

  生操作后,师问:同学们,从这张统计图,你又能知道些什么?说明哪个小组最出色?

  4、小结:今天学习了什么?课后你打算去统计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教师将整理“鲜花”、整理喜爱吃的水果、整理获得的五角星,寓知于趣,让学生在快乐中运用了知识,巩固了知识。同时,课尾将学生推向生活,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统计》的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表现数据。

  2.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109页教学情境的录像片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车,各种车辆每天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着方便,而且道路上的车辆川流不息。请同学们看,这是一条道路上过往车辆的录像片。请同学们帮助记录一下四种车辆的数量。

  二、探求新知

  1.组织记录。

  (1)给学生发记录单。

  种类

  轿车

  面包车

  客车

  货车

  辆数

  (2)学生记录。

  同学们,在观看录像的时候,你是如何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的?交流后明确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既快捷又方便。

  (3)再次播放录像,学生记录。

  由于车辆过往速度快,学生记录会产生困难,反馈时如果学生记录不全,再次组织学生研究如何记录才能完整。强调分组合作记录,每人记录一种车辆的数量。

  (4)再次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

  (5)整理数据并填入统计表。

  2.制作统计图。

  (1)学生分组讨论。

  如果运用一个□表示1辆或2辆车,最多画几个格?应该怎么办?明确用1个□表示5辆车比较合适。

  (2)师生共同完成统计图。

  先让学生尝试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然后回答问题。

  组织讨论: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为什么?

  3.师生总结绘制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三、巩固应用

  1.独立完成第111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1~4题。

  (1)练习二十二的第1题。

  组织学生提供信息,收集信息,记录数据并填写统计表,完成填空题。

  (2)练习二十二的第2题。

  课前与学校卫生室联系,调查二年(1)班和五年(1)班的视力情况,完成统计表,并谈一谈对视力较弱的同学的建议,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想法。

  (3)练习二十二的第3题。

  利用多媒体出示“班级图书角情境图”。学生自己观察,独立完成。对要增添的书的建议,组织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并说明理由。

  (4)练习二十二的第4题。

  这道题以作业的方式完成,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二年级全体同学看电视的时间,把调查得到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明确长时间看电视有害健康,要注意用眼卫生。

《统计》的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材在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收集数据与整理的能力的基础上引入平均数。平均数是分析数据的重要手段,教材强调的是求复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通过操作和思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受统计的意义,学会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统计观。

  3、进一步增强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已经学过的统计知识即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学法:

  由学生喜欢的篮球运动导入新课,通过学生自

  主探索,合作交流、观察比较等方式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最喜欢什么球类运动呢?

  生:篮球

  师:同学们知道吗?篮球运动是我校的特色之一,同学们想看看我校篮球队比赛的风姿吗?

  生:想。

  播放段红、蓝两队比赛的录像。师:同学们也许都知道,一个篮球队的水平除了技术、配合等因素外,还有什么也非常重要?

  生:身高。

  出示红、蓝两队运动员的身高测试记录(师挂图出示两队队员的身高记录单)教师提问:1、请大家观察数据,你从中能得到那些信息?

  学生可能回答:知道每个队员的身高。

  教师提问:根据得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学生可能提出

  (1)谁的身高最高?谁最矮?

  (2)哪个队队员的身高比

  二、解决问题

  1、教师提问:怎样才能知道哪个队队员的身高比较高?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可能想到

  (1)看看哪一队高的人比较多?

  (2)计算两队队员身高的总数进行比较。

  (3)比较两队的平均身高。

  2、比较三种方法,感悟求平均数的必要性,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较高

  3、让学生独立做,先求红队的平均身高。

  4、学生交流

  (1)红队队员的身高总和:160+156+172+……+158=3476(CM)

  红队队员的平均身高:3476÷22=158(CM)

  (2)红队队员的身高总和:145×2+151×3+156×4+……+172×1=3476(CM)

  红队队员的平均身高:3476÷22=158(CM)

  5、比较上述两种方法的异同,深化认识。

  教师提问: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全班交流。

  6、生独立完成蓝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交流。

  7、集体共同比较两队队员的平均身高。

  三、全课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求较复杂平均数

  红队队员平均身高158CM

  蓝队队员平均身高157CM

  红队队员身高占优势

《统计》的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科书第98~100页,分类统计。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感受、经历数据收集与整理的过程,能正确填写统计表,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会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完成相应的统计表。

  2、通过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发展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让学生感受分类的多样性,体会分类统计的方法和分类统计的意义。

  3、通过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成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统计表。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孩子们,喜欢这些漂亮的智慧星吗你想得到吗?课堂上,认真听讲的同学能得到它,积极发言、善于动脑的同学也能得到它,我们将得到的智慧星贴在智慧树上好不好?我们来个比赛,看看到底是一小队获得的奖励多。还是二小队获得的奖励多。你们有信心吗?有信心的孩子用你端正的坐姿已经告诉我答案了。准备好了吗孩子们?那我们开始上课吧!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喜欢什么运动?(指生回答)

  预设:

  生1:我喜欢跳绳。

  师:跳绳可以促进大脑的协调能力。

  生2:我喜欢踢球。

  师:足球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身体素质。

  生3:我喜欢打篮球。

  师:篮球有助于锻炼身体,加强团队精神。

  师:看来我们班的同学,都非常喜爱体育运动。孩子们,运动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能增强我们的体质,所以我们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我们班的同学们也特别喜欢体育运动,他们积极报名参加了本次春季运动会,这节课我们帮我班的同学,统计一下他们班运动会的获奖情况,好不好?运动场上同学们的表现很精彩,相信这节课你们的表现会更棒!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观察交流,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二年级一班同学这次春季运动会上的获奖成绩记录(课件出示)。大家看,(师手指)在这个成绩记录表中,这三列黄色的信息是获奖人的姓名,粉色的信息是获奖的项目,蓝色的是获奖的名次。这个记录单中的信息应该这样观察:(教师师范读信息)你从表中还发现了哪个同学的获奖信息?谁来读一下?

  师:观察记录表,你们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我想知道获奖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智慧星送给你。

  生2:我想知道哪个项目获奖的人数最多,哪个项目获奖人数最少。

  生3:获奖的同学中,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老师把同学们的问题归纳为一个问题就是:这个班的获奖情况是怎样的?

  2、讨论交流,整理数据。

  师:从这个获奖成绩表中,你能一眼看出获奖的人数中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呢?

  生:信息很多,很乱。

  师:信息很多很乱,就需要整理一下,想一想,可以怎样来整理?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吧。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

  生1:我们组按名次来整理。第一名的有几个同学,第二名的有几个同学,第三名的有几个同学。

  师:噢,老师听明白了,他们想把获奖的同学按奖的名次分一分类。分类整理这个方法真不错,智慧星奖励你们。

  师:哪个小组还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生2:我们想把获奖的同学生按项目分成跑步的、立定跑远的、投球的、跳绳的四类来整理。

  师:这种分类方法也很了不起(发智慧星)。她们的分类方法,你们听明白了吗?谁再来说一说?

  生3:把获奖的同学按项目分成跑步的、立定跑远的,投球的、跳绳的四类来整理。

  师:真是一个善于倾听的孩子。(发智慧星。)

  生4:老师,我还有一种分类方法,我们组认为可以将获奖同学分为男生一类,女生一类来整理。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看来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不同的分类方法。像这样先分一分类来整理数据的方法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知识――分类统计。(板书课题:分类统计)

  3、小组合作,统计数据。师:老师把大家刚才交流的分类方法整理了一下,制作了这些统计表。每种分类方法都有它们自己不同的分类标准。大家认真观察统计表,有问题要问吗?

  生1:这些表中的合计是什么意思?师:这个问题谁能帮他来解答?

  生2:我认为合计就是求总数的意思,如第一个表中的合计就是把得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的人数都要加起来。

  师:说得多明白呀,合计就是把分类数的每一项都合起来,求的是一个总和。

  师:这些统计表你们会填了吗?

  师:看谁能静下来听温馨提示。下面请小组长轻轻拿出信封,取出里面的统计表。仔细听老师要求:四人一组,选择一种喜欢的分类方法,从三个统计表中选一个来完成,比比看哪个小组合作的好,统计得又对又快!注意:只填一个表。(课件出示。)(学生分小组进行统计。)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统计表?介绍时先说你们是按什么分类统计的,再说统计结果是多少。我们组是按获奖的名次来统计的,第一名的有7人第二名的有3人,第三名的有5人,合计是15人。

  师:能说一下你们的合计是怎样算出来的吗?

  生1:7+3+5=15(人)。

  师:你们小组合作默契,表达得也很清楚。(送智慧星。)

  师:哪个小组和他们的分类方法一样,结果相同吗?

  师:哪个小组的分类方法和他们不一样?

  生2:我们小组是按获奖的项目进行统计的,赛跑的有6人,立定跳远的有4人,投球的有2人,跳绳的有3人,合计是15人。

  师:你说得很明白,如果声音再响亮一些就更好了。

  师:哪个小组是按男女来分类统计的?生3:我们小组是按性别来分类统计的,男生获奖的有8人,女生获奖的有7人,合计也是15人。

  师:刚才我们选择了三种分类标准进行了分类统计,大家仔细观察这几个统计表,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它们的合计都一样。

  师:这是它们的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分类的标准不同。

  师(小结):对,同样是整理这个班的获奖情况,我们选择的`分类标准不同,但最后合计数却是相同的。

  (板书:标准不同,合计相同)

  师:在刚才的统计过程中,老师发现有的同学在数数时,数一个做一个标记,大家看(展示学生的课本),你们认为这个同学的做法怎么样?

  生:很好,不容易漏数。

  师(小结):这种边数边做标记的方法既清楚又不容易漏数或重复数,这个方法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奖励智慧星。)

  4、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师:现在你能根据大家分类整理的数据来分析一下这个班同学的获奖情况吗?

  生1:我发现这个班第一名的同学最多。

  生2:我发现男生获奖的人数比女生多1人。

  生3:我发现在赛跑这个项目中获奖的人数最多,投球获奖的最少。

  三、实际应用,巩固深化。

  师: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有这么多同学得到了奖励,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大家看,有这么多漂亮的智慧星呀!

  师:你们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统计一下一共有多少颗智慧星吗?生:能!师:下面请小组长拿出2号信封,从里面轻轻拿出统计表,发给小组成员每人一张。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分类方法,完成统计表。根据你的分类方法选择统计表需要用几个格,多余的格可以空着。

  师:老师发现很多同学已经用漂亮的坐姿告诉大家他已经统计完了。

  师: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生1:我把智慧星分成了五角的和六角的两类来统计,五角智慧星有7颗,六角智慧星有12颗,合计是19颗。

  生2:我按颜色把智慧星分成了红色、黄色、绿色、粉色4类来统计,红色的有5颗,黄色的有6颗,绿色的有4颗,粉色的有4棵,合计也是19颗。

  生3:我按大小把智慧星分成了大的和小的两类,大的有13颗,小的有6颗,合计也是19颗。

  生4:我按男女生分为两类。师:统计正确的同学请举手。同学们真能干!用分类统计的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

  五、课堂总结,畅谈收获。

  师: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是怎样的研究分类统计的:我们先观察我班的运动会获奖数据,得出信息;我们又对这些信息进行了分类整理;然后我们又完成了统计表;最后我们又将得出的表格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分析我们了解了我班运动会的获奖情况。同学们,分类统计你学会了吗?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分类统计无处不在。(课件出示)如:图书的统计、药品的统计、服装的统计、超市商品的统计等等。课后希望大家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六、课后作业。

  调查统计小组内同学喜欢吃的水果,然后制成统计表,下节练习课时同学们一起交流。

  《分类统计》教学反思

  《分类统计》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是引导小学生们认识分类统计。下面是我对《分类统计》的教学反思。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把教学目标仅仅局限在掌握简单的统计方法上,而是着眼于让学生感受统计问题的产生,体验统计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首先,通过学生自主提出想知道的问题,引发统计的需要,这种需要很自然地转化为学生经历统计过程的内在动力。

  其次,教师先让学生自己试着把听到的人数“数一数记下来”,学生的“记录”显然不够科学,别人不易看懂,感受到了“挫折”,正因为有了这种“挫折”,才激起了他们主动寻求科学的统计方法的积极性。最后,教师没有把分类统计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独立思考到小组讨论、班级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在自主探究,对分类统计这一方法的认识不断加深,充分经历了统计的过程。

《统计》的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内容

   第九单元“统计”。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体验调查、收集、整理及展示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复式统计表,并能制作简单的统计表;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

  2情感目标: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3能力目标:培养观察、思考、归纳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能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三、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学生记录的南宁市九、十月份天气情况记录表。(在教师带领、指导下记录每天的天气情况)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把属鸡、属狗的同学数涂上颜色。

  (评析复习旧知识,进一步了解统计知识,为新知识作好铺垫。)

  (课件出示:二(3)班生肖统计图。)

  师:把你看到的说给大家听。

  生1:二(3)班属狗的同学有13人,属鸡的同学有27人。

  生2:属鸡的同学比属狗的同学多。

  师:这句话还可怎么说?

  生:属狗的同学比属鸡的同学少。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属鸡的比属狗的同学多几个?属狗的比属鸡的同学少几个?

  生2:属狗的和属鸡的共有多少人?

  2(课件出示(新闻联播)天气预报的情景,在天气符号上定格。)

  师:你们知道这些符号表示什么吗?

  生: 表示晴天, 表示阴天, 表示雨天, 表示下雪。

  (用图形板书)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如何统计天气情况。

  (板书:统计)

  (二)新授知识

   课中出示第92页九、十月份天气记录情况表。

  师:谁能在2秒内说出九月、十月的晴天、阴天、雨天各多少天,哪个月的晴天多,哪个月的雨天少?

  生:(无人回答)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九月30天,十月31天。

  师: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一年里的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

  教师带领学生填出九月晴天的天气天数。(16)

  师:九月的阴天有多少天?

  生:8天。(自己填入表格)

  师:九月的雨天有多少天?

  生:6天。(自己填入表格)

  师:你们能像刚才一样把十月每种天气的数据填入表格吗?有困难的可请同学帮助,也可请我帮助完成。

  (有大部分的同学能独立完成,有些是同桌一起完成的。)

  师:你们知道“合计”的意思吗?举例说一说。

  生:就是把上下两个数加起来,如:把晴天的天数16和10加起来是26,填在第一格。

  (评析学生准确说出了合计数表示的意思,为“你还能提什么问题”作好了准备,培养学生动手、动口的能力。)

  师:你能告诉我26表示什么吗?

  生:26表示九、十月晴天共有26天。

  师:谁来说其他的数表示什么?

  生:22表示九、十月份的阴天天数,九、十月的雨天共有13天。

  师:书上需要回答什么问题?

  (学生读第92页上的两个问题,同桌互相交流。)

  师:你还能提什么问题?

  (小老师游戏,一个学生提出问题,请其他学生回答。)

  生1:九月的晴天比十月的多还是少?

  生2:十月的雨天比九月雨天多几天?

  生3:九月、十月共有多少天晴天?

  生4:这两个月晴天、阴天、雨天共有多少天?

  ……

  师:谁能在2秒内说出哪个月的晴天多,哪个月的雨天多,九、十月的晴天、雨天、阴天各有多少天?

  (学生很快回答完毕)

  ( 评析 让学生充分体会统计表的好处,感受成功的喜悦。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收集、整理、归纳的过程。)

  (三)巩固与发展

   1课件出示学生记录的南宁市九、十月份天气情况表。南宁天气情况表

  (1)哪个月的晴天少?

  (2)哪个月的阴天少?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学生学习与交流活动。

  师:请把你看懂的、发现的,说给同学听,也可以互相提问题。

  (四)全课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你学会了什么?你看懂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统计》的教学设计 篇7

  撰写教学设计是每个教师都必须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的这套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统计》教学设计符合新课标的标准,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

  教学内容:p87-90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

  2.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

  3.能够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

  教学重难点: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

  教具: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认识条形统计图。

  1.  出示条形统计图,帮助学生学会看统计图,引导学生从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鼓励学生相互间说说你从统计图中看出什么,想到了什么。

  2.  出示统计图二,学生体会到条形统计图也有横向的。引导学生说说横着看、竖着看各表示什么,组织学生相互说一说,看谁从图中了解的信息最多然后汇总。

  3.  说一说条形统计图的优点和不足。

  二、 学看统计表。

  1. “安装电话情况统计表”:注意横向观察和纵向观察,并对统计表所呈现的信息做出简单的分析,还可根据数的变化规律估计预测一些问题。

  2. “小调查”:以小组的形式调查生活中班上同学每天睡眠的时间,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用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等方式呈现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讨论: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分析身高和年龄的关系,首先要读懂表格的内容,找出数据变化情况。

  三、练一练。

  给出某商店10天中电脑销售情况统计图,提醒学生注意图中是从周三开始统计,还要求学生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把握大致的销售量规律和趋势。

  布置作业:实践活动第90页。

《统计》的教学设计 篇8

  共案部分

  《统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9~100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全球有多少人?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知道我们自己所在的县(区)有多少人吗?下面是某地区1985~XX年城镇和乡村人口的数量,并把相关数据制成了复式统计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制作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复式统计表,分别完成某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2.自主探究。

  教师:根据这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够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是怎么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的?

  另外,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想:我们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就经常把两种人物或事物成对进行对比,例如,男生和女生、(1)班和(2)班等,使学生发现可以在一个统计图中同时表达城镇和乡村人口的数量变化情况。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3.合作交流。

  (1)展示学生绘制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师点拨:这就是复式条形统计图。

  (2)讨论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它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在观念和知识上得到提升。

  (4)独立完成例题后的第(1)~(3)题,第(4)题全班交流。

  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前3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一个问题要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和想像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统计图发现:该地区近年来城镇人口逐年增加,农村人口逐年下降,人口总数逐年上升,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和引导学生知道: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人口不断转为城镇人口,因而乡村人口不断减少,城镇人口不断增加;让学生在感受到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培养。最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在统计知识和观念上加以提升:通过对这样的统计图的描述和数据分析,发现了很多信息,了解了很多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有着更大的作用与意义。

  三、巩固应用

  1.完成第101页的“做一做”。

  学生根据复式统计表,完成统计图并回答下面的(1)、(2)、(3)题,第(4)题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后通过调查收集数据,然后通过整理,再完成统计图,交流信息。

  2.完成练习十九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3.补充练习。

  (1)某商店七、八月份出售某一品牌各种规格的空调台数如下表。

  请你把统计图补充完整。

  从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如果你是商店经理,明年进货时有何打算?

  (2)实践活动。

  ①请你调查你们小组同学一周内爸爸妈妈每天的睡眠时间,制成统计表。

  ②根据复式统计表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③你发现了什么信息?

  ④根据你的调查结果,写一篇数学日记。

  四、小结

  个案部分

  一、合作探究

  1.制作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复式统计表,分别完成某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2.自主探究。

  教师:根据这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够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是怎么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的?

  二、精要点拨

  引导学生想:我们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就经常把两种人物或事物成对进行对比,例如,男生和女生、(1)班和(2)班等,使学生发现可以在一个统计图中同时表达城镇和乡村人口的数量变化情况。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三、拓展延伸

  实践活动。

  ①请你调查你们小组同学一周内爸爸妈妈每天的睡眠时间,制成统计表。

  ②根据复式统计表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③你发现了什么信息?

  ④根据你的调查结果,写一篇数学日记。

  四、课后反思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再创造”。数学学习的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由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自我生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知识仅是一个载体,学生收获的,除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探究过程中所生成的方法、技能、情感等等。既然学习是学生自我生长的过程,那么,教学必然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的生成性,对教学的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节课中,比较成功的预设有两处:1、在对原始数据的整理中,先让学生观察“从原始表中你能看出什么?”,再问学生“能一眼看出每一个项目有多少人想参加吗?”“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一眼看出呢?”从而让学生自主产生了整理数据的需要。2、对动态数据的收集整理,预设了一个“陷阱”:让学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收集整理动态数据。学生在失败中,产生了寻求合作、寻求新方法的欲望。这两处预设,为学生自主探寻、生成合适的整理数据的方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动态生成的课堂,也意味着教学并非处处皆能预设到。那么,对于课前未曾预设到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中要随时调整、修改教学过程,提供必要的情境,通过递进生成的过程性目标,最终实现整节课的预设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之前,我并没有想到以本班学生为样本去收集数据,会出现这么多的问题,使得收集的数据无法准确。其实,这些问题的产生并不奇怪,都是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经验的。因此,教学中,我没有催赶,没有采用明示、暗示的手段,而是让学生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去思考,通过三次统计,最终让学生自己寻找到比较合适的方法,统计出准确的数据。可见,自我生长的数学课堂,既需要教师在课前作高明的预设,也需要教师在课堂作智慧的调整,这两者,都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作为出发点的。 

  确山县靖宇小学数学教案

  备课组:四年级组    第七册     授课人张蕾  授课时间:XX年12月

  共案部分

  《统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复式统计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的意义和作用。能够准确填写完成复式统计表,会看复式统计表,并分析表中所说明的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看统计表回答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

  1.讲授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单式统计表,为了便于分析和比较,有时需要把几个有联系的统计表合编成一个统计表。

  例3 下面是兴农小学活动课程四个小组的学生人数统计表。

  数学小组  

  生物小组

  航模小组

  美术小组  

  (1)观察与思考。

  ①从以上四个单式统计表中你能了解到哪些内容?

  ②如果想了解或者比较各个小组的人数情况,能不能把这4个小组的人数情况整理成一个统计表?

  为了便于比较各小组中男生和女生参加人数的情况,我们可以把它们合编成一个统计表。

  (2)分组讨论。

  想一想:统计表中怎样划分栏目才能反映各小组中男、女生的人数?

  出示表头:     

  表中左上角的一个格(表头)用斜线隔成三格。“1”说明横向类别,“2”说明竖向类别,“3”说明表头右下方的空格是填写横栏和竖栏交叉数据的(有时还要注明数据的单位名称)。

  (3)指导填表。

  ①由学生独立填表,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兴农小学活动课程小组人数统计表

  年 月

  ②引导学生检验。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和验算的习惯。

  (4)根据合编后的统计表回答问题。

  ①这四个小组共有学生__人,其中男生有__人,女生__人;

  ②人数最多的是__小组;

  ③男生人数最多的是__小组;

  ④女生人数最少的是__小组。

  2.巩固练习。

  1)我国1994~1996年的粮食和棉花产量如下:

  1994年:粮食44450万吨,棉花425万吨

  1995年:粮食46500万吨,棉花450万吨

  1996年:粮食49000万吨,棉花420万吨

  根据以上数据制成统计表。

  我国1994~1996年的粮食和棉花产量统计表

  年 月 日

  提问:表中数据是否需要写单位名称?为什么?

  说明:表头中横向类别与竖向类别的位置是可以交换的。

  (2)一个书店第一季度的售书情况如下,制成统计表。

  一月份售出:文艺书1620册,科技书2087册,工具书153册;

  二月份售出:文艺书4763册,科技书4262册,工具书425册;

  三月份售出:文艺书2835册,科技书2247册,工具书363册。

  19xx年第一季度售出图书统计表

  年 月 日

  ①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并提问:竖栏标明的是什么?横栏标明的是什么?

  ②由学生独立填好统计表。

  ③引导学生检验,提问:怎样才能保证填写的数据准确无误?

  3.供学有余力的同学思考解答。

  公交汽车公司有三个车队,各队男、女职工人数如下:

  一队有男职工38人,女职工42人;

  二队有男职工41人,女职工45人;

  三队有男职工39人,女职工43人。

  根据以上数据算出各队人数和全公司人数,并制成统计表。

  (订正:公交汽车公司职工人数统计表

  ×年×月×日

  个案部分

  一、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

  想一想:统计表中怎样划分栏目才能反映各小组中男、女生的人数?

  出示表头:     

  表中左上角的一个格(表头)用斜线隔成三格。“1”说明横向类别,“2”说明竖向类别,“3”说明表头右下方的空格是填写横栏和竖栏交叉数据的(有时还要注明数据的单位名称)

  二、精要点拨

  想一想:统计表中怎样划分栏目才能反映各小组中男、女生的人数?

  三、拓展延伸

  巩固练习。

  1)我国1994~1996年的粮食和棉花产量如下:

  1994年:粮食44450万吨,棉花425万吨

  1995年:粮食46500万吨,棉花450万吨

  1996年:粮食49000万吨,棉花420万吨

  根据以上数据制成统计表。

  我国1994~1996年的粮食和棉花产量统计表

  年 月 日

  提问:表中数据是否需要写单位名称?为什么?

  四、课后反思

  第一,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还应加强。一年级的学生,探究的意识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还没有真正掌握,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重视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方法。

  第二,还应加深对统计意义的理解。在“组织比赛”“饮料购买”“水果生产”这三个活动中,可以通过“老师介绍、师生共同探讨和学生独立说出统计意义”这三个过程加深学生对统计意义的理解。

  本课能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融入其中。从整体上创设了一个完整的情境,围绕"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同学们情绪高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感受到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情境的创设者、知识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而参与、体验、主动获得知识的是学生自己,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但在小组调查时教师指导的不够到位,小组内同学合作得不够理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在学生合作等方面加强指导,注意平时的培养与提高。

《统计》的教学设计 篇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第一课时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数学思考:引导学生初步体验信息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初步学会有序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从不同情境中抽象数学问题的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会解决生活中简单的统计问题,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借助有趣、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能看懂统计图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具准备:各种颜色的旗帜图片,空白统计图和统计表,水果箱,水果图片若干,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各种物品。

  设计理念

  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下一些教学理念:

  1、在生活中学数学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如买彩旗、游动物园等,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2、在活动中学数学

  本课设计了一系列数学活动,充分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获得数学知识。

  3、学有价值的数学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学会有序观察和思考,并能对生活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

  4、人人都得到发展

  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统计的过程,并在过程中理解和感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的提高。

  教法学法

  1、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本节课运用学生小组学习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合作精神。

  2、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教学程序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教师情境引入:“同学们,十月十八日是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日,是全县人民大喜的日子,到时候可热闹了!你们想去参加吗?我们班准备组织一支彩旗队前去祝贺,我们需要买很多面旗帜,到底哪种颜色的旗帜需要多买些呢?每种颜色需要买多少面呢?你能想想办法吗?”

  学生讨论后,教师揭示课题:统计----漂亮的彩旗。

  二)亲历学习过程,主动获取新知。

  (课前教师给每组准备空白统计图表,红、黄、蓝、绿各色旗帜图片。)

  1、小组讨论,确定方案

  让学生在组内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倾听他人意见中使自己长进,在交流评价中发现新的方法,从而确定最佳调查方案。

  2、分组活动,调查整理

  要求学生调查自己组内喜欢各种颜色的人数,用比较简单的方法整理调查结果,完成各组的统计图表,并准备向全班同学介绍各组的方法与结果。学生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独特的想法,应允许孩子们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允许多种方法并存。

  3、交流汇总,初构模型

  组织学生全班交流统计情况,展示各组的统计图表。然后让全班同学把喜欢的旗帜图片贴到黑板上,共同完成全班的象形统计图及统计表。在全班同学的交流汇总中,让学生初步体会到统计的优越性。教师对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并给表现突出的小组发给一颗“合作星”,表现好的同学发给“智慧星”。

  4、分析结果,合理猜测。

  教师出示全班的彩旗统计图,提问:从这张统计图上,你能发现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有什么好的建议吗?然后引导学生猜测:“老师刚才没有参加同学们的调查,你们猜一猜,老师会喜欢什么颜色的旗帜?为什么?”对统计结果的分析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很大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并适时加以引导。

  三)加深拓展内化,学会解决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但能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活动:

  1、游动物园

  创设动物园情境(课件显示),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教师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去过动物园吗?今天,老师想带你们去动物园玩一玩,看看动物园里都有些什么动物?每种动物有多少呢?你能试着统计一下吗?”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有哪些动物,每种有多少,并记录下有关数据,然后在组内统计表,然后全班交流,共同完成统计图表,并说说从统计图表上可以发现什么。

  2、实物统计

  课前,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了一些实物。并在每组桌上放有空白统计图表。

  在学生体验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后,让学生把各组的物品统计一下,看看每种物品有多少,并将统计的结果填在桌上的表格内,试着完成象形统计图。学生准备的物品可能多种多样,有水果、文具、玩具等等,都可以让学生去进行统计。接下来,指定各小组说出统计结果,并展示自制的象形统计图。最后,让学生尝试提出数学问题,教师加以评价和鼓励。

  四)落实课堂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1、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并结合各组所得“红星”情况进行统计。

  2、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评价,并完成下表,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的方式,体现评价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评组评

  上课积极发言☆☆☆☆☆☆

  积极与他人合作☆☆☆☆☆☆

  认真倾听他人意见☆☆☆☆☆☆

  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

《统计》的教学设计 篇10

  1.例1的教学。

  例1是在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安排的,设计了学生熟悉的检查身体的情境(如上页图)。首先统计学生刚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和现在的体重情况,并把数据填入单式统计表中,然后提出:“如何在一个统计表里表示呢?”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复式统计表,并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在设计的三个问题中有一个发散性的问题:“你还能发现什么?”学生可在观察的基础上独立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掌握了用“正”字记录法,本册教材中没有再出现提示,在学生收集两年的体重数据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点拨。由于学生已经具有填写单式统计表的基础,在把两年的体重数据填入一张复式统计表中时,教师应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留有一定的空间,首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填写,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最后全班集体讨论形成共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明确单式统计表与复式统计表的联系与区别。根据统计表回答的三个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尝试完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从统计表中发现更多的问题。如,组织学生对体重过轻或过重的学生提些合理化建议等,从而明确统计的作用与意义。

  “做一做”安排的是对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小组活动人数的统计,可以组织学生互相交流,独立完成数据的收集、整理并把数据填入复式统计表中。在复式统计表中给出了一个班级参加四种课外小组活动的人数,其余的内容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本班或其他班级的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然后对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讨论回答统计表后面的四个问题。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

  2.例2的教学。

  例2是在学习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通过统计某路口过往车辆数量,使学生体验随机出现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与方法,同时使学生体验动态的统计过程(如上页图)。从数据来看,当在一条比较宽阔的马路上统计20分钟后,所得到的数据比较大,教材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用每个表示2辆汽车,最多要画几个呢?太麻烦了,怎么办呢?”这是例2的一个重点内容。

  教材中虽然给出了过往车辆的数据,但教师可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做具体处理,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现场收集,也可以用播放录像的形式让学生记录、采集数据。在记录数据时,教师要明确要求用“正”字记录法,对得到的数据,教师可有意识地加以整理,便于用一个表示5辆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师生共同完成以一格代表五个单位的统计图的制作。

  在学生完成统计图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回答统计图后的简单问题,并让学生继续发现问题。教材中特意安排了这样的一个问题: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教师可让学生大胆猜测,并说明猜测的理由,使学生明确根据统计图表可以进行简单的预测,以便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

  例2后面的“做一做”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提供的素材把统计引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如有条件可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从而加深理解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3.关于练习二十二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通过调查班级同学喜欢吃的蔬菜情况,把学生的饮食情况与填写复式统计表结合起来,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如何根据统计表发现问题。

  第2题,安排了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视力情况的统计。此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现实性。通过二年级学生与五年级学生视力情况的对比,让学生了解视力情况是如何变化的。题中特别安排了问题:“你想对视力在5.0以下的同学说什么?”使学生把统计的结果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帮助视力有问题的学生找到视力下降的原因,从而增强保护视力的自觉性。

  第3题,设计了一个教室图书角的场景,如果班级中确实设立了图书角,则可以进行随机调查、收集信息。完成统计图后让学生提出合理化建议。

  第4题,选用了更加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看电视时间的统计,教师可完全让学生独立完成。使学生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过程中实现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

《统计》的教学设计 篇11

  一、学习目标

  平均数(一)

  学习内容:练习十一1―3题,教材42页例1

  学习目标:

  1、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知道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

  3、会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学习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学习难点:正确计算平均数

  学习准备:小黑板,统计表

  学习流程:

  一、导入:

  拿8枝铅笔,指4名同学,要平均分怎样分?

  每人2枝,每人手中一样多,叫平均分。2是平均数

  二、学习交流:

  1、出示例1、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泉水瓶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他们四人怎样分才能一样多?

  (3)平均分后是多少个?

  2、展示统计图的变化过程

  (1)指名展示

  (2)这种方法叫什么?

  点拨:移多补少

  3、要求平均数,还可以怎样想?

  (1)要把4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出什么?

  14+12+11+15=

  (2)平均分成4份,怎么办?

  52÷4=

  4、归纳:

  要求平均数,可以先求出( )数,再平均分几份

  5、算一算你们小组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6、算出各小组的平均体重,说说你们是怎么算的?

  三、交流展示: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说清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四、达标测评:

  1、练习十一第2题

  (1)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

  (2)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填写统计表:本周温度记录

  (4)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5)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测量小组跳远成绩,求平均数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平均数(二)

  学习内容:教材43页例2,练习十一第4、5题

  学习目标:

  1、能熟练地求平均数

  2、会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

  3、知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学习重点: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

  学习难点:比较平均数,得出新的信息

  学习准备:统计图、记录卡、小黑板

  学习流程:

  一、导入:

  什么是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

  二、学习交流:

  1、出示例2图片

  (1)从图片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哪个队要高一些?

  (3)怎样才能知道哪个队高一些?

  点拨:观察事物不能光靠眼睛看,还要科学地算一算

  2、出示欢乐队和开心队身高记录表

  说一说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小组内算一算两个队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自己的算法

  (148+142+139+141+140)÷5=_____÷5=_____(厘米)

  (144+146+142+145+143)÷5=_____÷5=_____(厘米)

  3、比一比

  通过计算的结果看出( )了要高一些

  点拨: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出示练习十一第4题

  (1)从统计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2)哪种饼干第一季度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

  (3)计算平均数,比一比

  5、猜测:

  (1)哪种饼干销量越来越大?

  (2)分析原因。

  6、从统计图中你还得到什么信息?

  三、展现提升:

  1、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

  2、交流算法。

  3、提问、补充。

  四、达标测评:练习十一第5题

  五、总结归纳: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通过求平均数,我们还可以得到很多新的信息

《统计》的教学设计 篇12

  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我的说课分为5步。

  一、说教材

  本课时内容主要是数据的分段整理,不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分段。分段整理数据是基本的统计活动,教材通过购买校服,引出按身高数据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自主设计分段方法,并经历整理、分析的过程,感受画正字法整理数据的优越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学会简单的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能对统计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2)能力目标:经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统计过程。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结合实例有机地进行家乡情的教育。

  教学重点:体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教学难点是:能对数据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段整理;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能够按统计对象的某些属性,如品种、形状、颜色、用途……进行分类统计已有所体验,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次经历统计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必要性,感受统计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小学生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求知欲强等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我采用谈话法、观察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1、探究尝试、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数据产生的过程,使学生人人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内容,紧密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带着数学走入生活,解决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估计、判断能力为以后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2、交流反思互补法: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讲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3、练习促进法:引导学生通过搜集全班同学的身高数据,1分钟拍球,城市环境等有针对性地练习,使学生在迫切完成任务和强烈的探究兴趣驱动下, 对本来枯燥的统计知识产生一种新鲜感和真实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形成技能技巧,从而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体验。

  四、教学过程:分为6 步

  (一)、激趣导入新课

  师:今天同学们都穿了校服,真漂亮,感觉也很整齐。同学们都知道我们学校很快就要给你们换新校服了,那么我们在换新校报之前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由此引出(测量身高)而我们做的测量身高这个准备工作就是我们在做校服之前的收集数据。

  (板书:收集数据)

  你们当初的身高记录单,老师还替你们保留着呢。

  (出示学生身高记录单。)

  (二)操作体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1、在换新服之前,老师为什么要给你们每一个人都测量一下身高呢?

  (根据身高,每一个人就可以选择不同大小的校服。)如果服装厂给你们做校服,会不会给们每一个人都单纯设计一种型号呢?为什么?

  2、质疑:如果你是服装厂的工人师傅,你将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引导学生说出(把身高差不多高的人,统一成一种型号,这样做几个型号就行了。) 那么你准备把全班的校服分成几种型号呢?(大号、中号、小号)

  老师和学生把校服的型号统一确定一下,你们认为老师的这样的确定合适 吗?身高120~129cm的`适合穿小号,身高130~139cm的适合穿中号,身高140~155cm的适合穿大号。

  小组讨论:那么现在你们有办法知道我们班上大、中、小号的校服各要订做多少套吗?

  汇报:哪个小组已经有办法了愿意来交流一下?其他小组能对他这种方法作一下评价吗?

  小结:其实刚才同学们说的这种方法,就是把我们班所有同学的身高分成几段来统计,

  我们可以分成几段?(3段)是哪三段呢?

  (小号:120~129cm 中号:130~139cm 大号:140~155cm)

  3、同桌合作 提出合作要求: (1)每一段分别有多少人呢?(2)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收集每一段的数据呢?(3)互相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整理每一段的数据,填写在这张记录单中,根据记录单,并完成统计表。(4)同学们在整理的时候应该注意合理分工,老师建议你们一名同学来报身高,另一名同学负责记录和整理。

  身高(cm) 人 数

  120~129

  130~139

  140~149

  汇报: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整理的方法,以及得到的结果到上面交流一下?

  (学生上台利用实物投影进行交流)

  启发:刚才有的小组是用打勾(画竖线、画正字、数数)的方法来进行整理数据的,在这些方法当中,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画正字)为什么呢?今后,同学们在统计数据的时候就可以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进行整理。

  质疑:我们能不能把你们这些打勾或是画正字等等的记录单直接交给服装厂呢?还应该怎么办? (板书:制成统计表)

  统计表中的“合计”起了什么作用?

  (①反应总人数 ②检验分段整理的数据有无错误)

  4、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我们班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通过这张表格你能知道哪些信息?(合计有多少人,每一段有多少人)

  服装厂的工人师傅如果看到了这张统计表后,会明白哪些问题?

  (每种型号的校服要做多少套,一共要做多少套校服。)

  谈话:服装的工人师傅通过这张统计表知道了每种型号的校服要做多少套,一共要做多少套校服,这个过程就是分析数据。

  (板书:分析数据)

  (三)回顾交流“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与感受。

  1、 大家现在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整理出我们班大、中、小号的校服各有多少套的?可以小组讨论一下。

  2、 小结:其实像这样把身高数据进行分段整理,有助于我们快速而准确的整理数据,从而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相应的问题。我们今天学习的就是数据的分段整理)

  (板书:数据的分段的整理)

  3、现在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如何解决购买校服的问题的,我们经历了一个怎样的统计过程?引导学生总结出:

  (①收集数据 ②分段整理 ③制成统计表 ④分析数据)

  (四)寻找生活中的统计知识

  统计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广泛,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再进行统计分析,是我们解决问题当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你能不能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也用到了“数据的分段整理”。 (学生举例)课后,也希望同学们能注意收集生活当中的有关信息,自觉运用统计方法来解决问题。

  (五)拓展应用,延伸发展

  谈话:刚才我们利用解决了定做校服的实际问题,统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运用普遍,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例子。

  1、课本100页1题 老师还专门对二年级一班1分钟拍球比赛成绩。

  你能根据上面的数据填写下面的统计表吗?

  (1) 让学生自己完成统计表。

  (2) 交流分段统计的结果。

  (3) 提问:这道题把数据分成了几段?看了统计的结果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2、 师:同学们喜欢拍球说明同学们都想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自己的身体素质,可是,人身体素质的了好坏很多时候还跟我们周围的环境有关系,特别是跟我们日常的空气质量有关系,空气质量到底会对人类产生哪些影响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吗?

  课件出示空气污染短片:看了这个短片,你有什么感想?

  谈话:现在同学们已经对空气质量有了一些了解,我们生活的城市----诸城,它的空气质量情况又如何呢?上网调查一下我们诸城某一年某一个月的空气质量记录吗?你能根据污染指数的分级规定,用画正字的方法来整理数据吗?再根据整理的数据完成统计表,填写完统计表后,根据统计表说一说你觉得诸城市的空气质量情况如何?为什么?作为一个诸城的小市民,你觉得能为改善诸城的环境做些什么?

  整理好了以后我们明天来汇报交流一下。

  (六)反思感悟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应是课堂上所讲内容的简缩,简单明了、富有条理性,使学生能够利用板书清楚地了解到本课所讲的内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数据的分段整理

  收集数据 分段整理 制成统计表 分析数据

  五、设计理念

  A、重视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本课的导入,为了更加贴近每个学生生活经历,我创设学生做校服的情境,学生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感受到统计表与身边的人和事是息息相关的。同时让学生调查环境污染情况,也是深有教育价值的。

  B、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导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数据整理,统计制表,分析数据”的全过程,而学习重点放在分段整理数据上,在交流比较的过程中优化出画“正”字的方法 。学生的分析是推己及人,符合孩子心理实际的。

《统计》的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材第105页例2和106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并学习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统计、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采用讨论交流的形式,引导学生绘制统计图并发现数据中体现的问题。

  2、结合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数据,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在练习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统计、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教育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

  会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探究发现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学习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设置,激发兴趣

  显示情境: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孙中山故居)对了,每年都有很多人来参观孙中山故居,为此,我们专门修建了停车场。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例2

  1、谈话引入:同学们,如果你是停车场的管理员,就要对停车场的各种车辆数量进行统计,然后从统计的数据中收集有用的信息。如何才能更好地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呢?这就要用到复式条形统计图。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2、出示例2统计表

  ①提问:请大家说说从这张统计表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教师:这是一张复式统计表,根据统计表我们可以知道有甲乙两个停车场,分别停有轿车28辆和24辆,面包车12和10辆,大客车6辆和7辆,货车4辆和3辆。

  ②教师引导:通过这个复式统计表,我们可以绘制出前面对比过的那种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出示待补充的统计图)

  教师:你能把它补充完整吗?

  ③教师:在三年级时我们已经学过横向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前一节课我们又学习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请大家利用这两个旧知识尝试补充完成例2的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分发学具――出示统计表。

  学生根据统计表独立补充完整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④教师:老师也根据统计表制作了一张统计图,大家来看一下。

  出示补充完整的统计图。

  教师:请同学们对比观察自己绘制的和老师绘制的统计图,说一说我们在绘制统计图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师归纳并板书:

  条形粗细要均匀;甲、乙两个停车场辆数的图案要不同;写好数量;写出统计图的标题。

  ⑤根据绘制统计图需注意的问题,小组间展示交流,互相评价绘制的横向复式统计图。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间将各自绘制的统计图进行展示交流,共同评价小组内绘制的每张统计图,并对小组内的每张统计图进行评等。评等分A、B、C、D四个等级。

  ⑥请几位学生在全班展示交流自己绘制的横向复式统计图,同时师生加以评价。

  3、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根据这张统计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还能发现哪些信息?

  4、请几位学生在班内汇报、交流。

  师归纳:通过甲乙两个停车场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两个停车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轿车停放的数量较多,由此可以初步断定其他停车场中轿车的数量也是最多,或者在整个社会所有车辆中轿车的数量也是最多的。

  三、实践应用,巩固深化。

  指导完成106页的“做一做”

  1、让学生独立完成这张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1985年甲、乙二个地区降水量各是多少?20__年呢?

  3、根据这张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信息?有没有什么建议?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绿化多――树林多――降水多――树林茂盛……形成良性循环

  师归纳:根据图中信息发现绿化搞得好,树木就多,树木越多就能带来更多得降水,树木就更茂盛,能够形成良性循环。为此,我们要积极进行绿化活动,努力把我们周围的环境绿化好,保护好。同时,我们要争做一名环保小卫士,大力宣传环保知识,积极参加环保活动,勇于制止破坏环境的行为。环境保护,人人有责。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

  出示:保护环境 关爱家园 从我做起

  四、全课总结

  让学生说一说这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

  练习二十的1、2题。

《统计》的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的:

  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

  教学重点:

  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

  教学难点:

  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喜欢什么运动项目?我们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能不能很好地表示出这些情况?

  2、收集和整理数据,统计全班最喜欢的各项运动项目的人数,制成条形统计图。

  二、新授

  1、观察条形统计图,你从中得到了哪些有用的信息?

  2、从条形统计图中,还有哪些信息不容易表示出来?(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发现条形统计图不容易看出各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

  3、生成扇形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从扇形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游泳的数学信息?(学生甘居直观观察,发表见解)

  4、根据统计图上表示的情况,你对我班同学有哪些建议?

  5、回顾知识生成,归纳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6、“做一做”:自主看图,说一说,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分析后根据题意自主计算,全班核对)

  三、应用练习

  1、练习二十五第1题:自主看图,说一说李明同学一天的作息安排是否合理,从中你能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议。(引导学生说说怎样安排时间才合理,才能做到劳逸结合)

  2、练习二十五第2题:自主看图,说一说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在小组内交流。(使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和对自己的爱,激发学生对父母、对家庭的爱)

  四、总结

  学生总结、比较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及折线统计图相比有何特点。

《统计》的教学设计 篇15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教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近几天,听了苏州市实验小学学科带头人刘晓萍老师的一节一年级数学课统计,深为刘老师创造和谐氛围、诱导学生积极的教学艺术所折服。课堂上学生兴致勃勃的学习情绪,聚精会神的神态,跃跃欲试的举动,以及师生间融洽的情感交流,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下面选几个片断与大家共赏。

  片断一。

  师取一个盒子,晃动几下。问:大家从听见的声音中,猜一猜盒子里会是什么东西?

  生:是皮球。

  生:是乒乓球吧。

  师:我们就拿出来看看。

  生齐说:乒乓球。

  师:盒子里只有黄、白两种颜色的乒乓球。我们做个摸球游戏,请4个小朋友上来,每人摸5次,看谁摸得黄球多?

  四位学生上台。

  师:在这些小朋友摸球时,我们该有什么要求呢?

  生:认真看。不要影响他们。

  生:放在心里记黄球的个数。

  师:要忘记了怎么办?

  生:把摸到黄球个数记在纸上。

  生:记在黑板上也可以。

  师:大家对自己提得要求还真不少,好样的。为了记住4人摸黄球的个数,我们要作认真记录,记录的过程就叫统计。(板书课题:统计)

  [简析]:往往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该怎么做”,学生也习惯听从教师指令要去“干什么”,而不是让学生去想“我应该干什么”,学习的被动性很强。从这个片断中看出,老师让学生自己对自己提出要求,“我们该有什么要求呢?”,不是命令学生坐好,认真看,作好记录等,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让学生明确要学习的是自己,唤起学生主体意识。为新课的学习酝酿了良好的情绪。

  片断二。

  学生摸球活动后,师生共同记录整理了以下统计图。   

  师:从这张统计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生:1号最多。2号、4号最少。

  生:1号同学有4个,2号同学有2个。3号同学有3个,4号同学有2个。

  师:还看出什么?谁会说说不同的问题?

  生:2号摸的个数与4号一样多。

  生:1号与2号同学合起来是6个。

  生:2号、3号合起来是5个。

  生:四个人一共摸了11个黄球。

  生:1号比3号多一个。

  生:1号同学给2号同学1个球,就两人同样多了。(继续有5个学生说相差类型的问题)

  师:大家开动脑筋,说得很多也很好!大家想想:每人摸到的黄球个数比几小?为什么?

  生:比5小。每人只有5次机会。

  师:最多不会超过5。那么大家知道每人摸的白球个数吗?

  学生思考。指名学生汇报后。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号摸了4次是黄球,肯定还有一次是白球。

  师:你从黄球的个数推想到白球的个数,真了起!(师生集体表扬他)

  师:从这张统计图中,可以得到这么多结论。它的用处可真大。

  [简析]:这一环节中有三妙。一是学生依据亲身编制的统计题材入手,找到了知识的“源”,是“有感而说”,其思路也就“源源不断”。从非计算性的直接观察,得出各类数据的多少到一步求和、求差,甚至出人意料地提出了多步求和、移多补少等问题。不难看出,学生说的话其实就是口头编制应用题的“雏形”,学生是在动手活动,观察图表等物质和物质化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口头编制应用题的早期孕伏训练。这又使学生对数学问题所经历的全部过程感到真实可信,具体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二是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从统计图的“原始信息”中,不断鼓励学生尽量说与别人不同的问题,多角度地去进行“选择”、“加工”信息,直至“发布”信息,训练学生求异思考,发散思维。三是引导学生从黄球的个数推测到白球的个数,这样一题妙用,打破学生思维的定势,使学生进行逆向思维,体现了课堂的开放。

  片断三。

  师:专门从事统计工作的人我们称他为统计员。下面,我们也来当一回统计员,好吗?师:刚才我们听到的都是求合起来是几个,谁还会说出不同的问题

  在很轻柔的音乐声中,出示一幅“小动物钓鱼”图,然后用语言来进行描述)星期天上午,太阳公公早早地起床了。看,池塘边来了几位小客人。他们是谁呢?(学生齐答是小鸭、公鸡、小山羊、梅花鹿)他们在干什么呢?原来在比赛钓鱼!滴答、滴答,过了一些时候,比赛时间到了,每人钓的鱼都放在这儿了。小朋友,他们每人钓鱼的条数在2~6条之间。你估计他们各钓了几鱼?请你用学具代替小鱼,作个统计,摆出统计图。

  学生开始操作,教师指名一人上黑板摆出统计图。

  师:大家从自己的统计图中,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

  同桌互相提问、交流。师巡视,参与学生的交流。

  [简析]: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认知过程和情意过程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此片断中,轻柔的音乐,优美的画面,将学生带进了一个趣味性很浓的钓鱼比赛的生活情境中,以情促知,创设了情知互动的愉悦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对小动物钓到几条鱼展开合理的想象、估计,推测后用学具摆出了统计图,并提出问题,同桌交流,在实践与探究中学会学习,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课堂不是单一化、模式化而是立体式、多层次的学习空间。教师提供学生充分思维的时空与主动探索、创新的机会,让他们独立、合作、互动学习活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正像空气对于健康一样,自由时间对于学生是必不可少的……自由时间是丰富学生智力生活的首要条件。”此片断从这一角度讲,是为培育学生创造力而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统计》的教学设计 篇16

  教学内容:

  淅教版数学第五册

  教材说明:

  教材先出示有各种小动物的实际场景图,从实际需要出发引导学生分类整理。通过分类整理成象形统计图,让学生初步学习统计,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统计是一种数学思想,也是认识客观事物常用的一种方法。让学生学习统计时,要引导他们经历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经历把整理出的数据用图表形式表达出来的过程,经历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从中理解并掌握一些有关统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自己动手统计,在学习活动达到教学目标是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己喜爱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感知数学在生活里的应用。

  2、感受数据的整理的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初步的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的合作。

  4、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过生日吗?今天,我们的好朋友――大象奇奇也要过生日了,他还想跟我们一(3)班的小朋友一起过生日呢,你们愿意吗?看,奇奇来了。(大象:小朋友好。今天是我的生日,我特别高兴,因为我可以和小朋友们一起过生日。待会儿还有很多客人来为我庆祝生日,看,他们来啦!小动物们戴着头饰唱生日歌边依次入场

  师: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呢?

  生:大象家来了小狗、小猴、小猪。

  师:他们分别有几只呢?

  生:小猴有5只,小狗有4只,小猪有3只。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现在容易数得清吗?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什么方法能一下子清楚地知道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分别有几只?

  二、展开新课:

  1、初步认识统计

  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引导学生想出分一分、排一排的分类统计的方法。

  师:分一分、排一排的方法,好不好呢?我们一起来试试看,怎样排队比较整齐又容易看出每种动物有几只?

  学生上台操作。引导学生排不同的队形。

  师:小动物们还带来了他们的照片,你们也能像刚才一样给他们分组排列吗?

  小组合作,先讨论怎么分,怎么排,然手动手理一理,贴一贴。

  学生学习小组讨论、操作,然后贴在黑板上展示。(学生可能有从左往右和从右往左横排的、从上往下和从下往上竖排的,还有斜排的等多种情况。)

  师:小朋友,你们觉得哪一组排得最整齐、最漂亮呢?

  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指导学生以整齐、漂亮作为评价标准,恰当地评价同学的作品。适时引出课本第68页例图。请小朋友把每种动物的只数填在横线下面的括号里。(学生在书上填写)

  师:看了这张图,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师:小朋友们有这么多发现,都是通过我们自己动手分一分、排一排得到的。这是一种很好的统计方法。(揭示课题)

  2、尝试统计鲜花

  这样统计,我们一下子就清楚地知道了大象带来了好多客人的情况。我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还给大象准备了生日礼物呢!你们准备了什么呢?生答。原来是好多五颜六色的鲜花,你能告诉大象有哪些颜色的鲜花吗?生出示鲜花图片并介绍。你们也能用这样的方法帮他统计一下吗?

  学生在音乐声中把学具鲜花图片分类整理,粘贴在课本第69页例图上,并统计出鲜花的数量,然后相互交流,学生可以在小组内交流。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一些学生作品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让学生互相评价哪种贴法最清楚,最容易看出花的多少。

  师:其他小朋友也想展示一下你的成果吗?把书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学生举书本向老师、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

  师:通过统计,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发表意见)

  三、巩固拓展:

  1、统计水果

  师:小朋友说得真好!看,大象奇奇跑来感谢你们了

  大象:谢谢你们的帮助。我想买些水果给你们吃,你们爱吃什么水果呀?学生交流。

  师:水果店里只有苹果、桃子、梨、西瓜、草莓。你们想吃吗?大象不知道哪些水果多买一些?哪些少买一些?怎么办呢?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用小组统计的方法。

  师提出活动要求:挑一个你最喜欢吃的水果。然后组长带领大家在发给你们小组的纸板上统计你们小组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的情况。(学生在音乐声中选水果并统计。)

  各小组长上台展示交流,老师将各小组的统计图一起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便于学生观察)师:小朋友,你们能看出我们班小朋友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大象,你现在知道买哪些水果了吗?

  师:小朋友还为大象准备了一首动听的歌,现在就表演给大象听好吗?

  生表演唱:假如幸福的话你就拍拍手

  师:大象,你下次还愿意来我们一(3)班过生日吗?

  2、统计各小组得的智慧星的数量。

  谈话:今天我们帮大象解决了两个问题,每个小朋友都积极动脑,齐心协力,很多同学得到了老师颁发的智慧星,为自己的小组争得了荣誉,那么在今天的活动中哪一小组是冠军呢?有什么办法知道结果?(生:统计每组有几颗智慧星。)

  教师请两个小朋友上来统计一下。两名学生统计黑板得奖栏中各组的得星情况。评出冠军小组。

  3、课堂小结:小朋友,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今天学了统计,课后你准备统计什么?生自由交流。

  你们想得真多啊!课后选一项进行统计,然后我们再来交流统计的情况,好吗?

  教后反思: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需要的数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创造性地重组教材,创设情境,从有趣的生活场景中引出问题,使学生自己产生要解决问题的需要。通过学习探索,经历“分一分、理一理、排一排、数一数”的过程,逐步理解“统计”的含义,再将“统计” 的方法应用于探究生活中的其他问题。

  在教学中,我注重了情境的创设:课始,选择了学生喜欢的小动物、设计学生熟悉的“过生日”的生活场景引入教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中,通过向大象赠送生日礼物――五颜六色的鲜花,使学生又一次充满激情,从而自觉地投入统计鲜花的自主活动中;课末,设计大象买水果感谢小朋友的内容,使学生产生了帮大象统计水果种类和愿望的需要,使课堂比较自然流畅。教学中,我还注重了学习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从学生动手分一分、理一理、排一排啊、贴一贴、数一数的操作活动到动脑筋思考怎样帮大象统计客人、水果及自己准备的鲜花的思维活动,都让学生有意识地经历和体验了学习统计的过程。

  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有的环节还不能面向全体,如展示小动物、鲜花整理统计的过程,只有一部分学生能进行交流。还有对学生活动中出现的意外情况要巧妙地点拨,语言的简洁精练这些方面都要不断的努力。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统计》的教学设计(精选16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