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地方高校美术教学与传统手工艺传承论文(共含12篇),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low”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篇1:地方高校美术教学与传统手工艺传承论文
地方高校美术教学与传统手工艺传承论文
摘要:传统手工艺技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一类。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许多手工艺技能在现代工业革命的冲击下,面临不同程度的衰退和变异。高校美术教学与地方传统民间手工艺技能相结合,是保护这些优秀技能的必要途径,也有益于拓展高校美术教学内容。本文就青海地区民间传统手工艺技能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如何与高校美术教学相结合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地方高校;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实践探析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都具有属于本地域、本民族的历史积累与文化传承,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因与文化符号。传统手工艺技能是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大领域中的重要一类。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许多手工艺技能在现代工业革命的冲击下,面临不同程度的衰退和变异。作为地方高校有责任加入到本地区传统手工艺技能的保护、抢救、研究、传播、创新的行列中,更好地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将高校美术教学与地方传统民间手工艺技能相结合,是保护这些优秀技能的必要途径,也有益于拓展地方高校美术教学内容。
一、青海民间传统手工艺技能内在的价值
青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境内有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6个世居民族,各自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习俗。在历史发展中他们创造了具有强烈民族性、地方性和宗教性的传统手工艺技能,并形成了各自较为完整的制作体系,有着较强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潜在巨大的文化内涵和经济价值,是青海民族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源。但由于自身局限和社会环境等种种原因,制约了其良性发展。如有的在造型、色彩、图案等方面发生了改变;有的甚至从原材料和手工艺技术方面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些无形中导致了传统手工艺技能的变异。所以,青海传统手工艺发展所面临的形势是较为严峻的。首先,手工艺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导致了技术理念落后、产品质量较差以及信息不灵、管理落后的状态;其次,民族文化是逐渐改变的,而以民族文化为背景的民间手工艺一直强调体现传统,忽视了文化变化的.体现,民间手工艺面临着如何适应社会文化变迁的形势;最后,缺乏较为健全的理论体系,都是“口口相传”的传承方式,这样很容易让很多技能逐渐消失或在流传过程中变异。
二、传统手工艺技能与高校美术教学的结合
近几年来,青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通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民间艺术进校园”等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对本土的传统手工艺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并对其理论知识作了探索整理;部分教师对民间传统手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形成了一些相关的成果。目前,学院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在传统手工艺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上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创新。如建立实训室,利用多媒体网络,与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和工艺大师进行教学合作等。通过几年尝试,有部分学生掌握了一些传统手工艺制作的基础方法、要领。学生从临摹艺人们的作品入手,逐渐融入一些当代设计理念和方法,涌现出了一批具有传统文化意蕴与现代设计观念相结合的作品。部分教师开展了传统手工艺技能课题研究,他们注重对传统手工艺的田野调研,对其制作工艺流程等进行深层次挖掘整理。如“青海民族民间美术”等课程,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再现这些传统技能的工艺程序,让学生学习和领会民间工艺技能和民族文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一些传统元素进行尝试性艺术设计和创新。目前,已有部分较为成熟的产品投放市场;出版了本土教材“青海民族民间美术”,还有一些教材正在编撰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以前传统手工艺遗产的保护主要是通过政府的投入来实现,而任何一种文化艺术形态,对其生长的原生态的社会环境有着极强的依存性和附着性。当地民间手工艺的传承具有家族性、自发性、随意性等特点。虽然对于民间手工艺保持原有的民间特征是有利的,但随着社会的变化,愿意学习传统手工艺技能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后继乏人已经成为传统手工艺继续传承发展的瓶颈。依据文化、旅游、教育等部门的要求,青海师范大学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是对传承民间手工艺技能的一个重要补充。在培训中就受训人群的实际需求及现状,注重开放性和交流性、自主性和互动性、理论性和科学性、灵活性和长效性原则。通过以上形式的互助学习,受益的不仅是传承人,同时也改变了学生对传统手工艺的认识,并创作出一些适应市场、顺应时代审美但又保持了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取得了一定程度的传承、保护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传承人不能完全接受现代设计理念,甚至某些问题上出现理念对立等现象。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些矛盾,发挥高校在传统手工艺技能传承中的作用,是值得长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三、高校美术教学深入传承传统手工艺技能的建议
(一)首先必须明确手工艺技能传承、发展的关键是要培养熟练掌握这些技能的人才;其次要明确教育是文化传播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担负传承的重要职能。所以,高校理应从课堂教学、现有专业、技能创新、理论研究等方面入手,结合实际制定一系列适合的实施方案,才能更好地参与到民间手工艺技能的保护和传承活动中。
(二)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视程度的提高,地方高校应明确自身在传承中所肩负的重任。具体实施中找准自己的定位,挖掘自己的优势,凸显自身的特色,对于顺利开展此项工作非常重要。只有注重研究性、创新性,才能切实有效地巩固高校作为传承民间艺术及其手工技艺的重要阵地。
(三)高校美术学科培养的人才,要求具有综合全面的素质、技巧和能力。传统技能中有许多内容可以补充现有高校课程设置中的不足,让学生接受系统、连贯、全面的教育;也可以让民间艺术在新的载体上得以传承和发展。地方高校在传承过程中,除了可以继续深入对目前合作的非遗传统技能的发掘,还可依据本地区优势,拓宽研究领域。除与设计专业结合外,还可与数字媒体、绘画、雕塑等专业结合,扩大校内传承的辐射面,让更多学生有机会了解传统文化。
(四)青海地区的传统手工艺是在各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累起来的瑰宝,必将深刻影响“青海文化”的发展。传统手工艺强调人的“入念”,带有精神性,而现代设计则讲究合理性,理论是支撑实践和创新的唯一标准和依据。高校在传承过程中应研究如何建立合理的保护机制,一方面为创新创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学生认识到当地传统手工艺的价值,并为有关部门的搜集、整理、研究等保护工作献计献策。好的教育一定是在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尽可能地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以上分析,可见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适合在地方高校进行传承。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当地乃至全国其他地方高校的非遗技能传承保护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胡亮.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中国戏剧,(7):59.
[2]赵学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文化政策[N].中华民族报,-01-22(005).
作者:李懿 单位:青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篇2:校美术教学与地方文化传承研究的论文
校美术教学与地方文化传承研究的论文
摘要:地方高校的美术教学是传承和发展地方文化的有效途径。在地方高校美术教学中融入地方文化在传承当地文化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目前,我国地方高校教学与地方文化的融合还处在初始阶段,在融合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为了将地方文化更好的融入地方高校美术课堂,理应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更多文化论文相关范文尽在职称论文发表网。
关键词:文化论文
一、引言
地方文化是一个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民族传统等的集合体,具有地域性、传承性等特点,如江苏省宿迁地区特有的项羽文化,目前宿迁地方政府正在全力打造一系列项目如排练有关项羽的电视剧、戏剧、歌舞等,这些项目的开展有利于项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地方高校美术教学也是地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方式,如在江苏省的宿迁地区有地方高校宿迁学院,将该地特有的项羽文化融入美术教学中对于项羽文化的传承必将有重要作用。
二、地方高校美术教学与地方文化融合的理论概述
第一,地方高校美术教学。高校美术教学是在高等教育中,拥有扎实美术功底和技能的美术教师对选择该校美术专业的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美术训练与培养的过程。因为美术学科的特殊性,高校培养的美术专业的学生除具有专业技能之外,还得具备独特的人文素养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有独特的眼光去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作品。在地方高校中,因为地方文化的特殊性,高校及高校美术专业教师在设置具体课程时,应注意将地区特殊文化与美术教学融入进去,这样有利于一届又一届的美术学子将地方文化传承下去。第二,美术教学与地方文化的融合。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将地方文化与美术教学融合起来,其获得的成果也得到了很多业内人士的认可,如江苏省宿迁地区的项羽文化,因为政府考虑到要打造宿迁地区特有的项羽文化,所以开展了诸如拍电视剧、排练与项羽相关的歌舞、戏剧等项目,在开展这些活动的同时也自然会想到其它有利于传承项羽文化的活动,宿迁学院的美术教育自然被列入其中。但是目前美术教学与地方文化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地方文化的介绍还是太浅,缺乏系统性的引入。在地方高校的研究机构中,专门研究当地美术文化的研究机构的数量屈指可数。美术教学与地方的文化不仅可以传承当地地域文化,也是对大学生展开爱国爱家教育的有效途径。
三、在地方高校传承当地美术文化的有效途径
第一,把地方文化纳入高校美术课堂。高校可以在美术专业的课堂中融入地方文化的相关课程,如开设地方美术作品欣赏、地方文化鉴赏以及地方美术作品的工艺制作课程等,在江苏省的宿迁院校,就可以将关于项羽文化的美术作品拿到课堂上供学生学习交流,也可以带学生到项羽曾经活动过的地方去亲身体验。也可以开设有关地方美术作品鉴赏与地方文化感悟的选修课,使得地方文化不仅仅在美术学生中传承,也可以在非美术专业的学生中传承,这样可以使传承的范围更广。另外,在美术专业的实践课教学中,高校美术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地方文化像宿迁地区的项羽文化融入艺术创作中,这样很容易可以使自己的作品脱颖而出,因为带有地方的独特味道,也可以增加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
第二,组建专门的地方美术研究机构。目前,很多地方都将研究所建立在高校内部,这样有利于充分利用高校的研究人才。在组建专门的地方美术研究机构时可以遵循以下步骤,首先,我们应建立完善系统的高校美术研究体系,从地方文化研究到地方美术作品欣赏再到艺术作品的创作都应当形成一个连贯的过程,这些都需要专门的研究机构来完成。其次,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方面,可以突破传统的课程设置,拓展地方高校美术教育的范围,让地方高校真正成为研究地方美术的重要基地。为了完成这些研究任务和在高校中设置相应的课程,都需要在高校中组建专门的研究机构并安排相应的研究人员从事美术教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第三,充分利用当地美术资源,拓展教学范围。在高校的美术教学中,为了让地方文化更好的与地方美术教学融合起来,除了可以开设相关美术课程、引导学生创作蕴含当地文化的美术作品之外,还可以在当地设置实习的基地,使学生能够亲临其境感受当地文化,或是以“民间采风”的形式组织学生参观、感受属于当地的文化,并要求他们自主挖掘当地文化的可利用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不仅仅只限于在课堂上学习当地文化,学习理论方面的美术知识,还可以在校外亲身体验,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这样就相应的拓展了高校美术教学范围。最后,高校也可以让当地知名的艺术大家或是对当地文化有深入了解的人到课堂上进行讲学,宣传当地文化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课外知识,拓展教学空间。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教学与地方文化融合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美术教育的重要课题,其对于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发挥着特殊的作用。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将地方文化与高校美术教学列入重要的研究课题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我国,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发掘地方文化对于传承古代文化的重要性,如在江苏省就正在准备充分挖掘当地的项羽文化。美术教育要发展出自己的特色以后的发展趋势也应当是与当地文化的有机结合,因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地方文化要想发扬光大,必须要有地方的文化特色。因此,在未来,地方文化与地方高校教育的融合是大势所趋,也是非常必要的。作为新时代美术专业的大学生,也有责任有义务自觉承担起传承家乡文化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李蒲洁,白石.数字媒体专业工程化教学与地方文化对接研究现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03).
[2]王颖丽.地方高校参与地方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02).
[3]王涛.地方高校在传承与创新地方文化中的有效路径与方法研究[J].改革与开放,(04).
篇3:地方传统艺术与中学美术教学的结合论文
地方传统艺术与中学美术教学的结合论文
内容摘要:将地方传统艺术与中学美术教学相结合,既能有效提升中学美术教学质量,又有助于激发学生保护与传承地方传统艺术的责任感。地方传统艺术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将其引入中学美术教学,可以作为教学素材,加深学生对地方传统艺术的了解。中学美术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模式与教学风格,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大量的实践活动,收集地方传统艺术素材,以便切实地将地方传统艺术与中学美术教学相结合。文章分析了地方传统艺术与中学美术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意义,阐述了地方传统艺术对于中学美术教学的积极作用,并提出在中学美术教学模式中融入地方传统艺术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地方传统艺术;中学美术;教学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推崇。学校、社会与家庭等都逐渐认识到美术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还可以促进学生整体修养的提升。因此,中学美术教学日益受到重视。地方传统艺术凝聚着地区最真实的艺术文化,是当地人智慧的结晶。中学美术教师应深入群众,开展各类调研活动,将地方传统艺术有机融入美术教学中,从而增加中学美术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这将有助于提高中学美术教育教学质量。要想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融入地方传统艺术,必须改变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更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观念,推动美术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一、地方传统艺术与中学美术教学结合的意义
(一)能够有效提升中学美术教学效果
中学美术教学模式中适当融入地方传统艺术,对于提升其教学效果大有裨益。一方面,地方传统艺术具备审美和造型艺术的特征,与中学美术教学的相关要求极为吻合。如地方传统艺术中的剪纸,就是美术教学与地方传统艺术很好的结合点。另一方面,在中学美术教学模式中有机融入地方传统艺术,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地方传统艺术的保护意识,及其对地方传统艺术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还能从一定程度上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艺术文化。
(二)有助于激发学生保护与传承地方传统艺术的责任感
不同的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与地方传统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地方传统艺术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为了确保地方传统艺术能够渊源流传,必须积极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受当前多元文化的影响,当代年轻人对地方传统艺术缺乏兴趣。因此,将地方传统艺术融入中学美术教学中,对于提高学生对地方传统艺术的兴趣,激发其保护地方传统艺术的意识大有裨益。如有一种地方传统艺术是将古代神话传说改编成戏剧表演,通过典型的人物形象塑造表现古代神话故事,传播其中的某些精华思想。如果在美术教学课堂中融入这些地方传统艺术,不仅能够使学生对地方传统艺术的人物造型及色彩运用有所体会,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思想,还能够通过对传统故事的学习提升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有效提高对地方传统艺术的兴趣,从而更加自觉地承担起保护与传承地方传统艺术的责任。另外,在此过程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正气能得到较好地弘扬。
二、地方传统艺术对于中学美术教学的积极作用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融入地方传统艺术,主要是因为地方传统艺术中蕴含着诸多有益于中学美术教学的要素。下面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丰富了中学美术教学素材
地域性是地方传统艺术最典型的特征,其通过艺术的形式记录着当地流传下来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是该地区人们用以回顾历史的重要素材。美术是一门艺术,看似高于生活,实则源于生活,这点与地方传统艺术相同,因此中学美术教学可以从地方传统艺术中取材。如浙江省杭州市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非常浓郁的地方传统艺术气息,广为流传的许仙与白娘子的故事传说就发生在这里。这个历史故事属于经典文化艺术,如果能够将其融入到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对于引导学生掌握传统艺术知识极为有益,也能够使其领悟到文化艺术的真正魅力。可见,地方传统艺术能够为中学美术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美术学科一样,地方传统艺术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然而两者之间又有诸多不同,如地方传统艺术的地域性色彩很浓厚,是当地人薪火相传的文化产物;而美术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形式,是由地方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融合而成。如丝绸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出的一种宝贵的材料,其历史悠久,发展至今,在融合了极为先进的科学技术的现代丝绸纺织品中,也不乏传统的古典美。这些丝绸纺织品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及审美需求,还能为中学美术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丝绸的起源、发展和不同阶段的特征,开拓学生的视野并向其传递人文情怀,促使其保护与传承地方传统艺术思想信念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二)加深了学生对地方传统艺术的了解
一般而言,如果在地方传统艺术与中学美术之间进行选择的话,学生通常会选择前者。其原因在于,地方传统艺术更贴近实际生活,学生更容易理解其内涵。因此,如果能够在中学美术教学中适当融入地方传统艺术,将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美术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好地了解地方传统艺术,这相当于为学生在中学美术与地方传统艺术之间建立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如陶艺是地方传统艺术中的一种艺术形式,部分学生的祖辈可能对其有不同程度的接触,基于此,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开设一堂学生亲手制作陶艺的实践课,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充分领悟传统艺术之美,提升其审美能力,而且对于地方传统艺术的传承和教学效果的提高大有裨益。
三、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融入地方传统艺术的具体措施
(一)引导学生开展大量的实践活动,多方面收集传统艺术素材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同民族和地区的人们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民族特色,因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传统艺术。由于我国现阶段教学中的应试模式还很明显,学生很难从教材中接触到地方传统艺术。鉴于此,教师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实践活动,收集各类地方传统艺术素材。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对地方传统艺术进行实地考察和较为全面的探索,便于整合收集到的地方传统艺术资料,同时还应积极将整理的资料编纂成书籍或画册进行出版或展览,实现全校学生在地方传统艺术方面的交流。如浙江省浦江地区有一种地方传统艺术――麦秆剪贴,学生在深入当地进行观察的过程中,可以具体分析、研究其雕刻与刺绣技术的传承,以及作品的不同风格与雕刻技巧的关系,并依据不同的兴趣成立研究小组,从而能够深入研究其艺术形式。此外,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某些地方传统艺术的起源与发展,讲解地方传统艺术中有关美术学科的知识,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鼓励学生在完成每次调查后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写成文字与同学分享,甚至可以组织学生对某些地方传统艺术进行学习,并在分享交流会上与同学分享。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其对美术学科与地方传统艺术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丰富知识储备,有效地提升中学美术教育的教学质量。
(二)逐渐转变教学模式
教师应该在新课改的基础上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以地方传统艺术为基础,探索新型的美术教学模式;同时在保障学生完成日常学习任务的前提下,注重培养其实践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教师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置一些实践课程,带领学生到有传统艺术特色的地方写生,使其实地了解各类地方传统艺术的特点,从而真正体会到地方传统艺术的魅力。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讲解课本上的知识,还可以结合地方传统艺术知识,使地方传统艺术真正融入到中学美术教学中,促进中学美术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教师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需要不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多媒体教学成为可能,教师应积极地将多媒体教学引入美术课堂,使学生接触到更为丰富的课堂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将学生无法实地了解的地方传统艺术以视频的形式播放给学生观看,使教学内容更为全面、形象,也使学生的认知更为深入。因此,多媒体教学对于实现美术课堂上多环节的互动,确保学生多方位、立体式地感受地方传统艺术的魅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教师在讲解剪纸的相关内容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剪纸的过程播放给学生观看,并鼓励学生跟随视频进行剪纸练习,教师还可以将展览馆、博物馆或工艺品商店中部分剪纸艺术品的介绍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使其了解地方传统艺术中所包含的艺术家的思想,提升其对于美术学科和地方传统艺术的热爱与审美能力,进而激发创作灵感。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融入地方传统艺术,能够有效促进学校深入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实现地方传统艺术与中学美术教学的有机结合。这对于实现美术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实践的互动,促进学生审美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大有裨益。因此,学校应积极地将地方传统艺术融入中学美术教学,这不仅需要教师对两者的共同特征进行挖掘、整合与深入研究,更需要在此基础上开展各项教学活动,以保证两者结合的契合度。
参考文献:
[1]俞洁萍.地方传统艺术融入高中美术教学模式初探[D].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宋扬.当代艺术与中学美术教育的融合及教学模式探微[J].美术教育研究,2015(24).
[3]戴晓卉.论地方传统艺术融入高中美术教学模式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5).
[4]任忆芳.美术教学融入地方传统艺术的探索――无锡惠山泥人地方美术资源教学实践[J].画刊,2014(2).
[5]王筱婧.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在美术教学中的渗透[J].宁夏教育,2013(4).
篇4:高校音乐教师在传承与保护地方传统音乐方面的作用论文
高校音乐教师在传承与保护地方传统音乐方面的作用论文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日益深入,从国家到地方都十分重视传统音乐文化的挖掘、整理与研究。在这一背景下,地方高校的音乐教师是否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职责,在传承与保护地方传统音乐方面尽一己微薄之力?本文将在阐述传承与保护地方传统音乐的意义的基础上,着重探讨高校音乐教师在其中的作用。
一、传承与保护地方传统音乐的意义
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的结晶。[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长期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价值探讨和保护工作,颁布了一系列公约、条例、宣言以及建议案。其中,20xx年9月29日一10月17日在巴黎召开的第32届世界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该公约强调从地方、国家、国际不同级别去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各地的传统音乐则属于保护、研究的一部分。
传承与保护地方传统音乐,从小处看,能够记录、保存与保护地方音乐,促进地方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从大处看,能够延续历史、增加民族的凝聚力、增强国家的软实力1。学者田青认为,现代化的进程使中国所有的传统艺术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挑战,而地域化、个性化是传统艺术赖以生存的基础。[2]
二、高校音乐教师如何传承与保护地方传统音乐
高等院校,作为文化传播平台,应该把挖掘、研究、传承与保护地方传统文化当成不可推卸的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高校音乐教师,同样应该成为传承与保护地方传统音乐的参与者。
如何发挥音乐教师的作用,该从哪些方面进行传承与保护呢?
1、保存地方传统音乐
对于地方传统音乐的保护,首要的是原样记录与保存。高文厚、施聂姐在《中国的传统音乐:不是要“保存”而是要“延续”》一文中建议:第一要详细地记录实地收集到的资料并将之小心保存;第二要出版实地录音和录像;第三要帮助文化政策制定者更加理解和尊敬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具体地建议他们,该如何去支持某些地方传统――或让其自行发展。2
2、传承地方传统音乐
文化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只有传承,才能保证地方音乐的延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民间自发性传承,即呼吁当地年轻人主动学习与运用;二,借助地方政府、专家学者和国家相关部门等外力的支持,组织人员进行学习;三,将其纳入到高校的课程体系或校园活动中,[3]让学生看看与泥土距离最近的那些地方的音乐是怎样表演和沿袭她的生命的。当传统音乐在当代社会日益失落,甚至越来越找不到自己生存的位置时,将乡土味极浓的.民间音乐引到校园里来,这是别有一番意义的。[4]
3、发展地方传统音乐
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并不是建立博物馆、文化旅游点来开发当地资源,地方特色音乐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去换取相应的经济效益就是发展。[5]该如何使其保持自然状态的发展,是高校音乐教师和地方音乐工作者以及地方政府与文化部门需要共同探讨的课题。
由此看来,高校音乐教师在传承与保护地方传统音乐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艺术系主任R・加非亚斯教授曾倡议的:“所有未来的音乐教师首先都应该具有文化人类学观念――放眼世界,立足地方。”而地方高校的相关部门和领导应该支持和鼓励音乐教师积极、主动地了解和研究地方传统音乐,并据其研究成果调整课程体系,协助音乐教师做好传承工作;同时,提请地方政府与文化部门重视地方传统音乐的研究、传承与保护工作,加强多方的通力合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
[2]田青.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音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1-3.
[3][5]吴凡.民间音乐[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7-200.
[4]乔建中.传统能给我们什么―关于中国专业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再思考[J].中国音乐,(4):19.
篇5: 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论文
民族音乐文化发展史上,关于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很多,但是能涉及到音乐教学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内容很少。我国有关民族音乐文化的教学活动开设,多受到西方的音乐教学理念影响,导致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融合不够。故,研究民族音乐文化并将其应用到高校教学活动中十分必要。
一、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一)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高校其实是培训人才的重要基地,能担当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为让高校的音乐教育和民族教育能更好的契合在一起,就要找到适当的切入点,给学生传递正确的文化知识。但由于民间文化组织形式明显带有不确定因素,若在教学活动开设期间单纯的依赖民间文化的组织形式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显然是不够的。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新希望,所以要重视民族传承的重要力量。基于此,可以判定民族音乐文化作为重要的传承机构,是十分利于民族文化传播的。
(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是高校教育的基础
高校教育中民族文化是重要的依托,也起到了基础性作用。从现阶段的`高校教学角度探寻问题,部分高校将音乐课程设置为基础性的教学课程,使用的教材也是精心挑选的教材,其实这是十分有利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加之,全球化发展已经涉及到世界上的多个领域内,为能在国际舞台上一显身手,就应该充分显现出我国音乐文化的特色内容。音乐文化一直被看成是高校音乐教学活动的基础内容,所以能与民族音乐进行结合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高校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传承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教学水平,建立完善师资队伍
高水平的高校师资队伍,不但能保证课程教学质量,也能为课程教学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若教学活动开设期间能从高校音乐课程教学的角度探寻问题,就能解答出学生在实际学习中遭遇到的问题和疑虑。因此,为让高校音乐教学能与传统的音乐传承更好的契合在一起,就需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建设高水平的教科研队伍。高校要制定合理的教师培训计划,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多与兄弟院校交流互动,了解到当前教学中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并构建强有力的教师队伍,更好的进行民间音乐的传承。
(二)树立正确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民族音乐的传承不能死守一套,不进行更新。其实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发展,通过革新的教学模式,保留先进内容,剔除落后文化,所以教师在民族音乐教学活动开设时就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先给学生选择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让学生欣赏,最近一段时间比较流行民歌元素,教师可以在上课期间给学生播放中国传统的民歌如《走西口》、《小河淌水》等,给学生多播放几个版本,让学生对比进行欣赏,最终选择自己喜爱的版本,并说出理由。很多学生在欣赏的时候注意到龚丽娜的《走西口》在没有伴奏的情况下,能真挚的将留念亲人的情感凸现出来,给人以感同身受之感,学生通过欣赏民歌音乐作品也开始重新审视龚丽娜这名歌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她,并看到她将民族音乐和现代音乐巧妙融合在一起产生的独有效果。使用该教学模式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调动。关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具有开发性特征,其实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就要先吸收先进的文化,然后在先进文化的前提下进行音乐创新,从而让民族音乐文化更好的推行下去,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使用上述教学方法,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内。
(三)创新教学模式的完美融合
高校音乐教学活动开设期间,为更好的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就要打破常规的教学方式,开展创新教学理念,这样才能让音乐和文化进行有机的结合。第一,从音乐的技术层面考虑问题,教师要为学生选择较为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作品中体会到演绎的技巧,这将更好的强化学生对音乐的感悟;第二,教师为让学生对民族音乐有系统性的认知,就要将传统音乐分类,通过分类学生能看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学生能在音乐学习中对音乐有着深层次的理解,并使其充分感受到民族音乐的独有价值;第三,开展音乐历史教学时,教师可以使用专门的音乐作品进行授课,通过互动教学提问的方式,使用情境教学这一先进的教学方法,把传统民族音乐展示在现代音乐课堂教学中。传统音乐和高校的音乐教学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对引导学生认知音乐文化规律有着积极影响。
三、结语
民族音乐文化内凝结着中国五千年的音乐文化发展史,也是能集中体现我国音乐问题的关键点,能彰显出中华音乐文化的实质内涵,这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指导。高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间形成较为紧密的联系,高校作为音乐文化传统机构,应该吸收民族音乐优势,弥补传统教学不足,所以两者的融合有其必然性。基于此,教师就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大胆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欲望,最终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淑婧.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问题探讨[J].黄河之声,,04:63.
[2]王靖怡.刍议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J].大众文艺,2015,15:196-197.
篇6:传统民间艺术在当代美术教学中的传承论文
传统民间艺术在当代美术教学中的传承论文
摘要:民间艺术是各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所创造的艺术,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智慧结晶。民间美术的内容丰富、直观、易于学生们接受,是朴素鲜活的美术教材。将优秀的民间艺术与美术课堂相融合,让学生们在体验学习乐趣时逐渐体会认识到民族艺术的价值,并通过探究创新,主动地在生活中发挥传承、保护和发展民间艺术的作用,实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活传承。因此将民间艺术引入到美术教学中去,这不仅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感受民间美术独特的艺术魅力,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也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民间艺术;美术教学;传承;运用
如今,传统民间艺术是当代美术教学中极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对于创新和完善教学方法,拓展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造就具有文化素养的实用型人才,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一、传统民间艺术创作平民化与自由化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开发
传统民间艺术是我国各族人民生活的智慧结晶,它与人们群众的劳动生产息息相关,并通过手工艺术品的形态,表达出人们的内心情感并且满足他们对美的追求,体现着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又能美化生活的实用目的.。然而艺术创作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开发,民间艺术在当代美术教育中的优势在于对学生们创造性思维的拓展,同时能够指导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实践。民间艺术汲取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能很好的引导出学生研究与探究的热情,自主的进行观察与认知。因而,在当代美术课堂中,利用民间艺术特点与魅力,能充分挖掘学生丰富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鼓励学生们自信大胆的进行艺术创作的探究,这无疑是对学生们艺术创造力和艺术发展最好的开拓。
二、民间艺术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在美术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民间艺术涵盖着广泛而独特的民俗文化、传统故事等内容,学生通过学习认识传统的民族文化,有利于对传统美术教育的发展,于此同时能够激发学生们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的喜爱之情,增强学生对民族艺术的认同感,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无处不体现着古老东方艺术的特点,在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面塑课上,我引导同学们课下搜集资料,整理面塑手工艺的发展历史和优秀作品集,从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们去自主地了解和体会传统民间艺术中的文化,学生们从中总结发现,面塑手工艺的选材多来自于神话传说和古典文学名著,蕴含着深刻的传统文化,体现着当时劳动人民对生活和民族的热爱,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将中国传统手工艺面塑与西方雕塑进行对比,更加深刻地了解传统手工艺面塑的艺术形式,感受了中国民间手工艺造型特色和用色特点,体会了其中的艺术情趣。在分析和体会的基础上再而进行创作,这个过程大大地提高了同学们对面塑制作的兴趣和意义,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让学生们真切体会到民间手工艺的乐趣和美好,加深对传统民间艺术的认知和体会。学生们欣赏、探究和动手制作的过程,也就是传承和发展祖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行动。
三、重视民间艺术在美术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实现民间艺术有效的传承与创新
在当代美术教育中不仅要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民间艺术,感悟传统美,还要培养他们对美的欣赏,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体验审美情趣,培养他们良好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这将影响他们一生的文化修养。例如一次课堂上我以“年味”为主题,让学生们以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为基础,开拓思维大胆创新,进行创意思维风暴。其中就有一组学生在启发下运用民间手工艺面塑技法,结合新时代的元素,制作出了新年团圆为主题的平面浮雕挂画,这组作品中既运用了传统民间手工艺的材料和技法,又融入了当下生活中的场景,并且结合装饰画的特点,做出了平面浮雕的作品,真正的将传统民间手工艺进行了创新和发展。艺术创作的题材来自于日常生活,为了使创作出的艺术作品更加具有生活气息,更具备艺术魅力,就需要将民间艺术的内容更好的和当代美术教学相融合,在教学中让学生们接触并热爱民间艺术,不断去创新,以此来传承中国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优秀的民间手工艺,推广传统民间艺术的美学价值。民间艺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现出了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技艺和道德理念。现如今,很多民间艺术已经被列入到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我们有义务将这样优秀的艺术形式传承下去,学校作为传承民间艺术的重要机构,为民间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民间艺术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并且能够更好地完善当代美术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寸悟.虚实范畴的美学价值[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2).
[2]董春雷.民间美术与学校教育[J].文艺研究,(5).
[3]涂朝娟.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传承[J].大舞台,(9).
篇7:地方本科高校实践教学论文
【摘 要】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地方本科高校应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改革,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多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地方高校 实践教学 改革研究
一 地方本科高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实践教学的理解存在偏颇,影响实践教学开展
由于传统教育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影响,高校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学校在教学资源、人员、资金配备等方面,都向课堂理论教学倾斜,使实践教学处于次要地位。
2.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虽然很多高校都能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制订实践教学计划时也增加了实践教学课时数,然而仍有很多实践课程是虚设的。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实践教学被普遍弱化。
3.实践教学师资匮乏,影响实践教学开展
实践教学教师数量不足,由于高校的教师多数是直接从高校毕业的,这部分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专业基础理论扎实,缺乏教学实践经验,也没有到企业、工厂进行生产实践,导致实践教学能力较弱。
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对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于从企业中外聘的教师,他们虽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经验,但缺乏教育理论知识的支撑,很难把专业技能有效地传授给学生。
4.产学研合作育人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
产学研合作育人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但是,地方本科高校在产学研合作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学校和业界还没有很好地联合,形成合作育人机制。
学校未能很好地通过实习、实训、科研等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来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促进其职业素养的养成;二是学校也没有发挥人力资源集中的优势,通过产学研结合,依托行业企业和当地政府,形成高校和产业界互利互惠的合作局面;三是在学校和业界合作过程中,学校要求业界为自己服务、支持自己的多,而学校为业界提供服务的少,教师的应用性科研能力还很不足;四是缺少产学研合作育人的政策和机制。
学校缺少有效地引导和鼓励教学部门和教师积极与业界联合,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激励措施。
二 实践教学改革的原则
1.遵循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原则
实践教学要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其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择业、创新能力。
地方本科高校主要是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注重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要,努力拓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面向不同岗位的职业迁移能力。
因此,改革实践教学体系首先要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尤其要有针对性地强化面向地方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
2.遵循教学资源整合原则
实践教学的关键是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前提和基础。
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是“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实际,充分利用学校和周边的各种环境和条件,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影响和改变学生认知结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系列内、外部条件的总和”。
促进教学资源整合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重要原则,这其中就包括整合校内实践课程、实践教学条件和校外实践实习基地等多方面的资源。
3.遵循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特色发展原则
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要紧紧围绕其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构建,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由高校的办学历史、办学条件、办学模式等多种因素决定的,所以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体现出高校的特色。
地方本科院校是高等教育中具有特定办学层次和类型的教学型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应“坚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以实用性与应用性知识教育为主、以市场导向为主的发展思路与策略”,其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也应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特色、学科专业特色和服务面向特色等因素综合考虑。
三 实践教学改革的对策
1.更新实践教学理念
实践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更新教学理念,应该认识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都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实践教学不仅仅是理论教学的一个延续,更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切入点。
对于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地方高校而言,实践教学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要更新实践教学观念,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理念,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突出学生能力培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在教学内容上,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进行教学内容改革。
整合单一性实验教学内容,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开设综合性、应用性和设计性实验,积极探索工程性、研究性和个性化实验。
同时,依据专业和课程特点,开设与单一课程相对应的实验课、与课程群相对应的实验课,以及独立开设的实验课三类实验课程。
大幅度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应用性较强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并把操作使用先进仪器设备作为本科实验教学的“必修课”。
在实验课程安排上,根据课程的特点设置教学顺序,不仅有理论课之后的实验,也有理论课之前的'实验,让学生经历“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过程。
在教学方式上,探索“少台套、大循环”的教学模式。
传统实验教学实行“多人、多台套”,不仅耗费大量的设备资源和资金,而且实验教学也仅仅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不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针对以上问题,实行“少台套、大循环”模式教学,不仅降低了实验室建设经费的投入,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而且提高了学生探究、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管理上,实行开放式管理。
改革实验室运行机制,延长开放时间,学生可通过网上预约进行实验,同时依托开放实验室,开设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选做实验,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来反复修正试验方案、研究现象与分析试验结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设计、研究环境,使实验室真正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在教学组织上,成立实验技术教研室。
为强化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各院系成立实验技术教研室,配备有工程背景的教师作为实验指导教师,具体负责实验项目开发和实验教学组织。
3.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既要具备较高的学术素养,更应具有较强的产学研合作能力。
学校应出台相关政策,提高实验教师的待遇,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实践教学改革中去。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打造一支质量过硬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
学校应聘请企业或工厂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同时鼓励教师走出去,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通过项目合作和挂职锻炼,增加教师的实践知识和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使教师找出企业实践与课堂教学的差距,及时了解生产一线对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为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改革提供可靠的信息。
另外,地方本科院校应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又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既具有高超的专业工作技能,又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是教师和注册(或工程)师这两种角色或两种能力与素质在教师身上的整合。
4.构建独立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要建立“全员参与、全员监控、全面评价”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全员参与”指在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过程中,从教学质量监控部门到教学管理部门、教学单位及相关职能部门,从学院领导、中层干部到教师、学生都是教学质量的责任人,是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的主体和参与人;“全程监控”指对实践教学工作的主要环节进行全过程监控。
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到课程建设,从课堂教学到课外活动,从学生进校到毕业离校等,并根据学科的不同特点或项目的不同分类设计不同的质量标准与评价指标;“全面评价”指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不仅涉及教、管、学等各个方面的内部质量评价,还涉及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社会机构评价、同行专家评估等社会评价。
根据评价结果,对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不断改进和优化,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同时要使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成为一项制度化、长期化的常规性工作,要建立一个涵盖全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信息系统,开通教学质量监控网页、专用邮箱和监控电话,安排专人负责,确保全校师生反映的教学问题得到及时处理和反馈,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的强大功能,使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科学化、规范化与高效化。
5.以产学研合作为载体,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
第一,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成立由学院教授和企业人士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根据专业需要聘请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作为专业建设顾问和兼职教授,让他们在模块化课程的某些知识点和能力点上进行教学以及参与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论文等方面的指导工作。
第二,结合实际,毕业论文“真题真做”。
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选题要注重与工程实践、生产、社会相结合,还可以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题目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力求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争取做到“真题真做”。
第三,校企共建实验室。
实验室建设是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学校要积极为企业提供场地,出台优惠政策等吸引企业来学校,与学校共建实验室。
这样既可以改善实验室条件,又可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还可以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促进企业技术革新,推进校企双方多出科研成果,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地方本科院校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建立起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欣韵.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刍议[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
[2]王建民、谢芳.实践教学指导[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40
[3]张铟.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方案初探[J].南洋理工学院学报,2009(4):103~106
篇8:地方本科高校实践教学论文
摘 要:实习基地是学生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
分析了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实习基地建设的现状和意义,结合我校实习基地建设的经验,提出了地方本科院校实习基地建设新思路,为地方本科院校建设实习基地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实习基地 建设 产学研 改革思路
目前,素质教育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心。
如何加强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实习基地作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培养途径,在素质教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
优质的实习基地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开展专业实习,提高专业实习质量、就业率和产学研全面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地方本科院校要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实习基地现状分析
随着高校扩招,地方本科院校飞速发展。
篇9:传统竹刻生存与传承路径论文
传统竹刻生存与传承路径论文
竹刻是书、诗、画、印的结晶艺术。《嘉定县志》中有一段评价竹刻的文字,是这样记载的:“竹刻为艺术上精品……其为它处所不能媲美者,则为刀法……名曰行刀。”它具有国画、书法的笔墨气韵,又工细精致,轻逸生动,引人入胜,年代越久,色泽越润。使用传统竹刻手法雕刻出的笔筒、臂搁、扇骨等器物不仅精巧,而且竹器外表色泽莹润,经常抚玩摩挲,年代越是久远,竹肌颜色越是深沉,光滑温润,色泽近似琥珀,同时图案部分也越清晰突出。传统竹刻以它独特的魅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传统竹刻手工制作与现代机械加工工具的比较
主要的竹刻手工制作工具有以下几种:毛料造型工具:砍刀、锯子、刮刀;雕刻刀:平口刀、斜口刀;异型刀:圆口刀、三角刀、槽口刀、铲刀。主要的机械加工机器有以下几种:切割机、机械打磨设备、雕刻机。手工与机械加工工具的功能可相互对应。机械切割机与打磨机类似于毛料造型工具,像锯子,刮刀等,能高效完成竹子的粗加工处理。而电脑雕刻机相当于各种类型的雕刻刀,能快捷准确地雕刻出设计好的图案。手工工具多样复杂,创作周期长而机械加工工具单一简单,创作周期短。为适应竹刻的刮、削、切、冲、剔、铲、平等多变化多表现的手法,手工竹刻工具尤其是雕刻用刀具种类繁多,传统竹刻很讲究用刀,雕刻刀以弹簧钢制成,风格不同,用刀也有区别,以留青竹刻为例,用于切边线,用斜口刀;铲去平白处,用平口刀;刻留青部分,用平口、圆口刀;刻划毛发之类,用槽刀。而在现代机械雕刻的过程仅仅是由一台电脑雕刻机来实现的。在竹刻的粗加工过程中,数控切割和机械打磨可有效地提高竹材切割及打磨的效率和质量,减轻操作者的劳动强度。传统手工竹刻制作周期短则半月多则数年,机械竹刻的制作周期则只要几个小时或几天。手工工具对比机械加工工具在竹刻生产效率上的优劣势。手工竹刻工具的制作原理简单,成本低廉,手工切割灵活方便,充分发挥竹刻创作者的智慧与灵感,但手工切割质量差、尺寸误差大、材料浪费大、后续加工工作量大,同时劳动条件恶劣,同一时期同一竹刻制作者只能完成单件作品,生产效率低下。数控切割相对手动切割来说,可有效地提高竹材切割的效率、切割质量,减轻操作者的劳动强度。在打磨的方法中,手工用各种型号的砂纸打磨,虽灵活方便,适用范围广,但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质量不稳定。机械打磨效率高、质量好,劳动强度低,应用广泛,效果稳定,但在一些细节处理上不如手工打磨灵活多变。人工雕刻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雕刻错误,原稿不错,手工雕刻时一刀失误,整个作品就有缺陷了。机械雕刻具有高效快捷、精准、清晰的特点,方便竹刻的批量化生产及普及。但对比手工雕刻,雕刻机也有其局限性,复杂题材的作品以及需要表现丰富艺术人文内涵的雕刻,深浅层次的变化,刀工笔触的流转,形与神的融合,这些都不是机器能完全实现的。
二、传统竹刻手工雕刻法与现代机械雕刻方式的比较
手工竹刻的技法传承千年,追求细致生动,在雕刻方法上很有讲究:有讲求空间立体的圆雕;有介于绘画与雕刻间,在平面基础上雕刻艺术形象的浮雕;所雕的物象低于雕面的水平面的阴刻;在平面的雕面上以阴刻线条造型,与绘画中白描相似的线刻;雕透镂空贯通的透雕等。现代机械雕刻方式有切割雕刻、凹模雕刻与凸磨雕刻三种。手工雕刻法与机械雕刻方式有很多相似之处。切割雕刻类似于手工雕刻中的线刻,是利用切割方式在竹材表面加工出要求的图案,具体就是先将图案以线条形式表现,再用激光切割出线条,从而得到用切割线条表现的图案。凹模雕刻类似于手工雕刻中的阴刻,所雕物象低于基准面,对图案部分进行切除加工,而对图案外围的部分保留竹质材料表面原样不动。凸模雕刻与手工雕刻中的浮雕相似,这种雕刻加工形式只切除图案外围的材料,且各点处切除力度相同,而对图案本身材料保留不切除。这种雕刻方法适于文字、图形轮廓等的表达。手工雕刻与机械雕刻在细节的处理上有很大差异。机械切割雕刻出的'线条粗细均匀,深浅一致,看上去整齐规律,但不如手工雕刻出的线条有刀触深浅的变化,少了流动感。手工浮雕是在雕刻前先将画稿贴在刻板上,然后依据画稿进行雕刻的,机械凸模雕刻则是将图案输入电脑后控制机器雕刻的。手工浮雕根据浮雕立体程度的差别,可分为“高浮雕”“浅浮雕”“薄意雕”“线雕”等,而机械凸模雕刻的划分没有如此讲究。手工雕刻往往因形造式,手法灵活,尤其在雕刻形状不太规则的部位时,这种优势体现得更为明显,因而雕出来的图像也都活灵活现,人物、动物的表情、神态生动自然,不会感觉呆板凝滞。对于形状比较规矩的物体,手工雕也讲究阴阳明显,层次分明,线条流畅舒展。在横平竖直,线条拐角,以及有规矩的回纹、万纹、花瓣之中,总会有那么点的缺陷,虽然手工雕刻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完美,但这也正是手工雕的魅力所在。机器雕刻的深浅全由电脑事先输入的数据控制,则非常规矩,横平竖直,线条的粗细一致,深浅一致,每颗云珠都一模一样,每个花瓣都一模一样,在技法的表现形式上就略显单调,表现的人物、动物的表情动作也比较生硬、呆滞。
三、传统竹刻手工制作与现代机械加工的一般程序的比较
竹刻手工制作的一般程序:选材―煮竹―凉竹―修竹、整形―上稿、描图―刻竹―打磨―上油―作品保护;竹刻机械加工的一般程序:选材―干燥、去青―开剖、蒸煮―炭化―定形―精刨、砂光―覆膜、雕刻。手工制作与机械加工的一般程序有很多相似处。都需要经过竹材的筛选、竹子的粗加工处理、创作前的整形、作品题材的绘制及雕刻等主要程序。每个程序所要达到的目的也很相近。机械竹刻作品的加工程序一定程度上参照了手工制作的一般流程,只是简化了在机械雕刻中作用不大或效果不明显的部分工序,使得雕刻过程看上去更为简洁现代化。手工加工较机械加工过程繁琐复杂、严谨讲究,制作时间长。无锡竹刻手工取材要求高,一般是竹龄在五年以上的阴山竹,表面不能有任何的斑点和损坏,雕刻者在原材基础上进行雕刻创作;机器雕刻一般选用的是三年竹龄的毛竹。手工制作的防蛀、防霉处理是蒸煮后晾干,机械加工方式中除了蒸煮还可用炭化代替,它除去了竹材中的营养物质,防蛀防霉效果更好。在修竹,整形过程中,手工制作是先将竹材制成各种形状的物件,再用砂纸将其侧面和内面打磨光滑,保留了材料原来的部分形态;机械加工则是将蒸煮或炭化后的竹筒捞出并定形成平竹片后进行精刨砂光[3]。为了方便机械雕刻,材料以片状形式呈现。手工刻竹过程中,是先粗处理后深处理和细雕,以不同的刀具根据要表现的内容细细雕琢的;而机械雕刻是将电脑制作的图案输入雕刻软件后,对设计图稿进行数字编辑,把艺术家的想法通过电脑控制机器雕刻来实现的。手工打磨需备好不同型号的砂纸,在打磨时按花鸟人物的条纹打磨,先粗打后细打,打磨出骨骼般细腻光滑的效果来;机械打磨在拐弯和精细处不如手工打磨那么有技巧,有些地方打磨不到,比较适合表面平整竹刻作品的打磨。手工竹刻加工的优势在于雕刻创作者们可以因材施艺,结合原材的形体进行创作,艺术雕刻者能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化腐朽为神奇,斟酌每件作品原材的特点后赋予其不同的灵魂。机械加工的对象多以平面板材为主,或是规则几何形状的竹材,一来方便固定,二来不会出现计算以外的错误,较为局限,一般单件器物雕刻花费的成本会比较高,适合批量生产。机械雕刻对于图形化,图案化,规律性强的设计,有着天然的优势,是手工无法企及的,精确性、细致性、规范性都是机械雕刻的优点,但刻板、简单、层次感差的缺陷也十分明显。
四、传统竹刻手工艺与现代机械雕刻艺术审美的比较
传统竹刻与现代机械雕刻的题材有些微不同。前者具有中国画中线条的弹性和动势,受绘画书法影响,题材内容多为文字、山水、花鸟等。而机械竹刻的题材多为吉祥寓意的图案与文字。传统竹刻手工艺与现代机械雕刻在造型风格上也有很大差异。传统竹刻手工艺:质朴淡雅,没有对竹子进行过多的处理,主要体现艺人精湛的工艺和艺术修养;水墨情怀,通过铲刮过的竹子表层青筠与第一层竹肌间色泽的微妙对比,尽可能地来表现中国写意画水墨淋漓和墨分五色的特有韵味;变化多端,造型上留给艺人很多发挥想象的空间;精巧细致,对实物的塑造入木三分。现代机械雕刻:规矩工整,对竹子的形状进行了几何化的切割处理,表现出机械雕刻的精准细致;均匀和谐,机械加工的艺术审美体现在电脑数据的输入及图案的设计部分,输出的雕刻精密准确,雕刻的线条深浅粗细均匀到位,在空间及刀工变化的表现上虽不如手工雕刻来得灵活生动,但也有其理性化特点。不过对比手工雕刻,机械雕刻在精神审美高度的实现上还是略逊一筹。传统竹刻手工艺的形式美感表现是全方位的,多种雕刻手法的巧妙结合,塑造出难度较大的形式造型,富层次美感。手工竹刻的作品具有较强的精神性,创作者把情感融于其中,每个局部都成为了情感的化身,使得作品更有意蕴,更耐人寻味。但手工竹刻在造型题材方面仍过于追求传统,涉及的领域较少。创作者应该在保留其原有文化精神深度的基础上发扬雕刻者的创造性,鼓励个性风格的多样化,在题材上融入较易被现代社会接受的元素,增加自身造血功能,结合先进机械加工技术承担部分不影响作品精神高度及审美的工作,使传统竹刻呈现出崭新的精神面貌,生生不息地传承发扬下去。
五、传统竹刻手工艺与现代机械雕刻工艺的应用与发展
传统竹刻工艺与机械雕刻工艺的应用。传统的竹刻器按功能主要分为实用器和陈设摆件,实用器以文房用品最常见,如笔筒、臂搁、洗、印章等,其次是杯、壶、盒、炉、香筒等日常用具。摆件主要是人物、动植物题材的圆雕作品。传统竹刻作品流传至今大多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多被文物爱好者收藏及观赏,功能以装饰为主。现代机械雕刻工艺应用广泛,小至带有特定寓意的装饰挂件,大至室内外建筑的陈设雕刻,都有它的影子。传统手工竹刻产出少价值高而现代机械雕刻产出多价值低。由于竹刻纯手工技术掌握在少数传承者手中,产出少,价格高,作品多为竹刻爱好者或者内行人士所购买并收藏,不利于竹刻的推广,只会小规模产出,纯手工制作的竹刻产品有的是雕刻者在与购买者充分交流后,按照他的要求去定制的,产品的功能也较为固定传统,像笔筒、插屏、座屏扇骨等。机械雕刻虽然实现了竹刻产品的批量生产与推广,但较易复制生产,雕刻表现又不如手工来得多变有层次,少了精神层面的文墨味与灵动感,无法拥有手工竹刻的艺术地位及价值,降低了竹刻产品的整体档次。
比较传统手工竹刻与现代机械雕刻的优劣:手工的优势是节奏感和灵动性强,取决于雕刻者的艺术水平和修养,对于自然的无规则的形态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情绪化、个性化、肌理感、流动感、随意性都是手工的特点;劣势是技术要求高、程序复杂,生产周期长,产业相对传统,不利于推广。机械加工则是通过相关的软件,对设计图案进行处理,把创作者的想法通过机械雕刻来实现,对于图形化,图案化,规律性强的设计,有着天然的优势,如电脑的精确性、理性、细致性、规范性都是机械雕刻的优点,简单的操作,短周期的生产流程使得它可以批量化生产,这是手工无法企及的,但刻板、简单、层次感差在电脑软件的雕刻中也十分明显,少了很多手工创作带来的艺术审美体验。所以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用手工还是用电脑,其实都取决于设计本身。
艺术需要与技术完美融合、相互促进。创新运用新的技术,结合传统竹刻艺术的精髓,寻找更易被广大人群接受的现代载体,将传统竹刻的个性特征、语义符号、文化内涵及地域差别融入其中,使竹刻产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及生活需求,这样才能将传统竹刻手工艺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下去。
篇10:古代传统戏曲传承与保护论文
我国古代传统戏曲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内容,虽出自民间,却是我国民族创造力的展现,体现出我国民族独特的思维与文化意识。古代传统戏曲包含古典文学、古典戏剧学、古典音乐学等,处处体现出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是我国当代经济发展中的文化背景,涉及到经济、政治以及生态等,提倡以人为本。在现代文化这一主流趋势下,古代传统戏曲的传承出现很多问题,探究古代传统戏曲的传承与保护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文化的含义及特征
1.现代文化的含义
现代文化可有效促进社会与个人的文化发展,若从历史方面来看,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相连接,既是传统文化发展的起点,也是两种文化的连接点与临界点。从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现代文化与经济、政治、生态建设与社会密不可分,只有立足于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1]。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层面上看,现代文化实际上是先进文化,利用先进文化带动传统文化。也就是说,现代文化作为主导,已成为我国主流的意识形态,有效地体现出我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2.现代文化的特征
现代文化具有现代性、多元性、价值性、开放性、超越性五个特征。现代性主要体现在中国的现代化转型特质,将气派与时代有机融合;多元性体现在传统文化、现代文化、边疆文化的长期交流,并形成多元化与独特性的特色,成为传统文化发展的标杆;价值性主要体现在积极的价值理念,是伟大的、自觉的文化特性,在发展进程中需要坚持价值与真理的统一;开放性则为现代文化向人民的开放,并将文化的发展与现代人的思维有机融合,利用宽阔的视野发现文化发展中的问题;超越性主要指文化的创造与超越,是传统文化的创新,也是未来文化的基础。
二、古代传统戏曲在传承中的问题
1.反对创新,惧怕新艺术元素的引进
针对当前传统戏曲传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发现戏曲在创新过程中存在反对的意见,反映出对传统文化的封闭、保守特征的留恋。同时,在传承创新时惧怕新艺术元素的引进,传承思想也仅从戏曲的自含性入手,不依赖外来元素。甚至部分民族倡导者面对传承过程中必须创新这一理念,无法有效做出客观判断,从而使其偏执心理导致传统戏曲的精髓无法得到展现。
2.漠视需求,违背传统艺术规律
在传统戏曲传承中,存在听众地位下滑的现象,部分地区漠视听众的需求,从专家层面考虑戏曲的可传承性,从而导致听众对戏曲的印象逐渐低下。同时,在传承传统戏曲时,还存在对传统艺术规律违背的现象,将传统文化全面刨除,专注融入现代文化,导致传统戏曲依旧逐渐衰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随着历史长河逐渐没落。可以说,这样的传承是失败的,前者使听众不再被戏曲所吸引,后者则使戏曲成了无本之木。
三、现代文化视野下古代传统戏曲的传承策略
1.开放心态重视需求,促进艺术有机融合
戏曲衰落的事实无法回避,因此需要对传统戏曲的传承重视起来,真正开放心态,重视听众需求,从而促进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有机融合。传统戏曲传承的重点,首先,应是其灵魂,不仅要重视传统文化的稳定性,还需关注其变异性,从动态视角看待戏曲;其次,对将要消失的戏曲应尽快做好记录,针对老艺人做好访谈、录音等,并进行分类整理以供研究、传承。对于尚未消失的戏曲,应努力与其他艺术元素相融,从而增强竞争力[2]。开放心态,促进其与现代艺术有机融合,推进戏曲的创新。但要注意保留传统戏曲的艺术规律与文化精髓,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的传承“灵魂”。此外,戏曲若想得到有效传承,必须与时代接轨,通过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听众,从而实现传承的目的。
2.结合古代戏曲表演规律,拓宽戏曲演出市场
古代戏曲在表演时,演员的状态是生活的体现,既是感情的引入,又是技术的指导。戏曲具有较多的程式技巧,如台步、唱腔、眼神等,灵活使用这些技巧,有效塑造出色彩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行为与情感。同时,戏曲表演具有一定的虚拟性,对客观生活进行夸张、美化式展现。其次,传统戏曲在舞台上的唱腔具有真实与美感的特点。演唱者的唱腔力度的变化,展现出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在传承传统戏曲时,首先需要结合上述表演规律。此外,广阔的演出市场也是戏曲传承的重要途径,作为民间传统戏曲的演出,不仅要将其立足点设置为乡村,还需扩展至各大城市,并创作、展现适合人民群众欣赏的戏曲,发挥戏曲丰富多彩的形式特点,既能反映出时代精神,也能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
3.创新艺术思维,发掘传统戏曲文化价值
文化价值是传统戏曲传承的一大重点内容,因此,创新艺术思维,发掘戏曲的文化价值,并将其与现代文化相融具有重要的作用。戏曲的文化价值可从思维方式、音乐形态、表现手法三个层面进行发掘。而经过探究,戏曲文化价值主要为哲学价值、音乐价值、表演价值。哲学价值主要为儒家与道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在传承时则需要保持艺术与道德的自然与统一。在艺术中充实道德内容,在道德中安定艺术内容,保证二者之间相互作用,共同传承。同时,哲学价值中“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现代文化提倡的思想相同,因此,在传承时需要将哲学思想与现代文化相融,促进戏曲的创新,推动戏曲的传承。音乐价值主要体现在戏曲的诗意与个体性,将虚静与和谐作为基础。表演价值则将视觉美与听觉美相融,将就刚柔并济、抑扬顿挫。
4.与互联网有机融合,促进传统戏曲的现代化发展
互联网是现代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其开放性、交互性的特点利于传统戏曲的传承。因此,可将传统戏曲与互联网有机融合,促进其现代化发展。在融合时,需要秉承用户思维、简约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四类重点因素。用户思维与受众思维相同,在传承时需将受众,也就是听众作为基础,从其思维角度出发,在互联网中准确传播传统戏曲的艺术、剧种,给予听众一定的“参与权”,使其具有传承戏曲的责任与使命感[3]。简约思维主要指在传播戏曲文化时,可将复杂的戏曲内容简单化,越简单的内容越易被听众所接受。因此,可挑选剧目完整、内容集中的戏曲类别通过互联网传播给听众。大数据思维与平台思维主要指在互联网上构建虚拟剧场,并整合戏曲资源,提供听众搜索引擎,实现以人为本的针对化发展。
四、现代文化视野下古代传统戏曲的保护方法
在过去,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不够正确,将传统文化认证为落后的封建事物,对其传承与保护也没有正确的认识。认为只有吸纳外来文明,才能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从而使传统文化不再传统,同时也失去了具有中国灵魂的文化价值。而文化的传播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从历史长河的发展中不断流传变化。戏曲的传播与保护则包括语言艺术、文化心理等方面。因此,需要消除偏见,保护传统戏曲,使更多人意识到传统戏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与文化价值。在保护传统戏曲时,可利用口承式的传播策略进行。同时,还需将价值性较高的戏曲艺术予以珍藏,为戏曲的保护与传承奠定基础。此外,传统戏曲的保护还需依靠社会群体的支撑与参与,在发掘表演技艺、培养戏曲新人的基础上,提高社会群体对戏曲的认同度,从而对其全面保护。
五、结语
古代传统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现代文化视野下对其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可通过开放心态、拓宽戏曲演出市场、创新艺术思维、与互联网有机融合等策略,促进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融合,并利用文化价值的传承,促进传统戏曲的现代化发展,真正解决反对创新、模式需求此类传承问题,实现在现代文化视野下,对古代传统戏曲传承与保护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于春生.传统戏曲表演艺术的传承[J].大舞台,(4).
[2]尹明.现代文化视野下的少数民族传统戏曲传承与保护――云南白族传统乡戏“吹吹腔”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4).
[3]于海阔.当前戏曲传承与创新问题的理论反思[J].中州学刊,(7).
篇11:中国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与当代设计的矛盾论文
中国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与当代设计的矛盾论文
哲学、科学与艺术, 这三者从来不是独立存在的, 科学是认识论, 是求索必然理性的表达:艺术是人性论, 是寻找自由情感意象的表达: 哲学是科学和艺术的起始和终点。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哲学, 是造物的理念和态度, 科学是造物的技术和方法, 而艺术是最根本的对于美的追求。千百年来, 劳动人民作为造物者, 源于生活的智慧中蕴含着巧妙的设计, 大到庙宇楼阁, 小到针头线脑, 设计和实用是分不开的, 对于传统传统设计来说, 制造的过程就是设计的过程。
如今, 设计的概念更加明确。设计是一种将理念视觉化的能力, 是将意识, 也就是意愿和理念, 塑造为真实可视的存在。好的设计应该体现出文化与责任, 实现有价值的理念。当代设计的意义在于设计的理念能否体现当代性, 能否对现实社会产生价值, 它与传统的关系, 是将过去的文化转化为对当下和未来有价值的文化与观念。当代设计中最重要的已经不是器物本身, 而是其中所蕴含的理念,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 更加入了对未来的责任以及创造价值的能力。
当代设计与传统造物手法最大的不同, 就在于理念的意义。一些传统的技艺与文化在当代社会中日渐式微, 其根本原因在于大部分传统的概念没能结合当代性进行转化, 在当下已经不再是能够创造价值的理念。生产力决定造物的方式,在如今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的社会, 生产工具与造物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源自于农耕文明的传统工艺自然随之消亡。理念是造物的基础, 设计造物必须有目的性, 设计不存在所谓的无用,无用就等于没有责任, 是对资源的浪费和对人的不尊重, 而这其实是当代社会与传统文化保护的一大矛盾。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 基于社会生活的传统设计必然的发生着变化, 大量的工艺和技巧似乎除了作为工艺品的审美意义之外, 的确成为了“无用”之物。而传统文化技艺作为工艺品,其质朴自然的美感往往不能被大众所理解重视,而是一味追求商业价值, 注重形式和技巧, 失去了文化的内涵。
就京剧服饰文化这一点来说, 如今舞台上表演所用的服装, 其质量早已远远比不上建国之前。以前, 行头是作为一个戏班最重要的财产, 体现这个戏班的艺术水准和经济实力。京剧注重程式性, 大多数剧目的角色服饰和表演套路基本固定不变, 于是一套好的戏服可以代代相传, 因此无论是戏班还是演员个人, 都舍得花大价钱为自己置办行头。而京剧表演发展到现在, 舞台表现形式的多样, 新编剧目的快速更替, 使得服装似乎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那一项了, 并且人工费用越来越高, 工艺不断简化, 如机绣代替手工刺绣等,现代京剧演出服饰的质量大大下降。
除此以外, 京剧服饰在其他领域的运用如今我们见到最多的是旅游景点的手工艺纪念品, 这些完全商品化的工艺品, 保留的是符号化的传统工艺, 并且大都粗制滥造, 虽说顺应时代要求作为一种新的产品满足了消费者的一些需要, 但并没有很好的体现作为现代设计的价值。
不仅仅是京剧服饰这一项, 传统手工业的各个领域都是如此。有需求才有创造, 当设计成为重要的.生产力, 政府意识到设计可以作为提升国家形象地位的重要手段, 设计的力量才会壮大;设计师更有发言权, 设计的价值才能充分体现。如二战后的德国, 在经济实力远远落后的情况下,通过优质实用又富有创意的德国制造, 树立了严谨而有活力的形象, 并且成为国家重要的生产力。再如北欧设计, 如今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体系,宜家等大型连锁公司早已深入各国人民的生活,简洁而聪明的设计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的却通过美的外观提高了人的生活质量和审美水平。而日本设计, 更是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想尽一切办法, 使人的生活更加舒适方便快捷。这样的设计, 不可能不创造价值。
保护传统, 做有用的设计, 应是当代设计者的追求和责任。文化传承不能忽略时代与发展,今天的创新就是以后的传统。“手艺留不住” 也许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传统手工艺的遗失在所难免, 但艺术思想的传承才是关键。保护传统使我们了解过去, 不忘根本, 同时, 当代设计者的责任更在于对文化的理解与运用。传统文化最大的价值在于理念, 文化和责任是从理念中得来的, 设计的价值在很大的程度上由理念决定,好的设计便是创建有价值的理念, 将过去的知识和经验转化成新的有价值的文化, 有创新才有传承。
篇12:高校美术教学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论文
高校美术教学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论文
一、高校美术教学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1.高校传统美术教学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我国的传统绘画已有数千年历史。传统绘画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品质,是民族思想的外在表现。我国传统绘画是一种生命精髓的再现,因为它已将精神和绘画融为一体。传统绘画所体现出的品质是陶冶当代大学生情操、提升其社会责任感的良好教材。以教育的眼光并运用现代美学仔细审视我国的传统绘画,就会发现其中包含着大量的民族文化元素。
2.高校工艺美术教学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传统民族工艺不仅制作程序比较繁琐,而且材料成本相对较高,因此传统工艺逐渐被人们淡忘,面临着失传的危险。继承与发展传统民族工艺,不仅能够弘扬民族精神,还可以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继承与发展传统民族手工艺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而且需要大学生建立对民间手工艺的保护意识。高校美术教学为丰富民族工艺文化资源提供了可能,以民族工艺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能够强化各民族间的交流。
3.高校民间美术教学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民间美术就地取材,是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不仅具有高度的'审美性,而且还能为人们所用。数千年的农耕文化和多
民族的多元化环境让我国的民间艺术更加异彩纷呈。因此它是内涵最丰富、民族地域特征最鲜明的文化形态。深入挖掘民间美术是高校美术教学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桥梁。
二、结语
当代社会,本民族文化已经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传承民族文化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更需要当代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高校是促进学生树立良好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的重要领地,高校美术教学与民族文化相结合,有利于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
作者:方嫱 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