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阅读理解 > 现代文阅读 > 小说《药罐子》阅读答案

小说《药罐子》阅读答案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药罐子

  贾大山

  于老喜欢生病。——不,应该说是时常生病。他生病,从来不到指定的地方治疗,一定得请李先生。

  于老生在富人家,从小多灾多病,一直仰仗李先生:六岁肚里生虫子,请的是李先生;十二岁长秃疮,请的是李先生;二十一岁打摆子,请的也是李先生。李先生去世了,以后看病,还是请李先生——李先生的儿子也行医,也是李先生。奇怪的是,文化大革命中,李先生不能行医,他十年安然无恙,百病不生;新时期到来,李先生的诊所一开张,他的病就又来了:今天上火,明天肠干,伤风感冒不断,去了咳嗽添了喘,三天两头抓药、熬药,于是得了“药罐子”的外号。

  于老个子小,嗓门高,禁不得半点病痛。身上稍有不适,便哼哼唧唧,大呼小叫,甚至还要嚷着给在西安工作的女儿拍电报。李先生一到,就更“蝎虎”了,脑袋一耷拉,说:“哎哟,我不行了!”

  “不行了”的病症,一剂“小柴胡汤”喝下便好,他就越发崇拜李先生了,硬说李先生是“东垣老人”的后代。人们不知“东垣老人”是谁,他便到处介绍:“东垣老人,姓李名杲,字明之,晚号东垣,大金朝名医,咱县人氏!李东垣名扬天下,李先生错得了吗?你们看着李先生那相貌,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高鼻梁大眼睛,活像东垣!”

  李先生究竟是不是“东垣老人”的后代,街上无人真正知道。但是,李先生人缘极好,却是人人称道。晚上,尤其是冬天的晚上,他的小诊所里总是歇半屋子人,谈天说地,十分热闹。

  一天晚上,大家正谈得热闹,“阿嚏!”——一个大喷嚏,于老来了。他穿得很厚,戴一顶皮帽子,围一条毛围脖,一个大口罩上面,只露着一对小眼睛。他说他又不行了,喉咙发干,四肢无力,浑身冷浸浸的。李先生赶忙给他倒了一杯开水,让他坐下,然后打开药橱,用小勺取出一粒药,放在桌上让他吃,服务热情而又周到。

  李先生也很喜欢于老,称他是“模范病号”。平时看病,李先生怎么说,他就怎么办,一点也不含糊。李先生说“不要着凉”,夏天也得烧烧炕;李先生说“多喝白开水”,他一定得问清楚一天喝几壶才好;至于吃药,更是一丝不苟,谨遵医嘱。可是,今天却有些反常,相面似的瞅着那粒药说:“这是什么?”

  “一种西药。”李先生告诉他。

  “我不吃西药!”他说,“我这辈子,凡是挂‘西’字的东西都不吃,西药治标不治本!”说着,鼻子一皱,“阿嚏!”——又是一个大喷嚏!

  外号“火锅子”的杜老爱抬杠,听出漏洞,当仁不让地说:“老于,西瓜,吃不吃?”

  “吃!”

  “西红柿吃不吃?”

  “吃!”

  “西葫芦呢?”

  于老知道上了当,不再言语。

  李先生也笑了,像哄孩子似的,给他讲了一番道理。他说中、西两医,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不能妄加褒贬;又说中医本身也是不断发展的,并非千古不变。东垣老人熟读《内经》《难经》,但又结合医疗实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创造了许多著名方剂。假如人云亦云,陈陈相因,哪来的“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沉香温胃汤”呢?他的“小柴胡汤”也是因症配伍的,君臣佐使,不断变化。所以,医家和病家,也应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不可拘泥一法,死认一门……

  于老喝着水,望着李先生说:“试试?”

  “试试吧!”卖烧饼的老温说,“这种药不错,电视上说了,打喷嚏流眼泪,一吃就好!”

  “这种药是不错!”木匠老杨说,“今年春天,我们老爷子闹感冒,吃了一粒,立时见效。老爷子吃馋了,如今身上一不舒服,就吃这药,不吃别的药了!”

  “极是!”李先生说,“天下万物,无旧不成新,无新不变旧嘛!——老于,吃了么?”

  于老看看桌子上说:“吃了!”

  李先生问他感觉如何,他嘿嘿一笑,眉毛也舒展了,眼睛也亮堂了,模仿着电视广告说:“不错,‘确实好多了’!”

  大家望着他那焕然一新的样子,一齐笑起来。李先生把他送到院里,人们又听见他说:“不错不错,科学就是厉害!到底是著名的药。”

  李先生送他回来,大家又有一番议论。李先生却呆呆望着桌子底下,怅然一笑说:“唉,我在他心目中,也不过是一粒西药!”说着,从桌子底下捡起一个什么东西,让大家看。大家看清了,哈哈笑了——于老喝水的时候,那粒药滚到地下去了,根本就没吃到肚子里。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篇写“于老喜欢生病”,巧妙设下悬念,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开篇这一句用语诙谐,奠定了这篇小说幽默风趣的基调。

  B.于老逢人就说李先生是本县大金朝名医“东垣老人”的后代,这样做既表现了对李先生的崇拜,也有卖弄自己见多识广的意思。

  C.于老到诊所就诊时病恹恹的,就诊后面貌焕然一新,前后的表现反差巨大,小说借此批评于老为了博取同情而没病装病的做法。

  D.小说截取了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片段加以描写看,刻画出生活闲散、庸碌无为的平民群像,语言口语化,富有浓郁的市井生活气息。

  E.小说写杜老、老杨等人关于中西药疗效的议论,表现出了人们对中西、新旧等话题的认识,肯定了新时期人们思想认识的进步。

  (2)李先生凭什么让于老“一直仰仗”?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在刻画“药罐子”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艺术效果。(8分)

  参考答案

  (1)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D不给分。

  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试题分析】

  A项考查点是对小说结构的分析和语言风格的鉴赏。“于老喜欢生病”一句,从内容上看显然违背了人情常理,读者自然会因此引发疑问,而且此句又处于小说的开头,故选项说其在小说结构上具有设置悬念的作用,应该是正确的。在此句之后,小说又作了补充说明——“不,应该说是时常生病”,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有意把“时常生病”说成“喜欢生病”,其用意显然在于以幽默的笔调、喜剧化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所以,A项的分析与鉴赏是正确的。因为只是就开头部分进行的分析和鉴赏,是一个局部性的考查,所以给2分。

  B项考查点是对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与鉴赏。于老的病治好之后,小说写到“他就越发崇拜李先生了”,所以选项前半部分的分析与鉴赏是正确的。后半部分中,将于老的做法解读为“卖弄自己见多识广”则缺乏文本依据,从原文看,于老介绍“东垣老人”,一是基于人们不知道“东垣老人”是谁,二是于老的话,更多的是强调李先生的相貌,还是为了表达对李先生的崇拜,“卖弄自己见多识广”并非于老的本意。所以,B项的分析与鉴赏有部分不准确,只能给1分。

  C项考查点是对情节内容的概括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于老来就诊时,打着喷嚏,穿戴厚密,且自述浑身发冷、四肢无力等,的确是一副“病恹恹的”样子,与离开诊所时“焕然一新”的样子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选项前半部分的概括是正确的。选项后半部分从于老就诊前后的对比出发去推断,认定于老“为了博取同情而没病装病”则是对人物性格的误读。从小说的描写来看,于老是一个比较娇气的人,一点小病就说自己“不行了”,因此他就诊前表现出来的病重状态符合他的娇气性格,结合他就诊后的表现,可以推断他只是生了点“小病”,但不能推断出他“没病”;另外,于老虽然娇气,但他本质上是一个朴实的人,说他“装病”“为了博取同情”等,显然是对其性格特征的误解。所以,C项的分析不正确,不能给分。

  D项考查点是对小说写人艺术和人物形象意义的分析与鉴赏。小说以人物性格特征的刻画为主线,采用“一线串珠”的结构,因此说小说截取“生活片段”来表现人物是正确的。小说通过人物的个性化对话来表现形象特征,这些语言在客观上也能显露出小说的“市井味”,选项评价为“富有浓郁的市井生活气息”应是恰当的。但把以于老、老杨、杜老等为代表的古城平民,概括为“生活闲散、庸碌无为”,则是对小说人物形象特征和形象意义的误解。从小说的描写来看,老杨、杜老等人都是晚上才聚集到诊所聊天的,而且他们各有职业,有做木匠的,有卖烧饼的,因此认定他们“生活闲散”“庸碌无为”是没有依据的;另外,小说塑造于老、杜老等人物形象,用意在于展现新时期到来后古城人民的精神风貌,他们的看病吃药、诊所闲谈等,体现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因此把这一平民群像理解为“生活闲散、庸碌无为”也不符合小说的主题思想。所以D项分析不正确,不能给分。

  E项是对小说思想主题的理解与概括。杜老、老杨等人关于中西药疗效的议论,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两条,一是中西医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二是不迷信旧东西,也不盲目崇拜新东西。虽然这两条结论分别由李先生和杜老提出来,但都得到诊所闲谈所有人的赞同,因此这两条结论代表了人们的认识水平,体现了人们思想认识的进步。E选项对于小说深层主题的挖掘和鉴赏是恰当而准确的,由于本项需要结合整个文本以及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进行理解与概括,有一定难度,所以给3分。

  (2)①出身与经历。李先生父子两代行医,从父辈起就为于老治病。②医术。李先生一出手,于老“不行了”的病症就好了。③性格与医德。李先生性情温和,服务热情周到,对于老极为耐心,能像哄小孩子一样开导于老。

  每答出一点给2分。

  (3)①娇气。身体稍有不适,就大呼小叫,说“我不行了”。②纯真朴实。崇拜李先生,便到处夸李先生“活像东垣”。③偏激。李先生让他吃西药,他一口回绝,并说“凡是挂‘西’字的东西都不吃,西药治标不治本”。④理智。知道自己说话有漏洞后,便“不再言语”不加反驳;听了李先生的劝后,主动提出“试试”西药。⑤迷信权威。药没吃下,而李先生问他吃完药后感觉如何,却连说“不错”“到底是著名的药”。

  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

  (4)出人意料(2分):感觉“确实好多了”的于老其实并没有把药吃下。

  情理之中(4分):①李先生给于老的药放在桌上,只有一粒,于老吃药时,正与大家闲聊,并不在意,看到桌上的药没了,以为自己已把药吃下去了是完全有可能的;②于老得的本是小病,加上十分崇拜李先生,又听了老温等人的议论,有了“药到病除”的心理暗示,因此虽然没把药吃下,却产生了“确实好多了”的错觉。

  每答出一点给2分。

  艺术效果(2分):①使小说更具波澜;②增添小说的喜剧色彩。

 

  每答出一点给1分。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小说《药罐子》阅读答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