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7篇)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7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7篇)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自仪征漫网    点击数:119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语文第九册《黄鹤楼送别》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充分运用了宋代大教育家胡瑗的“商讨教学法”,将学生放到了主动获取知识的地位。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本课教学设计从问题的提出、合作讨论到商讨解决问题,从音乐、图画朗读到诗配画,从听、读、说到悟,无不使学生尽显主人翁的风采,处于全方位美的享受,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掌握了学此类课文的方法。

  教材简析:

  本课属“文包诗”的形式,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创作情景。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课文配有插图,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感悟诗歌。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增强对诗歌情境的感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任务:

  了解诗歌时代背景,读通课文,沥青课文脉络。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

  第二课时

  一、揭题:

  师生同唱《长亭送别》,生述唱后感受,导出本诗。

  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 自读,思考: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c谁来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d..有疑问吗?带着疑问读课文。

  归纳出理解古诗的基本方法:理解字、词、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据此来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哪一句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读文思考后讨论。

  交流:

  第一、二行:

  1、你通过读课文读懂了哪些字词?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读懂的?

  a、“烟花三月”“西辞”、“故人”、“黄鹤楼”

  (师板画“桃红柳绿”、黄鹤楼)

  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暮春三月的景色?

  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词句中看出?什么是饯行?

  指导读好课文的第1、2、3节。

  c、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从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板书:依依惜别)

  齐读:依依惜别。“依依”是什么意思?(互相依恋着)

  用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好第二节。

  d、第一段中还有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的句子吗?

  出示第三节,生再读,述感受,抓住“人品”、“诗篇”、“兄长和老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永世不绝”......理解,指导读。

  (①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李对孟的敬仰、难舍)

  ② 从哪些句中体会到大诗人李白对老友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意?师圈出: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不知……见面)

  ③ 正因为孟浩然既是李白的兄长又是他的老师,所以孟浩然顺江东去才使李白依依不舍,满腹忧愁。在读李白的话时,除了读出敬仰之情外,还要带有一丝忧愁去读。下面我们再一起来读“依依惜别”。

  李白是这样的依恋不舍,那孟夫子呢?他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友李白,谁来把孟夫子的话读一读。

  (1)指名读

  (2)出示句子:“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3)提问:

  a解释带点字。它说的是什么意思?

  b这里为什么用单引号?这两句诗是谁写的?

  c孟夫子引用这两句诗是要表示什么意思? (彼此虽然暂时分别,可友谊是永远不绝的)

  过渡:谁读懂了下面两句,来说说这句什么意思?(第4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

  2、请一对好朋友配乐朗读第三节。

  指导读好第一二行诗,指名读,齐读。

  第三四行

  通过读课文你又解决了哪些问题呢?

  (孤帆、碧空尽、天际流......)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再齐读:依依惜别)

  从哪些语句读懂的?(4、5节)

  生述感受。(抓住“凝视”“伫立”理解)

  此时的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望着远方,只能看到什么?

  现在李白的心情怎样?可能会想些什么呢?(理解“孤帆”)师板画:沙鸥、白帆、李白。

  再读:依依惜别

  指导朗读第四节,配乐赏读本节。

  指导读好三、四两行诗,点出这是名句。

  过渡:李白望着、想着,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来。什么是“脍炙人口”?指导读好全诗。

  读了这首诗你从中体会到两人之间的感情怎样?(感情深厚,离别时依依不舍)

  述:谁来把这首诗背一背

  三、总结全文。

  1、通过刚才的学习现在你对这首诗理解了吗?师生合作配乐齐读课文。

  2、自古以来,像这样的送别诗还有很多,你能吟诵几首吗?

  四、设疑:学了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课文上讲到扬州去而课题上写广陵”等)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背诵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抄写课文中的词语。

  板书设计:

  评析:

  教育家胡瑗的商讨教学法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合作讨论上的,在学生对知识已有一定的基础后教者在从旁予以辅导点拨。本课通过学生自读自悟,教者在学生充分讨论之后再附以音乐、图画、诗配画,让学生有美的熏陶,深深体会到两个大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的感情。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2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上课之前,老师跟大家聊聊唐代最著名的诗人—李白(师板书:李白)。

  师:我们从低年级起就接触了他的许多诗篇,说说你印象最深的诗,与大家分享一下。

  生甲背诵《静夜思》。生乙背诵《赠汪伦》。

  师:你真不错!积累了李白的一首送别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外一首送别诗。

  (师黑板呈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谁来把诗题读一下?(生读诗题。该生把“黄鹤楼”的“鹤”读成了“鹊”,请另生再读,原生纠正)

  师:一起把这首诗读一遍。(生齐读)

  师:我们以往学诗大部分是读、悟、背,今天我们学习这首诗的方法与众不同,作者结合诗意别具匠心地为我们编了个故事。(师板书:黄鹤楼送别。结合以前的基础,揭示“文包诗”,学生读课题)

  二、检查、交流、探索、引导:

  师:昨晚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一课,我们一起来见证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小黑板呈现课文重要词语)

  远眺   烟雾迷蒙    誉满天下

  友谊   繁花似锦    按捺不住

  凝望   依依惜别    脍炙人口

  师:谁来读读这些词语。(学生陆续举手,师有意提了班级一位举手的后进生,该生读错了三个词语:“谊”读成了“yí”,“捺”读成了“nài”,“脍炙”读错。)

  师:你觉得他哪些词读得很正确。

  生:他把“谊”读成了“yí”,还错了几个音。

  师:注意听,老师是问他哪些词读得准确。(相机找了三个中等学生,都帮其纠正了读音)

  师:谁能把这些词准确地读出来?(一生,读得比较流利,然后把词语齐读一遍)

  师:词语读得这么准确、响亮,老师相信你们课文读得一定也很棒,下面老师给你们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把你自认为读得最出色的内容读给我们听听,可以是一个句子,也可以是一小节。(生表现有些胆怯,短暂无学生举手)

  师:给你们准备一分钟。(时间还没到,一生举手:读了文中李白的话。)

  师:他读得怎样?

  生:很流利!(有的学生点头表示赞同,另一生指出了他的一处添字错误。)

  师:那你把这句话读一遍给他听听。

  师:谁还想展示一下,机会是自己把握的。(一女生读了第一节,将“锦”读成了“绵”。师相机板书“繁花似锦”,请生正音,相机补充与之形似的字:棉、绵,并引导理解“繁花似锦”意思)

  一生读了第四节。

  师:读得如此流利,说明你昨晚预习得特别认真,连一个三类字“伫”都读得非常准确。(板书:伫立)

  师:什么叫“伫立”?

  生:长时间地站着。

  男女齐读这一节。

  师:还有最后一次机会,想读就自告奋勇,想展示的自己站起来。  (有些学生听不懂一下子站起了十几个同学,教师笑了。)

  师:只能让一个人来读。(指名一男生,该生读得很流利)

  师:站着的同学能关于抓住机会,老师奖励你们一次朗读的机会,将刚才“仇胜”读的内容一齐读一遍。(站着的学生读最后一节)

  师:响亮的声音,更是自信的声音,谢谢你们。

  师:刚才没举手的同学是不是在预习中遇到了阅读障碍?说出来我们一起帮你。

  一生举手,很不流利地读了第二节。(教师相机出示第二节)

  师:谁来帮帮他?

  第一个学生没读通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第二个学生勉强读正确,但不流利。第三个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教师与同学掌声鼓励,并请她谈了一下预习经验。

  师范读一次,集体齐读一次,再请当初那位读得吃力的学生读。

  师:瞧!这就是进步,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呀!看来在预习上我们还得下功夫。

  师:这段话中有两个表示看的词语,谁把它们找出来?

  生1:仰望,远眺。

  师:这两个词都表示看,那它们的位置能互换?

  生:不能。

  师:为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1:说得含糊不清。(师提示学生应结合句意去区别_

  生2:“仰望”是向上看,“远眺”是向远处看。

  师:对,它们看的方向不同,文中还有一个表示看的词,大家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看谁先找到?

  生3:“凝视”。(读成了“疑视”,集体正音)

  师:这是怎样地看?

  生4:聚精会神地看。

  师:我们祖国的文字博大精深,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看的词语,可以是一个字的,也可以是两个字的,四个字的,甚至更多。

  学生:眺望、俯视、瞧、盯…引导说出四个字“东张西望”。

  师: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搜集表示“看”的词语。

  师:下面请大家将文中带有“看”的词语的句子读一读,男生读第二节,女生读第四节。

  师:同学们的预习效果很好,下面请同学们自读全文,整体感知一下课文,并结合黑板上的分段提纲给课文分段。

  一、黄鹤楼话别

  二、吟诗作别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行间巡视。

  师:结合提纲,你是怎么分段的?

  生1:第一段:1-4节,第二段:5节。

  生2:第一段:1-3节,第二段,4-5节。

  师:到底哪一种更加合理呢?第一段应抓住一个“话”字,他们的谈话从哪结束的?

  生:第3节。

  师:哪一种方法更合理些?

  生:1-3节和4-5节。

  师:下面请同学们整体朗读课文,谁来读李白、孟浩然的话?(生指两生分角色读,其他同学站起来读剩余内容。学生读书,师边听边观察)

  师:95%的同学精神抖擞,读得特别投入,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好习惯将让你受益终身,全体请坐。

  师:课文读到现在,你能结合课文内容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吗?

  作业内容:课文叙述了年轻的       为自己的好友        饯行的事,描写了黄鹤楼         、       的阳春美景,抒发了李白送别友人时      之情。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一生填空,师书写。

  师: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表达准确即可,下面请大家齐读这段话。

  师:通过这个故事,你能否读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呢?文中哪些词句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深情厚谊呢?请同学们课后继续预习课文,我们下节课交流。

  三、当堂达标:

  《补充习题》第四题

  真实、灵动的第一课时

  ---听宋瑛老师执教《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有感

  不论是观摩课,评优课还是竞赛课、展示课,很少有人执教第一课时。与老师们交谈,他们要么认为第一课时难上,没有现成的方法,要么认为第一课时没有意思,上不出精彩。总之,第一课时有一种被忽视的感觉,而今天宋老师为我们作了引领,让第一课时活了起来,让目标在无痕中达成。

  一、开放的学路,让模式灵动起来。

  教者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导入,导入后检查预习,让学生交流预习中的收获与困惑,教师相机点拨引导,然后让学生练读,读正确,读通顺,水到渠成地读懂课文大意,再设计达标题,再让学生通读全文,检查是否读正确,从而理解文章主要内容。这样避免了对第一课时缺乏正确的定位和足够的重视,简单地处理,结果出现越位,错位,僵化的现象,而是,灵活运用模式,放手让学生阅读,在学生的大声朗读,反复诵读中,在展示收获与困惑中,在教师的通盘考虑,合理安排,有效指点中,达到读得文通字顺,字正腔圆,最终使学生放下书本仍能记得内容。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坚实的基础,达到课虽分,理不断,思不断,情不断的效果。

  二、真实的展现,让目标无痕达成。

  1、展现学习生字词。教者出示生字新词,让学生试读,再指名读,让其它学生指出正误。面对学生对:“脍炙人口、捺、谊”等读不正确时,,师一个不放过的指点、纠正,并让生教生,直到学生读正确为止,并对进步的学生给予适时鼓励性评价。

  师:昨晚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一课,我们一起来见证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小黑板呈现课文重要词语)

  远眺   烟雾迷蒙    誉满天下

  友谊   繁花似锦    按捺不住

  凝望   依依惜别    脍炙人口

  师:谁来读读这些词语。(学生陆续举手,师有意提了班级一位举手的后进生,该生读错了三个词语:“谊”读成了“yí”,“捺”读成了“nài”,“脍炙”读错。)

  师:你觉得他哪些词读得很正确。

  生:他把“谊”读成了“yí”,还错了几个音。

  师:注意听,老师是问他哪些词读得准确。(相机找了三个中等学生,都帮其纠正了读音)

  师:谁能把这些词准确地读出来?(一生,读得比较流利,然后把词语齐读一遍)

  2、展示预习中收获。读课文最棒的语句,教者打破原有文章顺序,让学生在展示自己预习收获,指导性读每段中重点句:

  师:词语读得这么准确、响亮,老师相信你们课文读得一定也很棒,下面老师给你们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把你自认为读得最出色的内容读给我们听听,可以是一个句子,也可以是一小节。(生表现有些胆怯,短暂无学生举手)

  师:给你们准备一分钟。(时间还没到,一生举手:读了文中李白的话。)

  师:他读得怎样?

  生:很流利!(有的学生点头表示赞同,另一生指出了他的一处添字错误。)

  师:那你把这句话读一遍给他听听。

  师:谁还想展示一下,机会是自己把握的。(一女生读了第一节,将“锦”读成了“绵”。师相机板书“繁花似锦”,请生正音,相机补充与之形似的字:棉、绵,并引导理解“繁花似锦”意思,并说把这种美带到句中来读出来。)

  生:读出“繁花似锦”的美。

  一生读了第四节。

  师:读得如此流利,说明你昨晚预习得特别认真,连一个三类字“伫”都读得非常准确。(板书:伫立)

  师:什么叫“伫立”?

  生:长时间地站着。

  男女齐读这一节。

  师:还有最后一次机会,想读就自告奋勇,想展示的自己站起来。  (有些学生听不懂一下子站起了十几个同学,教师笑了。)

  ……

  3、展现学习中困惑。在预习中有许多困惑,在展现中师生共同解决,针对具体问题,重点学习,体现“三讲”、“三不讲”。

  师:刚才没举手的同学是不是在预习中遇到了阅读障碍?说出来我们一起帮你。

  一生举手,很不流利地读了第二节。(教师相机出示第二节)

  师:谁来帮帮他?

  第一个学生没读通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第二个学生勉强读正确,但不流利。第三个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教师与同学掌声鼓励,并请她谈了一下预习经验。

  师范读一次,集体齐读一次,再请当初那位读得吃力的学生读。

  师:瞧!这就是进步,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呀!看来在预习上我们还得下功夫。

  师:这段话中有两个表示看的词语,谁把它们找出来?

  生1:仰望,远眺。

  师:这两个词都表示看,那它们的位置能互换?

  生:不能。

  师:为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1:说得含糊不清。(师提示学生应结合句意去区别_

  生2:“仰望”是向上看,“远眺”是向远处看。

  师:对,它们看的方向不同,文中还有一个表示看的词,大家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看谁先找到?

  生3:“凝视”。(读成了“疑视”,集体正音)

  师:这是怎样地看?

  生4:聚精会神地看。

  师:我们祖国的文字博大精深,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看的词语,可以是一个字的,也可以是两个字的,四个字的,甚至更多。

  学生:眺望、俯视、瞧、盯…引导说出四个字“东张西望”。

  师: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搜集表示“看”的词语。

  师:下面请大家将文中带有“看”的词语的句子读一读,男生读第二节,女生读第四节。

  4、展示整体,检查是否达标。

  教者在展现学生困惑或收获后,让学生练读,并根据读段意让学生分段,分角色朗读。

  三、激情的语言,让学生兴趣盎然。

  教者教态自然,鼓励激趣不留痕迹,让学生兴趣盎然,并引领学生的目标迈进,如:

  响亮的声音,更是自信的声音,谢谢你们。

  词语读得这么准确、响亮,老师相信你们课文读得一定也很棒,下面老师给你们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

  把“繁花似锦”这种美带到句中来读出来。

  95%的同学精神抖擞,读得特别投入,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好习惯将让你受益终身。

  当然本堂课也有许多商榷的地方:如在导入上有点繁锁。在训练字词时,有训而未练之感。在交流障碍时,没有放开,还可能有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困惑,但老师给的机会比较少,有的困惑提出不一定是一堂课能解决的,又正好是下堂课预习的重点。在当堂达标环节应有更多的时间和内容,让真正达标。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要求:

  1. 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B 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

  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习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

  B、提问:

  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

  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

  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B、配乐朗读

  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3、“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

  A、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C、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表达出来吧。

  D、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E、学生上台表演

  4、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配图朗诵)

  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你能把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

  学生反复诵读、同桌讨论。

  五、布置作业 

  老师还收集了一首送别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离别类的诗词。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4

  师:同学们平时喜欢做游戏吗?

  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做的游戏名称是“猜,猜,猜”,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出的条件猜出他是古代哪一位诗人。(出示课件)

  (学生非常踊跃地参加游戏,最后得出答案是:李白、孟浩然)

  师:你能背出这两位诗人所写的诗吗?

  生:李白的《静夜思》。(生背诗)

  师:非常好。还有其它的诗吗?

  生:《早发白帝城》。(生背诗)

  师:有没有记得孟浩然写了什么诗?

  生:(一下子记不起来)

  师:如《春晓》。(生马上接着齐背诗句)

  师:孟浩然所写的诗还有《过故人庄》、《宿建德江》等等,在我们课前交流收集的资料时,大家要学会要比较全面地收集资料。

  (师简介李白、孟浩然)

  师: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他的文章《黄鹤楼送别》。(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

  师:老师这里有黄鹤楼的相关图片,谁来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介绍一下黄鹤楼?(指一学生介绍)

  师:通过预习,你发现这篇课文与其它课文相比,有什么突出特点吗?

  生:这是一篇文包诗。

  师:回忆一下,你学过这样的文包诗式的课文吗?

  生1:《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2:《李广射虎》。

  生3:《少年王勃》。

  生4:《但愿人长久》。

  师:仔细算来,我们学过的文包诗还真不少。同学们,“文包诗”这种类型的课文大家以前学过,怎样学习这种类型的课文呢?

  生:在课文里有诗句的意思。

  师:对,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诗文对照,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看看课题,你猜这篇课文中的诗,一定是一首写什么的诗?

  生:送别诗。

  师:这是李白写给孟浩然的送别诗。(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配乐范读)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也来读一读这首诗,要注意读准字音。(生自读古诗)

  师:谁愿意来读一下?(生非常积极,指名一学生)

  师:要注意“故人”中的“故”是读第四声,不读“古”。

  (再指一学生读)

  师:读得真好!大家也一起来读一读吧。

  (生齐读)

  师:通过预习,这首诗中哪些词语或句子你已经弄懂了?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1:我知道“下”指的是去。

  生2:“故人”是指朋友。

  师:是指怎样的朋友?

  (生各自说自己的答案,有说“好朋友”,有说“老朋友”)

  师:对,好朋友、老朋友就是“故人”。

  生3:“辞”是辞别。

  生4:“唯见”是只看见的意思。

  生5:“孤帆”指只有一只小船。

  师:同学们预习得非常好。那么船很多很多,为什么说是孤帆?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背后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现在请同学们按老师给出的要求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师:字音不但要读准,我们还要读出词语的味道来,读的时候你可以读出自己的理解。加上适当的表情和动作,让我们看到画面,听到故事,明白吗?

  (出示词语:暮(mù)春三月暂(zàn)时孟(mèng)浩然)

  同学们,你知道这个“暂”字的第四笔是什么吗?

  生1:是横。

  生2:不对,应该是提。

  师:你们说正确的应该是什么呀?(生七嘴八舌讨论)

  师:请同学们看老师是怎样写的?(师范写)

  你们自己也写一写吧。(生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都写得不错。来看下一组词语。(出示送别、饯行)

  谁能正确地读一读。(生读)

  师:你们理解“饯行“的意思吗?

  生:就是送别。

  师:那跟“送别”有什么不同?

  (生一时没想出来)

  师:请看一下“饯行”的“饯”部首是什么?

  生:食字旁。

  师:那是跟什么有关?

  生:(恍然大悟)是吃饭。送别的时候吃饭、喝酒。

  (师点头肯定)

  师:(出示仰望、远眺、凝视)这三个词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区别?

  生:都是看的意思。“仰望”是抬头看,“远眺”是向远处看,“凝视”是集中精神看一个地方。

  师:也就是聚精会神地看,对吧?说得真好!你还能说出其它表示“看”的词语吗?

  生1:观察。

  生2:盯。

  生3:俯视。

  生4:东张西望。

  师:说得真好!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在课后进行交流交流。

  (出示“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师:谁来读?(指一学生读)

  师:读着这几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了百花盛开的春天。

  师:你想象力真好。

  生2:我仿佛看到了杨柳长出嫩绿的叶子,风一吹,柳条就随风摇摆,好像在跟我们招手。

  师:你真能感受春天。

  生3:我仿佛听到沙鸥在叫。

  师:对,我好像也听到了。

  生4:我仿佛看到眼前有很多雾,连东西都看不到了。

  师:嗯,雾的确够浓的,但还能让我们隐隐约约看到美好的春光。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有把握的词语读给大家听听?

  (指名读)

  师:感觉真好!大家一齐读一读吧,注意边读边想象。(齐读。)

  师:让我们一起看看书上的画面,这就是繁花似锦的三月,这就是______________,除了这些词语,你还可以用那些词句描绘眼前的情景?

  生1:春光明媚。

  生2:生机勃勃。

  生3:万物复苏。

  师:让我们拿起笔来写几个,积累一下,这样才是学语文、做学问。

  (生写词语,师巡视指导)

  师:接着看这几个词语“依依惜别、永世不绝”。理解这两个词吗?谁来说说?

  生:“依依惜别”就是依依不舍的意思。“永世不绝”就是永远也不断绝。

  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你真会理解!同学们,谁跟谁依依惜别呀?

  生:李白和孟浩然。(师适时板书)

  师: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李白按捺不住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出示“按捺不住、脍炙人口”)谁来读一下。(指名读)

  师:这两个词语谁理解?

  生1:“按捺不住”就是忍不住。

  师:也就是情不自禁?

  生:对。

  师:那“脍炙人口”呢?

  生2:很多人都熟悉,并且说出来。

  师:能大概说出自己的理解,很好。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词语。(生读词语)

  师:听了大家读词语的感情真是有滋有味,那老师相信你们课文读得也很棒,下面老师给你们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把你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学习小组的同学听。其他同学评议一下。

  (小组交流读,指名读,指导读准字音,读好长句子。)

  师: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

  (生自学课文,师巡视指导)

  师:词读得好,句子也能读好吗?我们来试一试,刚才老师请大家在文中找出与诗句相对应的句子,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生读句子,师出示相应句子)

  师:这里有个长句子,比较难读,“年轻的李白”后面没有标点,不喘气不行,要停顿一下。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句子)

  师:从哪些词语理解“烟花三月”?

  生: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师:说得好。时值暮春三月,正是黄鹤楼最美的季节。李白与孟浩然登上黄鹤楼,他们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他们是在欣赏醉人的春色吗?

  生:不是。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他们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只是不想让对方知道自己的难过。

  师:文中用了哪个字或词?

  生:藏。

  师:怎么藏?

  生:有意藏。

  师: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流露着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请同学们在音乐声中朗读1—2自然段,体会他们深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吧。

  (生配乐朗读一、二自然段)

  师:如果孟浩然不去扬州,他们会在一起说什么?做什么?

  生1:他们会一起游山玩水。

  生2:李白可以继续请教孟浩然。

  生3:他们会一起饮酒作诗。

  师:对呀,如果孟浩然不去扬州的话该多好哇!但是,那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他们这一次分离,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见面,“相见时难别亦难”。现在虽然两人都没有说话,但他们明白彼此的心意。好友即将分别,再美的景色也无心欣赏,景越美,衬托出情越深。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这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哪些语句触动了你的心呢?用“----”把它画下来。把你的感受它写在旁边的空白处。

  (生默读第三自然段,师巡视指导)

  师: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齐读)

  师:你们这些“李白”对孟浩然有着怎样的感情呀?

  生:依依惜别之情。(适时板书“离别之意”)

  师:还有吗?

  生:把他当作兄长和老师。

  师:用文中的词语说明对兄长和老师有怎样的感情?

  生:敬仰之情。(板书:敬仰之情)

  师:让老师也来当一回李白表达一番离别之意、敬仰之情吧。(师范读)

  请你们再来读一读,体会一下李白的情真意切吧。(生齐读)

  师:面对李白深情的敬仰与不舍的情,孟浩然又是如何表达这份情意的?

  (生齐读孟浩然的话)

  师:孟浩然这时是在表达怎样的感情呀?

  生:他在安慰李白。

  师:难道他不难过吗?

  生:他把难过藏起来了。

  师:面对好友李白的满腔惆怅,作为兄长的他,把不舍悄悄地埋藏,还去安慰李白,这就是真正的“朋友”啊!请男孩子们读一读孟浩然的“一腔豪情”吧!

  (男生齐读)

  师:从话别中,我们读出了一份浓浓的友情,一份深深的离情。说不尽离别的话,道不完离别的情,让我们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记在我们的心中。和你的同桌分角色读一读这一段的对话,再体会体会吧。

  (指名上台配乐朗读,评议。)

  师:不忍别,终须别。离愁再深,孟浩然还是要走,他登上了船,再看这句诗,(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你找到与它对应的句子了吗?

  生:找到了。(齐读)

  (出示相应句子,配乐,师范读)

  师:现在请你自主朗读这一段话,边读边想象当时的画面,体会一下李白的感情。

  (生自读,指名读,评议)

  师:迷蒙的烟雾系不住过往的飞鸥,往日的情意依然荡漾在心头,李白试图翻捡着对过去的美好回忆,试图捕捉淋漓尽致的词句来表达,可是这枝枝叶叶都是离情,丝丝缕缕都是别绪。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

  (出示古诗,配乐齐读。)

  师:现在,你对这首诗又有怎样的理解呢?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可用文中的语句,也可用自己的话说说。

  (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师:在这美丽的阳春三月,李白和孟浩然的这段故事成为我们中国流传的一段千古佳话,有人把它写成了一首诗:(播放《烟花三月》)

  希望同学们的友谊也能和李白与孟浩然一样天长地久,如那滔滔的江水永世不绝。下课!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5

  课上,让学生抓住“依依惜别”,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比如:抓住“孟夫子”、“兄长和老师”、六个“您”等等,通过细心朗读,结合看插图,领会课文语言。

  李白伫立江边凝视远望,内心必然思绪万千,作者以省略号留下艺术空白,给读者以广阔的感悟空间。课上,通过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想象说话,与其心灵对话,感悟诗人内心深处丰富细腻的`情感,产生共鸣,更好地体会两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古诗的学习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通过相互讨论交流的方式找到文中和各句诗相对应的句子,借助文中的语言理解诗的意思。至于诗中的词语,只要抓住“辞”、“孤帆”、“唯”等稍加点拨即可。还可以指导学生对古诗和文中对应的句子进行反复吟诵,加深体会。

  “文包诗”这类课文既不同于单纯的古诗教学,又不同于普通的课文教学,它要求在教学中做到诗和文不割裂,从文理解诗。我在教学中比较重文,对文诗结合处理得还不够细腻。理解了“文”,对诗的理解不一定会水到渠成,所以要做到“文”“诗”结合。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6

  之三

  江苏省海安县曲塘镇中心小学 高贵平 卢青云

  [教学目标 ]

  一、本课教学目标 :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暂时"、"凝视"说话。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本课时教学目标 :

  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本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黄鹤楼送别

  2、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

  [这一设计既符合"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中的第一条原理:目标控制原理,又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构建,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依依惜别)

  2、李白把这一情景写成了一首诗:

  (1)课件出示诗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2)配乐范读。

  (3)你喜欢这首诗吗?自己读读看。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这样设计以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情的范读构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迸发,同时让学生自己谈谈"学习这首古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更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具体体现。]

  3、初步理解诗句:

  (1)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并划出来。

  (2)读:汇报学习体会,你找到了哪些语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与语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4)说:谁愿意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课件这样设计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回答具有不可预测性,而我们设计成网页形式,可选性强,加强了师生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

  (5)议:互相讨论一下,试着把整首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又有利于教学难点 的突破。有了第一课时的反复熟读课文,又有了上述三步的诗文对应,再加上这一环节中教者的适当点拔,突破难点可谓是水到渠成。]

  4、师生小结: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一、二句:

  (1)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自由读的基础上一生读。

  b.你已经知道这是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c.评读激励,再读。

  d.小结:体会"依依惜别"。

  (2)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a.生读中说体会(结合板书:友谊永不绝)

  b.体会"依依惜别"。

  [(1)、(2)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顺序不固定]

  [这两句的出示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而是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使得教学过程 更具灵活性,从而使教师从黑板、粉笔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开拓更广阔的教学领域。同时我认为这一设计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

  (3)谁愿意分角色读,请一对好朋友读。分角色表演。

  (4)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品读谈体会。

  [这样设计既使学生在阅读中加深感悟,体会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以"角色表演"这一特定形式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实践性活动。]

  3、感悟三、四句: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语句。

  (1)读:个别读。

  (2)看:课件:李白送别情景的动画场面。

  出示:"岸边杨柳依依,……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这一课件的设计符合媒体组合教学多感官配合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做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这一课件的设计同时也体现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延伸功能,向学生提供了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现象与过程,加深了学生对"依依惜别"之情的感悟。]

  (3)悟:

  a.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指导"凝视"说话)并在说说感受的基础上再读这一句。

  b.提问:能谈谈你读得好的经验吗?

  c.配乐朗读,再次体会"依依惜别"。

  (4)品: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点拔学生品读。

  [2、3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习顺序不固定]

  [综观这四步的教学,既展示了媒体组合教学的优化功能,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调节了课堂气氛;还加深了学生感悟,突出了教学重点。可谓是一箭三雕。]

  4、师生小结:有感情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

  四、升华理解,尝试背诵。

  1、让我们将"依依惜别"之情带入全诗的朗读之中。

  课件出示全诗及送别动画场景,学生挑战朗读,读得好的老师给配上音乐。

  2、谁能尽快背下来,需要准备一下吗?

  3、师生小结:会背诵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为了贯彻落实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升华理解,通过背诵把"依依惜别"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并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五、自我总结,拓展延伸。

  1、读:动画配合分角色朗读全文:叙述部分、李白、孟浩然、诗句。

  你们愿意读哪儿就挑哪儿的读,剩下的我读。(配乐)

  2、问:(小博士提问):同学们现在谁愿意告诉大家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3、练:(小博士挑战):同学们,我这儿有一项以小组开展的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阅读专题(1):阅读描写送别情景的古诗,

  阅读专题(2):阅读大诗人李白写的诗,我准备……,你准备怎么做呢?

  [这样设计既体现了师生民主合作的理念,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还贯彻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有利于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课件配合下的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为全课又掀起了一个高潮,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动画形象更是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学生课后语文实践活动的高质量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7

  一、说教材:

  (一) 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前部分讲述了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

  (二)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让之广陵》。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仰望、远眺、凝视”的意思。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学习重点指导学生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四)学习难点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二、说教法学法: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根据自学导读要求先自己学习,再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从而真正掌握学习此类文的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25课。上节课我们初读了25课课文并简单地理解了文中的一些词语,

  2、读词语并填空补充完整课文主要内容。

  3、小结:以后我们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尤其是写事的文章时应该像这样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几要素就能交代清楚。

  【设计思路:复习上节课内容,利用课后题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并教给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二)、学习古诗

  1、示古诗,指名读

  2、学生根据自学导读自学古诗。

  3、指名交流与古诗对应的句子。齐读

  【设计思路:根据文包诗的特点,采用诗文对照的方法教学,把理解古诗整体意思的难度降低了,让学生放松了学诗文的畏难心理,为后面更好地学诗文打下基础。】

  (三)、品读诗情

  1、这么一首家喻户晓的名诗,作者李白想从中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下面快速浏览课文,从中找出能表达李白和他的好朋友孟浩然心情的四字词语。

  2、指名答并板书依依惜别

  3、利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依依惜别

  4、学生根据自学导读要求找出文中表现他们依依惜别的语言、动作的句子并写一写体会。

  5、结合学生所找句子,例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以及李白与孟浩然的对话。通过让学生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看材料、写话等形式充分体会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设计思路:整篇文章以依依惜别为主线,在感受诗人依依惜别之情的过程中让学生先自学再交流,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使学生能入情入景,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达到情感的共鸣。】

  (四)、背诵积累

  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背古诗,使之成为自己的学习成果,达到内化积累

  (五)、质疑:补漏补缺

  (六)、拓展

  学生交流生活中还读过哪些送别诗,旨在让课堂知识得到延伸。

  (七)、布置家庭作业:选择一首送别诗,用文包诗的形式写成一篇短文。

  四、说板书:             

  25  黄鹤楼送别 (文包诗)

  听

  藏            说

  依依惜别             说                    读

  吟             写

  五、说反思:

  1、在教“依依惜别、誉满天下”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利用查字典、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词语。

  2、根据课堂教学过程,培养语文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能力。

  3、从文本三处感受“依依惜别”之情,分别采用不同的策略。

  ①第一次抓住关键词,通过补充材料,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孟浩然人品诗篇的深入了解,以此明白李白为什么如此敬重他,就要与这样的良师益友告别了,怎能不“依依惜别”呢。

  ②第二次以学生在谈感受的基础上进行读中的突破。

  ③第三次引导学生体会标点符号使用的精妙,抓住一个省略号,让学生动笔填补文本的空白,既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又训练学生写的能力。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8

  作者:陆凤娟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98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

  作者 陆凤娟

  设计理念:阅读的过程是将学生置身于课文情境的体验过程,语文教学理应创设适合学生想像、体验、感悟的学习情境,以促进学生与文中人物对话,并催生出学生自己的独特感悟。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  文、诗对照阅读,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3、  品读文、诗,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1、  诗文对照, 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2、  在品读中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准备:课件、搜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教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25课,了解了课文大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齐读课题。

  2、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板书:李  白     孟浩然

  二、整体入手,观照全文

  1、  教师:让我们跟随李白和孟浩然一起去黄鹤楼,去看看两位友人送别的情景。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语言描绘的情景,你能从课文中看到哪些图景?

  2、交流:美景图     话别图     目送图

  三、品读1、2自然段(美景图)

  1、  教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语句看到了美景图?

  2、  学生交流语句:出示美景图

  3、  引导学生感受到:暮春三月,黄鹤楼的景色十分迷人。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蓝天、白云,江上美景

  4、  教师:如此美景,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啊!两位即将要分别的友人此时的心情如何呢?自己读读第二小节中描写两位友人的句子,仔细地去体会体会。

  5、  学生交流,你体会到什么?

  ▲“藏”   一个“藏”字你品出点什么深意了吗?为什么要藏起来?(不想让离别来得太早)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感情深,依依不舍)

  ▲他们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他们真的是像游人一样在欣赏美景吗?

  引导学生体会感受到:他们不会像其他游人一样尽心地欣赏美景,只是借赏景掩盖自己心中的惜别之情,想让这离别的时刻来得晚一点。

  6、教师小结板书:这真是   满目美景无心赏

  过渡:刚才同学们一边读课文的语言文字,一边想象那情境,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那你从课文的哪里看到了饮酒话别图?(课文的第3小节)

  四、品读第3自然段(话别图)

  1、  出示图片:自读第3自然段,你能从他们的话别中感受到什么?

  2、  出示句子李白的话  

  (1)指名读   你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1)       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令人敬仰、当作兄长和老师)

  (2)       “人品” (人的品格、品德)    补充资料介绍有关孟浩然的一些材料

  (3)       “誉满天下”?(名誉满天下,得到天下人的赞美)

  补充资料唐朝大诗人杜甫赞誉:句句清诗堪可传  (可见在当时真的是誉满天下)

  你知道孟浩然的哪些诗篇?指名背诵一二首。

  ▲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难舍)之情

  (1)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不知何日才能再想见(还没有分别就已经想再见面,可见难舍,可见情深)

  满饮此杯(这满满一杯装着的仅仅是酒吗?你仔细体会体会。更装着深深的情。李白借酒表达对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对孟浩然的感情就像这杯中的酒一样,满满的)

  (2)指导朗读,读好语句(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3、出示句子孟浩然的话  

  (1)指名读   你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劝慰之情

  (1)       从哪里感受到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     知道这诗句出自哪一首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插入链接了解诗句出处意思

  (3)       孟浩然想借王勃的诗句告诉李白什么呢?

  ▲深厚的友情 

  (1)       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2)       交流(友谊……永世不绝)

  (3)指导朗读句子

  4、教师总结板书:这真是  依依话别见真情 

  5、同桌分角色朗读

  6、分角色齐读

  五、品读第4自然段(目送图)

  1、  你是从课文中的哪里看到了目送图?(第4小节)

  2、  出示图片:自己读读课文的第四小节,从目送图你体会到了什么?在关键的词语下圈圈画画

  3、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体会:

  深情,难舍(依然、伫立、凝视)

  李白此时的心情怎样?(心情失落,忧伤,难过)

  4、指名读――齐读第四小节

  5、教师:友人登船远去了,岸上只留下了李白孤孤单单的一个人了,望着浩浩荡荡流向天边的一江春水,李白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6、出示图片:他想到了――孟浩然对自己师长般教导的情景;

  他想到了――与孟浩然饮酒对诗的情景;

  ……

  引导想像说话

  教师过渡:想到这儿,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

  六、品读第五自然段

  1、出示图片:听录音诵读古诗  

  2、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3、教师:学到这儿,你有没有发现这首古诗与课文的关系

  (课文就是以一个小故事的形式展现了这首诗的情境,课文中的有些语句可以解释诗句的意思)

  4、诗、文对照起来读读,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解释这首诗?

  5、指名说说  再指名说说

  6、教师:诗句中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7、质疑:“孤帆”  江面那么大,不可能只有孟浩然乘坐的一艘船,为什么说“孤帆”?

  8、教师小结板书:   心里所想的只有孟浩然,所以眼中所见的也就只有孟浩然

  真是  千帆过尽皆不见,心中唯有孟夫子

  9、感情朗读古诗  教师:诗人把自己的深情和当时的心境都融进了这首古诗,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古诗,读出诗人的深情,读出诗人的心境。

  七、课外拓展

  1、  在古诗中像这样反映朋友离别的诗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2、  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送别诗。

  3、  推荐阅读《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转载自陆凤娟的博客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9

  案例: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自己用“读”这把金钥匙理解了每行诗的意思,谁能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有一学生马上举手)哦,学生a,你先来。

  学生a:(略)

  师:说得多好,可以当古诗小翻译官了。学生b,你也想来当古诗小翻译家。

  学生b:(略)

  师:真不愧为小天才,不惟书本,用自己的话理解了古诗。

  (还有许多学生争先恐后想发言)

  师:哇,还有这么多同学想当古诗小翻译家呀,由于时间关系,老师不能一一叫你们了,但老师相信你们,免试封举手的同学都为古诗小翻译

  家。

  (教室里一阵雀跃)

  ……

  师:孟浩然为什么那么值得李白尊敬呢?

  学生c:首先是因为孟浩然人品好,其次是他的诗篇誉满天下,很有才华。

  师:被你一语道破,你的才智也令老师敬佩。

  ……

  师: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大家理解吗?

  学生d: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己,即使远在天边,也像邻居一样近在咫尺,因为他们的心是相通的。

  师:真是一个再世小王勃,把王勃的诗理解得那么透彻。

  ……

  (第一范文网 www.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黄鹤楼送别)本文转载

  师:孟浩然的船都已经消失在蓝天的尽头了,可李白却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他在想些什么呢?

  智多星: 李白可能会想:孟夫子,你可要早点回来呀,咱们又可以在一起饮酒作诗了。

  师:说得真好,假如时光能够倒流,相信你也一定是李白的知己。

  学生e:李白可能会想:孟夫子,你可要好好保重啊!也要常给我写信呀!

  师:又一个重情谊的小知己。

  ……

  [评析]

  心理学认为: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在上述案例中,学生学得主动积极,个个心花怒放,意犹未尽,这都是教师毫不

  吝啬,大张旗鼓而又恰如其分的表扬带来的效应。

  教育家赞科夫早就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在本案例中,

  时时刻刻都能听到教师发自内心的声声赞美。这些表扬句句有力度,而非那种过多过烂的毫无意义的“蜻蜓点水”式的表扬,如“你真棒。”

  “说得真好。”“读得真有感情。”等等。虽说人人都爱表扬,但这种空洞的表扬受得多了也没什么味道了。因此要给表扬注入新的活力,用

  放大的眼光去表扬、赞赏学生,让学生有新鲜感,欢乐感,激动感,以此产生更高的不竭动力。

  其次,在上述案例中,表扬“绝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至少是一帖“良药”,而且是从“心灵”这个根去“疗治”。用表扬去诱惑学

  生,克服胆怯心理,增强表现的欲望。

  盖杰和伯令纳在他们合著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方法。”让我们将“微笑”带进课堂,

  将“信任”带进课堂,将赏识带进课堂,将希望“带进”课堂,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励学生向前冲刺,帮助学生走向成功。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0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自仪征漫网    点击数:228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黄鹤楼送别》整合教学设计

  技能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里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会用“暂时”、“凝视”造句。

  (2)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件读懂课文;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感受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的情景。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中有关送别的场景等,仔细观察,展开想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小组合作,自读感悟,表演,创设情境,探究抓住重点句子感悟体会诗人与朋友间聚散依依的浓浓情谊。以朗读为重点,学生探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用整体感知,重点研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为主的模式来掌握内容,领悟内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间聚散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使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朗读感悟、想象、表达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内容

  本课是一篇文包诗,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内容就包含在课文中,重点围绕李白与孟浩然送别的场景而展开,使学生通过理解

  语言文字就能很好地理解古诗。初读课题,他们想知道:“黄鹤楼在哪儿?”;“ 谁与谁送别?;”“为什么要送别?;”“什么时候、怎样送别?”;……诸多问题不是仅仅依靠教师的解说就能解决的,即使是,那也必将是枯燥和无趣的。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因此,我尽力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优化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为上好这堂课,切实让学生喜欢教材、被教材所感染,就一定要在

  教学方法上多思考,采用一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接受水平的教学形式来切实解决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由此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支撑,以求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标。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了许多生动的教学形式,如录象简介、画面演示、配乐朗读、表演等,期望在课堂上能抓住学生心理,使学生乐学、爱学。

  ●教学重难点

  通过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和诗句意思,体会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资源

  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师

  软件资源:数字化平台课件

  ●教学模式

  基于信息技术的有意义接受学习,包括3个环节:(1)呈现先行组织者(2)提供学习任务和学习材料(3)增强认知结构

  ●教学支架

  学生进入课堂后,教师组织大家进行吟诵送别的诗歌,营造一种送别的氛围,将学生带入送别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上课作准备。

  学生进入课堂时,教师组织话谈,让学生回顾生活中与亲人、朋友离别的情景,适时导入新课。利用学生平时的生活情景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在回味生活中,再现离别情景。并利用多媒体出示古诗,由诗导入,读题质疑,再领略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临空的魅力后,能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关注,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心理。

  学生初读课文时,给予自读方向盘的提示,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顺句

  子,读通课文。并提供直观形象的离别画面场景,让学生一下子飞越时

  空,身临其境。

  学生了解课文梗概后,展开自主、合作探讨学习,让学生在深读探照灯

  的指引下,深读课文,品味语言。读读划划,与周边同学一起品读所划

  的语词,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边读边批注,拉近了学生

  与文本的距离。演绎画面,让学生演一演,使课文描写的情境更真实。

  通过个性化的阅读积累、个性化的思考、表达,使“个性”在阅读教学中

  闪光。并激情渲染,大胆想象,给学生提供学想象的空间,与文本、人

  物更好地相融。

  学生在结束时,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诗所蕴涵的依依惜别之情。

  媒体配乐朗读,品读体会,激发兴趣,抒发情感。并用作业自助餐的形式,让学生或朗读课文,或演绎剧本,或积累诗文等等,使课内知识进一步拓展深化。

  l 组织形式

  全班呈现问题――小组合作理解问题――交流解决问题。

  l 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四人一小组。

  l 教学评价

  1、知识与技能

  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会用“暂时”、“凝视”造句。

  2、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

  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件读懂课文;

  能理解感受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的情景。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中有关送别的场景等,仔细观察,展开想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有感情朗读课文,体验感情朗读的快乐。表演离别场景(情景再现)。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协作学习的能力。

  观察学生在多媒体环境下探究语文问题过程中的情感反应。

  l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吟诵诗歌

  师导入:友人话别,依依不舍,令人伤感,古今许多文人墨客呢也以此为话题,吟咏出许多诗作名篇。下面,就让我们小试牛刀,先来个送别之诗朗诵会,好不好?指名背诵有关“送别”的诗篇。

  (营造一种送别的氛围,将学生带入送别的情境中。)

  二、回味生活,再现离别情景。

  在《送别》的音乐声中,学生回顾生活中与亲人、朋友离别的情景,适时导入新课。

  (利用学生平时的生活情景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在回味生活中,再现离别情景。)

  三、读诗导入,揭题设疑:

  ⒈“人生自古伤离别。”长亭短亭,杨柳依依。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其中夹杂着多少无奈。 刚才课前热身呢,大家吟诵了不少有关送别的诗歌,下面我们就来看这一首由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3、自读古诗,试说诗意,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4、指名交流。

  5、谈话激趣: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让我们打开课文,它文中包诗,对这首诗作了较好的扩展和阐释,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你就明白了。

  6、(媒体出示课题)黄鹤楼送别,读题质疑――谁与谁送别?什么时候?怎样送别?黄鹤楼在哪儿?……

  7、(媒体播放录象)黄鹤楼的简介。过渡:那么在这俯临长江、飞檐临空的黄鹤楼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nextpage]

  三、初读课文,了解梗概

  1、(多媒体出示)[自读方向盘]

  1)、选择你喜欢的朗读方式认真读课文,遇到你喜欢读的或读不顺的地方多读几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弄明白课文写了谁与谁在哪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 交流,板书(李白,孟浩然)

  4、(多媒体出示第一小节):范读,(画面显示)。

  5、(多媒体突出)“饯行”,齐读,联系定格画面或生活经验,说说“饯行”的意思。

  四、精读课文,引导探究。

  1、过渡:在这大好的季节里,景色美如画,可李白却要为好友孟浩然饯行,他们是怎样挥洒满腔的离别情的呢?就让我们在深读探照灯的指引下,到课文中去领略和感受吧!

  2、(多媒体出示)[深读探照灯]

  1)、仔细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找一找他们此时的心情可以从文中哪些语词感受到?用“――”线划出;

  2)、与周边同学一起品读所划的语词,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对课文的理

  解。

  3、学生深读课文,品位语言。

  4、交流探讨,适时评价。

  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

  学生交流(板书 :依依惜别之情),根据回答点击,(多媒体相应出示

  句子):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

  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

  谁。)

  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引读:因为李白和孟浩然难舍难分,谁

  也不愿意离开谁,所以……(生接读)。(因为他俩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

  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生接读)

  ⑶指导朗读这句话。(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继续谈朗读体会

  ⒈(多媒体出示句子):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

  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

  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⑴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⑵交流。(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⑶再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

  别之情?

  ⑷交流。(指导: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

  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伤感>。)

  ⑸指导朗读。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演演李白)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

  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

  ⒉根据回答再(出示句子):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

  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⑴(点击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指

  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⑵“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话,在课文中就是指……生读(李

  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⑶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⑷指导朗读(那我们自由读读这段话)。(出示背景图)指名看背景图表

  演读。(演演孟浩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阅读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

  的阅读实践。而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问题的答

  案,通过个性化的阅读积累、个性化的思考、表达,使“个性”在阅读教

  学中闪光)

  5、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多媒体出示话别画面)

  1)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表演他们话别的情景

  (指导:注意他们的动作,读熟他们的语言,把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表

  现出来)。

  2)指名表演,引导评价。

  (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既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语言感悟能力,还

  可以从表演更好地中感受主人公的别情依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激情渲染,大胆想象

  ⒈引读第四小节。(多媒体出示文字)

  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相应动画)江上沙鸥点点(相应动画)。孟

  浩然(友人)……(生接读)。他坐的船(白帆)……(生接读)。李白……

  (生接读)。

  ⒉(出示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

  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相应动画)

  ⑴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⑵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⑶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

  边……他会想些什么呢?(小组交流再指名交流。)

  六、理解古诗,体会别情

  1、(过渡)为好朋友送别,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动,他把满腔的离情别绪

  浓缩在这首诗里――

  (媒体出示古诗及要求):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读一读这脍炙人口的诗,找一找与文中与诗意相符的语句,连起来

  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2、指名学生口述诗意。

  3、(媒体配乐)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诗所蕴涵的依依惜别之情。

  配乐朗读,品读体会。

  (俗话说:“情由境生。”一时书声朗朗,音乐如流水般倾泻,学生能更

  好地体味文字,别情依依,情意浓浓,诗味盎然)

  七、各显身手,自由作业

  小结布置作业: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

  (多媒体出示)[作业自助餐]

  1、读一读 我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课文的理解,并向心中的对手发出挑战;

  2、演一演 我想与本小组成员合作,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与其他小组一展高下;

  3、找一找 我想课外积累更多的送别诗文,并把它摘抄在采蜜拾珠本上;

  4、思一思 我想独立为自己设计一项作业。

  (在作业设计上,用自助餐的形式,让学生或朗读课文,或演绎剧本,

  或积累诗文等等,使课内知识进一步拓展深化,或根据自己的需要体现

  出作业的层次性、开放性、实践性、创新性。)

  八、板书设计,显示内容

  黄鹤楼送别

  把酒话别

  李白 孟浩然

  吟诗作别

  依依惜别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件读懂课文;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感受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的情景。小组合作,自读感悟,表演,创设情境,探究抓住重点句子感悟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浓浓情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整体感知,重点研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掌握内容,领悟内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再现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使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朗读感悟、想象表达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

  通过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和诗句意思,体会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放松心境,准备上课

  二、吟诵诗歌,做好衔接

  指名背诵有关“送别”的诗篇。

  (设计意图:营造一种送别的氛围,将学生带入送别的情境中,为学习新课做好衔接。)

  三、回味生活,再现情景。

  在《长亭送别》的音乐声中,学生回顾生活中与亲人、朋友离别的情景,适时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目的是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在回味生活中,再现离别情景。)

  四、读诗导入,揭题设疑

  ⒈“人生自古伤离别。”杨柳依依,长江岸边,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其中夹杂着多少无奈。 刚才大家吟诵了不少有关送别的诗歌,下面我们就来看这一首由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3、自读古诗,试说诗意,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4、指名交流。

  5、谈话激趣:学贵有疑。让我们打开课文,它文中包诗,对这首诗作了较好的扩展和阐释,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同学们自己就明白了。

  6、(媒体出示课题)黄鹤楼送别,读题质疑——谁与谁送别?什么时候?怎样送别?黄鹤楼在哪儿?……

  7、(媒体播放录象)黄鹤楼的简介。过渡:那么在这俯临长江、飞檐临空的黄鹤楼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录像中长江岸边、黄鹤楼上、烟花三月,景色优美……学生多感官参与,初步感知:谁与谁送别?什么时候?怎样送别?黄鹤楼在哪儿?……)

  五、初读课文,了解梗概

  1、(多媒体出示)

  1)、选择你喜欢的朗读方式认真读课文,遇到你喜欢读的或读不顺的地方多读几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弄明白课文写了谁与谁在哪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 交流,板书(李白 孟浩然)

  4、(多媒体出示第一小节):范读,(画面显示)。

  5、(多媒体突出)“饯行”,齐读,联系生活,说说“饯行”的意思。

  六、精读课文,引导探究。

  1、过渡:在这大好的季节里,景色美如画,可李白却要为好友孟浩然饯行,他们是怎样挥洒满腔的离别情的呢?让我们进一步研读,到课文中去领略和感受吧!

  2、(多媒体出示)

  1)、仔细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找一找他们此时的心情可以从文中哪些语词感受到?用“——”线划出;

  2)、与同桌一起品读所划的语词,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生研读课文,品位语言。

  4、交流探讨,适时评价。

  师: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

  学生交流(板书 :依依惜别之情),根据回答点击,(多媒体相应出示句子):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引读:因为李白和孟浩然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所以……(生接读)。(因为他俩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生接读)

  ⑶指导朗读这句话。(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继续谈朗读体会

  ⒈(多媒体出示句子):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⑴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⑵交流。(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⑶再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⑷交流。(指导: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

  ⑸指导朗读。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

  ⒉根据回答再(出示句子):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⑴(点击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⑵“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话,在课文中就是指……生读(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⑶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⑷指导朗读(那我们自由读读这段话)。(出示背景图)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阅读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通过个性化的阅读积累、个性化的思考、表达,使“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光。)

  3、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多媒体出示话别画面)

  1)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表演他们话别的情景

  (指导:注意他们的动作,读熟他们的语言,把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

  2)指名表演,引导评价。

  (设计意图: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既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语言感悟能力,还可以从表演更好地中感受主人公的别情依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七、激情渲染,大胆想象

  ⒈引读第四小节。(多媒体出示文字)

  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相应动画)江上沙鸥点点(相应动画)。孟浩然(友人)……(生接读)。他坐的船(白帆)……(生接读)。李白…… (生接读)。

  ⒉(出示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相应动画)

  ⑴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⑵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⑶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他会想些什么呢?(小组交流再指名交流。)

  八、理解古诗,体会别情

  1、(过渡)为好朋友送别,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动,他把满腔的离情别绪浓缩在这首诗里—— (媒体出示古诗及要求):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读一读这脍炙人口的诗,找一找与文中与诗意相符的语句,连起来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2、指名学生口述诗意。

  3、(媒体配乐)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诗所蕴涵的依依惜别之情。配乐朗读,品读体会。

  (设计意图:俗话说:“情由境生。”一时书声朗朗,音乐如流水般倾泻,学生能更好地体味文字,别情依依,情意浓浓,诗味盎然。)

  九、自主合作,自由作业

  (多媒体出示):

  1、读一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课文的理解。

  2、演一演 与本小组成员合作,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

  3、找一找 课外积累更多的送别诗文,并把它摘抄在摘抄本上。

  黄鹤楼送别

  把酒话别

  李白 孟浩然

  吟诗作别

  依依惜别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文包诗”的形式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创作情境。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情感的好课文。

  设计思路:

  “文包诗”《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教材中较特殊的一篇课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本人认为宜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一、 诗文对照,理解诗词意思

  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有效地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意。

  二、 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

  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学生入情入境,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达到感情上的共鸣。

  三、 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学习本文,采用朗读的方法应为:个别读、小组读、悟读、感情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读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2

  聚散两依依,聚亦欢喜,散也美丽 。因而,在很多艺术作品中常常描绘到送别的场面:有的令人荡气回肠,有的令人悲痛欲绝,有的令人依依不舍,有的令人勇往直前……不管它激起了观者的何种情怀,但它总是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我们将在此系列活动中畅谈这一主题,描画此种美丽。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以文包诗为体裁以话别为内容的文章。它再现了李白在黄鹤楼边,给自己敬佩的老师兼心目中的兄长——孟浩然饯行,与孟夫子话别的感人情景。

  通过查找送别的方法,赏析送别的诗词,体验送别的情愫,抒发送别的感受,绘画送别的场面,参与以送别为题材的语文课——《黄鹤搂送别》的教学,设计一张以送别为主题的小报等系列活动,希望能初步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对文学的鉴赏能力,对情感的体验能力,对美的创设能力,对生活的实践能力等。

  实施过程:

  25 黄鹤楼送别

  目的要求:

  1、 通过文与诗的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2、 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实际生活的情感体验,优美音乐的感染,使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通过对文包诗体裁地进一步学习,初步练习运用这种体裁进行创作。

  4、 教学拓展,设计一份以送别为主题的小报。

  重点:

  1、理解文与诗的意思,体会依依惜别之情。

  2、通过一些教学手段,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1、通过对文包诗体裁地学习,练习创作。

  2、小报的刊头与排版的设计。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录音机、资料、小黑板。铅化纸、颜料、图片等。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暮春三月,柳丝细长,长江岸边,黄鹤楼旁,烟雾迷漫,繁花似锦。两位风流萧洒,有着深厚感情的诗人,即将在此景此时此地分别,他们是谁呢?(板书:李白 孟浩然)

  2、分别即在眼前,他们是如何话别的呢?

  二、新授。

  1、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找李白和孟浩然是如何话别的?

  2、指名回答。(回答要完整)

  3、再读课文,练习分角色读对话。(同座)

  4、你们能表演一下吗?指名表演,要求其他学生当好观众,仔细看,认真听;当好导演,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方法;当好演员,演出你的设想。并能说出为什么这么演?

  5、交流,再次表演。

  6、告别的话言犹未尽,随着一声“客官,开船了!” 孟浩然登上了小船,伴着江风渐渐远去。(略作停顿)这种离别送行的场面,在影视剧等文学作品中常能见到,我们自己也经常有切身体会。你能说说你见到的、读到的或经历过的场面吗?(学生畅所欲言)

  7、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令人十分感动,李白又是如何送行的呢?

  三、学习第四段

  1、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用笔画出李白送行时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句中的那些词给你感悟最深?

  2、交流。你感悟到了什么,并请同学有感情地读好。

  3、过渡:“依然”、“伫立”、“凝视”直接描写了李白送友人远去的心情,而“白凡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衬托出李白送友人的时间之长,从而生动地展现了李白对友人的惜别深情,令我们身临其境。我们的心与李白一样,随着友人而去。(略作停顿)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份情来读读这一段,好吗?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

  4、过渡:李白心潮澎湃,激动万分。他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情绪,脱口而出,吟唱出了脍炙人口的送别名篇,它就是:(生答)(帖出古诗)

  四、解诗

  1、李白的这首诗你懂了吗?你是如何懂的?

  2、你喜欢诗中的那一句?交流。我国古诗中还有许多描写送别的,你能念一些给大家听听吗?老师也找了一些不同风格的送别诗,请大家拿出资料,轻声读读,领略我国古代文化的璀璨与辉煌。

  3、还有什么需要讨论的吗?过渡:(指板书)文美,诗美。文生动再现了话别送行的场景,诗凝练概括了话别送行的情景。我们通过文包诗这种体裁形式理解了这首诗,读懂了这篇文。

  五、拓展

  1、文包诗这种体裁真是不错,他可以帮助人们读懂诗。现在有一位小朋友想读懂一首诗,你能创作一篇文包诗来帮助他理解诗意吗?

  2、出示题目:采用文包诗这种体裁,创作一篇童话故事。题目自定。诗:山上青松山下花,花笑青松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

  3、讨论创作

  (1)读诗说说诗意。

  (2)设想故事中有那些角色。

  (3)编写故事。

  第三课时

  一、导入小报设计

  二、确立小报的刊头

  1、交流刊名,提出要求。

  (1)、有新意。

  (2)、有深度。

  (3)、言简意赅。

  2、小组汇报刊名。

  (1)、同学互议。

  (2)、修改、创新、确立。

  3、刊头字体设计。

  (1)出示各种美术字。

  (2)自我创设美术字。

  三、组织材料

  1、交流材料内容。

  (1)、交流各地区、各时期人们送别的风俗。(出示准备的图片或绘画)

  (2)、汇报收集到的以送别为主题的诗词歌赋。

  (3)、畅谈亲身体验。

  (4)、描绘影视剧中的送别场面。

  2、选定自己喜欢的各类作品。

  四、练习排版

  1、勾画轮廓。

  学习用铅笔勾线,划分版块。

  2、大胆着色。

  练习绘插图、刊头画、边框。

  3、认真抄写内容。

  尝试运用各种字体、不同格式抄写。

  五、总结

  舒缓的音乐,热烈的氛围,缤纷的色彩,稚嫩的笔触,我们充满兴奋与新奇,喜悦与自豪,创编了自己的小报。虽说它没有变成铅字,虽说它没有许多读者,但是它是我们汗水的结晶,智慧的起点,实践的展示台,成功的第一步。

  板书:

  25 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境美 故人西辞黄河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情深 孟浩然

  唯见长江天际流。

  教学反思:

  有效教育实施的目的在于解决教育发展中的“高耗低效”的问题,提升教育的质量内涵,准确地把握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功能。有效教育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实施为背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充分释放教师的创造性最大程度地实现教育效能。国家教育部也早在《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中强调指出:要提倡布置活动性、实践性的小学生的作业。《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我们的小学语文作业应以布置量少、质高、有趣、灵活的内容为主,既减轻过重的负担,又使能力得以培养,知识得以传授,习惯得以养成,信心得以树立,心灵得以美化……

  此次以送别为主题的语文系列活动在学生的查找资料、阅读欣赏、描绘摹画中得以升华;课文中蕴涵的深情得以进一步理解,动手实践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培养;变被动的获取为主动的汲取,变繁重的抄写为鲜活的设计;学生树立了学习的信心,尝试了实践的喜悦,受到了美学情感的熏陶。 同时,教者也确立了教学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树立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的观点,以课堂教学为立足点,将生活与课堂衔接,拓展课堂,激活生活。通过教学中的多样化活动,使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得到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地选择活动,能更深刻地去领悟教材,能更准确地去体会情感,能更深沉地去感悟艺术,能更机智地去挖掘生活。

  虽然此次活动受到了学生的青睐,但终因学生的阅历有限,文学功底不足,绘画技能较低,所以小报的质量不够高,仍需进一步的训练与培养。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3

  【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有这样的描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

  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

  、理解。”阅读教学不可避免的要理解文中的词句蕴含的感情,传统的语文教学常因教师的教师的繁琐分析而使学生陷于被动接受状态,久而

  久之,学生自主阅读感悟的能力降低,个性化阅读更是无从谈起。

  【案例】

  吕老师在12月29日执教五年级《黄鹤楼送别》一文过程中采用以诗导入的方法,使学生在诗意中享受语文,然后回忆“文包诗”的前例,唤醒

  学生已有经验。进入课文学习,在学生主动学习的状态中完成了初读,便开始理解感悟课文,学生的学习状态很好。老师出示了文中主插图。

  师:请看这幅图,美吗?

  生:真美!

  师:有哪些美丽的景物呢?

  生1:垂柳!

  生2:桃花!

  生3:黄鹤楼!

  生4:长江!

  这个学生回答后学生中有阵小小的动荡,很显然有人不同意。老师并不急于下判断,而是进行了追问。

  师:长江看得见吗?

  生4:看不见!

  师:那你为什么这样说?

  生4:因为我认为图中空白处是雾气,而雾气中就应该是长江。

  该学生真是具有一双慧眼,真正读懂了这一幅画,因为他融入了课文,并真正的透过自己的已有知识以及细致观察来参与学习。老师此时因势

  利导,引导孩子们来领略这一组词语的美,并读出它们的美来。

  师:很好。这优美的春景正是因了它们而更加美好,让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它们。读词!

  生:暮春三月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师:美吗?

  生:美!

  师:读出美来!

  生再读

  然后教师基本上采用这种方法继续学习“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只是在学习“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让学生有透

  过图来理解。最后,在画面的映衬下,教者让学生尝试连贯起来说说这幅画面,学生说得很好,声情并茂。教者由此引入诗歌,情境中的朗读

  也很好。

  (第一范文网 www.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黄鹤楼送别)本文转载

  【分析与反思】

  吕向东老师执教的《黄鹤楼送别》特别重视对词句的感悟。这一片段中,吕老师预设的目标应该是朗读感悟送别时江边的美景,可他并不急于

  直奔主题,而是先以词串形式展现暮春江畔、黄鹤楼、江面这三幅画面,让学生带着欣赏享受的心态去读、去想象,进而情不自禁的把它们联

  系起来,教师达成预设目标。这样的环节设计不仅使课堂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也带给学生审美的教育,使学生阅读主体地位充分显现。

  首先,教者特别珍视学生自身对文本的体验。学生的每一次阅读,教者总是给予引导性评价,如“很美,再美点,谁来?”美感的产生因人而

  异,教者没有给学生一种固定的模式,而是让学生尽情抒发胸中的想法。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正是有了教者这种宽容的引

  导,学生才能一步步深入的挖掘出语言文字的美更使美丽的语言文字化身为美丽的画面。

  其次,教者特别注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其实,《黄鹤楼送别》文中主插图应是一幅写意山水画

  ,一切只是寥寥数笔。以“繁花似锦”来说,图中仅有一簇桃花。试想,如果老师要用物来启发学生,互联网中有多少美丽的花朵?只是那样

  一来,“繁花似锦”在学生的脑海中就是那幅照片,就仿佛某影星演过西施,在观众的心中西施就是她一样。具体化的东西往往不会得到所有

  人的肯定。于是,那样的“繁花似锦”在有的人心中可能就不会美丽。可教者给的恰是意向性的东西,所以学生有无限遐想的空间,朗读的个

  性和韵味也就有了依托。

  最后,要说的是学生的独特体验要珍视,绝不是说对学生的阅读行为不予干预。教师适时的点拨、补充、纠正是必不可少的。它们能使学生的

  阅读感悟在一个愉悦的环境中向着目标顺利迈进。像现在的一些阅读课堂,教师不敢说话,似乎一说就是不尊重学生,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

  。学生的知识积累、人生阅历还很单薄,又是难免产生一些狭隘的想法,站在高出的我们就要适时地拉一把扶一把,那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的外延,我们必须在语文教学中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美,这样才能使他们在热爱语文的同时珍爱生活。挖

  掘学生心中的美感,语文教师责无旁贷,让学生读出美来,让他们知道:

  暮春三月、烟雾弥漫、繁花似锦是美的

  杨柳依依、沙鸥点点、白帆片片是美的

  友人远去、天涯尽头、形单影只同样是思念的美丽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4

  执教:广西钦州市第七小学  洪美慧

  地点:河西会场

  记录:寻找方向

  学生:金陵中学实验小学学生

  师:送别是……(老师说了一段非常煽情的文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近课文,读课题——(用了三个不同的导语让学生读课题)

  生读。

  师: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李白送别好友。

  师:把书读薄是一种本领是一种概括的能力。自己读一读——(学生找一个关键词)

  生:依依惜别。

  师:(板书依依惜别。)什么意思?

  生:不忍心分别。

  师:话说——(教师概述,引入课文)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送别之情,请你动笔画下来。

  【评点:到现在为止,老师常说一段又一段的话,让人感到一种教师的强势,而学生呢?似乎被架空了。课堂上,我们是否经常说这样一些刻板的话?】

  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师:认真读第三自然段,写感受。

  【评点:又一个以这样的方式切入课文的,我个人真不知道,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感悟?感悟!感悟?!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如果学生每天都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之下,那么,语文学习会有多么的枯燥!】

  生:我从李白与孟浩然……(学生说得不错。)

  师:李白敬仰孟浩然的什么呢?

  生:诗篇。

  师:你们会背孟浩然的什么诗歌呢?

  生:春晓。

  师:还敬仰什么?

  生:人品。

  【评点:这是老师教学这篇课文通常的切入方法。】

  师:通过课前的阅读,你知道孟浩然有什么人品?

  生:抛弃荣华富贵……

  【评点:老师将功夫花费在了课外。其实,我觉得课上倒是可以通过《赠孟夫子》这首诗入手,学生不理解的话,可以存疑,但是这样一种敬意,在诗歌中应该能体现出来的。可以让学生猜测敬仰孟浩然的什么人品。】

  师:对孟浩然的敬仰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

  生从课文中找出了一直等词语。

  师:简述故事。突出兄长和老师。

  【评点:兄长和老师的意蕴没有凸显得出来。阅读教学,对于关键词语的意蕴应该让学生充分重构。】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这满满的一杯酒装的仅仅是酒吗?

  【评点:这个问题抓得还是比较巧妙的。将物质向精神层面进行转化。这就是读出语言背后的景致。】

  生同桌分角色读第三自然段。

  【评点:第三自然段是情感的生发点。老师教学先抓这一段,方向很准确。但是,对于其中的一些关键词,解读得还不够丰满。诗人之间的情意,李白的择友倾向都是本课应该考虑下。】

  师:(板书:深情厚谊)这一切情意应该在一个“藏”字之中啊!自己读。

  自己读第四自然段。

  师:藏的是什么呢?

  【评点:这个藏抓得很巧妙。其实,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这篇课文可以通过一些关键字的教学来进行,比如刚才的“装”,这里的“藏”,后面的“立”,最后让学生进行诗与文对照。】

  师:你知道还有哪些有关“看”的意思的词语?

  生:瞻仰……

  师: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依依惜别之情吧。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还有哪里读到这样一种依依惜别之情呢?

  【评点:这是老师的一个大问题。教学采用了演绎式。这是一篇文包诗,诗文互照,究竟该怎么体现呢?】

  生:

  师:知己的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播放动画)。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生读。

  师:知道这首诗妙在哪个字吗?

  生:尽、唯……

  师:为何李白的眼里只有孤帆呢?

  生……(答案大家可以想见。)

  师(到课文中找诗句的意思。)

  生读最后一句。

  【评点:小朋友朗读的技巧掌握得不错。】

  师:让我们深情吟诵。

  生集体吟诵。

  【评点:教师此时为什么不配乐?反而在下面对老是说些什么的时候配乐呢?】

  师:分三次吟诵。(前面说了三段话。)

  师:快下课了,你想对老师说些什么呢?

  生说。

  师:你还知道哪些送别的诗歌吗?

  【总评:语言、人物、情感究竟该如何一层一层剥笋,最后达到一个新的层面呢?】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5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95

  华薇 发表

  2、以“课文是如何写出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的呢?”来统领教学。在学生自读感悟后,学习课文的第2、3、4节。主要的教学抓手是引导学

  生品词析句。在对语言文字的推敲、涵咏中体会李白和孟浩然之情的深情厚意,分别时那份浓浓的不舍情。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这三段不同的写作角度,即分别通过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环境描写来表现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感

  情的。尤其是第四节的情景交融,值得品评,那随风飘荡的杨柳,那点点的沙鸥,绝非闲笔――它们似乎也被感染,而和孟浩然“依依惜别”

  。这情景交融才引来李白的诗兴大发。

  (第一范文 www.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黄鹤楼送别)本文转载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6

  一、本课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暂时"、"凝视"说话。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本课时教学目标:

  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本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黄鹤楼送别

  2、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依依惜别)

  2、李白把这一情景写成了一首诗:

  (1).课件出示诗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2)配乐范读。

  (3)你喜欢这首诗吗?自己读读看。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3、初步理解诗句:

  (1)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并划出来。

  (2)读:汇报学习体会,你找到了哪些语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与语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4)说:谁愿意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5)议:互相讨论一下,试着把整首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4、师生小结: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一、二句:

  (1)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自由读的基础上一生读。

  b.你已经知道这是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c.评读激励,再读。

  d.小结:体会"依依惜别"。

  (2)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a.生读中说体会(结合板书:友谊永不绝)

  b.体会"依依惜别"。

  (3)谁愿意分角色读,请一对好朋友读。分角色表演。

  (4).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品读谈体会。

  3、感悟三、四句: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语句。

  (1)读:个别读。

  (2)看:.课件:李白送别情景的动画场面。

  出示:"岸边杨柳依依,……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3)悟:

  a.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指导"凝视"说话)并在说说感受的基础上再读这一句。

  b.提问:能谈谈你读得好的经验吗?

  c.配乐朗读,再次体会"依依惜别"。

  (4)品: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点拔学生品读。

  4、师生小结:有感情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

  四、升华理解,尝试背诵。

  1、让我们将"依依惜别"之情带入全诗的朗读之中。

  .课件出示全诗及送别动画场景,学生挑战朗读,读得好的老师给配上音乐。

  2、谁能尽快背下来,需要准备一下吗?

  3、师生小结:会背诵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

  五、自我.总结,拓展延伸。

  1、读:动画配合分角色朗读全文:叙述部分、李白、孟浩然、诗句。

  你们愿意读哪儿就挑哪儿的读,剩下的我读。(配乐)

  2、问:(小博士提问):同学们现在谁愿意告诉大家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3、练:(小博士挑战):同学们,我这儿有一项以小组开展的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阅读专题(1):阅读描写送别情景的古诗,

  阅读专题(2):阅读大诗人李白写的诗,我准备……,你准备怎么做呢?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7

  一、这节课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     师板书,学生书空。

  二、师放音乐、投影。

  师: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饯行。孟浩然上了船,白帆渐渐远去,李白看着一江春水,触景生情,随口吟诵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

  三、初读古诗,读课文。

  1、师(停音乐,指着投影):这首诗是李白送孟浩然时随口吟诵的,却成了千古名诗。同学们也来读读这首诗吧!

  2、学生自由读诗。

  3、师:同学们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吗?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4、学生提问。

  5、师:同学们提了不少问题,我们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我们平常读古诗时发现问题都怎么解决的?(查工具书)老师告诉你,这篇课文是文包诗的形式,只要认真读书,一定能理解诗意。

  6、请同学们自由读书,自己找找答案。

  7、解释古诗。

  四、品读课文。

  1、我们学习古诗既要了解诗的意思,也要体会诗歌的感情和表现的意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板书:依依惜别)“依依惜别”是什么意思?从文章中什么地方看出“依依惜别”之情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学习第二节。

  1、学生自由读书。说说从哪里看出“依依惜别”之情?

  2、抓住“藏”字,提问:从哪里看出故意隐藏?(“一会儿…一会儿…”)为什么藏?(不想在分别的时候表现出伤感、悲伤,不想让对方难过)。

  3、指导朗读,读出留恋、浓厚的友情。

  5、学生练读,指名读。

  *学习第三节。

  1、过渡:李白和孟浩然就要分别了,这一节描写了两人分别时的话语和行动,从话语中行动中我们又体会到什么呢?

  2、李白的话中抓住“您”和“!”,表现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重、敬仰、仰慕。(孟浩然比李白年长十二岁,因为仕途不得志,便稳居田园。他俩在襄阳碰面,一见如故,惺惺相惜。他们常常一起饮酒作诗,因为志趣相投而成为知己。李白曾经写过《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指导朗读。读好“您”、“!”和“满饮此杯”。

  3、孟浩然的话中抓住“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和长江联系起来。体会“永世不绝”。指导朗读。

  4、分角色朗读。指名读,同桌配合读。

  5、请学生上台表演此节。(准备一个酒杯)

  * 学习第四节。

  过渡:如果李白的好友孟浩然不去扬州该多好啊!可是老友就要远行了。

  1、(放音乐)师读第四节“岸边杨柳……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2、个别学生读此节,从哪里看出依依惜别之情?抓住“伫立”、“凝视”板书,(从外表看很平静,而内心却是波澜起伏,他心里会说什么?想什么?——祝福、担忧、回忆、期盼等)

  3、读出依依惜别之情。强调和诗句有关的两句话,回到诗句“孤帆远影……”

  4、师质疑:暮春时节,正是大忙季节,水陆运输一定很繁忙,这么宽的江上怎么可能只有一条船呢?通过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而对其它的船,其它的人视而不见,“孤”更能表现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5、学生齐读此节,一生表演“伫立”、“凝视”,另一生站在位上演孟浩然,可以创造性地加上招手等动作。

  *读古诗。

  1、指名读。

  2、读诗。

  6、配乐背诵。

  四、拓展。

  读背送别的诗。

  结束语:送别是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以后也会有和亲人朋友分别的时候,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用心体会这份情感,珍惜亲情、友情。

  板书:

  藏

  黄鹤楼送别    依依惜别     您     !

  永世不绝

  伫立  凝视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7篇)

微信扫码分享