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美术教育教学论文范文(共含2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苹果大户李鑫一”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篇1:美术教育教学论文
一、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理论依据
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是将其课程相互渗透,互相补充。将信息技术的优势应用于美术教学中,有利于美术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以达到优化美术课堂教学,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一)初中美术学科的特点
美术是一门艺术造型学科,也是视觉感官艺术。美术教学都是以具体的感官形象为原型,形象的视觉效果直接影响美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美术课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能够陶冶学生情感,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于美术教育对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力的作用,近年来,美术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初级中学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
信息技术具有开放性、全面性等特点,特别是网络的发展。网络就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首先,网络的资料是动态的,网络上的资料始终处于更新状态。它总是最前沿、最流行的学习素材。其次,网络资料是丰富多彩的,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选择空间。再次,网络资料是形象生动的,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学科教学中,将课堂教学引向互联网,提高美术教学效率。
(三)学生的感官需求
美术是具有审美艺术的视觉形象。美术作品需要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美术教学必须将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作为教具,为学生提供感官刺激,让学生产生审美体验。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将那些价值昂贵的艺术品展示出来,或演示作品的制作步骤和作品效果,这样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远高于教师的讲解。网络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信息,将枯燥抽象的美术审美教育变得生动有趣,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激发了学习兴趣,优化了学习过程。
二、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的方法
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整合可以实现教学统计和教学实施等各个教学活动的信息技术化。
(一)利用信息技术优化美术教学设计
1.美术学科是直观性、形象性强的学科。在美术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利用网络搜集教学所需要素材,为教学设计提供资料。这是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的基础。通过网络查找素材,上网搜集素材,以获取大量的教学数据,使教学设计更加生动有趣,丰富多彩。课前资料准备充分,为美术教学实施提供良好的平台。
2.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中,教师个体行为、所有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内容的分析理解因个体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加强教师间的合作备课,交流教学心得可以开阔教师的设计思路,开发教师的思维;可以修正传统意义上的认识误区,有利于美术教学开展;可以为教师间的交流研讨提供技术支持,使教学活动具有互动性与开放性。
(二)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的实施过程
1.信息技术有助于教师创设真实生动的问题情境,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优化教学内容,加强美术学科的艺术感染力。利用信息技术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创设课堂情境可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导学生参与美术教学活动,为美术教学活动实施提供条件。例如,对美术流派通过动画片和视频等形式展示。
2.信息技术可以将复杂的美术知识生动化、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教师可以利用演示文稿、Flash、Autowave等工具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课件的演示,引导学生自行学习美术知识,让学生在合作、交互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为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提供帮助。
3.美术教学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创作表达自己思想的舞台和空间。比如,计算机美术作品创作,通过计算机进行绘画创作,它打破了传统意义的美术作品创作的局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创作美术作品的优点,创作出生动形象的艺术形象,从而体现出艺术品的创意。通过计算机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可以提升学生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思维,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使学生的审美意识得到深度与广度的发展。
(三)运用信息技术优化美术教学的评价反馈过程
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评价反馈整合的实验研究,探索在网上进行评价反馈过程,利用网络互动性、开放性的优势,可实现生生、师生之间的交互,可使对教学问题进行评价与教学效果的反馈的活动范围更加广泛,反馈与交流的速度更加高捷,有利于教师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并对教学不足之处进行修正。如教师利用网络进行集体备课活动时,可以通过网络将同学科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进行整理,并借鉴其他教师先进的教学设计,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优化。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料,建立班级作品展示网站,将学生创作的美术作品以网页形式展示出来,供大家交流探讨。这样利用网络的共享性扩大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将其范围由班级扩展到学校或更广,提高了评价反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教学的整合,将促进美术教学方式的革新,使美术教学模式多样化、形象化,整合模式必将成为新型美术教学模式。倡导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的教学案例,有利于在素质教育的影响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以及学生的审美能力。
篇2:美术教育教学论文
一、教学个性设计为创新精神培养提供可能
一份具有创新精神的美术教学设计必需关照到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和个性认知的充分结合。这样的个性化设计在教学目标上必须明确想象力培养要求,如在空间想象力上的要求、形象思维上的要求,并加以机制干预以期达到较好的“创造”效果。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个性化教学设计一般会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以获得更为感性的经验,从而不断丰富儿童的表象;(2)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能充分给予时空关照,尊重个体感知,以打开个体想象的大门;(3)引导学生关注相关材料丰富认识,以发展儿童的空间想象能力;(4)引导儿童积极参与合作、充分体验生活、积极实践不断丰富生活经验,为发展良好的想象力创设条件;(5)不刻意追求图画的完整与美观,重点关注孩子的创造力发展。
二、情境控制是创新精神培养的关键因素
众所周知,美术作品在表现上往往是静态的呈示,然而我们关注到它所表现的内容又往往是动态的。由动态向静态的转变自身就是一种创造,画疾驰的汽车、飞翔的小鸟、流动的溪水等。用静态作品来表现动态美也是美术的一种表现手段,重在创造的美术创作学习活动,要求教师尤为关注在提供素材、指导观察素材的过程中展示素材的情境空间创设,这是呼唤学生与素材产生共鸣的主要手段。这里讲到的情境空间包括了观察素材、空间背景等,当然更包括了学生。
我们希望的情境就是学生能够走入的空间,这样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擦出火花。通过图示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影响情境空间教学效果的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观察素材、空间背景、学生。这几个方面中所展示的几个要素有许多是可以控制的,如素材的呈示方式、时间、展示过程等;还有空间背景的素材选择与展示方式,都是可控的内容。在学生方面,我们可加以影响的可能是对素材的认知,至于技能、审美等是我们需要了解的方面,以期对其他的控制展示达到情境空间创设的最大效益。
三、语言交流为创新精神培养保驾护航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学语言的功能时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语言是教学中的主要交流手段,语言可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共鸣。学生之间的交流相对是平等公开的,只要保持相互尊重的原则倾听对方的意见,往往是孩子乐于“交流”的现象。但是教师在美术创新活动中的角色如何却直接影响了创新的效果。
我们常说现代教学要求教师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倾听者、指导者,关怀学生的学习动态,帮助学生开展学习。但是对于创新来说我们更多的应该是谅解、支持与鼓励。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做一个宽容的激励者更为重要。创新精神的培养不是在一个方面的重视,只有关注教学整个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的投入情况,才能逐步培养其创新精神。其外在表现,可以是语言表达下的创新思维、可以是技能表现下的绘画技术革新、可以是创造性的品评,当然创新性的绘画表现是最为直接的,但是我们要明确创新精神是在整体激发下的一种情绪表现。教学中,如果着力关注交流语言的运用,想必对创新精神的培养一定能够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四、小组合作是创新精神培养的保障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美术教学中创作的个体行为与小组合作的团体行为似乎存在着较大差异与矛盾。其实不然,两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开展的,美术创作的个体行为是对个性认识与想象的体现,而小组合作可以有许多好处:认知共享、感受交流、方法创造等。学生间的平等交流不仅会促进学生的交流能力,更能在碰撞中产生思维的创造,再结合自身的创造性认识,无疑对创新能力的发展很有帮助。
在小组合作的空间里孩子的交流还是相对畅通的,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小组合作中对创新的保护。因此,小组合作的运行规则非常重要。主要有几个方面:观察素材,各抒己见,聆听尊重;探讨方法,共通有无,优选劣汰;表述见解,独立共享,采纳有效;美术创作,尊重他人,表达自我;交流品评,人人平等,共享所获。只有这样在美术教学小组活动中贯彻下去,才能使个性得到表现、优秀得到彰显、创新得到发展。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是一个创新的工程。
教师必须明确站在时代教学前沿的责任与使命,才能更好地深入研究创新精神培养的内部机制,更好地为孩子服务。美术创作的个体独创行为决定了美术创作的“创新性”存在,只有具备创新精神的个体参与才能呈现出个体的创新能力,孩子求新、求异的思想在创新精神的感召下必然升华为美术创作的不竭动力,那时孩子会回到画中的。
篇3:美术教育教学论文
内容摘要:美术教育应提倡人文教育,由于种种原因,职业教育美术教学中的人文性在逐渐削弱。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对职业教育美术教学实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必要性、迫切性和如何实施提出自己的看法,得出中职美术教育应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 教育的误区 专业技术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大环境,改革美术教育迎来了最佳时期。在对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强调中,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肯定。以往那种纯技能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的“由技入道”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传统的审美也暴露出许多不足。现在人们对以前重视技能而忽视人文精神所带来的影响开始反思,在其他学科中也开始注意到渗入人文思想。
所谓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终极关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向来存在着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核心,融天地万物与人为一体,把人的伦理精神、道德情操的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
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更为密切,应该责无旁贷的把人文精神作为培养目标。笔者在职业学校美术专业任教多年,现就中等职业学校美术教育与人文精神谈一些看法。
一、中职美术教育的误区
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类的物质需求在不断满足的同时,精神世界正面临着空前的挑战,最突出的就是人文精神的危机。反映在学生身上,有其明显的特点,如:没有崇高的信念和理想;没有社会责任心;没有创新意识和能力;而偏激、极端是青少年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不敢想象,这些学生日后如何肩负起国家民族的重任?这里有社会的原因,但也是教育无法推卸的责任。人文精神的忽视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些中等职业学校美术教育中令人担忧的现实。
(一)教学过程的误区
中等职业学校美术专业的教学模式有两种,其一是以培养美术高校预科生为目的升学教学模式;其二是以培养从事美术专业技术工人为目的就业教学模式。在具体操作时应种种原因一些学校将人文精神的培养冷落淡忘了。
1、在升学教学模式下,家长、学生和教师的目光都盯着高考升学这一最终的目标。于是,本来极具人文精神的美术知识技能在这里完全体现了工具性,削弱了人文性。教学成了冷冰冰的工作,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也缺少了应有的乐趣。教学内容完全迎合考试的要求。简单的素描、色彩、速写等几门课程,并且通过考核这几门课的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健康成长的标准和结果。而忽略了学生个体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在这个过程逐渐丧失了自我,成为知识的附属物,更无瑕关注社会,体验社会的广博和温暖。
2、在就业教学模式下,一些学校崇尚技术至上的理念,相信掌握一门专业技术就可以走遍天下的观点,以专业学习代替一切,而忽视了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缺乏全面的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与潜力,而人文精神正是综合职业能力的核心。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些学校教师还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对现代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探索。用传统的、有些甚至较为落后的观念指导着教学工作。教学方法单一,往往用大量简单重复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一门专业技术。没有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个性发展,这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是致命的。
(二)教育管理的误区
1、学校教育导向问题
准军事化管理,体现管理的严格性和统一规范性,排斥个性发展。学生想稍微表现一下个性、自我,一旦与管理条例有冲突,将受到严厉的“制裁”,恨不得能运用部队的惩罚措施,如:关禁闭,罚跑步,甚至拳大脚踢等。学生若不能适应,最后只能落得被开除的下场。这样的管理到底想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某校曾有一位女生落水,旁边男生看到了,不是马上跳入河中将她救起,而是先请示老师,能不能去救她?学生逐渐成为学校教师意志的附属物,他能独立思考、独立决断吗?好象是不能的,或者是养成了双重的人格,当面一套,背后另一套。学校里可能是个“乖学生”,一出校门立马与社会上的小混混勾搭在一起,去抢劫,去敲诈。可悲的教育,可怜的学生。
有时在想,这样的教育模式下,教育者真正关心的是学生人生的健康成长,还是自身的'尊严、利益,和管理的方便,或者是其它呢?让人想到目前商业行为中的“霸王合同”,到我这里求学,就要接受我这里的规矩——严厉的规矩。不然就别来或来了不遵守规矩也要将你开除。美其名约“适者生存”,依据是当前的社会就是这样的,学校也要适应社会。教育者在实施这些制度的时候已经把人文精神抛之脑后了。有些学校甚至以自己有这一套管理理念、制度为荣,一肆宣扬。改革开放了这么久,人性地位上升到如今的高度,在以育人为目的的学校中,竟仍有这样的现象,怎不令人深思呢?这套制度用在管理急需人文思想熏陶的美术专业的学生身上, 又怎不令人担忧呢?
2、管理越来越所谓的“完善”,缺乏人性化。
量化考核作为一种科学的考核方法,有它的优越性,它使管理更规范,更有据可查、更客观,弥补了主观评估的随意性。但一套制度,或是方法一旦操作走上极端,必会带来很大的弊端。一些学校对班级、班主任的考核往往以量化考核分作为绝对的依据,量化考核的结果将对班主任老师的利益直接挂钩。于是,为了考核出成绩,班主任不遗余力亲历亲为,同时在班级里也实行更细的量化考核,分数与每个学生的利益息息相关。在班主任老师的领导下,全体学生开展了“分数”保卫战,为分数想尽办法。有些教育者能够为一分分数把学生骂得狗血喷头或者与检查人员吵得面红耳赤;也能为一分分数弄虚作假,托人情、搞关系。平时“不为三斗米折腰”的老师,这时纷纷将分数奉为至宝,不顾教师的尊严和肩上的育人重担,在学生面前表演一幕幕新版的“官场现形记”,对学生人格的成长起到了怎样的师范作用啊?于是,学生也纷纷效仿,极尽公关、作假之能事。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往往也是“对症下药”。你扣分了,我就找你,只是一个劲儿的从一些琐碎的事情上要求你“精益求精”,少有真正的从学生身心发展出发,人性化的给学生有利的辅导和帮助。这与我们学校的育人初衷相去甚远了。
3、苛求学生,导致部分学生心理失衡
一些学校往往自诩有严格的管理,坚信严格的管理能出好的人才。但却忽视了学生管理应严而有度,严而有情。一味的求全责备,使部分学生养成了苛求自己和苛求他人的心理定势,失去了最宝贵的平常心,更谈不上进取心了。另一部分学生在苛求下,走向反叛的一面,做一些故意违纪的事作为对“苛求”的报复和宣泄。
在这样的教育管理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心理是失衡的,人格是残缺的,甚至是畸形的。或是唯唯诺诺、谨小慎微,没有主见;或是阳奉阴违、弄虚作假、独行专断。美术专业人才更需要正直、独立的个性,广博的爱心和大胆的创新精神,更需要健全的人格和全面的人文素养。一些中职美术教育的现状已与人文精神背道而驰了。
二、中职美术教育需要人文精神
无论是从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还是从美术教育自身的学科特点出发,都必须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旗帜鲜明的把人文精神作为中职美术教育的目标
教育目标的设置取决于当前社会与学生的需要以及专业学科本身的特点。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社会需要怎样的人呢?自然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很多的精神危机,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是层出不穷。人类(特别是青少年)的精神无所依托,没有崇高的理想,人性所具有的优良的品质在逐渐被漠视,人文思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培养人文精神正成为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理应成为大肆宣扬人文的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应该旗帜鲜明的扬起人文的大旗,在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把培养专业技能和培养人文精神结合起来。
(二)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他们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他们素质高低直接反映在学生的身上。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首先的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美术专业的教师作为新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应解决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提高教师的现代意识和人文素质
现代教师应具有现代人应该具有的创新意识、开放意识、竞争意识等。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思想观念上,还是知识结构上都要不断地更新改进。现在的中学生拥有比任何时代的学生多的多的知识和信息,作为教育者更不应墨守陈规。另一方面,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人文精神对于人类的重要性,自觉、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发觉人性的闪光点,做人文精神的示范者和哺育者,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人文型、学者型的教师。
2、培养一颗热爱学生的心
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具体表现在对学生健康成长的真心关注和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行为、思想偏差的宽容而又耐心地引导,科学而又真诚的关心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多些博爱,少些狭隘;多一分真诚,少一些功利。在教师们辛勤的真心付出下,才能培养出同样具有爱心,学会宽容的学生。这恰恰是美术类人才必须具备的人格特性。
3、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精湛的业务能力以及对知识、技能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教师要想能满怀信心地走上讲台,传道解惑,不仅需要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还需要掌握更广博的知识和信息,对社会有更多的了解和深入的理解,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教师不仅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提高社会责任感,不断钻研业务,创新教学方法,还要学习适应未来的能力,成为新时代学习、生活的探索实践者。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我们的学生学会生存,学会适应未来,学会真正地、积极地体验人生。
4、要有奉献意识和敬业精神
教师对社会的奉献和对本职的敬业,本身就是对学生很好的人文示范。教师应该有崇高的人生追求和价值目标,坚定教育信念,认识社会责任感,少一些功利与浮躁,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在本职岗位上,展现新时代教师的崇高形象。
(三) 探索先进的教育管理模式,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教育管理应体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学生的未来就是教育的未来。建立一套适合中职美术专业学生发展的教育管理模式,是极为紧迫的事。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应旗帜鲜明的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是教育者应该弄清楚的。专业的不同,人才规格的不同,决定相应的教育内容不仅要有共性的一面(如:人类应有的良好的品格,作为人的规范),而且要有个性的一面,不应该千篇 一律。所谓的“特殊化”管理在这里不应该是贬义的,而是何等人性的管理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特殊的、个性的照顾,这不是以人为本吗?
现在学生管理中的考核制度办法本身是较为科学的,但它需要人性的弥补。特别是考核的理念和内容,以及具体的操作实施。对美术学生的管理。要以美术专业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要体现专业的特点,哪些要强化,哪些要减弱,哪些要细致入微,那些应笼统而留有空间,体现虚实相间,节奏分明。实施要体现原则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使我们的学生在既有一定的规则,又充满人性的环境中成长,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和特别的专业性格。
(四) 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创新教学观念,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培养要把课堂教学作为主要的阵地。这里是教师与学生交流最频繁的地方。要加强教师的培养,更新教育观念,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上逐步渗透人文思想。
每位教师要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的改革,重新认识和理解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融合人文精神。让课堂成为师生互动、互相对话的场所,而不是教师单独表演的地方;让课堂成为教师引导学生的场所,而不是训练学生的场所;让课堂成为师生探究知识技能的场所,而不是教师传授知识技能的场所;课堂教学的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特别要注意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教师要逐渐的转换好自己的角色,由教学的实践者成为研究者;由教学的管理者成为引导者;由知识的传授者成为知识的批判性分析者。
加强对美术类学生人文学科的教学,注重提高学生全面、综合的素质。重视哲学、历史和文学等人文学科的教学力度。改变专业课单一的局面,增设像中外艺术史、艺术欣赏之类的饱含人文思想的课程,适当扩展专业课的门类,使学生能接触较为广泛的知识,积累全面的人文素养,为他们一生的艺术道路打下基础。
(五) 大力发展校园文化,宏扬人文精神
校园文化对学生人格、品性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它包括学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学校要努力营造一种上品位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以正统的、经典的文化为主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体现浓厚的学术氛围,做文化底蕴的积累。克服校园文化过于单一、肤浅的局面。也要加强校园自然环境的建设,创造一种整洁、有序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在浓厚的人文环境熏陶下,学会自我教育、学会做人和学习,逐步提高人文素养。
中等职业学校美术教育如何把专业技能教育和培养人文精神结合起来,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也是教育者应该密切关注和积极探索的课题。让和煦的人文之风早日吹进学校的大门和学生的心灵。
篇4:中学美术教育教学论文
中学美术教育教学论文
中学美术教育教学论文
[摘要]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以教材内容和学生需求出发,有所侧重,既保证体验学习的实效性又保持体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使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对客观世界意义的领悟,对生命意义的体验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使学生全面、和谐、自由地发展,从而达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美术教学 新课程标准 体验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实现新的蜕变,新的跨越。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从新课标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外化能力、内化品质,还是探索未知,体验成功与情感,新课标赋予了新教材很多体验性学习的方式。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少年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
一、注重各学科的渗透性
美术不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它有特色,但不孤立,它与许多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说许多理念要运用图像来阐明科学的内容,了解事物的本质问题,只用语言文字符号是难以表达清楚的,如运用图像符号则一目了然,而且图像从视觉上、意识上使学生产生美感,渗透了美的教育。因此,在教育改革过程中,积极主动地配合各科教学,加强与各学科的联系,是拓宽审美教育的一条良好方法。 由于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美术教师也大多固守在自己的思维空间里,千篇 一律的上课,这与教师的教法有关。对于新课程的改革,使教师随之走进不同以往的课堂氛围,美术教师将随着新课程教学的改变而重新寻找自己的教学方法。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我结合了许多其他课程,涉及到音乐,文学,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能在美术这一学科里学到除了画画以外的东西。
二、注重情感与审美能力的协调性
促进学生感知觉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的形成,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与全面发展。课程标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性是人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具有指向性、协调性和绩效性。它包括认识的活跃、情感的兴奋和意志的努力等多种心理成分。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天生的,它是在需要——动机——目标的推动、引导下产生的。当人的需要具有确实的目标并呈现出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目标期望时,需要便转变成动机推动人积极行动。在这一过程中,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起着不可忽视的控制和调节作用。所以,学生个体积极性结构的心理分析,包括需要、动机、目标、态度等方面。基于这几个方面,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之对学生的积极性进行有力的调动。
三、注重主客体的交融性
学习的过程是主客体交融的过程,就是学习主体对知识客体融会整合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教材内容则是固定的、静止的,具有自闭性、被动性,甚至排他性;为学生主体增加了障碍和困难;学习主体与教材客体成了一对矛盾。开展体验性学习,教师的作用就是使固定的、自闭的、被动的教材内容活起来,就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机制和方式方法,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具有趣味的,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如在“谁画的鱼最大”教学中,创设学生捉鱼的机会,体验鱼的活力与手感;通过观看海洋热带鱼的视听体验,丰富了学生对各种美丽的热带鱼的认识;通过动手绘画漂亮的'大鱼的体验,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体验,口语交流的体验。有机地创设体验学习情景和体验学习气氛,体验学习的契机。使学生对认知活动产生兴趣,产生爱意,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去体验和感悟,能动地拥抱知识,认识知识,学习主体与知识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在主客体的交融体验学习中,知识融入了学生的生命之中,使学生尝试到每一次学习体验都是生命意义的升华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而获得对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四、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性
实践是认知的基础,实践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从而获得感知认识,完成对客体的认知。如在“滚动乐园”教学中,学生在把玩、抚摸水果的过程中,通过手的触觉,体验到水果圆的实体,果皮的细嫩、光滑、舒服;通过鼻子对水果的嗅觉体验,闻到了水果的清秀与芬芳;通过滚动水果的观察、视觉体验,不但认识了圆,而且发现滚动的水果与静止的水果的区别;通过动手绘画体验,才发现平面上的圆与生活中的圆有很大的差别,但又互相联系。开展体验性学习活动,是在感知觉体验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调动思维和情感的体验,逐步获得对知识的感悟和认知。再通过动手实践制作的体验,检验感知觉的认识,校正和提升认知思维,再进一步获得创造与成功愉悦的体验。
五、注重教材内容的灵活性
在美术教学中,开展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果按人体的功能可分为感触觉体验,视觉学习体验,动手实践体验,思维想象体验,情感审美体验。按认知客体内容可分为,对物体媒材性能、特征的体验,对双基知识的认知过程体验,对作品塑造的体验。按体验性学习的类型可分为:触摸感觉体验,视听情景体验,活动参与体验,实践创造体验,情感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评价交流体验,审美体验等等。学习的方式是多姿多彩的,只要把教材内容融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切入点,创设恰当的体验学习情景,让学生在和谐地学习活动中体验感悟和认知。如“让我的飞机上蓝天”的教学,教师利用送一件看不见、摸不着的礼物给学生的悬念,吸引学生,创设了听声音猜礼物的体验,学生从声音中辨别是飞机,于是进行了动手制作飞机的体验,最后让自己做的飞机在蓝天上飞翔。在和谐的体验学习过程中,小学生不仅仅获得了学习的兴趣,还获得了制作飞机成功的喜悦,当飞机在蓝天翱翔时,也放飞了孩子们的理想。身心愉悦,神物交融,这是多么鲜活的生命体验。
各种体验学习方法既是独立的,又互相联系,学习的主体本身就是一个利用视觉、听觉、手感触觉和大脑进行学习的复合体和共同体。各个器官的学习功能既不能互相替代,也无法割裂分离。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应从教材内容和学生需求出发,有所侧重,既保证体验学习的实效性又保持体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使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对客观世界意义的领悟,对生命意义的体验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全面、和谐、自由地发展,从而达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新课程的改革使原先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都得到很好的解决,当然在此过程中也将会有一些困难,我相信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将在新课改中谱写更美的篇章。
篇5:民间美术教育教学论文
民间美术教育教学论文
一、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中的现状分析
在美术教育中,民间美术引入的时间还短,学生、家长、甚至老师对民间美术存有偏见,这样的观念使得学校在进行民间美术的教育中举步维艰,难以推进。现代美术教育要冲破这些不利因素,将真正的民间美术传播给学生,传承和发展民族艺术。
二、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中的价值
民间美术包含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些艺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对于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加强思想道德都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民间美术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可以提高审美能力,还能开发创造力,更可以提高动手能力。我国要求开展民间美术教育,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和人文素质,培养审美情感和创造力。新疆少数民族的建筑装饰就是其建筑文化和工艺装饰的传承,在关于教育学生对民族和民族文化的认识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
三、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的应用模式设计
(一)树立对民间美术教育的重视观念
首先要进行的是对学生的民间美术的审美普及教育,包括美感的教育,美学知识的普及和普遍美术教育。在课堂教育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展关于民间美术教育的交流活动。民间美术由于其浓厚的民族气息和富有的艺术特征,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尤为重要,因此在进行民间美术的教学时,要带领学生重新领悟和解读其中深意。许多职业学校对民族美术的教育不够深刻,教学体系也不完整。但是运用地域特色文化来加强对民间美术教育的'吸引,相信学生也能更好的适应。新疆少数民族的建筑装饰算是当地较为常见的民间文化,将日常生活中的物件引入课堂,更易接受和认知,也会引起学生兴趣。
(二)提炼适合不同层次学校的民间美术教学资源
民间美术教学资源的选取要根据教育性、学生心理和课程性质出发,选择适应审美观念、学生喜爱和可以培养学生美术素养的美术资源。新疆少数民族的建筑装饰在审美情感表达、装饰造型表现和文化融合等方面表现出了浓烈的地域特征。这些装饰既实用又具有艺术性,可以作为民间美术教学资源;而学生们的喜爱和可以动手制作部分装饰也允许民族建筑装饰成为教学资源;这种具有民族和宗教特色的建筑最能体现艺术价值,因此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
(三)因地制宜开发民间美术资源教学应用
制作工艺的难易程度、年龄层次的不同和地方民间美术优势决定了一个学校在选取民间美术教育资源方面的内容。新疆少数民族装饰如彩画、石膏花、拼花砖、釉面砖和木雕等的制作工艺并不太难,具有当地民族和宗教特色,而且适合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制作,因此可以选取作为民间美术教学资源。
(四)开发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民间美术的教育要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开放式教学和小组互动交流教学,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内容。以新疆少数民族建筑装饰木雕为例,老师可用一个小故事引出木雕的来由,然后再进行造型分解,激发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学习兴趣,从而带动民间美术在课堂的吸引力。
四、民间美术资源在美术教育中的实施
(一)欣赏课教学实施
通过让学生欣赏一些民族建筑的装饰,感受造型艺术的特点和价值,积极鼓励学生表达欣赏心得,并通过欣赏其造型与色彩,了解不同民族建筑装饰的文化价值和在生活中的寓意,培养学生热爱优秀的民间艺术的情感。
(二)操作课教学实施
在民间美术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积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民间艺术的美妙与博大精深。如石膏花装饰,教师可引导学生开阔思路,在颜色和造型上自主创作,例如在浅蓝、浅绿色彩外,添加金色,课堂制作完成后可送与同学留念,并向同学解说感想,表达祝福。
(三)实施的保障措施
将民间美术引入到美术教学,除教师和学生按要求发掘和应用民间美术资源之外,还要求学校在教学设备上进行充分的资源支持和精神上的鼓励,要求相关教学老师提高民间美术素养和改进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社会要给予民间美术合理的关注和支持,共同发展和弘扬民间美术,从而提升全公民综合素质,让民间艺术和社会一起更好的发展。
五、总结
民间文化是我国多元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鲜明的民族地域特征和差异。在美术教学中引入民间美术,是推动美术教学向多元化发展。现代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接受外来的思想文化,也需要接受本土文化的熏陶,因此要更好的利用民间美术资源,挖掘传统民间美术资源的更多内涵,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使美术教学不仅具有地方的民族性,还具有时代的开放性。
篇6: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论文
摘要:
美术教育应从小学生抓起,尤其是色彩教学,它能引领小学生走进美术课堂,感知美术的魅力。对色彩的把握,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点,也是发现并启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从色彩教学中,教师能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构建良好的美育环境。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 色彩教学
不同性格的学生对色彩有不同的感知,这为教师开展美术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心理学把色彩与学生的思维建立起关联,尤其是色彩的感知、触觉等方面,来提升学生的审美心理水平,促进学生色彩感知能力。因此,笔者通过对比分析色彩艺术形态,从色彩的感知与想象力来优化小学美术教育实践,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趣。
一、色彩艺术的形态表现
色彩是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在分析色彩时,除了本身的物理色差之外,教师的心理感知也会呈现出一种意象。如红色的花朵格外引人注目,所以公共场所的一些标志通常是红色的;橙色具有强烈的色彩意象,所以救生衣、登山服、消防员的服装多以橙色为主。研究色彩之间的对比关系之后,笔者发现有些色彩的组合会显得更加和谐、统一,令人赏心悦目。如在照相时,选择冷暖色调搭配的衣服,能在不同的比例下形成主次分明的色调,以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色彩与色彩之间的搭配,以临近色阶较为和谐,如绿色与蓝色衔接、黄色与橙色衔接。在对比中,不同色相之间会显得更加突出,如黄色与紫色、橙色与蓝紫色、红色与绿色等,强烈的色彩对比效果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
二、色彩与学生心理的关联
色彩与心理具有一定的关系,不同的色彩能反映出不同的心理。如红色让人联想到火热的太阳,黄绿色让人感知到万物的生机与活力,而黑色则使人感知到不详、神秘或悲凉。随着年龄的增长,男生更喜欢冷色系中的蓝色或绿色,而女生则喜欢暖色系中的红色或粉色。学龄期的孩子对色彩的敏感度更高,如偏爱橙色的学生,性格较为外向,心地善良而直率,充满好奇心;偏爱绿色的学生,求知欲较强,具有较强的协调性和包容性,喜欢集体生活,但显得低调,能够与周围同学保持融合的关系。在小学生美术课程中进行色彩教学并非易事,由于色彩与学生的感知能力联系较为紧密,所以教师应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日常生活中的图形、色彩。如借用橡皮泥、彩纸、彩色画笔等,让学生感知到色彩的多样性。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不同颜色的玩具来增强学生对色彩的感知。如在手工课上,学生可以运用不同色彩的组合,创作出自己的作品,从五彩斑斓的色彩世界中感知微妙的变化。
三、小学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方法
色彩教学法对于学生思维的拓展、情感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如在国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中国画的色彩运用,来表现传统绘画的民族特色。但是,国画中的技法、笔法教学缺乏趣味性,所以教师可以引入游戏,把典故作为课堂导入的主题,把宣纸置于木板上,利用泼墨方式来进行浓墨勾勒,再调以淡墨,在纸面形成不同的肌理效果,从而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强化了学生对水与颜料的感性理解;在水彩画教学中,水彩的艺术魅力体现在学生的观察力上。水是水彩的组成部分之一,清澈、柔和,而色彩则是颜料,五彩斑斓。由于水彩在绘画实践中不易把握,所以低年级学生可以先用油画棒绘画,从日常花卉、器物、常见用具的临摹中增强学生对色彩的感知与想象。同时,教师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水彩感,训练学生分辨不同的颜色,从而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总而言之,在色彩教学中,教师需要把丰富的色彩环境作为学生感知色彩的条件,从色彩感知与心理启发中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小学美术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性格、强化学生的德育品格为主,而色彩教学,则让学生从五彩的画面世界里感知生活的多姿多彩,从而快乐、自信地成长。
篇7: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论文
一、中小学美术教育中设计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1.社会与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促成了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对设计意识培养的重视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发展最快的时代。进入21世纪,这种速度在进一步加快,科技进步给经济、政治和文化带来了一系列深刻变革。然而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高低与教育息息相关,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国民素质,重视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的战略手段。随着世界范围内的教育革新,当代中国教育发展也在不断创新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到冲击。学校把美术学习当作纯粹的技能技巧训练,教学侧重于绘画与制作的技能性问题,过于注重接受性学习的做法,使学生缺乏主动的审美体验和探究活动过程,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目前,随着现代设计在我国蓬勃发展,过去那种轻设计、重美术的现象有所改变。在国内中小学教育中,美术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它所包含的内容应该有利于学生未来生活和身心发展,设计意识培养在美术教育中已经得到广泛重视,尤其是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设计意识培养在基础美术教育中呈现出越来越显著的'教育价值。
2.设计的自身发展
透过人类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难发现设计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21世纪是设计的时代,设计的发展,离不开设计教育的研究。被誉称为“工业设计之父”的威廉莫里斯早在19世纪就倡导设计事业必须与社会发展需要密切关联。设计教育是具有强大延伸性的工具,不仅仅丰富了自身人才的塑造,也大大拓宽了其他职业范围人才的培养。美国学者西蒙教授认为设计科学是一门区别于技术与艺术第三类知识体系,英国设计泰斗艾克博士也认为设计是培养人们思维模式的第三种科学,国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柳冠中教授同样认为设计是人类的第三种智慧。我认为,理想的设计教育过程,学生的兴趣应该是老师关注的焦点,这是最有效的学习动力。老师应该非常重视学生的意见,在课堂上是否出现踊跃激烈的讨论是课堂成功与否的标准,学生的决定和自由选择也由学生自己负责,其他人,包括老师,不要过多干涉。这种自由多远式的教学,给学生带来创新理念的源泉和意象,指导其实践动手能力,为今后学生职业生涯奠定基础,培养出可塑性强适应性大的新生代。因此,我想从影响设计意识的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阐述几点具体的要求。主观方面,我认为应该从设计意识的主体即:老师和学生两点分析;客观方面,认为是设计意识的内容与形式两方面。
二、设计意识的培养要求
1.主观方面:对教师的要求
(1)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设计的本质是服务于人。要使学生学以致用,作为教师,首先要学以己用才可授予他人。诸葛亮从未出山,却有刘备三顾茅庐。这足以体现不断丰富自身知识的重要性。梳理各个知识点使之形成环环相扣的知识体系的能力是必备的,当然,更应该是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体系,这不是简单的传授,而是技巧化、人性化、智慧化的体现,对教师有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有灵活的思维也需要老师紧跟时代步伐,有条不紊的做好学生的带头羊,和自己的学生一起成长一起学习一起感受快乐。
(2)做学生的忠实听众一位好的老师不仅仅要具有丰富的知识能力素质,更要是一位好的倾听者。这里的“听”不单单是用耳朵来听,还需要老师们做一个细心的观察者。课堂上,老师很多时候应该比学生更加积极主动一点,面对中小学生,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脾气习性,不像幼儿园的孩子那样无所顾忌的表达自己。所以,这时候,老师可以主动的去询问学生自己内心的想法,比如说‘你喜欢老师怎么样教你们呢?’‘你觉得老师上课的时候哪些地方做的不好呢?’等等。不单单把自己看作是老师,或许更多时候可以把自己看作是他们的朋友。当然,时不时的留心每一个同学的日常表现,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教学,对老师是一个挑战,但更是一个好的途径。要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想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让程度不同、兴趣不同、素质不同的学生时时都保持着对课程和对老师自身新鲜感和学习动力。
(3)注重理论基础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哲学上有说: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对理论具有反作用。这就要求美术老师需要将学术理论和实际操作乃至生活相结合。不仅是要关注于学生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更要从自身的素养打基础。就自身而言,美术老师还应是一个勇于追求幸福感的人,包括其自身的品味、包容和创造力的体现。美术教育是充满灵性的、智慧的活动,不是干巴巴的、教条式的教育,所以美术老师也需要有智慧和灵性。美术教师要用自身的人格品质来影响学生,用爱心、同情心、宽容心来对待学生,以负责、认真的工作态度来开展教学。这样才可以言传身教。
2.主观方面:对学生的要求
在《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学生通过“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应达如下目标:第一,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第二,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第三,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因此,学生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提高主动性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互相沟通互动的过程。有好的老师是不够的,同时也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不然,就真的演变成了对牛弹琴。主动性的体现,比如说:上课经常提问题、积极寻找新的思路、课后和老师探讨自己新想法或者是生活上的小细节。也可以是学生之间时常的交流,甚至是比较。这样的学生才会有十分强烈的求学欲望和进取心,也是老师教学过程中很好的案例和伙伴。当然了,教学目的和成果也会事半功倍。
(2)培养想象力由上一点我们可以得出,积极主动的学生似乎在创造力上也是有优势的。但这绝不是肯定的。中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似乎比幼儿时期有些困难。这个时候他们已经形成了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和固定模式。但是作为学生,一切都有可能,因为我们还在学习,这样就有重新乃至更一步创造的可能。所以,我们也应该对自己有一定的信心。在学习中我们可以多对生活上的美加以关注,做个有心人。感受大自然的美,发觉人内心的美,从而体现在我们自身作品中。
(3)设计工具随着现代经济技术发展,美术工具也是纷繁多样,供不应求。好的作品当然离不开基本的设计工具。常用的有:马克笔、彩笔、尺子、剪刀、彩色小贴纸等工具,这些工具应用范围很广。我们应该对它们多加爱惜保护,他们也是美的化身。设计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对主观因素方面的要求,即就其主体:老师和学生而言。更有其客观因素的需要。下面我提出两点比较关键的要素供大家参考。
3.客观方面:设计意识培养的内容要求
为了比较准确客观的说明这一点,我直接引用了《美术课程标准》中对不同学生阶段的学习目标的确定。其表述如下:第一学段(1~2年级):初步认识各种工具,用身边可以找到的各种媒体,通过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等方式进行简单结合和修饰,体会设计与制作的趣味。第二学段(3~4年级):学习对比与均衡、和谐与对称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初步的设计和装饰,感悟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第三学段(5~6年级):运用对比与均衡、和谐与对称、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第四学段(7~9年级):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功能,运用对比与均衡、和谐与对称、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利用媒材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在第一学段(1~2年级)中,针对低年龄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目标的指向是“媒材”“尝试”“体验”和“乐趣”几个词。对新入学的儿童来说,美术学习兴趣的培养是首要的,知识技能的学习应尽可能的淡化。因此,美术教学应从“看看、想想、画画、做做”开始,通过感官体验各种媒材工具的特质,尝试进行各种“简单的组合和装饰”,开始体验到设计的乐趣。到了第二学段(3~4年级),“简单的组合和装饰”就递进为“简单的设计和装饰”,“组合”可以是自由的、随意的,而“设计”则必须是有一定目的的、秩序性的。第三学段(5~6年级)再递进为“进行设计和装饰”,去掉了“简单的”一词,意味着进入高一级的层次。第四学段(7~9年级)最终递进为“进行创意和设计”,指向了思维活动和操作实践过程的要求。
4.客观方面:设计意识培养的形式要求
(1)课程内部结构调整与优化哲学上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在这里,教育课内部程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对设计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课程结构往往直接体现人才的培养规格,决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是提高人才质量的关键。过去,我们的课程存在一些重专业、轻人文,重技能、轻理论,分科过细、专业面过窄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根据现代学科发展的整体化、综合化趋势,希望教育部门继续深化课程的内部结构调整与优化,帮助学生在发挥自我能动性上更进一步,才能为设计意思的培养创造更大可能性。
(2)融合借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任何一门艺术知识不可能单独存在,总会有和其相关联的因素互相存在着。因此,美术教育中设计意识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美术本身,而应该发散开来,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互借鉴,甚至与国外美术教育相互吸取营养元素。就目前国内而言,深圳大学艺术系根据当前艺术教育的这种现状,有意尝试的一门新的教学实验课,它的实质是一门综合创作实验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接触多元的艺术创作形式,研究多材料多手段的创作方法,唤醒学生对外部事物的艺术感知力,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潜能,让学生在更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艺术表现的丰富性和多样选择性,学会探索与发现,发展学生的综合创造能力,并且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寻求新的教学方法。这是一大突破性的创举,同时,我想,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能否也可以这样做呢?为什么不能从学生的这一启蒙阶段入手来开发其设计意识呢?我觉得这种教育方式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大学,我们更应当将其在少儿乃至幼儿教育中发展开来,并探索更多更好的教学形式,来提高不同学生的设计意识。当然,这对于教育部门,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任重道远的,但是。这必定是可行的,并且有价值和更加深远意义的。另外,借鉴国外的设计理念来丰富我们自身的设计意识方向也是作为新时代学生和教育部门的责任与要求。
(3)教育环境要想培养同学们的设计创新意识,就一定要为同学们提供相应的适宜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同学们才有可能喜欢美术,进而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缓解自己的压力。在每一位同学的心目中都有一个想象的世界,使其可以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美术是人类社会一项重要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美术教育历来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整体课程的改革,在综合教育中,美术活动仍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综上所述,美术教育对于设计意识的培养是一门比较繁重的工作。对教师和学生都有一定的要求,国家教育制度的革新也是原动力。相信在整个大环境的发展影响下,设计意思的培养也会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学生不仅仅学到是知识内容,更多的会带给他们美的享受。
篇8:美术教育论文
内容摘要: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逐渐认识到美术课程改革并非完全抛弃知识与技能,也并非过于强调美术学科本位的做法,而是降低了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和要求,鼓励教师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从生活美术的角度而不是从技术性美术的角度组织教学。
关键词:
美术教育;生活美术;审美定位。
随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教育也日益重要。现在,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中,美育就是美术教育,其本质也转向培养受教育者的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促进其全面和谐地发展。
在一次美术学习情况调查中发现,近七成以上的同学认为,学习美术就是能画画,标准就是像不像,接受美术学习的目的是将来吃美术专业这门饭或成为一名画家,或者是学生自感缺少绘画这种“天赋”,他们对美术课感到迷茫和困惑,总是哀叹自己画得一团糟,固执地声称没有“美术细胞”。导致这样的调查结果是什么原因呢?长期以来,由于美术课程的发展和人们在接受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种过于突出美术学科本位主义,导致学生及家长认为,学习美术就是关注和强调美术技能的学习和传授,而忽略了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美术学科的联系和构建,甚至我们一些美术教师也希望每个学生和自己一样热爱美术,片面地关注和掌握美术的技能和技法,以美术应试为中心,部分学校在评估美术教学时,把学生参加美展与竞赛获奖多少作为教学业绩,迫使美术教师热衷于对少数学生进行技术训练,以求显效,从而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家长和学生认为培养美术兴趣爱好,就是偏重于如何画画,对孩子掌握一技之能存在着虚荣与期盼,认为这就是所谓的“素质”。同时,由于美术教育过于注重技术,脱离了学生生活,缺乏综合性和多样性,使学生丧失美术学习的自信心,学生难以体验到学习美术的兴趣。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逐渐认识到美术课程改革并非完全抛弃知识与技能,也并非过于强调美术学科本位的做法,而是降低了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和要求,鼓励教师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从生活美术的角度而不是从技术性美术的角度组织教学。
新课改十分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及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感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例如:在风景画的教学时,让学生认识到绘画艺术的内容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事物,从而引发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和提高在生活中发现绘画题材的能力,引导学生对家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在动物画的教学时,让学生在画中蕴含着对人类的朋友——动物的关爱,它们和人类一起生活在地球上,拥有共同的家园;在人物画的教学时,使学生在画中能寄托对师长、朋友、同学及亲人的深情,以情带画,让学生学习美术就不再是任务,是一种乐趣和享受。在静物画的教学时,使学生通过静物画的欣赏、练习,去感悟物质的生命存在,其静物的内容还是以学生经常能接触到的、易于表现的,并具有一定情趣的物品,如花卉、水果、餐具等。
初中美术教育同样隶属于基础教育,从现状来看,初中生不可能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学习美术上,将来从事美术作为终身职业的也很少,但也不能就此抛弃美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征,就是有很强专业性的技能、技巧。因此,初中美术教学既要重视素质教育感受美术文化,同时也要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能、技巧,两方面都要得到发展的话,还是让我们从生活美术教育的角度进行美术教学。
一、发展中小学学生生活美术教育
1、生活美术教育,更接近于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感受美术、体验美术。 美源自于生活,所以,我们所学的美术也要源于生活。生活中不乏美的事物,缺少的却是发现美的眼睛。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注重呈现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多样性,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美术这堂课,要学的不仅仅是画画,还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作为学生,最好的美术题材莫过于从生活中发现美。所以美术无论是“教”还是“学”都可以从生活和学生的`感受出发,教师创设生活情景进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非常轻松的状态下学习和体验,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所学的知识不但“活”、“牢”,而且能“用”。
2、生活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学生的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兴趣是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如果教师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熟悉的事物紧密结合,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去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让学生从课的一开始便充满兴趣,并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于与学生有关的学习生活美术创造,以趣乐学,让学生处于一个自己要做,促进自己做好的一种状态。 对此,我个人有深刻的经验。兴趣是打开学习大门的钥匙。比起压力、家长的鼓励等元素更加有效。曾经,我对画素描静物很讨厌,也很害怕。因为素描基础不好,对于形、明暗关系、透视等都不会把握。为此,我对学习素描静物很逃避。后来,老师发现了,他叫我画色彩静物。比起素描,色彩对于形的把握少了。同时,由于我个人对于色彩还是挺有感觉的。所以,渐渐的我喜欢上了色彩静物。老师再叫我由色彩静物画色彩静物。因为有了兴趣,消除了不自信,画起来还挺得心应手。
3、生活美术教育,有利于学生未来生活,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教学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是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活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在校内外的生活是学好美术的丰富资源,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带给学生有助他们成长和发展地活动所能开发利用的材料和素材,如图书材料、音响材料、风俗习惯、文史掌故、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等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地走进现实生活,了解具体的人,了解生活是需要、愿望、情感和体验相联系的,所以教育必须建基于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当然也意味着关注有完整的生命表现的人的存在,使得人得以完整地发展。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生活美术,是学生可以接触到的最真实的美。对于这个,学生应该要善于去发现自己身边存在的美。或许只是路边的一朵野花,或许是脚下的一块石头,再或许是身边吃饭的碗。身边不乏美的事物存在,只是要善于去发现。当学生们发现自己身边存在着那么多 “美”,他们对于生活,对于学习有更高的热情度,从而激发他们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二、发展中小学学生美术教育的审美定位
1、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可简单概括为审美教育、智力开发与美术知识技能培养三项。 目的总是依赖于过程。如果说美术表现与创造活动是一种行为艺术的话,那么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智能、情绪、道德、知觉、美感、社会感与创造性等不断成长提高的过程,而中小学美术教材也正从形式与内容上整体地表现出了这种发展性,并要求通过绘画、欣赏、图案、手工等课题予以实施,加强学生的动手和实际操作能力。
2、美术学科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即教学的直观性、形象的审美性、美术的创造性及制作的技能性。 教学必须以直观性前提,以技能性为条件,运用审美性方法,追求创造性目的。故而要求不断为学生创设感受环境、提供审美对象、教授表现与创作方法,提高其美术的创造能力(美化生活的能力、美化环境的能力及艺术的综合创造力),这就体现了美术审美教育功能的特殊性--通过形体、色彩、材质、空间等方面直接感性的视觉审美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对视觉对象的欣赏、表现与创造能力。
3、美术教育的现代化与发展随着国家素质教育体制的完善与对艺术教育的不断重视,现代美术教育已突破了学校教育的范畴,成为一种以美术智能和审美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社会活动,旨在培养人高度的创造性,这就要求中小学美术教育首先要强化美术教育意识,转变以往囿于学科内的美育思想,放眼整个社会生活空间,发掘并利用艺术、自然和社会中的一切审美因素进行全面的审美教育。 其次要加强美术教育的改革与研究,以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适应二十 一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再次,在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传统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故而引进新的教学内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也是美术教育的基本要求。
三、发展中小学学生审美教育的实施
1、树立“大美术”观念,将审美教育融注于一切美术教育活动之中。采用开放式的素质教育,以广义的美育思想指导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美育活动,发挥多种美术教育要素、形态和范围的综合作用,形成美育的总体效应。
2、加强美术教研,促进美术教改。面向未来和世界,着眼于全面发展,广泛深入地研究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内外因素,结合时代与学生主体特征因材施教;加大教改力度,探索出一条适应个体与社会、有特色的中小学美育新路。
3、优化内容,改进方法,注重过程。首先以基储应用和审美为前提,删缩一些功能单一、难度不适的重复、生僻的教学内容,发挥地方教材优势,增设一 些作用显着、有时代特色的新内容。其次,教学方法力忌盲目随意的纯技术教育与纯欣赏教育,而求讲练结合、欣赏与创作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另外,要使整个教学活动有美有术,使学生的眼、手、脑都协调运用,对美术行为过程和结果(作品)都感兴趣,培养其综合素质。
4、建立并完善中小学美术教育过程和结果的评量标准与展赛机制。教育过程与结果的评量与展赛,是衡量教育成效的重要手段,并能由此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不能仅仅采用忽略主体创造和审美情意表现的、强调美术学科智能的外在的规范性评量规则,也不能只注重片面合混的、强调自我表现的内在的感觉式评量规则,而应建立一套以学生全面均衡发展为价值取向并兼顾形式、内容、思想、艺术与主体因素的,从自觉性、审美能力与造型能力三方面进行评量的标准与实施机制,以促进美术之审美教育的健康发展。 总而言之,美术教育对于学生的一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改变传统美术教育是迫在眉睫。作为新一代的美术老师,我觉得在加强自我文化修养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同时,要更加关注学生对于美术这一门课程的态度和观点,还要与时俱进,与生活所联系。
参考文献:
[1] 徐建融,钱初熹,胡知凡:《美术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版。
[2] 章咸,张援:《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教育科学出版社,版。
[3] 玛琳·加博·林德曼 (Marlene Gharbo Linderman):《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
[4] 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3)。
[5] 潘鲁生:《关于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J].装饰,(4)。
篇9:美术教育论文
一、我国当前美术教育的主要问题
相对于功利性的美术教育而言,还有另一种极端是对美术教育的不重视。
在一些学生家长眼中,美术是一门“副课”,不能当做孩子学习的重点和方向,学习美术会耽误其他功课的学习,因此对美术完全不重视。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学生容易出现美术学习可有可无的思想。
同时,在非美术专业的班级中,美术课的时间常常被用于学生自习或是做作业,并没有进行相应的美术教育;部分高中的美术课形同虚设。
这些都对美术教育的发展十分不利。
二、新课程改革下如何改进高中美术教育
1.改变美术教育的观念
过去的高中美术教育延续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固有理念,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经历的是一种被动的学习过程。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具体来说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找出具体的应对措施,要积极关心学生,对学生要加强引导,改变其不正确的学习观点或者认识,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
这种观念的改变还体现在师生地位上,要遵循新课改的目标,就必须摒弃之前教师高高在上的教育观念,教师应积极融入学生。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美术教育的精髓和核心,也是新课程改革对教育的要求。
美术教育不仅是一种技能的沿袭,更是一种创造,学生在模仿教师或其他作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将之加入美术创作。
而此时的创造是一种无意识的、不成系统的、具有随意性的创造。
教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式是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自己的加工创作一幅能够表达自己思想或意义的作品。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对学生进行适量的头脑风暴训练,以培养其创新能力。
3.在美术教育中加强对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美术教育作为一种专业性较强的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对美术的感知力、对美术技能的熟练度,然而这些对于新课改的要求来说还远远不够。
以往的美术教育只是在技能教育的过程中形成学生对美术的鉴赏力,而没有直接地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新课改要求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绘画技能,还要让学生学会鉴赏,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力。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传授学生绘画技巧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绘画理论、艺术史、艺术鉴赏类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
具体的措施有:带领学生参观美术馆,让学生了解艺术发展史;开设艺术欣赏课程,让学生能够见识到来自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等。
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美术鉴赏能力。
三、结语
高中美术作为具有专业性和综合性的教育课程,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以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教师应当在新课程标准下,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改变美术教育的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美术教育中加强对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等措施,全面培养学生的美术能力。
笔者认为,美术教育不论是作为专业性教育培养学生的技能,还是作为综合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应该改变原有的教育理念,发挥美术教育发展人、培养人的作用。
美术教育论文范文二:素质教育下初中美术教育论文
一、城乡结合部学生美术素质的特点
城郊结合部面积较大,生源复杂,学校教学条件落后。
对于城郊的初中生而言,他们虽然和市区的学生一样已形成了基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但他们的形象观仍来自于好奇和兴趣,局限在物体的表面和局部上,难以全面认识和领悟艺术形象的生动和美妙。
因此,学生美术素质低,大部分城郊的学生绘画能力较弱。
针对位于城郊的学校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具有地域广、多元化、多层面、较复杂等特点,导致学校教学环境差和相对复杂。
城乡结合部的人群在其经济生活城市化的同时,但其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及礼仪素养还相对滞后,处于城市与乡村、市民与农民城乡接轨转化造新的过渡型时期,初中生的教育凸现出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科学编排教学内容、合理运用教学手段、重视教学评价,才能提高初中学生美术修养和素质。
二、初中美术教学深化素质教育的建议
(一)科学编排教学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美术修养与审美能力。
初中美术教学的一个基本内容,是要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鉴别能力。
要有效引导、训练学生对美术形态的感性认识,强化对学生美术造型感觉的培养训练,也就是感知能力。
对美术作品等典型艺术美的有效欣赏,完全取决于他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的情况。
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需要欣赏者有较强的直观感知、判断、想象美术作品的能力。
1、结合学生特点,突出郊区特色。
源远流长的人类发展史给我们留下了无数艺术瑰宝。
中学期间很难全面了解,只有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突出重点,选择代表性作品,以点带面,才能完成教学预期任务。
在教学中,我有针对性地加入具有当地特色的美术作品,使学生有亲切感、认同感。
比如,我校地处城郊结合部,闻名遐迩的白云山就在学校附近。
广州白云山为南粤名山,自古就有“羊城第一秀”之称。
位于白云山飞鹅岭游览区内广州雕塑公园,是一个体现广州大都市富有时代气息的市级公园,也是国内最大的雕塑公园。
整个公园按照雕塑与园林、观赏与教育、艺术与历史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规划建设。
分为羊城史雕塑区、中华史雕区、雕塑大观园景区和森林景区等4个功能区,首期的羊城史雕塑区于12月起建成开放。
主要景点有:华夏柱、雕塑广场、古城辉煌、雕塑馆、南洲风采。
这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我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雕塑艺术方面的欣赏内容,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少讲授多启发,突出学生主体。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参与意识,我改变了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多用讨论式和问答式。
由于给了学生极大的自由,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很高。
例如,在中国画花鸟美术作品的欣赏课教学中。
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搜集有关著名代表画家的生平、作品介绍等。
如,广州当地画家关山月的作品。
先组织学生到***参观,上课时再把把有关的作品及学生搜集到的作品挂在课堂,让学生自由发言讨论作品有什么特点?创作背景?用唯物的观点,站在现实的角度进行分析,再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结合中国山水花鸟画的历史、特点、发展变化进行总结。
最后,通过提问、析疑,把中国花鸟画各个朝代的作品进行对比讲解,学生感受就很深刻,能初步掌握有关作品的基本特征和内涵。
3、活跃学习氛围,进行艺术欣赏。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呢?以初中美术教材第*册《********》和《*****》画的教学为例,前者我让学生结合所学的语文课文去理解,后者我先讲解了其创作背景。
这里,我分别用了不同方法,使学生深刻了解到:《*********》表现了作者的感受,对**********的主题;而《*****》虽也是以******为题材的`创作,但却从不同角度表达了
**********的生活。
美术欣赏不应局限于课堂,大自然、生活中的美是最动人的。
我们不光要欣赏艺术作品,还要启发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无论风景、静物、人物,树木、花草、甚至果蔬……只要是美的、动人的。
另外,我还带学生去位于越秀山镇海楼东侧的广州美术馆参观,假期让让学生到陶瓷之乡佛山瓷艺作坊体验陶瓷制作过程,这些都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篇10:美术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论文
美术教学的内容是学生潜移默化接受审美教育的过程,美术教学活动是学生动手能力与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过程,美术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1】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的建构及实施
美术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美术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审美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多维度品质上,更重要的是,美术教育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启发、创新能力的养成、创新人格的培育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是,目前美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模式僵化、技能至上、唯教师倾向等问题,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绑架”了学生的思维,严重背离了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目标。
创新教育必须通过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创新,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以创新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换句话说,教育的创新是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依托,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过程。
因此,要想给美术教学“松绑”,成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园地,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的实施将成为必由之路。
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是针对美术教学模式僵化的弊端,以创新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品质为目标,关注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知识的主动建构、关注学生差异,以达到建构开放多元的美术教学模式的目的。
一、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的价值所在
(一)美术课堂教学变革趋势
一方面,美术教育在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有所弱化。
主要体现在课时安排较少、对美术课堂教学不重视,甚至还时常出现美术课堂被占用的现象,美术教学呈现出“边缘化”的态势。
另一方面,传统美术教育的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性受到压抑,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成为美术技能的“接收器”,逐渐对美术课堂产生 “怠慢”情绪。
来自学校以及美术课堂教学自身局限性的双重压力呼唤美术教学模式的变革。
美术教学与创新有着天然的联系,美术教学不仅是美术技能训练的体力劳动,更是培养学生联想、想象、手脑协作等创新能力的脑力活动。
(二)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行之有效的途径
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教育对人的培养是通过教育本身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实现对人的创造性培养,进而创造社会,推进社会发展。
换句话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带动社会的创新发展。
创新是个体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表现,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体现学生创新性实践能力的过程。
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已然成为学生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必备素质。
虽然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挖掘创新潜能的能力,借助外力的刺激以及他人的引导是激发创新潜能的重要途径。
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就是通过教师这一关键人物,启发诱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借助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多元的教学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成为激发学生创新素质的“药引”。
(三)实现学校创新性变革的重要环节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时代赋予学校变革的重要课题,学校要想担起创新性变革这一重责,仅从制度更新、领导能力提升、组织机构改组等外部因素变革是远远不够的。
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创新性变革的关键环节在于课堂教学的创新。
以往的课堂教学变革中,美术课堂教学通常被遗忘。
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美”,还可以让学生在创新的美術课堂教学环境中“创造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只要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与创新相关的教育学理论知识,大胆革新,同样可以带动学校整体的创新性变革。
二、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施
教学模式的系统要素说认为,教学模式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不仅是一种结构或流程,完整的教学模式至少包括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教学程序、辅助条件、评价标准五个要素。
(一)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是以教育创新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进行建构。
“每个模式都有一个内在的理论基础。
换言之,它们的创造者向我们提供了一个说明我们为什么期望它们实现预期目标的原则。
”第一,创新理论在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中的体现。
依据创新性教学理论,在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中,首先,教师要相信每位学生都具有创新的品质。
其次,教师应“信奉”美术教学过程具有创造性,将自身的创新意识带进课堂,进行美术教学方式、教学技巧的创新,以课堂的创新引领学生创新意识的提升。
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具有一定调控能力、创新能力,对美术创新性教学计划实施过程的“不适”进行不断地“修正”。
第二,多元智能理论在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中的体现。
教师在创新性美术教学模式中要注意:首先,不以技能定高低,论成败。
美术教师应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维的过程性评价,避免“一刀切”的技能终结性评价。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具有“存异性”意识。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学生间的智能存在普遍差异,应该容许和鼓励差异的存在。
最后,利用综合教学,引导学生自我智能优势的发掘。
综合利用音乐、数学、语文等多学科的知识与美术教学融合;综合开发学生的观察力、审美力、逻辑思维能力、音感以及语言发展能力,为创新素质的培养提供多维的智能准备。
第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中的体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美术创新性教学中的`体现如下:首先,学生课堂“主人翁”地位的确立。
学生对知识建构的过程本身就是探究的过程,只有通过探究精神的培养才能养成创新的精神。
其次,创新性情境教学活动的设立。
创新性情境教学活动包括课堂教学环境的创设和课外教学活动情境的创设。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使用音频、视频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全面刺激学生的感官。
创新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体验,只有带着学生“走出去”,学生才能找到创新的源泉。
课外情境教学活动的创设重点在于课外教学活动地点的选取。
(二)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为3×3,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有机融合,其具体内容如右表。
(三)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
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包括三大环节九个步骤,三大环节是教学准备阶段、教学实施阶段和课后提升阶段,九个步骤会在下文中逐一阐述。
三大环节紧密相连,九大步骤环环相扣。
课前阶段,通过挖掘美术教材中能带动学生创新的知识点,进行创新教学设计。
课中实施阶段,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对新知识进行“适应”“同化”,让学生主动探究,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和创新点,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经验总结。
课后阶段,即是理论知识实践化的关键时期,鼓励学生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加强知识的内化和创新意识的提升。
下图是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中三大环节和九大步骤结构图。
(四)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的支持条件
第一,美术创新性教学的教师支持条件。
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对教师个人能力的要求较高。
首先,美术教师要具有创新的教育理念。
转变“教技能、教基础”的教学观念,以“教创新、创新教”为立足点,充分挖掘学生创新能力。
其次,美术教师要具有一定的教育学知识,在充分认识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学生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拔高”。
再次,与学生对话交流,弱化教师的权威形象。
教师要靠近学生,在交流与对话中引导学生树立质疑精神、批判精神,让学生敢于向教师“发难”。
最后,教师要能容得下学生差异。
对于学生创作的画作或手工作品,教师不应将学生创新的萌芽扼杀在摇篮中,对于美术作品欣赏过程中的不同声音亦应给予相应的尊重。
第二,美术创新性教学的课堂教学环境支持条件。
教学环境包括教学的物理环境、教学的心理环境和人文环境。
教学的物理环境是指真实存在、人眼可见的物品,其中包括:黑板、多媒体教学设备、课桌、教学模具等。
这些物品的放置空间、设计结构等条件都对课堂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在教授人物肖像绘画时,人物石膏模型的摆放就应该是可移动的,并且允许学生走近模型。
这种教学过程中的“可移动”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自主性,亦能产生不同观察角度的作品,提升学生创作的空间。
教学的心理环境是指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学生产生的愉悦、放松、安全等积极的心理影响,刺激思维的活跃。
例如,在美术欣赏课时,教师可以挑选适合本节课主题的音乐,让学生在声和美的感受中进行欣赏和联想。
教学的人文环境是指在课堂上的师生关系,关注师生的平等、对话、理解。
第三,美术创新性教学的学校支持条件。
学校对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的支持在物质建设层面上表现为学校要给美术课堂配备相应的教具、教学媒体、配置专门的“美术创新实验室”。
专业、齐全的教学硬件是美术课堂创新的基础,避免“巧妇无米”的尴尬。
学校对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的支持在制度建设层面上表现为:首先,学校要建立相应的美术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教师只有不断通过培训学习才能不断地充电,为课堂教学的创新储备能量。
其次,学校要引导和鼓励美术教师做课堂变革。
课堂的变革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础,美术教育作为学校重要的课堂教学部分,理应与语、数、外等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学校对美术创新性课堂教学的支持条件在文化建设层面上体现在学校应树立创新性的教学理念,将创新性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让创新的精神弥漫在校园内,与美术课堂创新性教学相得益彰。
(五)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的评价标准
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的评价标准是以学生创新性素质发展为起点的评价标准,包括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标准和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标准。
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标准分为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的互相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首先,学生自我评价可通过建立“画家日记”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地将美术资料的收集、美术作业的创意构想、创新性美术作业等一一记录在日记里。
还可以通过画家成长记录袋、美术创意展览会等多样的自我评价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我评价。
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可以有效提升创新的自主性,增进学生在美术创作中的自信。
其次,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可以通过建立“创意美编”“美编记者”等形式来收集同学间认为有创意、创新的作品进行汇编,并对认为最有创意的同学进行采访,请教创意的来源、技巧和知识等。
同辈群体间的评价更能以相近的认知水平审视学生的作品,避免教师以自我的“视界”否定的学生创新。
最后,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可通过问卷进行统一评价,也可以通过教师评价手册来实现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可以使美术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不断对教学做出符合教育规律的教学调整和自我反思,提升美术教学的水平。
以教师为主体评价标准分为教师的自我评价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首先,教师的自我评价是以教师的课堂教学反思为出发点。
美术教师可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反思教学准备阶段、教学过程中不合理、教学效果不理想之处。
反思自我是否限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能否通过教学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否在一定程度上磨练学生的创新品格。
其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则要求教师更加注重美术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在美术作业评价的基础上,突出学生学习过程中探究态度、创新性的学习能力、合作性的学习意识等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总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以肯定为主,鼓励学生差异,鼓励学生创新,引导学生获得创新带来的积极情感体验。
【2】浅议如何评价幼儿美术作品
对幼儿绘画作品欣赏、评价,对于教师来讲是对幼儿绘画作品进行分析讲解和提出看法的一种美术教学方法,它既是对本次作业的总结,又是对下次作业的指导。
篇11:美术教育论文
通过开展群众美术教育活动能够为群众打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使群众能够更好的将自信、快乐和健康的一面展示出来,通过发现和观察美好的事物,利用手中的画笔来描绘出心中的美好生活和精彩,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当前我国群众美术教育工作还十分薄弱,因此在今年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需要加快美术教学资源的整合,努力提高群众美术教育的水平,使群众美术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
1群众美术教育的特点
1.1继承、借鉴与创新
同其他艺术一样,群众美术教育更重视创新性,而且创新需要与继承和借鉴共同存在,三者之间相互依存和促进。在群众美术教学中,需要以美术理论作为基础,并与创作的经验相结合,还要从民间美术珍藏中汲取宝贵的滋养。近年来西方现代主义美术开始涌入我国,并在艺术教学领域中进行有效渗透,针对于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中吸取有益的因素,并与我国文化精神有效结合,从而实现美术教育的创新。在具体创新过程中,还要与内容和形式进行统一和结合,不仅要对内容和形式进行不断创新,创作者还要在创作中与自身的.真实感受相结合,从而进行大胆的尝试。
1.2实践性
美术教学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因此需要在群众美术教育中重视培养参与性和动手能力,即强调群众美术教育的实践性,即在绘画过程中重视技巧和方法。群美术教育工作中,需要弱化专业美术技能,针对每一个人的差异性来使其运用所掌握的绘画技巧和方法来表现个人的情感和意愿。这其中群众学员可以自由的发挥,只需要利用画笔表现出个人情感即可。在具体教学中,再与一般性的美学规律进行有效结合,从而进行适当的修正指导,创作出一幅幅充满个性的画。因此在群众美术教育中,绘画技巧和方法需要为美化生活和转达情感服务。
1.3愉悦性
愉悦性旨在体现美术学习活动的感性、愉悦的特征。将美术教育变成一种有趣的活动,在美术教育中群众能够自由的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获得愉快的体验,从而增强自信心,不仅具备更加健康的人格,而且有利于自身品质的提升。群众美术教学这种愉悦性特征的体现,需要不断激发群众内在的学习兴趣,让群众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愉悦性,从而更热爱美术,实现对美术艺术的有效传播。
2推动群众美术教育的措施
2.1通过免费开放普及群众美术教育
随着艺术馆免费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需要充分的利用免费开放的这个过程,以艺术讲座之类的活动来使群众接受美术教育,使群众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思想,为群众美术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但基于人民群众的角度来考虑,虽然艺术馆免费开放后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但对于艺术艺术来讲,普通群众自身审美十分有限,因此要推动群众美术教育的工作也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艺术馆在免费开放过程中,需要多举办各种形式的艺术讲座,促进美术教育知识的普及,使人民群众能够更加的深刻的认识到美术教育。而且在日常美术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积极向人民群众分享艺术知识,并鼓励群众对参观展览时对艺术作品的意义进行解释,更好的倾听群众对艺术的看法。另外,艺术馆还要利用媒体讲座的方式和专家学者展览交流等来加快推动美术艺术的传播。
2.2充分利用美术活动进行群众美术教育
群众美术教育的优化是美术馆的传承和发展艺术的重要途径。在艺术馆转型发展时期,要想给群众提供具有精神营养的艺术,将公共文化艺术传播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就应该在免费开放过程中认真探索群众美术教育优化方略,将艺术馆展览、群众美术教育、公共文化服务等功能集中起来进行美术教育。群众美术教育是和人们群众密切相关的,是提高群众文化素质的不可割裂的内容。所以,一方面需要积极进行免费开放,吸引群众参与到艺术欣赏中,一方面又有要加强群众审美接受能力的提升。通过美术活动的开展来传承美术作品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将抽象的美术教育转变成形象、活泼的艺术活动,提高群众的美术鉴赏力。具体来说,就是要有仪式、有针对性地开展群众美术教育。每年都开展一些形式不同的公共教育活动,通过各种活动让群众了解美术作品,了解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并引导他们从独特的视角去理解艺术作品。或者和街道社区合作,以宣传的方式让群众走进艺术馆,以多元化的教育服务活动获得群众的认可,提高群众的文化素养。
2.3加强群众美术教育人才队伍的建设
通过强化群众美术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可以有效的促进美术活动的开展和传播,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重视群众美术组织核心骨干人才的培养,以此来推动群众美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在美术专业知识讲座和基本功实践训练中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艺术工作者,同时举办各种形式多样的美术作品展览,为群众美术爱好者提供交流的平台。加大对美术创作成果和美术遗产的收集和整理工作,进一步丰富群众美术活动的内涵。另外,政府还要加大物质投入,有效的推动群众美术教育工作的开展,通过投入专项经费,可以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还要吸引社会资金的支持,为群众美术教育的开展和艺术的传播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在建设投入的同时还要重视管理投入,重视基层公共文化工作者的培训工作,落实好各项保护群众美术教育的措施,为公共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3结论
随着人们对社会发展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加大对群众美术教育的倡导,正确引导群众美术活动的开展显得格外重要。群众美术教育不仅通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从经济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也通过提高文化活动质量从精神层面上推动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当前艺术馆的免费开放需要和群众美术教育有机联系在一起,从群众文化素质提升、传统文化弘扬的角度出来,想方设法地加大群众美术教育力度,提高群众的审美能力,以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所以,要更好地构建免费开放理念下的艺术馆群众美术教育方法体系,充分利用艺术馆的群众美术教育作用,创新艺术馆免费开放体系,优化群众美术教育,将艺术美和文化魅力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
篇12:普通美术教育欣赏课教学参考论文
普通美术教育欣赏课教学参考论文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普通美术教育欣赏课教学参考
一、中国古代较少纯粹的雕塑艺术品,这是一般人不重视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将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崇拜神,也崇拜和神一般完美的英雄――战士与运动家。为他们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纪念像。如此形成传统,在西方世代相传,成为一种纯粹的雕塑艺术。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粹的工艺品,例如象形器皿和供摆设的小型工艺雕刻。一类为建筑(包括陵墓)装饰雕刻,例如一般欣赏教材中都会列举的南朝王陵石刻辟邪和唐代顺陵石狮。实用性除反映在装饰雕刻上以外,还反映在明器艺术与宗教造像上。明器是随葬用品,其中雕塑品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是俑和动物雕塑,一般教材都举秦始皇陵陪葬坑兵马俑和唐三彩俑、马为例。俑是人殉的取代物,动物雕塑也用来代替活体陪葬,它们的实用性很强,并非纯粹的雕塑艺术品。宗教造像也是如此,它们是供信徒顶礼膜拜所用的,以佛教造像最有代表性。
欣赏教材多以南北朝和唐代的作品为例,因为这些时代的佛教造像艺术水平普遍较高。宋元和明清也有好作品。佛教造像有宗教上特殊的造型要求,它们和古希腊那种以人为范本的真实自然的神象有所区别,在欣赏时需要了解经规仪轨的种种规定,如佛象两耳垂肩,手长过膝等等,否则很容易认为比例不准确,解剖有错误而加以否定。纯粹的雕塑一般以纪念性雕塑为代表。中国古代重视绘画艺术,纪念性人物和事件,通常以绘画来表现而极少使用雕塑,例如汉唐功臣和历代帝王像,都是画在壁画和卷轴画里。纪念性雕刻在帝王上大夫染指绘画之前的西汉时代偶有创作,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欣赏教材都有介绍的霍去病墓石刻“马踏匈奴”。此外,东汉四川都江堰李冰像和五代前蜀主王建坐像,也是现存的古代纪念性雕刻,实属凤毛麟角。中国有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特殊性,也有其艺术的特殊性。我们不能因为纯雕塑品少就不承认带实用性的雕塑品,也属于雕塑艺术而拒绝认识它们、理解它们和欣赏它们。
二、出于上述原因,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相当突出。这是它孕育于工艺美术所带来的胎记,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普遍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最显著的例子是欣赏教材中云岗北魏露天坐佛,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狮。佛像的对称式坐姿和图案化的袈裟衣纹处理,使之显出浓厚的装饰性。和写实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国佛像因装饰性的虚拟成分,更带有一种非人间性的神秘,但又包含一种蔼人的亲切,因为装饰性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却又是中国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司空见惯的艺术真实,所以有此效果。同时,装饰性对于增强佛像所要求表现的庄严肃穆气氛,也十分有效。辟邪石狮的整体造形,完全经过装饰化变形,犹如青铜器或玉器上的某个装饰部件。身上更有线刻图案来加强这种装饰品格。装饰性的变形处理是夸张概括的手法之一。经过这样处理过的石兽,往往比写实的雕刻石兽更威风、更勇猛,且更神圣不可侵犯,能更好地发挥它们作为建筑装饰的功能。(辟邪和石狮多为陵墓的仪卫性装饰品,用途在于显示墓主的权威。)
三、中国古代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是一对同胞兄弟,都孕育于原始工艺美术。从彩陶时代起,塑绘便互相补充、紧密结合。到二者都成熟之后,仍然“塑形绘质”,在雕塑上加彩(专业术语称作“妆銮”)以提高雕塑的表现能力。现存的历代雕塑,有许多就是妆銮过的泥塑、石刻和木雕。今天的雕塑艺术完全西化了,不再加彩,但民间雕塑仍保持妆銮传统。西方古代雕塑也有加彩,到文艺复兴以后,除宗教神像为求逼真效果,大多继续加彩外,一般雕塑不再加彩。中国塑绘不分家,导致了雕塑与绘画审美要求的一致性。在中国古代,绘画受到比雕塑高得多的重视。雕塑始终由工匠从事,文人士大夫极少参与。早期绘画的作者也只有工匠,但从东汉晚期开始,文人士大夫乃至帝王参与了绘画创作,从此成为中国古代绘画创作队伍的骨干力量。他们是国家、社会及文化的统治者,自然也统治了绘画,使绘画地位高高凌驾在雕塑之上,并以其艺术观念影响雕塑,因而雕塑染上了明显的绘画性。其绘画性表现为不是注意雕塑的体积、空间和块面,而是注意轮廓线与身体衣纹线条的节奏和韵律。这些线条都象绘画线条一样,经过高度推敲概括提练加工而成,和西方古典雕塑以块面和空间的丰富变化来体现轮廓与衣纹的形状完全异趣。后者体积感强,前者只有大的体积关系,局部大多平面性很强。有时在平面上运用阴刻线条来表现肌肤和衣服的皱褶,仍然没有立体感,只有绘画的平面效果。因此,通常雕塑表面光滑,没有西方雕塑那么多明暗起伏的细微变化。这种特点,在教材最常引用的汉唐陶俑、敦煌莫高窟唐塑和麦积山石窟宋塑佛教造像,以及太原晋祠宋塑侍女,大同下华严寺辽塑菩萨、平遥双林寺明塑和昆明筇竹寺清塑罗汉像等等作品上都可见到。中国雕塑从这一特点历代相沿,至今民间匠师仍然大都先勾人物线描草稿,象人物画白描一般,再复制成雕塑。也有人直接在硬质材料上勾线描稿,再雕而刻之。这样创作雕塑,带有绘画性就可以理解了。中国古代雕塑绘画性强,自有一种东方趣味,符合中国古人的欣赏习惯,他们是从绘画艺术的角度去看待雕塑艺术的。今天我们欣赏古代雕塑,也需要借用中国画的审美眼光,才能把握美感要点。如果只用西方古典雕塑的艺术标准来指摘中国古代雕塑缺乏雕塑性,那无异于为适履而削足。
四、中国古代雕塑的另一个特点是意象性。西方雕塑从古希腊时期起,就努力摹仿再现自然,写实性极强。中国雕塑和绘画很迟才脱离工艺美术的母体而独立门户。在漫长的几千年间,它们只是工艺美术品的两种装饰手段,这是塑绘不分的主要原因,也是线刻和平面性浮雕――画刻高度结合的中国式造型方法特别发达与持久的主要原因。装饰不求再现,只追求表现物象,因此发育出中国雕塑与绘画的共同品格――不求肖似(高度写实地再现自然),形成了高度的`意象性特点。中国画无论工笔还是写意,都不象西洋画那样精确地写生刻画对象,而是主要依据观察体验所得印象,再加上想象,经过主观加工美化而成艺术形象,和客观对象保有相当距离。中国画不画光影(这是表现主体感真实感的重要因素),色彩只表现固有色(所以写实性有限),造形与画面效果的平面性很强。背景一般为纸、绢的空白,不求空间深度,而把注意力放在物象的“神韵”表现上。
因此,若按西洋画的解剖、比例、透视和色彩等等准确度很高的科学化标准来衡量中国古代绘画,便会觉得一无是处。但若理解中国艺术自成体系、自有追求,便懂得和喜欢品味中国画的美感。中国雕塑也是如此,它和中国画观念是一致的,而且贯穿了整个古代雕塑史。秦始皇陵兵马俑虽然表现出高于其他时代的写实性,但那也仅仅集中在俑的头部刻划上,而且形象也只是分为几种类型,不是每一件都各不相同,身体部分则无一例外是十分写意的。就是比较写实的头部,也不能和西方雕塑同日而语,它只是象中国画有工笔一样,比较深入细微而已,本质上依然属于意象性造型。其他汉唐陶俑、霍去病墓石刻、历代宗教造像无不显示意象性特点。它们和中国画一样,追求神韵,不求肖似。如果用西方古典雕塑的标准来看待它们,就能挑剔出解剖、比例不够准确,质感塑造不够充分等等不足,造成欣赏上的障碍。我们必须换一种眼光,使用我们自己民族的艺术标准和审美习惯,来欣赏中国古代雕塑“以形写神”的艺术效果。这样,当我们从敦煌菩萨,晋祠侍女、筇竹寺罗汉塑像上体会到“栩栩如生”这一句成语的含义时,就不是象欣赏西方古代著名雕刻,如欣赏教材常会介绍的掷铁饼者、拉奥孔群像和奥古斯都像等等那样,是个从形到神都准确得象真人一般的概念,而只是感受到一个艺术品所传达的人的生命力、精神状态和宗教境界等等形而上的东西。
五、中国古代雕塑语言精练,这是意象性衍生的另一艺术特点。中国古代雕塑始终没有发明西方雕塑的造型术(modelling)来精确地塑造物象,而多从感觉和理解出发,象中国画一般运用经济的语言,简练、明快,以少胜多而又耐人寻味,常常给人运行成风、一气呵成、痛快爽利的艺术享受。夸张乃至变形来强调人与动物的神韵,是普遍运用的手法,汉代四川说唱俑和霍去病墓石兽最有代表性。这些作品只是服从作者对物象的感觉和理解,他们所关心的不是准确比例和真实效果,而是说唱者眉飞色舞,手舞足蹈的表演神情以及虎、象、马、牛、野猪等动物的不同习性和旺盛活力。这样必须有所取舍,有所夸张变形甚至抽象,其效果更突出对象的特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给人的印象更特殊而深刻。这一点和西方近现代雕塑有相似之处。西方近现代雕塑一反传统的写实为变形,追求雕塑语言的多变性和雕塑空间的自由性,不被客观物象所役,使艺术创造更纯粹。中国古代雕塑实际上也是达到雕塑语言的多变性和雕塑空间的自由性这种艺术境界的。霍去病墓石兽采取“因势象形”的手法,充分利用岩石,自然的令人联想接近某种动物的形状,只进行最低限度的艺术加工,使石兽的造形显出空间的自由而不斤斤计较于形似。加工的语言有圆雕、有浮雕、也有线刻,是根据岩石形状与动物形象的双重需要加以多变性运用的。这种圆、浮、线雕并施的语言,在汉唐陶俑、历代石兽以及佛教造像中均可见到。它们使中国雕塑在精练中块面更整体,因而有时更具雕塑感甚至建筑感,例如云岗北魏露天坐佛和龙门奉先寺唐代大佛,就是杰出代表。
六、中国古代雕塑既然是意象性的,注重“以形写神”,必然也象中国绘画一样,注重头部的刻划。中国古人认为“头者精明之主也”。(《黄帝素问》)“头者,神所居,上圆象天。”(《春秋元命苞》)从原始时代起,人面或人头,在工艺装饰中就受到特别重视,这应是中国古代造型艺术发展为特别重视传神的原因之一。这种重视贯穿了几千年,直到今天,在民间雕塑和农民画中,头部仍是艺术家首要表现的部分。头部以外的人体部分,便被看作是从属的,较为次要的。这样,在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中,头大身小逐渐变成一种习惯造型,一旦头身关系处理不好,在视觉上便难免造成不舒服的特点,这是不必为古人护短的。然而优秀的作品常常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缺点中吸引转移集中到刻划精彩的头部来。这些头部看似没有西方雕塑深入,可是结构十分严谨。搞过雕塑的人都有体会,临摹西方雕塑易,临摹中国古代雕塑的头部却相当困难。它们不如西方雕塑结构准确分明,却另有一种完美性,神完气足,很不易临摹到那种境界。在头部以外,又用充满韵律的身体衣纹线条来发挥美感,使人受感染的不是比例结构的准确本事,而是传神美化的功夫。龙门奉先寺大佛、服侍菩萨与天主力士像都严重头大身小,但依然很美,非常典型地说明了中国古代雕塑的这一特点。
七、中国古代以“温柔敦厚”为诗之旨,这和中华民族的气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念及其他文化因素密切相关。另的艺术也如此追求,表现在造型艺术上便是含蓄美、内在美。雕塑亦然,中国古代雕塑给人的感觉不象西方古典雕塑那样一览之下、历历在目,而是神龙露首不露尾、含不尽之意于象外。没有剑拔弩张,向外张扬的火气,而是象中国书画用笔藏锋那样将力量包裹在内部,给人更多品尝的余味。例如严阵以待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载歌载舞的汉唐女俑、孔武威风的唐代天王力士,乃至雄强猛厉的南北朝辟邪和唐代石狮,都有这种效果。比较一下掷铁饼者力量的紧张迸发和拉奥孔群象情绪的激烈发泄,就能够领会中国古代雕塑含而不发的美感特点。它是与其他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理想相一致的,就象西方雕塑与绘画的审美理想也相一致一样。欣赏中国雕塑时也许会觉得不如西方雕塑痛快顺溜,这就象喝酽茶和喝咖啡不同一样,不能相题并论。喝茶需要品味,如若不谙茶道,便永远进不了茶的境界。
八、中国古代雕塑风格往往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精神。儒家哲学尊天命,受其影响,中国艺术反映为崇高、庄严、壮丽、重穆、典雅等等风格。道家哲学崇自然,在艺术上则表现为飘逸、雄浑、淳厚、古朴、淡泊、天真、稚拙等等风格。中国画和雕塑都具备这两个系统的风格特征,例如佛教造像和陵墓仪卫性雕刻,一般具备前一系统的风格,龙门奉先寺大佛最为典型。它是唐代武则天出资修造的,寓有帝王的精神气度,风格上必然强调崇高、庄严、重穆和典雅。明器艺术中的俑和动物雕塑多属后一系统的风格,它们和生活关系密切,风格上追求自然,朴拙可爱。两者各异其趣,各有千秋。西方古典雕塑风格比较接近前一系统,却少有后一系统的风格特征。希腊古风时期的古拙是艺术技巧幼稚阶段的自然产物,不是刻意追求的风格。中国画和雕塑却有意返朴归真、退熟回生,追求一种内在美,一种原始美,一种大巧若拙的哲学精神境界。这些追求是难于站在西方艺术角度来理解的,所以一般习惯欣赏写实性雕塑的人,欣赏中国古代雕塑总有障碍。这就需要提高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从根本上来认识中国艺术,否则欣赏也好,创作也好,都很难进入堂奥。
九、中国古代雕塑遗产大量属于佛教造像,佛教美术有其特殊的经规仪轨,形成自己的特点。佛教美术源于古代印度,中国的佛教雕塑源自古印度的犍陀罗、马土腊和芨多等地区与时代的佛教雕塑。中国艺术家在学习摹仿过程中,逐步将它们加以改造,使其既保存了某些原产地的样式,又更多地体现出中国特色。
而印度犍陀罗佛像受到希腊化时期的古典雕刻影响,它们也有个雕塑本土化的演变过程。因此,在欣赏中国古代佛像时,适当对照希腊、印度的古代雕刻进行比较,有助于加深认识和理解各自的美感区别。同时需要了解佛教造像的经规仪轨。上文提到的佛像两耳垂肩,手长过膝,就出自经规仪轨。佛像有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形象上的神化特征,两耳垂肩、手长过膝而外,又如螺发绀青相、顶上肉髻相(不是普通发髻)、眉间的毫相等等可以通过造型艺术加以表现的相好,在雕塑时都必须严格符合要求。佛和菩萨的肢体动作,特别是手势(称作“手印”或“印相”)各有含义。各种佛经人物依身份不同而有不同的造形(如有的三头六臂,有的千手千眼),不同的服饰标识(如佛和罗汉著朴素的袈裟,菩萨则衣饰华丽)、不同的姿势(如接引佛才站着,其他佛皆取坐姿)等等,都有固定的要求。如不了解,很容易觉得佛教造像怪诞和雷同。“文秘站有”版权所
上述各种特点,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互相关连。我们在欣赏中国古代雕塑时,需要综合各个特点来认识,才可能得出比较合理的结论,承认它们确实还有不少好处。特点不一定就是优点。但有了特点,一种艺术就有了它存在与发展的理由和价值。中国艺术,包括中国雕塑之所以能一枝独秀地屹立在世界艺术之林,全在于它有着与众不同的许多特点。这些特点是世界所承认和尊重的。当许多中国人奔赴西方学习雕塑时,西方雕塑家也来中国借鉴中国古代雕塑。有位美国雕塑家曾对中国美术学院的雕塑系学生说过:“你们不要捧着金饭碗要饭。”这句话是我当雕塑史研究生时亲耳听到的,我把它当作一颗定心丸摆在本文的结尾,送给对中国古代雕塑的“好在哪里”尚有怀疑,不敢在欣赏课中理直气壮教学的同行,但愿有点用处。
篇13:初中农村美术教育教学论文
初中农村美术教育教学论文
一、农村发展存在问题
农村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导致农村中学美术教育困难重重,绝大多数的偏远地区无专业美术教师,教学硬件更无从谈起,偏远的地方连彩色纸,卡纸,水粉颜料,浆糊都买不到。教师只有在上公开课的时候,学校才给准备必需品,学生才可以尽情享受美术课堂的乐趣。本来想动员家长支持学生,但是家长大都不乐意把更多的钱用在“非主课”上。美术课作为一种文化,依它特有的魅力吸引着有美术爱好的学生,他们对美术课的喜爱有时超过其他学科。但是我们能够做到的只有因地制宜地去挖黄土,自己做泥塑来替代陶塑,自己种葫芦以备雕刻使用。英国著名艺术家赫伯特里德提倡通过美术教育促进儿童人格成长,认为儿童具有许多与生俱来的潜能。美术教学应按不同类型分别予以指导,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少年儿童自发创造力与人格的自然成长。大多数的农村美术教育工作者感到力不从心,个人的努力杯水车薪,然而工作还得继续做,我们要有信心去慢慢地改变这种现状。
1.改变观念,提高对农村中学美术教育的认识
首先开好课、开足课,让学生对美术感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成立美术小组来带动其他的同学一起参与美术创作,像一起出黑板报,海报,宣传画等。这无形之中在改变着校园文化生活。美术可以提高整体观察力,让你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学校对面有一个生意不错的`老板,专门做广告门市牌,海报等,镇里的多数设计都是他在做。他跟我说“我学过美术,就在第十一初级中学,那时我学了一年的素描,它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我学会了整体观察,这对我的工作终生受用。”
2.营造氛围,感化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0xx年以来,我们学校把美术设置为特色课程,我们学校的美术课成为第一个校本课,学校在教学楼二楼特设教师作品展,学生作品展。每年十月份艺术节之季,我们为剪纸爱好者举办个人作品展,书法作品展、绘画作品展。大家欣赏作品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提高着自己的审美能力,慢慢地从内心去接受并喜欢它,自然就会动起手去创作了。还有更好的事是,自从有了特色班,学生辍学率明显减少了。因为我在上初中的时候也曾经“误入歧途”,所以我倍加珍惜这些中下等的学生,我甚至试图改变他们对学习的态度。我告诉他们“只要你想来,我就愿意教,美术画室一直招兵买马,无期限。”这是我在画室门口的标语。看着初一的同学踊跃报名,初二的同学积极加入,初三的孩子欣喜到来的时候,我感到欣慰极了,因为每个学生都有绘画的经历,并为之一直坚持,这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
3.调整心态,迎接挑战
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美术教师,只要美术教育对农村学生有所帮助就行,也许他们谁都成不了艺术家,但有一天回忆起初中的美术课起码是快乐的事就好。当没有创作材料的时候,我们一起从生活中寻找创作材料,如草编、泥土、葫芦、废纸壳、塑料瓶等。只要能利用上的材料,就是好素材。
二、结语
因为农村中学特定的教学环境限制,美术教育状况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但我们不能对它丧失信心,只要我们心存真诚和希望,美术教育会慢慢前进。就像七年前的第十一初级中学一样,它正朝更好的方向发展。我们应当把胸膛挺起,衣袖挽起,带领那些喜欢美术的,不喜欢美术的学生们一起畅游美术世界。既然选择美术之路,我们就有义务去奉献。有时候觉得学生就是我责任田里的小树,我希望每一株都茁壮成长。
篇14:幼儿美术教育论文
摘要:
本文主要分析现今校外美术教育的优势与劣势,并与校内美术教育作一比较,校外少儿美术教育的随机性在美术教学中的体现是非程序化的,是学校美术教育的补充。但这种教育同时存在着弊端,须正确的规范与科学的统一,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亦对学校美术教学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
优劣 校外 学校 美术教育
每到寒暑假及周末,各地的少儿美术培训班就热闹了起来,大大小小的孩子们拿起画笔、背着画夹涌入空间不大的教室,开始用美术的方式来接触事物、表达心声。据不完全统计,仅武汉市就有数百家针对少年儿童开设的课外美术培训班,包揽了从幼儿园到中学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开设科目更是丰富:儿童创作画、手工制作、山水画、花鸟画、水粉画、水彩画、素描以及软硬笔书法等,令人眼花缭乱。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几乎每个小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学过美术,每所中小学也都开设有美术课。但是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少儿美术培训班为何遍地开花?培训班的课程难道真的比学校技高一筹?家长在孩子的美术启蒙教育中又该承担什么角色?校外美术教学的成果如何?笔者曾多次担任校外少儿美术培训班教师,为此作了较为长时间的调查,试着对校外美术教育与学校正规美术教育之优劣作一浅析。
一、教学上之比较
校内:学校教学大纲不落伍,差在执行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是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初步的审美能力和良好的品德情操;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启发式原则,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 其实中小学校的美术教育大纲制定的很科学,注重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完全可以满足少儿阶段的美术学习,关键是教师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比如,现在美术教学中手工课比较多,按照大纲的要求,每个手工品的完成都有很多方法,但多数美术老师要么随便孩子怎么做,要么要求孩子按照统一的样式做。而且在材料的使用上也比较滞后。这跟教师自身的教学观念有一定的关系,有些老师就是从墨守成规中长大的,自然只会把‘规矩’再传递给下一代。
再者,教育部门对美术的不重视也造成了学校美术教育的滞后。近十年,国家在校内美术教育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包括教材和教辅资料都非常到位,但是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对美术教师的再次培训跟不上,所以大纲并没有得到完整的执行。经济条件好点的地区情况好一些,像广东深圳和江苏无锡就成为了美术教改的试点。同时,注重应试教育也是造成美术被忽视的重要原因。美术几乎在哪个中小学都属于副科,许多学校也只是完成任务式的安排美术课程,甚至许多学校在临近考试时都占用美术课程的时间。虽然各类美术特色学校不乏其数,却很难达到终究的特色标准。难以更改的应试教育成为了学校美术教育滞后的重要因素。
校外:教学方式灵活,竞争促使其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校外美术培训机构由于其性质所致,各个培训中心都在积极的钻研适合中小学生学习美术的方法,科学实用的教学方法决定一个培训中心的生存。笔者发现,许多校外美术培训机构负责老师经常利用课外时间,不惜物力、财力和精力四处“取经”,参加各类美术教学高峰论坛,甚至不乏利用一对一教学、多媒体、各地采风、奖励、比赛、名家讲座等各类教学手段帮助其教学。教学之方式多样性和灵活性是许多校内美术教育之不能及。学校美术教育的单一与校外美术机构之多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校外美术教学活动都能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因人而异,根据不同年龄段的接受能力、行为能力设置辅导纲目、教学计划、教学方案,编写教材、教法,调整教态。在此基础上使孩子们体验到美术课中的愉悦和情趣。使之勤于学、善于学、乐于学,唤起了孩子们乐此不疲,学而不厌的学习之乐,塑造了美好心灵。在师生和谐的情景之中,进而创造出内容美与形式美相统一的教学结构体系。 再者,学校美术教育可以说不存在竞争,而在校外培训中心则不然。笔者发现,有的一个小区或一个写字楼中开设三四个美术培训中心。要想在这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就需要有特色,特色就必须多样,多样就必须灵活。这也是现今促使校外培训机构想尽各种方法探寻科学实用的教学方式的重要原因。竞争便须办出既具科学又有效果更要求有特色的美术教育。这是学校美术教育所不会顾及和思考的问题。
二、师资上之比较
校内:校内美术老师较为统一,负责但缺少交流 学校美术老师都是由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和有相当教学经验的正规美术老师组成。其皆属于正式“科班”出身的美术教师。师资较为整齐,其专业水平完全可以满足少儿学习美术的要求。然而,由于性质所定,一般中小学美术教师都会出现一个老师带多个班美术的情况。这样无非就分散了老师对学生教学的效果和精力。再者,学校美术教师缺少与外界的.交流,教学方法多半按照教科书来,传统,无新意。完全凭借教学经验和书本所学。一般学校针对美术的教学讨论或交流会相当之少,这样对中小学美术的发展无形有所滞后。 更有甚者,笔者发现,在许多的学校只有一到两个甚者没有专业的美术教师。而是由语文老师、体育老师等其它教师兼带,由于美术学科的特殊性,很难得到规范和统一的要求。这是学校美术教育的一大难题。
而校外美术培训则不然,先抛开教师的专业水平不谈。在校外美术培训中,教师之间的交流甚为频繁。社会上的书画教学交流会、美术老师之间的切磋交流会更多。例如去年的“《书法报》全国书画教学高峰论坛”就有几十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书法、美术老师在一起就书画教学进行近一个星期的交流和讨论,与会者更有许多较有名气的书法家、美术家。大家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教学方法,相互学习。像这样的交流和商讨无疑对美术教育的进一步推动有着重大的意义。而各个培训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增加生源,对此的投入都是相当的大。这是学校美术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校外:培训班教师参差不齐,专职兼职混合 据悉,针对家长对美术培训的意见,有专业的机构做了详细的调查。对于调查问卷中“您认为美术培训班哪一点最重要”的提问,70%的家长选择了“老师好”,20%的家长选择了“教学理念先进”。 可见大部分家长更希望把孩子托付给一个好老师,但是实际情况怎样呢?笔者通过对多个美术培训中心的走访发现,培训班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活跃、更有亲和力。但不足的是,有的老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知识结构就不够;有的老师则是美院刚毕业或未毕业的学生,他们画画很棒,但缺乏循序渐进的教学能力,不知如何把较难的东西用浅显的话讲出来;而有的老师就是来自某中小学,只不过把课内的东西搬到了课外。“两个小时的时间,其实学不到什么东西。遇到负责任的老师还行,不负责的就抄起手任由孩子们画,哄得孩子高高兴兴就行” 。某培训班的张老师坦言。 “还有些老师为了体现自己的教学成果,就亲自动手给孩子改,这种现象很普遍。家长看了挺满意,却不能反映孩子的真实水平” 。杨持平老师说,“而有些老师所教学生画出的作品都一样,孩子都被模式化了” 。
另一方面,培训班老师们在交谈中,对课外美术教学的一致感受是“乱”。“除了美术老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外,课外美术培训也缺乏统一的标准和一个合理的教课系统,所以每个老师都自成体系,一个人一套教法。”在某培训班教授少儿国画的蒋意表示。 可见,并非所有的美术培训中心都有专业的美术教师和先进的美术教学理念。许多的培训中心带着“糊弄”的侥幸心理,专门请一些美术专业在读的学生上课。笔者并非有歧视心理,专业研究绘画与美术教学还是很多的不一样。真正的好的教学还是要有相当的教学实践和自己科学的教学理念,更要有一个适合中小学生心理和能接受的方式,远远不只是能画画,有亲和力就能教好少儿美术的。
三、教学环境之比较
校内:规范、统一、传统,依学校情况而定 对于学生学习美术的环境,几乎所有的中小学生上美术课都是在自己的教室,很少有学校有专业的美术教室或者画室。教具也是因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笔者在这里很难做一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学校的教室都是规范而统一的,也基本上是可以满足中小学生对美术基础学习的要求。 校外:注重教室的布置,地点各一 校外培训机构大多设在人口较为密集或者交通方便的地方。没有一个规范的统一的标准。有的培训机构把美术教室设在写字楼、居民楼,有的培训班就设在购物商场的顶层。并且和乐器、英语等培训班交叉在一起,空间狭小,声音嘈杂,很不利于孩子静下心来画画。当然也不乏许多环境较好者,除了光线充足、宽敞明亮,设施齐全,更有专业的展示台,有多媒体教学,环境颇为优越。 但是不管如何,各个美术培训点都有一个共性。都注重室外和室内的布置。从房间的颜色上,墙面的设置上都颇具新意,很得少儿的心理需求。也让学生有新意,更有学习的氛围和提高他们的兴趣。在走访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培训中心学生较多者,往往其教室的布置也比别的培训点要更具新意和有更多的亮点。虽然这都是每个培训班为了招生而使用的手段,但依笔者之见,这对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提高美术教学质量都是有益的,值得推崇。
四、教学成果之比较
校内:普及为主 普通中小学的美术教育有别于专业学校的美术教育,其具有普及性、基础性、综合性并有建立于一定兴趣之上的应用性,皆着眼于螺旋上升的发展。而对技能的片面强化与对稚美的静态倚重,均割裂了知识技能与情意美感内容的有机联系,形成小学与中学间的智能断层和中学毕业生审美素质的严重匮乏,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美术学习是学生眼、脑、手和材料密切配合的智能、情感与操作活动,美术教学任务实现的具体表现也是促使学生的眼、脑、手协调并用,因而学习呈现着“观察→思维(感受)→表现(创作)→观察??”的循环渐进过程。而现行美术教育均切断了这个螺旋型过程,不能实现视有所获、脑有所思、手有所动、料有所用的最佳结合,也违背了学习规律。 所以学校美术教育的定位应是以普及和打基础为主,其教学成果难以有个真正的定义。 校外:参差不齐,比赛中获奖检验成果,但不乏商业性较浓的比赛 校外美术教学的效果到底如何,这个很难做一个严格的评语。在各个培训机构中,有的学生的确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水准。在笔者的眼中,很多学生的作品生动,用笔用色都大胆而又不失准则,创意新颖,让人喜爱。许多优秀的培训机构通过多方面教育手段,如参观、欣赏、体验、绘画、创作等途径,启发,认识,产生灵感,很好的锻炼学生的耐力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多种环节,以知、情、意、技的结合为基点,由深化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让学生感悟到了生活的乐趣和艺术的美妙。
当然不乏很多的培训中心,单单以学生的获奖证书来展示自己的教学成果。通过说服家长、联系组委会无休止的参加各类书画大赛。其中大半冠名“国际”、“全国”等“有分量”的比赛。这类比赛到底是不是所谓的那么“权威”和“有分量”呢,对于那些获了奖的孩子们又带来了什么呢? 中国美协儿童艺术委员会主任杨永青曾在媒体上呼吁,少弄些少儿类书画大赛。他认为社会上有些人借繁荣少儿美术之名,搞有偿竞赛以牟利。不久前的所谓“全国少儿艺术大奖赛”的骗局被揭穿就是一例。他还说,比赛搞多了,势必加重学生和家长的心理和经济负担,也会干扰正常的艺术教学活动,还会 诱使一些教师为争名次获奖项而对学生一味拔苗助长。 是的,许多孩子已经成为了“获奖专业户”。拿起证书来一大摞。不知道是喜悦还应该是尴尬。少儿教育,应当是启迪心智、培养爱心的教育,至于将来能否成才成家,那要看孩子日后的发展,由他们自己决定。对大多数孩子来说,艺术不过是一种素养而已。当家长做老师的是不是该给孩子们更多的时间,让他们自由接触大自然,欣赏各种容易接受的美,发挥自己的天性,珍惜可贵的童心,不要用技能束缚、挤压他们。如今的有些教育说是艺术教育,弄到最后,很可能培养出一群呆呆板板、功名心切、老气横秋、乏味单调 的所谓“艺术人才”。
结论:应当相互取补,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青少年美术教育应把校内美术教学与校外教学之优劣有机结合与补充,各自扬长避短。优化内容,改进方法,注重过程。建立并完善中小学美术教育过程和结果的评量标准与展赛机制。从理论到实践,从理念到操作,逐渐摸索自己完整的体系。并有相应配套的教材、教具、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的支持来体现自己的特点,把特色教育纳入教科研轨道,做到以科学理论为依据进行理性思考,以科学方法为指导进行具体操作,以实践结果为基础进行理论飞跃,以新的理论为起点进行新的构建。 面向未来和世界,着眼于全面发展,广泛深入地研究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内外因素,结合时代与学生主体特征因材施教;加大教改力度,探索出一条适应个体与社会、有特色的中小学美育新路。
参考文献:
[1]罗克中,李庆云:《中小学美术教学法》。广西美术出版社版。
[2]曾令格,禹明:《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设计》北京大学出版社版。
[3]沈金龙:《美术教育的创新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版。
[4]孔起英:《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美术教育》南京师范大学版。
[5]湖北省文联:《书法报》少儿书画。
[6]中国文化报。
[7]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中小学美术教学简论》。广西美术出版社出。
篇15:谈美术教育论文
谈美术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亦称美术教育专业,顾名思义,就是学习一些关于美术的知识以及技能,下面一起来浅谈美术教育?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素质教育改革也在进行,美术成为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重点学科,对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经济、科技的不断进步促进了我国的人文发展,人们对于美术文化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该文介绍了我国美术教育的主要特点、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些改善美术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美术教育;发展趋势;探索研究
一、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
1.培养美术类艺术人才美术教育的对象有一部分是有志于从事美术及相关行业的学生,美术教育目标是使他们能够学到专业的技能和创作能力。根据我国文化部对于高校美术教育专业颁布的教学方案,高校美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出将来能够在美术教育部门、文化艺术单位等任职的高级专业人才。2.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美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使学生能够传承美术。人们对于美的追求有着悠久的历史,人类自古以来就存在美的观念,美术的概念和含义是随着人类文明社会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的.。在美术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用严谨的教学态度引导学生掌握美术文化知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让学生通过不断学习形成自己的审美标准,能够通过创造视觉形象表达感受,学会与人交流的技巧。
二、美术教学的主要特点
1.针对不同的教学群体,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或专业性质划分学生群体。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教师在进行美术教育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这是因为年龄较小的学生心智没有发育成熟,他们对于美术学习更有自主性。要培养他们的兴趣,教师可以带动他们自主学习美术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所用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情境,通过播放音乐、视频或图像引导学生进入美术情境。年龄较小的学生想象力是很丰富的,这有利于他们更容易地进入教师所创造的美术情境,从而加深他们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相关美术作品的理解。教师还可以根据是专业还是业余学习美术对学生进行划分,根据他们不同的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对于专业学习美术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着重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对于非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则应该注重他们的美术基础学习,通过分析一些美术作品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达到美术教学的目的。2.教学模式的多样性美术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掌握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所以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进行理论知识教学时,可以通过视频或者音乐的形式刺激学生的视觉与听觉,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美术理论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对美术的观察能力与认知能力。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组织课外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让学生在欣赏大师作品的过程中培养审美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改变以往枯燥的课堂教学,学生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更容易理解与掌握美术知识。一些高校的美术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师一味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给学生授课,在授课过程中忽视了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相关课程的知识内容和技能。为了改进固有的教学模式,也为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大多高校的美术教学运用了阶段考核的方法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美术教育的发展
面对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人们更需要关注美术教育的理念、社会对美术教育的理解与认知。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科技的进步,促进了音像技术的发展,图像的制作变得更加精细和高超,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们对于美术的重视度降低;数码复印等技术的发达也导致美术作品渐渐失去了创作优势,人们选择了能够降低成本和增强宣传效果的数码技术,忽视了传统的美术创作,这导致美术创作的需求量降低了。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需要结合中西方美术角度进行分析。相较于传统绘画技巧,西方一些国家在美术教学中往往更注重观念艺术。观念艺术可以使学生更加自由地进行创作,表达形式的多样化能够使美术创作更加自由。随着我国科技与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高等美术教育也处于积极发展的状态,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和进步。美术教育的目的随着教育改革发生了变化,所以美术教学模式也需要相应地改变。我国传统绘画在国际美术领域的地位越来越高,高等美术院校需要将传统美术教学作为核心,同时提高学生对油画等绘画的了解,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美术教育要在观念上作出改变,需要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改革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儿童美术教学法研究.人民美术出版社,.
[2]石磊.中小学美术课程教材改革与发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16:幼儿美术教育相关论文
一、在美术课中培养大班幼儿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构成人的智能中重要的能力结构之一。观察能力决定了人对事物的认知水平。只有会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特点与内部结构与联系,为认识事物的本质奠定基础。美术是幼儿阶段最喜欢的课程之一,经过小班和中班阶段的学习,大班幼儿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对美术课程中的一些教学资源有了一定的认识水平,因此,教师在美术的课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美术教学资源来培养大班幼儿的观察能力,以发展大班幼儿的智能。例如,在大班幼儿的美术课中,教师让孩子们对班里的一盆兰花进行画像,那么就需要孩子们对兰花进行仔细地观察,观察兰花的叶子是什么形状的,花是什么形状的,兰花叶子的方向和花朵相互之间的位置以及都是什么颜色的等等,通过孩子们仔细全面地观察来发现兰花的主要特征,然后根据自己的观察来勾画兰花的线条以及填充颜色。那么,孩子们的作品就是根据对兰花的细心观察而创作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观察,提升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
二、在美术课中培养大班幼儿的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是人对事物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包括整体思考能力、想象力、类比力、直觉力以及解释力等。美术学科中包含了许多工艺和手法创作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无不展示了创作者的整体思考力,发挥了创作者的想象力和类比力,更需要创作者的直觉力和解释力。因此,一个成果得美术作品展示了创作者的理解能力。因此,在大班幼儿的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来发展大班幼儿的理解能力。例如,在大班孩子们的美术课中,教师让孩子们画外星人。外星人孩子们都没有见过,但是孩子们在看动画片和电影的过程中对外星人有模糊的概念。这就需要孩子们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根据自己对外星人的理解来作画。在画的过程中,孩子们根据自己对外星人的模糊理解和直觉,通过与人进行类比,综合自己的想象力,画出自己脑海中的外星人。每个孩子画出来的外星人都不一样,因为每个孩子对外星人的理解不同。经过这样的引导作画,孩子们锻炼了自己的理解能力。因此,在大班的美术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来培养孩子们的理解能力,以发展孩子们的智能。
三、在美术课中培养大班幼儿的分析能力
分析能力又叫逻辑思维分析能力,是人在面对具体事物的时候,能够根据积累的经验和相关知识,有效选择和实现特定目的的能力。在美术创作中,面对创作素材,如果想创作出自己想要的作品,就要求创作者对素材进行分析,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创作出自己想要的作品,成功的美术作品,需要创作者有高超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为了发展大班幼儿的分析能力,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来让孩子们进行创作,以提升孩子们的分析能力。例如,在大班幼儿的美术课中,教师为孩子们每人准备了橡皮泥若干盒、小瓶盖若干个、粉笔一根、大黄豆若干粒等等素材,让孩子们用这些素材来为自己制造一辆汽车。孩子们面对这些素材和老师的要求,开始开动自己的脑筋,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怎么用这些东西制造汽车呢?”孩子们经过自己的分析着手制造起来,孩子们经过自己的努力,最后制造出来了各种各样的汽车,有的老师可能也没见过,不过也是孩子们眼中的汽车。通过这个作业的完成,孩子们锻炼了自己的分析能力。
四、在美术课中培养大班幼儿的记忆能力
记忆能力是人识记、保持、再认识和重现客观事物所反映的内容和经验的能力。美术作品中有许多是创作者对一些场景的回忆和再现。作品中对各种事物特征和细节的描述,表现了创作者对事物特征的识记和重现能力,因此,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需要创作者有优越的记忆能力才能完成。可见,美术创作有利于大班幼儿的记忆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发展大班幼儿的记忆能力,促进大班幼儿智能的发展。例如,教师在大班幼儿的手工制作美术课中,教孩子们学习小鸟的折纸游戏。用纸片折成一只栩栩如生的小鸟,需要多道折纸工序。老师要先折一步,让孩子观察并跟着做。孩子们在跟着老师折纸的过程中需要记住老师这一步是如何折的,这就需要孩子们不仅要观察仔细,而且要记住动作。当老师折成了小鸟,孩子们也跟着做成了。然后,考考孩子们,你们记住小鸟怎么折了吗?一遍肯定记不住,然后教师再教孩子们折,并且要求孩子们要记忆步骤,经过几次练习,孩子们不断加强记忆,最后孩子们学会了自己折小鸟。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记忆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综上所述,美术作为孩子们非常喜欢的课堂,完全可以肩负起培养大班幼儿智能发展的重任,因为美术课内容丰富多彩,方法多种多样,每个作品的学习和完成,无不需要孩子们开动自己聪明的大脑和运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因此,教师应该在大班幼儿的美术课堂上注重培养孩子们的智能发展。
篇17:幼儿美术教育论文
关于幼儿美术教育论文
一、幼儿美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美术观念落后、片面
我国很多幼儿园的美术观念落后并且片面,并且大多集中在家长身上。很多家长的认识是不全面的、肤浅的,把美术与画画混为一谈。当今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教育的发展,受到了某些功利主义的影响,有些人认为美术是不实用的,认为画作是浪费时间才完成的有技巧的废纸,除了美术特长生,考大学也不看画画怎么样。这样的家长,没有注意到在幼儿时期美术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即使让孩子去学习绘画,也不能真正理解学习美术的教育价值,也不能转变其根深蒂固的思想与观念。美术教育不仅是幼儿教师的责任,更是社会和家长自身的责任。
(二)教学方式过于死板
我发现很多幼儿园的美术教学方式都过于死板,缺少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很多教师都模式化地进行教学:教师先把范画展示给幼儿,接着幼儿照着画,最后教师进行评价。这种千篇 一律的美术教学方式,更加倾向于专业绘画的基础教育,已经远远超出幼儿美术教育的范畴。过于机械和死板的教学方式,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虽然教授了一些美术知识与技巧,但从本质上限制了幼儿思维的扩展,抹杀了幼儿与生俱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幼儿对艺术的感悟能力降低,从而导致幼儿对美术的兴趣消失殆尽。
(三)师资力量不足、匮乏
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教师是幼儿获得美术知识与技能的主要启蒙者,但很多幼儿园的美术教师都不是美术学院毕业,甚至都不是美术专业,因此很多教师缺乏相对专业的美术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非科班出身的美术教师,不能从整体上启发幼儿的思想,不能引领幼儿理解艺术领悟的真谛,不能及时发现幼儿的艺术天赋等。缺乏美术专业培训的教师在开展美术教育活动时,其教育方式和理念往往不是从专业的角度出发,会把自己的思维方式强加给幼儿,长此以往,不利于幼儿的美术思维的锻炼与提高,甚至会使幼儿失去对美术的兴趣,阻碍其发展。
(四)课程方式内容单一
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对选择的内容与方法都相对单一。尤其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一般采用现场的即时评价,让幼儿之间进行横向的比较,而且评价内容集中在所学的课程内容上,注重幼儿的知识和技巧等,而对于幼儿的情感、创造力、价值观等都不是很重视,在课程设计时,不能及时发现幼儿的兴趣所在,没有研究幼儿的实际接受能力与认知水平,导致课程内容与实践相脱离,致使课程设计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幼儿美术教育发展的策略
(一)转变幼儿美术的陈旧观念
家长和教师的角度,都应从思想上转变对美术教育的观念,应把美术教育从“世俗态”逐步转变为“启蒙态”。转变某些家长的不全面的认识,在社会上加大对美术及美术教育的宣传,通过媒体等宣传,使家长真正理解美术教育的深层次含义及美术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只有更新了家长和教师对美术教育的陈旧观念,支持幼儿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并且把图画与精神相结合,才能丰富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幼儿真正感受艺术的魅力,启蒙幼儿的审美意识。
(二)教学方式采用多元化
幼儿在不同时期的接受与理解能力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年龄段的幼儿其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的所开展的教学方式也应该多元化。教师首先要从实际出发,掌握班级每一个幼儿的特点与习惯,从幼儿的角度思辨,因材施教,摆脱单一的填鸭式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幼儿的绘画能力与技巧,但从长远上看会抑制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因此,在教学方式上要把理念与实际相结合,要懂得变通。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时,最好从美术欣赏入手,逐步把游戏、故事、识字、数学都融进其教学中,这样不仅能丰富教学方式,更能增强幼儿通过美术对多种知识的融会贯通,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三)提高幼儿教师的师资力量
美术教师不仅要掌握美术相关的各种专业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艺术鉴赏能力等,更应懂得如何将专业的知识传授给幼儿,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因此,幼儿美术教师师资力量直接决定着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开展,也影响着幼儿园整体教学水平。提高美术幼儿教师的师资力量,除了要加大对美术专业教师的引进力度外,还要对现有的教师实施“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培养策略,每学期派教师到美术学院进修,不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美术教师进园进行讲座。此外,教师在平时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补充美术知识与技能。
(四)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课程
在教学课程中,任何一种教学课程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每一种课程方式都有自己的优缺点,都有其特定的范围和界限。因此,教师在设计美术课程时要注意采用多元化的形式,应把激励性与游戏性进行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兴趣。首先,课程设计体现激励性。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要以鼓励幼儿为主,多留意其优点,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当幼儿得到正面评价时更能发自内心地去进行美术创作。其次,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中要有趣味性与游戏性。比如,大班幼儿在秋天的落叶时,教师可以借助大雁的教具来进行评价,教师可以提醒幼儿:“大雁往南飞了,是什么季节来了?”由此导入到课程当中,并把幼儿分成几组,分别完成画作后,一起来学大雁飞行的动作与样子,最终由教师进行点评与打分。大雁的游戏自然融入到课程中,让幼儿感到趣味无穷,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18:幼儿美术教育相关论文
一、美术教育对审美观的培养
美术教育除了对智力发育有所帮助之外,对于审美观的形成也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孩子更加迅速地形成审美观。在学习美术过程中,孩子会逐渐形成自己的观念,逐渐学会分辨什么是美和丑,从而加速形成自己独立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并逐渐学会认知身边事物的价值与美感。孩子在审美观形成的过程中会逐渐发觉那些美的事物并且加以靠近和模仿,这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孩子对美丑、善恶越能分辨,就越有利于对于社会正能量的接纳和学习。孩子在早期的美术学习中所形成的审美观对于其未来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避免美术高考误入歧途
美术高考是时下一个热门的话题,一些家长认为学习美术可以让孩子在文化成绩不好的情况下有第二条进入大学的路。但事实并非如此。从兴趣来看,一些孩子其实本来不喜欢美术,仅仅把它当成上大学的跳板,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类孩子往往在艺术之路上走不出多远,到头来只是得到了一张文凭。真正的美术专业孩子往往把美术这一学科以及它的延伸学科作为自己个人的追求,会主动地学习美术、思考美术。这类孩子注重自身的艺术修养,在专业上会得到长远的发展,在毕业后能够进一步学习或者在所学领域获得进步。综上所述,没有深厚美术修养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孩子毕业后往往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所以教育工作者应重视美术高考中存在的问题,避免孩子误入歧途。当今的美术教育要实现对人的完善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美术教育革新在未来仍然任重道远,美术教育者应该为建立一种更符合艺术规律和适应新形势审美的美术教育体系而不懈努力。
篇19:幼儿美术教育相关论文
一、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作用
美术学习的核心是让孩子在美术课中体验轻松快乐,在轻松快乐中产生学习兴趣并获得知识。美术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学科,要通过看一看、做一做、画一画发展孩子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绘画能力和表现活动的`自由性等。多给他们更多时间和空间欣赏美术作品,增强孩子集体合作的意识与班级活动的自信心,潜移默化地提高视觉审美能力;能帮助孩子掌握绘画技巧,理解并感悟生活中的自然美。通过美术教学,孩子能在图像视觉方面正确地反映现实,加深对周围事物的了解,培养对造型与色彩的喜爱,增强孩子绘画才能。在欣赏作品和自己创作的过程中,孩子的美感和评价美的能力得到大大发展。
二、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
美术学习重视运用多种方法,重视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美术教育能有效促进孩子个性的形成,提高孩子的审美素养,逐步培养孩子的情趣性、想象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也培养孩子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术教育要注意培养孩子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构建艺术环境的建设,鼓励孩子大胆地进行绘画与创作,促进思维、情感、创新等各方面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孩子的创造性潜能;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审美能力、创造思维能力、技术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素养及独立生活能力和文化艺术素养,把各种美术知识与技能有机地融入绚丽多彩、有滋有味的美术活动中,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注意营造艺术学习气氛,锻炼孩子的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且通过美术促使孩子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充分发展孩子观察事物的敏锐度、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如何运用水彩画教学培养孩子的审美、创新能力
1。了解水彩画的特点。通过讲解让孩子知悉水彩画是用大量的水和透明颜料在水彩纸上进行绘画的,水与色彩的透明感是它的特点。水彩画讲究用水,调配得当可以在纸上形成透明且爽朗的艺术特色,给人一种特别整洁纯净的美感,同时也要注意水用多了,画面水迹太多,颜色游移,得不到所需要的形体和颜色,反之则没有润泽与透明,使得颜色脏而干。水在水彩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不懈的练习与结合驾轻就熟的笔法才能逐渐掌握与适应。
2。运用技法与特殊技法。通过示范让孩子掌握基本的水彩画技能。比如:干画法、湿画法的不同运用与不同效果。干画法是不受时间限制的,可以多层叠加,这种方法是孩子最容易掌握的一种技法。不过这种画法多次的叠加会使画面变得脏污、浮色和呆板。湿画法顾名思义是在还没有完全干透的情况下着色的方法,也就是在画第一遍色未干时再画另外一种不同的颜色,两种颜色相互交融,形成独特的美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点放在干画法与湿画法的结合上,指导孩子干画法与湿画法要恰到好处,胸有整体,并从局部画起,这种方法可以让孩子精力集中,掌控水与时间变得容易,两种画法并用合理,顾此失彼的现象就能降到最低。画出的效果爽朗流畅,运用自如,就能于对比手法中出现丰富生动的效果。
3。大胆实践,张扬个性,培养审美、创新能力。通过实践让孩子尝试用一些特殊技法绘画一些肌理。如:酒精、盐、松节油、菜汤的喷溅,塑料包装物的肌理,有规律的印章刻印法,用蛋清或蛋黄调色加厚处理,利用丙烯和树胶调色,等等。开始动笔时一些孩子胆小,怕弄脏画面。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典型示范,尽量让孩子“动”起来,鼓励孩子大胆尝试绘画。例如用松节油、菜汤喷溅在纸上,一开始在白纸上喷溅或在画过颜色的纸上喷溅,再用水彩颜料覆盖,画面出现排斥第二层颜色的斑点露出第一层的颜色,自然而然地出现一些丰富的颜色对比和所需要的肌理。通过水彩画学习,指导孩子用特殊技法作画,帮助孩子扩大视野、开拓题材,生活中废旧材料的利用使得生活和学习水乳交融,使孩子更容易发现美,强化创造美的意识。四、结语美术教育是中小学必须学习的课程,作为美育的一项,它对于促进孩子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材料性是美术教育的一个独特的特点。使用不一样的材料进行创作,会使得作品产生截然相反的效果与美感。要加强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水彩画的教学,让孩子进行水彩画创作,在水彩画创作中全面提高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篇20:美术教育的论文
有关美术教育的论文
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特别在培养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特殊优势,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有关美术教育的论文,希望你会喜欢!
《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全面推广,这种理念为美术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主要阐述基础美术教学中的创造性教育方法。本文主要阐述了有关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研究的一些列问题。
【关键词】美术教育;创造性;研究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改革也在不断向前推进,素质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美术教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特别在培养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特殊优势,所以关心美术教育,为美术教育中的创新。
二、培养学生美术创造的兴趣
在美术教学界,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故事里让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在同一堂美术课上画一束鲜花,中国学生的画法标准,花的种类和颜色与真花无异;而美国学生则抛弃了传统鲜花的画法,花的颜色虽然与实际不同,但极富想象力,而且极富美感。这则故事或许是虚构的,但却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学生美术学习时的困境――缺乏创造力。因此,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性十分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美术创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教育中永不过时,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在积极愉快和自觉氛围中学习,能够使学生在绘画学习中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这样学生的绘画中能够表现出创新的美感,而不是如同拍照般精确。
三、美术教学中创造性的体现---“美术家(艺术家)-作品”本位的创造性教育
美术家是美术作品的创作主体,如果说“创造性”是美术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美术”作品的核心价值,那么美术家创造作品便是充满“神奇”之魅的灵感喷薄并将之物化的这一过程。苏轼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美术作品便是美术家伸出“上帝之手”,将人类的审美情感物化为可视、可居、可游的图像世界。
当下有一种观念认为:基础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不是培养美术家或画家的教学。这一观念的误区在于混淆了美术家或画家作为职业分类与精神气息的之间本应有的区分。如果说美术家或画家仅仅作为一种技能性的职业,那么这种观念自有其合理之处,毕竟每个人的心志取向和职业定位有更为丰富与更为多元的自由选择,但紧接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作为普修性质的美术课?还要配备“专业”出身的美术教师来实施开展美术教学?
所以美术家或画家更应该是作为精神气息的载体,而创造性便是这一精神气息的核心内容。即使在基础教育阶段,美术教学特别是美术实践的教学之实质便是使学生像美术家或画家那样进行创造性劳动。而这种创造性劳动是人本身就具有但在成长过程中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社会现实处境中逐渐被淡忘、忽略、屏蔽的能力,美术教学便是撞击这份屏蔽、唤醒这份遗忘,也正是在此种意义上,能够更好地理解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1921-1986)所言:人人都是艺术家!
“美术家-作品”本位的创造性教育,更多体现在美术实践教学这一模块中,即通过绘画研习、雕塑创作、工艺品制作等等技能性实践活动,实现审美创造性的物化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与想象能力。此处仅以绘画为例,绘画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精确地再现眼睛中所见到的“客观”世界,而是通过塑造具象或抽象的物事,感受、体悟点、线、面与色彩通过“神奇”的艺术组合成具有审美意蕴的形体,并通过这一并不同于所谓现实世界的形体,揭示、把握人类审美思维与审美情感的奥秘。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训练与动手能力的培养,所谓创造力与想象力最终只能沦为空谈。而不诉诸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技术训练,也只是无法成为美术创作的机械描摹。
四、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新思维不是一门课程,无法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工作,所以只能潜移默化地培养,美术课堂为学生个性的塑造、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阵地,为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创造条件也就义不容辞。
1.创造宽松自由的思维环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必须具备宽松自由的思维环境。若没有“自由”又何来创意呢?而人的创意必须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潜能。专家提供的求异思维、聚合思维、逆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都是以“心里自由”为前提的。所以要提供自由的思维空间和自由探究的机会,要尊重不同寻常的看法,尊重不同寻常的想象,所以教师的美术素质与开放心灵对学生的想象力的开发是有益的。
美术教育中的想象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在美术作品欣赏中产生的想象,教师可以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启发学生的想象,深入作品的内涵。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主要在这个方面来体现。二是作品创作前的想象,就是构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肯定学生想法的价值,将学生追求成就的过程视作一种成就给予肯定,并通过技术的传授帮助他们实现想法,使他们在表现的过程中享受创作的乐趣。创新思维能力与造型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在这个其中。
2.提供便利的可利用的实践场所
创造性思维往往与创造活动是相联系的。人们总是在产生了某种创造性活动的动机和欲望,或者在某种创造性活动进行过程中,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就是思维创造形象的过程,美术教育中这种思维与创造的关系尤为明显。所以在美术教学中要创造建设实践场所,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拿中学美术为例,中学美术包括绘画、工艺、雕塑等,每一门类的创作都离不开技巧与材料,需要适当的场地。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提供实践的场所,提供物质条件。我们一方面可以在校内创造条件,一方面可以与社会接轨,帮助学生实现探索创造的欲望。同时我们要充分地利用现代教学设施,把科技融入教学中,利用现代教学设施,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提供便利。
3.关注学生的个体因素
这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个体情况,关注个体因素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不是每个学生都热爱美术,美术教育并不是一定要把学生都培养成画家、艺术家。但我们应该使每个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有所收获,特别是在思维方式上,要善于观察,富于想象力。
个体的`因素包括文化修养、思维的方式与专业素质。文化修养与学习成绩没有必然联系,主要是指学生知识面的大小,兴趣广泛的程度。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文化的修养,广泛的文化基础可以开启联想与智慧。专业素质是指对美术理论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是创新最终得以实现的基础。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自身的优势与潜力,有的善于动手,有的善于思考,有的善于观察,有的善于表现,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设计合理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让有美术创造潜力的学生能有更好的提高,让美术方面不具特殊潜力的学生能够具有一定的审美修养与美术素质。
4.建立合理的鼓励机制,促发求知的主动性
鼓励机制可以成为创造力产生的外动力。当学校为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设立奖学金时,奖学金在某种程度上便成为学习的动力。现代诺贝尔奖的设立同样促进了各个领域的创造力的开发。各类的美术作品比赛,也鼓励了一部分人的信心与学习主动性。
五、改善美术创造性教育的方法
1.所谓美术创造性教育,就是通过美术教育学生的过程,使学生发现生活的美和艺术的魅力所在,使学生摆脱模式化的事物,发现自然的神秘。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几点:合理的利用美术书籍、教材或者其他美术参考书中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要把这部分知识利用起来给学生展示,拓宽他们的思路;另外,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学生不正确的理解要及时修正,确保学生审美观的正确发展。
2.要实现美术创造性教育不能急于求成,美术知识和绘画能力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了,学生们才有能力去学习美术,去欣赏美术中的精华。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之后美术教材是将理论与实践隐含的合成一条学习的主线,把许多理论学习与绘画实践整合成为一个体系,这虽然在提高美术课堂中美术理论知识学习的氛围,但是这可能会出现美术教学中出现忽视理论基础的情况。忽视理论学习的美术教学是不符合美术创造性教育思想的,没有扎实的基本功,绘画及欣赏能力也不会提高,依然没有达到教育学生审美才能的目的。因此,提高美术创造性教育水平的前提就是打下扎实的美术知识基础,设计出多样的学习形式,逐步完善教学体系。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美术创造性教育的核心思想。这也是全国校在美术教育过程中的一贯思想。细心的教师会发现,学生有一颗渴望发现的心,学生渴望成功。因此,摈弃那些束缚学生创造性的东西,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充分发挥,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结束语
新课改的核心要求是对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宗旨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创新的教学机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美术素养的提高极有帮助。
参考文献
[1]田立永.对美术教学的探索和思考.科技博览,2010,(22)
[2]王芬.美术教育特点及其教育方法[J].知识经济,2011,(4):101
[3]杨文虎.艺术思维和创作的发生[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25.105
[4]宋晓亮.新视野下的美术教育探论[J].网络财富,2012,(3):107
[5]毕伟民.试论美术活动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7: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